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球跑位在足球运动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洋,刘晓宇[1](2021)在《足球比赛中无球队员跑位的重要性》文中认为对足球比赛中无球队员跑位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发现:前场球员的无球跑动在进攻中起主要作用,无球跑动的主要形式表现为跑位、接应及由守转攻的瞬间;中场球员的无球跑动仅次于前场队员,无球跑动的主要形式表现为换位、接应;后场球员无球跑动在进攻中起次要作用,无球跑动的主要形式表现为接应、转移、选位。
郝雅光[2](2021)在《校园足球对三年级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时刻心系少年儿童的成长和未来。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该《纲要》对学校健康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指导原则,并强调孩子们的健康关乎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必须要高度重视。然而根据国家卫健委以及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学校体育应该为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人做出更大贡献,作为学校体育核心内容之一的校园足球活动,不仅可以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且还能起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健全人格的作用。小学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起点,承载着打基础的重要作用,由此校园足球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程度究竟如何,以及通过此项运动是否会提高体育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非常值得进行研究的课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石家庄市新华区北苑小学三年级4个班共80名小学生为实验对象。随机抽取2个班40名学生(男生20名,女生20名)为实验组,在其体育课上进行足球教学;另2个班40名学生(男生20名,女生20名)为对照组,进行常规体育教学。两组教学时间均为12周,每周2次,共计24课时,课余时间均不接受任何体育训练活动。实验干预前和干预后均进行体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监测,其中体质测试指标为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1分钟仰卧起坐、十字辨向折回跑五项指标,心理健康水平指标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和《体育学习兴趣量表》问卷进行评估,前者由家长填写,后者由学生本人填写。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干预效果,得出如下结果:(1)实验结束后,实验组男、女生50米跑均值优于实验前测(P<0.05);1分钟跳绳、十字辨向折回跑均值极其优于实验前测(P<0.01);坐位体前屈、1分钟仰卧起坐两项指标均值虽有提升,但与前测结果对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男、女生各项体质测试指标均值虽有提升,但均与前测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2)实验结束后,实验组男、女生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均值极其优于实验前测(P<0.01);社会适应障碍均值优于实验前测(P<0.05)。此外在不良习惯均值中实验组男生优于实验前测(P<0.05)。对照组男、女生心理健康量表总分优于前测,但各维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3)实验结束后,实验组男生情境兴趣的激发均值极其优于实验前测(P<0.01);个体兴趣的萌芽均值优于实验前测(P<0.05)。实验组女生情境兴趣的激发均值优于实验前测(P<0.05);情境兴趣的维持均值极其优于实验前测(P<0.01)。对照组男、女生体育学习兴趣量表总分优于前测,但各维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12周实验课程干预结果表明,足球较常规体育教学更有利于提高三年级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尤其在速度、灵敏以及协调性三方面影响显着。(2)12周实验课程干预结果表明,足球较常规体育教学更有利于改善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社会适应障碍、不良习惯等方面都有显着影响,不同性别的影响维度有所差异。(3)12周实验课程干预结果表明,足球较常规体育教学更有利于提高三年级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在情境兴趣的激发、情境兴趣的维持、个体兴趣的萌芽等方面有显着影响,影响维度也存在性别差异。建议:(1)建议在校园足球教学中除突出速度、灵敏、协调练习形式,同时关注柔韧性及力量的练习,尤其是克服自重的上下肢力量练习。(2)建议在校园足球教学中注重小学生品德以及性格的培养,尤其是小学男生品德的培养。(3)建议在校园足球教学中保持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同时,通过特定情境的比赛提高学生足球技术应用能力。
林梓瑞[3](2020)在《足球训练对提高聋哑学生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造成聋哑的原因之一是前庭器官受损。人体平衡的生理学基础与位觉器官(前庭器官)、本体感受器、视觉感受器、身体形态机能有关,导致许多聋哑学生有平衡功能障碍,给他们生活、学习、运动、都带来了很大不便,甚至影响着身心健康发展。平衡能力训练原则是从静态到动态再到他动态,以脚的力量、身体重心来维持平衡的训练;足球是一项需要平衡能力支撑的运动,对脚的支撑面积、维持身体重心、从静态到动态的练习都有很高要求。因此运用足球训练干预的方式,咨询专家后,以提高聋哑学生平衡能力为目的,设计出适合聋哑学生足球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严格按照此训练进行实验,实验前后对平衡能力数据比较、分析,来证实足球训练对聋哑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并总结出适合聋哑学生提高平衡能力的方法,从而填补聋哑学生学习足球的空白,丰富聋哑学校的体育教育项目。本研究将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方法来进行实验研究。以足球训练对提高聋哑学生平衡能力的实验为研究对象,选取广州市启聪学校五年级(1)班、(2)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实验对象共18人,其中一班为实验组,二班为对照组;根据足球训练计划对聋哑学生进行8周的足球训练干预,每周3次课,每节课为40分钟,实验班进行足球训练,对照班按照聋哑学校传统体育课进行教学,所有训练内容都由本人进行授课,采用“单盲实验法”进行,在第一周与第十周进行平衡能力指标测试,结论如下:(1)通过8周足球训练:使静态平衡能力指标中的人字步对比分析得出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闭眼单脚站立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前后差值对比有显着性差异,说明足球训练可以提高静态平衡能力。虽然传统体育课也可以使闭眼单脚站立有显着性差异,但是足球训练比聋哑学校传统体育课效果更显着。(2)在足球训练中:重心不断变化,下肢力量、关节稳定、失衡状态下恢复平衡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使动态平衡指标闭目原地踏步、平衡木实验前后数据对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说明足球训练可以提高动态平衡能力。但是前后差值对比无显着性差异,可能足球训练和传统体育课使动态平能能力都提高了。(3)通过足球训练提高各项肌肉群力量来保护本体感受器,从而影响前庭功能,同时避免伤害少做转体运动,所以旋转-行走实验前后对比分析,具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前后差值对比分析得出有显着性差异,垂直X书无显着性差异,说明足球训练可以改善前庭功能。
王新[4](2020)在《2018赛季中超联赛山东鲁能泰山队射门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东鲁能泰山队作为中超联赛中的老牌球队,其一直活跃在中国最高级别的联赛当中,先后获得过4次联赛冠军以及多项杯赛冠军,队内拥有多名国家队球员,其中不乏曾代表意大利国家队征战世界杯的佩莱,代表巴西国家队征战多项赛事的塔尔德利以及吉尔。但是随着现代足球攻防节奏的加快,这就对球员的体能、技战术水平、射门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赛的胜利需要比对方至少多进1球,因此球队进攻水平的高低成为了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提高球队在比赛中的射门及进球效果已成为重要课题,什么时间段取得的射门效果最好、什么区域是最佳的射门区域、面对不同的防守如何选择射门方式等等是非常重要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2018赛季中超联赛山东鲁能泰山队的30场比赛所出现的351次射门以及57个联赛进球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山东鲁能泰山队射门环节的优缺点,为今后的联赛备战提供参考,同时为个人以后的教学训练提供现实基础。得出以下结论:1.球队整体整容配置合理,球员把握射门机会的能力非常高效,头球射门在进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接球调整射门是最常用的射门方式。但球队在创造射门机会层面相对落后。2.球队下半场进球数量多于上半场,经中场休息调整后下半场开始的45-60min阶段射门次数和进球数最多,上下半场中间15min阶段射门效果不佳。3.三区是球队在进攻中主要利用的区域,一区是进球率最高的区域,远射范围的五区进球率低,远射效果太差。4.外援打进了38个进球,远远领先于国内球员的16个进球。球队进攻时过度依赖于外援,国内球员在创造射门方式以及把握射门机会方面需要提高。5.6次以下的传球次数是山东鲁能泰山队射门前的最佳传球次数,说明球队简单有效的进攻往往会取得不错的战术效果,而大于10次的传球只取得了2个进球,说明球员之间的传球质量、时机和球员之间的配合默契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6.前锋球员打进了33个进球,中场及后卫队员打进了21个进球。在现代足球全攻全守的背景下,任何位置的球员都需具备良好的射门技术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7.山东鲁能泰山队利用任意球与角球机会取得了11个进球,但任意球直接射门没有取得进球。
常艳茹[5](2019)在《9-11岁足球运动员空间利用能力及其训练方法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设计9-11岁足球运动员空间利用能力的训练方法,运用到实际训练中,探究训练方法的效果,旨在为9-11岁足球运动员的空间利用能力训练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其空间利用能力,更好的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实力和水平,进而为我国青少年足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设计与总结1v1、2v2、3v3、4v4、8v8的训练方法,通过实证应用,检验本实验设计的应用效果,是否提高了9-11岁足球运动员的空间利用能力。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通过对青少年足球队教练进行访谈,筛选训练方法为1v1练习手段(无对抗接球射门练习、有对抗空间传跑练习和无对抗下的套边下底练习);2v2练习手段(有对抗2v2练习、无对抗2V2利用空间传接球练习);3v3练习手段(3V3在矩形区域内(分为4各格子)、3V3两组队员在矩形区域(区域内随机放10各标志桶)内进行传接球练习);4v4练习手段(在矩形区域内进行传抢练习、在12个各子的矩形区域内,两组队员同时进行传接球练习);8v8练习手段。(2)由实验后测试结果了解到,运动员摆脱后成功的转移次数、成功摆脱接停球次数均高于实验前,运动员接停球质量也优于实验前,这表明本次试验采用的训练方法对提高运动员的对抗性个人控球能力有较大的帮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运动员的对抗性个人控球能力。(3)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所检验的指标都有显着性的差异(0.042、0.026、0.034、0.044、0.023、0.033、0.014、0.048、0.043、0.028)。这充分反映了本次实验运用的训练方法对于提高9-11岁足球运动员的2v2配合的技术运用和成功率有加大的帮助,能够增加队员中向边路转移以及边对边转移的次数和背套次数,从这几个指标的数量上的增上,反应出队员创造和空间利用能力的增加,成功率的提高,反应出队员技术水平的提升。(4)实验前后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第二和最后一个除外)。最后一个指标没有显着性的原因是因为指标本身是得分,而足球比赛中得分这个指标本身的辨识度较差导致的。总体来看,通过本研究采用的训练方法的训练,队员在3v3过程中的中路配合形成以及与边路球员的配合,中路交叉换位包抄等指标均有上升的趋势,从而反应出队员在3v3的过程中创造利用空间的能力在不断的增强。(5)经过实验前后观察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所有指标双侧检验的sig值分别为0.582、0.665、0.214。说明本研究中采用的4v4的训练方法提高了队员的无球跑动意识和在场上寻找防守线空间和利用其时机的能力。
赵宸浩[6](2019)在《提高10-12岁足球运动员进攻中创造及利用空间能力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提高10-12岁足球运动员进攻中创造及利用空间的能力为研究对象,分析足球进攻中运动员识别、创造利用空间能力的主要方法,并验证10-12岁运动员培养识别创造利用空间方法的有效性,为10-12岁足球运动员训练活动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心理测试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以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的16名10-12岁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调查、设计讨论提高10-12岁足球运动员进攻中识别、创造及利用空间能力的训练方法,并在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进行实验验证。通过研究得出:为提高10-12岁足球运动员识别、创造和利用空间的能力,参考、访谈、设计、讨论采用了18种训练方法:小组无对抗下配合射门练习、小组对抗下的4v4+4传抢练习等。本文使用训练方法对于10-12岁队员的操作思维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设计的训练方法,设计的目的与操作思维特征不谋而合,这也是本文设计的训练方法能够提高足球运动员操作思维能力这一教育功能的内在原因。培养个人识别和利用空间能力,本文设计使用的1v1(带球队员的摆脱能力、传球能力、以及无球队员的无球摆脱接停球能力均有所提高。其接停球的方式从一脚回传、背身接停球向一脚转移和防守方身后接停球发展)充分体现了采用评价方法贯彻训练理念。培养队员与同伴之间识别、创造空间的能力,本文采用了2v2,3v3,4v4的训练与测试方法,能够帮助提高队员二过一配合的使用次数与质量,队员的传接球配合成功率的提高,中路配合形成以及与边路球员的配合,中路交叉换位包抄、无球跑动意识和在场上识别空间和创造时机的能力均有所提高。8v8训练手段提高了队员在比赛中的无球跑动意识、穿插套边意识、寻求配合意识、识别创造空间意识、利用空间意识。
王鹏慧[7](2019)在《陕西省U15女足在紧逼防守条件下前场进攻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全国U15女足锦标赛是我国女足梯队比赛中较为关键的一个赛事,它不仅仅可以检验我国U15女足梯队的训练水平而且同时以此为契机各队可以发现别人的优点和寻找自身的不足,为今后的训练指明方向。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2017年全国U15女足锦标赛中陕西女足以及浙江莱茵队、上海队、山东队、四川队江苏外国语以及恒大足球学校共42场在前场不同区域的比赛数据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分析研究,主要从在紧逼防守条件下前场个人控球队员的进攻方式的选择与运用、局部控球队员的进攻方式的选择与运用、整体控球队员的进攻方式的选择与应用以及对陕西女足战术效果成因这四个大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与这六支队伍的对比分析,从而得知陕西女足在其进攻中战术选择与运用的情况,从中寻找出差距,对陕西女足今后的训练和提高提供理论支撑和启发。通过对相关的视频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从前场个人控球队员的进攻方式来看,在紧逼防守条件下陕西女足在速度突破方式、假动作突破方式在选择运用的次数是低于其他球队的,与浙江、上海以及山东队存在显着性差距,因为陕西女足选择的突破方式比较简单,但是陕西女足在节奏变化方式是优于恒大以及江苏队的,主要在陕西女足脚法灵活、控球感强,因此在今后的训练中应该突出优势,掌握全面的突破方式;从传球方向的选择上看,陕西女足在紧逼防守条件下中路多以斜传为主,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场地进行转移,同时场上队员具有大局观,而在边路进攻中多以回传为主,在传球效果方面与前四名是存在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是队员之间传球的精准性不够以及队员的接应不到位所造成的;在射门战术的选择上主要是插上射门效果更好,而传切射门和突破射门这两种战术运用次数和效果上与其他六支队伍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在使用次数上是远远低于浙江和四川队,主要是个人能力和战术配合不到位以及战术意识欠缺所导致的;在射门区域的选择上陕西女足更多的选择了 5区,这样增加了射门的突然性而浙江、四川以及上海更多的选择1、3区,因为距离越近越有威胁;在不同位置队员突破中陕西女足后卫插到前场比其他队员要多且效果好,常常出现以少打多的场景。(2)在前场紧逼防守条件下局部控球队员的进攻方式选择来看,陕西女足前场边路的传切配合要好于其他六支球队尤其是斜传直切,这可以充分说明女足队员可以更好的利用场区特点,但是在中路由于防守密集导致女足成功率和运用次数低;在二过一战术的选择中斜传直插和回传反切式二过一是好于其他五支队伍却低于浙江莱茵队。其他几种二过一陕西女足不管是运用次数还是成功率都低于其他队,主要差距在于对于战术的熟练度,在今后训练中陕西女足应该全面掌握且凸出优势;在局部三人之间战术进攻中陕西女足在边路使用“第二空当”是好于其他六支队伍的,但在中路则仅仅好于山东队,与强队的差距主要存在于无球跑位和接应点。在使用“连续的二过一”方式时好于其他六支队伍的,但是在今后训练和比赛中还应该加快传球的速度和加快转移的速度,同时提高场上队员的观察能力。(3)在整体进攻中陕西女足在快速反击中长传冲吊的成功率只有27.2%而浙江队则是38.5%,导致成功率低的原因主要是传球人传球不到位以及无球队员跑位比较盲目,无法有效的吸引防守队员从而为接球队员拉开一定的空间;在边路进攻中外围传中和边路传中仅强于上海和江苏,在运用次数和成功率上与浙江莱茵队存在较大差距,今后的训练中要提高场上队员的传球质量和各个整体进攻方式的有效结合,才能从整体上提高陕西女足的水平;在中路进攻中陕西女足短传渗透是弱与浙江、上海、恒大等,因此在控球技术和无球跑位方面有待于提高的。(4)在通过对陕西女足进攻方式效果成因分析中陕西女足在比赛下半时体能出现严重下降,这说明储备上不足,在今后训练中应该加强普通和专项以及核心素质的练习;在技战因素中主要体现在技战术的衔接不到位,在今后训练中应该加大技术的熟练度和战术使用的灵活性以及实用性;在心智方面主要体现比赛中心理素质不稳定性和自我调节查的现象,在今后应该增加心理辅导课从而提高队员应对不同状况的心理能力;在训练因素中应该加入情景再现法,提高比赛的真实性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入兴趣,提高队员们的积极性。
朱雪松[8](2018)在《提高小学高段五人制足球运动员进攻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开始,教育部加大对校园足球的投入力度,随着足球进校园活动的逐渐升温,足球已成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课,校园足球运动已成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突破口。校园足球开展的基础在小学,目前我国小学阶段开展最广泛的足球运动就是五人制足球,本论文对五人制足球运动员在进攻能力中的无球跑位和运球突破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针对性训练,强化运动员的基本功,激发自己的潜能,明确自己的提升空间,更能准确的执行教练的战术意图,提升比赛的质量。论文以黑龙江省海林林业局子弟小学高段五人制足球队30名队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攻能力的训练方法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数据分析法对该校30名队员从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的训练与比赛成绩进行记录分析;通过录像统计法对2015年——2016年CCTV5转播的全国“谁是球王”民间足球争霸赛小学组的16场比赛录像的进攻数据进行统计。以上述条件为理论依据,通过专家的指导、科学的训练、数据的积累,为提高小学高段校园足球运动员进攻能力提供科学、合理、针对性较强的训练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在提高小学高段五人制足球运动员进攻能力的训练时,个人运球突破能力训练和无球跑位能力训练至关重要。2.通过对“谁是球王”小学组比赛录像的进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最有效的得分区域主要集中在前场的6个区域内。3.通过对前场6个进攻区域的有效划分,建立了针对性较强个人运球突破能力训练和无球跑位能力训练以及相关身体素质训练。4.经过训练数据和比赛结果的反馈,个人运球突破能力和无球跑位能力明显提高,证明该论文中的训练方法具有实效性。
李猛[9](2018)在《室内五人制足球比赛射门前无球跑动技战术特征研究》文中提出五人制足球比赛由于场地尺寸小、比赛时间短、没有换人次数的限制等,进而使得五人制足球比赛攻守节奏更快,转换更加频繁,对抗更加激烈。其进攻特点表现在基于一定比赛阵型上的无球队员与持球队员通过频繁且有序的轮转换位依此来获得比赛进攻的机会。可以发现,无球跑动是五人制足球比赛中创造进攻得分机会的关键所在。国际足联室内五人制足球世界杯是代表着五人制足球运动最高水平和最高规格的赛事,同时也是世界五人制足球技战术发展的风向标。因此,笔者以2016年室内五人制世界杯足球赛中所有运动战射门配合中的无球跑位为研究对象,对跑位配合模式进攻分析研究,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五人制足球进球配合的方式及规律。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侧身跑动技术”和“斜线跑动技术”是五人制足球比赛中获得进攻射门机会最常使用的跑动技术。2.在本届五人制世界杯所形成射门的进攻配合中,主动跑位的数量均明显高于被动跑位。在所有形成射门的跑位类型运用最多的是接应,其次是插上和拉开。在接应跑位中,不同区域队员之间的传球距离存在差异,优秀运动员在接应时大多选择开放式的站位或者半开放式的站位方式。在插上跑位中,二次进攻插上跑位所获得射门的数量最多。多发生在门前2区。在拉开跑位中,横向的拉开跑位一般出现在快速反击进攻中,纵向的拉开多运用在阵地进攻中;在切入跑位中,绕后切入跑位较绕前跑位更具威胁;在包抄跑位中,后点包抄射门次数明显高于前点包抄射门次数。3.在运动战进攻中的无球跑位队员之间通过组建动态的三角关系来保持与持球者之间的联系。在快速反击进攻中,跑位队员迅速前插,后跟进队员在空间上多层次包抄。在阵地进攻中,注重整体跑位的均衡性,通过穿插跑位不断拆散与建立一个个三角关系来获得线路上的联系。4.在定位球进攻中,取得射门的方式主要是“传-射配合”。在定位球进攻中变向跑动技术是无球队员获得射门机会时采取的主要跑动技术。
康金明[10](2017)在《我国9-17岁男子足球运动员战术决策能力年龄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足球比赛中,如何在有限的时空资源下作出利于球队的最佳决策显得至关重要。对于小年龄段的球员来说,身体好、速度快往往在比赛中占据绝对优势。随着年龄的增长,战术决策能力越发显得重要,并逐渐成为主导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目前对足球战术决策能力的实证研究多是局部的,衡量指标不够全面,且多为定性研究。另外,研究对象年龄跨度相对较小,水平间的相似性会使结果缺乏稳定性。因此,研究力图从年龄角度出发,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于攻防两个方面全面考量战术决策能力随年龄增长而表现出的年龄特征。研究采用以图像定格法与视频定格法为基础自主编制的战术决策能力测试系统对216名9-17岁男子足球运动员进行了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足球战术决策能力的年龄特征存在高度显着性差异。总体呈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趋势,期间有飞跃、有下降亦有平缓期,具体表现为9-12岁快速发展,13岁下降,之后快速反弹,14-17岁缓慢发展。2.足球战术决策能力随年龄发展过程中,10岁是发展的转折期,表现为正确决策选择占比的明显变大;13岁出现波动性下降,表现为正确决策选择占比的下降。10岁出现快速发展的原因是思维方式的质变,13岁出现下降的原因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3.射门除外,9-17岁男子足球运动员攻防两方面各项指标的年龄趋势是同步的,不存在发展的前后顺序。但在完成不同情景任务(传球、运球、射门、跑位、接应、盯人、选位、保护、补位、回防)决策时,表现出的具体发展趋势各有差异。4.在相同训练环境下,年龄较小的球员可以达到较大年龄球员的战术决策水平。
二、无球跑位在足球运动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球跑位在足球运动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足球比赛中无球队员跑位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无球跑位的理论认知 |
2 分析与讨论 |
2.1 无球跑位在进攻体系中的价值 |
2.1.1 前场队员进攻跑位 |
2.1.2 中场球员进攻跑位 |
2.1.3 后场球员进攻跑位 |
2.2 跑位在防守体系中的价值 |
2.2.1 后场球员防守跑位 |
2.2.2 中场球员防守跑位 |
2.2.3 前场球员防守跑位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2)校园足球对三年级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概念的界定 |
1.1.1 校园足球 |
1.1.2 身体健康 |
1.1.3 心理健康 |
1.2 研究现状 |
1.2.1 小学生身心健康现状的研究 |
1.2.2 影响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 |
1.2.3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
1.2.4 已有研究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校园足球对三年级小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结果对比 |
3.1.2 实验组与对照组自身前后侧结果对比 |
3.1.3 校园足球影响三年级小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分析 |
3.2 校园足球对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3.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结果对比 |
3.2.2 实验组与对照组自身前后测结果对比 |
3.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结果对比 |
3.2.4 校园足球影响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指标的分析 |
3.3 校园足球对三年级小学生体育兴趣影响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3.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结果对比 |
3.3.2 实验组与对照组自身前后测结果对比 |
3.3.3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结果对比 |
3.3.4 校园足球影响三年级小学生体育兴趣指标的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足球训练对提高聋哑学生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训练 |
2.1.2 足球训练 |
2.1.3 平衡能力 |
2.1.4 聋哑学生概念与特征 |
2.2 足球运动对平衡能力的有关影响研究 |
2.3 关于足球训练的相关研究状况 |
2.3.1 足球训练对正常学生身心素质有关研究 |
2.3.2 足球训练对聋哑学生身心素质的有关研究 |
2.3.3 足球课与传统体育课的区别 |
2.4 关于平衡能力的研究现状 |
2.4.1 关于平衡能力的测试方法 |
2.4.2 关于影响平衡能力的因素 |
2.4.3 关于平衡能力的训练与康复 |
2.4.4 关于聋哑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 |
2.5 聋哑学生训练方法设计的注意事项(的理论依据) |
2.5.1 自我防御体系 |
2.5.2 行为主义理论 |
2.5.3 学习动机理论 |
2.5.4 足球训练方法设计的基础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专家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训练的实验设计 |
4.1 实验设计的理念 |
4.2 实验设计的目标 |
4.3 实验流程图 |
4.4 实验对象 |
4.5 实验用到工具 |
4.6 实验指标的确定 |
4.7 训练内容设计 |
4.8 聋哑学生足球训练课中遵循的原则 |
4.9 足球训练方法设计 |
4.9.1 聋哑学生足球游戏与比赛练习方法的设计 |
4.9.2 聋哑学生足球技术训练方法的设计 |
4.10 聋哑学生足球训练课的基本结构 |
4.10.1 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内容训练安排 |
4.10.2 第三阶段内容训练安排 |
4.11 实验控制 |
5 结果与分析 |
5.1 静态平衡能力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2 实验组前后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3 对照组前后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4 两组前后差值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 动态平衡能力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
5.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分析 |
5.2.2 实验组前后动态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3 对照组前后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4 两组前后差值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 前庭功能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
5.3.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庭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
5.3.2 实验组前后前庭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
5.3.3 对照组前后前庭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
5.3.4 两组前后差值前庭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9 附录 |
附录 A 专家访问提纲 |
附录 B 足球训练对提高聋哑学生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 |
附录 C 足球训练对提高聋哑学生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 |
附录 D 足球训练对提高聋哑学生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 |
附录 E 指标定义 |
附录 F 专家问卷效度评价表 |
附录 G 受试者基本信息 |
附录 H 训练内容进度表 |
附录 I 教案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2018赛季中超联赛山东鲁能泰山队射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射门与进球特征的研究 |
2.2 关于定位球特征的研究 |
2.3 关于传球特征的研究 |
2.4 关于战术运用特征的研究 |
2.5 场区划分与相关概念 |
2.5.1 场区划分 |
2.5.2 相关概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山东鲁能泰山队基本情况介绍 |
4.1.1 首发球员基本信息介绍 |
4.1.2 山东鲁能泰山队相关数据联赛排名 |
4.1.3 山东鲁能泰山队队内射手榜 |
4.1.4 山东鲁能泰山队队内助攻榜 |
4.2 山东鲁能泰山队射门与进球时间段分析 |
4.3 山东鲁能泰山队射门与进球区域特征分析 |
4.4 山东鲁能泰山队射门与进球方式分析 |
4.5 山东鲁能泰山队国内球员与外援射门与进球分析 |
4.6 山东鲁能泰山队进球前传球次数特征分析 |
4.7 山东鲁能泰山队不同位置球员进球特征分析 |
4.8 山东鲁能泰山队前场任意球与角球中射门与进球特征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9-11岁足球运动员空间利用能力及其训练方法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国内关于足球运动员空间利用能力的相关研究 |
1.2.3 国外相关研究 |
1.2.4 文献总结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足球运动员空间利用能力训练方法的理论依据 |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提高9-11岁足球运动员空间利用能力的方法优化设计 |
3.2 提高9-11岁足球运动员空间利用能力的方法实验结果 |
3.2.1 实验前9-11岁足球运动员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
3.2.2 实验前9-11岁足球运动员空间利用能力测试结果 |
3.2.3 实验后9-11岁足球运动员空间利用能力测试结果 |
3.2.4 实验结果总结与分析 |
3.3 9-11岁足球运动员空间利用能力训练建议 |
3.3.1 提高9-11岁足球运动员空间利用能力的重要性认识 |
3.3.2 根据我国9-11岁足球运动员空间利用能力特点进行训练 |
3.3.3 根据利用空间需要具备的能力安排训练 |
3.3.4 球员空间利用能力训练注意事项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提高10-12岁足球运动员进攻中创造及利用空间能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关于足球运动员创造及利用空间能力的相关研究 |
2.2 国外关于足球运动员创造及利用空间能力的相关研究 |
2.3 10-12 岁足球运动员训练水平的相关研究 |
2.4 概念界定 |
2.4.1 10-12 岁足球运动员的定义 |
2.4.2 足球技术完成的基础--操作思维的定义 |
2.4.3 足球场上创造及利用空间的相关定义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专项指标对比分析 |
4.1.1 专项 1V1+2 测试指标分析(识别、创造、利用) |
4.1.2 专项 2V2+2 测试指标分析(识别、创造、利用) |
4.1.3 专项 3V3+2 测试指标分析(识别、创造、利用) |
4.1.4 专项 4V4+4 测试指标分析(识别、创造、利用) |
4.1.5 专项 8V8测试指标分析(识别、创造、利用) |
4.2 操作思维的指标对比分析 |
4.3 讨论 |
4.3.1 关于专项测试指标的原理 |
4.3.2 1V1+1 测试指标的原理讨论 |
4.3.3 2V2+2 测试指标的原理讨论 |
4.3.4 3V3+2 测试指标的原理讨论 |
4.3.5 4V4+4 测试指标的原理讨论 |
4.3.6 8V8测试指标的原理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A 运动训练学实验知情同意书 |
附录B(与实验知情同意书一并下发) |
附录C 操作思维前后测原始数据 |
附录D 1v1测试原始数据 |
附录E 2v2测试原始数据 |
附录F 3v3测试原始数据 |
附件G 4v4 测试原始数据 |
附录H 8v8测试原始数据 |
附录I 访谈提纲 |
附录J 训练场景截图 |
附录K 训练方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陕西省U15女足在紧逼防守条件下前场进攻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关于足球进攻方式的研究分析 |
2.1.2 关于个人进攻方式的研究分析 |
2.1.3 关于局部进攻方式的研究分析 |
2.1.4 关于整体进攻方式的研究分析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录像观察法 |
3.2.4 数据统计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3.3 相关概念及统计指标 |
3.3.1 统计场区划分的说明 |
3.3.2 统计指标概念及界定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在紧逼防守条件下前场个人控球队员进攻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研究 |
4.1.1 前场个人控球队员不同突破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研究 |
4.1.2 前场个人控球队员射门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研究 |
4.1.3 前场不同位置控球队员突破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研究 |
4.1.4 前场个人控球队员在不同区域传球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研究 |
4.1.5 前场个人控球队员进攻方式的选择与运用效果分析 |
4.2 在紧逼防守条件下前场局部控球队员进攻战术的选择与运用研究 |
4.2.1 前场局部控球队员传切配合进攻战术选择与运用研究 |
4.2.2 前场局部控球队员“二过一”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研究 |
4.2.3 前场三人之间配合进攻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研究 |
4.2.4 在紧逼条件下局部控球队员进攻方式的效果分析 |
4.3 在紧逼条件下整体控球队员进攻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研究 |
4.3.1 整体进攻方式中快速反击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研究 |
4.3.2 整体进攻方式中边路进攻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研究 |
4.3.3 整体进攻方式中中路进攻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研究 |
4.4 在紧逼防守条件下陕西省U15女足前场进攻方式效果成因分析 |
4.4.1 在紧逼防守条件下体能因素影响进攻方式效果成因分析 |
4.4.2 在紧逼防守条件下技术因素影响进攻方式效果成因分析 |
4.4.3 在紧逼防守条件下心智因素影响进攻方式效果成因分析 |
4.4.4 在紧逼防守条件下战术因素影响进攻方式成因效果分析 |
4.4.5 在紧逼防守条件下训练因素影响进攻方式成因效果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8)提高小学高段五人制足球运动员进攻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2 论文选题理由、目的和意义 |
1.2.1 论文选题理由 |
1.2.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2.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小学高段学生 |
2.1.2 校园五人制足球 |
2.1.3 进攻能力 |
2.2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1 国内对小学五人制比赛进攻能力中个人带球突破能力的研究现状调查 |
2.2.2 国内对小学五人制足球“无球跑位”研究的相关文献调查 |
2.2.3 国外对提高小学生五人制足球运动员进攻能力的分析研究的相关调查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录像统计法 |
3.2.4 数据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数据对比分析 |
4.1.1 新疆、重庆、海林林业局子弟小学进攻数据统计 |
4.1.2 根据数据的统计划分出进攻的六个区域 |
4.1.3 六个区域的射门成功率统计 |
4.2 通过数据对比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
4.2.1 运球训练 |
4.2.2 射门训练 |
4.2.3 运球突破射门训练 |
4.2.4 运球突破传球能力训练 |
4.2.5 无球跑位能力训练 |
4.2.6 体能训练 |
4.3 研究结果反馈 |
4.3.1 基本素质的提高 |
4.3.2 进攻能力的提高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室内五人制足球比赛射门前无球跑动技战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五人制足球的起源 |
1.1.2 无球跑动研究的意义 |
1.1.3 现实价值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五人制足球价值意义及特点的研究 |
1.2.2 关于五人制足球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
1.2.3 关于五人制足球战术的研究 |
1.2.4 国内关于五人制足球无球跑动的研究 |
1.2.5 国外关于五人制足球无球跑动的研究 |
1.2.6 小结 |
1.3 五人制足球无球队员跑动的基本理论研究 |
1.3.1 无球跑动概念、类型及特征 |
1.3.2 五人制足球无球跑动技术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
1.3.3 五人制足球无球跑动战术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
1.3.4 无球跑位队员与全队整体的关系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分析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3 统计指标与场区划分 |
2.3.1 统计指标概念 |
2.3.2 场区划分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运动战射门前无球跑动技术特征研究 |
3.1.1 运动战射门前无球跑动技术数量及整体运用特征分析 |
3.1.2 射门前不同区域下无球跑动技术的运用情况分析 |
3.1.3 小结 |
3.2 运动战射门前无球跑动战术特征研究 |
3.2.1 运动战中获得射门机会的跑位类型分析 |
3.2.2 运动战中获得射门机会的传球次数分析 |
3.2.3 运动战中获得射门中最后四次传球的跑位类型特征分析 |
3.2.4 不同无球跑位类型运用特征分析 |
3.3 运动战射门前无球队员反击进攻、阵地进攻中跑位特征研究 |
3.3.1 快速反击进攻中无球队员跑位特征分析 |
3.3.2 阵地进攻中无球队员跑位特征分析 |
3.4 定位球取得射门前无球队员跑位特征研究 |
3.4.1 角球进攻中形成射门的无球跑位特征分析 |
3.4.2 界外球进攻中形成射门的无球跑位特征分析 |
3.4.3 任意球进攻中形成射门的无球跑位特征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我国9-17岁男子足球运动员战术决策能力年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决策之于足球的重要性 |
1.1.2 校园足球发展的客观需求 |
1.1.3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与足球项目规律结合的客观要求 |
1.1.4 文献研究的补充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假设 |
1.4 研究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
1.4.2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决策 |
2.1.2 运动决策 |
2.1.3 战术决策 |
2.1.4 足球运动员 |
2.2 决策理论的发展 |
2.2.1 决策行为分析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2.2.2 决策科学的研究范式 |
2.3 运动决策的研究方法 |
2.3.1 口语报告法 |
2.3.2 回忆和再认法 |
2.3.3 眼动记录法 |
2.3.4 图像定格法 |
2.3.5 视频定格法 |
2.3.6 脑功能成像技术 |
2.4 运动决策的研究成果 |
2.4.1 足球项目运动决策研究成果 |
2.4.2 其它项目运动决策研究成果 |
2.5 运动决策的研究趋势 |
2.5.1 认知心理学是运动决策研究的主要方向 |
2.5.2 复杂的运动情景是运动决策研究不可脱离的基础 |
2.5.3 实证研究是运动决策研究的重要方式 |
2.5.4 高生态效度是设计运动决策研究方法的首虑因素 |
2.6 已有运动决策(足球)研究的不足 |
2.6.1 战术决策研究的衡量指标不够全面 |
2.6.2 战术决策发展趋势研究的测试对象年龄跨度小 |
2.6.3 战术决策研究缺少时间压力 |
2.6.4 战术决策研究缺乏定量探讨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测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足球比赛战术决策能力的含义 |
4.2 足球比赛战术决策能力的内容结构 |
4.3 足球比赛战术决策能力研究的理论依据 |
4.3.1 足球比赛战术决策能力研究的宏观理论依据 |
4.3.2 足球比赛战术决策能力研究的微观理论依据 |
4.4 战术决策能力的定量实证研究 |
4.4.1 战术决策能力得分的总体研究 |
4.4.2 进攻决策能力得分的总体研究 |
4.4.3 防守决策能力得分的总体研究 |
4.4.4 进攻决策能力得分的具体研究 |
4.4.5 防守决策能力得分的具体研究 |
4.5 战术决策能力的定性实证研究 |
4.5.1 传球决策能力的定性研究 |
4.5.2 运球决策能力的定性研究 |
4.5.3 射门决策能力的定性研究 |
4.5.4 跑位决策能力的定性研究 |
4.5.5 接应决策能力的定性研究 |
4.5.6 盯人决策能力的定性研究 |
4.5.7 选位决策能力的定性研究 |
4.5.8 保护决策能力的定性研究 |
4.5.9 补位决策能力的定性研究 |
4.5.10 回防决策能力的定性研究 |
5 综合讨论 |
5.1 战术决策能力总发展特征 |
5.2 战术决策能力各指标发展特征 |
5.3 战术决策能力发展年龄特征剖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无球跑位在足球运动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足球比赛中无球队员跑位的重要性[J]. 于海洋,刘晓宇.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1(03)
- [2]校园足球对三年级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D]. 郝雅光.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足球训练对提高聋哑学生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D]. 林梓瑞.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4]2018赛季中超联赛山东鲁能泰山队射门特征研究[D]. 王新.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9-11岁足球运动员空间利用能力及其训练方法优化研究[D]. 常艳茹. 山东体育学院, 2019(02)
- [6]提高10-12岁足球运动员进攻中创造及利用空间能力的实验研究[D]. 赵宸浩.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7]陕西省U15女足在紧逼防守条件下前场进攻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研究[D]. 王鹏慧.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提高小学高段五人制足球运动员进攻能力的实践研究[D]. 朱雪松.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8(02)
- [9]室内五人制足球比赛射门前无球跑动技战术特征研究[D]. 李猛.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10]我国9-17岁男子足球运动员战术决策能力年龄特征研究[D]. 康金明. 北京体育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