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鸭共育的效益和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邵彩虹,李秋保,王国炜,谢建萍,谢芳腾,蒋龙,谢金水,刘光荣,彭春瑞[1](2021)在《“两稻三鸭”共育模式对再生稻、土壤养分及有害生物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探明再生稻-冬闲模式下稻鸭周年共育生态效应,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两稻三鸭"(RD)和再生稻-冬闲(CK)模式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土壤养分及主要有害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RD模式可增强头季稻抗倒伏性,提高再生率8.3%,增加再生季有效穗、双季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提高双季产量;与CK相比,RD模式下土壤pH提高0.37,有机质增加5.1%,水解氮提高19.5%、有效磷提高37.5%、速效钾提高2.6%;RD模式对再生稻田间病虫草害有显着防控效果,当年田间杂草减少74.5%,降低87.6%福寿螺及84.4%纹枯病的危害,次年田间杂草发生基数减少53.6%;RD模式生态效应显着,可作为南方双季稻区绿色生产的重要模式。
李晨荣,吴国星,高熹,杨文波,李强,查友贵,徐汉虹,李凡[2](2021)在《稻鱼、稻鸭共育结合灯光诱杀对有机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文中指出开展了稻鸭共育和稻鱼共育结合灯光诱杀防治有机稻田主要病虫害的研究。结果表明,在4个处理中,灯光诱杀+稻鸭共育对水稻病虫的防效最好,对黑尾叶蝉、稻飞虱、四点叶蝉、水稻枯心白穗的相对防效分别高达80.82%、77.16%、74.13%和59.83%;灯光诱杀+稻鸭共育处理田水稻纹枯病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田间发病率显着低于对照田,相对防效分别达85.38%和70.37%;稻鱼共育、灯光诱杀+稻鱼共育、稻鸭共育、灯光诱杀+稻鸭共育处理的稻田总利润较对照田分别增加了5.95万、5.86万、5.47万和5.31万元/hm2。可见稻田养殖结合灯光诱杀在提升有机稻田主要病虫害防效的同时能稳定增产创收。
孟祥杰,梁玉刚,邹紫茵,王忍,苏雨婷,龚向胜,黄璜,陈灿[3](2021)在《稻鸭共育下施用生物炭对水稻茎秆及倒伏性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倒伏可降低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影响稻作生产的经济效益。为探究生物炭及稻鸭共育结合对水稻茎秆及倒伏性状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生物炭+鸭(CD)、生物炭+不养鸭(CR)、不施生物炭+养鸭(D)及不施生物炭+不养鸭(R)的大田对比试验,分析了水稻茎秆形态结构、解剖结构及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与R处理相比,CD、CR、D水稻的重心高度与节间长度均有所降低,茎粗与节间充实度均有所增加,维管束面积得到了显着提高,第1节、第2节、第3节的增幅分别为24.15%~35.91%、12.75%~62.19%、4.66%~73.87%,水稻维管束形态也发生了改变;同时,水稻各节间的弯曲力矩及倒伏指数均有所下降,第1节、第2节、第3节、第4节的弯曲力矩下降幅度分别为24.05%~31.65%、24.55%~26.27%、32.28%~37.83%、21.79%~32.37%,第1节、第2节的倒伏指数的下降幅度分别为45.69%~52.04%、38.86%~48.16%,水稻茎秆抗折力也有所增加,第1节、第2节的抗折力增幅分别为19.86%~54.02%、20.62%~39.23%;茎秆抗折力与节间充实度、茎粗呈正相关,与长度呈负相关;各节间倒伏指数与节间充实度呈显着负相关,与节间长度与弯曲力矩呈显着正相关。因此,稻鸭共育下施用生物炭可降低重心高度,提高节间充实度,改变维管束形态,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杜润帮[4](2021)在《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以川渝稻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川渝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方式为单季中稻。除成都平原外,均以山地稻田为主,其地形、气候极为复杂,水稻病虫害发生危害较重,稻田肥料流失较为普遍。旱育(秧)、直播、免耕、机栽秧等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轻型栽培技术在川渝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发生较大变化。部分病虫有加重发生的趋势。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水稻纹枯病Thanatcphorus cucumcris(Frank)Donk、稻瘟病pyricutaria oryzae Cav等发生面积扩大、爆发频度较高。由于农药化肥施用不合理,甚至滥用导致水稻病虫草害抗药性增强、稻田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本研究基于昆虫种群生态学原理与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调查了水稻栽培方式的改变对应的水稻害虫种群数量变化,采用灯光诱捕、田间调查、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大田试验示范等方法,以探索水稻农药化肥减量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优化水稻病虫草害农药化肥减量综合治理和在川渝稻区全面推广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川渝稻区种植方式改变对越冬代螟虫发生数量的影响分析了四川省5个重点测报区县2010-2019年间插秧方式的改变、稻田种养方式的变化以及历年二化螟越冬及冬后一代、二代发生数量。在此基础上结合2019年川渝稻区15个区县不同免耕类型田二化螟发生情况及螟虫种群组成,分析水稻不同栽培模式对川渝稻区螟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稻区各区县传统手工插秧面积逐年减少,机插秧逐年上升,稻渔、稻鸭立体种养稻田逐年增加。二化螟越冬虫量及一代、二代二化螟虫量与插秧方式及稻田种养(鸭、渔)面积逐年增加有关。以传统手工插秧且常年面积不变,则二化螟冬前、冬后、一代、二代虫量逐年上升,以机插秧及稻田种养(鸭、渔)面积逐年增加的稻区,冬前、冬后、一代、二代二化螟虫量呈平稳或下降趋势,虫量逐年减少。四川稻区整体比重庆稻区二化螟越冬数量多,水稻螟虫越冬以二化螟为主,占比88.36%,大螟占比10.14%,三化螟占比1.40%;几种免耕+稻草还田类型田二化螟越冬数量分别为直播田>传统种收>冬闲田>机械种收>稻渔共育>稻鸭共育,特色类型田“再生稻>冬种榨菜”。插秧方式的变化及稻田种养面积的增加对二化螟越冬数量减少具有协同效用,对大螟数量上升有正反馈作用,不同免耕类型田二化螟越冬数量不同,水稻机械种收及稻渔(鸭)共育的免耕类型田二化螟越冬数量量相对较少。2.明确了重庆稻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习性2018-2019年灯下诱虫情况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重庆稻区主要虫害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2018-2019年秀山县灯下始见期均为4月中下旬,年均迁入峰次为2-3次。白背飞虱和褐飞虱4月下旬灯下有零散虫源逐步迁入,5月下旬-7月下旬持续迁入重庆稻区。稻纵卷叶螟6月下旬-8月上旬持续迁入,但2019年较2018迁入高峰早7-10d;白背飞虱虫量爆发期分别在6月上旬、下旬,7月上旬和下旬。2108年较2019年灯下高峰期白背飞虱推迟20d,褐飞虱推迟13d,田间系统调查白背飞虱持续峰期缩短20d,褐飞虱持续峰期基本一致,但2018年褐飞虱整体呈高爆发趋势。稻纵卷叶螟灯下诱捕与大田赶蛾时间基本一致,2018年较2019年灯下始见期晚22d,灯下诱捕持续时间缩短15d。二化螟灯下诱捕时间两年基本相同,但2019年仍偏早。爆发虫量与迁入、繁殖和气候因素有关;重庆4-7月积雨是导致7月下旬虫量爆发的关键因素。4-7月累计雨期、雨量是导致2019年整体较2018年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早、且虫源多的主要原因。2018年4-7月下雨天数较2019年少9天。3.提出以重庆稻区“两迁害虫”通道为界限的水稻病虫轻发生区和重发生区重庆地区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导致病虫害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渝东南、渝南稻区的秀山、涪陵、南川等区5县分别处于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等“两迁害虫”迁入重庆稻区的“武陵山通道”和“大娄山通道”,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程度和危害较重。重庆稻区其他区县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程度和为害较轻。根据田间发生情况,提出以秀山、南川、涪陵等渝南、渝东南为病虫害重发生区,江津、万州、开州等渝西、渝东北为病虫害轻发生区。4.形成了重庆稻区农药化肥减量综合防治技术方案通过两年的稻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方案,明确重庆水稻病虫重发生区“稻鸭(生物农药)除草+秧苗施药+生物农药+助剂激健+高效低毒低残留复配农药+4次统防统治”的防控方案;重庆水稻病虫轻发生区以二化螟性诱剂+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1-2次统防统治+生物化学农药复配的防治方案。综合形成技物结合的“种、肥、药、机、技”一体化药肥双减增效的综合技术模式。5.化肥、农药减量综合试验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核心实验区结果表明:2019年秀山、涪陵、南川、江津、万州、开州6个病虫害防治区县农药减量为8%-53.08%;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90%以上,亩产增收5.78-158.18元。2020年秀山县、南川区、綦江区、江津区、万州区、合川区、垫江县、涪陵区8个农药化肥核心示范区县,农药减量31.99%-80.37%,肥料减量14.29%-52.39%情况下,水稻增产7.37%-19.39%。肥药减量从一定程度上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施药方式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优于施肥方式,减量施肥施药对病虫害控制在重发生区明显,轻发生区不明显。肥料核心实验区以增产不增肥、减肥不减产,水稻病虫绿色防控降低农药用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施慎年,倪以蓓,李深峰,朱唐霞,罗会富[5](2020)在《稻鸭共育对稻田虫害和杂草的防除效果》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必须高度重视种植中的虫害和杂草侵害问题,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系数。采取稻鸭共育技术防治稻田虫害和杂草可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尤其是减少高强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降低农药残留,保障水稻稳步增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周肖丽,钱潇[6](2020)在《稻鸭共育草鹅连作技术及效益分析》文中认为稻鸭共育草鹅连作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本文介绍了该模式下水稻栽培技术、鸭子养殖技术、套种黑麦草养鹅技术,分析了该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期实现稻田的可持续种养。
高业根[7](2020)在《探析肥东县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发展趋势》文中指出文章阐述了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发展概况,分析了肥东县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推进肥东县稻鸭共育生态种养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吴良章,梁继旺,李龙碧,杨玉萍[8](2020)在《“稻鸭共育”对稻田病虫草害的控制效果分析》文中提出主要从"稻鸭共育"的基本情况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其基本内容。为充分调查"稻鸭共育"对稻田病虫草害的控制效果,开展实验分析活动,选取某地科技示范场稻田作为实验基地,比较"稻鸭共育"模式与使用化学药剂生产模式、未使用化学药剂生产的模式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稻鸭共育"模式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控制病虫草害,促进稻田和鸭子的健康生长,提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张文珍,韩秀秀,王军民,刘建军[9](2019)在《再生稻“稻鸭共育”优质高产高效技术》文中认为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两减两增"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号召,以减化肥减农药为策略、以绿色无公害为突破、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湖北省荆门(中国农谷)农业科学研究院实施了再生稻"稻鸭共育"项目。该种养结合模式不仅保证了鸭与稻的和谐共生,而且还减少了水稻病虫草害、提升了鸭子和稻米品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实现了稻鸭双增收,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值得推广。
叶茵,张晓阳,邱慧芳,范劲松,王蓓,陈齐信[10](2019)在《江西瑞昌稻鸭共育技术示范效益的调研与思考》文中提出江西瑞昌市实施的稻鸭共育技术示范结果表明,稻鸭共育是一项方法简便、技术不难、推广容易、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新技术。该项技术经瑞昌市部分种粮大户三、四年的实践探索,现业已成熟,适于在江西稻区较大范围内推广。它的推广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提高农畜产品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重大。
二、稻、鸭共育的效益和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稻、鸭共育的效益和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两稻三鸭”共育模式对再生稻、土壤养分及有害生物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4 田间管理 |
1.5 测定指标 |
1.5.1 叶绿素含量 |
1.5.2 再生稻双季产量与稻米品质 |
1.5.3 植株抗倒伏性 |
1.5.4 土壤养分 |
1.5.5 主要病虫草害防效 |
1.6 数据分析及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两稻三鸭”模式对再生稻双季产量影响 |
2.2 “两稻三鸭”模式对再生稻双季干物质转运影响 |
2.3 “两稻三鸭”模式对再生稻双季稻米品质 影响 |
2.4 “两稻三鸭”模式对头季稻植株茎杆抗倒伏性影响 |
2.5 “两稻三鸭”模式对土壤肥力影响 |
2.6 “两稻三鸭”模式对再生稻双季病虫草害防控效应 |
3 讨 论 |
3.1 “两稻三鸭” 模式对再生稻双季产量及干物质转化影响 |
3.2 “两稻三鸭”模式对再生稻双季稻米品质 影响 |
3.3 “两稻三鸭”模式对土壤肥力影响 |
3.4 “两稻三鸭”对病虫草害防控效应 |
4 结 论 |
(2)稻鱼、稻鸭共育结合灯光诱杀对有机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地点 |
1.3 田间试验设计 |
1.4 调查方法 |
1.4.1 病害调查 |
1.4.2 害虫数量及虫害调查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稻田主要害虫数量及虫害的防控效果 |
2.2 各处理对稻田主要病虫害的防控效果 |
2.3 稻田经济效益分析 |
3 讨论 |
(3)稻鸭共育下施用生物炭对水稻茎秆及倒伏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域概况及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1 形态指标 |
1.3.2 解剖结构 |
1.3.3 力学特征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稻鸭共育下施用生物炭对茎秆形态指标的影响 |
2.2 稻鸭共育下施用生物炭对解剖结构的影响 |
2.3 稻鸭共育下施用生物炭对水稻力学特征的影响 |
2.4 抗倒伏能力与茎秆主要物理性状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稻鸭共育下施用生物炭对水稻茎秆形态结构的影响 |
3.2 稻鸭共育下施用生物炭对水稻茎秆解剖结构的影响 |
3.3 稻鸭共育下施用生物炭对水稻倒伏的影响 |
3.4 稻鸭共育下施用生物炭影响水稻倒伏性状机理的分析 |
4 结论 |
(4)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以川渝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水稻生产现状 |
2.水稻主要害虫生物生态学特征 |
2.1 水稻螟虫 |
2.1.1 水稻螟虫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 |
2.1.2 耕作栽培制度与螟虫演变关系 |
2.2 水稻两迁害虫 |
2.2.1 稻飞虱类 |
2.2.2 稻纵卷叶螟 |
2.3 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 |
3.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
3.1 水稻化肥农药减量 |
3.2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
3.2.1 物理防治 |
3.2.2 化学防治 |
3.2.3 生物防治 |
3.2.4 应用生态工程控制水稻病虫害 |
引言 |
1.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2.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二章 不同水稻种植模式对川渝稻区二化螟越冬种群数量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
1.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
1.1.2 虫情资料 |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
1.2.1 调查内容 |
1.2.2 调查方法 |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四川稻区部分区县历年水稻插秧方式与稻田种养方式变化分析 |
2.2 四川稻区部分区县历年二化螟越冬数量与分析 |
2.3 插秧方式及稻田种养方式与二化螟越冬代相关分析 |
2.4 重庆市螟虫越冬种类及分布 |
2.5 水稻不同类型田二化螟越冬虫源分析 |
3.小结和讨论 |
第三章 重庆秀山县水稻主要虫害发生规律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方法 |
1.1.1 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 |
1.1.2 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调查 |
1.1.3 水稻螟虫田间光诱调查 |
1.2 虫情资料与气象资料 |
1.3 调查时间 |
1.4 调查地点 |
1.5 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 稻飞虱发生情况分析 |
2.1.1 稻飞虱灯下发生动态分析 |
2.1.2 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分析 |
2.1.3 稻飞虱发生规律分析 |
2.2 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分析 |
2.3 二化螟灯下诱捕数量分析 |
2.4 气候条件与水稻迁飞害虫发生动态分析 |
3.小结和讨论 |
第四章 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应用 |
1.材料与方法 |
1.1 示范地设计方法 |
1.2 病虫害调查区域及方法 |
1.2.1 二化螟调查方法 |
1.2.2 稻飞虱调查方法 |
1.2.3 稻纵卷叶螟调查方法 |
1.2.4 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调查方法 |
1.2.5 农药减量效果 |
1.2.6 增益效果 |
2.结果与分析 |
2.1 示范区用药结果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期 |
2.2 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及防治效果 |
2.2.1 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重发生区县发生程度及防治效果 |
2.2.2 对水稻病虫害轻发生区县防治效果 |
2.3 减量用药的减药效果和经济效益分析 |
3.小结和讨论 |
第五章 不同肥药双减组合对水稻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地点 |
1.2 试验规划 |
1.3 试验材料 |
1.4 试验方法 |
1.4.1 试验设计 |
1.4.2 水肥管理 |
1.4.3 产量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 施肥情况比较 |
2.2 施药情况比较 |
2.3 病虫害发生情况比较 |
2.4 水稻主要经济性状及增产效果 |
3.小结和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稻鸭共育对稻田虫害和杂草的防除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稻鸭共育技术简介 |
二、稻鸭共育对稻田虫害和杂草防除的调查方法 |
三、稻鸭共育对稻田虫害的防除效果 |
1、防治水稻螟虫 |
2、防治稻飞虱 |
四、稻鸭共育对稻田杂草和病毒的防除效果 |
1、防治杂草 |
2、防控纹枯病 |
五、稻鸭共育技术的意义 |
1、最大限度利用了自然条件 |
2、符合现代农业生产要求 |
六、结语 |
(6)稻鸭共育草鹅连作技术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技术 |
1.1 栽插及前期管理 |
1.2 肥料管理 |
2 鸭子养殖技术 |
2.1 确定密度,做好防护措施 |
2.2 饲养管理 |
3 套种黑麦草养鹅技术 |
3.1 黑麦草种植与管理 |
3.2 鹅养殖技术 |
4 效益分析 |
4.1 经济效益 |
4.1.1 节约成本。 |
4.1.2 提高效益。 |
4.2 生态效益 |
4.3 社会效益 |
(7)探析肥东县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肥东县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发展概况 |
1.1 自然资源条件适宜 |
1.2 产业政策扶持 |
1.3 技术推广力度大 |
1.4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
1.5 示范带动效应突显 |
1.6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着 |
2 肥东县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
2.1 种养户思想认识不足 |
2.2 技术示范研究开展迟 |
2.3 技术人才缺乏 |
2.4 鸭苗孵化繁育滞后 |
2.5 市场体系不健全 |
2.6 品牌建设起步晚 |
3 肥东县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发展的主要对策 |
3.1 合理引导稻鸭共育生态产业发展 |
3.2 制定相关涉农奖补政策 |
3.3 强化技术服务 |
3.4 发展鸭苗孵化繁育产业 |
3.5 着力完善交易市场 |
3.6 加快发展品牌建设 |
3.7 吸引社会资本助力发展家鸭深加工 |
(8)“稻鸭共育”对稻田病虫草害的控制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稻鸭共育”的基本情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选择 |
2.2 调查方法 |
3 调查结果分析 |
3.1 虫害 |
3.1.1 水稻螟虫 |
3.1.2 稻飞虱方面 |
3.2 病害 |
3.2.1 杂草方面 |
3.2.2 纹枯病方面 |
4 结论与讨论 |
(9)再生稻“稻鸭共育”优质高产高效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抓好“稻鸭共育”前期准备工作 |
1.1 选择地点条件 |
1.2 选择稻鸭品种 |
1.3 配套物资准备 |
2 抓好“稻鸭共育”模式技术要点 |
2.1 选好育秧方式及时间 |
2.2 确定再生稻移栽时间 |
2.3 做好引入鸭子的准备工作 |
2.4 处理好晒田与养鸭的矛盾 |
2.5 预防好天敌黄鼠狼 |
2.6 及时收回鸭子集中喂养 |
2.7 控制好鸭子出售时间 |
3“稻鸭共育”模式的优点及效益 |
3.1 优点 |
3.2 效益 |
(10)江西瑞昌稻鸭共育技术示范效益的调研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2 方法 |
2.1 基本方法 |
2.2 关键技术 |
3 成效 |
3.1 除草、治虫、防病效果好 |
3.2 水稻增产明显 |
3.3 稻、鸭品质得到提升 |
3.4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着 |
3.4.1 生态效益 |
3.4.2 经济效益 |
3.4.3 社会效益 |
4 思考与建议 |
4.1 稻鸭共育是改变种粮大户命运的新引擎 |
4.2 稻鸭共育是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的新突破 |
4.3 稻鸭共育是创建绿色品牌稻米的新抓手 |
4.4 稻鸭共育是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
四、稻、鸭共育的效益和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稻三鸭”共育模式对再生稻、土壤养分及有害生物影响分析[J]. 邵彩虹,李秋保,王国炜,谢建萍,谢芳腾,蒋龙,谢金水,刘光荣,彭春瑞. 西北农业学报, 2021(12)
- [2]稻鱼、稻鸭共育结合灯光诱杀对有机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J]. 李晨荣,吴国星,高熹,杨文波,李强,查友贵,徐汉虹,李凡. 江西农业学报, 2021(09)
- [3]稻鸭共育下施用生物炭对水稻茎秆及倒伏性状的影响[J]. 孟祥杰,梁玉刚,邹紫茵,王忍,苏雨婷,龚向胜,黄璜,陈灿. 生态学杂志, 2021(10)
- [4]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以川渝稻区为例[D]. 杜润帮. 西南大学, 2021(01)
- [5]稻鸭共育对稻田虫害和杂草的防除效果[J]. 施慎年,倪以蓓,李深峰,朱唐霞,罗会富. 农业工程技术, 2020(35)
- [6]稻鸭共育草鹅连作技术及效益分析[J]. 周肖丽,钱潇.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4)
- [7]探析肥东县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发展趋势[J]. 高业根. 基层农技推广, 2020(04)
- [8]“稻鸭共育”对稻田病虫草害的控制效果分析[J]. 吴良章,梁继旺,李龙碧,杨玉萍.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02)
- [9]再生稻“稻鸭共育”优质高产高效技术[J]. 张文珍,韩秀秀,王军民,刘建军. 养殖与饲料, 2019(11)
- [10]江西瑞昌稻鸭共育技术示范效益的调研与思考[J]. 叶茵,张晓阳,邱慧芳,范劲松,王蓓,陈齐信. 生物灾害科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