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图书馆应加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晓燕,王婧,张芳英,刘志强,伍军红[1](2021)在《2020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盘点》文中指出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8—2020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20年)等为数据源,统计分析2020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基本信息、影响力指标、TOP10期刊排行、国际影响力、国内外数据库收录变更、取得的成绩等,并从政策支持、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化发展等方面提出发展思考,为科技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参考。
牛妍[2](2020)在《高校用户对中国知网的使用与满足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改变了高校用户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传统知识服务行业和数据库的知识服务转型势在必行。中国知网作为学术资源知识服务平台的代表,在我国的发展较早,展现了国内优秀的数字资源和知识服务的发展状况,对中国知网的研究在我国知识服务模式的探索方面有着重大意义。平台的发展应坚持以用户为导向,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和动机理论构建了研究模型,使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高校用户对中国知网的使用动机、使用态度、使用行为和满足程度,分析了各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高校用户对中国知网的使用动机有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信任度、阅读成本和规范性压力,按照影响程度排序为感知有用性、信任度、阅读成本、感知易用性和规范性压力;用户的使用动机影响用户的使用态度;用户的满足程度会影响使用态度。最后,本文为中国知网提高用户满意度提出了建议,并可以迁移到其他学术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发展中去。
涂佳琪,杨新涯,王彦力[3](2019)在《中国知网CNKI历史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知网CNKI作为我国三大学术期刊数据库之一,经历了创业期、战略形成与规模初具期、规模化与标准化建设期、内容生产与规模多元化期、总体架构实现期等阶段,推动了我国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化,加快了图书馆服务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化的进程,成为推动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尤其是服务模式转型的重要力量。文章回顾中国知网的发展历程,梳理CNKI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发展史和主要成就,总结其在改革数字出版模式、引领产业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探讨其需要解决的问题。
郑丽央[4](2019)在《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数字学术的兴起,美国许多高校图书馆积极探索新学术模式下的服务转型与创新,纷纷建立数字学术支持机构、数字学术中心等为学术研究提供服务。数字学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跨学科服务的创新体现,是图书馆参与高校学术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式,是高校图书馆为师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服务的新模式。美国高校图书馆是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的领头羊,以其丰富的学术资源、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专业的图书馆员为基础,制定了兼具战略性与前瞻性的数字学术服务发展策略。美国高校图书馆通过建设数字学术空间、提供数字学术支撑服务、建设数字学术馆员队伍、提供数字学术经费资助等途径开展数字学术服务,具有服务对象广泛、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模式多样、建设规模合理等特点。数字学术服务逐渐成为美国高校图书馆支持科研及教学的主要服务模式,其成功在于重视数字学术服务计划的制订、注重与校内外机构的合作、深入推进嵌入式数字学术服务的开展、体现数字学术服务的融合性。我国图书馆学界对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讨论,但数字学术服务的实践发展还较为缓慢。根据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服务所存在的问题,以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实践的成功经验作为参考,总结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的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建立服务管理机构;推广数字学术理念,营造数字学术氛围;注重馆员队伍建设,提升馆员服务质量;联合校内外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严玲艳[5](2017)在《学术电子书出版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术电子书出版市场的发展为整个学术交流生态系统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为满足用户日益增加的学术电子书需求,高校图书馆需要增加对学术电子书的馆藏数量。但高校图书馆自由、平等、开放的服务理念与学术出版商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构成矛盾,导致高校图书馆学术电子书的采购和服务受到严格限制,影响了学术交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生态学理论、成本效益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多学科视角,利用网络和问卷调查国内外学术电子书的出版现状,了解学术出版商对电子书出版的态度,分析国外学术电子书市场快速发展的原因和阻碍我国学术电子书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出版商与图书馆关于电子书市场发展的相互认知,了解利益相关者对于学术电子书的不同利益诉求,进而研究学术电子书出版对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资源采购与组织、服务内容与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找寻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面临的障碍,结合成本效益分析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对学术电子书出版的策略。
李爱群[6](2009)在《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观察,期刊评价就是通过对反映期刊内在价值的客观指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根据分析的结果对期刊进行排序和评价。相对于对国家和省市的宏观层次评价,对大学和研究所的中观层次评价,期刊评价与对研究人员的评价一样,属于微观层次的评价。但正是在微观层次上,出现的问题也较多。目前,国内期刊评价理论发展较完善,评价对象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上各有侧重,评价实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仍有一些不足或欠缺之处。而美国的科学技术及学术期刊的发展总体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SCI、SSCI、A&HCI及JCR等对来源期刊的选择和评价受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它虽然是美国的评价机构,但来源期刊来自世界各地,没有语种和地域的限制,并且其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代表了世界最权威的期刊评价水平,其期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也已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标杆。因此,在回溯中、美期刊评价历史的基础上,了解中、美期刊评价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期刊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以取长补短,完善和规范期刊评价工作,促进我国期刊的良性竞争与健康发展。本文除“引言”和第7章“结论与展望”外,论文主体部分共5章,主要包含理论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为第1-4章,实证部分为5-6章。论文第1章回溯了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核心期刊(Core Joumal)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发达于70年代的美国。布拉德福定律、加菲尔德定律、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成为核心期刊遴选的三大理论基础。最初的核心期刊是为了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那些刊登本学科较多论文的期刊就是核心期刊,它实际上只是一种基于论文数量统计的评价。引文分析法的出现和引文索引工具的使用,使人们对核心期刊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核心期刊不再是最初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而是通过文献的被使用揭示其学术价值,核心期刊也由对论文数量的评价转变为对文献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论文第2章是美国与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基本概括。详细介绍了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构成,并对其评价体系进行了述评。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经历了中国遴选国外科技期刊、中国遴选国内科技期刊两个阶段,其中详细介绍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6家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单位及其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现状。论文第3章是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重点从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整个评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的界定,学术期刊评价社会价值与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学术期刊评价中两组概念等9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中、美两国在期刊评价中的异同之处,以及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论文第4章分析了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商业化经营为导向,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在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偏见。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功利性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期刊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论文第5章是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在新的学术环境下,学术期刊评价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评价对象的多元化,使仅有的印刷版期刊评价发展为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评价并存的格局,而开放存取期刊也将是今后期刊评价的重要对象。5年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和h指数等新兴的评价指标开始被应用到期刊评价实践,纳入到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去。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评价方法和手段发生改变,通过采用各种软件技术进行统计和测评,将人们从以往繁重的人工手动检索、统计和计算的评价过程中解放出来。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来看,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据此也可以假设,在庞大的学术期刊群中也一定也存在着某些层级。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类分级排序,能为学术期刊找准自己的定位,为科研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在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上继承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教育评价体系,确定了期刊分等级评价的原则、评价标准,将学术期刊按照学科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论文第6章是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实证研究。详细说明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具体做法;公布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以及本研究所属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专业,共12个分学科的排行榜和所有4种分高校学报类型的排行榜;分析了我国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地区分布、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地区分布等评价结果。本文系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陈柳莹[7](2007)在《浅析《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对图书馆的影响》文中提出阐述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对图书馆的影响。
赵蓉英,邱均平[8](2005)在《CNKI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透析了CNKI概念提出的国内外背景及其发展历程,并将CNKI的发展首次归纳为光盘版、网络版和知识服务平台三个历史阶段,总结了CNKI在我国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取得的成就。最后,提出了CNKI高起点的发展理念及对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知识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诸点启示
高生[9](2004)在《提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利用率探析》文中提出本文就《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的内容、特点、利用现状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分析了《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利用率低的原因 ,同时提出了提高《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利用率的几点措施
赵友,朱宝昌,王爱云,马俊云[10](2002)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评析》文中指出就《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的内容、特点、检索功能及其对图书馆产生的影响和效益等问题进行了介绍和评析。
二、大学图书馆应加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图书馆应加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盘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基本情况 |
1.1 地域分布 |
1.2 出版周期 |
1.3 创刊时间 |
2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发展情况 |
2.1 影响力分析 |
2.2 2020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指标排行TOP10 |
2.3 2020年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情况 |
3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数据库收录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 |
3.1 国内数据库收录情况 |
3.2 国外数据库 |
3.3 2020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取得的成绩 |
4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建设思考 |
4.1 政策支持,大力推动期刊发展 |
4.2 应急响应,有力支撑疫情防控 |
4.3 平台建设,提升期刊传播广度 |
4.4 智能出版,助推期刊融合发展 |
5 结语 |
(2)高校用户对中国知网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综述 |
1.4.1 学术出版知识服务平台发展研究综述 |
1.4.2 高校用户研究综述 |
1.4.3 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综述 |
2 中国知网发展现状 |
2.1 用户分析 |
2.2 资源内容分析 |
2.2.1 中文文献资源 |
2.2.2 外文文献资源 |
2.3 产品和功能分析 |
2.3.1 知网研学平台与文献分析、导出与管理功能 |
2.3.2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与学术检测功能 |
2.3.3 腾云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与期刊的优先出版功能 |
2.3.4 全球学术快报与中外文整合检索、学术推送功能 |
2.3.5 知网节整合功能 |
2.4 发展优势 |
2.4.1 资源优势 |
2.4.2 功能与服务优势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使用与满足理论 |
3.1.2 技术接受模型 |
3.1.3 动机理论 |
3.2 深度访谈法提取影响因子 |
3.2.1 深度访谈的实施 |
3.2.2 受访者对学术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认知 |
3.2.3 受访者对学术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态度 |
3.2.4 受访者使用学术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动机 |
3.3 研究模型构建 |
3.4 研究假设 |
3.4.1 使用动机对使用态的度影响假设 |
3.4.2 使用态度对使用行为及满足程度的影响假设 |
3.4.3 满足程度对使用态度的影响假设 |
3.5 测量项的操作性定义 |
3.5.1 使用动机 |
3.5.2 使用态度 |
3.5.3 使用行为 |
3.5.4 满足程度 |
3.5.5 用户建议 |
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1.1 克朗巴哈系数检验 |
4.1.2 KMO和 Bartlett检验 |
4.2 调查结果描述性分析 |
4.2.1 人口统计特征描述 |
4.2.2 使用动机描述 |
4.2.3 使用行为描述 |
4.2.4 使用态度描述 |
4.2.5 满足程度描述 |
4.2.6 用户建议描述 |
4.3 模型修正与假设检验 |
4.3.1 皮尔逊相关系数假设验证分析 |
4.3.2 回归分析 |
4.3.3 深度访谈内容分析 |
5 结论 |
5.1 高校用户使用总结 |
5.1.1 高校用户的使用动机会影响使用态度 |
5.1.2 高校用户的使用行为特点 |
5.1.3 高校用户的满足程度会影响使用态度 |
5.2 关于对中国知网提高高校用户使用满意度的建议 |
6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国知网使用行为调查 |
附录 B 深度访谈提纲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中国知网CNKI历史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国知网的发展历程 |
1.1 创业期 (1995-1998) |
1.1.1 灵感萌发,从题录摘要到全文 |
1.1.2 CAJ-CD诞生,开创数字出版先河 |
1.2 战略形成与规模初具期 (1999-2002) |
1.2.1 CJ N开通,从光盘检索到网络检索 |
1.2.2《中国知识资源总库》起步,逐步建设系列知识仓库 |
1.3 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期 (2003-2007) |
1.3.1 CNKI问世,实现知识检索细粒度 |
1.3.2 深度整合,开发数据库系列产品 |
1.3.3 建成中国学术期刊的权威性文献检索工具和网络出版平台 |
1.3.4 网络出版物产品进入标准化时代 |
1.4 内容生产与规模多元化期 (2008-2012) |
1.4.1 重视信息服务国际合作 |
1.4.2 开拓科技信息服务新领域 |
1.5 总体架构实现期 (2013-) |
1.5.1 借助优势,推进知识管理与服务 |
1.5.2 面向需求,实现移动知识服务 |
2 CNKI的自主研发技术发展史与主要成就 |
2.1 XML碎片化与知识元自动抽取技术 |
2.2 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大字符集OCR技术 |
2.3 语义相似性检测技术 |
3 改革数字出版模式的发展进程 |
3.1 不断革新出版模式,从同步到数字优先 |
3.2 开展学术不端检测,促进学风建设 |
3.3 推动期刊转型升级,开启“刊网融合”时代 |
4 CNKI发展经验与主要问题 |
4.1 致力于知识传播与增值服务并取得重要成果 |
4.1.1 坚持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符合国家战略 |
4.1.2 对图书馆资源数字化贡献巨大,推动图书馆地位变化 |
4.1.3 革新数字出版模式,加速科研成果传播 |
4.1.4 推动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发展 |
4.1.5 坚持依法合理解决版权问题,构建健康的产业发展生态 |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完善价格体系,方便图书馆精准选购 |
4.2.2 上下游利益和各自发展要求还不够平衡 |
4.2.3 在兼顾各方效益的同时加强对作者的服务 |
5 结语 |
(4)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调查对象 |
五、本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兴起的背景及服务现状 |
第一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兴起的背景 |
一、数据密集型科研环境的驱动 |
二、跨学科研究的需要 |
三、嵌入式服务发展的推动 |
四、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的选择 |
第二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现状概述 |
一、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对象分析 |
二、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内容分析 |
第二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的路径 |
第一节 建设数字学术空间 |
一、物理空间的建设 |
二、虚拟空间的建设 |
第二节 提供数字学术支撑服务 |
一、数字人文服务 |
二、数据管理 |
三、数字化服务 |
四、GIS分析及可视化 |
五、数字出版 |
六、开放获取 |
七、数字学术项目管理 |
八、学术交流 |
九、咨询培训 |
第三节 建设数字学术馆员队伍 |
一、数字学术馆员队伍组成 |
二、数字学术馆员岗位职责 |
三、数字学术馆员的任职条件 |
四、数字学术馆员的培训 |
五、数字学术馆员的考核 |
第四节 提供数字学术经费资助 |
一、为用户提供数字学术研究资金支持 |
二、数字学术资金来源 |
第三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特点、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特点 |
一、服务对象广泛,普及全校 |
二、服务内容丰富,各有侧重 |
三、服务模式多样,富有内涵 |
四、建设规模合理,持续发展 |
第二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成功经验 |
一、重视数字学术服务计划的制订 |
二、注重与校内外机构的合作 |
三、深入推进嵌入式数字学术服务的开展 |
四、体现数字学术服务的融合性 |
第三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缺少数字工具及系统的统一管理与维护 |
二、缺乏全面的评估机制 |
第四章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的启示 |
第一节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现状 |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对策 |
一、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建立服务管理机构 |
二、推广数字学术理念,营造数字学术氛围 |
三、注重馆员队伍建设,提升馆员服务质量 |
四、联合校内外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学术电子书出版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 |
1.2 理论基础 |
1.2.1 生态学理论 |
1.2.2 成本效益分析 |
1.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二章 中外学术电子书出版现状研究 |
2.1 国外学术电子书出版现状研究 |
2.1.1 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 |
2.1.2 结果与分析 |
2.2 国内学术电子书出版现状研究 |
2.2.1 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中外学术电子书出版现状比较 |
2.3.1 中外市场发展现状比较 |
2.3.2 中外学术电子书出版产业链比较 |
2.3.3 中外学术电子平台功能比较 |
2.3.4 中外学术出版商与高校图书馆关系比较 |
2.4 小结 |
第三章 学术电子书出版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影响 |
3.1 对馆藏发展政策的影响 |
3.2 对信息资源采购的影响 |
3.2.1 对信息资源结构的影响 |
3.2.2 对采购模式的影响 |
3.3 对资源组织的影响 |
第四章 学术电子书出版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
4.1 对服务内容的影响 |
4.2 对服务方式的影响 |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适应学术电子书发展的策略 |
5.1 调整馆藏政策,加强电子书资源规划 |
5.2 转换馆员角色,建立专业化学科馆员队伍 |
5.3 建立采购联盟,按需选择采购模式 |
5.4 加强多方合作,提高服务效益 |
5.5 积极开展用户培训,促进电子书的阅读推广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1 对我国学术出版社电子书出版和态度的调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意义 |
0.2 本文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0.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0.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0.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0.4.1 研究目标 |
0.4.2 研究方法 |
0.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 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 |
1.1 期刊评价的起源 |
1.2 学术期刊评价的三大理论基础 |
1.2.1 一次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 |
1.2.2 引文分布规律——加菲尔德定律 |
1.2.3 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 |
1.3 网络环境下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网络计量学 |
1.4 核心期刊概念和本质的演变 |
2 中、美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
2.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现状 |
2.1.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成 |
2.1.2 对ISI Web of Knowledge学术资源体系的评价 |
2.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
2.2.1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发展阶段 |
2.2.2 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 |
3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 |
3.1 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的比较 |
3.1.1 评价目的的比较 |
3.1.2 评价功能的比较 |
3.2 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比较 |
3.2.1 评价主体的比较 |
3.2.2 学术期刊评价对象的比较 |
3.3 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比较 |
3.3.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
3.3.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
3.4 评价过程的比较 |
3.4.1 数据来源 |
3.4.2 评价指标体系 |
3.4.3 数据库统计源比较 |
3.5 评价方法的比较 |
3.5.1 定性评价——同行评议制度的比较 |
3.5.2 文献计量评价方法的比较 |
3.6 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界定方法的比较 |
3.7 社会价值与影响力的比较 |
3.7.1 社会价值的比较 |
3.7.2 社会影响力的比较 |
3.7.3 中、美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比较 |
3.8 影响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比较 |
3.8.1 对研究项目的重视程度 |
3.8.2 国家期刊管理体制 |
3.8.3 学术评价制度的比较 |
3.9 学术期刊评价中的两组概念比较 |
3.9.1 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统计源期刊的区别 |
3.9.2 核心版与扩展版的区别 |
3.10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
4.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4.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商业化导向 |
4.1.2 收录期刊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 |
4.1.3 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 |
4.1.4 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偏见 |
4.2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功利性的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之一 |
4.2.2 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 |
4.2.3 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 |
4.2.4 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数据的准确性 |
4.2.5 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 |
4.2.6 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 |
4.2.7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 |
5 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建构 |
5.1 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
5.2 "技术变革"环境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
5.2.1 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
5.2.2 适应网络环境的新的评价指标的出现 |
5.2.3 评价手段的改进 |
5.3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
5.3.1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可行性 |
5.3.2 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
6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实证研究 |
6.1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具体做法 |
6.1.1 学术期刊源的选择与分析 |
6.1.2 学科划分标准与处理原则 |
6.1.3 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与主要步骤 |
6.1.4 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
6.1.5 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
6.1.6 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的概念、特点与数量界定 |
6.1.7 评审专家的遴选与定性评价 |
6.1.8 评价结果的确定与分类分级排序的表示方法 |
6.2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排行榜(部分学科) |
6.3 学术期刊评价结果的分析 |
6.3.1 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状况 |
6.3.2 核心期刊的地区分布状况 |
6.3.3 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普遍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
6.3.4 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比较明显 |
6.3.5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
6.4 本次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主要特色 |
6.4.1 将评价对象明确限定为"大陆出版的中文学术期刊" |
6.4.2 将期刊评价的目的确定为评价管理导向与信息服务导向相结合 |
6.4.3 同时遴选"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 |
6.4.4 采用得分排序和划分等级相结合的方法,提供了国内外第一个中国学术期刊的分类分级排行榜 |
6.4.5 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突出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网络影响力 |
6.4.6 自主研发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期刊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学术期刊评价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Ⅰ 分12个学科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
Ⅱ 分高校学报4种类型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
Ⅲ SCI、SCIE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94种) |
Ⅳ EI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244种) |
Ⅴ 中国大陆出版的其他英文学术期刊目录(共113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8)CNKI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CNKI”概念提出的背景 |
2 CNKI发展历程 |
2.1 光盘版时代——《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1] |
2.2 网络版时代——《中国期刊网》[2] |
2.3 知识服务平台时代——《中国知识资源总库》[3] |
3 CNKI的成就与启示 |
3.1 高起点的发展理念和产品定位 |
3.2 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模式 |
3.3 强强联合增加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
3.4 标准化、网络化数据加工体系 |
3.5 国际化的版权保护策略[10] |
(1) 充分尊重期刊编辑部的权益, 高度重视与期刊杂志社的合作。 |
(2) 高度重视、认真处理好作者着作权使用问题。 |
(3) 遵照法律, 依约向期刊编辑部和作者支付着作权使用费。 |
(4) 依法使用数字化产品, 全民共同保护知识产权。 |
4 结 语 |
(9)提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利用率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各专辑的名称和内容 |
2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的特点 |
2.1 注重学术水平, 具有权威性 |
2.2 学科覆盖范围广泛, 全文数据可用性较强 |
2.3 检索切入点多, 检索速度快 |
2.4 全文原版显示, 文献输出方式多样 |
2.5 版本多样化 |
2.6 配备索引盘 |
2.7 提供六大专项服务 |
3 我校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利用的现状 |
4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利用率低的原因 |
4.1 宣传力度不够 |
4.2 用户对《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全文检索系统的使用方法不了解 |
4.3 收费问题 |
4.4 读者对新技术、新设备的畏惧心理 |
4.5 读者不能自由自在地阅览 |
4.6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系统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5 提高《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利用率的措施 |
5.1 加强《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的宣传报道, 提高《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的知名度 |
5.2 加强用户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用户利用《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的意识和检索技能 |
5.3 提高检索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 |
5.4 建设光盘数据库网络查询系统, 扩大《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的检索站 |
5.5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开展多种多样的信息服务 |
5.6 建议进一步完善《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的软件功能, 更加方便用户 |
四、大学图书馆应加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盘点[J]. 何晓燕,王婧,张芳英,刘志强,伍军红. 科技与出版, 2021(03)
- [2]高校用户对中国知网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 牛妍.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3]中国知网CNKI历史与发展研究[J]. 涂佳琪,杨新涯,王彦力. 图书馆论坛, 2019(09)
- [4]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及启示[D]. 郑丽央.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学术电子书出版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及策略研究[D]. 严玲艳.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5)
- [6]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D]. 李爱群. 武汉大学, 2009(09)
- [7]浅析《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对图书馆的影响[J]. 陈柳莹.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20)
- [8]CNKI发展研究[J]. 赵蓉英,邱均平. 情报科学, 2005(04)
- [9]提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利用率探析[J]. 高生. 现代情报, 2004(01)
- [10]《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评析[J]. 赵友,朱宝昌,王爱云,马俊云.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