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纤Ⅰ胶囊抗肝纤维化血清学及形态学实验研究

抗纤Ⅰ胶囊抗肝纤维化血清学及形态学实验研究

一、抗纤Ⅰ号胶囊抗肝纤维化的血清学和形态学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谢盟盟[1](2019)在《双参饮逆转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双参饮逆转TAA和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双参饮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双参饮逆转TAA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研究: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双参饮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予无菌生理盐水,其余各组腹腔注射150mg/kgTAA溶液,每周2次,共12周。造模成功后,双参饮高、中、低剂量组灌胃不同剂量的双参饮水煎液,阳性药物组予扶正化瘀胶囊,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予无菌生理盐水,每天1次。8周之后采集血清及肝组织。观察大鼠一般情况,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赖氏法检测ALT、AST、ALB、TBiL;消化法检测Hyp;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A、LN、PC-III、IV-C;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FN-γ、IL-6。双参饮逆转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研究: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双参饮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予无菌生理盐水,其余各组腹腔注射DMN10μl/kg,隔天1次,每周3次,共5周。造模成功后,双参饮高、中、低剂量组灌胃不同剂量的双参饮水煎液,阳性药物组予扶正化瘀胶囊,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予无菌生理盐水,每天1次。5周后取血及肝组织,并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病理变化,用上述相同的方法检测ALT、AST、ALB、TBiL和Hyp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A、LN、PC-III、IV-C、IFN-γ、IL-6。结果1双参饮逆转TAA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研究(1)大鼠造模情况: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毛色暗淡,精神差,活动减少,饮食减少;肝标本大体观察可见肝脏形状不规则,颜色暗红或呈黄色,表面有颗粒状凸起,质地坚韧;病理观察可见大部分的肝组织形态不完整,纤维条索分割肝小叶,肝细胞肿胀变形,汇管区与中央静脉区大量炎细胞浸润,各给药组在上述方面较模型对照组有改善,阳性药物组和双参饮高、中剂量组明显,提示模型对照组与各给药组造模成功,阳性药物组和双参饮各剂量组(高剂量组明显)对肝纤维化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2)大鼠血清学指标及肝组织Hyp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肝功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差,Hyp含量、IL-6水平升高,IFN-γ含量下降(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双参饮组肝功及肝纤维化指标有改善,Hyp含量及IL-6水平下降,IFN-γ含量升高,高剂量组明显(P﹤0.05);与阳性药物组相比,双参饮高剂量组肝功(ALT)及肝纤维化指标(LN、IV-C)有改善(P﹤0.05),双参饮各剂量组Hyp含量下降不明显(P﹥0.05),双参饮各剂量组IFN-γ含量显着升高,双参饮高剂量组IL-6水平低(P﹤0.05)。2双参饮逆转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研究(1)大鼠造模情况: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毛色暗淡无光,精神差,步态缓慢,饮食渐渐减少;肝标本大体观察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肝脏呈暗红色,其边缘变钝,肝包膜表面可见颗粒样凸起,触摸质地坚韧;病理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大部分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在多数汇管区、中央静脉区有浸润,纤维条索分割肝小叶。各给药组在上述方面有明显改善,双参饮高、中剂量组效果明显,提示造模成功,阳性药物组和双参饮剂量组(高剂量组明显)对肝纤维化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2)大鼠血清学指标及肝组织Hyp检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肝功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差,Hyp含量、IL-6水平升高,IFN-γ含量下降(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双参饮组肝功及肝纤维化指标有改善,Hyp含量及IL-6水平下降,IFN-γ含量升高,高剂量组明显(P﹤0.05);与阳性药物组相比,双参饮高剂量组肝功(ALT、AST)及肝纤维化指标有改善,双参饮中剂量组Hyp含量降低(P<0.05),双参饮各剂量组IFN-γ含量高,各给药组IL-6水平降低,双参饮高剂量组明显(P﹤0.05)。结论1.双参饮能够有效地改善TAA和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毛色、精神状态、自主活动、饮食等一般情况;2.双参饮能够显着改善TAA和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肝功生化指标,减轻肝纤维化大鼠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及肝脏组织炎症反应,体现出较好的保肝抗炎作用;3.双参饮能显着改善TAA和DMN诱导模型大鼠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肝组织羟脯胺酸(Hyp)含量,显着逆转肝纤维化大鼠的纤维化程度,体现出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4.双参饮能显着降低TAA和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血清IL-6的水平,升高IFN-γ含量,其保肝抗炎、逆转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之有关。

李雪萍[2](2018)在《基于康复新液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影响探究中医肝络病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研究肝纤维化中医肝络病理论;2.研究肝纤维化与康复新液“血瘀络阻-通利血脉”证治关系理论;3.以CCl4肝纤维化模型大鼠为对象研究康复新液抗肝纤维化作用及机制,一定程度上为肝纤维化中医肝络病的理论认识和康复新液用于抗肝纤维化提供实验室依据。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1)通过中医肝络病与肝纤维化相关性的研究,提出肝纤维化的中医肝络病理论认识;(2)通过复习康复新液研究进展,提出肝纤维化与康复新液“血瘀络阻-通利血脉”证治关系的理论认识。2.实验研究:(1)采用大鼠腹腔注射CCl4油剂(CCl4∶橄榄油=2∶3)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2)肉眼观察大鼠一般体征;(3)HE染色法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Masson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胶原纤维改变;(4)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与肝纤维化血清生物学标志物透明质酸(Hyaluronan,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typeⅢprocollagen amino peptide,PⅢNP)、IV型胶原(Collagen IV,ColIV)和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5)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纤维化肝组织生物学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Ⅲ型胶原(typeⅢCollagen,Col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 1,TIMP-1);(6)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3、β-catenin、Axin和糖原合成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研究结果:1.康复新液抗肝纤维化作用评价:(1)一般体征:正常对照组大鼠毛色光泽,体格健壮,精神状态良好,食欲佳。其余造模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推进,毛色萎黄欠光泽,精神状态欠佳,喜静蜷卧,饮食减少,时有大便溏泄。(2)肝组织病理学:HE染色法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结构完整,肝小叶结构清晰,小叶内肝细胞索排列较整齐,肝细胞大小均匀,无变性、坏死,胞核与胞质清晰可见,汇管区未见纤维组织增生和小胆管增生;模型对照组大鼠肝小叶结构不清,甚至破坏,肝细胞排列紊乱,肝细胞弥漫脂肪变性,汇管区结缔组织增生,纤维间隔形成,纤维组织增生明显,中央静脉区可见明显瘀血;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康复新液各剂量组上述病变改善。Masson染色法结果显示:模型组肝小叶周边、汇管区和中央静脉周围可见大量蓝色胶原纤维;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阳性对照组和康复新液各剂量组胶原纤维明显减少。(3)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ELISA检测血清AST、ALT,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阳性对照组和康复新液各剂量组血清AST、ALT活性明显降低;(4)肝纤维化血清生物学标志物:ELISA检测血清HA、LN、ColIV、PⅢNP、HyP,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阳性对照组和康复新液各剂量组明显降低;(5)肝纤维化肝组织生物学标志物: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阳性对照组和康复新液各剂量组α-SMA、ColⅢ、TIMP-1明显减少。2.康复新液抗肝纤维化机制:Western Blot检测TGF-β1、Smad3、Axin、GSK-3β和β-catenin,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阳性对照组和康复新液各剂量组TGF-β1、Smad3和β-catenin表达明显降低,Axin和GSK-3β表达明显增加。研究结论:1.理论研究:肝纤维化的中医病机:湿热疫毒入侵,正气亏虚,气虚血瘀,终致湿毒瘀互结,入肝滞络,属中医肝络病。2.实验研究:(1)CCl4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肝纤维化血清和肝组织生物学标志物及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等病理学、生物学指标一定程度上佐证肝纤维化中医肝络病的理论认识。(2)康复新液可改善CCl4肝纤维化模型肝小叶结构不清甚至破坏,减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降低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AST和ALT的活性;降低肝纤维化血清生物学标志物HA、LN、ColIV、PⅢNP、HyP以及肝组织生物学标志物α-SMA、ColⅢ、TIMP-1,改善CCl4模型大鼠肝纤维化。(3)康复新液可能通过下调TGF-β1、Smad3和β-catenin,上调Axin和GSK-3β,发挥改善CCl4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萧自智[3](2017)在《石斛合剂序贯法对糖尿病合并肝损伤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取高脂高糖饮食+STZ诱导法构建糖尿病合并肝损伤(NAFLD、NASH、肝纤维化)的大鼠模型,探讨石斛合剂序贯法(dendrobium mixture in order cycle method,DMOC)干预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清洁级SD雄性大鼠五周龄(体重180±10g左右)40只,由台湾乐斯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购买。适应性喂养1周后实验大鼠随机分成4组:①Con组(基本饲料,n=10)、②DMOC组(基本饲料+DMOC配方,n=10)、③DMF组(高脂高糖+STZ,n=10)、④DMF+DMOC组(高脂高糖+STZ+DMOC配方,n=10),①②为控制组;③④为诱导组。各组实验大鼠分别喂食相对应饲料并提供逆渗透水饮用,喂养4周后③④诱导组以腹腔注射2次STZ(25mg/kg+m2,间隔72h),注射后第4天,用血糖测定仪测量血糖,筛选空腹血糖>11.1mmol/L、糖化红蛋白>17%为糖尿病造模成功大鼠。③④诱导组造模显示该饮食处理后大鼠出现高血糖、高血脂、肝功能异常现象,喂养至36周后③④诱导组活检显示有显着肝纤维化倾向,第36-44周②④组进行DMOC中药干预。每周称重1次,根据体重调整灌胃药量,分别喂养长达44周末进行取材。观察每组动物的健康状况、体重、脏器重量、血清学检测FBG、TC、TG、AST、ALT、ROS、TNF-α、IL-6、TGF-β1等指标。HE和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肝损伤及肝纤维化变化情况。IHC法检测肝组织α-SMA、Fibrinogen、Ⅳ-Collagen 变化情况。WB 法检测 Smad2、Smad3、pSmad2、pSmad3、α-SMA、MMP1、MMP2、MMP9 的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 DMOC干预糖尿病合并肝损伤的动物模式1.1大鼠一般情况观察:控制组大鼠一般情况良好,进食正常,毛色有光泽,体重稳步增加,大便呈颗粒状。诱导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减少,精神萎靡、嗜睡,皮毛晦暗,体重增加,便溏。1.2大鼠体重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体重显着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体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糖尿病会使体重增加,而DMOC有改善体重变化情况。1.3大鼠肝组织重量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肝组织重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肝组织重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糖尿病会使肝组织肿大,而DMOC有改善肝组织重量的作用。1.4大鼠腹腔脂肪重量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腹腔脂肪重量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腹腔脂肪重量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糖尿病会使腹腔脂肪堆积,而DMOC有减少腹腔脂肪堆积的作用。1.5大鼠空腹血糖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空腹血糖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空腹血糖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DMOC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功能。1.6大鼠血脂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酯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酯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果显示糖尿病罹病时间增长,血脂有上升的趋势,而DMOC具有推迟糖尿病大鼠血中总胆固醇上升及降低三酰甘油酯的功效。1.7大鼠肝功能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AST与ALT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MOC干预后,与DMF组比,DMF+DMOC组的AST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LT降低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糖尿病会引起肝损伤,而DMOC能减缓糖尿病对肝脏的伤害。1.8大鼠肝组织HE染色观察肝损伤情况:DMOC可明显改善肝细胞泡沫样变、细胞肿胀、界线不清、肝窦狭窄、中央静脉周围伴汇管区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程度。2 DMOC干预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尤其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2.1大鼠血清自由基ROS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自由基ROS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的自由基ROS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糖尿病会使肝组织自由基ROS增加,而DMOC干预后可明显减少。2.2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TNF-α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的炎性细胞因子TNF-α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糖尿病会使肝组织炎性细胞因子TNF-α表达增加,而DMOC干预后可明显减少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2.3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IL-6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的炎性细胞因子IL-6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糖尿病会使炎性细胞因子IL-6增加,而DMOC干预后可明显改善炎性细胞因子IL-6的表达。2.4大鼠血清纤维化因子TGF-β1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TGF-β1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的TGF-β1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糖尿病会使促纤维化因子TGF-β1增加,而DMOC干预后可明显减少促纤维化因子TGF-β1的表达。2.5大鼠肝组织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胶原纤维变化情况:糖尿病会引起肝纤维化,而DMOC可抑制大鼠肝组织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与胶原纤维增生。2.6大鼠肝组织IHC法观察α-SMA、Fibrinogen、Ⅳ-Collagen变化情况:糖尿病会引起肝纤维化,而DMOC对于肝细胞受损诱导α-SMA、Fibrinogen、Ⅳ-Collagen的活化有明显的抑制效果。2.7大鼠肝组织WB法观察pSmad2/Smad2、pSmad3/Smad3、α-SMA的蛋白表达情况:DMOC 干预前,与 Con 组比,DMF 组的 pSmad2/Smad2、pSmad3/Smad3、α-SMA/β-actin相对密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MOC干预后,DMOC+DMF 组与 DMF 组比 pSmad2/Smad2、pSmad3/Smad3、α-SMA/β-actin 相对密度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果显示糖尿病会引起肝纤维化,虽然Smad2、Smad3表达各组均无明显差异,而DMOC对pSmad2、pSmad3、α-SMA的蛋白表达有明显的抑制效果。2.8大鼠肝组织WB法观察MMP 1、MMP 2、MMP 9蛋白表达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 Con 组比 DMF 组的 MMP1/β-actin、MMP2/β-actin、MMP9/β-actin 相对密度表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的MMP1/β-actin、MMP2/β-actin、MMP9/β-actin相对密度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果显示糖尿病会引起肝纤维化,而DMOC可增加MMP1、MMP2、MMP9蛋白表达,促进胶原蛋白分解。结论1高脂高糖饮食+STZ造模的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大鼠,可损伤胰腺组织导致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受损,最后诱发出高血糖症,继续观察有显着肝损伤及肝纤维化。此模式与“西方饮食”习惯所造成的T2DM合并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相接近。2 DMOC可改善糖尿病合并肝损伤模型伴有肝纤维化大鼠的体重、肝组织重量、腹腔脂肪重量、FBG、TC、TG、AST、ALT、ROS、TNF-α IL-6、TGFβ1 异常的情况。3 DMOC可改善糖尿病合并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的泡沫样变、细胞肿胀、界线不清、肝窦狭窄、中央静脉周围伴汇管区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减少α-SMA、Fibrinogen、Ⅳ-Collagen等胶原纤维的沉积。其机制可能与DMOC抑制糖尿病合并肝纤维化模型大鼠ROS→TNF-α、IL-6的炎性、TGFβ1→Smads→α-SMA肝纤维化信号通路;促进MMP1、MMP2、MMP9蛋白表达,增加Fibrinogen、Ⅳ-Collagen胶原蛋白的降解有关。

刘钢涛[4](2017)在《基于系统评价的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肝纤维化的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Medline、Embase及The Cochrane Library,收集自建库-2016年期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与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有关的中英文文献,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改良Jadad评分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以透明质酸酶、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蛋白、层黏连蛋白、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和不良反应作为评价指标,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高采用随机变量模型合并效应量,反之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量资料的处理以加权均数差来表示,可信区间取95%。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11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1)Peg-IF N-α-2a+Ribavirin组与常规护肝治疗组比较结果提示:Ⅲ型前胶原肽[Z=10.39(P﹤0.00001),WMD=-62.69,95%CI:(-74.52,-50.86)]、透明质酸酶[Z=4.03(P﹤0.0001),WMD=-52.71,95%CI:(-78.34,-27.08)]、层黏连蛋白[Z=4.20(P﹤0.0001),WMD=-43.21,95%CI:(-63.35,-23.06)]、Ⅳ型胶原蛋白[Z=2.12(P=0.03),WMD=-28.89,95%CI:(-55.62,-2.17)],表明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Peg-IFN-α-2a+Ribavirin在降低患者透明质酸酶、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蛋白及层黏连蛋白方面作用优于常规护肝治疗。(2)Peg-IFN-α-2a+Ribavirin组与IFN-α-2a+Ribaviri n组比较结果提示:透明质酸酶[Z=7.66(P﹤0.00001),WMD=-59.33,95%CI:(-74.51,-44.14)、Ⅲ型前胶原肽[Z=10.18(P﹤0.00001),WMD=-33.61,95%CI:(-40.08,-27.14)]、Ⅳ型胶原蛋白[Z=15.72(P﹤0.00001),WMD=-17.57,95%CI:(-19.76,-15.38)]、层黏连蛋白[Z=7.11(P﹤0.00001),WMD=-39.00,95%CI:(-49.76,-28.24)]、丙氨酸转移酶[Z=8.15(P﹤0.00001),WMD=-28.27,95%CI:(-35.07,-21.46)]、天冬氨酸转移酶[Z=10.38(P﹤0.00001),WMD=-24.03,95%CI:(-28.57,-19.49)],表明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Peg-IFN-α-2a+Ribavirin在降低患者透明质酸酶、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蛋白、层黏连蛋白、丙氨酸转移酶及天冬氨酸转移酶方面作用优于IFN-α-2a+Ribavirin。(3)不良反应:主要以发热乏力、头晕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及恶心呕吐等流感样症状和不同程度的血小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降低等骨髓抑制表现为主,总体症状较轻微,通过对症治疗后能得到缓解,不影响受试者坚持完成后续治疗,停药后症状基本消失,1项研究出现失眠症状,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经过对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Peg-IFN-α-2a+Ribavirin方案在治疗丙型肝炎时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2)Peg-IFN-α-2a+Ribavirin方案抗肝纤维化及改善肝功能效果方面优于IFN-α-2a+Riba virin方案;(3)Peg-IFN-α-2a+Ribavirin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案,但总体上本研究所纳入文献较少,样本量不多,文献质量偏低,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表偏倚性,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上结论仍需进行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论证。

王宪东[5](2017)在《健脾软肝方对四氯化碳致肝纤维化大鼠α-SMA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明确健脾软肝方对肝纤维化大鼠α-SMA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健脾软肝方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为肝纤维化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利用CCl4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按0.2ml/100g腹腔注射30%CC14与70%橄榄油混合溶液,每周2次共4周,四周后复制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该实验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肝纤维化大鼠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肝纤维化大鼠α-SMA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H-E染色和Mallory染色观察大鼠肝纤维化的病变程度。结果1.大鼠体重变化及一般情况观察模型组大鼠毛色暗黄无光泽,精神萎靡,肛门区红肿,体重增长50-80g,饲养四周末,大鼠死广率为16.7%。健脾软肝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进食进水量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所增加,毛色较光泽,大便时有稀溏但总体状况较好,四周末,健脾软肝方高剂量组与健脾软肝方低剂量组大鼠死亡率为8.3%,称重时观察三组大鼠体重平均增高80-]00g。2.大鼠肝脏形态及肝湿重观察(1)大鼠肝脏形态观察模型组大鼠肝脏较正常组颜色浅,呈暗红色,肝脏体积大于正常组,表面有结节,质地较硬,边缘呈钝圆状且有结缔组织黏连。扶正化瘀胶囊组及健脾软肝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肝脏颜色较模型组色泽变深,表面较光滑,肝脏大小与正常组相比稍微增大,表面有轻微结节,质地硬,但总体状况好于模型组。(2)肝湿重观察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重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肝脏重量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中、低剂量组之间肝脏重量的减少并不呈一定的药物依赖关系。3.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1) H-E染色观察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肿胀变形,假小叶形成,肝索排列紊乱,局部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胶原纤维组织面积扩大,在汇管区尤其严重。健脾软肝方高、中、低剂量组及扶正化瘀胶囊组与模型组相比,病变程度较轻,肝索排列紊乱,有假小叶形成,脂肪病变程度较轻,有少许脂肪样空泡形成,且胶原纤维组织面积减少。(2) Mallory染色观察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变性,假小叶形成,大量脂肪空泡出现,纤维结缔组织大量沉积,肝小叶和汇管区结构被破坏。健脾软肝方高、中、低剂量组及扶正化瘀胶囊组有假小叶形成,各组汇管区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沉积,并少量脂肪空泡聚集,肝小叶的结构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总体破坏程度与模型组相比较轻微。4.肝纤维化的分级程度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大部分已形成假小叶,都处于S3型阶段。有少许胶原纤维堆积于健脾软肝方高、中、低剂量组及扶正化瘀胶囊组大鼠肝脏中,但大部分处于S2阶段,各治疗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有所减轻。5.各组大鼠肝组织α-SMA蛋白的表达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组α-SMA蛋白表达显着上升(P<0.05);扶正化瘀胶囊组为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健脾软肝方高、中、低剂量组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剂量组之间α-SMA蛋白阳性表达逐渐升高,可以呈一定的药物依赖关系。6.各组大鼠肝组织α-SMA mRNA的表达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组α-SMA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5);扶正化瘀胶囊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健脾软肝方高、中、低剂量组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中、低剂量组之间α-SMA 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呈一定的药物依赖关系。结论健脾软肝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肝脏内α-SMA及其mRNA的表达有关。

李光全[6](2016)在《苷泰胶囊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纤维化是以肝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过量沉积为特征的损伤修复反应。其广泛存在于各种慢性肝病中,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可逆阶段,在慢性肝病进一步恶化过程中具有潜在的严重危害性。然而,迄今尚无世界公认的可靠有效的抗肝纤维化药物。在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本研究通过构建的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考察了苷泰胶囊抗肝纤维化效果,并初步研究了其作用机制,为苷泰胶囊的临床新用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并为抗肝纤维化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主要研究如下:1基于CCl4致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苷泰胶囊抗肝纤维化药效学研究本研究选择CCl4致大鼠化学损伤性肝纤维化模型,以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的活性,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层粘蛋白(Laminin, LN)、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 CⅣ)和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Ⅲ, PCⅢ)的含量,结合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 HyP)的含量,肝组织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等结果评价苷泰胶囊抗肝纤维化效果。研究发现,苷泰胶囊显着下调了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ALT、AST、HA、LN、CⅣ和PCⅢ的水平,同时降低了肝组织中HyP的含量。病理检查结果亦显示苷泰胶囊能明显改善肝脏病理损伤程度,减少肝脏中胶原沉积。结果表明,苷泰胶囊能显着地降低CCl4致肝纤维化大鼠血清和肝组织肝纤指标,能有效治疗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2基于NF-κB信号通路的苷泰胶囊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与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的活化和增殖密切相关,而抑制核转录因子-κB (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KB, NF-κB)的活性可减弱HSCs的活化与增殖,进而促进其凋亡并缓解肝纤维化。因此,本研究首先采用Western blot口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的表达,证实了苷泰胶囊对HSCs活性的抑制作用。进-步,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评价NF-κB-p65的核转位,并采用RT-PCR检测NF-κB信号通路下游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的表达,揭示了苷泰胶囊对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苷泰胶囊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来抑制HSCs的活化和增殖等作用,进而产生治疗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效果。

席奇,刘亚珠,宋春荣,李京涛,南然,常占杰[7](2015)在《柔木丹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45例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柔木丹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将90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予以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加用柔木丹颗粒治疗,疗程均为24周。结果: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改善肝功能(ALT、r-GT、TBIL)情况优于对照组(P=0.021、P=0.015、P=0.012),并很好地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P=0.022;LN,P=0.000)。结论:柔木丹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有较好疗效,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

潘晨,陈玮,郑铃,李芹,王小众,吴宽裕,陈国良,潘兴南,李东良,孙家敏,林明华[8](2015)在《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发展报告》文中指出数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理论及临床实践在肝病临床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报告简要回顾和总结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的发展历程,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新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所取得的成果以及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的发展思路和应对策略。

李川[9](2013)在《基于上皮间质转化现象对益气活血方抗大鼠肝纤维化疗效及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 HF)是指肝脏中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尤其是胶原的过量沉积。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是发展到肝硬化必经阶段,并与肝癌有关。因此抗纤维化治疗对肝硬化及肝癌的防治、延缓疾病进程、减少患者痛苦及疾病支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肝星状细胞活化、肝窦毛细血管化、上皮间质转化均参与了肝纤维化的进程,其中对上皮间质转化参与肝纤维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进一步研究影响上皮间质转化这一病理生理现象的调控因素,可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目前西医尚无特别有效的抗肝纤维化药物,而中医药在防治肝纤维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优势。益气活血方(黄芪、莪术、九香虫、桃仁)是孙桂芝教授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小验方。经本人导师吕文良主任和广安门医院肝炎门诊的其他专家大量临床观察验证,益气活血方的确有显着的抗肝纤维化疗效。目的:通过观察益气活血方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研究其抗肝纤维化的疗效;验证肝纤维化进程中存在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现象且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receptor Ⅱ, TGF βRⅡ)/Smads信号通路参与了EMT,为EMT参与HF提供实验室依据;探讨益气活血方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以便更好的运用于临床,也为挖掘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的科学内涵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采用四氯化碳和乙醇复合因素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从第5周起,造模的同时开始给予药物干预,药物干预12周后采取大鼠血清、肝脏、脾脏。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白蛋白(Albumin, ALB)含量。记录肝脏、脾脏重量并计算肝指数、脾指数。取各组大鼠肝脏的相同部位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病理结果,并进行纤维化分级。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E-钙粘素(Epithelial Ca2+dependent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E-cadherin)、TGF-β1、TGFβRⅡ、Smad2,并应用Axio Vision Release4.8.2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各指标的阳性表达面积总值和阳性面积百分比。结果:经四氯化碳和乙醇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的肝湿重、脾湿重、肝指数、脾指数均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益气活血方治疗后大鼠的肝湿重、脾湿重、肝指数、脾指数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ALT、AST升高,ALB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益气活血方治疗后大鼠的ALT、AST水平降低,ALB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肝脏纤维化程度全部处于sO期,模型组主要集中在s4期,二者的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益气活血组主要分布在Sl-S3期,与模型组的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E-cadherin表达下调,TGF-β1、TGF βRⅡ、Smad2的表达上调,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活血组E-cadherin表达较模型组提高,TGF-β1、TGFβRⅡ、Smad2的表达较模型组降低,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能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湿重、脾湿重、肝指数、脾指数,并能降低ALT、AST,提高ALB水平,从而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脾形态及肝功能。从病理上来看,益气活血方能改善肝脏炎症程度,减少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促使肝纤维化逆转,具有很好的抗肝纤维化疗效。上皮间质转化参与了大鼠肝纤维化的发展进程,模型组E-cadherin表达的下降是其参与纤维化的证据。益气活血方能上调E-cadherin的表达,提示其可以逆转EMT,从而逆转肝纤维化。益气活血方能通过下调TGF-β1、TGFβRⅡ、Smad2的表达阻断TGF-β/TGFβRⅡ/Smads通路,从而阻断肝纤维化进程。鉴于TGF-β/TGFβRⅡ/Smads通路是EMT的主要通路之一,而我们的研究发现益气活血方既可以逆转EMT,又可以阻断TGF-β/TGFβRⅡ/Smads通路,因此我们认为益气活血方可能是通过阻断TGF-β/TGFβRⅡ/Smads通路,从而逆转EMT实现抗肝纤维化功效。

王剑锋[10](2013)在《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TGF-β1及RhoA相关信号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与意义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是肝硬化必经的早期可逆阶段,及时干预,可以不发展到肝硬化阶段,如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难以逆转。因此,探讨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开发有效的治疗肝纤维化的药物对预防慢性肝病的进一步发展十分重要,对早期逆转肝纤维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我国的中医药在肝纤维化防治研究中显示出较为光明的发展前景,目前已经报导一大批中药制剂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但针对这些中药制剂的研究很多局限于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观察,缺少分子水平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不利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急需深入地研究、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抗肝纤维化的复方中药。本课题组前期临床观察中,根据肝纤维化具有“肝郁脾虚络瘀”的病机特点,采用四逆散加味方治疗肝纤维化患者120例,证实四逆散加味方能显着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改善肝组织结构,提示其有明显的抗纤维化作用,但其详细的分子机制仍不清,目前国内外鲜见有报道对其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结合“肝主疏泄”理论深入研究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机制,并对四逆散加味、四逆散拆方配伍,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四逆散是疏肝理气的基础方,在临床中虽有良好的疏肝解郁功效,但也有其不足,结合多年临床治病经验体会,发现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四逆散。本研究以肝主疏泄为理论依据,在前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得出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有确切疗效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四逆散拆方及其加味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观察不同剂量的四逆散加味、四逆散配伍组方对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影响,探索四逆散加味及其配伍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分子机制,为该方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本论文分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部分是在系统整理中医学对肝纤维化认识古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研究现状,肝纤维化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四逆散加味方的组方配伍思想,为四逆散加味抗肝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研究部分首先采用猪血清诱导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模型,并采用血清生化、光镜观察及免疫印迹、RT-PCR、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观察了四逆散、四逆散加味方治疗肝纤维化的效用;四逆散、四逆散加味方对肝组织中TGFβ1信号通路、Rhoa信号通路的调控,为四逆散加味方的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结论及意义本研究以肝主疏泄理论为指导,采用四逆散加味方对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进行治疗,得到如下结论:1.肝主疏泄理论是防治肝纤维化的重要理论,以该理论为指导的四逆散加味方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2.四逆散加味方具有良好的保护肝细胞,抗炎、降酶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四逆散加味中剂量组、四逆散加味预防组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GGT、ALP活性有显着降低作用,且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HA、Ⅲ型胶原的含量,体现了四逆散加味方“疏肝理气,健脾益气,软坚散结”功效和“肝主疏泄”理论的科学性。3.四逆散加味方能降低大鼠组肝组织中TGFβ1、TGFRmRNA和蛋白表达量、HA蛋白表达量,其机制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减少TGF-β1产生及TGFR表达以减少肝星状细胞活化,对TGFβ1信号通路产生调控作用,减少ECM的生成和HA的产生,而起到抗肝纤维化和保护肝细胞损伤的作用。4.四逆散加味方能下调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组肝组织中Rhoam基因和蛋白表达量、a-SMA蛋白表达量,且以四逆散加味中剂量组、四逆散加味预防组Rhoam基因和蛋白表达量、a-SMA蛋白表达量下调更为显着。证实四逆散加味治疗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下调RhoA基因和蛋白表达,对RhoA/ROCK通路的产生调控作用,减少a-SMA蛋白表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迁移,而起到保护肝细胞,进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二、抗纤Ⅰ号胶囊抗肝纤维化的血清学和形态学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纤Ⅰ号胶囊抗肝纤维化的血清学和形态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双参饮逆转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实验研究
    一、双参饮逆转TAA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环境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TAA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2.2 各组灌胃治疗方案
        2.3 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
        2.4 标本采集
        2.5 指标检测与方法
        2.5.1 病理指标检测
        2.5.2 肝功能检测
        2.5.3 羟脯胺酸含量检测
        2.5.4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
        2.5.5 血清中IFN-γ、IL-6 检测
        2.6 统计学方法
        2.7 实验技术路线图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3.2 各组大鼠肝脏病理结果
        3.2.1 肝脏标本大体形态的观察
        3.2.2 HE染色结果
        3.2.3 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评分结果
        3.3 肝功能检测结果
        3.4 各组大鼠肝组织羟脯胺酸含量检测结果
        3.5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结果
        3.6 血清IFN-γ、IL-6 检测结果
    二、双参饮逆转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DMN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2.2 各组灌胃治疗方案
        2.3 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采集标本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2.6 实验技术路线图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
        3.2 肝脏标本大体观察
        3.3 HE染色结果
        3.4 各组大鼠病理评分结果
        3.5 肝功能检测结果
        3.6 各组大鼠肝组织羟脯胺酸(Hyp)含量检测结果
        3.7 血清HA、LN检测结果
        3.8 血清PC-III、IV-C检测结果
        3.9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讨论
    1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1.1 ECM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1.2 HSC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1.3 与肝纤维化有关的细胞因子
        1.3.1 TGF-β1、PDGF、TNF-α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1.3.2 IL-10 抑制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2 双参饮的药效学评价
        2.1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2.2 双参饮保肝作用的评价
        2.3 双参饮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2.4 双参饮对羟脯胺酸(Hyp)的影响
        2.5 双参饮对肝纤维化大鼠组织病理的影响
        2.6 双参饮对IL-6、IFN-γ的影响
    3 TAA和 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选择
    4 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4.1 中医对肝纤维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4.2 补虚化瘀法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概况
        4.2.1 益气化瘀法
        4.2.2 滋阴化瘀法
        4.2.3 健脾化瘀法
        4.2.4 补肾化瘀法
    5 双参饮的立题依据、组方原则和方解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基于康复新液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影响探究中医肝络病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上篇 肝络病与肝纤维化相关性研究
    第一部分 肝纤维化中医肝络病认识观
        1.络病理论
        1.1 络病理论源流与发展
        1.2 络病病因病机
        2.肝纤维化中医病名的认识
        3.肝纤维化中医病因病机
        3.1 肝纤维化中医病因
        3.2 肝纤维化中医病机
        4.中医肝络病
        4.1 肝络生理功能特点
        4.2 肝络病及其特异性
        5.肝纤维化中医肝络病观
        5.1 肝纤维化肝络病的病理特征
        5.2 肝纤维化肝络病的病机特点
        5.3 肝纤维化肝络病的临床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肝纤维化的现代医学认识
        1.肝星状细胞激活是肝纤维化核心环节
        2.肝脏微循环障碍在肝纤维化中的重要作用
        2.1 肝星状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在维持正常肝脏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2.2 肝脏微循环障碍是肝纤维化重要的病理改变,亦是关键病理机制.
        2.3 肝星状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胞内信号通路激活是肝脏微循环障碍发生的关键机制
    第三部分 肝络病与肝纤维化
        1.中医学肝络与现代医学肝血窦结构功能认识的一致性
        2.中医肝络病与现代医学肝纤维化一致性
        2.1 中医肝络病与现代医学肝纤维化病因同源病机一致
        2.2 中医肝络病与现代医学肝纤维化病理及病理转变一致
中篇 肝纤维化与康复新液“血瘀络阻-通利血脉”证效关系刍议
    1.中医学对蟑螂药用价值的认识
    2.美洲大蠊药理药效研究概况
        2.1 抗肝损伤/肝纤维化作用
        2.2 组织修复作用
        2.3 抗肿瘤作用
        2.4 抗氧化作用
        2.5 抗炎消肿作用
        2.6 抑菌抗病毒作用
    3.康复新液研究进展
    4.康复新液通利血脉抗肝纤维化
下篇 实验研究康复新液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影响
    第一部分 康复新液抗肝纤维化作用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主要实验设备与器械
        2.实验方法
        2.1 CCl_4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2.2 给药
        2.3 取材
        2.4 指标检测
        2.5 数据处理
        3.实验结果
        3.1 一般体征
        3.2 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
        3.3 肝脏组织结构观察
        3.4 肝纤维化血清生物学标志物
        3.5 肝纤维化肝组织生物学标志物
    第二部分 康复新液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品
        1.2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
        1.3 Western Blot所需配方
        1.4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制备组织样品
        2.2 测样品浓度
        2.3 样品制备
        2.4 SDS-PAGE电泳
        2.5 数据处理
        3.实验结果
讨论
    1.模型选择、建立与评价
        1.1 制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常用方法
        1.2 本研究采用CCl_4诱导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2.阳性药物秋水仙碱选择
    3.指标选择
        3.1 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
        3.2 肝脏病理形态学观察
        3.3 肝纤维化血清生物学标志物
        3.4 肝纤维化肝组织生物学标志物
        3.5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4.中医肝络病与现代医学肝纤维化肝脏微循环障碍
        4.1 从生理病理看中医肝络病与现代医学肝纤维化肝脏微循环障碍
        4.2 从病理机制、临床特征看中医肝络病与现代医学肝纤维化肝脏微循环障碍
        4.3 从实验室指标看中医肝络病与现代医学肝纤维化肝脏微循环障碍.
        4.4 从治疗看中医肝络病与现代肝纤维化医学肝脏微循环障碍
        4.5 从康复新液对CCl_4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影响看中医肝络病与现代肝纤维化医学肝脏微循环障碍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石斛合剂序贯法对糖尿病合并肝损伤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构建高成模率的糖尿病合并肝损伤(NAFLD、NASH、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及观察石斛合剂的疗效和毒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饲料
        2.2 实验药物
        2.3 实验试剂
        2.4 实验仪器
        2.5 实验方法及实验流程图
        2.6 分组制备及给药方法
        2.7 指标检测
        2.7.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2.7.2 血清中空腹血糖(FBG)含量
        2.7.3 血清中总胆固醇(TC)含量
        2.7.4 血清中三酰甘油酯(TG)含量
        2.7.5 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
        2.7.6 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及HE染色肝损伤情况
        2.8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3.2 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3.3 大鼠组织重量变化情况
        3.4 大鼠腹腔脂肪重量变化情况
        3.5 大鼠空腹血糖(FBG)变化情况
        3.6 大鼠血脂变化情况
        3.7 大鼠肝功能变化情况
        3.8 大鼠肝组织HE染色的观察
    4 讨论
        4.1 T2DM发生胰岛素抵抗导致肝脏脂肪变性、NAFLD、NASH、肝纤维化
        4.2 复制符合人类疾病、较合理的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模型
        4.3 T2DM合并NAFLD伴有肝损伤、肝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性研究
        4.4 石斛合剂序贯法的理论依据
        4.5 石斛合剂序贯法长期服用有无肝毒性的探讨
        4.6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石斛合剂干预糖尿病合并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及实验流程图
        2.5 指标检测
        2.5.1 DCF法检测血清中自由基ROS含量
        2.5.2 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TGF-β1含量
        2.5.3 Masson三色染色检测肝组织胶原纤维含量
        2.5.4 免疫组化(IHC)法检测肝组织α-SMA、Fibronogen、Ⅳ-Collagen含量
        2.5.5 蛋白印迹(WB)法检测肝组织Smad 2、Smad 3、p Smad 2、pSmad 3、α-SMA、MMP1、MMP 2、MMP 9含量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血清自由基ROS变化情况
        3.2 大鼠血清TNF-α变化情况
        3.3 大鼠血清IL-6变化情况
        3.4 大鼠血清TGF-β1变化情况
        3.5 大鼠肝组织观察胶原纤维变化情况
        3.6 大鼠肝组织观察α-SMA、Fibrinogen、Ⅳ-Collagen变化情况
        3.7 大鼠肝组织pSmad2、Smad2、pSmad3、Smad3、α-SMA蛋白表达变化情况
        3.8 大鼠肝组织MMP 1、MMP 2、MMP 9蛋白表达变化情况
    4 讨论
        4.1 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4.2 氧化应激、自由基ROS、炎症因子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4.3 肝纤维化TGF-β1→Smad 2、Smad 3→α-SMA→Ⅳ-Collagen信号通路的作用
        4.4 肝纤维化MMPs/ECM机制探讨
        4.5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及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基于系统评价的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丙肝肝纤维化的认识
        1.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1.2 发病机制
        1.1.3 临床表现
        1.1.4 诊断要点
        1.1.5 治疗近况
    1.2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1.2.1 肝纤维化的中医学病名
        1.2.2 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证型
    1.3 循证医学对中国医学领域的影响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所采用的系统评价方法基本步骤
    2.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文献资料及检索策略
        2.3.1 检索条件
        2.3.2 数据库及搜索引擎的选择
        2.3.3 文献检索策略
    2.4 文献筛选
    2.5 文献质量评价
    2.6 统计学方法
    2.7 敏感性分析及漏斗图偏倚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文献筛选结果
    3.3 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3.4 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信息
    3.5 纳入研究的具体试验信息
    3.6 Meta分析结果
        3.6.1 Peg-IFN-α-2a+Ribavirin(治疗组)与常规护肝(对照组)治疗丙肝肝纤维化疗效的Meta分析结果
        3.6.2 Peg-IFN-α-2a+Ribavirin(治疗组)与IFN-α-2a+Ribavirin(对照组)治疗丙肝肝纤维化疗效的Meta分析结果
    3.7 不良反应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对系统评价方法学及文献质量的讨论
    4.2 对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肝纤维化的Meta分析讨论
    4.3 对不良反应的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科研成果

(5)健脾软肝方对四氯化碳致肝纤维化大鼠α-SMA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2. 大鼠肝脏大体形态及肝湿重观察
    3. 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
    4. 肝纤维化的分级程度
    5. 各组大鼠肝组织α-SMA蛋白的表达
    6. 各组大鼠肝组织α-SMA mRNA的表达
第三部分 讨论
    1.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选择及复制
    2. 中国传统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健脾软肝方对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3. 健脾软肝方对CCl_4致肝纤维化大鼠α-SMA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苷泰胶囊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绪论
    1 研究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2 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药理研究进展
    3 本课题的总体研究思路与内容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3.2 主要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苷泰胶囊抗肝纤维化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与给药
        2.3 样本收集与处理
        2.4 比色法测定大鼠血清AST、ALT的活性
        2.5 ELISA法检测血清HA、LN、PCⅢ和CⅣ含量
        2.6 碱水解法测定肝组织HyP含量
        2.7 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2.8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苷泰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ST、ALT活性的影响
        3.2 苷泰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HA、LN、PCⅢ和CⅣ含量的影响
        3.3 苷泰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HyP含量的影响
        3.4 苷泰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苷泰胶囊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Western blot
        2.2 免疫组化
        2.3 RT-PCR
        2.4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苷泰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α-SMA表达的影响
        3.2 苷泰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NF-κB-p65核转位的影响
        3.3 苷泰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TNF-α、IL-6和TGF-β1表达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柔木丹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45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省近现代中西医结合肝病防治历史回顾
    1.1 乙型肝炎调查
    1.2 病原检测发展概况
    1.3 肝病疾病谱的变化
    1.4 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
2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现状和发展
    2.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2.2 肝衰竭 (重型肝炎) 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3 其他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2.4 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2.5 肝癌及其他终末期肝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6 脂肪肝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3 肝病新药的研究和开发
4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5 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6 学术交流和科普教育
7 当前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8. 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发展策略
    8.1 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8.2 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对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的政策倾斜
    8.3 加强学会各单位之间的联系协作

(9)基于上皮间质转化现象对益气活血方抗大鼠肝纤维化疗效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略缩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1 益气活血方抗大鼠肝纤维化疗效观察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2 益气活血方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3 总结和展望
        3.1 总结
        3.2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上皮间质转化与纤维化研究进展
        1 EMT与纤维化
        2 EMT的分子机制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诊治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研究
        2 辨证分型研究
        3 单味中药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
        4 中药复方制剂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
        5 针刺治疗肝纤维化研究
        6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TGF-β1及RhoA相关信号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一) 肝纤维化与古代相关病名的区别与联系
        (二) 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研究
    二、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研究
        (一) 肝纤维化辨证分型研究
        (二) 肝纤维化的治则治法研究
        (三) 抗肝纤维化复方的实验研究
        (四) 单味中药治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三、从“肝主疏泄”论治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探讨
        (一) 肝纤维化与肝主疏泄
        (二) 肝失疏泄与四逆散
        (三) 治疗肝纤维化对四逆散加味的原因分析
    四、肝纤维化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探讨
        (一) HSC的活化是肝纤维化的基础,HSC成为抗纤维化研究的靶标
        (二) 参与ECM合成的信号转导通路,将成为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的新靶点
    五、四逆散加味组方配伍思想分析
        (一) 四逆散病位、病机定位
        (二) 四逆散组方配伍分析
        (三) 四逆散拓展运用
        (四) 四逆散加味组方分析
        (五) 四逆散加味与肝纤维化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四逆散加味干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实验二: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1相关信号表达的影响
    实验三: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大鼠Rhoa相关信号表达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抗纤Ⅰ号胶囊抗肝纤维化的血清学和形态学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参饮逆转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 谢盟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基于康复新液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影响探究中医肝络病理论[D]. 李雪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3]石斛合剂序贯法对糖尿病合并肝损伤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 萧自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03)
  • [4]基于系统评价的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研究[D]. 刘钢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4)
  • [5]健脾软肝方对四氯化碳致肝纤维化大鼠α-SMA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D]. 王宪东. 云南中医学院, 2017(03)
  • [6]苷泰胶囊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李光全.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柔木丹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45例疗效观察[J]. 席奇,刘亚珠,宋春荣,李京涛,南然,常占杰. 中医药导报, 2015(24)
  • [8]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发展报告[J]. 潘晨,陈玮,郑铃,李芹,王小众,吴宽裕,陈国良,潘兴南,李东良,孙家敏,林明华. 海峡科学, 2015(01)
  • [9]基于上皮间质转化现象对益气活血方抗大鼠肝纤维化疗效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 李川.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1)
  • [10]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TGF-β1及RhoA相关信号的调控研究[D]. 王剑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抗纤Ⅰ胶囊抗肝纤维化血清学及形态学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