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能带来光明的未来吗?

城市规划能带来光明的未来吗?

一、城市规划能带来光明未来吗(论文文献综述)

高露洋[1](2020)在《改革政治的多层想象 ——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是对中国改革历程的生动记录,内在蕴含了民族国家、现代化、改革之丰富语义,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表征符号。思考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创作,有助于审视中国改革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探究改革政治的多重面向,为反思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提供新的视域。首先,工业小说中改革政治的核心内涵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以科学技术为方法,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工业小说始终将国家置于现代化的时间序列上,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现实,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受文化保守主义影响,部分工业小说尝试将儒家文化、家族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核与工业生产、企业家精神相结合,试验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促进现代化的可能性与代价;“工业史”小说则尝试修复国家与工人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叙写工业历史,缓释当下工人群体的身份焦虑。科学技术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手段,在新时期工业小说中继续以“红”与“专”的形式得到呈现。知识分子作为科技的主体成为叙述的中心,工人在生产中处于从属地位,但知识分子的留洋与工人为国分忧,暗示了“红”与“专”的对立。科学管理一方面被视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方法,具有无可争议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工人将科学管理视为压迫自身的方法。工人在失去科技话语权后,只能成为被管理的劳动力。新世纪工业史小说将“红”与“专”统一起来,工人子弟通过接受教育,既保证了工人文化的延续,又掌握了科学技术,完成了新世纪关于“又红又专”的想象。打工小说赋予“南方”以现代化的象征功能,集中呈现了打工者追求现代文明过程中的热望与代价,亦是中国现代化的缩影。南方或是现代文明的等价物,隐含了城与乡、现代与前现代的二元结构;或是检验劳动致富的实践空间;或是封闭的城市,拒绝打工者的闯入;或是生活的寓所,承载了打工者所有的喜怒哀乐。打工小说中的南方具有多样化的价值属性,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表意空间。其次,改革的推进伴随着阶层分化等社会矛盾的出现,使人们对改革产生质疑。工业小说与改革进程相呼应,反思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整合出现分裂的社会认同,修正社会对改革的认知。这突出表现在干部群像的改革实践以及对工人苦难的想象。不同阶段的改革实践赋予了干部形象特殊的政治意图和身份想象:他们或以“开拓者”之姿态表征国家改革的坚定意志;或以自身的失败反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必要性;或被“污名化”处理,成为改革代价的道德镜像;或成为“职业经理人”,探求解决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与资本逻辑矛盾的可能性。总之,干部形象的多种类别充分说明了中国改革的历时性与复杂性。工业小说中的苦难书写不仅仅在于展示苦难,更在于赋予苦难意义,达到阐释苦难的目的。《抉择》将苦难道德化,肯定工人对苦难的承担,通过惩治腐败回报工人对国家的忠诚,修复工人与国家的关系,消解了现实苦难的悲剧意义。《车间主任》认为苦难源于工人缺乏改革意识,苦难的克服有赖于工人自我的蜕变,简化了苦难生成的复杂性。《问苍茫》将苦难归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借助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情怀与马克思主义话语寻找解决现实矛盾的方法,最终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进退失据。《无碑》将苦难视为打工者融入现代文明的必要代价,以个人奋斗的失败反思资本逻辑中的劳动美学。最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书写工业历史,记忆工人文化,想象工人未来,成为工业小说创作的中心。在后工业社会,工人文化的再生产分化成两种不同的路径:一是对工人文化的浪漫怀旧,反思改革对社会道德文化的冲击,抚慰工人群体的精神伤痛,重建工人文化的当代价值;一是消解工人文化的崇高性,突出工人的失败图景,突破工业小说传统的叙述模式。两种路径都存在明显的认知偏见,彰显了后工业社会记忆工人文化的难度。

陈丹玲[2](2020)在《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区域一体化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议题。本研究以“分析框架——实证分析——策略设计”为逻辑主线,将区域一体化的影响纳入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中,构建区域一体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产业一体——城乡融合——空间关联”的逻辑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遵循“时空演进——影响效应——影响路径”的实证轨迹,对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及影响路径进行实证检验。具体地,综合运用随机森林算法、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及耦合协调模型刻画2003-2017年中国12个城市群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协调关系;构建空间Durbin回归模型及动态计量分析模型,研究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运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两者的影响路径。回答了以下三个关键问题: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何种理论关系?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并据此设计出了区域一体化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策略体系。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构建基于“产业一体——城乡融合——空间关联”的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影响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全面掌握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基本内涵与时代意蕴后,将一体化的经济结构变迁、社会结构变迁及空间结构变迁引入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分析框架,结合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产业、政府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研究,构建了区域一体化→“产业一体——城乡融合——空间关联”→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基础内容体系。(2)分析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进特征与耦合协调关系。从时间序列上看,2003-2017年间,我国12个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密度函数中心向右移动,波峰由陡峭转变为平滑状态,区域一体化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逐渐扩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区域一体化的演变相类似。从空间格局来看,研究期间,我国区域一体化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存在显着的空间关联特征和较强的溢出效应,且这种空间关联趋于增强,不同集聚区内扩散效应在空间上渗透的不均衡导致各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存。从耦合协调关系来看,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彼此促进、共同提升,总体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基本分布格局。(3)实证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区域一体化对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显着为正且存在区域异质性。而且,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分解变量中,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的正向影响最强,其次是城市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最后是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此外,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且这种因果关系具有长期性和异质性。(4)剖析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转变的影响路径。从产业一体和城乡融合视角来看,考察期间,中国12个城市群存在着“区域一体化→产业一体→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传导机制及“区域一体化→城乡融合→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传导链条,但这种中介效应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相比之下,从空间关联视角来看,在当前发展阶段下并不存在“区域一体化→国内外市场潜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传导机制,但存在“区域一体化→区际研发的技术溢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传导机制。(5)提出区域一体化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具体策略。在综合考虑我国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发展现状及时空演进规律,特别是从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影响路径分析结果,主要从充分发挥产业专业化和产业多样化集聚的促进作用、完善城市产业一体化政策以推动产业一体发展、大力推进商品和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东中西地区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有效联动及强化技术研发配置和区际人才沟通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设计出区域一体化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具体策略。

陈志奎[3](2020)在《艺术都市营造研究 ——从“城市文艺复兴”到“软城市”的城市设计范式演变》文中认为“英国城市工作组”(UTF)发表的“迈向城市的文艺复兴”黄皮书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掀起了“城市文艺复兴”运动的巨浪,这个运动以文化为主要导向,以城市设计为扫荡工具,在取得巨大成就和声誉的同时,也因城市士绅化、虚假繁荣和逻辑自洽被诟病,同时城市设计的本体理论没有得到突破。中国的“城市化大跃进”带来的“城市病”、“千城一面”、地域文脉破碎、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人文生活品质与物质文明发展不匹配等问题,已日益凸显。人们对优质的城市人居环境的渴望与当下紧张畸形的都市生态构成矛盾,城市发展经常在追求GDP经济和精神、环境生态文明之间,顾此失彼。随着全球此起彼伏的公共安全危机、气候危机、环境危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人道危机,以及智能化时代对人类生活的进一步肢解和异化,无论东西世界,都呼吁新的城市发展动力和人居文明永续之道。这为推出新的城市设计思维、城市营造方式和城市发展体系奠定了时代正义。本文引介了“软城市”理论,并将“城市文艺复兴”到“软城市”时代的城市设计范式迭代进行了明细化对位比较;然后从历史逻辑、文化动机、文献谱系、理论支撑、观点主张、价值取向、法理依据、现实基础、实操导则、案例推演和现实观照等几个方面完成了对艺术都市体系的构建,使之具备方法论意义和较强的理论创新性。譬如,从“艺术化”和“艺术性”两方面勾画当代艺术都市的面貌与特质;从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文化精英、市民大众“三层制”出发,采用一系列以艺术、设计和文化多样性为核心概念的营造内容,通过在艺术、人和城市之间建立稠密多维的关系网络和丰富随机的触发反应去激发都市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并塑立以市民为主体的空间生产态度。这大大超越了“艺术人口和艺术产业堆砌”的传统艺术城市概念,演变为一场注重真实性和生长性的总体都市革命。基于“软城市”理念的艺术都市体系,拓展了城市设计理论,迎回了城市设计“公平正义”的价值本义,将城市设计从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公共政策推进为发挥全民主观创造力的全域塑造行动,将城市设计从宏大叙事和物质塑造手段演变到微观精妙和精神体验的范畴,将城市设计从以数字绩效为指引的城市面貌改造工具发展为协调公共利益、公民价值和市民社会的杠杆工具。作为一个具备落地实操价值的都市主义体系,艺术都市可以直接指导和作用于现实中的城市设计实践,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思路,为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支持,有助于中国城市建设规划规避西方模式的缺陷,同时也为全球城市发展转型提供了方案智慧。艺术都市将人文精神、闲暇生活和个体解放作为未来城市的增长点,符合时代趋势,同时,艺术都市发起的日常都市革命和个体观照精神,能够对“城市文艺复兴”有益激化,续延“城市文艺复兴”系统的生命力。本文的文献综述方法有所创新,首先用直接文献和思想文献二分法,然后分别延裂出核心文献和次级文献,形成横纵之势和逻辑铺陈,以应对和提炼广博的文献信息。本文以强势的理论代入展开论证,以空间政治经济学、城市社会学、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历史学和艺术学为理论主轴,串联起散落于全文各处的群英思想荟萃,采撷和运用诸家理论概念,形成思想矩阵,强调宏阔视野和跨领域并置耦合研究,追求思辨性和碰撞感,制造了丰富的知识切面和触发可能,塑造出了具备开放性和延展性的知识生产胎体,以期获得学术耐品性和知识长效性,并为平行领域提供学术营养和跨界启发。无论论证过程还是结果,都凝结出了清晰的学术审美和严苛的价值取向,它们零散而又统一,无形却又彰显:差异、多样性、开放性、生长、模糊、边界、遭遇、日常、去中心化、反威权、反叛、精微、多元、可能性、临时性、动态、非物质性、自下而上、多孔、弹性、温暖、放松、分散、感性、并置、偶发、虚空、灰度、剩余、无意识、非常规、自由、个体、无序……

陶然非[4](2019)在《浅析1960-1970年代佛罗伦萨激进建筑团体》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内容为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于佛罗伦萨的阿基佐姆、超级工作室和9999小组这三个激进建筑团体的代表作品与建筑思想,通过对他们的批判性建筑试验进行研究,分析三个小组建筑思想之间的差别与内在联系。对激进建筑团体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艺术文化领域发展的谱系进行研究与梳理,分析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处的位置和他们建筑思想和创作手法的来源,进一步研究三个小组是如何将建筑置于社会层面进行思考的。文章第一部分对三个小组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对三个小组及其代表作品进行介绍与解读。第三部分通过他们的代表作品深入分析三个小组的批判性建筑思想,并将三个小组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分析他们的时代性特征。第四部分分析三个小组产生的影响与启示。文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图像归纳与图解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三个小组的建筑创作作品和着述进行分析,力求准确的展示四个小组的建筑理念与建筑表达方式。他们为后世提供了一种对建筑与社会的新的思考方式,并在建筑创作的方法上开创性地进行学科跨界,很大程度地扩展了建筑学的边界,对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建筑学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毕松[5](2019)在《统一俄罗斯党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统一俄罗斯党(Всерссийская политичесая партия<<Единая Россия>>),可以简称为“统俄党”)成立于2001年12月,是俄罗斯相对“年轻”的政党。统俄党是在时任总统普京的直接授意下组建的,是普京时代的“政权党”,也是当今俄罗斯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政权党”,并长期保持俄罗斯国内第一大党的地位。自叶利钦在1993年“十月事件”中获胜并以1993年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当代俄罗斯基本政治制度以来,俄罗斯政党政治一直是在多党制的制度框架内发展演进。为了保持对全局的控制,执政当局一直尝试建立亲政府的政党以求控制立法权。结合俄罗斯特殊的政治制度设计,“政权党”这一富有俄罗斯特色的政党概念于1993年出现,并于当年的第一届国家杜马大选期间就转化为政治实践。但叶利钦时代的“政权党”因执政当局国家治理的失败而没有发挥其本身应该起到的作用,叶利钦时期的几个“政权党”都是昙花一现,一直被以俄共为代表的反对派所压制。普京接管克里姆林宫后延续了 1993年宪法规定的俄罗斯基本政治制度,在其复兴国家、稳定局势和凝聚人心的俄罗斯新国家治理构想中,“政权党”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其治国理政的重要帮手。在普京亲自授意下,由总统办公厅主导,统一俄罗斯党这一新的“政权党”经过相对漫长和复杂的组建过程应运而生。为了应对1999年的国家杜马大选和2000年的总统大选,克里姆林宫组建了“团结”联盟,经过多轮磋商和政治博弈,原本是“团结”联盟对手的“祖国”组织和“全俄罗斯”联盟同意了以上述三个组织为主的、多个派别的合并。合并后成立的统一俄罗斯党在执政当局的支持和监控之下,经过持续不断的理论探索、组织建设、政策更新和选举获胜,逐渐从一个仅以选举为指向的竞选联盟发展成为了当代俄罗斯第一大政党,对于普京国家治理的实施、俄罗斯从混乱走上有序发展以及俄罗斯政治精英的分化和整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这样一个新千年俄罗斯政坛的第一大党,人们自然会问,统俄党是一个什么样政党,它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怎样的特殊性?统俄党在俄罗斯政治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应当如何看待和评价作为“政权党”的统俄党,它将何去何从?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对统俄党进行全面的研究,对统俄党的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政权党”这一政党现象几乎只存在于俄罗斯,也是俄罗斯政党政治具有标签意义的特征。通过对统俄党这一俄罗斯持续时间最长和最成功的“政权党”的研究,可以丰富已有的政党理论和政治制度理论,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总结政党政治发展的共性规律,跳出西方政党理论的局限,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社会演进规律、政党政治发展规律和民族国家成长规律的有机统一对于具体国家政治发展的重大意义。统俄党是普京时代的“政权党”,它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和执政当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统俄党为普京国家治理的推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本身也是普京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俄党的组织变动、理论更新、政策调整和政治实践直接反映普京执政当局对于俄罗斯内外局势和国家总体发展的看法和举措。对统俄党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俄罗斯政党政治发展趋向和执政当局的最新动向。本文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借鉴西方政党理论,并结合俄罗斯历史、政治文化传统和现实来对统俄党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分析。从发展史、组织建设、理论探索、政策主张、地位和作用以及近况前景等五个方面展开分析,重点回答“统俄党是什么样的党,它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统俄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其组织结构与组织建设有何特征?”“统俄党是一个举什么旗的组织,其思想和理论有何特点?”“统俄党要实现怎样的奋斗目标、完成怎样的明确任务、采取怎样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统俄党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起到什么作用,存在什么问题,未来到哪里去?”这五个涉及统俄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基本问题。本文的基本观点如下:第一,从统俄党的发展历程来看,统俄党的成立不是产生于普京这一英雄人物的头脑之中的,而是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客观现实与当局执政的主观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从本质上说是主观符合客观的结果。俄罗斯多党制的发展为统俄党的组建设置了根本制度,“政权党”在叶利钦时代的发展为统俄党的成立提供了直接经验,普京团队的执政规划加速了统俄党的组建。可以说,统俄党的出现有着充分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这一新千年俄罗斯的“政权党”由普京授意、总统办公厅主导组建而成,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执政当局为该党赢得在全国各级选举创造了有利的规则环境,给予其媒体、财政和行政等各类资源的支持。可以说,统俄党是和普京国家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产于生普京国家治理的需要,发展于普京国家治理的深化,完善于普京国家治理的进一步发展。统俄党的发展史就是俄罗斯新千年国家治理的缩影。第二,从统俄党的组织建设来看,不管是统俄党的组织结构的设置与调整,还是重要领导岗位的人事变动,亦是统俄党对党内思想观点差异和分歧的管控都体现的是一个政党的发展逻辑与当局控局需求的结合。统俄党组织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克里姆林宫提供一个由忠诚度高、业务能力强和代表性广的政治精英组成的政党,这个政党要有很强的纪律性、很高的团结度和很强的战斗力。第三,从统俄党的意识形态探索来看,统俄党指导思想从最初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政治中派主义思想,经“主权民主”思想的过渡,发展成为俄罗斯保守主义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普京执政所坚持的俄罗斯新思想一直主导和决定着统俄党意识形态的探索过程,可以说,统俄党是普京思想的组织载体。统俄党始终将自己的指导思想定位在意识形态光谱的中间,并坚持对俄罗斯各主流思想的积极部分进行吸收。作为工具性和功能性极强的“政权党”,统俄党各个阶段的思想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浓厚的实用性和明确的针对性。第四,从统俄党的政策主张来看,该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政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协调性和侧重性,直面俄罗斯的重大问题,力求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众的幸福,突出体现对于总统和总理观点、方针和命令的绝对支持以及强调全党对协助执政当局完成既定任务和目标的工作方向,深刻地体现了统俄党“政权党”的工具性、依附性和实用性的本质。第五,从统俄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实践来看,不管是组织状况和还是选举战绩,统俄党都是当之无愧的俄罗斯第一大党,但它只是“政权党”和“普京党”,不是执政党和多数人的党,其地位的获得与当局给予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统俄党主要作用是在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协助克里姆林宫控制整个国家-社会局势。也正是由于与执政当局的关系异常紧密,统俄党出现了党内关系复杂、缺乏自主性和自身形象不佳等影响其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统俄党在新普京时代的面临了新的政治形势,该党也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提出了党的全面更新和保持全国领导地位的任务,着眼于为后普京时代谋划布局。在短期、中期和远期,统俄党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其未来会因自身能否满足俄罗斯内外局势和领导人国家治理的实际需求而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运行轨迹。统一俄罗斯党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世界不同类型政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以上五个基本观点是对统一俄罗斯党理论与实践五大问题的回答,在对上述观点分析和总结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统俄党因普京国家治理的需要而产生,随着普京国家治理的不断推进渐渐从纯粹的选举联盟发展为有一定思想内涵、完备组织结构和系统政策体系的俄罗斯第一大党,但伴随俄罗斯国家治理的进一步发展和后普京时代的到来,统俄党将面临深刻的政党现代化挑战和“政权党”机制不能适应俄罗斯政治发展现代化要求的困境,统俄党适应性变革任务艰巨。就其性质和特征来看,统俄党是“政权党”,它就有强依附性和低自主性、强工具性和低本体性、强实用性和低价值性等特征,更多的是充当当局治国理政的工具,而非代表某一特定阶级或阶层的政党。

邹延权[6](2019)在《城市建成环境对出行O-D时空分布影响研究》文中认为O-D(Origin-Destination,简称O-D)时空分布反映了特定时间段内交通参与者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影响出行O-D时空分布的内在因素是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基础。现有研究能够基于已知交通量估计现状的O-D分布,但无法分析影响O-D分布的内在因素,也无法根据预测的O-D进行相应的城市规划或交通规划方面的反馈调节。城市建成环境是影响交通需求和行为的内在因素。城市建成环境属性(密度、多样性、街区设计、目的地可达性和距离公交设施的距离)与交通出行紧密相关,进而对出行O-D分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建成环境对于居民出行行为的显着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空间中的布局,如居民区、商业区的区位决定了居民出行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其次,建成环境中的街区设计、公交设施和目的地可达性也会影响居民的出行频率和出行方式。因而,从城市建成环境与居民出行行为关系角度入手,是探索O-D分布内在机理的他山之石。鉴于此,本文选取深圳市作为研究对象,以浮动车GPS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路网数据为基础,将深圳全市划分为1031个交通小区,分别使用全局回归模型、空间Durbin模型和变尺度GWR模型来量化分析城市建成环境对O-D时空分布的影响。首先基于Moran指数I检验,认为邻近小区存在显着的空间自相关。然后在全局回归模型中,标定得出对交通生成和吸引的显着解释变量。将关键变量代入空间Durbin模型,确定了溢出效应的存在,并量化分析建成环境属性对交通生成或吸引的直接、间接和总效应。最后将关键变量作为变尺度GWR模型的输入,得出建成环境属性对O-D时空分布影响特征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建成环境属性对O-D时空分布影响确实存在显着的溢出效应,且交通生成或吸引存在显着的自我强化效应,邻近交通小区的出行或吸引提高1%,本小区的交通生成或吸引将提高约0.24%和0.25%。在变尺度GWR模型中,公交站点对交通生成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交通规划部门应系统分析机场等大型交通设施离港流量流向,合理制定公交线路规划。GWR模型结果可以为决策者进行城市规划或交通规划的反馈调节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者对城市建成环境和出行O-D时空分布关系的认识,为制定科学高效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政策提供参考。

顾朝林,郭婧,刘宛[7](2018)在《论当代规划师的精神世界》文中认为随着经济转型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中国规划师的精神世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规划师正渐渐走向价值的迷失与立场的错位。本文回顾了规划师先驱在人本主义精神上的探索,对西方传统贵族精神、骑士精神和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进行批判性的认识,提出了当代规划师精神世界重塑的六点要求,即品格的高洁、精神的雄健、心气的傲岸、理想的卓越、道德的完善、艺术形式的精致。

李磊[8](2018)在《北京胡同微改造介入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有机载体,同自然界中生物一样的,是有机的集合体,它具有发展、衰败和更新的过程。有机城市理论将自然界的有机生长启示可用于城市建设和旧城更新的领域,而微改造如同细胞更新,是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更新常常以全盘计划、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改造运动发展为主,但城市功能日益复杂的今天,城市环境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的其他时期,以北京为例,作为中国都城发展的最后结晶,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古城,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下,仍有诸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旧城肌理的保护、胡同文化的延续等。而作为城市建设主要的典型手段,带来了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但在个体细节层面上,也常常有无法触及的境地。微改造则是典型改造模式的有效补充内容,它以多种类型方式进行,对微小的建筑个体和环境区域自发发起改造,有相当的活力,对城市的功能细胞进行修复和维护。而微改造所采用的装配式手段,具有很强的设计灵活性和移植力,在2016年国家颁布有关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推动下,其未来发展是很有前景的,应作为旧城改造典型模式的并行策略共同存在。且微改造以其低程度的介入方式巧妙平衡了新旧结构和环境的协调,对于历史记忆保护、生活方式延续等内容,做到了温情而有效的把握。

崔航[9](2017)在《主题性展示空间艺术形态在规划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城市化是中国建设发展的主要步骤,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重要时期。城市规划馆在规划建设中显现而出,简单来讲城市规划展览馆是城市的一个缩影。城市规划馆展示着一个城市的发展,传递着一座城市文化,所有的城市都要自己的主题性。空间艺术形态需要与规划馆中的主题相协调,与规划馆的整体展示相一致。展示设计是新兴起的学科,城市规划展览馆展示设计正处在发展的摸索期。本文以展示空间设计在规划观中的应用为研究基点,结合长春市的规划展览馆,进行内部展示空间形态自行全新创新设计,对主题性展示空间艺术形态在规划馆中的应用进行阐释,使规划馆更好地展示一座城市。

宗海勇[10](2017)在《空间生产的价值逻辑与新型城镇化》文中研究表明空间生产转向被认为是自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中的生产”向“空间自身的生产”转向的直接结果,是顺应资本主义城市生产方式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表达,而空间生产在当代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城市空间生产。空间生产和人的发展的逻辑一致性,源于生产力迅猛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源于物质生产发达及其所创造的“世界历史”的生成,源于对社会主义空间生产的回归。城市空间生产具有的自然物质属性,是指外化为城市化的空间拓展、城市规划与资源整合等可观感到的现实存在,也具有社会关系属性,即城市存在的合法性和人本关怀的价值意义,是物质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其发展逻辑契合人的发展逻辑的根本所在。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的生产与自然关系的生产结合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丰富扩大了物质生产能力和积累,也在生产物质资料的同时产生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当前空间生产异化为资本逻辑,一种资本将自然纳入生产生活,再将生产生活融入城市,进而将城市纳入空间生产的异化的资本逻辑体系。因此,应当摒弃简单追求世界和空间等的终极存在,而是将空间与实践相结合,赋予其以属人的性质,实现空间生产向人和人的现实生活回归。从哲学传统来看,自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作为哲学研究的原则,到中世纪作为人的本质异化为神的存在的神学研究,再到近代以人为中心的启蒙理性“大写的人”时期,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对人存在与本质实现的追问,和后现代哲学法兰克福学派开启的从启蒙理性转向人文理性的转向、实现消解人类中心论从而探索意义旨归,几近都是围绕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展开的哲学反思。而在人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城市发展并不存在某种固定、单一的模式,人类甚至还只是在对城市社会的探索、实践阶段。也正是基于此,人类在城市文明的历史选择中,日益将人本、平等、均衡作为城市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历史选择,并以公平、公正、正义等范畴加以标示,也就是说,以人与人的总体平等均衡发展是文明演变的基调,也是城市发展的价值核心。城市发展的不同形态演绎着城市的宗教文化功能向经济社会功能再向空间功能转向的逻辑。微观上讲,早期城市首先是建筑,其建筑即身体,包括早期城邑建设的格局也是人类宇宙观的直接体现。宏观上看,城市从无到有,从稚嫩到壮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展现着人类社会自身的生长史。人类创造城市并通过城市逐步展现、丰富自身,城市作为提高改造人类的空间场所不断赋予自身崭新属性(也许有些不受人的意志左右)。从作为生活环境的原始城邑的早期雏形阶段,到作为城市帝国的古典城市的发展阶段,到从属于乡村的简单自然的中世纪封建城市阶段,再到过度追求剩余价值的近代工业城市的迷失阶段,和追求文化符号消费而意义归零的现代消费城市的偏执阶段,直至回归人的本质的空间生产阶段,城市发展史打开了一幅城市文明变迁与人的价值复归的生动画卷,落脚于主体人的全面均衡发展是城市价值演进的必然规律。城市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内在同一性通过城市得以实现,社会的生产体系产生于个人的社会实践并最终服务于人的需要。近代以来,城镇化的核心是现代性及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城镇化空间实践中,空间生产异化为资本主义和资本逻辑以全球化、城市化为载体,进行的无限空间拓殖。资本积累成为城镇化的根本价值,资本创新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形塑力量,资本的城市化三级循环模式也成为新马克思主义者解释城镇化的重要支点。总之,资本成为决定空间生产的根本力量,空间被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纳入现代城镇化运行进程中,由此产生着城市空间的过度资本化倾向、全球空间结构中的“中心—依附”格局、房产空间对其他社会空间的压制、城市发展人本价值失落等空间问题。摒弃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单一追求,实现以人为本质的回归,是新型城镇化对资本逻辑主导下城市化进程的扬弃,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空间生产”的具体实践。空间生产的价值逻辑也正是新型城镇化的价值复归。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建构特色“地方”,回归日常生活,营建空间正义,是新型城镇化人本价值的实践路径,也是在空间生产背景下本文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献言献策的积极思考。

二、城市规划能带来光明未来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规划能带来光明未来吗(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政治的多层想象 ——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二、工业小说范畴的厘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改革主体:新时期民族国家想象的建构
    第一节 民族国家神话与现代性反思的阙如
    第二节 文化保守主义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构
    第三节 “工业史”书写与缓释身份焦虑
第二章 改革路径:科技霸权与工人的失落
    第一节 科技主体:工人主体地位的消解
    第二节 科学管理:效率与公平矛盾的凸显
    第三节 科学信仰:工人与科技再结合的可能性
第三章 改革前沿:“南方”的现代化想象
    第一节 文明之地:无悔的现代性追求
    第二节 财富之所:虚幻的奋斗传奇
    第三节 封闭之城:永远的都市异乡人
    第四节 生存之寓:被忍受的现实痛楚
第四章 改革干部:公平与效率的困境
    第一节 “开拓者”型:官僚体制与卡理斯玛支配的失败
    第二节 “无力回天”型:“好人”没用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吁求
    第三节 企业家型:改革正义与干部形象的污名化
    第四节 职业经理人型:身份焦虑与社会主义价值诉求
第五章 改革阵痛:工人苦难与认同政治的重整
    第一节 《抉择》:主流话语与苦难的道德化
    第二节 《车间主任》:改革神话与苦难的内在化
    第三节 《问苍茫》:诗性正义与苦难的本质化
    第四节 《无碑》:资本逻辑与苦难的价值化
第六章 怀旧与消解:后工业社会工人文化的再生产
    第一节 怀旧:工人文化的浪漫想象
    第二节 消解:工人文化的否定性书写
    第三节 工人文化再生产的可能性与限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3 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产业一体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3.2 城乡融合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3.3 空间关联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3.4 本章小结
4 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现实考察
    4.1 区域一体化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水平综合测度
    4.2 区域一体化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动态演进及空间格局
    4.3 区域一体化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协调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
    5.1 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单向影响效应
    5.2 区域一体化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双向影响效应
    5.3 本章小结
6 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路径
    6.1 计量模型设定
    6.2 变量测度与数据说明
    6.3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区域一体化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策略体系
    7.1 区域一体化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总体思路
    7.2 产业一体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具体策略
    7.3 城乡融合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具体策略
    7.4 空间关联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具体策略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
    8.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艺术都市营造研究 ——从“城市文艺复兴”到“软城市”的城市设计范式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件
1 绪论
    1.1 现实背景与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主题表述
        1.3.1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2 创新观点与假设表述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2 “软城市”时代——艺术都市的生长土壤
    2.1 反思“城市文艺复兴”
        2.1.1 “城市文艺复兴”的界定
        2.1.2 “城市文艺复兴”中的城市设计
        2.1.3 “城市文艺复兴”的两极化效应
    2.2 “软城市”与城市设计范式
        2.2.1 城市设计的历史逻辑、范式与价值正义
        2.2.2 “软城市”理念阐释
        2.2.3 范式转移与“软城市”时代
3 尺度解析:艺术都市的特质与面貌刻画
    3.1 艺术都市的传统与当代
    3.2 艺术都市的呈现样态与标准
        3.2.1 艺术化
        3.2.2 艺术性
4 策略建议:艺术都市的培育方式与营造手法
    4.1 发牌机、PPP模式、CIO角色:关系美学中的政府身份转型
        4.1.1 机制:“多规合一”与“横向规划”
        4.1.2 保障:“艺术都市”系列政策立法
        4.1.3 增强专业类服务购买力度和贯彻现代城市运营理念
        4.1.4 做城市的“信息官”和创建智能城市系统
        4.1.5 政策倾斜艺术设计人口和促建精尖专业化机构
        4.1.6 加强教育投入和创造人才凝聚环境
        4.1.7 信任赋权社会创新团体和鼓励多样化弹性社区文化
        4.1.8 挖掘地方文脉和延续文化遗产
        4.1.9 传奇市长:从“城市针灸”看城市设计的本义
        4.1.10 牵引性事件策划与培育城市高光
    4.2 新文艺复兴:企业、机构(NGO)与文化精英们的都市狂想
        4.2.1 共融与泯界:社会创新设计、非典型公共艺术、社区设计与当代艺术的社会学实践
        4.2.2 改写规则的颠覆性力量:设计极客与创意先锋
        4.2.3 政治表达与无边界实验:设计与艺术中的激进组合
        4.2.4 非常规应对:“新丰裕社会”的策略救赎与“当代设计”的双重指向
        4.2.5 “60%公共艺术计划”与社会合作公共艺术计划
        4.2.6 切片的故事:城市与建筑合辑系列
        4.2.7 切片的故事:产业与教育合辑系列
        4.2.8 切片的故事:危机应对与思想骇客合辑系列
        4.2.9 切片的故事:艺文生活合辑系列
    4.3 城市设计的“第三空间”:草根原生力与城市共治
        4.3.1 温和、无序和“反规划”:日常都市主义的潜力与日常生活革命的可能性
        4.3.2 松空间、寻猎型空间和剩余空间:都市反叛与战术都市主义
        4.3.3 锱铢必较与全民运动:可持续都市主义在行动
        4.3.4 从数字囚徒到数字游民:都市生活中的虚拟社区与光滑空间
    4.4 本章小结
5 理论推演:以“艺术雄安·设计之都-雄安艺术都市行动计划”为例
6 后欲望都市:当下中国城市的矛盾发展观与艺术都市体系
    6.1 中国城市设计范式求变的动因
    6.2 东方的人居环境科学与城市观
    6.3 作为体系的艺术都市
7 结论
    7.1 概述论证结果与过程
    7.2 创新结果与价值贡献
        7.2.1 创新结果
        7.2.2 价值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4)浅析1960-1970年代佛罗伦萨激进建筑团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脉络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时代背景:1960~1970年代的欧洲
    2.1 美国主导下的欧洲战后重建
        2.1.1 欧洲战后经济发展与60年代社会危机
        2.1.2 马歇尔计划
        2.1.3 加速欧洲联合
    2.2 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2.2.1 电子信息技术革命
        2.2.2 空间技术
        2.2.3 家用电器的发展
    2.3 艺术潮流:波普艺术、情境主义、激浪派
        2.3.1 波普艺术
        2.3.2 情境主义
        2.3.3 激浪派
    2.4 意大利的设计环境
        2.4.1 社会经济环境
        2.4.2 意大利的政治局势
        2.4.3 佛罗伦萨
        2.4.4 米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个激进建筑团体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3.1 阿基佐姆(Archizoom Associsti)
        3.1.1 超级建筑展
        3.1.2 图像话语
        3.1.3 无止境城市
        3.1.4 波普艺术对阿基佐姆的影响
    3.2 超级工作室(Superstudio)
        3.2.1 建筑直方图
        3.2.2 连续的纪念碑
        3.2.3 十二座理想之城
        3.2.4 鲍德里亚《物体系》与《消费社会》
        3.2.5 科幻文化对超级工作室的影响:以《2001:太空漫游为例》
    3.3 9999 小组(Group 9999)
        3.3.1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3.3.2 太空电子迪斯科舞厅
        3.3.3 蔬菜花园宅
        3.3.4 计算机化森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激进建筑团体批判性思想探析
    4.1 批判的对象:战后现代主义建筑
        4.1.1 经典现代主义的“光明未来”
        4.1.2 国际主义的“危机”
        4.1.3 危机的来源:战后资本主义与现代建筑发展中的悖论
    4.2 三个小组的批判性思想
        4.2.1 无止境城市——“一般性”与“无质量”的城市
        4.2.2 绝对理性与纯粹纪念性—从直方图到纪念碑
        4.2.3 9999小组:人、建筑与自然的“新关系”
        4.2.4 激进团体批判性创作中的逆向思维
    4.3 三个小组的不同视角
        4.3.1 阿基佐姆:没有建筑的城市
        4.3.2 超级工作室:取代城市的建筑
        4.3.3 9999小组:“电子媒介化”的城市与建筑
        4.3.4 三个小组批判性思想的不同侧重点
    4.4 激进建筑团体的时代性
        4.4.1 与电影领域的联系
        4.4.2 与流行音乐领域的联系
        4.4.3 与艺术领域的联系
        4.4.4 对激进团体时代性特征的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佛罗伦萨激进建筑团体的影响与启示
    5.1 基于历史观点对激进团体“先锋性”与“激进性”的解读
        5.1.1 激进建筑团体的“先锋性”
        5.1.2 激进建筑团体的“激进性”
    5.2 激进建筑的影响——以库哈斯的毕业设计为例
        5.2.1 激进的毕业设计——“逃亡,或建筑的自愿囚徒”
        5.2.2 方案中体现的激进建筑思想
        5.2.3 建筑表达方式的影响
    5.3 激进建筑团体的启示
        5.3.1 建筑,应是映照社会的镜子
        5.3.2 探索建筑极限的态度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二战后西方艺术文化领域发展谱系图
附录B: 激进运动大事记时间轴
附录C: 作者毕业设计展示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5)统一俄罗斯党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PEΦEPA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
    五、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统一俄罗斯党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统一俄罗斯党成立的背景
        一、俄罗斯多党制的确立与发展
        二、“政权党”在俄罗斯的产生与演进
    第二节 统一俄罗斯党的初创时期
        一、两大中派组织的对抗阶段
        二、三大政治组织的合并阶段
    第三节 统一俄罗斯党的发展时期
        一、统一俄罗斯党的上升阶段
        二、统一俄罗斯党的波动阶段
    第四节 统一俄罗斯党的危机时期
        一、统一俄罗斯党的低谷阶段
        二、统一俄罗斯党的调整阶段
    第五节 统一俄罗斯党的革新时期
        一、统一俄罗斯党的理论新发展
        二、统一俄罗斯党的实践新举措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统一俄罗斯党的组织建设
    第一节 统一俄罗斯党的组织概况
        一、统一俄罗斯党的基本价值
        二、统一俄罗斯党的使命、目标和任务
        三、统一俄罗斯党的党员
        四、统一俄罗斯党的组织结构
        五、对统一俄罗斯党组织概况的分析
    第二节 领导体系的调整与完善
        一、中央领导机关关系的协调
        二、党主席的设置
        三、普京党内核心地位的强化
    第三节 党内团结的加强与巩固
        一、左右翼之争引发党内团结问题
        二、党内俱乐部的产生加深统俄党分裂的隐患
        三、意识形态平台的完善力求增强党内团结
    第四节 外围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一、“青年近卫军”的形成与发展
        二、“青年近卫军”主要作用
        三、“青年近卫军”组织发展的评价
    第五节 统一俄罗斯党愈发重视政党革新
        一、政党革新的方向是打造现代化“数字政党”
        二、政党革新的重点在于党内外交流沟通体制的完善
        三、政党革新的目标是保持全国的优势地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统一俄罗斯党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初始阶段:中派主义思想
        一、中派主义思想形成的背景
        二、中派主义的主要内涵
        三、对中派主义思想的评价
    第二节 发展阶段:主权民主思想
        一、主权民主思想形成的背景和过程
        二、主权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对主权民主思想的评价
    第三节 成熟阶段:俄罗斯保守主义
        一、俄罗斯保守主义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二、俄罗斯保守主义的主要内容
        三、俄罗斯保守主义思想的评价
    第四节 对统一俄罗斯党理论探索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统一俄罗斯党的政策主张
    第一节 统一俄罗斯党的政治政策
        一、巩固国家基本制度
        二、构建负责任的政府
        三、保障俄罗斯的统一与安全
        四、完善大国外交战略
    第二节 统一俄罗斯党的经济政策
        一、维护现行经济制度,支持执政当局的经济战略
        二、施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构建公正的税收体系
        三、构建旨在提高民族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第三节 统一俄罗斯党的社会政策
        一、提高收入水平
        二、完善医疗系统
        三、改善住房条件
    第四节 统一俄罗斯党的文化政策
        一、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二、提升科学技术的水平
        三、保存和培育民族文化
    第五节 统一俄罗斯党政策主张的分析与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统一俄罗斯党理论与实践的评价及启示
    第一节 统一俄罗斯党的地位
        一、长期控制国家杜马
        二、历届总统选举的获胜者
        三、牢牢掌握地方权力
        四、统一俄罗斯党优势地位形成的原因
    第二节 统一俄罗斯党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一、在党政关系层面,统俄党控制和监督中央和地方权力
        二、在政党关系层面,统俄党协助执政当局对抗反对派
        三、在党社关系层面,统俄党是连接当局和民众双向沟通的桥梁
        四、在政党外交层面,统俄党为俄罗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三节 统一俄罗斯党的主要问题
        一、党内关系复杂
        二、缺乏自主性
        三、政党形象不佳
    第四节 统一俄罗斯党的发展趋向
        一、统一俄罗斯党面临的最新形势
        二、统一俄罗斯党最新立场的分析
        三、统一俄罗斯党的未来走向
    第五节 统一俄罗斯党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启示
        一、政党要正确处理公权力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意识形态是政党的灵魂
        三、政党要合理协调集中与民主之间的关系
        四、人才队伍建设是政党的核心课题
        五、政党建设应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菊及答辩情况表

(6)城市建成环境对出行O-D时空分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O-D需求分布研究
        1.2.2 城市建成环境与交通出行关系研究
        1.2.3 空间计量模型应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创新点论述
    1.4 章节安排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及建成环境指标
    2.1 研究区域选择
    2.2 GPS点位地理配准
    2.3 城市建成环境属性选取
    2.4 变量设置和统计
        2.4.1 因变量
        2.4.2 自变量
    2.5 本章小结
3 空间计量模型理论及构建
    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3.2 全局回归模型
    3.3 空间自回归模型
        3.3.1 模型形式
        3.3.2 空间权重矩阵
        3.3.3 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
        3.3.4 估计方法
    3.4 变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3.4.1 基本GWR模型形式
        3.4.2 空间核函数选择
        3.4.3 带宽优化方法选择
        3.4.4 变尺度GWR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O-D时空分布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4.1 Moran指数I和散点图
    4.2 全局回归模型结果
    4.3 空间Durbin模型结果及分析
        4.3.1 模型估计系数分析
        4.3.2 分解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O-D时空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5.1 交通生成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5.1.1 公交站点密度对交通生成影响
        5.1.2 距交通枢纽距离对交通生成影响
    5.2 交通吸引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5.2.1 地铁站点密度对交通吸引影响
        5.2.2 多样性对交通吸引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多样性计算Matlab程序
附录B O-D点提取Python程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论当代规划师的精神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1 当代规划师的价值迷失与立场错位
    1.1 中国城市化与规划师的社会责任
    1.2 规划师价值迷失的社会背景分析
    1.3 规划师价值迷失的主要表现
2 规划先驱和大师的价值取向积淀
    2.1 孕育规划思想的社会经济背景
    2.2 理想主义规划思想的形成
    2.3 自然主义规划思想的流露
    2.4 理性主义规划思想的发展
    2.5 多元化规划思想的兴起
3 可借鉴的传统精神与价值理念
    3.1 尊崇独立人格的士大夫风骨
    3.2 关注普世价值的贵族精神
    3.3 胸怀济世之心的骑士风范
4 当代规划师精神世界的重塑
    4.1 品格的高洁
    4.2 精神的雄健
    4.3 心气的傲岸
    4.4 理想的卓越
    4.5 道德的完善
    4.6 艺术形式的精致
5 结语

(8)北京胡同微改造介入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第2章 北京旧城与四合院住宅
    2.1 北京旧城概述
    2.2 四合院住宅体系概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机生长”理论的启示
    3.1 “有机城市”理论概述
    3.2 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3.3 城市是发展、衰败与更新的过程
    3.4 城市更新与细胞更新的关系
第4章 旧建筑改造的典型模式
    4.1 旧建筑改造典型模式案例介绍
    4.2 典型改造模式的策略分析
    4.3 典型模式是主要手段
第5章 微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5.1 微改造案例介绍
    5.2 微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5.3 微改造与典型改造的对比研究
    5.4 微改造与城市细胞更新的关系
第6章 微改造设计策略总结
    6.1 微改造的定义与内涵
    6.2 微改造的前景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的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处
致谢
参考文献

(9)主题性展示空间艺术形态在规划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1 城市规划馆的缘起
    2 城市规划馆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 设计选题思路
    1 选题思路
    2 主要的研究内容
    3 主要研究方向方法
三 城市规划馆展示空间设计探析
    1. 城市规划馆空间设计中的主题
    2 城市规划馆空间设计中的环境
    3 城市规划馆空间设计中的文化
    4 城市规划馆空间设计中的色彩
    5 城市规划馆空间设计中的互动性与多媒体技术
    6 展示空间的艺术形态研究
四 地域特色的主题性展示与城市规划展览馆
    1 地域元素提炼和地域文化特色塑造
    2 地域特色与城市规划展示空间设计之间的关系
    3 地域特色空间展示形式在规划馆设计中发展的作用
    4 城市规划展览馆展示设计的地域性多元化视角
五 长春市规划展览馆设计
    设计定位
        1 地理定位
        2 规划馆分析定位主题
        3 布局及展厅主题
        4 展示形式
        5 创新设计理念
        6 参观者定位
六 艺术形态具体应用与设计优化
    效果图方案
        1 展馆外观
        2 展厅布局与动线
        3 部分效果图展示与分析
七 城市规划展览馆空间设计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参考文献
八毕业设计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空间生产的价值逻辑与新型城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走向人本:空间生产与空间观的价值转换
    第一节、空间属性与空间生产的历史沿革
        一、空间的自然属性
        二、空间的社会属性
        三、空间的历史属性
    第二节、空间观的源起与历史转换
        一、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对空间属性的认识与把握
        二、先验空间与经验空间:空间与主体认知的充分关联
        三、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对空间意义的当代关照
    第三节、空间生产的资本化与人本价值的辩证生成
        一、空间生产及其资本逻辑
        二、空间生产异化的资本逻辑
        三、空间生产的价值旨归:人本逻辑的辩证生成
第二章 回归人本:城市本性与城市价值的历史演进——城市发展不同时期的价值逻辑
    第一节、雏形:早期作为生活环境的原始城邑
        一、原始城邑的自然属性
        二、原始城邑的宗教属性
        三、原始城邑的安全属性
        四、原始城邑的政治属性
        五、原始城邑的经济属性
    第二节、发展:作为城市帝国的古典城市
        一、古希腊城邦制与人本价值
        二、古罗马城邦社会与人本价值
    第三节、自然:从属于乡村、简单的中世纪封建城市
        一、中世纪城市空间形式:教堂、修道院
        二、中世纪经济社会发展
        三、中世纪封建城市的人本价值
    第四节、迷失:过度追求生产与剩余价值的近代工业城市
        一、工业城市与人的主体性
        二、工业城市发展形成基本城市属性
        三、马克思对工业城市的历史批判
    第五节、偏执:文化符号消费而意义归零的现代消费城市
        一、消费与消费社会
        二、消费社会对人本价值的背离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与人本价值的城市实现
    第一节、回归城市本性:价值的以人为本及其城市实现
        一、“价值”与城市人本价值
        二、城市与城市价值论:价值的人本逻辑及其城市实现
    第二节、克服城市异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城市价值
        一、实践与劳动价值论
        二、劳动价值论与城市价值
        三、工业化引导城市化——马克思主义城市解读语境
    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价值皈依
        一、城市与人的自由发展之前资本主义时代:民族地域性
        二、城市与人的自由发展之资本主义以降:“世界历史”与资本全球化
        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城市的价值皈依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人本城市语境下的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以人为本: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的价值转换
        一、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二、城镇化与资本运动
        三、资本城市化集中形成空间剥夺问题
        四、新型城镇化对空间生产人本价值的回归
    第二节、文明融合: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全球化
        一、人类社会里程碑式城镇化进程
        二、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
        三、新型城镇化与全球化
    第三节、扬弃资本:新型城镇化与人本价值的当代实现
        一、城市化进程的基本轨迹
        二、城市化与人的本质
第五章、新型城镇化回归空间生产人本价值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破解城乡二元: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价值突破
        一、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城乡关系
        二、新型城镇化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三、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二节、建构特色区域: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价值场域
        一、空间生产与“地方”
        二、建构地方特色区域
    第三节、回归日常生活: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价值依托
        一、空间生产重塑日常生活
        二、空间生产的日常生活关照遵循人本价值
    第四节、营建空间正义: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价值实现
        一、空间的所有权与平等权
        二、城市权利的具体形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城市规划能带来光明未来吗(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政治的多层想象 ——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研究[D]. 高露洋. 河北大学, 2020(02)
  • [2]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D]. 陈丹玲.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艺术都市营造研究 ——从“城市文艺复兴”到“软城市”的城市设计范式演变[D]. 陈志奎. 中央美术学院, 2020(12)
  • [4]浅析1960-1970年代佛罗伦萨激进建筑团体[D]. 陶然非. 中央美术学院, 2019(07)
  • [5]统一俄罗斯党理论与实践研究[D]. 毕松. 山东大学, 2019(08)
  • [6]城市建成环境对出行O-D时空分布影响研究[D]. 邹延权.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论当代规划师的精神世界[J]. 顾朝林,郭婧,刘宛.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8(03)
  • [8]北京胡同微改造介入设计策略研究[D]. 李磊. 长江大学, 2018(12)
  • [9]主题性展示空间艺术形态在规划馆中的应用[D]. 崔航. 齐鲁工业大学, 2017(05)
  • [10]空间生产的价值逻辑与新型城镇化[D]. 宗海勇. 苏州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城市规划能带来光明的未来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