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菌性鼻窦炎1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匡英[1](2021)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诊断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CT影像诊断在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为所有患者实施CT影像诊断,观察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以及其患病部位。结果通过为40例患者实施CT影像学诊断,发现患病部位在上颌窦29例,蝶窦4例,上颌窦合并筛窦7例,其中患者的影像学征象主要表现为不均匀的软组织影,同时多数病例病变窦腔可见高密度钙化影,并且大部分患者可见轻度以及局限性的窦壁骨质破坏或增厚现象。结论为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使用CT影像学诊断,能够有效观察患者影像学特征,可以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能够更快的促进患者疾病恢复,值得大力推广于临床实验中。
罗嫱楠[2](2020)在《真菌性鼻-鼻窦炎过敏原检测及其意义》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真菌性鼻-鼻窦炎进行过敏原检测及临床分析,探究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过敏原分布与临床特点、过敏性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期提高对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认识。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06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资料完整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74例为观察组(分为两个亚组:真菌球,及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同期住院的无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及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40例为对照组。全部病例入院均采用深圳市爱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URANUS AE 85全自动酶免仪进行过敏原检测,治疗方式均为插管全麻下功能性鼻内镜下鼻窦手术(FESS手术),观察组及对照组均严格按照相同的围术期处理,术后12周行鼻内镜复查进行Lund Kennedy评分,随访6月-12月,收集研究临床资料及各项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入性过敏原sIgE分布状况为:最常见为屋尘螨6.76%(5例)及粉尘螨6.76%(5例),其次为屋尘4.05%(3例);食入性过敏原sIgE分布状况为:最常见为花生4.05%(3例)及螃蟹4.05%(3例),其次为牛肉2.70%(2例)及大豆2.70%(2例)。吸入性过敏原的阳性率高于食入性过敏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TIgE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周鼻内镜Lund Kennedy评分差值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RS组术后12周鼻内镜Lund Kennedy评分差值d低于F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2.4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性鼻-鼻窦炎中真菌球治疗有效率为85.71%,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治疗有效率为72.2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性鼻-鼻窦炎过敏原阳性患者疗效低于阴性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遵义地区真菌性鼻-鼻窦炎过敏原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食入性过敏原次之,最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为屋尘螨、粉尘螨;食入性过敏原最常见为花生、螃蟹;2.真菌性鼻-鼻窦炎疗效比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差,真菌性鼻-鼻窦炎中真菌球疗效好;3.过敏原阳性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治疗效果欠佳,过敏性因素可能对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生发展和术后恢复有影响。
殷家志[3](2020)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致病菌种类与预后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本文拟通过分析120例经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治疗的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致病真菌在不同患病组中的分布特点;并探讨致病菌对患者术后上皮化时间的影响。以期能为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诊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10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在全身麻醉下行FESS治疗,且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曲霉菌或毛霉菌的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共120例做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所纳入病例按照是否伴有鼻息肉和鼻中隔偏分为4组:①单纯患病组,②鼻中隔偏曲组,③鼻息肉组,④鼻中隔偏曲及鼻息肉组;各组互为对照组,研究各患病组之间真菌菌群的分布差异。以手术后鼻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水肿消失,无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无息肉复发,无明显瘢痕组织及囊泡增生,作为术腔上皮化客观评价标准,以周为单位,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术腔黏膜上皮化的时间,研究不同真菌和各患病组类型对术后术腔上皮化的影响。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有卡方检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标准为P=0.05,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卡方检验结果示:曲霉菌和毛霉菌在各患病组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χ2=4.871,P=0.182>0.05)。2.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示:真菌种类对术后上皮化时间的影响无差异,F=0.328,P=0.568>0.05;性别对术后上皮化时间的影响无差异,F=0.065,P=0.800>0.05。患病类型对术后上皮化时间的影响有明显差异,F=21.344,P<0.01。3.各患病组组间成对比较(LSD法)结果示:①单纯患病组的术后上皮化时间比鼻息肉组的少2.03(95%CI:-2.94—-1.11),P<0.01;②单纯患病组的术后上皮化时间比鼻中隔偏曲组的多0.10(95%CI:-0.94—1.15),P=0.844>0.05;③单纯患病组的术后上皮化时间比鼻息肉及鼻中隔偏曲组的少4.67(95%CI:-5.68—-3.66),P<0.01;④鼻息肉组的术后上皮化时间比鼻中隔偏曲组的多2.13(95%CI:1.00—3.27),P<0.01;⑤鼻息肉组的术后上皮化时间比鼻息肉及鼻中隔偏曲组的少2.64(95%CI:-3.74—-1.54),P=<0.01;⑥鼻中隔偏曲组的术后上皮化时间比鼻息肉及鼻中隔偏曲组的少 4.77(95%CI:-5.99—-3.56),P<0.01。[结论]1.致病真菌种类与是否伴发鼻息肉和(或)鼻中隔偏曲无相关性。2.致病真菌种类对术腔术后上皮化无影响。3.鼻中隔偏曲可能与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发病有关,但对预后无影响。鼻息肉对术后上皮化有着明显影响,可能与伴发鼻息肉患者的自身体质、手术时息肉切除不够彻底以及鼻黏膜损伤范围广等有关。
李赟,薛金梅,赵长青,董瑞[4](2020)在《孤立性真菌性蝶窦炎的诊断与治疗现状》文中研究说明真菌性鼻-鼻窦炎是常见的特异性感染性疾病,虽然较少孤立发生于蝶窦,但由于其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加之蝶窦解剖位置隐蔽,缺乏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临床上经常漏诊和误诊,易侵犯眶尖和颅内,危害较大。真菌性疾病在临床上逐年增多,且根据患者主诉往往就诊于神经内科、眼科等,首诊通常不在耳鼻咽喉科,因而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细菌学、血清学、病理学免疫组化及影像学的发展,真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就近年来该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成虎[5](2020)在《真菌性鼻窦炎应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应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50例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组。常规药物治疗组真菌性鼻窦炎25例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方案,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组真菌性鼻窦炎25例患者实施鼻窦内窥镜手术。分析治疗总有效率、窦口开放良好的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真菌块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量表评分。结果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窦口开放良好的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真菌块消失时间短于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后患者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量表评分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加速症状消失和提高治疗效果。
张柏金[6](2019)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成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盐城市盐都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29例。常规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9.66%)明显高于常规组(6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4.48%)显着高于试验组(1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真菌性鼻窦炎经过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后,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同时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下降,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丁新国[7](2019)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文中认为目的探析当前临床对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取本院耳鼻喉科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确诊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64例临床资料为分析对象,对患者相关数据以回顾性方式进行分析并归纳此类疾病的临床特征、治疗手段、预后质量。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治疗总有效率达到100%。术后接受平均时间为3个月的随访,无患者发生病情复发的状况。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具备一定的临床特征,对此类患者及时准确的诊断是后续治疗质量的重要前提,对患者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具备高效、微创、远期疗效突出等优点,值得重视与推广。
张宇薇[8](2019)在《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变化及致病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分析我院近10年间471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从其发病趋势及临床特点等多方面加深认识本病可能相关致病因素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2009-2018年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房住院治疗且病理明确为真菌性鼻-鼻窦炎(FRS)患者共471例,分析其年度发病情况、性别、年龄、职业类型、影像学等几个方面特点,并对侵袭性(IFRS)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NIFRS)、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单、双侧发病进行相关因素对比分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1、FRS发病情况:我院就治FRS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10年间累计增加223.08%,平均增长速度是13.9%。2、性别、年龄:女性患者好发,女性患者是男性的1.36倍(271/200),所有患者平均年龄(50.75±13.00)岁,男女性平均年龄分别为(49.71±12.98)岁和(51.50±12.24)岁,男女发病年龄无显着差异(p>0.05)。发病高峰在中年组,占总例数的41.61%,其次为青年组,占比32.48%,最低为老年组,占比25.90%,男女患者比例在青年组与非青年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3、职业类型:不同职业类别中以农民构成比最高,约占33.33%。4、影像学:鼻窦CT最常见钙化灶占85.14%,骨质增生占65.82%,单窦发病占93.42%,单侧发病占95.33%,双侧多窦发病例数增多,各年间单双侧、单多窦发病构成比无显着差异(p>0.05)。5、IFRS与NIFRS比较:年龄、眼面部不适、糖尿病史、鼻腔手术史在两者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而性别等其他因素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NIFRS单、双侧发病比较:年龄、糖尿病史、上颌窦、蝶窦病变在单双侧病变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而鼻中隔偏曲等在病变侧别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近10年我院就诊FRS患者逐年增多,中老年女性居多,青年患者有增多趋势,农民职业人群最多见。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发病部位以单侧、单窦常见,鼻中隔偏曲与发病侧别无显着关联;侵袭性病变及非侵袭性双侧多窦发病可能与免疫力下降有关。
郭燕[9](2019)在《鼻-鼻窦炎与NO浓度分布相关性的数值模型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提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鼻腔鼻窦功能中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作用、促进鼻粘膜腺体分泌、维持黏膜粘液纤毛运输、调节鼻黏膜血管张力等重要生理作用,鼻腔鼻窦内NO浓度改变及异常分布与鼻腔鼻窦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NO在国内外已被较广泛用于监测鼻-鼻窦的免疫和炎症情况,但人鼻腔鼻窦NO浓度分布和流动情况并不十分清楚,鼻-鼻窦炎症与鼻腔鼻窦中NO浓度分布及水平的关系尚不明确,现主要通过鼻呼出气NO浓度检测来间接了解正常和炎症状态下鼻腔鼻窦NO浓度分布情况,并通过这个检测值来研究推断NO浓度分布变化与鼻-鼻窦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联,但是这个检测值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未能形成统一并大家认可的参考标准值,而且鼻腔鼻窦结构复杂,鼻呼出气NO浓度并不能真正代替鼻腔鼻窦具体各处的NO浓度分布,所以本研究从生物力学角度建立鼻腔鼻窦NO浓度分布数值模型研究平台,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方法,模拟分析研究人正常情况下和鼻窦炎手术前后鼻腔鼻窦NO浓度分布和流动情况。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节:目的:为研究鼻腔鼻窦内NO浓度分布,了解与之密切相关的鼻腔气流情况。方法:获取一志愿者鼻腔鼻窦CT高分辨图像,建立数值模型,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气流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总鼻道和中鼻道气流最大,下鼻道次之,嗅裂区最小。结论:总鼻道气流起通气作用,中鼻道气流很可能起将上颌窦内排出的NO带到鼻腔和上下呼吸道的作用,嗅裂区气流为嗅觉服务。第二节:目的:研究健康人鼻腔鼻窦NO浓度分布、流动情况和NO分布在鼻腔鼻窦功能中所起的生理作用,并对数值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可信性验证;通过数值模拟,找到无创、直接求得鼻腔各处和上颌窦内NO浓度的方法。方法:在第一节的数值模型基础上,增加上颌窦内NO和空气混合,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NO在鼻腔鼻窦鼻咽部的气流场特征进行分析;通过计算鼻呼出气NO浓度与上颌窦NO浓度比值与网查文献的二者比值进行比较,验证模型计算结果的可信性。通过设定不同大小的上颌窦NO浓度值,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相应鼻呼出气NO浓度,检验二者是否呈正比例直线关系,并计算比值k。结果:呼气期进入对侧的NO量非常少,越近鼻窦口NO浓度越高,自上颌窦口向远处形成浓度梯度,越靠近鼻腔和鼻咽外侧壁浓度越高。NO在鼻腔随呼吸气流流动,吸气和呼气时气流大多局限于中鼻道,向后下进入鼻咽部,向前下出前鼻孔。呼气初期NO才能几乎布满鼻腔。吸气期鼻咽部的NO浓度相对较高;通过本研究的数值模拟计算鼻呼出气NO浓度和上颌窦NO浓度比值与网查文献二者比值相比较,前者在后者的范围内;前鼻孔呼出气NO浓度与上颌窦NO浓度为正比例直线相关,并计算出比值k。结论:NO对对侧鼻腔NO浓度影响很小,NO在健康人鼻腔鼻咽部的浓度分布有梯度,各处并不相同,并随呼吸时间而变化,不同浓度在不同的部位发挥其生理作用,鼻腔鼻窦数值模拟可以进行鼻腔鼻窦NO浓度分布个性化的定性定量分析。经本研究数值模拟计算鼻呼出气NO浓度和上颌窦NO浓度比值与网查文献二者比值相比较,认为本研究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可信。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由可测知的鼻呼出气NO浓度计算得到鼻窦NO浓度,这是一种无创、直接、方便的测量方法,因实际临床中的二者比值与计算出的比值k是相一致的,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值k的研究,来研究鼻腔鼻窦NO的分布。第三节:目的:研究鼻腔不同体积流速对呼气期鼻腔NO浓度分布和鼻呼出气NO浓度值的影响,对不同流速引起鼻NO浓度分布改变与鼻-鼻窦炎的发生和治疗的相关性进行基础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的数值模型基础上,改变数值模型的鼻咽入口体积流速条件,计算鼻腔和鼻呼出气NO浓度分布变化。结果:如果NO的上颌窦源固定数值输出,呼气体积流速或流量越大,鼻腔内NO浓度梯度越小,分布范围越小,鼻呼出气NO浓度越低,前鼻孔处NO也有浓度梯度。结论:鼻腔内NO浓度分布、鼻呼出气NO浓度与鼻气体体积流速和流量密切相关,呈负相关。鼻呼出气测定应统一测量时的呼出气体积流速或流量和测量头的朝向和深度,并且测量时间越短越好,有利于鼻呼出气NO浓度测量值的标准形成和统一。第四节:目的:通过对上颌窦口大小变化后对鼻腔鼻窦NO浓度分布的研究,了解窦口大小变化对鼻窦炎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和行窦口开放手术后迁延不愈及反复的原因。方法:在第二部分数值模型的基础上,改变一侧上颌窦口大小,分别建立五个不同大小窦口的模型,并再建立两个包括上颌窦的不同窦口大小的模型,计算不同模型鼻腔、前鼻孔的NO浓度分布和窦腔内NO浓度分布。结果:窦口越小,NO在鼻腔侧窦口周围浓度梯度越小,鼻腔内NO浓度越低,分布范围越小,鼻呼出气NO浓度越小。窦口越大,窦腔侧窦口周围越近窦口浓度越低,浓度梯度越明显。结论:黏膜肿胀、息肉形成等病因使窦口缩小是引起鼻窦炎的重要原因。鼻呼出气NO浓度检测可作为检测上颌窦口通畅与否或大小的指标。窦口开放过大是引起上颌窦内炎症迁延不愈或反复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五节:目的:通过模拟上颌窦积脓、外伤、手术等导致上颌窦腔容积的改变,研究其对鼻腔NO浓度分布的影响。方法:在第二部分数值模型的基础上,改变上颌窦体积,建立四个不同体积的数值模型,其余条件不变,计算鼻腔NO浓度分布。结果:上颌窦体积变化但鼻腔内NO浓度分布基本无差异。上颌窦体积缩小时,产生NO的黏膜表面积相对体积缩小较慢,可能对NO在鼻腔和鼻呼出气中的浓度影响不大。结论:在手术或外伤导致的上颌窦体积变小,可能不影响鼻腔内的NO浓度分布及其生理功能,但炎症引起的上颌窦体积变小需进一步研究。第六节:目的:通过对中鼻道横径大小变化对鼻腔和鼻呼出气NO浓度的影响,来了解鼻窦炎时中鼻甲手术和中鼻道病变是否会对鼻腔NO浓度分布和鼻呼出气NO浓度产生影响。方法:在第二部分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将中鼻道容积横向扩大,计算鼻腔NO浓度分布和鼻呼出气NO浓度与第二部分的健康人结果相比较。结果:数值模拟中鼻道横径变宽,除中鼻道外其他部位的NO浓度均升高。结论:中鼻道扩大导致鼻腔鼻咽部NO浓度升高,会影响上下呼吸道的生理功能。建议在鼻窦炎术前术后测量鼻呼出气NO浓度时结合中鼻道横径是否有变化,有利于鼻呼出气NO浓度值的统一和差异减小,能够更准确的反映鼻窦炎术后恢复情况和窦口的开放情况。第七节:鼻窦炎上颌窦黏膜内NO与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研究目的:通过检测鼻窦黏膜内NO及一氧化氮合成酶的量,间接了解鼻窦炎状态下鼻窦内NO浓度是否升高,分析鼻窦炎时鼻呼出气NO浓度降低原因,并且分析NO参与鼻窦炎致病机理。方法:检测鼻窦炎和对照组窦腔黏膜标本中的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的量,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真菌性鼻窦炎组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的量最高,慢性鼻窦炎组次之,对照组最低。结论:NO浓度变化是鼻窦炎致病重要因素之一;鼻窦炎时鼻窦内NO浓度很可能也升高,结合之前的窦口大小对鼻腔NO浓度影响的数值研究,鼻窦炎的鼻呼出气NO浓度降低,很大可能是由于是由于窦口变小所致。
陈裕光[10](2018)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48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鼻窦内窥镜手术在真菌性鼻窦炎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收治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4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使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有效率上升,并发症发生率下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二、真菌性鼻窦炎1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真菌性鼻窦炎1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结果 |
3.讨论 |
(2)真菌性鼻-鼻窦炎过敏原检测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真菌球型鼻-鼻窦炎致病菌种类与预后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诊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真菌性鼻窦炎应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治疗前后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量表评分分析对比 |
2.2 两组窦口开放良好的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真菌块消失时间分析对比 |
3 讨论 |
(6)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常规药物治疗 |
1.3.2 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 |
1.4 观察指标 |
1.4.1 临床疗效 |
1.4.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7)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方法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8)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变化及致病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鼻-鼻窦炎与NO浓度分布相关性的数值模型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鼻腔鼻窦解剖及生理 |
第二节 健康人鼻腔气道气流生物力学模型研究 |
一、研究材料及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三节 人鼻腔气道及单侧上颌窦NO流动及浓度分布数值分析 |
一、研究材料及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四节 健康人不同体积流速对鼻腔NO浓度分布影响的数值分析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五节 上颌窦口大小变化对鼻腔鼻窦NO浓度分布影响的数值分析 |
一、研究材料及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六节 上颌窦腔体积改变对鼻腔鼻窦NO浓度分布影响的数值分析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七节 中鼻道宽度变化对鼻腔NO浓度分布影响的数值分析..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八节 鼻窦炎时上颌窦粘膜内NO与一氧化氮合霉含量研究 |
一、实验对象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及统计学方法 |
三、讨论 |
四、结论 |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4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四、真菌性鼻窦炎1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诊断分析[J]. 匡英.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21(05)
- [2]真菌性鼻-鼻窦炎过敏原检测及其意义[D]. 罗嫱楠.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3]真菌球型鼻-鼻窦炎致病菌种类与预后的相关研究[D]. 殷家志.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孤立性真菌性蝶窦炎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 李赟,薛金梅,赵长青,董瑞.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02)
- [5]真菌性鼻窦炎应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J]. 成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01)
- [6]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效果观察[J]. 张柏金.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9(12)
- [7]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J]. 丁新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49)
- [8]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变化及致病因素分析[D]. 张宇薇.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9]鼻-鼻窦炎与NO浓度分布相关性的数值模型研究与临床应用[D]. 郭燕.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10]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48例临床分析[J]. 陈裕光.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