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废旧木质材料再生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聪[1](2021)在《京西传统村落民居材料及再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村落作为建筑历史长河下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文明精神,是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传统民居是村落分布最广泛的建筑类型,其融合传统的建造技艺,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村落旅游的渗透,村落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如今传统村落面临着数量锐减、遗留困难的危机,对传统村落的认知与保护愈加重要。京西是北京地区传统民居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带,作者实地调研了京西的12个传统村落,对传统材料的遗留及使用状况进行整理划分。归纳总结了木、瓦、砖、石等传统材料的性能、构造工艺与表现形式,对京西特色的石材与瓦材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并结合传统工艺与构造手法分析建筑材料的特性,分析京西多元文化下传统民居建筑材料利用的特点。以材料角度加深对传统村落的认识,从而传承历史文脉和保护传统建筑。建筑从建成、使用至废弃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废旧建筑材料的填埋、焚烧等处理方式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因此材料的再利用研究在建筑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建筑材料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双重角度出发研究,以建筑生命周期、循环经济、建筑层次理论为基础,从材料的设计之初设定解决其再利用的原则与方法。在搭建技术方面,先进行材料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结合较为成熟的多种再利用方式:直接再利用、降级再利用、再生再利用等,从实际案例中总结材料再利用的具体做法,为实践改造做基础。本文通过对京西民居的再利用设计改造,将前文京西材料的研究梳理、材料再用的方式总结,融入到建筑设计中,结合京西地域文化,为延续历史建筑风貌,保留了当地特色的石墙与瓦面的工艺做法,同时为了满足当下对建筑的全新需求,对材料进行了适宜性的再利用研究,将再生石板、再生木板、石材的构造再利用等用于建筑改造。
韩楚燕[2](2021)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努力争取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达目标,消耗全球半数能源的建筑行业势必要节能减排。其中,超过城市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的城市住宅建筑成为行业减排重点。目前,城市住宅短寿现象普遍,该现象伴随的建筑低性能运行和造成的拆建活动量的增加导致住宅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增高。因此,通过延长城市住宅使用寿命来减少建筑碳排放对帮助实现国家减排目标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内在属性上分析住宅寿命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城市住宅长寿化的意义。通过对拆除住宅案例的调研及分析,结合城市住宅建设情况及城市化发展背景的研究分析我国住宅寿命现状。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建筑寿命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延长建筑寿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其次,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建筑活动对建筑碳排放及住宅寿命的影响,指出不同阶段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间的关系,并总结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设计依据。本文在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结合建筑层级概念建立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构建框架。对长效住宅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对长寿住宅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长寿住宅特征。然后,在此理论及实践的指导下,分别在建造物化阶段、使用维护阶段及拆解回收阶段提出降低住宅碳排放强度的、提升住宅适应性和可变性的长寿化设计策略。最后,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在不同情景下的建筑碳排放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对住宅的长寿化设计策略进行验证与优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提出是对降低住宅碳排放研究的重要补充,对建筑行业节能减排以及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城市住宅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3](2020)在《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与路面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实际路面工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面工程7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智能环保路面技术、先进路面材料、先进施工技术、路面养护技术、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路面再生技术等。可为路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瑶[4](2020)在《寒冷地区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低碳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人类活动、生产建设等行为造成碳排放急剧增加,环境恶化成为了全球的首要环境问题。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计算表明,建筑行业消耗的能源占据全球能源总量的一半,并且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42%,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我国建筑业发展不断扩大,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长,减碳压力巨大。如果不提高建筑能效,降低建筑用能和碳排放,到2050年建筑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将占总排放量的50%以上。我国每年新建建筑类型中,城镇住宅占比最大,减排的首要对象就是城市住宅建筑。其次在城市住宅中,寒冷地区的住宅由于每年采暖导致大量的碳排放,因此本文将以寒冷地区城市住宅为研究对象,寻求当下建筑师可控的减碳策略。通过从使用阶段的节能计算到全生命周的碳排放衡量,以碳排放为指标突出建筑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构成建筑与环境影响的量化衡量指标之一。首先,本文将系统分析当前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碳排放现状,对寒冷地区城市住宅碳排放的构成及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其次,对低碳居住建筑示范案例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与前我国寒冷地区住宅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和构成进行对比。最后,通过上文分析总结寒冷地区低碳住宅的设计策略及注意要点。
万亚宇[5](2020)在《材料再利用视角下北京传统民居低碳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社会经济、生产力及房地产建造业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研发创新带来了新旧材料的洗牌式更替,因此产生了诸多废置材料资源难处理利用的问题。在社会经济及文明已高度发达的今天,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化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友好共存的模式探究逐渐成为人类发展的长期目标。因此以遵循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为背景,探究废弃材料的直接再利方式在特定区域建筑改造设计活动中的可实施性应用方式,不仅是对于当今社会绿色建筑节能低碳建造的热门研究趋势的积极响应,而且对于改造设计中的地域性建筑历史风貌特色的延续保留思路具有拓宽效益。本研究以北京传统民居为研究背景,分析归纳其现存居住问题,通过探讨其在改造设计活动中的低碳建造改进需求,结合以可再利用材料资源为设计出发点的具有可实施性的设计手段进行探究。文章从国内外基于材料直接再利用的改造方式及实现低碳目的的改造手法两个方向的案例分析总结、多种可直接再利用典型材料的特性及各典型材料常见再利用方式的总结分析、对于北京民居改造现状中采取材料直接再利用的可借鉴设计手法及低碳设计手法的调研研究资料汇总、选取北京地区典型民居调研测绘为背景进行实践设计提出具有适应性的方案策略、室内物理热环境模拟软件测评辅助改进完善方案策略结论这五方面进行具体展开。本文在传统民居建筑低碳节能更新改造的设计背景下提出了具有实际操作参考借鉴价值的解决方案,期望为废旧材料的高效再利用找到合理建造途径和设计方法理论指导,是对资源循环利用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建筑绿色低碳改造的社会要求的积极响应。
王若飞[6](2020)在《建筑垃圾处置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房屋、交通规模、改建规模及拆除不断扩大,伴随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我国建筑垃圾管理起步较晚,建筑垃圾相关行业发展慢,且处置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处置模式。因此,建立系统化的建筑垃圾处置模式是形势所需。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两个部分对建筑垃圾处置体系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分析我国建筑垃圾现有的分类模式,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分类不够细化,合理的分类模式对后续运输、处置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现有的分类基础上提出二级分类方式,主要分为金属类、有机类、无机非金属类和有毒类,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和工程垃圾在二级子分类的基础上,细化至二级亚类。另外根据受污染程度,对建筑垃圾中的木材分类单独研究。结合对建筑垃圾处置和资源化方式研究,提出了建筑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体系。其次根据测定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发现:不同地区工程渣土之间矿物成分及含量差距较大;同一地区不同土层渣土的矿物成分含量存在变化;同一渣土处理前后矿物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石英含量变化最大;不同用途的混凝土矿物成分及含量均存在差异。测定建筑垃圾的环境指标,对于超标的建筑垃圾,必须进行污染修复后进行处置。分析建筑垃圾环境属性,并以陶粒和硫酸盐水泥为例,分析不同建筑垃圾作为两种建材原料的可行性,发现仅有部分建筑垃圾是符合要求的。然后根据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和建筑材料标准,提出建筑垃圾发生源、建筑垃圾堆填场地周围环境进行环境监测指标及限值,主要包括重金属、甲醛等有机物,确保建筑垃圾处置过程中的环境安全性。提出的关于再生产品的质量指标和限定值,确保产品出厂时的安全性。最终以宁波高架桥工程为例,研究该工程不同阶段建筑垃圾的产废特点,估算建筑垃圾产量,提出该工程建筑垃圾的分类方案、监测方案、处置方案,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建筑垃圾处置体系设计阶段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本文提出的以分类体系、监测体系、资源化分析体系构建的建筑垃圾全过程处置体系,为建筑垃圾管理方面提供了系统性的参考。
陈默[7](2020)在《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的材料再利用研究》文中认为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与乡村景观规划建设密切相关。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和行动纲要,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全国很多省份也纷纷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3年,中国农业部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并发布了十大建设模式。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乡村景观的整体规划和系统建设变得越发重要。美丽乡村建设旨在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景观营造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实际的乡村建设当中,既要重视景观营造的新规划和新建设,也应关注其中废弃材料的再利用。这是因为,拆除改建等产生的废弃材料数量巨大,据资料显示1,每年我国建筑材料类垃圾排放总量在15亿吨以上,根据国内外回收再利用技术条件看,此类垃圾绝大多数都可被再利用,但是国内真正的再利用率却不足5%,可见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存在着很大的缺口,而其中针对乡村景观营造方面材料再利用的研究就更为缺乏,因此本文就由此入手展开相关的研究。本文以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可再利用的材料为研究目标,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选择了11处北京地区较具代表性的乡村进行调研,结合相关文献的搜集,梳理了北京地区生态型、文化型、农业产业型乡村景观特征和材料再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材料再利用的主要三个问题:缺少对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视;乡村废弃材料回收效率低导致经济成本增加;乡村本土风貌及景观艺术性的缺失。在对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常见的废弃材料进行系统的分类后,归纳了废弃材料可再利用的方式。基于生态环保、经济节约、地域文化这三个方面对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的材料再利用做出评价。材料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伴随其整个生命周期,实现好材料的再利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对自然资源开发与能源消耗,还可以有效减少乡村废弃物产量。本文提出材料再利用过程中的经济指标,希望能够完善乡村废弃物的回收环节,推动废弃材料交易平台的建立。不同的废弃材料有着各自的色彩、形状与质感,同时也承载着场地的地域特征与历史文化信息,可以根据这些废弃材料的具体特征,结合场所的基本情况对其进行再利用。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材料再利用必然在乡村景观营造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了使材料再利用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
金戈[8](2020)在《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建设废料的产量也在逐年增加,大量尚有再利用价值的建设废料被运输到乡村地区进行填埋和露天堆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乡村地区生态环境整治运动纷纷展开。然而当前关于乡村地区的建设废料处理的相关研究较少,且采用“高技术、高投入”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不符合乡村地区的发展现状,乡村地区需要探索适合乡村发展现状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本文以杨陵区乡村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杨陵区2018年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过程中建设废料的产生量、处理现状进行调研,然后对当前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及产业运营情况等进行分析,明晰我国当前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与乡村建设废料处理之间存在的矛盾,通过提取乡村空间营建特质,借鉴国内外通过低技术再利用建设废料进行空间营建的研究成果和团队自身实践成果,在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以人文本、精准帮扶的社会价值观、节俭营村、传承地域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影响下,提出适合乡村规划建设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进而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价值层面建立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生命周期法和德尔菲法等,展开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对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评价。最后从城乡规划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与乡村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乡村规划建设实施路径,针对乡村规划建设中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政策引导、制定规划管控策略、科学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等方面出发,构建基于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规划建设实施路径。。研究表明:(1)乡村地区采用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符合乡村社会发展现状,是解决乡村地区建设废料存量的“低技术”策略,且此模式对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2)相较于现有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综合效益更佳;(3)通过构建基于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乡村规划建设实施路径,可以有效引导乡村规划建设中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使用和推广。
冷佳峻[9](2020)在《废旧建筑木材再利用的产品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每年建筑工程的拆除、维修及施工中都会造成大量的建筑木材资源的浪费与流失,现有回收再利用途径与机制对于废旧建筑木材资源的再生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产品需求日益增多,在生活产品的生产与消耗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木材材料使用需求。而我国属于木材资源贫瘠型国家,人均森林使用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如何整合利用废旧建筑木材资源在产品设计应用中再生利用是本次课题研究的核心。本课题以废旧建筑木材的回收再生利用为出发点,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有关废旧木材的再生利用方法及相应法规文献资料的查阅,根据废旧建筑木材在产品设计中再生利用的应用方式、应用现状的分析,从产品的功能、结构、内涵、造型四个方面提出废旧建筑木材产品设计的应用原则。本文通过利用废旧建筑木材其残余的使用价值变废为宝;依据木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进行废旧建筑木材在产品设计中应用分类。通过与新木材的对比分析,总结废旧建筑木材材料的历史延续性、质感怀旧性、视觉艺术性、材料附值性以及经济实用性几个方面废旧建筑木材的特性,并结合木材在产品设计中的视觉效果、触觉效果、材料特性及安全特性等方面的应用特性以及解析木材在产品加工中的造型塑造、结构连接、表面处理等木材加工工艺两个方面对废旧建筑木材资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特性进行归类总结。最后通过对于课题研究的总结与,明确废旧建筑木材在设计理念、产品外观、造型结构、功能置换的产品再生利用设计思路;从产品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及核心价值三个方面提出废旧建筑木材在产品设计中的三条设计要素;对产品的外观与造型、功能与结构、材料与内涵三个方面提出了“显”、“融”、“组”、“拼”、“配”、“造”六个废旧建筑木材在产品设计中的再生利用方法。并从功能扩展、功能置换、外观简洁、结构合理等方面进行产品设计实践,通过实践的方式论证论文论点的合理性与废旧建筑木材在产品设计应用中的可行性研究,从而实现废旧建筑木材与产品设计的应用与研究结合。为相关设计从业者在废旧建筑木材回收与利用领域特别是利用其自身特点在产品设计与开发中进行再生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的意义。
连善芝[10](2019)在《现代家具可持续设计的方法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促使当今世界充斥着快速的物质流动和资源能源消耗。环境生态健康发展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政府和相关企业开始注重生态环保,可持续设计理念逐渐走向设计的发展大舞台。家具产品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须器物,对其设计的可持续性程度,严重影响着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扼制行业的进步。现代家具产品可持续设计,既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属性,且要强调产品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设计,均注重家具产品与经济、环境、社会的良性发展。意在通过闭环式的全生命周期设计,促使产品能够节约成本、减少资源能源损耗、减小环境的污染。而目前对于可持续设计的方法理论研究,尚缺乏具体可行的理论指导方法,导致设计层面的不合理,形成大量的资源损耗。笔者基于此,以现代家具产品的可持续设计方法与路径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意在为开发可持续设计理念产品提供具体实用的方法依据和系统性构建可持续设计方法体系框架,为后续对可持续设计方法的应用研究提供基础和树立示范。但由于个人研究精力、文章篇幅、技术条件,以及可持续设计体系存在的复杂性、庞大性、难以定量性,且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局限,导致在改良评估方面未对各个指标全面深度展开,而是在构建整体框架的同时,选择一些关键节点做了深度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成果如下所示:(1)以可持续设计现有文献理论研究为基础,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设计的本质,探讨了家具可持续设计6R原则和生命周期各阶段可持续设计策略,结合生命周期可持续设计因素间的映射关系,系统性构建出现代家具可持续设计的设计指标体系,即减少材料的使用量、使用可再生环保材料、降低生产能耗、减少余料和废料、降低运输能耗、减少排放、便于回收循环利用、延长生命周期。为设计提供可行的可持续设计指导方针和可持续设计的方法与路径的研究提供科学的评判依据。(2)基于国内家具市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可持续设计的各个设计指标方面总结出我国家具行业主要存在的不可持续设计问题和主要体现。(3)分析探讨了可持续设计指标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满足指标要求的可持续设计产品具备的要点思路,为家具产品的可持续设计提供依据和思路。(4)运用蓝色天空研究方法,对国际现代家具市场的可持续设计产品进行了调研收集,绘制产品数字卡片,进行聚类分析,并针对典型案例家具产品进行设计特征、设计要素分析,提炼总结出实现各指标的可持续设计方法与路径,并绘制示意图,最终构建了现代家具可持续设计的方法库,为可持续设计发展提供可行的开发设计手段。(5)以餐椅为例运用可持续设计方法库进行了改良设计实践示范。通过材料计算、森林资源转化、能源消耗计算、排放量分析、艾克曼材料力学强度分析,进行改良前后的准定量或定性评估。主要在减少材料使用量、降低生产能耗、减少余料和废料、降低运输能耗、减少排放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论证了可持续设计方法进行改良的产品可持续性的高价值效益,和影响力度。使案例产品减少了35%以上的材料使用量和47.31%的余料损耗量,大幅度降低生产能源和节约69.24%的运输能源损耗,以及减少了生产和运输排放量对环境的污染,且构件端面面积的减小仍满足力学强度要求。并结合改良后的美观程度评估问卷调查,验证了可持续改良产品美学价值不失调。(6)基于对中国当代家具行业的资源条件、产业现状、审美喜好背景分析,从政府、企业、设计师三个层面上分别提出几点符合中国现代家具可持续设计发展的宏观建议和具体措施,引导可持续设计实践,共筑现代家具产品的可持续化发展。基于以上的研究,能够为现代家具产品实现资源能源消耗最少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闭环式发展模式提供可行的理论指导,为实现家具行业的可持续设计发展提供系统的方法与路径,同时为可持续设计方法的应用和评估提供示范。
二、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废旧木质材料再生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废旧木质材料再生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京西传统村落民居材料及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京西传统村落民居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
1.1.2 废旧材料再利用研究的持续关注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3.1 京西传统村落范围限定 |
1.3.2 材料再利用范围限定 |
1.3.3 本文研究村落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分析 |
1.6.1 关于材料的设计研究 |
1.6.2 关于材料的再利用研究 |
1.6.3 现状研究分析 |
第二章 建筑材料的利用 |
2.1 建筑材料的种类 |
2.1.1 基本种类 |
2.1.2 材料特性 |
2.1.3 工艺做法 |
2.2 前工业时代建筑材料利用典型案例分析 |
2.2.1 西方建筑 |
2.2.2 国内建筑 |
2.2.3 中西方建筑用材的特点对比 |
2.3 近现代建筑材料利用典型案例分析 |
2.3.1 西方建筑 |
2.3.2 国内建筑 |
2.3.3 中西方建筑用材的趋势分析 |
2.4 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分析 |
2.4.1 建筑废料的产生 |
2.4.2 再利用方法 |
2.4.3 再利用价值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京西传统民居的材料利用与表现 |
3.1 建筑的材料背景 |
3.1.1 文化背景 |
3.1.2 地理环境 |
3.1.3 工业发展 |
3.2 木材的利用与表现 |
3.2.1 木材种类 |
3.2.2 木材利用方式 |
3.2.3 木材构造工艺 |
3.3 石材的利用与表现 |
3.3.1 石材种类 |
3.3.2 石材利用方式 |
3.3.3 石材构造工艺 |
3.4 瓦材的利用与表现 |
3.4.1 瓦材种类 |
3.4.2 瓦材构造工艺 |
3.5 其他材料 |
3.5.1 琉璃 |
3.5.2 煤渣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材料的再利用研究 |
4.1 材料再利用中的设计问题 |
4.1.1 理论基础 |
4.1.2 再利用设计原则 |
4.1.3 再利用案例分析 |
4.2 材料再利用中的技术问题 |
4.2.1 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
4.2.2 再利用的方式 |
4.2.3 再利用的实践案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京西材料的再利用实践 |
5.1 建筑要素分析 |
5.1.1 场地及周围关系 |
5.1.2 项目定位 |
5.1.3 地域特性 |
5.2 设计方案 |
5.2.1 设计思想 |
5.2.2 设计内容 |
5.2.3 空间生成 |
5.2.4 构造及工艺设计 |
5.3 材料再利用设计 |
5.3.1 材料分析 |
5.3.2 材料再利用设计思路 |
5.3.3 材料再利用方法 |
5.3.4 材料对建设的影响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再利用的意义与可行性 |
6.1.1 再利用的意义 |
6.1.2 再利用的可行性 |
6.2 核心内容与创新点 |
6.2.1 核心内容 |
6.2.2 创新点 |
6.3 再利用的趋势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气候背景 |
1.1.2 国家减排目标与建筑碳排放现状 |
1.1.3 我国城镇建筑发展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
1.3.2 国外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
1.3.4 国内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市住宅寿命及其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关系 |
2.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 |
2.1.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内涵 |
2.1.2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影响因素 |
2.1.3 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的意义 |
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
2.2.1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
2.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的影响因素 |
2.2.3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 |
2.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
2.3.1 建筑全生命周期及其应用 |
2.3.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
2.3.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1.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特点 |
3.1.2 前期准备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2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2.1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特点 |
3.2.2 建筑物化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3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3.1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特点 |
3.3.2 使用维护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4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4.1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特点 |
3.4.2 拆解回收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1 前期准备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1.1 长寿住宅体系的发展与应用 |
4.1.2 城市住宅长寿化实践活动分析及其意义 |
4.1.3 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构建原则 |
4.2 建造物化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
4.2.2 钢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
4.2.3 木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
4.2.4 不同类型结构特点对比与建筑施工方式优化 |
4.3 使用维护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3.1 建筑系统划分 |
4.3.2 建筑结构维护加固策略 |
4.3.3 建筑维护结构长寿化设计策略 |
4.3.4 建筑设备优化设计策略 |
4.3.5 建筑平面长寿化设计策略 |
4.3.6 住宅部品工业化发展 |
4.4 拆解回收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4.1 建筑拆解方式优化 |
4.4.2 建筑再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计算验证分析与策略优化 |
5.1 工程案例计算 |
5.1.1 工程情况简介 |
5.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 |
5.1.3 案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
5.1.4 钢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
5.1.5 木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
5.2 不同情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1 不同情景下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2 不同情景下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3 不同情景下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4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及策略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致谢 |
(3)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 引言(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
1智能环保路面技术 |
1.1 自净化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
1.1.1 光催化技术 |
1.1.2 自清洁技术 |
1.1.3 其他自净化技术 |
1.1.4 自净化路面技术发展展望 |
1.2 凉爽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
1.2.1 路面热反射技术 |
1.2.2 相变调温技术 |
1.2.3 其他路面调温技术 |
1.2.4 凉爽路面技术发展前景 |
1.3 自感知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
1.3.1 基于外部手段的感知技术 |
1.3.2 基于感知元件的感知技术 |
1.3.3 基于自感知功能材料的感知技术 |
1.3.4 自感知技术发展前景 |
1.4 主动除冰雪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
1.4.1 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 |
1.4.2 低冰点路面 |
1.4.3 能量转化型路面 |
1.4.4 相变材料融冰雪路面 |
1.4.5 主动融冰雪路面研究前景 |
1.5 自供能路面技术(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
1.5.1 道路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
1.5.2 道路热电能量采集技术 |
1.5.3 光伏路面能量采集技术 |
1.5.4 路域能量采集技术发展前景 |
1.6 透水降噪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
1.6.1 透水降噪路面材料组成设计 |
1.6.2 路面材料性能与功能 |
1.6.3 路面功能衰变与恢复 |
1.6.4 透水降噪路面发展前景 |
2先进路面材料 |
2.1 自愈合路面材料(由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
2.1.1 基于诱导加热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
2.1.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
2.1.3 其他自愈合路面材料 |
2.1.4 自愈合路面材料发展展望 |
2.2 聚氨酯混合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
2.2.1 聚氨酯硬质混合料 |
2.2.2 聚氨酯弹性混合料 |
2.2.3 多孔聚氨酯混合料 |
2.2.4 聚氨酯桥面铺装材料 |
2.2.5 聚氨酯混合料的服役性能 |
2.2.6 聚氨酯混合料发展前景 |
2.3 纤维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
2.3.1 碳纤维 |
2.3.2 玻璃纤维 |
2.3.3 玄武岩纤维 |
2.3.4 合成纤维和木质纤维 |
2.3.5 纤维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
2.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
2.4.1 多聚磷酸改性剂的制备与生产 |
2.4.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性能 |
2.4.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
2.4.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
2.4.5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与传统聚合物改性沥青对比分析 |
2.4.6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技术发展展望 |
2.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
2.5.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
2.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
2.5.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相关规范 |
2.5.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发展前景 |
2.6 桥面铺装材料(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
2.6.1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 |
2.6.2 环氧沥青混凝土 |
2.6.3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前景 |
3先进施工技术 |
3.1 装配式路面(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
3.1.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铺面 |
3.1.2 地毯式柔性铺面 |
3.1.3 装配式路面发展前景 |
3.2 智能压实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
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
3.3.1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理念 |
3.3.2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要点 |
3.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发展前景 |
3.4 大温差路面修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
3.4.1 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性能劣化行为 |
3.4.2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要点 |
3.4.3 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控制 |
3.4.4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发展前景 |
4路面养护技术 |
4.1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
4.1.1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病害识别 |
4.1.2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表面构造分析 |
4.1.3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
4.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能养护(北京工业大学侯越老师提供初稿) |
4.3 功能性/高性能预防性养护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
4.3.1 裂缝处治 |
4.3.2 雾封层 |
4.3.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
4.3.4 碎石封层和纤维封层 |
4.3.5 薄层罩面和超薄罩面 |
4.3.6 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趋势 |
4.4 超薄磨耗层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
4.4.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
4.4.2 国内外常见超薄磨耗层技术简介 |
4.4.3 超薄磨耗层材料与级配设计 |
4.4.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5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 |
5.1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分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
5.1.1 基于有限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
5.1.2 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
5.1.3 未来展望 |
5.2 路面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
5.2.1 基于纳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
5.2.2 基于细微观结构观测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
5.2.3 未来展望 |
5.3 微观力学分析(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
5.3.1 分析微观力学模型 |
5.3.2 数值微观力学模型 |
5.3.3 未来展望 |
5.4 长寿命路面结构(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
6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
6.1 工业废渣(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
6.1.1 钢渣再利用 |
6.1.2 其他工业废渣 |
6.1.3 粉煤灰再利用 |
6.2 建筑垃圾(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
6.2.1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
6.2.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
6.3 生物油沥青(长安大学张久鹏老师提供初稿) |
6.3.1 生物沥青制备工艺 |
6.3.2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 |
6.3.3 生物沥青抗老化性能 |
6.3.4 生物沥青再生性能 |
6.3.5 生物沥青其他应用 |
6.3.6 生物沥青发展前景 |
6.4 废轮胎 |
6.4.1 大掺量胶粉改性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
6.4.2 SBS/胶粉复合高黏高弹改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
6.4.3 温拌橡胶沥青(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
7路面再生技术 |
7.1 热再生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猛老师提供初稿) |
7.1.1 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
7.1.2 温拌再生技术 |
7.1.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洁净化技术 |
7.1.4 热再生技术未来展望 |
7.2 高性能冷再生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
7.2.1 强度机理研究 |
7.2.2 路用性能研究 |
7.2.3 微细观结构研究 |
7.2.4 发展前景 |
(4)寒冷地区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及我国减排需求 |
1.1.2 建筑能耗与节能减排 |
1.1.3 课题来源及性质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1.7 小结 |
2 建筑碳排放及寒冷地区住宅碳排放现状 |
2.1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
2.1.1 建筑全生命周期 |
2.1.2 建筑碳排放 |
2.1.3 建筑碳排放强度 |
2.1.4 研究范围 |
2.2 寒冷地区住宅碳排放现状分析 |
2.2.1 寒冷地区建筑设计要点 |
2.2.2 寒冷地区节能住宅规模及发展趋势 |
2.2.3 寒冷地区城市住宅能耗现状 |
2.2.4 寒冷地区城市住宅低碳设计现状 |
2.2.5 小结 |
2.3 碳排放计算方法与研究工具 |
2.3.1 计算方法 |
2.3.2 模拟软件的选择与分析 |
2.4 碳排放计算模型及住宅碳排放构成 |
2.4.1 碳排放计算模型 |
2.4.2 住宅建筑碳排放及其构成 |
3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构成分析 |
3.1 对标建筑选择与碳排放构成分析 |
3.1.1 对标建筑选择与基本概况 |
3.1.2 物化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
3.1.3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
3.1.4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
3.2 低碳设计案例全生命周期计算 |
3.2.1 低碳案例选择 |
3.2.2 碳排放量估算 |
3.3 对标建筑与案例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构成对比分析 |
3.3.1 案例低碳建筑与对标建筑碳排放量对比分析 |
3.3.2 案例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
4.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减碳策略与设计方法 |
4.1 寒冷地区城市住宅物化阶段减碳策略研究 |
4.1.1 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
4.1.2 建筑施工 |
4.1.3 物化阶段减碳策略小结 |
4.2 寒冷地区城市住宅使用阶段减碳策略研究 |
4.2.1 “节流”——建筑节能 |
4.2.2 “开源”——建筑产能 |
4.2.3 “延寿”-延长建筑使用周期 |
4.2.4 本节小结 |
4.3 拆解阶段减碳策略 |
4.3.1 拆除方式优化 |
4.3.2 建材回收及利用 |
4.4 寒冷地区住宅全生命周期减碳策略总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致谢 |
(5)材料再利用视角下北京传统民居低碳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资源利用的高效合理化需求 |
1.1.2 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发展目标 |
1.1.3 现存建筑改造转变为常态化建造类型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范畴界定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范畴界定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法规依据 |
2.1 主要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2.3 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
第三章 典型案例分析 |
3.1 国内典型案例 |
3.1.1 裸心小馆 |
3.1.2 宜春明月山旧舍艺术民宿 |
3.1.3 可持续生活实验室 |
3.2 国外典型案例 |
3.2.1 Vigario住宅 |
3.2.2 墨尔本Prahran酒店 |
3.2.3 加拿大Prince Edward Island玻璃瓶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典型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特征及直接再利用方式 |
4.1 典型传统材料的特征及直接再利用方式 |
4.1.1 砖材 |
4.1.2 瓦材 |
4.1.3 石材 |
4.1.4 木材 |
4.1.5 多种传统材料结合 |
4.2 典型现代建筑材料的特征及直接再利用方式 |
4.2.1 预制混凝土构配件 |
4.2.2 金属结构材料废弃物 |
第五章 北京传统民居材料再利用方式及低碳改造现状 |
5.1 北京传统民居概况 |
5.2 北京民居建筑中典型材料再利用设计现状 |
5.2.1 城区民居材料再利用方式 |
5.2.2 京郊村落建筑材料再利用方式 |
5.2.3 小结 |
5.3 北京传统民居改造中低碳改造现状 |
5.3.1 城区传统民居现状及问题 |
5.3.2 郊区传统民居现状及问题 |
5.3.3 传统民居低碳改造设计现状 |
第六章 设计实践---北京大兴区半壁店村泰迪小镇低碳改造设计 |
6.1 改造区域传统民居现况调研 |
6.1.1 改造区域内民居概况 |
6.1.2 调研小结 |
6.1.3 低碳改造设计的院落选定 |
6.2 基于材料再利用方式的低碳改造设计策略 |
6.2.1 改造设计理念 |
6.2.2 民居建筑低碳改造设计策略 |
6.2.3 基于材料再利用方式的外墙节能改造设计策略 |
6.2.4 基于材料再利用方式的门窗节能改造设计策略 |
6.2.5 基于材料再利用方式的空间功能优化改造设计策略 |
6.2.6 基于材料再利用方式的居住生态微环境改造设计策略 |
6.3 小结 |
第七章 建筑室内热环境模拟分析 |
7.1 基础定量参数设定 |
7.2 改造墙体性能对比分析 |
7.2.1 墙体导热系数计算分析 |
7.2.2 能耗模拟计算分析 |
7.3 合理设置遮阳构件方式分析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1.1 以材料再利用方式对北京传统民居低碳改造的设计原则 |
8.1.2 以材料再利用方式对北京传统民居低碳改造的设计策略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建筑垃圾处置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建筑垃圾管理现状 |
1.3.2 国内外建筑垃圾管理相关规定 |
1.3.3 国内外建筑垃圾相关专利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建筑垃圾分类体系研究 |
2.1 建筑垃圾概况 |
2.1.1 建筑垃圾定义 |
2.1.2 建筑垃圾的危害 |
2.1.3 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及处理行业变化趋势 |
2.2 建筑垃圾分类体系 |
2.2.1 我国现阶段建筑垃圾分类模式 |
2.2.2 目前建筑垃圾分类模式存在的问题 |
2.2.3 建筑垃圾分类体系的构建 |
2.3 建筑垃圾量化 |
2.4 建筑垃圾现场分类 |
2.5 小结 3 建筑垃圾资源属性和污染特征研究 |
3.1 实验安排 |
3.1.1 建筑垃圾来源 |
3.1.2 仪器设备 |
3.1.3 样品处理及测定 |
3.2 结果分析 |
3.2.1 不同组分建筑垃圾化学组成含量分析 |
3.2.2 建筑垃圾物相分析 |
3.2.3 建筑垃圾金属元素含量及危害分析 |
3.3 讨论 |
3.3.1 根据建筑垃圾化学组成的资源化路径分析 |
3.3.2 根据建筑垃圾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的资源化路径分析 |
3.4 小结 4 建筑垃圾处理路径 |
4.1 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浆处置方式 |
4.1.1 工程渣土处置方式 |
4.1.2 工程泥浆资源化利用研究 |
4.1.3 工程渣土和泥浆处置体系 |
4.2 建筑垃圾中金属类处置方式 |
4.2.1 钢铁废料 |
4.2.2 其它有色金属废料 |
4.3 无机非金属类建筑垃圾处置方式 |
4.3.1 混凝土源化利用研究 |
4.3.2 废砖块资源化研究 |
4.3.3 废砂浆资源化研究 |
4.4 有机类建筑垃圾处置方式 |
4.4.1 木材及纸壳包装等轻物质资源化研究 |
4.4.2 沥青资源化 |
4.4.3 其他有机垃圾资源化 |
4.5 有毒有害类建筑垃圾处置方式 |
4.6 二级分类下建筑垃圾处置体系 |
4.7 小结 5 建筑垃圾处置全过程监测体系 |
5.1 建筑垃圾发生源监测指标 |
5.2 建筑垃圾处置过程中监测指标及确定依据 |
5.2.1 建筑垃圾资源化过程环境监测指标 |
5.2.2 建筑垃圾堆填场地周围环境监测指标 |
5.3 再生产品监测指标及确定依据 |
5.4 小结 6 建筑垃圾处置体系——工程应用 |
6.1 建筑垃圾处置体系 |
6.2 研究工程概况 |
6.3 高架桥工程建筑垃圾处置体系 |
6.3.1 工程中建筑垃圾产生及分类 |
6.3.2 工程中不同建筑垃圾处理处置方式及选择工艺 |
6.3.3 工程中不同建筑垃圾监测指标 |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的材料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 |
1.4.1 营造对象选取 |
1.4.2 相关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 |
1.5.1 实地调研 |
1.5.2 文献分析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北京乡村景观的分布与特色 |
2.1 北京乡村概况 |
2.1.1 北京地区乡村分布与历史沿革 |
2.1.2 美丽乡村背景下北京乡村建设方向 |
2.2 北京乡村景观特征 |
2.2.1 以自然景观为主的生态型乡村景观 |
2.2.2 以历史文化特色为主的文化型乡村景观 |
2.2.3 以产业特色为主的的农业型乡村景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材料再利用概述 |
3.1 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材料再利用的回顾 |
3.1.1 早期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的材料再利用 |
3.1.2 现代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的材料再利用 |
3.2 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材料再利用的应用情况 |
3.2.1 以自然环境为主导的乡村景观营造 |
3.2.2 以场地历史为主为主导的乡村景观营造 |
3.2.3 以特色产业区为主导的乡村景观营造 |
3.3 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材料再利用存在的问题 |
3.3.1 缺少对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视 |
3.3.2 乡村废弃材料回收效率低导致经济成本增加 |
3.3.3 乡村本土风貌及景观艺术性的缺失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废弃材料的形态与再利用方式 |
4.1 可再利用材料的分类 |
4.1.1 可回收的废弃材料 |
4.1.2 不可回收的废弃材料 |
4.2 废弃材料的直接再利用 |
4.2.1 使用后的废弃材料直接再利用 |
4.2.2 闲置的废弃材料直接再利用 |
4.3 废弃材料的加工再利用 |
4.3.1 二次加工后再生循环 |
4.3.2 二次加工后再生利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外材料再利用案例分析 |
5.1 国外案例分析 |
5.1.1 日本上胜町 |
5.1.2 欧洲生态村 |
5.2 国内案例分析 |
5.2.1 江西景德镇 |
5.2.2 德清莫干山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材料再利用的生态环保评价 |
6.1 基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评价 |
6.1.1 有效降低自然资源开发与能源消耗 |
6.1.2 有效减少乡村废弃物产量 |
6.2 废弃材料的可持续性设计 |
6.2.1 废弃材料的功能再利用 |
6.2.2 废弃材料的循环再生 |
6.3 材料再利用的工艺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材料再利用的经济节约评价 |
7.1 材料再利用过程中的经济节约指标 |
7.1.1 废弃材料回收与分选阶段 |
7.1.2 废弃材料储存与流转阶段 |
7.1.3 废弃材料加工阶段 |
7.2 相关制度的完善与建议 |
7.2.1 回收环节制度的完善 |
7.2.2 推动建立废弃材料交易平台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材料再利用的地域文化评价 |
8.1 材料再利用的地域文化评价要素 |
8.1.1 保留乡土风貌 |
8.1.2 尊重地域文化特征 |
8.1.3 营造场所精神 |
8.2 废弃材料的地域性表达 |
8.2.1 废弃乡土材料的再利用 |
8.2.2 地域性材料的艺术化 |
8.2.3 地域文化与传统工艺的传承 |
8.3 材料再利用的人文价值评价 |
8.3.1 保留回忆与人文气息 |
8.3.2 增加村民的认同感与参与感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研究的局限性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相关概念释义 |
1.3 杨陵区建设废料的产生及危害 |
1.3.1 杨陵区概况 |
1.3.2 杨陵区建设废料产生及处置方式 |
1.3.3 建设废料危害 |
1.4 杨陵区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 |
1.4.1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 |
1.4.2 基于低技术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 |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 乡村规划建设中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探索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1.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2.1.2 国内外相关实践探索 |
2.1.3 小结 |
2.2 建筑废料资源化利用的价值思辨 |
2.2.1 生态价值 |
2.2.2 社会价值 |
2.2.3 文化价值 |
2.2.4 小结 |
2.3 模式构建 |
2.3.1 构建原则 |
2.3.2 构建逻辑 |
2.3.3 模式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3 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综合效益分析 |
3.1 效益分析 |
3.1.1 生态效益 |
3.1.2 经济效益 |
3.1.3 社会效益 |
3.2 综合效益评价 |
3.2.1 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
3.2.2 评价方法选择 |
3.2.3 评价模型建构 |
3.2.4 因子权重确定 |
3.2.5 综合评价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乡村规划建设实施路径 |
4.1 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应用困境 |
4.1.1 政策扶持和法律法规缺失 |
4.1.2 各方参与意识薄弱 |
4.1.3 拆除过程缺乏管控,源头治理意识欠缺 |
4.2 规划建设实施路径 |
4.2.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策引导机制 |
4.2.2 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制定规划管控策略 |
4.2.3 提升施工企业运营能力,规范管理运作模式 |
4.3 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应用实践 |
4.3.1 姜嫄村 |
4.3.2 上川口村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研究结论 |
5.1.2 研究创新 |
5.2 讨论 |
5.2.1 研究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附录一 :专家打分表 |
附录二 :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相关政策法规 |
附录三 :乡村规划中有关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政策法规 |
附录四 :现行规划指标筛选 |
附录五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主要指标体系 |
(9)废旧建筑木材再利用的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针对废旧木材回收利用的法律法规概述 |
1.2.2 国内外对于废旧木材回收利用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调查研究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1.5.4 设计实践法 |
1.6 本章小结 |
2 废旧建筑木材在产品设计中应用概述 |
2.1 废旧建筑木材定义与来源 |
2.1.1 废旧建筑木材定义 |
2.1.2 废旧建筑木材的来源 |
2.2 废旧建筑木材的回收再利用主要途径 |
2.2.1 回收分类处理 |
2.2.2 加工再利用 |
2.2.3 再设计利用 |
2.3 废旧建筑木材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现状 |
2.3.1 设计利用现状 |
2.3.2 设计应用局限 |
2.3.3 产品设计不足 |
2.4 废旧建筑木材在产品设计中应用原则 |
2.4.1 功能扩展性原则 |
2.4.2 结构简择性原则 |
2.4.3 造型艺术性原则 |
2.4.4 内蕴丰富性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3 废旧建筑木材在产品设计中的特性及工艺 |
3.1 与新木材相比废旧建筑木材材质特点 |
3.1.1 外观对比 |
3.1.2 材性对比 |
3.1.3 价值对比 |
3.2 废旧建筑木材在产品设计中应用分类 |
3.2.1 废旧建筑木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
3.2.2 古建筑木材在产品中应用分类 |
3.2.3 建筑家具木材及加工余料在产品中应用分类 |
3.3 废旧建筑木材加工工艺 |
3.3.1 造型塑造工艺 |
3.3.2 结构连接工艺 |
3.3.3 表面处理工艺 |
3.4 本章小结 |
4 废旧建筑木材再生利用产品设计方法 |
4.1 废旧建筑木材产品设计思路 |
4.1.1 “标新不取异”的设计理念 |
4.1.2 “物善不尽用”的产品外观 |
4.1.3 “简约不简单”的造型结构 |
4.1.4 “掇菁不携杂”的功能置换 |
4.2 废旧建筑木材产品设计三要素 |
4.2.1 美学要素 |
4.2.2 情感要素 |
4.2.3 需求要素 |
4.3 废旧建筑木材产品外观与造型的设计方法 |
4.3.1 “显”——彰显材质 |
4.3.2 “融”——融入环境 |
4.4 废旧建筑木材产品功能与结构的设计方法 |
4.4.1 “组”——功能组合 |
4.4.2 “拼”——结构拼接 |
4.5 废旧建筑木材产品材料与内涵的设计方法 |
4.5.1 “配”——材料搭配 |
4.5.2 “造”——营造氛围 |
4.6 本章小结 |
5 废旧建筑木材再生利用产品设计实践 |
5.1 设计依据及思路 |
5.1.1 设计依据 |
5.1.2 产品现状及设计思路 |
5.2 方案设计 |
5.2.1 “盒子”系列茶壶托盘——方案一 |
5.2.2 “盒子”系列茶壶托盘——方案二 |
5.2.3 “盒子”系列茶壶托盘——方案三 |
5.3 方案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现代家具可持续设计的方法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资源环境不可持续问题 |
1.1.2 新时代趋势及政策的要求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主要的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框架 |
1.5.1 课题研究思路框架 |
1.5.2 构建可持续设计的设计指标路线 |
1.6 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可持续设计相关理论与可持续设计指标构建 |
2.1 可持续设计相关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 |
2.1.2 可持续设计与本质 |
2.1.3 产品生命周期 |
2.2 可持续设计指标构建 |
2.2.1 可持续设计遵循的原则 |
2.2.2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可持续设计策略分析 |
2.2.3 可持续设计的指标构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家具可持续设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在家具材料使用方面 |
3.2 在家具生产能耗方面 |
3.3 余料和废料损耗方面 |
3.4 在家具运输能耗方面 |
3.5 在家具排放方面 |
3.6 在回收循环利用方面 |
3.7 在产品生命周期方面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际家具可持续设计方法分析提炼与方法库构建 |
4.1 分析与提炼的方法 |
4.2 影响设计指标的关键因素分析 |
4.3 国际家具可持续设计案例调研 |
4.4 可持续设计案例分析与方法提炼 |
4.4.1 减少材料使用量的家具产品案例方法分析 |
4.4.2 .使用可再生环保材料的家具产品案例方法分析 |
4.4.3 降低生产能耗的家具产品案例方法分析 |
4.4.4 减少余料和废料的家具产品案例方法分析 |
4.4.5 降低运输能耗的家具产品案例方法分析 |
4.4.6 减少排放的家具产品案例分析 |
4.4.7 便于回收循环利用的家具产品案例分析 |
4.4.8 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家具产品案例方法分析 |
4.5 可持续设计方法库构建与应用原则 |
4.5.1 可持续设计方法库构建 |
4.5.2 可持续设计方法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品改良设计与方法验证 |
5.1 案例选取 |
5.2 案例评估分析 |
5.3 设计改良 |
5.3.1 基本属性分析 |
5.3.2 设计改良实践 |
5.4 改良方案评估分析 |
5.4.1 指标评估分析 |
5.4.2 改良前后美观度评估 |
5.4.3 评估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现代家具可持续设计发展背景与宏观建议 |
6.1 中国家具设计背景 |
6.1.1 资源条件 |
6.1.2 产业现状 |
6.1.3 审美喜好 |
6.2 中国现代家具可持续设计发展的宏观建议 |
6.2.1 政府方面 |
6.2.2 企业方面 |
6.2.3 设计师方面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改良前后餐椅的美观度评价消费人群问卷 |
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废旧木质材料再生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京西传统村落民居材料及再利用研究[D]. 王聪.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D]. 韩楚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J].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0)
- [4]寒冷地区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低碳设计研究[D]. 王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5]材料再利用视角下北京传统民居低碳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万亚宇.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6]建筑垃圾处置体系研究[D]. 王若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北京乡村景观营造中的材料再利用研究[D]. 陈默.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8]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D]. 金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废旧建筑木材再利用的产品设计研究[D]. 冷佳峻.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5)
- [10]现代家具可持续设计的方法与路径研究[D]. 连善芝.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