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品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紫翼[1](2020)在《抗裂水泥在预拌混凝土中应用的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对于现代混凝土来说,大量使用矿物掺合料是客观现状和发展趋势,尽管水泥在混凝土中用量趋于降低,但仍旧对混凝土和易性、强度以及各项性能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泥依旧在现代混凝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仍然是现代混凝土的“重要基因”。目前水泥存在着细度过细、早期强度高和水化放热量偏大、混合材料品种和含量混乱、熟料中C3A含量偏高、碱度偏高等问题。抗裂水泥通过控制细度和改变矿物组成达到对现代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优化,减少开裂现象的发生,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有很大帮助,进而解决水泥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的主体抗裂水泥是一种控制熟料矿物C3A和C3S含量,C2S和C4AF含量相对较高、碱含量较低的硅酸盐水泥。通过对比抗裂水泥与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水泥净浆与胶砂的开裂敏感性研究、C35和C50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和易性、抗压强度、体积稳定性与耐久性以及一定微观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抗裂水泥的特性和适用范围。结果表明:抗裂水泥与普通水泥相比,与减水剂的相容性更好;水化放热速率和水化放热量更低;具有较低的开裂敏感性;抗裂水泥在净浆、胶砂中的抗裂性能都更好,首次出现裂缝的时间更慢,裂缝最大宽度更小。抗裂水泥早期3d硬化体内部空隙率相对较高,具有一定较粗的颗粒,在电镜的观察下,未水化颗粒分布较为均匀,普通水泥出现聚集现象。抗裂水泥在30%粉煤灰和15%矿渣双掺的胶凝材料体系中能发挥更好的抗裂性能,抗裂水泥在达到标准要求情况下的3d龄期强度明显低于普通水泥,28d抗压强度较为接近。混凝土试验方面,在正确选用减水剂的前提下,抗裂水泥混凝土有更好的和易性,3d、7d龄期内抗裂水泥的早期强度比普通水泥强度低,但均满足各强度等级的强度要求,且在长龄期的抗压强度上有逐步接近的趋势。抗裂水泥混凝土早期收缩较低,收缩率的发展趋势逐渐放缓。无论是高、低水胶比的情况下,抗裂水泥混凝土的开裂敏感性均较低。C35、C5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抗裂水泥制备的混凝土均未出现裂缝。在抗裂水泥的应用中需注意,相较于细度更细的普通水泥而言,抗裂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尤其是早期抗压强度增长较慢,从长龄期养护条件下检测和验收耐久性等指标更加合理。养护龄期对抗裂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有显着影响,28d养护到90d养护龄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增大,等级由Q-Ⅱ达到Q-Ⅳ;延长养护时间能有效提高抗裂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
骆骏骅[2](2020)在《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混凝土产业在向着商品混凝土方向发展的同时,粉煤灰和矿渣等工业副产品作为改善混凝土性能的辅助胶凝材料被广泛利用,机制砂和特细砂等新型细骨料在天然砂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应运而生。本文通过物理试验研究、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由徐州地区常用配比和原材浇筑的商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等进行全寿命可靠性分析,在响应混凝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研究常用无损检测技术在商品混凝土试件上的应用,间接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借鉴,主要结论和创新成果如下:1.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在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率方面,水胶比越小,坍落度损失率越大;水泥的矿物组成不同,则水泥的水化性能不同,水泥矿物组成中C3A和C4AF含量是影响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主要因素;粉煤灰和矿渣在混凝土拌合物形成初期主要发挥的是形态效应和微集料填充效应。机制砂与特细砂以合适比例混合能起到与天然中粗砂相近的良好级配效果。2.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在自然养护下随着龄期增长逐渐增大,在7d至14d龄期内强度增长最快,60d后混凝土强度增长幅度逐渐变小;水胶比越小,混凝土强度发展等级越高,标准养护下的混凝土强度增长幅度明显优于自然养护;粉煤灰和矿渣发挥的火山灰效应和微集料界面效应对于混凝土后期强度发展的可行性是值得肯定的;机制砂与特细砂以合适比例混合可以发挥与天然砂相同的物理作用;利用数学模型建立自然养护下混凝土抗压强度与龄期和温度的关系模型,拟合程度较高。模型下,各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实测抗压强度均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而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更加明显。3.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在总材料固定的情况下,减小水胶比可以减缓碳化过程的进行,在水泥品种确定的情况下,单位体积水泥用量越大,混凝土碳化速率越小;减小水胶比可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减小水胶比,优化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均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粉煤灰和矿渣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主要分为微集料界面效应和活性效应两方面,作为辅助胶凝材料降低了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增强了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试验循环周期的发展会加剧混凝土在各种侵蚀环境下的破坏,直至完全丧失抵抗能力。4.无损检测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抗压强度。混凝土水胶比越小,对应的回弹值越高,声速值越大;标准养护下的混凝土回弹值、声速值明显高于自然养护下混凝土的相应数值;粉煤灰和矿渣对回弹值变化、声速值变化的影响机理与对强度发展的影响机理相类似;混凝土的强度与回弹值之间存在某种正相关的关系,但回弹值并不能完全代表和用于评价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声速值对强度变化的反应不够敏感,仅用声速值反映和评价混凝土强度并不成立;国家统一测强曲线并不适用于徐州地区回弹法与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应该补充和完善符合本地情况的测强曲线。5.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的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市场调研评估徐州地区常见配比下商品混凝土的经济效益,探索混凝土生产和应用利益最大化的可行性措施。调整水泥强度等级,推广和应用粉煤灰和矿渣、机制砂和特细砂均能带动商品混凝土的经济效益发展。该论文有图49幅,表42个,参考文献118篇。
戚传康[3](2020)在《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收缩及耐久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混凝土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量增大,多种多样的矿物掺合料(例如: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等)逐渐取代水泥作为一种复合型的辅助胶凝材料,这极大地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研究表明加入掺配合理的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力学性能相差不大甚至略占优势,但是胶凝体系随着多种矿物掺合料的加入变得更加复杂,混凝土耐久性能的退化规律及机理也更加复杂。同时混凝土本身产生的收缩裂缝与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收缩性能及耐久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双掺石灰石粉、粉煤灰和三掺石灰石粉、粉煤灰及矿渣的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进行物理实验、理论分析及建立模型的方法,研究水胶比、矿物掺合料对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的收缩性能及耐久性能的影响,并从微观孔结构的角度来解析耐久性能的变化规律,最后对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效益分析。主要结论和创新成果如下:(1)得到了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收缩性能的演变规律,建立了收缩预测模型。混凝土的自收缩率及干燥收缩率发展曲线前期比较快速,后期自收缩率发展曲线趋于平缓,24h的自收缩率能够达到72h的80%左右,而干燥收缩率发展速度虽有所减缓,但仍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混凝土的自收缩率随着水胶比的减小而增大;而混凝土的干燥收缩率在前期受水胶比影响较小,中后期随着水胶比的减小而减小。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的收缩(自收缩、干燥收缩)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收缩率有所下降,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收缩性能。通过对传统预测模型比对分析,结合实验数据对双曲线函数式进行修正,建立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收缩(自收缩、干燥收缩)预测模型,拟合度较高,能准确反映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收缩率、龄期与水胶比之间关系。(2)揭示了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演变规律,建立了碳化深度预测模型。混凝土碳化深度增长速度在前期发展较快,后期逐渐减缓。降低水胶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当水胶比≤0.40时,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大大提高。而矿物掺合料的二次水化作用消耗了Ca(OH)2,降低了混凝土内部的碱度,从而降低了吸收CO2的能力,降低了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建立了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碳化深度的预测模型,混凝土碳化深度发展曲线与dt=a(W/B)bt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碳化深度、碳化时间与水胶比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来。(3)揭示了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的退化规律,建立了冻融损伤模型。在冻融初期,部分混凝土试件内部孔隙增大所引起的吸水量大于质量损失量,质量增大。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试件表观形态损伤逐渐增大,质量损失逐渐增加,相对动弹性模量持续下降。水胶比越小,混凝土试件的质量损失率越小,相对动弹性模量越大,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越强。虽然矿物掺合料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混凝土的质量损失,但是却提高了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增强。基于混凝土损伤度理论,建立了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表达损伤度、冻融循环次数和水胶比之间的关系。(4)得到了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寿命预测模型。水胶比越小,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能力越强。水胶比对掺加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的影响要大于基准混凝土的,对于掺加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通过降低水胶比可以有效地提高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在矿物掺合料的物理及化学方面的综合作用下,掺有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具有较高的致密性和较好的粘结性能,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大大提高。基于Fick第二扩散定律,考虑氯离子结合能力、混凝土结构内部损伤的时变效应、水胶比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寿命预测模型。(5)通过孔结构分析,得到了微观孔结构与混凝土宏观耐久性的相关性,揭示了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耐久性的微观机理。矿物掺合料的加入优化了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提高了混凝土的部分耐久性能。(6)在原材料的获取、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收缩性能及耐久性能的基础上,验证了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的可行性,并且成本比基准混凝土降低5%以上。且与现行商品混凝土对比,其性价比更高。本文有图58幅,表48个,参考文献126篇。
史成东[4](2020)在《GC公司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品混凝土技术起源于欧洲,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越来越大,对环保施工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为我国商品混凝土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管理模式趋于成熟,商品混凝土行业进入门槛逐渐放低,行业内企业数量飙升,众多小规模企业的加入使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经过不断的生产经营实践,大部分商品混凝土企业意识到了战略规划的重要性,纷纷通过科学、有效的战略规划来促进自身发展。然而由于战略管理体系、监管机制等方面的不完善,使得战略规划在企业内未达到预期效果。企业在战略规划方面付出了较大的成本,却未能深入实现战略管理的科学性、严谨性,企业效益也未得到发展。本论文将GC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分别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对GC公司所面对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同时用SWOT分析法对影响企业发展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进行战略匹配分析,最后基于战略发展的视角对GC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做出选择,具体给出了GC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在规划落实方面也给出了具体的策略,进而为GC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规避风险,获得经营效益的提升提供参考,同时也能促进GC公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薛繁昌[5](2019)在《商品混凝土质量通病调研及防治措施》文中提出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的使用体验也被人们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商品混凝土凭借着自身的优点受到了建筑行业的欢迎,但与此同时,其质量通病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建筑工程中商品混凝土存在的质量通病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施工控制和养护等方面入手,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希望可以为商品混凝土在工程中的顺利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天骄[6](2019)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的研究 ——以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双创总部基地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建筑施工技术日新月异,再加上严格的土地审批政策相继出台,高层建筑成为了建筑市场的主流。由于高层建筑的地上部分体积较大,需要更加稳定的基础进行支承,导致建筑基础的结构尺寸不断增大,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虽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已经过多年的发展,但关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的研究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尤其是温度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是由于混凝土中水泥释放大量水化热释,在砼内部和表面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场,导致砼内、外产生变形差,进而出现温度裂缝。如何有效的控制温度裂缝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总结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施工经验,详细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温度裂缝发生的主要因素。归纳总结了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一般和特殊措施。通过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升的计算以及抗裂强度的验算,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和应力理论计算中参数的范围值进行精准求解,并修正了理论计算部分参数的取值方式,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50496-2018)中部分复杂繁琐的计算公式用《建筑施工手册》2018版中的公式进行了替换,使理论计算更具实用性,提升了其准确性;同时根据理论计算的结果提出针对该工程控制温度裂缝的有效措施。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模拟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及应力的变化,验证了所提出措施的可行性。最后通过对大体积混凝土里表温度的现场监测,对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确认了所提出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论文通过结合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双创总部基地工程项目,在归纳借鉴已有的温度裂缝控制措施和建筑施工模式基础上,得出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温度裂缝控制的技术体系,通过该体系制定了基础承台及基础筏板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提出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合理可行的温度裂缝控制措施,节约了施工成本,降低了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技术人员的依赖性,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温度裂缝的产生,为今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提供参考。
黄晓东[7](2019)在《某商业楼建设中混凝土裂缝与渗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凝土材料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主体材料,是构成现代建筑结构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建筑结构设计、施工和建筑材料在使用中的不规范、结构性能的不足,都非常容易导致混凝土墙体和构件等产生裂缝引发质量问题,从当前的混凝土建筑质量问题统计来看,裂缝及其引发的渗漏已经成为了当前混凝土建筑高发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的使用和安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混凝土裂缝扩展理论为基础,对建筑裂缝的产生机制和发生原因进行研究,以某商业楼盘一期工程建筑中出现的混凝土裂缝为实例,设计监测方案,对现场验收中出现的非结构性混凝土裂缝参数进行测量,对裂缝渗漏现象进行现场采集、调查,通过统计、归纳和分类分析,得出影响混凝土非结构性裂缝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建筑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和抗渗性能,确保整个建筑质量和安全。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和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混凝土裂缝和渗漏方面的研究现状,结合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明确了混凝土裂缝相关理论、实际检测方法及数据处理分析技术,为进一步分析实际结构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裂缝扩展和渗漏的治理方法奠定基础。(2)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入手,基于混凝土主拉应力理论,对混凝土裂缝与渗漏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引起混凝土开裂的影响因素,建立混凝土裂缝与渗漏分析的实用方法和计算模型。(3)以某商业楼混凝土开裂及渗漏问题为研究背景,设计调查采集数据方案,布置检测点位置,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在负一层布置48个特征数据采集点,安装了温度、应力应变传感器,监测了3天、7天和28天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同时观察记录了裂缝数量、裂缝扩展形态及分布。基于采样点的采集数据,通过绘制楼面混凝土抗拉、抗压强度分布图、裂缝数量和分布位置图,对比裂缝分布和混凝土抗拉强度分布,发现项目的裂缝主要集中在混凝土抗拉应力强度在4.3MPa-4.5MPa区域,而混凝土强度高于4.55MPa区域内则没有裂缝,说明混凝土抗拉强度过低是导致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4)基于检测数据进一步分析可知:随着混凝土养护时间增加,没有出现裂缝和渗漏位置的混凝土抗拉强度60天后没有明显变化,而出现渗漏长时间没有修复的地方的混凝土抗拉强度下降明显,120天后趋于稳定,同时分析了由于设计和施工不足引起混凝土开裂和渗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模块,开展裂缝及渗漏变化趋势预测及仿真分析,依据14个采样点数据对裂缝的后期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得到基本一致的结论,说明该数值方法可用于辅助预测混凝土裂缝的后续发展。(5)针对混凝土结构中经常出现的裂缝和渗漏问题,本文按照现场的工程实践研讨了相关维修的方法和建议,从施工和设计角度指出了避免混凝土开裂的方法,提出对已开裂的混凝土进一步维修的措施以及后期预防的对策。
李继全[8](2019)在《商品混凝土塌落度自动检测技术研究及检测装置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商品混凝土是基础建设中量大面广的产品,混凝土塌落度主要是指混凝土的塑化性能和可泵性能,用于判断施工能否正常进行。目前全国混凝土搅拌站数量巨大,但混凝土塌落度检测仍以人工测量或者目测为主,造成塌落度值误差大,混凝土的性能得不到保证。本文简述了商品混凝土塌落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分析了目前现有商品混凝土塌落度测试设备的不足,研究现有混凝土塌落度测量方法,提出了一种商品混凝土塌落度自动检测的方法。采用回转型多工位的机械结构,并实现加料送料、称重、多次加料插捣、抹平、视觉测量、卸料等测量过程全自动化,测量高效、准确。基于三维软件SolidWorks进行了混凝土塌落度自动检测装置的结构设计,建立该检测装置的结构模型,通过模拟装配进一步结构优化。该装置控制系统采用PLC控制,实现了各运动部分的准确运行。基于组态软件MCGS对HMI设计系统开发了操控画面和其他功能窗口界面。混凝土塌落度自动检测装置能够自动显示混凝土质量、塌落度等数值,整个检测过程采用自动化作业,单次测量时间小于55秒。利用称重传感器测量混凝土质量,采用激光数字检测的方法,直接得到混凝土塌落值,测量精度达±1mm,优于人工测量精度为±5mm,为混凝土测量技术分析提供参考。自动检测装置可用于商品混凝土流动度的在线测量,适合各种混凝土搅拌站、预制墙材企业、大型建筑施工单位、混凝土质量检测单位以及科研院所等使用。
杨辅智[9](2019)在《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墩基础施工工艺及竖向承载力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现在处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大面积的旧城改造、拆临拆违等一系列工程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成为一种趋势。结合南昌市的有利地质条件,本文进行初次探索,将大尺寸废混凝土块体与新混凝土浇筑成墩基础,作为一种新型建筑基础形式运用在工程中。基于此本文开展了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墩基础施工工艺及其竖向承载力的试验研究,为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墩基础在工程实践运用中提供指导意见和理论基础。现将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梳理如下:(1)通过13组共52个尺寸为(?)250mm×500mm的圆柱体试件,考虑废混凝土块体级配、按照高度设置“钢丝网片”分层浇筑两个方面的因素,开展了再生块体混凝土试件的单轴受压和抗折强度两批试验。通过试验分析结论,制定出指导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墩基础施工的施工工艺建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考虑的废混凝土块体的级配、按照高度设置“钢丝网片”分层浇筑两个因素,整体上提高了再生块体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②当废混凝土块体级配为R3(40~60mm:60~80mm=6:4)时,试件抗压和抗折强度值最大。对于试件H1-R3的抗压强度比H1-R1提高24.57%,试件H3-R3的抗折强度比H3-R1提高14.28%;③再生块体混凝土试件考虑分层浇筑,在每层加入“钢丝网片”的方式,可以提高再生块体混凝土的平均抗压强度和平均抗折强度,其提高幅度分别为5.38%~7.89%、0.68%~3.42%;④再生块体混凝土试件的峰值应变介于1800×10-6~2200×10-6,应力在0.5fc0(fc0是指峰值应力)左右时,试件处于弹性阶段,应力介于0.7~0.9fc0时,试件处于裂缝发展阶段;⑤通过对试验数据采用单一变量分析,取试验数据的平均值、均方差、变异系数,分析得出试件在分层浇筑高度为H2、废混凝土块体级配为R3时,试件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值最好,同时反映出试件在该条件下,施工工艺效果最好。(2)通过开展两个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墩基础(尺寸分别为:0.8m×2.5m、1m×2.5m)和两个普通混凝土现浇墩基础(尺寸分别为:0.8m×2.5m、1m×2.5m)的竖向承载力对比试验,对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墩基础的荷载-沉降曲线特性、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规律、墩底地基土压力分布、破坏模式、竖向承载力公式计算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墩基础在工程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墩基础在加载时其Q-s曲线属于缓变形,与普通混凝土现浇墩基础一致。通过Q-S曲线确定了各墩基础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发现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墩基础比普通混凝土现浇墩基础低25%~30%左右;②对于同一直径的墩基础,预制墩基础比现浇的单墩竖向卸载后土体的回弹率会更大;③建立了墩-土体系荷载传递理论,通过试验分析验证了该理论的准确性;④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墩基础与普通混凝土现浇墩基础一样,墩底地基土压力呈抛物线分布,两端小中间大;⑤在试验场地砂性土中,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墩基础的土体破坏形式属于局部剪切破坏,而普通混凝土现浇墩基础的土体破坏形式属于刺入式剪切破坏;⑥分析出现有计算公式对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墩基础和普通混凝土现浇墩基础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计算最为合理。
黑金龙[10](2019)在《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废浆水的性能及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脏、乱、差”的现状,混凝土废浆水的处理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科学、合理和安全的应用混凝土废浆水,不仅可以达到节能利用的效果,而且可以产生良好的技术、经济和生态效益。有鉴于此,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混凝土废浆水的技术特性及对混凝土工作性、强度、耐久性的影响。研究了混凝土废浆干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比混凝土废浆干粉及废水掺量对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胶砂强度的影响;并通过XRD与SEM分析废浆干粉对水化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废浆水应用前应分别检测澄清液、浆体及干粉性能指标,指标对混凝土性能基本不会造成不利影响,可应用到混凝土生产中。研究了混凝土废浆水对C10C60等级混凝土的影响,分别用不同掺量的混凝土废浆水配制混凝土,对比分析混凝土初始工作性、1h经时损失、力学性能,并选择C30混凝土研究其早期抗裂性能与抗氯离子渗透性,系统分析混凝土废浆水干样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混凝土废浆水用量增加,初始工作性、1h经时损失呈现出先増后减的趋势;28d强度随着掺量的增加强度也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不同掺量对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与抗氯离子渗透性影响较小。且当混凝土中掺入混凝土废浆水不超过60%时,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早期抗裂性能影响较小。根据研究结果在工程中开展应用,通过与未掺入废浆水的混凝土进行对比,工作性、力学性能、耐久性能,满足工程质量要求,与研究结果相符合。
二、商品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品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抗裂水泥在预拌混凝土中应用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早期开裂是现代混凝土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
1.1.2 混凝土裂缝的种类及部位 |
1.1.3 现代混凝土结构开裂的主要原因 |
1.1.4 预防混凝土开裂的应对措施 |
1.2 混凝土抗裂性能的研究现状 |
1.2.1 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方法 |
1.2.2 水泥对混凝土抗裂至关重要 |
1.2.3 水泥目前存在的问题 |
1.2.4 水泥出现问题的原因 |
1.3 抗裂水泥应运而生 |
1.4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4.1 抗裂水泥课题的提出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 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粉煤灰 |
2.1.3 高炉矿渣粉 |
2.1.4 细骨料 |
2.1.5 粗骨料 |
2.1.6 外加剂 |
2.1.7 水 |
2.2 试验仪器 |
2.2.1 抗裂模具 |
2.2.2 收缩试验支架 |
2.3 试验方法 |
2.3.1 水泥基本性能试验方法 |
2.3.2 掺合料基本性能试验方法 |
2.3.3 骨料基本性能试验方法 |
2.3.4 胶砂基本性能试验方法 |
2.3.5 混凝土和易性能试验方法 |
2.3.6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
2.3.7 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
第3章 抗裂水泥对水泥净浆的影响研究 |
3.1 减水剂饱和点的确定 |
3.2 水化热的比较 |
3.3 净浆抗裂试验 |
3.4 扫描电镜分析 |
3.5 孔结构 |
3.6 小结 |
第4章 抗裂水泥对水泥胶砂的影响研究 |
4.1 抗裂水泥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
4.2 抗裂水泥对水泥胶砂收缩性能的影响 |
4.3 抗裂水泥对水泥胶砂抗裂性能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抗裂水泥对混凝土和易性与强度的影响 |
5.1 混凝土配合比 |
5.2 和易性 |
5.3 抗压强度 |
5.4 小结 |
第6章 抗裂水泥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
6.1 抗裂水泥对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 |
6.2 抗裂水泥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 |
6.3 小结 |
第7章 抗裂水泥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
7.1 碳化试验 |
7.2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 |
7.3 抗冻试验 |
7.4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粉煤灰、矿渣和混合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
1.3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工作性能研究现状 |
1.4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5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现状 |
1.6 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1.7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经济效益研究现状 |
1.8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9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原材料性能和研究方案 |
2.1 原材料性能 |
2.2 研究方案 |
3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工作性能研究 |
3.1 试验方案 |
3.2 和易性 |
3.3 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影响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规律与发展预测模型 |
4.1 试验方案 |
4.2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4.3 抗压强度发展预测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
5.1 试验方案 |
5.2 抗碳化试验 |
5.3 抗冻融试验 |
5.4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 |
5.5 耐久性评估 |
5.6 本章小结 |
6 无损检测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抗压强度 |
6.1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原理与影响因素 |
6.2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原理与影响因素 |
6.3 试验方案 |
6.4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
6.5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
6.6 本章小结 |
7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原材作用机理及经济效益分析 |
7.1 混凝土原材作用机理 |
7.2 经济效益分析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收缩及耐久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
1.3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收缩性能 |
1.4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碳化性能 |
1.5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冻融性能 |
1.6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
1.7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微观孔结构 |
1.8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可行性及经济效益 |
1.9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0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案和原材料性能 |
2.1 研究方案 |
2.2 原材料性能 |
3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收缩性能试验研究 |
3.1 试验方案 |
3.2 自收缩性能 |
3.3 干燥收缩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4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碳化性能试验研究 |
4.1 试验方案 |
4.2 抗碳化性能 |
4.3 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冻融性能试验研究 |
5.1 试验方案 |
5.2 抗冻融性能 |
5.3 冻融损伤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6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研究 |
6.1 试验方案 |
6.2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
6.3 抗氯离子侵蚀寿命预测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孔结构分析的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
7.1 试验方案 |
7.2 孔结构分析 |
7.3 孔结构与耐久性能的相关性 |
7.4 本章小结 |
8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可行性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 |
8.1 可行性研究 |
8.2 经济效益分析 |
8.3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GC公司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企业战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架构 |
第二章 GC公司经营概况 |
2.1 GC公司发展历程 |
2.2 公司架构与经营模式 |
2.2.1 公司架构 |
2.2.2 主要业务 |
2.2.3 经营模式 |
2.3 公司现状简介 |
2.4 GC公司经营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2.4.1 公司区域布局 |
2.4.2 GC公司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
3.2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技术环境分析 |
3.2.4 社会环境分析 |
3.3 行业分析 |
3.3.1 行业简介 |
3.3.2 行业发展趋势 |
3.4 五力模型分析 |
3.4.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4.2 替代品的威胁 |
3.4.3 顾客议价能力 |
3.4.4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4.5 行业内竞争者 |
3.5 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分析 |
3.5.1 市场机会分析 |
3.5.2 市场威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资源分析 |
4.1.1 技术资源 |
4.1.2 人力资源 |
4.1.3 品牌资源 |
4.2 公司能力分析 |
4.2.1 生产运作能力分析 |
4.2.2 组织管理能力分析 |
4.3 公司核心专长分析 |
4.4 SWOT分析 |
4.4.1 优势与劣势 |
4.4.2 威胁与机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司经营战略定位 |
5.1 公司战略分析 |
5.1.1 SO增长型战略分析 |
5.1.2 WO扭转战略分析 |
5.1.3 W-T防御型战略与S-T多样化战略分析 |
5.2 公司的战略定位 |
5.2.1 业务定位 |
5.2.2 市场定位 |
5.2.3 竞争优势定位 |
5.3 公司战略规划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公司战略执行保障 |
6.1 组织结构及风险控制 |
6.2 技术能力及人员保障 |
6.3 激励政策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商品混凝土质量通病调研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商品混凝土的质量通病 |
1.1 混凝土离析分层 |
1.2 混凝土开裂 |
2 商品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
2.1 施工过程 |
2.2 养护 |
3 结束语 |
(6)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的研究 ——以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双创总部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温度裂缝产生的机理及抗裂防治措施 |
2.1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
2.2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征 |
2.3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的机理 |
2.4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抗裂防治措施 |
2.4.1 设计阶段的抗裂防治措施 |
2.4.2 施工阶段的抗裂防治措施 |
2.4.3 养护阶段的抗裂防治措施 |
2.5 特殊的温度裂缝抗裂防治措施 |
2.5.1 薄壁冷水循环系统 |
2.5.2 预冷拌合水和骨料 |
2.5.3 液氮冷却 |
2.5.4 补水软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创基地温度裂缝控制措施的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2 地质条件 |
3.2.1 地下水的类型及埋藏、分布特点 |
3.2.2 地下水与土腐蚀性评价及对地下水基础施工的不利影响 |
3.3 温度裂缝控制措施的选择 |
3.3.1 设定温控指标 |
3.3.2 拟定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体积混凝土热工计算及抗裂验算 |
4.1 混凝土热工计算 |
4.2 混凝土抗裂验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ANSYS有限元分析 |
5.1 ANSYS有限元分析的目的 |
5.2 ANSYS软件优点 |
5.3 数值模型的建立 |
5.3.1 模型内各单元的参数选取 |
5.3.2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模拟 |
5.4 模拟结果分析 |
5.4.1 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
5.4.2 应力场模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控制及温度监测 |
6.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控制 |
6.1.1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
6.1.2 大体积混凝土振捣 |
6.1.3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 |
6.1.4 管理措施 |
6.2 温度监测 |
6.2.1 监测目的 |
6.2.2 监测仪器及其参数 |
6.2.3 测温方法 |
6.2.4 监测要求 |
6.2.5 监测点及检测网的布置 |
6.2.6 监测数据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某商业楼建设中混凝土裂缝与渗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及组织结构 |
2.混凝土裂缝与渗漏成因及基本理论 |
2.1 混凝土裂缝与渗漏分析概述 |
2.2 混凝土裂缝与渗漏分析方法及理论 |
2.2.1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分类 |
2.2.2 混凝土裂缝及渗漏分析方法 |
2.3 混凝土裂缝形成及分析模型 |
2.3.1 混凝土裂缝形成的数学模型 |
2.3.2 混凝土裂缝分析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某商业楼建设中混凝土裂缝和渗漏调查及数据分析 |
3.1 工程背景 |
3.2 某商业楼建设混凝土关键质量数据的采集 |
3.2.1 混凝土强度检测及数据采集 |
3.2.2 混凝土表面质量调查及数据采集 |
3.3 结果初步分析及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4 某商业楼建设中混凝土裂缝和渗漏分析及走势预测 |
4.1 裂缝及渗漏初步原因分析 |
4.2 基于调查数据的裂缝及渗漏分析 |
4.2.1 裂缝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分析 |
4.2.2 施工处理不足导致的裂缝及渗漏分析 |
4.3 裂缝及渗漏变化趋势预测分析 |
4.3.1 Matlab仿真平台 |
4.3.2 混凝土裂缝扩展预测 |
4.3.3 仿真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混凝土裂缝及渗漏的预防措施与建议 |
5.1 建设期的裂缝的预防措施与维修建议 |
5.2 使用期预防措施与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商品混凝土塌落度自动检测技术研究及检测装置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混凝土塌落度自动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 |
2.1 自动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 |
2.2 自动检测装置的组成部分 |
2.3 驱动系统的开发 |
2.3.1 气动驱动方案 |
2.3.2 电动驱动方案 |
2.4 检测装置的测量方法 |
2.5 检测装置的测量过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凝土塌落度自动检测装置的结构设计 |
3.1 总体结构设计 |
3.2 驱动系统设计 |
3.2.1 底盘设计 |
3.2.2 下料部分设计 |
3.2.3 插捣部分设计 |
3.2.4 抹平部分设计 |
3.2.5 提筒部分设计 |
3.2.6 测量部分设计 |
3.2.7 卸料部分设计 |
3.3 混凝土塌落度自动检测装置三维模型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凝土塌落度自动检测装置控制系统的研发 |
4.1 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4.2 PLC概述 |
4.3 PLC的选型 |
4.4 PLC的接线 |
4.5 PLC的软件设计 |
4.5.1 PLC编程软件 |
4.5.2 PLC工艺对象的调试 |
4.6 HMI的软件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凝土塌落度自动检测装置的实验分析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实验原材料 |
5.2.2 混凝土配合比 |
5.2.3 混凝土塌落度测量实验的研究 |
5.2.4 混凝土塌落度影响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墩基础施工工艺及竖向承载力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再生块体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1 再生块体混凝土单轴受压性能的研究 |
1.2.2 再生块体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研究 |
1.2.3 再生块体混凝土施工工艺的研究 |
1.3 墩基础研究现状 |
1.3.1 墩基础的理论研究 |
1.3.2 墩基础的试验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创新点 |
1.4.3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墩基础施工工艺试验方案 |
2.1 引言 |
2.2 试验目的 |
2.3 试验材料 |
2.4 试件设计与制作 |
2.4.1 试件设计 |
2.4.2 试件制作 |
2.5 试验加载方案 |
2.5.1 试件单轴受压试验 |
2.5.2 试件抗折强度试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墩基础施工工艺试验分析 |
3.1 引言 |
3.2 试件单轴受压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宏观破坏形态 |
3.2.2 试验结果分析 |
3.2.3 废混凝土块体级配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3.2.4 分层浇筑高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3.2.5 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分析 |
3.3 试件抗折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宏观破坏形态 |
3.3.2 试验结果分析 |
3.3.3 废混凝土块体级配对抗折强度的影响 |
3.3.4 分层浇筑高度对抗折强度的影响 |
3.4 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墩基础施工工艺建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墩基础竖向承载力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单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
4.3 单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方案 |
4.3.1 试验目的 |
4.3.2 试验场地地质测定 |
4.3.3 试验材料 |
4.3.4 试件设计与制作 |
4.3.5 试验加卸载方案与测量 |
4.3.6 试验施工步骤 |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1 荷载-沉降曲线特性分析 |
4.4.2 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规律分析 |
4.4.3 墩底地基土压力分布分析 |
4.4.4 墩基础破坏模式分析 |
4.4.5 竖向承载力公式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的成果 |
(10)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废浆水的性能及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和意义 |
1.3 混凝土废浆水的技术特点 |
1.3.1 混凝土废浆水的来源及特点 |
1.3.2 混凝土废浆水浓度配制及处理设备原理 |
1.4 混凝土废浆水研究现状 |
1.4.1 国内混凝土废浆水的处理现状 |
1.4.2 混凝土废浆水应用研究状况 |
1.4.3 搅拌站绿色生产情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1 混凝土废浆水澄清液的技术性质 |
1.5.2 混凝土废浆干粉的技术性质 |
1.5.3 混凝土废浆水对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1.5.4 混凝土废浆水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规律 |
1.5.5 工程应用跟踪研究 |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废浆水检测方法及试件制作 |
2.2.2 微观分析 |
2.2.3 混凝土性能检测 |
第三章 混凝土废浆干粉的技术性质研究 |
3.1 混凝土废浆干粉的化学成分及粒度分布 |
3.2 混凝土废浆干粉对水泥性能影响的研究 |
3.2.1 混凝土废浆干粉对标准稠度用水量和凝结时间的影响 |
3.2.2 不同掺量混凝土废浆干粉的胶砂强度 |
3.3 废水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
3.4 微观分析 |
3.4.1 不同掺量混凝土废浆干粉水化试样的XRD曲线 |
3.4.2 不同掺量混凝土废浆干粉水化试样的SEM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凝土废浆水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1 试验方法及配合比 |
4.1.1 混凝土工作性能检测 |
4.1.2 混凝土基准配合比设计 |
4.2 混凝土废浆水对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的影响 |
4.3 混凝土废浆水对混凝土拌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 不同比例混凝土废浆水对耐久性能影响的研究 |
4.4.1 对早期抗裂性能影响的研究 |
4.4.2 对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影响的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凝土废浆水的工程应用研究 |
5.1 混凝土废浆水在云南省2013~2017 年城市棚户区改造印染厂片区项目安置房建设项目中的推广应用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废浆水生产混凝土质量控制 |
5.2 混凝土废浆水在昭通市昭阳区第二人民医院为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一期工程项目中的推广应用 |
5.2.1 工程概况 |
5.2.2 废浆水生产混凝土质量控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商品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抗裂水泥在预拌混凝土中应用的技术研究[D]. 李紫翼.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2]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D]. 骆骏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3]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收缩及耐久性能研究[D]. 戚传康.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GC公司经营战略研究[D]. 史成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5]商品混凝土质量通病调研及防治措施[J]. 薛繁昌. 住宅与房地产, 2019(31)
- [6]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的研究 ——以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双创总部基地为例[D]. 王天骄. 吉林大学, 2019(03)
- [7]某商业楼建设中混凝土裂缝与渗漏研究[D]. 黄晓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8]商品混凝土塌落度自动检测技术研究及检测装置开发[D]. 李继全. 济南大学, 2019(01)
- [9]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墩基础施工工艺及竖向承载力试验研究[D]. 杨辅智. 南昌大学, 2019(02)
- [10]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废浆水的性能及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D]. 黑金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