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化学药剂和诱饵类型杀死森林啮齿动物的实验

不同化学药剂和诱饵类型杀死森林啮齿动物的实验

一、应用不同药剂和饵型灭杀森林害鼠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温玄烨,董晓波,卢修亮,常国彬,王巧申,林晓[1](2021)在《我国林业鼠(兔)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林业害鼠(兔)是我国4大类林业有害生物之一,对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造成严重危害,探讨其分布范围、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对保护我国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论述了我国林业害鼠(兔)的主要种类、发生现状、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并简要回顾了不同防治措施的发展历程,总结归纳了取得的防治效果及近年来涌现出的新技术、新药剂,指出了当前在我国林业鼠(兔)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将来林业鼠(兔)害防治研究设想,以期为我国林业鼠(兔)害防治技术的后续研究和科学治理提供参考。

李玉珍[2](2020)在《两种不育剂防治高原鼢鼠试验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0.2%莪术醇成品饵剂和0.25mg/kg雷公藤甲素颗粒剂2种鼠用不育剂在林间饱和投放高原鼢鼠有效洞道,通过高原鼢鼠对2种药剂的适口性取食及取食后抗生育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药剂均对高原鼢鼠有很好的适口性,抗生育效果显着,0.25mg/kg雷公藤甲素颗粒剂比0.2%莪术醇成品饵剂适口性更好,防治效果更佳。

周睿[3](2020)在《高原鼠兔个体和种群对捕食风险的响应及其栖息地植物群落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捕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重要的选择压力之一,并对动物的反捕食进化适应有着重要作用。捕食者对猎物的影响包括直接捕杀和捕食风险效应。已有研究表明,捕食风险效应的影响远比直接捕食的影响大。近年来,关于捕食风险效应对小型哺乳动物行为、繁殖和种群动态的影响及其机理等已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不同种群密度的草地啮齿动物对捕食风险的响应机制,以及捕食风险效应对草地生态系统营养级联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故此,本研究以栖息于青藏高原高原鼠兔为研究对象,从2016年至2019年,利用旋翼无人机模拟天敌捕食者,研究捕食风险下,不同种群密度高原鼠兔行为、内分泌激素、基因、繁殖力及其栖息地植物群落的变化,探讨高原鼠兔对捕食风险的响应机制,明确不同种群密度高原鼠兔对捕食风险响应的差异,揭示了由高原鼠兔介导的捕食者和植物的级联效应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不但对于完善高原鼠兔应对捕食风险研究有着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学防控其危害有着重要实践意义。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捕食风险未对高原鼠兔体重产生显着影响。不同种群密度下捕食风险处理组和对照组雄性高原鼠兔体重均有所下降,且处理组的下降率(GREXH=-3.05%;GREXL=-6.06%)高于对照组(GRCKH=-1.86%;GRCKL=-2.96%);雌性体重呈升高趋势,但处理组的增长率(GREXH=8.92%;GREXL=7.36%)低于对照组(GRCKH=14.46%;GRCKL=12.80%)。高原鼠兔体重在月际间(F2,81=3.356,P=0.0398)和性别间(F1,81=5.054,P=0.0273)差异显着,但在处理间(F1,81=0.301,P=0.585)和种群密度间(F1,81=0.003,P=0.956)无显着差异。2.捕食风险对低密度高原鼠兔种群的采食、警戒和洞内行为有显着影响,而对高密度种群各行为并无显着影响。高原鼠兔采食行为在密度间(F1,56=16.191,P=0.00017)和处理间(F1,56=25.112,P<0.001)差异显着,而在性别间(F1,56=1.593,P=0.212)无显着差异。警戒行为在密度间(F1,56=16.831,P=0.00013)以及密度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F1,56=4.909,P=0.031)差异显着,而洞内行为只在密度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F1,56=6.30,P=0.015)差异显着。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低种群密度区雌性个体的平均采食时间在捕食风险处理下显着低于对照组(P=0.031)。低种群密度区雄性个体的采食(P=0.0042)和警戒(P=0.027)的平均时间均在捕食风险处理下显着低于对照组,但洞内平均时间在捕食风险处理下显着高于对照组(P=0.027)。3.捕食风险对低种群密度高原鼠兔皮质酮、皮质醇、甲状腺激素、睾酮和瘦素的影响最显着,对高密度种群无显着影响。高原鼠兔甲状腺激素(F1,171=31.626,P<0.001)和瘦素(F1,171=21.827,P<0.001)在密度间差异显着;其皮质酮(F1,171=14.014,P<0.001)、甲状腺激素(F1,171=15.166,P<0.001)和瘦素(F1,171=9.112,P=0.0029)在处理间具有显着差异;而在密度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中,睾酮(F1,86=13.722,P<0.001)、皮质醇(F1,171=6.142,P=0.0142)和瘦素(F1,171=7.689,P=0.0062)具有显着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低种群密度区个体的睾酮含量在捕食风险处理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而甲状腺激素(P<0.001)、瘦素(P=0.0017)、皮质酮(P=0.010)和皮质醇(P=0.021)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高种群密度区个体的睾酮含量(P=0.1658)、甲状腺激素(P=0.357)、瘦素(P=0.663)、皮质酮(P=0.3628)和皮质醇(P=0.286)含量在捕食风险处理组和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异。4.捕食风险对雌雄高原鼠兔AVP mRNA的表达量以及雌性高原鼠兔c-fos mRNA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显着促进雄性个体c-fos mRNA的表达。捕食风险对雌雄个体AVP mRNA的表达量(雌性:F1,27=18.564,P<0.001;雄性:F1,27=12.12,P<0.01)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同一处理下,不同性别个体的AVP mRNA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无捕食风险组:F1,27=0.866,P>0.05;捕食风险处理组:F1,27=0.933,P>0.05);捕食风险对雌性个体c-fos mRNA的表达量有显着的抑制作用(F1,27=5.674,P<0.05),但显着促进了雄性个体c-fos mRNA的表达(F1,27=8.154,P<0.01)。在无捕食风险组,雌性个体c-fos mRNA的表达量显着高于雄性(F1,27=26.187,P<0.001),而在捕食风险处理组,雌雄个体c-fos mRNA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F1,27=1.567,P>0.05)。5.捕食风险显着影响低密度高原鼠兔种群的繁殖力。不同种群密度下捕食风险处理组和对照组雄性高原鼠兔睾丸重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处理组的变化率(GREXH=-23.73%;GREXL=79.87%)高于对照组(GRCKH=-6.92%;GRCKL=79.65%);雌性胎仔数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处理组的变化率(GREXH=-42.86%;GREXL=31.43%)低于对照组(GRCKH=-41.03%;GRCKL=9.52%)。高原鼠兔睾丸重在月际间(F2,33=287.635,P<0.001)、处理间(F1,33=9.333,P=0.0044)和密度间(F1,33=6.531,P=0.0154)差异显着。高原鼠兔胎仔数在月际间(F2,48=55.98,P<0.001)以及月际和密度间的交互作用(F2,48=4.584,P=0.0151)差异显着。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低种群密度区高原鼠兔睾丸重(P=0.0053)在捕食风险处理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在高种群密度区无显着差异(P=0.76),且在捕食风险处理下,高原鼠兔睾丸重量在4月份的不同种群密度间差异显着(P=0.037)。捕食风险处理下,高原鼠兔胎仔数仅在5月份的不同种群密度间差异显着(P=0.012)。6.捕食风险干扰下,低种群密度区高原鼠兔的相对种群密度增长率较低。高原鼠兔相对种群密度增长率在不同种群密度间(F1,17=50.57,P<0.001)、不同处理间(F1,17=116.67,P<0.001)以及密度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F1,17=45.92,P<0.001)差异显着。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低密度区,捕食风险处理组的相对种群密度增长率显着低于无捕食风险的对照组(P=0.0008)。高密度区高原鼠兔的相对种群密度增长率在捕食风险处理和对照间均无显着差异(P=0.2266)。7.捕食风险干扰下,低种群密度区高原鼠兔栖息地禾本科地上生物量、莎草科优势度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均有显着增长。禾本科、莎草科和杂类草优势度和地上生物量增长率在高原鼠兔不同种群密度间(优势度增长率(禾本科:F1,17=124.3,P<0.001;莎草科:F1,17=123.8,P<0.001;杂类草:F1,17=54.63,P<0.001);生物量增长率(禾本科:F1,17=70.209,P<0.001;莎草科:F1,17=11.778,P=0.0015;杂类草:F1,17=36.736,P<0.001))以及密度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优势度增长率(禾本科:F1,17=100.4,P<0.001;莎草科:F1,17=47.9,P<0.001;杂类草:F1,17=113.2,P<0.001);生物量增长率(禾本科:F1,17=15.512,P<0.001;莎草科:F1,17=9.618,P=0.0032;F1,17=16.404,P<0.001))差异显着。而在不同处理间,禾本科、莎草科和杂类草优势度增长率(禾本科:F1,17=263.3,P<0.001;莎草科:F1,17=130.8,P<0.001;杂类草:F1,17=25.3,P<0.001)以及杂类草生物量增长率(F1,17=6.399,P=0.0264)差异显着。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低密度种群中,禾本科优势度增长率(P=0.0042)和莎草科地上生物量增长率(P=0.0022)在捕食风险处理组显着低于对照组,禾本科地上生物量增长率(P=0.0017)、莎草科优势度增长率(P=0.0089)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增长率(P=0.016)在捕食风险处理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在高密度种群中,捕食风险处理组的杂类草优势度增长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杂类草生物量增长率在捕食风险处理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6),而禾本科和莎草科的优势度增长率和地上生物量增长率在处理间均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不同种群密度的高原鼠兔对捕食风险的响应存在显着差异。在捕食风险下,低种群密度高原鼠兔下丘脑AVP和c-fos基因表达显着增加,进而通过减少采食时间,增加警戒和洞内躲避时间来应对捕食风险,且低种群密度的高原鼠兔雄性个体睾酮含量也显着减少,而甲状腺激素、瘦素、皮质酮和皮质醇含量显着增加,导致其繁殖力降低,进而减少了种群数量,使低种群密度高原鼠兔栖息地莎草科和杂类草优势度、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显着增加。

卜凡[4](2020)在《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纳米乳液与草甘膦对鼠类抗生育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农大-1号,主要成分为紫草素和炔雌醚)的利用率与抗生育作用效果,本研究将不育剂ND-1进行超声波纳米级乳化处理。以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1周2次灌胃进行抗生育实验,对小鼠的繁殖器官变化和繁殖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不育剂浓度为30mg/kg的雌性实验组子宫脏器系数显着低于对照组(F=3.926,P<0.05),雄性实验组精囊腺脏器系数、精子密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F=4.37,P<0.05;F=3.302,P<0.05),雌性处理组、雄性处理和雌雄处理组胎仔数显着降低(F=6.968,P<0.05)。繁殖启动期雌性处理组较对照组推迟8.11±2.40d,雄性处理组较对照组推迟7.56±2.76d,雌雄处理组较对照组推迟6.54±2.89d。不育剂ND-1纳米乳液有效延长了雌性、雄性小鼠的繁殖周期。30mg/kg浓度处理组小鼠粪便中紫草素平均回收率为(51.29±8.48)%,与普通回收率(82.0±2.90)%相比较,降低了(30.71±5.58)%,炔雌醚回收率为0。基于不育剂ND-1纳米乳液在小鼠不育控制上取得的成功,本研究采用相同的给药方式对荒漠区较大型鼠类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进行抗生育实验,并对其繁殖器官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育剂浓度为30mg/kg的雌性实验组卵巢脏器系数显着低于对照组(F=57.188,P<0.05),雄性实验组精囊腺脏器与精子密度显着低于于对照组(F=35.613,P<0.05;F=36.083,P<0.05),即不育剂 ND-1 纳米乳液对雌、雄三趾跳鼠均具有抗生育作用。由于近年来人们对环保问题重视的提高,本研究对不育剂ND-1纳米饵料的野外降解情况进行了评价。不育剂中主要成分紫草素在干燥与湿润土壤表面的完全降解时间分别为5和4d,炔雌醚在干燥与湿润土壤表面经8h均完成全部降解。本研究还测定了常用农药草甘膦(农达)对昆明小鼠的影响,通过1周2次灌胃进行抗生育实验,对小鼠的繁殖器官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雄性精囊腺脏器系数与精子密度显着低于对照组(F=35.047,P<0.05;F=9.437,P<0.05)。

王宇杰[5](2020)在《CYP450抑制剂对炔雌醚(Quinestrol)减量增效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鼠害是历史悠久的全球性重要生物灾害之一,相对于传统的鼠害控制方法,不育控制因其更安全,且更为人道广泛使用,但不育剂在小肠和肝脏代谢损耗较大,若加大用量和使用频次,则会增加成本和环境残留风险,成为限制不育剂上市应用的关键因素。然而,至今尚乏从抑制肝肠药解酶的角度探索不育剂的减量增效的研究。本研究通过抑制P450酶降解炔雌醚(Quinestrol),从而达到降低炔雌醚用于控制鼠害的剂量,增强炔雌醚的药效,为开发出安全、高效且经济的鼠类不育剂提供思路和科学依据。本研究包括如下三个实验:(1)为确定炔雌醚分别对雌雄小鼠繁殖抑制的最低有效剂量,以不同剂量的炔雌醚油溶液分别连续3天灌胃雌雄小鼠,实验第7天解剖取材。结果发现炔雌醚可以影响健康成年雌雄小鼠的繁殖器官:与对照组相比,雌性小鼠的子宫在连续3天灌食不同剂量炔雌醚后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水肿,0.2mg/kg、1.0mg/kg和5.Omg/kg水肿更明显;随着剂量的增大,肝脏系数有增大的趋势;小肠系数、肾脏系数和脾脏系数有显着性差异。1.0mg/kg炔雌醚处理的雌鼠血清中FSH显着升高。以5.0mg/kg剂量灌食的雄性小鼠的附睾系数明显减小;炔雌醚0.008mg/kg组和0.04mg/kg组的精子密度和血清中促黄体素浓度均高于对照组;所有实验组的血清中睾酮浓度均下降;此外雄性1.0mg/kg和5.0mg/kg与雌性5.0mg/kg肝脏中CYP3A4酶含量有明显升高。炔雌醚对雌雄小鼠的繁殖均有抑制效果,但最低有效剂量不同,雌性有效剂量更低。(2)为确定克拉霉素和酮康唑分别与炔雌醚配伍使用对雄性小鼠繁殖的影响,将剂量为1.0mg/kg的炔雌醚分别与不同剂量的克拉霉素或酮康唑联合使用,连续3天灌胃雄性小鼠,实验第7天解剖取材。结果发现:炔雌醚联合克拉霉素对雄性小鼠内脏器官、繁殖器官、睾酮浓度、小肠中CYP3A4酶和蛋白含量均无显着影响。10.0mg/kg克拉霉素与1.0mg/kg炔雌醚联合使精子密度有明显降低。0.4mg/kg克拉霉素与1.0mg/kg炔雌醚联合使用后,肝脏中总CYP3A4酶显着降低至正常水平。炔雌醚与不同浓度的酮康唑联合使用,雄鼠肝脏重量显着降低,其它器官无显着变化。炔雌醚1.0mg/kg与酮康唑0.4mg/kg联合使用后导致雄性小鼠的精子密度有显着降低至正常水平,促黄体素浓度降低,酮康唑剂量增大促黄体素浓度也不恢复,联合酮康唑2.0mg/kg肝脏中CYP3A4酶降低至正常水平。本实验表明,1.Omg/kg炔雌醚更宜与酮康唑联合使用。(3)为确定酮康唑与炔雌醚配伍用于抑制雄性小鼠繁殖的最佳剂量,将剂量为1.0mg/kg和5.0mg/kg的炔雌醚分别与剂量为0.4mg/kg、2.0mg/kg和10.0mg/kg的酮康唑配伍,连续灌胃雄鼠3天,分别在第10天和第30天解剖取材。实验10天组,酮康唑浓度为0.4mg/kg时,脾脏明显增大,精子密度明显降低。酮康唑为2.0mg/kg时,精囊腺重量和睾酮浓度明显增大,恢复至正常水平。炔雌醚5.0mg/kg与酮康唑0.4mg/kg联合组小肠重量显着升高,小肠中CYP3A4含量显着降低,肝脏蛋白和CYP3A4酶含量显着升高。实验30天组,炔雌醚1.0mg/kg与酮康唑2.0mg/kg联合使用,肝脏重量、小肠中CYP3A4酶、每g肝脏中CYP3A4酶显着降低,精囊腺重量和睾酮浓度显着增大。酮康唑0.4mg/kg与炔雌醚5.0mg/kg联合组肝脏、小肠和脾脏重量显着降低,小肠和肝脏中CYP3A4酶含量显着降低。实验表明0.4mg/kg酮康唑与1.0mg/kg炔雌醚联合使用对雄性小鼠的繁殖有抑制作用,2.0mg/kg酮康唑可缓解炔雌醚对雄性小鼠精囊腺和睾酮的影响,且酮康唑对雄性小鼠的作用具有持效性。通过上述实验可见,5.0mg/kg炔雌醚可抑制雄性小鼠繁殖,酮康唑比克拉霉素更适合与炔雌醚配伍;0.4mg/kg酮康唑与1.0mg/kg炔雌醚联合使用对雄性小鼠的繁殖有抑制作用,2.0mg/kg酮康唑对雄性小鼠有恢复作用。炔雌醚可增加雌雄小鼠肝脏中CYP3A4酶含量,酮康唑和克拉霉素都可使肝脏CYP3A4酶进一步降低。本研究表明,可以通过联合酮康唑抑制炔雌醚降解,从而减少炔雌醚的用量,以减少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冀超[6](2020)在《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对非靶动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明确用于降低鼠类种群数量的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农大-1号)对非靶动物的影响,以浓度为30mg/kg纳米化的ND-1不育剂为供试药物,主要成分为紫草素(shikonin)和炔雌醚(quinestrol),以三黄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家鸽(Columba livi)、小尾寒羊(Ovis aries)(以下称绵羊)为实验对象进行适口性和不育作用实验,对实验动物解剖并采集血液,进行相关检测。3种非靶动物对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饵料的适口性试验表明,绵羊对成品不育剂饵料有较好的适口性;三黄鸡对成品不育剂饵料拒食,对碾碎后的不育剂ND-1饵料适口性显着低于其它鸡饲料;家鸽对成品不育剂饵料拒食。且绵羊和三黄鸡在取食不育剂ND-1饵料后,均无明显异常反应。使用浓度为30mg/kg纳米化的ND-1不育剂,对3种非靶动物的不育作用实验表明,三黄鸡和家鸽实验组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3种非靶动物血液中均未检测到紫草素,但含有低浓度的炔雌醚。经检测绵羊血液中孕酮浓度均>0.5ng/ml,在此浓度下,绵羊可以成功受孕,因此,该不育剂对上述3种非靶动物无不育作用,不影响非靶动物的经济价值。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在上述3种非靶动物的生活环境中可以安全使用。

马文艳,盖含文,王元[7](2019)在《甘肃子午岭林区中华鼢鼠(Myospalax ontanieri)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肃子午岭林区是庆阳市最大的国有林区,更是庆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屏障,也是陇东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然而,林区造林保存率不高,受中华鼢鼠危害严重。中华鼢鼠在本区防治方法主要以人工捕打为主,药物投放为辅,且投放效果不显着,造成人力物力投入大,防治范围小,防治成本高。为了提高药物投放效果,应加强对鼢鼠生活习性、洞道结构、喜食饵料等方面研究,同时应探索其他生物治理技术和林业生态治理技术在山地林地的防治。

汤鲁宏[8](2019)在《雷公藤作为植物源杀鼠剂开发利用的最新进展》文中认为雷公藤是我国传统中草药中的一块瑰宝,贵在其毒,是我国传统中草药中毒性最强的药物之一,民间很早有用雷公藤防治各种虫害、灭鼠、毒蛆等的记载。雷公藤,作为植物源杀鼠剂,其毒理学与毒代动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尚显薄弱,大量的有关雷公藤的毒副作用,其毒性成分、中毒机理以及预防与减毒措施等的研究均是以人用药物为目标进行开展的。本文对雷公藤作为植物源杀鼠剂类生物农药的开发利用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李娇娇[9](2019)在《延安地区鼢鼠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文中提出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 Milne)是我国农田和林地中最难治理的地下害鼠之一,对农林业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鼢鼠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探究始终是鼢鼠研究的焦点。本实验主要在2016年至2018年进行,期间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实验,通过探究农田鼢鼠、林区鼢鼠及草地鼢鼠的发生规律,进而开展了鼢鼠的化学药效试验和深坑栽培实验,旨在进一步探究延安地区鼢鼠的发生规律,探究科学的鼢鼠防治措施,为当地鼢鼠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农田鼢鼠发生规律通过野外实验,采用定面积尽捕法采集鼢鼠并解剖,分析作物种类与鼢鼠繁殖、鼢鼠种群结构的关系,采用随机抽样法探究农田中鼢鼠对作物的危害情况。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不同作物种类的样地内,鼢鼠怀孕率、植被覆盖度差异均显着(p<0.05),鼢鼠胎仔数差异不显着(p>0.05);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试验田内,鼢鼠怀孕率最高(44.6%),红薯(Ipomoea batatas(L.)Lam.)试验田内植被覆盖度最高(72.8%),玉米(Zea mays L.)试验田内,鼢鼠对植株的危害率最低(5.6%),谷子试验田内幼年体鼢鼠的比例显着低于其它组(0.95%)。2、林区鼢鼠发生规律通过野外探究实验,分析林区植被与鼢鼠繁殖、鼢鼠种群结构的关系,探究林区鼢鼠对植株的危害情况。结果表明:优势种不同的林地,其范围内鼢鼠怀孕率差异显着(p<0.05),雌雄比差异不显着(p>0.05),繁殖指数差异不显着(p>0.05);亚成体比例最高的是优势种为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的样地(27.65%),对照组的样地老年体鼢鼠比例显着高于其它组(29.42%),优势种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的样地内,鼢鼠对植株的致死率显着高于其它样地(5.3%)。3、草地鼢鼠发生规律通过野外探究实验,分析草地植被与鼢鼠繁殖、鼢鼠种群结构的关系,探究草地鼢鼠的危害情况。结果表明:优势种不同的草地,其范围内鼢鼠怀孕率差异显着(p<0.05);幼年体比例最高的是优势种为萎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 Ser.)的样地(11.95%),亚成体比例最高的是优势种为苦荬菜(Ixeris polycephala Cass.)的样地(26.12%),成年Ⅱ组比例最高的是优势种为萎陵菜的样地(31.41%),老年体比例最高的是对照组的样地(28.41%);优势种为萎陵菜的样地内,鼢鼠对植株的致死率显着高于其它样地(5.2%)。4、鼢鼠对安塞林区常见物种危害探究在化子坪镇、招安镇、高桥乡的试验区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探究鼢鼠对安塞林区常见树种的危害,探究土壤类型、植被类型与鼢鼠危害的关系,进而探究鼢鼠在安塞当地的取食名录。结果表明:鼢鼠更倾向于生活在土壤质地为黄绵土、土层深厚、植被类型为蔷薇科(Rosaceae)和松科(Pinaceae)的生态环境中。嗜好性调查表明,鼢鼠对蔷薇科、松科、胡桃科(Juglandaceae)植物有极强的嗜好性。5、化学药剂药效试验本文通过在安塞区高桥镇的玉米、大豆、红薯试验田内进行的田间药效试验,探究溴敌隆、磷化锌、C型肉毒素的药效,实验结果表明,灭鼠效果与作物种类呈显着相关(r=0.995,p=0.004),与毒饵种类显着相关(r=0.983,p=0.016),不同作物的投饵前有效洞口数差异显着(F=51.313,p=0.000),取食率差异显着(F=25.979,p=0.001),不同作物的投饵7 d后的有效洞口数差异不显着(F=0.500,p>0.05),C型肉毒素灭鼠效果最佳,溴敌隆灭鼠效果最差。6、大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 G.Don.)深坑栽培试验通过在安塞区高桥镇进行的大樱桃栽培实验,探究大樱桃栽培方式对鼢鼠危害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鼢鼠对植株的致死率与试验样方的坡向、大樱桃的种植年限,均无显着相关(p值均大于0.05),在实验中,随着大樱桃栽培深度的加深,大樱桃植株的保存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植株的存活率与植株的栽培深度呈显着相关(y=-3.7857x2+23.614x+45.532,R2=0.7231),植株栽培深度为40 cm时,鼢鼠防治效果最佳,植株存活率最高。

马崇勇,张卓然,单艳敏,王智勇,季彦华,项凯峰,杜桂林[10](2017)在《内蒙古草原鼠害及其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文中指出利用内蒙古草原害鼠危害与防治情况数据库资料,分析了20072016年内蒙古草原鼠害绿色防控技术、施药技术及其应用,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鼠害连续7年呈下降态势,目前以片、岛状分散发生为主;C型肉毒梭菌毒素、D型肉毒梭菌毒素、莪术醇、新贝奥生物灭鼠剂、世双鼠靶、物理防治、招鹰控鼠、野化狐狸及生态调控效果明显,绿色防控技术得到优化,防控技术体系基本形成,10年间累计应用面积957.9万hm2,减灾收益近13亿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着;建议进一步增加草原鼠害绿色防控的资金投入,完善预警体系,强化专业防治,加大科研力度,以实现草原鼠害的绿色可持续治理。

二、应用不同药剂和饵型灭杀森林害鼠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不同药剂和饵型灭杀森林害鼠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2)两种不育剂防治高原鼢鼠试验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药剂: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1.3.1.1 适口性试验
        1.3.1.2 孕育干扰试验
        1.3.2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高原鼠兔个体和种群对捕食风险的响应及其栖息地植物群落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重要性
        1.1.2 草地鼠害现状
        1.1.3 草地鼠害形成的原因
        1.1.4 草地鼠害的防控现状
    1.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捕食风险研究进展
    2.2 捕食风险大小的评估
    2.3 捕食风险对小型哺乳动物的影响
        2.3.1 捕食风险对小型哺乳动物采食行为的影响
        2.3.1.1 采食时间格局的变化
        2.3.1.2 食谱组成的变化
        2.3.1.3 栖息地环境的变化
        2.3.2 捕食风险对小型哺乳动物防御行为的影响
        2.3.3 捕食风险对小型哺乳动物内分泌的影响
        2.3.4 捕食风险对小型哺乳动物神经环路的影响
        2.3.5 捕食风险对小型哺乳动物繁殖的影响
        2.3.6 捕食风险对小型哺乳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
        2.3.7 捕食风险对小型哺乳动物栖息地植物群落的影响
    2.4 高原鼠兔研究概况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研究对象
    3.3 试验设计
    3.4 技术路线
    3.5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3.5.1 研究目标
        3.5.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3.6 研究内容
        3.6.1 高原鼠兔个体对捕食风险的响应
        3.6.2 高原鼠兔种群对捕食风险的响应
        3.6.3 高原鼠兔栖息地植物群落对捕食风险的响应
    3.7 研究方法
        3.7.1 高原鼠兔适宜干扰期和无人机最优飞行参数研究
        3.7.1.1 高原鼠兔月际体况调查
        3.7.1.2 高原鼠兔季节节律和昼夜节律调查
        3.7.1.3 高原鼠兔繁殖期及繁殖强度调查
        3.7.1.4 高原鼠兔激素月际间变化调查
        3.7.1.5 无人机有效干扰高度的选择方法
        3.7.1.6 无人机有效干扰半径的确定
        3.7.1.7 无人机飞行速度的确定
        3.7.2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行为、生理激素和繁殖力的影响
        3.7.2.1 样地设置
        3.7.2.2 高原鼠兔个体标记
        3.7.2.3 捕食风险干扰源设置
        3.7.2.4 高原鼠兔行为监测
        3.7.2.5 高原鼠兔粪便收集及激素含量测定
        3.7.2.6 数据分析
        3.7.3 捕食风险下高原鼠兔应激基因表达的变化
        3.7.3.1 样地设置
        3.7.3.2 高原鼠兔个体标记
        3.7.3.3 捕食风险干扰源设置
        3.7.3.4 高原鼠兔大脑样本收集
        3.7.3.5 下丘脑总RNA的提取及逆转录
        3.7.3.6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
        3.7.3.7 数据处理
        3.7.4 捕食风险下高原鼠兔栖息地植物的变化
        3.7.4.1 样地设置
        3.7.4.2 植被调查
        3.7.4.3 数据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确定模拟捕食风险干扰高原鼠兔的时期
        4.1.1 高原鼠兔体重和繁殖特征的月季间变化
        4.1.2 高原鼠兔活动节律
        4.1.3 高原鼠兔内分泌激素月季间变化
        4.1.4 小结
    4.2 模拟天敌的旋翼无人机飞行参数
        4.2.1 无人机最佳飞行高度的确定
        4.2.2 无人机飞行速度的确定
        4.2.3 无人机有效干扰半径的确定
        4.2.4 小结
    4.3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行为的影响
        4.3.1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采食行为的影响
        4.3.2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洞内行为的影响
        4.3.3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警戒行为的影响
        4.3.4 小结
    4.4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生理激素的影响
        4.4.1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睾酮(T)的影响
        4.4.2 高原鼠兔孕酮(PROG)含量的变化
        4.4.3 高原鼠兔皮质酮(CORT)皮质醇和(Consoil)含量的变化
        4.4.4 高原鼠兔甲状腺激素(T_4)含量的变化
        4.4.5 高原鼠兔瘦素(LEP)含量的变化
        4.4.6 小结
    4.5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AVP和c-fos mRNA的影响
        4.5.1 内参基因与目的基因PCR产物的扩增
        4.5.2 定量PCR检测
        4.5.3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AVP mRNA的影响
        4.5.4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c-fos mRNA的影响
        4.5.5 小结
    4.6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体重、繁殖力和种群密度的影响
        4.6.1 高原鼠兔体重对捕食风险的响应
        4.6.2 捕食风险下高原鼠兔睾丸重变化
        4.6.3 捕食风险下高原鼠兔胎仔数变化
        4.6.4 捕食风险干扰下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变化
        4.6.5 小结
    4.7 捕食风险下高原鼠兔栖息地植被的变化
        4.7.1 捕食风险干扰下植物功能群多样性变化
        4.7.2 捕食风险干扰下植物功能群生物量变化
        4.7.3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行为的影响
    5.2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体重的影响
    5.3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生理激素的影响
    5.4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AVP和c-fos基因的影响
        5.4.1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下丘脑c-fos mRNA表达的影响
        5.4.2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下丘脑AVP mRNA表达的影响
    5.5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繁殖力和种群密度的影响
        5.5.1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繁殖力的影响
        5.5.2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
    5.6 捕食风险下高原鼠兔栖息地植物的变化
        5.6.1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优势度对捕食风险的响应
        5.6.2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对捕食风险的响应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展望
第八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项目来源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4)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纳米乳液与草甘膦对鼠类抗生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不育控制研究进展
        1.1.1 手术/化学不育
        1.1.2 内分泌干扰不育
        1.1.3 免疫不育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动物
    2.2 研究方法
        2.2.1 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纳米乳液的制备
        2.2.2 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纳米饵料的制备
        2.2.3 草甘膦铵盐稀释液的制备
        2.2.4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建立
        2.2.5 试验方法及数据采集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育剂ND-1纳米乳液对小鼠繁殖器官的影响
    3.2 不育剂ND-1纳米乳液对小鼠的繁殖影响
    3.3 小鼠对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纳米乳液的吸收
    3.4 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纳米饵料降解实验研究
    3.5 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纳米乳液对三趾跳鼠繁殖的影响
    3.6 草甘膦铵盐稀释液对小鼠繁殖器官的影响
4 讨论
    4.1 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纳米乳液不育效果
    4.2 小白鼠对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纳米乳液利用效果
    4.3 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的降解
    4.4 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纳米乳液对三趾跳鼠不育效果
    4.5 草甘膦(农达)应用于啮齿动物不育控制可行性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CYP450抑制剂对炔雌醚(Quinestrol)减量增效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鼠害现状
    1.2 鼠害控制技术
        1.2.1 物理防治
        1.2.2 化学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2.4 不育控制
    1.3 炔雌醚
        1.3.1 炔雌醚的研究进展
        1.3.2 炔雌醚存在的问题
    1.4 药物降解与CYP3A4酶抑制剂
    1.5 CYP3A4酶抑制剂
    1.6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
2 炔雌醚对小白鼠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药品及配制
        2.1.3 实验处理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对雌鼠的影响
        2.2.2 对雄鼠的影响
    2.3 讨论
3 克拉霉素或酮康唑与炔雌醚配伍对雄性小鼠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药品及配制
        3.1.3 实验处理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剂量克拉霉素与炔雌醚配伍使用
        3.2.2 不同剂量酮康唑与炔雌醚配伍使用
    3.3 讨论
4 酮康唑与炔雌醚配伍后对雄性小鼠繁殖生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药品及配制
        4.1.3 实验处理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时间为10天
        4.2.2 实验时间为30天
    4.3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对非靶动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育剂室内实验
        1.2.2 不育剂野外实验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仪器及药剂
    2.3 研究方法
        2.3.1 不育剂对三黄鸡的影响研究
        2.3.2 不育剂对家鸽的影响研究
        2.3.3 不育剂对绵羊的影响研究
        2.3.4 血液中紫草素与炔雌醚含量测定
        2.3.4.1 HP-LC条件方法
        2.3.4.2 标准曲线的建立
        2.3.4.3 含量的测定方法
        2.3.4.4 回收率考察实验
    2.4 评价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种非靶动物对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的适口性分析
        3.1.1 三黄鸡对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的适口性分析
        3.1.2 家鸽对复合不育剂ND-1的适口性分析
        3.1.3 绵羊对复合不育剂ND-1的适口性分析
    3.2 植物源不育剂ND-1对三种非靶动物的作用
        3.2.1 植物源不育剂ND-1对三黄鸡的作用
        3.2.2 植物源不育剂ND-1对家鸽的作用
        3.2.3 植物源不育剂ND-1对绵羊的作用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育剂对非靶动物的适口性评价
        4.1.2 不育剂对非靶动物的作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甘肃子午岭林区中华鼢鼠(Myospalax ontanieri)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肃子午岭林区概况
    1.1 地理范围
    1.2 林区概况
2 甘肃子午岭林区鼠害状况
    2.1 黄土高原鼠害的成因及分析
    2.2 甘肃子午岭林区中华鼢鼠的危害成因
3 甘肃子午岭林区中华鼢鼠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3.1 主要防治措施
    3.2 存在的问题
4 甘肃子午岭林区中华鼢鼠防治探索
    4.1 加强对中华鼢鼠生态习性掌握
    4.2 几种适宜大面积防治的方法探索
        4.2.1 投放无公害化学药剂
        4.2.2 内吸性药剂蘸根
        4.2.3 利用植物资源控制鼠害
        4.2.3 推广植物源防鼠药剂的使用。
        4.2.4 其他方法

(8)雷公藤作为植物源杀鼠剂开发利用的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的传统中草药雷公藤
    1.1 雷公藤的组成成分
    1.2 雷公藤的毒理作用
        1.2.1 雷公藤的急性毒杀作用
        1.2.2 雷公藤的抗生育作用
        1.2.3 雷公藤的抗凝血作用
2 雷公藤植物源杀鼠剂的开发
    2.1 杀鼠剂现状
    2.2 雷公藤植物源杀鼠剂的研发进展
    2.3 雷公藤植物源灭鼠剂的应用
3 小结

(9)延安地区鼢鼠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地概述
    1.2 鼢鼠概况
        1.2.1 鼢鼠的生物学特征
        1.2.2 鼢鼠的分布
        1.2.3 鼢鼠的相关研究
    1.3 鼢鼠的危害
        1.3.1 鼢鼠对农业的危害
        1.3.2 鼢鼠对植被的危害
        1.3.3 鼢鼠道洞与扩散的危害
    1.4 鼢鼠的防治
        1.4.1 化学防治
        1.4.2 生物防治
        1.4.3 物理机械防治
        1.4.4 不育剂和趋避剂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鼢鼠发生规律
    2.1 农田鼢鼠发生规律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调查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1.4 结论与讨论
    2.2 林区鼢鼠发生规律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调查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结论与讨论
    2.3 草地鼢鼠发生规律
        2.3.1 试验区概况
        2.3.2 调查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3.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鼢鼠对安塞林区常见树种的危害探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鼢鼠危害调查
        3.1.2 鼢鼠嗜好性调查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鼢鼠危害调查
        3.2.2 鼢鼠嗜好性调查
    3.3 讨论及分析
第四章 鼢鼠防治研究
    4.1 化学药剂防治
        4.1.1 样地概况
        4.1.2 材料
        4.1.3 方法
        4.1.4 结果与分析
        4.1.5 结论与讨论
    4.2 大樱桃的深坑栽培试验
        4.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内蒙古草原鼠害及其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
2 内蒙古草原鼠害现状
    2.1 主要草原害鼠及分布
    2.2 草原鼠害发生情况
3 草原鼠害绿色防控技术及应用
    3.1 生物制剂
        3.1.1 C型肉毒梭菌毒素
        3.1.2 D型肉毒梭菌毒素
        3.1.3 莪术醇
        3.1.4 新贝奥生物灭鼠剂
        3.1.5 世双鼠靶
    3.2 物理防治
    3.3 天敌防控
        3.3.1 招鹰控鼠
        3.3.2 野化狐狸
    3.4 生态调控
4 科学施药技术及应用
    4.1 飞机施药技术
    4.2 大型机械施药技术
    4.3 小型机械施药技术
5 问题与对策
    5.1 增加资金投入
    5.2 完善预警体系
    5.3 强化专业防治
    5.4 加大科研力度

四、应用不同药剂和饵型灭杀森林害鼠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林业鼠(兔)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温玄烨,董晓波,卢修亮,常国彬,王巧申,林晓. 世界林业研究, 2021(02)
  • [2]两种不育剂防治高原鼢鼠试验初探[J]. 李玉珍. 青海农林科技, 2020(03)
  • [3]高原鼠兔个体和种群对捕食风险的响应及其栖息地植物群落的变化[D]. 周睿.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4]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纳米乳液与草甘膦对鼠类抗生育作用[D]. 卜凡.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5]CYP450抑制剂对炔雌醚(Quinestrol)减量增效机制的研究[D]. 王宇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6]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对非靶动物的影响[D]. 冀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7]甘肃子午岭林区中华鼢鼠(Myospalax ontanieri)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研究[J]. 马文艳,盖含文,王元. 甘肃科技, 2019(18)
  • [8]雷公藤作为植物源杀鼠剂开发利用的最新进展[J]. 汤鲁宏.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9(04)
  • [9]延安地区鼢鼠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D]. 李娇娇. 延安大学, 2019(09)
  • [10]内蒙古草原鼠害及其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J]. 马崇勇,张卓然,单艳敏,王智勇,季彦华,项凯峰,杜桂林. 中国草地学报, 2017(05)

标签:;  

不同化学药剂和诱饵类型杀死森林啮齿动物的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