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藏冈底斯铜矿资源前景与找矿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刘洪,李光明,李文昌,黄瀚霄,李佑国,欧阳渊,张向飞,周清[1](2022)在《西藏中拉萨地块北部早白垩世晚期控错A型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拉萨地块北部尼玛控错地区发育着一套碱性长石花岗岩,对该花岗岩体开展成因和形成背景的研究,能为探索班公湖-怒江洋的构造演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用LA-ICP-MS方法测得该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04.9±1.4Ma(MSWD=1.5)和104.6±1.3Ma(MSWD=1.3),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花岗岩具有高硅(SiO2=76.75%~77.51%,平均77.27%)、高钾(K2O=4.61%~4.85%,平均4.77%)、高碱(K2O+Na2O=8.24%~8.57%,平均8.44%)、低钙(CaO=0.28%~0.48%,平均0.35%)、低镁(MgO=0.11%~0.16%,平均0.13%)和低铝(Al2O3=11.79%~12.22%,平均12.09%)等特征,里特曼指数(σ)为1.96~2.15(平均2.08), A/NK值为1.06~1.09,A/CNK值为1.01~1.04。这些特征表明控错花岗岩为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控错花岗岩相对富集Zr、Nb、Ce、Y和Hf等微量元素,相对亏损Ti、Ba、Sr和P等微量元素,分异系数(DI)为95.5~96.9(平均:96.3),还具有较高的FeOT/MgO值(5.61~10.22,平均7.26)、10000Ga/Al值(2.78~2.56,平均2.84)、Y/Nb值(2.29~4.97,平均3.57)、Rb/Nb值(11.6~18.2,平均15.2);此外,该岩体还具有较高的全岩Zr饱和温度(875~910℃,平均890℃)和锆石Ti饱和温度(848~919℃,平均890℃),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04~0.09,平均0.06),以及向右缓倾的"V型"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这些特征表明控错花岗岩为产于碰撞后环境的A2型花岗岩。正的锆石εHf(t)值(4.26~6.38,平均5.16)、相对年轻的锆石Hf地壳模式年龄(tDM2=757~889Ma,平均833Ma)、下地壳与地幔混合特征的(87Sr/86Sr)t(0.7194~0.7407,平均0.7313)、εNd(t)(-3.39~-3.00,平均-3.24))和Pb同位素特征((206Pb/204Pb)t=18.792~18.845,(207Pb/204Pb)t=15.708~15.718,(208Pb/204Pb)t=38.870~38.037),指示控错花岗岩熔融于幔源物质加入的新生地壳。研究结果揭示,控错花岗岩形成于羌塘-拉萨地块碰撞作用下,俯冲板片的断离后,软流圈上涌诱发的地壳部分熔融,并经历了显着的以钾长石和角闪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
吴志山,陈龙照,刘阳,张凯,江化寨,邓振宇,沈开河[2](2021)在《西藏努日东钨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说明评价区位于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东部南缘,成矿条件优越,已发现多处大中型铜(钨)多金属矿床,矿床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斑岩型复合型等,为探索努日大型钨铜矿床东部的矿床成因及成矿远景,通过本次的调查评价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WO3金属资源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矿区测定了各类岩体、脉岩中的锆石U-Pb年龄,分析成矿流体的特征,结合矿区各类地质特征,认为:1)主矿体IW在南西段与北东段还有较大的找矿潜力;2)锆石U-Pb年龄表明努日东矿区的成岩成矿年龄早于冈底斯主带的中新世(12~18 Ma);这对捋顺冈底斯东段南缘的成岩成矿期次提供新的认识,扩大了该区带上找矿的时序与空间;3)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显示努日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温度为中-高、盐度为中-高,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深部岩浆,也进一步指示了深部找矿(斑岩型)的方向;4)总结了找矿标志,这对区带上寻找矽卡岩型、斑岩型复合型钨铜多金属矿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李伟良,王力圆,钱建利,杨选江[3](2021)在《西藏拔隆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拔隆铅锌矿是近几年在冈底斯成矿带西段的找矿新发现,矿床位于冈底斯中段的隆格尔—念青唐古拉复合古岛弧带(冈底斯弧背断隆带)与措勤—申扎火山岩浆弧带两大次级构造单元接触带上。拔隆矿区含矿围岩为下白垩统则弄群火山岩,岩性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矿体主要赋存在NW向—近EW向的火山岩内断裂中,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透镜状等,具有后生成矿的特点。成矿与早白垩世火山岩浆活动密切,铅、锌具有相同的来源,均来自于则弄群火山岩,综合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初步认为本矿床成因类型为陆相火山热液型铅锌矿床。
高腾,王立强,王勇,李保亮,次仁桑布[4](2021)在《西藏甫勒铜矿热液白云母40Ar-39Ar年龄及赋矿凝灰岩成因研究》文中认为西藏甫勒铜矿位于拉萨地块西段,系与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铜矿点。矿化主要发育在前人所认为的林子宗群帕那组凝灰岩中,大量热液白云母与矿石硫化物共生。本文对热液白云母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测定,获得其坪年龄为77.0±0.8 Ma(MSWD=5.8),等时线年龄为76.1±1.3 Ma(MSWD=4.1),二者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指示其成矿作用发生于晚白垩世。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矿区赋矿凝灰岩成岩年龄应早于77 Ma,成岩作用发生于晚白垩世,并非前人所认为的始新世帕那组火山岩。赋矿凝灰岩地球化学组成表明其为钙碱性、准铝质岩石系列;相对富集Rb、Ba、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Ti等高场强元素,呈现出陆缘弧火山岩属性,与狮泉河地区及林周地区典中组火山岩具有一定相似性。此外,凝灰岩地球化学组成还表现出高Sr,低Y的特征,具备部分埃达克岩的属性。通过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本文认为将甫勒矿区赋矿凝灰岩划归于帕那组火山岩存在问题,该凝灰岩应形成于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板片低角度或平板俯冲过程中板片自身部分熔融。
凌晨,李光明,张志,张林奎,曹华文[5](2021)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拉屋锌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硫化物LA-MC-ICP-MS原位S同位素约束》文中认为拉屋中型矽卡岩型锌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中冈底斯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东段。该矿床以铜铅锌矿化为主,并伴生钨锡矿化,明显不同于区域上的铅锌银矿床。锌铜多金属矿体主要产于二长花岗岩与石炭系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其次赋存于角岩化砂质板岩。为查明成矿物质来源,笔者采用激光剥蚀-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MS)分析法,对矿床中发育的金属硫化物进行原位硫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显示,黄铁矿δ34 Sv-CDT值为-2.57‰-1.17‰,平均值为-1.65‰;黄铜矿δ34Sv-CDT 值为+1.32‰~+2.74‰,平均值为+1.73‰;方铅矿δ34Sv-CDT 值为+0.84‰~+1.53‰,均值为+1.09‰。原位S同位素总体分布较为集中,δ34Sv-CDT为-2.57‰~+2.74‰,平均值为+0.09‰。综合分析认为,拉屋锌铜多金属矿床硫化物S同位素组成与区域上广泛发育的铅锌多金属矿床相似,均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形成的S型花岗岩相关,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属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喷流沉积矿床。
黄一入[6](2021)在《矽卡岩矿物的热红外光谱特征研究及其勘查模型 ——以西藏甲玛矿床为例》文中提出矽卡岩型矿床是铜、铅锌、钨锡、金等矿产的重要来源。石榴子石、辉石等矽卡岩矿物的种属特征、组合类型、分布范围等对于理解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机理以及指导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热红外光谱技术在高温矿物类型识别、含量提取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是识别近端、远端矽卡岩高温矿物的绝佳技术手段。目前国外将热红外光谱技术运用在地质找矿方面已取得一些成功经验,但在国内应用该技术对矿区进行钻孔岩心的系统测试和研究工作目前尚无先例。本次研究运用热红外光谱技术,对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的1#矽卡岩矿体开展研究,测量了17个钻孔岩心,获得了17500条光谱曲线数据,识别出不同空间位置和不同组分的石榴子石、透辉石、硅灰石等典型矽卡岩矿物,厘定了不同蚀变矿物组合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结合显微镜下薄片鉴定、矿物地球化学分析手段(EPMA、LA-ICP-MS),开展了矽卡岩矿物光谱-地球化学特征相关性分析、蚀变矿物填图、光谱-矿物地球化学预测数学模型构建等研究,建立了矽卡岩型矿床热红外光谱勘查模型,并以滇西北红山-红牛矽卡岩矿床为例,对构建的热红外光谱勘查模型进行了验证,取得成果与地质认识一致。该研究对于同类型矿床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指示意义。通过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厘定了甲玛矿床中典型矽卡岩矿物的光谱特征、矿物组合特征,并针对特征吸收曲线进行了数学模拟。研究发现:石榴子石特征光谱吸收峰位置变化范围总体位于11220 nm~11580 nm之间。石榴子石颜色要素中色度指标(红棕色→绿色)主要受到Fe、Al含量变化控制,光谱特征表现为特征吸收峰波长位置的漂移(Fe含量增多,吸收峰位向长波方向移动);饱和度和亮度指标受稀土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为了更精确的提取矿物波谱参数,对石榴子石特征吸收波谱进行了数学模拟,发现该波谱曲线特征满足倒高斯模型,而石榴子石+辉石的混合矿物光谱吸收深度变化特征满足Slogistic模型,DGrt∶DDi(石榴子石光谱特征吸收深度∶透辉石光谱特征吸收深度)可以有效指示矿物混合组分的变化,能作为勘查指标,快速厘定矽卡岩矿物组合的成分变化,确定矽卡岩矿物组合分带特征。(2)利用热红外光谱技术对矽卡岩型矿体进行了矿物识别和矿物分带填图。研究发现:早期蚀变作用主要形成了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硅灰石+透辉石的矿物组合,在退蚀变阶段产生了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等相对低温蚀变矿物,并与深部斑岩型矿体的绢云母化蚀变带发生一定程度的叠加。矽卡岩的蚀变矿物组合、光谱特征在水平方向与垂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垂向上(从浅部至深部),(1)矿物组合分带为,钙铝榴石+透辉石+斜长石+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石英)→钙铁榴石+钙铝榴石+透辉石+绿泥石+绿帘石+(角闪石)→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石英+(透辉石+角闪石)→钙铁榴石+硅灰石+角闪石+硬石膏+方解石+石英+(透辉石+符山石+钙铝榴石)→硅灰石+钙铁榴石+方解石+(角闪石)→钙铁榴石+石英+方解石+(角闪石);(2)石榴子石/辉石比值从15∶1→20∶1;(3)光谱特征变化从短波方向(11220 nm~11260 nm)向长波方向(11560 nm~11600 nm)变化。水平方向上,斑岩近端接触带至远端接触带,(1)形成了钙铁榴石+硅灰石+角闪石+硬石膏+方解石+石英+(透辉石+符山石+钙铝榴石)→钙铝榴石+透辉石+绿泥石+绿帘石+(角闪石)的矿物组合分带特征;(2)石榴子石/辉石比值从20:1→8:1;(3)光谱特征变化从长波方向(11560 nm~11600 nm)向短波方向(11220nm~11260 nm)变化。(3)对石榴子石光谱特征与矿物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石榴子石特征吸收峰的移动与Fe/(Fe+Al)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0.91),与Pb、Zn、U、Zr含量具有负相关关系(R2=0.7、R2=0.63、R2=0.62、R2=0.6);随石榴子石特征吸收峰由长波向短波方向移动,石榴子石也由富集轻稀土演变为逐渐富集重稀土。(4)基于石榴子石的光谱变化特征与蚀变矿物组合分带特征,构建了矿床热红外光谱勘查模型。研究认为:石榴子石的特征波长、吸收深度变化均与至热源中心的距离相关,并表现出线性相关关系(波长x与热源距离y函数:y=-3.51x+41093,R2=0.77;吸收深度z与热源距离y函数:y=-4194.9z+2039.1,R2=0.556),利用该模型可计算不同波长石榴子石样品至热源中心的距离。(5)利用滇西北红山-红牛矽卡岩型铜矿床对本次建立的热红外勘查模型进行了验证。对HZK0305钻孔进行光谱分布特征分析,结合本次建立的热红外光谱勘查模型,认为该矿床矽卡岩的形成主要是流体侧向逃逸所致,根据钻孔中石榴子石的波长变化估算矽卡岩距热源中心为798 m。通过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发现根据热红外光谱特征得到的相关成果符合地质事实,显示本次研究建立的热红外勘查模型效果显着,具有可推广价值。
吴志山,刘阳,陈龙照,郑杰,张凯,詹勇,江化寨,沈开和,吴海军[7](2021)在《西藏乃东县温区一带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找矿方向》文中研究指明温区矿区位于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东部南缘,成矿条件优越,已发现多处大中型铜(钨)多金属矿床,本矿区现阶段矿床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钨(铜)矿。此次工作是在1∶5万水系沉积物温区Cu-Mo-W异常区内开展1∶2.5万岩屑地化测量,共圈定61个异常,大体构成3个异常带,分别是Hy-1 Au-Ag-As-BiMo、Hy-2 Au-Ag-As-Pb、Hy-3 Cu-Mo-W。通过异常验证,在Hy-3 Cu-Mo-W综合异常带见矿效果较好,值得下一步继续研究;其他两个综合异常前缘晕较发育面积大,也显示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空间。本文同时讨论了该矿区成矿有利的条件,提出了在该区带寻找矽卡岩型铜钨多金属矿水系沉积物、土壤或岩屑地球化学元素组合有其独特性,对下一步地质找矿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周成胶,张刚阳,张丁川[8](2021)在《铼金属矿床类型、元素赋存形式和富集机制》文中认为铼是一种战略性的稀散金属矿产,很少形成独立的矿床,多数以伴生元素的形式产出于斑岩型岩浆热液系统。研究表明,富铼矿床主要分布于活动大洋或大陆板块边缘,成因上主要与板块俯冲或碰撞作用紧密联系。富铼矿床成矿时代较新,主要为喜马拉雅期和燕山期。已报道的铼独立矿物约11种,主要包括自然铼、硫铼矿、铜铼矿、钌铼矿、氧化铼等,其中以硫铼矿为主。大多数的铼主要以类质同像的形式赋存于辉钼矿中,其次为黄铜矿、黄铁矿、黑钨矿等。富铼辉钼矿通常形成于中低温热液体系,辉钼矿中铼常显示不均匀性和多阶段性富集特征,最普遍的置换机制为Re4+?Mo4+。自然界中,由于铼独特的化学行为,铼可以以气相、络合物或离子的形式迁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学(如温度、pH、氧逸度、硫逸度等)条件下,相对低温、低pH、还原环境更有利于铼的富集沉淀。为了进一步完善铼金属成矿理论,需着重加强铼的成矿物质来源、赋存状态以及铼富集机制的研究。
李振焕[9](2021)在《滇西保山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文中研究表明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南保山地块北部,是“三江”特提斯域南段已知的大型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重要科研意义。本文以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为基础,从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等方面入手对该矿床进行了研究。查明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及演化过程,揭示了矿质运移方式与沉淀机制,进一步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本次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详细的野外及岩相学观察,理清了矿床具有水平方向从东至西、垂直方向由深至浅依次为含Fe黑柱石阳起石矽卡岩、含Cu石榴子石阳起石矽卡岩、含Pb-Zn阳起石矽卡岩的矿化蚀变特征,对应的成矿流体从下往上、从东向西远距离运移。(2)岩石地球化学方面,根据岩(矿)石主量元素含量随标高的变化趋势和微量及稀土元素的配分特征,确定成矿物质来源于Eu亏损的深部岩浆,而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体位于地下深部。(3)不同阶段石英内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从退化蚀变阶段至碳酸盐阶段流体的均一温度逐渐降低,盐度先升高,再降低。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为151~266℃,WL型包体盐度为1.9~18.9wt.%Na Cle q,S型包体盐度为31.9~33.5wt.%Na Cleq,盐度具有2个区间。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成分为H2O和极少量N2,在子矿物中新发现了斑铜矿。成矿流体属H2O-Na Cl体系。(4)硫化物的S、Pb同位素特征显示,硫源为深部幔源岩浆硫和地层硫构成的混合硫,各成矿阶段内硫同位素分馏已达平衡状态;硫化物富铀铅、略亏损钍铅,呈造山带铅特征,铅源为上地壳铅和少量深部壳源乃至幔源岩浆铅的混合。(5)根据上述研究成果,重塑了流体来源及其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特征,推演成矿流体携带的成矿金属元素主要以稳定络合物形式运移,成矿物质经历流体沸腾、水-岩反应及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发生沉淀。推断与成矿有关的中酸性岩体隐伏于地下深处,矿床为层控矽卡岩型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郑有业,次琼,高顺宝,吴松,姜晓佳,陈鑫[10](2021)在《西藏冈底斯西段银锡铜多金属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文中认为作为目前我国规模第一的冈底斯巨型铜多金属成矿带,其东段斑岩铜多金属找矿已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发现了驱龙、甲玛等一系列大-超大型矿床。而西段由于复杂的构造背景、不便的交通条件、极低的地质研究和矿产工作程度,相对于东段具有不同的地壳结构和性质,不均一的地幔属性及壳慢作用方式,以及大面积的火山岩覆盖,使得冈底斯西段的成矿类型、找矿潜力等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争议。在科学技术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大力支持下,通过应用赵鹏大院士的"地质异常成矿预测理论"及开展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创新、靶区优选与应用示范,在厘清区域成矿规律、发现新矿种、新类型、新矿床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或突破,新发现了帮布勒铅锌银铜、拔隆银铅锌锡、打加错银铅锌、诺仓铅锌银钨、桑莫拉锡金等一批具有中一大型以上找矿前景的银锡金铜铅锌钨矿床,而且还发现冈底斯东、西段成矿存在极大差异:西段除了传统的斑岩型铜钼金、夕卡岩型铁铅锌铜(银)等矿床外,与陆相(次)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锡(金)多金属矿床、特别是银锡或独立银矿床,是冈底斯西段最有找矿潜力的矿床类型(类似于东段的斑岩型),主要受古老基底、逆冲推覆构造、火山机构及次火山岩、晚古生代地体建造等的耦合控制。化探异常元素主要为Ag、Pb、Zn、Sn、Cu、Au、As、Sb、Mn等,其中高强度的Ag,Sn、Au是特征性异常元素,从而可以与单纯的夕卡岩型、岩浆热液型矿床相区别。这些矿床主要分布在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和弧背断隆带,与不同期次和成因的火山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据此划分出与晚三叠世弧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型铜金、与早白垩世弧岩浆作用有关的夕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铁银铅锌(锡)、与晚白垩世岩浆作用有关的夕卡岩型铁铜铅锌(银)、与古新世—始新世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夕卡岩型铁铜钼铅锌(银)、与古新世陆相(次)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锡金)、与中新世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夕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钼金铅锌银6大成矿系列,明确了冈底斯西段的矿种、找矿类型及找矿方向,并客观评价了其资源潜力。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已知矿床的分布以及找矿前景等要素,在冈底斯西段进一步划分出隆格尔铅锌铁铜、尼雄—日阿铁铜、朱诺—罗布真铜钼金、查个勒—诺仓银锡铅锌铜钼、热布喀银锡铅锌等5个矿集区,特别是朱诺—罗布真、查个勒—诺仓2个矿集区呈现出巨大的找矿前景,将会成为冈底斯西段最重要、最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铜多金属、银锡多金属勘查基地,为该带进一步的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决策依据及目标。
二、西藏冈底斯铜矿资源前景与找矿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冈底斯铜矿资源前景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中拉萨地块北部早白垩世晚期控错A型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及岩体特征 |
2 样品及分析方法 |
3 分析结果 |
3.1 全岩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 |
3.2 锆石U-Pb年龄及Lu-Hf同位素组成 |
3.3 Rb-Sr、Sm-Nd、Pb同位素 |
4 讨论 |
4.1 岩石类型厘定 |
4.2 岩石成因探讨 |
4.3 构造环境分析 |
5 结论 |
(2)西藏努日东钨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区地质特征 |
3 矿床(体)地质特征 |
4 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
5 成矿年龄 |
6 成矿流体特征 |
7 结论 |
(3)西藏拔隆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区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体特征 |
3.2 矿石特征 |
3.2.1 矿石类型 |
3.2.2 矿石结构构造 |
3.2.2. 1 矿石构造 |
3.2.2. 2 矿石结构 |
3.2.3 矿石物质组成 |
3.3 围岩蚀变特征 |
3.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4 控矿因素 |
4.1 地层岩性控矿 |
4.2 构造控矿 |
4.3 岩浆活动 |
5 矿床成因浅析 |
5.1 硫铅物质来源 |
5.2 矿床成因探讨 |
6 结论 |
(4)西藏甫勒铜矿热液白云母40Ar-39Ar年龄及赋矿凝灰岩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区地质特征 |
3 样品测试方法及结果 |
3.1 样品测试方法 |
3.2 测试结果 |
4 讨论 |
4.1 成矿时代的确定及意义 |
4.2 岩石成因与地球动力学背景 |
5 结论 |
(6)矽卡岩矿物的热红外光谱特征研究及其勘查模型 ——以西藏甲玛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热红外光谱技术原理 |
1.2.2 热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现状 |
1.2.3 矽卡岩矿物学研究现状 |
1.2.4 甲玛矿床勘查和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以及创新点 |
1.5.1 取得的主要成果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与矿床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区域地层概况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浆岩 |
2.2 矿床地质特征 |
2.2.1 矿区地层 |
2.2.2 矿区构造 |
2.2.3 矿区岩浆岩 |
2.2.4 矿体特征 |
2.2.5 矿石特征 |
2.2.6 围岩蚀变 |
第3章 热红外光谱矿物识别特征及方法 |
3.1 热红外光谱矿物识别特征 |
3.1.1 硅酸盐矿物 |
3.1.2 碳酸盐矿物 |
3.1.3 硫酸盐矿物 |
3.2 热红外光谱矿物识别方法 |
3.2.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3.2.2 样品热红外测试 |
3.2.3 样品识别与解译 |
第4章 矽卡岩矿物热红外光谱特征厘定与模拟 |
4.1 石榴子石光谱特征厘定 |
4.1.1 不同颜色石榴子石光谱特征 |
4.1.2 不同岩性石榴子石光谱特征 |
4.2 混合矿物光谱及解混 |
4.2.1 石榴子石+透辉石 |
4.2.2 石榴子石+硅灰石 |
4.3 光谱曲线函数模拟 |
4.3.1 基于倒高斯模型的石榴子石光谱辐射率模型 |
4.3.2 石榴子石+透辉石光谱特征变换函数模型 |
4.3.3 光谱曲线精度评价 |
4.4 小结 |
第5章 蚀变矿物识别与分带特征 |
5.1 蚀变矿物识别 |
5.2 蚀变矿物组合分带特征 |
5.3 石榴子石光谱分带特征 |
5.4 小结 |
第6章 石榴子石光谱-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6.1 光谱-主量元素特征分析 |
6.2 光谱-稀土元素特征分析 |
6.3 光谱-微量元素特征分析 |
6.4 光谱特征对成矿环境的指示 |
6.5 小结 |
第7章 热红外光谱勘查模型构建与验证 |
7.1 模型构建 |
7.1.1 石榴子石光谱指示性模型 |
7.1.2 热红外光谱勘查模型 |
7.2 模型验证 |
7.3 小结 |
第8章 结论 |
8.1 主要成果 |
8.2 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7)西藏乃东县温区一带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研究区地质特征 |
3 矿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3.1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3.2 1∶2.5万岩屑地球化学特征 |
4 异常查证成果 |
5 讨论 |
5.1 成矿条件分析 |
5.2 异常区的成矿预测分析 |
6 结论 |
(8)铼金属矿床类型、元素赋存形式和富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铼资源概况 |
1.1 世界铼资源现状 |
1.2 中国铼资源现状 |
2 铼矿床主要类型 |
(1)斑岩型 |
(2)矽卡岩型 |
(3)石英脉型 |
(4)沉积型 |
3 铼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
3.1 主要成矿带 |
3.2 成矿时代 |
4 铼的赋存形式 |
4.1 独立矿物 |
4.2 含铼矿物 |
5 铼的富集机制 |
5.1 铼的来源 |
5.2 铼的迁移 |
5.3 铼的沉淀 |
5.3.1 温度 |
5.3.2 Eh和pH |
5.3.3 辉钼矿多型 |
6 研究展望 |
(1)铼的成矿物质来源。 |
(2)铼的赋存状态。 |
(3)控制铼元素迁移富集的关键因素。 |
(9)滇西保山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2.1 大地构造背景 |
1.2.2 矽卡岩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工作概况及完成的工作量 |
1.4.1 工作概况 |
1.4.2 完成的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 |
2.5.1 区域物探异常特征 |
2.5.2 区域化探特征 |
2.5.3 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综合分析 |
2.6 区域矿产特征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变质岩 |
3.2 矿区物、化探异常特征 |
3.2.1 物探异常特征 |
3.2.2 1/2.5 万土壤异常特征 |
3.3 矿床地质 |
3.3.1 矿体特征 |
3.3.2 矿石特征 |
3.3.3 围岩蚀变特征 |
3.3.4 矿化与蚀变分带特征 |
3.4 成矿阶段划分 |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4.2 样品测试分析 |
4.2.1 岩石主量元素 |
4.2.2 岩石微量及稀土元素 |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3.1 主量元素特征 |
4.3.2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
5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5.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3 包裹体显微测温特征 |
5.3.1 实验设备 |
5.3.2 包裹体均一温度 |
5.4 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5.5 成矿流体性质 |
6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6.1 C-H-O同位素 |
6.1.1 H-O同位素 |
6.1.2 C-O同位素 |
6.2 S同位素 |
6.2.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6.2.2 样品测试分析 |
6.2.3 测试分析结果 |
6.3 Pb同位素 |
6.3.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6.3.2 样品测试分析 |
6.3.3 测试分析结果 |
7 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机制 |
7.1 成矿物质来源 |
7.1.1 岩石地球化学 |
7.1.2 S同位素 |
7.1.3 Pb同位素 |
7.2 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演化过程 |
7.2.1 成矿流体来源 |
7.2.2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
7.3 成矿物质运移形式与沉淀机制 |
7.3.1 矿质运移形式 |
7.3.2 矿质沉淀机制 |
7.4 矿床成因探讨 |
7.5 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
7.5.1 成矿模式 |
7.5.2 找矿方向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奖励、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10)西藏冈底斯西段银锡铜多金属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 新发现主要矿床特征 |
2.1 芽瓦夹格铜金矿床 |
2.2 帮布勒铅锌银铜矿床 |
2.3 拔隆银锡多金属矿床 |
2.4 打加错银多金属矿床 |
3 冈底斯西段银锡铜多金属成矿系列 |
3.1 与晚三叠世(210~206Ma)弧岩浆岩有关的铜金成矿系列 |
3.2 与早白垩世(127~113Ma)弧岩浆作用有关夕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铁银铅锌(锡)成矿系列 |
3.3 与晚白垩世(94~75Ma)岩浆作用有关的夕卡岩型铁铜铅锌(银)成矿系列 |
3.4 与古新世—始新世(67~50Ma)碰撞环境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夕卡岩型铁铜钼铅锌(银钨)成矿系列 |
3.5 与古新世陆相(次)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锡金铜)成矿系列 |
3.6 与中新世(23~14 Ma)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夕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钼金铅锌银成矿系列 |
4 区域找矿方向 |
5 结论 |
四、西藏冈底斯铜矿资源前景与找矿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中拉萨地块北部早白垩世晚期控错A型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环境研究[J]. 刘洪,李光明,李文昌,黄瀚霄,李佑国,欧阳渊,张向飞,周清. 岩石学报, 2022
- [2]西藏努日东钨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 吴志山,陈龙照,刘阳,张凯,江化寨,邓振宇,沈开河.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1(04)
- [3]西藏拔隆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J]. 李伟良,王力圆,钱建利,杨选江. 矿产与地质, 2021(03)
- [4]西藏甫勒铜矿热液白云母40Ar-39Ar年龄及赋矿凝灰岩成因研究[J]. 高腾,王立强,王勇,李保亮,次仁桑布. 地质学报, 2021(06)
- [5]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拉屋锌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硫化物LA-MC-ICP-MS原位S同位素约束[J]. 凌晨,李光明,张志,张林奎,曹华文. 西北地质, 2021(02)
- [6]矽卡岩矿物的热红外光谱特征研究及其勘查模型 ——以西藏甲玛矿床为例[D]. 黄一入.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7]西藏乃东县温区一带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找矿方向[J]. 吴志山,刘阳,陈龙照,郑杰,张凯,詹勇,江化寨,沈开和,吴海军. 矿产勘查, 2021(05)
- [8]铼金属矿床类型、元素赋存形式和富集机制[J]. 周成胶,张刚阳,张丁川. 地质科技通报, 2021(04)
- [9]滇西保山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D]. 李振焕.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10]西藏冈底斯西段银锡铜多金属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J]. 郑有业,次琼,高顺宝,吴松,姜晓佳,陈鑫. 地学前缘,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