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难治性精神分裂症4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辰[1](2016)在《利培酮合并喹硫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利培酮合并喹硫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精神分裂症患者共35例,所选患者均符合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总共治疗12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末、8周末、12周末由专业精神科医生应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患者病情改善程度;应用药物副作用量表(TESS)评定患者在12周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若方差不齐,采用近似F检验:Welch法。各组间均数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法。结果治疗4周末、8周末、12周末BPRS总分和治疗前相比明显减低,缺乏活力因子、思维障碍因子、激活性因子、敌对猜疑因子的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改善,焦虑忧郁因子评分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根据减分率[1][2]评价临床疗效,显着有效率8%,临床有效率57%,无效率34%,总有效率65%。治疗4周末、8周末、12周末的TESS总分无显着差异。结论参与本研究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应用利培酮和喹硫平联合治疗后,精神病性症状基本得到控制,病情得到缓解。但在焦虑抑郁方面未见明显改善,建议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能够耐受治疗。
胡辉华,常会民[2](2012)在《杏仁核MRI三维重建技术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MRI三维重建,探讨杏仁核毁损部位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立体定向手术的影响。方法将武警广东总队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诊治的8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平面图像杏仁核扫描)和观察组(MRI三维重建杏仁核扫描),每组各40例,对两组的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BPRS)、简明智力量表评分(MMSE)、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PANSS)以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BPRS、PANSS分值明显降低,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40例中,23例达到Ⅱ级水平,12例达到Ⅲ级水平,5例达到IV级水平;观察组40例中,1例达到Ⅰ级水平,35例达到Ⅱ级水平,3例达到Ⅲ级水平,1例达到Ⅳ级水平。与对照组比较(87.5%),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升高(9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杏仁核MRI三维重建图像指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
刘增龙,周会爽,郑冬瑞,佟志华[3](2009)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及其治疗进展》文中提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极其严重且愈后不良的重性精神疾病。在抗精神病药物问世之前,精神病医院住满了被认为是无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人们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是无法治愈的。上世纪50年代氯丙嗪的问世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但是并非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都能得到治愈或
李哲,李炜东[4](2009)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指明
孙来顺[5](2021)在《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精神分裂症是临床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具有病情迁延、反复发作、致残率高的特征。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以控制病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由于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仍然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主要遵循早期、有效和维持原则,即尽早治疗、单药治疗、原药治疗及个体化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随着相关药物的研究进展,可供选择的治疗药物种类越来越多,科学合理是当前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原则、不同时期和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选择进行综述,并着重阐述以阳性症状为主的患者、以阴性症状为主患者及伴抑郁存在自杀和自伤倾向患者的药物治疗,以期为该病的药物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魏美娜[6](2021)在《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奥氮平、氨磺必利联合用药方案可行性以及联合用药效果,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收治住院治疗的8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1∶1比例法随机分组。参照组40例患者采取奥氮平治疗,联合组40例患者采取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对比参照组与联合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血脂水平、体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与参照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间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血脂水平、体质量比较,P <0.05数据差异显着。结论对比奥氮平单一治疗,采用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的患者症状、血脂水平改善明显,治疗效果显着。
刘文艳,郭蕊[7](2021)在《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9月~2020年9月住院治疗的102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1例患者给予奥氮平联合安慰剂治疗,观察组51例患者给予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PANSS评分、神经营养因子指标和血清炎性因子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6.08%)高于对照组(74.51%)(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IL-6、IL-1β和TGF-β1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PA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可有效改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提高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霍洪林[8](2021)在《齐拉西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疾病特点、患者康复治疗要点,评价齐拉西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治疗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医院精神科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总计80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患者家属知情同意,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对照组、观察组分组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齐拉西酮治疗,观察患者采取齐拉西酮联合MECT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状况,包括临床疗效、精神症状、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以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精神病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90.00%vs. 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头痛、消化不良、呼吸不适等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观察组、对照组发生率(20.00%vs. 1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齐拉西酮治疗基础上辅助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可以提升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精神症状改善,安全性理想。
张进唯[9](2021)在《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于红河州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40例,通过完全双盲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2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氯氮平片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利培酮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高于常规组患者的50.00%(χ2=3.956,P=0.047);治疗后,2组患者阳性、阴性、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 <0.01)。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00%,低于常规组患者的45.00%(χ2=4.286,P=0.038)。结论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更好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王璐[10](2021)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rTMS精准干预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精神分裂症是重型精神疾病的一种,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抗精神类药物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线治疗方式,但有1/3至1/2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的效果仍不够理想,常残留有显着的阴性症状及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即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eatment-refractory Schizophrenia,TRS)。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TRS患者顽固的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主要归结于前额叶的低活动性。目前临床中除药物治疗外,常采用电休克治疗,用于控制TRS患者的症状,但常伴有记忆功能损伤等严重副作用,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开发新型的TRS治疗方法。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既往的研究表明,rTMS具有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潜力,但既往研究中,采用的刺激靶点、频率及定位方法的不同,使得不同研究间结论有较大异质性,且较少关注rTMS对TRS的治疗效果。2018年的指南中作为Ⅲ类推荐,建议将rTMS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优化精神分裂症的rTMS方案。经典高频rTMS(10Hz-25Hz)对皮层可产生显着的刺激后即刻效应,但是这种刺激后效应较弱,持续时间短。间歇性θ爆发性磁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是一种模式化兴奋性刺激模式,既可以产生较强的刺激后即刻效应,且这种刺激后效应可以维持一段时间。iTBS每次仅需3分钟,仅为传统刺激治疗时间的1/10,治疗时间明显短于rTMS,具有短时高效可调制的优势。定位方法是影响rTMS治疗的另一因素,既往多采用基于解剖的体表定位方法,难以精准干预目标靶点。外部光学跟踪和磁共振成像引导的立体导航技术可以利用受试者的个体化图像数据,指导rTMS聚焦于目标区域,实现精准干预。因此iTBS与个体化MRI神经导航技术的结合可能具有改善TRS患者临床症状及认知障碍的潜力。既往文献提示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LDLPFC)是TRS的核心损伤靶区,也是与认知相关执行控制网络的主要节点,因此调节L-DLPFC活性可能是改善TRS患者的潜在治疗方案。综合考虑iTBS参数的优势和L-DLPFC在TRS患者大脑功能的重要性,我们尝试利用优化的iTBS序列刺激L-DLPFC以改善TRS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尽管rTMS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但是其潜在的神经机制仍无可靠结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是由利用局部血氧水平时间依赖性进行成像的方法,可探究静息状态下的不同大脑局部区域功能、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以及脑网络功能。因此我们采用rs-f MRI功能的不同分析方法,探讨iTBS治疗的潜在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探索兴奋性iTBS和20Hz rTMS在单次同等剂量刺激下的认知促进效应,得到优化的序列,然后用于TRS临床症状以及认知功能的治疗;同时采用rs-f MRI技术,探索rTMS干预TRS的潜在神经机制。(1)研究一:探索iTBS是否比传统的高频刺激(本篇研究主要采用20Hz)导致更强的行为调制作用,选择出更为优化的刺激参数,应用于TRS患者的治疗。(2)研究二:设计随机双盲对照(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实验,探索个体化MRI神经导航下的L-DLPFC精准iTBS干预能否改善TRS的临床症状,尤其是阴性症状。同时探索其对TRS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尤其是对视空间工作记忆(Visual-spatial working memory,vs WM)功能的影响,(3)研究三:此外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进一步探索iTBS治疗前后大脑局部脑区功能、刺激靶点与其他脑区间和脑网络功能的变化,及其与TRS患者症状改善间的关系,拟揭示iTBS治疗TRS潜在的神经机制。研究方法1、研究一:采用随机单盲实验设计,招募健康受试者,将其随机分到iTBS组、20Hz组和假刺激组,利用不同参数的rTMS刺激受试者的L-DLPFC。所有健康受试者均进行骰子博弈游戏(Game of Dice Task,GDT)和风险收益游戏(Risky Gains Task,RGT)两项风险决策任务,以GDT和RGT的表现改变为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三种不同参数的rTMS刺激对受试者风险决策的影响,验证iTBS较传统型20Hz是否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主要指标为GDT和RGT的正反馈和负反馈利用率。2、研究二: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以TR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随机分配到真刺激组/假刺激组。两组受试者均接受为期2周的基于MRI空间导航个体化的精准L-DLPFC刺激,两组均采用iTBS序列,仅刺激线圈类型不同,其中假刺激组使用科研专用伪刺激线圈。TRS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治疗2个月后均进行临床症状的评估,同时采集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系统的神经心理学测试及视空间工作记忆的评估。3、研究三:在评估症状和认知功能之外,同时收集了研究二中TRS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利用局部脑活动应用分数低频振幅(fractional Low Amplitude of frequency fluctuations,f ALFF)、基于刺激靶点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和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的大脑网络分析等多种rs-f MRI分析方法,多方面探索iTBS治疗对大脑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1、研究一:最终纳入87人,每组各29人。在GDT和RGT决策任务表现上,iTBS组和20Hz组均能显着改善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能力,增加安全选项比例,减少风险选项比例(P<0.05)。此外,在RGT任务中,iTBS组更能促进反馈能力,降低风险选择,这种改善作用强于20Hz组和假刺激组(正负反馈均有效,P<0.05)。2、研究二:最终纳入73例TRS患者,其中真刺激组38人,假刺激组35人。结果发现经过2周iTBS治疗后,刺激前、刺激后、2月随访时,不同组别之间症状的改善效应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iTBS能够有效改善TRS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这种改善效应可以持续至治疗后2个月。在纳入的73例TRS患者中,有59名TRS患者完成了视空间工作记忆任务,其中iTBS组33人,假刺激组26人。结果发现刺激前后,不同组别的患者之间3-back的正确率存在显着的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在iTBS组中,3-back的正确率在治疗后得到显着改善,而假刺激组则未见明显变化。症状与认知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TRS患者工作记忆能力的提高和总体症状得分的降低呈显着的负相关。3、研究三:分数低频振幅分析提示,右侧楔叶、右侧楔前叶的f ALFF值存在显着的时间×组别交互作用(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iTBS刺激后TRS患者右侧楔叶的局部活动增强、右侧楔前叶的局部活动减弱,但是在假刺激组却未发现类似的效应。相关性分析提示患者vs WM能力的提高和症状的改善有显着的正相关,右侧楔叶局部活动的增加与vs WM能力的改善正相关。基于种子点与全脑体素间功能连接分析显示刺激靶点(L-DLPFC)与左侧楔叶的功能连接强度在iTBS刺激后呈增加的趋势。ICA分析显示iTBS可使背侧注意网络与默认网络之间连通性的增强,但是假刺激组依然存在背侧注意网络与执行网络之间连通性的降低。研究结论1、研究一:无论是iTBS还是20Hz单次刺激后均能显着改善正常被试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能力,iTBS相比于20Hz有更强的决策行为调制作用,可能是更有力的神经调控方法。2、研究二:本研究首次证明了连续2周的L-DLPFC iTBS治疗能够改善TRS患者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肯定了iTBS用于改善TRS患者阴性症状和工作记忆的能力,并证实了iTBS治疗的持续效应。总之,本研究为iTBS作为一种辅助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缓解TRS症状和改善认知功能提供了临床证据。3、研究三:iTBS刺激可有效调控远隔区域的活性,同时通过调节不同脑区间的功能连接及脑网络间的连通性,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改善认知功能。
二、难治性精神分裂症4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难治性精神分裂症4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利培酮合并喹硫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杏仁核MRI三维重建技术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
1.3.1 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2] |
1.3.2 简明智力量表评分 |
1.3.3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 |
1.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术后BPRS、MMSE和PANSS结果 |
2.2 术后1年临床疗效比较 |
3 讨论 |
(5)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精神分裂症治疗目标 |
2 精神分裂症治疗原则 |
3 急性期治疗 |
3.1 以阳性症状为主的患者 |
3.3 伴抑郁存在自杀和自伤倾向患者治疗 |
4 维持期治疗 |
5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 |
6 总结 |
(6)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效果评价标准[8]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比较 |
2.2 计量观察指标比较 |
3 讨论 |
(7)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营养因子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8)齐拉西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精神症状评分标准 |
1.5 效果评估标准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2.3 精神症状评分比较 |
3 讨论 |
(9)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选择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
1.5 疗效评定标准 |
1.6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 |
2.3 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10)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rTMS精准干预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
1.2 经颅磁刺激 |
1.3 功能磁共振 |
1.4 本研究所关注的科学问题 |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iTBS对风险决策的调控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目的 |
2.3 材料与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结论 |
第三章 iTBS干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双盲、随机、对照实验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假设及目的 |
3.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3.4 研究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iTBS干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神经机制的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研究假设及目的 |
4.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4.4 研究结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局限性与结论 |
5.1 局限性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非药物性干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难治性精神分裂症4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利培酮合并喹硫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辰.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2]杏仁核MRI三维重建技术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术中的应用[J]. 胡辉华,常会民. 海南医学, 2012(18)
- [3]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及其治疗进展[J]. 刘增龙,周会爽,郑冬瑞,佟志华. 中国民康医学, 2009(23)
- [4]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与治疗[J]. 李哲,李炜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11)
- [5]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J]. 孙来顺. 医学信息, 2021(21)
- [6]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研究[J]. 魏美娜. 中国医药指南, 2021(18)
- [7]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刘文艳,郭蕊.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1(03)
- [8]齐拉西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J]. 霍洪林.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09)
- [9]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张进唯.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04)
- [10]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rTMS精准干预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D]. 王璐.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