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分配器推板式离心推进机构的设计

汽车分配器推板式离心推进机构的设计

一、汽车分电器推板式离心提前机构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戚磊[1](2012)在《汽油机管理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爆震反馈控制点火系统》文中指出本文讨论了汽油发动机的点火闭环控制理论,即通过对点火提前角控制策略的分析和研究,采用爆震反馈信号进行点火提前角的闭环控制。首先,介绍了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汽油机点火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其次,介绍了微机控制无分电器式点火系统的基本理论,包括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分析了与点火系统相关的传感器。再次,讨论了点火提前角的影响因素,点火提前角的控制策略,爆震产生的机理以及爆震控制策略。最后,分析了发动机爆震检测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完整的爆震检测流程,并设计了电路对爆震传感器传来的信号进行处理。本文采用的是基于Monaco的片上爆震检测流程,其微处理器系列Monaco(例如MPC563xM或MPC5600)是一款90纳米技术的专门针对发动机管理系统(EMS, Engine Management System)应用的,其许多片上外设结构及联动逻辑设计充分考虑了爆震检测的需要,将这些外设有效地配置运作起来能够高效地实现爆震检测。该检测流程是通过eTPU产生爆震窗口,每个气缸对应一个爆震窗口,ADC工作在窗口内,如果某一个气缸产生爆震,则在窗口内检测到信号并调整该气缸的点火提前角,而不影响其他气缸的正常工作。其优点是整个爆震检测过程中,占用CPU的资源小、效率高。并且在硬件方面设计了处理爆震信号的电路,使爆震传感器检测到的电信号能够完全被模数转换器(ADC)采样和转换。本文通过讨论高效稳定的爆震检测流程并采取爆震控制策略,对微机控制点火系统实行反馈控制,不断地修正点火提前角并确定了点火提前角的控制策略,使发动机处于最佳点火时刻。

巩学军[2](2009)在《ATV用LJ276M电喷汽油机进气系统设计及匹配标定技术研究》文中提出ATV(All Terrain Vehicle)被称为全地形车或沙滩车,是一种被设计用于非高速公路行驶的车辆,它在休闲娱乐、农业、国防和消防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生产的ATV几乎全部为化油器燃油供给方式,难以满足严格的排放法规。电控燃油喷射(EFI)技术凭借其可精确控制发动机空燃比的特点,是摩托车满足欧Ⅲ或更高排放法规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根据摩托车用汽油机产品国内实际情况,针对LJ276M型化油器式汽油机特点,设计开发一套ATV用LJ276M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并对原化油器式汽油机进行电喷改造。该系统采用“速度-密度”方式的汽油喷射系统,且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性价比较高等优点。在LJ276M汽油机原机参数和设计要求基础上,运用亥姆霍兹理论对进气系统进行预设计。从提高充气效率的途径入手,应用GT-POWER建立LJ276M电控汽油机整机工作过程模型来分析进气歧管长度对充气效率的影响,完成进气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同时本文建立了发动机稳态标定试验台架系统,此台架系统采用洛阳南峰汽车动力测试系统,结合开发的电控系统、排放测试系统、标定软件及上位机,建立了发动机匹配标定集成开发环境,并完成LJ276M汽油机稳态工况的标定。在研究了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和特点后,提出利用神经网络的高度非线性映射能力和泛化能力,建立电控系统参数模型来对稳态工况下的电控参数进行预测。本文采用RBF神经网络,完成了神经网络结构的设计和样本训练。泛化检验证明,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出LJ276M汽油机在稳态工况下的喷油脉宽和点火提前角,是一种快速、准确预测发动机电控参数的新方法。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及整车工况法排放检测,表明LJ276M电控式汽油机与原化油器式相比,发动机最大功率提高11%,最大转矩提高9.7%,最低燃油消耗率降低3%,搭载LJ276M电控汽油机的ATV工况法排放为:CO1.16g/km,HC0.083 g/km,NOx 0.047 g/km,三种排放污染物的排放值均在国Ⅱ限值的70%以下。这表明本电控系统具有良好技术性能,能较大提高现有ATV用汽油机的技术水平,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于镒隆[3](2009)在《发动机管理系统开发的测试技术与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动机管理系统(EMS)的研发对整个车辆及动力行业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其研发过程是复杂的,研发中的测试过程是重要的。本文研究EMS开发过程中的测试技术,分析了EMS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EMS开发平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EMS常用配置的功能组成和器件组成,提出了EMS测试要求,建立了EMS开发测试平台。该测试平台可对EMS常用配置的器件组成包括温度类传感器、压力类传感器、节气门位置类传感器、转速与角度位置类传感器、氧传感器、爆震传感器、控制器、螺线管类执行器、电机类执行器等进行测试。该测试平台可在实车环境下,也可在仿真环境下对EMS进气管理功能、燃油管理功能、点火管理功能、怠速管理功能、故障管理功能等进行测试。该测试平台的仿真测试环境由基于平均值模型的发动机实时模型和基于能量平衡的车辆实时模型相互衔接而成。发动机实时模型是采用修正的平均值模型,包括喷油脉宽与相位计算模型、燃油飞行模型、燃油雾化挥发模型,基于节气门开度、进气压力、进气空气流量的多种进气模型,缸内混合气空燃比计算模型,着火与爆震判断及爆震传感器信号仿真生成模型,排气氧计算及氧传感器信号仿真生成模型,燃烧功和功率生成模型等子模型;车辆实时模型是基于车辆动能守恒的模型,包括路面功计算模型,制动功计算模型,车速和发动机转速计算模型。基于CG125发动机进行了虚拟发动机模型参数的确定,详细分析了单缸机转速波动和CAS仿真问题,进行了FAI实际的ECU测试实验,并给出了QJ125摩托车仿真运行的部分实验结果,结果表明虚拟CG125发动机模型能达到EMS开发实时测试要求。应用本文虚拟发动机及其车辆模型的参数确定方法,还可以确定出其它型号的车辆及发动机实时模型以用于其相应的EMS的开发测试。本文研究开发的EMS开发测试平台能够测试得到任意1~4缸机在各种工况(发动机温度、转速、负荷、蓄电池电压、大气温度、大气压力)下,实际的喷油相位、脉宽、点火相位等数据表,并可以进一步计算得到数据表的蓄电池电压、大气温度、大气压力的修正量,可以进行EMS控制策略研究和评估。

王煜[4](2008)在《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能源紧张,由于传统内燃机过分依赖于石油化工燃料,作为现代文明社会重要标志的汽车及发动机,其发展正承受着来自能源紧张问题的巨大挑战。实现本世纪汽车及发动机工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就要减少对石油的过度依赖。探索开发替代石油基燃料的新型洁净燃料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其中低热值气体燃料应用于发动机领域的研究也正在成为研究所关注的焦点。论文题目为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性能研究。来自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发动机燃用低热值掺氢混合气体燃料的基础研究”主要内容的一部分。研究的对象为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采用台架试验研究与模拟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按照真实的低热值气体燃料的成份和各成份体积比例,配制出低热值混合气体燃料,并对发动机燃用不同组分的低热值混合气体燃料的性能进行研究,并在试验的基础上利用GT-Power软件对发动机燃用低热值混合气体燃料进行模拟分析。研究首先利用现有的单缸柴油机,在其基础上进行改造,加装点火系统和燃料喷射系统;开发针对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的电控系统等,将其改造成为适合于燃用低热值混合气体燃料的发动机。其次针对发动机燃用低热值混合气体燃料进行台架试验研究。整理试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发动机燃用低热值混合气体燃料情况下,由于燃料热值较低,发动机动力性较燃用单纯CNG情况有所降低。但可以达到发动机功率要求。(2)发动机燃用低热值混合气体燃料的燃料消耗率较燃用单纯CNG情况有所增加,但由于低热值混合气体燃料价格便宜,其经济性优于燃用CNG。(3)由于低热值混合气体燃料热值较低,在发动机缸内燃烧时燃烧温度较低,造成CO和HC排放较燃用CNG情况有所增加,但NOx的排放低于燃用CNG情况。最后,利用GT-power软件对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进行模拟计算分析,通过改变点火提前角和对燃用其它组分的低热值混合气体燃料的模拟,分析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的燃烧及排放特性,并得出结论。模拟分析为今后的试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赵永涛[5](2008)在《塑料注射成形与金属压铸成形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注塑模具和压铸模具是型腔模里应用量最大的两类模具,作为实现聚合物、熔融金属向制品转变的这一过程的必要工装,两者在模具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为找出注塑与压铸这两种相似的成形方法之间的异同,以供模具设计人员设计模具时对比参考,在技术上得以互相借鉴,本文对注塑与压铸的充填理论、成形原理、成形设备、成形工艺和模具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比。选取了二十八套典型注塑与压铸模具结构,对制件的工艺性和模具结构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模具的工作过程,并以这些典型模具结构为例,对注塑模和压铸模的浇注系统、分型面、侧向分型抽芯机构、脱螺纹机构、脱模机构、成形零件、导向与定位机构、温度调节系统、溢流排气系统和通用模架分别进行了对比,总结了注塑模和压铸模的结构特点和设计规律。通过对注塑成形与压铸成形的对比分析,找出并详细总结了这两种成形方法之间的异同。两者依据的基础理论不同,充填形态相似,成形原理基本相同;注塑机与压铸机基本结构组成相似,进浇方式不同;两者成形收缩率计算方法相似,其工艺参数都由成形的温度、压力、速度和时间来描述,其取值范围均不相同;根据模具使用成形设备的不同,模具放置方式也不同;注塑模与压铸模的基本结构组成相同,各机构功能也相似,如浇口和分型面的形式,成形零件和模架的组成,常用抽芯机构和脱模机构及导向装置等;注塑模与压铸模也有不同的地方,如主流道的形式不同,处理熔体前锋冷料的方式不同,压铸模结构中没有弹簧和气压抽芯机构等。对注塑成形技术与压铸成形技术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出注塑模与压铸模结构的异同,对于形状相似的制件,设计模具结构时有助于在技术上得以相互借鉴和参照,扩宽设计思路,推进两个不同成形领域的技术创新,提高模具的设计水平和效率,使短期内设计出合格模具成为可能。

王宇鹏[6](2007)在《爆震反馈控制汽油机点火ECU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讨论了汽油发动机的点火闭环控制理论,介绍了发动机点火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爆震以及爆震对发动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爆震反馈汽油机点火的电控单元的硬件与软件的设计。介绍了发动机电子控制的发展及汽油机点火控制系统的历史。详细阐述了点火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各种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的原理和工作特性。其次,重点分析了爆震检测的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爆震传感器的类型、型号,爆震的评价指标以及爆震反馈的点火控制策略。针对闭环点火控制系统的需求,确定了闭环点火控制系统的传感器和执行机构。选取了英飞凌公司的16位高性能单片机XC167CI作为控制单元。分别设计了传感器信号预处理电路和点火执行机构的驱动电路。按照软件工程的观点,构建了模块化的编程架构。模块化编程是软件项目组织的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将软件系统组织为模块,可以将复杂的任务分解为容易处理的子任务,可以提高软件的清晰性。各个模块可以并行开发,单独调试,提高了系统的开发效率。完成了ECU硬件的调试,基本实现了爆震反馈点火的控制要求,为进一步完善电控系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王小雷[7](2006)在《微型发动机性能及其燃料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迅速发展,许多微细加工方法得到了发展和应用,使机械装置的微型化和轻量化成为可能。微技术可以大大地提高传热和传质效率,将微技术用于热泵(制冷)系统,其体积和传统装置相比可以缩小到很多,人们将尺寸为“厘米”数量级的热泵(制冷)系统称为“微型热泵(制冷)系统”。微型热泵(制冷)系统已经引起了世界上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微型热泵系统急需一种体积小、重量轻(即能量密度高),补充能量快捷的便携式供电电源。常规的便携式电源(如化学储能电池)的有限能量密度已经成为该技术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以三角转子发动机(即Wankel发动机)为核心的微型动力系统的出现无疑能够解决这一难题。本文以研究微型三角转子发动机为目标,研究内容包括:参照内燃机实验台构建要求并结合微型三角转子机自身结构特点,搭建了国内较为完整意义上的微型发动机实验台,为微型发动机性能测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日本产微型风冷转子机进行了基本的性能测试,包括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性,并做了不同燃料的排放对比试验,从而为后续的催化燃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根据微型动力系统的需要并结合转子机气缸及转子轮廓型线的复杂构成原理,使用Matlab语言编制了微型三角转子发动机型线设计程序,使用Pro/E和AutoCAD设计了相关零件的结构。针对风冷转子机台架试验冷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设计了射流冲击导流罩,为顺利进行台架试验扫除了障碍。鉴于目前尚无应用于转子发动机的商业模拟软件,本文通过建立简单的传热模型,运用Fluent软件对射流冲击冷却的效果进行了模拟,证明设计的射流冲击换热装置切实可行。

简林莎[8](2003)在《汽车新结构多媒体课件开发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新结构课的传统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与实验教学[实物指导]相结合。汽车新结构中的一些部件或者不易拆卸、或者不能拆卸。这就为学习这些新结构,掌握它的工作原理,进而正确地维修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时,学习者只能通过对平面原理图的抽象想象进行学习,这样使得学习者很难透彻了解其工作原理及系统结构。 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优化汽车新结构的教学和培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建立以三维动画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是解决汽车新结构教学和培训难题的有效方法。 本文在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指导下,完成了汽车新结构多媒体课件中的自动变速器多媒体学习系统、汽油喷射多媒体学习系统和汽车电子点火系多媒体学习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 在汽车新结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过程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其中包括各种媒体素材的制作。创作了大量的三维动画使汽车新结构中的机械装置的运动轨迹、运动特点、相互关系按照脚本设计要求的速度、观看角度呈现出来,使一些难于理解、难于观察的运动现象,尤其是高速和微观运动,反复向学习者展示。 在多媒体素材制作完成后,使用Authorware将这些素材编程到一起,并在素材之间加入了用户可控制的互动关系,用超级链路设计了交互式文件。学习目录和学习方式的设计可实现对相关章节的编辑播放。在重点学习选项中,通过热区选择交互方式,使用户加深学习的印象。解决了顺序学习方式中两级以上菜单的设计问题。解决打包后的程序完全脱离Authorware环境并正常运行的问题,其中包括:调用AVI外部文件、正确使用库中各种格式图像、产生特殊屏幕过渡效果、部分FLC文件与显示效果冲突等问题;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了声音素材的压缩问题。采用色盘最优化处理和组合方式解决了动画播放中的闪光问题。 为了评价和反馈学习者掌握知识的程度,在《汽车电子点火系多媒体学习系统》中,应用Delphi程序设计语言开发了《电子点火多媒体习题测试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应用Authorware软件编辑的电子点火多媒体学习系统与应用Delphi语言开发的习题测试系统之间的连接问题。 针对动画制作过程中,图像文件存储量过大的问题,利用小波变换进行了图像的压缩处理。 用所构造的小波变换把图像分解后,能比较好地恢复出原始图像,从单帧图像的实验说明压缩比可达50:1,进一步提高了压缩效率。

张亚强[9](2003)在《液压双自由活塞发动机实验样机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普遍重视的、集现代液压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及内燃机技术于一身、在频繁起停大中功率的行走机械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特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在结构上与传统曲轴发动机有明显不同,这对其控制系统提出了很多特殊的要求。本论文针对液压双自由活塞发动机实验样机的特点及其控制要求,以工控机机为核心,采用工控机+工控板卡的结构,提出了电子点火的两种控制方案,完成了发动机实验样机控制系统硬件及软件设计。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样机的调试任务并进行了点火实验。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了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关键技术的发展概况,并讨论了液压双自由活塞发动机样机对其控制系统的要求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第二章:分析了液压双自由活塞发动机实验样机控制系统各单元的情况,对其作了初步选择,最后就控制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作了总体设计。第三章:介绍了液压双自由活塞发动机实验样机控制系统的核心—工控机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成,并阐述了信号检测及处理电路的设计内容,接着重点讨论了该控制系统两种点火系统—位置式和位移式点火系统,最后对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作了一些研究。第四章:对液压发动机样机控制系统的软件方案作了分析,分别阐述了采用Turbo C和LabWindows/CVI工具编程的情况,并对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能做了一些研究。第五章:介绍了点火线圈次级最大电压和火花塞间隙击穿电压的计算方法,建立了点火系统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并用Matlab对其进行了仿真,最后测量了点火过程的电压曲线,验证了仿真结果。第六章:阐述了双自由活塞发动机样机实验台架与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分别介绍了发动机样机调试阶段实验与初步正式实验过程及它们的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作了分析。第七章:对论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进一步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李向利[10](2002)在《491Q型发动机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优化匹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根据当前社会对环保和节能的要求,结合我国车用发动机使用的实际情况,针对491Q型汽油机,研究开发一套电控多点汽油喷射系统,使其在491Q型发动机上能够得到优化匹配。此系统主要由空气系统、燃油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组成,通过MAP传感器、发动机转速与曲轴转角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水温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和氧传感器等元件,采集各种信号作为输入量,依据预先存入到ECU存储器中的控制参数脉谱,对空燃比、点火提前角等参数进行控制。在控制过程中,系统根据发动机所处的运行工况,如起动、怠速、加速、减速和常用工况等,采用与之相应的控制方案工作,以满足各种工况对空燃比和点火提前角的不同要求。在该系统中,选择了分组同时喷射的多点喷射方式,点火系统应用了无分电器两缸同时点火系统,用MAP传感器取代了进气流量计,从技术和造价上来看,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和造价低廉等优点。 本文对点火提前角和空燃比对发动机的性能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建立了内燃机燃烧模拟热力学模型,利用VB6.0编写汽油机燃烧模拟程序。在对燃烧的压力升高律和放热律、火焰传播速度和火焰前锋面积进行模拟的同时,主要针对点火提前角和空燃比对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的影响作了大量计算,在理论上得出对其控制的一般规律。 本文分析了汽车尾气排放物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阐述了国内外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进一步说明电控汽油喷射的必要性和电子控制在解决尾气排放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本文还进行了进气系统的设计。作者针对进气管设计的要求,从提高进气效率的途径入手,分析了动态效应和进气管的结构参数对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使该系统和原机匹配,设计了多点喷射的进气管,该进气管充分考虑了装配和工艺的要求。另外,还介绍了几种进气系统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计算验证设计的效果。 文中重点介绍了发动机控制参数的优化标定。发动机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处于不同的工况,为能对其进行较为精确的控制,必须逐一工况加以优化标定。本文分稳定工况、过渡工况、起动工况以及高原地区和寒区等不同情况,介绍了基本的标定过程,并且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获得了优化标定的结果。 最后,为进一步检验优化标定的成效,分别对发动机和整车作了与原机、车比较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491Q发动机的动力性得到大幅度提高,排放达到了欧洲二号标准,具有良好的技术性能,满足了目前汽车对发动机的高要求。

二、汽车分电器推板式离心提前机构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分电器推板式离心提前机构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汽油机管理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爆震反馈控制点火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
    1.3 汽油机点火系统的发展过程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汽油机微机控制无分电器式点火系统的基本理论
    2.1 微机控制无分电器式点火控制系统的组成
    2.2 微机控制无分电器式点火控制系统的主要原理
    2.3 微机控制点火系统中主要传感器的介绍
    2.4 微机控制点火系统的要求
    2.5 微机控制点火系统的控制要素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油机微机控制点火提前角的控制策略
    3.1 影响点火提前角的因素
    3.2 起动时点火提前角的控制策略
    3.3 暖机工况时点火提前角的控制策略
    3.4 正常运转模式下点火提前角的控制策略
        3.4.1 基本点火提前角的控制策略
        3.4.2 各种修正点火提前角的控制策略
    3.5 爆震及爆震控制策略
        3.5.1 爆震产生的机理
        3.5.2 本文采用的爆震控制策略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单片机 MPC56xx 的爆震检测流程
    4.1 常用的爆震检测方法
    4.2 本文采用的爆震检测流程
    4.3 爆震检测流程中主要功能的实现
        4.3.1 爆震信号的采样
        4.3.2 增强型队列式模数转换器 eQADC
        4.3.3 增强型定时处理单元 eTPU
        4.3.4 硬件数字滤波器
        4.3.5 DMA 的介绍
        4.3.6 信号处理引擎 SPE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爆震检测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5.1 电路设计
        5.1.1 电磁兼容性考虑
        5.1.2 元件的选择与电路设计技术
    5.2 爆震检测信号处理电路及说明
    5.3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ATV用LJ276M电喷汽油机进气系统设计及匹配标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ATV排放控制技术方案分析
        1.2.1 ATV排放控制技术方案
        1.2.2 ATV应对现阶段排放法规技术路线
    1.3 电控汽油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控汽油机发展历程及趋势
        1.3.2 国内外电控汽油机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来源及目的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LJ276M电喷汽油机进气系统设计及优化
    2.1 进气系统的设计要点
        2.1.1 设计满足的技术要求
        2.1.2 进气歧管的动态效应
        2.1.3 进气歧管的充气效率
    2.2 运用亥姆霍兹理论对进气系统进行预设计
        2.2.1 亥姆霍兹(Helmholtz)谐振进气系统的理论基础
        2.2.2 进气系统结构型式确定
        2.2.3 进气系统结构参数确定
    2.3 基于GT-POWER的仿真分析及进气系统优化计算
        2.3.1 GT-POWER软件介绍
        2.3.2 模型建立
        2.3.3 模型验证
        2.3.4 进气系统优化设计
    2.4 试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LJ276M汽油机电喷系统匹配标定
    3.1 匹配标定概念及方法
        3.1.1 匹配标定概念
        3.1.2 匹配标定的基本方法
    3.2 匹配标定台架系统建设
    3.3 稳态工况参数获取及标定
        3.3.1 试验条件与工况点选择
        3.3.2 喷油脉宽和点火提前角的标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RBF神经网络电控参数优化
    4.1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4.1.1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4.1.2 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原理及算法
    4.2 RBF径向基神经网络理论基础
        4.2.1 RB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结构
        4.2.2 RB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特点
        4.2.3 RB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映射机理
    4.3 RBF径向基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4.3.1 最近邻聚类学习算法
        4.3.2 正交最小二乘法
    4.4 发动机电控参数的RBF神经网络模型建立及实现方法
        4.4.1 RBF神经网络建模步骤
    4.5 LJ276M发动机电控参数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训练与检验
        4.5.1 神经网络学习样本的建立及数据归一化
        4.5.2 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验证
    5.1 发动机性能对比
        5.1.1 动力性和经济性
    5.2 环境性能试验
        5.2.1 高寒试验
        5.2.2 高温试验
        5.2.3 高原试验
    5.3 排放检测
        5.3.1 ATV工况法排放标准
        5.3.2 在线排放测试数据分析
        5.3.3 国Ⅲ工况法排放水平对比
    5.4 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及课题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发动机管理系统开发的测试技术与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符号说明
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背景
        1.2.1 EMS 研发的重要性
        1.2.2 EMS 发展历史、现状与形式
        1.2.3 EMS 开发平台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
        1.3.1 从车辆电控产品开发流程来看
        1.3.2 从仿真测试的特点来看
    1.4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EMS 测试技术与平台设计要求
    2.1 概述
    2.2 EMS 功能组成及测试技术
        2.2.1 进气管理及测试技术要求
        2.2.1.1 电子节气门主动进气管理
        2.2.1.2 进气增压进气管理
        2.2.1.3 可变进气正时系统进气管理
        2.2.1.4 怠速进气管理
        2.2.2 燃油控制及测试要求
        2.2.3 点火控制及测试要求
        2.2.3.1 点火提前角控制及其测试
        2.2.3.2 爆震控制及其测试
        2.2.4 排放管理及测试要求
        2.2.4.1 废气再循环控制及其测试
        2.2.4.2 活性炭罐式燃油蒸发控制及其测试
        2.2.4.3 二次空气喷射控制及其测试
        2.2.4.4 三元催化转化装置控制及其测试
        2.2.5 故障管理及测试要求
    2.3 EMS 器件组成及其测试
        2.3.1 传感器及其在仿真测试中的要求
        2.3.1.1 温度类传感器
        2.3.1.2 压力类传感器
        2.3.1.3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2.3.1.4 转速与转角位置传感器
        2.3.1.5 氧传感器
        2.3.1.6 爆震传感器
        2.3.2 执行器及其在仿真测试中的要求
        2.3.2.1 单螺线管类执行器
        2.3.2.2 直流电机执行器
        2.3.2.3 步进电机执行器
    2.4 发动机及车辆模拟
        2.4.1 发动机模拟
        2.4.2 车辆模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MS 开发测试平台硬件设计
    3.1 硬件设计概述
    3.2 硬件结构系统设计
    3.3 测试通道设计
        3.3.1 ECU 输入通道
        3.3.2 ECU 输出通道
    3.4 开发平台外部接口
    3.5 开发平台内部布局
    3.6 开发测试平台电源设计
    3.7 MCU 功能管脚分配
        3.7.1 微控制器介绍
        3.7.2 微控制器MCU1 功能分配
        3.7.3 微控制器MCU2 功能分配
        3.7.4 微控制器MCU3 功能分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MS 开发测试平台软件规划
    4.1 软件规划概述
    4.2 启动过程描述
        4.2.1 启动流程
        4.2.2 PCB 启动初始化与器件模式设置过程
        4.2.2.1 EDS 初始化
        4.2.2.2 CAS 以及电位器初始化
        4.2.2.3 其它LED 检测与初始化
        4.2.2.4 LCD 初始化
        4.2.2.5 HOST PC 初始化
        4.2.2.6 器件工作模式设置
        4.2.3 MCB 启动初始化过程
        4.2.3.1 ECU 传感器通道初始化
        4.2.3.2 ECU 执行器通道初始化
        4.2.4 VVB 启动初始化过程
        4.2.5 各控制器通讯接口初始化过程
        4.2.6 设备自检过程
        4.2.6.1 频率信号传感器通道自检
        4.2.6.2 电位器类传感器通道自检
        4.2.6.3 单螺线管类执行器通道自检
        4.2.6.4 电机类执行器通道自检
    4.3 测试过程描述
        4.3.1 测试模式
        4.3.2 启动发动机
        4.3.2.1 发动机启动时MCB 运行过程
        4.3.2.2 发动机启动时PCB 运行过程
        4.3.2.3 发动机启动时VVB 运行过程
        4.3.3 发动机启动后测试过程
        4.3.3.1 MCB 运行测试程序的过程
        4.3.3.2 PCB 运行测试程序的过程
        4.3.3.3 VVB 运行测试程序的过程
    4.4 分析过程描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虚拟发动机及车辆模型研究
    5.1 模型概述
    5.2 建模理论与模型结构
        5.2.1 模型总体结构
        5.2.2 燃油计算模型
        5.2.2.1 喷油脉宽及喷油量计算
        5.2.2.2 进气管内燃油膜雾分配及油膜蒸发计算
        5.2.2.3 燃油飞行与截止计算
        5.2.3 进气计算模型
        5.2.3.1 MAP 为输入控制变量的进气模型
        5.2.3.2 AFM 为输入控制变量的进气模型
        5.2.3.3 TPS 为输入控制变量的进气模型
        5.2.4 空燃比计算模型
        5.2.5 着火与爆震判断模型
        5.2.5.1 失火判断
        5.2.5.2 爆震判断
        5.2.6 功和功率以及扭矩生成模型
        5.2.7 氧传感器信号生成模型
        5.2.8 车速和发动机转速模型
        5.2.8.1 路面功计算
        5.2.8.2 制动功计算
        5.2.8.3 车速计算
        5.2.8.4 发动机转速计算
    5.3 判缸信号处理
        5.3.1 FAI 的EMS 判缸仿真问题的提出
        5.3.2 发动机运行动力学分析
        5.3.3 判缸信号仿真解决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EMS 开发测试平台应用研究
    6.1 平台应用概述
    6.2 模型参数确定及细节问题处理结果
        6.2.1 燃油类参数确定
        6.2.2 考虑燃油飞行截止计算进油结果
        6.2.3 进气类参数确定
        6.2.4 发动机参数确定
        6.2.5 车辆及道路参数确定
        6.2.6 考虑转速波动计算转速结果
    6.3 喷油点火数据测试
    6.4 虚拟发动机运行及 ECU 测试实验
        6.4.1 发动机启动及怠速工况测试
        6.4.2 空挡发动机运行测试
        6.4.3 车辆一挡运行测试
        6.4.4 车辆连续换挡运行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创新点概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车用发动机控制技术发展历程
    附录B——开发测试平台处理信号列表
    附录C——以LCD 方式设置器件工作模式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内燃机发展中的能源问题
        1.1.2 目前内燃机代用燃料研究及发展趋势
    1.2 低热值气体燃料在内燃机领域的应用现状
        1.2.1 低热值气体燃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2.2 低热值气体燃料在内燃机领域的应用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的开发
    2.1 燃料供给和进气系统的改造设计
        2.1.1 低热值气体燃料供给系统的选型设计
        2.1.2 进气管道设计研究
        2.1.3 节气门的选择
    2.2 本章小结
3. 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电控系统设计
    3.1 发动机电控喷射和点火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3.1.1 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控制特点和要求
        3.1.2 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特性
        3.1.3 电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4 ECU芯片选型及性能分析
        3.1.5 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选型
    3.2 发动机点火控制系统
        3.2.1 电控点火系统性能要求及结构特点
        3.2.2 电控点火系统设计
    3.3 发动机电控燃料喷射系统
        3.3.1 燃料喷射控制方式及特点的研究
        3.3.2 燃料供给喷射系统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
    4.1 台架试验系统的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案
        4.1.1 试验用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环境条件及试验用气体燃料的配制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分析
        4.2.2 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经济性分析
        4.2.3 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排放性分析
        4.2.4 点火提前角对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性能影响分析
        4.2.5 采用两阀喷射低热值气体燃料供给方式下发动机性能试验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GT-Power软件的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仿真模拟
    5.1 内燃机模拟计算理论
        5.1.1 内燃机燃烧模型分析
        5.1.2 内燃机工作过程模拟分析
        5.1.3 发动机性能参数的计算
    5.2 GT-Power软件的构成及其分析
        5.2.1 GT-Power软件的模型数据库组织体系
        5.2.2 GT-Power数据库的主要类别
        5.2.3 GT-Power模型所处状态的层次结构
    5.3 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计算模型的建立
        5.3.1 进、排气模块相关参数设置
        5.3.2 气缸模块的参数设置
        5.3.3 曲轴箱模块参数设置
    5.4 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计算模型的验证
    5.5 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模拟分析
        5.5.1 发动机燃用低热值混合气体燃料的外特性模拟分析
        5.5.2 燃用低热值气体燃料在额定转速下性能的模拟分析
        5.5.3 燃用以CO_2为不可燃成份的低热值气体燃料性能模拟分析
        5.5.4 点火提前角发动机对燃用低热值气体燃料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塑料注射成形与金属压铸成形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主要符号注释
第1章 综述
    1.1 引言
    1.2 注塑成形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1.2.1 注塑成形新技术、新工艺
        1.2.2 注塑模具的发展趋势
    1.3 压铸成形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1.3.1 压铸成形新技术、新工艺
        1.3.2 压铸模具的发展趋势
    1.4 模具 CAD/CAE/CAM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4.1 注塑模具的CAD/CAE/CAM
        1.4.2 压铸模具的CAD/CAE/CAM
    1.5 课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目的意义
        1.5.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注塑与压铸的成形材料
    2.1 塑料的组成及成形塑料特性
        2.1.1 塑料的组成
        2.1.2 塑料的性能
        2.1.3 成形塑料特性
    2.2 压铸合金的种类及特点
        2.2.1 铝合金
        2.2.2 锌合金
        2.2.3 镁合金
        2.2.4 铜合金
    参考文献
第3章 注塑与压铸充填理论及其对比
    3.1 注塑成形充填理论基础
        3.1.1 聚合物的流变学
        3.1.2 聚合物熔体的充模流动
    3.2 压铸成形充填理论基础
        3.2.1 帕斯卡原理、伯努利定律及连续式
        3.2.2 金属充填铸型的形态
    3.3 注塑与压铸充填理论的分析对比
        3.3.1 注塑与压铸基本理论分析
        3.3.2 注塑与压铸充填形态的对比
    参考文献
第4章 注塑与压铸成形原理及其对比
    4.1 注塑成形原理
    4.2 压铸成形原理
    4.3 注塑与压铸成形过程的分析对比
    参考文献
第5章 注塑与压铸成形设备及其对比
    5.1 注塑机与压铸机的基本结构
        5.1.1 注塑机的基本结构
        5.1.2 压铸机的基本结构
    5.2 注塑机与压铸机的分类
        5.2.1 注塑机的分类
        5.2.2 压铸机的分类
    5.3 注塑机与压铸机的选用原则
        5.3.1 注塑机的选用原则
        5.3.2 压铸机的选用原则
    5.4 注塑机与压铸机的分析对比
    参考文献
第6章 注塑与压铸成形工艺及其对比
    6.1 注塑成形与压铸成形的工艺特性
        6.1.1 塑料成形工艺特性
        6.1.2 压铸件的结构工艺性
        6.1.3 注塑与压铸制件成形收缩率的对比
    6.2 注塑成形与压铸成形工艺参数的对比
        6.2.1 注塑与压铸成形温度对比
        6.2.2 注塑与压铸成形压力对比
        6.2.3 注塑与压铸成形速度对比
        6.2.4 注塑与压铸成形时间对比
    参考文献
第7章 注塑与压铸模具结构的分析对比
    7.1 注塑与压铸模具基本结构对比
        7.1.1 注塑模与压铸模的类别
        7.1.2 注塑与压铸模具结构基本组成及对比
        7.1.3 注塑模与压铸模的模具材料及设计步骤
    7.2 典型浇口注塑模与压铸模结构分析对比
        7.2.1 盘形浇口定模侧抽芯二次分型注塑模结构分析
        7.2.2 中心浇道斜销侧抽芯压铸模结构分析
        7.2.3 普通侧浇口定模推出斜销抽芯注塑模结构分析
        7.2.4 中心浇口浮动分流一模四腔压铸模结构分析
        7.2.5 三点点浇口斜销抽芯推管脱模注塑模结构分析
        7.2.6 多点点浇口自动去浇道强迫三次分型压铸模结构分析
        7.2.7 注塑模与压铸模浇注系统的对比
    7.3 典型分型面注塑模与压铸模结构分析对比
        7.3.1 阶梯分型组合型芯注塑模结构分析
        7.3.2 阶梯式分型侧浇口分支进浇一模四腔压铸模结构分析
        7.3.3 三次分型自动去浇道凝料强制脱内螺纹注塑模结构分析
        7.3.4 三次分型点浇口凹模对分三脚顶套脱模注塑模结构分析
        7.3.5 三次分型自动拉断点浇口镶块组合压铸模结构分析
        7.3.6 注塑模与压铸模分型面的对比
    7.4 带典型侧向分型抽芯机构的注塑模与压铸模结构分析对比
        7.4.1 带斜滑块分型推出机构和开模制动装置的注塑模结构分析
        7.4.2 带四开式斜滑块分型抽芯机构的压铸模结构分析
        7.4.3 双斜销-滑块侧向分型抽芯定模整体楔紧压铸模结构分析
        7.4.4 浮动滑片组合型芯二次抽芯压铸模结构分析
        7.4.5 齿轮齿条斜向抽芯点浇口注塑模结构分析
        7.4.6 定模斜销空间倾斜抽芯二次分型压铸模结构分析
        7.4.7 抽芯器抽芯偏心浇道浇注压铸模结构分析
        7.4.8 注塑模与压铸模侧向分型抽芯机构的对比
    7.5 带典型脱螺纹机构的注塑模与压铸模结构分析对比
        7.5.1 斜滑块脱间断内螺纹一模两腔注塑模结构分析
        7.5.2 斜滑块脱间断内螺纹一模两腔压铸模结构分析
        7.5.3 滚珠丝杠齿轮传动自动脱螺纹注塑模结构分析
        7.5.4 带推管旋转脱模机构和定模推出机构的注塑模结构分析
        7.5.5 齿条-齿轮旋转脱螺纹一模四腔压铸模结构分析
        7.5.6 注塑模与压铸模脱螺纹机构的对比
    7.6 带典型脱模机构的注塑模与压铸模结构分析对比
        7.6.1 自动去浇口型腔和推管旋转脱模注塑模结构分析
        7.6.2 弯销、滑板与拉杆组合脱模压铸模结构分析
        7.6.3 齿轮齿条、推板和气压联合顶出双层注塑模结构分析
        7.6.4 斜滑块组合二次推出脱模压铸模结构分析
        7.6.5 无顶杆推出机构注塑模结构分析
        7.6.6 注塑模与压铸模脱模机构的对比
    7.7 注塑与压铸模具结构其他组成部分的分析对比
        7.7.1 注塑模与压铸模成形零件的对比
        7.7.2 注塑模与压铸模导向与定位机构的对比
        7.7.3 注塑模与压铸模温度调节系统的对比
        7.7.4 注塑模与压铸模溢流排气系统的对比
        7.7.5 注塑模与压铸模通用模架的对比
    7.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结论
赵永涛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爆震反馈控制汽油机点火ECU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
    §1-3 汽油机点火控制系统
        1-3-1 发展历史
        1-3-2 目前国内外汽油机点火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
        1-3-3 点火控制对发动机的影响
        1-3-4 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发动机微机控制点火基本理论
    §2-1 微机控制点火系统的组成
        2-1-1 微机控制电子点火系的分类
        2-1-2 控制系统的主要传感器介绍
        2-1-3 电子控制单元介绍
        2-1-4 点火执行器
        2-1-5 微机控制点火的功能要求
    §2-2 影响点火提前角的因素
    §2-3 微机控制点火的控制方式
        2-3-1 点火提前角控制
        2-3-2 闭合角控制
第三章 爆震检测及反馈控制策略
    §3-1 爆震及爆震的影响
        3-1-1 爆震产生的机理
        3-1-2 爆震对汽油机的影响
        3-1-3 爆震对汽油机发展的限制
    §3-2 爆震的检测方法
        3-2-1 爆震的特征
        3-2-2 爆震检测方法
        3-2-3 本文采用的爆震检测方法
        3-2-4 爆震评价指标的选择
        3-2-5 爆震判断基准Vc 的确定
    §3-3 带爆震反馈的发动机点火控制策略
第四章 电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ECU 的总体设计
    §4-2 单片机的选择
        4-2-1 单片机的选择
        4-2-2 XC167CI 单片机简介
    §4-3 信号的采集及电路设计
        4-3-1 真空度信号的检测
        4-3-2 曲轴位置信号和发动机转速信号的检测
        4-3-3 上止点信号的监测
        4-3-4 爆震信号的检测
        4-3-5 电源电路
    §4-4 点火驱动电路的设计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要求
    §5-2 主程序设计
    §5-3 各模块子程序的设计
        5-3-1 起动模块
        5-3-2 怠速模块
        5-3-3 二维查表插值模块
        5-3-4 三维查表插值模块
        5-3-5 爆震模块
第六章 实验与调试
    §6-1 开环系统的调试
    §6-2 闭环系统的调试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微型发动机性能及其燃料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微型动力系统研究的重大意义
        1.1.2 内燃机作为微动力装置的优势
        1.1.3 本课题选用三角转子发动机作为微动力装置的原因
    1.2 国内外微型发动机研究现状
        1.2.1 微型燃气轮机
        1.2.2 微型/微型转子发动机
        1.2.3 微型磁性自由活塞发动机
        1.2.4 微型对置自由活塞发动机
        1.2.5 国内研究状况
        1.2.6 微型发动机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途径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原理性实验台架搭建
    2.1 引言
    2.2 实验台总体构架设计
    2.3 实验台各系统具体方案及相关设备介绍
        2.3.1 测功系统
        2.3.2 弹性连轴器和起动装置
        2.3.3 燃料供给及燃料消耗量测试系统
        2.3.4 进气系统及空气消耗量测试装置
        2.3.5 排气系统及测量装置
        2.3.6 冷却系统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产微型发动机设计方案
    3.1 引言
    3.2 汪克尔型转子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3.3 我国转子发动机的发展与展望
        3.3.1 我国转子发动机发展历程的回顾
        3.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转子发动机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3.3 今后的发展趋势展望
    3.4 微型转子发动机结构设计方案
        3.4.1 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气缸和转子的型线
        3.4.2 按滚动圆与固定圆的内切创成法创成转子机汽缸的型线
        3.4.3 按内切创成法创成转子型线
    3.5 气缸与转子型线计算程序设计说明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冷却系统设计及传热模拟
    4.1 引言
    4.2 风冷系统设计
        4.2.1 缸体和端盖的的冷却
        4.2.2 转子的冷却
    4.3 水冷系统设计
        4.3.1 机体内的水冷却系统
        4.3.2 外部水冷却系统设计方案
    4.4 微型转子机传热模拟
        4.4.1 结构
        4.4.2 传热过程分析
        4.4.3 建立传热模型的基本假设
        4.4.4 数值方法
        4.4.5 模型网格的划分
        4.4.6 模型条件的设定
        4.4.7 求解器、紊流模型及离散格式的选择
        4.4.8 模拟结果
        4.4.9 模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台架测试结果及分析
    5.1 引言
        5.1.1 实验台流程
        5.1.2 主要测试内容
    5.2 动力性及经济性测试
        5.2.1 负荷特性测试
        5.2.2 部分负荷速度特性测试
        5.2.3 动力行分析
        5.2.4 经济性分析
    5.3 排放性测量
        5.3.1 内燃机排放测试方法及标准
        5.3.2 怠速法
        5.3.3 排放物原因分析
    5.4 烟度测量
        5.4.1 测试方法
        5.4.2 烟度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转子机计算及气缸与转子型线绘图程序
    程序运行结果及型线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汽车新结构多媒体课件开发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多媒体概述
    1.2 多媒体CAI的概念
    1.3 多媒体CAI课件
    1.4 多媒体CAI国内外发展概况
    1.5 汽车新结构多媒体课件开发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多媒体CAI课件的特点与设计方法
    2.1 多媒体CAI课件的特点
    2.2 多媒体课件的结构及类型
    2.3 多媒体CAI系统的设计理论
    2.4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方法
第三章 汽车新结构综述和脚本设计
    3.1 自动变速器系统综述
    3.2 汽油喷射系统综述
    3.3 汽车电子点火系统综述
    3.4 脚本设计
第四章 汽车新结构多媒体CAI课件素材的制作
    4.1 静态图像处理
    4.2 动画素材的制作
    4.3 动画中色盘处理及组合的方法
    4.4 声音素材的获取和处理
第五章 图像素材的数据压缩算法的研究
    5.1 图像数据压缩的基本原理
    5.2 小波变换
    5.3 利用多分辨率逼近构造小波正交基
    5.4 细节信号处理和边缘分量的小波压缩
    5.5 图像数据的压缩处理
第六章 汽车新结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
    6.1 汽车新结构多媒体CAI课件的软件开发方法
    6.2 汽车新结构多媒体CAI课件界面设计和交互方式的设计
    6.3 汽车新结构多媒体CAI课件创作实例分析
第七章 汽车新结构多媒体CAI课件中习题测试系统的设计
    7.1 系统设计要求
    7.2 系统结构与开发工具的选择
    7.3 程序设计
第八章 汽车新结构多媒体CAI课件的光盘制作
    8.1 多媒体CAI课件的编译方式
    8.2 制作光盘安装程序Setup.exe
    8.3 多媒体CAI课件的调试,检测和优化
第九章 全文总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9)液压双自由活塞发动机实验样机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液压自由自由活塞发动机的介绍
        1.1.1 HFPE的概述
        1.1.2 HFPE结构类型
        1.1.3 HFPE典型系统设计
        1.1.4 HFPE的特点
    第二节 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关键技术的发展概况
        1.2.1 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1.2.2 发动机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DHFPE对其控制系统的要求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3.1 DHFPE对其控制系统的要求
        1.3.2 DHFPE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本科题的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液压双自由活塞发动机样机控制系统的研究意义
        1.4.2 液压双自由活塞发动机样机控制系统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
    第一节 控制系统各单元的分析和初步选择
        2.1.1 电控单元
        2.1.2 传感器
        2.1.3 执行机构
        2.1.4 控制软件
    第二节 总体方案设计
第三章 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第一节 工控机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成
        3.1.1 工业控制机的特点
        3.1.2 工业控制机I/O接口模板
    第二节 信号检测及处理电路的设计
        3.2.1 传感器/变送器的选择
        3.2.2 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第三节 点火控制系统的两种方案
        3.3.1 位置式点火控制系统
        3.3.2 位移式点火控制系统
    第四节 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研究
        3.4.1 控制系统干扰源及干扰形成分析
        3.4.2 硬件抗干扰的措施
第四章 发动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第一节 DHFPE控制系统方案分析
        4.1.1 起动过程顺序控制
        4.1.2 正常工作模式控制
    第二节 软件设计
        4.2.1 采用TurboC的软件设计
        4.2.2 采用LabWindows/CVI的软件设计
    第三节 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研究
        4.3.1 影响软件可靠性的因素
        4.3.2 提高可靠性的措施
第五章 点火过程的仿真与实验分析
    第一节 蓄电池点火过程的计算与仿真
        5.1.1 次级最大电压的计算
        5.1.2 火花塞击穿电压的计算
        5.1.3 点火系统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及其仿真
    第二节 点火电压的实验分析
        5.2.1 无火花塞的点火系统次级电压的测试
        5.2.2 带火花塞的点火系统次级电压的测试
第六章 样机的初步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台架及实验目的
        6.1.1 实验台架的介绍
        6.1.2 实验目的
    第二节 样机调试阶段实验研究
        6.2.1 液压回路基本调试实验
        6.2.2 动力腔压力测量
        6.2.3 扫气腔压力测量
    第三节 样机正式运行实验研究
        6.3.1 起动过程研究
        6.3.2 点火运行研究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工作总结
    第二节 今后的研究方向
附录实物图
参考文献
致谢

(10)491Q型发动机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优化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车用汽油机电控的研究发展概述
    §1.3 国内外汽油喷射的研究发展状况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汽油机燃烧模拟计算
    §2.1 建立汽油机燃烧的零维模型
        2.1.1 燃烧模型的选择
        2.1.2 热力分析
        2.1.3 零维模型的假设
        2.1.4 基本微分方程
        2.1.5 燃烧放热率计算
        2.1.6 传热计算
        2.1.7 变工况时的燃烧放热率计算
        2.1.8 燃烧室模型和爆震
    §2.2 程序设计和应用
        2.2.1 界面设计
        2.2.2 应用程序
    §2.3 结论
第三章 汽油机的尾气排放与电子控制
    §3.1 排放污染物及其危害
        3.1.1 排放污染物
        3.1.2 排放污染物的危害
        3.1.3 尾气已成为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
    §3.2 国外排放标准和我国排放现状
        3.2.1 美国当前汽车排放标准
        3.2.2 日本当前汽车排放标准
        3.2.3 欧洲当前汽车排放标准
        3.2.4 我国当前汽车排放现状
    §3.3 排放的电子控制
        3.3.1 应用先进的排气处理技术降低排放指标
        3.3.2 应用空燃比控制新技术优化燃烧过程
        3.3.3 电子技术的应用
第四章 电控喷射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1 491Q汽油机原机性能及结构介绍
        4.1.1 原机主要技术性能参数
        4.1.2 原机外特性和负荷特性
        4.1.3 原机主要构件
    §4.2 电控喷射系统的基本特点
        4.2.1 系统的设计目标
        4.2.2 喷射方式
        4.2.3 控制方式
    §4.3 总体结构
        4.3.1 空气系统
        4.3.2 燃油系统
        4.3.3 控制系统
    §4.4 控制方案
        4.4.1 空燃比控制方案
        4.4.2 喷油脉宽的修正
        4.4.3 点火提前角控制方案
        4.4.4 油泵控制方案
第五章 进气管设计
    §5.1 进气管设计的要点
        5.1.1 设计满足的要求
        5.1.2 进气管的动态效应
        5.1.3 进气管的充气效率
    §5.2 进气系统的计算方法简介
        5.2.1 充满—排空法
        5.2.2 特征线法
        5.2.3 有限体积法
        5.2.4 GT—Power程序
    §5.3 491Q电控多点喷射进气管的设计
        5.3.1 进气管流道设计
        5.3.2 喷油流道的设计
第六章 发动机控制参数的优化标定
    §6.1 脉谱的试验直接测取方法
    §6.2 优化标定
        6.2.1 稳定工况的优化标定
        6.2.2 过渡工况标定
        6.2.3 起动工况标定
        6.2.4 高原地区标定
        6.2.5 寒区标定
    §6.3 试验结果
        6.3.1 发动机试验结果
        6.3.2 整车性能试验结果
        6.3.3 排放试验结果
        6.3.4 寒区试验
第七章 总结
    §7.1 本课题所取得的成果
    §7.2 本课题还需完善的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四、汽车分电器推板式离心提前机构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汽油机管理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爆震反馈控制点火系统[D]. 戚磊. 长安大学, 2012(07)
  • [2]ATV用LJ276M电喷汽油机进气系统设计及匹配标定技术研究[D]. 巩学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9)
  • [3]发动机管理系统开发的测试技术与平台研究[D]. 于镒隆. 天津大学, 2009(12)
  • [4]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性能研究[D]. 王煜.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5]塑料注射成形与金属压铸成形对比研究[D]. 赵永涛. 青岛理工大学, 2008(02)
  • [6]爆震反馈控制汽油机点火ECU技术研究[D]. 王宇鹏. 河北工业大学, 2007(11)
  • [7]微型发动机性能及其燃料特性研究[D]. 王小雷. 北京工业大学, 2006(06)
  • [8]汽车新结构多媒体课件开发方法的研究[D]. 简林莎. 长安大学, 2003(04)
  • [9]液压双自由活塞发动机实验样机控制系统的研究[D]. 张亚强. 浙江大学, 2003(01)
  • [10]491Q型发动机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优化匹配研究[D]. 李向利. 河北工业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汽车分配器推板式离心推进机构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