一、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余秋辰[1](2021)在《万州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
彭雪梅[2](2021)在《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提出教科书乃课堂教学之依据,然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率不高甚至很低,这需要我们反思其编写范式是否存在问题。遂本文以库恩“范式”的3个维度(科学共同体、理念、方法)贯穿全文,探究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转换特征、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向,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与启示。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对4套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进行历史考察发现: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经历了“3次转换”,其编写范式在科学共同体上呈现出人教社专业编辑、专家教授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三结合”队伍特点;编写理念上呈现出“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逐步推进的特点;方法上呈现出“单一”到“多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专家、教师及学生得出: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面临“两大现状”和“六大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教”与“学”的需求,编写范式出现危机。“两大现状”为师生使用率低和师生满意度低;“六大问题”为: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时代适应性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实际操作性不强;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最后依据现存问题并结合以往的编写范式提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为:(1)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应规范编写人员领域,编写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科学共同体应为从事高中体育教育研究、教学的人员及管理人员等;同时应优化科学共同体的人员结构,缩小专家教授的比例,加大一线教师的比例,同一教学内容的编写应专家教授与一线优秀教师合作完成;此外还需优化科学共同体的地区分布,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应服务于全国各地的学校,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各地专家教授、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共同组成共同体,有利于更好地把控各地教育教学实际情况。(2)理念上,凸显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增强教科书内容的趣味性和创新性;体现时代性,注重学生学习需求的实现;准确掌握学生实际水平,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不相符的情况;关注基层教育的实际情况,增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实用性;落实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实行制度,注重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的具体实现。(3)在内容编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螺旋式”上升,且应详细具体,便于理解;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仅要文字与图表相结合,还应以便捷的方式加入视频教程;在考核评定方法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考评标准;学习评价方法上应具有多元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自评、他评和互评相结合等;学练方法上更具指导性和科学性,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杨胡灵[3](2021)在《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提出体育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文本,是实现体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对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汲取体育健康知识的重要工具,其中基础教育的体育教材对中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随着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同网络信息对中小学体育课学习内容有着不同形式的解读,具有极强的便利性,从而对当前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编写体育教材将教材适用于学生学习,成为体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建国七十年以来人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材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选编原则、框架结构、教学内容及学习评价进行梳理,找出教材编写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访谈了解现今体育教材使用情况,探明原因,为我国今后体育教材的编写研究及教材的指向性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建议。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编写中并未很好的落实,且在落实的过程中教师以自身的理解和场域去判断学生的需要,却与学生真实的需要出现了偏差,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可。2.教材内容编写所制定的选编原则在实际编写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现今的选编原则与师生之间的需要存在着偏差,没得到师生的认同。3.教材所编写的教学内容和所制定的框架结构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与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且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4.教材所编写学习评价中的评价方法、内容、主体和标准与实际教学中的考核评价没有很好的契合,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并未得到教师认同。整个研究发现新时代体育教材编写的展望:1.体育教材编写思想应更深层次地融入以学生为主体;2.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现阶段实际情况相契合;3.体育教材理论知识内容与德育、技术技能相结合;4.体育教材应注重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多样化;5.体育教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体育教材实用性;6.小学体育教材学生用书的编写,实现纸质动画与视频动画学习相结合。
魏飞越[4](2021)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学生满意度一直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以及课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满意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身需求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当前,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满意度一直是诸多研究者探析的焦点,同时,基于学生满意度的评价体系正逐步成熟,并且广泛运用于学科教学中。但是,以初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的国内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此,研究疫情背景下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统计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把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以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上海市不同区域的初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在疫情背景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总体情况。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结果,一方面了解到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分析不同背景变量是否对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存在显着性影响。同时,对上海市空中课堂播放的体育在线课程进行观察分析,着重分析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年级且每个年级筛选15节课共计45节课。最后,共同探析提高上海市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并给出相应改进措施,从而为进一步提高上海市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奠定基础。研究结论:1.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体育在线课程实施总体情况良好。2.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满意度水平较高。3.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满意度在年级、健康状况、家庭居住面积、家庭所在区域上具有显着性差异,而在性别上无显着性差异。研究建议:1.整合优质网络资源,拓展授课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收集、筛选、整合线上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学科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在线教学优势,加强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积极培养新老教师快速掌握互联网教育平台相关技术,将线上教学在校园内不断推广并得以应用。积极开展“翻转课堂”、“互联网+体育”等体育在线课程模式的研究和发展。3.增强学生主动运动意识,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身心健康。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从事体育运动的观念。积极开展趣味性、游戏化的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运动动机。4.明确个体差异,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场地和器材、要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学内容要具有实效性和时代性。教师要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黄倩文[5](2021)在《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本文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为主要依据,对当前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和建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呼和浩特市区21所高级中学进行了教学条件情况、《课程标准(2017版)》认知和实施态度情况、《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保障情况等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教学条件情况方面,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结构及配备情况较好;部分学校缺少女教师;教师体育专项结构单一;体育场地不足器材陈旧;相关教育部门对新教材的编写不及时。示范高中与普通高中教师在教龄、场地器材满足情况方面存在差异。(2)教师对《课程标准(2017版)》的认知程度和实施态度较好,但并未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仍需继续深入学习。普通高中教师对课标制定背景、内容标准的不了解情况高于示范高中。(3)学科核心素养三者割裂教学现象严重;示范高中教师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较普通高中好。教师对新课标目标认知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难实现整体贯穿三维的课程目标;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目标认知不足。示范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育品德目标达成方面存在差异。(4)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对体能的认知、发展体能练习的目标制定情况较好;体能内容的练习方式、练习时间、体育课运动强度以及健康教育课时均未达到《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示范高中教师对体能练习的目标制定、锻炼方式、练习时间以及健康教育课时安排情况较普通高中教师好。运动技能选修课项目开设不全面,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关注。示范高中运动技能内容的课程设置情况较普通高中好。(5)教学方式方面:教学中选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式单一;对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方式运用较少;教学组织形式以传统教学为主。(6)评价方式方面:教师学业质量了解实施情况欠佳;学习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内容侧重于运动能力,忽略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结果的反馈情况不乐观,示范高中教师对学生的体育课程成绩评价后反馈与沟通情况优于普通高中。(7)课程实施保障方面:教师培训机会少、培训时间短、对《课程标准(2017版)》的培训过于形式化;高中体育课教学指导机构成立不齐全;学校和体育教师未及时修改或制定新的教学计划;部分学校未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足体育课课时,且存在挤占体育课现象,普通高中学校占用体育课情况较示范高中严重。针对以上结论研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1)强化学科育人功能:重视强化目标意识,落实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增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元化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2)加强课程标准实施的保障:保证体育课程实施的人力资源和基本物质条件;课程标准学习常态化;成立课程教学指导机构,提高体育学科重视程度。
谭牮牮[6](2021)在《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校体育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屡屡遭遇困境,是在其教育的价值上出现了偏差,违背了培养人的初衷,沦为达成目的的工具。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是其课程所追寻的方向,对体育课程的内容和上课的形式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对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的讨论既是丰富体育课程理论内涵的需要,也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内外有研究表明,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其课程的主体在课程活动之中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自身的需要所进行价值选择时的倾向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是从学科的角度研究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也有梳理20世纪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轨迹,探究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还有从国家的政策法规的演进与发展规律进行探究的。本研究选题依据有以下四点:一是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是立足于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需要;二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三是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有利于体育学科的发展;四是价值取向是课程标准修改应确立的前提与核心。从研究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未来走向的目的出发,以建国以来颁布的11部体育教学指导文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归纳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对这些教学指导文件从颁布的时代背景、文本剖析不同大纲(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走向,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发展,即从建国初期的体育课程为劳动生产和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体育课程以增强体质为主的价值取向,再到实施素质时期的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的价值取向,一直到新世纪的体育课程以“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整个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演变特征是由重视运动技能传授——增强体质——健康第一——以学生为本发展演变的。从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中看出,体育课程由重视国家发展需求一步步转向重视学生的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最后到重视学生的全方位素质的提升,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发展方向。分析出现不同阶段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的原因有时政主导价值取向的、“传统养生”价值观念、“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其中,功利主义价值观是现实根源;传统养生观念是思想根源;时政格局是社会根源。深入分析现存的价值取向的根源分析有三:体育教学指导文件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其导向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价值取向的走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开放融合,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体育教学指导文件的价值取向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体育课程的理念应与国际接轨;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具有文化传统的根源。启示我们在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中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的体育课程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未来的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实现整合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加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程结构上形成一个多样化的结构整体。
章榕[7](2021)在《新中国70年中学体育教材内容变化及价值选择研究 ——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文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的70周年当中,我国的课程改革总共经历了九次变革,而每次课程改革都会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进行适时的修正,每一次课程改革带来的体育教材变化都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在这九次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的体育教材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人教社作为教育部直属单位,参与并且见证了7个版本的体育教科书编写。所以,对人教社七个版本的体育教材按照内容、授课时数、复核评价与考核标准等分类进行了归纳以及总结,从这些归纳和总结结论当中找到体育教材内容的发展趋势。这样的研究具有广泛性的实践意义和指向性的理论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人教社7个版本的初中体育教科书。其内容纲要和授课时数的变化是演变历程的基本参照。以体育教科书当中的内容演变历程进行归纳和总结来探寻中国体育教材的演变规律。本文创新性地选择了体育教科书的价值选择为一个审视角度来评价新中国成立70年的体育教科书变迁。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对比法等,通过这些研究方法对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人教社七个版本的体育教材当中的内容变化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新中国70年以来7个版本的人教版体育教材内容变化特征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科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涵盖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第二,选修课的比例逐渐增加;第三,理论部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第四,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和多元;第五,指导思想与时俱进。2.体育教科书的演变大致经历了“教材内容不断增多,授课时数分配多样化,项目难度逐渐降低,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演变历程。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政策的指导对体育教材的价值取向影响最大。教材的价值选择呈现出以下特点:由国家政策引导,反映时代特点;将道德培养贯穿于体育教育中;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4.从价值选择的演变趋势来看,7版教材的价值选择演变呈现出越来越重视体育德育的趋势,从单纯地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到坚持健康水平的提高,直到最新版教材(2012年版)强调“立德树人”原则,都能证明这一价值选择的演变趋势。
祝炜[8](2021)在《盘锦市体育中考改革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执行情况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从2001年开始至2011年,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了8次改革,但是课标实施多年,还是存在一定问题,例如,缺少明确的监督考核制度,课程标准要求贯彻执行不到位,学校各科教师的配合不够紧密,配套设施滞后,全面落实情况不够完善等,致使体育教学质量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许多学校还存在体育课开课课时不足、体育教学内容缺失的情况,体育课还存在放羊式教学的现象,导致体育教学的质量有所下降,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待于提高。而本应发挥指挥棒作用的体育中考仍然存在注重学科成绩,忽视体育素养等各种问题,体育中考还需加大改革力度,将考试内容与《标准》内容更好的结合,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得以更好地贯彻落实。本研究是对辽宁省首个实施体育中考改革的试点城市盘锦市的部分中学进行调查研究,以史密斯模型为理论依据,对盘锦市部分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从政策本身的执行情况、目标群体、执行环境、体育中考改革等方面来分析影响《标准》执行的效果因素,从而提出促进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执行的策略和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体育中考改革后,受到升学率的影响,学校领导更加重视体育课教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盘锦市教育局对试点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了考试实施方案的相关培训,但是对《标准》如何有效实施的培训并没有增加,体育教师对于《标准》的执行落实程度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2)体育中考改革后,盘锦市大部分初中开始着力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学校对体育教学方面进行了督导,但忽略了对统筹学校其他成员、部门的综合资源协同配合,广大师生对体育活动的支持、终身体育思想的宣传等没有形成合力,对《标准》的实施程度仍缺乏监管力度。(3)体育中考改革后,体育教师作为贯彻落实《标准》的重要关键因素,积极响应中考改革的要求。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教师不仅注重提高学生体育中考考试成绩,而且注重体育知识的培养和运动技能的提高,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客观上更好的推动了《标准》的实施。(4)体育中考改革后,体育成绩纳入中考总成绩,学生及学生家长对体育课的重视度提高,学生家长开始关注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家长和学生基于体育中考改革提升了对学校体育的认知和关注,为《标准》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和保障。(5)体育中考改革后,针对体育中考改革教学项目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部分学校加入了足球、篮球、排球等多种考试项目,但《标准》中要求开设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泳及冰雪等运动项目由于受场地器材、师资条件的影响并没有开展起来,距离《标准》的落实还存在差距,学校仍需加大对体育资源的资金投入。
廖冰心[9](2021)在《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试行),在高中试行体育模块化教学,确立了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为教学目标的高中体育学科体系,在上海、北京等地试行两年之后,2020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这对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的实施对于高中体育课的教学将是一个新的研究命题,提高高中体育教师基于新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的教学意识与执教能力是研究的核心命题。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根据教育方针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也是新世纪优秀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当下,贯彻落实好2020版《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将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以高中篮球课程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围绕尝试性地进行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的研究,具体探讨如何开展基于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篮球课教学,以及如何实现标准所要求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下的篮球课教学设计,通过研究分析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把握2020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理念,立足新课程标准精神和理念,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也是新世纪优秀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当下,贯彻落实好2020版《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将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因此,本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研究中注重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将学科素养全面贯穿到篮球技能教学中,遵循学校体育教学规律,对篮球选项课模块、课时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尝试建构学业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2.篮球课程是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中选修内容,本研究将高中篮球全部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模块一和二是基础技术阶段,模块三和四是和提升技术,模块五和六是高阶阶段。鉴于篇幅限制,只进行了高一年级三个模块的教学设计,如在模块一、二中安排移动、反弹传球、单手肩上传球等技术动作以及结合所学技战术介绍有关竞赛规则,在模块三中安排快攻与防守快攻、半场人盯人防守与进攻半场人盯人防守等攻防技术以及结合所学技战术介绍有关竞赛规则等内容。3.根据课程领域目标进行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和课时教学设计研究。在设计中体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在分目标中按照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品格十个维度进行了教学策略和手段的选择。4.教学设计始终贯彻学科核心素养,在健康行为方面,表现为学生乐于参与各种学练活动,表现出良好的求知欲及创作欲等;运动能力方面,表现为掌握篮球学练中的脚步动作、运、传、投、防及战术基础配合的关健,并能较好地完成组合练习;体育品德方面,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体有道德和学习乐趣等。教学重点主要包括篮球文化理念和相关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较好地掌握篮球运动的动作技术要领以及基本战术配合;通过基本技战术的学习能综合运用及在实践中举一反三。5.本研究设计过程遵循体育教学设计程序。模块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背景分析阶段、决策设计阶段和评价反馈阶段。运用传统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学练和同学的帮助找出差异,及时纠正和重建认知结构。在模块设计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上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现有的技能认知水平,促进其篮球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具体为提升篮球选项课的趣味性;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组织小型篮球赛,提高篮球技术实际运用能力;制定合理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自主练习。6.为检测教学设计效果,将其在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实施,并采用观察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等进行效果分析,结果发现所研究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度、篮球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在氛围良好的篮球专项课中学习会使得效率更高,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趣味化的比赛或游戏中篮球变得生动有趣。
马琳[10](2021)在《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为了规范体育课,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写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近几年来,为了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加规范,国家也逐步出台了许多新的指导文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是针对体育教学思想、目的、方法、运动负荷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详细要求。同时初中阶段学生的身高急剧增加,肌肉的快速发展,骨骼肌极速增长,内脏器官也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不断增大,体重快速增长,思想和情绪上也会产生巨大变革,学生应及时补充营养和适时进行体育锻炼,处于该阶段的学生性格会逐渐定性,是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时期,因此,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就承担了许多有别于其他阶段的体育教学任务。本文通过现场走访和专家访谈的方式,在西宁市城西区初中学校中选取4所学校,其中包括2所基础初中学校和2所涵盖有初中的完全中学,以4所初中的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优化研究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观察法、实地考察法等多种方法,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为核心,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械、体育教学方法、体育课运动负荷等进行深入调查,具体结论如下:1.西宁市城西区各初中体育教师的配备数量均符合国家要求;学历上,本科占92.31%,硕士和专科占7.69%;性别上,男性体育教师占85%,女性体育教师占15%;年龄上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2.西宁市城西区部分初中学校体育场地符合国家要求,体育器材配备按照国家要求的必配一类、二类以及选配三种情况来看,其中一类、二类必配类体育器械配备的种类齐全,但数量不足,选配类器械只有部分学校配备。3.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时只有66.67%的符合国家标准,33.33%的体育课都存在有被占课和拖堂的现象,缩短了体育教学时长,打乱课程的整体规划。4.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和“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与健身能力”,教学目标设置范围狭窄。5.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教学方法主要使用是讲解法、示范法、循环练习法和小群体教学法,教学方法固化,课堂乐趣较低。6.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结构单一,知识更新和创新不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7.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中考体育项目而设置的,均未开展本校特色体育项目,也没有开展体育健康知识的有关内容,重复的教学内容易引起学生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疲劳,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质量。8.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课负荷强度较小,负荷量相对适中,但学生课堂练习时间较短,对比国家的相关规定,存在有较大的差距。针对西宁市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1)加大对学校场地、器械等体育基础设施的财政支持,满足学生体育活动场所的基本要求以及进一步提高必配类器械的配备,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正常进行。(2)优化体育教师的数量、质量和性别比例,定期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帮助教师了解最新政策,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尤其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并在青年教师的职称评定上给予政策的倾斜。(3)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管理,成立教学督导小组,定期检查和解决各校或各班对体育课存在的占课和拖课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校体育教学氛围。(4)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基本条件以及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选择有特色的体育项目打造适合本校发展的的体育品牌,加强对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体育教师创新体育课堂的动力,也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5)充分利用生理生化等科研设备,加强对体育课堂教学情况的监测,掌握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运动负荷的变化规律,提高教学的科学化水平。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2)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对教科书建设与改革的高度重视 |
1.1.2 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 |
1.1.3 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使用情况 |
1.1.4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研究尚未涉及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教科书与教材 |
2.1.2 教科书与教师教学用书 |
2.1.3 编写范式 |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育教科书演变研究 |
2.2.2 体育教科书内容研究 |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研究 |
2.2.4 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研究 |
2.2.5 研究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文本分析法 |
3.2.5 德尔菲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范式理论概述 |
4.1.1 范式理论产生的背景 |
4.1.2 范式理论内容梳理 |
4.1.3 “范式”维度的确立 |
4.2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历史考察 |
4.2.1 “统编教材”阶段(1949年-1985年) |
4.2.2 “一纲多本”阶段(1986年-1999年) |
4.2.3 “体育与健康”阶段(2000年至今) |
4.3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
4.3.1 第一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总结(1997年) |
4.3.2 第二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1年) |
4.3.3 第三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4年) |
4.3.4 第四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19年) |
4.3.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
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
4.4.1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使用率低 |
4.4.2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满意度低 |
4.4.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 |
4.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 |
4.4.5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 |
4.4.6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时代适应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
4.4.7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实际操作性不强 |
4.4.8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 |
4.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 |
4.5.1 科学共同体 |
4.5.2 理念 |
4.5.3 方法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
5.1.2 师生从不使用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原因 |
5.1.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
5.2 建议 |
5.2.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建议 |
5.2.2 其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五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六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一轮) |
附录七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二轮) |
附录八 问卷效度调查表 |
附录九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 |
致谢 |
(3)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基础教育 |
2.1.2 教材 |
2.1.3 教科书 |
2.1.4 体育教材 |
2.2 体育教材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育教材在体育史专着、专题中的研究 |
2.2.2 体育教材编写研究 |
2.2.3 体育教材演变历史分期研究 |
2.2.4 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研究 |
2.2.5 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研究 |
2.3 相关研究的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德尔菲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建国以来人教版初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编写特征分析 |
4.1.1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指导思想的特征 |
4.1.2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选编原则的特征 |
4.1.3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内容的特征 |
4.1.4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编写的框架结构特征 |
4.1.5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中学习评价的编写特征 |
4.2 现阶段体育教材使用情况以及满意度调查 |
4.2.1 教师使用体育教材的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
4.2.2 学生使用体育教材的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
4.3 教材编写与师生实际使用之间的矛盾冲突 |
4.3.1 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可 |
4.3.2 教材内容的选编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同 |
4.3.3 教材编写框架及其内容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 |
4.3.4 教材中的评价方式教师并未采纳 |
5 教材编写的展望 |
5.1 体育教材编写思想应更深层次地融入以学生为主体 |
5.2 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现阶段实际情况相契合 |
5.3 体育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应与德育、技术技能相结合 |
5.4 体育教材应注重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多样化 |
5.5 体育教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体育教材实用性 |
5.6 小学体育教材学生用书的编写,实现纸质动画与视频动画学习相结合 |
6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师问卷 |
附录2:学生问卷 |
附录3:专家访谈 |
附录4:教师访谈 |
附录5:学生访谈 |
附件6:编写趋势专家调查表(第一轮) |
附件7:编写趋势专家调查表(第二轮) |
附录8:开放式编码 |
附录9:相关支撑材料 |
致谢 |
(4)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冠肺炎疫情下教育部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求 |
1.1.2 新冠肺炎疫情下在线教学价值的体现 |
1.1.3 新冠肺炎疫情下提高初中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疫情 |
2.1.2 体育与健康课程 |
2.1.3 体育在线课程 |
2.1.4 学生满意度 |
2.2 研究现状 |
2.2.1 体育在线课程的相关研究 |
2.2.2 学生满意度相关研究 |
2.2.3 在线课程中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4 总结 |
3 研究思路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分析法 |
3.1.2 问卷调查法 |
3.1.3 观察法 |
3.1.4 统计分析法 |
3.2 研究框架图 |
3.3 研究流程图 |
4 研究工具的分析 |
4.1 测试量表分析 |
4.2 项目分析 |
4.3 信度检验 |
4.4 效度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体育在线课程总体情况分析 |
5.1.1 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
5.1.2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基本感受 |
5.1.3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满意情况 |
5.1.4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评价 |
5.2 体育在线课程实施基本情况 |
5.2.1 师生互动平台 |
5.2.2 体育在线课程教学实施分析 |
5.2.3 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结构部分对比分析 |
5.3 不同背景变量下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满意度分析 |
5.3.1 性别 |
5.3.2 年级 |
5.3.3 健康状况 |
5.3.4 家庭居住面积 |
5.3.5 家庭所在区域 |
6 讨论与分析 |
6.1 体育在线课程总体情况 |
6.1.1 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
6.1.2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基本感受 |
6.1.3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满意情况 |
6.1.4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评价 |
6.2 体育在线课程实施基本情况 |
6.2.1 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项目对比分析 |
6.2.2 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内容对比分析 |
6.2.3 线上体育课的优势 |
6.2.4 线上体育课的劣势 |
6.3 不同变量下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分析 |
6.3.1 年级 |
6.3.2 健康状况 |
6.3.3 家庭居住面积 |
6.3.4 家庭所在区域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
附件2 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的调查问卷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调查开放式问卷 |
附件3 |
附件4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5)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 |
2.2.2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现状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4 国内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版”与“实验版”的对比 |
4.1.1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比 |
4.1.2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对比 |
4.1.3 课程结构的对比与分析 |
4.1.4 课程内容的对比与分析 |
4.1.5 学业质量的对比与分析 |
4.1.6 实施建议的对比与分析 |
4.2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教学条件情况 |
4.2.1 教师基本情况 |
4.2.2 场地器材设施情况 |
4.2.3 教材的使用情况 |
4.3 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2017 版)》的认知和实施态度情况 |
4.3.1 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2017 版)》认知情况 |
4.3.2 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2017 版)》的实施态度 |
4.4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课程标准(2017 版)》实施现状与分析 |
4.4.1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 |
4.4.2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实施现状与分析 |
4.4.3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式实施现状与分析 |
4.4.4 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方式实施现状与分析 |
4.5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课程标准(2017 版)》实施保障调查分析 |
4.5.1 体育教师培训情况与分析 |
4.5.2 体育与健康课程管理情况 |
4.6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课程标准(2017 版)》的实施对策 |
4.6.1 强化学科育人功能 |
4.6.2 加强课程标准实施的保障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体育教师问卷) |
附录2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学生问卷) |
附录3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体育组组长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课程标准的缘起及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体育课程标准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育课程标准的发展变迁 |
2.2.2 体育课程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历史研究法 |
3.2.3 归纳总结法 |
3.2.4 比较研究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建国以来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历史演进分析 |
4.1.1 1956 年《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 |
4.1.2 1961 年《中学体育教材》 |
4.1.3 1978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
4.1.4 1987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
4.1.5 九年义务体育教学大纲——1988 大纲、1992 大纲 |
4.1.6 1996 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
4.1.7 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
4.1.8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 |
4.1.9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7-9 年级)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4.1.10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 |
4.2 我国体育教学指导文件价值取向分析 |
4.2.1 时政主导的价值取向 |
4.2.2 “传统养生”的价值观念 |
4.2.3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 |
4.3 我国现有体育教学指导文件的价值取向存在根源分析 |
4.3.1 国家意志的体现 |
4.3.2 受传统文化影响 |
4.3.3 体育课程开放融合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2 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新中国70年中学体育教材内容变化及价值选择研究 ——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材 |
2.1.2 体育教材 |
2.1.3 价值选择 |
2.2 体育教材内容的研究 |
2.3 体育教材阶段划分的研究 |
2.4 体育教材价值选择的分析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比较研究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初中体育教材内容变化的审视 |
4.1.1 初中体育教材版本变化研究 |
4.1.2 初中体育教材内容研究 |
4.1.3 初中体育教材部分项目变化研究 |
4.1.4 初中体育教材内容变化特征研究 |
4.2 初中体育教材的价值选择研究 |
4.2.1 1957 年出版的《中学体育教学参考书》的教材价值选择 |
4.2.2 1961 年出版的《中学体育教材》的教材价值选择 |
4.2.3 1978 年出版的《中学体育教材》的教材价值选择 |
4.2.4 1987 年出版的《中学体育教材》的教材价值选择 |
4.2.5 1990 年出版的《体育》的教材价值选择 |
4.2.6 2009 年出版的《体育与健康》的教材价值选择 |
4.2.7 2012 年出版的《体育与健康》的教材价值选择 |
4.2.8 初中体育教材价值选择的路径研究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盘锦市体育中考改革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执行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初级中学体育学业水平考试 |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3.政策执行与政策执行力 |
4.体育课程标准执行力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研究综述 |
1.体育新课标实施现状研究 |
2.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研究 |
3.中学体育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现状研究 |
4.中学体育学业水平考试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问卷的效度检验 |
3.问卷的信度检验 |
(三)访谈法 |
(四)比较分析法 |
(五)数理统计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一、盘锦市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执行现状 |
(一)学校体育课程项目的开设情况 |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执行目标群体的认知情况 |
1.学校领导对《标准》及体育中考的认知程度 |
2.体育教师对《标准》的认知及执行情况 |
3.学生对《标准》的学习情况 |
(三)盘锦市初级中学体育教学资源情况 |
1.体育资金投入情况 |
2.体育师资情况 |
3.场地、器材情况 |
二、盘锦市体育中考改革对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影响 |
(一)体育中考改革内容的变化对落实课程标准的影响 |
(二)体育中考考试形式的变化对落实课程标准的影响 |
(三)盘锦市体育中考改革前后执行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 |
三、影响盘锦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执行因素的史密斯模型分析 |
(一)史密斯模型理论 |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
1.体育中考内容改革 |
2.学校领导因素分析 |
3.体育教师因素分析 |
4.学生因素分析 |
5.体育教学资源情况分析 |
(三)体育中考改革后《标准》实施存在的问题 |
1.对《标准》的培训不到位 |
2.体育课的监管力度不够 |
3.体育课程设置没有达到《标准》的要求 |
4.资金投入存在欠缺 |
5.体育教学项目没有开全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一)体育中考改革后,学校对体育课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
(二)体育中考改革后,对《标准》的实施仍缺乏监管力度 |
(三)体育中考改革后,体育课教学内容向考试倾斜 |
(四)体育中考改革后,学生及家长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 |
(五)体育中考改革后,体育教学项目有所改善 |
二、建议 |
(一)建立健全体育监督评价机制 |
(二)切实加大学校对体育的资金投入 |
(三)加大体育教师培训学习力度 |
(四)加强宣传,争取社会多方面的支持 |
(五)高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建特色体育课程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体育课程标准执行情况的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关于体育课程标准执行情况的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关于体育课程标准执行情况的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顺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诉求的需要 |
1.1.2 基于2020 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篮球课程设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3 2017 年《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准》试行后关于高中课程设计和篮球课程设计相关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观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问卷调查法 |
第三章 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 版)下的篮球课教学研究 |
3.1 解读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把握课程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 |
3.1.1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
3.1.2 学科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解读 |
3.1.3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结构 |
3.2 高中一年级篮球课模块教学内容分析设计 |
3.2.1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课模块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
3.2.2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课教材内容分析 |
3.2.3 高中一年级篮球课模块教学内容分析设计 |
3.3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 |
3.3.1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设计的学情分析 |
3.3.2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目标设计 |
3.3.3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分析 |
3.3.4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设计中教学策略和手段 |
3.3.5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一设计案例 |
3.4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
3.4.1 篮球选项课模块1 节选1 课时: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双手头上传球动作技术学习 |
3.4.2 篮球选项课模块2 节选1 课时:单双手反弹传球 |
3.4.3 篮球选项课模块3 节选1 课时: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三步上篮) |
3.5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评价 |
3.5.1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评价思路 |
3.5.2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过程性评价操作方式 |
第四章 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下的篮球选项课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
4.1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体育课教学现状 |
4.2 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实施过程 |
4.2.1 模块教学实践过程 |
4.2.2 典型教学案例分析 |
4.2.3 教学实践反思与完善 |
4.3 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 |
4.3.1 新课标导向下高中篮球体育教学设计的评价方法 |
4.3.2 新课标导向下高中篮球体育教学设计的评价案例 |
4.3.3 落实新课程标准(2020)的效果分析 |
4.3.4 高中篮球选项课学生评价制度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反思 |
5.2.1 研究反思 |
5.2.2 改进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依据 |
1.1.1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 |
1.1.2 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
1.1.3 初中阶段学生健康教育的需要 |
1.1.4 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的需要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体育与健康课程 |
2.1.2 体育教学目标 |
2.1.3 体育教学方法 |
2.1.4 体育教学结构 |
2.1.5 体育教学内容 |
2.1.6 运动负荷 |
2.1.7 运动心率 |
2.1.8 RPE表 |
2.1.9 练习密度 |
2.2 国内外有关中学体育教学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外有关中学体育教学的研究综述 |
2.2.2 国内有关中学体育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考察法 |
3.2.3 自然观察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3.2.6 综合分析法 |
3.2.7 逻辑归纳法 |
3.2.8 数理统计法 |
3.3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西宁市城西区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与现状分析 |
4.1.1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学校概况 |
4.1.2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3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器材配备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
4.3.1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2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法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3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结构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4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5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运动负荷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优化策略 |
5.1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优势 |
5.2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劣势 |
5.3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 |
5.3.1 强化体育锻炼,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
5.3.2 开足学校体育课,科学安排运动负荷 |
5.3.3 开展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
5.3.4 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 |
5.3.5 加强体育教师政策倾斜,建设高层次专业化教师队伍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第七章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万州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调查研究[D]. 余秋辰. 重庆三峡学院, 2021
- [2]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D]. 彭雪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D]. 杨胡灵.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D]. 魏飞越.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5]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D]. 黄倩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6]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D]. 谭牮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新中国70年中学体育教材内容变化及价值选择研究 ——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D]. 章榕.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8]盘锦市体育中考改革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执行情况研究[D]. 祝炜.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9]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D]. 廖冰心.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10]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D]. 马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