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腺增生症的保守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董媛斐[1](2021)在《深刺会阴穴联合揿针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深刺会阴穴联合揿针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以及治疗前后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探讨该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的有效性与调节机体内分泌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山西省针灸医院针灸四科及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且辨证为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深刺会阴穴为主配合揿针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通过观察乳腺增生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并以治疗前后雌、孕激素的含量及乳腺彩超作为观测指标,所得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88.23%、79.4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深刺会阴穴联合揿针治疗乳腺增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2.乳房疼痛评分: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乳房疼痛积分均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3.乳房肿块评分: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乳房肿块硬度、乳房肿块大小及乳房肿块分布范围三方面,两组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乳房肿块大小、乳房肿块分布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乳房肿块硬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伴随症状积分: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月经失调、腰酸乏力、神疲倦怠、舌脉方面,两组积分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月经失调与神疲倦怠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腰酸乏力、舌脉方面方面,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5.雌孕激素水平: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降低雌激素水平、提高孕激素水平(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调节雌孕激素的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改善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可良性调节机体雌孕激素的水平;2.治疗组在调节雌孕激素水平方面,以及在改善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大小、乳房肿块分布范围、神疲倦怠与月经失调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宋家敏[2](2021)在《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运用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及随访1个月的量表评分及治疗前后的乳腺超声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后受试者乳腺增生症的改善程度,探索乳腺增生症临床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纳入17例乳腺增生症患者,脱落1例,最后纳入统计共16例。采用偶刺法根据受试者所提供的乳腺超声结果并结合乳房触诊检查,选取前胸乳腺结节最大处和触诊乳腺疼痛最明显处下肌肉层位点,背部选取对应阳性反应点,配穴为膻中和双侧三阴交,治疗时间为一周2次,两次治疗时间至少间隔2天,月经期不予干涉,共八次治疗,治疗时间为一个月。通过对比受试者前后治疗的超声变化、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PI)等积分的变化来评估改善程度,对所有得到的数据用SPSS25.0软件进行处理统计分析。结果:1、根据最后纳入统计的16例受试者所提供的乳腺超声,结果显示,有12例乳腺超声结果中结节或囊肿发生了减小或消失,有3例完全无变化,2例变大。2、治疗前后及随访后VAS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VAS评分相比P<0.0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效果在治疗后疗效明显;而治疗后与随访后VAS评分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随访后的效果基本持平于治疗后。3、治疗前后及随访PPI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PPI评分相比P<0.01差异具有显着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现有疼痛程度改善在治疗后效果更为显着;而治疗后与随访后PPI评分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并不显着。4、治疗前后及随访PRI感觉项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PRI感觉项评分比较P<0.0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受试者疼痛感觉项在治疗前后改善效果明显;而治疗后与随访后PRI感觉项评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随访后效果基本持平于治疗后,并无差异。5、治疗前后及随访PRI情感项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PRI情感项评分比较P<0.0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与随访后PRI情感项评分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患者的情感项在治疗前后改善效果显着,但治疗后与随访后相比并无改变,效果基本持平。研究结论:1、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1个月后可对受试者乳腺结节大小发挥作用,在影像学上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受试者接受1个月治疗后结节消失。2、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对于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性质、情感等方面在治疗前后都具有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方面效果基本持平于随访后,说明疗效至少可以维持一个月。
赵保双[3](2020)在《乳腺良性疾病患者门诊就医的现状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乳腺外科门诊常见乳腺良性疾病分布情况、主要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调查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不规范就医行为与不规范就诊率,以及不良习惯和不规范就诊等相关危险因素与疾病发生及转归的关系。进而了解乳腺疾病患者的就医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法本次调查采用横断面研究,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9.1—2019.12时间段内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乳腺外科门诊接诊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既往有乳腺良性疾病随诊病史的乳腺癌患者,并通过问卷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然后将收集的纸质问卷进行整理汇总并使用Excel录入数据,进一步将数据简化分类,使用SPSS 20.0对所有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数值型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向无序的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多个分类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478名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主要为乳腺增生症378(79.1%)例,乳腺纤维腺瘤52(10.9%)例,其他乳腺良性疾病48(10.0%)例。总体平均年龄为44.42±12.80岁;2.378例乳腺增生症患者主诉分为四类:(1)乳腺疼痛193例;(2)体检或乳房自检发现结节或肿块42例;(3)既往诊断为乳腺增生症,本次来门诊复查130例,其中有118例是既往发现乳腺结节诊断为乳腺增生症来门诊复查;(4)乳头溢液13例。并且四种主诉的乳腺增生症患者在年龄上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三类:(1)未见异常74例;(2)乳腺腺体增厚,回声增粗85例;(3)乳腺结节或肿块219例。患侧腋窝淋巴结:(1)阳性22例;(2)阴性356例;3.478名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中有286名为乳腺结节性病变,并且主要表现为乳腺外上象限,BI-RADS 3类的1cm以下小结节。并且不同分类的乳腺结节患者在年龄上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4.不同月经状况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的BMI分布存在显着差异,月经正常组与异常组之间无显着差异,但均显着小于与绝经组患者的BMI;5.478名患者中有210名就医不规范,不规范就诊率为44%。对疾病认识情况、年龄、家庭收入和医保类型是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6.是否对疾病恐惧、对疾病认识情况、就医态度和随访频率均是影响乳腺良性疾病转归的危险因素;7.63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中17例既往有依赖中成药治疗情况;8.41例既往有乳腺良性病史的乳腺癌患者中有13例平时规范随访,28例不规范随访且就医不积极。两类患者确诊乳腺癌时肿瘤性质、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存在显着差异。结论1.乳腺外科门诊诊断的乳腺良性疾病以乳腺增生症和乳腺纤维腺瘤为主,两种疾病约占门诊乳腺良性疾病的90%并且发病高峰年龄为20-50岁年龄段;2.BMI可能是影响绝经后女性乳腺良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3.乳腺外科门诊大约有44%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存在不规范就医行为,对疾病不了解、年龄40-50岁、家庭人均年收入2万以下、医保类型是居民医保的患者不规范就医的概率显着增加;4.不规范就医、对疾病不了解、产生恐惧心理显着增加病情加重的风险;5.不规范随访的患者发现乳腺癌时浸润性癌可能性更大,肿瘤体积更大,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大,临床分期也更严重,预后更差,医疗成本更高;6.乳腺外科门诊存在乳腺良性肿瘤误诊及中成药过度使用现象。
王瑶[4](2019)在《热敏灸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索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患者的腧穴热敏分布规律以及热敏灸治疗的疗效,从而为热敏灸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提供选穴依据。方法: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患者,先采用热敏腧穴探查方法在膻中-膺窗-天池-乳根组成的区域及肩背部邻近部位(包括胃经、肝经、任脉、督脉、膀胱经等循行部位)探查热敏腧穴,总结其热敏腧穴分布规律,随后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热敏灸组(实验组)30例,中成药组(对照组)30例,热敏灸组采用热敏灸疗法,按照好中选优的原则(首先选取热觉灸感直达病所的、其次痛感或酸胀感的非热觉腧穴、再次是热敏灸感较强的腧穴)选择2个热敏腧穴加以施灸,每次灸至热敏现象消失。于月经后15天开始施灸,每天1次,连续灸10天,为1疗程。中成药组采用逍遥丸口服,一次8丸,一天3次,于月经后15天开始服用,连续服用10天,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总体疗效、伴随症状疗效以及血清雌二醇(E2)、孕激素(P)、催乳素(PRL)的水平变化。结果:在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在症状积分方面:乳房疼痛、肿块硬度、范围、大小以及伴随症状的改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差异(P<0.05),在肿块大小、范围、硬度、伴随症状的改善方面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组优于中成药组。在临床疗效方面:主要临床疗效对比:热敏灸组显愈率为50.00%,总有效率为96.67%;中成药组显愈率为13.33%,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显着(P<0.01),热敏灸组改善优于中成药组。伴随症状疗效对比:热敏灸组显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93.33%;中成药组显愈率为:23.33%,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患者伴随症状比较,差异显着(P<0.01),热敏灸组改善优于中成药组。在激素水平方面:两组均能降低E2、PRL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组优于中成药组,而P水平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热敏腧穴的出现部位统计发现,乳根穴的出现率达61.67%,是热敏高发点;其次是膻中穴,出现率为40.00%,再次是屋翳(28.33%)、肝俞(21.67%)、期门(21.67%)、非经穴(以经穴为中心2CM范围外的热敏腧穴)(18.33﹪)等穴也是热敏腧穴出现频率较高的区域。在热敏灸感表现形式上传热是出现机率最高的热敏现象,约为42.98%;其次是扩热,约23.68%,透热的机率为18.42%。结论:1、热敏灸疗法能改善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症状、伴随症状及体征并且可以降低E2、PRL水平。2、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患者体表热敏腧穴的出现有一定的高发区规律,以乳根穴、膻中穴为主,其次为屋翳、肝俞、期门、非经穴,热敏灸感表现形式以传热(灸感直达病所)最为明显,其次为扩热和透热。
马碧霞(MAH PIK HSIA)[5](2019)在《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以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为治疗组,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分别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差异,为探求本病更加安全、高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病例来源于2017年10月~2018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和乳腺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增生病患者,共120例,按1:1;1的比例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先予乳三针治疗,以膻中、乳根、肩井为主穴,少泽、合谷、太冲、丰隆为配穴,以上穴位均取双侧。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每隔lOmin行针一次,留针30min;然后在患者留针期间行奈良灸治疗,取穴天枢、气海、足三里,每穴施灸9壮约45min。各穴在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分别取42℃(浅黄色,弱型)、45℃(黄色,温型)的奈良灸,以皮肤无灼烫感为度。对照一组先予乳三针治疗,然后行一指禅推、揉、摩、按、拿等手法推拿治疗;对照二组采用乳三针治疗同时配合给予口服疏经方片(药物成份:蜈蚣、香附、醋三棱、醋莪术、醋延胡索等)治疗。两对照组针刺治疗均同治疗组。三组的治疗时间及疗程,中药治疗为每次4片,每日3次,饭后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停药7天后再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其余各组治疗均避开月经期及排卵期,月经结束后第1~5天及排卵期后第1~5天,每天1次,共10次/月经周期,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疗效统计。根据乳腺增生病的主要症状为乳房疼痛与乳房肿块,故以乳房疼痛评分与肿块大小评分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分别观察乳房疼痛、乳房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四个方面的指标变化;以中医全身症状综合疗效作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并测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黄体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泌乳素(PRL)的含量变化作为客观评价指标。最后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随访复发率情况,比较各组治疗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治疗结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数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不满足正态分布则用M(P25,P75)描述,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按a=0.05,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①年龄: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1.930,P=0.38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年龄均数相等,年龄方面具有可比性。②病程: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481,P=0.619>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病程均数相等,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③主要症状积分: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四个主要症状积分三组间比较,P>0.05(x2=1.343,P1=0.511;x2=0.233,P2=0.890;x2=1.151,P3=0.562;x2=0.302,P4=0.860),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的四个主要症状积分均数相等,主要症状方面具有可比性。④黄体期激素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泌乳素激素水平三组间比较,F=0.538,P=0.585>0.05,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的泌乳素激素水平均数相等,三个激素水平方面具有可比性。2.主要疗效评价①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共38例,治疗前后四个主要症状(乳房疼痛、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积分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307,T2=-4.896,T3=-5.196,T4=-5.466,P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后治疗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②对照一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一组共36例,治疗后四个主要症状积分经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T1=-3.491,T2=-4。347,T3=-4.523,T4=-4.838,P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后对照一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③对照二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二组共37例,治疗后四个主要症状积分经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T1=-3.309,T2=-4.873,T3=-5.296,T4=-5.260,P1=0.00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后对照二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降低。④三组治疗后组间积分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063,P=0.01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乳房疼痛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比较,P<0.05(H=2.227,P=0.026;H=2.857,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均比对照一组、对照二组大;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H=0.606,P=0.54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硬度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11.435,P=0.0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肿块硬度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比较,P<0.05(H=3.234,P=0.004;H=2.446,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比对照一组、对照二组大;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P>0.05(H=-0.800,P=1.00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范围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6.567,P=0.03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肿块范围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比较,H=2.335,P=0.02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比对照一组大;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P>0.05(H=0.223,P=0.824;H=-2.100,P=0.10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大小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5.964,P=0.05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三组间肿块大小症状评分差值不等。⑤三组主要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63.16%;对照一组总有效率38.89%;对照二组总有效率32.43%。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137,P=0.01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可认为治疗组比对照二组主要疗效有效率要高(P<0.05),疗效较佳;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之间疗效无差别。3.次要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7.37%;对照一组总有效率75.00%;对照二组总有效率75.68%。经 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x2=8.686,P=0.01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可认为治疗组比对照一组次要疗效有效率要高(P<0.05),疗效较佳;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之间疗效无差别。4.客观指标评价①治疗前后雌二醇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764,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治疗后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一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545,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对照一组治疗后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降低;对照二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273,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对照二组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三组间治疗前后雌二醇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2.980,P=0.22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三组间雌二醇差值不等。②治疗前后孕酮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221,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对照一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069,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对照二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303,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三组间治疗前后孕酮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209,P=0.01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孕酮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比对照一组差值大(H=-2.942,P=0.010<0.05),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无差异(H=-2.082,P=0.112;H=0.848,P=1.000)。③泌乳素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6.032,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一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3.785,P=0.001<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降低;对照二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4.367,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三组间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1.888,P=0.156>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三组间泌乳素差值不等。5.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1例晕针、1例血肿;对照一组出现1例血肿、1例滞针,对照二组出现2例血肿、1例滞针。经卡方检验,x2=0.308,P=0.896>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远期疗效评价三组经过治疗后一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20.83%;对照一组复发率为57.14%;对照二组复发率为58.33%。经卡方检验,三组复发率比较,x2=7.068,P=0.033<0.05,且两两比较,均可认为治疗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远期疗效较好。结论:1.对于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采用乳三针治疗分别结合奈良灸、推拿和中药治疗均能达到改善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的目的;2.三组治疗方法相比较,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组在改善乳房疼痛、肿块大小及全身症状、调节黄体期激素水平、降低复发率方面疗效较佳,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组与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俞烨晨[6](2019)在《柴贝玄夏汤治疗甲状腺结节合并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理论探讨,阐述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在病因病机、治疗以及相关性等方面的研究。观察柴贝玄夏汤治疗甲状腺结节合并乳腺增生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为本方药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及中医气滞痰阻证的诊断标准,将符合诊断的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口服小金胶囊,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柴贝玄夏汤干预。前后一共治疗6个月,经期停药。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最大甲状腺结节直径、乳房疼痛、肿块大小、肿块质地、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等。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基本数据无显着性差异(P>0.05)。①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医证候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优势。③甲状腺最大结节直径: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结节直径明显缩小(P<0.05),并且治疗组缩小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乳房疼痛、乳腺肿块大小及质地:治疗后,两组患者乳房疼痛积分、肿块大小积分和肿块质地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乳房疼痛、肿块质地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治疗组乳腺肿块大小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甲状腺功能: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甲状腺功能均正常。⑥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患者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过敏、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结论:柴贝玄夏汤联合小金胶囊治疗甲状腺结节合并乳腺增生症疗效显着,优于单用小金胶囊,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小甲状腺结节及乳腺肿块,缓解乳房疼痛,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谢赛凤,付丽红[7](2019)在《中西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研究概况》文中提出乳腺增生症是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临床以乳房胀痛、乳房肿块和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乳腺增生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手段众多,且各有利弊。中西医结合能取长补短、克服治疗手段单一性从而提高疗效,为乳腺增生症提供广阔前景。
王海星[8](2018)在《皮下乳腺切除术治疗严重乳腺增生症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皮下乳腺切除术治疗严重乳腺增生症患者的效果。方法:收治严重乳腺增生症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实施皮下乳腺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与乳房美观优良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下乳腺切除术治疗严重乳腺增生不仅效果突出,而且能够保持乳房美观性。
苏佩萱[9](2018)在《董氏奇穴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乳腺增生症是临床常见的乳腺组织良性增生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症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传统中医学素来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不治已病治未病”,对乳腺增生症的干预,不仅是对“已病”的干预,更是对“未病”的预防。传统针灸疗法在对性腺轴、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已经得到大量临床实践证实。本课题以乳腺增生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董氏奇穴之外三重和外三关穴进行针刺治疗,并与常规药物治疗(口服乳核散结片)进行疗效对比,通过对比治疗前后乳痛情况,乳腺肿块积分以及临床伴随症状,比较对董氏奇穴针刺疗法和药物疗法的不同临床疗效;通过统计董氏奇穴对不同证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董氏奇穴的适用证型。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本课题一共纳入70例符合标准的乳腺增生症病例。通过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患者接受董氏奇穴针刺治疗,选穴外三关和外三重,选用苏州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0mm*25mm,0.30mm*40mm)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治疗5次(然后休息两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月经期暂停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口服乳核散结片(广州白云山中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0007,规格:0.36g*72片),一次4片,口服药物每日三次,连续治疗5次(然后休息两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月经期停药。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乳痛情况,乳腺肿块情况,以及伴随症状积分。并通过疗效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且将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统计两种疗法对各个证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以明确本研究中董氏奇穴针刺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和优势群体。结果:从本研究所纳入的病例基线资料分析,课题乳腺增生症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布在35岁左右,尤其是婚后的女性数量所占比例更大,从侧面可以提示乳腺增生症的好发人群集中在已婚已育女性;从文化程度来看,高学历女性患者的发病率更高;这可能与当今社会高学历女性面对更多的压力有关;从临床辨证分型来看,肝郁气滞型患者占据了约一半的比例。比较患者的病程、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以及中医证型分布数据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研究一共纳入70例合格乳腺增生症患者,在研究观察过程中,有3例患者脱落,1例患者(治疗组)因为工作原因导致无法完成治疗和临床观察。1例患者(治疗组)因对针刺恐惧,接受一个疗程治疗后拒绝治疗;1例患者(对照组)因服用2个疗程药物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而服用其他药物。余下67例患者全部完成临床观察和数据统计。(1)乳痛评分:治疗前将两组患者乳房疼痛的程度进行分级并量化统计。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疼痛评分分别为25.43±6.50、26.90±6.61,本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4个疗程后,统计两组乳痛评分分别为9.13±3.21、12.25±3.66,本组数据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说明两种方法均可以缓解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乳痛程度。而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对乳痛的缓解程度更为显着(P<0.01),说明董氏奇穴外三重和外三关在缓解乳腺增生症患者乳痛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乳痛是乳腺增生症患者常有的临床表现,本研究中乳腺增生症患者肝郁气滞型居多,而董氏奇穴中的外三重和外三关穴位分布在胆经的循行区域,通过针刺外三重外和三关,疏通经络,疏肝解郁,而达到缓解乳痛的临床效果。相对与口服药物的首关效应,以及吸收代谢后通过循环系统所最终形成的血药浓度,再通过血药浓度对乳腺局部产生的镇痛作用相对缺乏针对性。而针刺具有更直接的镇痛效果,故本研究中针刺外三重和外三关后对乳痛的改善更为显着。(2)乳腺肿块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肿块评定积分分别为19.37±5.12、18.82±4.41,两组患者肿块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积分分别为12.65±4.44、13.77±4.55,均比治疗前的评分明显降低(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可以从肿块质地、分布范围以及大小三个方面不同程度改善缓和肿块的情况。而两组治疗结果比较,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尚不能说明针刺疗法或口服药物疗法对改善肿块的性质更具有优势。从本课题研究来看,针刺和药物治疗均可以在达到某个“量”的时候发生软坚散结的功效,但在本课题的治疗周期内尚不能彻底的软坚散结。针刺的累积刺激和药物浓度的“量”怎样有效达到治疗“坚”“结”,尚且值得探讨。(3)伴随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伴随症状积分分别为12.28±3.56、11.42±3.41,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伴随症状积分分别为5.21±2.15、8.47±3.27,本组数据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下降(P<0.01),说明两种疗法均可以显着改善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伴随症状。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比较,治疗组数据下降更为显着(P<0.01),说明针刺外三关和外三重对能明显改善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伴随症状。针灸疗法的作用基础则是以调气为主,本课题中外三关和外三重穴沿胆经循行分布,因肝胆互为表里,故对肝胆经气血的调节作用尤为显着,而研究结果也提示针刺对伴随相关症状的改善更为明显。(4)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愈显率为84.85%,对照组愈显率79.42%。治疗组33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0例(30.30%),无效5例(15.15%);对照组34例患者临床治愈5例(14.70%),无效7例(20.58%)。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愈显率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研究说明针刺外三关和外三重穴对乳腺增生症患者具有较乳核散结片更良好的临床疗效。。(5)不同证型临床疗效比较:研究将三个证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别统计,治疗组肝郁气滞型患者17例,总有效率100%;治疗组痰瘀凝滞型患者9例;总有效率44.44%;治疗组冲任失调型患者7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肝郁气滞型患者19例,总有效率94.73%。对照组痰瘀凝滞型患者8例,总有效率75.00%。对照组冲任失调型患者7例,总有效率42.96%。故研究者认为针刺董氏奇穴外三重和外三关疗法对肝郁气滞型和冲任失调型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对于痰瘀凝滞型则疗效差。而口服乳核散结片对肝郁气滞型和痰瘀凝滞型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对于冲任失调型患者临床疗效欠佳。通过对本研究的数据统计和疗效分析,研究认为针刺董氏奇穴外三关和外三重对减轻患者乳痛程度,改善患者的临床伴随症状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尤其是乳腺增生症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属于肝郁气滞型或者冲任失调型均适合采用针刺外三关和外三重的治疗方法。乳核散结片则更适合用于痰瘀凝结型乳腺增生症患者。结论:本课题采用董氏奇穴之外三重和外三关治疗乳腺增生症。外三重和外三关源于董氏奇穴。两穴基于“气街”理论以及“解部”理论。足胫部是气街所在,外踝以上部位又是足阳明经与足少阳胆经所在,两条经络之经气在此汇聚流通,所以外三重和外三关这六个穴位当对少阳经以及阳明经的经气均具有调节作用。外三重穴分别对应心之分解部,肺之分解部,脾之主解部。外三关穴对应肺之解部。心肺居上焦,脾为中焦,心肺主宰气血,脾主运化。中焦斡旋合格的,气血流动,使积聚得以消散。外三重和外三关通过调节经气,疏通气血的作用,能有效减轻乳痛程度;改善乳腺肿块的质地、大小以及分布范围;且能使临床伴随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通过疗效统计,本疗法尤其是对于肝郁气滞型和冲任不调两种证型的乳腺增生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针刺董氏奇穴外三关和外三重穴对于本病的临床疗效也主要体现在对肝郁气滞型患者的良好作用基础上,针刺外三关和外三重选穴简单,穴位操作方便,作为防治乳腺增生症的常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孙建军[10](2018)在《严重乳腺增生症患者行皮下乳腺切除术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严重乳腺增生症患者行皮下乳腺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严重乳腺增生患者76例,分组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为基准。实施传统保守治疗的38例患者为参照组,实施皮下乳腺切除术的38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对总体治疗效果进行判定。结果经实施皮下乳腺切除术、传统保守治疗,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97.4%)高于参照组(78.9%),组间差异经证实后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严重乳腺增生患者采用皮下乳腺切除术,治疗效果理想,同时可以降低复发率,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二、乳腺增生症的保守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增生症的保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深刺会阴穴联合揿针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病例采集表 |
附录 B 治疗前乳腺增生病的观察指标 |
附录 C 治疗后乳腺增生病的观察指标 |
综述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于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
1. 病名及历史沿革 |
2. 病因病机 |
3. 治疗方法 |
综述二 乳腺增生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
3. 病因及病理机制 |
4. 乳腺的解剖关联 |
5. 治疗 |
综述三 偶刺的认识与进展 |
1. 偶刺的由来 |
2. 偶刺法的现代发展与延伸 |
3. 偶刺法的临床发挥 |
4. 偶刺法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性指标 |
2.4 观察方法 |
2.5 数据分析 |
3. 研究数据 |
3.1 基本资料 |
3.2 治疗前后变化 |
3.3 随访效果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5. 脱落情况记录 |
6. 研究结果 |
7. 分析与讨论 |
7.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7.2 针刺手法及部位的选择 |
7.3 相关因素分析 |
8. 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乳腺良性疾病患者门诊就医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量的计算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质量控制 |
1.6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的分布情况 |
2.2 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的主诉与超声检查结果 |
2.3 乳腺良性疾病患病与转归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2.4 不规范就医行为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2.5 乳腺良性肿瘤的误诊情况 |
2.6 乳腺良性疾病继发或合并乳腺癌的患者就医行为差异分析 |
3.讨论 |
3.1 常见乳腺良性疾病及分布情况 |
3.2 乳腺结节患者的诊断评估 |
3.3 绝经后肥胖与乳腺疾病的相关性 |
3.4 不规范就医行为及其对病情转归的影响 |
3.5 乳腺良性疾病的误诊以及过度医疗现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良性疾病概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热敏灸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
2、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与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1.7 技术路线 |
1.8 质量的控制 |
1.9 数据的录入管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实验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指标 |
2.5 不良反应的记录与评价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积分 |
3.3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乳房肿块硬度的积分 |
3.4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乳房肿块的范围积分 |
3.5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块大小积分 |
3.6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伴随症状积分 |
3.7 治疗前后患者E2 水平变化 |
3.8 治疗前后血清PRL水平变化 |
3.9 治疗前后血清P水平变化 |
3.10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 |
3.1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伴随症状疗效 |
3.12 热敏腧穴及热敏规律总结 |
3.13 试验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4 讨论 |
4.1 立题依据 |
4.2 选择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依据 |
4.3 选择中成药逍遥丸作为对照的依据 |
4.4 个人对热敏灸的理解 |
4.5 结果分析 |
4.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个人简历 |
(5)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乳腺增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医学认识 |
二、现代医学认识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
四、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六、脱落标准 |
七、中止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随机分组 |
二、治疗方法 |
三、疗效评价 |
四、质量控制 |
五、依从性保障 |
六、患者随访 |
七、受试者权益保护 |
八、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基线资料 |
一、一般情况比较 |
二、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
三、黄体期激素水平比较 |
第二节 治疗结果 |
一、主要疗效比较 |
二、次要疗效比较 |
三、客观指标比较 |
四、安全性评定 |
五、远期疗效观察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理论探讨 |
一、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选择 |
二、乳三针治疗 |
三、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 |
四、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 |
五、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 |
第二节 结果及分析 |
一、研究结果 |
二、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6)柴贝玄夏汤治疗甲状腺结节合并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甲状腺结节与乳腺增生症西医研究 |
1.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2 西医治疗方法 |
2 甲状腺结节与乳腺增生症中医研究 |
2.1 病因与病机 |
2.2 中医治疗方法 |
3 甲状腺结节与乳腺增生症相关性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终止试验标准 |
2.6 脱落标准与处理 |
2.7 剔除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治疗方案 |
3.2 药品来源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项目 |
4.2 疗效指标 |
4.3 安全性指标 |
5 疗效标准 |
5.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5.2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7 统计方法 |
8 结果 |
8.1 基线比较 |
8.2 疗效指标比较 |
8.3 安全性分析 |
9 讨论 |
9.1 立论依据 |
9.2 组方分析 |
9.3 小金胶囊运用分析 |
9.4 临床疗效分析 |
9.5 机理探讨 |
9.6 思考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中西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保守治疗 |
1.1 推拿联合外用药疗法 |
1.2 针灸疗法 |
1.3 红光治疗 |
1.4 火针治疗 |
1.5 药物治疗 |
1.5.1 中药治疗 |
1.5.2 西药治疗 |
1.5.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 手术治疗 |
3 小结 |
(8)皮下乳腺切除术治疗严重乳腺增生症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9)董氏奇穴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进展 |
1.1 乳腺与经络循行的关系 |
1.2 乳腺增生症的病因病机分析 |
1.3 传统中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进展 |
2.1 乳腺增生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
2.2 病理机制的认识 |
2.3 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
2.4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进展 |
3 中西医结合疗法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试验观察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注意事项 |
2.4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统计学处理 |
2.7 脱落病例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
4 安全性观察 |
5 伦理原则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研究结果分析 |
1.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
1.2 课题临床数据比较 |
1.3 临床疗效分析 |
2 治疗方案探讨 |
2.1 董氏奇穴渊源 |
2.2 董氏奇穴的特点 |
2.3 董氏奇穴刺法特点 |
2.4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的取穴原则的差异 |
2.5 外三重与外三关 |
3 疑点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严重乳腺增生症患者行皮下乳腺切除术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乳腺增生症的保守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刺会阴穴联合揿针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D]. 董媛斐.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家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乳腺良性疾病患者门诊就医的现状调查[D]. 赵保双.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热敏灸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D]. 王瑶.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马碧霞(MAH PIK HSI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柴贝玄夏汤治疗甲状腺结节合并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D]. 俞烨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中西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研究概况[J]. 谢赛凤,付丽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02)
- [8]皮下乳腺切除术治疗严重乳腺增生症的疗效分析[J]. 王海星. 中国社区医师, 2018(23)
- [9]董氏奇穴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D]. 苏佩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严重乳腺增生症患者行皮下乳腺切除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 孙建军.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