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人本管理的新发展——谈谈绿色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贺沛沛[1](2021)在《绿色图书馆建设背景下馆员节能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全球范围内的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离实现“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公共建筑,在发挥社会职能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能耗,于是,绿色图书馆的概念应运而生,其中,建筑节能和技术节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而行为节能投入少、见效快却没有得到关注。馆员是绿色图书馆建设的能动主体,厘清图书馆馆员节能行为的影响因素,引导馆员把握节能的主动性,对于减少能源消耗和构建绿色图书馆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绿色图书馆的背景下,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为主体模型,探索影响图书馆馆员节能行为的实际因素,并据此提出提升馆员节能行为的对策建议,以便更合理有效地挖掘图书馆中行为节能的巨大潜力,为公共建筑降耗指出新的方向。本文首先梳理国内外绿色图书馆和节能行为影响因素有关研究,从内部推动因素、外部促进因素和人口学因素3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图书馆馆员节能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框架,并建立了具体包含节能知识、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知、心理所有权、环境价值观、体制机制、组织节能氛围、政策环境和宣传教育9个潜变量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其次通过两轮问卷调查,生成正式量表并完成数据收集,接着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馆员节能行为影响因素检验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最后得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及机理。调查结果表明,图书馆馆员节能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节能知识、行为控制感知、习惯偏好、心理所有权和环境价值观5个内部推动因素影响节能意愿对节能行为实施影响,主体规范对节能意愿的影响不显着;体制机制、组织节能氛围、政策环境和宣传教育4个外部促进因素都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在人口统计学因素中,年龄和受教育水平对节能行为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基于内部推动因素、外部促进因素和人口学因素3个维度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要激发图书馆馆员节能积极性、完善图书馆节能政策体系、健全图书馆节能机制、实施图书馆节能智慧管理和发挥图书馆中高层领导带头作用的6条提升馆员节能行为的对策。
王映雪[2](2021)在《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教育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我国农村小学,尤其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作为起点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尤为重要。国家一直致力于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最大化。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引人深思,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其必要性。本研究以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选取Y县地区的9所温馨村小的126名教师,125名学生和115位家长作为调查对象,试图以温馨村小的创建和发展为主线展开研究。首先,介绍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概况。其次,就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展开实际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总结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并就现存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最后,针对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李娜[3](2020)在《T海事局港口国监督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花聪云[4](2020)在《河南省直机关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离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安排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保障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任务。当前,河南省直机关的离休干部已经进入“高龄期”、“高发病期”,现有的离休干部服务管理模式较为陈旧、单一,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离休老同志的生活现状。如何才能釆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长远和现实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把省直离休干部工作结合我省政治、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去考虑,怎么才能紧紧围绕“高龄”、“高发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研究探索,积极改革创新,以积极的精神状态、强烈的责任感做好离休干部工作,既是社会需求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公共管理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研究的范围为河南省直机关,研究调查对象为河南省直机关的离休干部。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和调查研究法,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谐社会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从省直离休干部的基本情况作为切入点,对省直离休干部服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通过研究,提出省直机关离休干部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对思想上不够重视,服务设施不够健全,人员配备不足,支部党建工作存在不足以及服务管理方法缺乏创新等问题。通过深入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针对性的提出从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大力推广现代化老干部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改进离休干部服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使离休干部服务管理更加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李百艳[5](2019)在《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笔者亲身工作20年的JS中学为基本案例,以上海市中小学学校领导管理变革为背景,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政策依据,直面初中学校的诸多发展性矛盾和困境,聚焦学校办学实践中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探索学校对话机制建设的路径及相关策略,从实践层面回应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大趋势。论文以深度参与式观察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问卷调查、访谈、自然观察等方法,在系统梳理已有的关于对话理论、对话管理、对话机制、学校治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重视课堂对话较多而关注学校管理对话较少、传统管理视角较多而治理视角较少、重视对话实践较多而关注对话机制建设较少等问题,以案例学校的个案研究为载体,基于案例学校的经验和问题,从实践逻辑和学理逻辑出发,全方位透视了学校管理形态演变中的对话实践和对话机制建设问题。论文根据现代治理理论、交往理性理论和对话理论,以透视学校管理中的对话实践、探寻学校治理背景下的对话机制建设、提炼治理理念下的对话决策模式、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模式的探寻、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围绕初中学校管理变革中对话机制的建设有无可能、这些机制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呈现为何种样态、学校治理理念在课程开发、教学变革及家校共育等学校实践中如何应用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探讨了学校治理过程中对话机制建设所涉及的前提、条件、思路、策略、辐射、拓展和延伸等诸多方面问题。通过梳理和总结案例学校20年办学历程中初创期的“绩效导向”、发展期的“专业导向”和转型期的“治理导向”三个阶段发展的演变,对建校以来历任校长的领导决策风格进行了归纳、提炼,对三种不同的决策模式即“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和“对话决策模式”进行了特征归纳和得失分析,探讨了治理视角下对话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可行性,提出了对话机制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家校共育等方面进行实际应用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案例学校的实践进行了学理分析。对案例学校在对话机制建设中的若干治理问题,诸如参与的程度、化解冲突的协商、在利益与权力之间的共识内涵、决策合法性的审议机制以及商谈伦理与专业道德内在唤醒等进行了案例式的呈现和理论剖析。主要研究结论,一是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通过对话能够形成共识和共同愿景,促进师生、家长积极参与;二是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一般要经历从萌芽、培育到形成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三是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论文的主要特点,一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突出学校变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实践导向对对话管理性质及特征的影响,展示了对话机制建设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二是从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管理的对话层面、决策类型及实践应用,拓展了治理理论和对话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辐射空间;三是从历史与未来相贯通的角度,总结和提炼了绩效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成果与问题,重建治理理念下的对话管理实践和对话机制理论,不仅超越而且包容了历史上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合理之处,开辟了现代学校治理的新理论和新境界。
王涵益[6](2019)在《华电JR发电厂绿色管理的项目实施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前备受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关注的课题。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面临资源枯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社会在深刻反省所走过的发展道路的基础上,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能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将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对电力的需求。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标志。到了二十一世纪,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环境约束力越来越强,能源政策的重点由以促进能源供应的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全面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节约和高效利用。为了适应新的能源政策要求,作为资源消耗大且严重污染环境的电力行业,特别是燃煤发电企业,如何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燃煤发电企业实际,进行提升绿色管理体系建运能力的研究,有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还有许多工作值得去做。企业绿色管理是一种兼顾生态利益和企业利益的管理理念或模式,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消除和减少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前提,从经营的各个环节来控制污染和节约资源,通过生产、营销等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而进行的全过程、全员、全面的管理活动。论文首先介绍了绿色管理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梳理国内外学者对绿色管理理论的研究及高耗能企业绿色管理的相关实践。其次选择以火电厂为案例分析主体,阐述火电厂在绿色管理理念指导下,实施绿色管理的必要性、理念及思路。最后选取绿色环保改造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对项目的实施背景、实施流程概况、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关绿色管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项目实施效果及绿色管理的不足之处,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案,提升该企业绿色管理水平的同时,也旨在总结归纳出一套适用于火电企业项目的绿色管理流程,希望能够在行业中得到推广,在今后实施类似项目时能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蔡鹭芳[7](2019)在《人保财险厦门市分公司企业文化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文化既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推动力,也是创新企业精神和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文化“软实力”对于提升企业经济“硬实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人保财险厦门市分公司现有企业文化的研究,对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优化,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抓手,引导企业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提升企业的软实力,不断提升企业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实现企业在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完成对标市场的经营主线,打造“厦门人保”新名片,全面推进公司转型发展。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厦门人保财险公司的企业文化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虽然人保集团有自己鲜明的企业文化,但作为一个厦门沿海的地市级分公司,在保险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如何形成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形成自己企业文化特点,如何既有保险的行业特点又独有企业的文化底蕴,使业务获得跨越式发展。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整合提炼出适用于新时期背景下能够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创新发展的跨越式全新的企业文化优化方案。最后,为使企业文化优化方案得以顺利实施,提出了具体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支持。
江源昆[8](2018)在《佳木斯市初级中学人本化教师管理实践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职责。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应将依法治校和人本化管理相结合,这才是最好的手段。对于教师的管理,是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所在。民族的振兴,教育是关键,教育的振兴,教师是关键。什么是教育之本?教师!当今社会,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加强对教师的人本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要实行人本化管理,对于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管理者都应该把人本化管理理念渗透其中。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能够更新观念,在管理中要有创新,在管理中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制度的严肃性,也要注意管理方法的灵活性,同时要保证管理方法具有情感性,要能够将学校的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优势,在工作中,要激励教师、理解教师并尊重教师。这样做的原因是,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具有特殊性的,而且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学校的管理者对于初级中学教师能否进行有效的管理影响着基础教育,也关乎青少年未来的发展,所以这个问题受到很多人的重视。人本化管理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现在学校的管理也非常的需要人本化管理,人本化教师管理是与时俱进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管理方式,它对于初级中学的教师管理是会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的。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先是研究佳木斯市初级中学的教师管理现状,通过研究来了解佳木斯市的初级中学教师管理目前的状况如何,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现状和问题去深入的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以此作为基础和依据,提出有助于佳木斯市初级中学教师管理提高的建议和如何有效实施人本化教师管理的方法,最终是希望能够通过更好更有效的实施人本化管理来解决目前在佳木斯市初级中学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校的管理能上个新台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在绪论部分中笔者阐述的内容有,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并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来了解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进行综合评述,是为了接下来的研究做准备。第二部分,笔者主要是提出了关于人本化教师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对这一理论的来源与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佳木斯市初级中学教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对初级中学教师管理存在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第五部分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佳木斯市初级中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实施人本化教师管理的具体可行的建议和策略。
张超[9](2018)在《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及其应用,对促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价值共创与共享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供给,通过资源边界的扩展与价值创造方式的转变,企业所运用的资源由上游扩展到下游,将用户资源纳入到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实现企业与用户的价值共创。实际上,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的全流程参与实现了供应链条的一体化,制造业企业只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且趋于平台化,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整合利益相关者资源,在实现用户价值的同时,实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共创与共享,继而实现制造业服务化进程。而制造业服务化的核心在于价值共创商业模式的变革,涉及到企业战略、内部运营模式、技术变革、与外部市场和顾客的变化等,不仅仅是服务科学领域的业务问题,更是价值创造与分配的财务问题。因此,文中从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角度,研究在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全过程中哪些价值应该被确认,哪些信息应该被披露、如何被披露以及这些信息该如何被运用等科学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融合了服务主导逻辑、服务科学、服务生态系统、服务型制造、价值共创、利益相关者以及增加价值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以规范研究为主,辅之于案例研究和实证模型研究,聚焦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理论框架、基于增加价值的价值共创财务报告内在机理、报告体系以及信息应用等科学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主要创新点与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扎根理论与文本挖掘的海尔制造服务化价值共创模式及其财务报告案例研究。本文在传统增值表应用的基础上,重点将文本挖掘中的分词和词频统计技术与传统的扎根理论相融合,对海尔管理创新实践进行案例分析,降低了开放性译码阶段核心概念和范畴选择的主观性,最终得到海尔制造服务化价值共创模式及其财务反映的内在机理。(2)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内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基于海尔管理实践,提出互联网环境下制造业服务化关键在于用户的全流程参与,核心在于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目标是构建制造业的服务生态系统,而制造业企业成为资源整合平台。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是基于企业社会性角色综合反映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价值并分享价值的信息,相比于传统利润指标,增加价值可以作为企业目标变量和价值共创财务报告编制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理论分析框架以及基于增加价值的价值共创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最后,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和生态学的Logistic共生增长模型分别从经济有效性和价值分享有效性角度验证基于增加价值构建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与共享机制是有效的。(3)以增加价值和小微核算为基础的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体系研究。基于小微核算构建对内和对外的分层次报告逻辑,将内外增值表打通,更好地融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信息;提出了包括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与共享资产权益状况表在内的价值共创财务报告体系;在价值共创财务报告的基础上构建了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4)基于多方法与多视角的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信息在绩效评价与绩效提升中的应用研究。其中,通过指标历史趋势、时间序列图、行业对标等方式分析海尔价值共创总额、共创效率与价值分享情况,揭示了海尔服务化转型的分阶段过程和不同阶段的表现;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综合运用证据理论、AHP、白化权函数等方法从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组织管理、财务成果以及未来价值创造能力等方面对海尔服务化转型以来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战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为优秀等级的概率达94.4%;在财务绩效和战略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融合价值共创财务报告信息和评价指标,运用集合论中的定性比较分析法(QCA)探究制造企业取得高绩效的路径,结果发现,高绩效的取得是战略、组织、运营、利益相关者共创等多因素组合共同的结果,股东、员工和用户获得高价值分享可以取得高绩效,而短期内员工和用户进行价值分享并配以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即使股东未得到高利益分享,企业仍然可以取得高绩效。综上所述,以增加价值为核心的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反映了除利润指标之外更多的信息,可以作为传统财务报告体系的补充或未来集成报告的组成部分在制造业企业进行尝试以及推广,反映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与共享信息,更好地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决策服务,提升企业创造价值责任体系的有效性。
吴永祥[10](2018)在《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马克思能力思想视域》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的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人的能力为中心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共同强化着知识和人才在国力增强和社会繁荣中的关键作用。大学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研究型大学作为大学中的先驱,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教师是大学的生命线,大学是教师的集合体,“大学者,非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是促进每位教师自由、全面、创新、和谐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尚未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传统的研究型大学人事制度存在诸多弊端,重“物”轻“人”,重管理控制轻服务激励,一定程度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存在着“大师”缺乏、教师潜能开发利用效率低、教师流动不合理、竞争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开放协作、全面协调、自主创新、和谐共生的教师发展生态尚未形成。这些都阻滞着研究型大学开展“双一流”建设,束缚着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基于上述背景和现实思考,论文以马克思能力思想为指导,统领全文,深入探寻马克思能力思想与教师能力建设的内在契合性,尊重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弥补以往相关研究中理论支撑不足的问题。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全面省察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坚持理论先导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提出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目标、原则和设计方略。从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劳动特点、发展需要等出发,从道德素养、学识素养、创新素养、心智潜能等方面建构充满生机活力、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结构要素体系。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战略路径,实现“供给侧”(研究型大学、政府、社会)与“需求侧”(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内、外部互动融合:一方面,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认同培育、职业压力调适、自我效能感发挥、核心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全程化、多路径建构教师自主发展体系,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开发自身潜能;另一方面,从社会支持系统、学校支持系统、权利保障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保障体系,实现以“事”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嬗变。最终,实现需求侧“合理需求”与供给侧“有效供给”的辩证统一,实现教师发展与组织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论人本管理的新发展——谈谈绿色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人本管理的新发展——谈谈绿色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图书馆建设背景下馆员节能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绿色图书馆 |
1.2.2 节能行为影响因素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绿色图书馆 |
2.1.2 馆员节能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图书馆人本管理理论 |
2.2.3 计划行为理论 |
第三章 馆员节能行为影响因素的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
3.1 研究变量选取与界定 |
3.2 研究假设提出 |
3.3 研究模型构建 |
第四章 馆员节能行为影响因素的量表设计与数据收集 |
4.1 量表设计与修订 |
4.1.1 量表设计 |
4.1.2 预调研与量表检验 |
4.1.3 量表修订与正式量表生成 |
4.2 正式调研与样本概况 |
4.2.1 调研方案设计与数据收集 |
4.2.2 样本特征分析 |
4.2.3 正态性检验 |
第五章 图书馆馆员节能行为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
5.1 测量模型分析 |
5.1.1 信度分析 |
5.1.2 效度分析 |
5.2 结构模型分析 |
5.2.1 结构方程拟合 |
5.2.2 主路径分析 |
5.2.3 中介效应分析 |
5.3 调节效应检验 |
5.3.1 体制机制的调节效应分析 |
5.3.2 组织节能氛围的调节效应分析 |
5.3.3 政策环境的调节效应分析 |
5.3.4 宣传教育的调节效应分析 |
5.4 差异性分析 |
5.4.1 独立样本T检验 |
5.4.2 单因子方差分析 |
5.5 研究发现 |
5.5.1 假设检验 |
5.5.2 模型修正 |
5.5.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六章 绿色图书馆建设背景下提升图书馆馆员节能行为的对策 |
6.1 基于内部推动因素研究结论的对策 |
6.2 基于外部促进因素研究结论的对策 |
6.2.1 完善图书馆节能政策体系 |
6.2.2 健全图书馆节能机制 |
6.2.3 实施图书馆节能智慧管理 |
6.2.4 加大图书馆节能宣传教育 |
6.3 基于人口学因素研究结论的对策 |
第七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1 研究局限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概况 |
第一节 “温馨村小”的创建背景 |
一、村小发展的现实背景 |
二、均衡教育资源,追求教育公平 |
第二节 “温馨村小”的创建目标 |
一、育人为主,家校共育,全面培养 |
二、教师要招得来,教得好,留得住 |
三、以人为本,馨和教育,温馨学校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Y县“温馨村小”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实施 |
第二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和数据分析 |
一、人口学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数据分析 |
第三节 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的成绩 |
一、学生层面 |
二、教师层面 |
三、学校层面 |
第四节 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校长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
二、师资队伍偏弱,科研水平偏低 |
三、学校内部合作力、创新发展力不足 |
四、乡土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待开发 |
五、家校合作内容和范围尚有局限性 |
第五节 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存在问题的客观因素 |
二、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观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Y县“温馨村小”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一节 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
一、更新学校管理理念 |
二、提升校长管理水平 |
三、组建专业管理团队 |
第二节 践行新教师观,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
一、加强师德建设,落实立德树人工作 |
二、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
三、优化教师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
第三节 构建学习型组织,推动创新发展 |
一、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强化创新内驱力 |
二、加强内部分工合作,构建学习型组织 |
第四节 传承乡土文化,回归乡土教育 |
一、利用好乡土文化,开发特色课程 |
二、扩展师生学习视野,回归乡土教育 |
第五节 打破封闭式教育,加强家校合作 |
一、建立家校合作制度 |
二、开展家庭教育培训 |
三、扩充家校合作的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河南省直机关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
1、国内文献综述 |
2、国外文献综述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调查研究法 |
(四)论文的理论依据 |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和谐社会理论 |
3、社会保障理论 |
(五)论文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1、研究重难点 |
2、创新之处 |
二、离休干部服务管理相关基础概念 |
(一)离休 |
(二)离休干部 |
(三)离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工作原则 |
三、河南省直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
(一)河南省直离休干部的简况 |
(二)河南省直离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的功能 |
(三)河南省直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内容 |
1、离休干部政治待遇管理 |
2、离休干部生活待遇管理 |
3、离休干部发挥余热作用管理 |
4、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
(五)河南省直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特征 |
1、保障项目的全面性 |
2、管理对象的特殊性 |
3、对象身份的干部属性 |
4、制度管理的独立性 |
四、河南省直离休干部服务管理的预期目标和存在的问题 |
(一)河南省直离休干部服务管理要实现的预期目标 |
(二)河南省直离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1、部分省直单位对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
2、离休支部党建工作落实不到位 |
3、部分单位服务管理设施不够健全 |
4、服务管理队伍人员配备不足 |
5、服务管理方法缺乏创新,信息化工作开展不到位 |
五、河南省直离休干部服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离休工作认识观念因素 |
(二)离休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因素 |
(三)离休干部工作队伍素质因素 |
(四)离休干部自身因素 |
六、完善省直离休干部服务管理的对策 |
(一)增强服务意识,统筹兼顾,用心用情做好离休干部工作 |
1、强化组织领导 |
2、强化服务意识 |
(二)强化党建引领,加强省直离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 |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
2、落实经费保障机制 |
3、组织引导离休干部发挥作用 |
4、加强老干部活动中心(室)建设 |
(三)加强省直离休干部工作队伍建设 |
1、着力解决离休工作机制、人员配备等问题 |
2、增强离休干部工作者的素质 |
(四)搭建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打造快速高效服务管理网络 |
1、创建高质量、多功能管理服务信息平台 |
2、加大重视力度,创造有利条件 |
3、抓好三项建设,推动信息化建设 |
4、以精准服务推进信息化平台推广 |
5、跟进平台建设,及时优化升级 |
6、鼓励、支持老同志积极参与 |
七、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关于和省直**厅正厅级离休干部访谈记录 |
附录二:关于和省直**厅副厅级离休干部访谈记录 |
附录三:省**厅信息化建设工作座谈会 |
附录四:河南**大学老干部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情况座谈记录 |
附录五:省**局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情况座谈记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走向现代化的学校治理需要对话机制? |
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呼唤对话机制? |
三、初中学校走出发展困境需要对话空间? |
四、学校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助推对话机制建设? |
五、个人的教育体悟及追求有待于聚焦对话研究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相关文献的数据分析 |
二、关于对话、对话管理、对话机制的研究 |
三、关于学校管理与治理的研究 |
四、文献评论 |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标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问题、思路与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伦理 |
七、论文的特色、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案例学校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发展背景 |
一、应浦东开发而生 |
二、借名校品牌而立 |
三、随时势迁移而变 |
四、因治理机制而兴 |
第二节 发展阶段 |
一、初创期:重质量的绩效管理 |
二、发展期:重专业的项目管理 |
三、转型期:重治理的对话管理 |
第三节 研究空间 |
一、案例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问卷调查分析 |
二、学校发展的成长空间 |
三、战略选择的问题空间 |
四、现代治理的探索空间 |
小结:学校在转型中成长空间无限 |
第三章 绩效管理导向下的对话萌芽 |
第一节 绩效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
一、追求绩效的发展方向 |
二、保障绩效的质量监控 |
三、“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氛围 |
第二节 “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 |
一、办学思想的高度统一 |
二、干部选拔的特立独行 |
三、行政意志的增值执行 |
第三节 绩效中心氛围下的对话萌芽 |
一、师生之间自发的对话 |
二、同侪之间零散的对话 |
三、干群之间少量的对话 |
小结:绩效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局限性 |
第四章 专业发展导向下的对话培育 |
第一节 专业发展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
一、转向专业发展的办学背景 |
二、关注专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
三、促进专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
第二节 “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 |
一、项目驱动下的学校内涵建设 |
二、专家引领下的骨干教师发展 |
三、平台助推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
四、主体参与式的学生健康发展 |
第三节 专业团队建设中的对话培育 |
一、学习研讨平台上的开放对话 |
二、交流展示平台上的延伸对话 |
三、信息技术平台上的自由对话 |
小结:专业导向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利与弊 |
第五章 治理导向下的对话机制探寻 |
第一节 治理导向的学校管理转型 |
一、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
二、对话治理的前提和条件 |
三、学校治理的实践框架 |
第二节 基于交往理性的对话决策模式 |
一、对话决策模式的特点 |
二、提升主体精神的对话参与机制 |
三、践行商谈伦理的民主协商机制 |
四、发现教育意义的共识达成机制 |
第三节 植根对话的学校文化品牌创建 |
一、对话品牌的孕育 |
二、对话课题的选择 |
三、对话文化的重铸 |
小结:三种管理导向及决策模式的得与失 |
第六章 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话实践研究 |
第一节 基于对话的课程开发 |
一、需求: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 |
二、审议:课程开发的对话平台 |
三、协同:课程开发的多方助力 |
第二节 基于对话的教学改革 |
一、教学改革中的“对话人”假设 |
二、教学改革中的商谈逻辑 |
三、共同体:教学组织的形式变革 |
四、教学制度生成的对话逻辑 |
第三节 基于治理的对话课堂实践 |
一、聚焦对话素养培育的课题引领 |
二、践行对话教学原则的课堂实践 |
三、彰显对话精神特质的课堂文化 |
小结:治理理念融入课程与教学 |
第七章 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研究 |
第一节 家长参与的制度建设 |
一、家长体验课堂教学制度 |
二、家长联系渠道畅通制度 |
三、家长助力学生活动制度 |
四、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制度 |
五、家长监督日常生活制度 |
六、家长会形式的制度创新 |
第二节 家校互动的机制探寻 |
一、纳入学校规划的家长队伍建设 |
二、指导家庭教育的家长学校建设 |
三、推动家校合作的家长评价实施 |
第三节 家校共育的生态营造 |
一、共情:培育和谐关系的办学追求 |
二、共享:助力幸福家庭的亲子工程 |
三、共商:化解家校矛盾的协商机制 |
四、共治:推动学生发展的契约教育 |
小结:治理理念助推家校共育 |
结语 |
一、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 |
二、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 |
三、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 |
附录1 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调查问卷 |
附录2 历任校长管理风格与对话机制建设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华电JR发电厂绿色管理的项目实施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火力发电 |
2.1.2 项目管理 |
2.1.3 绿色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绿色管理理论 |
2.2.3 清洁生产理论 |
3 华电JR发电厂绿色管理现状调查 |
3.1 华电JR发电厂背景介绍 |
3.1.1 华电JR发电厂简介 |
3.1.2 华电JR发电厂组织架构 |
3.2 华电JR发电厂绿色管理必要性 |
3.2.1 宏观环境 |
3.2.2 集团战略 |
3.2.3 企业自身发展要求 |
3.3 华电JR发电厂绿色管理理念及思路 |
3.3.1 华电JR发电厂绿色管理理念 |
3.3.2 华电JR发电厂绿色管理思路 |
4 华电JR发电厂绿色管理项目实施的案例描述 |
4.1 项目实施背景及概况 |
4.1.1 项目实施背景 |
4.1.2 项目实施概况 |
4.2 项目实施的组织机构、责任主体及相关责任 |
4.2.1 项目实施组织机构 |
4.2.2 责任主体及相关责任 |
4.3 项目实施的管理措施 |
4.4 绿色管理的实施情况 |
5 华电JR发电厂绿色管理项目实施的案例分析 |
5.1 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
5.1.1 环境效益 |
5.1.2 社会效益 |
5.1.3 经济效益 |
5.2 项目绿色管理实施思路 |
5.3 项目全过程绿色管理的经验模式 |
5.3.1 项目绿色设计 |
5.3.2 项目绿色采购 |
5.3.3 项目绿色施工 |
5.3.4 项目运营管理 |
5.4 华电JR发电厂绿色管理项目实施存在不足及原因分析 |
5.4.1 清洁生产存在不足 |
5.4.2 未建立起完整的绿色管理战略体系 |
5.4.3 缺乏有效制度约束 |
5.4.4 绿色管理培训不到位 |
5.5 华电JR发电厂绿色管理项目实施提升路径 |
5.5.1 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积极获取环境体系认证 |
5.5.2 树立绿色管理指导思想,制定中长期绿色管理战略 |
5.5.3 实现全过程绿色管理 |
5.5.4 加强绿色管理培训,培育全员参与意识 |
6 结论 |
6.1 案例研究结论 |
6.2 案例研究成果 |
6.3 下一步研究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人保财险厦门市分公司企业文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
1.3.1 国外相关理论及发展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理论及发展现状 |
1.4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企业文化的概念 |
2.2 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 |
2.2.1 人际关系学说 |
2.2.2 需求层次理论 |
2.2.3 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型 |
2.3 企业文化的特征及构成 |
2.3.1 企业文化的特征 |
2.3.2 企业文化的构成 |
2.4 企业文化的价值与功能 |
2.4.1 企业文化的功能 |
2.4.2 企业文化的价值 |
第3章 人保财险厦门市分公司企业文化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人保财险厦门市分公司企业基本情况 |
3.2 人保财险厦门市分公司企业文化现状 |
3.3 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
3.3.1 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滞后于企业发展 |
3.3.2 企业制度文化存在不良发展 |
3.3.3 企业行为文化存在缺失 |
3.3.4 企业物质文化未形成独特品牌 |
3.4 人保财险厦门市分公司企业文化问卷调查 |
3.4.1 问卷设计说明 |
3.4.2 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 |
3.5 公司企业文化问题成因分析 |
3.5.1 企业文化组织不健全 |
3.5.2 机关干部责任心不强 |
3.5.3 企业内部缺乏沟通交流 |
3.5.4 企业薪酬制度不够完善 |
第4章 人保财险厦门市分公司企业文化优化策略 |
4.1 企业文化优化的指导思想 |
4.2 企业文化优化的基本原则 |
4.3 健全丰富公司企业文化的优化思路 |
4.3.1 优化企业文化的物质表层 |
4.3.2 建设企业文化的行为动态 |
4.3.3 构建企业文化的制度骨架 |
4.3.4 确立企业文化的精神灵魂 |
4.4 企业文化优化方案内容 |
第5章 企业文化优化的实施举措与控制 |
5.1 优化方案的实施步骤 |
5.2 优化方案实施的主要着力点 |
5.2.1 加强基础工作 |
5.2.2 做好引导宣传 |
5.2.3 改进用人机制 |
5.2.4 构建学习型组织 |
5.3 企业文化优化案例分析 |
5.3.1 案例(一) |
5.3.2 案例(二) |
5.3.3 企业文化优化案例分析及建议启示 |
5.4 优化方案实施的评估与修正 |
5.5 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 |
5.5.1 健全组织架构 |
5.5.2 抓好学习培训 |
5.5.3 建立考核机制 |
5.5.4 营造舆论环境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如何实现业务跨越发展”调研问卷 |
附录B 人保财险厦门市分公司企业文化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
(8)佳木斯市初级中学人本化教师管理实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一)人本化管理 |
(二)人本化教师管理 |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路线 |
第一章 人本化教师管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 |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三、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第二章 佳木斯市初级中学人本化教师管理现状调查 |
一、佳木斯市初级中学人本化教师管理的成效 |
(一)关注细节,真情待人 |
(二)根据实际情况,改善教师待遇 |
(三)管理治校民主化 |
(四)推行校本培训 |
二、佳木斯市初级中学人本化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严重 |
(二)工资待遇分配不合理,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影响 |
(三)晋升机会少,难以满足教师需要 |
(四)干群难以沟通,民主管理成效低 |
(五)部分学校规章制度刚性有余,柔性不足 |
第三章 佳木斯市初级中学人本化教师管理缺失的成因分析 |
一、教育管理部门层面 |
(一)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 |
(二)社会风气的影响 |
二、学校管理层面 |
(一)传统管理体制的牵制 |
(二)现行考核制度的制约 |
三、个人层面 |
(一)管理者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第四章 佳木斯市初级中学人本化教师管理实践策略 |
一、创造人本化教师管理环境 |
(一)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理解人本化管理知识 |
(二)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
(三)执行课改标准,促进绩效改革 |
二、建立人本化教师管理机制 |
(一)尊重教师管理的主体地位 |
(二)健全学校管理制度 |
(三)建立有特色的教师发展体系与评价机制 |
三、构建全方位管理系统,体现教师人本关怀 |
(一)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
(二)对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的两方面鼓励 |
(三)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塑造人本主义文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价值共创研究 |
1.2.2 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研究 |
1.2.3 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报告模式研究 |
1.2.4 文献述评与问题提出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价值共创理论 |
2.1.1 传统价值创造理论 |
2.1.2 价值共创概念诠释 |
2.2 制造业服务化与价值共创理论 |
2.2.1 服务主导逻辑 |
2.2.2 服务科学与服务生态系统 |
2.2.3 服务型制造理论 |
2.2.4 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模式 |
2.3 基于价值共创的财务报告理论 |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2 增加价值与增值表理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价值共创模式及其财务报告的案例研究 |
3.1 海尔案例描述 |
3.1.1 研究情景 |
3.1.2 数据来源 |
3.2 研究方案设计 |
3.2.1 研究方法 |
3.2.2 数据处理 |
3.2.3 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 |
3.3 海尔制造服务化价值共创过程及其财务报告分析 |
3.3.1 海尔人单合一模式的开放性译码与主轴译码 |
3.3.2 海尔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过程与财务报告的经验总结 |
3.4 海尔制造服务化价值共创模式及其财务报告反映的内在机理 |
3.4.1 基于选择性译码的海尔制造服务化价值共创模式构建 |
3.4.2 海尔制造服务化价值共创的财务反映内在机理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构建机理及有效性 |
4.1 互联网环境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模式 |
4.2 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理论分析框架 |
4.2.1 基于增加价值的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内涵界定 |
4.2.2 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主体界定与分类 |
4.2.3 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网络与共创机制 |
4.3 基于增加价值的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概念框架 |
4.3.1 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目标 |
4.3.2 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的增加价值确认 |
4.3.3 基于增加价值的价值共创财务报告要素及信息质量特征 |
4.4 基于增加价值构建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的有效性研究 |
4.4.1 基于增加价值的价值共创经济有效性 |
4.4.2 基于增加价值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价值共享有效性定量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体系研究 |
5.1 基于小微核算和增加价值的分层次价值共创财务报告 |
5.1.1 小微核算经营体的引入 |
5.1.2 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分层次结构及逻辑关系 |
5.2 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内容 |
5.2.1 对内报告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增值表设计 |
5.2.2 对外报告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增值表设计 |
5.2.3 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与共享资产权益状况表 |
5.3 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信息应用指标体系构建 |
5.3.1 基于价值共创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5.3.2 基于价值共创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5.4 小结 |
第六章 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信息应用研究 |
6.1 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绩效分析 |
6.1.1 海尔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环节财务绩效分析 |
6.1.2 海尔利益相关者价值分享环节财务绩效分析 |
6.1.3 基于家电行业市场数据的海尔价值共创财务绩效分析 |
6.2 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战略绩效评价 |
6.2.1 海尔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6.2.2 基于证据理论的绩效评价模型 |
6.2.3 基于证据理论的海尔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战略绩效评价 |
6.3 基于价值共创财务报告信息的绩效提升路径研究 |
6.3.1 定性比较分析法概述 |
6.3.2 海尔制造服务化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与绩效提升路径研究 |
6.3.3 家电行业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与绩效提升路径研究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遴选调査 |
附录2 海尔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能力专家评估调査表 |
附录3 关于海尔“人单合一”模式的相关调查 |
附录4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重要程度比较调査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0)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马克思能力思想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理论引领 |
1.1.2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
1.1.3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 |
1.1.4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首要之举 |
1.1.5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客观需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人的“能力”的概念 |
1.3.2 “研究型大学”的概念 |
1.3.3 “大学教师能力”的概念 |
1.3.4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概念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马克思能力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
2.1 人的能力的基本内涵 |
2.1.1 人的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统一 |
2.1.2 人的能力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统一 |
2.1.3 人的能力是现实能力与潜在能力的统一 |
2.1.4 人的能力发展是“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统一 |
2.2 需要是人的能力建设的动力源泉 |
2.2.1 需要与能力的关系 |
2.2.2 需要的异化 |
2.2.3 人的需要的社会历史性 |
2.2.4 人的需要的层次性 |
2.3 劳动是人的能力建设的核心路径 |
2.3.1 劳动与能力的关系 |
2.3.2 劳动的形态 |
2.3.3 劳动的异化 |
2.3.4 劳动的解放 |
2.4 制度创新是人的能力建设的组织保障 |
2.4.1 分工与协作制度的创新 |
2.4.2 产权制度创新 |
2.4.3 社会制度创新 |
2.4.4 制度创新与能力建设的关系 |
2.5 人的发展是人的能力建设的价值旨归 |
2.5.1 人的发展的历史是人的能力从低级到高级嬗变的过程 |
2.5.2 人的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 |
2.5.3 人的发展的关键是个体能力与类整体能力的共同发展 |
2.6 马克思能力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
2.6.1 对“需要是人的能力建设的动力源泉”的继承与发展 |
2.6.2 对“劳动是人的能力建设的核心路径”的继承与发展 |
2.6.3 对“制度创新是人的能力建设的组织保障”的继承与发展 |
2.6.4 对“人的发展是人的能力建设的价值旨归”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三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取得的成就 |
3.1.1 经济社会发展为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创造了历史机遇 |
3.1.2 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为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夯实了组织基础 |
3.1.3 教师人事制度的建立健全为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提供了发展支撑 |
3.2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开放协作的能力成长格局尚未形成 |
3.2.2 全面协调的能力培育机制尚未形成 |
3.2.3 自主创新的能力促进制度尚未形成 |
3.2.4 和谐共生的能力发挥机制尚未形成 |
3.3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教师能力建设的宏观环境不完善,阻碍大学办学自主权落实 |
3.3.2 教师能力建设的目标错位,影响教师能力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
3.3.3 教师能力建设的原则迷失,缺乏科学合理的导向性、独特性和动态性 |
3.3.4 教师能力建设的路径单调,未能充分、有效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 |
第四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战略理路 |
4.1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目标 |
4.1.1 促进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的自由发展 |
4.1.2 促进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的全面发展 |
4.1.3 促进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的创新发展 |
4.1.4 促进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的和谐发展 |
4.2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原则 |
4.2.1 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
4.2.2 坚持方向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
4.2.3 坚持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
4.3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设计思路 |
4.3.1 坚持“供给侧”与“需求侧”发展目标的高度融合 |
4.3.2 坚持“供给侧”有效供给与“需求侧”合理需求的辩证统一 |
第五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结构要素建构 |
5.1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结构要素的生成 |
5.1.1 马克思能力理论是教师能力结构要素生成的理论先导 |
5.1.2 国内外学者的实践探索是教师能力结构生成的重要参考 |
5.2 研究型大学教师道德素养 |
5.2.1 理想信念 |
5.2.2 道德情操 |
5.2.3 核心价值观 |
5.2.4 学术道德 |
5.2.5 社会担当 |
5.3 研究型大学教师学识素养 |
5.3.1 本体性知识 |
5.3.2 条件性知识 |
5.3.3 实践性知识 |
5.3.4 人文知识 |
5.4 研究型大学教师创新素养 |
5.4.1 学术自由意识 |
5.4.2 创新思维能力 |
5.4.3 协同创新能力 |
5.4.4 国际化视野 |
5.4.5 终身学习能力 |
5.4.6 信息整合能力 |
5.5 研究型大学教师心智潜能 |
5.5.1 学术民主意识 |
5.5.2 耐挫抗压能力 |
5.5.3 沟通协调能力 |
5.5.4 健康生活方式 |
第六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的自主发展 |
6.1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主发展概述 |
6.1.1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主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
6.1.2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意义 |
6.1.3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主发展的基本特征 |
6.1.4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主发展的主要内容 |
6.2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的自主规划 |
6.2.1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与内涵 |
6.2.2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
6.2.3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
6.2.4 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职业生涯自主发展 |
6.3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的自主培育 |
6.3.1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与内涵 |
6.3.2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的危机 |
6.3.3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的主体构建对策 |
6.4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自主调适 |
6.4.1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概念与内涵 |
6.4.2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分析 |
6.4.3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危害 |
6.4.4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自我调适策略 |
6.5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自主发挥 |
6.5.1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
6.5.2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主要特征 |
6.5.3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我效能感自主发挥的意义 |
6.5.4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促进对策 |
6.6 研究型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自主提升 |
6.6.1 研究型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6.6.2 研究型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典型特质 |
6.6.3 研究型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自主提升的路径选择 |
第七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支持系统 |
7.1 教师能力建设支持系统概述 |
7.1.1 马克思能力思想与教师能力建设支持系统的关系 |
7.1.2 教师能力建设支持系统的基本内容 |
7.2 社会支持系统 |
7.2.1 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的意义 |
7.2.2 政府调控支持系统 |
7.2.3 市场调节支持系统 |
7.2.4 社会组织及其他支持系统 |
7.3 学校支持系统 |
7.3.1 学校支持系统建设的意义 |
7.3.2 “大师”引培支持系统 |
7.3.3 学科文化支持系统 |
7.3.4 组织环境支持系统 |
7.4 权利保障系统 |
7.4.1 权利保障系统构建的意义 |
7.4.2 资源禀赋保障系统 |
7.4.3 公平激励保障系统 |
7.4.4 民主监督保障系统 |
7.4.5 继续教育保障系统 |
7.4.6 法制保障系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论人本管理的新发展——谈谈绿色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图书馆建设背景下馆员节能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贺沛沛. 西北大学, 2021
- [2]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的研究[D]. 王映雪.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T海事局港口国监督管理问题研究[D]. 李娜. 天津大学, 2020
- [4]河南省直机关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问题研究[D]. 花聪云. 郑州大学, 2020(02)
- [5]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D]. 李百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华电JR发电厂绿色管理的项目实施案例研究[D]. 王涵益. 扬州大学, 2019(02)
- [7]人保财险厦门市分公司企业文化优化研究[D]. 蔡鹭芳. 华侨大学, 2019(01)
- [8]佳木斯市初级中学人本化教师管理实践策略研究[D]. 江源昆.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04)
- [9]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财务报告及其应用研究[D]. 张超.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10]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马克思能力思想视域[D]. 吴永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