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清莲寺出土的北齐石像

晋城清莲寺出土的北齐石像

一、晋城青莲寺发现北齐石刻造像(论文文献综述)

郭秋英[1](2021)在《青莲寺北齐“龙华造像石”艺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末在晋城青莲寺发现的北齐"龙华造像石",是一通极具时代特点的石雕艺术。石身四面以不同样式和手法雕刻了《大方等陀罗尼经》中的十二梦王形象和《供养礼佛图》等共17组图像,采用高低各异的雕刻手法,以不同的构图样式,表现了佛、菩萨、弟子及其供养人鲜活写实的活动与场景,反映了北齐时期雕刻艺术的发展水平。

王丽雯[2](2021)在《山西宋塑美学研究 ——以晋祠、崇庆寺彩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山西宋塑”的准确表述应为“山西北宋寺观彩塑”。从时空范围上看,山西宋代仅止于北宋,从雕塑类型和形式上看,山西宋塑主要为寺观彩塑。寺观彩塑是我国继早期北方大型石窟寺造像之后的主要宗教造像形式。北宋时期的寺观造像,出现了偶像崇拜的转换,突破了原有的宗教仪轨,趋向于表现具体生动的人的普遍现象,其艺术和美学特征由隋唐时期注重突显偶像的恢弘伟丽,转而追求偶像写真的具体而微,典丽雅致。我国内地现存的北宋寺观彩塑残毁严重,唯有山西遗存数量可观,质量上乘,保存完好,类型全面,且自成序列,是我国北宋寺观彩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晋祠宋塑和崇庆寺宋塑,以实地考察为研究基础,探析其题材样式中包含的宗教思想渊源及变化,分析其具体造像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差别,由此解析山西宋塑的独特美学意蕴,及其对中国美学史的贡献。以求对北宋时期山西彩塑艺术的历史人文价值有更深入的理性认识。本文研究内容除绪论和结语外,包括五章具体论述内容:绪论:梳理和分析以往对山西宋塑及其美学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归纳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山西宋塑艺术的研究还不够严谨和深入,二是对山西宋塑美学的研究明显薄弱,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具体研究对象、内容和思路。第一章,山西宋塑的历史背景及其典型范例的择取。北宋国家相对统一,政治上崇文抑武,经济发达艺术繁荣,文化上最大的特点是儒学哲学化和宗教世俗化,由此形成以理学和以禅宗为主导的两大美学思潮。因受战争、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错影响,北宋时期的山西彩塑遗存主要集中在太原和晋东南地区,因此,本文择取了最具典型意义的太原晋祠和长治崇庆寺两处宋塑作为研究对象。第二章,晋祠宋塑的审美特征。一、以实地考察和相关文献资料为据,确定圣母殿、圣母及侍从像的塑造年代。二、对圣母殿建筑空间和宋塑的考察考证,并对殿内每一尊宋塑作考证性描述。三、探析圣母殿宋塑的题材样式,考辨主像圣母的身份,确定其为晋源神;探究侍从像样式,主要来源于前代绘画中流行的宫闱丽人。四、分析圣母殿宋塑的艺术特征,具有布局主从有序、造型写实细腻、色彩上补色呼应的审美特点。第三章,崇庆寺宋塑的审美特征。崇庆寺三大士殿内的菩萨和十八罗汉像的题材组合,是宋代佛教世俗化造像的典型代表。一、结合实地考察和相关文献资料,确定三大士殿宋塑的造像年代。二、对三大士殿建筑空间及宋塑的考察考证,并对殿内每一尊宋塑作考证性描述。三、探析三大士殿宋塑的题材样式,依据相关佛教经典和义理,确认“三大士”组合是“华严三圣”信仰的世俗化,十八罗汉信仰和造像,则是对佛教现世福报的宣扬。四、分析三大士殿宋塑的艺术特征,具有排列平衡对称、造型写实典雅等审美特点。第四章,山西宋塑的美学意蕴。以对晋祠和崇庆寺宋塑的分析为主,一、从不同宗教题材组合样式中的审美理想角度,论证了山西儒道造像艺术具有中正和谐的特点,佛教造像艺术则具有均衡平等的特点。二、从世俗化形象塑造的层面,阐述了山西宋塑艺术具有“以神写形”、“多样统一”和“气韵生动”的审美意蕴。三、在人间情境营造的审美追求上,论述了山西宋塑具有“以理制情”和“因象生境”的美学特点。第五章,山西宋塑在中国美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一、山西宋塑是北宋儒家美学思想的再现,正是在晋祠宋塑艺术中,贯穿着儒家“格物致知”的审美精神;在圣母殿偶像崇拜中,渗透着儒家“内圣外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生理想。二、山西宋塑是北宋佛儒圆融美学思想的再现。以崇庆寺为代表的山西佛教宋塑艺术,集中体现了佛教宗派之间、佛儒之间圆融的美学思想,在三大士殿偶像崇拜中,传达了佛教“觉悟人格”和与儒“共同治世”的人生理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山西宋塑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总之,宗教造像艺术样式的变化和审美理想追求的转换,受制于特定时代的影响和诉求。晋祠宋塑的题材组合样式和审美特征,反映了北宋前期朝廷致力于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的主导思想。而崇庆寺宋塑的题材组合样式及其审美追求,则反映了北宋中后期,儒家思想确立主体地位后,佛教僧团为争取与儒教平等的地位,从对彼岸世界的追求转向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提出以佛“治心”,以儒“治世”,共同治世的圆融思想。山西宋塑正是根植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不断发展变化,以其独特的艺术样式和丰富的美学特点,彰显时代华彩。

王洋[3](2020)在《金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四个面向 ——以碑刻史料为中心(1127-136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元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也是山西区域社会发生激荡转折的时期。本研究主要考察的时段是1127年至1368年,这段时间内,山西处于金、元二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研究以金元时期的山西社会为考察范围,以山西金元时期留存的850通碑刻资料为基础资料,将碑刻中所反映的释道宗教、祠神信仰、水利营建、宗族发展四个面向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是一项关于地域社会史的研究,除碑刻资料外,同时运用史志、文集、家谱等资料,并注重田野调查,通过“自下而上”的视角以及“长时段”的研究方法,考察以上四个面向中所体现金元时期山西基层民众面对社会剧变时的复杂心态,以及在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中体现的能动性。文章旨在将基层民众从战乱和王朝更替下面目模糊的“黔首”,还原为充满主动性的行为主体,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对社会变革下的民众行为进行解读,并最终探讨山西社会在金元时期社会整合过程中发生的嬗变过程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文章分为九章,按照时间顺序,设置了“金”与“元”的时间分野,第一章以“金代山西宗教与社会”为研究对象,宋代以来,山西的佛教信仰氛围相当浓厚,而北宋徽宗在民间弘扬道教的举措也令道教具备了一定信众基础。金代之前已存在的大中型寺院通过经营庙产、收徒授业、弘扬教义等途径获得发展空间。在宗教管理制度方面,金代与前代不同的一点是开发了民间购买寺观名额的通道,在此政策影响下,基层民众具备了在村中开设合法寺观的条件,地方精英与僧道的交流、博弈也变得频繁起来,不少具有经济实力和道德威望的僧道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一些新创的寺观成为村民共享的公共空间。第二章探讨了金代灾害频发的社会条件与民间创开水利的热潮。金元时期处在历史上气候波动较大的寒冷期之间,受气候影响,旱灾成为山西地区生产发展的最大障碍。国家与地方精英的赈灾活动虽能纾解部分困难,但也会出现有时力有不逮的情况。为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效率,除对前代水利工程善加利用外,金代山西水利开发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民渠的大量开创和水泉的逐步利用。随着水利工程的开发,民间关于水权的纷争也随着出现,民众通过输财、论工、家族继承、道义因素等不同条件厘定用水权力。同时,通过对不同水案进行个案研究可以发现,用水秩序中反映的国家话语与民间传统逐渐达成了微妙的平衡,官方通过地方精英对水利系统进行间接管理的制度逐渐形成。第三章论述了金代祠神信仰与山西社会的关系,由于灾害频发,被认为能够护佑地方风调雨顺的祠神成为民众寄予希望的另一途经。北宋熙宁年间曾进行过对民间祠神的大规模封赐,山西州县官员通过奏请封赐的方式为一部分地方祠神争取到了官方颁发的封号、庙额。由于金代未再度大规模封赐祠神,因此获得赐封的神灵群体基本维持北宋末的格局。在金代对祠神的管理中,地方官员、儒士与地方精英按照儒家经典,对一部分无额祠神进行了维护和再度诠释。通过对长子县上方村汤王庙的个案解读,可以形象地观察民间组织的内部结构、祈雨仪轨以及民众对异地设立“行祠”的看法。另外,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僧道也逐步参与到祠神祭祀中来。第四章探讨金代宗族的发展情况,由于靖康之变后的社会动荡,原先地方大族拥有的纸质谱牒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区以石质碑幢作为载体,记录家族世系等信息。北方以先茔为中心的宗族活动也有一定发展,国家鼓励累世聚居,并为七十以上老人赐官,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众宗族意识的不断完善。此外,本文还注意到山西社会中宗族与宗教之间具有的密切联系。第五章详述蒙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世侯的崛起,蒙元时期各州县地方武装与原金代官员等通过投降、依附蒙古,获得了当地军政权力,由于权力能够在家族内部继承,因此称为称为“世侯”。对于蒙元时期经历战乱的山西地区,世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生产,招辑流亡,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其次是僧道政治、经济地位的抬升,由于邱处机、海云等着名僧道的社会活动,蒙古统治者允许僧道蠲免赋税。以兴建纯阳万寿宫与刊刻“玄都宝藏”两大活动为主,全真教在山西地区迅速扩张。佛教则通过三次僧道辩论,争取蒙古统治者的支持,对全真教进行全面抑制。再次是儒士地位的相对下降,由于蒙元长达八十多年未行科举,因此儒士不得不寻求为吏、为学官等新的入仕的渠道,并在社会事务中强调自身权威,科举停废客观上为儒士深入地方社会提供了条件。第六章主要研究元代山西宗族建设的情况,山西世侯通过“根脚”和自身才干延续了家族仕途,他们是宗族活动实践的主要力量。在这一时期,世侯、平民、儒士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家族积极采用“先茔碑”与“世系图”来记录家族发展情况,经幢与墓塔作为先茔碑的补充,在元代也一直被沿用。先茔碑的创作以平实为主,儒士在其中发挥了指导作用,谱牒中并不排斥女性与出家的族人,一些世侯与地方精英还创建了“家佛堂”作为祭祖场所,“守坟寺”这一形式在元代也得到了发展。综合来看,山西这一时期的宗族活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第七章论述元代的水利与社会关系,元代是山西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时期,民间水利管理体系在前代基础上作用愈加突出,以渠长为代表的地方精英在水利管理、人力组织、水规制定等方面的参与程度亦不断加深。目前所见的一些地区,官方在推广“自下而上”用水经验与巩固渠长权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洪洞等水利规约较为完善的地区,共同的水神祭祀与使水户的身份认同关联起来,渠长的权力不仅包括在现实生活中监督渠务、分配水权,在水神祭祀体系中确立权威,进行资源竞争也是重要的一环。我们看到,通过神权、传说等方式巩固水权的行为,被证实是卓有成效的。此外,僧道等新晋社会精英对水权的把握,也是本章研究的重点之一。第八章主要讨论元代祠神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与金代相比,元代对祠神信仰的管理较为松散,无封号的祠神在社会中获得了宽松的发展空间。元代的地方儒士重视地方的文化传统和民众的实际利益,他们成为地方祠神信仰正当性的辩护者。由于元代自然环境多自然灾害,地方官员、儒士、精英与民众集中在民间神祠之中,希望通过祷告达到消灾弭祸,风调雨顺的目的。地方神祠中出现的乱象与国家管理紊乱有关。但是,元末农民起义,战乱频发,严苛的社会氛围令官员与民众过分倚重民间神祠的灵验效应,是否符合“正祀”的要求则降至次要位置。另一方面,以姜善信、广胜寺僧人为代表的宗教人员广泛地参与地方祠庙的修缮活动,并参与祠神祭祀,以争取社会精英的合作。第九章研究元代山西宗教折衷求变,积极向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至元焚经”之后,全真教对道教的管理范围限于淮河以北,地方宫观的职能也由协调扩张转为以经营庙产为主。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山西佛教则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政治、经济等多方支持。本文注意到,在世祖之后,山西不少寺观均将庙产立碑,这一活动反映了释道二教在基层社会的生存压力。通过以泽州道士苗道一为个案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元代宗教的发展环境与蒙元之初相比有着很大区别,作为全真掌教,苗道一的成就局限在宗教方面,而甚少涉足社会事务。而地方社会中的僧道们则积极适应以村社为中心的地域社会新格局,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并致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高元宦[4](2020)在《山西北宋碑刻文献专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历史久远,文化资源丰富,碑刻即是历史留给山西的宝贵资源。山西历代流传碑刻众多,且多丰碑巨碣。北宋时,山西成为重要的文化重镇和经济强路,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存留大量重要碑刻。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山西北宋碑刻存目962通,现存197通,这些碑刻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为我们研究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我们研究山西古代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本文以山西北宋碑刻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出发,意在考察山西北宋碑刻的总体情况及探究山西北宋碑刻的特点、内容与价值,为进一步呼吁重视碑刻、保护碑刻打下基础。本文的主要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山西碑刻的产生与发展。首先追述山西的历史地理沿革,进而分析山西碑刻产生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探究山西碑刻发展的条件,并对北宋以前山西碑刻的发展情况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整理与概述山西北宋碑刻的总体情况,分两节阐述。第一节主要分析北宋山西的社会环境并对山西北宋碑刻的存留状况进行叙述;第二节则着重对山西北宋碑刻进行综合考察,包括山西现存碑刻的统计、碑刻的年代分布及特点、碑刻的地域分布及特点三个方面,全面分析把握山西北宋碑刻的数量、分布及特点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其内容做铺垫。第三部分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和重点,即对山西北宋碑刻的内容进行探讨。首先根据碑刻的性质与内容,将山西北宋碑刻分为记事述颂、哀悼纪念、寺观庙宇、题名题记、其他等五大类,针对每一类碑刻都相应举例说明,简述其内容。其次则是挑选3通具有代表性的北宋碑刻对其进行碑文释读、内容解读等深层次的剖析,既而努力将碑刻所蕴藏的深层次内容挖掘出来。第四部分是探讨山西北宋碑刻的价值与保护。因山西北宋碑刻内容丰富,包含乡规民约、典章制度、诗歌散文、歌功颂德等,是集历史、文化、书法、雕刻等多重价值于一体的重要文献资料,对研究山西历史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这些碑刻留存数量较少,许多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正加速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要想让它们能够长久保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保护。

李雅君[5](2020)在《山西唐宋佛寺壁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佛教自汉魏时期东传入晋地,从此展开绵延千年的山西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山西古代佛寺壁画遗存面积约11940平方米,是世界宗教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间上从唐迄至明清,代有留存;在年代分布上,有“远少近多”的特点,即金元明清的佛寺壁画数量达11300平方米,占总数量的95%,而唐、五代、辽宋时期的佛寺壁画遗存较少,总计约640平方米,本论文即以此部分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论文的研究主要以实地考察为基础,并依靠翔实确凿的文献资料,在查阅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和借鉴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佛寺壁画的图像所绘内容进行释读,继而从山西区域文化、自然地理、佛教义理、民族关系与艺术风格等不同角度、多个层面对山西唐宋时期佛寺壁画图像的形成、演变进行分析与阐释,进而挖掘其信仰内涵、思想观念等。在壁画图像的释读方面,笔者试图达到题材内容识读的准确、风格形式的多样化分析以及图像与文本的互证。本论文将以山西地区盛唐至北宋时期(8世纪下半叶——11世纪末)佛寺壁画的典型个案为主要研究内容,涵盖如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五台山佛光寺唐代壁画的探讨。主要考察大殿北次间拱眼壁佛说法图与主尊须弥座背面毗沙门天王变相图,通过对图像题材内容、风格样式、配置组合等因素的分析,结合八世纪下半叶佛光寺的具体历史文献的考察,从而勾勒出佛光寺壁画图像的渊源、流布与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五台山佛教部派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第二部分,是对平顺大云院五代壁画的研究。首先对弥陀殿东壁维摩诘经变图像、扇面墙背面残存壁画图像的释读,并重点探究壁画中“南派山水”出现的缘由,接下来通过比较,推断出大云院维摩经变的图像风格样式的两种来源途径。根据扇面墙背后以及北壁残存的图像,推测两铺壁面所绘的题材内容,为接下来西壁壁画内容的重构与复原作铺垫。基于以上问题的探讨,并通过历史性的考察东壁维摩经变与其他经变的组合形式,进一步论证西壁壁画所绘内容;第三部分,主要围绕高平开化寺北宋壁画所表现题材内容展开相关探讨。首先,重新解读北壁东侧墙面“东扆壁”所绘图像内容,明确其为弥勒上生经变,并进一步揭示出晋东南地区流传已久的弥勒上生信仰的盛行原因,以及其与高昌回鹘的密切联系。其次,对目前存有疑议的西扆壁所绘题材内容的再探讨。本章最后对东壁壁画中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进行溯源及对比分析,揭示出这一题材图像的时代语意及图像意涵;第四部分,是对灵丘觉山寺舍利塔辽代壁画的研究。首先从佛塔作为佛教美术的起源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的探讨,以及辽代佛塔状况的考察,都直接反映了辽代社会佛教末法思想的流行。通过对壁画中白衣观音像与地藏菩萨像的识读,对壁画风格样式的探讨及溯源,阐明辽代佛教美术图像与高昌回鹘的密切联系,进一步阐释这种图像组合透射出的佛学义理及佛教部派的发展趋势,指出辽代造塔、刻经以及从图像上的“回归传统”,都是僧众祈求将佛法永传万世的愿景,是11世纪弥漫于整个佛教世界的末法思想的集中体现。本论文基于对山西境内唐宋时期佛寺壁画的实地考察与文献整理,在我国“一带一路”大的历史背景下,以区域文化的视角,对山西唐宋佛寺中的壁画艺术的题材内容、风格流变、图像演变以及图像意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试图挖掘山西古代美术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精神,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佛寺壁画艺术的思想性。

黄志明[6](2020)在《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造像记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造像记是集史学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与宗教价值等多重价值於一体的一类石刻文献。“像”即造像者所信仰的对象,造像记就是记录造像活动的文字,一般包括题记和题名。中国古代造像记可以追溯到两汉之际,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国内佛教造像活动随之产生,後又与本土宗教结合,出现道教造像。纵观造像记发展历史,北朝时期最为兴盛,上至天潢贵胄,下至黎民众生,造像之风,长盛不衰。然而,造像记的整理长期不被重视。在清代乾嘉时期之前,金石学家对造像记的关注集中在书法艺术价值。与儒家经义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不同的是佛教注重修行与轮回,且造像多为民间信仰活动,因此,为儒生所不齿。即便乾嘉之後,造像记的整理与研究热度也不及金文、墓志等金石材料,至今依然如此。诸家对北朝尤其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期的造像记整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收录的造像记数量不全面,未能全部收录;二是所着录的书目不系统,未能全部标注造像记研究的相关信息。有鉴於此,本文系统搜集整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造像记,着力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的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范畴和选题意义,着重分析目前造像记整理存在的问题。论文主体则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阐述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造像记着录源流述略。分别从目录着录、图版着录、释文着录及题跋着录四个角度展开论述。下编则是前人的基础上,对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所见的造像记进行全面整理,并编撰成造像记目录索引,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北朝无纪年造像记五个部分。

李爽[7](2020)在《北魏造像记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石刻文献研究的日益深入,造像记作为石刻文献的一部分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而北魏时期的造像记以其自身的独特风格在各时期的造像记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学界对於北魏造像记的研究还比较分散,基本上处於初始阶段,尤其是在基础史料整理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空间。本文为目前可见的北魏造像记史料编纂了简明目录,以填充北魏造像记目录的空白,同时也便於日後对北魏造像记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以北魏造像记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目录、图录、文本、研究、地理位置等五个方向,对其在各类着作中的着录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总结。以时间为序,标明年号,无纪年的造像记附载文末,以供考订。所涉及到的书籍和期刊一律使用简称,以便检索。截止二〇二〇年,本文共收录北魏造像记1488篇,其中有纪年造像记为1242篇,无纪年造像记为246篇。

赵姝雅,贺从容[8](2019)在《晋东南地区北朝佛塔探析》文中提出北朝时期是晋东南地区佛塔的萌芽阶段,期间出现了晋东南地区可考的最早的佛塔。本文对晋东南地区北朝时期佛塔遗存和文献记录的佛塔信息进行整理,分类探讨晋东南北朝佛塔的特征,从时间和空间上探究北魏迁都对晋东南地区造像塔的影响。

成世卿[9](2019)在《山西府城玉皇庙调查与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民间信仰在长期以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样的民间信仰,具有形成时间早,影响深远等特点。而玉皇信仰便是我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玉皇信仰形成以来,便迅速地传播和发展。各地开始大量的修建玉皇建筑,而作为保存了大量古建筑的山西,更是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玉皇建筑,这其中晋城地区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古代的泽州地区,玉皇建筑分布密集,其中府城玉皇庙更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以府城玉皇庙为研究对象,从府城玉皇庙的历史沿革、现存文物等方面入手,力图勾勒出府城玉皇庙的时代脉络,以此来探讨府城玉皇庙在其发展历程中与泽州地区产生的交互作用。首先,从分析玉皇信仰的形成和传播,以及府城玉皇庙从宋代建成并兴盛,到清末逐渐衰落的发展历史,为分析府城玉皇庙的文化内涵作出铺垫。其次,从文物的角度,通过对各代留存下来的碑刻和彩塑进行重点介绍和分析,以此来剖析这些精美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再次,对北宋至清代时府城玉皇庙和泽州当地社会相互影响的作用进行分析,来剖析府城玉皇庙这样一座宗教建筑背后的历史、社会价值。

马兆民[10](2018)在《莫高窟第431窟中的“乾基罗”和“茂持罗”——乾基罗、茂持罗与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图像的对比分析研究》文中指出在莫高窟第431窟中心塔柱南侧上层的西魏壁画中,有过去多被称为"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的两幅作品。近笔者在对此两幅作品与莫高窟相关的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图像进行了对比分析,又根据佛经、文献等资料,考证其应该分别为"乾基罗"和"茂持罗",即《大方等陀罗尼经》所讲的梦王形象。

二、晋城青莲寺发现北齐石刻造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晋城青莲寺发现北齐石刻造像(论文提纲范文)

(1)青莲寺北齐“龙华造像石”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龙华造像石的表现内容与样式
    (一)石刻正面图像内容及其表现样式
        1. 正面中央造像碑
        2. 正面造像碑两侧二立式菩萨像
    (二)“龙华造像石”左侧面图像内容及其表现样式
        1. 左侧竖式石刻2幅《礼佛图》,为上下2图排列。
        2. 竖式石刻之右,为《十二梦王经变图》中的4个人物。
    (三)“龙华造像石”背面图像内容及其表现样式
        1. 多林罗:
        2. 波林罗:
        3. 禅多林罗:
        4. 穷伽林罗:
    (四)“龙华造像石”右侧面图像内容及其表现样式
        1. 迦林罗:
        2. 伽林罗:
        3. 波林罗:
二、龙华造像碑石刻艺术分析
    (一)龙华造像石正面图像艺术分析
    (二)龙华造像石左侧面图像艺术分析
    (三)龙华造像石背面图像艺术分析
    (四)龙华造像石右侧面图像艺术分析
三、龙华造像石艺术特点及其人文价值

(2)山西宋塑美学研究 ——以晋祠、崇庆寺彩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山西宋塑的历史背景及其典型范例的择取
    1.1 山西宋塑的时代背景
    1.2 北宋美学思潮的特点
    1.3 山西宋塑的地域背景
    1.4 山西宋塑的地域特点及其典型范例的择取
第二章 晋祠宋塑的审美特征
    2.1 晋祠祀主的演变及圣母殿历代重修考
    2.2 圣母殿建筑空间及彩塑考
        2.2.1 圣母殿建筑空间
        2.2.2 明间彩塑
        2.2.3 北次间彩塑
        2.2.4 南次间彩塑
    2.3 圣母殿宋塑的题材组合样式及其思想渊源
        2.3.1 晋源神——圣母身份考辩
        2.3.2 宫闱丽人——侍从造像探源
    2.4 圣母殿宋塑的艺术特点
        2.4.1 主从有序的排列布局
        2.4.2 细腻华丽的写实造型
        2.4.3 补色呼应的色彩搭配
    2.5 与晋城玉皇庙昊天玉帝殿宋塑比较
        2.5.1 昊天玉帝殿造像样式及昊天玉帝信仰
        2.5.2 昊天玉帝殿宋塑与圣母殿宋塑比较
第三章 崇庆寺宋塑的审美特征
    3.1 崇庆寺三大士殿宋塑造像时间考
    3.2 三大士殿建筑空间及彩塑考
        3.2.1 三大士殿建筑空间
        3.2.2 明间彩塑
        3.2.3 南、北次间彩塑
    3.3 三大士殿宋塑的题材组合样式及其思想渊源
        3.3.1 走下神坛的三圣——“三大士”题材组合考辩
        3.3.2 现世福报的宣扬——十八罗汉信仰和造像探源
        3.3.3 三大士和十八罗汉配置组合的信仰变化
    3.4 三大士殿宋塑的艺术特点
        3.4.1 平衡对称的排列布局
        3.4.2 精致典雅的写实造型
    3.5 与晋城青莲寺、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造像比较
        3.5.1 与晋城青莲寺观音阁十六罗汉像比较
        3.5.2 与山东长清灵岩寺千佛殿罗汉群像比较
第四章 山西宋塑的美学意蕴
    4.1 不同宗教题材组合样式中的审美理想
        4.1.1 儒道造像之中正和谐
        4.1.2 佛教造像之均衡平等
    4.2 世俗化形象塑造中的审美意蕴
        4.2.1 以神写形
        4.2.2 多样统一
        4.2.3 气韵生动
    4.3 人间情境营造中的审美追求
        4.3.1 以理制情
        4.3.2 因象生境
第五章 山西宋塑在中国美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5.1 山西宋塑是北宋儒家美学思想的再现
        5.1.1 侍女像彩塑艺术中“格物致知”的审美理想
        5.1.2 圣母殿偶像崇拜中“内圣外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生理想
    5.2 山西宋塑是北宋佛儒圆融美学思想的再现
        5.2.1 佛教宗派之间和乐圆融的美学思想
        5.2.2 佛教与儒家不同集团的圆融美学思想
        5.2.3 三大士殿偶像崇拜中“觉悟人格”和与儒“同归于治”的人生理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金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四个面向 ——以碑刻史料为中心(1127-136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区域、材料和思路
第一章 其兴也勃:金代山西宗教发展的特征
    第一节 入金以来山西地区的宗教生态
    第二节 金代基层社会购买名额敕牒的热潮
    第三节 金代山西地区释道二教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影响
    小结
第二章 秩序初建:金代山西民间水利建设的背景与过程
    第一节 金代山西的自然环境与主要灾害
    第二节 国家与地方精英的赈灾活动
    第三节 金代山西的水利建设与水权分配
    第四节 金代水案分析
    小结
第三章 祠赛祈报:金代山西民间祠神信仰与社会活动
    第一节 金代山西民间祠神信仰格局
    第二节 “载在祀典”:金代政府对神祠的管理政策与民间应对方式
    第三节 官员的作为与态度
    第四节 金代民间神祠的组织与祈祷——以潞州长子县上方村“圣王庙”为中心的考察
    第五节 释道二教与祠神信仰的结合
    小结
第四章 碑幢存谱:金代山西社会中的宗族实践
    第一节 金代民间敬宗收族的路径
    第二节 以先茔为中心的收族活动
    第三节 孝亲聚族:金代民间宗族情况
    小结
第五章 蒙元征服:金元易代对山西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山西世侯的崛起
    第二节 释道二教地位的提升
    第三节 科举停废与儒士地位
    小结
第六章 先茔图碑:元代山西的宗族建设
    第一节 “迁转法”颁布后的世侯家族仕宦情况
    第二节 元代先茔碑创建的时间分野与家族类别
    第三节 今见山西元代谱系之特征
    第四节 以“尊祖敬宗”为中心的茔地建设
    第五节 义与利:元代宗族建设的双重属性
    第六节 祠堂与佛堂:宗族祭祀的宗教影响
    小结
第七章 承前启后:元代的水利与水规
    第一节 蒙元及元代官方在水利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节 民间水利规约的继续完善
    第三节 僧道等精英的水权
    小结
第八章 以社为先:元代祠神祭祀中的多方角力
    第一节 元代对祠神信仰的管理
    第二节 蒙元前期多重社会精英对祠神信仰的重塑
    第三节 地方精英对传统信仰的维护
    第四节 村社——祠神祭祀的主体
    第五节 元代官员参与祠神祭祀的方式
    小结
第九章 折衷求变:元代山西社会中的宗教发展
    第一节 祖荫难庇:“至元焚经”后全真教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泽州道士苗道一与全真教的“中兴”尝试
    第三节 元代山西佛教的发展
    第四节 “难持胜果”:元代中后期僧道生存空间的逐步压缩
    第五节 僧道的应对方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山西北宋碑刻文献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拟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拟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山西碑刻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山西的历史地理沿革
    第二节 碑刻产生的自然人文条件
    第三节 北宋以前山西碑刻的发展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山西碑刻
        二、魏南北朝时期的山西碑刻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山西碑刻
第二章 山西北宋碑刻述略
    第一节 北宋山西社会环境及碑刻概况
        一、北宋山西的社会环境
        二、北宋山西的碑刻概况
    第二节 山西北宋碑刻综合考察
        一、山西现存北宋碑刻列表
        二、碑刻的年代分布及特点
        三、碑刻的地域分布及特点
第三章 山西北宋碑刻的内容
    第一节 山西北宋碑刻的内容分类
        一、记事述颂
        二、哀悼纪念
        三、寺观庙宇
        四、题名题记
        五、诗词
    第二节 重点碑刻内容解读
        一、《女娲庙碑》
        二、《汾阴二圣配享碑铭》
        三、《狄青碑》
第四章 山西北宋碑刻的价值与保护
    第一节 山西北宋碑刻的价值
        一、史料价值
        二、文学价值
        三、书法艺术价值
    第二节 山西北宋碑刻的保护
        一、保护现状
        二、保护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山西唐宋佛寺壁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条件
    五、文中所涉基本及相关概念
第一章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
    第一节 山西唐代佛寺壁画的相关研究背景
    第二节 佛光寺东大殿北次间拱眼壁壁画——佛说法图
        一、佛说法图的图像内容
        二、佛说法图中主尊神格问题的再探讨
    第三节 佛光寺主尊像须弥座壁画——毗沙门天王经变图
        一、佛光寺毗沙门天王经变图的图像内容识读
        二、佛光寺毗沙门天王图像的来源
    第四节 佛光寺唐代壁画所反映的密教因素
        一、唐代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密教化
        二、佛光寺东大殿壁画塑像与密教的关系
    第五节 佛光寺唐代塑像壁画的具体创制年代的问题探讨
        一、佛光寺造像组合的年代考证
        二、佛光寺壁画的具体年代考证
第二章 山西五代平顺大云院佛寺壁画
    第一节 山西五代佛寺壁画的相关研究背景
    第二节 关于大云院弥陀殿东壁壁画-维摩诘经变图像的探讨
        一、弥陀殿东壁壁画维摩诘经变图像内容的释读
        二、东壁壁画中山水图景的“南传北”的表现
        三、大云院壁画维摩诘经变图像的来源
    第三节 大云院弥陀殿西壁壁画的构思复原
        一、大云院弥陀殿扇面墙背面与北壁壁画的题材内容的再认识
        二、与东壁维摩诘经变相对置——西壁壁画的复原重构
第三章 山西北宋高平开化寺佛寺壁画
    第一节 山西北宋佛寺壁画的相关研究背景
    第二节 北宋高平开化寺大殿东扆壁壁画图像——弥勒上生经变
        一、晋东南地区发现的关于弥勒上生信仰的新史料
        二、北宋高平开化寺壁画弥勒上生经变图像分析
    第三节 开化寺大殿西扆壁、东壁壁画图像的相关探讨
        一、与弥勒上生经变相对置的——西扆壁图像内容的再商榷
        二、东壁华严经变中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的图像来源及意涵
第四章 山西辽代灵丘觉山寺舍利塔佛寺壁画
    第一节 山西辽代佛寺壁画的相关研究背景
    第二节 灵丘觉山寺辽代佛塔壁画的图像内容
        一、觉山寺舍利塔的整体布局
        二、觉山寺舍利塔壁画的图像内容释读
    第三节 觉山寺舍利塔壁画中的白衣观音像
        一、觉山寺舍利塔白衣观音像的特征
        二、觉山寺舍利塔壁画白衣观音图像的来源及传播路线
    第四节 觉山寺舍利塔壁画中的地藏菩萨像
        一、地藏菩萨图像的演变
        二、觉山寺舍利塔壁画地藏菩萨图像的分析
        三、觉山寺舍利塔地藏菩萨与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图像组合形式
    第五节 觉山寺舍利塔壁画的艺术风格
        一、觉山寺舍利塔壁画的风格特点
        二、觉山寺舍利塔壁画风格溯源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造像记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范畴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造像记基本概况
    二、选题意义
        (一)研究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造像记的迫切性
        (二)研究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造像记的重要性
        (三)索引的价值
上编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造像记着录源流述略
    第一章 目录着录
        第一节 宋代目录着录
        第二节 元明两代目录着录
        第三节 清代目录着录
        第四节 民国目录着录
        第五节 建国後目录着录
        第六节 海外目录着录
    第二章 图版着录
        第一节 建国前图版着录
        第二节 建国後图版着录
    第三章 释文着录
        第一节 乾嘉以前释文着录
        第二节 乾嘉至建国前释文着录
        第三节 建国後释文着录
    第四章 题跋着录
        第一节 宋代题跋着录
        (一)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二)曾巩《元丰题跋》
        (三)赵明诚《金石录》
        第二节 元至清初题跋着录
        第三节 清末至民国题跋着录
        (一)清末至民国初年题跋着录概况
        (二)关於《鲁迅辑校石刻手稿》
        第四节 建国後题跋着录
下编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造像记目录索引
    凡例
    第一章 东魏造像记目录索引
        第一节 东魏有纪年造像记
        第二节 东魏无纪年造像记
    第二章 西魏造像记目录索引
        第一节 西魏有纪年造像记
        第二节 西魏无纪年造像记
    第三章 北齐造像记目录索引
        第一节 北齐有纪年造像记
        第二节 北齐无纪年造像记
    第四章 北周造像记目录索引
        第一节 北周有纪年造像记
        第二节 北周无纪年造像记
    第五章 北朝无纪年造像记目录索引
参考文献
後记

(7)北魏造像记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编 北魏造像记着录源流述略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范围和材料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北魏造像记着录源流述略
下编 北魏造像记目录
    第三章 北魏纪年造像记目录
    第四章 北魏无纪年造像记目录
北魏造像记着录对照
後记

(9)山西府城玉皇庙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资料收集和整理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府城玉皇庙的建立及其历史沿革
    第一节 府城玉皇庙建立的信仰基础
    第二节 府城玉皇庙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府城玉皇庙现存碑刻与彩塑
    第一节 玉皇庙碑刻
    第二节 玉皇庙彩塑
第三章 府城玉皇庙与当地社会的互动
    第一节 当地社会对府城玉皇庙的崇重
    第二节 府城玉皇庙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莫高窟第431窟中的“乾基罗”和“茂持罗”——乾基罗、茂持罗与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图像的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佛经中“乾基罗”与“茂持罗”图像的表现形式
    (一) 《大方等陀罗尼经》中的“乾基罗”与“茂持罗”形象
        1.茂持罗
        2.乾基罗:
    (二) 佛典关于乘象入胎、夜半逾城的记载
        1.乘象入胎
        2.夜半逾城
三莫高窟第431窟乾基罗、茂持罗图像解析
    (一) 乾基罗图像解析
    (二) 茂持罗图像解析
四乾基罗、帛茂持罗与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图像的对比分析
    (一) 乾基罗与乘象入胎图像的对比分析
    (二) 茂持罗与夜半逾城图像的对比分析
五图像差异及成因分析
    (一) 图像形象差异
    (二) 图像位置差异
    (三) 出现的时代及地域差异
    (四) 图像成因
六结语

四、晋城青莲寺发现北齐石刻造像(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莲寺北齐“龙华造像石”艺术[J]. 郭秋英. 五台山研究, 2021(03)
  • [2]山西宋塑美学研究 ——以晋祠、崇庆寺彩塑为例[D]. 王丽雯. 山西大学, 2021
  • [3]金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四个面向 ——以碑刻史料为中心(1127-1368)[D]. 王洋. 山西大学, 2020(03)
  • [4]山西北宋碑刻文献专题研究[D]. 高元宦. 河北大学, 2020(08)
  • [5]山西唐宋佛寺壁画研究[D]. 李雅君.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6]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造像记整理与研究[D]. 黄志明. 吉林大学, 2020(08)
  • [7]北魏造像记整理与研究[D]. 李爽. 吉林大学, 2020(08)
  • [8]晋东南地区北朝佛塔探析[J]. 赵姝雅,贺从容.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9(02)
  • [9]山西府城玉皇庙调查与研究[D]. 成世卿.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莫高窟第431窟中的“乾基罗”和“茂持罗”——乾基罗、茂持罗与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图像的对比分析研究[J]. 马兆民. 敦煌研究, 2018(04)

标签:;  ;  ;  ;  ;  

晋城清莲寺出土的北齐石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