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四步教学模式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商荣芳[1](2021)在《基于主观能动性培养的初中生物学“双主四步”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性(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学习自主性)、创造性。“双主四步”教学模式指的是在双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课堂分为四个环节:学前指导示目标、合作探究释疑难、当堂训练兼拓展、回顾目标谈体会。新版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学生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结合上述问题,本研究欲以本校“双主四步”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以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继续进行初中生物学“双主四步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提出初中生物学“双主四步”教学模式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统计分析法5种研究方法。主要做了3方面的工作:首先,对双主教学模式和主观能动性的文献进归纳总结,对并其研究现状做以阐述;其次,对初中生缺乏学习生物学主观能动性进行成因分析,提出渗透培养主观能动性的策略、制定应用设计;最后,进行教学实践及其结果分析。以吝店一中七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实践结果显示:后测生物学学习自觉性相比于前测提升很显着;前后测的学生学习生物学控制性、动机性差异不显着;由此可得出:(1)“双主四步”教学模式能培养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主观能动性;(2)“双主四步”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生物学主观能动性三个维度影响效力不同。综上,在初中生物学“双主四步”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双主的教学理念,在很大限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极有利的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由被动的学发展为积极主动的学,进而培养了学生生物学学习主观能动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学情,全面细致的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活动中反馈问题,及时点评纠正。并且教师要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与学生互惠共赢。
张玮[2](2021)在《基于3C-FIAS的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在高中化学课堂中,互动是师生之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师生互动对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从过去以教师为主体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过度,教师开始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师生互动方式也逐渐发生了转变。探究式教学作为有效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当下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研究探究式教学的师生互动情况,一方面可以了解当前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提出探究式教学的优化策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该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师生互动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对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运用了课堂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优质课的探究教学环节进行对比和分析。利用3C-FIAS互动分析系统对2018年“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交流大会”和2017年“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交流大会”中八节具有探究式教学特征的示范课进行编码分析和研究。经过数据处理,从矩阵分析、比率分析和曲线分析三个角度,探究优质探究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特征,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当的改进策略。通过研究发现,优质探究教学环节存在以下特征:(1)教师注重与学生的沟通,能够经常使用问答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2)多数教师能够设计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3)学生话语与学生行为的比率较常模有所增长,说明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课堂中的话语权交到学生手中,但教师的语言平均比率依旧高于学生语言的平均比率。(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且控制类语言使用较少.(5)教师在授课时更倾向于向学生施加直接的和积极的影响,教学语言风格属于直接型的教学风风格。同时笔者也发现探究教学环节存在着教师施加的直接影响较多,鼓励性语言较少和碎片式问题较多等不足。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的特征和不足,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调整提问方式,精心设计问题;合理设计探究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适当留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李红瑶[3](2021)在《差异教育理念下“学-研-用-创”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以S校为例》文中认为为了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国家教育部等八个部门倡导要保证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自主权,鼓励支持学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同时,强调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凝练科学正确的办学理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同样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国家强调“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探索符合学科特点、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陈宝生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提出“教育教学改革要深下去”“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可见,教育理念的科学化、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仍然是我国教育的重要话题。本研究依托于“生态教育理念下南关区区域学校改进项目”,在长期的实地调研和大量的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南关区改进学校S校为研究个案,采用个案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与探究S校教学模式的建构。首先,明确差异教育理念下“学-研-用-创”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作为本研究的基础;其次,提炼差异教育理念下“学-研-用-创”教学模式的建构机制;最后,通过对几个典型课例的分析,评价差异教育理念下“学-研-用-创”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同时,反思教学模式建构的现存问题,最后为S校提供改进教学模式建构的建议。本研究历时近三年,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得出结论:第一,教学模式建构的结果指向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共同促进。教学模式建构的结果不仅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第二,教学模式建构的机制是为校内自下而上与校外合作联动的一个有机整体。S校教学模式的建构形成了校内自下而上、循环往复,并通过中介机制与校外力量联动的教学模式建构的整体机制。第三,教学模式建构的价值在于稳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效率。本研究发现,差异教育理念下“学-研-用-创”教学模式的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设定笼统,缺少评价体系的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的操作实施存在困难、与学科教学模式难以调试等问题。同时,本研究为S校教学模式的建构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S校能够通过完善教学模式建构体系、营造学校文化氛围、提升教师理论知识水平等策略改进教学模式建构的现存问题。最后,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其他学校建构特色化、科学的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阳大胜[4](2020)在《德式“四步教学法”在高职商科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文中提出作为最基本、最经典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四步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本文通过教学实践表明,我国高职院校除了理工科课堂教学,在商科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较广泛地运用"四步教学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提出了高职商科课堂教学运用"四步教学法"的策略:一是深入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掌握"四步教学法"的精髓;二是积极构建相应课堂教学环境,奠定"四步教学法"的基础;三是大力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确保"四步教学法"的效果。
牛超群[5](2020)在《两种教学方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中学教学中,除了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出很多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技术和方法在现代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它们开启了新的教学时代,给知识的传递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所任教的亳州市XX中学,在经历校名更改风波之后,迎来了一次次的挑战。学校领导带领全校师生对高效教学模式进行了一次次的探索:翻转课堂模式、智慧课堂模式。在实际的探索中,在教法和教学效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多年物理教学经历,对这几种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调查研究。本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翻转课堂教学技术应用调查研究。我校在2016年-2018年,在教科研中心主任的带领下,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部分研究主要分成四个步骤。首先,通过对以往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介绍我校具体翻转课堂技术实施方案;其次,对一节翻转课堂模式下,物理教学设计课例进行研究;再次,关于翻转课堂模式,对师生的反馈意见进行研究。在此,分发了1000份调查问卷,对我校高一、高二年级同学进行调查,同时对887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显示,学生通过翻转课堂学习,知识更加扎实,但由于是寄宿式学校,学生查阅资料有一定的不变,且自主时间有限。由于全校物理教师35人,其中高三未参与翻转课堂改革,我对高一、高二物理组老、中、青25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学习效果存在差异,且教师备课工作非常大等弊端;最后,汇总出我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来,所收获的经验和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智慧课堂教学技术应用调查研究。我校在2018年至今在,学校开展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政府投资2000万元,为学校安装了智慧课堂电子白板,同时给全校师生配备了平板电脑。本部分研究主要分成四个步骤。首先,通过整理以往资料整理与分析,介绍我校智慧课堂技术实施方案;其次,对一节智慧课堂模式下,物理教学课例进行研究;再次,关于智慧课堂模式,对高一年级师生反馈情况进行调查。分发问卷200份,对高一不同层次班级的同学开展问卷调查,同时分析、总结192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使用平板教学,积极性比较高,且查阅资料方便,但是长时间观看电子设备,对眼睛损伤较大。对高一物理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访谈,结果显示实行智慧课堂,可以通过发送作业,系统自动批阅,随堂练习可以随时统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但是由于学生自制能力存在差异,存在专注度不够等现象;最后,对智慧课堂存在的优势和问题进行汇总整理。第三部分,两种教学在高中物理模式探索。查阅资料,针对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选典型章节,进行教材分析。分析章节的共性规律,针对不同的课型,进行分析。教材章节顺序主要呈现出由“现象”到“原理”,再到“应用”的规律。第四部分,得出结论。根据翻转课堂与智慧课堂的优缺点,结合人教版物理教材设计,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型,给出针对性建议。比如:“现象”部分的新课教学可以采用智慧课堂模式,展示图片、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原理”部分的新课教学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能深入剖析其原理。“应用”部分的新课教学也可以采用普通教学方式等。把理论成果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将重实效的教学方式分类,不断跟踪关注物理教学的新发展新变化,辅以对课例的研究,验证策略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实践打好基础。
兰凤[6](2020)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教学整体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发展,能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提升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现状怎样呢?笔者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调查发现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存在一些困难:数学教师课前难以设计出合适的、良好的问题;课堂教学中难以解决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提问、思考、回答的时间;学生没有养成提问的意识和习惯,也不具备提问的勇气,上课时不提问、不敢问,下课后不想问、懒得问。进一步分析发现,形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数学教师方面的原因:受教学质量硬性要求的制约、教研能力不够强;(2)学生方面的原因:缺少成就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3)家庭、社会方面的原因:家庭教育环境的差异、考试制度对学生深造机会的影响、学校未针对问题导学开展教研活动等。怎样基于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制定更合适、更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基于以上,本文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策略研究,以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研究成果:在理论研究方面,首先整理了国内外对于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环节、原则、实施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定义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有关概念,提炼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环节;其次,针对上述调查现状,从三方面提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一是科学设置问题,问中蕴导。包括:(1)明确目的,有的放矢;(2)趣味引入,激发兴趣;(3)递进追问,变式拓展;(4)构建框架,提升素养。二是适时引导思考,导中含问。包括:(1)掌握提问方式,促进问题生成;(2)剖析问题思路,暴露思维过程。三是促进习惯养成,引中有问。包括:(1)鼓励学生提问,培养质疑能力;(2)重视动手记录,形成问题意识。同时也提供了对应的应用策略案例;最后,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节为例,应用上述策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实践研究方面,首先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的形式为模板,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对八年级上数学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在实习学校的八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由笔者授课,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实验班采用上述运用了策略的问题导学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数学成绩显着提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思路的灵活性提高;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推广、创新意识增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角度、研究成果两方面。研究角度的创新之处体现在针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从教师备课、教学实施、学生习惯养成三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对话式”教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分为提问、思考、作答三个环节,并结合实践案例根据这三个基本环节归纳了互动性问题和任务性问题的作用。
曹勇[7](2020)在《提升化学学习中类比迁移能力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知识的类比迁移,通过知识的类比迁移,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学会举一反三,从而实现知识之间的整合。学会类比迁移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极为重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再次强调“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理念尤为必要。化学作为一门拥有庞大繁杂知识网络体系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也拥有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因而在教师教学化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促进学生加强化学知识的联系整合,是当今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一大方向。笔者在本文阐述类比迁移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之上,拟定了关于高一学生知识类比迁移能力的调查问卷。从认知水平、思维定势、抽象概括能力、类比推理能力这四个维度设置调查问卷,并且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高一学生化学类比迁移能力和水平的情况,找到影响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知识类比迁移的相应因素,在获得问卷调查得到的整体数据基础之上,进行高一学生化学知识类比迁移能力前测的调查。本研究主要对于高一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为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化学类比迁移教学的方法策略。本文的创造性是基于类比迁移理论教学策略指导之下进行四步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是化学知识、方法教学设计。设置实验班级和控制班级,实验班级进行教学设计实践。在完成教学实践之后,设置后测试卷,衡量学生们的化学认知水平和类比迁移能力。最后得出在基于类比迁移理论下的四步教学法教学设计,可以显着地提高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周荞[8](2020)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四步教学模型在中职专业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以《VI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中职学校招生难、“学困生”多、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等问题仍然突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下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是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研究将微信这一款为学生所喜爱的免费应用程序应用于教学。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设计了四步教学模型,实施以翻转课堂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改良,并将其运用于笔者所授的平面设计专业典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VI设计》中。论文提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四步教学模型,即课前教学准备——课前知识学习——课中技能练习——课后知识技能内化提升,阐述了每一步的功能和构建步骤。论述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开发模式,介绍了视频资源和图文资源的制作思路。对微信公众平台运用于中职专业课教学进行的可行性调研表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都认为是可行的。随后,在贵阳市某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了微信公众平台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该校平面设计专业两个班级参与了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验。实验结束后对两个班的学习态度、任务参与度、理实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进行分析,实验班在三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班。通过研究证明了微信公众平台辅助中职课堂教学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谭隽雯[9](2020)在《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初中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体育教学现在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向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本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的需求和教学的需要。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如何解决学生主动性差甚至反感运动,学生对体育学习有怎样的新需要,怎样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带来新的、持续的动机激发,运用新的相关教学方法与练习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和保持,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等等一系列问题始终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的等待探究的。本研究根据体育教学实践,以跨越式跳高为教材,ARCS动机模式作为理论指导,将根据ARCS动机设计理论设计的策略运用到跳高教学之中,探究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不同教材、教学对象、教学情境下的效果,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否产生新的效果。在吸收传统教学模式原有教学研究的诸多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依据ARCS动机模式理论,结合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应用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和调整教学计划及使用的设计策略,并通过教学实验检验对其在跳高教学中的动机激励效果和学习成绩促进效果。探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基于该动机模式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影响,以期在中学生田径教学实践中产生积极效果提供促进发展的新思路。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相关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在学习动机方面,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跳高教学的应用中与传统教学对比,总体水平上P值<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相关性、自信心、满足感三个范畴P值<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注意力范畴P值<0.05具有显着性差异。2.通过试验后对比两种教学的跳高高度成绩和技术成绩,两项成绩P值<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设计模式具有更好的对学习效果的提高。3.通过研究分析发现,ARCS动机设计模式更有效的将学生学习动机的积极影响反映到了学习成绩的增长上,改善了学习情绪,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态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认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相关性、自信心范畴产生了明显的促进效果。对比传统教学模式,两个教学模式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激励与保持效果,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方面更具有稳定性和普适性,但在教学与学习动机的效果上看,ARCS动机设计模式对由学习兴趣到学习成绩的转化效果更好。
巨生花[10](2020)在《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语法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语言运用的依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要求学生具备的第一项能力为英语语言能力,其中就包括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必要条件。然而,我国目前一些中小学英语教材在编排时弱化语法,采用隐性语法教学的方式,这导致许多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语法概念不清,影响了英语语言能力的形成。英语学习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英语语言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基础不牢固,到了高中,英语语法从深度、难度和广度上都增加了很多,致使许多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困难重重,英语语法教学自然也就成了高中英语教学的难点。但现阶段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枯燥乏味,教师累、学生苦,教学效果还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法教学迫切需要改进。可喜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的现代化元素融入到了教育教学工作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使笔者找到了语法教学改革的方向。本研究借鉴现有的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以某市某高中高二6班的4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际操作之中,针对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行动研究:第一,如何实现高中英语语法课堂的翻转?第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高中生英语语法学习兴趣和态度有什么影响?第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高中生英语语法学习成绩有什么影响?就如何实现高中英语语法课堂翻转教学的问题,笔者在本研究的第五章中通过倒装句和定语从句的具体实例来做了详细的阐述;此外,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测试、抽样访谈、课堂观察和教学日志等研究工具来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翻转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态度,而且比较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成绩。通过两轮行动研究,笔者发现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鉴于其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以在未来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实践。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硬件设备的改进,软件平台的成熟,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相信会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们勇于实践、不断摸索、积极创新,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本土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二、物理四步教学模式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理四步教学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主观能动性培养的初中生物学“双主四步”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
1.1.2 传统的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弊 |
1.1.3 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及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不足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观察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实验研究法 |
1.4.5 统计分析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主观能动性 |
2.1.2 课堂教学模式 |
2.1.3 双主四步 |
2.2 研究现状 |
2.2.1 关于主观能动性的研究 |
2.2.2 关于双主教学模式的研究 |
2.3 相关理论 |
2.3.1 主观能动性对学习的影响 |
2.3.2 主体性教育理论 |
2.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4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3.5 教学论基础 |
第三章 初中生缺乏学习生物学主观能动性的成因分析 |
3.1 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主观能动性的问卷设计 |
3.2 问卷调查对象和问卷时间 |
3.3 初中生学习生物学主观能动性问卷统计分析 |
3.3.1 主观能动性分析 |
3.3.2 主观能动性各维度数据分析 |
3.4 初中生学习生物学主观能动性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3.4.1 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
3.4.2 教师对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缺少认知与行动 |
3.4.3 主观能动性是受学生的意识支配的 |
3.5 调研小结 |
第四章 初中生物学“双主四步”教学模式的设计 |
4.1 初中生物学“双主四步”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可行性分析 |
4.2 初中生物学“双主四步”教学模式渗透对主观能动性培养 |
4.2.1 “双主”课堂对培养主观能动性的渗透 |
4.2.2 创设教学情境对培养主观能动性的渗透 |
4.2.3 合作探究对培养主观能动性的渗透 |
4.2.4 当堂训练环节对培养主观能动性的渗透 |
4.2.5 回顾目标环节对培养主观能动性的渗透 |
4.3 应用原则 |
4.3.1 双主原则 |
4.3.2 问题核心原则 |
4.3.3 教学环节有序性原则 |
4.3.4 有效分组原则 |
4.3.5 信息技术支持原则 |
4.4 初中生物学“双主四步”教学模式对培养主观能动性渗透的操作设计 |
4.4.1 新授课操作方法 |
4.4.2 复习课操作方法 |
4.4.3 实验课操作方法 |
4.5 模式应用条件 |
第五章 教学实践及其结果分析 |
5.1 教学实践实施及评价 |
5.1.1 教学实践对象和实践时间 |
5.1.2 评价方法 |
5.2 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中的教学设计案例 |
5.2.1 教学案例1——《实验课—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
5.2.2 教学案例2——《新授课—食物链》 |
5.2.3 教学案例3——《专题复习—显微镜的用法和临时装片的制作》 |
5.3 教学实践结果及分析 |
5.3.1 《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主观能动性》问卷结果及分析 |
5.3.2 课堂评价表结果分析 |
5.4 实践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反思与建议 |
6.2.1 反思 |
6.2.2 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初中生学习生物学主观能动性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基于3C-FIAS的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课堂言语”的研究现状 |
(二)“FIAS”的研究现状 |
(三) “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师生互动 |
(二)探究式教学 |
(三)课堂教学语言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师生互动理论 |
(三)人本主义理论 |
(四)认知主义理论 |
第三章 3C-FIAS研究工具简介 |
一、FIAS互动分析系统的简介 |
二、3C-FIAS互动分析系统 |
(一)编码规则及记录标准 |
(二)数据处理 |
(三)分析方法 |
第四章 基于3C-FIAS的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教学实录编码 |
四、数据分析 |
(一)矩阵分析 |
(二)比率分析 |
(三)曲线分析 |
第五章 3C-FIAS研究结果及分析 |
一、案例中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
(一)互动形式特点 |
(二)课堂结构特点 |
(三)课堂氛围特点 |
(四)课堂教学风格与倾向特点 |
二、案例中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
(一)直接影响较多 |
(二)鼓励语言较少 |
(三)碎片式问题较多 |
第六章 优化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 |
二、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 |
三、调整提问方式,精心设计问题 |
四、合理设计探究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
五、适当留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差异教育理念下“学-研-用-创”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以S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倡导中小学积极探索科学性教学模式 |
2.提高教学模式建构创新发展动力迫在眉睫 |
3.教学模式建构缺乏支持性文化氛围的营造 |
(二)文献综述 |
1.差异教育理念 |
2.教学模式建构 |
(三)研究设计 |
1.研究问题 |
2.研究方法 |
3.研究过程 |
(四)研究意义 |
1.丰富教学模式建构理论研究 |
2.挖掘教学模式建构方式方法 |
3.创建学校教学模式建构机制 |
一、基础理论研究 |
(一)差异教育理念 |
1.差异教育理念的文化渊源与理论基础 |
2.差异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与核心主张 |
3.差异教育理念的时代价值与教育借鉴 |
(二)教学模式建构 |
1.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内涵 |
2.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结构 |
3.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
4.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方法 |
5.教学模式建构的发展方向 |
二、个案学校素描 |
(一)学校历史文化 |
1.历史传承,共同建设 |
2.要点切入,整体共进 |
3.有机联系,知行合一 |
(二)学校课程体系 |
1.学生中心,有机整体 |
2.多元共生,相辅相成 |
3.多元评价,实现发展 |
(三)教师发展现状 |
1.结构老化,人才缺失 |
2.意识固化,方法单一 |
3.思想转变,能力提升 |
三、差异教育理念下“学-研-用-创”教学模式的建构历程 |
(一)学校理念启发阶段 |
1.“三步教学策略” |
2.问题反思 |
(二)模式雏形初探阶段 |
1.小学部“四步教学法” |
2.初中部“五步导学法” |
3.问题反思 |
(三)学段模式整合阶段 |
1.“学导-研点-练评”教学模式 |
2.问题反思 |
(四)内涵反思调试阶段 |
1.“学-研-练”教学模式 |
2.“学-研-用”教学模式 |
3.问题反思 |
(五)模式完善提升阶段 |
1.“学-研-用-创”教学模式 |
2.问题反思 |
四、差异教育理念下“学-研-用-创”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
(一)理念解读 |
1.奠定理论基础 |
2.营造文化场域 |
3.构建发展目标 |
(二)目标指向 |
1.学生品德修养的提升 |
2.学生智慧能力的提高 |
3.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 |
(三)建构原则 |
1.贯彻差异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
2.整体普适性与学科适用性相结合 |
3.学校放权做减法师生生成做加法 |
(四)操作要素 |
1.“学”:独立学习 |
2.“研”:深度学习 |
3.“用”:现场运用 |
4.“创”:创新发展 |
(五)评价机制 |
1.缩小学生两极差距 |
2.关注学生优势领域 |
3.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五、差异教育理念下“学-研-用-创”教学模式的建构机制 |
(一)多元主体联动合作机制 |
1.学校发展的指引 |
2.教育局提供契机 |
3.专家团队的协助 |
(二)原生教育思想表达机制 |
1.校长办学理念的奠基 |
2.教师教学实践的凝练 |
3.学生学习需求的表达 |
(三)内外动力联合发展机制 |
1.校际合作启发 |
2.专家团队入校 |
3.教师队伍培养 |
(四)教研论坛资源共享机制 |
1.“同课异构”研修活动 |
2.学区教学主题研修活动 |
3.教育家成长共同体论坛 |
(五)差异教学模式落实机制 |
1.学科教学模式建设 |
2.典型案例库的建设 |
3.学习任务单的开发 |
六、典型课例呈现及效果分析 |
(一)课例呈现 |
1.七年级语文课《木兰诗》 |
2.五年级数学课《分数乘法》 |
3.九年级英语课《Mom knows best》 |
(二)课例分析 |
1.课堂观察 |
2.理念诠释 |
3.操作程序 |
4.策略实施 |
5.价值实现 |
(三)课例反思 |
1.教学环节流畅循序渐进 |
2.教学目标表述混淆主体 |
3.个别教学环节不够深入 |
七、结论、反思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教学模式建构的结果指向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共同促进 |
2.教学模式建构的机制是为校内自下而上与校外合作联动的有机整体 |
3.教学模式建构的价值取向教育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
(二)现存问题 |
1.教学目标设定笼统 |
2.评价体系设计缺失 |
3.操作实施适配困难 |
(三)改进策略 |
1.完善教学模式建构体系 |
2.营造学校文化氛围支撑 |
3.提升教师理论知识水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德式“四步教学法”在高职商科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式“四步教学法”在我国高职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
(一)德式“四步教学法”的内涵与应用场景 |
(二)德式“四步教学法”在我国高职的运用 |
二、我国高职商科课堂教学运用“四步教学法”的探索 |
(一)高职商科教学较少运用德式“四步教学法”的原因 |
(二)高职商科教学运用德式“四步教学法”的几点理由 |
1.德式“四步教学法”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路径 |
2.德式“四步教学法”是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选择 |
3.德式“四步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并不产生根本冲突 |
4.商科教育的学科特性也适合采用德式“四步教学法” |
(三)高职商科课堂教学运用德式“四步教学法”的实践 |
1.课程设计思路 |
2.课程教学安排 |
3.课程教学方法 |
4.课程教学效果 |
三、我国高职商科课堂教学运用“四步教学法”的策略 |
(一)深入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掌握“四步教学法”的精髓 |
(二)积极构建相应课堂教学环境,奠定“四步教学法”的基础 |
(三)大力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确保“四步教学法”的效果 |
四、结语 |
(5)两种教学方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 |
1.2 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
1.3 亳州市XX中学课堂教学改革 |
2 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 |
2.1 翻转课堂的概念界定 |
2.2 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
2.3 亳州市XX中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
2.4 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学课例 |
2.5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调查分析 |
3 智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
3.1 智慧课堂的概念界定 |
3.2 智慧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
3.3 亳州市XX中学智慧课堂教学实践 |
3.4 智慧课堂模式下教学课例 |
3.5 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的调查分析 |
4 两种教学方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分析与应用探索 |
4.1 两种教学方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特点分析 |
4.2 两种教学方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
5 结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亳州XX中学翻转课堂实施方案 |
附录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4亳州市XX中学智慧课堂实施方案 |
附录5 |
致谢 |
(6)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1.理论需求 |
2.实践需要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
1.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研究 |
2.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环节研究 |
3.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原则研究 |
4.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 |
三、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 |
(一)问题的界定 |
(二)问题导学的界定 |
(三)教学模式的界定 |
(四)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界定与本质 |
(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1.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3.认知教学理论 |
4.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
(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
1.提问 |
2.思考 |
3.作答 |
四、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
(二)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1.对教师的问卷编制 |
2.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三)对学生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1.对学生的问卷编制 |
2.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四)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
1.教师因素的不足 |
2.学生因素的不足 |
3.原因分析 |
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一)科学设置问题问中蕴导 |
1.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
2.增强趣味激发兴趣 |
3.递进追问变式拓展 |
4.构建框架提升素养 |
(二)适时引导思考导中含问 |
1.掌握提问方式促进问题生成 |
2.剖析问题思路暴露思维过程 |
(三)促进习惯养成引中有问 |
1.鼓励学生提问培养质疑能力 |
2.重视动手记录形成问题意识 |
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实践研究 |
(一)实践情况介绍 |
1.实践对象 |
2.实践课题 |
(二)构建问题导学系统框架 |
(三)实践案例课堂实录 |
1.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课题 |
2.引导学生观察提出猜想 |
3.尝试证明猜想探究新知 |
4.渗透数学思想巩固练习 |
5.归纳总结反思课堂小结 |
6.课后趁热打铁布置作业 |
(四)课后反思点评与反馈 |
1.自我反思 |
2.高级教师点评 |
3.学生上课心得与反馈 |
七、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成效 |
(一)实验对象与实验材料 |
1.实验对象 |
2.实验材料 |
(二)实验假设与实验方法与实验原则 |
1.实验假设 |
2.实验方法 |
3.实验原则 |
(三)实验过程 |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
1.对照班和实验班前测成绩分析 |
2.对照班和实验班实验结果分析 |
(五)实验小结与反思 |
1.成功之处 |
2.不足之处 |
八、研究小结与反思 |
(一)研究小结 |
(二)研究反思与优化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7)提升化学学习中类比迁移能力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2.1 类比迁移理论概述及概念界定 |
2.2 类比迁移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2.3 化学类比迁移的过程 |
第三章 高一学生化学类比迁移能力的问卷调查 |
3.1 问卷调查目的 |
3.2 问卷调查的设计 |
3.3 问卷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
3.4 类比迁移能力前测 |
第四章 高一学生化学类比迁移能力的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
4.1 高一学生化学类比迁移能力总体情况分析 |
4.2 高一学生化学知识类比迁移分析 |
4.3 高一学生化学方法类比迁移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措施 |
5.1 提升高一学生化学类比迁移能力的方式及教学策略 |
5.2 教学设计 |
5.3 对建立的类比迁移新行为进行评价 |
5.4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四步教学模型在中职专业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以《VI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微信 |
2.1.2 微信公众平台 |
2.1.3 教学模式 |
2.1.4 中职专业课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布鲁姆教育目标理论 |
第3章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四步教学模型设计 |
3.1 中职专业课教学现状分析 |
3.1.1 现状分析 |
3.1.2 微信公众平台运用于中职专业课教学的优势 |
3.2 微信公众平台的教育功能分析 |
3.3 融入翻转课堂思想的微信公众平台教学模型设计思路 |
3.4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四步教学模型设计 |
3.4.1 课前教学准备 |
3.4.2 课前知识学习阶段 |
3.4.3 课中技能练习阶段 |
3.4.4 课后知识技能内化提升阶段 |
第4章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开发 |
4.1 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设计 |
4.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设计的目的 |
4.1.2 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设计的原则 |
4.2 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制作过程 |
4.2.1 视频资源的制作方法 |
4.2.1.1 前期准备 |
4.2.1.2 录制视频 |
4.2.2.3 后期剪辑 |
4.2.2 图文资源的制作方法 |
第5章 微信公众平台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5.1 微信公众平台运用于中职专业课教学可行性的调研 |
5.1.1 调查问卷指标设计 |
5.1.2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5.1.3 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
5.2 实验设计 |
5.2.1 变量设计 |
5.2.2 实验设计 |
5.3 准备阶段 |
5.3.1 教学对象分析 |
5.3.2 学习内容分析 |
5.3.3 确定学习目标 |
5.4 教学实施阶段 |
5.4.1 课前教学准备 |
5.4.2 课前知识学习 |
5.4.3 课中技能练习阶段 |
5.4.4 课后知识技能内化提升阶段 |
5.4.5 作品评价 |
5.5 实验结果 |
5.5.1 学习态度 |
5.5.2 任务参与度 |
5.5.3 后测成绩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的不足 |
6.2.2 下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初中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贯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
1.1.2 推进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为教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
1.1.3 扩充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实验经验 |
1.1.4 促进体育教学理念的发展革新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验研究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ARCS动机模式应用理论基础与跳高教学的激励策略设计 |
3.1.1 跳高教学注意力策略设计 |
3.1.2 跳高教学相关性策略设计 |
3.1.3 跳高教学自信心策略设计 |
3.1.4 跳高教学满足感策略设计 |
3.2 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初中跳高教学中的教学设计 |
3.2.1 跳高教学目标 |
3.2.2 基于跳高教学的ARCS动机理论跳高教学动机设计过程 |
3.2.3 跳高教学计划 |
3.2.4 跳高教学内容 |
3.2.5 跳高教学程序 |
3.3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的学习动机、跳高成绩、基本素质结果分析 |
3.3.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分析 |
3.3.2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跳高成绩结果分析 |
3.3.3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结果分析 |
3.4 实验后对照班、实验班的学习动机、跳高成绩、基本素质结果分析 |
3.4.1 实验后对照班、实验班的学习动机结果分析 |
3.4.2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的跳高成绩结果分析 |
3.4.3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的基本素质结果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本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
4.2.2 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在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附录G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
1.1.2 传统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
1.1.3 信息技术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 |
2.1 翻转课堂概念综述 |
2.1.1 翻转课堂的概念 |
2.1.2 翻转课堂的本质特征 |
2.1.3 翻转课堂的必备工具 |
2.2 理论框架 |
2.2.1 自主学习理论 |
2.2.2 合作学习理论 |
2.3 翻转课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翻转课堂的国外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
2.3.2 翻转课堂在国内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
2.3.3 翻转课堂在国内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调查问卷 |
3.4.2 访谈 |
3.4.3 课堂观察 |
3.4.4 教师日志 |
3.4.5 测试 |
3.5 研究步骤 |
第四章 研究过程 |
4.1 先导性研究 |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2.1 方案 |
4.2.2 实施 |
4.2.3 反思 |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3.1 方案 |
4.3.2 实施 |
4.3.3 反思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1 翻转课堂用于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操作步骤 |
5.2 基于翻转课堂的语法教学对高中生英语语法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影响 |
5.2.1 基于翻转课堂的语法教学对高中生英语语法学习兴趣的影响 |
5.2.2 基于翻转课堂的语法教学对高中生英语语法学习态度的影响 |
5.3 基于翻转课堂的语法教学对高中生英语语法学习成绩的影响 |
5.3.1 第一轮行动研究测试成绩的分析与讨论 |
5.3.2 第二轮行动研究测试成绩的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果 |
6.2 研究启迪 |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学前调查问卷结果 |
附录3 教学后调查问卷结果 |
附录4 两轮访谈提纲 |
附录5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6 定语从句微课教学视频观看统计表 |
附录7 教师听课记录表 |
附录8 两轮语法测试结果 |
附录9 教师日志节选 |
附录10 倒装句自主学习任务单 |
附录11 定语从句自主学习任务单 |
附录12 英语语法翻转课堂第一轮前测试卷 |
附录13 英语语法翻转课堂第一轮后测试卷 |
附录14 英语语法翻转课堂第二轮前测试卷 |
附录15 英语语法翻转课堂第二轮后测试卷 |
致谢 |
四、物理四步教学模式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主观能动性培养的初中生物学“双主四步”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 商荣芳. 延安大学, 2021(11)
- [2]基于3C-FIAS的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行为研究[D]. 张玮.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3]差异教育理念下“学-研-用-创”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以S校为例[D]. 李红瑶.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4]德式“四步教学法”在高职商科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 阳大胜.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20(04)
- [5]两种教学方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牛超群. 西南大学, 2020(05)
- [6]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兰凤.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7]提升化学学习中类比迁移能力的应用研究[D]. 曹勇. 西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四步教学模型在中职专业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以《VI设计》为例[D]. 周荞. 西南大学, 2020(01)
- [9]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初中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谭隽雯.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10]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行动研究[D]. 巨生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