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达国家肉牛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刘沂霖[1](2021)在《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代、F2代生长性能与肉品质的比较》文中认为在育种方面,肉牛业发达国家以本品种选育为主,肉牛生产性能持续提高。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以本地黄牛和杂交改良群体为主,缺少高档肉牛品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种业还存在差距。良种覆盖率低,平均胴体重、产肉率、高档肉比率较国外专门化肉牛品种相比差距较大,缺少专门化肉牛品种和自有品牌。通过引进国外优良品种与本地肉牛品种进行杂交育种,是开展新品种培育和商品牛生产等广泛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试验以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牛为研究对象,选择杂交牛F1代与F2代,对二者生长性能与牛肉品质进行比较,旨在探索优质高档肉牛品种培育方法,丰富专门化肉牛品种,促进肉牛产业经济繁荣。试验选择9月龄左右的健康未阉割公牛犊F1、F2各12头,共24头,F1为第I组,F2为第II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牛组成1个圈,共分6个圈。所有试验牛均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进行集中育肥试验和屠宰试验,评定分析F1、F2代公牛群体的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试验结果如下:1、育肥性能:在试验周期内,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代与F2代的体重和日增重差异均不显着(P>0.05)。体尺结果显示,F2代的体高体斜长均小于F1代,虽然在10-13月龄和21-26月龄期间F1代与F2代的耗料量存在显着差异,但料重比无差异(P>0.05)。2、屠宰性状方面,杂交F1代与F2代的宰前活重无差异,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眼肌面积,胴体背膘厚无显着性差异。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2代的脂色与F1代无差异,但肉色、大理石纹、牛肉等级性状均优于F1代。杂交F1代与F2代的高档肉块里脊、外脊、眼肉、上脑以及优质肉块中黄瓜条、米龙、牛霖、腱子肉的重量无差异。3、肉质方面,与F1代牛相比较,F2代牛的脂肪含量,能量,蛋白质含量均有增加,但差异不显着,钙和磷含量有减少趋势,但同样差异不显着。牛肉中16种氨基酸除精氨酸显着高于F1代牛肉中的含量外(P≤0.05),其余15种均为极显着高于F1代牛肉中含量(P≤0.01)。必需氨基酸显着高于F1代。F2代牛肉中UFA含量,UFA/SFA,极显着高于F1代,而SFA含量,PUFA含量,PUFA/UFA极显着低于F1代。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2代牛肉的锌含量均显着高于F1代。杂交F1代与F2代牛肉的能量、蛋白质、脂肪、铁、硒、钴含量无差异。
班承纪[2](2020)在《都安瑶族自治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都安瑶族自治县肉牛产业的推动,其发展的“贷牛还牛”取得一定成就,帮助诸多贫困户增收脱贫,然而,在其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对其肉牛产业情况加以分析与研究。鉴于此,本文运用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当前都安县肉牛产业情况展开深入调研。本文首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内容,其次从肉牛产业占比、养殖规模、品种、养殖户分布等方面分析了都安县肉牛养殖现状,接着从“贷牛还牛”发展规模、分布、整合资金和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介绍了都安县“贷牛还牛”产业扶贫现状,同时论述了都安县肉牛屠宰加工流通情况,找出当前都安县肉牛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相应解决策略。通过研究发现,都安瑶族自治县肉牛养殖品种以水牛、黄牛、改良牛3大优质肉牛品种为主,其中以改良牛所占比重最大;肉牛业产出量及各类肉制品产量占比逐年上升,“贷牛还牛”产业扶贫初具成效,近几年“贷牛还牛”发展规模逐步扩大;肉牛屠宰加工流通逐步增强,牛肉及牛肉制品产品结构渐趋多元化,销售范围更为广泛,渠道更为多样。结果表明当前都安县肉牛产业尤其是“贷牛还牛”发展良好,使农户、企业和政府均有盈利,探索出新的产业扶贫模式。但其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养殖农户大幅度减少,养殖结构失衡、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肉牛产品加工业发展程度低、养殖成本逐年上升、生产方式落后、牛肉产品价格起伏不定。究其原因,是由于养殖环境改变、养殖技术滞后、收益较低、屠宰加工环节技术问题、农村配套设施落后、相关政策措施不健全及市场竞争压力大,发展空间缩减等导致的。针对肉牛产业存在的问题结合都安县实际情况,从增加资本和政策扶持力度、保证食品安全、建立“瑶山牛”等品牌、加强肉牛疫病防控工作、加强业务指导、完善饲料供应体系、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及推进供给侧改革等层面提出了都安县肉牛产业发展对策,以期为都安县肉牛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李常挺[3](2020)在《广西肉牛新发再发疫病的诊断和病原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广西肉牛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牛只存栏数量的增长和饲养密度的增大,疫病发生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为了了解并掌握广西肉牛的疫病流行与发生情况,发现新的疫病以及过去曾严重流行得到控制、现在又重新危害养牛业的再发疫病,2018-2019年在广西肉牛肉羊创新团队疫病控制专家团队带领下,通过临床接诊、现场采样、病理剖检和类症鉴别方法,结合实验室诊断,发现了4种可能危害产业发展的重要疫病病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牛丘疹性口炎病毒。发病犊牛体温正常、表现流涎、口腔糜烂,无异物接触和口腔损伤史。刮取病牛齿龈糜烂充血增生物和痂皮病料,PCR检测口蹄疫病毒、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和牛流行热病毒均为阴性;该病料样品扩增出91 bp的条带,测序结果与Gen Bank的牛丘疹性口炎病毒基因序列比对,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5.56%,表明样品含有牛丘疹性口炎病毒,结合发病犊牛的临床特征性症状,可以确定该犊牛感染牛丘疹性口炎病毒而引起发病。2、牛乳头瘤病毒。病牛的特征性临床症状主要是在头部、颈部和背部皮肤出现明显的瘤状物,突出于皮肤表面,大小不一,椰菜花样,最大的瘤状物直径可达8 cm,精神、食欲、体温等均无异常。瘤状物压片镜检未发现寄生虫,涂片染色镜检也未见细菌。瘤状物制作的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可见表皮和真皮增生、癌细胞呈梭形或星形,癌巢中心细胞角化过度,呈同心圆状结构,形成典型的癌珠。PCR检测瘤状物病料为牛乳头瘤病毒阳性。设计5对引物扩增病毒全基因组,胶回收PCR产物,克隆,筛选阳性质粒送测序。采用生物学软件MEGA对获得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其与牛乳头瘤病毒-1型处在同一分支。3、牛源志贺氏菌。某牛场突发一起高热不退、呼吸急促、腹泻拉血便的急性病例,病牛死亡前表现前后脚划动、似游泳的神经症状。从病死牛的肠道中分离获得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经表型特征、16Sr 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生化试验,鉴定是志贺氏菌。以0.5麦氏比浊菌浓度进行小鼠致病力试验,接种细菌的10只健康小鼠24 h内全部死亡,死亡率100%。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和环丙沙星对该菌有作用,临床联合应用头孢曲松钠和环丙沙星,有效减少牛只的急性死亡。4、A型产气荚膜梭菌。2019年4-10月,广西百色、合浦、河池、北海、南宁等地出现牛突发的急性猝死病例,现场病理剖检可见死亡牛腹部明显膨胀,十二指肠和空肠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肺出血。从上述5个病例的肠粘膜内容物中均分离获得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经表型特征、生化试验和产气荚膜梭菌特异性引物PCR鉴定,该菌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其他脏器均未分离出细菌。接种分离菌的10只健康小鼠36 h全部死亡,死亡率100%。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钠、头孢拉定钠、头孢曲松钠和氨苄西林5种药物敏感。结论:通过对4类病例的病原检测,结合资料查新,可以确定牛丘疹性口炎病毒、牛乳头瘤病毒、牛源志贺氏菌为广西肉牛新发疫病的病原。A型产气荚膜梭菌为广西肉牛再发疫病的病原。这4种新发再发病原对广西肉牛养殖具有一定潜在的威胁,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对病原学开展深入研究和研发新型快捷检测技术,为广西肉牛疫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王政洋[4](2020)在《不同比例精饲料对西门塔尔牛生长性能和养殖效益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精饲料,对中国西门塔尔牛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的影响,探究最适宜的由玉米代替浓缩料的精饲料比例,为小规模肉牛育肥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选择30头体况良好、月龄相同(7个月)且体重相近的中国西门塔尔牛,随机分为3组(A、B、C组),每个组10个重复,3组分别饲喂不同精饲料比例的日粮。在精粗比3:7的基础上,对照A组:饲喂2:8(浓缩料:玉米)比例的日粮;试验B组:饲喂2.5:7.5(浓缩料:玉米)比例的日粮;试验C组:饲喂3:7(浓缩料:玉米)比例的日粮。饲养试验期为72 d,其中预饲期为12 d,正试期为60 d。具体试验结果如下:(1)日粮中不同比例精饲料配比对料重比、体斜长和胸围等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且随着日粮中精料比例的增加,试验牛的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增加,但各试验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体高有显着增长(P<0.05)。(2)日粮中不同比例精饲料配比对中国西门塔尔牛的基础生理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无显着性影响(P>0.05)。(3)在养殖效益方面,对照A组的日粮7.14元(头·d)-1,试验B组的日粮7.35元(头·d)-1,试验C组的日粮7.56元(头·d)-1,投入成本费用无显着性差异(P>0.05),另外,对照A组中,平均收益为19.13元(头·d)-1;试验B组的平均收益为21.58元(头·d)-1;试验C组的平均收益为22.87元(头·d)-1。综上所述,本实验条件下,当日粮中精饲料比例在3:7(浓缩料:玉米)时,对中国西门塔尔牛生产性能影响最大、投入成本最高,但养殖效益也最大。
王敏[5](2020)在《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放牧和舍饲是我国肉牛的两种主要饲养方式,在日粮、饮水、环境、饲养管理与动物福利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传统上,我国西部和北部是肉牛的主产区,以放牧饲养为主;随着农区粮食资源的逐年丰富和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舍饲肉牛养殖迅速发展,已在我国肉牛产业中占主导地位。舍饲养殖可根据肉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求,为其提供合理的日粮配比,能够有效提高肉牛生产性能,缩短育肥时长,增加养殖效益。随着肉牛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肉牛营养代谢病发生率逐年升高,牛肉产品的质量问题时有发生。放牧养殖因其饲养环境天然、绿色、无污染,其牛肉产品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开展放牧和舍饲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的营养代谢、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对比研究,对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蒙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体重400 kg左右,体况相近、健康的西门塔尔公牛2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头,建立肉牛放牧和舍饲模型,试验期为120天。分别采用HPLC、GCMS、ICP-MS、ICP-OES、ELISA、HE染色和MASSON染色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的日粮、饮水、管理等差异,及肉牛血液生化指标、尿液生化指标、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差异,为优质肉牛饲养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肉牛不同饲养方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肉牛在饲草营养、饮水质量、饲养环境及动物福利等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放牧肉牛新鲜牧草中的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总体含量较为均衡,优于舍饲肉牛的苜蓿、谷草、青干草和玉米秸秆等饲草;放牧肉牛饮水的臭和味、肉眼可见物、色度、浑浊度及菌落总数等品质指标均次于舍饲肉牛饮水(p<0.05);放牧肉牛的给料给水次数、饲养密度、环境噪音及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等福利指标均显着优于舍饲肉牛(p<0.05)。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液和尿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肉牛血清ALT、AST、LDH、GGT、ALP含量显着高于舍饲肉牛(p<0.05),提示放牧肉牛生长代谢活动旺盛,蛋白质代谢水平及糖无氧酵解能力优于舍饲肉牛;放牧肉牛血清HP、IL-6、IL-8含量显着高于舍饲肉牛(p<0.05),提示放牧肉牛免疫机能高于舍饲肉牛;舍饲肉牛血清EPI、PTH含量与放牧肉牛差异显着(p<0.05),提示舍饲肉牛可能受环境噪音、饲养密度、人为干预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舍饲肉牛血清BA含量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提示舍饲肉牛存在一定程度脂质代谢异常;舍饲肉牛尿液pH值显着低于放牧肉牛(p<0.05),可能与舍饲肉牛能量饲料比例较高、运动量较少有关,提示舍饲肉牛有代谢性酸中毒风险。研究表明,两种饲养方式肉牛血尿代谢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放牧肉牛血尿生化指标优于舍饲肉牛。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舍饲肉牛的体增重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舍饲肉牛的体高、胸围和后腿围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舍饲肉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净肉率、眼肌面积均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研究表明,舍饲肉牛的育肥性能、生长发育性能、胴体性能均优于放牧肉牛。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牛肉的蒸煮损失率、熟肉率、肌纤维等肉品质指标显着优于舍饲牛肉(p<0.05);TAA、维生素C、维生素B1、P和K含量均显着高于舍饲牛肉(p<0.05);提示放牧牛肉更具有营养价值。舍饲牛肉的各种脂肪酸含量均显着高于放牧牛肉(p<0.05),可能与舍饲肉牛能量饲料比例较高,运动量过少有关。综上,舍饲肉牛可能存在应激反应、脂质代谢异常、免疫机能较弱、牛肉品质较差等问题,生产中加强舍饲肉牛的饲养管理,提高舍饲肉牛福利,优化舍饲日粮配比,有利于减少舍饲肉牛的应激反应,改善其代谢水平,增强抗病能力,提高舍饲牛肉的品质。放牧肉牛生产性能较低,生产中提高放牧肉牛的饮水质量,在枯草期适当补饲精料,有利于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增加养殖效益。在蒙东地区青草期放牧,枯草期舍饲是最佳饲养方式。
李若灵[6](2020)在《长宁县九牛肉牛养殖场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迅速。随着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加上非洲猪瘟对养猪产业而供应不足的间接影响,牛肉消费总体上仍将继续增长。肉牛生产效益的提高,关键是养殖规模。我国很多地区肉牛生产,借助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肉牛产业新型经营体系,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规模经营示范区。《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对肉牛业的产业布局提出明确要求:巩固发展中原产区,稳步提高东北产区,优化发展西部产区,积极发展南方产区。一般,饲草料占肉牛业生产成本的70%以上。南方有较好的水热资源,随处可见草地山坡,有一定规模的面积适宜人工种草,但由于人口密度大,加上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难点,在饲草料的开发利用方面还有待加强,青贮、氨化等技术推广普及不够,草畜不平衡严重。在目前发展规模化养殖肉牛的背景下,草畜矛盾更加凸显。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横向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外学者肉牛产业相关研究,以长宁县九牛肉牛规模化养殖场为研究对象,了解该肉牛养殖场饲草料供需情况,因地制宜提供解决办法和措施,化解草畜供需矛盾,对稳定发展肉牛业、提高经济效益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同时对南方一些规模化肉牛养殖场提供一定借鉴作用。四川省宜宾市区位优势独特,具有发展肉牛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长宁县九牛肉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占地380亩的养殖基地,公司建有3500余亩的优质饲草种植基地,肉牛品种为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养殖以短期育肥为目的,引进1周岁左右的架子牛,平均育肥4个月出栏。2019年肉牛平均存栏量约3500头,引进架子牛平均体重约300kg。2019年共出栏肉牛约9000头,其中西门塔尔牛约7500头,安格斯牛约1500头,出栏平均体重约为600kg。一年该养牛场需鲜草31937.5t,如果换算成干草,一年大约需要15968.75t。饲喂过程中皇竹草、黑麦草、玉米秸秆、稻草可以根据季节产量互相替代,另外,养牛场全年酒糟需求量为5110t。九牛养殖场精饲料主要选用了玉米、豆粕、菜粕、麦麸、预混料、食盐,配比分别为60%、15%、10%、10%、4%、1%,平均1头牛1天喂精料4kg,一年需消耗精料共5110t。养殖场的饲草料供应体系,主要包括自给、项目配合和收购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1)种植皇竹草600亩,亩产20t;黑麦草400亩,亩产8t。全年可提供15200t草料。(2)长宁县种植青贮玉米,2018年收获1.5万亩青贮玉米,总产4万多t。另辐射带动农户2000余户,带动农户种植牧草5000亩。(3)向酒厂收购酒糟,向农户收购玉米秸秆、牧草用于青贮,精料组分别来自饲料公司和市场。肉牛行业在当地农民增收、调节居民膳食结构等有重要作用,饲草料供应成为制约当地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寻找一种完善、均衡的规模化肉牛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突破饲草料供应局限,实现全年均衡供应,对当地规模化肉牛养殖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肉牛养殖中,应从肉牛场规模、肉牛生理参数、饲料需要量、饲草料供应等对其进行分析,寻找一种良好的规模化肉牛养殖模式以及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以促进规模化肉牛养殖产业发展。
牟兰[7](2019)在《苎麻的饲用安全性及其肉牛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效果研究》文中提出饲草饲料短缺是限制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作物副产物资源较为丰富,饲用潜力较大,但饲料化利用率低。苎麻在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苎麻茎叶作为纤维利用后的剩余物,粗蛋白含量高,动物生长必需氨基酸种类丰富,是一种较好的植物性蛋白饲料资源。然而目前关于苎麻茎叶的饲用安全性及其在大型反刍动物上的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应用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苎麻茎叶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等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大、小鼠对其进行急性毒性和28d亚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通过瘤胃瘘管牛对其主要营养成分瘤胃降解特性进行研究,通过云岭牛对其进行150d肉牛饲喂效果研究,并结合我国苎麻种植和发展现状对其进行系统的综合性评价,以期为苎麻茎叶饲用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基于以上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对小鼠给予灌胃苎麻茎叶最大剂量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苎麻茎叶处理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死亡和毒性反应症状;两组小鼠的体重在灌胃期无差异,试验结束后其主要器官组织均无异常病变。本试验条件下,给予小鼠苎麻茎叶最大量为12g/kg·BW,可判定其为无毒物质。2、本研究对大鼠进行苎麻茎叶28天经口灌胃亚急性毒性试验,高、低剂量组和对照组(2g/kg·BW、1g/kg·BW、0 g/kg·BW)大鼠的行为、体重、摄食量、血液学、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学等均未发现异常改变。血液指标和组织病理学虽有个别异常,但程度较轻且同时出现在高剂量组和对照组中,可判定为常见自发性现象,不具毒理学意义,与苎麻处理无关。本试验条件下,苎麻无毒性反应剂量(NOAEL)为2.00g/kg。3、本研究对苎麻饲用化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苎麻茎叶单宁较高,达到0.48%;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高,分别为31.30%、55.80%。、42.07%;钙磷含量不平衡,钙磷比例达到17.99。青贮可改善苎麻的单宁及纤维含量,但钙磷比例仍超出反刍动物耐受范围。4、本研究对苎麻茎叶进行肉牛瘤胃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其干物质(94.31%)、有机物(87.86%)、粗蛋白(16.61%)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苎麻茎叶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降解率随着在瘤胃内培养时间增加而升高,均在72h达到最高,分别为63.05%、62.68%、83.09%、23.89%、38.93%;有效降解率分别为43.87%、42.93%、60.15%、14.72%、20.65%。5、本研究以青贮苎麻替代0%、20%和40%的青贮玉米对云岭牛进行150d饲喂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0%替代)相比,20%替代组平均日增重较高为0.81kg,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各组云岭牛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球比(A/G)、甘油三酯(TRIG)均无显着差异。20%和40%替代处理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其机体蛋白利用率更高。因此青贮苎麻替代20%、40%青贮玉米饲喂肉牛具有一定可行性。综合肉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并从实际生产效益角度出发,肉牛饲粮中青贮苎麻替代20%青贮玉米饲喂效果较佳。综上所述,苎麻茎叶中存在单宁、纤维以及钙磷比例高等饲用限制性因素。苎麻茎叶无毒,不高于2g/kg·BW的添加对动物无不良影响。其主要营养成分的降解率随着苎麻茎叶在肉牛瘤胃内滞留时间的增加而升高。青贮苎麻替代20%和40%的青贮玉米饲喂云岭牛,对其生产性能和健康均无不良影响,且青贮对苎麻茎叶的饲用价值具有一定改善作用。苎麻茎叶今后作为大型反刍动物饲料补充料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任青松[8](2019)在《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肉牛产业在我国整个畜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肉牛养殖业则是肉牛产业链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这就带动了对牛肉需求量的增加。据统计2018年全球牛肉总产量为6260多万吨,人均占有量为8.46kg,河北省的牛肉总产量为56.46万吨,人均占有量为7.51kg,对牛肉的需求仅次于猪肉。然而目前面对不断增长的牛肉消费需求和不断完善的屠宰加工技术,河北省肉牛养殖业却持续低迷,规模化养殖水平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研究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把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已有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国内外学者在肉牛养殖方面进行的研究,发现其主要在规模化、成本效益情况和市场份额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次,对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发展环境及相关主体进行了分析,发现河北省目前对肉牛规模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但是发展空间巨大;而后对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且分析了河北省发展规模养殖的巨大优势,发现河北省虽然出栏量位于全国第4位但存栏量却位于全国第16位,“重繁轻育”现象严重,且品质单一,没有培育自己的地方优质品种,在繁育方面管理水平低,造成母牛繁育能力不足,饲料价格受中美贸易战影响而提高,进而导致规模成本收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选取50家肉牛规模养殖场作为样本,将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最小经济规模模型测算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8头和33头,而河北省目前规模情况远低于测算值,规模化程度较低;然后通过分析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山东、河南先进的规模养殖经验,分析适合河北省借鉴的先进之处,探索适合河北省肉牛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经验方法。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提出针对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肉牛产业的扶持力度、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健全调控机制、积极应对贸易战;针对养殖户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度规模发展、提高自身养殖技术水平、加强疫病的防控工作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机会成本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肉牛养殖稳定发展的最小经济规模模型,通过对河北省规模养殖场进行实地调研,对50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建立最小经济规模模型,测算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阈值。第二,通过研究国内外肉牛规模养殖的先进模式,并与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对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可以借鉴的成熟养殖经验,为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
党树璋[9](2019)在《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肉牛生产国,以本地黄牛为主,存栏数近1亿头,但存在体型小,生产性能较低的缺点。为了改变现况,中国许多地区大量引进生长发育快、屠宰率和净肉率高的国外肉牛品种,对本地牛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产性能。不同的杂交模式,其杂交优势不同,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有差异。为了探究三元杂交牛的杂交效果,同时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本试验以夏西本三元杂交牛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生长发育指标、屠宰后肉质指标,结果如下:(1)夏西本杂种牛生长性能表现较高,生长速度快,尤其是早期生长速度快,成年公牛体重能达到534.17±45.75kg,体高为129.05±5.95cm,胸围197.63±8.31cm,胸宽45.82±4.71cm,管围21.99±2.03,腿围66.13±8.52。(2)夏西本杂种牛屠宰性能表现优良,胴体重为277.26±35.48kg,净肉重232.6±32.13kg,肉骨比为5.42:1,屠宰率为51.89±4.57,净肉率为43.48±3.97,胴体产肉率为83.84±3.15;而且夏西本杂交牛头、蹄、皮及各种内脏重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夏西本杂种牛肉品质表现较好,尤其是变异系数较小的指标,肌肉pH值为6.59±0.3,肉亮度为29.25±1.9,熟肉率54.47±1.58,背膘厚度为6.94±0.4mm。值得一提的是牛肉的眼肌面积达到了106.17±11.96 cm2,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理化组成来看,夏西本杂种牛肉质营养丰富,尤其是其粗蛋白含量为22.95%±0.4%,符合人们高蛋白肉质来源的标准,肌纤维直径较小,为49.76±6.45μm,肉质适口性好。(4)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试验结果显示,肾周脂肪细胞直径为104.41±25.97μm,而皮下脂肪细胞直径为101.51±18.79μm,稍小于肾周脂肪细胞,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夏西本杂交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均含有33种脂肪酸,其中SFA15种,MUFA8种,PUFA10种。而且,皮下脂肪组织中PUFA/SFA和ω-3/ω-6比值均高于肾周脂肪组织,其中PUFA/SFA差异极显着(P<0.01),而ω-3/ω-6差异不显着(P>0.05)。以上结果都表明,夏西本杂种牛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达到了国内肉牛生产的先进水平,三元杂交模式能明晰那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为提升我省肉牛育种水平和加速产业化进程奠定基础,对于农民致富和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左亚丹[10](2019)在《湖南省财政支农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财政支农投入支出不断增加,但其支农效果并没有充分释放,“三农”问题依然凸显。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也是政府保护和支持农业的重要手段。湖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受益范围,充分发挥财政支农作用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可见,湖南省财政支农如何更好的取得实际效果是当前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关系着财政支农资金的合理分配,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本文以公共产品、公共财政等的基本原理为理论指导,选取湖南省为例,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对财政支农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本文从湖南省农业概况、湖南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演变历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以湖南省2013-2017年期间财政支农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湖南省财政支农的规模、结构、效益和资金管理等现状情况,并且选取了娄底市肉牛产业发展中的财政支持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发现,湖南省财政支农力度还不够,如投入总量不足;结构还也不尽合理,如农业综合开发中忽略了对农业科技费用投入;财政支农效益也并不乐观,表现为财政支农产出效率偏低,资金利用率低下;财政支农资金种类繁多且分散等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地方财政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仍不够、法律建设不健全而无法保证支农政策的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乏力、财政体制不健全等。为了解决湖南省财政支农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外部分国家财政支农的成功经验借鉴进行分析,得出湖南省财政支农的经验启示,从而结合湖南省财政支农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持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二是要优化财政支农结构,确定资金投资重点;三是要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效率;四是要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避免资金分散管理,最终希望能够为湖南省各级政府制定财政支农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发达国家肉牛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达国家肉牛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代、F2代生长性能与肉品质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1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2 肉牛品种杂交改良应用 |
3 肉牛产业发达国家肉牛品种现状 |
4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趋势 |
第2章 优质牛肉生产特点与研究进展 |
1 育肥性能 |
2 产肉性能 |
3 肉质评价 |
第3章 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育种进展 |
1 F1 代本地黄牛改良背景 |
2 F1 代本地黄牛改良繁殖方式——胚胎移植 |
3 进一步研究计划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 代、F2 代育肥性能测定与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2章 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 代、F2 代屠宰性能测定与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3章 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 代、F2 代肉质性状测定与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都安瑶族自治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理论基础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都安瑶族自治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
2.1 都安瑶族自治县肉牛养殖发展与现状 |
2.1.1 肉牛业产出占畜牧业比重 |
2.1.2 肉牛养殖规模及走势 |
2.1.3 2018 年新增肉牛养殖户分布 |
2.1.4 肉牛养殖品种及其数量发展 |
2.2 都安瑶族自治县“贷牛还牛”产业扶贫发展与现状 |
2.2.1 都安县近几年“贷牛还牛”发展规模情况 |
2.2.2 都安县2017 年-2019 年“贷牛还牛”数量分布情况 |
2.2.3 都安县2017 年-2019 年整合资金发展牛产业投入情况 |
2.2.4 都安县“贷牛还牛”带动肉牛产业发展情况 |
2.3 都安瑶族自治县肉牛屠宰加工流通情况 |
2.3.1 肉牛屠宰加工流通企业情况 |
2.3.2 牛肉及牛肉制品产品结构分析 |
2.3.3 牛肉及牛肉制品销售情况 |
2.3.4 牛肉及牛肉制品销售流通情况 |
2.3.5 龙头企业持续投入发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都安瑶族自治县肉牛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都安瑶族自治县肉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1 养殖农户大幅度减少,养殖结构失衡 |
3.1.2 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 |
3.1.3 肉牛养殖成本逐年上升 |
3.1.4 肉牛产品加工业发展程度低 |
3.1.5 生产方式落后 |
3.1.6 牛肉产品价格起伏不定 |
3.2 都安瑶族自治县肉牛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养殖大环境改变 |
3.2.2 养殖技术发展滞后 |
3.2.3 收益较低的肉牛产品 |
3.2.4 屠宰加工环节存在技术问题 |
3.2.5 农村配套设施落后 |
3.2.6 相关政策措施不健全,难落实 |
3.2.7 市场竞争压力大,发展空间缩减 |
3.2.8 肉牛产品加工产业水平偏低 |
3.2.9 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多样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对策建议 |
4.2.1 增加资本和政策扶持力度 |
4.2.2 保证食品安全,发展特色肉牛 |
4.2.3 建立都安肉牛品牌,实现肉牛品牌效应 |
4.2.4 加强肉牛疫病防控服务工作 |
4.2.5 加强业务指导,推广生态养殖 |
4.2.6 完善肉牛的饲料供应体系 |
4.2.7 加强养殖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经营主体 |
4.2.8 推进供给侧改革,转变和创新生产方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广西肉牛新发再发疫病的诊断和病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肉牛业的发展概况 |
1.2 新发再发疫病的定义 |
1.3 肉牛新发再发疫病的研究状况 |
1.3.1 牛丘疹性口炎研究进展 |
1.3.2 牛乳头瘤研究进展 |
1.3.3 志贺氏菌病研究进展 |
1.3.4 产气荚膜梭菌病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牛丘疹性口炎的诊断和病原分析 |
2.1 材料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2.1.2 主要试剂 |
2.1.3 样品来源 |
2.2 方法 |
2.2.1 临床检查与样品采集 |
2.2.2 引物合成及PCR扩增 |
2.2.3 牛丘疹性口炎病毒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
2.3 结果 |
2.3.1 临床检查结果 |
2.3.2 PCR扩增结果 |
2.3.3 牛丘疹性口炎病毒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牛乳头瘤的诊断和病原分析 |
3.1 材料 |
3.1.1 主要仪器设备 |
3.1.2 主要试剂 |
3.1.3 样品来源 |
3.2 方法 |
3.2.1 病变观察和显微镜检查 |
3.2.2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 |
3.2.3 PCR扩增 |
3.2.4 BPV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病变观察和显微镜检查结果 |
3.3.2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
3.3.3 PCR扩增结果 |
3.3.4 BPV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牛源志贺氏菌的诊断和病原分析 |
4.1 材料 |
4.1.1 主要仪器设备 |
4.1.2 主要试剂 |
4.1.3 病料来源及试验动物 |
4.2 方法 |
4.2.1 发病情况调查及病理剖检 |
4.2.2 细菌分离培养 |
4.2.3 细菌16Sr RNA基因扩增及遗传进化分析 |
4.2.4 生化试验 |
4.2.5 药敏试验 |
4.2.6 致病性试验 |
4.3 结果 |
4.3.1 发病情况调查及病理剖检结果 |
4.3.2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
4.3.3 细菌16Sr RNA基因扩增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
4.3.4 生化试验结果 |
4.3.5 药敏试验结果 |
4.3.6 致病性试验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牛产气荚膜梭菌的诊断和病原分析 |
5.1 材料 |
5.1.1 主要仪器设备 |
5.1.2 主要试剂 |
5.1.3 病料来源及试验动物 |
5.2 方法 |
5.2.1 流行病学调查 |
5.2.2 细菌分离培养 |
5.2.3 生化试验 |
5.2.4 药敏实验 |
5.2.5 致病性试验 |
5.2.6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 |
5.2.7 细菌PCR扩增和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分型鉴定 |
5.3 结果 |
5.3.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5.3.2 细菌分离结果 |
5.3.3 生化试验结果 |
5.3.4 药敏试验结果 |
5.3.5 致病性试验结果 |
5.3.6 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
5.3.7 细菌PCR扩增和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分型鉴定结果 |
5.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不同比例精饲料对西门塔尔牛生长性能和养殖效益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肉牛业发展的现状 |
1.2 国外肉牛业发展的现状 |
1.3 中国西门塔尔杂交牛养殖市场研究及未来发展方向 |
1.3.1 加强对地方肉牛品种的选育与改良 |
1.3.2 对肉牛饲喂比例标准的推广 |
1.3.3 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及业务推广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及处理 |
2.2 饲养和管理 |
2.3 试验数据的采集及测定 |
2.3.1 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 |
2.3.2 基础生理指标的测定 |
2.3.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2.3.4 养殖成本分析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 |
3.1 不同比例精饲料饲育中国西门塔尔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不同比例精饲料饲育中国西门塔尔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 不同比例精饲料饲育中国西门塔尔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比例精饲料对中国西门塔尔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不同比例精饲料对中国西门塔尔牛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 |
4.3 不同比例精饲料对中国西门塔尔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分析 |
4.4 不同比例精饲料对中国西门塔尔牛养殖效益的影响分析 |
4.4.1 投入成本 |
4.4.2 产出预测 |
4.4.3 效益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我国肉牛饲养现状分析 |
1.1 肉牛生产概况及饲养方式分析 |
1.1.1 肉牛品种与分布 |
1.1.2 牛肉产品市场需求变化 |
1.1.3 饲养方式分析 |
1.2 牧区与农区肉牛饲养特点分析 |
1.2.1 牧区 |
1.2.2 农区 |
第2章 肉牛代谢研究进展 |
2.1 肉牛营养物质代谢及常见代谢病 |
2.1.1 肉牛营养物质代谢 |
2.1.1.1 糖代谢 |
2.1.1.2 蛋白质代谢 |
2.1.1.3 脂代谢 |
2.1.1.4 矿物质代谢 |
2.1.2 肉牛常见营养代谢病 |
2.1.2.1 脂肪肝(fatty liver) |
2.1.2.2 蹄叶炎(laminitis) |
2.1.2.3 尿结石(urinary calculus) |
2.1.2.4 瘤胃酸中毒(rumen acidosis) |
2.1.2.5 瘤胃碱中毒(rumen alkalosis) |
2.2 血液和尿液代谢监测指标 |
2.2.1 血液监测指标 |
2.2.1.1 血液代谢指标 |
2.2.1.2 血液酶指标 |
2.2.1.3 血液激素指标 |
2.2.1.4 血液免疫学指标 |
2.2.2 尿液监测指标 |
第3章 肉牛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因素 |
3.1 生产性能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
3.1.1 生长发育性能 |
3.1.2 育肥性能 |
3.1.3 胴体性能 |
3.2 牛肉品质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
3.2.1 肉色 |
3.2.2 大理石花纹 |
3.2.3 系水力 |
3.2.4 嫩度 |
3.2.5 营养成分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肉牛不同饲养方式差异研究 |
1.1 材料 |
1.1.1 研究区域 |
1.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
1.1.3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1.2.1.1 饲草采集 |
1.2.1.2 水采集 |
1.2.2 饲草营养成分检测 |
1.2.2.1 水分 |
1.2.2.2 总能 |
1.2.2.3 粗蛋白 |
1.2.2.4 粗灰分 |
1.2.2.5 粗脂肪 |
1.2.2.6 粗纤维 |
1.2.2.7 氨基酸 |
1.2.2.8 脂肪酸 |
1.2.2.9 矿物质 |
1.2.2.10 维生素 |
1.2.3 水质检测 |
1.2.3.1 臭和味 |
1.2.3.2 肉眼可见物 |
1.2.3.3 pH值 |
1.2.3.4 浑浊度 |
1.2.3.5 色度 |
1.2.3.6 菌落总数 |
1.2.4 饲养管理福利检测 |
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3 结果 |
1.3.1 饲草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
1.3.1.1 饲草常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
1.3.1.2 饲草脂肪酸含量检测结果 |
1.3.1.3 饲草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 |
1.3.1.4 饲草维生素含量检测结果 |
1.3.1.5 饲草矿物质含量检测结果 |
1.3.2 水质检测结果 |
1.3.3 饲养管理福利检测结果 |
1.4 讨论 |
1.4.1 不同饲养方式饲草营养成分对比分析 |
1.4.2 不同饲养方式水质对比分析 |
1.4.3 不同饲养方式肉牛饲养管理福利对比分析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饲养方式对肉牛代谢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 |
2.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2.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2.1.4 仪器设备及材料 |
2.1.5 主要试剂 |
2.2 方法 |
2.2.1 样本的采集 |
2.2.2 样本的检测 |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 |
2.3.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酶类指标的影响 |
2.3.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2.3.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代谢指标的影响 |
2.3.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
2.3.5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尿液指标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酶类指标的影响 |
2.4.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2.4.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代谢指标的影响 |
2.4.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
2.4.5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尿液指标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3.1.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3.2 方法 |
3.2.1 育肥性能指标的测定 |
3.2.2 生长发育性能指标的测定 |
3.2.3 胴体性能指标的测定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 |
3.3.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
3.3.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胴体性能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
3.4.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
3.4.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胴体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4.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
4.1.3 主要试剂 |
4.2 方法 |
4.2.1 样品的采集 |
4.2.2 肌肉颜色的测定 |
4.2.3 蒸煮损失的测定 |
4.2.4 熟肉率的测定 |
4.2.5 大理石花纹的测定 |
4.2.6 肌纤维的测定 |
4.2.6.1 HE染色 |
4.2.6.2 MASSON三色染色 |
4.2.7 牛肉营养组分的检测 |
4.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 |
4.3.1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常规品质的影响 |
4.3.2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营养组分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常规品质的影响 |
4.4.2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发表论文 |
申请专利 |
致谢 |
(6)长宁县九牛肉牛养殖场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
1.1.1 中国肉牛产业在世界肉牛生产中地位 |
1.1.2 中国肉牛产业在中国畜牧业中地位 |
1.1.3 中国牛肉消费现状 |
1.1.4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1.5 我国发展肉牛产业的意义 |
1.2 我国规模化肉牛养殖发展趋势 |
1.2.1 规模化肉牛养殖 |
1.2.2 国外规模化肉牛养殖发展趋势 |
1.2.3 国内规模化肉牛养殖发展趋势 |
1.2.4 国内规模化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
1.3 规模化肉牛养殖的饲草料供应 |
1.3.1 国外规模化肉牛养殖的饲草料供应现状 |
1.3.1.1 澳大利亚饲草料供应现状 |
1.3.1.2 新西兰饲草料供应现状 |
1.3.1.3 美国饲草料供应现状 |
1.3.2 国内规模化肉牛养殖的饲草料供应现状 |
1.3.3 我国西南地区规模化肉牛养殖的饲草料供应现状 |
第2章 引言 |
2.1 选题背景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2.3.1 文献查阅 |
2.3.2 实地调查相关材料 |
2.3.3 横向比较进行分析 |
2.3.4 技术路线图 |
2.3.5 数据来源 |
第3章 九牛肉牛养殖场情况 |
3.1 养殖场基本情况 |
3.1.1 养殖场概况 |
3.1.2 养殖规模与牛群结构 |
3.2 饲草料需求情况 |
3.3 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 |
3.3.1 已有的饲草料供应体系 |
3.3.2 饲草料供应缺陷 |
第4章 饲草料均衡供应 |
4.1 粗饲料的均衡供应 |
4.1.1 干草 |
4.1.2 农作物秸秆 |
4.1.3 青贮 |
4.2 精饲料的均衡供应 |
4.3 日粮的均衡供应 |
4.3.1 青贮饲料类型的日粮配方 |
4.3.2 酒糟类型的日粮配方 |
4.3.3 氨化稻草类型的日粮配方 |
第5章 讨论 |
5.1 饲草料运输 |
5.2 饲草料储备 |
5.2.1 现阶段困境 |
5.2.2 秸秆收储 |
5.2.3 广泛开展青干草调制 |
5.2.4 继续加强饲草储备库建设、优化饲草储备方式 |
5.3 饲草料机械化问题 |
5.3.1 加强机械化程度 |
5.3.2 加强机械化、规模化 |
5.3.3 加强机械化生产 |
5.4 产业扶持问题 |
5.4.1 优化饲草料产业结构和布局 |
5.4.2 扶持优秀企业 |
5.4.3 增加补贴力度 |
5.4.4 提高饲草料生产的保障 |
5.4.5 加强领导 |
5.5 草畜配合问题 |
5.5.1 多种饲草料综合利用 |
5.5.2 草畜结合,畜牧发展带动饲草发展 |
5.5.3 草畜联动 |
5.6 技术服务问题 |
5.6.1 完善农技服务体系 |
5.6.2 建立饲草料科技支撑及信息服务体系 |
5.7 生产技术问题 |
5.7.1 种子的生产难题 |
5.7.2 生产加工技术 |
5.7.3 提高饲草加工技术,提高饲草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
5.8 建设绿色安全的草料供应体系 |
5.8.1 大力开发利用优势酒糟资源 |
5.8.2 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和农作物副产物 |
5.8.3 大力发展人工种草 |
5.8.4 发展牛羊专用饲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苎麻的饲用安全性及其肉牛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苎麻简介 |
1.1.1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1.1.2 苎麻起源、传播与分布 |
1.1.3 苎麻发展史 |
1.2 苎麻发展现状 |
1.2.1 苎麻种植现状 |
1.2.2 苎麻主要利用方式 |
1.3 饲料毒理学研究进展 |
1.4 苎麻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
1.5 苎麻饲喂应用进展 |
1.5.1 猪 |
1.5.2 兔 |
1.5.3 鹅 |
1.5.4 鸡 |
1.5.5 鱼 |
1.5.6 反刍动物 |
1.6 研究背景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苎麻茎叶的急性毒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评价标准 |
2.2.2 试验材料 |
2.2.3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2.2.4 试验方法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一般行为 |
2.3.2 体重 |
2.3.3 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苎麻茎叶的亚急性毒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3.2.3 试验方法 |
3.2.4 检测指标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一般行为状况 |
3.3.2 体重 |
3.3.3 摄食量 |
3.3.4 血液学 |
3.3.5 血清生化 |
3.3.6 凝血 |
3.3.7 脏器系数 |
3.3.8 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 |
3.4 讨论 |
3.4.1 一般行为和体重、摄食量 |
3.4.2 血液指标 |
3.4.3 脏器系数和组织病理学 |
3.5 小结 |
第四章 苎麻饲用化限制性因素研究 |
4.1 引言 |
4.1.1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类型 |
4.1.2 苎麻饲用化限制性因素研究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测定方法 |
4.2.3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纤维含量 |
4.3.2 单宁含量 |
4.3.3 钙磷比例 |
4.4 讨论 |
4.4.1 纤维 |
4.4.2 单宁 |
4.4.3 钙磷比例 |
4.5 小结 |
第五章 苎麻茎叶的瘤胃降解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动物与饲喂管理 |
5.2.3 试验方法 |
5.2.4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营养成分 |
5.3.2 降解率 |
5.3.3 降解参数 |
5.4 讨论 |
5.4.1 营养成分 |
5.4.2 降解率 |
5.4.3 降解参数 |
5.5 小结 |
第六章 青贮苎麻茎叶的肉牛饲喂效果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6.2.3 试验方法 |
6.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青贮营养成分 |
6.3.2 生长性能 |
6.3.3 试验地气温变化 |
6.3.4 血清生化指标 |
6.4 讨论 |
6.4.1 生长性能 |
6.4.2 血清生化指标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总体讨论与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主要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肉牛 |
2.1.2 规模养殖 |
2.1.3 小规模养殖 |
2.1.4 肉牛养殖主体 |
2.2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机会成本理论 |
3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环境及相关主体分析 |
3.1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环境分析 |
3.1.1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技术环境分析 |
3.1.4 社会环境分析 |
3.2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相关主体分析 |
3.2.1 供应方分析 |
3.2.2 购买者分析 |
3.2.3 新进入者分析 |
3.2.4 替代品分析 |
3.2.5 行业竞争者分析 |
4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
4.1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现状 |
4.1.1 河北省肉牛生产基本情况 |
4.1.2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情况 |
4.1.3 河北省肉牛养殖成本收益情况 |
4.1.4 河北省肉牛养殖模式情况 |
4.1.5 河北省肉牛养殖品种情况 |
4.1.6 河北省肉牛竞争力情况 |
4.2 河北省肉牛养殖优势分析 |
4.2.1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
4.2.2 丰富的饲料秸秆资源 |
4.2.3 发达的奶牛产业带动 |
5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现存问题分析—基于问卷调查 |
5.1 样本的基本特征分析 |
5.1.1 养殖场肉牛存栏量 |
5.1.2 养殖场占地面积 |
5.1.3 养殖场出栏量 |
5.1.4 养殖场疫病情况 |
5.1.5 饲养人员与技术人员数量 |
5.1.6 政策规划和扶持情况 |
5.2 养殖成本和养殖利润 |
5.2.1 样本成本构成 |
5.2.2 样本养殖利润 |
5.2.3 未来预期 |
5.3 农户肉牛养殖最小经济规模测算 |
5.3.1 肉牛养殖机会成本界定及核算 |
5.3.2 肉牛养殖最小经济规模测算 |
5.4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存在问题 |
5.4.1 肉牛饲养成本高 |
5.4.2 母牛繁育能力明显不足 |
5.4.3 肉牛良种化程度较低 |
5.4.4 资源环境约束大 |
5.4.5 疫病防疫压力大 |
5.4.6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调控能力弱 |
5.4.7 中美贸易战增加了河北肉牛养殖的不确定性 |
6 国内外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经验及借鉴 |
6.1 国外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经验及借鉴 |
6.1.1 国外经验 |
6.1.2 经验借鉴 |
6.2 国内肉牛养殖业经验及借鉴 |
6.2.1 国内经验 |
6.2.2 经验借鉴 |
7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对策建议 |
7.1 针对政府的对策建议 |
7.1.1 加强对肉牛产业的扶持力度 |
7.1.2 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
7.1.3 健全调控机制 |
7.1.4 积极应对贸易战 |
7.2 针对规模养殖场(户)的对策建议 |
7.2.1 因地制宜采取适度规模 |
7.2.2 提高肉牛养殖技术水平 |
7.2.3 加强疫病控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主要肉牛品种现状及简介 |
1.1.1 我国黄牛品种资源现状及部分品种简介 |
1.1.2 国外肉牛品种资源现状及部分品种简介 |
1.2 肉牛杂交生产现状及趋势 |
1.2.1 肉牛杂交生产现状 |
1.2.2 肉牛杂交的趋势 |
1.3 肉牛生产性能研究现状 |
1.4 本试验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1 测定指标 |
2.2.2 测定方法 |
2.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夏西本杂种牛体尺体重性状分析 |
3.2 屠宰性能测定 |
3.3 肉质性能测定结果 |
3.3.1 夏西本杂种牛的肉品质结果 |
3.3.2 夏西本杂种牛肌肉理化性状 |
3.3.3 夏西本杂种牛胴体分割结果 |
3.4 夏西本杂种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3.4.1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质量和组织学差异分析 |
3.4.2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3.4.3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中33项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 |
4 讨论 |
4.1 夏西本杂种牛体尺体重性状 |
4.2 夏西本杂种牛屠宰性状 |
4.3 夏西本杂种牛肉质性状测定 |
4.4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湖南省财政支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财政支农的相关理论分析 |
2.1 财政支农的概念 |
2.2 财政支农的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公共财政理论 |
2.2.3 区域经济理论 |
2.2.4 农业财政投资理论 |
第3章 湖南省财政支农现状分析 |
3.1 湖南省农业概况 |
3.2 湖南省财政支农历程 |
3.2.1 第一阶段:财政支农呈负增长(1978年-1984年) |
3.2.2 第二阶段:财政支农实现增长(1985-1992年) |
3.2.3 第三阶段:财政支农呈持续增长(1993年-1998年) |
3.2.4 第四阶段:财政支农处于徘徊增长(1999年-2003年) |
3.2.5 第五阶段:财政支农支出持续增长(2004年——至今) |
3.3 湖南省财政支农现状 |
3.3.1 政府充分重视财政支农工作 |
3.3.2 财政支农规模投入不断扩大 |
3.3.3 财政支农结构不断变化 |
3.3.4 关注财政支农整体效益 |
3.3.5 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支农资金并行 |
3.3.6 财政扶贫支农力度加大 |
3.4 湖南省财政支农的典型案例——以娄底市肉牛产业为例 |
3.4.1 湖南省娄底市肉牛产业发展概况 |
3.4.2 娄底市肉牛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情况 |
第4章 湖南省财政支农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湖南省财政支农问题分析 |
4.1.1 财政支农资金总量投入仍然不足 |
4.1.2 财政支农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
4.1.3 财政支农产出效率偏低,资金利用率低下 |
4.1.4 财政支农资金种类繁多且分散 |
4.2 原因分析 |
4.2.1 地方财政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仍不够 |
4.2.2 法律建设不健全,无法保证支农政策的落实 |
4.2.3 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乏力 |
4.2.4 财政体制不健全 |
第5章 国内外财政支农的成功经验借鉴及启示 |
5.1 国外部分国家财政支农的成功经验 |
5.1.1 美国财政支农经验 |
5.1.2 日本财政支农经验 |
5.1.3 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农经验 |
5.2 国内其他省份财政支农的成功经验 |
5.2.1 广东省财政支农的成功经验 |
5.2.2 浙江省财政支农的成功经验 |
5.3 国内外财政支农经验的启示 |
5.3.1 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投入 |
5.3.2 加强财政支农立法保障 |
5.3.3 调整优化支农结构 |
第6章 解决湖南省财政支农问题的建议 |
6.1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持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 |
6.1.1 建立科学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政策 |
6.1.2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6.1.3 不断引导社会资金对财政支农的投入 |
6.2 优化财政支农结构,确定资金投资重点 |
6.2.1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农业发展 |
6.2.2 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
6.3 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效率 |
6.3.1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监控系统 |
6.3.2 严格管理支农资金分配流程 |
6.3.3 建立财政支农的后续评价制度 |
6.4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避免资金分散管理 |
6.4.1 提高各管理部门思想认识 |
6.4.2 重点推进以县级整合支农资金为主 |
6.4.3 依据发展规划,打造整合平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发达国家肉牛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代、F2代生长性能与肉品质的比较[D]. 刘沂霖. 吉林大学, 2021(01)
- [2]都安瑶族自治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D]. 班承纪. 广西大学, 2020(07)
- [3]广西肉牛新发再发疫病的诊断和病原分析[D]. 李常挺. 广西大学, 2020
- [4]不同比例精饲料对西门塔尔牛生长性能和养殖效益的影响分析[D]. 王政洋.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5]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D]. 王敏. 吉林大学, 2020(08)
- [6]长宁县九牛肉牛养殖场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研究[D]. 李若灵. 西南大学, 2020(01)
- [7]苎麻的饲用安全性及其肉牛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效果研究[D]. 牟兰. 兰州大学, 2019
- [8]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发展对策研究[D]. 任青松.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9]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D]. 党树璋.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10]湖南省财政支农问题研究[D]. 左亚丹.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