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 我国禁止从欧盟国家进口动物性饲料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1](2016)在《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文中认为本文以美国和欧盟的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提出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问题。美国法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规定与欧盟法的规定有显着不同,这些差异已经突破国内法的层面,上升并演变为国际法问题。因此,本文对美国倡导的自愿标识制度和欧盟倡导的强制标识制度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剖析并进一步揭示出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导致的严重问题。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不仅使得有关转基因食品贸易的国际争端凸显,非关税壁垒增加;还导致地理标志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与判断;更严重影响了经济自由化和贸易的公平性。基于国际贸易中现有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路径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以及对美国转基因食品规制的现状的分析,进而揭示出美国自愿标识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最后对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进行了深层的总结与剖析。与美国不同,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制度建立在欧盟的转基因生物监管框架下,强制标识制度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原因,制度本身特点鲜明。目前,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的国际协调存在着一些棘手的问题。在WTO框架下,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仍然存在着很多障碍,诸如同类产品的认定问题、WTO规则与多边环境协议的优先性问题和SPS协议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适用问题。虽然国际协调乏力,但是多种规则的协同与差异还是为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解决留有一定的商榷空间。WTO的法律制度为国际贸易中的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无论是限定地理标志,还是基于SPS协议建立一套新的监管评级制度,都是力求通过完善WTO规则来解决问题。2015年TPP协议达成,TPP协议中对于SPS措施的规定,为WTO的SPS协议的完善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从目前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与监管中,可以看出尽管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立法和规则并不相同,但总体来说,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他们在转基因食品的监管问题上都持有谨慎态度。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并不完善,转基因食品发展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完善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建立可追溯的监管机制势在必行。
高云峰,南楠,任鹏[2](2013)在《疯牛病的危害识别及监管建议》文中研究指明疯牛病是一种危害很大的人畜共患病,文章重点阐述了其发病机理和风险评价方法,归纳了国外的监管措施,并对我国的监管工作提出建议。
郭可汾[3](2010)在《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实行多年的《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经充分调研,在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历经多年修改、审议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终于在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不仅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也将为我国建立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法律屏障提供依据。特别是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尚不令人满意,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的背景下,对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本文分析的背景材料,首先就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背景和具体沿革以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通过运用不完备法律理论对新近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行了分析,并对食品安全法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适用进行了初步的介绍;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论,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从三个方面为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研究建立相应的理论基础。作为经验借鉴,本文从管理机构、法律法规、标准、检测、认证、危险性分析、可追溯制度、产品召回制度和危险性预警系统等着手,对美、欧、日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随后,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具体监管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机构进行了归纳;从相关法律对标准的规定、我国水产标准化发展历程和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现状三方面对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和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从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认证认可的规定、我国水产养殖领域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水产品认可认证的发展现状;还对我国的水产品可追溯、水产品召回、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结合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带来的在监管方面的变革,就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从大菱鲆事件着手,以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作为实例,分析了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现状。对大菱鲆养殖过程中与环境、投入品和初级产品有关的监管部门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总结,对相关认证在大菱鲆产业中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何麒麟[4](2007)在《上海饲料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现状与应对措施研究》文中指出以上海市饲料产品出口与发展格局调研资料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了上海市饲料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原因,在生产管理及技术法规上,对我国饲料产品与美国、欧盟、日韩等国家的差别进行了比较、分析与研究,并结合出口数据统计资料,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给上海市饲料产品出口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个层面综合提出了如何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增强上海市饲料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建议与对策。
王玉环[5](2006)在《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事关人类和动物健康安全、产地环境保护、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有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果颇多,但时至今日,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供给动力的量化方法研究仍显不足。本文以市场经济学、质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紧密结合我国畜禽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际,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就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内涵及理论基础、供给现状及成因、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比较、不同供给主体的职能定位及关系、供给目标选择、质量安全管理规制的成本效益以及供给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和开拓。全文由9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导论。本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就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疏理和述评,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给予了说明。本章强调在紧密联系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中着力研究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问题的现实性和重要性。第二章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相关概念辨析及理论基础。客观界定基本概念和名词内涵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本章首先界定和梳理反映畜产品质量安全层级的4种畜产品概念(普通畜产品、无公害畜产品、绿色畜产品和有机畜产品),分析4种畜产品的相互关系,明确本文研究重点是以《食品卫生法》为准入标准的普通畜产品。其次,界定和完善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本文认为,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研究畜产品质量属性中的安全性,但安全性的提升必须融于畜产品整体质量的提升中。再次,丰富并深化了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的内涵:“畜产品质量安全”主指畜产品在满足消费者对动物营养需求时,不会对消费者和动物的健康安全造成危害的一种性状,同时,畜产品质量安全应是一个相对、发展的状态;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是分层级从低级到高级有序发展的,要求整合要素资源,实现创新性供给,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强调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要实现供给升级与供给收入同步增长目标。最后,深入探寻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形成的理论基础,包括需求与供给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标准及标准层次性理论、供给创新理论。其中,强调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的动力首先来自于社会日益增长的消费、安全和服务需求。同时,本文在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理论和供给创新理论方面作了补充和充实,有利于丰富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研究的理论基础。
吴秀敏[6](2006)在《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四川消费者、生产者行为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对优质、安全农产食品的需求是国内外消费者的普遍行为取向,然而,与猪肉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猪肉质量安全问题,无论是对消费者的健康还是对猪肉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都已经构成了威胁,它还直接影响到生猪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猪肉的质量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和紧迫。因此,对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猪肉乃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指导。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缺乏对猪肉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管制经济学、契约经济学、博弈论等,结合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宏观命题的探讨,必须建立在对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生产者、屠宰加工企业行为的分析基础上。基于此,本研究总的思路是在对猪肉质量安全市场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国外猪肉质量安全保障实践的基础上,从消费者需求行为的分析入手,探讨安全猪肉的供给问题,最后探讨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由于四川是中国生猪生产、猪肉消费和出口的主要省份之一。因此,在对消费者需求行为和养猪户的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分别以四川省的城市消费者、养猪户为例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本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由十一章组成。其中,第三、四、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导论与文献综述。包括第1、2章;第1章,导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界定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基本思路。第2章,文献综述。主要对食品安全、猪肉市场、博弈论及其应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评述。 第二部分,理论分析与实践借鉴。包括第3、4、5章。第3章,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章,典型国家的猪肉质量保障体系及兽医管理体制。第5章,猪肉的特性及影响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主要从食品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消费者需求行为的实证分析。即第6章,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分析——对四川城市消费者的实证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猪肉的需求情况(数量上的需求)、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的认知、对安全猪肉的购买情况、对安全猪肉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信息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等。
董银果[7](2005)在《SPS措施对猪肉贸易的影响及中国遵从方略研究》文中提出卫生和植物检疫(SPS)措施是与食品安全、动植物健康以及环境安全风险密切相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也是WTO 框架下规范成员国动植物检疫措施和国际贸易行为的游戏规则。其本质是在控制风险传播的前提下,促进食品安全和动植物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其功能效应犹如一道“双刃的‘防火墙’”,其中蕴涵着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近几年来,国内研究SPS 和食品安全的论着较多,但专门针对国际贸易中某一具体商品的研究仍显不足。本文以中国具有价格比较优势的猪肉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研究SPS 措施对猪肉贸易的作用机理以及对中国猪肉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探寻乌拉圭回合后中国猪肉出口大幅下降的根源和关键所在,从宏观、中观、微观3 个层面提出中国猪肉贸易的遵从方略,为完善中国猪肉安全控制体系建设,提升中国生猪产业整体素质和出口竞争力,理性选择猪肉出口多元化战略,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章.导论 首先,从中国猪肉贸易所处国际国内环境入手,着重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SPS 的紧迫性、研究目的和意义;其次,对国内外有关SPS 措施与贸易关系的研究动态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综述和评价,指出了中国对SPS 研究的不足,其中在理论分析框架、定量方法应用以及理论研究与贸易实践的结合上尤显不足。再次,根据研究目的和关键问题,构思出本文研究的路线图,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本文强调,在WTO 框架下,世界农产品贸易正从“关税壁垒”时代走向“技术性壁垒”时代,从而使“安全规制”与“贸易发展”的矛盾、争端更加突出,这正是本文研究SPS 措施与猪肉贸易的出发点。 第二章.SPS 措施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 本章在论述 SPS 的内涵、特征与分类的基础上,首先就SPS 措施与技术性贸易措施及绿色贸易措施的相互关系进行界定和梳理;探究并论证了自90 年代中期以来SPS 措施得以广泛发展的3 大根源,进而提出评判SPS措施合理性与歧视性的8 项具体标准,这也是本文与国内同类研究的不同之处。其次,着重探寻SPS 措施形成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需求层次理论、标准差异理论、外部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各种理论对SPS 措施形成的影响。与国内同类研究相比,本文在需求层次理论、标准差异理论的内涵及其影响效应方面作了充实和加强,有利于丰富SPS 措施形成的理论研究。再次,在介绍国外学者分析SPS 措施框架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罗伯特(ROBERT)局部均衡分析框架在小国法规保护、小国供给变动、小国需求变动以及贸易大国假设条件下,SPS 措施对贸易流动、国民福利的影响。 第三章.SPS 的国际贸易规制与争议案例 本章主要采用实证和案例方法,重点阐述了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下属国际组织关于SPS 措施的国际贸易规制及
张涛[8](2005)在《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指出过去的的十年间,世界各大洲均有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各国政府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给予了空前未有的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不像一般的急性传染病那样,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及计划免疫工作的持久开展而得到有效的控制。相反的,会随着食物和食品生产的机械化和集中化,以及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而不断涌现。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与否,都存在着爆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因此,食品安全成为世界性的话题,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历史经验表明,食品安全问题发展到今天,已远远越出传统的食品卫生或食品污染的范围,而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整个食物链的管理与保护问题。如何遵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食品的生产、经营、消费建立在可持续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组织和管理好一个安全、健康的人类食物链,这不仅需要有远见的科学研究、政府支持、法律法规建设,而且必须有消费者的主动参与和企业顺应市场规律的经营策略。食品安全性问题的社会性质,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也要从行政、法制、教育、传媒等不同角度,提高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素质,排除自然、社会、技术因素中的有害负面影响,并着眼于未来世界性食品贸易前景,整治整个食物链上的各环节,使提供给社会的食品越来越安全。 本文从经济法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食品安全法律规制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完善中国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思考。除序言外,全文约21万字,共9章。 第一章 导论——经济法视角下的食品安全 该章从经济法视角出发考察食品安全问题的性质。首先对食品安全的时空性进行考察,证实了食品安全是一个世界性话题,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通过食品安全相关概念的辩析,明确了食品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食品安全法律的形成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安全食品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结论是:食品安全法律具有经济法的属性。这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一是食品不安全所损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符合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性质。二是食品安全的保障需要国家运用经济法形式进行干预。三是食品安全纳入经济法调整有利于克服其他法
马贵平[9](2005)在《含牛羊源性成份化妆品传播疯牛病的风险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化妆品市场是我国近年来增长最为迅速的消费品市场之一,人们在从化妆品中受益的同时,使用化妆品也存在着安全性问题。由于化妆品中含有大量牛、羊源性物质,而疯牛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所以近年来随着疯牛病的相继暴发和流行,有关化妆品是否会传播疯牛病这一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禁止来自疯牛病疫区含有牛、羊源性成分的化妆品入境。为了确实防止疯牛病病原通过化妆品传入我国,本文将对化妆品中的牛、羊源性成分传播疯牛病的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为国家制定进出境化妆品有关疯牛病检验检疫的规定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给这些化妆品的使用者提供理论指导,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对加强具有BSE感染风险的化妆品的管理提出建议.经过多年来的实地考察,搜集了大量国内外的相关资料,经仔细分析、研究和比较,进行了本课题的研究。本研究以现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系统地运用风险分析理论,分别从危害因素的确定、传入评估、接触评估、后果评估、以及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等各方面切入,建立了有关化妆品成份传播疯牛病的风险分析模型。该模型包括地理性风险评估、动物的健康状况、组织来源、组织感染性水平、加工工艺对BSE病原的清除水平及产品的终用途等内容。该评估模型不仅考虑了动物的安全性和健康状况,更注重分析了动物原料生产加工工艺降低或灭活疯牛病病原感染性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满足我国卫生部和国家质检总局有关“涉及疯牛病风险化妆品及其原料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需要。通过风险分析研究,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了BSE病原经过化妆品传播的可能性。因此,我国卫生部发布的在化妆品中不应含有疯牛病疫区的85牛、羊源性成分的禁令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携带和传播BSE感染性的水平不同,本文将我国卫生部所列的来自疯牛病疫区的85种牛、羊源性成份分为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质、中度危险性物质和低度危险性物质,并分别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其评估结果如下:对于以脑、脊髓为代表的高度危险性物质,他们传播BSE的风险极大,在化妆品成分中应该禁止使用。对于以羊毛脂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低度危险性物质,由于其主要是作为外用化妆品成分。只要其原料来自健康动物,没有受到特殊危险性物质的污染,加工过程中pH值、温度和时间都达到一定的条件,其传播疯牛病的风险可以基本排除。中度危险性物质包含的种类比较复杂,涉及到47种成分,而可用的资料又有限,本文只对了解其加工、提取过程的一些成分进行了分析。对于化妆品中使用的油脂,剔除生产原料中的牛、羊特殊风险物质后。将原料切割成不大于50mm的颗粒,在不低于133℃/3巴/20m的条件下加工,如果生产的油脂中不溶性杂质含量低于0. 15%,且在储存、运输等过程中没有发生交叉污染,则这种油脂是安全的。对于化妆品中使用的明胶和胶原,在保证生产原料来源安全,生产过程有相应的认定试验、避免特殊危险性物质污染的条件下加工的产品,也被认为是安全的。对产自其它组织的蛋白质类、糖类、脂类以及生物单分子等物质,由于资料所限,没能对其进行完全评估。鉴于疯牛病病原是蛋白质,化妆品中使用牛羊源性蛋白质产品传播BSE的风险比其它产品高。所以,应严格控制蛋自质类产品在化妆品中的使用。对T.其他需要保持生物活性的产品,其加ll艺可能无法满足灭活疯牛病病原的要求,也需要严格控制。如果原料中没有特殊危险物质,加Il一艺又能保证其达到单分子水平(需要确认),除蛋自质类外,其他成份应允许使用。 本研究研究、总结出了消费者在对化妆品中BSE感染因子进行自我评估时,应着重注意的事项;列出了化妆品生产者销售化妆品时应该向消费者提供的信息,以使消费者得到更好的白我保护。另外,就风险管理而言,应该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认真落实各项相关政策,加强管理,切断疯牛病的传播途径,争取把疯牛病拒之于国门之外。关键词:疯牛病化妆品风险分析与研究
王新武[10](2001)在《中国拒绝疯牛病》文中研究指明
二、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 我国禁止从欧盟国家进口动物性饲料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 我国禁止从欧盟国家进口动物性饲料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与专有名词对照表 |
导论 |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影响与成因 |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影响:争端与壁垒 |
一、国际贸易争端凸显 |
二、非关税壁垒的增加 |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成因 |
一、农业贸易政策的分歧 |
二、对待转基因食品的立场分歧 |
三、复杂的农产品贸易关系 |
第三节 转基因食品的国内法标识:自愿与强制 |
一、自愿标识制度 |
二、强制标识制度 |
三、制度差异协调乏力 |
第二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国际协调——WTO规则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协同与差异 |
第一节 WTO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
一、问题解决的障碍之同类产品认定 |
二、问题解决的障碍之WTO与 MEA的优先适用 |
三、SPS协议的适用 |
第二节 《生物安全议定书》框架下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
一、问题解决的障碍性——《生物安全议定书》的适用范围 |
二、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
第三节 多种国际规则的协同与差异 |
一、《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差异点 |
二、《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相同点 |
三、《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优先性 |
四、多种规则与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
第三章 自愿标识的倡导—美国的侵权保障与联邦法制 |
第一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路径演进:从过程到产品 |
一、美国对转基因产品规制的早期:EPA主导下的基于过程的监管 |
二、美国对转基因产品规制的中期:OSTP下基于产品的监管 |
三、美国对转基因食品规制的近期:FDA的主要权责 |
第二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从自愿标识到强制标识 |
一、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理论基础 |
二、《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案》与自愿标识制度的特点剖析 |
三、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综合评述 |
第三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侵权保障与联邦法律 |
一、侵权保障 |
二、联邦法制 |
第四章 强制标识的代表—欧盟的层级监管与政治考量 |
第一节 欧盟对于GMO的安全立法框架 |
一、初期监管 |
二、中期监管 |
三、公约义务 |
第二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分析 |
一、欧盟的转基因食品管制的理论基础 |
二、强制标识制度与1829/2003 条例 |
三、强制标识制度与1830/2003 条例 |
第三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制度特点评析 |
一、标识的性质 |
二、标识的特点 |
三、链条式监管 |
第四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层级监管的政治考量 |
一、层级监管 |
二、政治考量 |
第五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解决——WTO框架下的可行性方案探讨 |
第一节 地理标志的限定 |
一、地理标志在国际贸易中的意义 |
二、地理标志与转基因食品 |
三、地理标志的限定与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
第二节 SPS协议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 |
一、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构建概述 |
二、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构建的目标和标准 |
三、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三节 TPP协议带来的新思考 |
一、TPP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文本解读 |
二、TPP的 SPS措施与欧盟转基因案 |
三、TPP对 SPS协议的发展是否适用于转基因食品? |
第六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的问题解决与中国路径 |
第一节 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立法与问题 |
一、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二、我国关于GMO的立法框架 |
三、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
四、我国GMO立法与标识制度的特点与缺憾 |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对中国的启示 |
一、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及标识管制严格 |
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管制差异明显 |
三、三种模式与中国选择 |
第三节 中国路径 |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完善的基本思路 |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完善 |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法律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疯牛病的危害识别及监管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现状 |
2 发病机理及危害 |
2.1 致病机制 |
2.2 流行病学 |
2.2.1 病原分布 |
2.2.2 传播途径 |
2.2.3 易感动物及潜伏期 |
2.3 检测方法及优缺点 |
2.3.1 显微镜检测方法 |
2.3.2 以检测蛋白质为基础的方法 |
2.3.3 以检测DNA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
2.3.4 以光谱技术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
2.4 危害 |
3 风险评价方法 |
3.1 风险因子 |
3.1.1 动物副产品加工 |
3.1.2 反刍动物饲料中动物源性原料使用 |
3.1.3 进口动物源性产品质量 |
3.1.4 反刍动物群体组成 |
3.2 风险评价的主要方法 |
3.2.1 评价原则 |
3.2.2 风险评价 |
4 国外主要国家对疯牛病控制措施 |
5 我国对疯牛病的监管 |
5.1 农业部 |
5.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5.3 各部门联合发文 |
6 对监管工作的建议 |
6.1 完善监管体系 |
6.2 完善监管法规 |
6.3 强化监测计划 |
6.4 加强宣传教育 |
(3)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研究背景 |
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背景 |
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沿革 |
0.1.3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
0.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0.2.1 研究内容 |
0.2.2 数据来源 |
0.2.3 研究方法 |
0.2.4 研究目的 |
0.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0.2.6 学术构想与思路 |
0.2.7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0.3 关键术语 |
0.3.1 食品卫生 |
0.3.2 食品安全 |
0.3.3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
0.3.4 无公害水产品 |
0.3.5 绿色水产品 |
0.3.6 有机水产品 |
0.3.7 良好农业规范 |
0.3.8 良好作业规范 |
0.3.9 水产养殖认证委员会 |
0.3.10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
0.3.11 ISO 9000 |
0.3.12 ISO 14000 |
1 理论分析 |
1.1 基于不完备法律理论的食品安全法分析 |
1.1.1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 |
1.1.2 运用不完备法律理论对食品安全法的分析 |
1.1.3 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
1.2 食品安全法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适用 |
1.2.1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
1.2.2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
1.3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
1.3.1 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分析 |
1.3.2 水产品供给链中的水产品安全——博弈分析 |
2 国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2.1 美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2.1.1 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管理机构 |
2.1.2 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
2.1.3 危险性分析与标准和技术法规 |
2.1.4 检验检测和认证 |
2.1.5 危险性预警系统、可追溯制度和产品召回制度 |
2.2 欧盟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2.2.1 欧盟食品安全运作的管理机制 |
2.2.2 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和法律体系 |
2.2.3 风险分析 |
2.2.4 检验、检测及认证体系 |
2.2.5 预警系统、水产品链可追溯和食品召回 |
2.2.6 教育和培训 |
2.3 日本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2.3.1 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 |
2.3.2 相关法律法规 |
2.3.3 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 |
2.3.4 风险信息沟通、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 |
3 我国大菱鲆养殖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管 |
3.1 从大菱鲆事件说起 |
3.2 大菱鲆事件发生前后产业的情况 |
3.2.1 大菱鲆事件发生前产业的情况 |
3.2.2 大菱鲆事件发生后产业所受的影响 |
3.3 大菱鲆养殖过程各环节的监管现状 |
3.3.1 环境 |
3.3.2 投入品 |
3.3.3 初级产品 |
3.3.4 认证工作在大菱鲆产业中的开展 |
3.3.5 信息发布与产品召回 |
3.4 存在的问题 |
3.4.1 我国对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存在的问题 |
3.4.2 在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
3.4.3 在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
3.4.4 检验检测存在的问题 |
3.4.5 认证刚刚起步,诸多方面存在不足 |
3.4.6 信息与产品召回中存在的不足 |
3.5 相关的监管建议 |
3.5.1 完善监管体制 |
3.5.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3.5.3 加大大菱鲆养殖标准化步伐 |
3.5.4 完善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
3.5.5 认证体系、信息交流和产品召回制度的完善 |
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4.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
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
4.1.2 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 |
4.1.3 食品生产监管司和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司 |
4.1.4 食品许可司和食品安全监管司 |
4.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
4.2.1 相关法律 |
4.2.2 行政法规 |
4.2.3 部门规章 |
4.3 我国的水产标准化管理 |
4.3.1 相关法律对标准的规定 |
4.3.2 我国水产标准化发展历程 |
4.3.3 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现状 |
4.4 我国的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
4.4.1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
4.4.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
4.4.3 我国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
4.5 水产品认证认可 |
4.5.1 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及相关规定 |
4.5.2 我国水产养殖领域认证发展现状 |
4.5.3 产品认证 |
4.5.4 体系认证 |
4.6 水产品可追溯 |
4.7 水产品召回 |
4.8 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 |
5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思考 |
5.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5.1.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
5.1.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
5.1.3 我国水产品标准存在的问题 |
5.1.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5.1.5 我国水产品质量认证存在的不足 |
5.1.6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
5.1.7 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
5.2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 |
5.2.1 建立和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5.2.2 逐步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5.2.3 积极推进我国水产标准化的进展 |
5.2.4 完善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
5.2.5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 |
5.2.6 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 |
5.2.7 建立完整有效的水产品可追溯性体系 |
5.2.8 建立水产品召回制度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上海饲料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现状与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上海市饲料行业概况及出口形势分析 |
1 上海市饲料企业及产品现状分析 |
2 上海市饲料工业企业出口现状分析 |
3 上海市饲料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
4 上海市饲料企业产品出口遭遇TBT案例分析 |
第二章 国内外技术法规对比与分析 |
1 欧盟 |
2 北美国家 |
3 东亚 |
4 中国 |
第三章 上海市出口饲料产品应对TBT研究 |
1 政府加强饲料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
2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3 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产品出口竞争力 |
4 未来五年上海市饲料产品出口趋势与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相关概念辨析及理论基础 |
2.1 现阶段不同类型畜产品概念及相互关系 |
2.2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内涵辨析 |
2.3 研究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现状及成因分析 |
3.1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状况的总体评价及存在问题 |
3.2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典型事例 |
3.3 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因素的一般分析 |
3.4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的实例分析——以牛奶为例 |
3.5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四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比较(一) |
4.1 发达国家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特点与经验 |
4.2 中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异同 |
4.3 发达国家可供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
第五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比较(二) |
5.1 发达国家实行官方兽医制度的特点 |
5.2 中国兽医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5.3 中外兽医管理体制比较 |
5.4 中国实行官方兽医制度的现实依据及必备条件 |
第六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主体的职能定位及相互关系 |
6.1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系统与供给主体 |
6.2 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供给主体构成及供给责任 |
6.3 畜产品质量安全间接供给主体——行业协会 |
6.4 政府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负总责的理论依据及其实例 |
6.5 政府发挥公共安全职能的重要内容 |
6.6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主体的相互关系与联动机制 |
第七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选择 |
7.1 政府选择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的基本依据——风险分析 |
7.2 选择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的首要条件——适当的动物保护水平 |
7.3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的分层分类选择 |
7.4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目标的落实形式——标准化与采标率 |
第八章 遵从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制的经济影响 |
8.1 两种视角的质量成本观 |
8.2 遵从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制对质量成本和效益的影响 |
8.3 遵从质量安全管理规制对不同类型畜牧企业质量成本的影响 |
8.4 澳大利亚遵从食品安全新标准对企业产品质量成本的影响实例 |
8.5 质量安全成本的分担方式 |
第九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机制剖析 |
9.1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内涵及其现实依据 |
9.2 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的因素分析 |
9.3 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机制的构成及其运行的一般规律 |
9.4 畜产品供给动力模型构建 |
9.5 企业供给动力的外部环境优化 |
9.6 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动力的整体方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四川消费者、生产者行为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 |
1.2.1 基本概念 |
1.2.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供给—需求分析法 |
1.5.2 社会调查法 |
1.5.3 假设市场评估法(CVM) |
1.5.4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
1.5.5 博弈论方法 |
1.5.6 案例研究法 |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6.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
1.6.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食品安全的研究进展 |
2.1.1 有关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因素的研究 |
2.1.2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特性与质量控制的研究 |
2.1.3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
2.1.4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
2.1.5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与国际贸易的研究 |
2.1.6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研究 |
2.2 关于农户行为的研究 |
2.2.1 集中在农户是否理性的争论上 |
2.2.2 对农户的某一具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
2.3 有关猪肉市场的研究 |
2.3.1 猪肉供给研究 |
2.3.2 猪肉消费研究 |
2.3.3 猪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力研究 |
2.3.4 生猪产业组织模式和猪肉供应链的研究 |
2.3.5 发达国家在保障猪肉安全方面的经验介绍 |
2.4 有关博弈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
2.5 简短的评述 |
3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 |
3.1 政府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
3.1.1 重商主义的政府行为观 |
3.1.2 自由主义的政府行为观 |
3.1.3 政府干预主义 |
3.1.4 新自由主义 |
3.1.5 政府干预理论的发展 |
3.1.6 简短的评述 |
3.2 关于市场失灵及如何矫正的理论分析 |
3.2.1 关于市场失灵的理论分析 |
3.2.2 关于矫正市场失灵的理论分析 |
3.3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
3.3.1 猪肉质量安全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
3.3.2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信息不对称 |
3.3.3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外部性问题 |
3.3.4 猪肉市场存在的过度竞争问题 |
3.3.5 消费者对猪肉的购买决策 |
3.3.6 小结 |
3.4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手段 |
3.4.1 政府管制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合理性与方法 |
3.4.2 解决猪肉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市场手段 |
3.4.3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分析的启示 |
4 典型国家的猪肉质量保障体系及兽医管理体制 |
4.1 典型国家的猪肉质量保障体系 |
4.1.1 丹麦的猪肉一体化生产体系 |
4.1.2 瑞典的绿色养猪模式 |
4.1.3 德国的生猪及猪肉质量保障措施 |
4.1.4 日本的优质猪肉产销体系 |
4.1.5 美国的PQA体系 |
4.1.6 荷兰的IKB体系 |
4.2 OIE的官方兽医制度与欧盟、美国等的兽医管理体制 |
4.2.1 OIE的官方兽医制度 |
4.2.2 美国的兽医管理体制 |
4.2.3 欧盟的兽医防疫体制 |
4.2.4 澳大利亚的政府兽医管理制度 |
4.3 结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
5 猪肉的特性及影响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 |
5.1 猪肉的特性 |
5.1.1 猪肉的产品特性 |
5.1.2 猪肉的食用品质 |
5.1.3 猪肉的消费特性 |
5.1.4 猪肉的技术特性 |
5.2 食品科学关于食品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
5.2.1 食品科学对食品安全性的理解 |
5.2.2 食品安全性与人类食物链 |
5.2.3 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 |
5.3 影响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 |
5.3.1 农业环境污染对猪肉质量安全的影响 |
5.3.2 天然有毒物质对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
5.3.3 化学物质残留对猪肉质量安全的影响 |
5.3.4 生物性污染对猪肉质量安全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分析——对四川城市消费者的实证分析 |
6.1 我国猪肉的需求状况分析 |
6.1.1 我国猪肉的进出口状况 |
6.1.2 我国猪肉的国内消费需求概况及消费市场变化特征 |
6.2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经典的消费者需求模型及其启示 |
6.2.1 古典消费者需求理论 |
6.2.2 对产品特性的家庭生产模型和需求模型 |
6.2.3 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 |
6.2.4 启示 |
6.3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的认知、需求及安全猪肉的支付意愿分析 |
6.3.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描述 |
6.3.2 调查统计与计量分析 |
6.4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信息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6.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描述 |
6.4.2 调查统计与计量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我国猪肉的供给状况及猪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7.1 我国猪肉的供给状况 |
7.2 猪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产业链的分析 |
7.2.1 猪肉产业链分析框架 |
7.2.2 猪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 猪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资中县的实证分析 |
7.3.1 研究方法及样本的选择 |
7.3.2 资中县生猪产业链各阶段的状况 |
7.3.3 资中县生猪产业链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
7.4 本章小结 |
8 农户对猪肉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分析——对四川养猪户的实证分析 |
8.1 农户对猪肉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8.1.1 数据来源 |
8.1.2 样本特征描述 |
8.1.3 苗猪的来源 |
8.1.4 饲料的使用情况 |
8.1.5 对兽药的认知及使用状况 |
8.1.6 对养殖协会的认知度及养殖协会提供服务的状况 |
8.1.7 面临的风险以及防范措施 |
8.1.8 对合同生产方式及对有关技术服务的看法 |
8.2 养猪户采用安全兽药的意愿的计量经济分析 |
8.2.1 研究假设 |
8.2.2 养猪户采用安全兽药的意愿的理论模型 |
8.2.3 模型运算结果 |
8.2.4 结果与讨论 |
8.2.5 结论 |
8.3 本章小结 |
9 安全猪肉产业化经营中加工企业与养猪户行为选择的博弈机理及契约选择机理 |
9.1 安全猪肉产业化经营中加工企业与养猪户行为选择的博弈机理 |
9.1.1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问题 |
9.1.2 加工企业与养猪户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9.1.3 加工企业与养猪户行为选择的博弈机理 |
9.1.4 加工企业与养猪户行为选择的博弈模型 |
9.2 安全猪肉产业化经营中加工企业与养猪户之间的契约选择机理 |
9.2.1 问题的提出 |
9.2.2 G—H—M模型简介 |
9.2.3 G—H—M模型在安全猪肉产业化经营中的应用 |
9.2.4 结论 |
9.3 本章小结 |
10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
10.1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
10.1.1 猪肉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及职能划分 |
10.1.2 猪肉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现状 |
10.1.3 猪肉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 |
10.1.4 猪肉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
10.1.5 生猪及猪肉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现状 |
10.1.6 猪肉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
10.1.7 猪肉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现状 |
10.1.8 兽医、兽药管理的现状 |
10.1.9 现行的生猪屠宰制度 |
10.2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10.2.1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10.2.2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
10.2.3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
10.2.4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存在的问题 |
10.2.5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
10.2.6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
10.2.7 兽医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0.2.8 生猪屠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10.3 本章小结 |
11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及相关政策措施 |
11.1 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
11.1.1 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建设的总体构想 |
11.1.2 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
11.2 猪肉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11.3 猪肉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
11.4 猪肉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
11.5 猪肉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
11.6 猪肉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 |
11.7 猪肉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
11.8 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 |
11.8.1 加强有关制度建设 |
11.8.2 建立、健全我国动物疫病的防疫体制 |
11.8.3 猪肉生产经营企业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和自身品牌建设 |
11.8.4 改变经营方式,提高生猪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第10章的有关附表 |
附录2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调查表 |
附录3 养猪户的质量安全控制行为调查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SPS措施对猪肉贸易的影响及中国遵从方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1.3.3 简要评价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5.1 提出评判SPS 措施合理性与歧视性的8 项标准 |
1.5.2 构建了SPS 措施对中国猪肉贸易影响的理论和量化模型 |
1.5.3 提出中国猪肉出口贸易遵从SPS 措施应着力解决的3 个关键问题 |
1.5.4 提出宜用两套标准保障中国猪肉安全的新构想 |
1.5.5 提出企业遵从国际安全标准要同遵从成本研究紧密相结合 |
第二章 SPS 措施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 |
2.1 SPS 措施的内涵、分类与特征 |
2.1.1 SPS 措施的内涵及与相关措施辨析 |
2.1.2 SPS 措施的分类 |
2.1.3 SPS 措施的特征 |
2.2 SPS 措施的产生与发展根源 |
2.2.1 SPS 措施的产生 |
2.2.2 SPS 措施的发展原因 |
2.2.3 SPS 措施的实质 |
2.2.4 SPS 措施合理性与歧视性的评判标准 |
2.3 SPS 措施形成的理论基础 |
2.3.1 需求层次理论 |
2.3.2 标准差异理论 |
2.3.3 外部性理论 |
2.3.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 SPS 措施对贸易影响的评价模型 |
2.4.1 评价困难与评价模型 |
2.4.2 贸易小国法规保护模型 |
2.4.3 贸易小国供给变动模型 |
2.4.4 贸易小国需求变动模型 |
2.4.5 贸易大国导致国际价格变动模型 |
第三章 SPS 的国际贸易规制与争议案例 |
3.1 SPS 的国际制度安排 |
3.1.1 国际制度安排的动力 |
3.1.2 世界贸易组织(WTO)对SPS 的规制 |
3.1.3 国际贸易标准制定机构 |
3.2 SPS 争议案例分析 |
3.2.1 荷尔蒙牛肉争议案与启示 |
3.2.2 澳大利亚鲑鱼争议案与启示 |
3.2.3 日美农产品品种测试争议案与启示 |
3.2.4 对WTO 处理SPS 争议案的评价 |
3.3 国际制度安排的意义与评价 |
3.4 WTO 面临的新挑战 |
3.4.1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争端 |
3.4.2 WTO 无歧视原则的适应性 |
3.4.3 发展中国家遵从SPS 协议的困难与遵从成本 |
3.4.4 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组织的困境 |
3.4.5 WTO 模糊条款的具体化与清晰化 |
第四章 SPS 措施影响猪肉国际贸易的实证分析 |
4.1 世界猪肉生产与国际贸易格局 |
4.1.1 世界猪肉的生产状况与贡献率 |
4.1.2 世界猪肉贸易的变动分析 |
4.2 生猪健康规定及猪肉安全标准影响猪肉国际贸易的实例分析 |
4.2.1 OIE 对动物健康的规定 |
4.2.2 官方兽医机构在生猪和猪肉贸易中的作用 |
4.2.3 生猪口蹄疫影响台湾猪肉贸易的实例分析 |
4.2.4 猪肉病原菌影响人体健康的一般分析 |
4.2.5 沙门氏菌的控制标准对世界猪肉贸易的影响与争议 |
4.2.6 抗生素控制标准对猪肉贸易的影响与争端 |
4.2.7 二恶英对比利时养猪产业与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
4.3 不同市场类型国家的SPS 措施对猪肉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
4.3.1 主要猪肉进口国市场分析 |
4.3.2 主要猪肉出口国市场分析 |
4.3.3 猪肉出口国的竞争优势和变动趋势分析 |
第五章 SPS 措施影响中国猪肉贸易的理论模型和量化方法 |
5.1 中国猪肉贸易的阶段性特征考察 |
5.1.1 1963-1977 年的猪肉出口贸易---非正常增长期 |
5.1.2 1978-1984 年的猪肉出口贸易----成长期 |
5.1.3 1985-1994 年的猪肉出口贸易----繁荣期 |
5.1.4 1995-至今的猪肉出口贸易-----低潮期 |
5.2 SPS 措施影响中国猪肉出口贸易的理论与模型分析 |
5.2.1 SPS 协议影响中国猪肉贸易的理论分析 |
5.2.2 SPS 措施导致的遵从成本 |
5.2.3 SPS 措施对中国猪肉贸易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 |
5.3 SPS 措施影响中国猪肉出口的量化方法 |
5.3.1 量化方法选择、数据采集、量化对象 |
5.3.2 量化内容与量化结果 |
5.3.3 量化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
5.4 中国猪肉遭受SPS 壁垒的原因分析 |
5.4.1 中国猪肉遭受SPS 壁垒的国际因素 |
5.4.2 中国猪肉遭受SPS 壁垒的国内因素 |
第六章 中德猪肉安全控制系统比较分析 |
6.1 中德猪肉生产、贸易比较 |
6.1.1 中德猪肉生产比较 |
6.1.2 中德猪肉贸易比较 |
6.1.3 中德猪肉进口来源比较 |
6.1.4 中德猪肉出口市场比较 |
6.2 德国猪肉安全控制系统的设置与效率 |
6.2.1 法规、标准系统 |
6.2.2 猪肉安全管理系统 |
6.2.3 动物健康保障系统 |
6.2.4 猪肉安全检验与保证系统 |
6.3 中国猪肉安全控制系统的设置与不足 |
6.3.1 法规、标准系统 |
6.3.2 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
6.3.3 动物健康保障系统 |
6.3.4 猪肉安全检验与保证系统 |
6.4 中德猪肉安全控制系统存在差距的集中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
6.4.1 中德猪肉安全控制系统存在差距的集中表现 |
6.4.2 中德猪肉安全控制系统产生差距的原因 |
第七章 中国猪肉贸易遵从SPS 的总体方略 |
7.1 中国猪肉贸易遵从SPS 措施的宏观策略 |
7.1.1 完善生猪和猪肉法规标准体系 |
7.1.2 建立分工明确的猪肉安全管理体制,逐渐向官方兽医体制过渡 |
7.1.3 加大投入,发展猪肉质量安全控制支撑服务系统 |
7.1.4 强化生猪疫病和猪肉安全的“源头”控制 |
7.2 中国猪肉贸易遵从SPS 措施的中观策略 |
7.2.1 按照质量安全标准化要求,完善猪肉产加销供应组织体系 |
7.2.2 充分发挥养猪协会的质量安全标准修订、监督、保证、服务和自律作用. |
7.2.3 加强对个体户的教育,推行诚信承诺制 |
7.2.4 在遵从SPS 规则下,灵活运用贸易谈判和交涉策略 |
7.3 中国猪肉贸易遵从SPS 措施的微观策略 |
7.3.1 加强猪肉出口企业遵从成本与遵从收益研究 |
7.3.2 微观企业的遵从策略选择 |
7.3.3 中国猪肉出口企业的市场选择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导论——经济法视角下的食品安全 |
一、食品安全:世界性的话题 |
(一) 食品安全:一个现实的话题 |
(二) 食品安全:一个历史性话题 |
(三) 食品安全:一个未来的话题 |
二、食品安全的现代内涵 |
(一) 食品安全相关概念的辨析 |
(二) 食品安全的相对性 |
(三) 食品安全的定义及内涵 |
三、食品安全法的经济法属性 |
(一) 食品不安全所损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符合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性质 |
(二) 食品安全保障需要国家运用经济法形式进行干预 |
(三) 食品安全法纳入经济法调整体系有利于克服其他法律部门调整之不足 |
第二章 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影响和成因 |
一、全球食品安全形势严峻 |
(一) 世界各国面临食源性疾病的威胁 |
(二) 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成因 |
(三) 国外的食品安全典型案例 |
(四) 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后果 |
(五) 全球食品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
二、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食源性疾病有增无减 |
(二) 各大类食品均存在安全隐患 |
(三) 农业投入品滥用现象突出 |
(四) 食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存在安全隐患 |
(五) 利用食品进行犯罪或恐怖活动时有发生 |
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成因 |
(一) 微生物污染 |
(二) 化学性污染 |
(三) 环境污染 |
(四) 食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管理水平偏低 |
(五) 法律保障体系不适应 |
(六) 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完善 |
(七) 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不足 |
(八) 新产品和新技术潜在的风险 |
第三章 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
一、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经济学基础 |
(一) 食品安全存在外部性 |
(二) 食品安全存在信息不对称 |
(三) 食品安全的公共物品属性 |
二、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政治学思考 |
(一) 食品安全与执政能力 |
(二) 食品安全与社会和谐 |
(三) 食品安全与经济安全 |
(四) 食品安全与“三农”问题 |
(五) 食品安全与消费者保护 |
(六) 食品安全与人权保障 |
三、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心理学理论 |
(一) 马斯洛需求理论说 |
(二)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 |
(三) “恐惧和愤怒”因素 |
(四) 食物是一种未经确认的对象—UFO |
四、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
(一) 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
(二) 食品生产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三) 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五、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法律价值 |
(一) 秩序价值 |
(二) 效益价值 |
(三) 公平价值 |
六、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其他理论 |
(一) 社会伦理 |
(二) 动物福利 |
(三) 生态伦理 |
(四) 企业社会责任 |
第四章 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生成机理研究 |
一、政府规制的基本理论 |
(一) 政府规制的内涵和形式 |
(二) 政府规制的主要流派 |
二、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生成的经济学依据 |
(一) 供给与需求理论 |
(二) 社会均衡理论 |
(三) 成本与效益理论 |
三、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路径选择 |
(一) 决策路径:风险分析的运用 |
(二) 实施路径:公共规制和私人规制的互动 |
(三) 公共规制:综合控制体系 |
(四) 私人规制:企业的战略回应 |
四、几点启示 |
(一) 重视对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经济分析 |
(二) 重视部门利益理论所揭示的问题 |
(三) 重视食品安全规制调整方法的综合运用 |
第五章 食品安全法律制度考察 |
一、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 |
(一) 食品安全法律的初始阶段 |
(二) 食品安全法律的现代阶段 |
(三) 食品安全法律的国际化阶段 |
二、国外食品安全法律制度述评 |
(一) 国外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概况 |
(二) 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的原则 |
(三) 国外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发展趋势 |
三、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概况 |
(一) 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
(二) 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的综合性规章 |
(三) 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的各种针对性规章 |
(四) 食品供应过程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
(五) 与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有关的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 |
(六) 与食品进出口有关的法律法规 |
四、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食品安全理念的缺失 |
(二) 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 |
(三) 法律效力层次低 |
(四) 法律法规处罚力度不强 |
第六章 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研究 |
一、国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其启示 |
(一) 国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考察 |
(二) 国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启示 |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内容 |
(一) 食品安全行政监管 |
(二) 食品安全检验服务 |
(三) 食品安全实验室服务 |
(四) 食品安全信息、教育、交流和培训 |
三、食品安全管理的原则 |
(一) 基于科学评估的原则 |
(二) 风险评估原则 |
(三) 效率原则 |
(四) 公众参与原则 |
(五) 依法管理原则 |
四、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现状 |
(一)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分工 |
(二)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五、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思考 |
(一) 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的合理分工 |
(二) 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理作用的发挥 |
(三) 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 |
(四) 行政部门执法权力的强化 |
六、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设想 |
(一) 食品安全组织结构的种类分析 |
(二)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结构的选择 |
第七章 产品责任法对食品安全的规制 |
一、产品责任法与食品安全激励机制关系的经济分析 |
(一) 食品安全激励机制的构成 |
(二) 产品责任法对企业提供安全食品的激励作用 |
(三) 诉讼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对激励作用的抑制 |
二、美国产品责任法对食品安全的规制 |
(一) 诉由 |
(二) 共同责任 |
(三) 损害赔偿 |
(四) 集团诉讼 |
(五) 与英国食品安全诉讼的比较 |
三、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的产品责任体系的设想 |
(一) 食品安全的产品责任制度的系统化 |
(二) 食品概念和范围的拓展 |
(三) 食品安全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界定 |
(四) 食品缺陷的定义及认定问题的完善 |
(五) 食品安全的严格产品责任免责事由的特殊规定 |
(六) 食品安全的惩罚性赔偿的反思 |
(七) 食品安全的精神损害赔偿的完善 |
第八章 国际贸易中的食品安全法律规制 |
一、食品安全法律规制对国际贸易影响的评析 |
(一) 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发展趋势 |
(二) 食品安全法律规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与食品安全 |
(一) WTO框架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 |
(二) 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
(三) 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 |
(四)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
三、《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对食品贸易争端的解决途径 |
(一) SPS协议的原则 |
(二) WTO食品安全“反向通报”分析 |
(三) SPS协议解决争端的效果评说 |
第九章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思考 |
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路径选择 |
(一) 改革机构,加强监管 |
(二) 强化立法,有法可依 |
(三) 以防为主,全面控制 |
(四) 应急为辅,快速反应 |
(五) 社会参与,宣传教育 |
二、完善食品安全立法的总体思路 |
(一) 建立综合化和一体化法律法规体系 |
(二) 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 |
(三) 寻求水平性与垂直性法律法规的平衡 |
三、关于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 |
(一) 从农场至餐桌的原则 |
(二) 风险分析原则 |
(三) 透明度原则 |
(四) 法律法规效率评估原则 |
(五) 食品供应者承担主要责任原则 |
(六) 公共规制与私人规制互动原则 |
(七) 灵活性原则 |
四、应优先考虑的食品安全立法 |
(一) 尽快制定《食品安全基本法》 |
(二) 尽快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
(三) 加快完善食品质量责任体系 |
五、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重点 |
(一)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 |
(二)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度 |
(三) 建立新颖食品的法律规制 |
(四) 改善食品安全信息供给法律制度 |
(五) 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
(六)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
(七) 完善食品与营养标签法律制度 |
(八) 建立生物恐怖袭击预防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含牛羊源性成份化妆品传播疯牛病的风险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概述 |
1.2 疯牛病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国内外化妆品工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
2.1 化妆品工业发展现状 |
2.2 对化妆品成份进行风险分析与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三章 风险分析理论在疯牛病风险研究中的应用 |
3.1 风险和风险分析的基本概念 |
3.2 风险分析术语 |
3.3 风险分析的原理和过程研究 |
第四章 化妆品传播疯牛病的风险模型的研究 |
4.1 危害因素的分析与确定 |
4.2 传入评估分析 |
4.3 接触评估分析 |
4.4 后果评估分析 |
4.5 风险评价分析 |
第五章 85种化妆品成分传播疯牛病的风险分析与研究 |
5.1 高度危险性物质的风险分析与研究 |
5.2 低度危险性物质的风险分析与研究 |
5.3 中度危险性物质的风险分析与研究 |
第六章 含有牛羊源性成分化妆品风险管理的研究 |
6.1 国外有关化妆品成份传播疯牛病的风险管理分析 |
6.2 中国采取的预防疯牛病的管理措施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四、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 我国禁止从欧盟国家进口动物性饲料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D]. 刘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2]疯牛病的危害识别及监管建议[J]. 高云峰,南楠,任鹏. 饲料博览, 2013(03)
- [3]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D]. 郭可汾.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4]上海饲料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现状与应对措施研究[D]. 何麒麟.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
- [5]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研究[D]. 王玉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6]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四川消费者、生产者行为的实证分析[D]. 吴秀敏. 浙江大学, 2006(08)
- [7]SPS措施对猪肉贸易的影响及中国遵从方略研究[D]. 董银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3)
- [8]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D]. 张涛. 西南政法大学, 2005(01)
- [9]含牛羊源性成份化妆品传播疯牛病的风险分析与研究[D]. 马贵平.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4)
- [10]中国拒绝疯牛病[J]. 王新武. 世界农业,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