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UL简介与CCL认可(论文文献综述)
李昕宇[1](2021)在《小鼠Kupffer细胞的转分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KCs是肝脏长期驻留的巨噬细胞,在慢性肝损伤期间KCs被激活并分泌促炎症和促纤维化细胞因子,作用于HSCs转分化形成肌成纤维细胞,最终产生胶原沉积,学术界广泛认可,HSCs是肝脏中胶原沉积的主要来源,也是肝纤维化病理过程的核心环节,而KCs除了能辅助HSCs参与纤维化以外,是否有其他途径产生胶原沉积尚未阐明。HSCs转分化成为肌成纤维细胞是肝纤维化的关键步骤,除了HSCs转分化以外,肝脏中还存在大量其他细胞转分化的现象,例如有实验研究证明了动物模型中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相互转化。在肝外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例如皮肤、心肌、肾脏等组织中巨噬细胞可更进一步转分化为纤维细胞并分泌胶原蛋白,和伤口损伤愈合修复密切相关。通过上述类比,提出KCs可以发生转分化的猜想,KCs转分化为类成纤维细胞后可能产生胶原沉积,甚至有可能参与肝组织损伤修复乃至肝纤维化形成。KCs的转分化理论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纤维化理论着眼于HSCs的不同视角,把肝硬化的过程视为河流,HSCs的转分化可视作主干道,而KCs则可作为支流,提供了未来肝纤维化治疗的新思路和新靶点,同时给成纤维细胞提供了新的来源,完善了对肝纤维化的认识。材料和方法:首先本研究在两个不同的体外实验模型中进行平行实验:体外肝脏非实质细胞培养和精密肝切片培养。具体步骤如下:(1)构建特异性追踪KCs谱系的动物模型Emr1Cre+/-::Ribo Tag+/-的小鼠追踪KCs谱系。(2)分离KCs后进行体外培养。(3)使用精密肝切片培养技术进行精密肝片培养。(4)使用免疫荧光成像分析培养后的KCs表达的蛋白。(5)利用多聚体免疫共沉淀富集KCs,提取RNA,合成c DNA。(6)实时定量PCR(Fludigm)。其次在小鼠肝切片中进行胶原沉积研究,使用氯膦酸盐脂质体耗竭KCs,进行精密肝切片培养,对肝切片进行Masson三色染色和RT-PCR基因表达分析。最后使用IL1r敲除小鼠和Nlrp3基因敲除小鼠,使用精密肝切片培养技,实时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使用LDH检测套盒定量分析肝片中细胞死亡情况。结果:(1)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推移,体外非实质细胞培养和精密肝切片培养两种模型中均发生:KCs的特征基因以及调控其表达的转录因子表达下调。(2)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推移,体外非实质细胞培养和精密肝切片培养两种模型中均发生:KCs中纤维化相关的基因以及调控其表达的转录因子表达上调。上述效应在非实质细胞培养和肝组织切片培养之间是高度一致的。(3)清除KCs后肝切片中胶原沉积减少。(4)Il-1r敲除小鼠的肝片中细胞死亡相关基因表达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5)Nlrp3敲除小鼠肝片中细胞死亡相关基因表达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结论:KCs转分化在体外非实质细胞培养和精密肝切片培养两种模型中均有发生。KCs的转分化在体外培养中相对保守反应,转分化为类似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可以分泌胶原沉积相关蛋白。
张倩倩[2](2021)在《CCL21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趋化因子配体CCL21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对血清中CCL21水平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病变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CCL21在慢性鼻-鼻窦炎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与病情发展的相关性,希望能为慢性鼻-鼻窦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2020年9月-2020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慢性鼻-鼻窦者患者41例为CRS组,对照组为同期单纯被诊断为鼻中隔偏曲患者20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CCL21的水平的方式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CRS组患者予以鼻窦CT(Lund—Mackay)评分和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血清CCL21水平在CRS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对CRS组中血清CCL21水平与病变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从ELISA的实验结果得出,CRS组血清中CCL21浓度为271.8261±58.8129pg/ml,对照组血清中CCL21浓度为200.9575±40.1375pg/ml,与对照组相比,CRS组的血清CCL21水平明显上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2.CRS组患者血清CCL21水平与鼻窦CT评分、鼻内镜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CRS组患者血清CCL21水平与鼻窦CT评分、鼻内镜评分均具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P<0.05)。结论:1.CCL21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可能参与了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生、发展过程。2.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中CCL21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有可能成为辅助评估慢性鼻-鼻窦炎病情的生物学指标。
贾文玉[3](2021)在《基于巨噬细胞亚型分析探讨猪苓多糖对膀胱癌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临床样本中探讨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中M2亚型巨噬细胞与肿瘤分期及恶性程度的关系,通过动物实验及细胞实验探究均一猪苓多糖(HPP)调节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从而发挥抗膀胱癌作用,在巨噬细胞亚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猪苓均一多糖活化巨噬细胞抗肿瘤的免疫分子机制。方法:第一节:膀胱癌组织中M2亚型巨噬细胞浸润与膀胱癌恶性程度的关系研究收集29例确诊为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临床诊断、病理分级)和膀胱病理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膀胱组织中M2亚型巨噬细胞膜表面分子CD163、CD206及细胞增殖指标Ki-67的表达,分析M2亚型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膀胱癌的分级、肿瘤细胞恶性程度的关系。第二节:均一猪苓多糖对BBN模型膀胱癌大鼠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的影响收集课题组前期采用BBN膀胱癌模型大鼠进行HPP药效研究的膀胱癌组织石蜡块,取空白组、模型组、HPP处理组及卡介苗处理组,将石蜡组织切片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膀胱癌大鼠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膜表面分子CD163、CD206、CD16、CD86及细胞增殖指标Ki-67的表达情况,探讨HPP干预的膀胱癌大鼠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亚型的变化情况。第三节:均一猪苓多糖活化的巨噬细胞对膀胱癌细胞的直接作用研究将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用不同浓度(0,10,20,50,100,200 ng/mL)的佛波酯诱导为巨噬细胞,通过细胞形态、细胞黏附能力的变化及细胞膜表面分子CD14、CD68的表达情况判断出最佳的诱导浓度作为后续实验中的巨噬细胞模型。提取的均一猪苓多糖(HPP)对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进行干预,采用RT-PCR法研究HPP对巨噬细胞中IL-1β、IL-6、TNF-α以及INOS mRNA表达情况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膜表面分子CD86、CD16、CD40和CD23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HPP干预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72 H后,更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24H,收集活化的巨噬细胞上清,按照巨噬细胞上清:新鲜培养基1:1的比例处理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采用MTT法检测肿瘤细胞24 H和48 H的细胞活力变化,EDU增殖实验检测膀胱癌细胞48 H的增殖情况变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癌细胞增殖能力和成球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48 H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以及通路分子JAK2-STAT5/NF-κB蛋白的表达。JAK2抑制剂AZD1480给予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处理后,检测P-JAK2的表达情况及膀胱癌细胞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第四节:基于亚型分析对HPP活化的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探讨用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均一猪苓多糖10 μ g/mL、T24肿瘤细胞上清:新鲜培养基1:1进行处理,培养72 H后收集细胞检测细胞膜表面分子CD209、CD301、CD172 α、CD36、CD163、CD16、CD23 及 CD206 的表达情况。细胞因子的检测是在刺激剂活化巨噬细胞72 H后更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收集细胞上清,采用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 TNF-α、IL-6、IL-10、CCL2、IL-1 β、CCL18、CCL24、CCL22、CXCL9、CCL17、IL-23p40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TGF-β的表达情况。整理数据,根据上述细胞因子及细胞膜分子的表达情况,分析HPP活化巨噬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结果:第一节:患者的基础资料(年龄、性别)与膀胱癌的浸润程度以及病理分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M2亚型巨噬细胞表面分子CD163、CD206及细胞增殖指标Ki-67在浸润性膀胱癌中的表达均高于非浸润性膀胱癌(P<0.05),在高级别膀胱癌中的表达均高于低级别膀胱癌(P<0.05)。CD163、CD206在膀胱癌组织中的浸润程度均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rs>0),与CD206相比较,CD163和Ki-67表现出了更强的相关性(P<0.001)。第二节:与空白组大鼠相比较,BBN膀胱癌模型大鼠肿瘤组织内CD163和CD206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CD16和CD86显示出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较,BCG组和HPP组的CD163和CD206的表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只在CD163表现出显着性(P<0.05),CD86和CD16的表达量均表现出来升高的趋势,但未表现出来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BBN膀胱癌大鼠的肿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大鼠(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BCG和HPP干预后肿瘤组织中Ki-67明显减少(P<0.05)。第三节:HPP在0-100 μg/mL浓度范围内对人单核细胞系THP-1未表现出细胞毒性(P>0.05);50 ng/mL PMA是THP-1诱导为巨噬细胞的最佳浓度;HPP能诱导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IL-1 β、IL-6、INOS、TNF-α mRNA的表达升高(P<0.05)、上调细胞表面分子CD86、CD23、CD40、CD16(P<0.05)。HPP活化的巨噬细胞能够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的细胞活力,并伴有时间依赖性(P<0.05);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的克隆形成能力,阻断细胞周期进程,使得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减少肿瘤细胞向S期过度,从而抑制肿瘤增殖(P<0.05);促进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细胞凋亡,主要表现为促进晚期凋亡,细胞凋亡时伴有细胞体积的皱缩,并伴有凋亡抑制蛋白Bcl-2水平下降(P<0.05);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细胞迁移能力,抑制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N-cadherin、Vimentin,上调E-cadherin的表达。HPP活化的巨噬细胞能够下调人膀胱癌细胞系EJ、T24细胞中通路分子 JAK2-STAT5/NF-κB 的表达(P<0.05);JAK2 抑制剂 AZD1480 能够抑制 JAK2磷酸化蛋白P-JAK2的表达(P<0.05)、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的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凋亡(P<0.05)。第四节:HPP上调细胞因子TNF-α、IL-1 β、IL-23 P40、IL-10及细胞膜受体CD16、CD86、CD23、CD40、CD36 的表达,下调了 CCL2、CCL24 及 CD209、CD301、SIRPα 的表达,对于 TGF-β、IL-6、CCL22、CCL17、CCL18、CXCL9、CD163、CD206 无明显影响;肿瘤细胞上清能够上调巨噬细胞中细胞因子TGF-β、IL-6、IL-10、CCL2、IL-1 β、CCL18、CCL22、CCL24 及细胞膜表面受体 SIRP α、CD36、CD16、CD86、CD209、CD163、CD23 的表达,下调 TNF-α 表达,对于 IL-23、CXCL9、CCL17、CD40、CD206、CD30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1、膀胱癌患者肿瘤微环境中M2亚型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肿瘤的肌层浸润程度、病理分级及恶性程度有关。2、HPP能够下调膀胱癌大鼠肿瘤微环境中M2亚型巨噬细胞的表达,上调M1亚型巨噬细胞的表达,促进肿瘤微环境中M2亚型巨噬细胞向M1亚型极化,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3、均一猪苓多糖活化的巨噬细胞能够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系T24、EJ的细胞活力及增殖能力,阻断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能力及上皮间质转化,HPP活化的巨噬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是通过JAK2-STAT5/NF-κB通路实现的。4、均一猪苓多糖活化的巨噬细胞通过分泌炎症因子杀伤肿瘤细胞,并通过减轻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来发挥抗膀胱癌作用;肿瘤细胞通过诱导TAMs分泌炎症抑制因子及免疫抑制分子诱导免疫系统的失活,从而促进肿瘤的进展。
官格[4](2021)在《负载hiPSC-CM和hiPSC-EC的三维纳米纤维SpGel对心梗的治疗》文中提出背景:心血管疾病(CVD)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死亡和疾病负担的主要致病因素。心肌梗死后功能性心肌组织的大量死亡,以及心肌组织自身有限的再生能力,导致了心脏损伤的不可逆性。由于心梗后,心肌组织很难再生,临床上心梗(MI)的治疗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近年来,心梗后的细胞治疗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通过将人源性诱导多能干细胞(hi PSC)定向诱导成心肌细胞(CMs)或内皮细胞(ECs)可获得大量的移植细胞。由于细胞移植后的低细胞滞留率,以及心肌梗死后恶劣的微环境,导致细胞移植物递送效率低下,成为细胞治疗面临的重大挑战。有研究表明,可注射的水凝胶可作为有效的载体,通过微创的方式递送治疗细胞和生物分子,促进组织再生。不同组织的细胞外基质水凝胶在组织再生和修复中具有组织特异性。脾脏在心肌梗死后,可以分泌心肌保护因子,且在胚胎期,脾脏具有造血干细胞巢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脾脏细胞外基质是否可用于人体多能干细胞(hi PSCs)的培养,并为细胞移植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以对抗心梗组织缺血微环境。目的:验证脾脏细胞外基质水凝胶是否可能提供诱导多能干细胞(hi PSCs)培养和分化的平台,以获得诱导成熟的内皮细胞(i ECs)和心肌细胞(i CMs)。以及探究脾脏细胞外基质水凝胶是否能作为心肌递送的有效载体,负载hi PSCs来源的心血管细胞。方法:1.脾脏脱细胞基质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取猪的脾脏组织进行脱细胞、冻干、酶消化处理后,制备可注射的Sp Gel。通过H&E、Masson’s染色和样本内残留DNA浓度测定证明脾脏组织成功脱细胞。通过Picrosirius Red,Verhoeff’s和Alcian Blue染色验证Sp Gel内蛋白成分。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Sp Gel中组织特异性蛋白成分。扫描电镜分析凝胶的微观结构。用流变仪测试Sp Gel的粘弹性。通过CCK-8细胞毒性实验和皮下移植实验检测凝胶的细胞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2.脾脏脱细胞基质水凝胶对hi PSCs体外培养和向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的分化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和q PCR分析,证明hi PSCs在脾脱细胞基质水凝胶上向i ECs诱导分化。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了纳米纤维凝胶表面的i ECs形貌。通过成管实验验证Sp Gel上诱导分化的i ECs是否具有内皮细胞功能。3.脾脏脱细胞基质水凝胶对hi PSC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q PCR分析,证明hi PSCs在脾脏脱细胞基质水凝胶上定向诱导分化为i CMs。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凝胶上i CMs的形貌。检测Sp Gel水凝胶上诱导的i CMs的收缩频率和电生理特性。通过透射电镜对分别在Sp Gel水凝胶上、Matrigel胶上诱导分化的i CMs的超微结构进行表征。4.脾脏脱细胞基质水凝胶包埋对H2O2的细胞保护作用将在脾脏脱细胞基质水凝胶上诱导成熟的i ECs和i CMs消化下来,包裹在纳米纤维状的Sp Gel中进行3D培养。加入200μM H2O2至培养体系,体外诱导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双氧水处理2 h后,活/死细胞染色观察Sp Gel对i ECs/i CMs抗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Sp Gel包裹和无Sp Gel包裹的细胞经H2O2处理后,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5.脾脏脱细胞基质水凝胶联合hi PSCs来源的心肌细胞、内皮细胞治疗小鼠心梗建立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探究Sp Gel联合i ECs/i CMs注射后,心梗区的细胞滞留率,以及Sp Gel-i ECs/i CMs联合治疗对于心功能的修复作用。通过小动物活动成像检测移植细胞的滞留率。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比较PKH26标记的i ECs/i CMs在Sp Gel-i ECs/i CMs组和PBS-i ECs/i CMs组中的心梗区滞留率。4周后对小鼠行心脏超声检测,评估各治疗组对心功能修复的影响。通过Masson染色法比较不同组的心肌纤维化程度。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比较不同治疗组梗死区域的血管新生情况。6.基因修饰的过表达CCL22的hi PSCs募集Treg细胞通过构建过表达CCL22的慢病毒载体,在体外转染hi PSCs。通过q PCR分析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CCL22在m RNA水平的表达。ELISA验证hi PSC-CCL22细胞培养上清中CCL22的分泌。Transwell趋化实验检测hi PSC-CCL22细胞培养上清对Treg的趋化作用。为了验证hi PSC-CCL22细胞的多向分化能力,我们诱导hi PSC-CCL22细胞向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分化。结果1.我们成功研发了一种脾脏脱细胞基质来源的,温敏性的纳米纤维水凝胶(Sp Gel),可在37°C孵育下成胶。H&E染色、Masson染色和样本内残留的DNA浓度测定均证明无细胞残留。Picrosirius Red染色,Verhoeff’s染色和Alcian Blue染色分别证明Sp Gel保留了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糖胺聚糖(GAGs)等成分。Sp Gel蛋白组学分析鉴定出1481种蛋白。GO富集分析表明,Sp Gel高表达与细胞外结构组织、小分子代谢过程、细胞外结构组织、细胞底物粘附、细胞连接组织、细胞迁移等生物学过程相关的蛋白。KEGG富集分析表明,细胞凋亡、缝隙连接、紧密连接、粘附连接、局灶性粘连、心肌收缩、CMs中肾上腺素能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Sp Gel中高表达。在扫描电镜下观察,Sp Gel具有多孔的纳米纤维结构,平均纤维直径为66.67±10.60 nm。水凝胶流变学实验中,通过快速升高温度(从4℃到37℃),实现了Sp Gel快速凝胶化的过程。CCK-8细胞相容性试验证实了Sp Gel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皮下移植实验表明Sp Gel是可降解材料。2.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了hi PSCs(OCT4+)在Sp Gel包被培养皿上培养,可维持其细胞多能性。Sp Gel上的hi PSCs可以有效分化为i ECs(CD31+,v WF+)。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通过定向诱导内皮分化,CD31+/CD144+双阳性的内皮细胞,比例由诱导分化前的0.05%增加到分化后的94.6%。q PCR表明i ECs低表达干细胞多能性标志物OCT4,高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31、CD144、v WF和CDH5。扫描电镜观察到诱导的内皮细胞粘附在凝胶上,与细胞基质相互作用。Sp Gel上诱导的i ECs成管能力和HUVECs无明显差异。3.免疫荧光染色显示i CMs高表达心肌细胞标记蛋白,如α-actinin、c Tn T和MLC2V。q RT-PCR同样证实了i CMs高表达心肌细胞标志物MYL3、SLC8A1和TNNT2。电镜下观察i CMs,心肌纤维束排列紧密、整齐。相对于传统的Matrigel包被的诱导方法,Sp Gel上诱导的i CMs收缩幅度更大,搏动频率更高(约60次/分钟),传统诱导方法心肌搏动频率约10次/分钟。透射电镜下观察,Sp Gel上诱导的i CMs可见明显的肌节、z线结构和缝隙连接,而传统的Matrigel诱导的i CM肌节紊乱,未见z线结构。4.伪彩处理的扫描电镜图像和H&E染色可见Sp Gel中i ECs/i CMs的形态和分布。共聚焦显微镜采集图片发现共培养体系中,i ECs(红色,hu CD31)和i CMs(绿色,α-actin)之间的细胞连接和相互作用。活/死细胞染色结果表明,H2O2处理2 h后,i ECs/i CMs在Sp Gel内的存活率显着提高(p<0.0001)。透射电镜下观察Sp Gel H2O2处理过的细胞,无Sp Gel组细胞结构破坏、空泡化和坏死。而Sp Gel组的细胞未出现严重的结构畸形,胞浆中可见自噬空泡。5.小动物荧光活体成像结果显示,Sp Gel负载i ECs/i CMs移植后第7天,Sp Gel联合注射组细胞滞留率显着提高(p=0.0014)。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表明,移植后的第1天,Sp Gel-i ECs/i CMs的细胞滞留率大约是PBS-i EC/i CM组的3倍。移植后的第7天,Sp Gel-i ECs/i CMs的细胞滞留率大约是PBS-i EC/i CM组的7倍,表明Sp Gel可有效提高心梗区移植细胞的滞留率。4周后,对各组小鼠行超声心功能检测。Sp Gel-i ECs/i CMs治疗组的左心射血分数恢复最好,约54.53±2.09%,PBS-i EC/i CM组为46.88±1.73%。单独Sp Gel注射组为39.91±1.34%比PBS注射组(31.68±2.17%)稍高。免疫荧光染色表明Sp Gel-i ECs/i CMs治疗组动脉(α-SMA+)和毛细血管(CD31+)密度明显高于PBS组,证明Sp Gel联合i ECs/i CMs治疗可促进梗死区新生血管形成。6.成功构建了过表达CCL22的慢病毒载体,在体外转染hi PSCs实现CCL22基因过表达。q PCR分析证明CCL22在m RNA水平高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证明CCL22在细胞水平的表达。ELISA验证CCL22可以以外分泌蛋白形式进行表达。Transwell趋化实验验证hi PSC-CCL22细胞培养上清对Treg的趋化作用。免疫荧光染色分别验证了hi PSC-CCL22向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高效分化。结论:我们制备了一种温敏性、纳米纤维状脾脏脱细胞基质水凝胶(Sp Gel),可维持hi PSCs的培养并促进其分化。体内移植实验表明,Sp Gel负载i ECs/i CMs治疗可有效提高移植细胞的滞留率,促进心功能修复,抑制心肌纤维化,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此外,Sp Gel还可以作为3D打印类器官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墨水。本研究表明Sp Gel可作为hi PSCs培养和分化的新平台,并为再生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一种可注射的细胞移植的载体。
许华丹[5](2021)在《IL-33/ST2轴通过调控巨噬细胞M2极化促进肿瘤生长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TAM),主要表现为M2型巨噬细胞表型,是大多数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细胞中占比最高的细胞组分,靶向TAM的抗肿瘤治疗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TAM通过激活免疫抑制反应,诱导肿瘤向间质侵袭和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受微环境中多种细胞因子调节,研究表明IL-33(Interleukin 33,白细胞介素33)通过与其受体ST2(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2,肿瘤发生抑制蛋白2)相互作用促进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我们之前的研究也证明IL-33/ST2轴对于LPS刺激的巨噬细胞的活化至关重要。因此,探明IL-33/ST2轴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和机制,将为实现巨噬细胞的表型转化提供新的有效靶点,进一步为靶向巨噬细胞的抗肿瘤新免疫疗法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策略。不同表型巨噬细胞的能量代谢方式存在显着差异,能量代谢的不同方式决定了巨噬细胞的不同表型和功能,进而表现出对肿瘤生长的不同作用。具有抗肿瘤作用的M1型巨噬细胞,主要以有氧糖酵解的代谢方式进行快速供能,而具有促肿瘤作用的M2型巨噬细胞则主要依赖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研究表明,M2型巨噬细胞刺激因子IL-4通过激活STAT6与PGC1β作用,增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从而促进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提示我们能量代谢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重要因素。细胞为维持正常的能量代谢和生命活动,当受损或应激条件下,往往会发生线粒体自噬用以保障线粒体的质量,维持线粒体功能稳态,氧化还原平衡,满足正常能量代谢的需要。对于巨噬细胞而言,将会根据不同功能的能量代谢需求调整线粒体自噬水平,从而促进其向不同表型转化。研究表明,当组织受损时,巨噬细胞将通过下调线粒体自噬的发生,促进向M2型的转化,以满足组织修复功能的需要。因此,阐明能量代谢对于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机制,是揭示巨噬细胞极化影响肿瘤生长作用机制的基础。IL-33作为一个多效性细胞因子,能够促进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然而机制并未明确。IL-33和巨噬细胞之间的联系,对于免疫应答的各个阶段都十分重要,包括起始、维持和最终解决阶段。文献报道,IL-33可能通过ST2/MYD88/IRAK1/4经典通路,或者通过全长的IL-33与转录因子的结合改变巨噬细胞的表型。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能量代谢是巨噬细胞极化的核心参与者,IL-33与其受体ST2的信号轴通过调控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的PGC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的水平,影响巨噬细胞的能量代谢模式,从而增强了巨噬细胞的LPS(Lipopolysaccharide,脂多糖)应答,提示IL-33/ST2轴与巨噬细胞能量代谢和极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此外,IL-33/ST2通路参与代谢过程,可以通过上调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膜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增强其葡萄糖摄取。因此,从能量代谢模式重编程的角度解释IL-33/ST2轴对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和机制,可能为探究IL-33/ST2轴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影响肿瘤生长的作用提供新思路。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检测转基因小鼠移植瘤的体内生长情况,以及来自转基因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BMDMs)的表型转化、能量代谢改变和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和定位,探讨了IL-33/ST2轴通过能量代谢重编程调控巨噬细胞M2极化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和机制,为阐明IL-33/ST2轴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和靶向巨噬细胞的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策略。方法:(1)分别在野生型(Wild-type,WT)、ST2敲除(ST2-/-)和IL-33过表达(IL-33 overexpression)小鼠背部皮下接种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和小鼠肝癌细胞(H22),构建移植瘤模型,体内验证IL-33/ST2通路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肿瘤组织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CD206的表达,评价M2型巨噬细胞的浸润情况。(2)通过q PCR法检测WT,ST2-/-和IL-33过表达小鼠BMDMs的M2型标志基因的表达,评价BMDMs向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检测BMDMs的ATP生成、葡萄糖摄取和乳酸产生、细胞外氧气消耗速率和细胞外酸化率,评价WT、ST2-/-和IL-33过表达小鼠BMDMs的能量代谢改变。(3)Mito Tracker Red染色线粒体,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染色,检测WT、ST2-/-和IL-33过表达小鼠BMDMs的线粒体数量。通过Mito Tracker Red和Lyso Tracker Green染色、Western blot检测VDAC1、Cytc、COXⅣ、LC3Ⅱ/LC3Ⅰ、PINK1、Parkin和p62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Parkin与VDAC1共定位,评价WT、ST2-/-和IL-33过表达小鼠BMDMs的线粒体自噬。(4)利用JC-1和Mito SOX染色,检测WT、ST2-/-和IL-33过表达小鼠BMDMs的线粒体膜电势(MMP)和线粒体ROS(mt ROS)的产生;Western blot检测p70s6k与P-p70s6k蛋白表达,评价mTOR的活化。结果:(1)与WT小鼠相比,IL-33过表达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的肿瘤平均体积和重量增加,M2型巨噬细胞浸润增加;ST2-/-小鼠黑色素瘤和小鼠肝癌移植瘤的肿瘤平均体积和重量减少,且M2型巨噬细胞浸润减少,IL-33/ST2轴通过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促进肿瘤生长。(2)与WT小鼠BMDMs相比,ST2-/-小鼠BMDMs的M2型标志基因的表达减少,IL-33过表达小鼠BMDMs的M2型标志基因的表达增加,IL-33/ST2轴促进BMDMs向M2型极化。(3)与WT小鼠BMDMs相比,ST2-/-小鼠BMDMs线粒体自噬增加,线粒体数量减少,BMDMs的能量代谢更依赖糖酵解,使用氯喹(CQ)抑制溶酶体功能后,ST2-/-小鼠BMDMs的糖酵解减少;IL-33过表达小鼠BMDMs线粒体自噬减少,线粒体数量增加,BMDMs的能量代谢依赖氧化磷酸化。(4)与WT小鼠BMDMs相比,ST2-/-或IL-33过表达小鼠BMDMs的MMP和mt ROS的产生没有明显差异;IL-33过表达小鼠BMDMs的mTOR下游蛋白P-p70s6k/p70s6k比值增加,ST2-/-小鼠BMDMs结果与之相反。结论:(1)IL-33/ST2轴通过增加M2型巨噬细胞浸润,促进小鼠移植瘤的生长。(2)IL-33/ST2轴调控能量代谢重编程,通过增强氧化磷酸化,促进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s)向M2型极化。(3)IL-33/ST2轴可能通过调控mTOR活化改变线粒体自噬水平,从而维持线粒体稳态并介导BMDMs的能量代谢重编程。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IL-33/ST2轴通过抑制线粒体自噬促进小鼠BMDMs氧化磷酸化,增加BMDMs向M2型极化从而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及机制,为阐明IL-33/ST2轴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和靶向巨噬细胞的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策略。
梁仁久[6](2021)在《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用CCl4法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探究壮肝逐瘀煎对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更深一步的探究壮肝逐瘀煎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从62只SD雄性大鼠中随机选取54只诱导肝纤维化模型,进行皮下注射40%的CCl4花生油溶液,每周3次,延续8周;将剩余的8只作为对照组(G)。在造模的第6周和第8周分别取3只造模组大鼠进行肝组织HE检测,观察其是否成模。模型构建成功后,把造模的大鼠随机分为壮肝逐瘀煎高剂量组(A)、壮肝逐瘀煎中剂量组(B)、壮肝逐瘀煎低剂量组(C)、复方鳖甲软肝片组(D)、秋水仙碱组(E)和模型组(F)。壮肝逐瘀煎高、中、低剂量组灌胃剂量分别为:200mg/kg、100 mg/kg、50 mg/kg,秋水仙碱灌胃剂量为:0.4 mg/kg,复方鳖甲软肝片灌胃剂量为:50 mg/kg,空白组大鼠灌相对应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每天灌胃1次,连续给药6周。灌胃结束后,提前24小时禁食不禁水,记录大鼠体重,麻醉大鼠,通过腹主动脉采血,离心、过滤,将一部分血冻存备用,另一部分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同时记录大鼠肝重。剪取肝脏并分装,一部分放在-80℃冰箱和另一部分用组织固定液固定。将固定的肝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HE和Masson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用RT-q PCR法检测肝组织TGFβ-1、BMP7、Smad2、Smad3、Smad7的m 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GFβ-1、BMP7、Smad2、Smad3、Smad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壮肝逐瘀煎组大鼠的增重水平有高于模型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的肝脏指数最低,CCL4模型组大鼠的肝脏指数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和空白组,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壮肝逐瘀煎低剂量组要高于秋水仙碱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相比,壮肝逐瘀煎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秋水仙碱组、空白组大鼠血清中ALT、AST的值均比模型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比TBIL的值时,壮肝逐瘀煎高剂量组和空白组与模型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和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肝组织中胶原纤维广泛增生,纤维间隔相互连接,部分样本出现假小叶,发展成为肝硬化;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大鼠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减轻。4.RT-q PCR显示:模型组大鼠肝脏TGFβ-1、S mad2、Smad3 m 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TGFβ-1、Smad2、Smad3 m RNA的表达较模型组下降(P<0.01),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BMP7m RNA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大鼠肝组织中T GFβ-1、Smad2、Smad3的表达:模型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的表达相较于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大鼠肝组织中BMP7的表达: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的表达高于模型组。结论:1.壮肝逐瘀煎能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具有较好的护肝作用。2.壮肝逐瘀煎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BMP7/Smads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王巧丽[7](2021)在《Linc00152通过miR-6089/CCL20轴增强同期放化疗后残余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文中认为[目 的]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linc00152是导致同期放化疗后残余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能力增强的关键lncRNA(long non-coding RNA,长链非编码RNA),但linc00152促进同期放化疗后残余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恶化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拟对linc00152在残余结直肠癌中具体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索,为临床治疗打下基础。[方 法]采用课题组前期实验中的同期放化疗方案(6Gy,6MvX射线和10umol/L5-Fu)处理HCT116和HT29结直肠癌细胞系,共4次,得到同期放化疗后残余结直肠癌细胞HCT116RCC(residual cancer cell,残余癌细胞)和HT29RCC。转录组测序筛选出HCT116RCC-linc00152和HCT116RCC差异表达最显着的前三位mRNA,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实验和免疫蛋白印迹实验验证。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与linc00152和靶基因mRNA有共同结合位点的miRNA(micro RNA,微小RNA),并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pull-down和PCR验证。最后,构建linc00152过表达和miRNA过表达的残余结直肠癌细胞,通过Transwell检测残余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结 果]1、4次相同的同期放化疗方案处理结直肠癌母细胞株HCT116和HT29后,同期放化疗后残余结直肠癌细胞HCT116RCC和HT29RCC被成功构建。2、对linc00152过表达的HCT116RCC和HCT116RCC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mRNA中,显着上调的mRNA有36个,显着下调的mRNA有18个。通过对差异表达的mRNA进行基因功能和信号通路分析明确差异表达的mRNA的功能和参与的通路。按差异表达的P值大小排序,筛选出与研究相关的前三个显着上调mRNA(CCL20、CD01和LTA)进行后续实验。3、荧光定量PCR检测结合免疫蛋白印迹实验表明CCL20在linc00152过表达的同期放化疗后残余结直肠癌细胞中高表达,CCL20可能是linc00152的作用靶点。4、生物信息学预测出miRNA-6089与linc00152和CCL20均有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pull-down实验说明miRNA-6089能特异性结合linc00152。miR-6089在同期放化疗后残余结直肠细胞中靶向调节linc00152/CCL20的表达。5、荧光定量PCR显示miR-6089在同期放化疗后残余结直肠癌细胞HCT116RCC和HT29RCC中过表达后,CCL20靶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降低。Transwell实验表明linc00152过表达的同期放化疗后残余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显着高于残余结直肠癌细胞,linc00152和miR-6089均过表达时残余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显着降低。简而言之,miR-6089通过抑制CCL20表达来减弱linc00152对同期放化疗后残余结直肠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的促进作用。[结 论]Linc00152通过海绵介导miR-6089促进CCL20的表达,从而促进同期放化疗后残余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刘菲[8](2021)在《吲哚丙酸(IPA)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纤维化是大多数慢性肝病(CLD)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关键步骤,也是是制约临床预后的关键性因素。目前认为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是肝星状细胞(HSCs)的持续激活,引起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沉积。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凋亡等均是激活HSCs的重要因素,这标志着通过抗炎、抗氧化,使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HSCs减少或失活是抗纤维化的主要目标。转化生长因子(TGF-β)是促进组织修复的正反馈回路的关键激活剂之一,主要通过调节下游的Smads蛋白发挥作用,Smad2/Smad3被认为是促纤维化蛋白,Smad7则是具有抗纤维化作用的蛋白。因此,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调节对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肠-肝轴在CLD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肝脏不仅从肠道获得营养,同时也是肠道微生物攻击的第一目标。肠道屏障被破坏后,大量细菌及其代谢产物进入肝脏,激活免疫系统诱导炎性及氧化应激损伤,进一步增加肠道屏障通透性,形成恶性循环。已有大量文献证实CLD患者肠漏的发生。因此,肠道-微生物群-肝轴也是预防和治疗CLD进展的一个潜在靶点。吲哚丙酸(IPA)是肠道共生菌群(如孢子梭状芽胞杆菌)产生的一种色氨酸代谢衍生物,被发现具有抗炎、抗癌、抗氧化、维持肠道稳态的作用。最新研究表明,IPA可通过下调肝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效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肝纤维进展。理论上,IPA似乎是一种理想的天然抗纤维化化合物,但目前尚未在其他肝纤维化模型上研究IPA对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潜在机制。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是国际上应用最广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本研究首次在该模型上探讨IPA对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每组3-4只),通过腹腔注射CCl4构建肝纤维化模型,IPA溶液每日灌胃干预。通过检测血清ALT、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水平评估肝损伤,采用苏木精-尹红(H&E)和Masson染色评估肝组织病理改变和纤维化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IL-6、IL-8、IL-10的表达水平,评估肝脏中的炎性反应。采用试剂盒法测定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来评估肝脏中的氧化应激水平。TUNEL法分析肝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qPCR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蛋白(α-SMA)、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TGF-β1、Smad3的m 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质印迹(WB)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组织中TIMP1、MMP2、TGF-β1、P-Smad2/3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16s 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1.每日IPA灌胃能明显升高小鼠血清中的IPA浓度。2.IPA干预明显增加CCl4诱导的小鼠血清中的ALT、AST、TBIL和TBA水平,仅予以IPA灌胃对肝功能无影响,这说明IPA溶液无肝毒性,但会加重CCl4诱导的小鼠肝损伤。3.IPA+CCl4组肝组织中的肝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ECM沉积比CCl4模型组更加严重,说明IPA加重了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形成。4.IPA干预可改善CCl4诱导的高甘油三酯血症。5.与CCl4模型组相比,IPA+CCl4组中的TNF-α、IL-1β、IL-6、IL-8的表达水平升高更加明显,而IL-10的表达受到抑制。说明IPA干预会加重CCl4诱导的炎症反应。6.与CCl4模型组比,IPA干预增加了肝脏中的CAT活性,但降低了肝脏中GSH含量和GSH-PX活性,且不影响SOD活性和MDA含量。上述结果提示该研究中,IPA干预不能缓解CCl4导致的肝脏氧化应激损伤。7.IPA+CCl4组肝脏中的α-SMA、Collagen-I、TIMP-1、MMP-2的m 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这提示IPA加重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与激活HSCs有关。8.IPA+CCl4组小鼠肝脏中TGF-β1、P-Smad2/3、Smad2/3的蛋白表达水平比CCl4模型组的升高更加明显,而Smad7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受到抑制,这说明IPA加重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与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9.IPA干预可部分恢复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逆转厚壁菌/拟杆菌比率,但同时也会增加致病菌的丰度。这说明IPA干预可影响小鼠肠道内的微生物结构。结论:IPA可能通过TGF-β1/Smads信号通路过度激活HSCs加剧了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IPA加重了CCl4诱导的小鼠肝脏炎症和细胞凋亡,但不能缓解CCl4引起的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IPA干预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
李田宽[9](2020)在《协同功能微泡构建及其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在世界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是排在第一位,肺癌的主要类型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以PD1/PD-L1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目前已成为肺癌治疗领域最热门的抗肿瘤药物,ICIs通过降低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能力而治疗肿瘤。大量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免疫疗法已经成为与化疗、放疗等同样有效的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段,ICIs已被NCCN指南推荐为晚期肺癌的一线治疗方法。临床证据表明,化疗药物联合PD1/PD-L1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药物治疗。然而,除了PD1/PD-L1检查点抑制剂的心脏毒性外,联合用药还会加重血液学毒性、肝毒性和神经毒性。因此,需要适当的给药系统来减少这两种药物的不良影响。本课题中,我们首先合成了在DTX的磷脂微泡,并在微泡表面连接anti PD-L1抗体,主动和被动靶向作用下,化疗药物在肿瘤细胞内内大量富集,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并抑制跨越肿瘤细胞周期;在皮下瘤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小鼠肺内肿瘤模型,验证了在低频超声的作用下,新型多功能微泡对小鼠肺部原位肿瘤的治疗效果。我们构建了肺癌不完全消融皮下瘤模型,将微泡用于微波不完全消融后的残余病灶的治疗,验证了此协同功能超声微泡对于微波不完全消融后残余病灶的控制效果和作用机制。第一部分协同功能微泡构建及其对肺癌细胞的作用目的:构建负载多西他赛(DTX)和anti-PD-L1 mAb的协同功能磷脂微泡(PDMs)并研究该微泡对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通过薄膜水化法制备了负载多西他赛和anti-PD-L1 mAb的磷协同功能磷脂微泡。通过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微泡的形态进行观察,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粒径和Zeta电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微泡中的多西他赛包封率及载药率。我们同时检测了多西他赛的释放曲线,并对微泡的在体外和体内的成像能力进行了检测。通过微泡溶血实验和小鼠生化指标评估了微泡的生物安全性。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流式细胞仪检测了,负载anti-PD-L1 mAb微泡对肺癌细胞的摄取药物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了鼠源的LLC细胞、人源的NCI-H460、NCI-1299和A549细胞表面的PD-L1的表达情况,通过CCK-8方法检测了微泡对几种细胞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与PD-L1表达的关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微泡促进LLC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和细胞周期抑制能力。结果:负载多西他赛和anti-PD-L1 mAb的协同功能磷脂微泡具有较好的形态,粒径666.4±35.9 nm,包封率为57.34±2.61%,载药率为4.45±0.91%。超声作用下,微泡内的多西他赛释放速度明显提高,在微泡外连接anti-PD-L1 mAb对多西他赛的药物释放没有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显示荧光标记抗体的结合在微泡表面。超声成像下微泡有较好的增强效果,增强效果不受搭载药物和抗体的影响。体外实验证明微泡不会产生溶血效应,微泡对小鼠的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对重要器官无明显损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显示载有anti-PD-L1抗体的微泡能促进肺癌细胞对药物的吸收,低频超声击破微泡可以进一步增加肺癌细胞对药物的吸收。CCK-8实验显示负载了anti-PD-L1 mAb的微泡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与肿瘤细胞表面PD-L1表达呈正相关,而低频超声辐照则增强了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检测了微泡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超声辐照联合anti-PD-L1 mAb使肺癌细胞总凋亡比例最高,同时,anti-PD-L1 mAb的靶向作用和低频超声辐照可以增强多西他赛对肿瘤细胞周期的抑制作用。结论:通过薄膜水化法合成的负载多西他赛和anti-PD-L1 mAb的协同功能磷脂微泡具有较好的成像能力,在低频超声作用下可以迅速释放药物,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该微泡可以促进肺癌细胞对药物的吸收,负载多西他赛和anti-PD-L1 mAb的磷脂微泡对肿瘤细胞增殖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在低频超声作用下能促进肺癌细胞的凋亡并能更好的抑制细胞周期。第二部分协同功能微泡(PDMs)对肺癌模型的治疗效果评价目的:建立小鼠肺癌皮下瘤模型及原位瘤模型,评估协同功能微泡对两种肺癌模型的治疗治疗效果。方法:建立小鼠肺癌皮下瘤模型,在微泡上搭载亲脂荧光探针DiR,分别标记多西他赛微泡(DMs),载多西他赛和anti-PD-L1 mAb的协同功能微泡(PDMs),对比不同方法下(游离的DiR、DiR-DMs或DiR-PDMs经尾静脉注射,DiR-PDMs联合低频超声)在肿瘤部位的富集情况,评估了协同功能磷脂微泡超声击破后在药物肿瘤部位的富集能力,并通过活体成像对富集DiR的重要器官的进行成像观察组织分布。采用对照组(注射PBS)、Free DTX(注射游离DTX溶液)、Free combo(注射游离DTX和anti-PD-L1 mAb)、DMs、PDMs,协同治疗组(PDMs+US)不同治疗方法对小鼠皮下瘤模型进行治疗,观察了小鼠的体重、肿瘤大小、生存期差异,对肿瘤标本进行TUNEL和免疫组化染色(CD31、Ki67)、检测了肿瘤样本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改变,通过western blot方法对肿瘤组织中Cleaved-caspase 3、Cleaved-caspase 8、Cleaved-caspase 9,通过ELISA方法对TNF-α,TGF-βand VEGF进行了检测。在DSA引导下经过肺穿刺建立了小鼠肺肺内肿瘤模型,采用上述不同方案进行治疗,通过CT进行随访,观察肿瘤体积、小鼠体重、生存期的变化。结果:与游离DiR和DiR-DMs相比,DiR-PDMs在体内和体外的肿瘤组织中均表现出增强的信号,而在低频超声下这种信号强度进一步增强。DiR-PDMs联合低频超声在第1小时即可是肿瘤内达到最大药物浓度,单纯DiR-PDMs注射药物浓度在第6小时达到最大值,游离DiR和DiR-DMs在肿瘤内的富集程度始终较低。在皮下瘤模型中,PDMs联合US照射组的存活率最高,且对肿瘤生长抑制效果最好,单独使用PDMs的治疗效果优于自由药物组合,排在第二位。协同治疗比化疗有更明显的疗效,DMs对肿瘤体积抑制和生存率的治疗效果略有改善,组间体重差异不明显。在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染色中,联合治疗组中TUNEL凋亡率最高,CD31、Ki67最低。PDMs联合US照射组肿瘤样本中浸润的CD4+、CD8+T细胞比例和数量最多,凋亡通道蛋白cleaved-caspase 3、cleaved-caspase 8、cleaved-caspase 9表达也最高。同时,PDMs联合US照射组有最高的TNF-α和最低的TGF-β、VEGF。通过CT评估,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有最低的肿瘤生长速度,最长的生存期和最好的生存状态。结论:皮下瘤模型显示,协同功能磷脂微泡联合超声可以促进药物更快地在肿瘤富集并获得最高的药物浓度,产生最好的治疗效果。该治疗方案在,肺内肿瘤模型中也能起到同样的治疗效果。第三部分协同功能微泡(PDBMs)对肺癌不完全消融模型的治疗效果评价目的:建立小鼠肺癌不完全消融模型,评估协同功能微泡对肺癌不完全消融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薄膜水化法制备了负载多西他赛、Bindarit和anti-PD-L1 mAb的磷协同功能磷脂微泡(PDBMs)。通过电镜、紫外光谱仪检测了微泡的形态、光谱等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试了微泡中的多西他赛、Bindarit的包封率和载药率。通过动物生化指标和重要脏器的HE染色切片评估了微泡的生物安全性。采用45°C 15min为不完全微波消融组(iMWA),65°C 15min为完全消融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微波消融+PDBMs对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微波消融+PDBMs对肺癌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CCL2、MCP-1)、钙网蛋白(CRT)、PD-L1的影响。将微波消融+PDBMs治疗后的肺癌细胞与DC细胞在Transwell小室内孵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微波消融+PDBMs治疗后的肺癌细胞对小鼠骨髓来源DC细胞(BMDCs)活化的影响。将微波消融+PDBMs治疗后的肺癌细胞、BMDCs、T淋巴细胞共同孵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Ki67和Granzyme B评价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杀伤能力。通过标本、活体肿瘤探索了构建不完全消融的微波参数。构建小鼠肺癌不完全消融模型并随机分为五组:对照组(Control),不完全消融组(iMWA),iMWA+DTX组,iMWA+Bindarit组,iMWA+PDBMs,随访肿瘤体积、计算生存时间并检测肺转移灶的数量。将组织标本通过TUNEL染色评价治疗不同方法对肿瘤凋亡的影响,通过Ki67染色评价肿瘤组织内的增殖能力。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价肿瘤组织内CD4+和CD8+T细胞比例,以及Treg细胞的比例。检测肿瘤组织内TGF-β、VEGF、IL-10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我们成功合成了负载多西他赛、Bindarit和anti-PD-L1 mAb的磷协同功能微泡。电镜下微泡呈现规则的圆形,紫外光谱显示PDBMs的波形,HPLC检测结果显示PDBMs中DTX的包封率为35.56±5.86%,载药率为4.25±0.67%,Bindarit的包封率为37.85±6.75%,载药率为4.67±0.53%。经尾静脉注射PDBMs每七天一次,总共五次,生化指标随访均在正常范围内,心、肝、脾、肺、肾HE染色未见异常。完全消融组(c MWA)促进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最强,iMWA、iMWA+DTX组、iMWA+Bindarit组和iMWA+PDBMs引起肺癌细胞总凋亡比例在40%50%之间。将干预后的各组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CL2表达,结果显示,c MWA组最弱,iMWA组较对照组CCL2表达上升,iMWA+DTX组与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Bindarit的作用下iMWA+Bindarit组和iMWA+PDBMs的CCL2表达下降。通过共聚焦和流式细胞术对治疗后肺癌细胞检测发现不完全消融后肺癌CRT表达上升,DTX、Bindarit和anti-PD-L1 mAb对CRT表达无明显影响,不完全消融、DTX、Bindarit对肺癌细胞表达PD-L1无明显影响。在对DC活化检测方面,iMWA+PDBMs组DC激活比例增加,同时DC的IL-12p70分泌也相应增加;在T淋巴细胞活化方面,iMWA+PDBMs相较其他组可以增强CD8+T细胞的增殖能力和Granzyme B的表达量。我们建立了不完全消融模型,五组治疗方案中,iMWA+PDBMs可以明显降低消融后肿瘤生长速度,延长生存期,减少转移结节数目。消融后肿瘤组织TUNEL染色和Ki67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MWA+PDBMs组肿瘤内比例最高,增殖能力最弱。对肿瘤组织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iMWA+PDBMs组CD4+和CD8+T细胞比例上升,其中CD8+T细胞上升更明显,Treg比例下降。对肿瘤内细胞因子检测显示,微波消融后TGF-β、VEGF上升,协同微泡治疗后肿瘤内TGF-β、VEGF、IL-10下降。结论:协同功能微泡PDBMs具有很好的生物安全性,协同功能微泡可以抑制肺癌细胞CCL2的表达,提高DC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化比例,降低肺癌不完全消融灶的生长速率和肺转移灶数量并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协同功能微泡PDBMs对肺癌消融后的治疗具有很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王燕[10](2020)在《新疆地区变应性鼻炎吸入变应原谱及相关拷贝数变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近13年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回顾性分析及对变应性鼻炎家系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变应性鼻炎病例对照组拷贝数变异分析,了解了本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谱的分布及变化情况,探讨了基因拷贝数变异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1月-2019年12月间5019例患者的皮肤点刺试验结果,研究分析了不同变应原在13年间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性别、年龄、族别患者中的分布情况。第二部分:对1个新疆地区汉族家系(3个变应性鼻炎样本,2个正常样本)进行了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并采用了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及拷贝数变异片段区域的基因功能寻找筛选候选拷贝数变异;第三部分:收集汉族变应性鼻炎患者696例,汉族对照528例,对其外周血提取DNA后,采用AccucopyTM拷贝数检测技术对13个候选基因拷贝数变异进行检测:8_1、8_2、9_1、9_2、ADAM8、CCL3L1、IL1RL1、MUC5B、MUC5AC、NME7、ORMDL3、SERPINA1_1、SERPINA1_2。分析13个候选基因拷贝数变异在病例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1)14种变应原在不同时间的分布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应原阳性率随年份不同而变化,但藜属在13年间基本处于本区变应原的首位。14种变应原总体阳性率分别是藜属48.2%、车前草33.2%、艾蒿33.1%、豚草32.7%、刺槐32.1%、梯牧草32%、粉螨31.5%、杨树30.3%、尘螨29.6%、蟑螂26.9%、猫上皮11.6%、特异青霉菌9.4%、狗上皮8.5%、交链孢霉7.7%;2)不同性别间的比较,男性2140例(42.6%),女性2879例(57.4%)。艾蒿、藜属、豚草、车前草、梯牧草、刺槐、交链孢霉、特异青霉、尘螨、粉螨、蟑螂、杨树、猫上皮的男性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狗上皮的阳性率在男性女性之间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年龄之间的比较,除狗上皮阳性率在不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8)外,其余13种:艾蒿、藜属、豚草、车前草、梯牧草、刺槐、杨树、交链孢霉、特异青霉、猫上皮、尘螨、粉螨、蟑螂在不同年龄间变应原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民族间的比较,汉族3850例、维吾尔族694例、哈萨克族270例、回族113例、其他民族92例,交链孢霉、特异青霉、猫上皮、尘螨、粉螨、蟑螂阳性率在不同民族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蒿、藜属、豚草、车前草、梯牧草、刺槐、杨树、狗上皮在不同民族间变应原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通过对家系全基因组测序后,总共发现了1360个拷贝数变异,其中3个变应性鼻炎样本携带而2正常个体未携带,筛选出62个拷贝数变异,将测序质量低、结果不可靠;拷贝数变异片段范围内没有功能基因的以及拷贝数变异内基因与变应性鼻炎没有明确关系的剔除,最终得到与变应性鼻炎相关的候选拷贝数变异;第三部分:8_1、8_2、9_1、9_2、ADAM8、CCL3L1、IL1RL1、MUC5B、NME7、ORMDL3、SERPINA1_1、SERPINA1_2的拷贝数在病例对照组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MUC5AC在病例对照组中差异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第一部分:新疆地区变应原分布随时间不同在不断变化,主要变应原以草本类为主,变应原在不同性别、年龄、族别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的分布不同。第二部分:经过测序筛选共得到13个候选拷贝数变异,分别是8_1、8_2、9_1、9_2、ADAM8、CCL3L1、IL1RL1、MUC5B、MUC5AC、NME7、ORMDL3、SERPINA1_1、SERPINA1_2;第三部分:MUC5AC基因拷贝数变异与变应性鼻炎存在相关性。同时CCL3L1在新疆汉族人群中的拷贝数范围是1-10。
二、UL简介与CCL认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L简介与CCL认可(论文提纲范文)
(1)小鼠Kupffer细胞的转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1章 绪论 |
1.1 肝脏概述 |
1.2 肝脏纤维化 |
1.2.1 肝细胞的死亡与凋亡 |
1.2.2 肝纤维化发展 |
1.2.3 肝纤维化中肌成纤维细胞的组成 |
1.3 KCs在肝脏学中的研究进展 |
1.3.1 KCs的起源 |
1.3.2 KCs在肝脏结构中的定位 |
1.3.3 KCs的免疫作用 |
1.3.4 KCs的异质性 |
1.3.5 KCs的可塑性 |
1.3.6 KCs与肝脏疾病 |
1.4 细胞谱系追踪技术 |
1.4.1 细胞谱系追踪技术的基本原理 |
1.4.2 细胞谱系追踪的标记方法 |
1.4.3 细胞谱系追踪在肝脏研究中的应用 |
1.4.4 细胞谱系追踪的未来 |
1.6 细胞的转分化 |
1.6.1 细胞转分化概述 |
1.6.2 自然发生的转分化 |
1.6.3 实验性转分化 |
1.6.4 肝脏中的转分化 |
1.6.5 转分化应用于再生医学的优点和局限性 |
第2章 KCs在体外非实质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和表型变化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主要实验耗材与设备 |
2.2.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非实质细胞分离 |
2.3.2 收集培养的非实质细胞 |
2.3.3 多聚体免疫共沉淀 |
2.3.4 RNA提取 |
2.3.5 基因表达分析 |
2.3.6 免疫荧光成像 |
2.3.7 统计学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精密肝切片培养实验过程中,KCs特征性基因表达下调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试剂 |
3.2.3 主要实验耗材与设备 |
3.2.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在精密肝切片培养和体外非实质细胞培养实验中,KCs中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动物 |
4.2.2 主要实验试剂 |
4.2.3 主要实验耗材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4 结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KCs在培养过程中转录因子基因表达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实验动物 |
5.2.2 实验试剂 |
5.2.3 主要实验耗材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4 结果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6章 KCs与肝片中胶原沉积的初步探索研究 |
6.1 引言 |
6.1.1 实验动物 |
6.1.2 实验试剂 |
6.1.3 主要实验耗材与设备 |
6.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6.2 实验方法 |
6.2.1 KCs耗竭 |
6.2.2 肝片培养、基因分析等方法同前所述 |
6.3 结果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结论 |
本实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CCL21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判定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CRS组与对照组血清CCL21 水平分析 |
2.3 CRS组患者血清中CCL21 表达与其鼻内镜评分和鼻窦CT评分均相关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趋化因子配体CCL21与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基于巨噬细胞亚型分析探讨猪苓多糖对膀胱癌肿瘤微环境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膀胱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
一、卡介苗的研究进展 |
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三、小结 |
第二节 巨噬细胞作为膀胱癌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
一、巨噬细胞的研究进展 |
二、巨噬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
三、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对膀胱癌的作用 |
四、巨噬细胞作为治疗靶点的抗膀胱癌研究 |
五、小结 |
第三节 中药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
一、中药多糖的开发与中医理论的渊源 |
二、中药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
三、中药多糖的免疫调节功能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四、小结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膀胱癌组织中M2亚型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与膀胱癌恶性程度的关系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统计学分析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节 均一猪苓多糖对BBN模型膀胱癌大鼠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统计学分析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节 均一猪苓多糖活化的巨噬细胞对膀胱癌细胞的直接作用研究 |
一、THP-1来源巨噬细胞模型的建立及HPP对巨噬细胞的极化作用 |
二、HPP活化的巨噬细胞对于人膀胱癌细胞的直接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四节 基于亚型分析对HPP活化的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探讨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统计学分析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负载hiPSC-CM和hiPSC-EC的三维纳米纤维SpGel对心梗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脾脏脱细胞基质水凝胶的制备和表征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脾脏脱细胞基质水凝胶对hiPSCs体外培养和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脾脏脱细胞基质水凝胶对hiP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脾脏脱细胞基质水凝胶联合hiPSCs来源的心肌细胞、内皮细胞治疗小鼠心梗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CCL22 基因修饰的hiPSCs募集Treg细胞 |
6.1 实验材料 |
6.2 实验方法 |
6.3 结果 |
6.4 讨论 |
6.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负载心肌细胞递送系统:心肌组织再生的新方案 |
References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成果 |
致谢 |
(5)IL-33/ST2轴通过调控巨噬细胞M2极化促进肿瘤生长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巨噬细胞与肿瘤 |
1.1.1 巨噬细胞极化与肿瘤 |
1.1.2 巨噬细胞能量代谢与极化 |
1.1.3 靶向巨噬细胞的抗肿瘤治疗 |
1.2 IL-33/ST2信号通路 |
1.2.1 IL-33/ST2通路概述 |
1.2.2 IL-33/ST2通路与巨噬细胞极化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IL-33/ST2轴通过增加M2型巨噬细胞浸润促进小鼠移植瘤肿瘤生长 |
2.1.1 前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实验结果 |
2.1.4 小结 |
2.2 ST2缺失通过促进线粒体自噬介导的能量代谢重编程减少BMDMs向M2型极化 |
2.2.1 前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实验结果 |
2.2.4 小结 |
2.3 IL-33过表达通过抑制线粒体自噬介导能量代谢重编程促进BMDMs向M2型极化 |
2.3.1 前言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实验结果 |
2.3.4 小结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肝纤维化模型的构建 |
2.2 动物给药干预 |
2.3 动物取材 |
2.4 动物的一般情况收集 |
2.4.1 大鼠体重的变化情况 |
2.4.2 肝脏指数 |
2.5 ALT、AST、TBIL检测 |
2.6 RT-qPCR法检测BMP7、Smad2、Smad3、Smsd7、TGFβ-1 mRNA的表达量 |
2.6.1 准备去除RNA酶的实验器具 |
2.6.2 设计引物、合成引物 |
2.6.3 提取肝组织总RNA |
2.6.4 测定RNA浓度 |
2.6.5 RT-PCR逆转录合成c DNA |
2.6.6 RT-PCR扩增反应 |
2.6.7 RT-PCR结果分析 |
2.7 Western blot法检BMP7、Smad2、Smad3、Smad7、TGFβ-1 蛋白的表达量 |
2.7.1 提取肝组织蛋白 |
2.7.2 BCA蛋白浓度测定 |
2.7.3 蛋白变性 |
2.7.4 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 |
2.7.5 电泳 |
2.7.6 转膜 |
2.7.7 洗涤、封闭 |
2.7.8 孵育一抗、二抗 |
2.7.9 显影、拍照、条带分析 |
2.8 肝组织HE染色 |
2.9 Masson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的一般情况 |
3.1.1 大鼠的行为状态 |
3.1.2 大鼠体重情况变化 |
3.1.3 大鼠肝脏指数结果 |
3.1.4 大鼠肝脏外观的情况比较 |
3.2 各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的情况 |
3.3 PCR结果 |
3.4 Western blot结果 |
3.5 HE结果 |
3.6 Masson结果 |
4 讨论 |
4.1 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
4.2 BMP7与TGF-β1/Smads信号通路 |
4.3 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4.3.1 化痰行瘀法 |
4.3.2 肝主疏泄理论 |
4.3.3 络病理论 |
4.4 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 |
4.4.1 名医观点及治疗经验 |
4.4.2 中药复方防治肝纤维化 |
4.4.3 单味中药抗肝纤维化的药理研究 |
4.5 壮肝逐瘀煎的中医理论及基础实验研究 |
4.5.1 壮肝逐瘀煎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
4.6 对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构建方法的选择 |
4.7 阳性对照药物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概况 |
4.7.1 秋水仙碱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
4.7.2 复方鳖甲软肝片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
4.8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热点及未来方向 |
4.8.1 miRNA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4.8.2 实验的不足之处以及壮肝逐瘀煎的未来研究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长链非编码 RNA 在抗肝纤维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Linc00152通过miR-6089/CCL20轴增强同期放化疗后残余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152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吲哚丙酸(IPA)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色氨酸代谢物与慢性肝病的关系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协同功能微泡构建及其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
绪论 |
文献综述一 具有免疫治疗作用的协同功能微泡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二 微波消融在肺癌的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第一部分 协同功能微泡构建及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
1.1 引言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讨论 |
第二部分 载多西他赛和anti-PD-L1 mAb的协同功能微泡在超声下协同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部分 载多西他赛、Bindarit和anti-PD-L1 mAb的协同功能微泡治疗肺癌微波消融残余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新疆地区变应性鼻炎吸入变应原谱及相关拷贝数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501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吸入变应原谱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皮肤点刺试验) |
1.3 技术路线图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筛选致变应性鼻炎的拷贝数变异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13个基因拷贝数变异与新疆地区汉族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拷贝数变异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UL简介与CCL认可(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鼠Kupffer细胞的转分化研究[D]. 李昕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2]CCL21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D]. 张倩倩.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基于巨噬细胞亚型分析探讨猪苓多糖对膀胱癌肿瘤微环境的作用[D]. 贾文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负载hiPSC-CM和hiPSC-EC的三维纳米纤维SpGel对心梗的治疗[D]. 官格.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IL-33/ST2轴通过调控巨噬细胞M2极化促进肿瘤生长机制的研究[D]. 许华丹. 吉林大学, 2021(01)
- [6]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D]. 梁仁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7]Linc00152通过miR-6089/CCL20轴增强同期放化疗后残余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D]. 王巧丽.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8]吲哚丙酸(IPA)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菲.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9]协同功能微泡构建及其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D]. 李田宽. 东南大学, 2020(02)
- [10]新疆地区变应性鼻炎吸入变应原谱及相关拷贝数变异分析[D]. 王燕.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