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建模教学与数学建模竞赛的历史背景与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韩业[1](2021)在《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决赛试题研究 ——基于第13届-第22届十年试题》文中研究表明数学应用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数学教育界一直倍受关注;另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相关的数学建模素养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举办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是为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深化数学教学改革以及促进学科融合采取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其题目可作为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很好的资源,但是由于题目难度大等原因,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该赛事也并没有在更大范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分析研究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决赛试题对有效发挥该竞赛促进数学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从“试题难度”、“试题情境”、“数学核心素养”、“知识范围”、“数学模型”五个方面对第13届-第22届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决赛试题进行了分析。从“教师对加强数学知识应用教学的态度与认识”、“教师对加强数学知识应用教学采取的措施”、“教师对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的认识”三方面进行了教师问卷调查。采取“对题中关键且陌生的词汇给出提示”、“降低计算难度”、“更换试题背景”、“加入引导问题”等措施对部分试题进行了改编,用改编前后的试题对学生进行了测试,并采用极端分组法对改编前后的试题进行了难度对比分析。通过对试题的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推理能力因素和认知水平因素是造成该竞赛决赛试题难度较大的最主要因素;(2)该竞赛决赛的试题情境与个人生活联系最为密切;(3)在十套试题中,考查数学建模素养的题目占比最高,其次是数学运算素养;(4)试题考察的知识范围都是《课标》当中所要求的,其中涉及到必修课程当中的函数部分内容的题目最多,其次是选修课程当中的E类课程内容;(5)在这些题目中,需要建立函数模型和几何模型进行求解的题目最多。通过利用改编前后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成绩进行分析,发现所采取的改编试题的措施确实不同程度地使试题的难度得到了降低。另外,通过对学生调查发现:试题计算量大、题目过长、情境陌生是造成数学应用问题具有一定难度的主要原因。通过教师问卷调查,发现:(1)以《课标》指导教学的理念还没有完全落实;(2)大多数高中教师对于加强数学知识应用教学和活动持积极态度;(3)有67.28%的教师认为加强数学知识应用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有69.13%的教师认为加强数学知识应用教学需要在教材之外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4)仅21.66%的教师了解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及相关结论,从“改革评价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数学知识应用教学的研讨”以及“师范类高校数学专业应重视数学建模课程”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陈聪[2](2021)在《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把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抽象表示为一种数学公式,即数学模型。2011版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中,提到了模型思想。由此可见,数学建模是数学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有必要了解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现状。本研究以小学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测验法、访谈法这三种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三大内容领域(数与代数、综合与实践、图形与几何)中的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的现状如何?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原因是什么?第二,针对建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原因,可以提出怎样的培养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数与代数中,超过一半的学生在理解和简化中达到了水平二,而数学化和数学解答达到水平二的学生较少,主要问题出现在数学化中:学生缺乏数学建模的意识;学生缺乏与数学建模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较低;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较低;学生存在畏难情绪。(2)在综合与实践中,也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理解和简化中达到了水平二,数学化和数学解答达到水平二的学生较少,主要问题出现在数学化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较低;学生数学语言的互译能力较低。(3)在图形与几何中,理解、简化、数学化、数学解答的水平都比较低,达到水平二的学生都没有过半,分别只有37.5%、10%、10%以及2.5%,主要问题出现在理解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较低,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数学阅读没有耐心以及在阅读过程中,只关注数据,忽略了问题情境的文字描述;学生对于科学情境较为陌生。针对困难原因,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1)对学校的建议:根据教学任务,适当开展建模竞赛;对数学教师进行建模培训;开发建模的教材与课程。(2)对教师的建议: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多提供给学生科学情境类的建模题目。同时,教师自己还应该做到:正确的认识数学建模;提升自身的数学建模能力;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3)对学生的建议:克服困难情绪,敢于接受挑战;认真学习数学知识;正确认识数学建模;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建模。
林淑慧[3](2021)在《福建两地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比较和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课标将数学建模素养作为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数学建模教学逐渐引起重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学建模作为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在不同的领域应用广泛,但是数学建模教学的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不同地区数学建模教学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已有的数学建模教学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数学建模教学原则、数学建模教学模式、数学建模教学策略等方面,对于数学建模教学现状的调查相对较少,数学建模教学现状调查的实证材料是数学建模教学进一步研究的有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理论,本文旨在对福建省不同地区数学建模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弄清数学建模教学水平差距所在,结合不同地区数学建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改善福建省的数学建模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本研究选取福建省厦门市和光泽县两地不同层次的四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不同维度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不同地区的教师进行了进一步的访谈调查,再结合对四所学校的实地调查,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对两地区数学建模教学进行了差异反思。通过分析调研发现,光泽县地区存在学校对数学建模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的数学建模教学专业知识有待提高、数学建模教研氛围不足、学生的数学建模知识薄弱,数学建模能力不足等问题,而厦门市地区也面临着数学建模教学存在形式化现象、数学建模教学的课时有限、缺乏系统的数学建模教学的配套教材等主要问题,由此,本文依据数学建模教学理论知识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开展数学建模提供参考,最后进行高中课堂数学建模教学探讨,启发一线数学教师运用数学建模相关教学策略的新思路。
孔龙[4](2021)在《新课标下我国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 ——以朝阳市第一中学、锡林浩特市第三中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时间的推进,数学在不断进步,在多个领域内实现了应用,特别是计算机与数学的紧密结合,都影响了数学学习与数学教育,给出了更高的期待。各个国家都提高了对数学教育的关注,科技的进步扭转了面向数学人才的需求,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知识得以处理,这就需要数学建模这方面的人才,因此诸多国家不断强化数学教育层面的变革。积极借助数学建模的形式来有效处理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我国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提出要加快新课程改革,利用数学建模能够有力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初中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同时数学建模成为多个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建模课程逐渐进入各大学校,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这便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数学建模能力具有综合性和现实性,同时养成数学建模能力,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文研究旨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使其能够借助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强化学生数学素养和数学应用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灌输有关数学建模的相关内容,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着眼于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不仅传递数学知识,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而数学建模能力便是相对综合性的数学能力,对于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力地强化学生的数学综合水平,所以必须要提高对数学建模能力价值与意义的正确认识,不断探索和打造科学的方法来养成学生的建模能力,本文通过对数学建模概念的解读,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意义,以此制定可操作性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方案。
刘伟[5](2020)在《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数学建模进入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建模能力成为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改革方向。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数学建模“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仍然困扰着一线教师。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也缺乏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初中生的数学建模学习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创建一种具有通用性和统摄性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理论,提出具体可行的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帮助和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认识,本研究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为切入点,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探查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又希望通过详细的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全面调查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总结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以期研究并得到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及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梳理,分析和研判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中的困境,透视和了解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最后,为了有针对性地探查和寻找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本研究从提升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和为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提供系统性支持的视角,提出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由此可见,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通过探究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规律,解答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雏形,可以有效改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为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此项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各部分的理路分别是:第一部分是导论,简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核心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文献做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梳理了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为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做了文本分析,讨论了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初步分析了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不足;第四部分通过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详细调查了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透视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第五部分分析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存在的局限性、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以及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意在为探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基础;第六部分主要探讨怎样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从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
刘亚梅[6](2020)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起源于应用,其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用它作为基础来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数学建模就是这样一座连接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它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用该数学数学模型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建模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教师和学生对数学建模了解程度不够,造成了数学建模教学没有被很好的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去,甚至在很多学校被忽略了,基于以上问题,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的现状,笔者在所任教学校通过问卷调查、测试卷调查及访谈法,调查和分析了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数学建模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希望能探索到将数学建模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可行性方法。本次研究立足于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以课内教学为主,课外教学为辅的思路进行。在课堂中通过三种途径:1.在概念、定理、公式新授课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2.在习题讲评课中引入数学建模方法;3.在课后复习总结中巩固数学建模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再辅以课外数学建模活动,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素质,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对以上方面进行总结与反思,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也期待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并参与到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研究中来。
梁馨之[7](2020)在《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以金昌市某两所高中学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高中数学课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动,数学建模思想也渐渐渗透到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这表明数学建模能力发展是在学生理解数学与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形成的,结合新课标的目标,要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提升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数学建模素养。但是,目前高中数学建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金昌市某两所学校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现状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措施有哪些等问题。本研究主要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测试卷调查法及访谈法为研究方法,对金昌市某两所高中学校调查研究了数学建模能力的现状。首先,对国内外数学建模能力的相关资料进行筛查、整理、分析与研究,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数学建模阅读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问题表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和反馈评价能力这五个维度设计并编制了“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问卷调查及测试卷”,对这两所不同层次高中学校的6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和测试卷的调查,之后对调查所得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维度统计分析。为更全面了解现状,又对这两所学校的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追踪访谈。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找出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研究分析发现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存在不足,再结合各个影响因素,提出几点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本研究通过现状调查分析,从而得出:从整体上看,当地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其中,金昌市Y高中(省级示范性高中)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高于S高中(普通高中),主要体现在数学建模阅读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问题表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上的差异;男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高于女生,理科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高于文科学生,高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高于高二年级学生,具体在各个维度中都有所体现。本研究根据调查结论及访谈结果,结合影响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学生因素、教师因素以及学校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六点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1)优化学校数学建模的资源配置;(2)提升教师数学建模的综合素养;(3)注重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4)促进数学建模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5)考试命题中可适当渗透数学建模的相关问题;(6)完善学校数学建模的评价机制。
林婷[8](2020)在《2017版课标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建模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其开始作为一门研究生的课程慢慢发展到中小学课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加强了数学建模的分量,明确提出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学时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素养,因此数学建模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了解当前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情况;以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理论来支撑高中阶段的数学建模教学,并设计高中数学建模案例;通过实践设计的一个数学建模案例,研究高中阶段进行数学建模教学的情况,最后通过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了解数学建模课程的情况及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为:第一,在2017版课标的指导下,数学建模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等形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开展高中数学建模课程仍存在教师缺乏经验、开展难度较大、数学建模教学的案例缺乏等问题。第二,大多数教师及学生对数学建模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愿意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大多学生对于稍微灵活的建模题目无从下手。第三,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大多数高中生的认知,教师要把握好案例的难度,由易到难,让学生可以从了解到理解再到运用相应的数学模型。第四,高中数学建模的教学还需要进行多次实践,不能只浮于形式。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的三个水平,对高中数学建模案例进行设计;对最新版本的高中数学课本的必修一中的数学建模版块进行实践教学。通过文献分析,研究这两项工作的文献并不多,进一步研究可以促进高中数学建模课程更好的发展。
王慧[9](2020)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方法研究 ——以《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数学建模作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提出。由此,数学建模能力成为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成为数学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依据《2017年版课标》对高中生数学建模的教学建议和要求,采用文献分析、测验调查等方法,对培养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以《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为例,开展教学实践。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为:参照新课标的要求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一章从数学建模角度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教学设计完成相应的教学实践。通过前后测数据分析和教学实际反馈,得出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和提高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研究表明: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时应当遵循系统性、整体性原则,从“思想渗透”到“能力培养”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建模能力。针对课堂教学,真实情景引入可以强化学生的建模意识,培养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意识,为数学建模打下思想基础;同时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等其它数学建模必备能力。教师还应该注重教材知识的应用性,强化学生的“用数学”意识,并带领学生经历数学建模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并以此规范学生的建模行为。挖掘建模素材,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以及构建“第二课堂”等方式也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陈丹娜[10](2020)在《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时代对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教学,并将数学建模列为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数学建模并未受到重视,数学建模教学在高中阶段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因此,探究如何在高中阶段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阐述了现代数学教育的新要求与数学建模教学的现状,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探索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的教学原则;(2)探究在新课标指导下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的教学策略;(3)结合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案例设计。第二部分是研究综述。首先对数学建模题和数学建模思想进行概念界定,其次是采用文献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第三部分是现状调查。这部分着眼于调查和了解数学建模教学的现状,以便结合新课标开展建模教学的思考和研究。通过对师生的调查结果分析表明,中学师生对数学建模持积极肯定态度,但由于高中课时紧张,师生压力大,缺乏专门的教师建模教学培训等,导致数学建模相关活动难以开展,因此尝试探究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第四部分是高中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的教学建议。根据《课标(2017年版)》对数学建模的要求与建议,提出数学建模思想教学需要遵循的五条原则,分别是: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进而,提出能够提升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1)整体设计,逐步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2)选择合适的数学建模问题,培养探究精神;(3)立足于教材中的应用题,感悟数学建模思想;(4)重视信息技术运用;(5)关注过程,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第五部分是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案例设计。根据上一章提出的原则和策略,选择“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简单线性规划”、“导数的应用”等三节进行教学设计。利用教育实习机会,将“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付诸课堂教学实践,并根据一线教师的建议改进了教学设计方案。第六部分是总结与不足。这一部分阐述本文的主要结论、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二、数学建模教学与数学建模竞赛的历史背景与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建模教学与数学建模竞赛的历史背景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决赛试题研究 ——基于第13届-第22届十年试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简介 |
1.1.2 .STEAM教育理念简介 |
1.1.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数学建模 |
2.1.2 .数学应用意识 |
2.2 .关于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关于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研究 |
2.2.2 .国外关于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研究 |
2.3 .关于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研究综述 |
2.4 .关于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的文献综述 |
2.5 .理论基础 |
2.5.1 .杜威的教育本质观 |
2.5.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研究设计 |
3.1 .研究内容 |
3.2 .基本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研究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统计分析法 |
3.4 .创新之处 |
4.试题多角度分析 |
4.1 .试题难度分析 |
4.1.1 .综合难度系数模型 |
4.1.2 .各因素水平划分 |
4.1.3 .各因素难度及整体难度分析 |
4.2 .试题情境分析 |
4.2.1 .PISA测试中的情境分类 |
4.2.2 .试题情境的标定与分析 |
4.3 .试题数学核心素养分析 |
4.3.1 .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编码 |
4.3.2 .对试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标定 |
4.3.3 .数据的汇总与分析 |
4.4 .试题知识范围分析 |
4.4.1 .知识范围的划分 |
4.4.2 .涉及知识范围的统计与分析 |
4.5 .数学模型类别分析 |
4.5.1 .模型类别的标定 |
4.5.2 .模型类别的统计分析 |
5.数学知识应用问题的改编 |
5.1 .试题的改编措施 |
5.1.1 .对题中关键且陌生的词汇给出提示 |
5.1.2 .降低计算难度 |
5.1.3 .更换试题背景 |
5.1.4 .加入引导问题 |
5.2 .对学生的测试 |
5.2.1 .试题改编前后难度对比 |
5.2.2 .不同学校学生成绩比较 |
6.对教师的调查 |
6.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6.2 .调查结果分析 |
7.研究结论、启示与建议及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1.1 .试题难度 |
7.1.2 .试题情境 |
7.1.3 .试题数学核心素养 |
7.1.4 .试题知识范围 |
7.1.5 .试题数学模型类别 |
7.1.6 .数学应用问题的改编措施 |
7.2 .研究启示与建议 |
7.3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附录9 |
附录10 |
致谢 |
(2)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各国数学课程标准都强调对数学建模的重视 |
1.2.2 数学建模能力对学生十分重要 |
1.2.3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时期 |
1.2.4 数学建模能力在我国小学阶段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目的和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问题 |
第2 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数学建模的研究 |
2.1.1 数学建模的历史发展 |
2.1.2 数学建模的概念界定 |
2.1.3 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
2.1.4 数学建模的分类 |
2.2 关于数学建模能力的研究 |
2.2.1 数学建模能力的概念界定 |
2.2.2 数学建模能力的水平划分 |
2.2.3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2.4 理论基础 |
2.4.1 弗赖登塔尔数学现实与数学化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3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2.4.4 布鲁姆七阶段建模循环 |
第3 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对象 |
3.2.1 选取的依据 |
3.2.2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3.3 研究方法 |
3.3.1 测验法 |
3.3.2 访谈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数学建模能力测验卷的编制 |
3.4.2 测验卷的评价标准 |
3.4.3 测验卷的实施 |
3.4.4 访谈提纲设计 |
3.5 访谈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3.6 编码设计 |
第4 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距离问题”水平表现分析 |
4.1.1 学生“距离问题”总体水平分析 |
4.1.2 学生各维度能力水平具体分析 |
4.1.3 学生数学化环节存在困难的原因分析 |
4.2 “华夫饼问题”水平表现分析 |
4.2.1 学生“华夫饼问题”总体水平分析 |
4.2.2 学生各维度能力水平具体分析 |
4.2.3 学生数学化环节存在困难的原因分析 |
4.3 “水库问题”水平表现分析 |
4.3.1 学生“水库问题”总体水平分析 |
4.3.2 学生理解环节出现问题的情况分析 |
4.3.3 学生理解环节存在困难的原因分析 |
第5 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建议 |
5.2.1 对学校的建议 |
5.2.2 对教师的建议 |
5.2.3 对学生的建议 |
5.3 研究反思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测试题 |
致谢 |
(3)福建两地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比较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下课程改革的推进 |
1.1.2 福建山区教学现状不容忽视 |
1.1.3 数学建模教学的重要性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数学模型概念 |
2.1.2 数学建模概念 |
2.1.3 中学数学建模概念 |
2.2 国内外数学建模教学研究概况 |
2.3 研究理论基础 |
2.3.1《课标》理念 |
2.3.2 .元认知理论 |
2.3.3 .建构主义理论 |
2.3.4 . “数学现实”原则 |
第3章 高中数学建模现状调查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问卷编制 |
3.2.1 问卷维度设计 |
3.2.2 问卷信效度检测 |
第4章 两地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比较 |
4.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描述性分析 |
4.1.1 教师个人基本情况 |
4.1.2 教师的数学建模教学认识对比结果 |
4.1.3 教师的数学建模教学安排对比结果 |
4.1.4 教师的数学教学策略的对比结果 |
4.1.5 教师的数学教学资源的对比结果 |
4.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差异性分析 |
4.3 学生问卷调查描述性分析 |
4.3.1 学生的数学建模知识对比结果 |
4.3.2 学生的数学建模活动对比结果 |
4.3.3 学生的数学建模情感态度对比结果 |
4.3.4 学生的数学建模自我效能感对比结果 |
4.3.5 学生的数学建模影响因素对比结果 |
4.4 教师访谈记录与结果对比分析 |
4.5 两地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差异及反思 |
4.5.1 学校层面:教学设施设备及教学投入 |
4.5.2 教师层面:专业素养水平及教学策略 |
4.5.3 学生层面:学习能力基础及情感态度 |
第5章 两地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策略 |
5.1 光泽县数学建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学校对数学建模的重视程度不足 |
5.1.2 教师的数学建模教学专业知识有待提高 |
5.1.3 数学建模教研氛围不足 |
5.1.4 学生的数学建模知识薄弱,数学建模能力不足 |
5.2 厦门市数学建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1 数学建模教学存在形式化现象 |
5.2.2 数学建模教学的课时有限 |
5.2.3 缺乏系统的数学建模教学的配套教材 |
5.3 福建省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改进措施和建议 |
5.3.1 加大数学建模教学投入并提供技术支持 |
5.3.2 加强不同地区之间数学教师的交流与学习 |
5.3.3 组建专业的数学建模教学研究团队 |
5.3.4 建设数学建模教学网络资源共享库 |
5.3.5 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
5.3.6 通过竞赛激发师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 |
5.4 高中课堂数学建模教学探讨 |
5.4.1 内容解析 |
5.4.2 教学目标 |
5.4.3 教学重难点 |
5.4.4 教学过程 |
5.4.5 教案分析 |
总结与反思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新课标下我国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 ——以朝阳市第一中学、锡林浩特市第三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1.从国家对人才需要层面看 |
2.从教师自身素质发展层面看 |
3.从中学学生心理特点层面 |
(三)文献综述 |
1.概念界定 |
2.国外数学建模研究现状 |
3.国内数学建模研究现状 |
二、新课标对初中数学建模的要求及在教材中的体现 |
(一)新课标对初中数学建模的要求 |
(二)初中数学建模在教材中的体现 |
(三)小结 |
三、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调查和建模教学现状分析 |
(一)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调查 |
1.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
2.初中学生数学建模学习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
3.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调查结果分析 |
4.调查结果总结 |
(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
1.调查目的 |
2.初中教师数学建模教学的实施状况 |
(三)决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因素 |
1.学生因素 |
2.教师因素 |
四、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
(一)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
1.问题图式教学在数学建模中的重要性 |
2.结合问题图式样例实施数学建模教学 |
3.结合问题图式变式训练实施数学建模教学 |
4.结合问题图式开放性训练实施数学建模教学 |
(二)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学习策略 |
1.学习完整的数学建模知识 |
2.学会条件化的储蓄知识 |
3.学会对知识的深度加工 |
4.掌握提取知识的路径 |
5.学会类比与联想 |
6.学会知识迁移 |
(三)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建模思想 |
(四)结合数学活动渗透建模意识 |
五、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实例 |
(一)初中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实例 |
1.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目标 |
2.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原则 |
3.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流程 |
4.初中数学建模教学课例 |
5.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反思 |
(二)初中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学习实例模型 |
1.建立方程(组)模型 |
2.建立不等式(组)模型 |
3.建立函数模型 |
4.建立几何模型 |
5.建立概率模型 |
6.建立统计模型 |
7.建立三角函数模型 |
六、展望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学生数学建模学习状态调查问卷Ⅰ(学生卷) |
附录B 对学生数学应用与建模能力测试的试题问卷Ⅱ(学生卷) |
附录C 初中教学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实施状况调查问卷Ⅲ(教师问卷) |
致谢 |
(5)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核心概念及论题说明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 |
一、数学建模的兴起 |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育人价值 |
第二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数学建模教育的萌芽起步阶段 |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
三、数学建模教育的稳步发展阶段 |
第三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问题解决理论 |
二、知识迁移理论 |
三、深度学习理论 |
第二章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文本分析 |
第一节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要求 |
一、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要求 |
二、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
三、对课程实施的建议 |
四、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第二节 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与编排 |
一、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 |
二、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编排 |
第三节 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一、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二、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总结 |
第三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课堂考察 |
一、课堂考察与分析 |
二、教师访谈与分析 |
第二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一、七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二、八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三、九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
一、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
二、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
第四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困境分析 |
第一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分析 |
一、数学建模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脱节 |
二、教学内容缺少真正意义的数学建模问题 |
三、教学内容与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不适切 |
四、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忽视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 |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分析 |
一、学校和教师对数学建模教学不够重视 |
二、数学建模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
三、数学建模教育理念不适应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
四、数学建模教学缺乏培训和理论指导 |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困难分析 |
一、数学建模学习方式需要转变 |
二、尚未掌握数学建模的学习路径 |
三、学习进阶过渡中遇到障碍 |
第五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
第一节 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的依据 |
一、依据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分析 |
二、依据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 |
三、依据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现状 |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
一、反映数学本质,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二、贴近学生现实,体现数学建模的真实性 |
三、注重数学建模过程性,体现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
四、注重选择变式问题,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 |
五、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全面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
六、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选择数学建模内容 |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
一、由平铺直叙转变为创建有利于数学建模的真实问题情境 |
二、由教碎片化知识转变为教完整的建模知识 |
三、由教会做题转变为教会解决问题 |
四、由强调记忆转变为致力于知识迁移 |
五、由重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 |
六、由单项能力训练转变为数学建模能力综合提升 |
第四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 |
一、学习完整的数学建模知识 |
二、学会条件化地储存知识 |
三、学会深度加工知识 |
四、掌握提取知识的路径 |
五、改善数学建模的程序与方法 |
六、学会类比与联想 |
七、学会知识迁移 |
结语 |
附录一 七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八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九年级数学建模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6)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 |
1.数学模型概念的界定 |
2.数学建模概念的界定 |
3.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题的区别 |
(二)关于数学建模理论的研究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学理论 |
3.问题解决理论 |
(三)国内外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
1.国外数学建模研究历史与现状 |
2.国内数学建模发展现状 |
3.文献资料研究小结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过程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工具 |
四、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教师访谈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数学建模的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
五、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实践研究 |
(一)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实施计划 |
1.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 |
2.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原则 |
3.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
(二)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实践 |
1.课堂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
2.课外数学建模活动 |
(三)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效果分析与总结 |
1.学生学习数学建模效果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总结 |
2.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测试成绩结果分析与总结 |
3.教学效果总结 |
六、结论、建议与反思 |
(一)主要结论 |
(二)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建议 |
(三)教学反思 |
(四)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1.研究的局限性 |
2.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前测试题 |
附录四 后测试题 |
后记 |
(7)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以金昌市某两所高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数学模型 |
2.数学建模 |
3.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 |
(四)研究的主要问题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有关数学建模素养与数学建模能力概念的研究 |
(二)有关数学建模教学现状的研究 |
(三)有关数学建模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四)有关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的研究 |
(五)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3.测试卷法 |
4.访谈法 |
四、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
(一)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分维度现状调查及分析 |
1.高中生数学建模阅读理解能力现状 |
2.高中生数学建模抽象概括能力现状 |
3.高中生数学建模问题表征能力现状 |
4.高中生数学建模运算求解能力现状 |
5.高中生数学建模反馈评价能力现状 |
(二)不同类型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
1.不同层次学校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比较 |
2.不同性别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比较 |
3.不同科别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比较 |
4.不同年级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比较 |
五、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学生因素 |
(二)教师因素 |
(三)学校因素 |
六、提升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措施 |
(一)优化学校数学建模的资源配置 |
(二)提升教师数学建模的综合素养 |
(三)注重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
(四)促进数学建模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
(五)考试命题中可适当渗透数学建模的相关问题 |
(六)完善学校数学建模的评价机制 |
七、研究结论及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8)2017版课标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数学建模教学的发展历程 |
1.1.2 数学建模在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中的变化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2.1 数学模型 |
1.2.2 数学建模 |
1.2.3 高中数学建模 |
1.2.4 教学案例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文献搜集 |
2.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2.1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发展 |
2.1.2.2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方法 |
2.1.2.3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 |
2.1.2.4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问题 |
2.1.3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2.2.4 人本主义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案例研究法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工具 |
3.4.1 教师问卷的编制 |
3.4.2 学生问卷的编制 |
3.4.3 访谈提纲的编制 |
3.4.4 调查问卷的统计 |
3.4.5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3.5 研究伦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调查情况 |
4.1 对教师的调查 |
4.1.1 对教师的调查结果 |
4.1.2 对教师的调查分析 |
4.2 对学生的调查 |
4.2.1 对学生的量表题调查结果及分析 |
4.2.1.1 学生性别分布情况 |
4.2.1.2 第一维度的问题的统计情况 |
4.2.1.3 第二维度的问题的统计情况 |
4.2.1.4 第三维度的问题的统计情况 |
4.2.1.5 第四维度的问题的统计情况 |
4.2.2 对学生的简答题调查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案例设计 |
5.1 案例1:函数模型 |
5.2 案例2:复印纸的相关问题 |
5.3 案例3:中学生的投篮水平和发展潜力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实施过程 |
6.1 课前准备 |
6.1.1 关于学生 |
6.1.2 关于教师 |
6.1.3 关于教材 |
6.2 教学过程 |
6.3 课后总结 |
6.3.1 教师对数学建模课程实施的反馈 |
6.3.2 学生对数学建模课程实施的反馈 |
6.3.3 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反思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反思 |
7.3 研究的展望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对高中数学教师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对高中学生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C 数学建模活动研究报告 |
附录 D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E 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方法研究 ——以《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1.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2.3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对象 |
3.5 研究程序 |
第四章 教学设计 |
4.1 基于建模能力角度分析《2017 年版课标》要求 |
4.2 基于培养建模能力角度分析教学内容 |
4.3 基于培养建模能力角度设定教学目标 |
4.4 教学设计示例 |
第五章 教学实践 |
5.1 《指数函数的概念》典型示例 |
5.2 建模探究活动典型示例 |
5.3 案例效果分析 |
第六章 培养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教学的方法研究 |
6.1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
6.2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方法 |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前测试题I |
附录2 后测试题II |
附录3 课后调查 |
致谢 |
(10)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数学建模相关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数学建模问题 |
2.1.2 数学模型 |
2.1.3 数学建模 |
2.1.4 数学建模思想 |
2.1.5 数学建模素养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数学建模竞赛的发展历程 |
2.2.2 数学建模思想的相关研究 |
2.3 国外研究综述 |
3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 |
3.1 高中数学建模学习调查 |
3.2 对高中数学教师建模教学的调查 |
3.3 数学建模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
4 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原则与策略 |
4.1 数学建模思想那个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原则 |
4.1.1 目的性原则 |
4.1.2 主体性原则 |
4.1.3 针对性原则 |
4.1.4 量力性原则 |
4.1.5 启发性原则 |
4.2 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
4.2.1 整体设计,逐步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
4.2.2 选择适当的数学建模情境,培养探究精神 |
4.2.3 立足于教材中的应用题,感悟数学建模思想 |
4.2.4 重视信息技术运用 |
4.2.5 注重过程,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
5 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案例设计 |
5.1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设计 |
5.1.1 案例呈现 |
5.1.2 案例分析 |
5.1.3 案例改进 |
5.2 简单线性规划的教学设计 |
5.2.1 案例呈现 |
5.2.2 案例分析 |
5.3 导数应用的教学设计 |
5.3.1 案例呈现 |
5.3.2 案例分析 |
6 结论 |
附录1 数学建模学习调查问卷 |
附录2 数学建模教学访谈提纲 |
附录3 访谈记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数学建模教学与数学建模竞赛的历史背景与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决赛试题研究 ——基于第13届-第22届十年试题[D]. 韩业. 大理大学, 2021(08)
- [2]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调查研究[D]. 陈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福建两地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比较和对策研究[D]. 林淑慧. 集美大学, 2021(01)
- [4]新课标下我国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 ——以朝阳市第一中学、锡林浩特市第三中学为例[D]. 孔龙.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5]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D]. 刘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6]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亚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以金昌市某两所高中学校为例[D]. 梁馨之.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2017版课标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案例研究[D]. 林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方法研究 ——以《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教学为例[D]. 王慧.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10]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D]. 陈丹娜.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