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砂浆流动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砂浆流动性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砂浆流动性能的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鹏[1](2021)在《改性镁渣基充填材料的制备及微结构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性镁渣作为一种新型胶凝材料,若能合理有效地应用于矿山充填,这对矿山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改性镁渣基充填材料的探索和研究是势在必行的。改性镁渣基充填材料是以改性镁渣和粉煤灰作二元胶凝体系,风积沙为细骨料,制备出一种新型的全固废充填材料。此设计理念符合环保,固废利用,经济实用的原则,可为矿用充填材料的选择提供一条绿色途径。本研究运用室内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改性镁渣基胶凝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评价和改性镁渣基充填材料的微结构特性展开一系列研究。首先,对改性镁渣基胶凝材料的基本性能进行研究,运用无量纲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两个重要指标强度和坍落度进行评价,选取最优方案,掺入风积沙,对改性镁渣基充填材料的孔结构演变规律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探究分形维数与孔结构参数、单轴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观察形貌和分析水化产物,揭示孔结构与宏观力学强度变化的作用机理。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改性镁渣胶凝材料的基本性能受水灰比和粉煤灰掺量影响较大。其中,单轴抗压强度随水灰比增加而降低,随粉煤灰掺量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随水灰比增加,坍落度增大,初终凝时间分别延迟约3h和2.25h,随粉煤灰掺量增加,初终凝时间分别延迟了 6h和7.5h,坍落度增大,但增大幅度变小。(2)利用无量纲分析比较,粉煤灰掺量是影响胶凝材料强度的主要因素,而水灰比是影响胶凝材料坍落度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不同自变量对单轴抗压强度和坍落度相互作用,对自变量进行参数估计,建立回归模型,运用SPSS进行二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不同养护时间下的线性回归方程,并对预测值和实测值进行线性拟合,结合实际配比方案,最后给出粉煤灰的最佳掺量为15%和水灰比为0.40。(3)改性镁渣基充填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与质量浓度呈正相关性,与风积沙掺量呈负相关性,以28d为养护标准,风积沙掺量为60%,质量浓度为80%和82%,单轴抗压强度分别达到3.425MPa和4.145MPa,风积沙掺量40%和50%,单轴抗压强度分别达到5.776MPa和4.574MPa,满足矿山充填的力学强度要求。(4)临界孔径和阈值孔径随着质量浓度增加和风积沙掺量减少而向孔径范围小的方向迁移,有害大孔向无害小孔逐渐转变,孔隙结构细密化,孔径分布与孔隙率表现具有一致性;分形维数与孔隙率无明显的函数关系,分形维数与特征孔径、单轴抗压强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其中,分形维数与特征孔径均呈负线性相关,与单轴抗压强度呈正相关性;此外,孔隙率与单轴抗压强度存在负线性关系。(5)运用微观形貌和水化产物分析,可观察到絮状的C-S-H凝胶,层状的Ca(OH)2,细针状的AFt以及未水化的粉煤灰颗粒等;借助XRD、FTIR、TGA等测试手段定性分析了水化产物的衍射峰强度、化学键的迁移以及质量损失变化特征。

刘洋[2](2021)在《再生材料透水砖的研制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飞速发展,大量旧有建筑物及构筑物被拆除,使得建筑垃圾、固体建筑废弃物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其实很多建筑垃圾都可以经过适当处理再二次利用,这样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可实现建筑垃圾再利用,节约了自然资源。当前如何将建筑垃圾进行有效处理并使其二次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城市路面和道路的建设,城市路面和道路应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力学强度和耐久性能。本研究所制备的再生材料透水砖符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其制备及应用对于解决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雨季城市内涝问题、城市热岛效应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未来城市发展以及人居环境改善具有长远影响。本研究利用建筑物拆除后的废弃黏土砖,经过破碎、筛分、清洗、晾晒、包浆等处理工艺,得到再生砖骨料,以此作为主要组成材料制备再生材料透水砖。本研究针对再生砖骨料制备、再生材料透水砖配合比设计、透水砖生产模具制作、透水砖制备及养护工艺以及再生材料透水砖的力学性能、透水性能、抗冻性能等开展试验研究。在再生材料透水砖组成材料配合比设计方面,再生材料透水砖是由具有均匀空隙结构的透水混凝土组成,这也是其与其他普通混凝土的区别所在,普通混凝土在配合比设计时主要考虑力学强度方面的影响,而再生材料透水混凝土在配合比设计时需要同时考虑力学性能和透水性能两方面的影响,所以本研究选用饱和骨料体积法进行配合比设计。在再生材料透水砖制备及养护工艺方面,考虑到再生材料透水砖区别于普通混凝土试块的特殊多孔性结构,且骨料之间主要依靠表面水泥砂浆粘结传递受力,采用传统的机械振动方式进行试块的密实,会引起水泥砂浆沿骨料表面的流失,产生沉浆现象,会严重影响成型后透水砖的力学性能、透水性能及抗冻性能,本试验拌合物入模采用分批次填料,每层人工插捣密实的成型工艺,结果表明使用此成型工艺得到了骨料表面被胶结浆体均匀包裹且表面有金属光泽的透水砖;再生材料透水砖骨料之间的孔隙比普通混凝土试块要大,且水泥砂浆较少,这就导致透水砖的早期强度较低,再采用普通混凝土试块的养护及拆模方法,会导致透水砖边角的骨料脱落或整体性松散破坏,本试验采用透水砖密实成型后,连同模具一起送入标准养护室养护至48h拆模的方法,并且拆模后继续送至标准养护室养护至28d龄期。在再生材料透水砖力学性能试验和透水性能方面,采用控制变量法,对不同水胶比、目标孔隙率、砂砖骨率、再生砖骨料掺量的再生材料透水砖试块进行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透水系数测试,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对抗压强度、抗折强度、透水性能的影响规律,兼顾力学性能和透水性能平衡的最优配合比范围:水胶比0.3~0.32,目标孔隙率22%~24%,砂砖骨率30%~35%,再生砖骨料掺量1104.9 kg/m3。在再生材料透水砖抗冻性能方面,采用与力学、透水测试相同的配合比试块,对其进行抗冻性测试,采用快冻法,测试了不同配合比试块在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性模量,以此来衡量透水砖的冻融损伤情况,抗冻性能方面的最优配合比范围:水胶比0.34,目标孔隙率20%~22%,砂砖骨率35%,再生砖骨料掺量1074.9 kg/m3。

宋维龙[3](2021)在《碱激发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特性与扩散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壁后注浆是盾构隧道建设中的关键工序,注浆浆液的选择与使用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盾构隧道工程的日益增多,面对的工程地质条件日益复杂,对壁后注浆浆液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传统水泥基浆液存在高能耗、工程性能和耐久性差的不足,研制抗水分散性强、抗渗性能优、耐久性好且低碳环保的壁后注浆浆液对盾构隧道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对于一种新型浆液的出现,常由于对浆液在盾尾空隙中充填和渗透扩散机理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在壁后注浆过程中精细化施工控制不够准确,难以达到理想的注浆效果。鉴于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2072297)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No.201906090223)的资助下,以碱激发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和理论模型构建对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的工程特性、耐久性及其在盾构隧道同步注浆过程中的充填和渗透扩散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试验系统研究了高炉矿渣和钢渣分别以单掺和双掺的形式与粉煤灰复合时各自复合掺量对碱激发胶凝材料新拌合特性、硬化特性和微观特性的影响,优化了工业废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原材料组成。双掺高炉矿渣和钢渣时,二者可产生协同效应,在不缩短碱激发材料凝结时间和降低流动度的情况下可有效促进硬化试样抗压强度的增长。单掺高炉矿渣会造成硬化试样脆性增强,而双掺高炉矿渣和钢渣则可有效缓解硬化试样的脆性。相同掺量条件下,双掺高炉矿渣和钢渣对试样抗折强度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单掺高炉矿渣的情况。单掺高炉矿渣能有效促进碱激发材料基体内早期C-(A)-S-H凝胶的生成和加速固体粉料颗粒的溶解,而单掺钢渣则会影响到凝胶产物的生成和扩展。双掺高炉矿渣和钢渣时,高炉矿渣的存在能激发钢渣颗粒的活性并促进其溶解,生成的C-(A)-S-H和N-A-S-H凝胶复合共存于基体中将残余颗粒粘结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与单掺高炉矿渣试样同等致密水平的微观结构。(2)以碱激发工业废渣胶凝材料为主体,辅以细砂和减水剂,制备了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液固比、激发剂浓度和减水剂对所制备工业废渣基浆液基本物理特性、工作特性、硬化特性和孔隙结构特性的影响。由浆液稠度和流动度双指标控制的浆液易泵期能够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范围内进行调节,在实际注浆施工时可根据具体的工程条件和施工条件灵活进行选择使用。通过调整浆液的配比参数能够在浆液具备良好工作特性的同时,使其硬化试样的水/陆强度比达到0.80以上以及抗渗压力达到0.8 MPa以上,从而具备优良的抗水分散性能和抗渗性能。通过筛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废渣基浆液与传统水泥基浆液的性能指标间的对比可以发现,工业废渣基浆液的工作特性在与传统水泥基浆液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其包括强度、弹性模量、抗水分散性和抗渗性能在内的硬化特性都明显优于传统水泥基浆液,因而可以认为工业废渣基浆液的性能更加优越。(3)根据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施工质量对浆液耐久性方面的要求以及在实际服役环境下可能遭遇的情况,分别对工业废渣基浆液和传统水泥基浆液试样的干燥收缩特性、抗水溶蚀特性和抗硫酸盐侵蚀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在龄期为90天时,两组代表性工业废渣基浆液硬化试样的干缩应变略大于水泥基浆液硬化试样,但差异并不显着,认为属于合理范围。在水溶蚀试验中,工业废渣基浆液硬化试样浸渍水pH值的升高主要是由于基体内残余的碱性激发剂所致;与之相比,水泥基浆液硬化试样浸渍水pH值的升高则主要是由于凝胶产物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分解所致。此外,工业废渣基浆液硬化试样的质量和强度损失情况也明显好于水泥基浆液硬化试样,因而具有更好的抗水溶蚀性能。在耐硫酸盐侵蚀试验中,工业废渣基浆液硬化试样的表观受损情况均明显好于水泥基浆液硬化试样,Mg SO4溶液对浆液硬化试样的侵蚀作用要强于Na2SO4溶液。在相同硫酸盐侵蚀龄期条件下,工业废渣基浆液硬化试样的质量和强度损失率均低于水泥基浆液硬化试样,具有更好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4)通过室内试验对两种代表性工业废渣基浆液的流型、流变参数及其时变特性进行了测试。工业废渣基浆液的流型并不属于某一种单一流型,通常与浆液的具体配方参数有关。浆液的流型不随时间发生改变,但流变参数存在时变性。根据盾构隧道同步注浆施工时的自身特点,将同步注浆浆液的整个扩散过程视为环向充填、轴向充填和径向渗透的三维扩散模式。分别基于考虑时变性的宾汉姆流体流变方程和考虑时变性的幂律型流体流变方程,推导并建立了浆液环向充填时的浆液压力环向形成与分布模型、轴向充填时的浆液压力时空消散模型以及径向渗透时的渗透扩散模型。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涉及到的参数有盾构掘进参数、浆液特性参数、注浆施工参数和土层特性参数。通过理论计算值与工程实例监测数据和注浆试验数据间的对比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并结合算例对理论模型的多种影响参数进行了单因素分析。该理论模型可为盾构掘进与注浆施工的参数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黄锐新[4](2020)在《掺滑石粉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密实混凝土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密集构件及结构,在当今土木行业中逐渐崭露头角,被越来越多的同行所接受。本研究从自密实混凝土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改变水灰比体积比、水泥浆体积比、砂率等主要控制因素,观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抗渗透性的评价结果来找出最优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为降低水泥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且考虑矿物掺和料的填充作用,本文选取100目滑石粉置换骨料,2000目滑石粉置换水泥,分别掺入自密实混凝土中,观察各项试验结果,找出掺滑石粉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渗透性能的变化。基于本文的相关研究,普通自密实混凝土中掺入滑石粉置换水泥及骨料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通过试验结果得知,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探索合适的配合比,通过设置20组不同配合比试验方案,改变水灰比体积比、水泥浆体积比及砂率,观察普通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等指标,得到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水灰比体积比-水泥浆体积比-砂率)为1.20-0.38-0.6和1.05-0.38-0.6。(2)掺入滑石粉可以使得自密实混凝土提高流动性能,降低砂率的同时具备较优的工作性能,同时置换水泥可以降低水泥的用量从而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符合现代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3)掺入定量的滑石粉置换水泥及骨料,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穿越钢筋性能及抗离析能力,另一方面经试验掺入滑石粉可以在流动性能达标的情况下降低砂率,流动性能改善幅度最大为8.9%,抗离析性能最大改善幅度为39.4%;通过流变仪试验探究出新拌自密实混凝土流变性质可近似宾汉姆流体模型。(4)掺入滑石粉会降低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其中掺入2000目滑石粉置换水泥的自密实混凝土,其抗压强度和抗劈裂强度均会呈下降趋势,在掺入量为5%时,下降趋势不明显,随着掺入量的增加,力学强度指标会下降得比较快。(5)应用水测紧密值法,通过填杯试验得出各个配比下的填充密度,计算出平均液层厚度。其值随着滑石粉的掺入量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当滑石粉掺入量为5%时,平均液层厚度达到最大,工作性能均可以得到最大程度改善。观察平均液层厚度与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之间的关系,发现平均液层厚度与坍落扩展度成正比,与V型仪流出时间、PA值、T50等成反比,该结论可以为后续相关学者提供掺滑石粉自密实混凝土影响关系及机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6)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优化评价方法的探究。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具有一定的层次关系,本文提出合适的数学处理方法——层次分析法,该方法可以系统的、有层次的、全面的综合各项工作性能的影响,对数据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合适的滑石粉置换水泥掺量与骨料掺量均为5%,这与实际试验得到的结果相符合,可以作为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评价方法。

邵亚建[5](2021)在《采场内膏体料浆流动特性及充填接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下采场内膏体料浆流动特性是影响料浆液面曲线与充填体沉积坡度的关键因素,基于其流动规律进行充填接顶调控是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本文以膏体料浆流动特性为核心,基于流变学和非牛顿流体力学理论,以提高充填接顶性能为目的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工程背景以废石、全尾砂为充填材料的技术要求,以桨式流变仪和L型流动仪两种方法进行流变试验研究,探究含粗骨料膏体料浆的流动特性;同时,利用L型流动仪试验原理与采场内料浆流动相似的特点,初步探究膏体料浆重力驱动下的扩展流动特性;2、针对含粗骨料膏体料浆的物料组成特点,提出基于CFD-DEM耦合的料浆流动特性模拟方案,并针对骨料颗粒的不规则特性,采用非球形颗粒建模技术。探究不同流变参数和颗粒含量的料浆在L型流动仪试验中的流态信息,揭示浆体流变特性与其流动行为的内在联系;3、以L型流动仪的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为基础,提出基于SVM技术的多参数组合反演分析方法,有效地获取料浆“完整”流变参数——屈服应力、粘度系数、幂率系数(H-B模型),拓宽L型流动仪试验的实用型,为膏体流变学研究提供新型检测手段;4、基于粘塑性流体倾斜平板流动模型,利用非牛顿流体力学方法构建膏体料浆扩展流动模型;引入润滑层理论对理论模型的N-S方程进行解析推导,并利用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进行求解,获得流场的速度分布、屈服面、“液面”轨迹等流动信息,阐明采场内膏体料浆的流动机理;5、构建地下采场模拟充填试验平台并开展试验研究,考察膏体流变参数、排料口位置、排料流速对膏体流动行为的影响,探究理论模型的有效性与差异性。基于流动特性分析差异性来源,提出模型参数修正方案,提高理论模型对膏体料浆扩展流动过程液面曲线的预测能力;6、开展地下采场充填接顶调控技术研究。借鉴膨胀充填材料相关研究成果,配制无沉缩或微膨胀型膏体充填材料。借助构建的扩展流动模型以实际工况为基础进行充填排料工艺优化与半工业试验,验证充填接顶技术的有效性,最后,为实际充填工况的充填排料作业提出合理工程建议。

伍秋红[6](2020)在《混凝土结构控裂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大型、特大型工程日益增多,混凝土结构随处可见。但是由于混凝土材料自身特性以及设计、施工单位的良莠不齐,建筑物总会或多或少的出现质量问题,其中,混凝土开裂问题是影响建筑物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混凝土开裂会引起建筑物出现渗漏,特别是地下空间以及海工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开裂后,腐蚀性的离子通过裂缝通道侵蚀混凝土中的钢筋,导致钢筋生锈,将会大大降低建筑物的安全性以及耐久性。关于混凝土裂缝问题,一直是众多学者和工程单位研究的重要课题,取得了不少成果。这其中主要包括在施工中采取技术措施以及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中各组分的质量两方面措施,对混凝土开裂进行控制。混凝土裂缝种类很多,有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荷载引起的裂缝、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裂缝、混凝土受到外界约束产生的裂缝以及温度裂缝等等。本文主要围绕如何降低混凝土受到的外界约束应力进行讨论,使混凝土变形受到尽量小的约束,最终将其自身受到的拉应力控制在极限抗拉强度范围内,降低其开裂风险。因此,针对新旧混凝土的浇筑,引入了砂浆缓冲层概念,通过在新旧混凝土浇筑界面铺设砂浆缓冲层降低约束应力,设置砂浆缓冲层的材料和工艺参数,约束应力降低率可达到50%以上,裂缝数量可减少50%以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在普通砂浆中掺入可再分散乳胶粉以及乳化沥青等聚合物,形成聚合物水泥砂浆,通过聚合物对砂浆的改性作用,开发出一种低弹性模量、性能良好的聚合物砂浆。2在得到性能良好的聚合物砂浆基础上,研究砂浆缓冲层的工艺参数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其中砂浆缓冲层厚度分别为0cm、3cm、5cm,新旧混凝土间隔龄期分别为7d、14d、28d。3在得到性能良好的聚合物砂浆基础上,研究砂浆缓冲层对界面耐久性能的影响。其中界面类型分别为HNB(一次成型的混凝土)、SJ0(分两次成型的混凝土,界面处无砂浆层)、SJ3(分两次成型的混凝土,界面处砂浆层厚度3cm)、SJ5(分两次成型的混凝土,界面处砂浆层厚度5cm)。4研究砂浆缓冲层厚度对混凝土约束度的影响。5研究砂浆缓冲层与新混凝土间隔时间对混凝土约束度的影响。6研究新旧混凝土间隔龄期对混凝土约束度的影响。聚合物砂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可再分散乳胶粉以及乳化沥青掺量的增加,砂浆的抗压强度以及抗折强度均逐渐降低。但是砂浆的抗折强度相较抗压强度降低速度要慢,即随着聚合物掺量的增加,砂浆的压折比减小,砂浆的脆性降低,韧性增强,抗裂性提高。由于所采用的聚合物属于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对砂浆内部孔洞具有填充作用,从而改变了砂浆内部孔洞分布以及孔径大小,降低了砂浆的干缩率。关于砂浆缓冲层对界面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砂浆缓冲层厚度为5cm时,整个混凝土试件的破坏面位于最薄弱的砂浆层,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最低;当砂浆缓冲层厚度为3cm时,试件的破坏面位于混凝土层,混凝土抗折强度与未铺设砂浆缓冲层的混凝土试件的抗折强度相当,对混凝土试件力学性能基本无不利影响。随着砂浆缓冲层厚度增大,混凝土界面的电通量值逐渐增大,因为砂浆材料相较于混凝土材料,密实度较低,从而抗侵蚀性较差,在保证混凝土界面耐久性无不利影响,必须严格控制砂浆缓冲层厚度。关于砂浆缓冲层对混凝土约束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砂浆缓冲层铺设于新旧混凝土浇筑界面处,有利于降低新混凝土受到的外界约束应力,避免了新浇筑的混凝土在发生收缩变形时,内部产生过大的约束拉应力。当砂浆缓冲层厚度为3cm,砂浆缓冲层与新混凝土间隔时间为6h、新旧混凝土间隔龄期为14d时,新混凝土受到的外界约束程度最小,28d的收缩变形为171.2με,达到自由状态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84%,此时新浇筑混凝土的约束度为0.16。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比较重要的工程实践价值,提出了降低混凝土约束度的技术措施,从而达到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控制的目的,进一步的完善了目前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控制体系,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高坡[7](2020)在《装配式建筑用套筒灌浆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越来越受人们注视。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构件间的节点处理是保证建筑整体稳定性的重要环节,而用于连接节点的套筒灌浆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等则是保证节点处性能的关键。为了保证建筑的结构稳定性,这就使得套筒灌浆料在各项性能上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介绍了套筒灌浆料的材料类别,从灌浆料的各影响因素入手阐述套筒灌浆料的研究现状,设计实验方案,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定量的研究了胶砂比、水胶比、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等因素对套筒灌浆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的分析水胶比、胶砂比、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等因素对套筒灌浆料的力学性能和流动性能等参数的影响程度。研究成果如下:(1)减水剂对于灌浆料的流动性影响较大,适量的减水剂可以有效的改善灌浆料的流动性能,过量则容易导致灌浆料产生泌水。多种外加剂复合使用时存在兼容性问题。减水剂和消泡剂在使用时分别存在最佳掺量,当超过最佳掺量时,外加剂不再显示出显着的正面作用,甚至会使灌浆料性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塑性膨胀剂对于灌浆料的流动性影响较小,但当用量达到0.05%会加剧灌浆料半小时内的流动度损失。(2)在一定范围内胶砂比的增加可以使灌浆料的强度增大,但超过1.2持续增加胶凝材料的用量,反而会因为骨料的减少,导致灌浆料的强度降低;胶砂比和水胶比的增加可以增加灌浆料的流动性能;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灌浆料在高水胶比时要比低水胶比对水更加敏感;改变水胶比对于灌浆料流动性的影响要大于胶砂比。(3)对于灌浆料中使用矿物掺合料,当单掺时,硅灰对套筒灌浆料早期强度提升作用最明显,矿粉则是对提升套筒灌浆料后期强度作用最明显。但是增加硅灰用量,会使得灌浆料的流动度迅速降低,而增加矿粉和粉煤灰可以提高灌浆料的流动性,且矿粉对灌浆料的流动性提升效果最明显。复掺矿物掺合料时,硅灰和矿粉复掺体系对套筒灌浆料强度提升最大,而粉煤灰和矿粉复掺体系对灌浆料的流动性的提升较为显着。(4)通过关联度计算,发现水胶比和胶砂比两个参数对于套筒灌浆料各龄期的强度,以及套筒灌浆料的流动性能,均发挥主导作用。早强型减水剂与灌浆料的抗压强和流动性能的关联度较大,其影响程度明显大于消泡剂、膨胀剂等外加剂;同时对于强度的影响程度,膨胀剂要大于消泡剂,而对于流动性能的影响程度消泡剂大于膨胀剂。硅灰对于早期强度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粉煤灰和矿粉,对于后期强度的影响程度则小于粉煤灰和矿粉。粉煤灰与矿粉对于套筒灌浆料的初始流动性能影响程度基本相同,但是矿粉对于30min流动性损失的影响程度高于粉煤灰。

曾剑锋[8](2020)在《海域环境盾构同步注浆浆液物理力学性质及优化配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交通网络延申至海域的情况越来越常见,采用盾构法修建跨海域交通隧道的案例也逐渐增多。由于海域环境复杂多变以及海水的腐蚀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在海域环境中修建盾构隧道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同步注浆作为盾构隧道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原本在陆域淡水环境使用的注浆材料,在面临海水环境时,其物理力学性质也会有所改变,而且同步注浆所处环境的水压一般也比较高,当前盾构隧道同步注浆材料相关的研究主要还是更多地关注淡水域或者陆域的使用场景,少有考虑到海域环境对同步注浆的影响。本文采用室内试验和流体仿真分析(CFD)的方法对海域环境中盾构同步注浆浆液物理力学性质以及浆液流变参数对水下盾构同步注浆充填扩散的影响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以苏埃通道工程所使用的一种高浓度单液惰性浆(厚浆)配比为对象,采用室内对比试验以及人工配置海水的方法,全面地分析了海水对浆液塌落度、稠度、保水性、凝结时间、抗剪切屈服强度、结石体强度以及收缩率的影响规律。(2)以苏埃通道工程所使用的高浓度单液惰性浆配比为基础,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在海水条件下盾构同步注浆高浓度浆液的各组分含量变化对浆液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3)在海水对浆液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以及正交试验的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极差分析综合平衡法和基于回归分析的多目标规划法对浆液的配比进行优化,得到适用于苏埃通道工程以及类似工程的浆液最优性能配合比为:砂4.44kg,粉煤灰0.7kg,膨润土0.2kg,熟石灰0.53kg,水泥0.11kg,水1kg。(4)针对处于一定水压环境下的盾构同步注浆过程,采用CFD软件Fluent进行了流体动力学仿真分析,分析了处于一定压力环境的水下注浆充填扩散规律和分布模式以及浆液压力的变化规律。并针对不同的浆液流变性能参数和注浆孔数进行了流体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浆液流变性能参数和注浆孔对同步注浆充填扩散效果的影响。

李百宜[9](2020)在《煤矿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存取机理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充填开采作为典型的能够与矿区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开采技术,已被广泛应用至煤炭资源开采,在岩层移动、地表沉陷和采场矿压等方面起到了显着的控制效果,对维护地下空间稳定性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充入采空区控制岩层移动的充填材料可经人工调配开发出特定的新功能,为后期煤矿地下空间的多重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基于充填空间稳定及充填材料性能可控等有利条件,提出了充填开采协同热能地下储存的煤矿储能式充填模式,即利用采空区边充填边构筑热能储存空间的方法,实现热能地下高效储存与提取。因此,本论文围绕煤矿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的研究主题,针对储能式充填空间热传递规律以及热能储存与提取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储能式充填材料研发、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规律以及储能层位选择方法等方面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创新成果:(1)构建了煤矿井下采空区充填协同热能地下储存的储能式充填模式,提出了煤矿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的系统构成与布局方式,阐释了煤矿储能式充填的技术原理与技术关键,得到了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效果主控因素。(2)开发了具有高承载压缩性能与高效储热功能的储能式充填材料,得到了充填材料配比参数、水及应力环境对充填材料导热性能影响规律,建立了充填材料导热系数预测模型,揭示了石英砂、石墨及钢纤维对储能式充填材料导热性能的强化调控机制。(3)研发了充填材料热能储存与提取模拟实验平台,分析了热能储存与提取过程中水温动态变化与充填材料温度时空响应特征,建立了充填空间热能储存CFD模型,揭示了充填材料导热系数、水流流速以及管路布置等因素影响下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机理。(4)建立了充填空间热能储存多层围岩-充填体-水流瞬态非线性热传递模型,采用Laplace变化求解得到了边界温度周期变化条件下充填空间温度分布的解析解,给出了热能提取量与储能层位围岩构成的定量关系,提出了煤矿储能式充填储能层位选择方法及储能式充填工程设计流程。该论文有图113幅,表17个,参考文献205篇。

伍镇凯[10](2020)在《海水、海砂对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混凝土结构被大量地运用。作为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河砂和淡水每年消耗量达到数十亿吨,造成世界许多地区面临着河砂及淡水资源短缺、河流决堤、河床失稳等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适合发展的陆地资源逐渐减少,沿海城市填海造地、建设海岛城市的趋势也愈演愈烈。出于对河砂、淡水资源的保护以及海洋工程的建设,人们逐渐把目光转向广袤的海洋资源,开始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和海砂资源来制作水泥基材料。因为利用海水和海砂来制备水泥基材料不仅可以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环保价值,而且还能解决建设远洋岛屿过程中材料运输困难等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对于海水,海砂在水泥基材料当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大部分学者是运用自制的海水、淡化后的海砂进行试验研究。而针对运用原态的海水、海砂进行制备水泥基产品的研究仍十分匮乏。针对上述研究背景,本硕士研究课题研究了以原态海水(SW)、淡水(TW)、河砂(RS),大陆架海砂(SS)和珊瑚砂(CS)(摘要中海砂包含大陆架海砂和珊瑚砂)为原料,制备了2组相同水灰比的净浆、6组相同水灰比的砂浆以及54组不同水灰比的砂浆进行系统研究。开展了迷你坍落扩展度试验、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压汞试验(MIP)、SEM扫描试验、XRD分析试验、新拌性能试验、干缩试验等。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为研究海水对水化硅酸盐水泥浆体强度、微观结构和水化生成物的影响,制备了淡水净浆和海水净浆两组浆体,并开展了迷你坍落扩展度试验、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压汞试验、SEM扫描、XRD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海水会降低水化硅酸盐水泥浆体的和易性,但是对于其强度有着明显的提高作用,同时降低了硬化浆体的孔隙率,增加了浆体的密实度。与此同时,海水净浆中还发现了新产物弗里德尔盐(Friedel’s salt)。(2)为研究海水、海砂对水泥基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制备了一批相同水灰比的海水、海砂砂浆,并进行了迷你坍落扩展度试验,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压汞试验、SEM扫描、XRD试验以及干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海水、海砂所制成的砂浆前期强度有所提升,但随着龄期的增长,大陆架海砂砂浆与河砂砂浆逐渐相近,但珊瑚砂则会因为骨料本身的缺陷导致珊瑚砂砂浆强度偏低。而海水类砂浆的抗压强度则一致比淡水类砂浆高。在干缩方面,海水类砂浆的干缩应变较淡水砂浆高,而在拌合水相同的情况下,不同骨料的干缩应变数值大小依次为:珊瑚砂砂浆>大陆架海砂砂浆>河砂砂浆。在微观结构方面,海水的使用能改善砂浆的孔隙结构,使砂浆更加的密实。而在拌合水相同的情况下,在淡水砂浆中,大陆架海砂和珊瑚砂的使用有效地降低了砂浆的孔径峰值,改善孔隙结构。在海水砂浆中,三种不同骨料的砂浆孔隙结构相近。河砂和珊瑚砂与浆体的连接界面对比大陆架海砂会更为紧密,但珊瑚砂砂浆在受压时容易出现骨料开裂的情况。用海水、大陆架海砂、珊瑚砂所制备的砂浆中均发现了弗里德尔盐(Friedel’s salt)。(3)通过新拌性能试验(迷你坍落扩展度试验、迷你V型漏斗试验、筛析试验、石棒粘附试验)和立方体抗压试验,探讨水灰比、拌合水种类、骨料种类对砂浆拌合物新拌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灰比增大时,各组砂浆的静态流动性能和动态流动性能均得到提高,内聚性能下降,粘附性能先提高后下降。海水的使用会降低砂浆的静态流动性能和动态流动性能,但能提高砂浆的内聚性能和粘附性能。在拌合水相同的情况下,对比河砂砂浆,大陆架海砂砂浆的静态流动性能和动态流动性能均下降,内聚性能和粘附性能均得到提高,而珊瑚砂砂浆的静态流动性能、动态流动性能以及粘附性能均下降,内聚性能得到提高。整体上来说,对海水、海砂砂浆新拌性能的影响大小为:水灰比>拌合水种类>骨料种类。另一方面,随着水灰比的增加,各类砂浆的抗压强度均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而海水砂浆在低水灰比下由于较差的工作性能导致强度比淡水砂浆低,但在高水灰比下则表现出比淡水砂浆高。在拌合水种类相同的情况下,在低水灰比中,不同骨料砂浆的强度按大小排序依次为:河砂砂浆>大陆架海砂砂浆>珊瑚砂砂浆,在高水灰比中则是:大陆架海砂砂浆>河砂砂浆>珊瑚砂砂浆。(4)采用湿测法测定新拌砂浆的堆积密实度,探究海水、海砂对新拌砂浆堆积密实度和固体总比表面积的影响。并计算了各组砂浆的水膜厚度,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评估其对海水、海砂砂浆拌合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水与海砂的使用使砂浆的堆积密实度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对于水膜厚度,随着水灰比的增大,水膜厚度逐步增大,随着海水与海砂的使用,水膜厚度均下降。同时,基于数值模型,量化分析了水膜厚度、拌合水种类、骨料种类对砂浆新拌性能的综合影响,证明了水膜厚度、拌合水种类、骨料种类是影响海水、海砂砂浆新拌性能的关键因素。

二、影响砂浆流动性能的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砂浆流动性能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改性镁渣基充填材料的制备及微结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镁渣的来源及其利用现状
        1.2.2 矿物掺合料作胶凝材料的研究
        1.2.3 胶凝材料在充填中的应用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改性镁渣
        2.1.2 粉煤灰
        2.1.3 风积沙
        2.1.4 拌合水
    2.2 试验方法
        2.2.1 微型坍落度试验
        2.2.2 凝结时间测试
        2.2.3 单轴抗压强度(UCS)
        2.2.4 红外光谱(FTIR)
        2.2.5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
        2.2.6 X射线衍射(XRD)
        2.2.7 压汞(MIP)
        2.2.8 热重(TG)
    2.3 本章小结
3 改性镁渣基胶凝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3.1 试验方案设计
        3.1.1 配合比
        3.1.2 制备试样及养护
    3.2 改性镁渣基胶凝材料的力学性能
        3.2.1 水灰比对改性镁渣基胶凝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影响
        3.2.2 粉煤灰掺量对改性镁渣基胶凝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影响
    3.3 改性镁渣基胶凝材料的工作性能
        3.3.1 流动性能
        3.3.2 凝结时间
    3.4 改性镁渣基胶凝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3.5 改性镁渣基胶凝材料的性能评价
        3.5.1 基本统计量分析
        3.5.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改性镁渣基充填材料的孔结构演变及力学性能研究
    4.1 试验方案设计
    4.2 改性镁渣基充填材料的力学性能
        4.2.1 质量浓度对改性镁渣基充填材料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影响
        4.2.2 风积沙掺量对改性镁渣基充填材料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影响
    4.3 孔结构特征
        4.3.1 压汞法基本原理
        4.3.2 孔结构参数表征
        4.3.3 孔隙率
        4.3.4 孔径分布
        4.3.5 分形维数
    4.4 分形维数与孔结构参数、单轴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4.4.1 分形维数与孔隙率的关系
        4.4.2 分形维数与特征孔径的关系
        4.4.3 分形维数与单轴抗压强度的关系
        4.4.4 孔隙率与单轴抗压强度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改性镁渣基充填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水化产物研究
    5.1 微观形貌及能谱分析
        5.1.1 微观形貌
        5.1.2 能谱分析
    5.2 水化产物表征
        5.2.1 X射线衍射分析
        5.2.2 红外光谱分析
        5.2.3 热重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四.攻读硕士期间学术交流情况

(2)再生材料透水砖的研制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废弃黏土砖再生利用的研究与应用
        1.2.1 废弃黏土砖作为混凝土粗骨料
        1.2.2 废弃黏土砖作为混凝土细骨料
    1.3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与进展
    1.4 国内外透水砖研究及应用进展
        1.4.1 国外透水砖研究状况
        1.4.2 国内透水砖研究状况
        1.4.3 现状分析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5.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再生砖骨料
        2.1.1 再生砖骨料的制备工艺
        2.1.2 再生砖骨料基本物理性能指标测定
    2.2 其他材料
    2.3 再生材料透水砖配合比设计
    2.4 再生材料透水砖制备及养护
        2.4.1 模具制作
        2.4.2 再生砖骨料的处理
        2.4.3 再生材料透水砖的成型与制备
        2.4.4 再生材料透水砖的养护
    2.5 再生材料透水砖力学性能测试
        2.5.1 再生材料透水砖力学性能试验设计
        2.5.2 再生材料透水砖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2.6 再生材料透水砖透水性能测试
        2.6.1 再生材料透水砖透水性能试验设计
        2.6.2 再生材料透水砖透水性能试验方法
    2.7 再生材料透水砖抗冻性能测试
        2.7.1 再生材料透水砖抗冻性能试验设计
        2.7.2 再生材料透水砖抗冻性能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再生材料透水砖力学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1.1 水胶比对再生材料透水砖强度的影响
        3.1.2 目标孔隙率对再生材料透水砖强度的影响
        3.1.3 砂砖骨率对再生材料透水砖强度的影响
        3.1.4 再生砖骨料掺量对再生材料透水砖强度的影响
        3.1.5 不同规格透水砖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3.2 再生材料透水砖透水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2.1 水胶比对再生材料透水砖透水性能的影响
        3.2.2 目标孔隙率对再生材料透水砖透水性能的影响
        3.2.3 砂砖骨率对再生材料透水砖透水性能的影响
        3.2.4 再生砖骨料掺量对再生材料透水砖透水性能的影响
    3.3 力学性能试验与透水性能试验小结
    3.4 再生材料透水砖抗冻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冻融损伤理论
        3.4.2 抗冻性能试验中再生材料透水砖质量损失
        3.4.3 抗冻性能试验中再生材料透水砖相对动弹性模量
        3.4.4 再生材料透水砖冻融损伤机理分析
        3.4.5 抗冻性能试验结论
4 讨论
    4.1 整体讨论
    4.2 问题与设想
5 结论
    5.1 试验结论
    5.2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碱激发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特性与扩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单液惰性浆液
        1.2.2 单液硬性浆液
        1.2.3 双液浆
        1.2.4 壁后注浆浆液研究总结
    1.3 碱激发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碱激发材料的制备与基本性质
        1.3.2 碱激发材料的潜在应用
    1.4 耐久性试验的研究现状
        1.4.1 注浆材料的耐久性研究
        1.4.2 碱激发材料在耐久性方面的优势
    1.5 注浆理论的研究现状
        1.5.1 传统注浆理论
        1.5.2 盾构隧道壁后注浆理论
    1.6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7.2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碱激发工业废渣复合胶凝材料的性能与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案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案
    2.3 试样制备与测试内容
        2.3.1 试样制备
        2.3.2 测试内容与方法
    2.4 新拌合特性分析
        2.4.1 密度
        2.4.2 凝结时间
        2.4.3 流动度
        2.4.4 粘度
    2.5 硬化特性分析
        2.5.1 试样外观
        2.5.2 抗压强度
        2.5.3 抗折强度
        2.5.4 弹性模量
        2.5.5 吸水系数
        2.5.6 孔隙液pH值
    2.6 微观特性分析
        2.6.1 物相组成(XRD)
        2.6.2 微观形貌(SEM)
        2.6.3 孔隙结构(MIP)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设计思路
        3.2.1 传统水泥基浆液的不足
        3.2.2 理想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的提出
    3.3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案
        3.3.1 试验原材料
        3.3.2 试验配合比设计
        3.3.3 浆液制备
        3.3.4 性能测试
    3.4 基本物理特性分析
        3.4.1 新拌合浆液密度
        3.4.2 新拌合浆液pH值
    3.5 工作特性分析
        3.5.1 稠度
        3.5.2 流动度
        3.5.3 凝结时间
        3.5.4 泌水率
    3.6 硬化特性分析
        3.6.1 抗压强度
        3.6.2 抗折强度
        3.6.3 弹性模量
        3.6.4 抗水分散性
        3.6.5 抗渗性
    3.7 孔隙结构特性分析
        3.7.1 吸水性
        3.7.2 可渗透孔隙率
    3.8 浆液筛选以及性能评价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耐久性研究
    4.1 引言
    4.2 耐久性试验方案
        4.2.1 干燥收缩试验
        4.2.2 抗水溶蚀试验
        4.2.3 硫酸盐侵蚀试验
    4.3 干燥收缩特性分析
    4.4 抗水溶蚀性能分析
        4.4.1 pH值
        4.4.2 EC和TDS
        4.4.3 质量稳定性
        4.4.4 强度稳定性
    4.5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分析
        4.5.1 试样外观
        4.5.2 质量稳定性
        4.5.3 强度稳定性
        4.5.4 微观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流变特性与扩散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工业废渣基浆液流型与流变特性
        5.2.1 浆液流型
        5.2.2 工业废渣基浆液流变特性测试
    5.3 盾尾同步注浆浆液扩散机理分析
    5.4 环向充填浆液压力形成与分布模型
        5.4.1 基本假定
        5.4.2 理论公式推导
    5.5 考虑流变参数时变性的轴向充填浆液压力时空消散模型
        5.5.1 基本假定
        5.5.2 理论公式推导
    5.6 考虑流变参数时变性的浆液径向渗透扩散模型
        5.6.1 基本假定
        5.6.2 理论公式推导
    5.7 模型参数与模型验证
        5.7.1 模型参数确定
        5.7.2 理论模型验证
    5.8 算例分析
        5.8.1 环向充填时的浆液压力形成与分布特征
        5.8.2 轴向充填时的浆液压力时空消散规律
        5.8.3 径向渗透时的浆液扩散深度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掺滑石粉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自密实混凝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密实混凝土的应用与前景
        1.2.2 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研究
        1.2.3 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1.3 自密实混凝土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1.3.1 自密实混凝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2 本文创新点
        1.3.3 本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自密实混凝土流变性能研究基础理论
    2.1 填充密度理论
    2.2 剩余水量理论
    2.3 平均液层值厚度理论及计算方法
        2.3.1 平均液层厚度理论
        2.3.2 平均液层厚度计算方法
    2.4 水泥浆、砂浆、混凝土三层次研究理论
第三章 测试及计算方法
    3.1 流变性能测试
        3.1.1 坍落扩展度测试及扩展时间试验
        3.1.2 V型流动仪
    3.2 穿越钢筋能力测试
        3.2.1 J型环试验仪
        3.2.2 L型流动仪
    3.3 粘聚性试验
    3.4 流变仪测试
    3.5 力学强度性能测试
        3.5.1 抗压强度测试
        3.5.2 抗劈裂强度测试
    3.6 渗透性测试
        3.6.1 电阻率测试
        3.6.2 渗水系数测试
    3.7 填充密度测试
    3.8 优化配合比计算方法
第四章 水灰比、砂率、水泥浆体积比对普通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案
    4.3 工作性能测试
        4.3.1 流动性能测试
        4.3.2 间隙通过性能试验
        4.3.3 抗离析性试验
    4.4 力学性能测试
        4.4.1 抗压强度试验
        4.4.2 抗劈裂强度试验
    4.5 渗透性试验
        4.5.1 电阻率试验
        4.5.2 渗水系数测试
    4.6 本章结论
第五章 滑石粉(100 目)置换骨料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案
    5.3 工作性能测试结果
        5.3.1 流动性能测试
        5.3.2 间隙通过性能试验
        5.3.3 抗离析性试验
        5.3.4 流变仪试验
    5.4 力学强度试验
        5.4.1 抗压强度试验
        5.4.2 抗劈裂强度试验
    5.5 渗透性测试
        5.5.1 电阻率试验
        5.5.2 渗水系数测试
    5.6 本章结论
第六章 滑石粉(2000 目)置换水泥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案
    6.3 工作性能测试结果
        6.3.1 流动性能测试
        6.3.2 间隙通过性能试验
        6.3.3 抗离析性试验
        6.3.4 流变仪试验
    6.4 力学强度试验
        6.4.1 抗压强度试验
        6.4.2 抗劈裂强度试验
    6.5 渗透性测试
        6.5.1 电阻率试验
        6.5.2 渗水系数测试
    6.6 本章结论
第七章 自密实混凝土流变性能关键量研究
    7.1 平均液层厚度在普通自密实混凝土中的作用研究
        7.1.1 填充密度测量及平均液层厚度计算
        7.1.2 平均液层厚度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7.2 平均液层厚度在掺2000 目滑石粉自密实混凝土中的作用研究
        7.2.1 填充密度测量及平均液层厚度计算
        7.2.2 平均液层厚度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7.3 平均液层厚度在掺100 目滑石粉自密实混凝土中的作用研究
        7.3.1 填充密度测量及平均液层厚度计算
        7.3.2 平均液层厚度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7.4 本章结论
第八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优化评价
    8.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8.2 建立工作性能判断矩阵
    8.3 建立工作性能评价模型
    8.4 结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5)采场内膏体料浆流动特性及充填接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地下采场充填接顶研究现状
        1.2.2 充填体沉积坡面预测研究现状
        1.2.3 粘塑性流体扩展流动研究现状
    1.3 工程背景与接顶现状
        1.3.1 采矿方法与采场结构参数
        1.3.2 充填工艺与关键技术参数
        1.3.3 充填接顶性能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膏体料浆流变特性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膏体料浆流变模型
    2.3 试验材料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2.3.1 试验材料采集
        2.3.2 试验材料物化性质
    2.4 料浆流变性能试验
        2.4.1 桨式流变仪试验
        2.4.2 L型流动仪试验
        2.4.3 料浆流变试验方案
    2.5 试验结果分析
        2.5.1 桨式流变仪测试结果
        2.5.2 L型流动仪测试结果
        2.5.3 L型流动仪测试与屈服应力关联
        2.5.4 膏体料浆扩展流动特性
    2.6 本章小结
3 膏体料浆流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流体动力学基础理论
        3.2.1 CFD-DEM耦合基础理论
        3.2.2 CFD-DEM耦合数学模型
        3.2.3 CFD-DEM耦合计算实现
    3.3 岩石颗粒模型参数标定
        3.3.1 岩石颗粒堆积角仿真模拟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基于FLUENT-EDEM耦合的仿真
        3.4.1 连续相模型构建与参数
        3.4.2 离散相模型构建与参数
    3.5 L型流动仪试验模拟方案
        3.5.1 Fluent均质流体模拟方案
        3.5.2 Fluent-EDEM耦合模拟方案
    3.6 耦合模拟结果分析
        3.6.1 Fluent均质流模拟结果
        3.6.2 Fluent-EDEM耦合模拟结果
    3.7 本章小结
4 流变参数组合反演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反演分析方法确定
    4.3 支持向量机基础理论
        4.3.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原理
        4.3.2 多输出最小二程支持向量机
    4.4 膏体流变参数LS-SVR反演预测流程
        4.4.1 流态数据提取
        4.4.2 试验数据预处理
        4.4.3 模型参数寻优与模型检验
        4.4.4 含粗骨料膏体流变参数预测
    4.5 本章小结
5 膏体料浆扩展流动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膏体料浆扩展流动模型构建
        5.2.1 流态分析与模型假设
        5.2.2 控制方程
        5.2.3 本构方程
        5.2.4 边界条件
    5.3 流动模型解析推导
        5.3.1 控制方程无量纲化
        5.3.2 流体润滑层理论引入
        5.3.3 流体速度场
        5.3.4 流体通量
    5.4 流动模型数值求解
        5.4.1 膏体料浆扩展流动模型
        5.4.2 模型数值求解
        5.4.3 流体液面曲线
        5.4.4 流体速度场
    5.5 本章小结
6 膏体料浆扩展流动模型验证及参数修正
    6.1 引言
    6.2 试验平台与模拟排料实验
        6.2.1 试验平台构建
        6.2.2 试验实施流程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配比膏体充填实验结果
        6.3.2 不同排料位置充填实验结果
    6.4 膏体流动模型验证与分析
        6.4.1 不同配比料浆物理、数值试验结果
        6.4.2 不同排料口位置物理、数值试验结果
    6.5 膏体流动模型参数修正
        6.5.1 理论模型误差分析讨论
        6.5.2 模型参数修正
        6.5.3 修正后模型检验
    6.6 本章小结
7 充填接顶调控技术与工程建议
    7.1 引言
    7.2 膨胀型膏体材料制备
        7.2.1 试验材料与外加剂
        7.2.2 膨胀型膏体配比试验
        7.2.3 试验结果分析
        7.2.4 膨胀型膏体材料试验小结
    7.3 采矿区充填半工业试验
        7.3.1 相似理论与模拟采场
        7.3.2 充填排料工艺参数优化
        7.3.3 地下采场充填半工业试验
    7.4 半工业实验结果与工程建议
        7.4.1 膏体料浆充填终止液面
        7.4.2 充填体沉缩与沉积坡面
        7.4.3 工程建议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混凝土结构控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的前期科研以及工作基础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材料特性与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及性能标准
        2.1.1 水泥
        2.1.2 细骨料
        2.1.3 粗骨料
        2.1.4 粉煤灰
        2.1.5 矿粉
        2.1.6 外加剂
        2.1.7 乳胶粉
        2.1.8 乳化沥青
        2.1.9 拌合水
        2.1.10 化学试剂
    2.2 主要试验方法
        2.2.1 砂浆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试验
        2.2.2 流动度试验
        2.2.3 砂浆收缩试验
        2.2.4 混凝土试件收缩测量
        2.2.5 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
        2.2.6 混凝土耐久性试验
第三章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性能研究
    3.1 可再分散乳胶粉对不同强度的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
        3.1.1 试验配合比
        3.1.2 可再分散乳胶粉对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3.1.3 可再分散乳胶粉对砂浆流动性能的影响研究
        3.1.4 可再分散乳胶粉对砂浆干燥收缩性能的影响研究
    3.2 乳化沥青对不同强度的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
        3.2.1 试验配合比
        3.2.2 乳化沥青对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3.2.3 乳化沥青对砂浆流动性能的影响研究
        3.2.4 乳化沥青对砂浆干燥收缩的影响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砂浆缓冲层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
    4.1 混凝土试件制备方法
        4.1.1 试验配合比
        4.1.2 试件制备方法
    4.2 砂浆缓冲层厚度对混凝土约束度的影响研究
        4.2.1 试验结果分析
        4.2.2 混凝土约束度评价
    4.3 砂浆缓冲层与新混凝土浇筑间隔时间对混凝土约束度的影响研究
        4.3.1 试验结果分析
        4.3.2 混凝土约束度评价
    4.4 旧混凝土与新混凝土浇筑间隔龄期对混凝土约束度的影响研究
        4.4.1 试验结果分析
        4.4.2 混凝土约束度评价
    4.5 砂浆缓冲层对混凝土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4.5.1 试验配合比
        4.5.2 试件成型
        4.5.3 试验结果分析
    4.6 砂浆缓冲层对混凝土界面耐久性能的影响研究
        4.6.1 试验配合比
        4.6.2 试件成型
        4.6.3 试验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装配式建筑用套筒灌浆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套筒灌浆料的研究现状
        1.2.1 套筒灌浆料的种类和特性
        1.2.2 套筒灌浆料的国内外现状
        1.2.3 当前套筒灌浆料的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砂
        2.1.3 掺合料
        2.1.4 外加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灌浆料流动性测试
        2.2.2 灌浆料力学性能测试
        2.2.3 灌浆料竖向膨胀性能测试
第三章 套筒灌浆料的流动性能研究
    3.1 胶砂比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3.2 水胶比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3.3 外加剂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3.3.1 减水剂对性能的影响
        3.3.2 膨胀剂对性能的影响
        3.3.3 消泡剂对性能的影响
    3.4 矿物掺合料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3.4.1 矿物掺合料单掺
        3.4.2 矿物掺合料复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套筒灌浆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4.1 胶砂比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2 水胶比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外加剂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 减水剂对性能的影响
        4.3.2 膨胀剂对性能的影响
        4.3.3 消泡剂对性能的影响
    4.4 矿物掺合料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4.1 矿物掺合料单掺
        4.4.2 矿物掺合料复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灌浆料的竖向膨胀性能研究
    5.1 塑性膨胀剂的影响
    5.2 UEA膨胀剂的影响
    5.3 复合膨胀剂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套筒灌浆料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6.1 灰色关联分析法
    6.2 灰色关联度计算
    6.3 灌浆料的各因素影响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海域环境盾构同步注浆浆液物理力学性质及优化配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概述
        1.1.2 海域盾构隧道
        1.1.3 盾构隧道同步注浆技术简介
        1.1.4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浆液材料研究现状
        1.2.2 注浆参数研究现状
        1.2.3 浆液扩散与固结机理研究现状
        1.2.4 注浆效果评估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海水对同步注浆浆液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方案
        2.2.1 试验内容
        2.2.2 试验仪器和方法
    2.3 试验材料
        2.3.1 浆液原材料
        2.3.2 试验用海水
    2.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2.4.1 坍落度试验
        2.4.2 稠度试验
        2.4.3 保水性试验
        2.4.4 凝结时间试验
        2.4.5 抗剪切屈服强度试验
        2.4.6 结石体强度与收缩率试验
    2.5 本章小结
3 海水条件下同步注浆浆液配比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浆液配比正交试验方案
        3.2.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简介
        3.2.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3.3 浆液配比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3.1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3.3.2 抗剪切屈服强度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3.3 塌落度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3.4 稠度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3.5 泌水率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3.6 凝结时间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4.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简介
        3.4.2 浆液抗剪切屈服强度回归分析
        3.4.3 浆液塌落度回归分析
        3.4.4 浆液稠度回归分析
        3.4.5 浆液泌水率回归分析
        3.4.6 浆液凝结时间回归分析
    3.5 配比优化
        3.5.1 基于综合平衡法浆液配比优化
        3.5.2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浆液配比优化
        3.5.3 配合比优化结果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水下盾构同步注浆充填扩散过程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流体动力学简介
    4.3 盾构同步注浆充填扩散过程模型建立
        4.3.1 模型与边界条件
        4.3.2 多相流模型
        4.3.3 宾汉流体模型
        4.3.4 多孔介质模型
        4.3.5 求解器离散算法的选择与初始化
    4.4 同步注浆充填扩散模拟结果与分析
        4.4.1 浆液充填扩散规律与分布模式
        4.4.2 浆液压力变化规律
    4.5 浆液充填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4.5.1 浆液材料参数对注浆充填效果的影响
        4.5.2 注浆孔布置对注浆充填扩散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煤矿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存取机理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煤矿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方法
    2.1 煤矿储能式充填技术原理
    2.2 煤矿储能式充填系统构成
    2.3 煤矿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存取效果主控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储能式充填材料导热性能测试及强化调控
    3.1 充填材料物质构成及热物性能
    3.2 储能式充填材料导热性能及预测
    3.3 水及应力环境下充填材料导热性能
    3.4 储能式充填材料导热性能强化调控
    3.5 本章小结
4 储能式充填材料与热交换系统的对流换热规律
    4.1 热能储存与提取测试平台研发
    4.2 热能储存与提取测试方法
    4.3 充填材料与管内流体换热特征
    4.4 不同因素对充填材料与管内流体换热影响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煤矿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规律
    5.1 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数值模型
    5.2 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特征
    5.3 储能技术参数对充填空间储能效果影响规律
    5.4 储能层位影响充填空间储能规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充填空间多层围岩传热模型及储能层位选择方法
    6.1 储能式充填空间多层围岩传热模型及求解分析
    6.2 储能层位选择算例
    6.3 煤矿储能式充填系统工程设计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海水、海砂对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水对净浆性能的影响
        1.2.2 海水、海砂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海水净浆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原材料
    2.3 配合比设计
    2.4 净浆拌制步骤及试件制作
    2.5 试验方法
        2.5.1 迷你坍落扩展度试验
        2.5.2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2.5.3 压汞试验
        2.5.4 电镜扫描与XRD试验
    2.6 试验结果及分析
        2.6.1 迷你坍落扩展度结果
        2.6.2 立方体抗压强度
        2.6.3 压汞试验结果分析
        2.6.4 电镜扫描结果与XRD分析
        2.6.5 影响因素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水、海砂砂浆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原材料
    3.3 配合比设计
    3.4 砂浆拌制步骤及试件制作
    3.5 试验方法
        3.5.1 迷你坍落扩展度试验
        3.5.2 立方体抗压试验
        3.5.3 干缩试验
        3.5.4 压汞试验
        3.5.5 电镜扫描与XRD试验
    3.6 试验结果及分析
        3.6.1 迷你坍落扩展度结果
        3.6.2 立方体抗压强度
        3.6.3 干缩试验结果分析
        3.6.4 压汞试验结果分析
        3.6.5 电镜扫描结果与XRD分析
        3.6.6 影响因素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水、海砂砂浆新拌性能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原材料
    4.3 配合比设计
    4.4 砂浆拌制步骤及试件制作
    4.5 试验方法
        4.5.1 迷你坍落扩展度试验
        4.5.2 迷你V型漏斗试验
        4.5.3 1.18 mm筛筛析稳定性试验
        4.5.4 石棒粘附试验
        4.5.5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4.6 试验结果及分析
        4.6.1 迷你坍落扩展度
        4.6.2 流动速度
        4.6.3 筛析指数
        4.6.4 石棒粘附量
        4.6.5 抗压强度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膜厚度对海水、海砂砂浆新拌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膜厚度理论及堆积密实度湿测法的应用
    5.3 海水、海砂砂浆堆积密实度的测试
        5.3.1 堆积密实度湿测法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海水、海砂砂浆水膜厚度的确定
        5.4.1 水膜厚度的计算方法
        5.4.2 海水、海砂砂浆水膜厚度的计算结果
    5.5 水膜厚度对海水、海砂砂浆新拌性能的综合影响与分析
        5.5.1 对坍落扩展度的影响
        5.5.2 对流动速度的影响
        5.5.3 对筛析指数的影响
        5.5.4 对粘附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全文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影响砂浆流动性能的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改性镁渣基充填材料的制备及微结构特性研究[D]. 周鹏.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再生材料透水砖的研制与性能研究[D]. 刘洋.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碱激发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特性与扩散机理研究[D]. 宋维龙. 东南大学, 2021
  • [4]掺滑石粉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D]. 黄锐新.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5]采场内膏体料浆流动特性及充填接顶技术研究[D]. 邵亚建.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6]混凝土结构控裂技术研究[D]. 伍秋红. 广州大学, 2020(02)
  • [7]装配式建筑用套筒灌浆料性能研究[D]. 高坡.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8]海域环境盾构同步注浆浆液物理力学性质及优化配比研究[D]. 曾剑锋.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煤矿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存取机理及方法研究[D]. 李百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10]海水、海砂对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影响研究[D]. 伍镇凯.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影响砂浆流动性的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