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PG汽车发动机闭环电子喷射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邹斌[1](2013)在《独立控制式油气两用燃料发动机匹配设计及切换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替代燃料LPG以其良好的经济性、排放性能和行驶里程综合优势,在当前倡导节能环保的整体大环境下,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针对当前单ECU燃料控制方式存在重复性开发与应用风险,随动式燃料控制方法控制效果不能适应严格的动力性和排放性能指标要求。本文开展了独立控制式油气两用燃料发动机匹配设计及切换控制方法研究。通过分析现有两用燃料发动机控制方法,设计了独立控制式汽油/LPG两用燃料发动机控制方法。提出了双ECU传感器信号分配方法,采用点火开关信号控制简化了执行器控制权切换,研究了汽油至LPG以及LPG向汽油的状态转换过程、发动机燃料状态选择方法、ECU电源控制和以及工作状态控制。在整车上进行了燃料切换试验,验证出论文所提出的独立式两用燃料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对LPG供气部件进行匹配研究。针对LPG喷嘴的匹配要求,提出了容器排水称重式喷嘴动态喷气量测量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影响喷射过程气室压力的相关影响因素。阐述了喷气体积的测量与计算方法。建立了喷嘴动态喷射体积测量装置,分析了测量系统结构及工作过程。通过喷嘴重复性测试试验验证论文提出的动态喷气体积测量方法的可行性。此外对喷嘴进行了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论文所提出的动态喷气体积测量方法可较好地辅助喷嘴的匹配。根据燃料切换需求设计了LPG状态发动机控制模块电源、微处理器、传感器信号处理和执行器驱动的相关硬件,完成了发动机功能控制软件与喷气阀、点火线圈、曲轴位置信号传感器、凸轮轴位置信号传感器和爆震传感器接口的时序控制驱动软件设计。分析影响时序控制驱动实时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时序控制驱动实时性的方法,通过试验检验时序控制驱动的实时性。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对比分析了所开发的汽油/LPG两用燃料发动机在使用不同燃料时的动力性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LPG状态下的最大转矩下降4.8%,最大功率下降6%,满足目标对动力性下降的要求。对整车进行了高寒、高原和高温标定试验,试验表明:两用燃料发动机燃料切换系统和LPG状态发动机控制系统在三高环境下的工作正常,两用燃料车在三高环境下的驾驶性性能良好,验证了所设计的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
潘辉[2](2011)在《基于城市行驶工况的LPG燃气车用发动机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全球(尤其中国)汽车产销及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由此引发的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趋严峻。低碳、清洁且热值高的液化石油气(Liquefied Petroleum Gas,LPG)燃料在汽车用发动机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目前常用的LPG燃气车用发动机大多数由汽油/柴油机改造而成,普遍存在动力下降、排放性差的不足。为此,论文以YC6112LPG燃气车用发动机为对象,研究基于城市行驶工况的LPG燃气车用发动机控制方法,研制LPG燃气车用发动机硬件在环实验系统,并以此对该控制方法进行实验验证。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LPG燃气车用发动机的研究、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根据内燃机及燃烧学原理,以YC6112LPG发动机为对象,建立了发动机数学及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了发动机混合气形成与浓度、点火及废气涡轮增压等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性的影响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城市行驶工况的LPG燃气车用发动机燃气喷射和点火联合控制方法(fuel injection combining ignition control method,简称FICIC,该方法通过模糊控制燃气喷射量,以基于最优发动机性能的MAP调节点火提前角);其次根据FICIC控制原理对基于城市行驶工况的LPG燃气车用发动机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主要包括ECU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设计;再次,利用GTpower和MATLAB/simulink平台建立LPG燃气车用发动机及其控制仿真模型,结合废气涡轮增压,以0-15km/h加速工况和城市行驶工况作为汽车输入,对LPG燃气车用发动机FICIC控制方法进行仿真与对比分析;为进一步验证基于城市行驶工况的LPG燃气车用发动机FICIC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搭建了基于GTpower、LabVIEW及NI CompactDAQ的LPG燃气车用发动机FICIC控制硬件在环实验系统,并进行了硬件在环实验及结果分析,以提高LPG燃气车用发动机在城市行驶工况下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论文最后对所研究的LPG燃气车用发动机FICIC控制方法及其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曹云鹏[3](2011)在《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系统设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船用发动机燃用LPG、CNG和LNG等气体燃料是降低船舶动力装置排放污染和改善船舶能源结构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根据船艇汽油机装置的技术现状,开展了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系统的理论研究、工程设计和测试方法等方面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提出一套通用化的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方案,满足了船用电控喷射汽油机和化油器汽油机燃气化改造需求。为了有效地实施此方案,建立以TMS320F2812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电控系统集成开发平台,实现了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系统软、硬件同步设计,提高了电控软件开发质量和效率。2.开展船用LPG发动机工况判据、混合型模糊-PID空燃比控制算法、基于BP神经网络的喷射脉谱辨识建模技术和船用LPG发动机燃料转换控制策略的研究,在MATLAB-DSP软件环境下,建立了模型化的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软件,实现了船用LPG发动机各工况空燃比的控制。3.建立船用LPG发动机数学模型,实现了气体燃料发动机特性的模拟。采用离散相似法建立船用LPG发动机仿真模型,实现了分时、多任务仿真计算。提出一种内部变量虚拟实验建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动机模型精度依赖台架实验数据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船用LPG发动机模型计算精度和速度满足控制分析需要。4.制定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系统测试方案。提出模型化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软件单元测试与集成测试方法,模型在环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喷射控制软件测试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采用PC机建立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为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系统性能验证提供了虚拟测试环境。5.在LPG发动机试验台上,开展起动、燃料转换控制和怠速工况排放试验,初步考核了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系统的性能。台架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系统实现了预期的控制功能;混合型模糊-PID控制算法实现了怠速工况空燃比控制,排放指标满足Q/711 J127-2001和GB18285-2005标准要求;综合考虑船用LPG发动机转换瞬间转速波动、污染物排放和转换操作的简便程度,加速转换控制策略优于直接转换和减速转换控制策略。
陈海兰[4](2010)在《基于现代排放法规的LPG公交车用发动机排放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全球经济大循环条件下,中国汽车的保有量持续增加,与此同时出现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使液化石油气汽车(Liquefied Petroleum Gas Vehicle简称LPGV)应用越来越广。目前,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公交车也采用液化石油气燃料,以广州公交车为例,LPG公交车虽然降低了碳烟的排放,但是出现在行驶工况过程中,欧Ⅲ排放标准的LPG公交车用发动机实际排放达不到欧Ⅱ排放标准规定。基于现有LPG公交车的应用现状,本文从LPG公交车用发动机排放物生成机理出发,以YC6112LPG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分析机内与机外净化因素对排放的影响以及排放特性,研究基于现代排放法规的LPG公交车用发动机的排放控制研究方法,以此来解决面向城市公交循环工况下的CO、HC、NOx低转化率的问题,并且进行单点喷射形式下的LPG公交车用发动机排放特性实验,以此来研究多点喷射控制下排放效果,从而满足现代排放法规的要求。论文首先从LPG公交车用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入手,分析三种有害排放物的形成过程,并从燃烧机理出发,建立了三种排放物的燃烧化学反应模型,从中得出各排放物生成的反应速率与工质温度、空燃比之间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基于YC6112LPG发动机的排放仿真模型,该模型包括涡轮增压器、节气门体、进排气系统、燃油喷嘴、发动机气缸和进排气阀门等部分,并以此进行外特性条件下的LPG发动机排放仿真及实验分析。再次,在已经建立的LPG公交车用发动机排放物仿真模型基础上,研究机内与机外因素对发动机排放的影响,机内净化因素主要从进气组分和进气不均匀性、空燃比方面,而机外净化因素主要从三元催化转化器方面研究对LPG车用发动机排放的影响。同时,对LPG公交车用发动机的稳态排放特性和瞬态排放特性进行研究,其中瞬态排放特性主要包括在启动工况、加减速瞬态工况下的LPG发动机的排放特性,继而又研究了基于城市公交循环工况的LPG发动机的排放特性。其次,以广州LPG公交车用发动机YC6112为研究对象,在燃气成分是LPG(70%丙烷和30%丁烷)的情况下,采用改进的多点喷射形式,通过实时改变喷油脉宽实现对空然比MAP开环-PID闭环复合控制,MAP控制主要根据转速和负荷变化来决定喷油量的多少,PID闭环控制通过氧传感器的反馈值与理论值的误差来补偿前馈控制输出的喷油脉宽,来实现基于现代排放法规的多点喷射空燃比控制,使其过量空气系数在理论值附近。同时,对多点喷射发动机与目前的单点喷射发动机进行过量空气系数、排放物控制对比,对于采用多点喷射控制的LPG公交车基于中国典型城市公交循环工况进行排放测试。最后,在LPG发动机台架以及公交车上进行排放实验,并以此与GT-POWER排放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赵猛,蒋炎坤,吴峰胜[5](2007)在《LPG发动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LPG的燃烧特性、LPG燃料供气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了LPG单燃料和双燃料发动机排放特性、动力性的特点,指出了LPG发动机研究工作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并对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建议。
刘勇[6](2007)在《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仿真平台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液化石油气(Liquefied Petroleum Gas.LPG)和天然气作为车用发动机的代用燃料具有混合性能好、燃烧较完全、尾气排放较低的特点,因此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为了实现燃气发动机的良好性能,本文开展了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仿真平台的开发研究,所构建的仿真平台是以工控机为核心,由工控机取代了燃气发动机上的ECU,可以方便地进行发动机的调试试验;可以方便地在试验过程中对比不同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该仿真平台的建立为开展燃气发动机各种工况下有效控制规律探索的基础性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软硬件环境。进行了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仿真平台的硬件系统构建,所构建的电控技术仿真平台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两用燃料电控发动机、燃气供给装置、控制装置和加载测量装置。开展了燃气喷射控制技术的研究,构建了汽油/LPG两用燃料发动机的燃气喷射控制模型。该模型的仿真运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燃气喷射控制模型可以较好的实现燃气发动机多点顺序气态喷射的控制;能够实现精确的燃料喷射脉宽和燃料喷射定时的控制。进行了燃气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的研究,构建了发动机的点火控制模型。该模型的仿真运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点火控制模型可以实现精确的点火提前角和闭合角的控制,并且该模型可以实现爆震的分缸控制。开展了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仿真平台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仿真平台及燃气喷射控制模型可以实现对发动机燃气喷射的良好控制;可以方便地实现发动机控制参数的实时在线修改,可以方便地应用不同的控制算法进行发动机各种工况的控制。
江兵[7](2006)在《电控LPG进气道液态喷射掺氢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发动机电喷技术及清洁能源的研究备受关注,其中液化石油气(LPG)作为一种清洁的车用发动机燃料,它的应用受到各国的重视;氢作为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能源,国内外的许多研究机构也都致力于其内燃机燃用及双燃料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LPG发动机技术与氢发动机及其双燃料发动机的研究现状的分析,结合LPG液态喷射实验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电控LPG进气道液态喷射掺烧氢气的实验方案,建立了试验用LPG液态喷射掺氢燃烧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重点实验考察了在电控LPG进气道液态喷射基础上掺烧氢气发动机的运行状况和排放水平。 首先,实验室制备了氢气,搭建了制氢装置,进行了LPG发动机在线掺氢的尝试。做了LPG喷嘴和氢喷气阀的标定工作,结合电控喷嘴流量特性,根据等热值掺氢率的计算方式找出LPG和氢的脉宽关系,即采用了等热值替换的方式来改变燃料的掺氢率,为发动机变掺氢率控制奠定了基础。 其次,设计了合适的掺氢电控喷射系统,根据试验要求建立了试验控制系统的硬件,并编写了其控制软件。最后通过实验,研究发动机的参数如掺氢率、过量空气系数等多种因素对LPG发动机掺烧氢气的燃烧、排放及工作性能的影响。重点考察并做了在掺烧氢气后,怠速下的转速稳定性试验以及小负荷工况下发动机的动力性和排放试验。实验发现,合适的掺氢燃烧,发动机实现了更加平稳的运行,并且排放也得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胡春明[8](2006)在《火花点燃式LPG发动机快速稀燃及排放控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对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及空间的保护意识日益强烈,内燃机的主要发展方向已着眼于燃油消耗、排放、噪声等环保指标。高辛烷值气体燃料LPG作为替代能源被广泛地加以应用。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在稀燃条件下提高LPG燃烧速率和火焰传播速度,以及组织燃烧室中气流运动,加强与高能点火过程的良好配合与控制,进一步促进火焰传播,从而达到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和降低排放的目的。本文紧紧围绕这个关键问题创新地提出一种新的快速稀燃方法,实现高速点燃式LPG电喷发动机稳定快速稀薄燃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制单燃料气态LPG气道电喷系统形成LPG均质可燃混合气,开发温控LPG预热减压混合器提供压力稳定的LPG低压气源。通过LPG电喷发动机的的标定平台精确调整稀混合气的空燃比,满足发动机不同工况对混合气浓度的要求。2、研制多通道电控汽油机瞬态燃烧分析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采集发动机燃烧压力及发动机过量空气系数、排放指标等其它相关参数,通过计算模型可以得到发动机的压力升高率、放热率和累积质量放热率、以及发动机的燃烧循环变动等参数。3、创新研制了电控高能双火花塞快速燃烧系统。系统包括新缸头(燃烧室压缩比、双火花塞位置、燃烧室内气流组织等)、两套独立的可变点火能量的高能点火系统。通过电控单元ECU及控制策略根据发动机工况的变化,提供可变的同步、异步双火花点火。双火花塞位置与燃烧室形状的配合,缩短火焰传播途径以提高火焰传播速度。以期达到快速稀燃。4、利用研制的快速燃烧系统开展了LPG快速稀燃的试验研究。在燃烧室内组织适度的涡流和滚流与双火花可变点火过程之间的配合,加快火焰传播,扩展了发动机燃烧稀限,降低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生成,同时避免爆震现象的产生。研究了LPG电喷发动机稀燃特性,以及在压缩比、点火模式、点火能量、气流运动等不同条件下的快速燃烧特性。设计了LPG电喷发动机的废气再循环系统。研究发动机在废气再循环条件下的稀燃特性、快速燃烧特性以及排放特性等。结果表明,高能同步、异步双点火快速燃烧模式相比普通单点火模式,在整个有效的EGR率范围内LPG稀燃稀限得到较大幅度地拓展。LPG发动机可以实现较高EGR率条件下的稀薄燃烧稀限。5、基于LPG快速稀薄燃烧系统的的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快速稀燃、利用EGR对NOX排放生成的“阶跃效果”可以综合控制LPG发动机有害排放物CO、HC、NOX的生成。
段轶男[9](2006)在《电控LPG缸内直喷系统及高能点火系统应用于小型发动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日益突出的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及汽车生产厂商把目光投向了对发动机电喷技术及清洁能源的研究,而液化石油气(LPG)发动机以其优越的经济性和排放性备受瞩目。 本文在对液化石油气发动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一套LPG缸内直接喷射系统及其实现的方案,研制了一套更加合理的LPG高压产生装置,改进了LPG缸内直喷喷嘴,并对电容放电式高能点火装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及多次点火试验设计,设计改进了台架试验控制系统,并对研制的LPG缸内直接喷射系统进行了台架试验研究,成功地实现了LPG缸内直接喷射;对设计的电容放电高能点火系统进行了单次点火与多次点火的对比试验,试验表明:改进的缸内直喷系统能有效的改善LPG发动机的动力性及排放性,电容放电式高能多次点火系统能有效地改善发动机的排放性能。
尚炜[10](2005)在《小型发动机LPG电喷系统的开发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一燃料LPG电控喷射系统的研究是以嘉陵公司2002年生产的适用于北京地区的环保型JL50QZC 残疾人摩托车为平台,在其发动机主体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基于INTEL 公司的16 位单片机80C196KB 开发一套以液化石油气(LPG)为燃料的电子燃气喷射装置,辅以EGR 废气再循环系统控制,使发动机在保证功率损失较小的情况下,大大降低其排放水平。借助直流测功机、排放仪等测试设备,通过大量台架实验以及与原机的对比,优化出各种控制参数,将标定好的发动机装车并进行路试,动力性与原机相比变化不大,排放水平下降幅度很大。燃气供给采用进气道单点气态喷射方式。此种方式在汽车发动机上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将其应用在摩托车发动机上简单易行,除进气道稍作调整外其他结构无需变动。进气系统仍采用原有的化油器系统作为控制空气进气量的装置,燃料供给采用占空比控制方式,由于其触发来自单片机内部时钟,受外界干扰小,使得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提高。改造好的系统应用于残疾人摩托车上,可在基本保持原车动力性的前提下使排放平均下降50%,在约200 元/台的低成本提升同时带来了车辆技术含量、使用便利性和安全性的提高,是解决目前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
二、LPG汽车发动机闭环电子喷射控制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PG汽车发动机闭环电子喷射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独立控制式油气两用燃料发动机匹配设计及切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来源及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独立控制式汽油/LPG两用燃料发动机控制方法研究 |
2.1 独立控制式汽油/LPG两用燃料发动机控制原理 |
2.2 独立控制式汽油/LPG两用燃料发动机控制要求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LPG供给系统匹配及喷嘴评价 |
3.1 LPG供给系统结构 |
3.2 LPG供给系统部件匹配 |
3.3 LPG喷嘴匹配及评价方法研究 |
3.4 LPG喷嘴匹配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独立控制式汽油/LPG两用燃料切换方法研究 |
4.1 传感器信号分配方法 |
4.2 执行器控制权切换方法 |
4.3 燃料切换控制系统结构 |
4.4 发动机燃料状态切换方法研究 |
4.5 ECU工作状态转换过程控制方法 |
4.6 燃料切换试验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LPG状态发动机控制技术研究 |
5.1 LPG状态发动机控制模块硬件结构设计 |
5.2 时序控制驱动功能分析 |
5.3 曲轴位置传感器信号分析 |
5.4 时序控制驱动工作过程分析 |
5.5 时序控制驱动软件设计 |
5.6 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时序控制驱动软件实时性研究 |
5.7 时序驱动实时性检测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汽油/LPG两用燃料发动机及整车试验验证 |
6.1 发动机动力性试验 |
6.2 整车高寒标定试验 |
6.3 高原试验 |
6.4 高温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已录用的学术论文及发明专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2)基于城市行驶工况的LPG燃气车用发动机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LPG燃气车用发动机的应用现状 |
1.1.2 LPG燃气车用发动机应用存在的问题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LPG燃气车用发动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城市行驶工况的LPG燃气车用发动机控制原理的研究 |
2.1 发动机模型 |
2.1.1 进气模型 |
2.1.2 燃气供给模型 |
2.1.3 点火模型 |
2.1.4 气缸燃烧模型 |
2.1.5 尾气排放模型 |
2.1.6 动力输出模型 |
2.1.7 燃气消耗模型 |
2.1.8 涡轮增压器模型 |
2.2 混合气浓度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2.3 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2.4 废气涡轮增压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2.5 基于城市行驶工况的LPG燃气车用发动机控制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城市行驶工况的LPG燃气车用发动机控制系统设计 |
3.1 LPG燃气车用发动机控制系统组成及基本原理 |
3.1.1 LPG燃气车用发动机控制系统组成 |
3.1.2 LPG燃气车用发动机控制系统基本原理 |
3.2 ECU总体设计 |
3.2.1 微处理器 |
3.2.2 ECU传感器输入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3.2.3 ECU输出信号硬件电路设计 |
3.2.4 ECU控制程序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城市行驶工况的LPG燃气车用发动机控制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
4.1 城市行驶工况 |
4.2 基于城市行驶工况的LPG燃气车用发动机FICIC控制方法研究 |
4.2.1 模糊控制的基本理论 |
4.2.2 基于城市行驶工况的LPG发动机燃气喷射模糊控制方法的研究 |
4.2.3 基于城市行驶工况的LPG发动机点火MAP控制方法 |
4.3 城市行驶工况下LPG燃气车用发动机FICIC控制仿真分析 |
4.3.1 城市行驶工况下LPG发动机控制模型的建立 |
4.3.2 加速工况下LPG燃气车用发动机控制方法仿真分析 |
4.3.3 城市行驶全工况下LPG燃气车用发动机控制方法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城市行驶工况的LPG燃气车用发动机控制实验研究 |
5.1 硬件在环实验系统及实验原理 |
5.1.1 硬件在环实验系统 |
5.1.2 实验原理 |
5.1.3 simulink-LabVIEW的连接 |
5.1.4 LabVIEW-NI CompactDAQ的连接 |
5.2 LPG燃气车用发动机控制硬件在环实验 |
5.2.1 稳定工况硬件在环实验 |
5.2.2 加速工况硬件在环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系统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基于模型的电控系统开发过程 |
1.3 LPG发动机喷射技术研究现状 |
1.4 发动机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
1.5 快速控制原型技术研究现状 |
1.6 硬件在环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系统集成开发技术 |
2.1 引言 |
2.2 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系统设计 |
2.3 电控系统集成开发平台总体设计 |
2.4 电控系统集成开发平台硬件设计 |
2.4.1 TMS320F2812最小系统 |
2.4.2 电源电路设计 |
2.4.3 传感器信号分析与处理电路设计 |
2.4.4 执行机构驱动电路设计 |
2.5 电控系统集成开发平台软件设计 |
2.5.1 设计要求 |
2.5.2 设计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船用LPG发动机控制策略研究 |
3.1 引言 |
3.2 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3.3 船用LPG发动机工况判断模型 |
3.4 船用LPG发动机空燃比控制算法 |
3.4.1 稳态工况空燃比控制算法 |
3.4.2 其它工况空燃比控制算法 |
3.5 LPG喷射脉谱与时序控制模型 |
3.5.1 LPG基本喷射脉宽模型 |
3.5.2 LPG多点顺序喷射控制模型 |
3.6 船用LPG发动机燃料转换控制策略 |
3.7 模型化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软件开发 |
3.7.1 硬件接口模型 |
3.7.2 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软件代码自动生成技术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船用LPG发动机建模与仿真技术 |
4.1 引言 |
4.2 船用LPG发动机数学模型 |
4.2.1 节气门空气流量模型 |
4.2.2 进气管充放模型 |
4.2.3 燃料供给模型 |
4.2.4 缸内燃烧与曲轴转速模型 |
4.2.5 空燃比预测模型 |
4.3 船用LPG发动机模型内部变量建模技术 |
4.3.1 节气门流量模型内部变量建模 |
4.3.2 充气效率模型 |
4.3.3 指示热效率模型 |
4.4 船用LPG发动机仿真模型 |
4.4.1 仿真算法的选择 |
4.4.2 基于MATLAB/xPC Target的船用LPG发动机仿真模型 |
4.4.3 船用LPG发动机模型离线仿真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系统测试技术 |
5.1 引言 |
5.2 电控系统软件测试方法综述 |
5.3 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系统测试方案 |
5.4 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软件单元测试技术 |
5.4.1 函数模型测试方法 |
5.4.2 数据流模型测试方法 |
5.4.3 控制流和状态流模型测试方法 |
5.5 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软件集成测试技术 |
5.6 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系统在环仿真测试技术 |
5.6.1 硬件在环仿真测试平台 |
5.6.2 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系统在环仿真实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LPG发动机台架试验初步研究 |
6.1 引言 |
6.2 LPG发动机台架试验装置 |
6.3 LPG发动机起动试验 |
6.4 燃料转换试验 |
6.5 怠速工况排放试验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现代排放法规的LPG公交车用发动机排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LPG车用发动机有害排放物净化技术 |
1.2.1 LPG车用发动机有害排放物机内净化技术 |
1.2.2 LPG车用发动机有害排放物机外净化技术 |
1.3 LPG车用发动机排放存在的技术问题及原因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选题意义 |
第二章 LPG公交车用发动机排放机理的研究 |
2.1 LPG车用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生成机理 |
2.1.1 一氧化碳CO |
2.1.2 未燃碳氢化合物HC |
2.1.3 氮氧化物NOx |
2.2 LPG公交车用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燃烧化学反应模型 |
2.2.1 燃烧放热率计算 |
2.2.2 CO的生成模型 |
2.2.3 HC的生成模型 |
2.2.4 NOx的生成模型 |
2.3 LPG公交车用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仿真模型 |
2.3.1 LPG公交车用发动机基本参数 |
2.3.2 GT-POWER简介 |
2.3.3 LPG车用发动机模型的构建 |
2.3.4 LPG车用发动机的模型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PG公交车用发动机排放特性研究 |
3.1 机内净化因素对LPG车用发动机排放影响 |
3.1.1 LPG燃气组分对发动机排放的影响 |
3.1.2 空燃比对发动机排放的影响 |
3.1.3 进气流量不均匀性对发动机排放的影响 |
3.2 机外净化因素对LPG车用发动机排放影响 |
3.2.1 三元催化转化器对LPG车用发动机排放的影响 |
3.3 LPG车用发动机的稳态排放特性 |
3.4 LPG车用发动机的瞬态排放特性 |
3.4.1 启动工况 |
3.4.2 加减速瞬态工况 |
3.5 面向城市公交循环工况的排放特性 |
3.5.1 城市公交循环工况 |
3.5.2 面向城市公交循环工况的LPG车用发动机需求扭矩 |
3.5.3 面向城市公交循环工况的LPG车用发动机的排放特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PG公交车用发动机排放控制方法研究及排放特性试验 |
4.1 MAP与PID复合控制 |
4.1.1 前馈控制 |
4.1.2 PID控制 |
4.1.3 前馈-反馈复合控制 |
4.1.4 基于现代排放法规的LPG公交车用发动机排放 |
4.2 LPG公交车用发动机排放特性实验 |
4.2.1 实验装置与方法 |
4.2.2 实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评定意见 |
(5)LPG发动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LP G燃料特性 |
3 LP G燃料供气系统 |
3.1 LP G供气系统的发展过程 |
3.2 供气系统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
4 LP G在发动机中的应用 |
4.1 LP G发动机发展阶段 |
4.2 LP G在汽油机上的应用 |
4.2.1 汽油机改造成LPG单一燃料发动机 |
4.2.2 LP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 |
4.3 LP G在柴油机上的应用 |
4.3.1 柴油机改造成LPG单一燃料的发动机 |
4.3.2 LP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 |
4.4 LP G发动机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
5 结束语 |
(6)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仿真平台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LPG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历程 |
1.3 燃气发动机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工作 |
第2章 电控技术仿真平台硬件系统构建 |
2.1 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仿真平台总体架构 |
2.2 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和驱动电路设计 |
2.2.1 氧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 |
2.2.2 爆震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 |
2.2.3 燃气截止电磁阀和模拟器控制电路 |
2.2.4 燃气喷射电磁阀驱动电路 |
2.3 控制软件运行平台硬件构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燃气发动机电控喷射技术研究 |
3.1 发动机各种工况对空燃比要求及其实现方式 |
3.1.1 汽油机各种工况对混和气浓度的要求 |
3.1.2 LPG发动机各种工况对混和气浓度的要求 |
3.1.3 化油器式发动机针对各工况空燃比要求的实现方式 |
3.1.4 电喷式发动机针对各工况空燃比要求的实现方式 |
3.2 汽油/LPG两用燃料发动机燃气喷射控制 |
3.2.1 燃料喷射定量的确定 |
3.2.2 基本燃气喷射脉谱图的确定 |
3.2.3 实际燃气喷射脉宽的确定 |
3.2.4 燃气发动机进气歧管多点顺序喷射喷射定时的确定 |
3.2.5 汽油/LPG两用燃料发动机燃气喷射控制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燃气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研究 |
4.1 发动机点火控制原理 |
4.1.1 点火提前角控制 |
4.1.2 闭合角控制 |
4.1.3 爆震控制 |
4.2 燃气发动机点火控制模型 |
4.2.1 信号处理模块 |
4.2.2 实际的点火提前角计算模块 |
4.2.3 点火控制信号实现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仿真平台试验研究 |
5.1 典型信号的测量与分析 |
5.2 试验系统组成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电控LPG进气道液态喷射掺氢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目前制约内燃机发展的几个问题 |
1.1.1 能源问题 |
1.1.2 环境问题 |
1.1.3 排放法规问题 |
1.2 汽车代用燃料等新型能源的研究 |
1.3 液化石油气(LPG)与氢气的特点 |
1.4 液化石油气发动机研究概况 |
1.5 未来世界的主要能源—氢气 |
1.5.1 氢内燃机历史 |
1.5.2 氢气是安全的燃料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氢气作为内燃机燃料的研究概况 |
2.1 氢气作为内燃机燃料的研究概况 |
2.1.1 氢气作为内燃机燃料的特点 |
2.1.2 氢内燃机研究概况 |
2.2 氢的双燃料发动机研究概况 |
2.3 氢气的来源等问题 |
2.3.1 氢气的制取和储存 |
2.3.2 实验室自制氢气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发动机掺氢系统方案研究及设计 |
3.1 燃料供应系统研究概括 |
3.1.1 供氢方式的方案选择和设计 |
3.1.2 最终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
3.2 燃料供应系统 |
3.3 燃料供应系统的主要部件 |
3.4 喷嘴流量特性研究 |
3.4.1 喷嘴的标定及标定方法研究 |
3.4.2 等热值喷射脉宽的确定 |
3.4.3 自制氢掺烧系统的相关标定与计算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控制系统设计 |
4.1 喷射方案研究 |
4.1.1 LPG喷射方案研究 |
4.1.2 氢气喷射方案研究 |
4.2 电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4.2.1 PC机 |
4.2.2 多功能接口板 |
4.2.3 各类传感器 |
4.2.4 执行驱动部分 |
4.2.5 测功机 |
4.3 电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4.3.1 软件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
4.3.2 电控软件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台架试验研究与分析 |
5.1 台架测试系统 |
5.1.1 发动机原机及其改造 |
5.1.2 试验中使用的主要仪器与测试设备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1 掺氢燃烧对怠速稳定性的影响 |
5.2.2 掺氢燃烧对怠速和小负荷排放的影响 |
5.3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火花点燃式LPG发动机快速稀燃及排放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火花点燃式发动机有害排放物控制技术 |
1.3 火花点燃式发动机代用燃料的研究和发展 |
1.4 火花点燃式LPG 发动机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技术问题 |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选题意义 |
第二章 电喷 LPG 发动机快速燃烧系统的设计 |
2.1 引言 |
2.2 单燃料LPG 电控喷射系统的设计 |
2.3 电喷发动机参数标定系统的建立 |
2.4 电喷LPG 发动机快速燃烧系统的设计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电喷LPG发动机试验测试系统 |
3.1 电喷LPG 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 |
3.2 电控汽油机瞬态燃烧分析系统的研制 |
3.3 发动机气缸压力采集的关键问题 |
3.4 燃烧分析中的数学模型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电喷 LPG 发动机快速稀燃过程的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电喷LPG 发动机单点火燃烧模式的燃烧特性研究 |
4.3 电喷LPG 发动机双点火快速燃烧模式的燃烧特性研究 |
4.4 电喷LPG 发动机快速燃烧过程的稀燃特性研究 |
4.5 电喷LPG 发动机快速燃烧过程燃烧循环变动的研究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废气再循环对 LPG 快速稀燃过程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废气再循环对LPG 快速燃烧过程燃烧特性的影响 |
5.3 废气再循环对LPG 快速燃烧过程稀燃特性的影响 |
5.4 废气再循环对LPG 快速燃烧过程循环变动的影响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电喷 LPG 发动机快速燃烧过程的排放特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快速燃烧系统点火特性对电喷 LPG 发动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
6.3 废气再循环对 LPG 快速燃烧过程排放特性的影响 |
6.4 混合气的特点对 LPG 快速燃烧过程排放特性的影响 |
6.5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电控LPG缸内直喷系统及高能点火系统应用于小型发动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LPG资源概况 |
1.3 目前 LPG汽车研究应用情况 |
1.4 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 |
1.5 本课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LPG液态喷射系统方案研究及设计 |
2.1 LPG液态缸内喷射系统实现的主要困难 |
2.2 LPG液态缸内喷射系统总体方案选择 |
2.3 LPG液态增压装置设计 |
2.4 喷油嘴背压装置介绍 |
2.5 LPG缸内直喷喷嘴改造 |
2.6 燃料供给装置的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控系统及高能点火系统设计 |
3.1 LPG缸内直喷控制系统 |
3.2 高能点火系统方案选择 |
3.3 高能点火系统及多次点火方案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台架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试验台架 |
4.2 动力性试验研究 |
4.3 怠速排放试验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小型发动机LPG电喷系统的开发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车用发动机对环境负荷及能源结构的影响 |
1.2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成因 |
1.2.1 一氧化碳(CO)的成因 |
1.2.2 未燃碳氢(HC)的成因 |
1.2.3 氮氧化物(NO_x)的成因 |
1.3 我国摩托车行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1.4 清洁燃料在车用发动机上的应用 |
1.4.1 天然气(NG)的应用 |
1.4.2 液化石油气(LPG)的应用 |
1.4.3 氢气(H_2)的应用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液化石油气在车用发动机上的应用 |
2.1 液化石油气概述 |
2.1.1 物理性质 |
2.1.2 化学性质 |
2.2 液化石油气汽车的发展过程 |
2.2.1 液化石油气汽车的种类 |
2.2.2 液化石油气发动机的发展过程 |
2.3 液化石油气应用于摩托车的必然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小型发动机 LPG 电控喷射系统的开发研究 |
3.1 开发研究的目的及可行性分析 |
3.2 控制系统 |
3.2.1 硬件设计部分 |
3.2.2 软件设计部分 |
3.3 控制系统的各种信号及采集通道 |
3.3.1 进入控制系统的信号 |
3.3.2 控制系统发出的信号 |
3.4 喷射控制方式研究 |
3.4.1 占空比控制方式及程序特点 |
3.4.2 频率-占空比控制方式及程序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废气再循环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
4.1 废气再循环 |
4.1.1 废气再循环的目的及基本原理 |
4.1.2 废气再循环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4.2 常见的废气再循环装置及其工作过程 |
4.2.1 基本废气再循环装置 |
4.2.2 排压式废气再循环装置 |
4.2.3 电控废气再循环装置 |
4.3 本系统中废气再循环的实现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小型发动机LPG 电控喷射系统实验研究 |
5.1 前期准备 |
5.1.1 实验装置简介 |
5.1.2 台架的搭建 |
5.1.3 燃料供给系统的设计 |
5.2 台架试验研究 |
5.2.1 原机性能测试 |
5.2.2 LPG 电控喷射发动机的性能测试及与原机的对比 |
5.2.3 带有废气循环系统的性能测试及使用前后比较 |
5.2.4 实验结果的比较 |
5.3 开环控制的实现 |
5.3.1 软件部分 |
5.3.2 过渡工况的处理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LPG汽车发动机闭环电子喷射控制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独立控制式油气两用燃料发动机匹配设计及切换技术研究[D]. 邹斌.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2]基于城市行驶工况的LPG燃气车用发动机控制方法研究[D]. 潘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3]船用LPG发动机喷射控制系统设计技术研究[D]. 曹云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7)
- [4]基于现代排放法规的LPG公交车用发动机排放特性研究[D]. 陈海兰.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4)
- [5]LPG发动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J]. 赵猛,蒋炎坤,吴峰胜. 柴油机设计与制造, 2007(01)
- [6]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仿真平台开发研究[D]. 刘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4)
- [7]电控LPG进气道液态喷射掺氢的实验研究[D]. 江兵. 浙江大学, 2006(12)
- [8]火花点燃式LPG发动机快速稀燃及排放控制的研究[D]. 胡春明. 天津大学, 2006(02)
- [9]电控LPG缸内直喷系统及高能点火系统应用于小型发动机的研究[D]. 段轶男. 浙江大学, 2006(12)
- [10]小型发动机LPG电喷系统的开发与实验研究[D]. 尚炜. 北京工业大学,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