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今花鸟画创作的几点思考

对当今花鸟画创作的几点思考

一、对当今花鸟画创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闫智开[1](2021)在《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文中认为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美术创作领域占据主要位置,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实性、典型性逼真的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实践生活与现实景观,由此产生诸多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风貌的艺术作品。而在20世纪中国画史中,现实主义无疑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它一方面要求将受传统文人画影响下的注重自我、远离现实的情感表现,转换为一种关注现实生活、面对大众的入世心态;另一方面,即在绘画语言的表现上,由关注“神”和“韵”的意象造型理念逐渐融合了西方的写实手法,借此发展、提高了中国画表现现实、塑造型体的能力。王盛烈作为当代着名现实主义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活动家,他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参与并推动新时期现实主义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与发展,并以实际行动引领、壮大了建国以来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以现实主义为旗帜的关东画派,改变了东北地域性画派在美术史上的新格局。王盛烈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出众多来源于生活,高度真实的典型形象,在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实践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论文以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尤其针对其中国画人物画艺术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相关作品进行客观分析、研究,结合其创作时期所身处的社会背景、地域环境、个人经历等,形成对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解,并通过研究,阐述现实主义在当今艺术语境中的新意义。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作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对象、研究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从客观历史轨迹出发,即王盛烈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结合其主观动因,考察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平史实。第三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围绕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开研究,以其代表作《八女投江》为研究切入点,全面梳理、归纳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的题材类型,阐述其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因,进而深入到对其现实主义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第四部分为第四章,廓清王盛烈各个时期所参与的美术实践活动,探析他作为美术教育家和美术活动家对现实主义中国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影响。第五部分为第五章,结合以上四部分的分析研究,对王盛烈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创作形成客观、系统的认知,阐释其艺术主张并从中获得有益于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明确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对当今的美术创作仍具有切实的借鉴意义。

姜宝昌[2](2021)在《吴一峰纪游式写生山水画研究》文中提出吴一峰是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一位因纪游式写生而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他兼备中国传统教育和现代西学教育,诗书画印皆精,是一位“通才”型艺术家。而且全程经历了20世纪中国画改良运动的思潮,开拓性的提出了以古法写实的艺术理念,并以四十余年的写生壮举,完成了对西南山水在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上的探索,他注重对传统山水笔墨的表现和审美理念的传达,并因此形成了以古法写实理念写实景的山水画表现形式,同时也赋予了这种山水画表现理念和表现形式以特殊的生命力和表现力。本文以时代背景下吴一峰探索其写生山水画的得失为视角,研究了吴一峰在纪游式写生山水画语言体系构建上的探索成就,探讨了吴一峰与陆俨少、李可染、陶冷月等同时代师友之间,在写生方法、理法、创作、意境塑造等方面的异同,论证了“以传统笔墨,写天地间实景”艺术理念的开拓价值和意义。考辩了吴一峰与黄宾虹之间的私淑式关系,以及写生理念与胡佩衡之间的独立关系,明晰了吴一峰以古法进行纪游式写生探索是自发的、自觉的一种开拓性行为。明确了吴一峰山水画中因具有地理风俗的资料性、诗书画印的综合性、内容题材的现实性,才使其作品没有因为过于强调写实景和写实性,而削弱主观写意性表达,反而显示出强劲“生命力”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探索中视觉形式上的局限性。从吴一峰个案研究来说,本文是首次把吴一峰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为重新认识吴一峰提供了理论支持,拓宽了吴一峰研究资料的丰富性,也为研究20世纪山水画发展现象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典型案例。本文将在吴一峰为什么在20世纪前半页取得成功并获得广泛赞誉,而后期却被历史遮蔽少有人知,这个问题背景下展开论述,以此理清吴一峰写生山水画同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真实还原吴一峰写生山水画的探索价值。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阐述了该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研究重点和创新点,以及目前该项研究的现状,阐述了吴一峰作为以写生探索山水画变革的典型个案研究的总况。第二章是吴一峰“以传统笔墨,写天地间实景”理念的形成,通过对提出的背景、理念的成因、具体表现的阐述,以及与胡佩衡“古法写生”之间的考辩,明确了吴一峰的理念是自发、自觉的一种探索行为,是对传统重新挖掘、审视、重组,发掘了旧传统在新时期发展中的新价值,是有建设性和开拓性的。第三章是纪游式写生山水画语言体系的构建,本章共有四节,第一节分别分析了纪游式写生概念的形成以及与“卧游”理念的关系,第二节从体悟自然、观照现实、革新传统三个阶段分析了吴一峰一生的写生历程和艺事活动,第三节分析了吴一峰山水画创作的语言特点与审美表现,最后提炼出纪游式写生山水画在图真和写实层面的意义。第四章是与同时代师友写生比较,本章通过对黄宾虹、陆俨少、陶冷月、李可染、赵望云、关山月、黎雄才7位同时代画家,在写生理法与章法、纪游写生与写生创作、墨法突破与笔法融合、意境塑造与现实再现、科学写实与古法写实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性论述,通过对比,明晰了吴一峰鲜明的风格特点,以及在中国画转型时期的探索意义。第五章是纪游写生山水画的生命力及局限性,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节,提出了地理风俗的资料性、诗书画印的综合性、内容题材的现实性三方面独特的艺术“生命力”,第二部分从图式观念和笔墨探索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局限性。结论:通过以上五章的客观、系统的论述,得出了吴一峰写生山水画在20世纪美术史上的探索价值,以及在科学写生与现代观察方式的建立、现场写生与时空观念转换两个方面的思考。

段乔雨[3](2021)在《美学取向的教科书研究》文中提出

马天羽[4](2019)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对提高读图能力构建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各种图像冲击的眼球时代,以图像为主的传播方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各样的图像不免夹杂着不良信息,高中生正处于审美观价值观以及知识结构形成的关键时期,以及视觉文化教育思想的日益普遍,以图像的方式观察解读世界已成为一种新颖的教育命题,如何提高读图能力是越来越突出的问题。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因而美术教学也更加注重看图识义,为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提供了有效平台。美术鉴赏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图像生成与演绎过程规律的了解与认识,图像生成法的学习以及对图像美感的评价。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将人文性与技术性相结合,实现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功能与价值。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不仅使学生收获美术知识,具有审美判断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艺术修养,领悟中西方绘画异同点精神所在,以此推崇素质教育。随着国内外核心素养理念研究的兴起,在我国也形成一股热潮,2017年教育部公布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与体系。如何顺应核心素养思潮,在当前语境下,研究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美术教育的涵盖范围十分广,生活中的角角落落也包含着美术的元素。读图能力就是指人们对于图像的解读,观看方式,表达方式以及创作上。人们对于美术的需求向今天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高水平,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为目的的美术鉴赏教学但是图像资源的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纯美术和实用美术,所以学生对于图像资源的认识判断较为困难。所以笔者通过调查和实际经验,希望在美术视觉教育领域寻求一些方法,为解读美术图像提供一些可行性方法。通过美术鉴赏教学,学生能运用视觉感知以及过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充分了解美术鉴赏是审美的再创造,从中获得审美感受,审美心理从而达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也应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具有审美价值力和创造力。

管阳[5](2019)在《云南当代花鸟画风格》文中研究说明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区,自然景观独特,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文化浓厚,成为近代中国画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先后有诸多艺术家汇聚在云南进行采风与创作,云南花鸟画蓬勃发展起来,并在一批中国画画家的艺术探索中得到了丰富,形成了多样的形式与风格并存的局面。本文从袁晓岑、王晋元、丁绍光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云南花鸟画家入手,简述了云南当代花鸟画风格概况。

董辰[6](2018)在《当代工笔画中的表现性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当代工笔画中具有表现性特征的作品为基础,以探索表现性特征在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为参照,提出当代工笔画的表现性特征。通过对西方绘画表现手法的借鉴,并且融入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才能逐步形成当代工笔画新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性特征。本文的研究共分为四大部分:首先是将造型的意象性、造型的夸张性和空间的抽象性作为三个分支点对当代工笔画中造型的表现性特征进行具体研究。得出意象性在表达形式上反映了画面构图处理中的原则和规律,在画面形式中的体现是对立统一的。夸张性在画面形式上既表达了独特的情感,表现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更体现了画家个性的绘画风格;其次是对当代工笔画中色彩的主观性和材料的表现性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探究出创作中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以个人对事物的感受为基础,对色彩和材料进行重组搭配并加以强调,注重内心想法的表达,给予内心丰富的情感传递;然后是对当代工笔画中超写实性处理方式和浪漫主义处理方式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探析出使主题处理方式更具时代性是需要表现主义创作具有核心精神的,强调主观意图,赋予绘画更多的精神观念;最后本文依托对当代工笔画中表现性特征的研究,进而找到可借鉴的地方运用到自己今后的创作上。

王姗姗[7](2018)在《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在影视古装造型设计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我国的影视行业不断蓬勃发展,高品质、高品味的剧作不断涌现。影视人物造型设计作为影视剧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水准也不断提升。在古代题材的影视剧作中,人们越来越希望看到既能还原历史,又让人耳目一新的高质量人物造型出现在视野中。这种需要不断的推动影视剧人物造型设计从理念、形式、语言等各方面进行提升。影视剧作中的古代人物造型,以中国传统服饰、化妆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绘画为其提供直观、有力的素材参考;进入拍摄环节,中国传统绘画的诸多技法,又成为现场造型可以借鉴的造型手段。中国画对于古装造型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直观的让创作者看到在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着装、化妆、发型的追求与状态,更可以使创作者通过一个历史时期的绘画看到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状态与追求,根据剧情的需要,将“形”与“神”提炼、萃取,再加工,从而得到形神兼备的佳品,以辅助演员找到所饰演角色的定位,让观众从最直观的外在形象上得到剧中人物的印象。影视剧人物造型设计一般采用“写实”造型设计与“写意”造型设计。写实的造型设计与中国画中工笔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讲究对人物的真实还原,工艺精湛,造型严谨工整。影视艺术创作以逼真的纪实性为主要创作原则之一,古装造型设计作为影视艺术创作中一个环节,更是要遵循这个原则,在还原本貌的基础上再进行艺术加工。古装造型设计创作中,依据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画作品进行创作,正是符合了历史背景和造型依据。人物画为影视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各时期的服装、化妆、发型、饰品等都可以在历史人物画中找到依据,成为现代影视创作的重要依据。使影视创作有据可寻,年代感体现准确。写意的造型设计则注重精神的体现,不求细节精致,与中国画中的写意画有着相似之处。艺术创作往往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写实与写意的造型手法也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当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时候,就能为观众呈现出既符合历史特点,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优质造型。如果只单用写实的手段进行造型设计,难免陷入一味模仿过去中,如果只强调写意的手段进行造型设计,又容易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当两者有机结合的时候,写实可以利用写意风格取得更好的装饰效果,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写意可以利用写实风格保持历史感,让观众愿意相信故事的真实性,从而达到整部影片与观众的共情。在影视古装造型设计当中,从服装到化妆,从发型到饰品,既要体现历史阶段的特征,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既要遵循历史人物的特点,又要加入现代的工艺、制作手法。在影视剧作中,由于剧情的需要或导演的创作意图,画面的色彩有的浓厚、有的清淡,有的艳丽,有的质朴,作为服化部门的创作者,要理解并执行导演的创作要求。创作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可以借鉴中国画作中的色彩作为服装与化妆的主色彩,呈现风格统一、格调高雅的艺术作品。本文最后通过对近年来拍摄的优秀影视古装电视剧的分析,总结在设计、实施过程中中国传统绘画对于现代艺术创作起到的重要作用。

李凤齐[8](2018)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研究 ——基于12所高校美术类课程教学大纲的文本分析》文中指出伴随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与壮大,国家对于幼儿教师教育的培养日益重视。本科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主力单位,其课程体系是确保幼儿教师素养的重要保障。美术类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实践课程,是培养幼儿教师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美术类课程也是把脉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为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提供方向和保障。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12所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美术技能类课程进行研究,以了解现阶段我国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笔者通过对美术类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编码、量化统计、整理分析,发现我国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存在:1.课程重视不足,师资短缺;2.课程目标重技能、轻人文;3.课程内容重学科系统知识、轻儿童发展知识;4.课程方法重视临摹,缺少创新;5.课程考核方式传统、单一;6.课程使用教材或参考书目随意与陈旧,缺少校本教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重视程度,补充和优化师资结构。2.树立正确的课程目标,技文兼修明确课程价值取向。3.体现专业特性,使学科和经验融合,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建立特色课程体系。4.互动与创新并重,改革课程组织与实施。5.倡导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着重综合能力的发展。6.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加强校本化的教材建设。

邱泽茂[9](2017)在《论《小山画谱》的“知物”说对当下花鸟画写生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清代花鸟画家邹一桂的理论着作《小山画谱》的“知物”说为研究重点,“知物”源自《小山画谱》的“八法四知”说,“四知”指的是知天、知地、知人、知物,其中以“知物”为本论文的针对研究方向,从全新的角度作深入解读,探究其对于当下花鸟画写生的意义。邹一桂是乾隆时期地位显赫的宫廷画家,而其《小山画谱》是花鸟画史上的一部十分重要的理论着作,因此本文开篇有必要对邹一桂的生平、绘画思想等进行简要的阐述,以此作为论文主体内容的铺垫,从而展开对《小山画谱》的“知物”说的论述。本文主要通过同类题向的文献研究,以及相关课题、着述的查阅和梳理,综合比较出发点和不同点,理性分析,在对《小山画谱》的“知物”说的解读过程中与花鸟画史上一些经典的画作结合起来,以便更充分地理解“知物”说的要义,并阐发个人由“知物”说引发的对花鸟画写生的几点思考。另外,通过综合分析研究,结合当今花鸟画写生的现状作进一步的论述,旨在探究《小山画谱》的“知物”说对当下花鸟画写生所具备的理论指导意义、现实意义,在得出的研究成果中,对邹一桂及其《小山画谱》在画史上的地位有重新的认识,并对其所具备的价值予以重新考量。

张一涵[10](2017)在《传承与演进:明清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清时期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承接前代肖像画风貌,于诸多外在因素影响下兼收并蓄,逐渐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多元化风格。以往学术界研究多关注明清时期肖像画繁盛的具体表面现状,忽略了促使其产生丰富性和活力性的内在因素,以及不同时期、不同阶层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具体变化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议题。通过前期调研,本文将通过明清时期肖像画代表作品以图式与文本、图式与图式之间进行对比,在大量掌握明清肖像画图像和背景介绍的基础上,按照服务对象阶层(横向)和时间(纵向)的不同,对其艺术表现形态的变化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明清肖像画的艺术表现在变化过程中,以继承笔墨传统为根基,一直坚守中国传统肖像画精髓,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更新、演变,寻找适合其阶层审美意识的表现形式。任何时代、任何门类的艺术特色,大都由这个时代的主流派所承载,而主要流派的艺术特色,归根结底是由本流派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来体现。明清肖像画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其艺术表现都有代表性的阶层、流派和突出特点。因此,按服务对象阶层的不同分为宫廷肖像画、文人雅士肖像画、庶民百姓肖像画。三者并非独立个体,而是代表了明清时期肖像画艺术此消彼长的特定状态。明末清初,传教士画家的入廷任职,使已经开始酝酿变化的中国肖像画进入更加快速的发展变革时期,他们来华后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中国肖像画的笔墨技法,使传统的墨骨、赋色两大传统肖像画受到影响。本文重点研究明清肖像画包括帝王像、朝服像、祖容像、文人名仕像等艺术表现形式,也必然通过对明、清代肖像画的主流画派和代表性人物以及对典型个案和相关史实、理论,针对以往学术研究不足,从一个被忽略的角度来探讨肖像画的独特审美和价值,尤其是将从属于社会低层的庶民肖像画进行深入分析,将相术、秘诀对肖像画的影响以及其面部图示变化做出梳理,从而更好、更全面地评估明清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转变形式以及价值所在。明、清时期的肖像画兼收并蓄,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新的发展,为中国人物画的二十世纪复兴,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坚实的铺垫和准备。中国肖像画作为这一文化融合的先导,由此而来的一系列变革创新活动,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它预示着中国绘画的古典形态即将终结,意义非凡而久远。因此,笔者借以通过对明清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研究,望能为今后有关明清肖像画的学者研究及绘画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对当今花鸟画创作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当今花鸟画创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现实主义美术研究文献
        (二)生平研究文献
        (三)艺术作品研究文献
        (四)教育教学与社会活动相关文献
    三、研究创新点
        (一)发掘新史料补充现有研究文献
        (二)提出新观点、新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方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访问与调查
        (四)图像分析
第一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成背景
    一、王盛烈的艺术生涯
        (一)绘画自修与日本留学时期
        (二)由“西”转“中”的创作衍变
        (三)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的坚守
    二、建国17 年现实主义中国画形成的历史铺垫
        (一)政治需求与美术创作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两结合”
        (三)改良中国画
第二章 王盛烈的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题材
    一、历史的再现:爱国主义历史题材
        (一)《八女投江》的创作
        (二)对战争的哲思
    二、朴素的乡土情结:“大众美术”题材作品
        (一)为民写真:劳动者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二)“写照”与“传神”: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第三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特征
    一、造型与笔墨的兼容
    二、“明暗”与“线”的契合
    三、速写习作的积累
    四、中西绘画透视的自由运用
第四章 王盛烈推进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活动
    一、美术教育活动
        (一)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建立
        (二)美术执教
    二、画派活动
        (一)关东画派领军人
        (二)筹建“辽宁中国画研究会”
        (三)创办“同泽书画研究院”
    三、艺术活动
        (一)美术展览
        (二)学术活动
第五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观与启示
    一、王盛烈现实主义艺术观
        (一)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二)对现实的关照,艺术为人民服务
        (三)创造“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
    二、对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
        (一)造型观的解放与笔墨语言的拓展
        (二)现实主义的回归与再创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盛烈年表
附录二 八女投江相关史实考证
附录三 王盛烈绘画展览情况
附录四 王盛烈作品收藏情况
附录五 王盛烈绘画作品出版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吴一峰纪游式写生山水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四、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古法写生:“以传统笔墨,写天地间实景”理念的形成
    一、理念的提出
    二、理念的成因
        (一)承学经历
        (二)时代思潮
        (三)自觉意识
    三、理念的表现
        (一)临摹入古:进入传统
        (二)对景写生:承变传统
        (三)写物创意:复归传统
    四、理念的开拓性
第三章 图真写实:纪游式写生山水画语言体系的建构
    一、概念形成与理念引入
    二、写生历程与艺事活动
        (一)体悟自然阶段(1928—1948)
        (二)观照现实阶段(1949—1979)
        (三)革新传统阶段(1980—1994)
    三、语言特点与审美表现
        (一)另辟蹊径上溯宋元意境
        (二)新景致营造中的笔墨方式
        (三)程式化到实景化的独特章法
        (四)突出人世气息的新意点景
        (五)重彩结合水墨淡彩的设色
    四、图真意义与写实价值
        (一)探索总结现实自然规律
        (二)发掘表现地域文化内涵
        (三)融通活变主体自觉意识
第四章 存形宣物:与同时代师友的写生风格比较
    一、写生方法的比较
        (一)写生理法与章法结构:与黄宾虹的写生比较
        (二)科学写实与古法写实:与陶冷月的写生比较
    二、笔墨语言的比较
        (一)墨法突破与笔法融合:与李可染的写生比较
        (二)纪游写生与创作语言:与陆俨少的写生比较
    三、写生再现的比较
        (一)纪游写生与农村写生:与赵望云的写生比较
        (二)博采中西与现实再现:与关山月、黎雄才的比较
第五章 法自我立:纪游写生山水画的生命力及局限性
    一、地理风俗的资料性
        (一)步行海宁观潮记与浙西之游
        (二)入蜀纪游与川北之游
        (三)岷江、青衣江、柳江概况
    二、诗书画印的综合性
        (一)以诗文纪游以山水存形
        (二)以书法作画以画作书法
        (三)以金石铸筋骨以刀笔立线
    三、内容题材的现实性
        (一)自然山水与风俗题材
        (二)新中国建设题材
    四、视觉形式的局限性
        (一)笔墨个性的局限
        (二)图式个性的局限
结论
    一、纪游式写生与传统笔墨的结合拓展
    二、写生与现代观察方式的建立
    三、现场写生与时空观念的转换
参考文献
附录一:吴一峰绘画作品选录
附录二:吴一峰写生稿选录
附录三:吴一峰艺术活动年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对提高读图能力构建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术鉴赏教学培养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必要性
    第一节 读图能力的内涵
    第二节 高中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
    第三节 美术鉴赏教学的优势
        一 美术鉴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审美判断
        二 美术鉴赏教学直接作用于视觉文化教育
        三 美术鉴赏教学资源与生活联系密切
        四 美术鉴赏教学为提高读图能力提供有效平台
    本章小节
第二章 美术鉴赏教学中对提高读图能力的不足之处
    第一节 读图意识的缺乏
    第二节 美术鉴赏课堂中学生读图时间有限
    第三节 美术鉴赏教学中教材图像资源具有局限性
    第四节 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学不相长”
    第五节 各地区美术鉴赏教学资源不平衡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美术鉴赏教学中提高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第一节 培养视觉感知
        一 整体感知作品形色构图之美
        二 局部感受作品视觉形象
        三 画面背后隐藏的情感
    第二节 培养视觉辨识
        一 中外美术史知识的掌握
        二 多图对比欣赏,丰富审美视觉经验
        三 创设文化情景,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
        四 重视教学评价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美术鉴赏教学对于提高读图能力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单元课程《图像与眼睛》
    第二节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中学美术鉴赏课程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6)当代工笔画中的表现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一、当代工笔画中造型的表现性特征
    (一)造型的意象性与夸张性表现
        1.意象性表现
        2.夸张性表现
    (二)空间的抽象化处理
二、当代工笔画中色彩和材料的表现性特征
    (一)色彩的主观表现性
    (二)材料的表现性
三、当代工笔画中主题处理方式的的表现性特征
    (一)超现实主义处理方式
    (二)浪漫主义处理方式
四、当代工笔画中表现性特征的价值体现
    (一)对当代画家的影响以及艺术追求
    (二)创作实践中的体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在影视古装造型设计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影视古装造型设计与中国画
    1.1 中国画
    1.2 影视古装造型设计
2 中国画传统文化精神在影视古装造型设计中的意义
    2.1 中国画艺术于影视古装造型设计的意义
    2.2 沿袭传统与融合现代审美创作的对话
    2.3 从绘画角度品评古装造型
3 中国画元素在影视古装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3.1 中国画在写实古装造型设计中的借鉴
    3.2 中国画在写意古装造型设计中的借鉴
    3.3 中国画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在古装造型设计中的借鉴
    3.4 “写实”与“写意”风格在古装造型设计中的取舍
    3.5 中国古代画作在影视古装造型中的作用
        3.5.1 为影视人物造型提供重要参考
        3.5.2 为影视场景提供参考
        3.5.3 为影视时代背景提参考
4 中国画绘画技法在影视古装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4.1 国画中“线描”手法在影视古装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4.1.1 中国画中“线描”造型手法在影视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4.1.2 中国画中“线描”造型手法在影视化妆设计中的运用
    4.2 中国画“晕染”技法在影视古装造型中的运用
        4.2.1 平涂(亦称“平铺”)
        4.2.2 层染
        4.2.3 分染
    4.3 中国画中“皴染法”在影视古装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4.3.1 皴染法用于影视服装
        4.3.2 皴染法用于影视化妆
    4.4 中国画色彩在影视古装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5 中国画及绘画技法在古装影视剧中的运用品评
    5.1 《甄嬛传》人物造型分析
        5.1.1 《甄嬛传》背景描述
        5.1.2 清朝装饰特点
        5.1.3 电视剧《甄嬛传》造型分析
    5.2 电视剧《琅琊榜》人物造型分析
        5.2.1 《琅琊榜》背景描述
        5.2.2 中国画中的南北朝服饰
        5.2.3 琅琊榜服饰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研究 ——基于12所高校美术类课程教学大纲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核心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12所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大纲整体情况分析
        一、资料搜集和师资情况
        二、学校类型及分布情况
        三、教学大纲编写篇幅及形式情况
        四、教学大纲的结构要素
    第二节 12所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一、课程性质分析
        二、培养目标分析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
        四、学时、学分、学期统计分析
        五、教学方法分析
        六、考核方式分析
        七、使用教材分析
第二章 研究结论
    一、课程重视不足,师资短缺,课程定位不准
    二、课程目标重技能、轻人文
    三、课程内容重学科、轻儿童
    四、教学方法重临摹,少创新
    五、评价方式封闭与单一
    六、教材随意与陈旧
第三章 建议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建议
        一、加强重视度,优化师资结构,完善课程定位
        二、技文兼修,明确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三、学科和经验融合,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特色课程体系
        四、互动与创新并重,改革课程组织与实施
        五、倡导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着重综合能力的发展
        六、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加强校本化的学材建设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二、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一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12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目标汇总
    附录三 12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汇总
    附录四 12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使用教材汇总
参考文献
致谢

(9)论《小山画谱》的“知物”说对当下花鸟画写生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邹一桂及其《小山画谱》
    第一节 邹一桂简要概述
    第二节 对《小山画谱》的初步认知
第二章 《小山画谱》的“知物”说的解读与思考
    第一节“知物”说的初探
    第二节“知物”说的要义
    第三节 由“知物”说引发的几点思考
        一、花鸟画写生的“格物致知”思考
        二、花鸟画写生的求“理”
        三、花鸟画写生的求“神”
        四、花鸟画写生的求“意”
第三章“知物”说对当下花鸟画写生的意义
    第一节 理论指导意义
    第二节 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传承与演进:明清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现状述评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5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6 本课题的研究结构
    1.7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肖像画的概念、分类
    2.1 肖像画的概念与本研究界定
        2.1.1 肖像画概念
        2.1.2 肖像画的属性
    2.2 肖像画的分类
    2.3 明代之前肖像画的功用与形式
第3章 兼收并蓄——明清时期宫廷肖像画艺术表现研究
    3.1 明代传统宫廷肖像画
        3.1.1 明代帝王帝后御容像的变革
        3.1.2 明代帝王行乐图、雅集图的表现意识
    3.2 清代宫廷肖像画
        3.2.1 西方传教士(画家)的到来
        3.2.2 清代宫廷绘画的中西融合
        3.2.3 西风影响下的清代宫廷“西学派”
第4章 生机勃勃——明清时期文人阶层肖像画艺术表现研究
    4.1 曾鲸及其波臣画派
        4.1.1 曾鲸及其墨骨法
        4.1.2 曾鲸与西法的关系以及对“墨骨法”的再认识
        4.1.3 波臣的传承人
    4.2 禹之鼎及扬州地区文人肖像绘画
    4.3 任伯年及上海地区文人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第5章 光辉璀璨——明清时期民间肖像画艺术表现研究
    5.1 民间肖像画的分析
        5.1.1 明清庶民百姓肖像画的功用、类型
        5.1.2 庶民百姓肖像画的师承方式和生存状态
    5.2 “相术”、“秘籍”与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关系
        5.2.1 相术与中国肖像画之渊源
        5.2.2 相术、秘籍对肖像画作用
    5.3 明清时期民间肖像画的变化
        5.3.1 祭祀性祖影像的绘制方式
        5.3.2 民间肖像画的转变
第6章 结语——中西融合与创新开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西洋风研究附表一
    附录2 西洋风研究附表二
    附录3 四幅乾隆帝行乐图
    附录4 曾鲸作品表
    附录5 民间祭祀像多代图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个人信息
    发表论文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图
致谢

四、对当今花鸟画创作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D]. 闫智开.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吴一峰纪游式写生山水画研究[D]. 姜宝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美学取向的教科书研究[D]. 段乔雨.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对提高读图能力构建的探究[D]. 马天羽.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3)
  • [5]云南当代花鸟画风格[J]. 管阳. 艺海, 2019(01)
  • [6]当代工笔画中的表现性特征研究[D]. 董辰. 渤海大学, 2018(01)
  • [7]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在影视古装造型设计中的运用[D]. 王姗姗.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5)
  • [8]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研究 ——基于12所高校美术类课程教学大纲的文本分析[D]. 李凤齐.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9]论《小山画谱》的“知物”说对当下花鸟画写生的意义[D]. 邱泽茂. 中国美术学院, 2017(04)
  • [10]传承与演进:明清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嬗变研究[D]. 张一涵. 天津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对当今花鸟画创作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