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鹅湖”的新诠释

对“天鹅湖”的新诠释

一、全新诠释《天鹅湖》(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桐[1](2021)在《以芭蕾经典作品《天鹅湖》为例浅析近现代舞蹈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在法国古典主义发展势如破竹的社会背景之下,芭蕾艺术作为宫廷贵族青睐的文艺活动,顺理成章的形成了一整套有条有理、完整规范的训练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成不变的僵化训练方法引起了艺术家们的质疑。抚今追昔、以史为鉴,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打破古典芭蕾规范的程式化动作,重构新的动作,不断复排重编芭蕾经典作品的《天鹅湖》。如何保留经典作品的"精髓"和"内核",同时进行现代性编创且能被广大的观众群体所接受,是摆在所有艺术家们面前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三个不同版本的《天鹅湖》作品,简要的分析当下传统舞蹈的发展方向。

徐之瑞[2](2021)在《商业综合体内部步行空间评价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商业综合体作为当前最热门的商业建筑类型,除了其集约的建筑形态,复合化的建筑功能也是当前商业运营的趋势所在。内部步行空间作为消费者停留、使用最为频繁的空间部分,其空间环境对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心理感受均具有较强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商业综合体的整体运营。本次研究选取合肥市万象城、天鹅湖万达广场、悦方IDMall三家商业综合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人流量计数、空间句法、满意度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对其内部步行空间进行空间评价研究,并基于此进行设计策略研究。首先,对所选三个案例选取一定数量观测点进行人流量实测,同时进行空间句法分析。分别进行实测结果分析、整体句法分析,以及人流量与整合度相关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楼层、垂直交通、入口、中庭等4类空间要素并进行相应赋值,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同时对空间核心路径分布进行相应分析,结果显示修正后的整合度值对人流分布的预测能力显着提升。随后,选取22个空间评价因子构建空间满意度初始评价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取“空间体验、物质功能、环境条件”三个主成分,并以此设为此次空间评价模型的准则层因子。综合满意度分析结果为:万象城=悦方IDMall>天鹅湖万达。最后,基于质化与量化两种研究方法的分析结果,从节点空间、功能系统、空间环境三方面入手,提出商业综合体内部步行空间设计策略。节点空间营造包括入口、中庭及公共休憩空间,功能系统完善包括空间动线、导识系统及业态组合,空间环境则包含景观空间和物理环境两方面。本文以商业综合体内部步行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事实调研结果,结合相关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为商业综合体内部步行空间提供相关设计策略策略,丰富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为建筑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曹兴[3](2021)在《上海芭蕾现代发展历程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发展是历史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从时间脉络来看,芭蕾现代发展就舞蹈本身而言经历了古典芭蕾到现代芭蕾漫长的演变。上海芭蕾在起步之初,大胆创作了上海第一部现实题材芭蕾舞剧《白毛女》,在探索芭蕾民族化的同时,已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体现了芭蕾现代发展的特点,使其开启了上海芭蕾现代发展进程。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为舞坛带来巨变,人们思想观念大变革,激发了上海芭蕾的创作热情,大量丰富多元的舞蹈作品顷刻间展露在人们眼前。如今,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上海芭蕾开始涉足世界现代芭蕾领域,为实现芭蕾的现代发展进行着不懈的探索。本文以上海芭蕾的现代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对上海芭蕾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根据各阶段形成的特征将上海芭蕾的发展历程分为初期、拓展和嬗变三个阶段,以上海芭蕾舞团为主的创作中总结出上海芭蕾在不同时期现代发展的特征和意义。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于上海芭蕾现代发展的研究较为薄弱。笔者认为,在芭蕾艺术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上海作为中国开埠以来较早引进专业芭蕾的特殊地区,凭借着历史优势、地理优势和艺术优势,使其在世界范围内一直与世界芭蕾呼应和对话。尤其是上海芭蕾舞团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所专业芭蕾舞团,一直以来代表着上海芭蕾发展的缩影和水平,其是中国芭蕾发展的重镇,也是与世界芭蕾对话的重要代表之一。现如今,上海芭蕾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已体现出各阶段鲜明的特征。因此,对上海芭蕾的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成果进行梳理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上海舞蹈学校正式成立回顾了上海芭蕾初期阶段的发展,以上海创作的第一部芭蕾舞剧《白毛女》来分析该阶段上海芭蕾现代发展的特点;第二章梳理了改革开放后十年上海芭蕾思想观念和创作变革呈现出的新气象,归纳并总结出该阶段上海芭蕾现代发展具有创作题材拓展、舞蹈语汇和结构丰富的主要特点;第三章将上海芭蕾的创作分为引进和新创两类,从历史嬗变中总结该阶段演员表演技艺和编导技术理念的现代发展特点;第四章旨在对上海芭蕾现代发展历程进行展望,通过发现上海芭蕾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上海芭蕾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可实施的对策和建议。在此,笔者希望通过对上海芭蕾现代发展历程的研究,总结各阶段现代发展的特点和意义,掌握上海芭蕾发展的规律,并为未来上海芭蕾的现代发展指明方向。

熊艳[4](2020)在《杨丽萍舞蹈创作特征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的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背后是人们对科学理性主义至上的深重怀疑,其显露出的来自意识深处的躁动不安,促使中国当代艺术家们趋向于对传统哲学、民族文化、生命意义等精神价值的探寻,通过追根溯源破解纷繁芜杂的现当代文化迷雾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身份归属感。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创作主体完全且深刻地介入生活本身,之后用独有的艺术表达撑起主体观念,从而获得有效的审美客体群体性认同。应该说整个过程透射出来的艺术家“艺以载道”的使命与自觉,也促生出艺术家自信、独立的品格。其中杨丽萍作为当代中国舞蹈表演艺术家的典范代表,其极具标签化的“去学院派”与“民族性”“主体性”特征,以50年不间断的艺术道路实践铸就着杨氏舞蹈美学风范——以生于斯长于斯的民族文化土壤为根脉,以带有强大主体认知的美学原则为坐标,以新的技术变革、市场需求为调节标尺,持续追求着融合跨越、渐进演变的艺术创新征程。除去震撼人心的情感志趣、独具一格的艺术审美外,杨丽萍的品牌效应引发的大规模传播,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维度都是无人比肩的,传播上的极大成功助推着艺术创新,“顺应大众审美需求,创新丰富艺术形式”两者间形成良性互动。从演员、编导、艺术总监到团队管理者,不同阶段的杨丽萍担任的角色也是从理性化“祛魅”转变为无意识化“复魅”的过程。杨丽萍独一无二的成功道路,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当代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至高点,也引发人们在价值讨论中反思创作之路的去与留。本文通过对杨丽萍舞蹈创作典型性特点的系统分析,从个案研究引发对舞蹈创作、舞蹈运营以及舞蹈文化的思考,将当代中国舞蹈创作放到更加宏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加以甄别,并以全球化的视角去审视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文化生态环境。第一章以梳理杨丽萍早期艺术积累为主,首先从杨丽萍自身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出发,其次从杨丽萍舞蹈演员的经历追溯,详细阐述其在西双版纳歌舞团的表演经历,再由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为转折点,从训练体系和思想影响两方面说明杨丽萍个人的艺术选择和走向独立编创的契机。最后,关注到杨丽萍“表创合一”的小作品,从作品的形象、动作和意境分析概括杨丽萍小作品的风格特征。同时笔者以对“原生态”概念的非议引发思考,解读杨丽萍舞蹈现象背后的舞蹈艺术观念。第二章以杨丽萍不断自我挑战的艺术创作过程为前提,聚焦杨丽萍舞蹈艺术创作手法的显要特性。从舞蹈的形式结构、舞蹈形象、舞蹈语汇选择、不同主体跨界合作的发展关系等进行分析。第一节雀之情——舞剧《孔雀》为例,阐述传统傣族孔雀舞语汇的创新和传统傣族孔雀舞的意象转变。第二节雀之变——以舞剧《十面埋伏》为例,以爱与永恒的艺术化身、“动”与“情”中的艺术传递分别展开对舞剧的细节研究和探讨。第三节雀之悟——以舞剧《春之祭》为例,系统分析舞美装置隐喻性设计的涵义,也从跨界合作的产物体现不同创作主体碰撞的结果。第四节雀之幻——以舞剧《平潭映像》为例,从超现实与魔幻的交织、文化遗产的多线挖掘两个方面形成对“映象派”的些许推论。第三章,笔者将重点阐述杨丽萍舞蹈创作的艺术本质和追求。纵观杨丽萍整体的创作生涯,作为舞蹈界的常青树,“杨氏”风范的独特性不仅是对艺术本体的关照,也是将东方舞蹈艺术形态国际化的实践者,更是传播中国舞蹈艺术的推动者。因此,本章第一节关于艺术本体的形式选择中,以“艺术与情感的关系”和“艺术与生命的体验”两个主题表现对生命情调的艺术态度。从主体意识的表达和人文精神的探索总结价值与意义的讨论。第二节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观、西方现当代审美逻辑两个方面积极探讨东方文化形象的革新之路。第三节探讨杨丽萍作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效益。最后,在结语部分,笔者关照当代舞剧创作发展的视域下,阐释杨丽萍艺术创作背后的当代艺术观。

袁梦洁[5](2020)在《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中国原创芭蕾舞剧作为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壮大,但走出国门并不等于实现了有效传播,舞蹈的传播不能只停留在表象上,真正实现提升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依靠文化的有效传播。一直以来,学界对于舞蹈的传播与交流问题颇为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对舞蹈交流问题进行剖析的很少。本文建立在跨文化传播理论下的有效传播理论基础上,以中国原创芭蕾舞剧为对象,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分析其传播的有效性,并提出了完善其有效传播的路径,以求实现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的有效传播。首先从宏观角度即文化“走出去”与“走进去”切入,对“走出去”与“走进去”的差异和“走进去”的必要性,以及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走进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继而对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跨文化传播的目标——“有效传播”进一步说明,从有效传播理论的概述、对外传播的潜在困境、机遇与挑战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其次本文对中央芭蕾舞团的三个舞剧进行案例分析,包括《牡丹亭》、《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以文本分析入手,并对三个案例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市场反馈进行概括总结。基于三个案例对影响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走进去”的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包括文化身份因素、艺术形式因素、受众的信息接收因素。基于以上四个章节试论实现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的有效传播路径,从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传播途径、意识形态、品牌构建六个方面对如何实现中国芭蕾的“走进去”展开论述。

张冰喻[6](2020)在《戏剧表演中的程式在训练和演出中的功能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程式是演员获得表演技艺的重要手段,普遍应用在芭蕾、戏曲等传统表演艺术的教学和创作中。但在话剧影视的表演训练中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限制演员创造力的负面的存在。实际上程式从各个方面影响着话剧的表演创作,同样也是话剧演员习得技艺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莎士比亚戏剧表演,不论是依靠程式提高演员工作效率的原初莎剧轮演剧团的演出机制,还是依照特定程式设立技术标准的现代莎剧演员的表演教学及创作,都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程式——带有规律性的最基本表演元素的设计、选择及编排。从演员训练中“前表意”的基本功程式积累,到排练演出中“表意”的运用程式进行创作,不管是注重外部技巧、具有强烈形式感且高度凝聚的芭蕾、戏曲;还是贴近现实生活、注重演员内部心理技巧的现代话剧,都需要演员通过程式来学习表演技艺,利用程式来塑造舞台形象。我们不仅要强调程式对提高演员技艺所起的作用,还要重视表演程式的运用对界定演员的职业技能和道德规范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梁丹玉[7](2020)在《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与学派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芭蕾舞剧从以“实践先行”大胆地迈出了“民族化”的第一步到探索如何使中国文化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接榫,已走过了七十年的岁月。自中国芭蕾舞剧诞生之日起,就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中国舞剧形象而走上了一条与西方芭蕾舞剧不同的创作道路。不论是最初实践阶段以“民族化”为口号对西方芭蕾进行中式改造,还是如今以更自觉的心态进入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探索芭蕾的“中国学派”,七十年的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实践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随时代诉求的变化,中国芭蕾舞剧价值取向的具体内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芭蕾中国学派等问题还未引起舞界学者们的足够重视,这便是本文所着意要研究的方向,也是本论文的创新点。对中国芭蕾舞剧学派建构的展望是以其历时性的研究作为前提,在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原则下,借助马克思“艺术生产”的理论视角对芭蕾舞剧研究力求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不论是芭蕾编导们还是其作品都是所处历史时期的产物,对芭蕾舞剧作品及其编导的研究必须回到社会历史的具体语境中。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历史节点,是以引起中国芭蕾舞剧风格取向变化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时间作为节点划分依据,节点前后的芭蕾舞剧作品在编导个人风格的差异性中又呈现出某种时代的共性。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芭蕾舞剧的本体特征包括叙事结构、形象及其文化特征以及肢体语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是中国芭蕾舞剧不同于西方芭蕾舞剧的体现,也是芭蕾舞剧中国学派得以展望之根本。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格局,中国芭蕾舞剧应关注当今世界芭蕾舞剧的多元形式,在文化自觉的引领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换。芭蕾中国学派的建构是中国芭蕾舞剧自诞生之日起便萦绕在艺术工作者心中的庞大论题,芭蕾“中国学派”这一论题还应随着芭蕾舞剧的不断发展继续进行深入探讨。

毛宁[8](2020)在《“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天鹅湖》系列作品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鹅湖》作为古典芭蕾舞剧的着名代表作之一,有着许多"前无古人"的特点,而由于它享誉中西方,因此,后世有着众多致敬经典的作品创编。其中,较为有名的有现代芭蕾男版,现代舞舞剧版,杂技芭蕾版,以及以"白天鹅"形象为主编创的女子独舞。这些作品都各有特色,是难得的精品之作。

张雨薇[9](2020)在《“美国风格”芭蕾舞的艺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于20世纪20-50年代相关舞蹈文化背景以及芭蕾舞发展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现有史料书籍记载与相关视频资料的研究与分析,进行美国芭蕾舞风格变化原因的探索与研究,并最终对“美国风格”芭蕾舞的研究得以在本文中呈现。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美国风格”芭蕾舞中所呈现的编创、表演与教学三个视角出发并对其进行逐步分析,并运用逻辑分析法对现象层层推理与求证,寻找其中的关联与规律,论述了芭蕾舞在20世纪20-50年代的美国的发展是芭蕾舞由古典走向现代的重要过渡时期且使其在对古典芭蕾的革新中自成风格。该风格中涌现的“大胆革新”、“打破原则”的创作思想,深受当时历史环境及艺术思潮的影响;其中的“审美驱动”、“夸张灵活”的表演手法,深受美国本土舞蹈与美国现代舞的影响;其中的“灵活多变”、“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深受创作主体,如巴兰钦、罗宾斯等伟大的芭蕾舞改革家的影响,其在继承古典芭蕾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时空多变”、“动作语言多样化”与“纯舞蹈”的探索,在不断地革新尝试中寻找芭蕾舞的当代舞蹈诠释方式,利用音乐与动作之间的和谐性、非和谐性与叠加性,以纯粹的肢体线条、非间断的空间流动性以及淡化情感色彩的表演方式,带领观众走进现代芭蕾的世界里,推动芭蕾舞走向一个新的纪元。

王蕾[10](2019)在《“雄性的天鹅赞歌”——男版《天鹅湖》艺术意蕴解读》文中研究说明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被誉为芭蕾舞坛经典佳作。直到1995年由马修·伯恩编创的男版《天鹅湖》,以充满现实隐喻的进步题材以及富于巧思的形式设计,内容与形式完美契合的创作,赋予其古典舞剧现代意识的演绎与突破。本文将以男版《天鹅湖》剧目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主题内容和文本结构,再到舞蹈艺术形式,从舞蹈动作、舞蹈队形、舞蹈空间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现代芭蕾舞台创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二、全新诠释《天鹅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新诠释《天鹅湖》(论文提纲范文)

(1)以芭蕾经典作品《天鹅湖》为例浅析近现代舞蹈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久不衰———芭蕾发展鼎盛时期的《天鹅湖》
二、继承与发展———古典芭蕾与现代芭蕾的交融碰撞
    (一)现代芭蕾舞剧《天鹅湖》之继承
    (二)现代芭蕾舞剧《天鹅湖》之创新
    (三)当代芭蕾版《天鹅湖》的重构与解读
三、交叉学科融合———芭蕾发展历程中对不同学科的借鉴

(2)商业综合体内部步行空间评价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商业综合体
        1.3.2 内部步行空间
        1.3.3 空间句法
        1.3.4 满意度评价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
        1.4.1 商业综合体相关研究
        1.4.2 空间句法理论相关研究
        1.4.3 文献研究总结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商业综合体空间及步行空间评价模型构建
    2.1 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定义阐释及其发展
        2.1.1 商业综合体的定义阐述
        2.1.2 商业综合体的发展背景
    2.2 商业综合体步行空间的构成
        2.2.1 外部步行空间
        2.2.2 内部步行空间
    2.3 商业综合体步行空间构成要素解析
        2.3.1 建筑本体要素
        2.3.2 步行路径要素
        2.3.3 景观环境要素
        2.3.4 中介过渡要素
    2.4 商业综合体内部步行空间组织类型
        2.4.1 庭式空间为主导式
        2.4.2 线性空间为主导式
        2.4.3 复合空间式
    2.5 商业综合体步行空间使用人群及活动类型
        2.5.1 使用人群分析
        2.5.2 使用者活动类型分析
    2.6 商业综合体步行空间评价模型构建
        2.6.1 评价方法选择
        2.6.2 评价体系构建
        2.6.3 评价案例选择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空间句法的内部步行空间评价
    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1 研究思路
        3.1.2 研究方法
    3.2 句法理论解析及理论研究
        3.2.1 空间句法基本概念
        3.2.2 基本变量含义
        3.2.3 空间句法的适用性
    3.3 调研结果解析及句法研究
        3.3.1 研究对象案例分析
        3.3.2 人流量实测及结果分析
        3.3.3 空间整体性句法分析
        3.3.4 人流量与整合度相关性分析
    3.4 空间变量对整合度与人流量关联影响性分析
        3.4.1 空间变量分析
        3.4.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3.4.3 空间变量重要性比较
        3.4.4 空间变量组合与人流量相关性对比分析
        3.4.5 核心路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满意度评价的内部步行空间评价
    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4.1.1 研究思路
        4.1.2 研究方法
    4.2 商业综合体步行街空间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
        4.2.1 满意度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2.2 满意度评价指标选取
        4.2.3 满意度评价指标筛选
        4.2.4 满意度因子分析
        4.2.5 满意度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4.3 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4.3.1 评价主体基本资料分析
        4.3.2 满意度百分比分析
    4.4 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
        4.4.1 因子相关性分析
        4.4.2 评价因子均数分析
        4.4.3 综合满意度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业综合体内部步行空间设计策略
    5.1 节点空间营造
        5.1.1 入口空间
        5.1.2 中庭空间
        5.1.3 公共休憩空间
    5.2 功能系统完善
        5.2.1 空间动线
        5.2.2 导识系统
        5.2.3 业态组合
    5.3 空间环境优化
        5.3.1 景观空间
        5.3.2 物理环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各章概括与总结
    6.2 主要研究结论
        6.2.1 基于空间句法的人流量分布与整合度关联性分析
        6.2.2 满意度评价分析
        6.2.3 空间设计策略分析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上海芭蕾现代发展历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二 国内外现状分析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上海芭蕾的初创与现代发展(1960-1977)
    第一节 上海芭蕾初期的现代化进程
        一 上海芭蕾正式起步
        二 第一部上海芭蕾舞剧《白毛女》诞生
    第二节 本阶段发展的特征与意义
        一 现实题材开启上海芭蕾现代发展进程
        二 民族化奠定上海芭蕾现代发展的基础
第二章 上海芭蕾的拓展与现代发展(1978-1989)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舞坛巨变
        一 思想解放观念更新
        二 上海芭蕾创作繁荣
    第二节 本阶段发展的特征与意义
        一 芭蕾创作题材拓展
        二 舞蹈语汇与编导结构的变革
第三章 上海芭蕾的嬗变与现代发展(1990-2020)
    第一节 涉足世界现代芭蕾领域
        一 学习西方现代芭蕾作品
        二 引进西方编导合创现代芭蕾舞剧
    第二节 本阶段发展的特征与意义
        一 编创理念更新编导手法丰富
        二 演员技艺提高表演风格拓展
第四章 上海芭蕾现代发展进程展望
    一 引进现代芭蕾的理念和技术
    二 培养创造型的芭蕾人才
    三 关注现实题材芭蕾创作
    四 坚持多样化的创作道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杨丽萍舞蹈创作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情况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五、文献综述 国内外在该研究方向现状及发展动态
第一章 杨丽萍早期的艺术实践积累
    第一节 多宗教文化背景
    第二节 多元的艺术经历
        一、早期舞剧表演获得的审美体验——《召树屯与喃木诺娜》
        (一)浪漫主义气息
        (二)神秘色彩因子
        二、文艺思潮影响下的观念重塑
        (一)传统民间舞的艺术创新定位
        (二)“自我关怀”式的身体摸索
        三、“杨氏”演绎风范的启程——《雀之灵》《两棵树》《月光》
        (一)传统傣族舞蹈语汇的创新
        (二)传统傣族舞蹈意境的转变
    第三节 现象级艺术家品牌的铸就
第二章 杨丽萍积极的艺术创新探索
    第一节 雀之情——以舞剧《孔雀》为例
        一、生命轮回观下的时空结构原则
        二、浪漫主义+精致主义的审美偏好
        (一)形象美
        (二)形式美
    第二节 雀之变——以舞剧《十面埋伏》为例
        一、从文学形象到舞台形象的塑造
        二、跨界合作的多重效益
        (一)媒介共享模式
        (二)编创元素杂糅模式
    第三节 雀之悟——以舞剧《春之祭》为例
        一、直观的东方文化元素
        二、极简的舞蹈身体语汇
    第四节 雀之幻——以舞剧《平潭映象》为例
        一、民俗文化的多线挖掘
        二、超民俗现实与魔幻的交织
第三章 杨丽萍艺术追求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关于艺术本体的形式创造
        一、艺术与情感的形式关系
        二、艺术与生命体验的形式互通
    第二节 “新东方美学”的实验建构
        一、中国传统哲学观的主体阐发
        二、西方现当代美学视域下的形式选择
    第三节 由品牌效应锚定的“双效益”策略
结语:杨氏舞作背后的当代艺术观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难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跨文化有效传播的理论概述
    一.文化“走出去”与“走进去”
        (一)文化“走出去”与“走进去”的差异
        (二)文化“走进去”的必要性
        (三)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走进去”的重要性
    二.有效传播: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跨文化传播的目标
        (一)有效传播的理论概述
        (二)中国原创芭蕾舞剧对外传播的潜在困境
        (三)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多元表达——中国原创芭蕾舞剧案例分析
    一.古代传统文本——《牡丹亭》
        (一)芭蕾舞剧《牡丹亭》文本分析
        (二)芭蕾舞剧《牡丹亭》传播效果分析
    二.近现代文本——《红色娘子军》
        (一)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文本分析
        (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传播效果分析
    三.现代文本——《大红灯笼高高挂》
        (一)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文本分析
        (二)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传播效果分析
第三章 影响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走进去”的因素
    一.文化身份因素
        (一)文化身份特性
        (二)身份与多元文化主义
    二.艺术形式因素
        (一)无国界的“前语言”传播
        (二)芭蕾——国际标准的动作语汇
    三.受众的信息接收因素
        (一)受众的选择性因素
        (二)接受的认识一惯性与使用与满足性
第四章 实现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的有效传播路径
    一.中国故事,国际表述
        (一)从中国故事的细节出发形成共情
        (二)捕捉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三)以人为本,以微知着
    二.“求同避异”,聚焦共同价值理念
        (一)换位思考,规避文化抵抗
        (二)全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
    三.内容提供思考,形式耳目一新
        (一)通过悲剧的审美效应促进有效传播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与现代型转化
        (三)创生艺术形式美
    四.水滴策略,“软性”传播
    五.孵化知识产权,树立品牌意识
        (一)以版权输出丰富跨文化传播途径
        (二)打造品牌,扩大传播效度
    六.换位思考,为我所用
        (一)从期待视野适应受众审美需求
        (二)“第三人效果”对有效传播的启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一 引用的部分海外媒体评论

(6)戏剧表演中的程式在训练和演出中的功能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芭蕾与戏曲表演中的程式
    第一节 芭蕾的动作程式与戏剧叙事
        一、早期的芭蕾程式
        二、古典芭蕾的组织结构
        (一)芭蕾舞剧的元素与框架
        (二)大双人舞(Grand pas de duex)
        三、剧情芭蕾的由来与发展
        (一)作为“哑剧”的剧情芭蕾(Ballet D’action)
        (二)哑剧芭蕾姿态(Mime Ballet Gestures)
        四、芭蕾叙事的发展与系统的程式训练
        (一)浪漫主义时期的芭蕾叙事
        (二)剧情芭蕾科学系统的程式
        (三)系统的现代芭蕾训练
        五、芭蕾动作的编程——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一)莎剧的舞蹈叙事与语言叙事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花园双人舞编程
    第二节 戏曲演出与训练中的程式
        一、戏曲动作程式的写意性和表意性
        二、戏曲的脚色行当与程式
        (一)生角
        (二)旦角
        (三)净角
        (四)丑角
        三、戏曲表现形式与表演程式之关系
        (一)戏曲程式化的表现形式
        (二)戏曲基训中的程式
        四、戏曲作品创作——戏曲动作的编程
        (一)表演风格对角色塑造的影响
        (二)戏曲程式的编排和借鉴
第二章 莎剧演员训练与排演中的“编程”
    一、莎士比亚时期轮演剧团的“编程”方式
        (一)作为剧本的提词本(Prompt Book)
        (二)相对固定的角色类型
    二、莎剧演员台词训练中的“程式”
        (一)莎剧诗体语言的结构
        (二)声音与语言训练(Voice and Speech Training)中的“程式”
    三、独白(Soliloquy)与场景(Scene)中的辅助练习
        (一)独白的交流练习
        (二)对白
    四、莎剧演员形体训练中的程式
        (一)舞台格斗技巧的训练与应用
        (二)舞蹈训练与莎剧舞蹈传统(Shakespearean Dance)
第二章 话剧表演创作和训练中的程式
    一、当代话剧作品创作中的编程
        (一)古装戏对戏曲程式的借鉴
        (二)戏中戏的程式化表演风格
        (三)“化程为意”的程式移植与创新
    二、程式在话剧演员训练中的应用
        (一)话剧演员专业技能的程式训练
        (二)创造形象的综合程式训练
        (三)程式设立的演员职业规范——舞台上的暴力与亲密动作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 在读期间研究(创作)成果

(7)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与学派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第一章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历史节点及其时代诉求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一个历史节点——建国十五周年前后
        一、表达新生政权诉求的《和平鸽》与芭蕾民族化尝试的《鱼美人》
        二、在“三化”指导下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芭蕾舞剧
        三、作为宣传新意识形态的工具——芭蕾舞剧“样板戏”
    第二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二个历史节点——“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前后
        一、从审视“千年禁锢”出发反思“十年桎梏”
        二、从题材、形象、创作手法的全面探索中表现中国芭蕾的民族气质
    第三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三个历史节点——准备“跨世纪”和迎接“新世纪”
        一、以中国传统艺术的叙事展现中国芭蕾的“国际身份”
        二、以古典文学改编的“现代性”演绎呈现中国芭蕾的新世纪面貌
    第四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四个历史节点——“国家艺术基金”开启“扶持新模式”
        一、“国家艺术基金”对中国芭蕾舞剧的扶持
        二、中国芭蕾舞剧“团队创新”的差异化取向
第二章 中国芭蕾舞剧当代诉求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从“革命历史题材”起步
        一、中国芭蕾舞剧创作的实验阶段
        二、以“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为目标的中国芭蕾舞剧初创
    第二节 中国芭蕾舞剧以“心理描写”表达当代诉求
        一、改编现代文学作品凸显“心理描写”的取向
        二、古典题材中的“诗化追求”与编导诉求的“当代表达”
    第三节 世纪之交彰显“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
        一、在阐释“民族艺术”中探索中国芭蕾的民族精神
        二、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展现中国芭蕾的当代风貌
    第四节 中国芭蕾舞剧“现实题材”的突围及其“现实性”关照
        一、现实题材芭蕾舞剧注重对“平凡英雄”的塑造
        二、革命历史题材芭蕾舞剧的时代言说
        三、在地域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开掘中国芭蕾舞剧的“现实性”
第三章 中国芭蕾舞剧本体求索的“中国道路”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的叙事演进
        一、中国芭蕾舞剧“拿来主义”的实践准备
        二、中国芭蕾舞剧的“线性叙事”
        三、中国芭蕾舞剧“心理描写”及其“诗化”叙事
        四、中国芭蕾舞剧“隐喻叙事”的本体求索
    第二节 中国芭蕾舞剧的形象塑造及其文化象征
        一、中国芭蕾舞剧对“英雄形象”的塑造
        二、中国芭蕾舞剧对“封建桎梏”下“弱势群体”的形象塑造
        三、中国芭蕾舞剧对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塑造
    第三节 中国芭蕾舞剧形象塑造和动态表意的语汇特征
        一、古典芭蕾与中国舞蹈语汇的“融合”
        二、以描写人物内心为主旨的动态表意语汇
        三、中国芭蕾舞剧舞蹈语汇的“多元表达”
第四章 中国芭蕾舞剧学派建构的未来愿景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中国化”追求的时代演进
        一、“民族化”的提出与实践的最初阶段
        二、在“心理描写”中实现芭蕾“中国化”的追求
        三、“中国化”追求的本质是建构“中国学派”
    第二节 芭蕾舞剧“中国学派”的跨文化视野
        一、中国芭蕾舞剧跨文化的创作实践
        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国际视野”
    第三节 芭蕾“中国学派”的未来展望
        一、需要重温苏联芭蕾的历史经验
        二、从中国芭蕾舞剧的当前创作中展望“中国学派”
结语
附录: 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年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天鹅湖》系列作品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典优雅的古典芭蕾版
    (一)交响编舞法成就主题动作
    (二)经典戏中戏的舞蹈编创
二、大胆叛逆的现代芭蕾男版
    (一)童话与现实的风格碰撞
    (二)美好与残酷的主旨冲击
    (三)唯美舞段戏剧化
三、立意深远的现代舞舞剧版
    (一)无关天鹅的“天鹅故事”
    (二)情节情绪并进
    (三)夸张的动作语汇
四、各具特色的其它版本
    (一)女子独舞《天鹅之死》
    (二)杂技芭蕾《天鹅湖》

(9)“美国风格”芭蕾舞的艺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方法、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美国风格”芭蕾舞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审美意识驱动思维创新
    第二节 创作意图成为革新推手
        一、巴兰钦创作思想与对芭蕾舞动作模式的更新
        二、继巴兰钦后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第三节 多元舞蹈文化的滋养
        一、西方现代舞对“美国风格”芭蕾舞形成的影响
        二、本土舞蹈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第四节 在审美和创作推动下产生的教学的革新
        一、对不同芭蕾学派风格的继承与借鉴
        二、“变通”的芭蕾舞教学理念
        三、鼓励舞者进行二度创新
第三章 “美国风格”芭蕾舞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动作性的强调与突出
        一、追求极限的身体幅度变化
        二、“快速有力”的舞蹈动作质感
        三、流动多变的动作空间开掘
        四、动作表现形式的开发
    第二节 情感表现“抽象化”的凸显
    第三节 个性语言的探索
    第四节 打破常规的教学理念
        一、巴兰钦关于芭蕾舞者基础能力训练方法的改革
        二、巴兰钦关于芭蕾舞者训练要求的改革
        三、巴兰钦关于舞者表演空间与节奏处理的改革
第四章 “美国风格”芭蕾舞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芭蕾艺术审美观念的转变
        一、审美观念的改变
        二、创作习惯的改变
    第二节 芭蕾艺术创作方式的转变
结论
    一、本文的核心观点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对未来研究与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10)“雄性的天鹅赞歌”——男版《天鹅湖》艺术意蕴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男版《天鹅湖》富于深意的主题结构
    (一)从“动物性”到“人性”的主题转变
    (二)从“故事性”到“场景性”的结构转变
二、男版《天鹅湖》别具匠心的形式设计
    (一)创新意识下的“主题动作”
    (二)隐喻意识下的“舞蹈队形”
    (三)开放意识下的“舞台空间”
三、男版《天鹅湖》现代性的价值思考
    (一)具有启迪的教育意义
    (二)充满意蕴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四、全新诠释《天鹅湖》(论文参考文献)

  • [1]以芭蕾经典作品《天鹅湖》为例浅析近现代舞蹈的发展[J]. 李佳桐. 艺术评鉴, 2021(17)
  • [2]商业综合体内部步行空间评价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D]. 徐之瑞.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3]上海芭蕾现代发展历程探究[D]. 曹兴.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杨丽萍舞蹈创作特征研究[D]. 熊艳.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5]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研究[D]. 袁梦洁. 北京舞蹈学院, 2020(12)
  • [6]戏剧表演中的程式在训练和演出中的功能与应用[D]. 张冰喻. 上海戏剧学院, 2020(12)
  • [7]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与学派建构[D]. 梁丹玉.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8]“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天鹅湖》系列作品概述[J]. 毛宁. 大众文艺, 2020(07)
  • [9]“美国风格”芭蕾舞的艺术特征研究[D]. 张雨薇. 上海戏剧学院, 2020(08)
  • [10]“雄性的天鹅赞歌”——男版《天鹅湖》艺术意蕴解读[J]. 王蕾. 艺术品鉴, 2019(33)

标签:;  ;  ;  ;  ;  

对“天鹅湖”的新诠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