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鼻窦内翻型乳头状瘤33例诊治体会

鼻腔鼻窦内翻型乳头状瘤33例诊治体会

一、鼻腔鼻窦内翻乳头状瘤33例临床诊治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危春容[1](2020)在《双能量CT在鼻腔鼻窦肿物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单能量图像联合迭代算法在鼻腔鼻窦肿物病灶显示中的价值[目的]探讨单能量图像联合迭代算法在鼻腔鼻窦肿物病灶显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行双能量CT增强扫描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肿物患者60例。将动脉期双能数据传入后处理软件获得40~190keV单能量图像,选择50~80keV联合SAFIRE重建作为实验组,组间间隔5keV,共7组;对照组为120KV融合图像联合FBP重建,对8组图像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选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比较各组图像的主观评价指标(图像质量评分、病灶显着性评分)及客观评价指标(病灶SNR、CNR和背景噪声SD值)的差异,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组间两两比较并经Bonferroni法对P值进行校正。[结果]55keV组图像的病灶SNR和CNR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5keV组背景噪声SD值及病灶显着性评分均低于50keV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于 60keV、65keV、70keV、75keV、80ke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5keV组背景噪声SD值高于120KV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5keV组总体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其他7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55keV单能量图像联合迭代算法可以在提高鼻腔鼻窦肿物CNR的同时提高图像质量,更利于鼻腔鼻窦肿物的分析诊断。第二部分 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鉴别鼻腔鼻窦肿物的价值[目的]探讨双能量CT动脉期碘图相关定量参数在鉴别鼻腔鼻窦肿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术前行双能量CT增强扫描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肿物患者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息肉组(26例)、良性肿瘤组(24例)和恶性肿瘤组(30例),测量病灶动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Overlay值。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3组间动脉期碘图定量参数的差异,对有差异的参数绘制ROC曲线,评估各参数鉴别诊断鼻腔鼻窦肿物的效能。[结果]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动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Overlay值均高于息肉组(P<0.05);恶性肿瘤组动脉期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而Overlay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Overlay值鉴别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的AUC分别为0.952、0.850及0.910(P=0.000);其中动脉期碘浓度的AUC最大,以动脉期碘浓度1.15mg/ml为诊断阈值,其诊断敏感度为81.50%,特异度为96.20%。动脉期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鉴别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的AUC分别为0.771(P=0.001)、0.749(P=0.002);其中动脉期碘浓度的AUC最大,以动脉期碘浓度1.45mg/ml为诊断阈值,其诊断敏感度为60.00%,特异度为91.7%。[结论]双能量CT动脉期碘图相关定量参数在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碘浓度能更准确地反映鼻腔鼻窦肿物的血供情况,并有助于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第三部分 能谱曲线鉴别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目的]探讨双能CT能谱曲线斜率鉴别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的价值。[方法]收集98例术前行鼻窦双能量CT增强扫描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肿块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息肉组(33例)、良性肿瘤组(26例)和恶性肿瘤组(39例),测量病灶能谱曲线斜率(K40~70keV、K70~100keV、K100~140keV)。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三组间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进一步将98例病变分为息肉组(33例)及肿瘤组(65例),绘制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在40~70keV、70~100keV、100~140keV 3个能量节段内,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均高于息肉组(P<0.05),其中恶性肿瘤组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在3个能量节段鉴别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的AUC分别为0.982、0.916及0.932(P=0.000);其中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在40~70keV能量节段内的AUC最大,以K40~70keV=1.31为临界值,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6.90%及97.00%。[结论]双能CT能谱曲线斜率可以提高鼻腔鼻窦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尤其K40~70keV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有助于鉴别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

袁欣[2](2019)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鼻腔鼻窦肿物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最佳单能量联合SAFIRE技术对鼻腔鼻窦肿物图像质量的影响[目的]探讨双能量CT最佳单能量成像联合迭代重建SAFIRE技术对鼻腔鼻窦肿物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肿物,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CT平扫及双能量CT动脉期与静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图像均采用传统滤波反投影法(filte-red backprejection,FBP)及联合原始数据迭代重建法(sinogram affirm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SAFIRE)重建,并将 SAFIRE 重建组调入Monoenergetic软件后处理获得最佳单能量联合SAFIRE组。总共获得A、B、C三组图像(A组:最佳单能量/SAFIRE,B组:线性融合图像/FBP,C组:线性融合图像/SAFIRE)。比较三组图像的主观评价(图像质量评分、病灶显着性评分)及客观评价[病灶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背景噪声(SD)]。比较动脉期与静脉期的最佳单能量值。[结果]①动静脉双期A组及C组图像的病灶SNR和CNR、图像质量评分、病灶显着性评分均高于B组,背景SD值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动静脉双期A组与C组图像的病灶SNR和CNR、背景SD值、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期A组图像病灶显着性评分均高于C组(P均<0.05)。③A组的静脉期病灶显着性评分高于动脉期(P<0.05)。④动、静脉期最佳单能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CNR 单能量值为(65.38±0.87)KeV。[结论]鼻腔鼻窦肿物的双源CT双能量扫描中,65KeV为最佳单能量值。最佳单能量联合SAFIRE技术可明显减小图像噪声,提高病灶对比度,增加细节信息,更利于鼻腔鼻窦肿物的分析诊断。第二部分 碘值及Overlay值鉴别鼻腔鼻窦肿物的价值[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碘图中碘值及Overlay值鉴别鼻腔鼻窦肿物的价值。[方法]临床资料及检查方法同第一部分。将动脉期、静脉期的SAFIRE重建薄层数据调入双能量软件的Liver VNC程序,获得病灶的碘图并测量病灶实性部分的碘浓度(IC)、Overlay值,另测量双期融合组图像病灶实性部分CT值。根据病理结果将肿物分为良性组(33例)与恶性组(27例),良性组又分为血管源性肿物(7例)与非血管源性肿物(26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间病灶的IC、Overlay值及CT值,对有差异的参数绘制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①良性血管源性肿物与恶性组的双期病灶IC、Overlay值、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良性非血管源性肿物的双期病灶各参数值均低于恶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期:良性非血管源性肿物的 IC、Overlay 值、CT 值分别为 0.76±0.50、21.01±18.36、54.47±13.90,恶性组分别为1.60±0.67、37.62±16.62、72.24±15.78;静脉期:良性非血管源性肿物各参数值分别为0.94±0.75、26.14±19.94、60.68±18.96,恶性组分别为 1.93±0.66、45.86±15.53、81.54±13.73。③动脉期:病灶 IC、Overlay值、CT值的AUC分别为0.868、0.840、0.835,静脉期分别为0.859、0.816、0.829;其中静脉期病灶IC的诊断效能最佳,以1.375mg/ml为诊断阈值,其诊断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4.6%,准确度为86.8%。[结论]鼻腔鼻窦良性血管源性肿物与恶性肿瘤的碘浓度、Overlay值及CT值存在重叠,诊断需结合常规形态学表现;碘浓度能更准确地反映鼻腔鼻窦肿物的血供情况,并有助于恶性肿瘤与良性非血管源性肿物的鉴别诊断。第三部分 最佳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鉴别鼻腔鼻窦非血管源性肿物的价值[目的]探讨双源CT最佳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对鼻腔鼻窦非血管源性肿物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第二部分病例剔除血管源性肿物7例,共纳入53例病例,检查方法同第一部分。根据病变的常规形态学表现判断其良恶性。将双期SAFIRE薄层重建数据调入“Monoenergetic”软件中,得到病变的CNR曲线和能谱曲线。测量病灶实性部分的最佳CNR单能量CT值(CTose)及能谱曲线斜率(K),另测量双期融合图像病灶实性部分的CT值。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26例)和恶性组(27例),评价常规形态学分析的诊断效能。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病灶CTose值、K值、CT值,并绘制各参数的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①常规形态学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4.1%、84.6%、79.2%。②动脉期:良性组的CTose值、K值、CT值分别为61.91±25.62、0.92±0.69、56.56±16.67,恶性组分别为80.16±16.07、1.97±1.18、67.85±11.41;静脉期:良性组的各参数分别为68.25±26.60、1.26±0.78、62.57±19.98,恶性组分别为 95.31±16.72、2.50±0.95、79.08±12.61;双期恶性组3参数均高于良性组(P均<0.05)。③动脉期病灶CTose值、K值、CT值的AUC分别为0.813、0.883、0.736,静脉期分别为0.841、0.885、0.777;其中静脉期病灶K值的AUC最大(0.885),以K=1.77为诊断阈值,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8.5%、88.2%、88.3%。[结论]双源CT的最佳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可更准确的反映病变血供情况及组织差异,有助于提高鼻腔鼻窦非血管源性肿物的定性诊断准确率。

刘海怡[3](2019)在《下呼吸道乳头状瘤16例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下呼吸道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提高对此病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0月至2018年12月共10年经组织病理确诊的16例下呼吸道乳头状瘤病人临床特点。结果(1)16例下呼吸道乳头状瘤均缓慢起病,成人组6例,男女比例5:1,平均年龄(41.7±19.1)岁;非成人组10例,男女比例3:2,平均年龄(5.1±3.04)岁,9例起病年龄<5岁。(2)临床特征:咳嗽咳痰12例、其中咳肉样组织2例,呼吸困难13例、声嘶8例、咯血丝痰4例,喉鸣音或哮鸣音7例,吸气三凹征3例。(3)影像学特征:本组7例患者行胸部CT检查,均表现肿块影、软组织或多发结节影,其中多发囊性空洞2例,2例增强CT扫描强化。9例患者行胸片检查未见异常。(4)非成人组均有上呼吸道受累(100%),而成人组中存在上呼吸道受累者占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5)确诊方式及纤支镜下表现:1例经胸腔镜肺叶病灶切除活检确诊,15例行喉镜、气管镜或纤支镜活检确诊,15例内镜下均表现为淡红色颗粒状、菜花样、乳头状新生物;(6)临床分型:孤立性呼吸道乳头状瘤3例,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13例,鳞状细胞乳头状瘤16例,其中3例组织HPV6/11型阳性。(7)治疗及预后:14例经喉镜、气管镜或纤支镜介入治疗,1例放弃治疗,1例经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3例失访,11例患者有复发,均为复发性乳头状瘤患者,1例患者术后4月死亡,1例出院后未监测。结论(1)下呼吸道乳头状瘤临床少见,多数为RRP,SRPS少见;(2)男性多见,起病缓慢,成人组以青中年为主,非成人组起病年龄常<5岁,多同时有上呼吸道受累;(3)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咯血,累及上呼吸道可出现声嘶等;(4)胸部CT主要为单发或多发肿块影、薄壁空洞,增强扫描可强化,部分合并肺不张、阻塞性肺炎;(5)内镜下多表现为乳头状肿物,活检易出血;(6)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以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多见;(7)内镜下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易复发。

阮星星[4](2019)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内镜术后临床疗效及复发的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Krouse分级、手术方式、既往鼻腔手术次数、肿瘤原发部位(根蒂或附着点)以及病理有无恶变等5因素对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患者鼻内镜术后复发率的影响,从而总结临床经验,指导临床治疗,规避危险因素,降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2月--2017年9月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150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Krouse分级、手术方式(单纯鼻内窥镜手术、鼻内窥镜联合柯-陆术术式以及鼻内窥镜联合泪前隐窝术式)、既往鼻腔手术次数、肿瘤原发部位(根蒂或附着点)以及病理有无恶变等5方面与术后复发率的相关性。将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50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中复发22人,其中男性16人,女性6人;复发率为:14.67%。2.根据Krouse分级分组:T1级:18例(12%),复发1例;T2级:76例(50.67%),复发10例;T3级:49例(32.67%),复发8例;T4级:7例(4.67%),复发3例。复发率分别为:5.55%、13.16%、16.33%、42.86%。Krouse T4级的NIP患者的复发率显着高于其他三级。3.手术方式:单纯鼻内窥镜手术134例(89.33%),其中复发18例;鼻内窥镜联合柯-陆术式8例(5.33%),复发3例;鼻内窥镜手术联合泪前隐窝术式8例(5.33%),复发1例,复发率分别为:13.43%、37.50%、12.5%。其中,泪前隐窝入路的术后复发率最低。4.肿瘤来源:肿瘤原发部位最常见于鼻腔外侧壁71例(47.33%),其次为筛窦22例(14.67%)及上颌窦内侧壁21例(14%),复发率高的原发部位依次是:上颌窦底壁(66.67%)、额窦(33.33%)以及上颌窦内侧壁(33.33%)。5.癌变:5例,均为内翻性乳头状瘤局部伴有鳞状细胞原位癌,其中复发3例,复发率为60%。6.既往鼻腔手术次数:无手术史者107例(71.33%),复发12例;手术1次者28例(18.67%),复发3例;手术2次者13例(8.67%),复发6例;手术3次以上者2例(1.33%),复发1例。复发率依次为:11.21%、10.71%、46.15%、50.0%。7.手术方式(P=0.172)、Krouse分级(P=0.117)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来源(P=0.012)、既往手术次数(P=0.003)、癌变(经Fisher精确检验P=0.023)与复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手术方式及Krouse分级与复发无显着相关性。肿瘤原发部位、既往鼻腔手术次数以及病理癌变是复发的危险因素。2.处理上颌窦内病变时,优先选择泪前隐窝入路;泪前隐窝入路灵活性大,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有着其他手术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3.肿瘤原发部位位于上颌窦前内侧壁、底壁,额窦是复发的危险因素,能否清晰暴露肿瘤根蒂部并对其彻底切除,是防治复发的关键所在。其中,肿瘤根蒂部的暴露是核心步骤。4.把握住首次手术提供的优势。首次手术的成功会大大降低复发机率。5.病理恶变的NIP患者预后较差,复发率极高。总之,肿瘤的复发是多因素共同参与的,其互为因果,环环相扣。处理危险因素时,要有整体观念。

李化静,戴皓,任婉丽,白艳霞,邵渊,陈馨[5](2018)在《鼻内镜联合低温等离子刀手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切除的手术方式和经验,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鼻腔鼻窦乳头状瘤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低温等离子刀切除治疗或联合柯-陆式上颌窦入路或联合泪前隐窝入路切除肿瘤,其中鼻腔肿瘤29例,鼻窦肿瘤19例,对其临床疗效行追踪随访24~36个月,对手术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4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切除病变组织,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复发,复发率为8. 33%,与国内报道鼻内镜鼻内翻乳头状瘤22%术后复发率相比较,复发率明显较低(P <0. 05)。本组3例复发病例通过术后鼻内镜复查时发现,给予局部切除,经低温等离子刀局部电凝后治愈,1例经二次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后治愈。无1例术中或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达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鼻内镜联合低温等离子刀切除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根据病变范围及分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术中准确判断切除瘤体的根蒂部对保证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术后鼻内镜密切随访,联合低温等离子刀处理,对达到治愈的目的及降低二次手术概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雪华[6](2018)在《低温等离子消融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是常见的鼻腔内良性肿瘤,发病年龄通常在50-70岁之间,男性发病人数高于女性,主要症状为鼻塞、鼻内肿块、鼻涕内带血丝、鼻窦炎或鼻腔出血,也经常伴有头痛、面部疼痛、嗅觉失灵等。目前,NIP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鼻内镜下手术较开放式手术有多种优势而被广泛推广,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NIP的微创手术方法。目的通过回顾性比较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与电动切割法在进行NIP切除手术的手术有效率、手术所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鼻腔黏膜恢复情况、术后复发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距,筛选出更安全有效的治疗NIP的手术方式。方法本研究选取2011年8月—2015年7月间于本院耳鼻喉科接受治疗的鼻腔及鼻窦内翻状乳头状瘤患者中,纳入研究标准的61例,除外不符合标准者。按照患者接受手术方式,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等离子组与电动切割组;其中等离子组患者接受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电动切割组患者接受鼻内镜下电动切割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有效率、手术所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鼻腔黏膜恢复情况、术后2年内复发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总有效率:等离子组Ⅰ期患者总有效率与电动切割组Ⅰ期患者间无显着性差异(X2=6.084,P=0.062),Ⅱ期、Ⅲ期患者总有效率均显着高于电动切割组患者(X2=7.425,P=0.032;X2=10.426,P=0.000)。手术时间:等离子组三期患者间手术时间均有显着性差异(F=28.491,P=0.028);电动切割组患者中临床Ⅰ期、Ⅱ期、Ⅲ期患者手术时间均显着高于等离子组(t=6.362,P=0.000;t=10.489,P=0.000;t=2.937,P=0.043),三期患者间手术时间有显着性差异(F=38.319,P=0.014)。术中出血量:等离子组三期患者间均术间出血量有显着性差异(F=59.310,P=0.035);电动切割组Ⅰ期、Ⅱ期、Ⅲ期患者中术中出血量均显着高于等离子组(t=11.267,P=0.000;t=12.643,P=0.000;t=8.362,P=0.000),三期患者间术中出血量有显着性差异(F=83.234,P=0.025)。术后黏膜上皮化时间:等离子组三期患者间术后鼻腔黏膜上皮化时间存在显着性差异(F=54.232,P=0.021);电动切割组Ⅰ期患者术后鼻腔黏膜上皮化时间与等离子组无显着性差异(t=2.382,P=0.095),Ⅱ期、Ⅲ期均显着高于等离子组(t=24.382,P=0.028;t=42.298,P=0.017),三组患者间术后鼻腔黏膜上皮化时间存在显着性差异(F=42.392,P=0.016)。术后复发率:电动切割组患者术后复发率高于等离子组患者(X2=8.239,P=0.00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离子组患者中术后鼻腔出血、鼻腔感染粘连、视力下降、鼻泪管受损、窦口引流不畅等症状的发生率与电动切割组患者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X2=1.404,P=0.185;X2=1.404,P=0.185;X2=1.060,P=0.106;X2=1.060,P=0.106;X2=1.404,P=0.185);电动切割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着高于等离子组患者(X2=3.857,P=0.037)。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对比鼻内镜下电动切割手术方式,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腔黏膜上皮化时间短,术后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及并发症少等优势,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IP的手术方式。

韩晓攀[7](2013)在《鼻内镜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背景: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 NIP)是鼻腔和鼻窦黏膜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临床特点是易复发、可破坏周围骨质及正常的解剖结构和有恶变为鳞状细胞癌的倾向。NTP首选的治疗方式一直是外科手术,其手术治疗原则是根治性切除肿瘤。手术关键在于彻底切除肿瘤及其累及的周围组织,尤其是需要仔细处理肿瘤基底部及其邻近的黏膜和骨质。本病传统术式为鼻外进路,但存在手术创伤大、面部遗留瘢痕、对鼻腔鼻窦的功能破坏较大的缺点。近年来随着鼻内镜微创外科的发展和成熟,应用精细的鼻内镜手术技术处理NIP病变也逐渐成熟。大量临床资料证实鼻外径路与鼻内镜手术的治疗效果并无显着性差异,而患者更容易接受鼻内镜手术。目的:本文通过对45例NIP术后患者的回顾与分析,对Ⅰ、Ⅱ、Ⅲ级NIP术后复发情况进行收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并对单纯鼻内镜手术、鼻内镜辅助下的Caldwell-Luc手术(联合柯-陆进路手术)在治疗上颌窦Ⅲ级NIP方面进行比较,探讨鼻内镜在NIP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也为NIP的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诊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选取了自2006年3月~2011年1月曾于济南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NIP患者,通过总结分析患者术后的随访记录、复查登记表、影像检查等资料对其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复发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分级方法:采用Krouse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级。本研究45例患者中,有8例Ⅰ级NIP患者,15例Ⅱ级NIP患者,22例Ⅲ级NIP患者。手术方法:采用单纯鼻内镜手术、鼻内镜辅助下Caldwell-Luc手术(联合柯-陆进路手术)。术式选择:45例患者中,有36例行单纯鼻内镜下乳头状瘤切除术,9例行联合柯-陆进路手术。其中8例Ⅰ级NIP患者均行单纯鼻内镜手术;15例Ⅱ级NIP患者均行单纯鼻内镜手术;22例Ⅲ级NIP患者中有13例行单纯鼻内镜手术,9例行联合柯-陆进路手术;无Ⅳ级NIP患者(此次研究未选取Ⅳ级NIP患者)。术后复查及随访: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定期复查,并对其术后复发情况进行跟踪随访,术后平均随访38个月,分别对Ⅰ、Ⅱ、Ⅲ级的复发例数及复发率进行列表统计,并对不同术式在NIP术后复发率方面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选用卡方检验(X2检验),对两种术式下的各期复发情况进行对比检验,检验标准:a=0.05。结果单纯鼻内镜组:8例Ⅰ级患者中1例术后复发,复发率为12.5%;15例Ⅱ级患者中2例术后复发,复发率为13.3%,13例Ⅲ级患者中术后复发4例,复发率为30.8%;鼻内镜联合柯-陆进路手术组:全部9例均为Ⅲ级,术后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11.1%;Ⅲ级组整体复发率为22.7%。Ⅲ级NIP肿瘤复发率略高于Ⅰ、Ⅱ级,但经卡方检验,Ⅰ、Ⅱ、Ⅲ级肿瘤之间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颌窦Ⅲ级NIP单纯鼻内镜手术与联合柯-陆进路术后复发率比较:单纯鼻内镜组7例,复发3例,复发率为46.7%;联合柯-陆进路手术组9例,复发1例,复发率为11.1%。经过卡方检验,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手术特点方面,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的首选术式,具有术野分辨率高,创伤小,出血少,最大限度地保留鼻腔鼻窦功能,符合微创原则的优点;可以避免手术盲区,使肿瘤切除更加彻底;患者术后康复快,面部不留瘢痕;随访换药方便,内镜下复查可清楚地显示有无复发、术腔上皮化情况。2.术式的选择方面,应根据肿瘤的侵犯位置予以Krouse分期并选取不同的手术方式:(1)对于侵犯鼻腔、上颌窦内壁、中鼻道、筛窦的Ⅰ级、Ⅱ级肿瘤,以及侵犯筛、蝶、额窦而无眶壁或颅内侵犯的Ⅲ级肿瘤,可以单纯鼻内镜下对肿瘤及病变黏膜进行切除。(2)对于侵犯上颌窦外侧壁、下壁、前壁、上壁以及后壁的Ⅲ级肿瘤,建议采取鼻内镜联合柯-陆进路手术。3.术后复发率方面,Ⅰ、Ⅱ级肿瘤复发率均在10%~20%之间,无明显差异,而Ⅲ级肿瘤复发率在20%~30%之间,相对Ⅰ、Ⅱ级肿瘤较高,但是通过统计学分析,P>0.05,无显着性差异。而上窦窦的Ⅲ级肿瘤术后复发方面,单纯鼻内镜手术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联合柯-陆进路手术组,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4.鼻内镜手术治疗NIP是-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无论是检查、手术以及术后复查鼻内镜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对Krouse Ⅰ、Ⅱ级及部分Ⅲ级病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注:此次回顾性研究中,因客观条件限制,Ⅳ级NIP患者较少,且无完整的术后随访资料,因此,未纳入病例研究,只对Ⅰ、Ⅱ、Ⅲ级病例进行选取和研究。

王小婷[8](2012)在《鼻腔鼻窦肿瘤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鼻腔鼻窦是上气道的重要解剖生理部位,可以发生多种类型的肿瘤,其中少年和老年人因其年龄特点,肿瘤发生具有特异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该部位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因其具有局部侵袭性、容易复发,且可恶变,引起人们较多的关注。恶性肿瘤发病率在耳鼻喉范围内仅次于鼻咽喉和喉癌。目的:本课题旨在全面了解鼻腔鼻窦肿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组织分类特点,全面了解少年和老年人鼻腔鼻窦肿瘤的临床发病特点;研究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并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行Krouse分级,研究其术后复发率并探讨复发相关因素,比较不同术式疗效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1998年1月-2008年1月共10年间入院手术切除或活检有完整临床资料,病理诊断明确的597例鼻腔鼻窦肿瘤患者资料,对其总体发病年龄、性别、病理构成比及肿瘤起源部位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观察其临床特征及病理组织学特点,并对少年和老年人的性别、部位分布及病理构成比进行讨论;对597例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影响其预后的因素,对其中193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单独讨论,探讨影响其复发的因素。结果:本次收集的597例鼻腔鼻窦肿瘤病例中,包括男342例,女255例,男:女=1.34:1;发病年龄范围2-84岁,中位年龄53岁;良性肿瘤334例,恶性者263例,良性:恶性=1.27:1。根据肿瘤原发部位,鼻腔肿瘤255例,鼻窦肿瘤342例,包括原发于上颌窦者171例,额窦56例,筛窦83例,蝶窦32例,其中55例累及鼻腔。30例少年(根据WHO对年龄的划分,年龄≤18岁)病例中,男:女=1:1,良性:恶性=2.33:1;82例老年人(年龄≥65岁)病例中,男:女=1.83:1,良性:恶性=1:1.28。(2)按肿瘤组织来源排序,鼻腔鼻窦肿瘤总的构成比排列顺序如下:上皮组织来源肿瘤362例(60.64%,362/597),软组织来源肿瘤122例(20.44%,122/597),淋巴造血组织来源肿瘤45例(6.46%,45/597),骨及软骨组织来源肿瘤44例(7.37%,44/597)及异位颅内组织肿瘤8例(1.34%,8/597);少年组排列顺序:软组织肿瘤22例(73.33%,22/30),骨及软骨组织肿瘤5例(16.67%,5/30),淋巴造血组织肿瘤2例(6.67%,2/30)及异位颅内组织肿瘤1例(3.33%,1/30);老年组顺序:上皮组织肿瘤58例(70.73%,58/82),软组织肿瘤15例(18.29%,15/82),淋巴造血组织肿瘤7例(8.54%,7/82)及骨及软骨组织肿瘤2例(2.44%,2/82)。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在前五位的是:鳞癌、淋巴瘤、腺样囊性癌、恶性黑色素瘤及嗅神经母细胞瘤;良性肿瘤发病率排在前五位的是内翻性乳头状瘤、纤维瘤、骨瘤、血管瘤及异位颅内良性肿瘤。此外,还收集到病理诊断为肿瘤,但未行免疫组化等检查进一步明确分型的肿瘤病例16例。(3)良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恶性肿瘤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本组病例中的193例NIP患者进行随访,37人随访缺失(19.17%,37/193)。在随访资料完整的156例N1P患者中,男:女=1.69:1,年龄范围19-77岁,中位年龄53岁。根据Krouse分级方法将病变分为4级:TI期26例、T2期33例、T3期94例、T4期3例。包括鼻内镜外科手术99例,鼻侧切开术和柯陆氏等传统开放术式26例,鼻内镜联合传统手术31例。肿瘤复发率:鼻内镜手术组9.09%,传统手术组23.08%,联合手术组12.90%,经卡方检验,不同术式NIP的复发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期NIP的复发率分别为:TI期3.85%、T2期12.12%、T3期14.89%、T4期0.00%,经卡方检验,不同分期NIP的复发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3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的随访正在进行中。结论:(1)鼻腔鼻窦肿瘤可以发生多种组织类型的肿瘤,在组织病理学上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上皮组织源性肿瘤发病率最高,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骨瘤、纤维瘤、鳞癌、腺样囊腺癌及淋巴瘤等发病率较高,临床特点明确。(2)少年组发病率最高的是软组织源性肿瘤,以纤维瘤、血管瘤及恶性黑色素瘤等为多见,老年组是上皮组织源性肿瘤,如内翻性乳头状瘤、鳞癌等。(3)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有明确的临床特征,其复发与首次手术切除病变范围的彻底性相关,与手术方式及Krouse分期无关。

于焕新[9](2012)在《HPV与FHIT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 SNIP)是来源于鼻腔鼻窦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以潜在的复发和癌变倾向为其特征。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尤其是鼻内镜手术技术的提高,使SNIP的治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其复发及恶变的病因和病理目前仍未完全阐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是与人类肿瘤的关系最为明确的病毒之一。它主要侵犯人皮肤粘膜的上皮组织,引起皮肤粘膜上皮的良恶性增生。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ragile histidine triad, FHIT)作为与环境致癌物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在人类许多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表现为高频率缺失和异常转录。本研究通过对SNIP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利用多聚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技术,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HPV感染与FHIT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关性研究。探讨SNIP复发及恶变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进一步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1、收集2006年6月—2011年6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经病理确诊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完整的患者70例。按病理类型分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组50例,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鳞癌)组20例,另收集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正常)组20例作为对照。所有患者经病理诊断复查核实。2、以病例及肿瘤组织为对象进行研究,进行临床资料,多聚酶链反应,以及免疫组化检测分析:(1) SNIP组又按是否复发分为原发组30例,复发组20例;按Krouse临床分期:Ⅰ期11例,1Ⅱ期22例,Ⅲ期14例,Ⅳ期3例。(2)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检测其HPV16,18两个型别的HPV-DNA。(3)应用免疫组化技术了解FHIT基因蛋白表达的情况(4)分析年龄、临床分期、是否复发以及恶性病例中HPV感染与FHIT基因表达情况以及之间的相关性。3、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HPV在SNIP组阳性感染率与正常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鳞癌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分期递增,而且与患者年龄有关,与肿瘤是否复发有关。(2)SINP组FHIT基因与正常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鼻腔鼻窦鳞癌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临床分期,患者年龄无关。与肿瘤是否复发无关。(3)FHIT基因的失活和HPV感染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1。结论1、HPV感染与SNIP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提示HPV感染在NIP发病机制上有一定作用。高危型HPV感染可能预示SNIP复发及恶变的风险增加。这就要求术者采取相应的手术术式,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并密切随访,以减少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复发及恶变。2、FHIT的低表达或不表达可能是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和恶变早期阶段的重要事件。作为一个抑癌基因,其表达下降或不表达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可能是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性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3、HPV感染可能通过基因整合使FHIT基因表达缺失或失活,HPV的感染与FHIT基因的表达异常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可能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疗提供新的靶点。

周国金[10](2012)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手术策略,比较四种不同术式的临床特点及选择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2年1月至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术前诊断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63例资料完整至少随访10月的患者。按照Krousel临床分期和Kamel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其中T1期6例,T2期25例,T3期32例;Ⅰ级44例,Ⅱ级19例。行鼻窦内窥镜术18例,鼻侧切开术(lateral rhinotomy,LR)12例,鼻内镜联合Caldwell-Luc(CL)20例鼻内镜辅助下鼻侧切开术(lateral rhinotomy,LR)13例。比较四种常用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和术中出血量。结果:上述四种术式均能达到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灶的目的,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3.2年,肿瘤复发率为:鼻侧切开手术组25%;鼻内镜手术组11.1%;鼻内镜联合Caldwell-Luc术组5.0%;鼻内镜辅助下鼻侧切开术组7.7%。四组总的复发率为11.1%。鼻内镜组术中平均出血量T1期80±4.5m1;T2期113±3.8m1,T3期162±5.6m1,鼻内镜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其他三组(p<0.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述四种术式均可用于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Krousel临床分期标准做为手术方式的选择依据是简便、可行的,kamel的临床分级系统是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式的必要补充。T1、T2期,Ⅰ级的病例,行鼻内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T3期、Ⅱ级病例,推荐行鼻内镜联合鼻外入路(包括CL术和LR术)。

二、鼻腔鼻窦内翻乳头状瘤33例临床诊治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腔鼻窦内翻乳头状瘤33例临床诊治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双能量CT在鼻腔鼻窦肿物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单能量图像联合迭代算法在鼻腔鼻窦肿物病灶显示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鉴别鼻腔鼻窦肿物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能谱曲线鉴别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研究不足之处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鼻腔鼻窦肿物影像学检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件
致谢

(2)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鼻腔鼻窦肿物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最佳单能量联合SAFIRE技术对鼻腔鼻窦肿物图像质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碘值及Overlay值鉴别鼻腔鼻窦肿物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最佳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鉴别鼻腔鼻窦非血管源性肿物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研究不足之处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件
致谢

(3)下呼吸道乳头状瘤16例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附图
7、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内镜术后临床疗效及复发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鼻内镜联合低温等离子刀手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
        1.2.2 治疗方法
        1.2.3 术后治疗
2 结果
3 讨论

(6)低温等离子消融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鼻内镜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统计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文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鼻腔鼻窦肿瘤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和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典型病例报告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HPV与FHIT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的新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鼻腔鼻窦内翻乳头状瘤33例临床诊治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双能量CT在鼻腔鼻窦肿物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危春容.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2]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鼻腔鼻窦肿物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袁欣.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3]下呼吸道乳头状瘤16例临床特点分析[D]. 刘海怡.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4]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内镜术后临床疗效及复发的多因素分析[D]. 阮星星.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5]鼻内镜联合低温等离子刀手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观察[J]. 李化静,戴皓,任婉丽,白艳霞,邵渊,陈馨. 现代肿瘤医学, 2018(24)
  • [6]低温等离子消融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应用分析[D]. 杨雪华. 新乡医学院, 2018(11)
  • [7]鼻内镜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D]. 韩晓攀. 山东大学, 2013(11)
  • [8]鼻腔鼻窦肿瘤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的分析[D]. 王小婷. 山东大学, 2012(02)
  • [9]HPV与FHIT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相关性研究[D]. 于焕新.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10]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D]. 周国金. 浙江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鼻腔鼻窦内翻型乳头状瘤33例诊治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