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佑3、扶佑4、扶佑6、博三佑273

扶佑3、扶佑4、扶佑6、博三佑273

一、富优3号、富优4号、富优6号与博Ⅲ优273(论文文献综述)

林海,王志刚,鄂志国,李红英,庞乾林[1](2020)在《2019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小结分析了2019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的基本特性。2019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1 372个次(372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其中,籼型常规稻69个、籼型两系杂交稻420个、籼型三系杂交稻528个、粳型常规稻226个、粳型杂交稻20个、籼粳交杂交稻16个、不育系45个,与2018年相比,通过审定的籼型杂交稻品种比例上升,籼型常规稻、粳型杂交稻和粳型常规稻的比例均下降;从品种选育主体看,2019年通过审定的品种中企业参与选育的品种高达80.29%,以企业为主体的品种科技创新体系已经形成;2019年籼型常规稻、籼型两系杂交稻、籼型三系杂交稻、粳型常规稻和粳型杂交稻平均区试产量分别为491.41、603.48、574.46、603.89和649.20 kg/667 m2,籼型两系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比2018年有所上升,而籼型常规稻、籼型三系杂交稻和粳型常规稻比2018年下降;2019年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优质达标率为53.95%,与2018年相比有所下降,其中,籼稻品种优质达标率为54.97%、粳稻为50.00%,杂交稻优质达标率为54.88%、常规稻为50.85%,籼稻品种的优质达标率首次超过粳稻、杂交稻首次超过常规稻。2019年通过审定的品种综合抗性表现总体上仍不够好,372个国审品种中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或抗的品种占比仅19.62%,但某些省份具有较好的抗性品种,如广东具有较优异的稻瘟病抗性品种,云南有较好的白叶枯病抗性品种。

林海,王志刚,鄂志国,李红英,庞乾林[2](2019)在《2018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文中提出小结分析了2018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的基本特性。2018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1 004个次,其中,籼型常规稻76个、籼型两系杂交稻279个、籼型三系杂交稻383个、粳型常规稻210个、粳型杂交稻21个、籼粳交杂交稻12个、不育系23个;从品种选育主体看,企业参与选育的品种高达79.10%;2018年籼型常规稻、籼型三系杂交稻、籼型两系杂交稻、粳型常规稻和粳型杂交稻平均区试单产分别为493.06、578.90、595.94、630.68和661.15 kg/667 m2;2018年通过审定水稻品种的优质达标率为65.04%,其中,籼稻为46.75%、粳稻为79.42%、杂交稻为47.19%、常规稻为73.43%;广东和辽宁具有较优异的稻瘟病抗性资源,云南、福建、广东和江苏有较好的白叶枯病抗性资源,安徽、山东具有较好的条纹叶枯病抗性资源,安徽和云南具有较好的稻曲病抗性资源,云南选育的品种对纹枯病抗性较好。

鄂志国,程本义,孙红伟,汪玉军,朱练峰,林海,王磊,童汉华,陈红旗[3](2019)在《近40年我国水稻育成品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及时总结前人的育种经验,掌握育成品种的系谱,不仅有助于了解育种历史,而且对育种家选择亲本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有效减少育种工作中的盲目性。【方法】基于Asp.net和VB.net,编写程序算法,对数据库中收录的水稻品种数据进行分析,相关结果用R语言进行展示。【结果】1979-2018年,我国省级以上共审定水稻品种9563个,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品种4159个。籼稻骨干亲本多为杂交稻保持系和恢复系,但杂交稻的使用也降低了亲本多样性。【结论】过去的40年,我国水稻育种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育成品种层出不穷,品种的单产得到提高,食味品质提升,稻瘟病抗性和白叶枯病抗性也得到改良。

刘科[4](2018)在《田间与区域条件下水稻热害发生及其微气象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高温热害对水稻生产的威胁日益显现。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可预测的未来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更加频繁和程度更重,水稻热害已经成为该地区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最近的已有研究在水稻高温热害的成因与机理、水稻耐高温QTL,热害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抗热的农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世界范围内,对实际水稻生产中或区域与田间条件下热害的发生及其受害程度、受害条件和品种差异的报道较少。水稻热害的发生,本质上是特定地域和特定气象条件与特定品种、关键生育时期耦合的结果。因此,准确反映区域与田间条件下水稻热害的发生规律,是水稻热害研究的“原点”,取得该条件下水稻热害发生规律及相关特征,对正确认识和评估区域性和地带性水稻热害发生趋势、现有品种对热害的整体耐性和抗逆育种应对能力、热害发生的表现与区域和田间(微)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意义明显,进而为建立水稻热害模型、制订热害监测和评估技术体系以及抗热技术与政策提供依据。本研究于2016-2017年在水稻热害频发的长江中游地区,集中在湖北省荆州市进行,采用面上调查、田间试验和田间监测相结合的手段,研究田间条件下热害的发生及其受害程度、受害条件、品种差异及发生热害时的气象特征。上述两年内,该地区的中稻在生殖生长期均发生了严重的热害。2016年于热害发生后在湖北荆州市和荆门市开展面上大范围、多品种综合调查。2017年在湖北省荆州市进行了水稻新品种(系)耐热性能试验。2016年结合长江中游不同省份(湖北荆州、湖南桃源、安徽庐江)品比试验,观察了大区域大田条件下水稻待选新品种总体耐热表现。此外,在田间开放条件下采用水稻冠层微气象测定仪(MINCER,Micrometeorological Instrument for the Near-Canopy Environment of Rice)对水稻的冠层微气象进行实时监测。主要结果如下:1.2016年面上调查中的68个水稻品种受害程度各异,大部分调查田块的水稻受害程度为一级受害(75%>结实率≥60%),少部分为二级受害(结实率<60%)。受害的品种主要是杂交稻,也有部分常规稻。主要受害品种的始穗期和热害危害发生时间集中在7月22日-8月1日,该时间段内气象条件:平均气温为31.5℃,相对湿度下降至70%左右,其它时段始穗的品种受热害影响较小。2.2017年荆州地区热害发生时间主要分布在7月20日-7月28日,大多数水稻新品种(系)始穗期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在始穗前或始穗期间遭遇了3d以上的热害。受热害影响后,结实率小于75%的品种共计13个,占总品种和品系总数的27.7%,这些品种的平均结实率为70.9%,与之对比,其余品种的平均结实率为82.2%;3.2016年湖北荆州、湖南桃源和安徽庐江三个地区水稻热害发生时间主要集中7月下旬。湖南桃源地区和湖北荆州地区水稻新品种始穗前后遭遇热害天数多于安徽庐江地区。对比三个地区水稻遭受热害情况发现,始穗前后均遭遇热害后的会加剧结实率下降,且下降幅度高于仅始穗前或始穗后遭遇热害。热害对水稻结实率的危害具有累加效应,热害持续天数越多,结实率下降幅度越大。部分品种始穗前仅经历2d热害,结实率就会显着下降;4.常温天气情景下,冠层内、冠层上方和空旷地之间的温度达到显着差异。全两优681冠层内部和冠层上方的温度分别比空旷地低分别低1.5℃、0.5℃;IR64品种冠层内部和冠层上方的温度分别比空旷地低1.4℃、0.5℃。全两优681冠层内部和冠层上方的湿度分别比空旷地高12%、4.4%;IR64品种冠层内部和冠层上方的湿度分别比空旷地高10.9%、4.4%。热害情景下,水稻冠层内的温度和湿度与大气温度具有显着差异。热害期间冠层内部平均温度比空气温度低1.6℃,冠层内平均相对湿度高出空气相对湿度10%。综上所述,长江中游地区水稻热害发生持续时间长,大面积遭受热害现象较为普遍,受害品种多,受害程度虽有所减轻,但大量新品种耐热性仍存在问题。因此,在未来育种工作中,应及时修改当前育种方针,水稻育种应以协同提高耐热性、产量、品质为目标,重点加强提升水稻耐热性,以抵御热害。热害发生时,田间水稻冠层的微气象与大气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未来设定水稻热害鉴定条件,利用数学模型模拟水稻热害受害过程的气象数据时应主要以水稻冠层处为准,从而能够提高模型预测的精准性。

林海,王志刚,鄂志国,庞乾林[5](2017)在《2016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基本特性分析》文中认为分析了2016年我国水稻品种的审定情况及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水稻品种的基本特性。结果表明,2016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492个次(有13个品种通过两个及以上省份审定),其中,籼型常规稻36个、籼型两系杂交稻137个、籼型三系杂交稻166个、粳型常规稻87个、粳型杂交稻25个(其中19个为籼粳杂交稻)、不育系41个。区试平均产量籼型常规稻为501.36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3.86%;籼型两系杂交稻为592.54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5.46%;籼型三系杂交稻为552.96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5.16%;粳型常规稻为624.94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7.48%;粳型杂交稻为651.96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8.91%。品种品质表现是粳稻好于籼稻,常规稻好于杂交稻,优质达标率粳稻为51.79%、籼稻为43.95%,常规稻为56.91%、杂交水稻为41.77%。并列举了一些对单个病害抗性表现较好的品种。

胥伟秋,陶诗顺,张荣萍[6](2017)在《播期对杂交稻千粒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水稻高产栽培合理播期选择提供依据,以45个四川盆地宜栽杂交稻品种为材料,采用分期播种试验,对不同播期条件下杂交稻的千粒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条件下,杂交稻千粒重存在较大差异,千粒重均值在T3(5月3日播种)最大,达32.17g,在T7(5月31日播种)最小,为30.29g,T3较T7高出6.21%。随着播期的推迟,参试品种千粒重整体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不同粒重类型杂交稻品种对播期的反应有所不同,轻粒型、中粒型和偏重粒型杂交稻品种的千粒重整体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重粒型杂交稻品种的千粒重表现出递减的趋势。在只考虑千粒重的前提下,杂交稻整体最适播期为5月3日,其中,重粒型(D)杂交稻的播期宜早不宜晚。

姜少芸[7](2017)在《湖北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析及主栽水稻品种抗瘟性评价》文中提出稻瘟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广泛发生的水稻病害。目前,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以及品种合理布局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由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繁多且极易发生变异,导致现有抗病品种在推广种植35年即会丧失抗性。因此,了解不同区域内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组成、明确适用于当地种植水稻品种所含抗瘟基因类型、筛选抗病品种等对水稻抗瘟品种利用和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24个已知抗瘟基因在湖北省的利用价值,在宜昌和恩施地区自然病圃对24个水稻单基因系进行田间抗瘟性鉴定。综合20142016年三年鉴定结果,2015年的发病情况普遍高于2014和2016年。在宜昌地区单基因系品种K8、K10、K17、K18和K25对叶瘟和穗瘟的抗性较好,说明其含有的抗瘟基因Pikh、Piz5、Pish、Pi1、Pikm在宜昌地区具有推广价值,而K8和K18在恩施地区的抗性高,表明抗瘟基因Pikh和Pi1在恩施地区具有较好利用价值,含有这些抗瘟基因的水稻品种可在恩施地区布局种植。20142016年利用24个水稻单基因系对恩施地区300个稻瘟菌单孢菌株的无毒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来自恩施地区的稻瘟菌菌株致病力普遍较强,24个无毒基因在三年中均有出现,出现频率最高的组合数目为2个无毒基因的组合,且组合数目越少,致病力越强。其中Avr-Pikm、Avr-Pikh和Avr-Pi1出现频率最高且稳定,含有对应抗瘟基因Pikm、Pikh和Pi1的水稻品种适合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推广应用。采用16个稻瘟菌标准鉴别菌株对60个湖北省主栽水稻品种进行抗瘟基因型推导,发现供试水稻品种只有科优21与Pi19的抗感反应型完全相同,确定其只含有这一个抗瘟基因,另外有35个品种能够确定推导出可能含有的抗性基因;通过对接种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60份水稻品种划分为12类,同一类水稻品种含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抗瘟基因。20142016年在宜昌和恩施地区稻瘟病常发病圃对湖北省主栽水稻品种的田间抗瘟性进行评价。在宜昌地区鉴定湖北省主推水稻品种314份,对叶瘟和穗瘟都表现抗(R)或中抗(MR)的品种有123个,其中C两优华占、D优202、曾抗一号、川抗993和金科优651等18个品种经过了23年鉴定,抗性稳定,是最为理想的抗源材料。在恩施地区鉴定水稻主栽品种143份,对叶瘟和穗瘟都表现高抗(HR)、抗病(R)或中抗(MR)的品种有41个,绵5优142、全丰2155、全优5138等22个品种在恩施病圃经2年以上的田间抗性鉴定,抗性较为稳定,可在恩施地区推广种植。

林海,庞乾林,王志刚,鄂志国[8](2015)在《2014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2014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469个次(有5个品种在2个省份省审定),其中,籼型三系杂交稻185个、籼型两系杂交稻94个、籼型常规稻36个、粳型三系杂交稻17个、粳型常规稻122个;籼型三系杂交稻区试平均产量为543.45 kg/667m2、比对照增产5.56%,籼型两系杂交稻为557.84 kg/667 m2、比对照增产5.95%,籼型常规稻为479.02 kg/667 m2、比对照增产4.83%,粳型杂交稻为617.97 kg/667 m2、比对照增产9.16%,粳型常规稻为612.86 kg/667 m2、比对照增产7.45%;粳稻品种品质要明显好于籼稻,常规稻要明显好于杂交稻,粳稻品质优质达标率为63.31%、籼稻为39.38%,常规稻为61.39%、杂交稻为38.87%。病虫害综合抗性较好的品种不多,但有些品种对单个病害的抗性表现较突出。

吴霞,陶诗顺,钟昀,马鹏,余康宁[9](2015)在《不同杂交水稻播始历期与结实期对播期的反应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不同基因型杂交水稻播始历期与结实期对播期的反应.以45个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设置8个播期处理,分析发现随播期的推迟播始历期缩短,结实期延长,但播始历期的缩短量大于结实期的增长量,致使全生育期缩短,且将播期推迟到5月中旬对全生育期天数的影响最大.播期每推迟10 d,播始历期缩短5.8 d,结实期延长2.3 d,全生育期缩短3.5 d;随播期的推迟,播始历期与全生育期所需的有效积温下降,结实期所需的有效积温较恒定,受播期影响小;杂交水稻生育期对播期的反应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差异,播期每推迟10 d,生育期缩短2.15.2 d.根据其生育期随播期变化的变异程度可将供试组合分为钝感型与敏感型2类,其中钝感型组合8个,敏感型组合37个.

贾切[10](2014)在《稻曲病菌接种技术、群体遗传结构及致病力分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稻曲病是由子囊菌门、麦角菌科真菌(Villosiclava virens)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水稻栽培模式的改变、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和密穗型杂交水稻品种的应用,稻曲病在我国逐年加重。它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水稻主产区,在水稻成熟时危害水稻穗部,导致稻谷严重减产。稻曲病菌不仅降低粮食产量,而且还能够产生对人和畜造成危害的毒素,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本研究从稻曲病菌室内人工接种技术研究入手,建立了稳定高效的接种稻曲病体系,采用田间和室内相结合的方法,筛选抗病种质资源,为稻曲病菌的抗病育种研究提供材料;通过分析我国稻曲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稻曲病菌株的致病力分化,明确菌株变异特性,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室内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稻曲病菌HWD-2(1×106孢子/ml分生孢子液人工接种感病水稻品种粤优938,比较不同幼穗分化期、温度、保湿时间和湿度对稻曲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幼穗分化后期接种的水稻病穗率(90%以上)显着高于幼穗分化前期接种的结果(66.5%).温度和保湿时间对接种效率存在显着影响,在20℃一25℃时,接种病穗率随着保湿时间的延长而迅速升高。用分生孢子接种后,在25℃、95±5%RH条件下保湿120 h的水稻病穗率达到最高(92.9%)。利用改进的Weibull方程,阐明了稻曲病发生与温度及保湿时间变化的关系,该模型的拟合性较好,相关系数R2为0.951。利用该模型可以建立稻曲病菌接种病穗率关于温度和保湿时间的等值线分布图,预测不同的温度和保湿时间条件下的接种效率。另外,接种后期不同温湿度对稻曲病发生影响的结果表明,28℃水稻病穗率显着高于20℃结果,而不同的湿度对病穗率无显着影响。温度是后期培养条件中影响稻曲病发生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2.根据农业部行业计划暂行的田间稻曲病抗病评价标准,于2010-2011年在湖北省远安县、黄石市阳新县对259份水稻品种进行了稻曲病田间抗病性评价。其中高抗品种8份、抗病品种125份、中抗品种57份、中感品种47份、感病品种21份及高感品种1份。不同类型水稻的抗病性表现为,常规稻>杂交稻,早稻>中晚稻。用HWD-2和44-A两个菌株对8份田间表现高抗的水稻品种进行了室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品种HG25及抗病对照品种IR28对2个菌株均表现为高抗,而其它品种对2个菌株表现的抗病性不一致,如水稻品种HG27和杰优493对菌株44-A表现为感病,而对HWD-2则表现为免疫,推测其原因可能与稻曲病菌致病力分化有关。此外,20份相同水稻品种2010-2011年在宜昌远安试验场和黄石阳新试验场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和地区的抗性结果差异可能与水稻孕穗期温湿度气候条件变化影响相关。3.基于Illumina技术,对稻曲病菌株HWD-2的基因组进行了双向测序。通过拼接的基因组序列检测到403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并设计其引物。用不同地理来源的8个稻曲病菌株,对按比例选取的122个微卫星位点多态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具有多态性,其中uvssr114标记位点的多态性最高(等位基因平均数为4.81,uvssr12标记位点的多态性最低(等位基因平均数为1.7);混合型结构微卫星位点出现多态性的频率较高,单一型结构微卫星位点出现的多态性频率较低;motif单元片段越大,微卫星位点出现多态性的频率越高。利用所开发的20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中国水稻主产区10个省份的95份稻曲病菌株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体的多样性最高(等位基因平均数为3.7),河南省群体的多样性最低(等位基因平均数为2.1),中国10个省份的稻曲病菌群体大致可分为两大群体,其中A群体包括吉林、辽宁、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浙江等地的稻曲病菌,B群体包括广西和福建两地的稻曲病菌。Mantel检验结果表明,虽然不同地理来源稻曲病菌群体的遗传距离与其空间距离之间存在显着地低度相关性,但不同省份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并不显着,其遗传总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4.通过接种三个水稻品种(IR28、黄华占和晚籼98),测定了湖北省5个水稻主产区的40份稻曲病菌株致病力的分化,分析了不同致病型稻曲病菌株的生物量、产孢量及粗毒素对幼芽抑制率的差异,并结合7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不同致病群体菌株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1)同一品种对不同菌株的抗病性以及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的致病力均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根据40个菌株对3个品种的致病力将菌株划分为4个致病型,其中I型菌株致病力中等,对晚籼98和黄华占表现出一定致病力(病情指数范围为0一50),对IR28不致病;II型菌株为强致病型,对3个水稻品种均表现致病,其中对晚籼98接种病情指数最大可达89.5;Ⅲ和Ⅳ型菌株为弱致病型,仅对品种晚籼98或黄华占中的某一个品种表现一定致病力,对IR28均表现为不致病;(2)不同致病型稻曲病菌群体的生物量、产孢量及粗毒素对幼芽抑制率存在显着差异,且强致病型菌株的生物量及产孢量显着高于其它致病型稻曲病菌株;(3)不同致病型稻曲病菌群体存在显着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之间变异的比例达34%。通过Shared-allele遗传距离构建邻接树的方法,将湖北省40个稻曲病菌株划分为3个遗传群体,遗传群体与致病型之间存在—定的相关性。

二、富优3号、富优4号、富优6号与博Ⅲ优27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优3号、富优4号、富优6号与博Ⅲ优273(论文提纲范文)

(1)2019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9年我国水稻品种审定基本情况
    2.2 2019年通过审定品种(组合)的生育期及产量表现
    2.3 2019年通过审定品种(组合)的米质表现
    2.4 审定品种(组合)具体米质指标分析
    2.5 通过审定品种(组合)的抗性表现
3 小结与讨论

(2)2018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8年我国水稻品种审定基本情况
    2.2 通过审定品种(组合)的生育期及产量表现
    2.3 通过审定品种(组合)的米质表现
    2.4 通过审定品种(组合)的抗性表现
3 小结与讨论

(3)近40年我国水稻育成品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亲本指数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育成品种的基本状况
    2.2 骨干亲本分析
    2.3 亲本多样性分析
    2.4 育成品种性状分析
        2.4.1 产量分析
        2.4.2 品质性状分析
        2.4.3 抗性分析
3 讨论
    3.1 骨干亲本和亲本多样性
    3.2 大穗重穗是单产显着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3.3 食味品质改良,稻瘟病抗性提升

(4)田间与区域条件下水稻热害发生及其微气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全球气候变暖
    1.2 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
    1.3 高温对水稻的影响
    1.4 水稻高温危害主要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水稻热害面上调查
    2.1 面上调查区域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3 水稻新品种(系)耐热性鉴定
    3.1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4 长江中游不同生态区水稻新品种耐热表现
    4.1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5 不同天气情景下水稻冠层微气象差异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与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2016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基本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6年我国水稻品种审定基本情况
    2.2 通过审定品种 (组合) 的生育期及产量
    2.3 通过审定品种 (组合) 的米质情况
    2.4 审定品种 (组合) 抗性表现
3 小结与讨论

(6)播期对杂交稻千粒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指标测定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下杂交稻千粒重的差异性
    2.2 不同粒重类型杂交稻品种千粒重对播期反应的差异性
        2.2.1 杂交稻品种的粒重类型划分
        2.2.2 不同播期4种粒重类型杂交稻品种的千粒重由表4可知:
3 结论与讨论

(7)湖北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析及主栽水稻品种抗瘟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稻瘟病发生危害
    2 我国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研究
        2.1 生理小种的鉴定和命名
        2.2 我国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鉴定
    3 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研究
        3.1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3.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
    4 水稻抗稻瘟病研究
        4.1 水稻抗瘟基因定位
        4.2 水稻抗瘟基因克隆
        4.3 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的鉴定与筛选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抗瘟基因在湖北省的利用价值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鉴定圃的设置
        1.2.2 病害调查方法
        1.2.3 抗性评价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单基因系在宜昌地区对稻瘟病的田间抗性评价
        2.2 水稻单基因系在恩施地区对稻瘟病的田间抗性评价
    3 讨论
第三章 湖北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接种方法
        1.2.2 抗感反应评价标准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4 年湖北恩施100个稻瘟菌菌株对24个水稻单基因系的毒力及无毒基因分析
        2.1.1 2014 年恩施地区100个稻瘟菌菌株对24个水稻单基因系的致病率
        2.1.2 2014 年恩施地区稻瘟菌群体对24个抗瘟基因的毒力分析
        2.1.3 2014 年恩施地区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组合分析
        2.1.4 2014 年恩施地区稻瘟菌的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分析
        2.1.5 2014 年恩施地区稻瘟菌的无毒基因型聚类分析
        2.2 2015 年湖北恩施100个稻瘟菌菌株对24个水稻单基因系的毒力及无毒基因分析
        2.2.1 2015 年恩施地区100个稻瘟菌菌株对24个水稻单基因系的致病率
        2.2.2 2015 年恩施地区稻瘟菌群体对24个抗瘟基因的毒力分析
        2.2.3 2015 年恩施地区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组合分析
        2.2.4 2015 年恩施地区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分析
        2.2.5 2015 年恩施地区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型聚类分析
        2.3 2016 年湖北恩施100个稻瘟菌菌株对24个水稻单基因系的毒力及无毒基因分析
        2.3.1 2016 年湖北恩施100个稻瘟菌菌株对24个水稻单基因系的致病率
        2.3.2 2016 年恩施地区稻瘟菌群体对24个抗瘟基因的毒力分析
        2.3.3 2016 年恩施地区稻瘟菌的无毒基因组合分析
        2.3.4 2016 年恩施地区稻瘟菌的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分析
        2.3.5 2016 年恩施地区稻瘟菌的无毒基因型聚类分析
        2.4 湖北恩施地区稻瘟菌菌株毒力及无毒基因综合分析
        2.4.1 恩施地区稻瘟菌菌株致病力
        2.4.2 恩施地区稻瘟菌群体的毒力分析
        2.4.3 恩施地区稻瘟菌的无毒基因组合分析
        2.4.4 恩施地区稻瘟菌中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湖北省水稻主栽品种的抗瘟基因推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接种和调查方法
        1.2.2 数据分析
        1.2.3 抗瘟基因推导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省60份水稻品种的抗瘟性鉴定
        2.2 供试品种抗瘟基因型的推导
        2.3 供试品种对鉴别菌株抗感表型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湖北省主栽水稻品种的田间抗瘟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自然病圃设置
        1.2.2 病害调查方法
        1.2.3 抗性评价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宜昌地区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2.2 恩施地区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3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2014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2014年我国水稻品种审定基本情况
    2.2审定品种(组合)生育期及产量分析
    2.3审定品种(组合)米质分析
    2.4审定品种(组合)抗性表现
3小结与讨论

(9)不同杂交水稻播始历期与结实期对播期的反应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观测内容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对生育进程的影响
    2.2 播期对积温效应的影响
    2.3 杂交稻生育期对播期反应的基因型差异
3 小结与讨论

(10)稻曲病菌接种技术、群体遗传结构及致病力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稻曲病症状、分布及其危害
        1.1 症状
        1.2 分布与危害
    2 稻曲病病原学研究
        2.1 病原菌形态特征
        2.1.1 无性阶段
        2.1.2 有性阶段
        2.2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2.2.1 菌丝
        2.2.2 厚垣孢子
        2.2.3 分生孢子
        2.2.4 菌核
        2.3 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
        2.4 毒素研究
        2.4.1 毒素的种类和结构
        2.4.2 毒素作用
    3 稻曲病病害循环研究
        3.1 侵染源及初侵染
        3.2 侵染部位
        3.3 侵染时期
    4 稻曲病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
        4.1 田间流行动态和分布
        4.2 病害严重度的分级标准
        4.3 流行因素
        4.3.1 田间病原菌数量
        4.3.2 品种抗性
        4.3.3 气候环境因素
        4.3.4 栽培管理
        4.4 防治措施
        4.4.1 抗病品种
        4.4.2 农业防治
        4.4.3 化学防治
        4.4.4 生物防治
    5 稻曲病菌的群体遗传研究
    6 稻曲病致病机理研究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稻曲病菌室内人工接种技术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品种
        2.1.3 培养基
        2.1.4 仪器
        2.2 方法
        2.2.1 接种体制备
        2.2.2 水稻种植
        2.2.3 接种方法
        2.2.4 病穗率调查及统计分析
        2.2.5 模型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幼穗分化期对稻曲病接种效率的影响
        3.2 不同温度和保湿时间对稻曲病接种效率的影响
        3.3 稻曲病病穗率对温度和保湿时间二元模型构建及其响应面分析
        3.4 接种后期温湿度培养条件对稻曲病接种效率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稻曲病抗病品种评价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水稻品种
        2.1.2 供试菌株及接种体制备
        2.2 方法
        2.2.1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田间抗性评价
        2.2.2 不同年份和地区稻曲病发病严重度的差异比较
        2.2.3 田间表现高抗性水稻品种的稻曲病菌室内人工接种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田间抗病性评价
        3.1.1 宜昌市远安县试验场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评价
        3.1.2 黄石市阳新县试验场水稻品种对稻曲病抗性评价
        3.2 不同年份和地区稻曲病发病差异及其气候条件原因分析
        3.2.1 不同年份稻曲病发病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3.2.2 不同地区稻曲病发病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3.3 八个高抗稻曲病水稻品种的室内人工接种鉴定
    4 讨论
第四章 基于Illumina测序技术的稻曲病菌SSR标记开发及遗传结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和试剂
        2.1.3 仪器
        2.2 方法
        2.2.1 稻曲病菌株分离与纯化
        2.2.2 基因组DNA提取
        2.2.3 稻曲病菌基因组测序及拼接
        2.2.4 微卫星标记引物设计
        2.2.5 微卫星标记引物筛选
        2.2.6 微卫星标记片段的PCR扩增及其检测
        2.3 数据分析
        2.3.1 稻曲病菌不同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及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2 稻曲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3.3 空间遗传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地理来源的稻曲病菌的分离及纯化
        3.2 稻曲病菌的全基因组序列拼接
        3.3 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3.3.1 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3.3.2 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鉴定
        3.4 不同地区稻曲病菌的群体多样性
        3.5 群体遗传结构
        3.5.1 系统进化分析
        3.5.2 贝叶斯聚类
        3.6 空间遗传结构分析
        3.6.1 分子方差分析
        3.6.2 主坐标分析
    4 讨论
第五章 湖北省稻曲病菌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分化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及接种体制备
        2.1.2 供试品种
        2.1.3 培养基和试剂
        2.1.4 仪器
        2.2 方法
        2.2.1 稻曲病菌株的分离及纯化
        2.2.2 稻曲病菌生物量、产孢量及粗毒素对水稻幼芽抑制率的测定
        2.2.3 不同稻曲病菌株的微卫星标记分型
        2.2.4 稻曲病菌株致病力测定及致病类型划分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稻曲病菌生物量、产孢量及粗毒素对水稻幼芽抑制率
        3.2 湖北省不同地理来源稻曲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
        3.2.1 湖北省稻曲病菌株的微卫星标记引物扩增检测结果
        3.2.2 湖北省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3.3 湖北省稻曲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3.3.1 湖北省稻曲病菌株的致病力差异
        3.3.2 湖北省稻曲病菌株致病型群体的划分及其分布
        3.3.3 不同致病型稻曲病菌群体生物量、产孢量及粗毒素对水稻幼芽抑制率的差异
        3.3.4 稻曲病菌的致病力与其遗传特性之间的相关性
    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稻曲病菌室内人工接种流程
附录2 不同水稻幼穗分化期水稻小花形态
附录3 不同水稻幼穗分化期花粉细胞形态
附录4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申请
致谢

四、富优3号、富优4号、富优6号与博Ⅲ优273(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J]. 林海,王志刚,鄂志国,李红英,庞乾林. 中国稻米, 2020(06)
  • [2]2018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J]. 林海,王志刚,鄂志国,李红英,庞乾林. 中国稻米, 2019(06)
  • [3]近40年我国水稻育成品种分析[J]. 鄂志国,程本义,孙红伟,汪玉军,朱练峰,林海,王磊,童汉华,陈红旗. 中国水稻科学, 2019(06)
  • [4]田间与区域条件下水稻热害发生及其微气象特征研究[D]. 刘科. 长江大学, 2018(12)
  • [5]2016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基本特性分析[J]. 林海,王志刚,鄂志国,庞乾林. 中国稻米, 2017(06)
  • [6]播期对杂交稻千粒重的影响[J]. 胥伟秋,陶诗顺,张荣萍. 贵州农业科学, 2017(06)
  • [7]湖北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析及主栽水稻品种抗瘟性评价[D]. 姜少芸.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3)
  • [8]2014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J]. 林海,庞乾林,王志刚,鄂志国. 中国稻米, 2015(06)
  • [9]不同杂交水稻播始历期与结实期对播期的反应差异研究[J]. 吴霞,陶诗顺,钟昀,马鹏,余康宁.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5(04)
  • [10]稻曲病菌接种技术、群体遗传结构及致病力分化研究[D]. 贾切.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扶佑3、扶佑4、扶佑6、博三佑27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