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涂料生产专用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冒小栋[1](2021)在《基于卫星账户原理的高铁经济宏观效应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高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高铁经济学主要着眼于研究高铁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高铁经济效应的研究是高铁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高铁效应的评价理论、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等基本上以定性为主,缺乏一个系统、全面、定量评价高铁效应的理论和方法。系统的高铁经济效应评价研究是对高铁经济学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对进一步提升中国高铁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卫星账户构建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从界定高铁经济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识别高铁经济特有产品开始,通过设计高铁经济宏观效应总量指标,构建并实现了高铁经济增加值核算表、高铁经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高铁经济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交易表、高铁经济国际收支平衡表、高铁经济劳动投入核算表等核算表的编制和分析。从而全面反映了高铁经济活动的运行数量特点、数量规律,客观评价了高铁经济总量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及乘数效应等,论文研究主要结论有:(1)高铁经济卫星账户是全面、系统反映高铁经济宏观效应的有效工具。卫星账户用来衡量打破SNA中心框架的现有行业分类或产品分类之后重新组合形成的如高铁经济等特定领域、主题或部门的规模和贡献的数据系统,将卫星账户原理运用到高铁经济宏观效应的评价之中正好发挥了卫星账户可以解决行业统计口径不全的问题,全面描述高铁经济的生产过程、资金来源及流向、投入与产出关系、收入分配与使用等相关问题。利用卫星账户原理构建的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可以说是最为理想、系统、全面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高铁经济宏观效应的工具。(2)高铁经济特有产品分为7个大类,有33个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行业大类相对应的特有产业,分布在43个与2018年全国投入产出表(153部门)相对应的部门中。高铁经济特有产品分为“高铁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高铁线路建设及服务”“高铁运输设备”等7个大类,23个中类,60个小类。高铁经济特有产品目录中有货物21种,服务39种;有22种特征产品、38种关联产品。高铁经济特有产业可以分为“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2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0)”等共计33个。高铁经济特有产品分布在“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品”“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玻璃及玻璃制品”等43个与2018年全国投入产出表(153部门)相对应的部门中。(3)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基本核算由高铁经济增加值核算、高铁经济投入产出核算、高铁经济固定资本形成核算、高铁经济进出口核算四部分组成。核算表之间的一些平衡项对应着高铁经济总产出、高铁经济增加值、高铁经济最终消费支出、高铁经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高铁经济进口额和出口额、高铁经济最终支出、高铁经济就业人数等一些重要经济总量。高铁经济投入产出核算是为高铁经济增加值核算提供数据来源,是编制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其他核算表的基础,按照153产品部门分类的高铁经济投入产出表中间产品矩阵为196?196方阵。(4)2018年高铁经济增加值为2,422.09亿元,占GDP比重为0.26%。收入法计算的高铁经济增加值与生产法计算结果一样,其中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占比分别为58.31%、10.04%、16.72%、14.92%,支出法计算的高铁经济增加值显着大于生产法和收入法。固定资本形成总额4112.09亿元、货物和服务净出口118.35亿元、就业人数为1,423,561人。货物和服务出口额为276.65亿元,进口额为158.30亿元,进出口差值(净出口)为118.35亿元。(5)高铁经济产品部门影响力稍高于全社会国民经济平均水平,感应度显着低于全社会国民经济平均水平。43个高铁经济产品部门影响力系数取值范围为0.3657~1.5255之间,影响力大于1的部门主要来自制造业、建筑业,影响力小于1的部门主要来自服务业,平均高铁经济产品部门影响力系数为1.0290,稍稍高于全社会国民经济平均产品部门影响力。感应度系数取值范围为0.000~1.1855之间,只有“铁路旅客运输-G”“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设备-G”“互联网和相关服务-G”3个产品部门感应度系数大于1,其他40个产品部门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平均高铁经济产品部门感应度系数为0.4346,显着低于全社会国民经济平均产品部门感应度。(6)高铁经济具有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特点,“铁路旅客运输-G”“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设备-G”等6个产品部门可作为高铁经济优先发展的产品部门。高铁经济与全社会国民经济相比,中间投入率高出约6个百分点,增加值率低了近6个百分点,单位中间投入创造的增加值低了近14个百分点。从支出法增加值相关比例系数看,高铁经济与全社会国民经济相比差异较大,最终消费率(消费率)低了约30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率(投资率)高了约40个百分点,净出口率高了近2个百分点。“铁路旅客运输-G”“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设备-G”“互联网和相关服务-G”等6个产品部门作为高铁经济优先发展的产品部门。(7)2018年高铁经济完全总产出15283.22亿元,完全居民收入2285.36亿元,分别为高铁经济总产出的1.95倍,为直接高铁经济劳动者报酬的1.62倍。43个产品部门平均简单产出乘数为2.9553,差距较大。简单产出乘数效应最高的主要是制造业产品部门,最低的主要是服务业产品部门。“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G”“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设备-G”“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服务-G”等完全总产出最大的5个部门占全部完全总产出比例高达85.00%。43个产品部门平均简单收入乘数为0.4540,收入乘数效应最高的前10个产品部门全部是服务业产品部门,最低的10个产品部门全部是制造业产品部门。高铁经济43个产品部门I型收入乘数效应呈现出与产出乘数效应相类似、与简单收入乘数效应相反的特点。(8)2018年高铁经济完全就业人数是高铁经济就业人数的3.44倍,占2018年全国就业人数比例为1.35%。高铁经济43个产品部门平均简单就业乘数为0.1150,差异较大,各产品部门就业乘数效应呈现出与产出乘数效应相似的特点。2018年高铁经济完全就业人数为4,897,457人,是高铁经济就业人数1,423,561人的3.44倍,占2018年全国就业人数比例为1.35%。(9)2018年高铁经济完全增加值4985.71亿元,为高铁经济增加值的2.06倍。43个高铁经济产品部门简单增加值乘数均为1,平均I型增加值乘数为3.9099。各产品部门I型增加值乘数差异较大,呈现制造业产品部门高、服务业产品部门低的特征。2018年高铁经济完全增加值为4985.71亿元,是生产法和收入法高铁经济增加值的2.06倍,比支出法高铁经济增加值多出158.30亿元。
马艺菲[2](2021)在《昆明市数字经济核算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带动我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由此数字经济的概念流传开来。顾名思义,数字经济是指利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将数字技术融入到传统行业中,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从而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式。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是云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先行军。2019年4月,昆明市政府设立“数字昆明”工作小组,重点关注昆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政策引导下,昆明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多条政策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营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契机,加快“数字昆明”建设。在此背景下,对昆明市数字经济测算方法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文研究,一方面,可以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测算昆明市数字经济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本文测算的数据了解昆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情况,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奠下了基础。本文主要从两方面核算昆明市数字经济规模: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对这部分的测算,直接计算信息通信产业增加值即可;二,融合部分增加值的测算,对这部分的测算,主要结合投入产出理论。利用RAS法将投入产出表更新得到目标年份之后,通过部门的简化得到目标年份含有数字经济部门的4部门投入产出简表。结合分配系数矩阵计算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产生的各部门效率的提升值,根据数字经济部门对各部门的总投入,计算得出昆明市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增加值。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与融合部分增加值简单求和即可得到数字经济部门增加值合计。利用本文的测算方法,计算得到2017年昆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285.55亿元,融合部分增加值为1094.93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合计为1380.48亿元,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部分与融合部分比例为1:3.83。2018年昆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314.76亿元,融合部分增加值为1255.63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合计为1570.39亿元,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部分与融合部分比例为1:3.99。2019年昆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418.81亿元,融合部分增加值为1802.92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合计为2221.73亿元,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部分与融合部分比例为1:4.30。通过测算可以看出,昆明市数字经济规模在逐年升高,且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占数字经济总规模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在昆明市政府公布的数据中,2017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857.64亿元,2018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206.90亿元,2019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475.88亿元。根据本文的测算可得,昆明市数字经济部分增加值占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加,从2017年的28.42%增长到2018年的30.16%后又继续增长到2019年的34.31%。可以看出,昆明市数字经济规模逐渐扩大,昆明市数字化进程发展迅速。将本文测算出的昆明市数字经济的结果与中国信通院测算的全国的结果相比,可以发现本文测算结果较为合理,在可获得的政府数据量较少的情况下,是一个比较科学的测算方法。
方源[3](2020)在《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能力与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应运而生。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组成部分,创新型领军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分析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适当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对创新型领军企业进行评价,对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区域、行业分布及成长情况两个角度对企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出企业发展的特点。针对这一现状,要想提升河北省创新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提升的就是企业的创新能力,而要想使企业得到长远发展,还需要全面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基于此,文章从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绩效两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匹配比较分析,最后有针对性的为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及建议。在企业创新能力评价过程中,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经济效益三个角度,选取了6个二级指标,建立了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企业绩效评价过程中,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这三个角度,选取了11个二级指标,建立了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系统的评价,发现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能力整体偏低,绩效水平差距明显,企业盈利能力较弱。为了能够实现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更好的发展,实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本文针对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为企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王伊伊[4](2021)在《中国先进制造业投入产出表编制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及工业成熟度逐步提高,中国制造业从生产低端制成品向生产中高端产品过渡。先进制造业是指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制造业不断吸收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全过程,从而取得较好经济收益和市场效果的制造业总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主要依靠先进制造业,同时,先进制造业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破解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这符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反映先进制造业对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影响,可以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反映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及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本文以中国先进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以先进制造业投入产出表编制、关联效应分析、经济效应分析以及投入产出结构分解分析为研究内容,以提高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为最终目的。首先,对先进制造业的内涵进行理论概述,概括先进制造业行业统计分类,计算相关部门的分离系数,创新性地编制我国2017年先进制造业投入产出表;其次,通过关联效应和经济效应分析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与其他产业的后向关联、前向关联以及产业的就业效应、收入效应,以此分析先进制造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和趋势;然后,对先进制造业需求侧、供给侧进行结构分解分析,分析先进制造业总产出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最后,为提高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促进先进制造业持续有效地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根据产业关联效应分析发现,先进制造业对其自身、卫生和社会工作、制造业以及建筑业等部门的直接拉动效应最强,采矿业也与先进制造业有着密切的直接前向关联;先进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排名第一,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最强,反映出先进制造业对整个产业经济体系的拉动作用;先进制造业的感应度较小,后向关联大于前向关联,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大于支撑作用。第二,根据产业就业效应分析发现,劳动力投入系数和综合就业系数排名靠前的产业均是第三产业,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较大;先进制造业间接就业系数排名第二,表明先进制造业与其他行业的关联度很强,间接就业效应明显。先进制造业结构偏离度和成本费用利税率均排名靠前,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的潜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大量增加就业,在未来是吸纳我国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第三,根据产业收入效应分析发现,先进制造业的乘数作用处于较高水平,投入产出乘数排名第5位,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能够有效剌激消费。如今,数字技术发展迅猛,制造商可以结合数字技术实时了解消费需求并快速调整生产环节,促进消费体验升级,这将有力推进先进制造业的智能化进程,从而促进消费。第四,根据结构分解模型分析的总产出结构变动结果发现,非先进制造业的消费变动和进口替代变动对总产出贡献最大,消费拉动效应和进口替代效应明显;大部分非先进制造业的出口变动较小,进口需求较大,进口产品用于最终使用的部分远低于中间使用的部分。我国先进制造业总产出的增长来源中,存货变动最不显着,存货投资的增加不能明显促进先进制造业总产出的增长;先进制造业的进口替代效应显着,远远大于出口变动。
任怡[5](2020)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影响 ——基于21国贸易数据的实证检验》文中研究指明依靠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全球化的形成,世界商业模式不断更新,国际竞争也愈加激烈,国际贸易在竞争中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专利密集型产品往往是高度集成的创新、研发成果,也是国际上各个国家的重要关注领域,密切关注专利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结构、积极调整该领域的国内发展,对中国适应国际发展、保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影响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因素研究还不是十分丰富。本文把研究视角选定在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明确其与中国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可以明晰我国专利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特点,为制定专利密集型产品领域的发展策略提供支持。在具体研究中,学者们就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对贸易产生的结果得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效应,即市场扩张效应与市场势力效应。为了确定知识产权对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在2014-2018年五年间,中国从21个贸易伙伴国进口专利密集型产品的数据,采用GLS方法分两次进行回归。首先对专利密集型产品总进口额、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进行回归,后分别对六类细分专利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额和两种边际进行回归。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中国专利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额和集约边际的影响显着为正,在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时,专利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扩张效应大于势力效应。在细分产品种类中,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提高对不同专利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效果不同,对现代交通装备、智能制造、新型功能材料以及高效节能环保等四类产品有从集约边际角度实现的数量增长;但是生物医药类产品会在扩展边际方面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信息技术类产品对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改变并不敏感。本文得到的结论,能够显示影响中国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主要因素和作用方式,我国在制定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政策及国内产业发展战略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和实际发展情况,从而不断优化进口结构促进产业发展。
吴应[6](2020)在《上海市重点工业涂装行业VOCs排放特征与控制标准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面临着PM2.5和臭氧(O3)为特征的区域复合型污染,因此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作为PM2.5和O3的共同前体物而受到了政府、企业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和地方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中,工业涂装都被列为VOCs排放管控的重点行业。上海市已经制定了汽车、船舶和家具制造业涉及涂装工序的排放标准,但是针对其他工业涂装工序尚未发布专门的排放标准。论文基于行业调研、现场实测和模型模拟对上海市重点工业涂装行业VOCs排放特征及控制标准体系展开研究,并对工业涂装工序综合环境效益展开分析,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调研了上海市涉及涂装的主要八个行业共计71 1家规模以上的工业涂装企业,分别从涂料使用情况和VOCs排放情况展开分析。从涂料使用情况来看,虽然家具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源头环保型涂料替代比例逐步提高,但上海市工业涂装行业整体上还是以溶剂型涂料为主;从VOCs排放量占比上看,上海市针对船舶制造、汽车制造和家具制造这三个行业制定排放标准是比较合理的选择,但同时应该注意单位产值VOCs排放量高的行业,比如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和设备制造业等。(2)从行业分类和涂料性质两方面调研了美国SPECIATE数据库中涉及工业涂装行业的VOCs排放情况;对上海市重点工业涂装行业的VOCs排放特征进行实测和调研,发现工业涂装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种类以芳香烃、含氧VOCs和卤代烃为主,基于特征污染物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值与实测浓度,研究筛选了需重点管控的反应活性强的有机污染物。(3)通过资料调研、模型分析和现场监测,对工业涂装控制标准体系中源头控制指标、过程控制指标、末端治理效率指标和现场监控指标进行了研究。基于比较分析,提出源头控制指标上采用国家强制性标准或国家推荐性标准;研究了局部废气收集效率与集气罩距离污染源位置的关系;实测了上海市工业涂装企业主要处理技术的处理效率,分析其影响因素;对比分析VOCs表征方法和排放控制指标,提出了标准体系的建议。(4)基于跨介质环境污染分析的方法,选取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POCP)评估方法和霾污染生成潜势(HPCP)评估方法进行评价;结合实测和调研数据,基于不同替代技术和治理情景,分析了源头替代和末端处理技术的综合环境效益,为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闫福成[7](2018)在《2017年度汽车及汽车涂料工业发展(二)》文中认为综述了中国汽车涂装的技术进步和整体汽车涂料工业2017年的政策法规及行业发展态势,特别介绍了新能源汽车的涂料和涂装技术,并对2018年中国汽车涂料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8](2015)在《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工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5年本)的通知》文中提出连政办发(2015]1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连云港市工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5年本)》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年2月4日连云港市工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5年本)为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梅州市人民政府[9](2006)在《关于印发《梅州市投资(外商投资)产业(项目)指导目录》的通知》文中指出梅市府〔2006〕2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梅州市投资(外商投资)产业(项目)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已经2006年4月25日梅州市委四届〔2006〕第9次常委会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0](2001)在《关于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省经贸委反映。
二、新型涂料生产专用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涂料生产专用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卫星账户原理的高铁经济宏观效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铁效应及分类研究现状 |
1.2.2 宏观经济层面高铁效应研究现状 |
1.2.3 中观经济层面高铁效应研究现状 |
1.2.4 微观层面高铁效应研究现状 |
1.2.5 卫星账户研究有关现状 |
1.2.6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铁与高铁经济 |
2.1.2 高铁经济效应与高铁经济宏观效应 |
2.1.3 卫星账户与高铁经济卫星账户 |
2.2 国民账户与卫星账户相关理论 |
2.2.1 国民账户基本理论 |
2.2.2 卫星账户理论 |
2.3 投入产出表的一般原理 |
2.3.1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及平衡关系 |
2.3.2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假定及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
2.3.3 投入产出系数及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铁经济特有产品识别及分类 |
3.1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生产范围的界定 |
3.1.1 SNA2008 的生产范围 |
3.1.2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 |
3.2 高铁经济产业链与国民经济行业统计分类 |
3.2.1 高铁经济产业链 |
3.2.2 国民经济行业统计分类中有关高铁经济产业链的分类 |
3.3 高铁经济特有产品的识别 |
3.3.1 高铁经济产品的划分与分类 |
3.3.2 高铁经济特有产品的识别原则和路径 |
3.3.3 高铁经济特有产品的识别与行业小类 |
3.4 高铁经济特有产品及特有产业分类 |
3.4.1 高铁经济特有产品分类 |
3.4.2 高铁经济特有产业分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铁经济宏观效应总量指标及核算框架的确定 |
4.1 高铁经济宏观效应总量指标的确定 |
4.1.1 高铁经济宏观效应作用机理分析 |
4.1.2 高铁经济宏观效应总量指标的确定 |
4.2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核算框架构建 |
4.2.1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核算框架构建思路 |
4.2.2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体系的基本框架 |
4.3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基本核算 |
4.3.1 高铁经济增加值核算 |
4.3.2 高铁经济投入产出核算 |
4.3.3 高铁经济固定资本形成核算 |
4.3.4 高铁经济进出口核算 |
4.4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扩展核算 |
4.4.1 高铁经济劳动投入核算的作用 |
4.4.2 高铁经济劳动投入核算的范畴 |
4.4.3 常用的就业统计指标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基本表式 |
5.1 高铁经济相关产品部门分类 |
5.1.1 基于153 产品部门投入产出表分类 |
5.1.2 基于42 产品部门投入产出表 |
5.1.3 其他产品部门分类 |
5.2 高铁经济增加值表 |
5.2.1 生产法与收入法高铁经济增加值表 |
5.2.2 支出法高铁经济增加值表与增加值总表 |
5.3 高铁经济投入产出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 |
5.3.1 高铁经济投入产出表 |
5.3.2 高铁经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 |
5.4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其他核算表 |
5.4.1 高铁经济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交易表 |
5.4.2 高铁经济国际收支平衡表 |
5.4.3 高铁经济劳动投入核算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核算表测算及分析 |
6.1 高铁经济比例的确定 |
6.1.1 高铁经济比例计算的理想方法 |
6.1.2 高铁经济比例计算的实际方法 |
6.1.3 产品部门高铁经济比例测算结果 |
6.2 高铁经济投入产出表的建立及结果 |
6.2.1 高铁经济投入产出表建立方法 |
6.2.2 高铁经济投入产出表测算结果 |
6.3 高铁经济增加值测算 |
6.3.1 生产法高铁经济增加值测算 |
6.3.2 收入法高铁经济增加值测算 |
6.3.3 支出法高铁经济增加值测算 |
6.3.4 高铁经济增加值总表测算及分析 |
6.4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其他总量指标测算 |
6.4.1 高铁经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测算 |
6.4.2 高铁经济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测算 |
6.4.3 高铁经济劳动投入总量测算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高铁经济产业关联及乘数效应测算与分析 |
7.1 高铁经济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
7.1.1 后向联系(拉动作用)分析 |
7.1.2 前向联系(推动作用)分析 |
7.1.3 高铁经济产品部门影响力和感应度综合分析 |
7.2 高铁经济产品部门乘数效应分析 |
7.2.1 高铁经济产品部门产出乘数效应分析 |
7.2.2 高铁经济产品部门收入乘数效应分析 |
7.2.3 高铁经济产品部门就业乘数效应分析 |
7.2.4 高铁经济产品部门增加值乘数效应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理论研究主要结论 |
8.1.2 实证研究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2)昆明市数字经济核算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数字经济理论研究 |
二、对数字经济核算方法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一、投入产出理论体系 |
二、昆明市数字经济核算方法研究 |
三、昆明市数字经济核算方法应用 |
四、结论与展望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
一、本文创新点 |
二、本文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投入产出理论体系 |
第一节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
第二节 平衡关系 |
一、行平衡关系 |
二、列平衡关系 |
三、总量平衡关系 |
第三节 投入产出相关系数 |
一、直接消耗系数 |
二、完全消耗系数 |
三、直接分配系数 |
四、完全分配系数 |
第四节 投入产出模型 |
一、直接消耗系数的数学模型(需求侧) |
二、直接分配系数的数学模型(供给侧) |
第三章 昆明市数字经济的核算方法研究 |
第一节 数字经济的定义 |
第二节 目标年份昆明市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理论及方法 |
一、RAS方法理论 |
二、RAS法基本原理 |
三、RAS法的求解 |
四、目标年份控制量的获得 |
五、更新到目标年份昆明市投入产出表 |
第三节 数字产业化部分增加值计算 |
第四节 产业数字化部分增加值计算 |
一、构建含有数字经济部门的简表 |
二、利用分配系数矩阵计算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增加值 |
(一) 分配系数矩阵模型建立 |
(二) 基于分配系数矩阵计算各部门新增价值 |
(三) 计算各部门单位投入效率的提升值 |
(四) 计算各部门提升的规模 |
(五) 计算昆明市数字经济总规模 |
第五节 剥离系数的计算 |
第四章 昆明市数字经济核算方法的应用 |
第一节 2017-2019 年昆明市数字产业化部分的计算 |
第二节 2017-2019 年昆明市产业数字化部分的计算 |
一、基于分配系数矩阵计算各部门新增价值 |
二、计算 2017-2019 年各部门单位投入效率的提升值 |
三、计算 2017-2019 年各部门融合发展提升的规模 |
第三节 昆明市数字经济总规模及发展趋势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本文相关程序 |
附录B 目标年份昆明市投入产出表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3)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能力与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相关研究 |
1.2.2 企业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
1.3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调查分析法 |
1.5.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1.5.4 因子分析法 |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1.6.1 研究视角创新 |
1.6.2 研究方法创新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创新型企业的概念 |
2.1.1 基于组织和市场角度 |
2.1.2 基于成本和识别角度 |
2.1.3 基于发展和对象角度 |
2.2 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概念 |
2.2.1 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内涵 |
2.2.2 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战略特点 |
2.2.3 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成长 |
2.2.4 创新型领军企业与其它企业的区别 |
2.3 创新型领军企业识别标准 |
2.3.1 部分省份创新型领军企业识别标准 |
2.3.2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识别标准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熊彼特创新理论 |
2.4.2 技术创新理论 |
2.4.3 投入产出理论 |
2.4.4 信号传递理论 |
2.4.5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
2.5 章末小结 |
第3章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区域和行业分布情况 |
3.1.1 区域分布情况 |
3.1.2 行业分布情况 |
3.2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成长情况 |
3.2.1 总体成长情况 |
3.2.2 分区域成长情况 |
3.2.3 分行业成长情况 |
3.3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发展特点 |
3.3.1 区域分布不均衡,各地市发展差异较大 |
3.3.2 行业规模差异大,表现出重工业化特征 |
3.3.3 增长放缓,核心竞争有待进一步提升 |
3.4 章末小结 |
第4章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能力评价 |
4.1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选取的原则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
4.2.1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说明 |
4.2.2 评价步骤 |
4.3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得分及排名情况 |
4.3.1 企业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 |
4.3.2 行业得分及排名情况 |
4.4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
4.4.1 创新投入指标 |
4.4.2 创新产出指标 |
4.4.3 经济效益指标 |
4.4.4 结果分析 |
4.5 章末小结 |
第5章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绩效评价 |
5.1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指标体系的设计及指标选取原则 |
5.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绩效评价指标解释 |
5.2.1 盈利能力指标 |
5.2.2 营运能力指标 |
5.2.3 偿债能力指标 |
5.3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
5.3.1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说明 |
5.3.2 评价步骤 |
5.4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5.4.1 企业绩效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 |
5.4.2 行业得分及排名情况 |
5.4.3 结果分析 |
5.5 章末小结 |
第6章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能力与绩效匹配比较分析 |
6.1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能力与绩效得分及排名情况 |
6.2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能力与绩效比较分析 |
6.2.1 企业分类情况 |
6.2.2 创新能力与绩效双高的企业分析 |
6.2.3 创新能力强、绩效低的企业分析 |
6.2.4 创新能力弱、绩效高的企业分析 |
6.2.5 创新能力与绩效双低的企业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7.1 加强企业创新型人才投入 |
7.1.1 加强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
7.1.2 完善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机制 |
7.2 加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 |
7.3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7.4 制定创新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创新水平 |
7.5 制定长期战略规划,巩固企业发展优势 |
7.6 培养开放性思维,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
7.7 加对强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分类指导 |
7.8 完善产业环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7.9 章末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中国先进制造业投入产出表编制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先进制造业 |
1.2.2 投入产出分析 |
1.2.3 I-O SDA分析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先进制造业概述 |
2.1.1 基本概念 |
2.1.2 基本特点 |
2.1.3 与传统制造业区别 |
2.2 投入产出基本理论概述 |
2.3 关联效应分析方法概述 |
2.3.1 消耗系数 |
2.3.2 分配系数 |
2.3.3 影响力系数 |
2.3.4 感应度系数 |
2.4 就业效应分析方法概述 |
2.4.1 劳动力投入系数 |
2.4.2 综合就业系数 |
2.4.3 结构偏离度 |
2.4.4 成本费用利税率 |
2.5 I-O SDA模型推导 |
2.5.1 需求侧结构分解模型 |
2.5.2 供给侧结构分解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先进制造业投入产出表编制 |
3.1 投入产出表编制思路 |
3.1.1 投入产出表设计 |
3.1.2 编制步骤 |
3.2 部门分类 |
3.3 分离系数计算 |
3.3.1 主要的分离系数计算方法 |
3.3.2 分离系数的确定 |
3.4 投入产出表编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先进制造业关联及经济效应分析 |
4.1 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
4.1.1 后向关联 |
4.1.2 前向关联 |
4.2 产业经济效应分析 |
4.2.1 就业效应 |
4.2.2 收入效应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先进制造业I-O SDA分析 |
5.1 需求侧结构分解 |
5.1.1 结构分解结果 |
5.1.2 投资效应 |
5.1.3 出口效应 |
5.2 供给侧结构分解 |
5.2.1 结构分解结果 |
5.2.2 税收效应 |
5.2.3 劳动效应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中国先进制造业统计分类表(2018) |
附录B:2012年先进制造业投入产出表 |
致谢 |
(5)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影响 ——基于21国贸易数据的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的影响 |
1.2.2 贸易增长中的边际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1.4 文章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
2.1.1 知识产权的定义 |
2.1.2 专利密集型产品的定义 |
2.2 理论基础 |
2.2.1 技术差距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3 知识产权保护对进口贸易结构影响的作用机理 |
2.3.1 市场扩张效应 |
2.3.2 市场势力效应 |
2.3.3 净效应 |
第3章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 |
3.1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制状况 |
3.2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状况 |
3.3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成果发展状况 |
3.3.1 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 |
3.3.2 专利申请结构 |
3.3.3 专利申请主体 |
3.4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中国进口贸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
4.1 中国进口贸易发展及商品进口现状 |
4.1.1 中国进口贸易发展历程 |
4.1.2 中国进口商品总体情况 |
4.1.3 中国进口商品市场分布 |
4.2 中国专利密集型产品类别及进口情况 |
4.2.1 信息技术产品 |
4.2.2 现代交通装备产品 |
4.2.3 智能制造装备产品 |
4.2.4 生物医药产品 |
4.2.5 新型功能材料产品 |
4.2.6 高效节能环保产品 |
4.2.7 总结 |
第5章 中国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二元边际分析 |
5.1 二元边际的测算方法及其经济含义 |
5.2 样本的选择与说明 |
5.2.1 样本数据及样本量说明 |
5.2.2 样本国家说明 |
5.3 中国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二元边际分析 |
5.3.1 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总量的二元边际分析 |
5.3.2 不同专利密集型产品类别的二元边际分析 |
第6章 知识产权保护对进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实证模型 |
6.2 变量与数据的选择和说明 |
6.2.1 被解释变量 |
6.2.2 解释变量 |
6.2.3 控制变量 |
6.3 实证分析 |
6.3.1 专利密集型产品总体回归分析 |
6.3.2 六类专利密集型产品回归分析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国家层面 |
7.2.2 企业层面 |
附录 专利密集型产业分类名称及SITC编码表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上海市重点工业涂装行业VOCs排放特征与控制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VOCs的来源 |
2.2 工业涂装的基本概念 |
2.3 工业涂装VOCs排放特征 |
2.4 工业涂装VOCs控制技术 |
2.5 国内外工业涂装VOCs控制标准体系 |
2.5.1 美国工业涂装VOCs控制标准体系 |
2.5.2 欧盟工业涂装VOCs控制标准体系 |
2.5.3 国内工业涂装VOCs控制标准体系 |
2.6 VOCs控制技术的综合环境效益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采样仪器与操作 |
3.2.1 采样材料 |
3.2.2 采样装置 |
3.2.3 采样方法 |
3.2.4 分析方法 |
3.3 VOCs表征指标 |
3.3.1 VOCs计算方法 |
3.3.2 线性回归分析 |
3.4 FLOW-3D模拟 |
3.5 技术路线 |
第4章 上海市工业涂装工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 |
4.1 引言 |
4.2 工业涂装工序基本概况 |
4.2.1 调研情况 |
4.2.2 涂料使用情况 |
4.2.3 排放情况 |
4.3 美国SPECIATE数据库中重点行业工业涂装工序VOCs排放特征研究 |
4.3.1 行业分类 |
4.3.2 涂料性质分类 |
4.3.3 对比分析 |
4.4 上海市重点工业涂装工序VOCs排放物种实测结果 |
4.4.1 弹簧制造业 |
4.4.2 钢结构制造业 |
4.4.3 集装箱制造业 |
4.4.4 通用设备制造业 |
4.4.5 汽车零配件制造业 |
4.4.6 客车整车制造业 |
4.4.7 汽车整车制造业 |
4.4.8 塑料制品业 |
4.4.9 家具制造业 |
4.4.10 船舶制造业 |
4.4.11 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重点工业涂装工序VOCs控制标准体系研究 |
5.1 引言 |
5.2 源头控制指标 |
5.2.1 汽车涂装源头控制指标比较 |
5.2.2 家具涂装源头控制指标比较 |
5.2.3 船舶涂装源头控制指标比较 |
5.2.4 源头控制指标比较结果 |
5.3 工艺过程控制指标 |
5.3.1 关于工艺过程控制的指标 |
5.3.2 工艺过程控制的FLOW-3D模拟研究 |
5.4 末端治理技术处理效率指标 |
5.4.1 样品数量 |
5.4.2 末端治理技术处理效率研究 |
5.5 排放控制指标 |
5.5.1 VOCs表征与分析方法 |
5.5.2 有组织VOCs排放指标 |
5.6 标准体系建议 |
5.6.1 源头控制指标 |
5.6.2 有组织排放控制 |
5.6.3 无组织排放控制 |
5.6.4 污染物监测要求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业涂装工序全过程综合环境效益分析 |
6.1 引言 |
6.2 环境效益分析体系的建立 |
6.2.1 环境效益分析体系 |
6.2.2 环境效益分析体系评价方法 |
6.2.3 污染因子的确定与计算 |
6.3 溶剂替代环境效益分析 |
6.3.1 情景设置 |
6.3.2 溶剂替代环境效益分析计算 |
6.3.3 不同情景评价结果及分析 |
6.4 实测案例废气处理技术的环境效益分析 |
6.4.1 活性炭吸附脱附-冷凝回收处理技术环境效益分析 |
6.4.2 活性炭吸附脱附-催化燃烧处理技术环境效益分析 |
6.4.3 RTO处理技术环境效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2017年度汽车及汽车涂料工业发展(二)(论文提纲范文)
2.2.3与汽车涂料工业相关的新标准与法规 |
(一) 开展材料及工艺替代工程 |
(二) 推广涂装车间技术改造工程 |
(三) 实施回收及综合处理工程 |
2.2.4汽车涂料工业的发展情况 |
2.2.5汽车涂料工业的升级和发展 |
2.2.6汽车修补涂料发展稳中求进 |
3 新能源汽车的涂料和涂装技术 |
3.1 新能源汽车主体企业采用的车身涂装工艺和材料 |
3.2 新能源汽车企业采用的新型车身材料的涂装工艺 |
4 2017年汽车涂料和汽车涂装的最新技术发展 |
5 2018年中国汽车涂料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
5.1 中国汽车工业进入新的稳定低增长时代, 汽车涂料的需求趋稳 |
5.2 中国汽车涂料产业面临的挑战 |
5.3 2018年中国汽车涂料工业的发展展望 |
四、新型涂料生产专用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卫星账户原理的高铁经济宏观效应评价研究[D]. 冒小栋.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昆明市数字经济核算方法研究及应用[D]. 马艺菲.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河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能力与绩效评价研究[D]. 方源.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4]中国先进制造业投入产出表编制与应用研究[D]. 王伊伊.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专利密集型产品进口影响 ——基于21国贸易数据的实证检验[D]. 任怡.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6]上海市重点工业涂装行业VOCs排放特征与控制标准体系研究[D]. 吴应.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7]2017年度汽车及汽车涂料工业发展(二)[J]. 闫福成. 中国涂料, 2018(04)
- [8]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工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5年本)的通知[J].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5(Z2)
- [9]关于印发《梅州市投资(外商投资)产业(项目)指导目录》的通知[J]. 梅州市人民政府. 梅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06(06)
- [10]关于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J].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东政报, 20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