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点屠宰场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检验与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戴晓平[1](2017)在《生猪屠宰管理与屠宰检疫关键环节的处理》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营养均衡,在现代人食物源中,肉类食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类别,在我国由于传统和信仰的原因,猪肉占肉类食品的比重高达60%,猪肉是人体必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一个很好来源,所含蛋白的八种必须氨基酸含量和比例接近人体需要,是一种优质蛋白,猪肉也是B族维生素特别是B1和B2的极好来源;猪肉富含铁,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生成和功能维持所必须的。据资料统计,我国每年猪肉产量和消费量都超过5000万吨,占全球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近一半,是当之无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然而近些年我国消费者对猪肉的购买力却有所下降,有研究显示,消费者对食品的购买意愿受收入、商品价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购买地点等因素外,还有受食品安全属性的影响最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越大,消费者的风险感知度越高,规避的意识也就越强。而综观近几年我国猪肉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如:双汇“瘦肉精”事件、“注水猪肉”、“毒火腿”、“地沟油”、黄浦江病死猪事件、食用感染猪囊尾蚴虫的猪肉致病等事件。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导致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信任程度降低了,即使是“绿色食品”认证猪,购买意愿也随之减弱。猪肉食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昭示了加强猪肉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商品猪生产到销售环节涉及到市场主体的各个方面,既要加强生猪生产与销售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又要加强生猪屠宰与肉品销售的规范和监督,而屠宰检疫作为猪肉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保证猪肉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本人将结合多年的屠宰检疫工作经验,就屠宰检疫这一关键环节中如何保障猪肉食品安全作出阐述,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一些创新,一是在论述屠宰检疫措施时,分析了各关键检疫点存在的危害,针对性的检测哪些项目,以及如何尽早地在各关键检疫点控制其危害;二是在总结检疫过程中常见的一些病理变化和疫病症状时,要将屠宰应激综合症与病因引起的病理变化区分开来。另外,根据我国屠宰行业具有“点分散、集中度低、产能低、设备落后、卫生和检疫设施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监督环节薄弱”等特点,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我将提出几点建议:从市民的角度,如何选购放心肉;从执法人员的角度,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检疫能力,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合作;从法律法规层面上,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从监管层面,从源头上控制“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药物的使用,加强可追踪溯源体系的应用,生猪大型供应基地及系统的建立;从检疫环节的角度,完善并科学使用各检疫环节的检疫设施,加强检疫流程的岗位管理;从技术层面,应用激光灼刻印章技术加施检疫标志,建立病原学检测平台,建立动物卫生监督远程监控系统,引进免疫胶体金检测旋毛虫技术等。
曹春戈[2](2016)在《猪附红细胞体病感染情况调查》文中提出附红细胞体病自2000年在舞钢市广泛流行以来年,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为了解本市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感染情况,笔者于2004年3月至2006年4月对市辖八个乡(镇)及办事处的规模养猪场、散养户、肉类加工厂和生猪定点屠宰场的种猪、肥猪、生长育肥猪、断奶仔猪、哺乳仔猪及待宰猪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 1.1血样来源采自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定点屠宰厂、
程王琨[3](2013)在《猪嗜血支原体阻断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组装及汉赛巴尔通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文中指出猪嗜血支原体(Mycoplasma haemosuis, M.suis)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表面的病原微生物,临床上慢性感染表现为轻度贫血,消瘦,繁殖机能障碍等,急性病例死亡率高,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目前血清学诊断技术研究较少,尚无商品化试剂盒。因此,研究猪嗜血支原体的血清诊断试剂盒非常重要。MSG1蛋白是M.suis的一种重要的表面黏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在实验室已建立的猪嗜血支原体阻断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成功组装试剂盒,并对其性能进行测定。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 B.henselae)是目前已知的致病种类最多的巴尔通体,是猫抓病(SCD)的病原体,17-kDa蛋白是汉赛巴尔通体中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较少蛋白之一,适合用来建立检测方法。本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猪嗜血支原体阻断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各组分的制备与质量检测本研究在实验室已建立的猪嗜血支原体阻断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对试剂盒各个组份进行制备,并进行质量检测。试验结果表明,纯化后获得的重组MSG1蛋白经SDS-PAGE电泳分析,在45kDa处有明显的表达带,无明显杂带,且抗原性良好,三批蛋白的浓度均为0.5mg/mL以上,能用于试剂盒的制备;包被MSG1蛋白抗原包被板、阴阳性对照血清、酶标抗体、稀释液、洗涤液、显色液、终止液经性状检验、无菌检验及效价检验显示均具有良好的性质,能用于试剂盒的组装。2.猪嗜血支原体阻断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组装与保存本研究用保护剂分别处理ELISA方法中的关键试剂,然后组装成试剂盒。进行37℃加速试验及实时实温试验,测定其保存期。结果为:试剂盒各组份在37℃进行加速破坏试验时,均能表现良好的稳定性;将各组份组装成试剂盒后,37℃加速7d基本能保存稳定,实时实温试验证明在4℃保存6个月能基本保持稳定。以上结果表明,该试剂盒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为试剂盒最终开发提供了数据基础。3.猪嗜血支原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采用阻断ELISA方法对来自7个省(区)的1492份猪血清进行了检测并对其感染的时间、空间和种群间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血清抗体总阳性率为17.36%,其中上海地区最高为57.01%,广西地区最低为4.55%,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和四川分别为28.40%、20.25%、13.93%、7.14%和5.49%。感染时间从6、7月份开始,9月份感染比例达到最高(33.94%),然后开始慢慢下降。种群间分析显示母猪血清阳性率为65.48%,仔猪为4.8%。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猪嗜血支原体在我国猪群的感染比较普遍,而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4.汉赛巴尔通体17-kDa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本研究将汉赛巴尔通体17-kDa蛋白基因按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嗜性改造后进行全基因人工合成,然后将目的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质粒pET-28a-17kDa,导入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诱导表达并用Ni-NTA纯化试剂进行纯化;纯化后的蛋白应用His单抗进行鉴定。以17-kDa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及优化ELISA反应条件,建立检测抗汉赛巴尔通体17-kDa蛋白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抗原包被量0.4μg/mL,37℃包被2h后4℃过夜,1%BSA37℃封闭3h,待检血清稀释度1:100后37℃孵育1h,二抗1:15000稀释,37℃作用30min,抗体临界值为OD450≥0.392判为阳性,OD450≤0.3326判为阴性,介于二者之间为可疑。与猪嗜血支原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口蹄疫病毒等血清抗体无交叉反应,批间和批内重复性较好,对379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抗体阳性检出率达51.72%。说明该方法可用于汉赛巴尔通体抗体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组装了猪嗜血支原体阻断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通过试验证明该试剂盒在2-8℃保存6个月能基本保持稳定,为该试剂盒的最终产业化提供了实验基础;通过表达汉赛巴尔通体的17-kDa蛋白,成功建立了汉赛巴尔通体17-kDa间接ELISA方法,为研究该病在猪群中的流行情况奠定了物质基础;通过对猪嗜血支原体及汉赛巴尔通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为疾病的防控提供一定数据基础。
彭海生,鲁富有[4](2013)在《普洱市畜禽附红细胞体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畜禽附红细胞体病,是多种动物感染的人畜共患病,对动物和人危害较大,被国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本课题调查和研究的目的,就是比较全面、系统地对普洱市家畜和家禽附红细胞体感染状况、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特性进行调查和研究,弄清不同的畜禽附红细胞体在我市的感染情况、分布情况、传播途径、易感动物、感染率、发病率、发病死亡率、危害性等,同时对附红细胞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多项试验和分析,从而比较全面地掌握附红细胞体的基本数据资料,以更好地为普洱市乃至全省、全国科学防治本病提供依据,从而
张富梅[5](2006)在《温氏附红细胞体抗原特性及16S rRNA基因系统进化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牛附红细胞体病是由温氏附红细胞体(E.wenyoni)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长期以来,由于该病多呈隐性感染,发病率较低,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近年来研究发现,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养牛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同时,国内外对温氏附红细胞体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关形态学特性、分类地位、诊断准确性、有效预防等问题都亟待进一步研究。本试验采用自然感染E.wenyoni的牛血为试验材料,对E.wenyoni的抗原特性及其16S rRNA基因特点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E.wenyoni的形态学特点、运动性及其对牛血液学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旨在探索E.wenyoni的致病机理,并为确诊牛附红细胞体病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其次,从自然感染牛血液中纯化附红细胞体,应用SDS-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对E.wenyoni抗原蛋白组分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制备特异性诊断抗原、提高血清学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以及研制高效附红细胞体疫苗奠定基础;最后,对E.wenyoni 16S rRNA基因进行了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从系统进化角度探讨E.wenyoni的分类学地位。 显微镜观察发现,被感染的红细胞变形,E.wenyoni呈多形性,具有折光性,游离于血浆中的E.wenyoni具有运动性,附着于红细胞上后,似乎停止运动,但实际上能使红细胞发生震颤;血液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感染强度的增加,牛血液中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和红细胞比容(HCT)均降低,而白细胞数(WBC)、红细胞渗透脆性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却增加;免疫指标测定结果显示:高强度感染牛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C3bRR)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ICR)率以及血液中ANAE+T淋巴细胞百分率均降低,这表明牛严重感染后,红细胞免疫及细胞免疫处于低下状态。 SDS-PAGE结果显示,E.wenyoni全蛋白分子量范围为24 kD~150 kD,主要的9种蛋白质分子量分别为141.34 kD,107.27 kD,86.03 kD,68.05 kD,56.21 kD,44.30kD,32.99 kD,28.89 kD,24.59kD。应用免疫印迹试验筛选出了3种特异性蛋白质,分子量分别为147.31 kD,49.03 kD,35.72 kD。 克隆了E.wenyoni16S rRNA部分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所测序列与GenBank发表的E.wenyoni 16S rRNA基因序列(AF016546)相似性最高,达97.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测序列与支原体属病原代表种的序列接近,同源性约为70%,而与无浆体科病原代表种的序列相差较远,同源性约为50%。可见,E.wenyoni应归为支原体属,而不属于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
郑海红[6](2005)在《猪附红细胞体体外培养及有效药物筛选研究》文中认为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存在,不仅给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猪附红细胞体的体外培养方法不成熟,阻碍了人们对本病的研究。而且,目前由于对附红细胞体病了解甚少,已严重造成临床上滥用抗猪附红细胞体药物。本研究采用三种方法研究了猪附红细胞体的体外培养:方法一,用人和猪等8种动物的阴性红细胞来培养猪附红细胞体;方法二,根据培养霉形体的方法,在霉形体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上来培养猪附红细胞体;方法三,根据VeroE-6细胞培养病毒方法,在完全培养基3中来培养猪附红细胞体,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猪附红细胞体在VeroE-6上附着情况,用PCR法鉴定培养物的沉淀物中是否含有猪附红细胞体。同时,并在方法一的体外培养系统中,对市场上报道的几种有效药物进行了筛选。 在方法一的体外培养系统中,猪附红细胞体在人和猪等8种动物红细胞上皆能生长繁殖。猪红细胞对猪附红细胞体最为易感,且感染率最高,可达99%。而鸡红细胞对猪附红细胞体最不易感,且感染率一直低于5%。传代培养时,猪红细胞传代可达36代以上(每12小时传一代);人、兔、小白鼠、山羊、绵羊、狗的红细胞传代可达18代以上(每24小时传一代);牛红细胞传代可达24代以上(每12小时传一代)。在方法二的体外培养系统中,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均没有附红细胞体生长与繁殖。在方法三的体外培养系统中,在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附红细胞体在VeroE-6上附着,但能否大量增值及能否传代没有研究。在药物筛选试验中,筛选出由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寄生虫研究室研发的附红净不仅药效快,而且效果好,与其它几种药相比,副作用也小。土霉素,红霉素,贝尼尔,恩诺沙星,磺胺对甲嘧啶对附红细胞体都有一定的作用,而硫酸庆大霉素对附红细胞体无效。 总之,猪体外培养方法的健全,使得深入研究猪附红细胞体病成为可能;在体外培养系统中,通过对抗附红细胞体病药物筛选为宿主们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本研究也为附红细胞体的分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杨连省,匡艳菊,董剑峰,杨正华,雷木丁,和平[7](2016)在《猪附细胞体病并发猪伪狂犬病病例的防治》文中研究表明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目中的附红细胞体引起猪的一种以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自2000年以来,龙陵县及周边县市州都有疫情报告。伪狂犬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猪和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以发热,在临床上以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本县及周边县市州为该病散发区,多年来不断有临床报告。1发病情况2014年4月27日,龙陵县龙新
叶丽明,黄国平,王岩相所,寸永书,和平[8](2013)在《猪附细胞体病并发猪伪狂犬病病例的诊治》文中指出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目中的附红细胞体引起猪的一种以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为特征的传染病。又称为黄疸性贫血、类边虫病、赤兽体病或红皮病,其临床特征是呈现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全身皮肤发红,故又称红皮病。该病2002年在德宏州有疫情报告。伪狂犬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猪和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以发热,在临床上是以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德宏州是该病散发区,早在1989年德宏动物疫病调查报告中就有记载。
陈庆勋,孙凌志[9](2004)在《定点屠宰场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检验与处理》文中提出
二、定点屠宰场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检验与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定点屠宰场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检验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生猪屠宰管理与屠宰检疫关键环节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相关概念 |
1.1.2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
1.1.3 猪肉食品安全与消费者购买意愿 |
1.1.4 检疫制度成为我国出口的技术壁垒 |
1.2 生猪屠宰检疫的目的、作用 |
1.2.1 相关概念 |
1.2.2 屠宰检疫的目的 |
1.2.3 屠宰检疫的作用 |
1.3 广州市某一市级生猪定点屠宰场屠宰检疫现状 |
1.3.1 屠宰场检疫情况 |
1.3.2 目前广州市生猪屠宰检疫监管实施的先进措施 |
1.3.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发达国家屠宰行业管理 |
1.4.1 产业集中度高,企业布局合理 |
1.4.2 检疫队伍强大,职责分工明确 |
1.4.3 法律标准完善,严格标准管理 |
1.4.4 采用先进技术,实施溯源管理 |
1.4.5 建立注册制度,实行分级管理 |
1.4.6 采用先进工艺,保证肉品新鲜 |
1.4.7 实行官方兽医制度,使执法更严肃和合理 |
1.4.8 欧盟对畜类屠宰环节检疫的规定 |
2 屠宰检疫过程中关键点的控制 |
2.1 宰前检疫 |
2.1.1 生猪入场检验 |
2.1.2 群体、个体检查 |
2.1.3 违禁药物检测 |
2.2 生猪宰后检疫 |
2.2.1 头、蹄部检疫 |
2.2.2 内脏检疫 |
2.2.3 胴体检疫 |
2.2.4 寄生虫检疫 |
3 从宰后的皮肤、器官病理变化鉴定,以提升检疫质量 |
3.1 皮肤 |
3.1.1 皮肤发红、出血 |
3.1.2 皮肤发黄 |
3.1.3 黑色素沉着 |
3.1.4 水泡 |
3.2 淋巴结 |
3.2.1 异色淋巴结 |
3.2.2 淋巴结水肿 |
3.2.3 化脓性淋巴结 |
3.3 肝脏 |
3.3.1 肝坏死 |
3.3.2 肝硬变小结节 |
3.3.3 肝脂肪变性 |
3.3.4 乳斑肝 |
3.3.5 细颈囊尾蚴囊 |
3.4 肺脏 |
3.4.1 肺萎缩、肺气肿、肺水肿 |
3.4.2 肺充血、淤血 |
3.4.3 肺实变 |
3.4.4 肺坏疽 |
3.5 脾脏 |
3.6 肾脏 |
3.6.1 肾淤血、出血 |
3.6.2 白斑肾 |
3.6.3 肾囊肿 |
4 猪屠宰应激综合症常见非病理性变化 |
4.1 机械原因引起的皮肤非病理变化 |
4.1.1 机械性引起的皮肤充血 |
4.1.2 皮肤湿疹、荨麻疹 |
4.1.3 由于电击或麻电不合理造成的皮肤变化 |
4.2 因机械性原因引起猪淋巴结非病理出血 |
4.3 因机械原因引起猪肝脏非病理变化 |
4.3.1 由于肝脏脂肪浸润而造成的肝脏色泽变淡 |
4.3.2 饥饿肝 |
4.4 因应激引起猪肺脏非病理性变化 |
4.4.1 由于麻电不当所造成的肺脏出血 |
4.4.2 肺呛血 |
4.4.3 浸池烫毛所造成的“肺呛水” |
4.5 屠宰猪肾脏小点出血的其它因素 |
4.5.1 肾脏由于电击昏时所造成的点状出血 |
4.5.2 应激引起的急性肾小体肾炎 |
4.6 屠宰方式引起脾的非病理出血 |
5 建议和意见 |
5.1 市民如何选购放心肉 |
5.2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检疫能力 |
5.2.1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
5.2.2 培养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
5.3 加强各环节的监督管理 |
5.3.1 各监管部门共同协作 |
5.3.2 加强养殖这个源头管理,把污染扼制在摇篮中 |
5.3.3 加强可追踪溯源体系的应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
5.3.4 流通环节中供应生猪基地的建立 |
5.4 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标准 |
5.4.1 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引 |
5.4.2 完善法律法规,让执法工作有依可循 |
5.4.3 完善无害化补偿机制 |
5.4.4 实行官方兽医制度 |
5.5 引进先进检疫设备和先进屠宰工艺 |
5.5.1 完善检疫设施设备,提高检疫质量 |
5.5.2 采用先进屠宰工艺,提高肉品质量 |
5.6 引用新技术模式,加强猪肉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 |
5.6.1 应用激光灼刻印章技术加施检疫标志 |
5.6.2 建立病原学检测平台 |
5.6.3 建立动物卫生监督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
5.6.4 采用免疫胶体金检测旋毛虫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猪附红细胞体病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血样来源 |
1.2 鲜血压片:蘸取猪耳静脉血一滴,加生理盐水3滴混合均匀,加盖玻片置油镜下观察。 |
1.3 判定标准油镜下观察10个视野发现无附红细胞体者为阴性,有附红细胞体者为阳性。附红细胞体对红细胞感染率在50%以下定为“+”;50%为“++”;75%为“+++”;8 5%以上为“++++”。 |
2. 结果 |
2.1 鲜血压片镜检 |
2.2 染色镜检姬氏染色时红细胞呈淡红色,附红细胞体有折光性,外周有白环;瑞氏染色红细胞呈紫色,附红细胞体呈淡蓝色;红细胞因附着的附红细胞体数量差异较大,其形态呈多样性。 |
2.3 感染率和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
2.4 感染率及感染强度 |
3. 讨论与分析 |
(3)猪嗜血支原体阻断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组装及汉赛巴尔通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猪嗜血支原体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1 猪嗜血支原体概述 |
2 猪嗜血支原体诊断技术 |
2.1 临床诊断及病理组织变化 |
2.2 猪嗜血支原体的体外培养 |
2.3 形态学检测 |
2.4 血清学诊断方法 |
2.5 分子生物学检测 |
2.6 动物感染试验 |
3 猪嗜血支原体ELISA试剂盒的研究现状 |
4 猪嗜血支原体和汉赛巴尔通体的流行病学 |
4.1 猪嗜血支原体病流行情况 |
4.2 巴尔通体病流行情况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猪嗜血支原体阻断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各组分的制备与质量检测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猪嗜血支原体重组MSG1蛋白抗原制备与质量检测 |
2.2 阴阳性对照血清的制备与质量检测 |
2.3 抗原包被板的制备与质量检测 |
2.4 抗MSG1蛋白的1A7-HRP酶标单抗工作液的配制与质量检测 |
2.5 10倍浓缩洗涤液、样品稀释液的配制与质量检测 |
2.6 显色液的配制与质量检测 |
2.7 终止液的配制与质量检测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三章 猪嗜血支原体阻断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组装与保存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抗原包被板的加速保存试验 |
2.2 阴阳性对照血清加速保存试验 |
2.3 1A7-HRP酶标抗体的加速保存试验 |
2.4 显色液的加速保存试验 |
2.5 10倍浓缩洗涤液、样品稀释液及终止液的加速保存试验 |
2.6 试剂盒的组装及加速保存试验 |
2.7 试剂盒的4℃长期保存试验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四章 猪嗜血支原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猪嗜血支原体在猪群中的流行情况调查 |
2.2 猪嗜血支原体在犬群中的流行情况调查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五章 汉赛巴尔通体17-kDa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汉赛巴通体17-kDa蛋白基因的改造与人工合成 |
2.2 重组质粒pET-28a-17kDa鉴定 |
2.3 重组表达菌的诱导表达 |
2.4 汉赛巴尔通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及条件优化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4)普洱市畜禽附红细胞体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区自然地理概述 |
2 畜禽附红细胞体概述 |
2.1 附红细胞体 (Eperythrozoon) |
2.2 附红细胞体病 (eperythrozoonosis, 简称附红体病) |
2.3 普洱市畜禽附红细胞体病简介 |
3 技术方案 |
3.1 调查区域布局 |
3.2 调查畜禽种类 |
3.3 采样方法 |
3.4 样品 (血样) 采集与保存方法 |
3.5 主要实验仪器 |
3.6 附红细胞体检查方法 |
3.7 感染强度判定方法 |
3.7.1 根据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程度, 将感染强度分为: |
3.7.2 于400×显微镜下观察10个视野100个红细胞。 |
3.7.3 采用悬滴压片检查注意事项: |
3.8 附红细胞体显微图像采集方法 |
4 调查研究结果 |
4.1 基本情况 |
4.2 采样调查检验数 |
4.3 家畜附红细胞体感染情况 |
4.4 家禽感染情况 |
4.5 蝙蝠、人感染情况 |
5 流行病学分析 |
5.1 海拔因素对动物附红细胞体感染率有一定影响 |
5.2 畜禽附红细胞体感染率高, 但多为隐性感染 |
5.3 应激畜禽感染率明显增高 |
5.4 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感染和垂直感染 |
5.5 附红细胞体感染强度受季节性影响不大 |
(5)温氏附红细胞体抗原特性及16S rRNA基因系统进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仪器 |
2.1 生物学试剂 |
2.2 化学试剂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2.4 其它材料 |
3 方法与程序 |
3.1 E.wenyoni形态学观察 |
3.1.1 血液悬滴镜检 |
3.1.2 血液涂片镜检 |
3.1.3 红细胞溶解后镜检 |
3.1.4 碘制动试验 |
3.2 自然感染E.wenyoni牛血液学指标及免疫指标测定方法 |
3.2.1 试验牛分组 |
3.2.2 自然感染E.wenyoni牛血液学指标测定 |
3.2.3 自然感染E.wenyoni牛免疫指标测定 |
3.2.4 数据分析 |
3.3 E.wenyoni抗原蛋白的SDS-PAGE及免疫印迹试验 |
3.3.1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3.2 E.wenyoni抗原的纯化 |
3.3.3 E.wenyoni抗原蛋白的制备 |
3.3.4 兔抗E.wenyoni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 |
3.3.5 抗体的纯化 |
3.3.6 纯化抗体浓度、纯度鉴定 |
3.3.7 兔阴性血清的制备 |
3.3.8 E.wenyoni全蛋白的SDS-PAGE方法 |
3.3.9 E.wenyoni抗原蛋白的免疫印迹试验 |
3.4 E.wenyoni16S rRN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
3.4.1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4.2 分析软件 |
3.4.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3.4.4 E.wenyoni的纯化 |
3.4.5 模板的制备 |
3.4.6 PCR扩增目的基因 |
3.4.7 PCR产物胶回收 |
3.4.8 目的基因的连接 |
3.4.9 连接产物的转化 |
3.4.10 重组质粒酶切及PCR鉴定 |
3.4.11 E.wenyoni16S rRNA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E.wenyoni形态学观察结果 |
4.1.1 血液悬滴镜检结果 |
4.1.2 血液涂片镜检结果 |
4.1.3 红细胞溶解后镜检结果 |
4.1.4 碘制动试验结果 |
4.2 自然感染E.wenyoni牛血液学指标及免疫指标测定结果 |
4.2.1 自然感染E.wenyoni牛血液学指标测定结果 |
4.2.2 自然感染E.wenyoni牛免疫指标测定结果 |
4.3 E.wenyoni抗原蛋白SDS-PAGE及免疫印迹试验结果 |
4.3.1 E.wenyoni抗原蛋白制备方法比较结果 |
4.3.2 纯化抗体含量测定及纯度鉴定结果 |
4.3.3 E.wenyoni全蛋白的SDS-PAGE分析结果 |
4.3.4 E.wenyoni抗原蛋白的免疫印迹试验结果 |
4.4 E.wenyoni16S rRN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 |
4.4.1 模板DNA提取结果 |
4.4.2 PCR扩增及酶切鉴定结果 |
4.4.3 重组质粒的PCR和酶切鉴定 |
4.4.4 序列测定及同源性比较结果 |
5 讨论 |
5.1 E.wenyoni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对感染牛血液学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
5.2 E.wenyoni抗原组分分析 |
5.3 E.wenyoni 16S rRNA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6)猪附红细胞体体外培养及有效药物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病原学 |
1.1 附红细胞休病的发现与现状 |
1.2 病原体及其生物学特性 |
2 流行病学 |
2.1 易感动物 |
2.2 流行季节 |
2.3 传播媒介 |
3 致病机理 |
4 血液学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5 临床表现 |
6 病理变化 |
7 诊断技术 |
7.1 病原学检查 |
7.2 血清学检查 |
8 防治 |
9 展望 |
1 前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猪阳性血液 |
2.2 阴性血液 |
2.3 细胞 |
2.4 霉形体培养基 |
2.5 主要药物 |
2.6 主要试剂 |
2.7 主要仪器设备 |
2.8 主要试验耗材的处理 |
2.9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10 血液阳性或阴性的判定方法 |
2.11 猪阳性红细胞制备 |
2.12 阴性血液筛选和阴性红细胞制备 |
2.13 猪的附红细胞体的收集 |
2.14 猪附红细胞体体外培养 |
2.14.1 体外培养方法一 |
2.14.2 体外培养方法二 |
2.14.3 体外培养方法三 |
2.15 体外有效药物筛选 |
2.15.1 药效试验 |
2.15.2 染虫率的计算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猪阳性红细胞筛选结果 |
3.2 阴性红细胞筛选结果 |
3.3 猪附红细胞体的收集结果 |
3.4 体外培养附红细胞体结果 |
3.4.1 方法一结果 |
3.4.2 方法二结果 |
3.4.3 方法三结果 |
3.5 对培养物的沉淀物做PCR结果 |
3.6 有效药物筛选结果 |
3.6.1 各种药物作用后红细胞的变化 |
3.6.2 药物作用时间对染虫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猪阳性血液的筛选 |
4.2 猪附红细胞体的收集 |
4.3 体外培养方法一 |
4.4 体外培养方法二 |
4.5 体外培养方法三 |
4.6 有效药物的筛选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猪附细胞体病并发猪伪狂犬病病例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
2.1 临床症状。 |
2.2 病理剖检变化。 |
3 治疗方案 |
3.3 综合疗法。 |
3.4 对未发病的猪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粉750 g、阿散酸250 g, 连用7~15 d, 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
4 防控措施 |
4.1 加强饲养管理。 |
4.3 切断传染途径。 |
4.4 做好消毒工作。 |
(8)猪附细胞体病并发猪伪狂犬病病例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
2.1 临床症状 |
2.2 病理剖检变化 |
3 防控措施 |
3.1 加强饲养管理 |
3.2 注意检疫 |
3.3 切断传染途径 |
3.4 做好消毒工作 |
4 治疗方案 |
4.1 对症治疗 |
4.2 维持治疗 |
4.3 综合疗法 |
4.4 对未发病的猪 |
四、定点屠宰场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检验与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猪屠宰管理与屠宰检疫关键环节的处理[D]. 戴晓平.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2]猪附红细胞体病感染情况调查[J]. 曹春戈. 山东畜牧兽医, 2016(05)
- [3]猪嗜血支原体阻断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组装及汉赛巴尔通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D]. 程王琨.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4]普洱市畜禽附红细胞体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 彭海生,鲁富有.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3(02)
- [5]温氏附红细胞体抗原特性及16S rRNA基因系统进化分析研究[D]. 张富梅. 河北农业大学, 2006(08)
- [6]猪附红细胞体体外培养及有效药物筛选研究[D]. 郑海红.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
- [7]猪附细胞体病并发猪伪狂犬病病例的防治[J]. 杨连省,匡艳菊,董剑峰,杨正华,雷木丁,和平. 畜禽业, 2016(05)
- [8]猪附细胞体病并发猪伪狂犬病病例的诊治[J]. 叶丽明,黄国平,王岩相所,寸永书,和平. 中国畜禽种业, 2013(04)
- [9]定点屠宰场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检验与处理[J]. 陈庆勋,孙凌志. 河南畜牧兽医, 2004(01)
标签:红细胞论文; elisa试剂盒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抗原抗体反应论文; 支原体感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