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晶,杨利飞,杨明华,王春艳[1](2021)在《对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企业标准化能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能力之一。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的开展,对于企业的生存与竞争、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标准化服务业态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为开展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工作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王东洋[2](2021)在《电力企业标准化成熟度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玉浩[3](2021)在《技术标准联盟网络、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联盟绩效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技术标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提升标准化治理效能已成为调动企业创新活力、谋求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标准化热潮下,众多企业纷纷制定和实施标准化战略,试图凭借技术标准来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然而,数字化转型推动着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由此催生的环境不确定性加快了技术标准更新换代的速度,导致企业的标准化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并深刻改变着传统的标准体系和标准管理体制,驱动着组织管理的变革与创新。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演进,企业如何突破自身资源和能力限制、增强标准化发展韧性,被视为谋求生存与发展、培育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如何有效参与标准化便成为标准化研究的重要议题。随着我国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深入推进,近年来团体标准发展的如火如荼,网络协同创新模式已成为标准化的全新支撑点。企业通过参与一个或多个技术标准联盟,以直接或间接联结的标准化合作关系与其他企业嵌入至技术标准联盟网络,共同制定、实施和推广技术标准。这种标准化参与形式不仅可以吸纳和集聚联盟成员的资源和能力,推动不同企业围绕标准研发展开深度合作,也使标准化的投入成本和创新风险得以分散,有助于形成统一协调的标准体系。然而,技术标准联盟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发展成熟。在标准化实践中,即便是身处同一联盟之中,也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实现预期的联盟目标。事实上,尽管技术标准联盟可能会使参与者共享发展红利,但成员企业能否真正获益仍有赖于自身的标准化参与行为。因此,为了提升企业参与标准化联盟合作的效率和效益,有必要对其标准化活动予以规范引导。但是,与发展势头强劲的技术标准联盟相比,标准化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却较为滞后。以往研究主要围绕技术标准产生的影响展开分析,尽管部分研究指出了参与标准化的积极影响,但却多探讨其对于宏观经济或中观产业的影响,而鲜有研究涉及微观企业层面,且并未明晰企业自身经由联盟参与标准化而获益的实现路径。同时,技术标准联盟作为一种特殊的战略联盟形式,学者们多围绕其他联盟形式进行研究,聚焦于技术标准联盟情境的研究成果较为匮乏。作为标准化活动的主体,企业通过技术标准联盟参与标准化可获得哪些益处(What)?不同企业之间的联盟绩效为何存在差异(Why)?企业又应如何在标准化联盟合作中实现更高的绩效水平(How)?这些问题的答案还尚不可知,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基于此,本文以企业微观层面为切入点,聚焦于我国技术标准联盟情境下的企业标准化参与行为,以联盟绩效(标准化合作结果)为导向,由网络视角来探讨参与标准化对于企业联盟绩效的影响机制,试图解释联盟内部企业之间绩效差异的缘由及其绩效增进路径,所剖析的研究问题包括:(1)技术标准联盟网络对于企业联盟绩效的影响;(2)知识吸收能力对于企业联盟绩效的影响;(3)知识吸收能力在技术标准联盟网络与企业联盟绩效之间所发挥的作用;(4)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联盟绩效之间所产生的影响。本文以社会网络理论、知识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依据,在系统回顾和梳理技术标准联盟、联盟网络、知识吸收能力、环境不确定性及企业联盟绩效等方面的相关文献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深圳、长春、杭州和上海的4家标准联盟企业的案例分析,对核心研究构念进行界定,深入阐述了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构建得到理论研究模型并提出相应研究假设。针对我国团体标准这一市场驱动下的新兴联盟标准形式,立足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趋势,以信息技术和汽车产业内的技术标准联盟企业为目标样本,收集到来自437家联盟企业的有效问卷调查收据,借助SPSS 25.0和AMOS 22.0软件开展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以此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多数研究假设得到了实证数据支持,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技术标准联盟网络对于企业联盟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相较于边缘企业,中心企业能够借助网络位置优势来影响标准化合作结果,显着提升自身绩效水平。同时,与联盟合作伙伴编织紧密的关系网络,亦可帮助企业从标准化合作中实现更多收益;(2)知识吸收能力对于企业联盟绩效具有正向影响;(3)潜在吸收能力能够增强网络中心性与企业联盟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现实吸收能力能够增强网络中心性、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联盟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4)技术不确定性能够增强潜在吸收能力、现实吸收能力与企业联盟绩效之间的关系,市场不确定性能够增强现实吸收能力与企业联盟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围绕企业标准化参与行为展开研究,针对我国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技术标准联盟现象,构建了“资源—能力—绩效”这一内外联动的整合性理论分析框架,由此明晰了企业如何有效参与标准化的理论逻辑,主要创新点和理论贡献表现在以下方面:(1)由网络视角对技术标准联盟现象展开分析,丰富了标准化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文将战略联盟研究拓展至技术标准联盟情境,并引入网络视角来深入挖掘技术标准联盟的本质、剖析企业参与标准化的内在逻辑,不仅探究参与标准化是否会对企业自身产生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揭示了企业如何从参与标准化合作中取得更好的联盟绩效。区别于以往的标准化研究,本文将技术标准联盟网络视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渠道,按照“结构—关系”两分法来整合网络中心性和网络关系强度两个维度,深入阐释其对于企业联盟绩效背后的影响机制,即联盟企业应借助网络位置优势和紧密联结的网络关系来增加标准化产出、促动联盟绩效提升。由此,本文突破了标准化研究多集中于影响标准内容、市场采用等领域的局限,使联盟网络的应用范围得以延伸,弥补了技术标准联盟网络的研究空白,基于技术标准联盟情境揭示了企业联盟绩效的网络影响机制与规律,彰显了我国团体标准这一新兴联盟标准形式的现实价值。(2)将知识吸收能力纳入理论研究框架,由知识层面强调了企业内部动态能力的重要性。技术标准与知识紧密相关,虽然以往研究指出了知识吸收能力对于标准化具有促动作用,但这一论断尚缺乏有效的实证支持。一方面,本研究搭建了知识吸收能力与外部知识获取机制的联系,考察了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联盟绩效之间的关系,证实了前者对于企业联盟绩效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本研究验证了知识吸收能力在技术标准联盟网络与企业联盟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尽管联盟网络为企业提供了外部知识来源渠道,但能否有效吸收和利用这些资源取决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高低。因此,由“资源—能力”互动角度来探讨企业的标准化参与行为,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有效解释了企业调动联盟网络获取外部知识资源、将其吸收利用进而转化为企业联盟绩效的过程及其内在作用机理,由此较为全面地勾勒出企业提升联盟绩效的实现路径,提供了动态能力研究的全新视角。(3)通过探究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展现了技术标准联盟在我国数字化转型时代背景下的新规律。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新旧动能转换使企业处于动荡不安和不确定的环境条件之中,企业愈发需要积极响应和匹配外部环境变化,依靠技术标准的稳定性来化解环境风险,增强标准化发展韧性。因此,本文以环境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为依据,由技术和市场两个层面来分析环境特征对于企业标准化参与行为的影响,证实企业联盟绩效源于外界环境和内部适应的协同互动效应。由此,本文探明了知识吸收能力影响企业联盟绩效的边界条件,且所得研究结论适用于我国情境特征的技术标准联盟,对于反映我国企业的标准化实践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为把握本土化的技术标准化问题提供全新思路。同时,弥补了以往标准化研究对于环境要素作用关注不足的缺陷,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为转型期企业发展的标准化战略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姚磊,郑立生[4](2021)在《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框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企业标准化能力提升问题,借鉴美国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DoDAF)理念方法,提出由管理、过程、体系、资源、数据、标准等六个视图构成的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框架,探讨了一种推进企业标准化能力持续提升的结构化方法。
刘小兰[5](2021)在《装备研制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就装备研制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探讨,梳理了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标准依据、编制思路,提出标准化活动组成,阐明各活动之间的关系,给出各板块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建议,并就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融合进行了探讨,可指导同行业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王颢蓉[6](2020)在《标准化对通信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通信技术标准的竞争日益加剧,尤其是5G技术的迅速崛起,国内外各大通信企业均在争夺标准制定的主导权,掌握核心技术标准不仅对通信行业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中国通信企业普遍存在研发创新能力差、核心专利技术匮乏的问题,使我国在国际通信技术标准的竞争中面临严峻的挑战,影响着中国通信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面对这样的形势,研究通信企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探索通信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我国通信行业标准体系逐渐完善,标准在控制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收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通信企业经济绩效的提升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通信行业标准为研究对象,引入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构建通信行业标准引用网络和起草单位合作网络,采用参与度、贡献度、合作度三个维度的指标,对通信企业的标准化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并通过TOPSIS综合评价法对通信企业整体标准化水平进行衡量,通过岭回归的实证分析方法,从标准化各指标、时间动态影响、通信企业分类的角度,检验标准化对通信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标准化对通信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结论发现:(1)标准化衡量指标,参与度、贡献度、合作度均对通信企业营业收入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参与度、合作度对营业利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同时各指标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不同,参与度的影响高于贡献度,合作度的影响高于贡献度;(2)从时间维度的分析发现,标准化在不同通信技术标准阶段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标准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呈动态变化;(3)从通信企业分类的实证研究发现,标准化对运营服务类通信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高于制造类通信企业;(4)标准化指标的系数都相对较小,说明通信企业的标准化水平相对较低,标准化在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应用水平较低,导致标准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较小。因此,本文从企业自身和政府两个角度提出一些建议,认为通信企业应当积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标准化意识,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同时政府应发挥其引导支持的作用,促进通信企业标准化战略的完善。本文的研究旨在分析标准化对通信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为通信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完善标准化战略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绩效,提高市场竞争力。
赵奕[7](2020)在《地域文化差异下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距今已三十余年。电力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指在电力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有章可循的标准化体系并通过其对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规范化、精确化、科学化管理的活动。作为以人为中心进行实践的标准化管理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地域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对电力企业的标准化体系及标准化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以往涉及到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研究中,基本都集中在电力企业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效果上,将地域文化与标准化管理结合研究的文献非常稀少。因此研究地域文化对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产生的影响,不仅能够促进标准化管理的理论发展,还可有针对性地优化各地区电力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具有较出色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理清了地域文化与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基本概念,提出了地域文化分类方式;其次分析了地域文化差异对电力企业标准化体系产生的影响作用;再次构建了涵盖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和精神属性三个维度的地域文化影响评价模型,同时利用AHP法获取各级指标权重;然后对比分析了两广地区的各地域文化因素,随后完成了广西和广东地域文化对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影响综合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别提供了多个优化和完善地区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下列结论:在广西地区,自然环境因素对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的影响较大,精神属性因素对岗位标准影响较大,原因在于广西易受灾害天气影响,并且是少数民族大省区;在广东地区,社会制度因素对技术标准影响最大,精神属性因素对管理标准影响最大,社会制度与精神属性因素均对岗位标准有较大影响,原因在于广东的政策推行力度大,经济环境出色,商业和创新意识较高。对此提出以下优化策略:广西地区的电力企业应注重防范自然灾害,提高灾害应急能力;健全人才稳定机制;建立创新信息平台,鼓励技术创新;了解不同地区的客户需求;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民俗习惯,整合民族文化到企业文化中。广东地区的电力企业应关注气候灾害并提高防灾科学水平;借助地区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加快制订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关注电力政策动态,灵活调整电力营销方式。本文主要成果:分析了地域文化差异对电力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影响作用;构建了地域文化对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影响评价模型;提出了优化两广地区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策略。
王慧敏,苏义坤[8](2019)在《施工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施工企业标准化能力能够更客观地综合反映企业整体的发展状态,标准化能力成为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对施工企业标准化能力内涵和特征的界定,将施工企业标准化能力界定为质量维、过程维、效益维3个维度;在文献整理和系统分析基础上,确定初选指标并归类,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对初选指标整合、优化,形成包含46个指标的初选指标集;利用偏相关分析和变异分析对初始指标集中相关性高、差异性大的指标进行筛选,得到包含30个指标的施工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效用系数和稳定系数方法对指标体系的整体稳定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朱野[9](2019)在《政府在企业产品标准化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四川为例》文中提出习近平同志曾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因此企业产品标准关系到产品质量好坏乃至所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目前我省内市场存在一些产品的质量水平处于中低端,供给质量不高。新标准化法实施后,在新旧监管体系变更之际,面临着企业产品标准水平有待提高,企业普遍感到无所适从,政府部门对如何监管充满迷惑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企业产品标准化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完善新形式下的监管措施。本文选取政府在企业产品标准化方面的监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数据统计、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四川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现状、标准文件检查评价以及调研调查情况等主题进行研究,全面了解四川企业产品标准化监管现状并对相关内容开展系统研究,分别从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并进行总结归纳和原因分析,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完善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手段以及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新形势下的企业产品标准监管由于制度变迁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持续推进改革、完善各种监管措施加以解决,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引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运用正负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的重视程度,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形成在政府、社会与企业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参与下,实现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格局。
孙忠英[10](2019)在《X锂电池非标设备制造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标准化在锂电池非标设备制造企业管理中的主要作用就是深植科学管理理念,夯实企业基础管理,规范企业管理秩序,改善管理人员及一线员工的工作行为,推动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建立标准化的企业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系统梳理各项管理活动,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提高企业内部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制造类企业改革的深化,诸多企业已经开始注重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试图通过标准化管理来削减管理流程,切实提高管理水平。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制造企业依然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所构建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并未全面落实到实践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导致有限的管理资源被不断分散,各项管理工作无法有序开展。目前,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呈现出“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局势,占据全球95%的市场份额。中国是全球3C电子消费和出口大国,3C消费锂电池市场国内企业的份额较高。日本和韩国则占据着锂电产业的高段位置,在高端消费锂电池和动力电池上,掌握较高的技术,大幅度领先国内的企业。从近两年的市场份额来看,日本动力电池产销大幅度提高,使消费电子下滑的情况下,市场份额维持稳定。韩国随着三星手机销量的下滑,份额出现下降。中国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锂电池非标设备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日益提高,锂电池非标设备制造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正因如此,锂电池非标设备制造企业必须从内部管理体系着手,尽快建立完善的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内部竞争力,从而更好的应对来自多方面的发展风险。基于这一认知,本文以某锂电池非标设备制造企业为例,对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应用问题展开系统分析。首先,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整理出我国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现实情况,明确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其次,介绍标准化管理理论和非标设备制造企业标准化管理理论,并引出SDCA循环理论,为全文的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再次,重点分析某锂电池非标设备制造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现状,提炼出其在组织管理制度体系、管理者认知、信息整合和实施资金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设计,建立技术、管理和工作三大标准体系,采用SDCA循环理论进行设计,确保该体系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最后,针对某锂电池非标制造企业标准化管理中的问题,结合标准化管理体系,提出针对性的保障建议,确保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能够顺利实施。
二、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对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的背景和意义 |
3 国内外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
4 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内容研究 |
4.1 企业标准化基础能力 |
4.2 企业标准化建设能力 |
4.3 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 |
4.4 企业标准产业化能力 |
4.5 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的能力 |
4.6 其他标准化能力 |
5 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
6 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 |
6.1 评价方法 |
6.2 评价结果 |
7 结语 |
(3)技术标准联盟网络、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联盟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社会网络理论 |
2.1.2 知识基础理论 |
2.1.3 动态能力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技术标准联盟相关研究 |
2.2.2 联盟网络相关研究 |
2.2.3 知识吸收能力相关研究 |
2.2.4 环境不确定性相关研究 |
2.2.5 联盟绩效相关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模型构建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问题提出 |
3.1.2 研究方法选择 |
3.1.3 案例选择 |
3.1.4 数据收集 |
3.2 案例分析 |
3.2.1 信度与效度 |
3.2.2 数据处理与呈现 |
3.3 结果分析 |
3.3.1 基于理论回顾与案例分析的核心概念界定 |
3.3.2 基于理论回顾与案例分析的理论模型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假设提出 |
4.1 技术标准联盟网络与企业联盟绩效 |
4.2 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联盟绩效 |
4.3 知识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
4.4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研究设计 |
5.1 问卷设计 |
5.2 样本选择与调研流程 |
5.3 变量测量 |
5.3.1 技术标准联盟网络的测量 |
5.3.2 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 |
5.3.3 环境不确定性的测量 |
5.3.4 企业联盟绩效的测量 |
5.3.5 控制变量的选取 |
5.4 预调研与问卷修正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
6.1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
6.1.1 数据收集 |
6.1.2 样本特征 |
6.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6.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6.4 信度和效度检验 |
6.4.1 信度检验 |
6.4.2 效度检验 |
6.5 假设检验 |
6.5.1 技术标准联盟网络与企业联盟绩效的关系检验 |
6.5.2 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联盟绩效的关系检验 |
6.5.3 知识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检验 |
6.5.4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检验 |
6.5.5 变量间关系的总效应检验 |
6.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6.1 技术标准联盟网络对企业联盟绩效的影响 |
6.6.2 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联盟绩效的影响 |
6.6.3 知识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
6.6.4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性 |
7.3 实践启示 |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企业标准化典型问题 |
3 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框架 |
3.1 框架组成 |
3.2 管理视图 |
3.3 过程视图 |
3.4 体系视图 |
3.5 资源视图 |
3.6 标准视图 |
3.7 数据视图 |
4 结语 |
(5)装备研制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编制依据 |
3 编制思路 |
4 标准化管理体系及其组成 |
4.1 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结构 |
4.2 企业标准化活动组成 |
5 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融合 |
6 结论 |
(6)标准化对通信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内容及框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标准化研究综述 |
一、标准化概念及评价指标 |
二、标准引用网络研究 |
三、通信行业标准化研究 |
第二节 企业经济绩效研究综述 |
一、企业经济绩效概念及指标 |
二、通信企业经济绩效研究 |
第三节 标准化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综述 |
第二章 通信行业标准化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通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一、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
二、电信运营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通信行业标准及起草单位分析 |
一、通信行业标准统计分析 |
二、通信行业标准起草单位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一节 理论分析 |
一、标准化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
二、标准化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收入 |
三、标准化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四章 标准化对通信企业经济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变量选取和定义 |
二、数据来源和处理 |
三、实证研究模型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分析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岭回归分析 |
第三节 实证结果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提高通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标准化意识 |
二、完善通信企业标准化活动的政策环境 |
三、加强通信企业与外界的交流合作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地域文化差异下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域文化的研究现状 |
1.2.2 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地域文化与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 |
2.1 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
2.1.1 地域文化的定义 |
2.1.2 地域文化的特征 |
2.1.3 地域文化的类型 |
2.2 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
2.2.1 电力企业的标准化体系 |
2.2.2 电力企业的标准化管理 |
2.3 地域文化差异对电力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影响作用 |
2.3.1 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 |
2.3.2 社会制度因素的影响作用 |
2.3.3 精神属性因素的影响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域文化对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影响评价 |
3.1 影响评价模型的选取 |
3.1.1 综合评价与回归分析的比较 |
3.1.2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及用途 |
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2.1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
3.2.2 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
3.2.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3.3 地域文化对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影响评价模型的构建 |
3.3.1 地域文化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和解析 |
3.3.2 地域文化影响评价模型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两广地域文化对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影响综合评价及优化策略 |
4.1 地域文化中各指标对比分析 |
4.1.1 两广自然环境因素的对比分析 |
4.1.2 两广社会制度因素的对比分析 |
4.1.3 两广精神属性因素的对比分析 |
4.2 两广地域文化对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影响评价 |
4.2.1 地域文化影响评价指标的权重设计 |
4.2.2 广西地域文化对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影响评价 |
4.2.3 广东地域文化对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影响评价 |
4.3 两广地区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优化策略 |
4.3.1 广西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优化策略 |
4.3.2 广东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优化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施工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施工企业标准化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过程 |
1.1 施工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1.1.1 无二义性 |
1.1.2 有效性 |
1.1.3 稳健性 |
1.1.4 主导性 |
1.1.5 综合性 |
1.2 施工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2 施工企业标准化能力维度划分和指标初选 |
2.1 施工企业标准化能力测量维度划分 |
2.1.1 施工企业标准化能力内涵和特征 |
2.1.2 维度构成 |
2.2 施工企业标准化能力指标体系确定 |
3 施工企业标准化能力指标优选及检验 |
3.1 基于偏相关分析和变异分析的指标优选 |
3.2 基于有效性和稳定性的整体检验 |
4 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结果分析 |
5 结论 |
(9)政府在企业产品标准化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四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标准 |
2.1.2 标准化 |
2.1.3 企业产品标准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制度变迁理论 |
2.2.3 PDCA循环 |
第三章 四川企业产品标准化监管现状分析 |
3.1 不同历史时期的企业产品标准化监管制度变迁 |
3.2 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介绍 |
3.2.1 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的确立 |
3.2.2 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的内容 |
3.2.3 违反自我声明公开规定主要情形 |
3.3 四川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情况 |
3.4 企业产品标准检查评价情况 |
3.4.1 检查评价主要做法 |
3.4.2 检查评价统计结果 |
3.4.3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 |
第四章 四川企业产品标准化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四川部分行业企业产品标准化现状问卷调查与访谈调研 |
4.1.1 问卷调查统计 |
4.1.2 调研情况说明 |
4.2 计划(Plan)方面 |
4.2.1 企业产品标准化监管法规尚需完善 |
4.2.2 政府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力度不够 |
4.3 执行(Do)方面 |
4.3.1 行业部门合力不强 |
4.3.2 基层监管能力不足 |
4.3.3 企业工作能力薄弱 |
4.3.4 基础保障能力欠缺 |
4.4 检查(Check)方面 |
4.4.1 社会共治的监管格局仍未形成 |
4.4.2 科学合理的监管方法尚未确定 |
4.5 处理(Act)方面 |
4.5.1 针对企业缺少约束手段 |
4.5.2 针对企业缺乏激励机制 |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
5.1 加强政府监管,积极完善治理机制 |
5.1.1 完善政府监管制度 |
5.1.2 督促企业落实责任 |
5.2 推进政府服务,培育建立市场机制 |
5.2.1 完善标准化协调机制 |
5.2.2 推进标准化人才培训 |
5.2.3 培育市场化技术服务 |
5.2.4 强化标准化保障基础 |
5.3 创新监督措施,坚持促进制度落实 |
5.3.1 构建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管共治格局 |
5.3.2 形成契合实践经验的科学监管方法 |
5.3.3 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监管效率 |
5.4 直面改革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成效 |
5.4.1 建立激励与惩处机制 |
5.4.2 改进监管与服务方式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川省企业产品标准现状调查问卷 |
四川省企业产品标准化现状调查问卷统计表 |
(10)X锂电池非标设备制造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相关概念 |
2.2.1 标准化管理 |
2.2.2 非标设备制造企业标准化管理 |
2.2.3 SDCA循环 |
第3章 X锂电池非标设备制造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X锂电池非标设备制造企业概况 |
3.1.1 发展概况 |
3.1.2 组织架构 |
3.2 X锂电池非标设备制造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 |
3.2.1 公司管理现状 |
3.2.2 标准化管理现状 |
3.3 X锂电池非标设备制造企业标准化管理中的问题 |
3.3.1 组织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
3.3.2 管理者的标准化认知不到位 |
3.3.3 业务标准化的信息整合欠佳 |
3.3.4 标准化管理的实施资金不足 |
第4章 X锂电池非标设备制造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设计与实施 |
4.1 总体思路及设计原则 |
4.1.1 总体思路 |
4.1.2 设计原则 |
4.2 标准化管理组织体系的设计 |
4.2.1 标准化管理组织体系 |
4.2.2 标准化管理组织机构图 |
4.3 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设计(S) |
4.3.1 文件整理及业务识别 |
4.3.2 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 |
4.3.3 管理标准体系的建立 |
4.3.4 工作标准体系的建立 |
4.4 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执行(D) |
4.4.1 全生命周期管理 |
4.4.2 管理流程和标准表单的应用 |
4.4.3 标准化工作手册的应用 |
4.5 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检查(C) |
4.5.1 组织专业的检查团队 |
4.5.2 编制“年度标准化管理体系检查结果报告” |
4.6 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反馈(A) |
4.6.1 精准定位标准化管理体系的问题 |
4.6.2 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调整方案 |
4.6.3 落实标准化管理体系的优化工作 |
4.7 反馈后的修订方法与结果 |
4.7.1 反馈后的修订方法 |
4.7.2 修订的结果 |
第5章 X锂电池非标设备制造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实施保障 |
5.1 思想保障 |
5.2 制度保障 |
5.3 资金保障 |
5.4 人才保障 |
第6章 结论及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对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的思考[J]. 李晶,杨利飞,杨明华,王春艳. 标准科学, 2021(07)
- [2]电力企业标准化成熟度评价研究[D]. 王东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技术标准联盟网络、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联盟绩效关系研究[D]. 吴玉浩. 吉林大学, 2021(01)
- [4]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框架研究[J]. 姚磊,郑立生. 中国标准化, 2021(07)
- [5]装备研制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探讨[J]. 刘小兰. 中国标准化, 2021(07)
- [6]标准化对通信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D]. 王颢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地域文化差异下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研究[D]. 赵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施工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王慧敏,苏义坤.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36)
- [9]政府在企业产品标准化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四川为例[D]. 朱野.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10]X锂电池非标设备制造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 孙忠英. 深圳大学, 2019(08)
标签: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论文;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论文; 标准化管理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联盟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