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机化事业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张仁军[1](2013)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合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1]。而粮食作为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供求关系直接关系人类生命安全直接维系着国计民生。粮食生产历来受到我国各届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很多举措来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我国学者与国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粮食安全的论述分析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处于WTO十年缓冲期已过即将面临WTO规则的多种挑战的世界大背景之下而我国内部正处于城镇化加速转化的二元制经济转化的过程。通过内外两方面的分析进一步认清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已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环境之中。基于分析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视野分析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并从内外因的角度出发来深层次的剖析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第二部分通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论述进一步分析粮食安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问题和原因。从内外因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在国际粮食危机背景下我国在适用WTO规则后所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增大并通过内因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我国面临粮食安全问题的九大深层次原因。第四部分通过对以上问题的陈述与剖析通过多角度的总结分析提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对内应当采取的九大应对措施与对外应当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化解我国在粮食自给率下降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从而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从内外因的角度分析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并提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的措施。
刘柏海[2](2012)在《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问题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我国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条件。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普及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湖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本文尝试对湖南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国内外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经验进行探索,以期建立起适合湖南基层现代农业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平台和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推动湖南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本文认为,解决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应优化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应该积极应对经济转型、生产经营模式的变化,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应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新型农技人员,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模式;应积极主动地对农机化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进行调整。
陶金先[3](2010)在《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一直处于前位。但是,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农业机械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如农机结构不合理,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首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入手,分析了建国以来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历程及其主要特征。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工业基础、生产条件、发展机制等方面,阐明了山东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有利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尤其在现阶段,土地经营规模、资金投入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度、科技创新能力、农机服务社会化水平以及农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等,对农业机械化平稳快速发展和综合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通过分析“十一五”以来农机装备拥有量的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速度、农机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就等,证明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出客观判断。针对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和要求,找出当前农业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指出农业机械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应是:着力推动农机科技进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增加农业机械化投入;强化农机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法制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新型农机服务体系。最后,结合山东省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重点分析了未来10—20年三个领域四个方面对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需求,即耕作机械技术与装备、主要作物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农副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精准农业技术与装备。并且提出了加快发展山东省农业机械化的对策建议:结合区域特点,制定发展规划;结合机制创新,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结合农业产业化布局,加快农机结构调整;结合农机强省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结合农业规模化经营,健全农机服务组织体系;结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针对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对于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于海[4](2009)在《威海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机械化是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从根本上改变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传统生产方式,改变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不发达状态,促进更多的人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必须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是中国着名的港口及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为地级市。威海市总面积5698km2,人口250万,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威海的农机化得到了较快发展。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农机发展的状况,总结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经验,然后对照我国农机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农机化发展的方向及趋势,分析研究威海市农机化发展现状、取得的成就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威海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对策等。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几十年来的努力,威海市的农机化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主要表现在:积极稳妥地实施了各级政府的农机购置补贴;农机跨区作业实现新突破;农机装备水平增加迅速;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了耕种收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执法工作和服务系统不断完善;农业机械管理和农机化学校建设卓有成效。威海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农机装备总量较多,但结构不尽合理;农机化总体水平低,区域和作物种类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偏低;农业机械化科研和教育培训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农机经营效益下滑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威海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对策,首先政府应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其次要酌情发展农机工业,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基础;第三要强化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功能完备的社会化服务网络;第四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科研的投入,增强农机科技创新能力;第五要构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新体系,培养新型农民。本论文剖析了威海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指出制约威海市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有关建议和意见,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李红[5](2008)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机械购置的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必要寻找一条既保障国家利益又能提升农户自身效益的补贴农机具的途径。那么,研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农机供求市场、农机服务市场、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是一项综合性的政策,其研究涉及许许多多的方面。农机购置补贴直接拉动了农村消费市场对农业机械的需求,给农机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促进了农业机械技术的更新、升级和转化,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方面替代出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力从事二、三产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吸引了大批劳动力从事农机作业、农机维修、农机经营、农机运输和农产品加工工作,扩大了农民就业空间。近几年各级政府购置补贴额快速增加,随着补贴对象、范围的扩大,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机购置补贴,促使我们产生对政府支出与收益问题的思考,对于这样一项“新鲜的”公共政策,农民对其陌生,政府在操作上也缺乏必要的经验。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经济学视角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关联产业以及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从制度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角度对政策进行评估,通过分析指出该项政策调整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决策建议,这也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全文分为八章:第一章是绪论。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意义,从对农业机械投资的研究、农业机械使用的研究、购置补贴政策研究、补贴取消后的影响分析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国外针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研究状况;从政策评估研究、农业机械投资的经济效益研究、农机使用的经济效益研究等方面分析了国内针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基本状况;论文在对国内外有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问题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安排和研究成果的创新点。第二章是本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论文归纳并分析、总结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包括农业保护的内涵、转移支出的项目类别、农业机械的外部性和政府的转移支付、补贴效率与购置补贴政策制度等等。第三章是购置补贴现状和效果描述。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变化、我国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环境与补贴实施现状,分析了全国及新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的基本状况,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户节本增效,农机成了农机手的一种致富手段,相关产业利润增加,繁荣农村经济。第四章是实证分析模型与方法。对经济现象进一步抽象,用方程式表示出来,这是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如果有比较成熟的函数可供选用,会使工作量减少许多。对实证分析中应用到的Logistic模型、Compertz模型、超越函数模型及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及使用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五章分析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农机工业、机械制造业、农村非农产业的影响,进行全国及新疆农机总动力发展趋势(或需求)预测,涉及Logistic模型、Compertz模型,同时阐述了目前中国、新疆农业机械所出的发展阶段,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说明。并利用超越函数模型分析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为探讨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六章从对农业机械投资的经济效益、农业机械使用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对不同农民收入的影响。本文选择新疆和江苏两省对购机农户做了实地典型调查,通过调研资料分析农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认为应取消对发达地区的农机购置补贴,而转向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会加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的收入,并不会影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为完善购置补贴政策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第七章购置补贴政策的评价。补贴属于国家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必要从福利和制度角度对它做出政策上的评价,以利于完善和提高效率。“有-无政策”对比法是一种对农业政策效果进行准确评估的方法。为了得到大样本和减少遗漏偏误,本研究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方法,经验分析不同购置投入对农机需求影响的个体差异,进而提出对策建议。第八章在对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几点结论,并提出进一步完善购置补贴政策的对策建议,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袁先锋[6](2007)在《河南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农机购置补贴的状况,尤其在介绍国外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扶持政策时,主要有4点:(1)对农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或装备实施直接补贴、低息或贴息、购机贷款担保等政府优惠政策,是大多数国家尤其是WTO主要成员国调动农民购置大型机具和设备积极性的主要促进措施;(2)对农用柴油实行减税和补贴是WTO主要成员国普遍执行的一个惯例;(3)重视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及技术推广;(4)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强化农业机械化培训。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的基础上,作者对河南省的农机构置补贴政策进行研究,从而使这一政策在河南省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进而推动河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建设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服务。本文鲜明的提出了河南省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说明我省有一定财力来实施这一惠及我省农民的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同时对我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我省发展农机化的有利因素和制约条件,阐明了发展农机化的紧迫性和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必要性。对河南省农机购置补贴提出了一下建议:(1)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与补贴范围、对象宣传方面,要从宏观上加大宣传力度。(2)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运作方面,要建立农机购置补贴发展基金制度,促进新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机具的改造,发挥一机多能,一机多用的功效,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3)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方法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务求实效,要简化补贴机具的确定程序。针对机械动力、作业性质、作业量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补贴形式,引导农民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对农业机械的购置向良性的发展轨道运行。(4)在政策法规制定方面,要健全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体系,推进农业机械化政策法律化。政府管理部门要转换职能,把过去各种业务性工作、经营性工作让专业合作组织去做,集中精力做好公益性工作,指导、支持、服务农机合作组织。(5)在对农机购置补贴的扶持力度方面,国家和河南省应增大农机购置补贴的扶持力度,一方面要用政策和制度来引导,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依法对农机作业实行优惠政策。(6)在政策保障与监管措施方面,要加大政策保障与监管力度。对各级政府对农机购置补贴的成效实行考核制。把实施的成效与补贴资金安排以及管理人员的奖惩挂钩,对于不按规定操作,出现违规问题或不按规定上报有关进展情况和信息档案系统的,将暂停或调减补贴资金规模,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对于不认真履行承诺的企业,将取消目录内产品的补贴资格。真正把补贴资金合理的用到农机户购置农机上。
徐顺年[7](2006)在《江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文中认为进入“十一五”,江苏农机化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江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两个率先”的新要求,江苏农机化发展如何实现新跨越,需要我们在认真总结“十五”以来发展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用更高的、更宽的视野来审视和思考江苏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发展。 1 江苏省农机化发展现状分析“十五”以来,全省农机系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服务“三农”和“两个率先”为宗旨,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全省农机化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方面工作都
范国珍[8](2004)在《农机化事业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
秦鸿波,梁新华,吴梅屿[9](2004)在《农业产业化需要更深层次的农机化推广服务》文中研究说明产业化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主题,农业机械化在这一进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本文提出了农机化工作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及其自身发展和改革的必要性,同时对农机服务产业化进行了展望。
格西格巴雅尔,巴音达来[10](2000)在《鄂托克前旗农机化事业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
二、农机化事业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机化事业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1.2.1 粮食安全的概念与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 |
1.2.2 我国学者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
1.2.3 国外学者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论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 论文的不足 |
2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
2.1 马克思经典作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论述 |
2.2 粮食安全对我国的重要性 |
2.2.1 粮食安全是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 |
2.2.2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 |
2.2.3 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 |
2.2.4 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
3 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问题与原因 |
3.1 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及问题 |
3.1.1 国际粮食危机严重 |
3.1.2 我国适用 WTO 规则后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加大 |
3.1.3 粮食的自给率下降对国际市场依赖加剧 |
3.2 我国面临粮食安全问题的原因 |
3.2.1 人口增长与粮食增长矛盾突出,耕地数量逐年减少 |
3.2.2 粮食刚性需求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
3.2.3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批农民进城务工,我国农民抛荒问题严重 |
3.2.4 流转机制不健全,土地承包管理不力 |
3.2.5 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分散,科技附加值较低 |
3.2.6 我国的粮食浪费严重,储备量不断下降 |
3.2.7 对粮食的需求增加,进口依赖度提高 |
3.2.8 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消费需求的增长,将会成为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增长的主体 |
3.2.9 加入 WTO 后农产品自由贸易体系后,外企争夺有限的粮食市场 |
4 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 |
4.1 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首先要从内因抓起 |
4.1.1 加快国家粮食安全立法,以法律构筑耕地资源保护机制 |
4.1.2 依靠科技进步——培育推广新品种 |
4.1.3 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保证农业机械化补贴 |
4.1.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绿箱政策 |
4.1.5 发展适度规模化农业 |
4.1.6 建设和完善粮食市场 |
4.1.7 建立农业保险与粮食安全预警制度 |
4.1.8 加强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大力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
4.2 利用国际环境保护我国的粮食安全 |
4.2.1 利用国际市场来调剂余缺 |
4.2.2 积极探索利用期货市场转移粮食市场风险 |
4.2.3 搞好国际合作还应该做好加强国际粮食信息管理的工作 |
4.2.4 利用“黄箱”政策调整对我国农业的补贴 |
4.2.5 加大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致谢 |
(2)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研究状况述评 |
2.1 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发展的历史脉络 |
2.2 国内研究状况述评 |
2.2.1 新中国建国前至改革开放之前国内研究状况 |
2.2.2 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国内研究状况 |
2.2.3 21世纪以来国内研究状况 |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4.1 研究重点 |
4.2 研究难点 |
4.3 研究创新点 |
5 本研究基本概念界定 |
5.1 农业机械 |
5.2 农业机械化 |
5.3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
第二章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理论分析 |
1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理论基础 |
1.1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 |
1.2 公共产品理论 |
1.3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
1.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 |
2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理论框架 |
第三章 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现状 |
1 湖南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已取得的成就 |
2 湖南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
2.1 政策扶持力度小,政府投入不足 |
2.2 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农机具使用效率低 |
2.3 农机推广基层组织和网络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
2.4 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低,科技成果转换力度小 |
3 湖南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问题产生的原因 |
3.1 地理环境因素 |
3.2 政策资金因素 |
3.3 人的因素 |
第四章 国内外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经验与启示 |
1 国外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经验与启示 |
1.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经验 |
1.1.1 美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经验 |
1.1.2 日本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经验 |
1.2 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经验 |
1.2.1 印度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经验 |
1.2.2 巴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经验 |
1.3 国外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启示 |
2 国内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经验与启示 |
2.1 国内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经验 |
2.1.1 台湾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经验 |
2.1.2 南方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经验 |
2.1.3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经验 |
2.1.4 浙江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经验 |
2.2 国内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启示 |
第五章 健全和完善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
1 优化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政策环境 |
2 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3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模式 |
3.1 加强学历职业教育 |
3.2 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培训 |
3.3 构建农、科、教结合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 |
4 优化农机化装备结构,调整区域布局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历史与现状 |
2.1 历史回顾 |
2.1.1 行政推动阶段(1957—1979 年) |
2.1.2 机制转换阶段(1980~1994 年) |
2.1.3 市场化经营阶段(1995 年之后) |
2.2 发展现状及特点 |
2.2.1 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
2.2.2 农机装备以量的增长促结构优化 |
2.2.3 机械化水平全面提升 |
2.2.4 农机服务市场化 |
2.2.5 重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
2.2.6 农业机械化正发挥更大的作用 |
2.2.7 经济作物机械化正在加快 |
2.2.8 公众服务保障投入加大 |
2.3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主要成就 |
2.3.1 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
2.3.2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2.3.3 加快向农机强省转变 |
2.4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
2.4.1 装备水平与机械化水平不相称 |
2.4.2 农机数量与结构不相称 |
2.4.3 农机生产能力与研发能力不相称 |
2.5 山东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制约因素 |
2.6 山东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有利条件 |
3 山东省主要农机化技术与装备需求分析 |
3.1 种植业技术与装备需求 |
3.1.1 耕作技术与装备 |
3.1.2 主要作物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 |
3.2 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 |
3.3 农副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 |
3.4 精准农业技术与装备 |
4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预测 |
4.1 经济作物机械化需求增加 |
4.2 精准农业机械将进入市场 |
4.3 高效、节能、低污染机械地位突出 |
4.4 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
4.5 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速度加快 |
5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建议 |
5.1 健全法规,科学管理 |
5.2 政策支持,资金扶持 |
5.3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
5.4 完善农机服务体系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威海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农业机械化的概念 |
1.2 农业机械化的本质 |
1.3 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和意义 |
1.3.1 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
1.3.2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
1.3.3 农业机械化是节约型农业发展的基础 |
1.3.4 农业机械化是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 |
1.3.5 农业机械化有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
1.3.6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1.3.7 农业机械化是创造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要求 |
1.3.8 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 |
1.4 研究背景 |
1.5 研究内容 |
1.6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7 主要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
2.1 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
2.1.1 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
2.1.2 澳大利亚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
2.1.3 德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
2.1.4 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
2.1.5 印度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
2.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基本现状 |
2.2.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 |
2.2.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
2.2.3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2.4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
3 威海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
3.1 威海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
3.1.1 加大农机投入力度,积极稳妥地实施农机购置补贴 |
3.1.2 农机跨区作业实现新突破 |
3.1.3 农机装备迅速增加,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
3.1.4 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
3.1.5 农机经营效益有所提高 |
3.1.6 玉米、花生及薯类机械化有新突破 |
3.1.7 农机执法工作取得成效 |
3.1.8 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 |
3.1.9 加强农业机械管理工作 |
3.1.10 强化农机化学校管理 |
3.2 威海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农机装备结构性不合理 |
3.2.2 不同区域农机化发展不均衡 |
3.2.3 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 |
3.2.4 农机化科研和教育培训相对落后 |
3.2.5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
3.2.6 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
3.2.7 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农机经营效益下滑 |
4 新时期威海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对策 |
4.1 加强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 |
4.1.1 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农机发展过程中法律法规的建设 |
4.1.2 加大财政对农机的投入力度,完善补贴政策 |
4.1.3 不断引导和完善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 |
4.1.4 促进土地产权制度创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土地 |
4.1.5 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鼓励农民单独或合作使用农机 |
4.2 发展威海市农机工业,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
4.2.1 恢复农机工业体系,优化农机工业结构 |
4.2.2 完善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 |
4.3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功能完备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
4.3.1 抓好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机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
4.3.2 健全农机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作业服务水平 |
4.3.3 加强农艺与农机相结合,促进农机化和谐发展 |
4.4 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科研的投入,加强农机科技进步和创新 |
4.4.1 加强农业机械化科研力量 |
4.4.2 增强农机化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4.5 构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新体系 |
4.5.1 搞好教学改革、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
4.5.2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 |
1.3.3 本文的逻辑结构和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1.4.1 本文的特色或主要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农机购置补贴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农业保护与农业支持 |
2.1.2 财政补贴与公共支出 |
2.1.3 土地经营规模与农业效率 |
2.1.4 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 |
2.1.5 农业收益与农业成本 |
2.1.6 工业反哺农业 |
2.2 相关理论阐述 |
2.2.1 国家干预理论与农业机械的外部性 |
2.2.2 经济增长理论与政府转移支付 |
2.2.3 规模经济理论与农业机械化 |
2.2.4 福利经济学与补贴效率 |
2.2.5 制度经济学与购置补贴政策 |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现状 |
3.1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变化概述 |
3.2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环境 |
3.2.1 现有补贴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
3.2.2 用活“绿箱”政策控制“黄箱”规模 |
3.3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现状 |
3.3.1 购置补贴政策执行情况 |
3.3.2 新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情况 |
3.3.3 农机补贴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3.4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效果 |
3.4.1 购置补贴促进了农民节本增收 |
3.4.2 广大农机手把农机当成一种致富手段 |
3.4.3 农机总动力的增加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证分析模型与方法 |
4.1 Logistic 增长模型 |
4.1.1 概念和假设 |
4.1.2 logistic 方程推导 |
4.2 龚柏兹曲线模型 |
4.2.1 数学特征及模型分析 |
4.2.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4.3 生产函数模型 |
4.3.1 常用生产函数模型 |
4.3.2 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 |
4.4 面板数据及其模型 |
4.4.1 面板数据简介 |
4.4.2 传统面板数据模型及其估计 |
4.4.3 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问题 |
第五章 购置补贴对相关产业的影响研究 |
5.1 购置补贴对农机工业的影响 |
5.1.1 农机工业发展现状 |
5.1.2 农机供给变动的理论描述 |
5.2 购置补贴对机械制造业的影响 |
5.3 购置补贴对农机需求的影响分析 |
5.3.1 农机需求变动的理论分析 |
5.3.2 农机总动力发展预测分析 |
5.3.3 农机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 |
5.3.4 新疆农机总动力发展预测分析 |
5.4 购置补贴促进农村非农产业扩张 |
5.4.1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现状 |
5.4.2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的内在机制 |
5.4.3 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的实证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购置补贴对不同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
6.1 农机投资的经济效益研究 |
6.1.1 农业机械作业效益分析 |
6.1.2 农业机械单位投资规模收益分析 |
6.1.3 结果分析 |
6.2 农机使用的经济效益研究 |
6.2.1 农业机械使用的理论分析 |
6.2.2 单位面积农业机械使用收益测算 |
6.2.3 测算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购置补贴政策评价实证研究 |
7.1 主要农业补贴政策的福利分析及比较 |
7.1.1 差价补贴政策的福利分析 |
7.1.2 农业投入品补贴政策福利分析 |
7.1.3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福利分析 |
7.1.4 粮食补贴制度的福利分析 |
7.1.5 各种补贴政策对福利影响的比较 |
7.2 购置补贴政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7.2.1 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分析 |
7.2.2 制度变迁的机理分析 |
7.2.3 购置补贴政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7.3 购置补贴政策有和无的比较分析 |
7.3.1 农机总动力演进特征分析 |
7.3.2 农机购置投入结构特征分析 |
7.3.3 农机购置投入与农机总动力的相关分析 |
7.3.4 几点结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8.1.1 促进生产力发展 |
8.1.2 提高农民赢利能力 |
8.1.3 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
8.2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建议 |
8.2.1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
8.2.2 集中力量解决重点作物的机械化问题 |
8.2.3 对于不同的农机使用者采取不同的补贴标准 |
8.2.4 补贴方式从财政补贴转向财政与金融并举 |
8.2.5 以立法形式确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
8.2.6 大力开展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 |
8.2.7 在土地规模较小的情况下提高劳动生产率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河南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法规的出台 |
1.2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意义 |
1.3 课题的提出 |
2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概况 |
2.1 国内农业机械化补贴状况 |
2.1.1 农机化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 |
2.1.2 农机装备结构逐渐优化 |
2.2 国外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扶持政策概况 |
2.2.1 法律规定 |
2.2.1.1 韩国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概况 |
2.2.1.2 日本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概况 |
2.2.1.3 印度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概况 |
2.2.1.4 台湾省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概况 |
2.2.2 经济调控 |
2.2.3 引导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机械化经营组织 |
2.3 绿箱和黄箱政策 |
2.3.1 绿箱补贴政策 |
2.3.2 黄箱补贴政策 |
2.4 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分析 |
2.4.1 资源优势与发展机遇 |
2.4.2 河南省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 |
2.4.3 发展环境分析 |
2.4.4 宏观战略政策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支持 |
3 河南省农机化补贴政策分析与研究 |
3.1 河南省农机化补贴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1 农机化补贴现状 |
3.1.2 农机化发展与补贴问题分析 |
3.1.2.1 农机化综合发展水平低 |
3.1.2.2 基层农机化管理水平落后 |
3.1.2.3 农机组织化程度和作业效率低 |
3.1.2.4 农机产品老化、能耗高 |
3.1.2.5 农机手文化素质偏低、培训投入少 |
3.1.2.6 农村农机化金融融资渠道不畅 |
3.2 河南省农机化发展补贴政策研究 |
3.2.1 按照区域种植特点研究农业机械化补贴政策 |
3.2.2 利用补贴政策引导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
3.2.3 补贴对象 |
3.2.4 补贴机型及标准 |
3.2.5 补贴步骤 |
3.2.6 补贴操作方法与原则 |
3.2.6.1 补贴操作方法 |
3.2.6.2 补贴操作原则 |
4 对河南省农机化发展政策的建议 |
4.1 明确发展思路,创造和谐发展环境 |
4.2 健全农机化发展政策体系,加快政策的法律化、法规化进程 |
4.3 政府转变管理职能,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
4.4 增大农机发展扶持力度,依法对农机作业实行优惠政策 |
4.5 搞好农机教育培训,提高农机化科技创新能力 |
4.6 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有力措施,促进农机化发展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10)鄂托克前旗农机化事业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机化二十年回顾 |
1.1 机械化装备水平快速提高 |
1.2 机械作业规模不断扩大 |
1.3 农牧业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成效显着 |
1.4 农机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养机户快速发展 |
1.5 农机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 依法管理格局初步形成 |
2 农机化发展与展望 |
2.1 市场经济的要求 |
2.2 “科教兴农”的要求 |
2.3 先进农业技术的要求 |
2.4 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
2.5 农牧民的要求 |
四、农机化事业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 张仁军. 西华大学, 2013(03)
- [2]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问题研究[D]. 刘柏海.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1)
- [3]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及对策研究[D]. 陶金先.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4]威海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于海.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5]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分析[D]. 李红. 新疆农业大学, 2008(10)
- [6]河南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研究[D]. 袁先锋. 河南农业大学, 2007(09)
- [7]江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A]. 徐顺年. 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 2006
- [8]农机化事业的回顾与展望[J]. 范国珍. 农村牧区机械化, 2004(04)
- [9]农业产业化需要更深层次的农机化推广服务[A]. 秦鸿波,梁新华,吴梅屿. 《农业机械化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集, 2004
- [10]鄂托克前旗农机化事业回顾与展望[J]. 格西格巴雅尔,巴音达来. 农村牧区机械化,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