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板汤治疗黄褐斑26例

推板汤治疗黄褐斑26例

一、退斑汤治疗黄褐斑26例(论文文献综述)

付君玮[1](2021)在《乌蛇荣皮汤联合氢醌乳膏治疗血瘀型黄褐斑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乌蛇荣皮汤联合氢醌乳膏治疗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试验,将6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口服红花逍遥胶囊,外用氢醌乳膏。治疗组:口服中药乌蛇荣皮汤和外用氢醌乳膏。4个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测量初诊及每个疗程完成后复诊时治疗组和对照组黄褐斑面积,并观察其颜色变化,做好记录,统计分析以评估两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4周、8周、12周相比,其皮损面积评分、颜色评分和总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的面积积分、颜色积分、总积分与治疗4周、8周、12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在治疗4周、8周后的皮损颜色评分、面积评分及总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2周后两组颜色评分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面积积分、总积分在治疗12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4周、8周、12周后治疗组疗效平均指数分别为20.91%、47.20%、68.63%,对照组疗效平均指数分别为17.33%、35.89%、53.27%,经统计学分析,在治疗4周后两组疗效平均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12周后两组疗效平均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4周、8周、1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10.00%、90.00%、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10.00%、50.00%、76.67%,经统计学分析,治疗4周后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12周后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各自组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前与治疗4周、8周、12周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对比中医证候评分对比发现: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治疗8周、12周后中医症候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蛇荣皮汤联合氢醌乳膏治疗血瘀型黄褐斑在中后期疗效确切,治疗效率远高于对照组。

杜晓燕[2](2021)在《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膜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模与单纯活血祛斑汤口服及单纯中药倒模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后皮损状态评分、中医证候、生活质量指数变化,评估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模的临床疗效性与安全性,以期为今后治疗黄褐斑提供有效的临床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按照相关诊疗标准选取66例肝郁血瘀型黄褐斑患者,将其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并随机平均分为倒膜组、中药组及联合组。倒膜组给予中药面膜倒模外敷,每周2次;中药组给予活血祛斑汤口服,每日2次,每次150ml;联合组予以活血祛斑汤配合中药面膜倒模外敷。三组总疗程均为12周;分别在治疗4周、8周、12周后观察记录患者皮损面积、皮损颜色,且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生活质量指数有无变化,并及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在疗程结束后对治疗效果治愈及显效的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结果:实验过程中经病例剔除,最后纳入63例进行统计分析,联合组20例,倒膜组21例,中药组2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经统计分析联合组、倒模组、中药组年龄、病程无统计学差异。根据皮损面积、皮损颜色两项评分相加得出皮损总评分,再计算出皮损总评分下降指数评定治疗前后12周的疗效评判。(1)三组患者年龄、病程、治疗前皮损面积、皮损颜色、皮损总评分、中医证候、生活质量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在治疗12周后的总疗效方面具备差异性(P<0.05),且在两两比较中,联合组与倒膜组、中药组均有显着差异,联合组痊愈率20%,显效率为55%,有效率为10%;倒膜组痊愈率4.8%,显效率为9.5%,有效率为33.3%;中药组痊愈率4.5%,显效率为36.4%,有效率为27.3%。(3)复发率方面:联合组中,痊愈及显效患者15例,复发2例;倒膜组中,痊愈及显效患者3例,复发1例;中药组中,痊愈及显效患者9例,复发2例。三组比较分析,不具备差异性(P>0.05)。(4)不良反应方面:中药联合倒模组(联合组)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单纯倒模组、口服中药组分别出现1例不良现象。结论:1.活血祛斑汤联和中药倒模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在改善黄褐斑皮损症状、中医证候、生活指数质量方面优于单纯中药口服及中药倒模外敷治疗。2.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模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张方毅[3](2020)在《退斑方治疗肝郁肾虚兼血瘀型黄褐斑70例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退斑方治疗肝郁肾虚兼血瘀型黄褐斑的疗效。方法:将收治的肝郁肾虚兼血瘀型黄褐斑1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维生素E及沙棘软膏等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自拟退斑方治疗,7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肝郁肾虚兼血瘀为黄褐斑常见证型,以疏肝解郁、补益肝肾、活血化瘀为法,采用自拟方退斑方治疗,总有效率达98.57%(69/70),显着优于对照组的87.14%(61/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退斑方治疗肝郁肾虚兼血瘀型黄褐斑效果显着,安全可靠。

彭一[4](2020)在《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制定检索策略,检索主要中英文数据库中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献,文献检索截止时间2019年12月。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31篇文献,涉及31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3299名研究对象,因有2篇文献有多个试验组,故总共包括了34个不同实验组,每个实验组视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共有34个研究。纳入研究的发表年份为2002年-2017年,试验组干预措施主要以中医相关治疗为主,对照组干预措施为西医治疗。结局指标主要包括有效率、皮损积分、积分下降指数、性激素水平等,针对不同结局指标行相关Meta分析,结果提示:皮损积分比较的8个研究:I2=94%,MD=-0.90,95%CI[-1.42,-0.37];P=0.0009。另外,中医药治疗黄褐斑与西医治疗相比,在影响有效率(RR=1.33,95%CI[1.24,1.42];P<0.00001)、积分下降指数(MD=0.15,95%CI[0.11,0.20];P<0.00001)、颜色积分(MD=-0.74,95%CI[-1.03,-0.45];P<0.00001)、面积积分(MD=-0.56,95%CI[-0.72,-0.40];P<0.00001)、促卵泡刺激素(MD=-3.23,95%CI[-5.82,-0.63];P=0.01)、促黄体生成素(MD=-6.44,95%CI[-9.45,-3.43];P<0.0001)、雌二醇(MD=-129.79,95%CI[-152.29,-107.28];P<0.00001)方面更具优势,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中医药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肯定,与西医治疗相比,在有效率、积分下降指数、颜色积分、面积积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方式方法丰富,但临床研究的处理因素和疗程缺乏统一标准,且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结论的可信度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故需要更多科学、合理的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加入,才能为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提供更可靠的循证学依据。

郭丽媛[5](2020)在《从WIF-1/MITF/Rab27a探索美白玉容汤治疗肾虚血瘀型黄褐斑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导师创立的黄褐斑临床验方美白玉容汤应用于临床20余年,效果显着,但其治疗机制未明。黄褐斑与黑色素的代谢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是黑色素生成的关键转录因子。Wnt抑制因子-1(WIF-1)通过上调典型和非典型Wnt信号通路,影响MITF的生成,刺激黑素生成和黑素小体的转移。Ras家族小GTP酶相关蛋白Rab27a调节黑素细胞中黑素小体的运输。Rab27a的表达受MITF的调节。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人外周血清中WIF-1、MITF、Rab27a三种蛋白含量来探索中药美白玉容汤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的试验研究方法。选取33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33例肾虚血瘀型黄褐斑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不予处理,试验组予以美白玉容汤颗粒口服,每日1剂,连续治疗8周。比较患者治疗8周前后的黄褐斑皮损严重程度评分(MASI),中医症状积分,黄褐斑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用ELISA法测量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清中抑制黑色素生成的Wnt抑制因子蛋白1 WIF-1、促进黑色素生成的小眼畸形相关转录蛋白MITF、促进黑色素代谢的Ras家族小GTP酶相关蛋白Rab27a的含量。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中三种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分别比较黄褐斑患者治疗前后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清中三种蛋白含量的关系。结果:美白玉容汤治疗8周后:1、MASI评分:显效9例,好转1 1例,总体好转率达66.67%。2、中医证候:临床治愈1例,显效4例,有效25例,总体有效率达100%。3、黄褐斑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为7.60±4.88分,治疗后为3.23±2.75分,p<0.05,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外周血清中WIF-1含量:治疗后,患者外周血清中WIF-1水平升高(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分别与对照组健康人相比,外周血清中WIF-1含量均有差异,其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健康人外周血清中WIF-1含量的95%CI为(1356.66,1529.26)pg/mL,试验组治疗前有24人低于下限值,3人高于上限值,治疗后仅3人低于下限值,且有20人高于上限值。5、外周血清中MITF含量:治疗后,患者外周血清中MITF含量升高(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分别与对照组健康人相比,外周血清中MITF含量均有差异,其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健康人外周血清中MITF含量的95%CI为(6.51,7.45)ng/mL,患者治疗前有19人低于下限值,治疗后仅8人低于下限值,新增14人高于上限值。6、外周血清中Rab27a含量:治疗后,患者外周血清中Rab27a水平升高(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分别与对照组健康人相比,外周血清中Rab27a含量均有差异,其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健康人外周血清中Rab27a含量的95%CI为(1524.01,1673.99)pg/mL,治疗前有19人低于下限值,9人高于上限值,治疗后仅4人低于下限值,且有17人高于上限值。结论:美白玉容汤治疗黄褐斑具有优势,用药8周后患者的MASI评分、中医证候、黄褐斑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明显。升高外周血清中的WIF-1水平、Rab27a水平可能是美白玉容汤治疗黄褐斑的机制之一。MITF含量不降反升,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冯晶雪[6](2020)在《解郁消斑汤治疗黧黑斑肝气郁滞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解郁消斑汤治疗黧黑斑肝气郁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进一步探究中医药运用“疏肝行气,活血消斑”的治则治疗黧黑斑的机理,并证实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性质为临床观察。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黧黑斑肝气郁滞证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共64例。治疗组给予自拟解郁消斑汤,每次1袋,1日2次,温水冲服。对照组给予白草香解郁安神胶囊,1次4粒,1日2次,口服。1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结果:经过临床观察证实,治疗组治愈11例(34.38%),显效14例(43.75%),有效3例(9.38%),无效4例(12.50%),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治愈2例(6.25%),显效10例(31.25%),有效13例(40.63%),无效7例(21.88%),总有效率为78.1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临床研究表明,解郁消斑汤治疗黧黑斑肝气郁滞证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谢馥穗[7](2018)在《喘可治穴位注射治疗围绝经期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黄褐斑是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疾病,表现为面部两侧出现对称性斑片,多分布于颧部及面颊部,可呈蝴蝶形,也可见于额、鼻、口周等。皮损大小不一,界限清晰,颜色轻者呈黄褐色,重者呈深褐色,常于春夏季加重,秋冬季减轻,无自觉症状。由于该病发于面部,颜色较深,有损美观,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负担的精神和精神压力社会心理负担。古代中医文献中无“黄褐斑”这一病名,但有很多类似黄褐斑的症状描述和病名记载,如“黧黑斑”、“面黯”、“面尘”、“面皯”等。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病因主要和燥邪、痰饮、风邪等有关,病机可以概括为肝肾不足、肝郁气滞、饮食不节、冲任失调,与其发病最为相关的脏腑是肝、脾、肾。中医治疗黄褐斑的方法主要有中药方内服、药物外用、针刺治疗、灸法治疗、埋线治疗、耳穴治疗、刺络放血治疗、穴位注射和火针等。西医对黄褐斑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化学剥脱术等,其长期疗效不明显,容易复发,且部分治疗对皮肤有较大的刺激,不利于病情恢复。本研究课题以传统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查阅古今黄褐斑的文献和临床研究,将理论和临床相结合对黄褐斑进行研究。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方面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进行系统总结。临床研究主要观察穴位注射喘可治和口服维生素治疗围绝经期女性黄褐斑的疗效对比。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得到最优的治疗方案,并对其产生疗效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便于推广到临床。选取黄褐斑面积及颜色评分、血清性激素水平等评价指标,以及还包括了中医伴随症状,安全性评价、患者满意度评价等,综合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目的:观察喘可治穴位注射治疗围绝经期女性肝肾不足型黄褐斑的疗效;通过观察其对患者血清性激素FSH、LH、E2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观察其治疗中或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通过该研究,为临床上治疗黄褐斑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丰富临床治疗方案。方法:1研究设计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广州市黄陂医院门诊就诊接受治疗的病人,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病人60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合格受试者依次编号160,由随机数字表产生60个随机数字,以1:1的比例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采用不透光的信封保存随机数及分组,然后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2治疗方法基础治疗包括情绪调节、避免日晒及饮食调节。治疗组:取穴:足三里、三阴交、肾俞、肝俞、关元。操作方法:根据所选穴位选择合适的体位,充分暴露注射穴位,施术部位常规消毒后,用1ml—次性注射器及4.5号针头抽取喘可治注射剂1ml(由广州市万正药物总公司提供),足三里、三阴交和关元穴直刺,注射深度约11.5cm,肾俞和肝俞注射时,针尖稍向脊柱方向刺入,注射深度约为0.51cm,刺入穴位后轻轻往回抽吸,确认无回血后再缓慢注入药液,每次每穴注射1ml,双侧穴位交替注射,注射完毕,用消毒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皮下出血。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中间休息两天,共治疗4个疗程。注意:治疗期间应避开月经期,并做好防晒措施。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 200mg,每日3次;维生素E胶丸100mg,每日3次,共服用4周。3观察方法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记录皮损面积、颜色变化等观察指标,采用皮损面积、颜色评分法于治疗前后各评分1次;患者治疗前于月经前1周(即黄体期)采血,测定血清性激素-促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治疗结束1月后再次于月经前1周测定以上激素水平;并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检测患者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安全指标;治疗结束1月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痊愈病例再随访半年观察复发情况。4疗效判定方法(1)疗效性观察指标(1)观察临床症状、皮损面积、颜色变化,采用皮损面积、颜色评分法治疗前后各评分1次。分别于治疗结束1月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痊愈病例再随访半年观察复发情况。(2)性激素检测患者治疗前于月经前1周(即黄体期)采血,测定血清性激素-促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治疗结束1月后再次于月经前1周测定以上激素水平。正常人对照组于月经前1周测定FSH、LH、E2水平。(2))安全性观察指标(1)血常规、尿常规,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2)肝功、肾功,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3)观察穴位注射药物和服用药物后有无不适感觉,并结合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分析本治疗方案有无毒副作用。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S)的形式,有效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α=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诱发因素、伴发症状等基本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黄褐斑面积评分:治疗结束后,两种疗法均能使黄褐斑面积缩小(P<0.05),两种疗法之间对比,穴位注射的治疗效果比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的效果更优(P<0.05),表明穴位注射疗法改善黄褐斑面积的效果更为明显。3.黄褐斑颜色评分:治疗结束后,两种疗法均能使黄褐斑颜色减轻(P<0.05),两种疗法之间对比,穴位注射的治疗效果比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的效果更优(P<0.05),表明穴位注射疗法改善黄褐斑颜色的效果更为明显。4.疗效指数的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6.96%,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表明在改善黄褐斑面积和颜色方面,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即穴位注射疗法的疗效优于口服维生素组(P<0.05)。5.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血清性激素FSH、LH、E2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血清性激素水平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性激素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血清性激素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与正常人组对比,血清性激素水平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高于正常人。6.中医伴随症状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中医伴随症状(五心烦热、失眠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便秘)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五心烦热、失眠健忘症状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便秘症状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考虑与基础治疗的精神调控有关。结论:(1)喘可治穴位注射治疗围绝经期女性黄褐斑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结束1月后有效率达76.96%。(2)喘可治穴位注射可有效淡化色斑,缩小斑块面积,并能有效改善围绝经期的伴随症状,如失眠、潮热等。(3)血清性激素水平失衡是黄褐斑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通过穴位注射喘可治起到了明显的降低患者血清性激素FSH、E2和LH水平。(4)本研究观察了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肝功、肾功等多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证明喘可治穴位注射治疗黄褐斑安全无不良反应。(5)在治疗中发现,患者黄褐斑斑色的深浅和面积的大小不仅与性激素水平有关,还与情绪变化和日晒有关,说明黄褐斑的发生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治疗上也应针对各种诱发因素进行相应的治疗。通过该项临床实验结果证明,喘可治穴位注射能显着改善黄褐斑患者的斑色和面积,降低血清性激素水平,无明显不良反应,该疗法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徐亭亭[8](2018)在《黄褐斑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中医体质问卷表及证素调查表,调查黄褐斑患者的体质分布规律和证素分布特点。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中医体质与证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体质调查表、证素问卷表,对207例黄褐斑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患者的体质及证素信息。采用SPSS20.0软件对患者的中医体质及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07例黄褐斑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中,气郁质占比最高,其次分别为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平和质>特禀质。2、黄褐斑患者的主要病位在肝、脾、肾。黄褐斑患者的病性分布中,气滞占比最多,其次分别为血瘀>痰阻>阴虚>气虚>湿阻>阳虚>火热>血虚。3、病位与体质的关系中:肝与气郁质(P=0.00)<0.05呈显性相关关系;脾与痰湿质(P=0.00)、阴虚质(P=0.00)、湿热质(P=0.02)均<0.05呈显性相关关系;肾与阴虚质(P=0.00)、阳虚质(P=0.00)、气郁质(P=0.018)均<0.05呈显性相关关系;心肺与黄褐斑的9种体质均无相关性。4、病性与体质的相关性:病性气滞与气郁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血瘀与血瘀质(P=0.00)、阳虚质(P=0.36)、湿热质(P=0.04)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痰阻与痰湿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湿阻与痰湿质(P=0.00)、湿热质(P=0.00)、阳虚质(P=0.017)、气郁质(P=0.011)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火热与阴虚质(P=0.039)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气虚与气虚质(P=0.00)、阴虚质(P=0.044)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阴虚与阴虚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阳虚与阳虚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血虚与各体质无显性相关关系。结论:207例黄褐斑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中,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最为易感。其易发病位为肝、脾、肾,病性为气滞、血瘀、痰阻、湿阻、气虚。体质与证素间存在显着联系。

郭学勤[9](2016)在《段渠副研究员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与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段渠副研究员中医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总结其治疗黄褐斑的经验。方法:采用单个黄褐斑求美者疗效跟踪记录的方式,对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美容科,经段渠副研究员诊治的黄褐斑求美者共62例(失访2例),进行皮损大小、颜色的观察,并进行疗效评分及分析。结果: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60例黄褐斑求美者的总有效率为86.7%,基本治愈率为12.9%。肝郁气滞证25例,基本治愈3例,显效5例,好转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0%;肾阴不足证14例,基本治愈1例,显效3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9%;脾虚湿阻证21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5%。结论:该疗法关注诱发黄褐斑的内在病因,在中医辩证求本分析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深度治疗,同时兼顾采用中医求美的思想,对患者进行中医美容的治疗,疗效确切,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左立[10](2014)在《活血法对色素沉着小鼠血酪氨酸酶含量和皮肤形态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通过复制黄褐斑小鼠实验动物模型,予以活血法(桃红四物汤)进行预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小鼠的血酪氨酸酶含量及皮肤病理形态学改变,探讨桃红四物汤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机制,希冀为临床进一步研究、防治黄褐斑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选取清洁级白色雌性小鼠60只,体重20g左右,将标准合格的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活血预防组、活血治疗组、Vc预防组、Vc治疗组。按分组编号,分笼饲养。采用中波紫外线光疗仪照射小鼠以复制黄褐斑实验动物模型。空白对照组组不造模,也不做治疗;模型对照组只造模,不做治疗;各治疗组待造模28天后,进行28天的灌服药物治疗;各预防组前28天不做处理,在进行28天紫外线照射造模的同时进行药物灌服。防治结束的次日将所有实验小鼠处死,检测血中的酪氨酸酶含量,并观察皮肤病理学形态。结果:1.通过对各组小鼠血中酪氨酸酶含量进行分析,可见空白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小鼠血中的酪氨酸酶含量和皮肤病理学形态均存在较大差异,均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作为防治的其余4组(活血预防组、活血治疗组、Vc预防组、Vc治疗组)酪氨酸酶含量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均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这说明此四组防治对色素沉着型小鼠均具有良性调整作用。2.根据小鼠皮肤病理切片分析,空白对照组上皮浅薄,无增生,棘细胞和基底细胞排列整齐有序。模型对照组小鼠表皮的上皮细胞疣状、乳头瘤状增生明显,显示出较多的炎症细胞,毛囊、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也出现明显增生。活血预防组小鼠皮肤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表皮略有增厚,皮肤附属器几乎无增生,几乎无炎症细胞,局部上皮略微增生,疗效最明显。活血治疗组、Vc治疗组、Vc预防组次之,但较模型对照组情况相比也已取得明显的改善。结论:1.桃红四物汤治疗黄褐斑疗效显着。2.桃红四物汤对黄褐斑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3.桃红四物汤防治黄褐斑的机制可能与减少酪氨酸酶的含量,抑制皮肤黑素细胞增殖,从而减少黑素的合成有关。

二、退斑汤治疗黄褐斑2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退斑汤治疗黄褐斑26例(论文提纲范文)

(1)乌蛇荣皮汤联合氢醌乳膏治疗血瘀型黄褐斑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年龄对比
        (三) 病程对比
    二、诊断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取
        (一) 纳入标准
        (二) 排除标准
        (三) 终止、剔除标准
    四、治疗
        (一) 药物
        (二) 治疗方法
        (三) 注意事项
    五、观察指标
        (一) 疗效观察
        (二) 中医证候观察
        (三) 不良反应观察
    六、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一) 评分标准
        (二) 疗效标准
        (三) 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七、统计学处理
    八、研究结果
        (一) 一般情况分析
        (二) 皮损评分
        (三) 临床疗效
        (四) 中医症候评分对比
        (五) 不良反应统计
讨论
    一、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 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 黄褐斑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乌蛇荣皮汤方药分析
        (一) 组方依据
        (二) 组方分析
        (三) 现代药理分析
    三、氢醌乳膏分析
    四、红花逍遥胶囊分析
    五、研究结果分析
        (一) 一般情况分析
        (二) 皮损评分分析
        (三) 综合疗效分析
        (四) 中医症候评分分析
        (五) 安全性分析
    六、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血瘀型黄褐斑联合治疗研究进展
    一、中医联合治疗
    二、西医联合治疗
    三、中西医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2)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膜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研究目的
2.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分组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病例入选标准
    2.5 研究方法
    2.6 观察内容
    2.7 疗效判定标准
    2.8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病例脱落情况
    3.2 治疗前相关资料比较
    3.3 疗效结果比较
    3.4 安全性分析
4.小结
讨论
    1.立题依据
    2.立方依据
        2.1 活血祛斑汤
        2.2 中药面膜方
    3.组方分析
        3.1 活血祛斑汤的组成及药物作用
        3.2 单味药物分析
        3.3 中药面膜方
    4.WOOD灯临床检测分析
    5.石膏倒模疗法分析
    6.中医药对黄褐斑作用机制分析
    7.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3)退斑方治疗肝郁肾虚兼血瘀型黄褐斑7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4 讨论

(4)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前言
综述 黄褐斑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病因病机
    2.中医药治疗
        2.1 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2.2 经验总结
        2.3 中药面膜
        2.4 中成药
        2.5 针刺
        2.6 穴位埋线
        2.7 穴位注射
        2.8 其他治疗
    3.中医药治疗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材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
    1.4 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的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2.3 纳入研究的干预措施和结局指标
    2.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3.Meta分析结果
    3.1 有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
    3.2 皮损积分比较的Meta分析
    3.3 积分下降指数比较的Meta分析
    3.4 颜色积分比较的Meta分析
    3.5 面积积分比较的Meta分析
    3.6 FSH 比较的 Meta 分析
    3.7 LH 比较的 Meta 分析
    3.8 E2 比较的 Meta 分析
4.讨论
    4.1 研究结果
    4.2 纳入文献的质量和研究的局限性
        4.2.1 文献质量的分析
        4.2.2 异质性的分析
        4.2.3 偏倚的分析
        4.2.4 安全性的分析
    4.3 研究意义和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病案举例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从WIF-1/MITF/Rab27a探索美白玉容汤治疗肾虚血瘀型黄褐斑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黄褐斑的中医研究
        1、黄褐斑病名历史沿革
        2、黄褐斑的病因病机
        3、黄褐斑的中医治疗
        4、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黄褐斑西医研究进展
        1、黄褐斑的流行病学特征
        2、黄褐斑病因及病理机制
        3、临床表现及分型
        4、黄褐斑的西医治疗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研究结果
        5、讨论与分析
    结论
        1、一般情况
        2、临床疗效
        3、外周血清中的三种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知情同意书
    附表2: 中医体征评分表
    附表3: 黄褐斑生活质量指标调查表(DLQI)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解郁消斑汤治疗黧黑斑肝气郁滞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实验项目
        1 临床资料
        2 一般资料
        3 研究方法
        4 治疗结果
    第二章 讨论
        1 立项依据
        2 药物组成及方解
        3 体会
        4 病案举例
        5 预防与调护
        6 不足和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7)喘可治穴位注射治疗围绝经期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女性黄褐斑的认识
        一、概念及命名
        二、流行病学特点
        三、病因病机
        四、诊断标准
        五、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女性黄褐斑的认识
        一、关于病名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
        四、传统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脱落剔除标准
        六、观察中止标准
        七、病例脱落或剔除后的处理
    第二节 试验方法
        一、随机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疗效评定标准
        五、安全性评价标准
        六、不良反应记录和报告方法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入选病例一般情况
        二、研究结果
        三、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黄褐斑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黄褐斑文献研究概述
        1.1 古代中医文献对黄褐斑的认识
        1.2 现代中医文献对黄褐斑的研究
        1.3 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2 中医体质文献研究概述
        2.1 体质源流概述
        2.2 体质对疾病的影响
        2.3 体质对黄褐斑的影响
    3 黄褐斑的证型简述
        3.1 教材中黄褐斑的证型
        3.2 期刊文献中关于黄褐斑的证型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疾病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体质诊断标准
        1.6 证素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黄褐斑体质概况分布
        2.1 一般体质分布情况
        2.2 兼夹体质分布情况
    3 病位分布概况
        3.1 单一病位分布情况
        3.2 相兼病位分布情况
    4 病位与体质相关性
        4.1 肝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4.2 脾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4.3 肾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4.4 心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4.5 肺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5 病性分布概况
    6 病性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1 气滞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2 血瘀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3 痰阻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4 湿阻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5 火热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6 气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7 阴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8 阳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6.9 血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7 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1 气郁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2 痰湿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3 血瘀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4 阴虚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5 预防与治疗
参考文献
创新点与不足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段渠副研究员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与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临床分型诊断标准
        2.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脱落和剔除标准
        2.7 病例中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技术路线图
        3.2 治疗方案
        3.2.1 基本治疗
        3.2.2 药物治疗
        3.2.3 治疗期间的预防调摄
        3.3 疗程
        3.4 临床观察指标与方法
        3.5 疗效判定标准
        3.6 安全性评价标准
        3.7 复发病例判定
        3.8 不良反应
        3.9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本课题完成情况
        4.2 临床一般资料
        4.2.1 发病年龄
        4.2.2 病程
        4.2.3 临床分型
        4.2.4 中医证候分布
        4.2.5 发病年龄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4.2.6 诱因
        4.2.7 诱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4.2.8 病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4.2.9 中医临床疗效结果
        4.2.10 黄褐斑三种中医证型的疗效比较
        4.3 发病季节
        4.4 面积与颜色积分变化
        4.5 安全等级评价结果
        4.6 复发病例分析
        4.7 不良反应分析
        4.8 典型病例
        4.8.1 肝郁气滞型
        4.8.2 肾阴不足型
        4.8.3 脾虚湿阻型
    讨论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和病机
        1.2.1 中医临床病因病机分析
        1.2.2 黄褐斑古代病因病机
        1.2.3 黄褐斑现代病因病机
        1.3 临床症状
        1.4 中医药优势
        2 西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3 现有黄褐斑治疗方法的分析
        3.1 中医整体治疗
        3.2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
        3.3 中医内外结合辩证治疗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3.5 中医针灸治疗
        4 导师对中医治病求本治疗黄褐斑内容详细分析
        4.1 黄褐斑病因病机的分析
        4.2 治病求本
        4.2.1 中药内治方义分析
        4.2.2 中药外治方义分析
        4.2.3 情志调摄
        4.2.4 食膳调理
        4.3 治病求美
        4.3.1 皮肤美的标准
        4.3.2 中医皮肤保健原理
        4.4 三因制宜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综述黄褐斑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一:黄褐斑患者调查观察表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三:个人简介

(10)活血法对色素沉着小鼠血酪氨酸酶含量和皮肤形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祖国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1. 黄褐斑相关古代文献
        2. 病因病机
        2.1 肝郁气滞
        2.2 肾阴不足
        2.3 肾阳亏虚
        2.4 脾胃虚弱
        2.5 痰湿内蕴
        2.6 瘀血阻滞
        2.7 外邪侵袭
        3. 辨证分型
        4. 黄褐斑中药治疗研究
        4.1 病证结合,中药内治
        4.2 内外结合,表里兼顾
        5. 黄褐斑的其他中医疗法研究
        5.1 针灸疗法
        5.2 推拿疗法
        5.3 药膳食疗
        5.4 音乐疗法
    二、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1.1 紫外线照射
        1.2 内分泌
        1.3 皮肤局部微生态
        1.4 氧自由基
        1.5 遗传
        1.6 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2.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3. 临床分型与组织病理
        4. 黄褐斑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4.1 全身用药治疗
        4.2 局部药物治疗
        4.3 物理治疗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2. 实验仪器
        3. 实验药品
        4. 实验试剂
    二、实验方法
        1. 分组与饲养
        2. 色素沉着小鼠模型的建立
        3. 动物分组实验方法
        4. 给药方法及剂量
        5. 取材及指标观测
        5.1 标本采集
        5.2 酪氨酸酶的含量测定
        5.3 皮肤HE染色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5.4 皮肤黑色素细胞的病理形态学检测
        5.5 统计学方法
    三、实验结果
        1. 各组小鼠血液中酪氨酸酶的含量
        2. 各组小鼠皮肤HE染色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2.1 空白对照组
        2.2 模型对照组
        2.3 活血预防组
        2.4 活血治疗组
        2.5 V_c预防组
        2.6 V_c治疗组
        3. 各组小鼠皮肤免疫组织化学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3.1 空白对照组
        3.2 模型对照组
        3.3 活血预防组
        3.4 活血治疗组
        3.5 V_c预防组
        3.6 V_c治疗组
        4. 桃红四物汤对小鼠表皮黑色素细胞的个数及数密度的影响
分析讨论
    一、关于造模方法的选择
    二、关于观测指标的选择
    三、血瘀与黄褐斑的关系
    四、桃红四物汤方药分析与选方依据
    五、实验意义
    六、实验结果分析
        1. 桃红四物汤对小鼠血酪氨酸酶的影响
        2. 桃红四物汤对小鼠皮肤病理形态的影响
        3. 桃红四物汤对色素沉着(黄褐斑)小鼠的预防作用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退斑汤治疗黄褐斑2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乌蛇荣皮汤联合氢醌乳膏治疗血瘀型黄褐斑临床观察[D]. 付君玮.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膜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D]. 杜晓燕.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退斑方治疗肝郁肾虚兼血瘀型黄褐斑70例疗效观察[J]. 张方毅. 国医论坛, 2020(05)
  • [4]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Meta分析[D]. 彭一. 暨南大学, 2020(03)
  • [5]从WIF-1/MITF/Rab27a探索美白玉容汤治疗肾虚血瘀型黄褐斑的作用机制[D]. 郭丽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解郁消斑汤治疗黧黑斑肝气郁滞证的临床观察[D]. 冯晶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喘可治穴位注射治疗围绝经期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 谢馥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黄褐斑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研究[D]. 徐亭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段渠副研究员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与经验总结[D]. 郭学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6)
  • [10]活血法对色素沉着小鼠血酪氨酸酶含量和皮肤形态的影响[D]. 左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推板汤治疗黄褐斑2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