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科技投入增长最快

高平市科技投入增长最快

一、高平市科技投入增长最快(论文文献综述)

李全平[1](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认为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吴雪娇[2](2020)在《西北黄土高原农业要素时空演变特征分析》文中指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该区的贫穷与落后,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1999年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实施以来,改善了该区的生态环境,影响了该区农业的发展。因此,水土流失治理等大规模生态建设背景下,黄土高原农业产值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与空间分异规律尚未被充分理解。本文采用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模型对该区农业(即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影响农业的因素,构建了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业各因子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以6个类型区为例具体进行剖析。结果如下:(1)1995年、2000年、2008年、2013年、2017年5个时期,农业的产值不断地增加,农业结构变化不显着,基本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次之,林业比偏小。从空间分布来看,种植业的产值中部低四周高,且从东向西递减;林业的产值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畜牧业的产值由西北向东南递减。3个产业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性。(2)1995年、2000年、2008年、2013年、2017年5个时期,机械、劳动力等投入因子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最大的促进因素,因此在现有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加大机械、劳动力等的投入力度可促进农业的发展。而随着退耕还林的推进,原来陡坡耕地转变为林地,因此地形因子客观上推动了林业的发展。(3)6个类型区3个产业最主要的促进因素存在差异,对于种植业而言,安塞区为农村人口,安定区、吉县为农业机械总动力,长武县为人口密度,原州区为林草地占比,准格尔旗为年平均降水;对于林业而言,安塞区为年平均气温,安定区、长武县、吉县为人口密度,原州区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准格尔旗为林草地占比;对于畜牧业而言,安塞区为畜牧业规模,安定区、吉县为林草地占比,原州区为年平均气温,长武县、准格尔旗为人口密度。因此可根据不同类型区最主要的促进因素,增加该要素的投入,因地制宜的发展当地的农业。

胡萌[3](2019)在《中原城市群县域人口老龄化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1999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系数突破7%,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和西方相比,尽管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时间较晚,但是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增速较快,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因此,老龄化成为人口学、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原城市群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群。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十年间,中原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系数已从7.09%上升到8.48%,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由于中原城市群各基本地域单元自身经济发展差距大和人口基数不同导致人口结构差异明显,因此,中原城市群内部人口老龄化地域差异较大。探究中原城市群县域人口老龄化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可为中原城市群制定相关人口政策、引导人口合理发展、延缓老龄化、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供参考,并对促进中原城市群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中原城市群222个基本地域单元(城市市区合并作为一个地域单元)为研究对象,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预测基年数据,应用PADIS-INT人口预测软件,对中原城市群2010-2030年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结合“五普”、“六普”和预测数据,运用标准差系数、变异系数、ESDA探索性空间分析和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原城市群县域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中原城市群老年人口基数大,且呈持续增长态势,老龄人口年均增长率较高。其中,2010-2015年增速较快,2015-2020年增速最快,这20年中原城市群人口老龄化将处于一个加速老龄化过程;到2025年后老年人口增速有所回落,趋于平缓。第二,从人口老龄化速度上看,2000-2030年,中原城市群主要以低速增长和中速增长为主,几乎各占中原城市群县域总数的一半,说明中原城市群县域间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极不平衡。根据TAi(65+)指数来看,2000-2030年,中原城市群县域整体上老龄化进程继续属于加速推进状态。从人口老龄化程度上看,2000-2030年,中原城市群整体无论是在市域还是县域尺度下,标准差指数和变异系数都呈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类型空间分布变化显着,主要由未老龄化和浅度老龄化向深度老龄社会过渡;同时,2000-2020年,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都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趋势;到2030年发生明显变化,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状态。第三,从关联格局上看,中原城市群人口老龄化在2000-2030年呈正向关联特征,关联类型区以H-H区和L-L区为主,成片集聚分布。从重心迁移上看,中原城市群县域总人口重心和老年人口重心在2000-2030年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均有变化,总人口重心和老年人口重心几乎都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但二者变化方向不一致,总人口重心持续向西北方向,老年人口重心先向西南移动再向西北方向移动。从集疏格局上看,中原城市群人口老龄化集疏格局空间分布表现为“北高南低、西低东高”的地域分布特征。第四,计划生育加速了老龄化进程;地形平坦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此外,选取2000、2010年两个时间点,基于五普、六普数据和各省统计年鉴数据,运用GWR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对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进行定量化探究,得出自然增长率对中原城市群县域老龄化影响最为显着。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老龄化之间为负相关,人口增长率越小,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人口迁出率、城镇化率、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文盲率都与人口老龄化之间为正相关,都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第五,结合中原城市群实际情况,从延缓老龄化和解决现阶段老龄化产生的问题两方面入手提出相应对策,即加大鼓励生育政策力度,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提高老龄化承受能力;提升教育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遏制人口流失;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保障制度;加大医疗卫生方面投入力度,满足老年人口需求。

冯志峰[4](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刘晨光[5](2018)在《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化机理》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但是“三农”问题依旧突出,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大背景下,本文从农村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增长点——专业村入手,在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内源发展理论和空间界面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内源发展的专业村空间界面”的分析框架,并以黄河流域专业村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首先,从多种视角对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和类型归纳;其次,在县级尺度上运用地理探测器对黄河流域全流域及分区域(黄河上、中、下游)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和对比;最后,通过对典型案例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影响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因素更加丰富,分析更加全面,进而能够更好解释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机理。下面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专业村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及演化,单个专业村可分三种情况,多个专业村可形成多种专业村空间界面。第一种情况,专业村的内源大于外源。在内源条件较好的专业村,外源作用力通过通道正向刺激内源,促进内源进一步扩大,我们称之为内源型专业村,且该专业村的区位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主;外源作用力为负,会抑制专业村内源的扩大,甚至会导致专业村的消亡。第二种情况,专业村的外源大于内源。当专业村以外的各种要素经过通道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内源,且外源作用力为正,就会促进专业村内源要素的进一步集聚,对内源的发展起着巨大的的促进作用,我们称之为外源型专业村。此时,专业村的区位主要以人文因素为主,它既包括专业村内源的人文因素,也包括专业村外源的人文因素;如果外源的各种要素抑制内源的进一步发展,则可导致专业村的消失。第三种情况,专业村的内源等于外源。外源作用力为正,则促进专业村的扩大,外源作用力为负,则导致专业村消失。多个专业村的内源和外源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匹配和谐达到均衡的状态,此时,既有新的专业村形成,也有部分专业村消失,最终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多个专业村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会形成多种专业村空间界面。通过案例实证研究,不仅能够客观、全面的获悉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特征,同时也是对区位理论、内源发展理论和空间界面理论的丰富和完善。(2)多尺度综合分析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机理本文通过全流域、县级尺度和典型案例区对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机理进行分析。这与以往专业村多为小样本实地调研得出的结论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既有大样本数据(全流域和县级尺度)的统计分析,也有小样本(典型案例区)实地调研数据,两者有机的结合,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上对更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概括和总结,更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同时也给广大农区想通过专业村这一途径来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在具体实施上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3)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呈集聚分布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集聚分布在关中地区和黄河下游,且集聚程度随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在县级尺度上,专业村在城郊、乡镇和乡村腹地呈集聚分布。其中城郊集聚型的主导产业多样,集聚形态为环状或半环状;乡镇集聚型的主导产业多为同一主导产业或相关产业,集聚形态常为团状;乡村腹地型常是乡镇集聚型的进一步发展形态,其形态也常为团状。(4)黄河流域专业村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小坡度和向阳区;沿河流、公路和行政边界线呈带状分布,其数量和密度随着距河流、公路或行政边界线缓冲距离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区位分布影响因素由自然因素逐渐向人文因素转变。(5)乐都区专业村区位主要由内源带动,其区位有诸如地形、河流、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决定,在资金、优惠政策和技术等外源的刺激下,专业村迅速发展;周至县专业村区位由内源向外源转变,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和植物资源)和人文因素(技术、政府支持和品牌等)均重要;寿光市专业村区位分布主要由外源带动,其区位主要有诸如能人带动、创新的技术、制度和文化、市场和政府支持等人文因素决定。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综合运用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内源发展理论和空间界面理论分析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建构“基于内源发展的专业村空间界面”分析框架。(2)多尺度综合分析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化机理本文通过建立黄河流域专业村综合研究数据库,进而能够对黄河流域专业村进行多尺度综合分析。既有大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也有小样本实地调研分析,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上对更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概括和总结,结论更加科学和合理。

颜伟[6](2018)在《村社传统与神庙演艺 ——以山西泽州地区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对山西东南部晋城市以及下辖五县泽州、高平、陵川、阳城、沁水区域古代村社与神庙演艺活动的考察和研究,因这一区域历史上属泽州府,故在本文行文中以“泽州地区”称之。本文以神庙及其剧场为研究对象,运用戏曲学、宗教学、社会学、建筑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试图探讨古代村社与神庙演艺之间的互动和依存关系。村社作为古代乡村自治组织,其权力渗透到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神庙剧场的产生、变迁和繁荣都与村社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村社建构了乡村神庙演艺的秩序。本文将分八个章节进行论述:前四章将以宋金、元、明清为历史时期的划分,以田野调查所得神庙剧场以及碑刻资料为支撑,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泽州村社与神庙剧场建修及其演艺活动的互动境况。着重论述宋金时期的雨神崇拜与赛社演艺;金元易代时的“贞佑兵火”与村社及其神庙剧场变迁;明清村社繁荣与臻于极盛的神庙剧场演艺。第五章探讨古代村社经济状况与神庙演艺活动盛衰·;第六章将以具体的个案研究为主要内容,首先对马仙姑信仰做相关论述,其次将以康营村为个案探讨乡村“社”、“会”权力、宗族势力与神庙及其剧场演艺之间的权利交错;第七章将以戏曲碑刻为研究对象,试图呈现撰碑人所代表的士人群体对村社神庙演艺理想的建构;第八章将对古代泽州地区的戏神信仰、班社建设以及遗留下来的村社神庙演出题记做相关阐述。本文从村社传统的角度切入,探讨泽州地区神庙演艺的历史变迁。既不沉溺于对“村社”意涵的概括,也不单纯地梳理和罗列神庙及其剧场的遗存资料,而是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互动,并以此来丰富神庙剧场及其演艺生态的研究。期冀有如下贡献。一、明晰宋金两代泽州地区村社对雨神信仰的塑造和传播构建起了泽州神灵信仰的新秩序。并且,以雨神信仰为纽带,村社之间互动频繁,围绕着这些神庙的祭祀演艺活动兴盛并呈现多样化,演艺场所得到普遍建立。二、在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中,描绘村社兴废以及神庙剧场变迁。金元易代时的“贞佑兵火”、清末“丁戊奇荒”以及泽州历史上频繁的水旱灾害都对村社以及神庙剧场演艺带来巨大的影响,而无论是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村社,或是从戏曲学的角度探讨神庙剧场演艺,都不应对此置若罔闻。三、泽州地区“程颢牧晋”的儒学传统是泽州历史的重要一面,它包含在蒙元政权对泽州战后新秩序的构建体系之中,而这一传统也对神庙以及演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赛社演艺批评以及文庙“昵淫祀、戏优伶”甚至建立戏台等历史现象的探讨也应当以此为背景。四、明清时期泽州神庙剧场取得了巨大成就,村社在剧场建造中更多的体现出剧场思维,造就了明清两代繁荣、规范、人性化的乡村神庙剧场和演艺秩序。五、明晰神庙剧场及其演艺活动与民间信仰、村落“社”“会”组织、宗族等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受到村落风水、村社经济、乡村规范、民间士绅言论等的多重影响,故神庙剧场及其演艺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且具有十分的弹性。六、从神庙碑刻中探讨民间士绅对神庙剧场理想的构建,展示戏曲碑刻的独立性价值。碑刻既是对剧场建迹事实的陈述,也充满撰写人的情感和对神庙剧场的理想建构,这些理想或许部分得到了实现,或许从来就只是停留在冰冷的碑面之上,但这种由人来书写的剧场史依然是关照乡村神庙剧场的不可忽略的方面。七、梳理泽州地区的戏曲行业神灵、班社组织以及赛社演艺资料,并解读村社乐户的生存状态、社会地位。村社与乐户之间并非纯粹的良民与贱民的两极对立,村社承认乐户在神庙祭礼中操持演艺“正乐”的合礼性;同时乐户群体也在频繁参与村社神庙祭礼的过程中,找寻到认同感,进而塑造他们的信仰核心,组成他们的行业联结,追求他们的社会身份。除上述外,本文还将阐述“神庙看墙”、“正面看楼”、“止戏”、“办赛题记”等一些具体问题。

陈永燊,牛姝雅,张仲伍[7](2017)在《基于GIS的晋城市区域经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山西省的经济也出现了突破性增长。晋城市作为山西省东南部重要的城市,在经济与地理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晋城市整体经济快速增长,各县级单元的区域经济差异却开始显现,并且呈现扩大态势。本文通过参照山西省2004-2013年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数据,从整体和县级单元两个尺度对晋城市区域经济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分析整体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各县级单元经济发展所存在的差异问题,对其形成、发展原因进行探讨,并且就未来晋城市各县级单元经济协调发展给出建设性意见。

杜敏敏[8](2017)在《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现代化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达的国家就试图实现由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并且得到了成功的经验。依托变化的环境和资源条件,建立相对应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管理机制,从而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萌发,这对于县域农业的稳步持续推进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山西省的县域经济在近几年来发展的区域差异特别明显,并且差异不断地在扩大,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成县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是彼此相互关联、共同促进的,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章先从理论上对县域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构建县域经济和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立足各个县所处的客观环境及发展现状,对山西县域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格局演变进行实证分析,同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山西省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测度,探究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将县域单元根据协调指数划分为严重失调型、中度失调型和轻度失调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能促进山西省县域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山西省县域经济总体水平略有上升,且上升幅度较缓,贫富差距也在逐渐缩小,空间上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新的经济增长轴线正在形成,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区域分布差异明显。(2)山西省的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在不断提升,绝大多数的县低于全区域的平均水平,并出现两极分化趋势,空间分布形成中间高、东西部低,且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3)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协调度指数变化态势较为平稳,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总体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阶段。(4)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布局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呈现空间趋同的现象,在未来要加强各县(市)间的相互合作,才能促进各县共同发展。

李欣[9](2017)在《微信在农村家庭中的“反哺”传播 ——基于山西省陈区村的考察》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迁,人类社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施教的现象,即“反向社会化”。尤其是在互联网社会中,数字移民与数字原住民的鸿沟加剧了这一现象。在家庭内部,通常由子代人向亲代人传授数字设备的使用技能和知识。国内研究者提出“文化反哺”,用来说明现代社会中出现的长辈向晚辈学习的现象。在中国农村家庭的文化反哺中,子女教年长父母学习使用微信的情况普遍存在,这种“反哺”行为对于微信在农村中老年人群体中的扩散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以“反向社会化”和“文化反哺”理论为出发点,从新媒体技术使用的视角审视微信在农村家庭代际反哺中如何扩散传播,在对相关文献和前人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采用田野调查方法,以山西省陈区村的13户农村家庭为研究对象,力图深入剖析农村家庭中的微信反哺行为。本文首先从数字鸿沟视角出发,展现了陈区村家庭中90后青年子女和70前中年父母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以及当地微信中年用户群体的使用情况;然后聚焦于陈区村13户家庭中微信反哺行为的动因、进行过程与阻碍因素;最后探讨陈区村家庭的微信反哺给亲代人群以及家庭亲子双方的交流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微信使用在农村中年用户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经过本次田野调查,发现陈区村家庭中普遍产生了青年一代向年长一代教授如何使用手机微信的“反哺”现象,在农村家庭中亲代人群的微信采纳与使用中,青年子女扮演了学习发起者、问题解决者和技能传授者的角色。农村家庭青年子女对父母的微信反哺通常以代理方式进行,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反哺过程受到家庭网络基础设施、亲代人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微信为农村家庭中的亲子双方及家庭成员交流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平台,带来了新的情感表达途径,为家庭亲子关系带来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存在朋友圈屏蔽、微信说教等隔阂。此外,陈区村70前中年用户通过微信获得了自我赋能,但在他们的微信使用中也面临着潜在的危险。论文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对于农村家庭中微信反哺现象的思考与建议。

林荣亮[10](2016)在《青岛生态环境及山水风貌保护的理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梳理了青岛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沿革,分析了青岛山水风貌及地域文化特色。从“生态、风貌、文化”三方面,总结了青岛市及国内外重要滨海城市生态环境与山水风貌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揭示出早在1897年城市建设之初,青岛在生态环境与风景园林建设方面,就以胶州湾的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目标,突出以“陆海统筹”为规划原则;城市风貌保护和开发方面,注重“见山见海”;风景园林地域文化融合方面注重“民族特色”及“中西合璧”的总体发展特点。本研究结合海洋生态学、海洋沉积学、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PSR(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框架、AHP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跨学科调查研究,探索提出了《青岛海岸带城市建设生态影响评价》。并定量的分析了 1863-2015年之间,5个重要历史时期,陆域生态环境对海湾生态的支持度;结果为(1863年74分、1935年 69.7 分、1966 年 56.8 分、1992 年 36.8 分、2015 年 35.1 分),梳理并定量分析出,陆海之间生态方面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总结出:当前城市陆域生态环境建设对海湾生态产生破坏影响的总趋势仍未改变,生态环境陆海统筹建设亟待加强。基于GIS视觉敏感度定量分析,评价了青岛山水风貌可视敏感度。以市民调查问卷结合AHP层次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定量的评价分析了当前青岛风景园林环境的文化融合程度为67.88分,融合水平较低。调查得到当地市民对各中西方文化及地域文化要素的重要程度评价,结果发现,市民普遍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风景园林在当前的传承和发扬”。基于海洋地质学原理,海洋生态学原理,结合GIS技术,提出了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生态弹性力的海岸生态红线合理性验证方法,为潮控半封闭海湾型城市陆海交界生态红线的划定,提供了定量化的分析思路、理论支撑和具体规划设计应用的方法和步骤。本研究着重以胶州湾为例,进行相关方法、过程的实例定量验证分析。基于景观视廊保护原理,结合GIS可视分析和Grasshoper技术,提出了城市山水可视化提升的“视廊区域建筑限高定量分析方法”,相关技术方法,有助于在“城市设计”层面,实现对城市建筑高度的空间管制优化;利于实现“见山、见水”的风貌保护目标。本文以青岛八个景点为例,进行相关方法过程的实例定量验证和分析。最后,以陆海统筹为原则,以胶州湾生态弹性力为依据,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各个层面,提出了以陆域风景园林生态环境改善,进而带动海湾生态环境优化的一系列规划优化策略。并从风景园林规划角度及传统文化融合维度,对山水可视优化“城市设计”,提出了相关的优化规划策略及分析方法相关研究思路方法,为青岛市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城市风貌保护、中心城区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方法、研究依据和思路。相关方法策略,可为国内外同类型“半封闭潮控海湾城市”的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建设,提供研究借鉴。

二、高平市科技投入增长最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平市科技投入增长最快(论文提纲范文)

(1)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西北黄土高原农业要素时空演变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与基础数据
        2.1.1 研究区域
        2.1.2 基础数据
    2.2 研究方法
        2.2.1 空间自相关分析
        2.2.2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2.2.3 冗余分析
3 农业产值时空特征分析
    3.1 农业产值时空分异特征
        3.1.1 农业产值时空分异特征
        3.1.2 农业产值结构时空分异特征
    3.2 农业产值空间相关性分析
        3.2.1 种植业产值空间相关分析
        3.2.2 林业产值空间相关分析
        3.2.3 畜牧业产值空间相关分析
    3.3 小结
4 农业要素对农业影响的时空特征分析
    4.1 农业要素
    4.2 模型构建及检验
    4.3 影响因子时空分异特征
        4.3.1 种植业影响因子时空分异特征
        4.3.2 林业影响因子时空分异特征
        4.3.3 畜牧业影响因子时空分异特征
    4.4 小结
5 不同类型区农业产值分析
    5.1 延安市安塞区
    5.2 定西市安定区
    5.3 固原市原州区
    5.4 咸阳市长武县
    5.5 临汾市吉县
    5.6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
    5.7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中原城市群县域人口老龄化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区域
        1.3.2 数据来源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研究
    2.2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研究
    2.3 人口老龄化影响机制研究
    2.4 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研究
    2.5 文献评析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3.1 相关概念
        3.1.1 人口老龄化
        3.1.2 迁移率
    3.2 研究的基本理论
        3.2.1 人口转变理论
        3.2.2 人口均衡理论
        3.2.3 人口迁移理论
        3.2.4 人口老龄化理论
    3.3 研究方法
        3.3.1 队列要素人口预测法
        3.3.2 相对发展率指数和TAi(t)指数增长模型
        3.3.3 标准差系数和变异系数
        3.3.4 趋势面分析
        3.3.5 ESDA探索性空间分析
        3.3.6 重心模型和人口集聚度
        3.3.7 GWR地理加权回归
4 中原城市群县域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及时空演变特征
    4.1 中原城市群县域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
        4.1.1 人口预测参数前期准备
        4.1.2 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值检验和结果分析
    4.2 中原城市群县域人口老龄化速度时空差异
        4.2.1 基于相对发展率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时空差异
        4.2.2 基于TAi(65+)指数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时空差异
    4.3 中原城市群县域人口老龄化程度时空差异
        4.3.1 人口老龄化程度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4.3.2 人口老龄化类型空间分布
        4.3.3 人口老龄化趋势时空特征
    4.4 中原城市群县域人口老龄化时空关联特征演化
    4.5 中原城市群县域老年人口重心时空转移特征
    4.6 中原城市群县域老年人口集疏时空格局
5 中原城市群县域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5.1 指标选取
    5.2 影响因素分析
        5.2.1 生育政策
        5.2.2 地形因素
        5.2.3 人口自然变动因素
        5.2.4 人口迁移因素
        5.2.5 社会发展因素
        5.2.6 医疗卫生因素
        5.2.7 文化教育因素
    5.3 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
        5.3.1 加大鼓励生育政策力度,改善人口年龄结构
        5.3.2 加快经济发展,提高老龄化承受能力
        5.3.3 提升教育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
        5.3.4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遏制人口流失
        5.3.5 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保障制度
        5.3.6 加大医疗卫生方面投入力度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5)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化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专业村是农区研究的重要抓手
        1.1.2 黄河流域农区发展学术研究薄弱
        1.1.3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2 专业村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专业村国外研究进展及述评
        2.1.1 欧美国家农村地区相关研究
        2.1.2 亚非国家“一村一品”相关研究
        2.1.3 国外专业村研究述评
    2.2 专业村国内研究进展及述评
        2.2.1 专业村的定义、类型及发展动因研究
        2.2.2 专业村发展困境与对策
        2.2.3 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研究
        2.2.4 专业村相关理论研究
    2.3 专业村研究不足
3 理论分析框架
    3.1 相关概念讨论
    3.2 理论基础
        3.2.1 区位理论
        3.2.2 内源发展理论
        3.2.3 空间结构理论
        3.2.4 空间界面理论
    3.3 基于内源发展的专业村空间界面理论框架
4 研究区域选取、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4.1 研究区域选取和简介
        4.1.1 研究区域选取的依据
        4.1.2 黄河流域简介
        4.1.3 黄河流域农村发展背景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1 地图数据
        4.2.2 统计年鉴数据
        4.2.3 专业村数据
    4.3 研究方法
        4.3.1 层析分析法(AHP)
        4.3.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
        4.3.3 最临近指数法(NNI)
        4.3.4 核密度估计分析法(KDE)
        4.3.5 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法(Ripley’s K函数)
        4.3.6 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
5 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
    5.1 专业村区位整体分布不均衡,局部呈集聚分布
        5.1.1 专业村集聚分布在关中地区和黄河下游
        5.1.2 专业村集聚分布在县域的城郊、乡镇和乡村腹地
    5.2 专业村主要集聚在低海拔、小坡度和阳坡且呈带状分布
        5.2.1 专业村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区
        5.2.2 专业村主要分布在缓坡区
        5.2.3 专业村主要分布在阳坡
        5.2.4 专业村依托地形呈带状分布
    5.3 专业村分布于距河流较近的两侧且呈带状格局
        5.3.1 河流对农产品生产型专业村的影响最大
        5.3.2 专业村依托河流呈带状分布
    5.4 专业村分布在公路两侧且受公路等级影响呈条带分布
        5.4.1 国道对种植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大
        5.4.2 省道对林产品类型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弱
        5.4.3 县道对非农产业型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弱
        5.4.4 乡道对畜牧业产品类型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弱
        5.4.5 专业村依托公路呈带状分布
    5.5 专业村在行政边界线两侧分布差异大且影响有异呈带状格局
        5.5.1 不同省级行政边界线对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差异较大
        5.5.2 县级行政边界线对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小
        5.5.3 专业村依托县级行政边界线呈带状分布
    5.6 本章小结
6 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专业村空间格局的集聚程度在不断增加
        6.1.1 专业村集聚团块由黄河下游转移到关中地区
        6.1.2 专业村集聚形态由带状向团状转变
    6.2 专业村在低海拔、小坡度和阳坡增长较快
        6.2.1 专业村在低海拔区增速最快
        6.2.2 专业村在小坡度区增长迅速
        6.2.3 专业村在阳坡增长较多
    6.3 河流两岸专业村的数量和密度有所增加
        6.3.1 河流对种植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逐渐加强
        6.3.2 专业村依托河流呈带状格局演化
    6.4 公路两旁专业村的数量和密度有所增加
        6.4.1 国道对种植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略有增加
        6.4.2 省道对林产品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小
        6.4.3 县道对种植业专业村影响范围逐渐增加
        6.4.4 乡道对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略有减小
        6.4.5 专业村依托公路呈带状格局演化
    6.5 行政边界线旁专业村的数量和密度有所增加
        6.5.1 不同省级行政边界线对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有增有减
        6.5.2 县级行政边界线对种植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逐渐增加
    6.6 专业村区位分布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6.1 自然因素对专业村初始形成有较大影响
        6.6.2 人文因素对专业村后续发展有较大影响
        6.6.3 专业村区位分布影响因素逐渐由自然向人文转变
    6.7 本章小结
7 案例区分析与对比
    7.1 案例区选取原则
        7.1.1 选取不同区位的案例区
        7.1.2 选取专业村数量级别和变化趋势不同的案例区
        7.1.3 选取专业村区位分布空间格局不同的案例区
    7.2 黄河上游:青海省乐都区
        7.2.1 乐都区区位与地理环境
        7.2.2 乐都区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测度
        7.2.3 乐都区专业村呈带状分布格局
        7.2.4 乐都区专业村呈带状格局演化
        7.2.5 乐都区专业村区位主要由内源带动
    7.3 黄河中游:陕西省周至县
        7.3.1 周至县区位与地理环境
        7.3.2 周至县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测度
        7.3.3 周至县专业村区位分布呈集聚分布格局
        7.3.4 周至县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由城郊型向乡镇集聚型转变
        7.3.5 周至县专业村区位由内源向外源转变
    7.4 黄河下游:山东省寿光市
        7.4.1 寿光市区位与地理环境
        7.4.2 寿光市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测度
        7.4.3 寿光市专业村区位分布呈乡村腹地集聚格局
        7.4.4 寿光市专业村区位分布呈乡村腹地集聚格局演化
        7.4.5 寿光市专业村区位主要由外源带动
    7.5 对比分析与思考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3 政策建议
    8.4 下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A 农业局调查问卷
附录 B 乡镇调查问卷
附录 C 专业村调查问卷
附录 D 实地调研照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致谢

(6)村社传统与神庙演艺 ——以山西泽州地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泽州的神庙剧场及村社组织研究——学术史的回顾
    三、思路、结构与问题
第一章 宋金泽州村社与神庙演艺
    第一节 、宋金泽州村社与宋金神庙剧场的建立
        一、“社邑”组织与村社传统
        二、村社首领与剧场建修
    第二节 、宋金时期泽州的村社祈雨活动与赛社演艺传统
        一、雨神崇祀
        二、礼乐献享
        三、剧场建迹
    第三节 、散乐酬神——金代“散乐人”演艺记载的新发现
        一、散乐及散乐人
        二、玉皇庙与张仰大社
    第四节 、祈祭之斋——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小结
第二章 元代泽州村社与神庙剧场
    第一节 、“贞佑兵火”与剧场兴废——金元之际的泽州神庙剧场
        一、“贞佑兵火”之前的泽州——宋、金易代
        二、“贞佑兵火”摧残下的泽州——金、元易代
    第二节 、信仰变迁与传统延续——泽州地区信仰秩序的重建
        一、段直与道教宫观交游
        二、“庙”、“观”之争
    第三节 、谱系建造与多样尝试——元代中后期泽州神庙剧场的新发展
        一、社制确立与舞楼新建
        二、泽州现存元代神庙剧场考论
        三、元代泽州神庙剧场碑刻考述
    第四节 、文教之盛与演艺批评——理学传统包围下的泽州神庙演艺
        一、文教之盛与程子乡校
        二、耕读传家与演艺批评
        三、泽州的“文庙”演艺
    小结
第三章 明清泽州村社与神庙剧场(上)
    第一节 、剧场兴建与村社意志——明清泽州神庙剧场变迁
        一、择卜吉地与村落风脉
        二、风水观念与神庙剧场
        三、明清泽州的社与社庙
    第二节 、创建、重修、移建、增建、改建——神庙剧场的建设方式
        一、创建
        二、重修
        三、移建、增建与改建
    第三节 、观演秩序与村社管控
        一、看楼普建与观剧规范
        二、罚戏
        三、夜戏
    小结
第四章 明清泽州村社与神庙剧场(下)
    第一节 、承上启下的明代泽州神庙剧场
        一、继承
        二、改革
    第二节 、臻于极盛的清代泽州神庙剧场
        一、实用、防御、娱乐——三位一体的关房舞楼
        二、寺院世俗化与村社权力的渗透——泽州佛教寺院剧场
        三、剧场追求与人性考量——正面看楼(台)的创建
        四、戏曲楹联与隔断装饰
        五、诸神相安与神庙演艺
    第三节 、明清神庙看墙考
        一、看墙简述
        二、明清神庙看墙述略
        三、明清山西琉璃烧造与神庙看墙
        四、明清戏台与看墙
    小结
第五章 村社经济与神庙演艺生态
    第一节 、社庙恒产与社费筹措
        一、社产
        二、社费
        三、以公济公与“社”、“会”相济
        四、村社互助与礼物交换
        五、酬金为会
    第二节 、戏价与止戏
        一、赛社演戏支出
        二、止戏
    第三节 、“丁戊奇荒”与泽州神庙剧场
        一、泽州地区的灾荒景象
        二、神庙演艺境遇
    小结
第六章 信仰、权力与神庙剧场
    第一节 、马仙姑信仰研究
        一、年代疑点
        二、从徒众散尽到祈雨复兴
        三、韩志诚、张进善——仙姑庙到万寿宫的执行者
        四、循序渐进的祠宇兼并
        五、路福童、三圣、沙窟村——马仙姑信仰的重要一站
        六、万寿宫以及行宫剧场情况
        小结
    第二节 、权力矛盾与剧场建构——基于康营村的个案研究
        一、剧场概况与建筑沿革
        二、家族竞争与权力物化
        三、社会辅成与剧场多样
        四、精英话语与文化追求
        小结
第七章 戏曲碑刻与神庙剧场
    第一节、话语之别
        一、纪事以垂后
        二、谀赞以成文
    第二节 、礼俗之辨
        一、正名以言顺
        二、明礼以教化
第八章 戏神、班社与演艺史料摘编
    第一节、戏神崇拜与祠庙建迹
        一、泽州的戏神信仰
        二、泽州的戏神祠庙
    第二节、泽州戏曲班社
        一、鸣凤班
        二、村社自乐班
    第三节、演出题壁与史料摘编
        一、高平郭庄村关帝庙剧场及其演艺资料摘编
        二、泽城汤帝庙办赛题记补正
        三、高平建宁乡东庙村玉皇庙舞台题记
        四、高平建宁乡张家村三教堂舞台题记
        五、高平河西镇东李家庄三义庙舞台题记
        六、高平河西镇岭坡村三官庙舞台题记
        七、高平寺庄镇李家河白家坡观音庙舞台题记
        八、高平寺庄镇安家村关帝庙舞台题记
        九、高平寺庄镇柏枝庄西天院舞台题记
        十、高平北诗镇丹水村凤山二仙庙舞台题记
        十一、高平北诗镇北诗午玉皇庙舞台题记
        十二、高平原村乡东掌村紫霞宫舞台题记
        十三、高平原村乡窑则头五虎庙舞台题记
        十四、高平永禄乡马家庄玉皇庙舞台题记
        十五、高平陈区镇闫家玉皇庙舞台题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特色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县域及县域经济
        2.1.2 农业现代化
    2.2 理论基础
        2.2.1 耦合理论
        2.2.2 平衡发展理论
        2.2.3 梯度推进理论
        2.2.4 增长极理论
        2.2.5 点轴开发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3 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及研究方法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3.1.2 数据来源
    3.2 方法与步骤
        3.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3.2.2 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3.2.3 区位变异系数
        3.2.4 相对发展率
        3.2.5 耦合度评价模型
        3.2.6 协调度评价模型
        3.2.7 空间自相关分析
4 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格局演变
    4.1 山西省概况
    4.2 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变
        4.2.1 县域经济差异的时间特征
        4.2.2 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布特征
        4.2.3 动因分析
    4.3 山西省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演变
        4.3.1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间特征
        4.3.2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
        4.3.3 动因分析
5 山西省县域经济与农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性测度
    5.1 总体耦合协调演化特征及相对发展状况
        5.1.1 总体耦合协调演化特征
        5.1.2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相对发展状况
    5.2 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格局
        5.2.1 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严重失调型县域分布格局
        5.2.2 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中度失调型县域分布格局
        5.2.3 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轻度失调型县域分布格局
    5.3 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统计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建议
    6.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微信在农村家庭中的“反哺”传播 ——基于山西省陈区村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与前人研究梳理
    2.1 代际关系与反向社会化
    2.2 “文化反哺”研究
        2.2.1 “文化反哺”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2.2.2 新媒体使用的文化反哺现象研究
    2.3 关于微信用户采纳与使用行为的实证研究
        2.3.1 理论基础及主要研究方法
        2.3.2 研究成果
    2.4 小结: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创新点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区域与研究对象的选择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 案例说明
    3.3 研究方法
        3.3.1 参与观察法
        3.3.2 半结构化访谈法
        3.3.3 焦点小组访谈法
    3.4 研究过程及访谈内容
    3.5 研究难点与局限
4 陈区村家庭中微信使用的代际间数字鸿沟
    4.1 农村家庭中时间与空间交织的双重数字鸿沟
    4.2 走进互联网世界:父母的第一部智能手机
        4.2.1 陈区村70前中年父母的智能手机消费行为调查
        4.2.2 移动互联网与家庭无线网络接入
    4.3 陈区村家庭中70前中年父母的微信使用行为研究
        4.3.1 微信在农村: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强关系构建
        4.3.2 微信普及情况调查
        4.3.3 微信使用频率调查
        4.3.4 微信联系人数量调查
        4.3.5 使用场景、功能偏好与使用习惯
5 陈区村70前父母微信采纳中的代际反哺
    5.1 陈区村70前中年父母初次进行微信学习的动因分析
        5.1.1 朋友圈“集赞”:红旗超市、邮储银行等商业机构的微信平台营销活动
        5.1.2 微信社会动员:学校、政府、社区等组织的投票评比
        5.1.3 微信红包的流行
        5.1.4 微商从业者的积极扩散
        5.1.5 工厂等组织中的同僚传播
        5.1.6 外出求学务工人员的免费通讯需求
    5.2 家庭反哺——陈区村中年父母微信学习中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
    5.3 微信反哺的动机、障碍及影响机制分析
        5.3.1 微信反哺的动机
        5.3.2 微信反哺的障碍
    5.4 微信反哺的过程分析
        5.4.1 代理式微信反哺
        5.4.2 微信反哺的持续性与反复性
6 陈区村家庭中微信反哺行为的影响分析
    6.1 微信作为社交工具的赋能作用
        6.1.1 工具性赋能
        6.1.2 情感赋能
        6.1.3 社会参与赋能
        6.1.4 身份赋能
    6.2 微信反哺对家庭亲子交流的影响分析
        6.2.1 微信语音和视频聊天
        6.2.2 微信朋友圈
    6.3 微信中潜伏的负面影响
7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10)青岛生态环境及山水风貌保护的理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1.1.2. 滨海城市“生态破坏”、“千城一面”的发展困局
        1.1.3. “绿水青山”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1.2. 研究意义
        1.2.1. 符合国家宏观政策要求
        1.2.2. 风景园林设计的定量研究尝试
        1.2.3. 为同类型城市提供参考经验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空间范围
        1.4.3. 研究时间范围
    1.5. 研究现状(国内外城市生态及山水风貌保护经验启示)
        1.5.1. 国内滨海城市生态及山水风貌建设经验启示
        1.5.2. 国外滨海城市生态及山水风貌建设经验启示
        1.5.3. 中西对比
    1.6. 研究创新点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创新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和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2. 青岛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沿革
    2.1. 山水风貌、地域文化概述
        2.1.1. 山
        2.1.2. 海
        2.1.3. 水
        2.1.4. 城
    2.2. 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演变
        2.2.1. 概述
        2.2.2. 生态环境及风貌演变历程
        2.2.3. 小结
    2.3. 城市风貌及风景园林历史演变
        2.3.1. 清朝时期(1891-1897)
        2.3.2. 德国占领期(1897-1914)
        2.3.3. 日本占领期(1914-1922、1937-1945)
        2.3.4. 民国时期(1922-1929,1929-1937)
    2.4. 生态环境建设现状问题
        2.4.1. 绿地总量不足
        2.4.2. 绿地布局不均
        2.4.3. 绿地建设质量偏低
        2.4.4. 生态空间结构不合理
        2.4.5. 城市风貌混乱、山海难见
        2.4.6. 千城一面
        2.4.7. 城市绿地建设重硬轻软
        2.4.8. 城市开发夺山占水
        2.4.9. 建设理念有待提高
        2.4.10. 园林行业投入与重视不足
3. 青岛山海生态及山水风貌保护评价
    3.1. 青岛海岸带城市建设生态影响评价
        3.1.1. 摘要与背景
        3.1.2. 评价方法综述
        3.1.3. 价指标体系构建
        3.1.4.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与总结
    3.2. 青岛市中心城区山水风貌视觉敏感度评价
        3.2.1. 观景点及观景线路选择
        3.2.2. 观景点现状问题分析
        3.2.3. 山水视觉敏感度分析
        3.2.4. 山水风貌视觉敏感度综合评价
    3.3. 青岛风景园林文化要素感知融合度评价
        3.3.1. 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3.3.2. 状态打分与权重确定
        3.3.3. 评价结果与结论
4.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山水可视化提升的理论与技术
    4.1.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的海岸生态红线合理性验证方法
        4.1.1. 方法依据及原理解释
        4.1.2. 软件技术应用
        4.1.3. 方法步骤
    4.2. 基于山水可视化的视廊区域建筑限高方法
        4.2.1. 方法依据及原理解释
        4.2.2. 软件技术应用
        4.2.3. 方法步骤
5.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山水可视优化的理论与技术应用
    5.1.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性海岸生态红线合理性验证分析
        5.1.1. 海岸线现状分析
        5.1.2. 改造岸线划定
        5.1.3. 改造后纳潮量计算
        5.1.4. 改造后冲於环境、水交换能力演变分析
        5.1.5. 改造后海湾生态环境演变分析
    5.2. 基于山水可视优化的八景视廊建筑限高分析
        5.2.1. 信号山
        5.2.2. 小鱼山
        5.2.3. 薛家岛(窟窿山)
        5.2.4. 奥帆中心
        5.2.5. 北岭
        5.2.6. 李村河围子岭
        5.2.7. 浮山
        5.2.8. 小青岛
    5.3. 小结
6.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山水可视化提升的优化策略
    6.1.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的生态优化策略
        6.1.1. 区域规划层面
        6.1.2. 总体规划层面
        6.1.3. 专项规划层面
    6.2. 基于山水可视优化的城市设计优化策略
        6.2.1. 山水可视优化的高层建筑空间布局
        6.2.2. 山水可视优化的城市风貌区划
    6.3. 山水意境融合的城市风貌优化策略
        6.3.1. “立意问名”的意境区划
        6.3.2. “取境山海”的意境理法
7.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高平市科技投入增长最快(论文参考文献)

  • [1]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2]西北黄土高原农业要素时空演变特征分析[D]. 吴雪娇.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中原城市群县域人口老龄化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D]. 胡萌. 河南大学, 2019(01)
  • [4]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5]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化机理[D]. 刘晨光. 河南大学, 2018(12)
  • [6]村社传统与神庙演艺 ——以山西泽州地区为中心[D]. 颜伟.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5)
  • [7]基于GIS的晋城市区域经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 陈永燊,牛姝雅,张仲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8]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研究[D]. 杜敏敏.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 [9]微信在农村家庭中的“反哺”传播 ——基于山西省陈区村的考察[D]. 李欣. 武汉大学, 2017(06)
  • [10]青岛生态环境及山水风貌保护的理论策略研究[D]. 林荣亮.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高平市科技投入增长最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