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旅客运输、行包专列运输资金清算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孙玉国[1](2016)在《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的取得与清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运输企业具有网络型产业的特征,中国铁路总公司受国家委托,对中国境内的铁路运输企业及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并对国家铁路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会计核算。铁路运价实行全国统一运价(合资公司、地方铁路除外)模式,铁路总公司受国家物价部门的委托与批准,对境内铁路运价统一制定与管理。铁路日常生产经营由总公司、铁路局、站段三级参与并完成,财务会计核算实行总公司、路局两级法人独立核算模式。本文分析了铁路运输进款收入的取得与构成,阐释了铁路运输进款收入的清算,提出了运输收入核算的对策。
杨正泽[2](2015)在《高速铁路的国民经济属性及投资效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铁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革命性影响,高速铁路已成为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高速铁路运输服务作为准公共性产品,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且随着高速铁路网络规模的扩大,其潜在溢出效益愈加突出。然而,在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进程中,关于投资效益及风险、企业财务效益、国民经济溢出效益以及与城镇化间交互关系等基础性问题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促进高速铁路平稳持续地发展。为此,本文以高速铁路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对高速铁路投资、建设、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的经济问题展开研究,为高速铁路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高速铁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属性研究。从基础设施内涵入手,从继承的角度对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属性进行分析,并结合高速铁路技术特征,定位高速铁路为国民经济重大基础设施,是铁路客货运输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合理分工的结果,是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2)高速铁路投资效益及风险研究。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对高速铁路投资效益进行深入分析,高速铁路发展在地缘政治、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等五方面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而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同时,对于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投资风险问题,从社会风险、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和管理风险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3)高速铁路与城镇化进程互动关系研究。从城镇化对高速铁路提出的现实需求和高速铁路对城镇化影响两个角度来阐述高铁与城镇化的互动作用机理,快捷的客运系统是城镇化对运输能力和效率提出的基本要求;另外,基于图论理论构建以广义距离取代欧氏距离构建离散加权Voronoi图的方法,分析高速铁路对沿线中心城市辐射域影响范围。(4)高速铁路企业财务效益研究。根据我国高速铁路运营管理模式及作业流程,基于作业成本法构建高速铁路作业成本及经济效益核算模型,为高速铁路的企业财务效益核算提供技术手段,并以京沪高速铁路为对象进行案例分析,计算高速铁路的企业财务效益,并对运价、运量、动车组的使用时间等因素进行了灵敏度分析。(5)高速铁路国民经济溢出效益研究。构建旅客时间价值节省、既有线货运能力提升等量化模型及溢出效益指标体系,基于“有无对比”分析方法,对有无高速铁路条件下的溢出效益进行量化分析,并以京沪高速铁路为对象进行案例分析,从旅客时间价值节省、既有线货运能力提高、城镇化率、就业效应等方面进行溢出效益评价。
王淑华[3](2014)在《铁路运输客运业务内部清算定价机制研究》文中指出2013年3月,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成立并全面承担企业职责,标志着国有铁路改革的大幕全面拉开。同时,铁道部提出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依法合规进入铁路领域的规划。在这样的开放背景下,形成一套合理的内部清算价格定价机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清算价格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的铁路运输内部清算定价体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保证运输企业能够按清算规则取得与运输数量和质量相对应的进款收入;二是保证各运输企业相互提供服务的运输成本能够得到合理补偿。随着旅客运输清算系统的投入运行和不断完善,现行清算方法已经能够较好地解决客运进款的合理分配,但是由于其对客运业务作业链的划分并不合理,导致铁路运输企业间相互提供服务按作业清算时运输成本补偿并不完善。基于上述现状,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方法针对铁路运输客运业务内部清算定价机制进行研究。在重视迎合市场、遵循企业总体战略、兼顾公平和效益的总原则下,对客运业务作业链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划分,将全部清算内容划分为代理服务、站(场)服务、线路及设施服务、牵引服务、运载工具服务及综合服务等六块内容,每块清算内容又包含若干清算项目,总计17个清算项目,并在综合考虑其清算特点、发生频率以及交易的普遍性程度等因素后确定其内部转移定价方法,最终确定采用市场基础定价项目1项,协议定价项目3项,成本基础定价13项,其中变动成本定价2项,实际成本定价11项,最终建立起新的铁路运输客运业务内部清算定价机制,并对各清算项目的清算单价指标体系作了界定。最后在总结本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十分有价值但本文尚未研究的问题,希望对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陈子忻[4](2013)在《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增值税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11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启动了营业税改革,率先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2013年7月1日起将在全国推行。在本次交通运输业改革试点中,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的特殊性,不能割裂单纯以区域为单元进行试点,故不在本次的改革试点范围内。但是,铁路运输企业的营业税改革将是此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也数次强调了适时将铁路运输纳入行业试点范围内。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研究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增值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借鉴了国外交通运输业的经验和启示,详细分析了我国铁路运输业改征增值税面临的特殊问题,对具体的税制要素和操作模式进行了周详的考虑和谨慎的设计,更沿袭试点办法和行业特点提出了税收优惠的政策建议,随后研究了税制改革后可能带来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最后从促进行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在我国结构性减税的大背景下,适时将铁路运输由征收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能够完善我国增值税链条,增强铁路运输企业活力,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但由于铁路运输业的体制改革刚刚开始,税改过程应慎之又慎,鉴于铁路运输主干的地位,应极力避免重复纳税和税负增加的负面效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铁路运输生产现有管理体制的冲击。
祝祖强[5](2011)在《基于网络型产业规制理论的中国铁路收入清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网络型产业的铁路运输企业在我国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一方面,铁路运价是全国平均运价;另一方面,铁路局作为国有铁路的经营主体,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独立经营权,其产品生产和销售不能完全由本企业独立完成,铁路局之间实质上成为一种准同盟关系。基于上述因素,我国铁路运输收入的实现,一部分可以从市场直接取得,还有一部分则需要通过清算取得。所以,如何公平、合理、规范地确定收入清算办法,就成为铁路运输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网络型产业规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网络型产业放松规制的趋势及企业行为、重建规制的途径。其次,本文对价格规制的基本方法,我国铁路运价的规制的现状和特点,以及我国铁路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输企业的经营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我国铁路运输收入清算办法的制度变迁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同时,还对其他网络型产业和国外一些国家的收入清算办法作了介绍和评述。这是设计的新的清算办法须考虑的前提条件和影响因素。最后,本文在以上论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够实现客运、货运、路网分账核算的清算办法。本文提出的“客运、货运、路网分账核算”的清算办法,其主要内容是:客运和货运的营业收入直接从市场取得,并向路网支付相关费用;路网向客运和货运提供服务,并按服务内容清算,以此作为路网的营业收入。同时,论文还根据新的清算办法的内容,设计了如何计算铁路局营业收入的基本方法和指标体系。文中还同时分析了该办法中的关键和难点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和办法。“客运、货运、路网分账核算”清算办法的研究,其重要意义在于将解决铁路运输企业长期以来客运、货运、路网不能独立核算盈亏的局面,为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准备。本文创新点主要包括:首次用网络型产业规制理论来研究中国铁路运输收入清算问题;运用规制理论来解释铁路运输收入清算的必要性和前提条件;提出铁路运输收入清算办法是政府对铁路运输企业进行规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所确定的各种清算单价和服务付费标准也是一种价格规制;提出了能够实现客运、货运、路网分账核算的新清算办法,该办法解决了铁路运输企业长期以来客运、货运、路网不能独立核算盈亏的问题。
陈楠[6](2007)在《我国铁路网运分离式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中国铁路经营效率持续低下,市场份额日益降低,其发展滞后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面对世界各国铁路产业纷纷放松规制进行改革重组的浪潮和中国经济的转型改革,选择怎样的管理体制才更适合中国铁路的特点和现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总结了中国铁路的技术、经济、社会特性,现状与现阶段体制改革的难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选择“网运分离”改革模式的原因。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铁路内引入竞争也成为可能。通过分析“网运分离”式改革经济上的有效性,管理上的有利性,并比较了改革前后社会总体利润得出“网运分离”式的铁路改革是可行的。从各国已进行的改革可以看出铁路重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也应该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在改革初期选择货网一体,客货分离的部分网运分离模式,在公司的设置上要保持主要铁路干线的完整性;待条件成熟后再实现彻底网运分离的远期目标。本文还通过建立部分网运分离的经济学模型,分析得出企业的发展方向是竞争与合作共存。然后提出了“自下而上”的产权改革与“自上而下”的规制改革同时进行的改革逻辑,以及“两步走”的实施步骤,并对保障改革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通过对铁路行包运输改革的案例分析,验证了“网运分离”的有效性,分析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新中铁快运的发展给出了一些建议。
李岱安[7](2006)在《我国铁路路网成本与定价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铁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运输大动脉,是网络性特点十分强的运输方式。铁路路网设施上的客货混跑及跨路跨企业的过轨运输十分普遍,路网设施使用补偿、路网成本计算和定价等始终是铁路过轨运输的重要经济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铁路实行政企合一、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制,国家铁路是一个企业,整体计算盈亏,过轨运输市场化补偿和清算问题一直不明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过程中,随着铁路运输投资和经营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独立分账经济核算体系使得铁路路网设施的成本及价格计算和制定问题更加突出,将成为我国铁路走市场化道路上重要而紧迫的经济问题之一。论文归纳分析了国内外铁路在成本与运价、路网成本与路网价格计算和制定方面的理论实践,揭示出目前我国铁路在成本与价格计算制定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思考和借鉴;在归纳和分析了有关成本补偿、价格计算一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深化研究分析了铁路路网成本特性、路网及路网价格的市场属性,提出了我国铁路路网价格计算原理、流程和模型;论文还对铁路法定成本和资本成本与定价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采集大量现场实际数据,按照所建立的价格计算模型,进行了路网成本与价格具体项目的计算,并与现行方案进行比较分析。论文还对路网价格制定的规范化、制度化提出相应的研究意见。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铁路路网设施具有行业垄断性,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路网成本具有公共性,路网价格应属于政府管制价格。铁路路网设施价格的形成与铁路客货运价紧密关联,与铁路及铁路路网的经营管理体制密切相关,也受到路网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的影响。实行平均成本的路网价格计算制度,采取成本加成法和路网若干年度成本平均计算路网价格。针对我国铁路路网客货运混跑比重大的现实,采用相同的原理和方式分别计算客运、货运路网使用价格是必要的。按客货运列车收入的负担能力去制定不同等级列车的路网使用价格,其理论不足,而应按列车对路网耗费或占有价值的大小去计算不同列车的路网使用价格,例如客运列车按时段的路网分档价格。论文最后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内容,包括铁路路网设施定价的成本基础和计算方法的拓展、路网分类分档和比价系数的深化、价格修正指数的建立、环境成本的考量、两步制成本价格计算的深化以及制度立法的完善等方面进一步研究。
陶思宇[8](2006)在《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研究及其计算机实现》文中认为铁路旅客列车的开行方案是铁路旅客列车运营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在客流计划的基础上,以运输市场为导向,确定铁路旅客列车的运行区段、运行路径、列车种类及开行对数。 如何制订一个合理的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是铁路旅客运输面临的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涉及方方面面许多因素,尤其在当前客运市场多变情况下,追求客运经济效益的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决策的难度增大,因此只有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手段和数学方法用于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设计,改变铁路客运经营观念,重视对客运市场信息的收集、积累与分析,合理确定系统中的参数值,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型的运算结果,结合专家的经验知识,达到铁路客运组织科学、合理、有效的目标,才能真正发挥铁路在全国客运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本文对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计算表达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其进行层次关系和权重分析,选取了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通过指标的选取得到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计算方法,利用此方法分别对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分类别的进行了阐述和做以算例,最后得到一些结论。文章还利用统计分析中的矩阵分析法对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且得到了一些结论。最后对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做以主要功能介绍。
于川[9](2006)在《铁路财务制度建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的若干问题》文中研究指明落实铁道部《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的实施意见》,铁路财务制度的建设必不可少。现行铁路运输财务体制已初步形成可以满足运输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求的基础制度,铁路旅客运输、专业运输和一般货物运输中的部分货物已按市场化原则实行清算。进一步研究解决铁路财务有关制度、完善铁路财务清算办法、改革铁路运价体制等十分重要。
韩冬梅[10](2005)在《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界或是实业界,对于全面预算管理依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这也大大限制了预算管理在铁路运输企业管理领域作用的发挥。为此,笔者结合对预算管理理论的研究和一些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实践,选择了铁路运输企业如何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界定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和特征,阐述了国内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历程和我国企业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的状况,分析了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和局限性,并论述了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模式及其运行。主要从全面预算目标的设定、全面预算的编制分析了预算计划运作子系统的运行;从预算的实时控制、预算执行中的分析和预警、预算的反馈分析了预算分析控制子系统的运行;从预算评估模型的建立、预算考核的方法和激励方式分析了预算评估考核子系统的运行。最后,结合某铁路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实践,分析了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可行性和不足。 纵观全文,文章运用了理论、实证等研究方法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是对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构建、运行、实践,最后得出一些结论和建议。
二、2001年旅客运输、行包专列运输资金清算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旅客运输、行包专列运输资金清算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的取得与清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铁路运输进款收入的取得与构成 |
二、铁路运输进款收入的清算 |
三、运输收入核算的探讨 |
(2)高速铁路的国民经济属性及投资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高速铁路投资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溢出效应 |
2.1.1 城镇化对高速铁路的需求 |
2.1.2 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2.2 高速铁路投资经济效益 |
2.2.1 高速铁路企业成本核算 |
2.2.2 高速铁路企业经济效益 |
2.3 高速铁路投资风险及防范 |
2.4 本章小结 |
3 高速铁路的国民经济属性及定位 |
3.1 铁路行业的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属性 |
3.1.1 铁路行业的先行基础性 |
3.1.2 铁路行业的网络性 |
3.1.3 铁路行业的准公共性 |
3.1.4 铁路行业的外部性 |
3.1.5 铁路行业的垄断性(公益性)与经营性 |
3.2 高速铁路对铁路属性的继承性 |
3.2.1 高速铁路是铁路技术发展的革新 |
3.2.2 高速铁路是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
3.2.3 高速铁路是铁路运输专业化分工的体现 |
3.2.4 高速铁路的新特性 |
3.3 高速铁路的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属性 |
3.3.1 高速铁路的运输属性 |
3.3.2 高速铁路的社会经济属性 |
3.4 高速铁路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
3.4.1 高速铁路是新兴产业 |
3.4.2 高速铁路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 |
3.5 本章小结 |
4 高速铁路投资效益与风险分析 |
4.1 高速铁路投资社会效益 |
4.1.1 高速铁路发展对地缘政治的影响 |
4.1.2 高速铁路发展利于金融安全 |
4.1.3 高速铁路建设利于能源安全 |
4.1.4 高速铁路发展利于推动城镇化建设 |
4.1.5 高速铁路利于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
4.2 高速铁路投资经济效益 |
4.2.1 高速铁路规模经济效益 |
4.2.2 高速铁路范围经济效益 |
4.2.3 高速铁路网络经济效益 |
4.2.4 高速铁路经济收益模型 |
4.3 高速铁路投资风险分析及对策 |
4.3.1 高速铁路风险的内涵 |
4.3.2 高速铁路的风险分析 |
4.3.3 高速铁路风险应对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5 高速铁路与城镇化的互动作用机理 |
5.1 引言 |
5.2 城镇化对高速铁路的需求 |
5.2.1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运输需求 |
5.2.2 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的运输方式选择 |
5.2.3 城镇化过程中旅客对高速铁路的需求特征 |
5.2.4 高速铁路与城镇化的适应性分析 |
5.3 高速铁路对中心城市辐射域的影响 |
5.3.1 城市辐射域研究概述 |
5.3.2 基于广义距离的离散加权Voronoi图构建方法 |
5.3.3 基于不同类型Voronoi图的中心城市辐射域分析 |
5.3.4 高速铁路对中心城市辐射域的影响模拟 |
5.4 本章小结 |
6 高速铁路的企业财务效益研究 |
6.1 高速铁路的企业财务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
6.1.1 高速铁路的企业财务成本影响因素 |
6.1.2 高速铁路的企业收入来源及影响因素 |
6.2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速铁路企业财务成本核算方法研究 |
6.2.1 作业成本法简介 |
6.2.2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速铁路企业财务成本核算 |
6.3 高速铁路的企业收入及财务效益 |
6.4 高速铁路的企业财务效益案例分析 |
6.4.1 京沪高速铁路概况 |
6.4.2 京沪高速铁路运量预测 |
6.4.3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京沪高速铁路成本核算 |
6.4.4 京沪高速铁路的运营收入及财务效益 |
6.4.5 京沪高速铁路财务效益的灵敏度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高速铁路的国民经济及社会溢出效益 |
7.1 高速铁路的国民经济及社会溢出效益定性分析 |
7.2 高速铁路的国民经济及社会溢出效益定量分析方法与模型构建 |
7.2.1 “有无对比”分析方法 |
7.2.2 定量分析指标的选取及计算模型 |
7.2.3 “无”高速铁路情景下的经济预测模型 |
7.3 高速铁路国民经济及社会溢出效益的宏观经济因素 |
7.3.1 高速铁路客运市场培育期的考虑 |
7.3.2 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背景的考虑 |
7.4 高速铁路国民经济及社会溢出效益案例分析 |
7.4.1 旅客时间价值节省效益 |
7.4.2 既有线货物运能的溢出效益 |
7.4.3 就业效应 |
7.4.4 城市化率的溢出效益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研究内容 |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铁路运输客运业务内部清算定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论文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论文技术路线 |
1.3 本文创新点 |
2 铁路客运清算定价机制构建相关理论和研究 |
2.1 铁路客运清算定价机制构建原则相关理论 |
2.1.1 作业成本法理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1.3 权变理论 |
2.2 铁路客运清算定价方法相关研究 |
2.2.1 成本基础转移定价法相关研究 |
2.2.2 市场基础转移定价法研究 |
2.2.3 协议转移定价法研究 |
2.2.4 铁路运输清算单价研究 |
3 铁路客运内部清算方法回顾 |
3.1 铁路客运内部清算方法变迁 |
3.2 现行铁路客运内部清算方法简介 |
3.2.1 客运收入进款清算 |
3.2.2 专业运输收入进款清算 |
3.2.3 其他运输收入进款清算 |
3.2.4 提供服务收入清算 |
3.3 现行铁路客运内部清算方法评述 |
4 铁路客运内部清算定价新机制构建 |
4.1 铁路客运内部清算定价新机制构建原则 |
4.1.1 重视迎合市场 |
4.1.2 遵循企业总体战略 |
4.1.3 兼顾公平和效益 |
4.2 铁路客运内部清算定价新机制指标构建 |
4.2.1 铁路客运作业链划分 |
4.2.2 铁路客运内部清算定价方法对比 |
4.2.3 铁路客运内部清算定价指标构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增值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 |
2 国外征收增值税的实践及启示 |
2.1 增值税扩围的理论综述 |
2.2 国外铁路运输业增值税的实践 |
2.2.1 增值税类型的选择 |
2.2.2 国外铁路运输业的纳税主体 |
2.2.3 国外铁路运输业的增值税税率 |
2.2.4 国际运输劳务及其相关劳务的增值税 |
2.2.5 从事国际运输工具自用和途中消耗物资的征纳情况 |
2.2.6 纳税时间和地点的选择 |
2.2.7 纳税服务 |
2.3 对我国铁路营业税改革的启示 |
3 我国铁路运输业改征增值税面临的特殊问题 |
3.1 铁路运输业的特殊性 |
3.2 铁路运输业增值税税制要素设计的特殊性 |
3.2.1 纳税主体的特殊性 |
3.2.2 计税销售额的特殊性 |
3.2.3 进项税额的特殊性 |
3.3 发票管理的特殊性 |
3.3.1 铁路运输票据的特点 |
3.3.2 铁路运输票据改革的难点 |
3.4 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 |
3.5 对现有管理体制的冲击 |
4 铁路运输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方案设计 |
4.1 征税对象分析 |
4.2 纳税主体及操作模式 |
4.2.1 第一种方案 |
4.2.2 第二种方案 |
4.2.3 第三种方案 |
4.2.4 第四种方案 |
4.2.5 方案选择 |
4.3 税率分析 |
4.4 应税收入 |
4.4.1 第一种方案 |
4.4.2 第二种方案 |
4.4.3 方案选择 |
4.5 进项税额分析 |
4.5.1 线路资产分析 |
4.5.2 集中采购物资分析 |
4.5.3 进项税额分劈分析 |
4.6 发票管理分析 |
4.6.1 客运票据税改方案 |
4.6.2 货票、包裹票、快运单据税改方案 |
4.6.3 通用票据税改方案 |
4.6.4 字发票税改方案 |
4.7 小结 |
5 税收优惠 |
5.1 延续营业税税收优惠的精神 |
5.2 延续税改试点税收优惠精神 |
5.3 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 |
6 可能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6.1 对铁路运输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
6.2 对铁路清算系统的影响 |
6.3 对铁路会计处理的影响 |
6.3.1 基层站段 |
6.3.2 铁路局 |
6.3.3 总公司 |
7 结论及展望 |
7.1 本文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本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网络型产业规制理论的中国铁路收入清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本文主要内容和逻辑框架 |
1.2.1 本文主要内容 |
1.2.2 本文逻辑框架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2 网络型产业规制理论综述 |
2.1 网络型产业规制的基本理论 |
2.1.1 规制及经济性规制概述 |
2.1.2 网络型产业的基本特性分析 |
2.1.3 网络型产业的政策选择:政府规制与市场竞争 |
2.2 网络型产业规制的进一步探讨:放松规制与企业行为 |
2.2.1 放松规制的原因 |
2.2.2 放松规制中的企业非有效竞争行为 |
2.3 网络型基础产业重建规制的途径和内容 |
2.3.1 重建规制的必要性 |
2.3.2 规制重建的基本途径 |
2.3.3 重建规制的内容 |
2.4 网络型产业价格规制的基本方法 |
2.4.1 价格水平的规制 |
2.4.2 价格结构的规制 |
3 中国铁路的基本经济特征及运价规制分析 |
3.1 铁路运输产业的基本特性 |
3.1.1 铁路运输产业是典型的网络型产业 |
3.1.2 铁路运输产业的普遍服务性 |
3.1.3 铁路运输产业具有复杂的属性 |
3.1.4 铁路运输产业具有外部性 |
3.2 中国铁路具有独特的经营管理体制 |
3.2.1 中国铁路经营管理体制的独特性 |
3.2.2 铁道部对铁路局的宏观调控与监督 |
3.3 铁路运输企业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
3.3.1 铁路局作为经营主体的经营责任和权利 |
3.3.2 铁路运输企业之间是一种特殊的战略联盟关系 |
3.4 我国铁路运价规制分析 |
3.4.1 铁路运输价格管理权限 |
3.4.2 铁路运价制度的基本内容 |
4 铁路运输收入清算办法变迁及分析 |
4.1 铁路运输收入清算办法沿革 |
4.2 现行收入清算办法:"收入来自市场,旅客运输、专业运输承运结算,普通货运分段计算,提供服务相互清算" |
4.3 对铁路运输收入清算办法的评价 |
5 其他网络型产业收入清算和国外铁路清算经验的借鉴 |
5.1 我国国内民航、电信产业收入清算 |
5.1.1 我国国内民航收入清算 |
5.1.2 我国电信资费及网间清算 |
5.2 国外铁路清算经验 |
5.2.1 瑞典、芬兰铁路基础设施收费模式 |
5.2.2 美国铁路运价划分及运输收入清算 |
5.2.3 对我国铁路运价及清算改革的启示和借鉴 |
6 新铁路运输收入清算办法的构建 |
6.1 铁路运输收入清算办法制定的基本前提和原则 |
6.2 客运、货运、路网分账核算"清算办法 |
6.3 "客运、货运、路网收入分账核算"新清算办法的预期效果 |
6.4 新清算办法实施中将遇到的难点问题分析及建议 |
7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我国铁路网运分离式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铁路重组模式综述 |
1.3.2 铁路体制改革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基本结构 |
第二章 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相关理论基础 |
2.1 铁路产业的相关概念及特性 |
2.1.1 铁路产业的经济特性 |
2.1.2 铁路产业的社会特性 |
2.1.3 铁路产业的技术特性 |
2.2 交易费用理论 |
2.2.1 交易费用的定义 |
2.2.2 交易费用理论的主要观点 |
2.2.3 交易费用理论对铁路改革的解释 |
2.3 可竞争市场理论与有效竞争状态 |
第三章 各国铁路改革的经验及我国铁路的现状和问题 |
3.1 各国铁路改革的经验 |
3.1.1 各国铁路重组的总体情况与特点 |
3.1.2 美国铁路的改革 |
3.1.3 日本铁路的改革 |
3.1.4 各国铁路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
3.2 我国铁路的经营现状 |
3.3 我国铁路运输业体制改革的历程 |
3.4 我国铁路管理体制现存的问题 |
第四章 中国铁路“网运分离”式管理体制的构建 |
4.1 我国铁路改革选择“网运分离”的原因 |
4.2 我国铁路实施“网运分离”的约束条件 |
4.2.1 宏观经济因素方面 |
4.2.2 制度因素方面 |
4.2.3 市场经济因素方面 |
4.3 我国铁路实施“网运分离”的可行性分析 |
4.3.1 技术层面的可行性 |
4.3.2 经济层面的可行性 |
4.3.3 管理层面的可行性 |
4.3.4 社会层面的可行性 |
4.4 我国铁路“网运分离”式管理体制的构建 |
4.4.1 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
4.4.2 管理体制改革框架设计 |
4.4.3 部分网运分离模式的模型研究 |
4.4.4 模型的分析与推论 |
4.5 我国铁路进行“网运分离”改革的逻辑与实施步骤 |
4.6 我国铁路实施“网运分离”的建议 |
第五章 “网运分离”在铁路行包运输中的案例分析 |
5.1 中国铁路行包运输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 |
5.2 铁路行包运输产权与组织结构的变化 |
5.3 铁路行包运输改革的绩效分析 |
5.4 对新中铁快运发展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我国铁路路网成本与定价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s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 铁路市场化发展改革大趋势的要求 |
2. 路网过轨成本及价格是重大的铁路经济问题 |
1.2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 |
2. 我国铁路路网成本与定价实践的回顾 |
2.1 铁路“三统”经管模式 |
2.1.1 铁路的经济特征和地位 |
1. 铁路运输的特点特征分析 |
2. 我国铁路运输主力军的市场地位分析 |
2.1.2 铁路与国家的经济关系 |
2.1.3 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现状 |
1. 现状剖析 |
2. 铁路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
2.1.4 “三统”经管模式的内容 |
2.2 统一的成本管理 |
2.2.1 成本管理核算制度的变迁 |
2.2.2 路网的部门经核模式 |
2.2.3 成本计算的回顾及最新进展 |
2.3 政府管控的价格 |
2.3.1 国家对铁路运价的控制 |
2.3.2 部控路网及企业间的服务清算价格 |
3. 欧美铁路路网成本与定价实践 |
3.1 欧洲铁路路网成本及其价格计算 |
3.1.1 总的情况 |
1. 产生背景 |
2. 概念和条件 |
3.1.2 边际成本法 |
1. 主要理论及模型 |
2. 瑞典和芬兰铁路的应用实例 |
3.1.3 调整平均成本法 |
1. 法国铁路制定简况 |
2. 德国铁路制定情况 |
3.1.4 英国模式 |
1. 网运模式概况 |
2. 理论观点 |
3. 方法分析 |
4. 应用实践 |
3.2 日本、美国铁路路网成本及其价格计算 |
3.2.1 日本铁路分类管理及路网付费计算 |
3.2.2 美国铁路成本计算及其价格制定 |
1. 背景情况 |
2. 成本核算与管理 |
3. 统一成本计算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4. 运价及清算价格的制定和管理 |
5. 客运公司路网付费的思路和方法 |
4. 分析与借鉴 |
4.1 目前我国铁路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
4.1.1 现象与不足 |
1. 成本补偿及计算方面 |
2. 价格制定方面 |
4.1.2 原因分析 |
1. 观念和体制上 |
2. 理论和方法上 |
4.2 启示与对策 |
4.2.1 分析归纳 |
1. 环境与制度方面 |
2. 计算思路与方法方面 |
4.2.2 思考与对策 |
1.启示分析 |
2. 对策意见 |
5. 路网成本与定价方法的分析选定 |
5.1 路网的非竞争性分析 |
5.1.1 路网的经济特性 |
1. 路网的规模经济分析 |
2. 路网成本劣加性分析 |
5.1.2 路网的垄断性与竞争性 |
1. 有关市场垄断与竞争的论述 |
2. 铁路垄断性与竞争性分析 |
3. 认识和结论 |
5.1.3 垄断的管制定价 |
1. 商品市场价格形成和实现 |
2. 管制价格的形成和实现 |
3. 价格管制和政府补贴 |
5.2 路网成本补偿与计算 |
5.2.1 成本的本质、功用及若干范畴的比较 |
1. 成本本质的“代价说”与“价值转移说” |
2. 成本的补偿和定价功能 |
3. 经济学与会计学对企业成本若干范畴的理解 |
5.2.2 定价的成本及成本计算 |
1. 定价成本的内涵规范 |
2. 价格计算中的成本范畴运用 |
3. 成本的经济计算与财务核算 |
5.2.3 铁路法定成本与定价 |
1. 概念及意义 |
2. 建立与应用 |
5.2.4 铁路资本成本与定价 |
1. 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
2. 铁路资本及负债结构分析 |
3. 资本成本在路网成本和价格中的计量 |
5.2.5 路网成本补偿与路网价格 |
1. 统一地看待成本形成与补偿 |
2. 成本补偿与资本保全和资产保值增值 |
3. 路网补偿手段和范围界定 |
5.3 路网定价的方式选定 |
5.3.1 定价的影响因素及方式方法 |
1. 定价影响因素分析 |
2. 定价的方式方法 |
5.3.2 路网平均成本定价制度 |
1. 政府管理的路网价格 |
2. 路网实行平均成本定价制度 |
5.3.3 路网价格的相关分析 |
1. 路网价格与运价的关系 |
2. 路网能力与成本定价 |
3. 路网统一价与分区价 |
6. 路网成本与价格的计算 |
6.1 路网成本的规范及计算 |
6.1.1 路网资产的界定 |
1. 界定的尺度 |
2. 路网资产的范围及内容 |
6.1.2 路网成本的范围及内容 |
1. 路网成本的涵义及范围 |
2. 路网成本的项目内容 |
6.1.3 路网成本的影响因素及客货负担 |
1. 变动因素分析 |
2. 路网成本的客货分担计算 |
6.2 路网成本与价格的计算 |
6.2.1 计算的影响因素及原则 |
1. 影响因素分析 |
2. 计算原则 |
6.2.2 价格分类及计算模型设计 |
1. 计算前提与分类 |
2. 单费制和计算模型设计 |
6.2.3 具体项目价格水平的计算 |
1. 线路等级的确定 |
2. 成本和价格水平的计算 |
7.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内容 |
7.1 研究内容的落实建议 |
7.1.1 对现行做法的改善建议 |
1. 体制与制度层面 |
2. 数据及处理技术与方法层面 |
7.1.2 规范计算与制定的建议 |
1. 价格制定的主体 |
2. 制定与调整的规范 |
3. 正点与安全的保障 |
7.2 论文主要结论和贡献 |
1. 主要结论 |
2. 主要贡献 |
7.3 需要深化研究的内容 |
1. 定价的成本基础和计算方法的拓展研究 |
2. 分类分档和比价系数的深化研究 |
3. 价格修正指数建立的研究 |
4. 环境成本的考量和研究 |
5. 两部制成本和价格计算的深化研究 |
6. 深入制度立法的完善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研究及其计算机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作用 |
1.1.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1.3 本文研究的作用 |
1.2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及其经济效益评价研究概述 |
2.1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简介 |
2.1.1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编制的重要性 |
2.1.2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内容 |
2.1.3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形成的过程 |
2.2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制定及优化的基本原则 |
2.3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研究现状 |
2.3.1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的研究 |
2.3.2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计算机辅助系统的研究 |
2.4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2.4.1 实算法 |
2.4.2 单位成本法 |
2.4.3 边际利润法 |
2.4.4 支出率法 |
2.4.5 作业成本法 |
第三章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分析及构建 |
3.1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
3.1.1 运输收入 |
3.1.2 铁路旅客列车成本 |
3.1.3 税金 |
3.1.4 其他业务利润 |
3.1.5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3.2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相关指标的计算表达式 |
3.2.1 客运收入计算 |
3.2.2 客运成本费用的计算 |
3.2.3 税金的计算 |
3.2.4 客运利润的计算 |
3.3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关系和权重分析 |
3.3.1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层次关系 |
3.3.2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 |
3.4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的选取 |
3.4.1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影响因素的确定 |
3.4.2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的度量 |
3.5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流程和数据来源表 |
3.5.1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流程 |
3.5.2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计算的基础数据表 |
第四章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计算方法研究 |
4.1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计算方法和基本原理 |
4.2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计算方法和基本原理的说明 |
4.3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类别 |
4.3.1 图定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特点 |
4.3.2 临时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特点 |
4.4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算例 |
4.4.1 图定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算例 |
4.4.2 图定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经营结果分析 |
4.4.3 临时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算例 |
4.4.4 临时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经营结果分析 |
4.5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结论 |
第五章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影响因素的矩阵分析法 |
5.1 统计分析中的矩阵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5.1.1 矩阵的对角均差 |
5.1.2 双因素积指标的矩阵分析法 |
5.1.3 积和指标的矩阵分析法 |
5.2 矩阵分析法在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影响因素的应用 |
5.2.1 传统的因素分析方法对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
5.2.2 矩阵分析方法对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
5.3 矩阵分析方法对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算例 |
5.4 矩阵分析方法对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的结论 |
第六章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计算机实现 |
6.1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的系统分析 |
6.1.1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系统的结构分析 |
6.1.2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系统的总体框图 |
6.1.3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系统的实现技术 |
6.2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系统的主要功能 |
6.2.1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
6.2.2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系统的功能介绍 |
6.2.3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系统的菜单设计 |
第七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计算结果数据表 |
附录B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子系统的界面设计与操作方法 |
B.1 系统启动与登录 |
B.2 系统管理 |
B.2.1 用户管理 |
B.2.2 数据库管理 |
B.3 基础数据管理 |
B.3.1 车站、线路和列车数据管理 |
B.3.2 开行方案评价参数设置 |
B.3.3 基础数据打印 |
B.4 列车开行方案设置与经济效益评价 |
B.4.1 开行方案设置及查询子模块 |
B.4.2 经济效益评价及查询子模块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研究的课题 |
(10)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我国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特点与创新 |
第2章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运用与发展 |
2.1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
2.1.1 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
2.1.2 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 |
2.2 国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
2.3 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及运用 |
2.3.1 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过程 |
2.3.2 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运用现状 |
2.4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与局限性 |
2.4.1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
2.4.2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局限性 |
2.5 铁路运输企业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5.1 铁路运输企业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
2.5.2 铁路运输企业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的可行性 |
第3章 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设计 |
3.1 对我国现有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述评 |
3.2 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设计 |
3.2.1 对设计预算管理模式切入点的系统思考 |
3.2.2 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系统设计 |
3.3 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实施保障 |
3.3.1 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 |
3.3.2 铁路运输企业的文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运行 |
4.1 预算计划运作子系统的运行 |
4.1.1 全面预算目标的设定 |
4.1.2 预算编制的程序与方法 |
4.1.3 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 |
4.2 预算分析控制子系统的运行 |
4.2.1 实时控制,动态管理 |
4.2.2 定期差异分析,及时查准原因 |
4.2.3 建立及时反馈机制 |
4.2.4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的预警系统 |
4.3 预算评估考核子系统的运行 |
4.3.1 预算考核原则的确定 |
4.3.2 预算评估模型的建立 |
4.3.3 预算激励方式的确立 |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案例分析 |
5.1 某铁路局概况 |
5.2 某铁路局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情况分析 |
5.2.1 某铁路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配套措施 |
5.2.2 某铁路局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 |
5.3 对某铁路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评价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四、2001年旅客运输、行包专列运输资金清算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的取得与清算研究[J]. 孙玉国. 知识经济, 2016(14)
- [2]高速铁路的国民经济属性及投资效益研究[D]. 杨正泽.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3]铁路运输客运业务内部清算定价机制研究[D]. 王淑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3)
- [4]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增值税问题研究[D]. 陈子忻.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5]基于网络型产业规制理论的中国铁路收入清算研究[D]. 祝祖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7)
- [6]我国铁路网运分离式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陈楠. 中南大学, 2007(12)
- [7]我国铁路路网成本与定价问题的研究[D]. 李岱安. 北京交通大学, 2006(06)
- [8]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研究及其计算机实现[D]. 陶思宇. 华东交通大学, 2006(01)
- [9]铁路财务制度建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的若干问题[J]. 于川. 中国铁路, 2006(01)
- [10]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研究[D]. 韩冬梅. 中南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