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件的主动数据库模型研究

基于组件的主动数据库模型研究

一、基于组件的主动数据库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韦秋霜[1](2020)在《风电-储能价值链协同决策模型及信息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传统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展取得瞩目关注,但风电出力的随机性、弱抗干扰性和难预测性使风电消纳成为限制风电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储能技术具有瞬时响应和精准控制能力,能促进风电系统与负荷需求间的能量和功率平衡并提高风电利用率,成为实现风电价值管理的关键环节。在电力市场改革和信息技术条件下,围绕风电系统和储能系统构建“风电-储能”价值链,成为提高风电利用率、实现储能系统价值、促进价值链整体价值效应的解决方案。论文针对风电-储能价值链的价值管理过程,以促进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和增值为目标,以提高风电利用率和储能系统价值为基本原则,构建风电-储能价值链,探讨价值链的利益管理、容量管理、用能管理和价值增值效应等协同决策问题,面向上述问题设计信息系统,通过谋求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多维协同而寻求价值链价值效应的最大化。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在分析风电及储能发展现状与瓶颈、风电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基础上,界定了风电-储能价值链的基本内涵和框架结构,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价值链的支撑作用,论述了风电-储能价值链的协同决策理论框架,为论文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构建了风电-储能价值链利益管理的协同决策模型。在设计并分析风电商-储能商协同交易模式的基础上,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风电商-储能商协同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了风电-储能价值链关键利益主体的协同交易策略和预期收益函数,讨论了二者间的动态演化博弈过程和演化稳定策略,通过仿真设计、结果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探讨了风电商和储能商协同交易的利益博弈和演化博弈情况,为构建利益主体间的稳定协同合作关系提供决策支持。(3)建立了风电-储能价值链容量管理的协同决策模型。首先,分析了价值链容量管理的协同框架。其次,构建了风电-混合储能系统,对系统的运行策略、组件模型和能量管理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再次,以系统总成本、弃风量和供电缺失率为优化决策目标,构建了储能容量管理的协同优化决策模型,使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和TOPSIS算法确定了系统最优配置。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和敏感性分析验证所构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证明了容量管理协同决策模型能够提高风电利用率并发挥储能系统的关键作用,促进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同。(4)构建了风电-储能价值链用能管理的协同决策模型。满足用户用能需求是实现风电-储能价值链价值效应的直接手段。首先,设计并分析了风电-储能价值链用能管理的协同框架。其次,构建了风电系统、氢储能系统、电池储能系统和电动汽车用能系统协调规划的风-储-充协同运行系统,探讨了系统的组件模型和系统控制策略。再次,以系统年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构建了协同优化决策模型。最后,利用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对系统最佳配置进行了优化,并在不同模拟场景下进行了算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风-储-充协同运行系统能够高效满足用户用能需求,从而促进风电-储能价值链的价值效应。(5)构建了风电-储能价值链价值增值效应的协同决策模型。对风电-储能系统项目的价值增值效应进行综合决策研究,是风电-储能价值链协同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指标构建原则,从系统协同维、业务协同维、价值协同维、信息协同维、外部协同维等五个维度构建了风电-储能价值链价值增值效应决策指标体系,基于区间二型模糊理论对指标进行了预处理,综合考虑决策指标的重要程度和影响程度确定了指标权重,并构建了区间二型模糊TOPSIS综合决策模型。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对比分析和敏感性验证了区间二型模糊TOPSIS综合决策模型能够对不同风电-储能系统项目的价值增值效应进行综合决策并排序,为决策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6)提出了风电-储能价值链信息系统设计方案。首先,论述了信息系统的系统需求和系统构建的可行性,探讨了智能物联信息系统构建的可能性。其次,分别从系统设计原则、工作流程设计、系统架构、物联集成模型、信息集成与共享模型等角度描述了智能物联信息系统的整体架构。再次,对智能物联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了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模型库设计、方法库设计和功能框架设计等。最后,对构建智能物联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为实现风电-储能价值链的信息协同和价值增值效应提供了信息化手段和应用基础。本文研究为促进风电消纳、提升储能系统价值、提高风电-储能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和增值提供了利益管理、容量管理、用能管理、价值增值效应等多维协同决策支持理论依据,基于信息技术为实现风电-储能价值链的信息协同提供了参考。本文选题不仅有理论探讨意义,还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实践意义。

陈贝贝[2](2020)在《面向多源大数据的数据准备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业务的发展造就了海量异构来源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不断积累,随着数据获取手段和处理技术的改进,即使在信息系统建立之初进行了良好的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业务的变化也可能导致所存储的数据无法满足数据分析人员的要求。由于企业涵盖众多业务,而每种业务都会产生相应的带有特定结构的数据,不同业务间的数据结构不同而且存储方式多样,导致企业拥有多个来源的大数据,简称为多源大数据。企业对多源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等数据分析任务时,需要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也即数据准备过程,但是数据准备非常耗时费力而且往往需要分析人员具备代码能力,已有数据准备流程难以再编辑、相似的数据准备流程间重用困难,这些问题显着增加了数据分析人员的工作量。本文设计并实现了面向多源大数据的数据准备平台,为用户提供接入不同大数据源、建立数据准备流程、数据准备结果展示保存的各种工具。与仅通过编码或手动执行数据清洗过程相比,平台通过友好的可视化界面,以用户可编辑设定的数据准备步骤来代替针对该步骤的手动数据清洗过程,用户通过在界面中编辑其自定义的数据准备流程,减少了用户手动编码或者手动操作数据的工作量,同时通过建立流程文件的方式提供用户再编辑和执行的功能,通过提出基于GBDT(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的数据清洗过程中缺失数据处理算法,提高时序型缺失数据填充的准确率。本文首先介绍了多源大数据和数据准备的概念和相关背景,面向多源大数据的数据准备平台提出的背景与意义,并对该平台实现过程中用到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然后基于主要应用场景,对平台的需求进行分析,明确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接着对系统实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为了解决面向多源大数据的问题,通过建立多源大数据的统一视图,采用基于混合本体的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方式建立数据源和视图的映射,得到数据准备流程的数据源;为了解决用户视图与流程模型的映射问题,通过建立组件结构模型,采用基于MVC(Model-View-Controller)结构的流程组件定义和数据准备流程映射建模,得到流程文件和流程模型;为了提高数据准备过程中时序型缺失数据处理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GBDT的缺失数据处理流程,通过结合GBDT回归分析预测填充、统计值填充等方式提高缺失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基于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并实现了该面向多源大数据的数据准备平台原型系统,并对平台功能进行了测试。最后对论文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设计与实现过程中的不足及未来改进的方向。

张光宇[3](2019)在《望远镜自主观测控制和天文数据智能处理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天文观测对望远镜分辨率要求的提高,一方面望远镜本身的口径越来越大,相机等设备也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得到更好的图像质量,越来越多的望远镜选择在高原、高山、南极、太空等特殊的环境来建造。这两方面因素导致望远镜对其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南极望远镜在无人值守和卫星网络的条件下,更要求望远镜能够实现完全自主观测。而随着望远镜的口径越来越大,其数据量也随着指数量级的增加,比如2.5米口径的WFST的大焦面巡天成像,以及FAST望远镜的巡天数据。这些大型望远镜每天观测的数据量非常大,而且对精度的要求也更高,一些传统的天文数据处理算法在处理效率和效果上无法令人满意。近年来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和深度学习技术的提出,使得天文数据处理算法有了更多的选择。目前国内大型光学望远镜较少,主要是LAMOST望远镜和一些1-2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许多望远镜还都采用手动或半手动的观测模式,由天文学家提供观测目标,再由观测助手操作望远镜进行观测。LAMOST望远镜的观测控制系统基于CORBA开发,实现了一定的组件化架构设计,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种种限制,仍然需要大量人员参与,自主化程度还需提高。现在已有的开源望远镜控制框架只有RTS2,但这个框架也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更多大型光学望远镜和极地望远镜的建设,对望远镜的自主观测控制要求越来越迫切。本论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大型望远镜和极地望远镜的发展现状,以及现有的一些望远镜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发展了两种望远镜观测和控制框架,一种是基于RTS2和EPICS的望远镜观测和控制框架,另一种是基于ZeroMQ的望远镜自主观测和控制框架。两种框架同时发展了软硬件结合技术,面向焦面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天文相机进行了软硬件结合的构架,使得上层框架能方面地获取底层硬件的信息,同时设备层的控制也和硬件的固件系统紧密配合,使得整个系统无缝衔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故障诊断能力,这对整个望远镜的自主观测和自主控制尤为重要。因此在基于自主观测和控制的需求下,本文完成了一种小型相机控制的通用SDK和应用软件,并通过AreaDetector很方便地融入上述两个控制框架中,同时针对大焦面拼接式相机完成了 DAQ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对于望远镜的自主观测和控制来说,除了观测控制的自主化,另一个重要技术就是天文大数据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包括在线处理和离线处理。随着计算能力的越来越强劲,在线处理和离线处理的界限也在模糊化。随着天文巡天需求的增加,不论是光学望远镜还是射电望远镜,数据量都是急剧增加。本文基于射电望远镜中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数据处理需求,针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数据和FAST河外HI数据进行了相应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处理,实现了自动化数据处理流水线,可通过配置文件灵活组合各种流程和算法模块,并对流水线的性能进行了优化,使流水线处理速度满足了 FAST望远镜的数据处理需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来自宇宙早期阶段的残余电磁辐射,其观测对于研究宇宙早期结构和宇宙演化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包括Boomerang探空气球和Planck卫星等多个地基和太空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观测设备。但是直接接收到的微波背景辐射数据包含了大量的前景噪声。目前已有的噪声处理算法主要是通过光谱分析来重建前景噪声并加以去除。本论文针对微波背景辐射的前景噪声去除技术,列举了三种算法模型,包括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实现了从21cm中性氢原子谱线预测出对应区域的CMB前景噪声信号,算法在Planck卫星数据和HI4PI数据上进行了模型训练和测试,发现CMB前景噪声信号和21cm中性氢原子谱线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并且深度学习模型的输出结果最好。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如下:(1)基于自主观测和控制的整体需求,发展了两种控制框架,包括基于RTS2和EPCIS的望远镜自主观测和控制框架;基于ZeroMQ的望远镜自主观测和控制框架。基于ZeroMQ实现了国内首个通用的分布式望远镜自主观测框架,框架采用了层次化结构设计,支持按计划自动观测、基于规则的故障监控、以及远程控制界面和日志参数可视化界面。(2)基于自主观测和控制在设备层的需求,面向焦面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天文相机进行了软硬件结合的构架,完成了通用的跨平台的相机控制SDK和应用软件。针对大焦面拼接式相机的完成了数据获取系统(DAQ)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基于软硬件结合的技术最大程度地优化了相机控制系统,并和上层自主观测和控制框架无缝结合。(3)针对FAST射电望远镜的21 cm中性氢原子谱线数据实现了自动化数据处理流水线。同时面向天文大数据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处理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用于通过21cm中性氢原子谱线预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前景噪声。算法在Planck卫星的CMB数据上验证,得到了较好效果。

汪松松[4](2019)在《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研究》文中认为离散异构制造装备信息量大,信息结构复杂,语义信息模型异构,大部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处理资源有限,互联互通互操作结构异构,导致了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有限。本文针对信息处理能力受限下的离散异构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能力低的问题,研究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建模理论和语义互操作量化理论下的信息模型构建与互操作方法,提出了面向服务的语义互操作实现技术,构建了无中心服务节点的语义互联互通互操作网络结构,并在信息处理资源受限下的针织装备上验证了语义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技术的可行性。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信息建模理论,提出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建模方法。针对工业互联网中离散制造装备异构、本身信息量大、关系复杂的特性,以及互联互通互操作需要对等连接、互操作又需要自适应的语义理解的问题,提出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交互维度结构,设计了提取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因子方法,通过信息节点关系度计算,构建了离散制造装备网状信息模型结构,并通过模型降维,形成了可实现语义表述、互操作的树状模型。建立了基于信息交互维度结构的组件属性集层次关系架构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并对属性元素进行了优化,提出了结合OPC统一架构(OPC UA)技术实现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的方法。(2)研究了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能力量化理论,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互操作语义技术。针对大量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处理资源受限、开发OPC UA服务器具有一定困难的情况,设计了语义互操作层次结构。基于离散制造装备信息交互维度结构,通过信息模型的交互实现语义的互操作,建立了数据语义与业务功能表的映射,实现了数据的语义编解码,把层次化的信息模型与互操作业务功能集成在一起,实现了在底层信息处理资源受限下离散制造装备间指令级的互操作语义系统。通过语义和业务功能系统交互,并实现了离散制造装备间语义信息模型的互操作和文件的便捷交互,弥补了OPC UA在底层设备间的文件交互的不足。(3)建立了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层次结构,设计了无中心服务节点的语义互操作服务网。研究了离散制造装备泛在连接,并基于设备标识与网关技术,建立了基于上层管理的OT+IT、“互联网+”和基于5G的层状网络结构,结合物联网与工业网络协议,建立了离散制造数字化车间数据互操作结构与云服务系统,并进一步建立了离散制造车间统一架构。(4)建立了信息处理资源受限的针织装备的信息模型与互联互通互操作结构,设计了针织装备信息模型与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条款,并设计了举证、平台和现场验证方法。采用信息模型、OPC UA、互联互通互操作等验证平台,设计网络配置、OPC UA验证、互操作语义等验证场景,通过举证验证、平台验证和现场验证的方法对标准条款依次验证,证明了本文构建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与互联互通互操作技术应用于针织装备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的创新性工作在于:提出了离散制造语义信息交互维度结构和语义信息建模方法;提出了面向服务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技术,实现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的指令级语义互操作与文件交互;建立了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结构和基于无中心服务节点的离散制造车间统一架构;通过采用构建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与互联互通互操作技术标准化条款的方式,提高了信息处理资源受限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能力。

张宇轩[5](2016)在《省级电网企业供应链管控平台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网公司企业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决策层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不再是将线下业务流程转移至线上完成,而是更多地关注企业运营数据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可以发挥的作用。本文讨论的管控平台设计正是要解决目前零散的、相互隔离的小系统没有统一业务模型、系统间信息孤岛、业务数据应用单一这三大问题,从而适应新的管理要求。针对上述三个问题,通过讨论供应链管控业务模型搭建及平台架构设计,从宏观层面框架性地提出了对于解决数据孤岛和业务数据高级应用的方法。再通过设计与实现数据共享融合组件以及规则引擎组件,从而具体地阐述在平台中如何做到跨系统、跨数据源数据共享,最终实现在数据贯通基础上的关键节点预警。在模型搭建阶段,提出了基于岗位角色自下而上归纳业务域的方法,解决了传统模型设计中自顶向下的设计带来的底层业务人员工作界面不清晰的问题。按照此方法,梳理出平台涉及的17个业务域,126个业务子域以及298个业务能力,并在系统业务架构设计中对应分解成5个主题功能模块和44个子模块。基于业务架构,通过定义主数据模型、定义数据集成模式、设计非结构化数据存储三方面工作进行据架构设计。在技术架构设计中阐述了以企业门户组件、统一流程管理、数据共享融合、规则引擎为核心的四大功能组件。在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上,研究设计了数据共享融合组件,实现了异构数据库的数据抽取,通过ETL工具完成清洗转换,最终加载数据仓库。通过这样的方法可实现15个业务子系统数据的汇集,并按业务域推送不同的数据集市,进行前端展现。在数据应用方面,通过规则引擎中管理模块、执行模块、运行监控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可实现对供应链全过程近50张数据表,近千个字段数据的监控预警,并配合技术架构中的其他组件,例如工作流组件进行预警推送,从而实现了主动预警与全程监控的高级数据应用功能。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供应链管控平台满足业务需要和公司信息系统建设各项标准,达到了预期的研究设计目标。

罗军刚[6](2009)在《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水利需要信息技术。水信息应用问题突显,但有其特点。要共享资源、整合应用,就要水信息综合集成:大手笔的服务平台、组件化的信息处理、创新的应用模式。深入理解需求,用知识图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描述事件和主题,把数据、信息、知识可视化,用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把业务处理方法和模型组件化、规范化;按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个性化提供决策服务;从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创建平行系统,开展计算实验;把卫星遥感图片及实景拍摄照片组合应用,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以人为主,实现“人机结合”,在综合集成服务平台下提供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模式:由平台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直观表现应用。在个性化定制应用和相关行业标准制订中,发挥行业导向作用,逐步推广新的应用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知识图实现知识的可视化表达,并把知识图着作工具产品化。①以基于过程的知识获取、表达为手段,建立水信息与知识的知识图,把应用业务知识图化。采用知识图来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中的信息、描述事件和应用主题。②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下的人—机结合机理。从信息感知、融合的角度,运用实证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研究水信息应用过程中专家运用知识及知识图的过程,实现知识共享与传递的机制、规律,并研究提高知识传递效率的途径。③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的群体智慧形成机理。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基于知识图的个体智慧转变为群体智慧的机制、规律,并支持群体创意,引导专家群体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通过群体专家之间进行知识传递,形成“群体记忆”,促进群体智慧的产生。(2)与水信息应用中具体业务适应,按照组件开发标准,开发表现层和业务层组件。扩大传统模型对信息的依赖,发展新模型,并逐步组件化。不断丰富,建成应用组件库。利用组件库(已有了一定基础),解决应用系统构造、知识资源共享问题,规范组件应用的流程及服务组合,为快速集成和组建不同应用,创建人机结合综合集成平台打基础,并结合平台促进新模式的推广,逐步构建一个支持专家群体研讨的“知识场”。(3)采用中间件、网格、综合集成研讨厅等技术构建综合服务平台体系。采用平台提供数据、信息、知识的综合集成;用平台提供三个服务:按照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照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照个性化组织应用提供决策服务;用平台建立具有开放的可以增长的知识体系,使系统具有方便服务、切近实用、长久生命力;在平台上用知识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通过决策知识集成与评价,发掘优秀决策知识,总结、提炼规律,从定性到定量,更好地提供服务。(4)对具体应用主题,采用平台支持的模式,开展个性化的应用。以基于平台的洪水预报、水库调度和应急管理为实例,把主题用一系列的知识图来表达,知识图、平台、用有机结合,在应用过程中,检验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5)随着业务应用组件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件化)、主题服务标准库(由事件驱动,形成应用主题)、应用知识图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信息融合、知识形成等的图形化)的不断丰富,数据中心就成为了面向服务的主题服务中心,由此提出实用的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就目前多分布式数据源,分布存放、相对抽象,在应用中单独提供数据、没有语义,很难理解。只有给数据加以语义,变为信息才能提高应用效率、才有价值。所以,设计可行、可操作的数据中心,就有着重大的实用意义。(6)探讨从主题到知识图形成信息集成,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的应用模式。由平台可以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可以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可以表现出更直观应用。把多元信息融合、用知识表达决策过程、用平台提供服务、方便组织应用作为近期应用模式,并逐步加以推广(7)基于平台的MODIS遥感信息分析、处理、应用。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多元信息的利用率,以信息融合和MODIS遥感信息的应用为重点,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通过对MODIS信息的集成,可将点信息、线信息和面信息结合起来,实现三位一体的洪水预报。(8)结合网格技术、可视化技术,创建水信息应用的人工平行系统。在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下,从主动、被动两方面,提供计算服务,并开展计算实验。以洪水预报为例进行分析和论证。(9)构建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服务中心。通过组件实现数据与业务集成,通过知识图和服务组合实现应用集成,通过平台实现综合集成,通过水利应用中心实现水利业务应用集成服务体系。

熊伟[7](2005)在《基于空间ECA模型的空间数据库主动规则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主动规则不仅可以提供传统的数据完整性维护功能,而且还支持版本管理、工作流控制、Web服务聚合等新型的数据库应用。空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除了在完整性约束方面对空间数据库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外,对于主动规则的需求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因此,支持主动性服务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对于GIS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有很重要的价值。 研究空间数据库的主动规则关键技术,对于实现主动规则和空间数据库系统的无缝集成,提高系统整体性能至关重要。如果能够结合空间查询的特点,充分利用空间数据库已有的存储管理、查询优化、事务处理等内核功能,那么既可以保证主动规则处理程序高效、可靠地执行,又可以提高应用系统开发的效率和稳健性。同时,空间数据库主动规则的实现可以借鉴现有关系数据库中的成熟技术,是切实可行的。 目前,空间数据库主动功能的实现注重于完整性约束,性能要求不高。结合空间数据模型的特点和空间关系算子,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就是从空间ECA模型的事件、条件和动作三部分展开,分别研究空间数据库主动规则的事件检测机制,条件测试模型、规则行为的终止性和合流性问题。具体工作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 研究了在空间数据库集成主动规则的方法。基于传统数据库的ECA规则模型,定义了六元组的空间ECA模型,并采用一阶逻辑形式化的描述空间完整性约束,使得约束可以与主动规则在统一模式下处理。通过对空间数据模型特点的分析和空间关系的定义,对空间ECA模型的事件和条件部分均进行了扩展。 (2) 研究了基于空间关系的复合事件检测问题。引入空间复合算子,将传统的事件表达式扩展到空间领域,提出了组合着色Petri网作为事件检测模型,所提出的模型可以充分利用事件公共表达式,描述简洁有效。论文针对Petri网的组合方式、冲突消解等关键问题都提出了解决方法。 (3) 研究了主动规则中的高效条件测试的技术。传统的条件测试模型结构难以充分利用空间查询优化技术,论文采用空间查询代数优化阶段优化技术和空间算子迁移方法改造了传统的条件测试模型规则鉴别网络,提出扩展的空间规则鉴别网络(ESRDN)及其代价模型。 (4) 深入讨论了影响条件测试进一步优化的两个重要因素。针对空间选择率估计方

王成光[8](2003)在《流程工业大型实时数据库理论、技术与应用》文中提出流程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目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与生产过程的综合集成,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而实现流程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关键之一在于使用流程工业大型实时数据库系统解决企业底层过程控制网络与上层管理信息网络间的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问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都就此问题立项,并资助本课题的研究。本文探讨了流程工业大型实时数据库系统的理论、技术、设计和应用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和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分析了流程工业实时数据库系统的需求背景,从项目开发、实施、维护、质量等角度考虑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系统地分析了实时数据库系统应当具有的功能,并给出了性能指标的要求,明确了系统设计的目标。提出了以多层COM/DCOM的C/S结构为特点的流程工业大型实时数据库的体系结构,该结构模块清晰,覆盖了表征系统的主要功能,核心模块具有处理业务逻辑的扩展性,支持具有弹性的网络应用模式。 2) 根据流程工业实时数据库的应用背景,提出了以位号映射为特点的工程数据模型,这种模型支持位号间的计算关系,支持录入功能和计算参数存储。针对该工程模型,提出了内存数据管理方法,建立了多层分组索引、基于局部ID的直接索引和临时索引,以满足各种高效查询的需要。对于流程工业数据的高级查询提出了一种查询表示和查询优化的方法,这种方法易于实现并且具有很高的效率。 3) 实时数据库系统的事务处理和并发访问控制是大型实时数据库系统的重要内容。在流程工业背景下,分析了实时数据库系统中事务和并发访问的特点,选择先进先服务为主的事务调度策略和有序共享两阶段锁的并发控制协议,根据文中阐述的流程工业实时数据库事务的分类和特点,提出了在该并发控制协议下的锁定策略,进一步提高了系统事务处理的效率。 4) 研究流程工业实时数据库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历史数据库的设计和实 现策略。主要包括:介绍了内存历史数据库的存储和实现策略,采用固 定长度的内存历史数据队列进行管理,简化了存储和查询过程,便于一 些先控和实时优化应用的访问;提出了磁盘历史数据库系统的实现框架、 磁盘历史数据库的多任务、归档数据文件系列的实现策略。历史数据库 中采用了基于时间序列的旋转门压缩算法,其优点是算法简单,压缩率 高,该算法应用在内存历史数据库和磁盘历史数据库中。 匀 容错、主动规则、分布式机制问题是关系到流程工业实时数据库系统功 能与应用的重要问题。本着实用的原则,提出了系统级和组件级的两级 容错机制,使得系统的各种错误得到了充分、全面的控制,而且更具有 针对性;参考主动数据库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在工程实时数据库内部建 立以事件规则库为中心的主动规则机制的方法,该方法易于实现,而且 满足流程工业实时数据库的需要。 6)本文在构建流程工业大型实时数据库这样一个大规模、多模块、具有多 部件的系统中使用了面向对象技术、组件技术和中间件的思想。提出了 基于COM、OPC、XML的三层数据采集和服务体系框架,使系统更具 通用性。采用SOAP等技术,使跨平台能力和可扩展性进一步提高。软 件可靠性技术被用来验证流程工业大型实时数据库系统的数据访问性能 和关键技术的可靠性。 刀 以某石化橡胶厂企业综合自动化的实时数据库项目为例,对APC一SYS 实时数据库系统进行了应用研究,满足了橡胶厂的各种层面的需求。实 时数据库系统给橡胶厂的生产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提高了企业的 经济效益,验证了软件系统及其相关技术、方法的可行性。 本课题的工作在借鉴现有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流程工业大型实时数据库的特点,提出新的实现方案,注重实时数据库系统的完整性,强调实时数据库系统的工程应用背景。

张予川[9](2002)在《基于组件的机械CAD并行开发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CAD技术在港口机械的设计单位或制造厂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和普及,他们使用自主研制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的各种应用软件解决设计计算、有限元分析建模、自动绘图等问题,并从国内外引进了图形支撑软件或有限元分析软件等。在CAD技术基础较好的港口机械制造厂,已计划在CAD技术普及的基础上,把CAD技术逐步与CAPP、CAM等结合起来,向CIM计算机集成制造方面发展,使生产和管理早日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港机CAD软件在实际运用和开发过程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当时的开发环境及技术条件的限制,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本文以并行设计理论、方法及技术为依据,对“基于组件的机械CAD并行开发及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结合轮胎起重机智能CAD/CAM系统的开发,提出了基于组件的产品并行设计与开发理论体系,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针对港机设计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在微机环境下如何开发支持并行设计工作和设计过程管理的软件。采用并行设计思想,进行设计过程的管理,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达到尽早发现冲突并进行协调的目的。 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对国内外机械设计的现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通过对CAD系统历史回顾,指出组件化设计方法是CAD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此基础上,提出课题的目标和论述其意义。 第二章全面地分析了国内外组件软件和并行设计的研究现状,提出了适合机械CAD的并行开发的控制策略。详细地讨论了并行设计的原理、理论与建模方法,在对目前已有的并行设计模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机械CAD系统并行开发的实施方法,为建立组件的并行开发体系结构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详细地阐述了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理论和实现方法,分析研究了基于组件的CAD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讨论了组件库管理系统的作用,创新意义在于实现了机械产品CAD系统的组件软件参数化,明确指出这是机械CAD软件中的基本问题。在并行开发中引入组件软件技术,建立了支持组件软件的并行设计系统体系结构,重点解决软件产品重用性差的问题。 第四章在对产品设计和产品建模进行综述之后,提出了一个支持CAD并行设计的复合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形式化描述,这个产品模型是后面开发CAD系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统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本论文的核心。论文将软件开发方法和机械产品并行设计理论有机地结合,以组件对象来表达设计意图,将约束集成到统一的组件对象模型中,以面向对象哲理开发了组件CAD系统,以系统开发实例对其进行了验证。 第五章实现了参数化组件及接口,以方便设计过程中组件频繁分离、组装和调整,并用面向对象Petri网解决了组件CAD系统中的软件组件装配问题。建立了一套支持产品并行设计与开发的组件软件管理系统工具。介绍了组件软件开发的另一关键技术一组件装配,讨论了组件装配的重要性,用面向对象Petri网(OOPN)描述了组件装配过程,有效地保证了组件软件程序开发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第六章,一结合组件开发过程,阐述了PDM集成框架的地位与作用,结合上述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它对工程设计带来的全新支持手段,提出了PDM设计的方法和组织过程。针对起重机CAD开发的特点,建立了适合起重机设计计算的专用组件库及通用组件库,提出了利用组件软件和新的PDM系统支持下开发组件CAD原型系统的方法,研制开发和实现了PDM支撑系统和机构设计子系统,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检验。 第七章,结合轮胎起重机CAD软件开发,实现了机构设计的CAD系统,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机械设计本身对CAD系统的需求。通过一些实例对所提出理论进行验证。第八章是全文总结及展望。

徐晖,陈珉,张晓昀[10](2001)在《基于组件的主动数据库模型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论述传统主动数据库实现方法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后 ,提出了一种基于组件的主动数据库的实现方式 ,并以一种已经实现的基于组件的主动数据库模型为例 ,给出这种主动数据库实现方式的机制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二、基于组件的主动数据库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组件的主动数据库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风电-储能价值链协同决策模型及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电-储能价值链研究现状
        1.2.2 风电-储能价值链利益管理决策
        1.2.3 风电-储能价值链协同优化决策
        1.2.4 风电-储能价值链价值增值效应决策
        1.2.5 信息技术与价值链协同方面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风电-储能价值链构建及协同决策分析
    2.1 风电及储能现状分析
        2.1.1 风电发展现状
        2.1.2 风电与储能协同发展现状
        2.1.3 风电和储能协同发展瓶颈分析
    2.2 风电-储能价值链内涵与构建
        2.2.1 风电产业链和价值链
        2.2.2 风电-储能价值链的基本内涵
        2.2.3 风电-储能价值链的构建
        2.2.4 新一代信息技术对风电-储能价值链的支撑
    2.3 风电-储能价值链协同决策理论框架分析
        2.3.1 协同决策的必要性
        2.3.2 协同决策问题分析
        2.3.3 协同决策维度
        2.3.4 协同决策内容
        2.3.5 协同决策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电-储能价值链利益管理的协同决策模型
    3.1 引言
    3.2 风电商-储能商协同交易模式及分析
    3.3 风电商-储能商协同演化博弈模型
        3.3.1 演化博弈理论
        3.3.2 模型假设
        3.3.3 协同交易策略及收益函数
        3.3.4 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及分析
    3.4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3.4.1 仿真设计
        3.4.2 结果分析
        3.4.3 敏感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电-储能价值链容量管理的协同决策模型
    4.1 引言
    4.2 储能容量管理的协同框架及分析
    4.3 储能容量管理的运行策略及模型构建
        4.3.1 WF-HESS运行策略
        4.3.2 WF-HESS组件模型
        4.3.3 WF-HESS能量管理模型
    4.4 储能容量管理的协同优化决策模型
        4.4.1 多目标协同优化决策模型
        4.4.2 基于MOPSO和TOPSIS的求解算法
        4.4.3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电-储能价值链用能管理的协同决策模型
    5.1 引言
    5.2 用能管理的协同框架及分析
    5.3 系统组件模型构建与控制策略
        5.3.1 组件模型构建
        5.3.2 系统控制策略
    5.4 用能管理的协同优化决策模型
        5.4.1 目标函数
        5.4.2 约束条件
        5.4.3 基于IAGA的模型求解算法
        5.4.4 情景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风电-储能价值链价值增值效应的协同决策模型
    6.1 引言
    6.2 价值增值效应决策指标体系
        6.2.1 指标构建原则
        6.2.2 指标体系构建
    6.3 价值链价值增值效应决策模型
        6.3.1 决策指标的预处理
        6.3.2 区间二型模糊数确定指标权重
        6.3.3 区间二型模糊TOPSIS综合决策模型
    6.4 算例分析
        6.4.1 基础数据
        6.4.2 结果分析
        6.4.3 讨论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风电-储能价值链信息系统架构设计
    7.1 系统分析
        7.1.1 系统需求分析
        7.1.2 可行性分析
    7.2 整体架构设计
        7.2.1 设计原则
        7.2.2 工作流程设计
        7.2.3 系统架构
        7.2.4 物联集成模型
        7.2.5 信息集成与共享模型
    7.3 系统功能设计
        7.3.1 数据库设计
        7.3.2 模型库设计
        7.3.3 方法库设计
        7.3.4 功能架构设计
    7.4 关键技术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面向多源大数据的数据准备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数据治理
    2.2 数据清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1 典型业务场景分析
    3.2 功能性需求
        3.2.1 多源大数据统一视图建立功能
        3.2.2 数据准备流程编辑功能
        3.2.3 数据准备流程映射建模功能
        3.2.4 数据准备中缺失数据处理方法
    3.3 非功能性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键问题研究
    4.1 关键问题提取
    4.2 多源大数据统一视图建立方法
        4.2.1 多源大数据的差异性问题
        4.2.2 统一视图建立方法
        4.2.3 统一视图更新方法
        4.2.4 统一视图示例
    4.3 数据准备流程映射建模
        4.3.1 基于MVC结构的流程组件定义
        4.3.2 数据准备流程映射建模过程
    4.4 基于GBDT的缺失数据处理算法
        4.4.1 基于GBDT的回归分析算法
        4.4.2 缺失数据处理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总体设计
    5.1 系统总体架构
    5.2 系统关键模块介绍
        5.2.1 流程编辑模块
        5.2.2 结果导出模块
        5.2.3 数据准备模型映射模块
        5.2.4 数据准备算法模块
        5.2.5 持久化管理模块
    5.3 系统主要功能流程设计
        5.3.1 统一视图建立工作流程
        5.3.2 数据准备流程建立工作流程
        5.3.3 数据准备流程执行工作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关键模块设计与实现
    6.1 流程编辑模块
        6.1.1 模块架构设计
        6.1.2 类图及接口设计
        6.1.3 典型应用场景说明
    6.2 数据准备模型映射模块
        6.2.1 模块架构设计
        6.2.2 类图及接口设计
        6.2.3 典型应用场景说明
    6.3 统一视图模块
        6.3.1 模块架构设计
        6.3.2 类图及接口设计
        6.3.3 典型应用场景说明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测试
    7.1 测试环境
        7.1.1 软件环境
        7.1.2 硬件环境
    7.2 单元测试
    7.3 集成测试
    7.4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望远镜自主观测控制和天文数据智能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望远镜简介
        1.1.1 大型光学望远镜
        1.1.2 射电望远镜
        1.1.3 极地望远镜
    1.2 望远镜观测控制技术
        1.2.1 CORBA
        1.2.2 DDS
        1.2.3 ZeroMQ
        1.2.4 基于套接字的自定义协议
    1.3 天文数据处理概述
        1.3.1 FAST数据处理
        1.3.2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3.3 深度学习在天文中的应用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望远镜自主观测和控制
    2.1 RTS2和EPICS简介
    2.2 基于RTS2和EPICS的望远镜自主观测控制框架
        2.2.1 设备控制层
        2.2.2 观测控制层
        2.2.3 用户层
    2.3 BSST自动观测流程
        2.3.1 观测模式
        2.3.2 观测计划
        2.3.3 命令执行器
    2.4 监控和报警
    2.5 RTS2存在的问题
    2.6 RACS2分布式观测控制框架
        2.6.1 RACS2消息总线
        2.6.2 框架内部结构
        2.6.3 RACS2用户界面
        2.6.4 RACS2自动观测流程
        2.6.5 EPICS兼容层
        2.6.6 RACS2日志系统
        2.6.7 故障监控专家系统
        2.6.8 自动构建和测试
        2.6.9 性能测试
    2.7 应用案例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自主观测控制的相机控制
    3.1 天文相机介绍
    3.2 单传感器相机控制系统
    3.3 通用相机控制软件
        3.3.1 相机控制SDK
        3.3.2 基于C#的相机控制软件
        3.3.3 基于AreaDetector的相机控制软件
    3.4 大型拼接式相机控制系统
    3.5 WFSTDAQ硬件设计
        3.5.1 整体架构
        3.5.2 数据通信协议
        3.5.3 10G以太网UDP/IP通信性能调优
        3.5.4 图像上传格式
        3.5.5 FITS图像存储格式
    3.6 相机控制与自主观测结合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文数据智能处理
    4.1 FAST望远镜19波束数据自动化处理
    4.2 CMB前景噪声处理
    4.3 CMB和21 cm数据及数据预处理
    4.4 CMB数据模型
        4.4.1 平均值模型
        4.4.2 深度神经网络模型
        4.4.3 线性模型
    4.5 结果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离散制造装备实现语义互操作的需求
        1.1.2 智能制造亟需制订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理论与建模技术
        1.2.2 语义互操作理论与技术
        1.2.3 离散制造装备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平台技术
        1.2.4 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制订与验证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语义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
    2.1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信息建模
        2.1.1 离散制造领域本体元建模
        2.1.2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交互维度结构
        2.1.3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信息模型完备性
        2.1.4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信息模型的构建过程
    2.2 基于属性语义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
        2.2.1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基础模型
        2.2.2 面向离散异构装备模型的共性特征
        2.2.3 考虑频度与优先级语义特性的属性
        2.2.4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描述
    2.3 基于属性语义的模型实例化方法
        2.3.1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空间结构
        2.3.2 信息模型实现工具比较
        2.3.3 融合OPCUA技术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开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服务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
    3.1 面向服务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
        3.1.1 面向服务的语义信息模型互操作
        3.1.2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能力测度
        3.1.3 面向服务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映射结构
    3.2 面向服务的互操作语义系统结构
        3.2.1 模型与协议一体化的映射技术
        3.2.2 离散制造装备互操作报文结构
        3.2.3 离散制造装备互操作数据类型
    3.3 基于信息交互维度结构的互操作语义映射
        3.3.1 树状架构语义集
        3.3.2 离散制造装备服务元语指令集系统
        3.3.3 双响应机制的信息交互模式设计
    3.4 离散制造装备文件互操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平台
    4.1 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平台架构
    4.2 无中心服务节点的语义互操作服务网
    4.3 离散制造装备泛在连接
        4.3.1 离散制造装备标识与接口
        4.3.2 离散制造装备通信设计
    4.4 基于上层管理的层状网络结构
        4.4.1 OT+IT网络结构
        4.4.2 “互联网+”离散制造装备网络
        4.4.3 基于5G的离散制造装备网络
    4.5 数据交互协议
        4.5.1 数据交互技术分析
        4.5.2 离散制造装备基础通信协议
    4.6 离散制造数字化车间服务体系
        4.6.1 离散制造数字化车间数据交互结构
        4.6.2 无中心服务节点的离散制造车间统一架构
        4.6.3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云平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针织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验证
    5.1 针织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
        5.1.1 针织装备信息模型的构建
        5.1.2 针织装备的语义互操作服务
        5.1.3 针织装备的互联互通互操作网络结构
        5.1.4 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化条款设计
    5.2 针织装备标准化条款的试验验证方法
        5.2.1 验证流程
        5.2.2 举证验证
        5.2.3 平台验证
        5.2.4 现场验证
    5.3 语义信息模型验证
        5.3.1 语义信息模型验证设计
        5.3.2 语义信息模型验证结论分析
    5.4 语义互操作规范验证
        5.4.1 语义互操作验证设计
        5.4.2 语义互操作验证结论分析
    5.5 针织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验证结论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省级电网企业供应链管控平台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2 问题分析及思路
    1.3 文章结构
第二章 平台业务模型的研究
    2.1 原有系统业务分析
    2.2 供应链管控模型构建
    2.3 业务结构分析与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架构设计
    3.1 应用架构分析与设计
        3.1.1 应用功能模型
        3.1.2 服务设计
        3.1.3 服务框架
    3.2 数据架构分析与设计
    3.3 技术架构分析与设计
        3.3.1 企业门户组件
        3.3.2 统一流程管理组件
        3.3.3 数据共享融合组件
        3.3.4 规则引擎组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共享融合组件
    4.1 数据共享融合设计思路
    4.2 数据模型设计
    4.3 数据抽取及加载设计
    4.4 数据仓库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规则引擎组件
    5.1 规则引擎在技术组件中的位置
    5.2 功能需求
    5.3 实现方案
        5.3.1 规则新增实现
        5.3.2 规则执行实现
        5.3.3 系统性能设计
    5.4 业务实现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平台测试
    6.1 功能测试
    6.2 性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论文的课题背景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1.2.1 决策支持系统
        1.2.2 中间件技术
        1.2.3 网格技术
        1.2.4 分布式虚拟环境技术
        1.2.5 遥感技术
        1.2.6 开放复杂巨系统及综合集成方法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1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2 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技术路线
2 基于Web Service的水利业务组件化
    2.1 组件技术
        2.1.1 组件的基本概念
        2.1.2 组件的描述
        2.1.3 组件的划分
        2.1.4 组件的设计原则
        2.1.5 组件的开发步骤
        2.1.6 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
    2.2 Web Service
        2.2.1 Web服务概述
        2.2.2 Web Service的定义
        2.2.3 Web Service的特征
        2.2.4 Web Service体系结构
        2.2.5 Web Service标准
        2.2.6 Web服务组合
    2.3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2.3.1 SOA的基本概念
        2.3.2 SOA参考模型
    2.4 水利业务组件实现
        2.4.1 组件开发的UML图
        2.4.2 组件开发标准
        2.4.3 组件输入输出约束
        2.4.4 组件开发步骤
    2.5 水利业务服务组件开发和部署
        2.5.1 基于Axis的Web服务开发
        2.5.2 环境搭建
        2.5.3 Web服务开发
    2.6 水利业务组件化应用模式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Web Service的水文预报模型
    3.1 水文预报模型的组件化
        3.1.1 传统预报模型的实现方法
        3.1.2 模型组件化的基本方法
        3.1.3 模型组件化流程
        3.1.4 水文预报模型的组件化构建
    3.2 基于Web Service的马斯京根模型
        3.2.1 马斯京根模型基本原理
        3.2.2 马斯京根模型的组件划分
        3.2.3 组件业务逻辑分析
        3.2.4 马斯京根模型组件的实现
    3.3 基于Web Service的新安江模型
        3.3.1 新安江模型基本原理
        3.3.2 新安江模型的组件划分
        3.3.3 组件业务逻辑分析
        3.3.4 新安江模型组件的实现
        3.3.5 新安江模型预报精度评定
    3.4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算法及其组件化
        3.4.1 参数优化估计模型
        3.4.2 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的免疫克隆选择算法
        3.4.3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算法的组件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
    4.1 水利业务组件的抽取与分类
        4.1.1 基于业务应用主题分类
        4.1.2 基于服务功能分类
    4.2 水利应用组件库的构建
        4.2.1 组件库技术
        4.2.2 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的目标
        4.2.3 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的组织结构
        4.2.4 基于刻面分类体系的水利组件分类
    4.3 基于Web服务技术的组件库发布
        4.3.1 Web服务的开发与部署
        4.3.2 Web服务的注册与发布
    4.4 水利Web服务注册与发布中心
        4.4.1 JUDDI简介
        4.4.2 JUDDI配置
        4.4.3 基于JUDDI的水利服务注册与发布中心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知识图的可视化应用模式
    5.1 知识管理
        5.1.1 知识管理概述
        5.1.2 面向主题的知识组织与管理
    5.2 知识可视化
    5.3 知识图
        5.3.1 知识图的特性和功能
        5.3.2 知识图创建
        5.3.3 知识图绘制
        5.3.4 知识图应用
        5.3.5 基于知识图的知识形式化表示
        5.3.6 基于知识图的知识可视化
    5.4 基于知识图水利业务应用
    5.5 面向水利业务应用的主题服务标准库
    5.6 面向主题的水利业务应用知识图库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事例推理的知识获取方法及应用
    6.1 基于事例推理理论
        6.1.1 基于事例推理的基本原理
        6.1.2 基于事例推理的特点
        6.1.3 基于事例推理的工作原理
    6.2 基于事例推理的水库洪水调度
        6.2.1 洪水调度事例库的表示与存贮
        6.2.2 洪水调度事例的检索与匹配
        6.2.3 洪水调度事例的优选
        6.2.4 洪水调度事例的调整
        6.2.5 洪水调度事例的学习
    6.3 基于多目标决策方法的事例优选
        6.3.1 Vague集理论
        6.3.2 基于Vague集的模糊多目标决策
        6.3.3 洪水调度事例的多目标决策优选
    6.4 基于知识图和事例推理的水库洪水调度应用实例
    6.5 本章小结
7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7.1 水信息综合集成需求
        7.1.1 数据集成
        7.1.2 信息集成
        7.1.3 知识集成
    7.2 综合集成方法论
        7.2.1 综合集成方法的提出及其依据
        7.2.2 综合集成方法的要旨
        7.2.3 综合集成方法的特点
        7.2.4 水信息综合集成框架
    7.3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方法
        7.3.1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概念
        7.3.2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设计策略
    7.4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组织结构
        7.4.1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集成服务框架
        7.4.2 面向SOA的水信息组织结构
    7.5 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型
    7.6 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7.7 本章小结
8 支持服务的水利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8.1 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8.2 水利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8.3 面向资源整合的网格平台
        8.3.1 网格技术简介
        8.3.2 网格应用模型
        8.3.3 P2P网格及主要应用模式
        8.3.4 水利应用对网格技术的需求
    8.4 基于中间件的应用支撑平台
    8.5 面向用户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
        8.5.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8.5.2 平台功能设计
        8.5.3 平台软硬件环境设计
        8.5.4 平台的实现
    8.6 本章小结
9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
    9.1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建设背景
    9.2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设计
        9.2.1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需求分析
        9.2.2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建设目标
        9.2.3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总体框架
    9.3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的开发与应用模式
        9.3.1 面向水利应用中心的开发模式
        9.3.2 基于水利应用中心的应用模式
    9.4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
        9.4.1 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
        9.4.2 国家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思路
    9.5 本章小结
10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研究
    10.1 人工系统
        10.1.1 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10.1.2 人工系统方法
        10.1.3 基于代理的人工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综合方法
    10.2 计算实验
        10.2.1 计算实验方法
        10.2.2 基于涌现的观察和解释方法
        10.2.3 计算实验的模型和过程
        10.2.4 计算实验理论的基本方法
        10.2.5 水利应用探索性计算实验
    10.3 平行系统
        10.3.1 平行系统方法
        10.3.2 平行系统理论的基本方法
        10.3.3 平行系统基本框架
    10.4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
        10.4.1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概述
        10.4.2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基本框架
        10.4.3 基于平行系统的洪水预报
    10.5 本章小结
11 集成环境下的业务应用
    11.1 集成环境下的洪水预报
        11.1.1 洪水演进动态模拟仿真
        11.1.2 新安江模型洪水预报实例仿真
    11.2 集成环境下的水库调度
    11.3 集成环境下的应急管理
        11.3.1 数字预案
        11.3.2 防洪数字应急预案
        11.3.3 基于平台的防汛应急管理
    11.4 本章小结
12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研究成果
    12.2 创新点
    12.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博士期间出版的专着
附录D 博士期间获得的鉴定及奖励
附录E 水利应用组件库已开发组件

(7)基于空间ECA模型的空间数据库主动规则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空间ECA模型
    §2.1 主动数据库中的ECA规则
    §2.2 空间数据模型
    §2.3 空间关系的分类和描述
    §2.4 空间ECA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空间关系的复合事件检测机制
    §3.1 事件检测相关工作
    §3.2 空间事件模型
    §3.3 基于空间关系的复合事件检测模型和算法
    §3.4 空间复合事件检测应用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进的空间数据库主动规则条件测试模型
    §4.1 主动规则条件测试相关工作
    §4.2 空间算子查询规划的代数改进
    §4.3 空间算子迁移
    §4.4 改进的主动规则条件测试模型
    §4.5 实验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条件测试的进一步优化
    §5.1 空间数据库选择率估计相关工作
    §5.2 基于MBR缓冲区和直方图的距离连接选择率估计
    §5.3 基于线段缓冲区的距离连接
    §5.4 距离连接选择率估计方法的实验评估
    §5.5 空间提炼步骤优化的研究进展
    §5.6 空间连接处理中提炼步骤的遗传优化
    §5.7 提炼步骤遗传优化实验仿真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空间数据库主动规则行为控制方法
    §6.1 主动规则的行为分析理论
    §6.2 空间数据库主动规则终止性分析
    §6.3 支持空间数据库主动规则并发频繁更新的索引方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未来工作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8)流程工业大型实时数据库理论、技术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流程工业CIMS的现状
        §1.1.2 实时数据库与流程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
    §1.2 流程工业实时数据库系统概述
    §1.3 实时数据库理论研究和应用概述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实时数据库体系结构分析与设计
    §2.1 引言
    §2.2 流程工业大型实时数据库的功能分析
        §2.2.1 实时数据库对流程工业各种应用的支持
        §2.2.2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2.2.3 实时数据库系统功能设计
        §2.2.4 主要性能指标要求和相关产品的对比
    §2.3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和目标
        §2.3.1 软件体系结构
        §2.3.2 体系结构设计采用的思路和方法
    §2.4 流程工业大型实时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和描述
        §2.4.1 同类产品的体系结构
        §2.4.2 流程工业大型实时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
        §2.4.3 流程工业大型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结构设计
        §2.4.4 微内核结构思想
        §2.4.5 实时数据库系统企业网络环境应用模式
        §2.4.6 流程工业实时数据库系统的数据采集
    §2.5 小结
第3章 数据管理模型分析与设计
    §3.1 引言
    §3.2 流程工业实时数据库的工程数据系统分析和设计
        §3.2.1 工程数据系统分析
        §3.2.2 现存实时数据库系统数据管理模型分析
        §3.2.3 位号映射模型
        §3.2.4 数据设计
    §3.3 实时数据库数据建模理论基础
    §3.4 流程工业大型实时数据库的数据管理模型设计
        §3.4.1 数据模型总体设计
        §3.4.2 数据的存储和多层索引
        §3.4.3 内存数据的数据索引结构
    §3.5 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
    §3.6 查询模型和查询优化
        §3.6.1 查询功能体系
        §3.6.2 复杂查询任务建模和优化
    §3.7 小结
第4章 实时数据库的事务调度策略及其并发控制协议
    §4.1 引言
    §4.2 实时数据库事务调度和并发控制理论基础
        §4.2.1 实时数据库系统的事务
        §4.2.2 事务调度策略
        §4.2.3 实时数据库系统的并发特点
        §4.2.4 并发控制的基本原理
    §4.3 流程工业实时数据库系统事务处理模型
        §4.3.1 事务调度、并发访问控制策略及其实现方法
        §4.3.2 锁定策略
        §4.3.3 事件驱动的数据处理模式
    §4.4 小结
第5章 历史数据库系统
    §5.1 引言
    §5.2 流程工业的历史数据
    §5.3 内存历史数据存储和访问策略
    §5.4 磁盘历史数据库的管理
        §5.4.1 数据文件
        §5.4.2 归档文件集
        §5.4.3 磁盘历史数据缓冲区
    §5.5 磁盘历史数据库的实现
        §5.5.1 子系统构架概述
        §5.5.2 系统应用层框架
        §5.5.3 磁盘历史数据库子系统实现结构
        §5.5.4 磁盘历史数据库系统服务层进程和线程框架
    §5.6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旋转门压缩技术
        §5.6.1 压缩算法原理
        §5.6.2 压缩算法应用
    §5.7 小结
第6章 流程工业的实时数据库核心扩展
    §6.1 引言
    §6.2 故障预防与容错技术
    §6.3 具有主动规则的实时数据库
        §6.3.1 主动实时数据库与具有主动规则的实时数据库概述
        §6.3.2 流程工业实时数据库事件触发器机制
    §6.4 实时数据库系统中的分布式机制和实现方法
    §6.5 小结
第7章 流程工业实时数据库系统中的软件技术
    §7.1 引言
    §7.2 面向对象技术、组件技术、中间件技术
        §7.2.1 面向对象技术、组件技术与体系结构
        §7.2.2 组件的线程模式
        §7.2.3 分布式对象中间件
    §7.3 OPC、XML、SOAP、Web技术解决方案
    §7.4 系统软件可靠性评估理论、方法和应用
        §7.4.1 软件可靠性模型概念
        §7.4.2 Goal-Okumoto NHPP模型
        §7.4.3 系统可靠性分析应用
    §7.5 小结
第8章 APC-iSYS工程应用和实施
    §8.1 引言
    §8.2 某橡胶厂CIMS总体应用方案
        §8.2.1 总体目标
        §8.2.2 关键技术
        §8.2.3 系统实施
    §8.3 网络集成方案
        §8.3.1 网络拓扑结构
        §8.3.2 网络技术方案
        §8.3.3 网络总体结构
    §8.4 实时数据库数据集成方案
    §8.5 实时数据库应用集成
        §8.5.1 组态系统
        §8.5.2 监控系统
        §8.5.3 数据服务系统
        §8.5.4 Web数据服务系统
        §8.5.5 内存历史数据、磁盘历史数据、实时数据
        §8.5.6 连接关系数据库
    §8.6 应用效果分析
    §8.7 小结
第9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

(9)基于组件的机械CAD并行开发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机械设计与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2 CAD技术的变革
    1.3 机械CAD软件开发和软件重用的国内外概况
        1.3.1 软件重用的历史
        1.3.2 组件软件的应用与未来
        1.3.3 组件对象与CAD系统
        1.3.4 并行设计与组件开发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意义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立题依据和目的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并行设计理论的CAD软件开发
    2.1 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2.1.1 设计问题和方法学
        2.1.2 设计理论与模型
        2.1.3 设计模型的形式化描述与可视知识表达
    2.2 并行设计理论及其在软件并行开发中的应用
        2.2.1 并行设计模型的国内外发展
        2.2.2 并行设计模型框架结构
    2.3 机械CAD并行开发实施方法的研究
        2.3.1 并行开发过程建模方法
        2.3.2 产品开发过程建模
        2.3.3 CAD并行开发的实现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组件的机械CAD并行开发方法和系统结构
    3.1 组件软件开发的研究
        3.1.1 架构
        3.1.2 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
    3.2 基于组件的并行设计模型
    3.3 组件库及其管理系统
        3.3.1 组件库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
        3.3.2 组件库管理系统的实现
        3.3.3 组件库管理过程
    3.4 参数化组件接口描述(PCID)模型
    3.5 机械产品CAD的参数化组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etri网的产品设计过程建模方法
    4.1 产品设计过程描述及其模型分析
        4.1.1 设计过程描述
        4.1.2 设计模型及其分析
    4.2 形式化建模与非形式化建模技术
        4.2.1 形式化建模技术
        4.2.2 非形式化建模技术
        4.2.3 可视化模型
    4.3 Petri网的概念及基础
        4.3.1 Petri网的基本概念
        4.3.2 Petri网的分析方法
    4.4 Petri网对并行设计过程的描述
        4.4.1 关联矩阵与动态方程
        4.4.2 图形表示
        4.4.3 可达树及其可达标识集
        4.4.4 并发和死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对象Petri网的组件软件装配方法
    5.1 引言
    5.2 组件开发中的组件装配
    5.3 组件装配主板模型
    5.4 面向对象着色Petri网模型
        5.4.1 面向对象Petri网方法
        5.4.2 面向对象Petri网定义
        5.4.3 OOPN的变迁规则及变迁机制
        5.4.4 事件、条件和动作
        5.4.5 Petri网的主动对象
    5.5 用OOPN描述组件装配
        5.5.1 OOPN建模及系统分析时的基本原则
        5.5.2 OOPN描述组件装配主板的应用示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并行设计的PDM实现
    6.1 PDM软件的国内外现状
        6.1.1 现有PDM系统存在的问题
        6.1.2 PDM软件的发展
    6.2 支持并行设计的PDM过程管理方法体系结构
    6.3 并行化产品开发的基本环境
        6.3.1 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
        6.3.2 过程控制下的并行设计软件环境
        6.3.3 PDM基于COM的集成技术
    6.4 PDM软件系统的建立
        6.4.1 PDM设计原则与模型
        6.4.2 数据库设计
        6.4.3 产品配置管理
        6.4.4 开发组织机构管理(团队管理)
        6.4.5 图形文档管理功能模块
        6.4.6 文档、图档编辑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组件的轮胎起重机CAD系统的开发
    7.1 轮胎起重机CAD的系统结构
    7.2 轮胎起重机CAD设计计算子系统的结构及特点
    7.3 轮胎起重机CAD设计计算子系统的工作流程
    7.4 组件库的开发
    7.5 利用组件库开发起升机构子系统
    7.6 应用实例
    7.7 轮胎起重机CAD对并发控制及任务协调的要求
    7.8 操作系统的并发控制方法
    7.9 任务协调组件模型
        7.9.1 用有向图处理复杂工程各任务之间的先后关系
        7.9.2 任务组件类
        7.9.3 资源组件类
    7.10 知识库维护
    7.11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
    8.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8.2 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轮胎起重机智能CAD/CAM系统”项目鉴定书

(10)基于组件的主动数据库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传统主动数据库系统的缺陷
    2.1 开发周期较长、费用比较高
    2.2 难以与现有的DBMS集成
3 基于组件的主动数据库实现模型
    3.1 基于组件的主动数据库结构
    3.2 模型实现中的主要技术
        3.2.1 对象包含技术
        3.2.2 MSMQ微软消息队列
    3.3 基于组件的ADBMS实现模型
4 结束语

四、基于组件的主动数据库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风电-储能价值链协同决策模型及信息系统研究[D]. 韦秋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
  • [2]面向多源大数据的数据准备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陈贝贝.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望远镜自主观测控制和天文数据智能处理的研究[D]. 张光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4]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研究[D]. 汪松松.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5]省级电网企业供应链管控平台研究与设计[D]. 张宇轩.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6]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D]. 罗军刚.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4)
  • [7]基于空间ECA模型的空间数据库主动规则技术研究[D]. 熊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11)
  • [8]流程工业大型实时数据库理论、技术与应用[D]. 王成光. 浙江大学, 2003(02)
  • [9]基于组件的机械CAD并行开发方法的研究[D]. 张予川. 武汉理工大学, 2002(01)
  • [10]基于组件的主动数据库模型研究[J]. 徐晖,陈珉,张晓昀.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1(06)

标签:;  ;  ;  ;  ;  

基于组件的主动数据库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