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清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原因及对策

影响血清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原因及对策

一、影响血清电解质检验结果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萍[1](2021)在《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参考国外护士处方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护理教育背景,构建科学合理的、实用的、适合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为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确定培训大纲中各课程的重要性,为护理硕士研究生药物处方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文献调研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与护士处方教育相关的文献,并追溯其参考文献,查找国外知名大学官网中与护士处方教育相关的内容,充分了解国内外护士处方教育现状。结合我国护理本科、研究生教育现状,拟定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初稿。2.半结构访谈法依据专家纳入标准分别选取医学院校和三甲医院从事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专业的专家各2名,共计6名专家进行半结构访谈。整理分析访谈结果,经小组讨论后修改形成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第一轮咨询问卷。3.改良德尔菲法邀请省内外医学院校和三甲医院中从事临床医学、护理、药学等专业的专家共30名进行专家咨询,咨询关于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的内容,对咨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最终结果。4.统计学方法建立EXCEL咨询结果数据库,运用SPSS26.0软件进行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的计算。确定培训大纲中各培训内容的权重,运用克朗巴赫ɑ系数和相关系数对培训大纲进行信效度评价。结果:1.专家的代表性较好,咨询结果可靠从专家基本情况可看出,专家来自不同的领域且均有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代表性较好。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6.67%和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37和0.850,协调系数分别为0.740和0.135(P<0.001)。由此可见,专家对本课题的关注程度和认可度较高,所有专家对此培训大纲的认同度也较为一致,咨询的结果可靠。2.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的确定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对咨询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后,最终确立了适用于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其共涵盖了课程导论、诊断学、药物治疗学、相关法律法规、诊疗伦理与药物管理、课程考核等六个课程版块,这六板块共有18项课程内容(包含91项授课内容和2项考核内容),并根据培训内容设定了相应的培训目标以及学时数,共116个学时(1学时=50min),此外,还确定了讲授、案例分析、PBL、演示法、翻转课堂、实验室高仿真模拟教学等培训方式。3.培训大纲中培训课程的权重结果培训大纲中六个板块(课程导论、诊断学、药物治疗学、相关法律法规、诊疗伦理与药物管理、课程考核)的权重依次为0.145、0.169、0.178、0.165、0.173、0.165。除第一章课程导论的权重较低,与其它单元权重相差较大外,其余单元权重相差不大。4.培训大纲的信效度评价结果信度方面,除第一单元“课程导论”外,其余课程单元与所包含的章节内容的内部信度依次为0.589、0.848、0.890、0.707、0.827;除第二章与其两节内容间信度较差外,其余章节的内部信度都较好;效度方面,这六章内容以及各章与所包含的各节内容间的相关性较好,由此看来,此培训大纲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结论: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确定了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培训大纲内容全面丰富、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科学性和可靠性较高,可为国内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的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蒋璐剑[2](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高杨[3](2019)在《POCT测定CRP、SAA在基层部队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将基于POCT(即时检测)方法的检验设备引入基层部队,促进和推广CRP、SAA等感染指标在基层部队的使用,同时与血常规结果综合分析后能更好地为基层部队门急诊工作服务。研究方法在研究初期,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对74个基层部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人员基本情况、仪器设备状况、日常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在研究后期,以2018年1月12月在6个基层部队门急诊就诊的日常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病程均在3天内,就诊前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随机选取其中73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30岁。采集患者静脉血2毫升,置于EDTA抗凝管中,同时对样本进行全血血常规检测,和CRP、SAA的检测。血常规采用基层部队实际使用的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使用上海奥普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QPAD金标数码定量分析仪及其配套反应卡及试剂检测CRP、SAA。分别依据血常规、血常规+CRP、血常规+CRP+SAA三种组合对获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细菌性感染及病毒性感染的所占比例。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调研显示,基层部队医学检验工作在检验人员、装备、日常工作开展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配置更为快速、即时且操作简便的检验设备。基层部队感染性疾病患病率最高,对可以判断感染性疾病病情的血常规、CRP、SAA、PCT等检验项目运用最广泛、需求最迫切。通过对实验数据采用配对样本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到了血常规、CRP、SAA三种检验项目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结果。判定细菌性感染时采用血常规单一指标诊断准确率最低,加入CRP、SAA联合判定后,准确率逐渐提高。在判定病毒性感染时,血常规与血常规+CRP两组指标判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CRP作为检验指标在判定病毒性感染时无法提供有效的依据。在加入SAA作为判定指标后,可以对病毒性感染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研究结论1、随着形势、任务、以及科技水平的发展,目前基层部队医学检验工作的开展不能满足部队提升战斗力的需求,在仪器设备、人员、场地、任务冲突、经费等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需要引进更为快速、简便、贴合部队需求的检验方法和仪器设备。2、POCT检测设备在便携性、采样量、检测时间、检测成本等方面较传统生化分析仪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其操作简单易学,对检验室环境要求较低,尤其适于在基层部队推广应用。3、在判定细菌性感染时,依据血常规、血常规+CRP、血常规+CRP+SAA三组指标判定得到的结果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判定病毒感染时,只有联合血常规+CRP+SAA三项结果进行分析时才能取得较好的判定结果。4、在基层部队门急诊工作中采用血常规联合POCT法检测CRP、SAA,可提高诊断效能,对呼吸道疾病感染病原进行早期诊断,从而进一步提高药物使用合理性、缩短病程、提升部队战斗力。

邵娅[4](2019)在《血清电解质危急值在临床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该院血清电解质危急值制度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为时限,择取该院76例血清电解质达危急值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疾病诊断、血清电解质指标水平及疾病转归情况。结果 76例患者中,1项电解质危急值59例(77.63%),2项电解质危急值17例(22.37%),构成比最高的前3位电解质异常项目依次为低钾(52.69%)、低氯(19.35%)和高钾(12.90%)。经治疗,76例电解质异常均得到纠正,无死亡病例,治疗有效率100.00%。结论电解质危急值的确立,能够帮助临床发现电解质异常危重病例,为医生有效诊治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值得推广啧啧啧使用。

黄钰竹[5](2019)在《临床检验解释性注释实验室间质量调查的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我国临床检验结果解释性注释的当前技术实践,识别解释性注释的主要质量问题,分析比对各临床实验室负责检验结果解释人员的能力,探寻解释性注释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一般模式,为负责提供解释性注释的人员、临床实验室和室间质量评价组织者提供相关建议。方法向参加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临床实验室发放调查表。纳入调查的实验室为1912家,调查对象是纳入调查实验室内的参加者。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调查和病例注释,病例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类别、简要临床信息、相关检验结果及参考区间。调查共进行三轮,每轮调查发布5份病例,第一轮调查的上报形式是参加者根据病例信息选择适当的结果解释关键词,并可在文本框中进行补充:第二轮调查的上报形式是参加者根据病例信息和相关问题给出解释性注释;第三轮调查的上报形式是参加者根据病例信息直接给出解释性注释。参加者须在调查表下发的一个月内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填报,数据收集后总结参加者上报过程中的主要质量问题,由调查小组将参加者解释性注释的要素总结成关键短语,并依据评价标准评分,应用非参数检验分组比较参加者每轮调查得分和排名,应用χ2检验分组比较三轮调查的可接受率,分析本研究对参加者的教育意义。结果三轮调查分别有772(40.38%)、681(35.62%)和552(28.87%)家实验室,共1477、1131和877位参加者参与回报。参加者主要来自三甲综合医院,以技师类为主。分别有598(77.46%)、513(75.33%)和417(75.54%)家实验室为检验结果提供临床解释,平均97.38%和95.38%的实验室授权不具备医师资格的副主任技师和主管技师解释检验结果,授权具备医师资格人员的实验室平均占76.89%。无法获取充足的患者临床信息和检验人员专业知识的不足是开展解释性注释的主要难点。综合医院参加者每轮调查得分高于专科医院参加者(P=0.048、0.008、0.025),所在科室为检验结果提供临床解释的参加者注释能力高于不提供解释的实验室参加者(P=0.001、0.012、0.026),具备医师资格的参加者注释能力比不具备的参加者高(P=0.005、<0.001、<0.001),无论实验室采取何种方式获取临床资料,其参加者表现均优于所在实验室难以获取临床资料的参加者。随着病例难度的增加、临床信息综合性的增强、以及上报形式要求的增高,参加者的参与积极性和每轮调查得分下降(P<0.001)。然而通过参与多轮调查,三甲医院参加者可接受率逐轮升高,医师类参加者的可接受率从86.67%升高到97.67%,难以获取临床资料的实验室参加者可接受率从67.14%显着升高到82.05%,初级职称参加者的可接受率平均增幅为3.5%。268位参加者参与三轮调查,其中38.80%的参加者逐渐熟悉解释性注释的调查形式,17.16%的参加者提供解释性注释的能力随参与轮次的增多而逐渐提高。结论我国临床检验结果解释性注释存在诸多质量问题,实验室和参加者应予以重视。解释性注释室间质量评价计划能帮助参加者提高其提供解释性注释的能力,促进继续教育和持续专业发展。参加者应扩展专业知识、积累临床经验,积极参与解释性注释的相关质量调查;实验室应加强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建立解释性注释的文件化体系和人员资质标准,定期考核培训,授权特定专业领域的人员为临床提供患者特异的解释性注释;室间质量评价组织者应规范解释性注释实验室间质量调查的模式,建立专家小组,制定并改进病例遴选和解释性注释评价标准,推动解释性注释当前技术实践的标准化。

冯玉玲[6](2018)在《肝硬化患者电解质紊乱的相关性分析及临床价值》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电解质水平,探讨电解质紊乱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与肝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于古浪县人民医院就诊的并被诊断为肝硬化患者150例,抽取静脉血,分析是否发生Na+、Cl-、K+、Ca2+等电解质紊乱。根据肝功能分级,分别描述比较不同肝功能级别发生电解质紊乱的程度。结果在150例受检的肝硬化患者中,有90.67%的患者发生电解质紊乱,且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发生电解质紊乱的程度和种类逐渐加重。结论电解质紊乱的程度严重影响着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故密切观察电解质的水平对肝病情况的评估、治疗方法的确定、疗效的观察、预后的判断等均有着重要意义。

尚聪聪[7](2017)在《基于抗体终点法观察亲和力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及其与HLA-DQB1多态性的关联》文中认为目的:基于酶联免疫检测(ELISA)技术,创建出一个具有适于临床标本抗体亲和力检测的新方法,并应用该方法探讨抗体亲和力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同时,以乙型肝炎病毒(HBV)抗体为例在分子水平上探讨HLA-DQB1基因的多态性与抗体亲和力的关联。方法:1.选取正常体检者的血清,基于ELISA检测方法,针对与抗体亲和力相关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多水平定量分析,探讨其对ELISA检测结果的影响,并找出具有显着影响力的影响因素。2.基于传统的尿素洗脱法,选取两个对亲和力具有显着影响效果的因素开展抗体亲和力检测方法的设计,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亲和力的检测为例,将待检抗体血清进行系列稀释,以检出限对应的抗血清浓度作为抗体终点浓度,并以此浓度作为基准进行分析。做批内及批间稳定性实验,通过分析变异系数验证方法的稳定性。同时为验证新创建的方法的适用性,用该方法对收集的已知抗体亲和力高低的家兔抗血清标本进行检测。3.分别采集抗-HBs抗体阳性的体检者血清(包括抗-HBe抗体阴性和抗-HBe抗体阳性)125例,和HCV抗体阳性的体检者血清(包含HCV-RNA阴性和HCV-RNA阳性)53例,并运用我们创建的检测抗体亲和力的抗体终点法分别来检测抗-HBs抗体和HCV抗体的亲和力,进而分析探讨抗体亲和力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4.采集抗-HBs抗体阳性的体检者血清60例,运用我们创建的检测抗体亲和力的新方法筛选出高低亲和力抗血清,并分别用高低亲和力不同的抗血清中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中和指数进而探讨抗体亲和力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5.收集正常体检者的血清和全血标本70例,应用创建的抗体终点法筛选出高低亲和力抗体;同时采用PCR-SSP技术检测这70例体检者全血中HLA-DQB1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情况,进而分析不同高低的抗体亲和力与HLA-DQB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结果:1.我们所探讨的与抗体亲和力有关的对ELISA技术具有显着影响效果的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电解质强度>作用时间>孵育温度,其中以电解质强度的影响最为显着。2.新创建的抗体亲和力的检测方法能够良好的检测出高亲和力抗血清标本和低亲和力抗血清标本,并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稳定性。3.检测结果表明:抗-HBe抗体阳性组的血清标本的抗-HBs抗体的亲和力明显高于阴性组;HCV-RNA阴性血清组的HCV抗体的亲和力较阳性血清组高。4.在抗体总活性相同的条件下,抗体亲和力与抗体的蛋白量都与病毒抗原的中和指数成正相关关系。5.在抗体亲和力与HLA-DQB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在高亲和力组和低亲和力组中,HLA-DQB1*02和HLA-DQB1*06两个位点的阳性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高亲和力组的HLA-DQB1*06位点阳性率明显高于低亲和力组,而HLA-DQB1*02位点的阳性率明显低于低亲和力组。结论:1.我们创建的抗体终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将其应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发现高亲和力抗体较低亲和力抗体可能具有更强的抗感染作用,适于临床检测应用。2.HLA-DQB1*02和HLA-DQB1*06基因的表达可能与HBV抗体亲和力的高低有关,提示HLA基因的多样性可能与HBV抗体亲和力有关。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8](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提出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孙霁雯[9](2016)在《基于护理措施分类的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的初步构建及现况调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确立我国儿童肿瘤护理的核心措施,初步明晰我国儿童肿瘤护理实践本质;探索中美两国在儿童肿瘤护理实践范畴上的异同;初步验证和了解临床护士对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的使用现状;为临床儿童肿瘤护理标准化护理语言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促进儿童肿瘤护理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国际护士协会的翻译指南,对护理措施分类(Nursing Interventions classification,NIC)第六版的更新部分进行翻译;第二阶段,通过2轮对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中5家组委医院的10名专家的专家共识,以likert-5级评分法,对NIC中各护理措施的代表性(R)和发生频率(F)两个维度进行评价,筛选出代表性和发生频率的乘积大于等于16分(4*4分),同时有3家以上(包含了 60%以上的专家)医院选入核心措施列表的条目作为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此后,运用贝雷迪的四步比较法,对已构建的我国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与北美的进行描述、解释、并列、比较;第三阶段,将前期专家基于护理措施分类构建的82条护理核心措施按临床发生频度设计成调查问卷。对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中5家组委医院的全体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第一阶段,汉化了 NIC-6更新的64条,翻译的效度为0.93;第二阶段,82条护理措施被确立为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覆盖了生理:基础、生理:复杂、行为、安全、家庭、健康系统、社区7大领域以及24个类别。其中,与北美(42条)重叠的有24条,筛选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7.1%和65.5%。从核心措施所属的领域来看,中美基本相同,均偏重于生理:复杂领域(中30.5%,美33.3%)、行为领域(中31.7%,美33.3%)和家庭领域(中17.1%,美23.8%)相关的护理措施。而从核心措施所属的类别来看,中美存在差异,我国侧重于患者教育(20.7%)、育儿护理(13.4%)、危险管理(12.2%),而北美则侧重于协助应对(14.3%)和生命周期护理(14.3%);第三阶段,285名(完成率88.86%,有效率96.61%)临床护士参与本次调查,其对82条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在临床的使用率在83.86~100%。其中80条(97.56%)为50%及以上的护士一天至少使用一次。区域中,华北与华东、华西、华南之间在生理:基础、生理复杂两个领域中存在差异(P<0.05),同时,华北与华东在家庭领域中存在差异(P<0.05);职称中,主管护师与护士、护师在生理:基础领域存在差异(P<0.05)。各领域在科室、岗位、学历差异未达显着性水平。结论我国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所属7大领域,涵盖24个类别,总共82条护理措施。中美两国的护理实践范畴拥有相近的领域、不同的类别。中国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的发展需进一步精炼相似条目的数量,拓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内容,同时保持可持续化和中国特色化。临床护士对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的使用频率高,但仍存在区域差异,尤其是北区,专科实践同质性值得反思;另,职称中主管护师和其他职称有差异,但应和职称相匹配的岗位、学历却没有差异,岗位分层管理仍有改善空间。

张瑞丽[10](2016)在《妇科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妇科患者术后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目前妇科患者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常见类型及程度,了解引起术后电解质紊乱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以后防治妇科患者术后电解质紊乱提供指导意见。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妇科住院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85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计数资料及单因素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K-W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妇科术后电解质紊乱类型分析:1858例患者中,术后低钾患者572例,占30.78%,其中轻度低钾529例,中度低钾43例;术后低钠患者281例,占15.12%,其中轻度低钠247例,中度低钠34例;术后低钙患者1519例,占81.76%,其中轻度低钙1444例,重度低钙75例。2.不同影响因素对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分析2.1年龄:纳入统计的妇科手术患者共1858例,年龄分布于17-78岁,平均年龄41.29±11.05岁,以4060岁为主。不同年龄段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有差异,高龄患者更容易发生术后电解质紊乱,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1)。2.2合并症:合并症以高血压病、糖尿病、亚临床甲减等为主,合并症组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显着高于无合并症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3吸烟:吸烟患者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高于未吸烟患组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2.4精神因素:在围手术期,情绪紧张患者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比例高于平常心态患者的发生比例,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2.5肥胖:在本次调查中,肥胖与正常体重者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6术前肠道准备:行肠道准备组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比例明显大于未行肠道准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7术前禁食水时间术前禁食水时间的长短影响术后低钾血症的发生(P<0.05),而禁食水时间的长短对术后低钠血症的发生无明显关系(P>0.05)。2.8疾病类型:妇科手术患者疾病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良性疾病、子宫良性疾病、输卵管疾病、卵巢良性疾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恶性肿瘤、宫颈病变及腹壁子宫内异症等,不同的疾病,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各不相同。子宫良性疾病、恶性肿瘤及卵巢巧克力囊肿更容易发生术后电解质紊乱(P<0.0001),子宫肌瘤、异位妊娠及卵巢巧克力囊肿术后更容易发生重度低钙血症。2.9手术方式:手术方式分为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宫腔镜手术、阴式手术、宫颈锥切手术及宫腹镜联合手术等,本统计结果显示,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发生低钾低钠的概率各部相同,开腹手术及阴式手术更易发生术后电解质紊乱(P<0.0001)。2.10手术时间:手术时间长短与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明显相关,手术时间越长,术后发生术后电解质紊乱的概率更高(P<0.001)。2.11止疼泵:术后使用止疼泵患者比未使用者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的概率高(P<0.0001)。2.12麻醉方式:经静脉麻醉患者与经全身麻患者比较,全麻患者术后发生低钾血症概率更高(P<0.0001),而静脉麻醉患者与全麻患者术后发生低钠血症的概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2.13缩宫素:术后应用缩宫素者与术后发生低钾血症有相关性,持续应用缩宫素者更容易发生低钾血症(P<0.0001),而应用缩宫素与低钠血症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0.05)。2.14术后高热:纳入本研究统计的高热患者为术后体温>38.5℃的患者,经统计分析,术后高热患者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高于无高热患者的发生率(P<0.0001),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2.15术后恶心呕吐:术后有恶心呕吐的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P<0.0001)。3.妇科术后电解质紊乱的相关影响因素3.1妇科术后电解质紊乱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在所研究的统计结果中,年龄、合并症、吸烟、术前紧张、术前肠道准备、疾病类型、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长短、术后应用止疼泵、术后发热等影响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子宫肌瘤、异位妊娠及卵巢巧克力囊肿能引起术后重度低钙血症的发生。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术后低钾血症患者统计分析中,年龄、肠道准备、吸烟及手术时间长短是其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在术后低钠血症患者统计分析中,合并症、疾病诊断、手术时间长短及精神紧张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1.妇科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高低,分别为低钙血症、低钾血症及低钠血症。2.年龄、有无并发症、吸烟、精神因素、肠道准备、手术术式、手术时间、术后疾病诊断及术后高热、使用止痛泵、术后恶心呕吐等都是术后电解质紊乱发生的影响因素。3.子宫内膜性疾病中,宫腔镜手术更适宜使用静脉麻醉。4.注重女性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及术后用药,尽量缩短手术时间,能够减少术后电解质紊乱的的发生。

二、影响血清电解质检验结果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血清电解质检验结果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培训大纲的构建
    2.1 拟订培训大纲草稿
    2.2 专家咨询问卷的编制
    2.3 专家咨询的实施
    2.4 数据处理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半结构访谈结果
    3.2 德尔菲咨询结果
    3.3 第一轮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咨询结果
    3.4 第二轮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咨询结果
    3.5 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最终咨询结果
    3.6 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的权重设置
    3.7 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的评价结果
4 讨论
    4.1 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4.2 培训大纲的科学性分析
    4.3 培训大纲的全面性分析
    4.4 培训大纲的适用性分析
    4.5 培训大纲的前瞻性分析
    4.6 本培训大纲与国外护士处方教育体系对比分析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2 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附录3 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
致谢
个人简介

(2)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当代医家认识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诊断及分级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方法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分析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三节 讨论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前言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模型验证
        2. 模型简化
        第三节 讨论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数据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4. 安全性分析
        5. 随访
        第三节 讨论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个人简介

(3)POCT测定CRP、SAA在基层部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前期调研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4)血清电解质危急值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电解质异常项目
    2.2 性别构成与年龄分布
    2.3 疾病分布
    2.4 疾病转归
3 讨论

(5)临床检验解释性注释实验室间质量调查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2. 调查方法
        2.1 解释性注释实验室间质量调查
        2.2 “检验科工作的医师”信息库
    3. 调查内容
        3.1 基本情况调查
        3.2 病例注释
    4. 病例分析及评价原则
        4.1 解释性注释评价原则
        4.2 参考注释
    5. 网络平台设计
    6. 信息采集
    7. 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基本情况调查
        1.1 参加者、实验室及所在医院基本信息
        1.2 解释性注释相关信息
    2. 第一轮解释性注释调查结果分析
        2.1 病例分数统计与关键短语分类
        2.2 分组比较结果
        2.3 用户结果回报表
    3. 第二轮解释性注释调查结果分析
        3.1 病例分数统计与关键短语分类
        3.2 分组比较结果
        3.3 用户结果回报表
    4. 第三轮解释性注释调查结果分析
        4.1 病例分数统计与关键短语分类
        4.2 分组比较结果
        4.3 用户结果回报表
    5. 汇总匹配结果分析
        5.1 参加者可接受性分组比较
        5.2 三轮调查匹配统计
    6. “检验科工作的医师”信息库登记内容统计
三、讨论
四、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轮解释性注释实验室间质量调查用户结果回报表
附录2 病例授权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肝硬化患者电解质紊乱的相关性分析及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发生电解质紊乱的差异性
    2.2 两组中发生电解质紊乱的受检者的电解质紊乱的分布情况
    2.3 136例肝硬化患者中紊乱类型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
    2.4 136例患者的电解质紊乱水平与肝功能分级
3 讨论

(7)基于抗体终点法观察亲和力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及其与HLA-DQB1多态性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抗体亲和力相关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材料与方法
        1. 标本来源
        2. ELISA
        3. 单因素分析
        4. 多因素多水平分析
        5. 统计分析
    结果
        1. 单因素分析结果
        2. 多因素多水平综合检测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因临床标本中抗体亲和力检测而建立的抗体终点法
    材料与方法
        1. 抗体亲和力高、低血清的制备
        2. 用线性法检测家兔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亲和力
        3. 新方法的建立
        4. 抗体终点法的稳定性考察
        5. 抗体终点法与尿素洗脱法的比较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线性法检测兔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亲和力
        2. 单因素作用和双重因素同时作用检测高低亲和力抗血清的比较
        3. 抗体终点法的检测
        4. 稳定性考察实验结果
        5. 抗体终点法与尿素洗脱法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抗体亲和力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1. 标本来源及分组
        2.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亲和力的检测
        3. HCV抗体亲和力的检测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抗-HBe阴性标本组与抗-HBe阳性标本组的抗体亲和力的差异分析
        2. HCV-RNA阴性标本组与HCV-RNA阳性标本组的亲和力的差异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亲和力解析乙型肝炎抗体在抗乙型肝炎感染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1. 高、低亲和力抗血清的制备
        2. 高、低亲和力家兔抗血清标本对疫苗的中和检测
        3. 临床标本中抗血清抗体与病毒抗原的中和检测
        4. 临床抗血清标本抗体总活性与抗体蛋白量的检测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家兔高、低亲和力抗血清的检测
        2. 高、低亲和力家兔抗血清标本与疫苗的中和结果
        3. 临床标本中和实验检测
        4. 抗体亲和力和抗体的蛋白量与临床标本测得的中和指数的相关性
        5. 抗体亲和力与抗体蛋白量在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亲和力与HLA-DQB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材料和方法
        1. 人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亲和力的测定
        2. 人全血基因组DNA提取
        3. PCR扩增HLA-DQB1
        4. 统计分析
    结果
        1. PCR扩增HLA-DQB1结果
        2. HLA-DQB1等位基因在70份标本中的分布频率结果
        3. 70份标本HLA-DQB1基因型检测结果
        4. HLA-DQB1等位基因与人体中不同高低亲和力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工作展望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基于护理措施分类的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的初步构建及现况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国内外现状
        2.1.1 标准化护理术语
        2.1.2 护理措施分类
        2.1.3 小结
    2.2 相关概念
        2.2.1 护理措施
        2.2.2 护理活动
        2.2.3 护理措施分类
        2.2.4 核心措施
    2.3 技术路线
3 护理措施分类(第六版)的翻译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第六版更新部分
        3.3.2 翻译人员的一般资料
        3.3.3 翻译结果
    3.4 研究讨论
    3.5 研究结论
4 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的初步构建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专家基本资料
        4.3.2 专家积极程度
        4.3.3 专家权威程度
        4.3.4 专家协调程度
        4.3.5 第一轮专家咨询的结果
        4.3.6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4.3.7 核心措施的比较结果
    4.4 研究讨论
        4.4.1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4.4.2 护理措施分类的适用性
        4.4.3 儿童肿瘤核心措施的筛选能力
        4.4.4 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的中美比较
        4.4.5 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进一步研究的启示
    4.5 研究结论
5 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的调查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方法
    5.4 研究结果
        5.4.1 基本资料
        5.4.2 问卷的信度
        5.4.3 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的验证性分析结果
        5.4.4 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领域层的差异性分析
        5.4.5 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措施层的差异性分析
    5.5 研究讨论
        5.5.1 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的临床使用率很高
        5.5.2 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的临床调查结果与专家咨询结果的一致性高
        5.5.3 各地区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
        5.5.4 各职称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
    5.6 研究结论
6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性
    6.3 研究局限性
    6.4 研究应用性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护理措施分类(第六版)更新部分英文版
附录 2 护理措施分类(第六版)更新部分中文版
附录 3 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专家咨询-第一轮
附录 4 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专家咨询-第二轮
附录 5 北美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
附录 6 护理措施分类框架
附录 7 我国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和科研工作参与情况

(10)妇科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电解质紊乱的定义
    2.2 电解质紊乱的影响
    2.3 电解质紊乱的分类
        2.3.1 钾离子紊乱
        2.3.2 钠离子紊乱
        2.3.3 钙离子紊乱
    2.4 电解质紊乱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4.1 低钾的相关因素影响
        2.4.2 低钠的相关因素影响
        2.4.3 电解质紊乱的预防及治疗
    2.5 快速康复
        2.5.1 快速康复的定义
        2.5.2 快速康复外科的应用
        2.5.3 快速康复外科的优化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研究方法
    3.3 相关统计因素分度标准
        3.3.1 术后电解质紊乱诊断标准
        3.3.2 相关影响因素分组标准
    3.4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妇科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情况
    4.2 妇科术后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年龄对妇科术后低钾血症的影响
        4.2.2 合并症对妇科术后低钾血症的影响
        4.2.3 吸烟对妇科术后低钾血症的影响
        4.2.4 肥胖对妇科术后低钾血症的影响
        4.2.5 术前精神紧张对妇科术后低钾血症的影响
        4.2.6 禁食水时间对妇科术后低钾血症的影响
        4.2.7 术前肠道准备对妇科术后低钾血症的影响
        4.2.8 不同疾病诊断对妇科术后低钾血症的影响
        4.2.9 不同手术方式对妇科术后低钾血症的影响
        4.2.10 手术时间长短对妇科术后低钾血症的影响
        4.2.11 止疼泵对妇科术后低钾血症的影响
        4.2.12 麻醉方式对妇科术后低钾血症的影响
        4.2.13 术后缩宫素的应用对妇科术后低钾血症的影响
        4.2.14 术后高热对妇科术后低钾血症的影响
        4.2.15 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对妇科术后低钾血症的影响
    4.3 单因素分析妇科术后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的影响因素
        4.3.1 年龄对妇科术后低钠血症的影响
        4.3.2 合并症对妇科术后低钠血症的影响
        4.3.3 吸烟对妇科术后低钠血症的影响
        4.3.4 肥胖对妇科术后低钠血症的影响
        4.3.5 术前精神状态对妇科术后低钠血症的影响
        4.3.6 禁食水时间对妇科术后低钠血症的影响
        4.3.7 术前肠道准备对妇科术后钠血症的影响
        4.3.8 不同疾病诊断对妇科术后低钠血症的影响
        4.3.9 不同手术方式对妇科术后低钠血症的影响
        4.3.10 手术时间长短对妇科术后低钠血症的影响
        4.3.11 术后高热对妇科术后低钠血症的影响
        4.3.12 术后止疼泵对妇科术后低钠血症的影响
        4.3.13 术后缩宫素的应用对妇科术后低钠血症的影响
        4.3.14 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对妇科术后低钠血症的影响
    4.4 妇科术后电解质紊乱低钙血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多因素分析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因素
第5章 讨论
    5.1 妇科手术电解质紊乱种类及程度分析
    5.2 年龄对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分析
    5.3 合并症对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分析
    5.4 精神因素对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分析
    5.5 吸烟对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分析
    5.6 肠道准备及禁食水时间对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分析
    5.7 疾病诊断对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分析
    5.8 手术术式及手术时间对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分析
    5.9 术后恶心呕吐及应用止疼泵对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分析
    5.10 术后高热对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分析
    5.11 术后缩宫素对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分析
    5.12 术后重度低钙的疾病类型影响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影响血清电解质检验结果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的构建[D]. 王亚萍.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POCT测定CRP、SAA在基层部队的应用研究[D]. 高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4]血清电解质危急值在临床中的应用[J]. 邵娅. 系统医学, 2019(18)
  • [5]临床检验解释性注释实验室间质量调查的研究与分析[D]. 黄钰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6]肝硬化患者电解质紊乱的相关性分析及临床价值[J]. 冯玉玲.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2018(01)
  • [7]基于抗体终点法观察亲和力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及其与HLA-DQB1多态性的关联[D]. 尚聪聪.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1)
  • [8]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6(08)
  • [9]基于护理措施分类的儿童肿瘤护理核心措施的初步构建及现况调研[D]. 孙霁雯.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妇科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因素分析[D]. 张瑞丽. 吉林大学, 2016(09)

标签:;  ;  

影响血清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原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