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力容器安全系数的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宣鸿烈[1](2021)在《爆破片寿命预测及安全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长周期使用、未发生超压爆破的爆破片,能否继续长期使用、是否需要更换成为困扰企业以及监管机构的难题。爆破片的更换周期问题,其实质是爆破片的使用寿命问题。而目前对爆破片的使用寿命,还缺少量化的预测方法。此外,虽然通过预测寿命进行周期性更换是预防爆破片失效的方法,但若能实现爆破片在线监测,则无疑可最终解决爆破片失效预防问题,然而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还未开展。鉴于此,本文以正拱普通型爆破片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寿命的预测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并探究了光纤和声发射传感技术应用于爆破片安全健康监测的可行性。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搭建了正拱普通型爆破片常温寿命实验平台,通过改变操作比参数,研究了最佳预拱成形压力下的316L和Inconel600两种不同材料爆破片寿命的变化。结果表明,316L和Inconel600正拱普通型爆破片在常温下具有相同的寿命规律,并且爆破片在恒定载荷下的静载持久寿命t(min)和疲劳往复载荷下的疲劳寿命N(次)会随着操作比W的增大而减小。通过拟合得到316L和Inconel600正拱普通型爆破片静载持久寿命和疲劳寿命预测公式:静载持久寿命预测公式:t=8.0087W-70.92疲劳寿命预测公式:N=201.547W-11.02(2)搭建了正拱普通型爆破片高温寿命实验平台,通过改变操作比参数,研究了最佳预拱成形压力下的316L和Inconel600这两种材料的爆破片在150℃工况下的寿命变化。结果表明,在150℃工况下正拱普通型爆破片的寿命相较于常温下会有所增加,并且会随着操作比W的增大而减小。通过拟合得到316L和Inconel600正拱普通型爆破片处于150℃工况下的静载持久寿命预测公式:316L爆破片静载持久寿命预测公式:t=3.567W-81.566Inconel600爆破片静载持久寿命预测公式:t=0.332W-106.383(3)搭建了超高压爆破片高温寿命实验平台,研究了最佳预拱成形压力下的超高压爆破片在不同操作比下的静载持久寿命。结果表明,低压爆破片与超高压爆破片具有相同寿命特征。可以通过研究低压爆破片的寿命来推测超高压爆破片的寿命规律。研究结果对于超高压爆破片寿命预测公式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4)考虑到实验条件下爆破片使用寿命与实际工程应用中的使用寿命的差异性,需制定安全系数对正拱普通型爆破片的静载持久寿命和疲劳寿命公式进行修正,两者的安全系数分别为15和20。最终得到了适用于实际工程应用的爆破片寿命预测公式。(5)探究了光纤和声发射传感技术应用于爆破片安全监测的可行性,搭建了正拱和反拱型爆破片的安全监测实验平台。结果表明,可以采用光纤和声发射传感技术对正拱型爆破片开展安全监测。采用光纤监测有两种预警方式,可将监测过程中的光纤光栅中心波长信号突跃或者该光纤光栅中心波长信号消失作为相应的预警信号;采用声发射监测有三种预警方式,可将声发射信号大量出现且产生突跃现象、声发射信号幅值超过70 d B或声发射b值趋于平稳作为预警信号。而对于反拱型爆破片来说,无法通过这两种监测手段来开展安全监测。
宋肖苗[2](2019)在《常压原油储罐基于风险的检验方法失效概率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石化企业的不断发展,原油的需求量不断上升,我国常压原油储罐数目也随之不断增长呈指数增长。与此同时,原油的物理特性、储罐结构、作业条件等使得储罐具有先天危险性,并且受到人员经验不足、管理疏松等因素的影响,常压原油储罐的失效概率大大提高。使用基于风险的检验方法(Risk Based Inspection,RBI)对常压原油储罐进行风险评估可以有效的实现检验资源的合理分配,降低风险水平。但是基于风险的检验方法中失效概率的计算中仍存在着失效机理与国外差距较大、失效数据缺失以及对原始缺陷考虑较少等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顺应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对常压原油储罐的失效机理进行了动态风险评估,并且对失效概率中的通用设备失效概率因子和设备修正系数因子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以便于使得失效概率的分析结果更为准确。首先,对基于风险的检验方法进行了介绍,对于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归纳了 RBI在我国常压原油储罐的应用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了解其基本概念、理论支撑、评估流程等,而后分析了几类储罐的结构特征,对其失效形式和失效机理进行了梳理。通过对比事故树、事件树、蝴蝶结模型的优缺点,提出采用蝴蝶结模型与贝叶斯网络相结合的动态分析模型,对某储罐的泄漏事件进行了分析,有效识别其中的高危风险因子和事故最可能发生的途径,并且通过对贝叶斯网络模型的修正实现动态的风险评估,为今后大数据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其次,针对于我国设计制造等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而失效数据却直接从国外标准中获得造成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我国失效数据的处理方法。通过确定我国失效数据的收集内容,而后将统计模型优缺点进行对比选择运用威布尔分析方法进行失效数据的统计,列出了统计模型的详细步骤后,对失效数据的样本空间进行确定。并且通过对近年我国储罐事故和失效数据的统计得出结果对比,发现统计方法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科学性。最后,利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对设备修正系数进行改进。该方法就是将层次分析法(AHP)和灰色综合评价法融合在一起。第一步是依据基于风险的检验(RBI)失效概率评估过程,建立常压原油储罐的失效概率数学模型;其次,在系数修正法的基础上,将设备修正因子划分为一级目标层A、二级要素层B和三级指标层C,利用AHP法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引入灰色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各指标;最后,将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运用到实际案例中。结果表明该方法处理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时,可以避免传统打分法可能造成的风险遮蔽问题,同时可以得出各因子对于需设备修正系数的影响大小排序,并据此结果对影响较大的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
李星雨[3](2019)在《天然气长输管道裂纹缺陷定量失效概率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天然气与石油长输管道的蓬勃发展,管道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管道部门最为重视的部分,同时石油与天然气长输管道在生产、运输、安装、服役等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裂纹缺陷。裂纹的存在极有可能导致管道发生泄漏,对于天然气输送管道还会引起燃烧、爆炸,对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对存在裂纹缺陷的天然气长输管道实施安全评价,对保证管道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管道内外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对比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对目标管线的三轴漏磁内检测进行了案例分析,并给出了裂纹缺陷的形成机理及缺陷的力学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断裂力学与Monte Carlo随机模拟的相关理论对目标管道的裂纹缺陷进行了定性风险评价以及定量失效概率计算。本文针对标准《金属结构缺陷可接受性评定方法指南》(BS7910)中的3种裂纹缺陷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利用2A级确定性评价方法对5个裂纹缺陷进行了确定性评价。2A级确定性评价受分项安全系数的影响较大,往往得出相反的评价结果,同时由于评价中的评价参数(断裂韧性、规定最小屈服强度、缺陷深度、缺陷长度)存在一定测量误差,三轴高清漏磁内检测由于自身原因也无法达到绝对精确检测,且测量结果在一定范围内服从特定的随机分布,因此提出Monte Carlo随机模拟的裂纹缺陷定量评价方法,通过产生服从相应分布并经过检验合格的随机数进行抽样模拟,将得出目标缺陷的失效概率。根据评价结果,对评价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及指标权重分析,得出影响裂纹缺陷失效概率的四种指标敏感性由高到低为:缺陷深度、断裂韧性、规定最小屈服强度、缺陷长度,指标权重分别为:0.8348、0.1321、0.0247、0.0084。
盛朝阳,路燕,高晨,徐宇,王庆[4](2019)在《ASME规范的设计安全系数及调整因素》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设计安全系数的变化历史,设计安全系数包含的因素,重点介绍了ASME第III卷安全一级设备设计系数取值的主要考虑因素,以及1999年第III卷安全二、三级设备安全系数由4调整为3.5的主要考虑因素。
刘同庆[5](2018)在《船用柴油机SCR压力容器的应力分析与疲劳仿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16年国际海事组织(IMO)出台的《MARPOL73/78公约》附则IV中TIERIII阶段的实施,各国必须严格控制船舶类柴油机尾气中NOx的排放量,因此如何经济并有效地降低船用柴油机尾气中NOx的含量,已经成为船舶柴油机制造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目前,船用柴油机的SCR系统是降低其尾气中NOX含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由于船舶柴油机SCR系统中用作反应器的压力容器工况较为复杂,如果SCR压力容器在工作过程中高温腐蚀性气体发生泄漏,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对船舶柴油机SCR压力容器进行正确应力分析和应力评定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针对某型船用SCR压力容器,先借助经典力学和有限元法对其进行结构应力分析和应力评定,随后研究支撑结构对该船用SCR压力容器应力分布的影响作用,最后对SCR压力容器的常见破坏形式——裂纹疲劳破坏进行了分析。具体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分析了压力容器的封头、筒体分别在机械载荷和热载荷作用下的受力情况,给出理论解析公式;同时利用数值法对某型号SCR压力容器进行热机耦合计算并进行应力评定,证明了SCR压力容器的分析设计法比常规设计法更具优越性。(2)研究支撑结构对SCR压力容器受力情况的影响,通过公式推导证明多支撑形式并不适合于船用柴油机SCR压力容器;并基于双鞍座支撑形式的SCR压力容器,利用ABAQUS软件分析鞍座高度和重力加速度方向偏离角对SCR压力容器应力分布的影响,证明鞍座高度增加可以有效改善筒体的受力情况,而重力加速度方向偏离时会给F型鞍座及其对应的筒体部分带来附加应力。(3)通过对含有不同裂纹参数的SCR压力容器子模型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各模型裂纹处的受力情况,得到应力结果的ODB文件,并以此结果文件作为FEMFAT疲劳寿命分析软件的输入数据,对不同子模型进行疲劳寿命分析。通过模型之间的对比分析,得到对疲劳寿命影响较大的裂纹参数,这对以后正确判断裂纹的危害性具有指导意义。
王慧敏[6](2018)在《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在潜艇结构中的适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军事的发展,核动力潜艇的需求越来越大,围绕着核动力潜艇造价、全寿命周期费用与作战效能的争议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节约成本造价根本上可以从设计方法进行改变,目前潜艇的设计主要依据舰船通用规范,但是考虑到反应堆的高压或超高压工况,结构材料采用高强度钢,性能优异、初始缺陷少、强度、韧性、耐腐蚀性能好,所以本文采用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对潜艇结构进行设计校核。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弹性应力分析设计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压力容器行业,此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应力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应力对结构危险程度的贡献是不一样的,比如存在于整个结构中的一次应力,它一旦超过屈服强度就意味着整个结构失效,但是对于二次应力,它具有自限性,结构局部进入塑性仍可以继续承载,因此将不同类别的应力用不同的标准进行校核很有必要。分析设计方法和常规设计方法比较,计算量很明显地增加,但是更加科学合理地完成了设计任务,所以设计者需要从选材、制造、设计计算成本、运输与检测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取经济适用性高的那一种规范。弹性应力分析设计方法的应用难点也在于应力分类,本文首先是将规范中关于应力分类的说明进行剖析;再将规范应用于压力容器结构中,通过实际应用进一步理解分析设计的内容以及了解分析设计的流程;最后对一个潜艇平面舱壁结构进行了校核,取舰船通用规范为基准,探究ASME规范的适用性。综合考虑可以看出弹性应力分析方法计算量大,且对复杂结构的应力分类定义模糊,所以以后的发展方向会是弹-塑性分析方法和极限载荷分析方法。
沈鋆,李涛[7](2016)在《压力容器分析设计规范进展介绍与修订探讨》文中提出在简析美欧分析设计规范技术进展的基础上,针对今后新版JB 4732的修订过程、开发途径、篇章结构、各篇内容及预研课题等进行了的探讨,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陈孙艺[8](2015)在《采用垫片安全系数的高压法兰螺栓密封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防治高压大直径法兰螺栓密封的设计失效,从影响法兰密封效果的因素中提出垫片特性及垫片受力非均匀性2个参数;以垫片系数和垫片预紧比压为基础,分析特性比和特性系数这2个反映垫片组合特性的新概念;提出以垫片安全系数表征垫片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性能在不同计算压力下的安全储备。绘制了典型的安全系数曲线,安全系数随着计算压力的增大而降低,且曲线下降中存在单个拐点;垫片适用压力大于拐点压力,小于垫片安全系数等于1时的计算压力。应用各种垫片在不同安全系数下相应的计算压力适用值进行密封设计,能够确保密封结构设计的有效性。
邓淋予[9](2015)在《输气管道运行的风险评价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截止2013年,我国天然气管道总长度已达38万公里,主干管道总长度也超过5.5万公里,未来我国还将新建大量天然气管道。由于管道埋设于地下,穿越地区地形复杂,而且管道输送介质有易燃、易爆和有毒的特性,输送介质工作压力高,因此潜在危险很大。一旦管道失效,会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如果能及时对管道进行风险评价,既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也可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但是当前我国的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价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因此研究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价技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工作主要如下:1、对比国内外管道风险评价技术的发展情况,说明我国发展管道风险评价技术的必要性;2、对比分析各种风险评价方法,确定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天然气管道的风险评价方法;3、整合大量失效因素和失效后果因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天然气管道失效可能性因素体系和失效后果因素体系,并为每个因素划分评判等级;4、研究确定层次分析法是确定各因素权重的方法;5、研究管道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尝试确定天然气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并为缓解管道风险提出建议;6、开发天然气管道风险模糊评价软件;7、将天然气管道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模糊评价软件运用到某管线中,说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适用性和软件计算的准确性。
赵希文[10](2015)在《LDPE管式反应器安全评定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LDPE超高压管式反应器是高压聚乙烯的核心生产装置,在投用前需经自增强处理,以提高弹性承载能力和疲劳寿命,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管式反应器工况条件及工作环境等因素会使自增强残余应力发生松弛,降低反应器的疲劳寿命及安全性,一旦设备发生泄漏爆炸等事故,会严重威胁到安全生产。因此,对LDPE管式反应器的安全评定进行研究,是确保安全生产、减少经济损失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工程实际意义。本文以实际生产中在役的LDPE超高压管式反应器为研究对象,结合材料的理化检验、X射线残余应力测试、自增强及疲劳等系列试验,对管式反应器进行在静载荷及交变载荷下的安全评定研究。(1)对4333M4超高压管式反应器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检验,得到了管式反应器的材料特性,通过对比弹性区与塑性区发现,随塑性区域增大,材料的韧性略有下降。(2)对超高压反应器进行了爆破试验,得到了加载内压与外壁环向应变的关系曲线及爆破安全系数,并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研究了爆破安全系数与反应器径比之间的关系:0.40455 1.58 bn = - +K(2≤K≤3)。(3)自增强试验前对反应管进行反向屈服分析,推算出确定自增强压力范围的临界径比Kc=2.16,通过对管式反应器进行了自增强处理试验,并用解析法和有限元法分析了自增强处理前后应力及屈服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4)利用Shigley近似法估算了管式反应器的疲劳寿命,对比分析630MPa及691MPa自增强处理结果。并通过ANSYS疲劳分析法对反应管在不同自增强处理压力后的疲劳寿命进行了估算,对比分析发现两者最大相对误差为9.35%。
二、压力容器安全系数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压力容器安全系数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爆破片寿命预测及安全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爆破片结构及类型 |
1.3 光纤和声发射传感技术原理和特点 |
1.3.1 光纤传感技术原理 |
1.3.2 光纤传感技术特点 |
1.3.3 声发射传感技术原理 |
1.3.4 声发射传感技术特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爆破片寿命研究现状 |
1.4.2 爆破片安全监测研究现状 |
1.4.3 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
1.4.4 声发射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
1.5 研究不足 |
1.6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寿命实验平台搭建 |
2.1 寿命实验对象 |
2.2 爆破片常温低压爆破实验平台 |
2.2.1 静载爆破常温低压实验平台 |
2.2.2 疲劳爆破常温低压实验平台 |
2.2.3 常温低压装置可靠性验证 |
2.3 爆破片高温低压爆破实验平台 |
2.3.1 静载爆破高温低压实验平台 |
2.3.2 疲劳爆破高温低压实验平台 |
2.3.3 高温低压装置可靠性验证 |
2.4 爆破片超高压静载爆破实验平台 |
2.4.1 高温静载超高压实验平台 |
2.4.2 高温静载超高压装置可靠性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 爆破片常温寿命研究 |
3.1 静载持久寿命研究 |
3.1.1 316L正拱普通型爆破片静载持久寿命 |
3.1.2 Inconel600 正拱普通型爆破片静载持久寿命 |
3.1.3 低于爆破压力下爆破片承受静态压力时失效机理分析 |
3.2 疲劳寿命研究 |
3.2.1 316L正拱普通型爆破片疲劳寿命 |
3.2.2 Inconel600 正拱普通型爆破片疲劳寿命 |
3.2.3 低于爆破压力下爆破片承受疲劳载荷时失效机理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爆破片150℃工况寿命研究 |
4.1 150℃工况下低压爆破片静载持久寿命研究 |
4.1.1 150℃工况下低压316L正拱普通型爆破片静载持久寿命 |
4.1.2 150℃工况下低压Inconel600 正拱普通型爆破片静载持久寿命 |
4.1.3 150℃工况下正拱普通型爆破片承受静态载荷时失效机理分析 |
4.2 150℃工况下低压爆破片疲劳寿命研究 |
4.2.1 150℃工况下低压316L正拱普通型爆破片疲劳寿命 |
4.2.2 150℃工况下正拱普通型爆破片承受疲劳载荷时失效机理分析 |
4.3 150℃工况下超高压爆破片静载持久寿命研究 |
4.3.1 150℃工况下超高压316L正拱普通型爆破片静载持久寿命 |
4.3.2 150℃工况下超高压Inconel600 正拱普通型爆破片静载持久寿命 |
4.4 本章小结 |
5 爆破片寿命预测方法 |
5.1 安全系数的制定 |
5.1.1 持久寿命安全系数制定 |
5.1.2 疲劳寿命安全系数制定 |
5.2 工程领域应用中的寿命预测公式 |
5.2.1 常温工况下爆破片寿命预测 |
5.2.2 150℃工况下爆破片寿命预测 |
5.3 本章小结 |
6.爆破片安全监测研究 |
6.1 安全监测实验对象 |
6.2 安全监测实验方法 |
6.2.1 光纤传感技术监测方法 |
6.2.2 声发射传感技术监测方法 |
6.3 基于光纤及声发射传感技术的爆破片在线监测实验方法构建 |
6.3.1 光纤切割与封装 |
6.3.2 光纤光栅预拉伸处理 |
6.3.3 正拱型爆破片实验装置搭建 |
6.3.4 正拱型爆破片实验装置可靠性验证 |
6.3.5 反拱型爆破片实验装置搭建 |
6.3.6 反拱型爆破片实验装置可靠性验证 |
6.4 正拱带槽型爆破片安全监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6.4.1 光纤传感技术监测结果分析 |
6.4.2 声发射传感技术监测结果分析 |
6.4.3 结果讨论 |
6.5 正拱开缝型爆破片安全监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6.5.1 光纤传感技术监测结果分析 |
6.5.2 声发射传感技术监测结果分析 |
6.5.3 结果讨论 |
6.6 正拱普通型爆破片安全监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6.6.1 光纤传感技术监测结果分析 |
6.6.2 声发射传感技术监测结果分析 |
6.6.3 结果讨论 |
6.7 反拱型爆破片安全监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6.7.1 声发射传感技术监测结果分析 |
6.7.2 结果讨论 |
6.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常压原油储罐基于风险的检验方法失效概率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RBI国外研究现状 |
1.2.2 RBI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储罐风险评估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风险的检验概述 |
2.1 RBI技术基本概念 |
2.2 RBI技术与传统检验方法的区别 |
2.3 RBI优点及局限性 |
2.3.1 RBI方法的优点 |
2.3.2 RBI方法的局限性 |
2.4 RBI的关键要素 |
2.5 RBI技术的应用范围 |
2.7 RBI技术文件的关系 |
2.8 RBI的方法介绍 |
2.8.1 定性方法 |
2.8.2 半定量方法 |
2.8.3 定量方法 |
2.9 基于风险的检验预期效果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储罐失效机理动态分析 |
3.1 储罐结构 |
3.2 大型原油储罐重大危险源辨识 |
3.3 储罐主要失效形式及失效机理 |
3.3.1 储罐失效形式 |
3.3.2 储罐主要失效机理 |
3.4 事故树分析法 |
3.4.1 事故树的基本概念 |
3.4.2 事故树分析法的步骤 |
3.4.3 事故树的符号及意义 |
3.5 储罐失效事故树的绘制 |
3.6 储罐失效原因分析 |
3.7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动态风险评估 |
3.7.1 事件树与Bow-tie方法概述 |
3.7.2 贝叶斯网络概述及联系 |
3.7.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动态风险评估方法 |
3.7.4 案例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用设备失效概率的改进 |
4.1 系数修正法模型 |
4.2 通用失效概率数据的处理 |
4.2.1 失效数据的收集 |
4.2.2 失效数据的统计模型 |
4.2.3 同类失效概率的计算 |
4.2.4 失效样本容量的确定 |
4.3 统计结果 |
4.3.1 依据事故类型 |
4.3.2 根据事故等级 |
4.3.3 根据事故发生时间 |
4.3.4 根据主要成分化学品分类 |
4.3.5 根据火灾爆炸事故 |
4.3.6 改进建议 |
4.4 实例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备修正系数的改进 |
5.1 我国常压原油储罐修正系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5.1.2 设备修正系数整体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 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
5.2.1 AHP传统方法简介 |
5.2.2 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
5.2.3 某储罐的设备修正系数各级指标权重的计算 |
5.3 常压原油储罐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 |
5.3.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5.3.2 常压原油储罐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模型的建立 |
5.3.3 某储罐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的研究 |
5.4 实例运用对比 |
5.4.1 概述 |
5.4.2 储存物料性质 |
5.4.3 工艺说明 |
5.4.4 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与RBI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3)天然气长输管道裂纹缺陷定量失效概率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管体裂纹的形成机理及应力分析 |
2.1 材料缺陷的形成机理 |
2.1.1 压力管道加工中裂纹的产生 |
2.1.2 压力管道焊接裂纹 |
2.1.3 再热裂纹(热处理裂纹) |
2.1.4 应力裂纹 |
2.1.5 应力腐蚀裂纹 |
2.2 管体缺陷的力学分析 |
2.2.1 管道应力分类 |
2.2.2 管体缺陷的应力分析 |
第三章 管体裂纹缺陷的检测技术对比分析 |
3.1 常用管道裂纹检测技术及其优缺点 |
3.1.1 管道内检测的目的及意义 |
3.1.2 超声检测技术 |
3.1.3 涡流检测技术 |
3.1.4 射线检测 |
3.1.5 渗透检测技术 |
3.1.6 磁粉检测技术 |
3.1.7 漏磁内检测技术 |
3.2 检测技术优缺点对比 |
3.3 XX线天然气管道裂纹检测案例分析 |
第四章 管体裂纹缺陷失效的Monte Carlo模型建立 |
4.1 管体缺陷可接受性评价方法简介及问题分析 |
4.1.1 1级评价方法—简化评价 |
4.1.2 2级评价方法—通用评价 |
4.1.3 3级评价方法—韧性撕裂评价 |
4.1.4 问题分析 |
4.2 抽样试验的方程建立 |
4.2.1 抽样试验方法简介 |
4.2.2 抽样方程的建立和随机变量的选取 |
4.2.3 随机变量的分布规律研究 |
4.3 模拟过程中的随机数产生 |
4.3.1 伪随机数的产生 |
4.3.3 正态分布随机数的产生 |
4.3.4 威布尔分布随机数的产生 |
4.4 基于Matlab的代码实现 |
4.4.1 程序主要功能简介 |
4.4.2 GUI界面简介与展示 |
第五章 管体裂纹缺陷失效的模型求解 |
5.1 目标管道概况 |
5.2 对管体裂纹的确定性评价 |
5.3 抽样方法失效预测分析 |
5.3.1 (0,1)分布随机数统计性质的检验 |
5.3.2 评价参数的分布确定及模型求解 |
5.3.3 敏感性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附录1 针对各类异常的内检测技术的适用性表 |
附录2 Matlab程序实现主要代码 |
1 级FAD评价曲线实现代码 |
2 级FAD评价曲线实现代码 |
3 A级确定性评价实现代码 |
4 随机数检验实现代码(参数检验) |
5 随机数检验实现代码(均匀性检验) |
6 随机数检验实现代码(独立性检验) |
7 Monte Carlo模拟实现主要代码 |
(4)ASME规范的设计安全系数及调整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ASME 标准安全系数变化 |
2 ASME安全一级容器安全系数 |
2.1 安全一级容器名义安全系数 |
2.2 安全一级容器安全系数考虑因素 |
2.2.1 设计方法的改进 |
2.2.2 改进容器抗脆性断裂设计 |
2.2.3 细化疲劳设计规则 |
2.2.4 更广泛的无损检测技术应用 |
3 ASME安全二、三级容器安全系数 |
3.1 安全二、三级容器名义安全系数 |
3.2 安全二、三级容器安全系数变化因素 |
3.2.1 焊接和无损检测技术的进步 |
3.2.2 冶金技术的进步 |
3.2.3 断裂力学的概念引入实用 |
4 结论 |
(5)船用柴油机SCR压力容器的应力分析与疲劳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压力容器的基本结构 |
1.3 SCR系统和压力容器研究现状 |
1.4 压力容器设计标准介绍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船用SCR压力容器的结构应力分析 |
2.1 应力强度条件 |
2.2 压力容器的设计方法 |
2.3 结构机械应力计算 |
2.3.1 圆柱壳的机械应力计算 |
2.3.2 圆锥壳的机械应力计算 |
2.3.3 球壳的机械应力计算 |
2.4 结构热应力计算 |
2.4.1 球壳的热应力计算 |
2.4.2 圆柱壳和锥形壳的热应力计算 |
2.5 基于顺序热机耦合法的应力评定 |
2.5.1 结构参数 |
2.5.2 有限元建模 |
2.5.3 机械应力评定 |
2.5.4 热机耦合应力评定 |
2.5.5 间接耦合法和顺序耦合法的比较 |
2.5.6 常规设计和分析设计的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鞍座结构对SCR压力容器受力情况的影响 |
3.1 SCR压力容器受力模型 |
3.1.1 双支撑SCR压力容器受力分析 |
3.1.2 三支撑SCR压力容器受力分析 |
3.2 支撑位置对SCR压力容器的影响 |
3.3 鞍座高度对SCR压力容器的影响 |
3.3.1 标准双鞍座结构计算 |
3.3.2 不同鞍座高度下的热力耦合计算 |
3.4 重力方向偏离角对SCR压力容器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带裂纹的船用SCR压力容器筒体疲劳分析 |
4.1 筒体裂纹的产生 |
4.1.1 载荷分类 |
4.1.2 SCR压力容器裂纹的产生与扩展 |
4.2 疲劳分析理论基础 |
4.2.1 金属材料的S—N曲线 |
4.2.2 裂纹寿命的计算 |
4.3 裂纹疲劳寿命的数值法计算 |
4.3.1 数值分析法在疲劳寿命中的应用 |
4.3.2 FEMFAT软件简介 |
4.4 含裂纹的筒体有限元子模型 |
4.5 裂纹几何参数对船用SCR压力容器的影响 |
4.6 裂纹轴向角度对船用SCR压力容器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在潜艇结构中的适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压力容器规范以及分析设计的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常规设计和分析设计 |
2.1 常规设计 |
2.1.1 常规设计的理论基础 |
2.1.2 常规设计的不足之处 |
2.2 分析设计 |
2.2.1 分析设计的理论基础 |
2.2.2 分析设计的应用 |
2.3 常规设计和分析设计比较 |
第三章 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 |
3.1 ASME规范 |
3.2 ASME规范分析设计具体内容 |
3.2.1 ASME规范的适用条件 |
3.2.2 ASME规范适用材料...第II卷 D篇 |
3.2.3 有关应力分析的术语 |
3.2.4 分析设计标准 |
3.3 分析设计理论基础 |
3.3.1 不连续应力分析 |
3.3.2 各类应力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典型压力容器强度校核 |
4.1 有限元模型 |
4.1.1 采用ABAQUS软件建模过程概述 |
4.1.2 有限元模型的求解 |
4.2 常规设计校核 |
4.3 分析设计校核 |
4.4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潜艇平面舱壁强度校核 |
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 潜艇材料设计应力取值分析 |
5.3 基于舰船通用规范的强度校核 |
5.4 基于ASME规范的强度校核 |
5.4.1 平面舱壁的应力线性化 |
5.4.2 平面舱壁的应力分类 |
5.4.3 基于ASME规范的校核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压力容器分析设计规范进展介绍与修订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美欧技术进展 |
1.1 欧盟EN13445的颁布 |
1.2 新版ASMEⅧ-2的修订 |
2 JB 4732修订探讨 |
2.1 总体构架与国际接轨 |
2.1.1 规则设计与分析设计并列 |
2.1.2 失效模式作为编制主线 |
2.2 安全系数 |
2.2.1 抗拉强度的安全系数 |
2.2.2 载荷系数 |
2.3 非线性本构关系 |
2.4 基于数值计算的先进设计方法 |
2.5 引入自主研发的先进设计方法 |
2.5.1 大开孔补强计算方法 |
2.5.2 带外载的接管计算方法 |
2.5.3 改进后的管板的计算方法 |
3 预研究课题 |
3.1 材料性能的研究 |
3.2 疲劳校核新方法的研究 |
3.3 屈曲分析及其安全系数 |
3.4 安定性的评定方法 |
3.5 蠕变与蠕变疲劳 |
4 总结与展望 |
(8)采用垫片安全系数的高压法兰螺栓密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垫片密封效果的影响因素 |
1.1 垫片产品偏差 |
1.2 垫片安装偏差 |
1.3 垫片特性偏差 |
2 垫片的组合特性 |
2.1 垫片压紧力的关系 |
2.2 垫片组合特性的认识 |
3 垫片安全系数 |
3.1 垫片综合安全裕度 |
3.2 垫片安全系数的应用 |
4 结论 |
(9)输气管道运行的风险评价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外管道风险评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
1.3 国内管道风险评价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目标 |
1.7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天然气管道失效因素和风险评价技术分析 |
2.1 天然气管道事故因素分析 |
2.2 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
2.2.1 管道失效因素分析 |
2.2.2 站场失效因素分析 |
2.2.3 失效后果分析 |
2.3 风险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
2.4 模糊综合评价法分类 |
2.4.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2.4.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2.5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天然气管道风险模糊综合评价过程分析 |
3.1 天然气管道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法 |
3.1.1 模糊数学介绍 |
3.1.2 天然气管道风险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和过程分析 |
3.2 风险评价过程中的假设 |
3.3 风险评价的原则 |
3.4 天然气管线的分段标准 |
3.5 天然气管道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流程框图 |
3.6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天然气管道风险模糊综合评价各因素评判准则分析 |
4.1 管道失效因素 |
4.1.1 第三方破坏因素 |
4.1.2 腐蚀因素 |
4.1.3 设计因素 |
4.1.4 误操作因素 |
4.2 站场失效因素 |
4.2.1 站场位置与环境情况 |
4.2.2 站场阀门情况 |
4.2.3 站场承压容器情况 |
4.2.4 站场工艺流程适应性评价 |
4.2.5 仪器仪表的情况 |
4.2.6 站内甲烷泄漏情况 |
4.2.7 站场安全系统评价 |
4.3 失效后果 |
4.3.1 天然气管道周围环境情况 |
4.3.2 天然气泄漏的危害 |
4.3.3 消防能力情况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天然气管道风险可接受性研究 |
5.1 国外油气管道风险可接受性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
5.2 国内油气管道风险可接受性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5.3 天然气管道的风险可接受准则 |
5.4 天然气管道模糊综合评价法中的风险可接受性探索 |
5.5 天然气管道风险缓解措施建议 |
5.5.1 天然气管道的风险等级划分 |
5.5.2 天然气管道风险缓解措施建议 |
5.6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天然气管道风险模糊综合评价软件开发与应用 |
6.1 天然气管道风险模糊综合评价软件开发 |
6.1.1 软件开发原则和环境 |
6.1.2 基本功能设计 |
6.1.3 软件结构 |
6.1.4 软件前景展望 |
6.2 天然气管道模糊综合评价应用实例 |
6.2.1 管道概况 |
6.2.2 数据统计 |
6.3 计算权重 |
6.4 计算计算管段风险值 |
6.5 管段风险可接受性 |
6.6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风险因素等级表 |
附录2 风险因素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LDPE管式反应器安全评定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LDPE的生产工艺 |
1.1.2 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的筒体结构型式 |
1.1.3 超高压聚乙烯管式反应器的安全风险 |
1.2 自增强技术 |
1.2.1 自增强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2 自增强技术原理 |
1.2.3 自增强管式反应器残余应力衰减的影响因素 |
1.2.4 自增强管式反应器应力的无损检测方法 |
1.3 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的安全评定 |
1.3.1 安全系数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1.4.1 工作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超高压管式反应器基础试验 |
2.1 研究对象 |
2.2 反应器残余应力检测 |
2.2.1 X射线残余应力测定原理 |
2.2.2 超高压管式反应器自增强再处理前的残余应力测试 |
2.3 力学性能测试 |
2.3.1 试验目的 |
2.3.2 拉伸性能测试 |
2.3.3 压缩性能测试 |
2.3.4 冲击性能测试 |
2.3.5 管式反应器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 |
2.3.6 综合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管式反应器爆破压力试验研究 |
3.1 爆破失效准则 |
3.2 爆破试验 |
3.2.1 试验准备 |
3.2.2 爆破过程内压与外壁应变关系 |
3.2.3 管式反应器的极限压力 |
3.3 爆破试验的有限元模拟 |
3.3.1 管式反应器结构模型 |
3.3.2 单元类型的选择 |
3.3.3 塑性材料模式的选择 |
3.3.4 划分网格 |
3.3.5 边界条件及载荷的施加 |
3.3.6 计算结果分析 |
3.4 试验误差分析 |
3.6 管式反应器爆破后形态分析 |
3.7 不同径比K与管式反应器爆破安全系数的关系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管式反应器自增强再处理的应力分布试验研究 |
4.1 自增强理论计算模型 |
4.2 最佳自增强处理压力 |
4.3 考虑温差的应力理论模型 |
4.4 自增强再处理试验 |
4.4.1 自增强压力的确定 |
4.4.2 试验准备 |
4.4.3 试验过程 |
4.4.4 试验结果分析 |
4.5 管式反应器的残余应力理论计算 |
4.6 自增强处理的有限元模拟 |
4.6.1 单元类型的选择 |
4.6.2 反应器模型的建立 |
4.6.3 边界条件及载荷的施加 |
4.6.4 计算结果分析 |
4.7 误差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管式反应器在压力循环中的疲劳寿命估算 |
5.1 基于Shigley法的疲劳寿命计算 |
5.1.1 绘制疲劳设计曲线 |
5.1.2 管式反应器自增强处理的疲劳寿命计算 |
5.2 超高压管式反应器ANSYS有限元疲劳分析 |
5.2.1 ANSYS疲劳分析简介 |
5.2.2 利用Fatigue模块求解疲劳寿命 |
5.3 Shigley法和ANSYS模拟疲劳寿命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压力容器安全系数的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爆破片寿命预测及安全监测技术研究[D]. 宣鸿烈.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常压原油储罐基于风险的检验方法失效概率的研究与应用[D]. 宋肖苗.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3]天然气长输管道裂纹缺陷定量失效概率计算方法研究[D]. 李星雨.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4]ASME规范的设计安全系数及调整因素[J]. 盛朝阳,路燕,高晨,徐宇,王庆. 核安全, 2019(01)
- [5]船用柴油机SCR压力容器的应力分析与疲劳仿真[D]. 刘同庆. 江苏科技大学, 2018(03)
- [6]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在潜艇结构中的适用性分析[D]. 王慧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7]压力容器分析设计规范进展介绍与修订探讨[J]. 沈鋆,李涛. 化工机械, 2016(05)
- [8]采用垫片安全系数的高压法兰螺栓密封设计[J]. 陈孙艺. 润滑与密封, 2015(06)
- [9]输气管道运行的风险评价技术应用研究[D]. 邓淋予. 西安石油大学, 2015(01)
- [10]LDPE管式反应器安全评定的试验研究[D]. 赵希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