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增白剂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毒力的协同作用及其紫外线防护作用研究

荧光增白剂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毒力的协同作用及其紫外线防护作用研究

一、荧光增白剂对苏云金杆菌毒力的增效作用及其紫外防护功效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策仁尼玛(Myagmar Tserennyam)[1](2018)在《舞毒蛾LdNPV复配剂致病力及其对舞毒蛾GST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提出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是一种叶食害虫,具有寄主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的特征。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ispar nucleopolyhedrosivirus,简称LdNPV)是一种可以影响舞毒蛾种群数量的致病微生物。合适的荧光增白剂可以提高LdNPV对舞毒蛾幼虫的毒力,达到利用病毒防治舞毒蛾虫害的目的,为此室内用正交实验方法比较不同浓度的荧光增白剂和氯化锌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筛选出最佳配比,得到了复配剂;通过生物测定确定了复配剂对舞毒蛾的LC50和LT50,同时分析了复配剂对舞毒蛾的亚致死作用。为研究这种增效作用的原理,实验测定了复配剂各成分对舞毒蛾4龄幼虫血淋巴和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性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病毒中添加1%的荧光增白剂和0.1%的氯化锌,紫外照射6h后,对舞毒蛾的死亡率比正常人工饲料的情况提高3倍,舞毒蛾幼虫的死亡率是67.7%。说明这种配比可以显着提高LdNPV对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作用。2.舞毒蛾幼虫取食添加1%荧光增白剂VBL与0.1%氯化锌(ZnCl2)的LdNPV后,病毒浓度与致死作用呈正相关,病毒浓度越高,致死率越高。对舞毒蛾2龄幼虫致死中浓度(LC50)为106.4 0Bs/μL,LC90为6457.4 0Bs/μL,浓度为390Bs/μL时,致死中时间LT50为13.12d,浓度为3900Bs/μL时,LT50为9.37 d。3.加入荧光增白剂VBL和氯化锌(ZnCl2)的LdNPV对舞毒蛾幼虫有亚致死作用。雄性幼虫历期较对照缩短,不同病毒浓度下雄性幼虫历期较对照的缩短2-5d。随病毒浓度的升高,复配剂使舞毒蛾雌雄化蛹率、羽化率、产卵数量、卵块重量减少,且浓度越高,减少的越明显。取食未添加荧光增白剂和氯化锌的人工饲料的舞毒蛾与已被病毒感染的舞毒蛾单雌产卵量差异明显,比对照显着降低。4.VBL+ZnCl2+病毒复配剂和ZnCl2+病毒对舞毒蛾4龄幼虫的中肠、血淋巴GST酶活性有显着差异,比对照组(单独病毒)的酶活性增高,在第72h时表现为活性增加最大,达到显着差异。VBL+ZnCl2+病毒对舞毒蛾幼虫血淋巴GST的影响在第72h时表现为活性增加,24h时的血淋巴GST活性也显着增加,分别比单独病毒的增高3.7和7.2倍。VBL+ZnCl2+病毒复配剂对舞毒蛾幼虫中肠GST的影响在第48h和72h时表现为活性增加,与24h时的中肠GST显着差异,分别增高2.4和4.6倍。

李超峰[2](2018)在《不同添加物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活性的增效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ius thuringiensis,Bt)制剂是当前应用最广、最有效的生物杀虫剂之一,因其对多种昆虫具有特异性杀虫活性,而被广泛用于农林业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害虫防治,但田间施用后,其速效性差、持效期短和防效不稳定等弊端限制了其进一步的推广。将Bt制剂与增效物质(剂)、因子混合使用以提高其杀虫活性和田间防效稳定性,是最快速、有效的途径之一,因而国内外对此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介绍了化学添加剂、化学杀虫剂和生物杀虫剂等添加物对Bt制剂杀虫活性的增效作用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增效物质(剂)、因子的开发和应用前景,以期为开发安全、高效的Bt制剂的增效物质(剂)、因子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超峰[3](2018)在《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活性的增效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克服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ius thuringiensis,Bt)制剂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速效性差、持效期短、防效不稳定以及使害虫逐渐产生抗药性等诸多缺陷,各类添加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防治过程中以起到增效作用。就目前国内外已开展的各类添加剂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活性的增效机制和方式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并指出其作用方式的潜在可能与途径,以期为苏云金芽孢杆菌生物农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李怡萍,马康生,仵均祥,郭予元,袁向群,梁革梅[4](2013)在《荧光增白剂对Cry1Ac抗感棉铃虫围食膜的影响及增效作用》文中指出为了提高Bt的杀虫活性,运用扫描电镜、SDS-PAGE电泳和生物测定技术,研究了荧光增白剂FB28对棉铃虫Cry1Ac抗性和敏感品系围食膜的影响及对Cry1Ac杀虫蛋白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正常棉铃虫围食膜表面光滑致密,没有空洞和缝隙。用含1%FB28的人工饲料饲喂刚蜕皮的5龄棉铃虫幼虫2 h后,抗感棉铃虫围食膜表面均出现许多空洞,且敏感棉铃虫的空洞明显大于抗性棉铃虫;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围食膜上的空洞逐渐变小,13 h后恢复正常。用1%FB28离体或活体处理抗、感品系棉铃虫,均可造成围食膜蛋白被降解。用1%FB28与Cry1Ac杀虫蛋白混合饲喂抗、感棉铃虫初孵幼虫,可明显提高棉铃虫的死亡率,且对抗性品系的增效作用明显大于敏感品系,对敏感和抗性品系棉铃虫的增效比分别为2.23和9.34;1%FB28还可以明显增加对抗、感品系3龄棉铃虫幼虫的生长抑制作用。

陈立坤[5](2013)在《LdNPV-Bt复配及LdNPV不同分离株致病性和致病基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舞毒蛾在中国的种群属于亚洲型舞毒蛾(AGM),亚洲型舞毒蛾雌雄成虫均具有飞行能力,传播能力强,危害较大。因此,急需国内相关防治、检疫机关和科研组织加强对国内舞毒蛾的防控,寻找更多生态、有效防治舞毒蛾的方法。通过苏云金芽孢杆菌(Bt)与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混合使用、以及LdNPV高毒力株的筛选来提高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舞毒蛾的致病性。并研究了国内外不同品系毒株对不同区域舞毒蛾幼虫的致病性差异,比较了5株LdNPV增效基因E1、UDP-葡糖基酶基因(egt)和细胞凋亡抑制基因iap-3的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差异,为探索LdNPV致病基因的致病性提供理论参考。Bt与LdNPV(?)昆合使用结果表明,Bt稀释16000倍液对病毒仍具有增效作用,增效倍数为0.16倍;Bt稀释8000倍液对病毒增效倍数为1.93倍;病毒在2.5×107,2.5×106,2.5×105OBs/mL浓度均对Bt表现出增效作用,增效倍数分别为2.02、1.61、0.58倍;而2.5×104OBs/mL与2.5×103OBs/mL病毒溶液对Bt分别表现出相加和拮抗作用。野外混合使用时,套笼实验中Bt、LdNPV单剂和Bt与LdNPV复配3种不同药剂处理中混合药剂杀虫高峰出现在第8d,幼虫死亡率在第4d低于Bt杀虫剂,高于LdNPV杀虫剂第13d的死亡率,平均死亡率混合处理最高,为69.65%;灌木喷洒虫口密度调查表明混合处理出现2个高峰分别为第5d和第16d,单剂Bt与LdNPV处理分别为6d和18d,平均虫口密度降低率混合处理最高,为38.67%,该混合处理不仅克服了Bt杀虫剂在持续性上的不足,也加快了LdNPV杀虫速度。对国内外采集到的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加拿大毒株(Ld-J)、美国1毒株(Ld-M1)、美国2毒株(Ld-M2),内蒙毒株(Ld-N),实验室毒株(Ld-S)对5个地域和实验室传代试虫进行毒力筛选,结果表明内蒙毒株毒力效果最好,平均半致死浓度(LC50)为47.86OBs/μL,最低值达到11.56OBs/μL,而半致死时间(LT50)为16.38d,最低达到10.28d,均低于其它毒株。国内毒株和国外毒株LC5o与LTso比较发现,国内2个品系的毒株要优于美国和加拿大3个品系的毒株,这可能与实验试虫为本地品系有关。毒株分化对毒力产生了显着的影响,而毒株针对分布于不同区域试虫的致病性也存在显着的差异。对5个毒株的egt基因、E1基因和iap-3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发现,egt-N和E1-N均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变化,较其它毒株相似性为最低。与NCBI序列相比,egt-N有153处氨基酸的变化,有4处氨基酸的插入,5处氨基酸的缺失;E1-N有26个位置的氨基酸发生改变,有2处氨基酸的插入。iap-N未表现出与其它毒株有较大差异。这与生测结果,LdNPV-N致病性最强的结果是相一致的。同源性树状图显示,egt-N与其它毒株同源性要低。而iap-S表现出与其它毒株同源性稍远,与E1-N同源性较高。北美毒株之间的同源性要高于国内毒株。这也充分说明毒株在地理区域内出现分化,国内毒株与国外毒株存在同源性上的差异,这与舞毒蛾地理种的差异也是相一致的。通过研究我们认为LdNPV与Bt配以适当比例复配不仅能够提高室内外毒杀舞毒蛾的效力,也能提高舞毒蛾致死时间。对国内外5种LdNPV毒株的毒力差异分析发现LdNPV内蒙株为一株高毒力株,国内2株毒株对不同区域舞毒蛾幼虫致病性要强于北美3株LdNPV毒株。5株LdNPV3个致病基因中,内蒙毒株的El与egt基因与其它毒株出现较大差异,这与内蒙株毒力较高一致。

李立涛[6](2011)在《嗜线虫致病杆菌的杀虫机理及其水悬浮剂的研究》文中认为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Xn HB310)是本实验室筛选得到的一株具有高毒力的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该菌能够分泌多种杀虫毒素蛋白,具有广谱的杀虫活性,同时对不同昆虫的毒力差别又很大。为了明确影响其杀虫活性的主要因子及其杀虫机理,更好的应用这一微生物资源,本研究分析比较了对病原线虫共生菌不同敏感程度的昆虫的中肠组织及环境的差异性,另外,对其水悬浮剂的配方进行研究,并通过与七种常用杀虫剂的混配筛选出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虫剂。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对不同敏感性昆虫中肠环境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较大的pH值范围内(410),Xn HB310均能保持较高的杀虫活性。分别用不敏感、敏感和次敏感的昆虫的中肠酶液酶解杀虫毒素粗提物,然后测定其对小菜蛾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经不同昆虫中肠酶液酶解的毒素粗提物的杀虫活性没有明显的差异。杀虫活性的大小与中肠围食膜的薄厚和韧性有关,敏感昆虫的围食膜较薄、韧性差。此外,当以围食膜较厚的棉铃虫为检测对象时,对围食膜有破坏作用的荧光增白剂FB-28对Xn HB310有一定的增效作用,能显着提高Xn HB310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体重抑制率。2.以滴喂和浸叶饲喂东亚飞蝗Xn HB310菌液后,各时间段内均未在其血腔内发现共生菌的存在,这说明在整个杀虫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因子是Xn HB310毒素蛋白而非活细胞。3.对各种助剂进行筛选,最终获得40%共生菌水悬浮剂最佳配方为:Xn HB310细胞沉淀40%、OP-10 4%、乳化剂600# 2%、黄原胶0.1%、山梨酸钾0.1%、尼泊金甲酯0.03%、脱氢乙酸钠0.2%、乙二醇5%、有机硅0.6%、全脂奶粉2%和水45.97%。盆栽试验表明该制剂对小菜蛾有良好的防治效果,50倍、100倍和200倍稀释液对3龄小菜蛾72h的防治效果为分别为97.56%、90.24%和80.49%,均高于50倍的细胞悬浮液的防治效果(75.61%)。4.采用浸叶法测定了Xn HB310与七种常用杀虫剂混配后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毒杀增效作用,并对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进行了最佳配比的筛选和增效作用的评价。结果显示Xn HB310仅与氯氰菊酯混配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协同毒力指数(cf)为30.9;当Xn HB310与氯氰菊酯质量比在1006.4:2.6816:4之间时,混配药剂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当两种药剂的质量比为952:3时,增效作用最强,此时的共毒系数最高为335。Xn HB310与乐斯本、吡虫啉或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混配均表现为相加作用,cf值分别为9.6、-6.9和-18.6,Xn HB310与菜喜、灭幼脲或阿维菌素混配则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cf值分别为-48.4、-24.9和-57.1。

王树娟[7](2011)在《LdMNPV不同地理品系致病力及荧光素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Lymantria dispar multiple embedded nucleopolyhedrovirus,LdMNPV)已成为控制舞毒蛾种群动态的重要生物因素之一。荧光素(Tinopal LPW)能够有效的提高LdMNPV对舞毒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寄主植物在利用LdMNPV防治舞毒蛾幼虫的过程中也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测定了Tinopal LPW---LdMNPV---寄主植物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及对亚洲型舞毒蛾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利用LdMNPV对亚洲型舞毒蛾幼虫进行生物防治,本文采用食料给毒法测定了不同地理品系LdMNPV对取食青杨的亚洲型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死与亚致死作用。结果表明:LdMNPV-D、LdMNPV-H、LdMNPV-J 3个地理品系的LC50分别为33、39、1076 OBs/μL,LT50分别为10.5、13.5、8.9d;亚致死剂量的LdMNPV 3个地理品系对亚洲型舞毒蛾的发育历期、雌雄性比及蛹重均有一定影响,主要的表现为:发育历期延长、雌雄性比升高及蛹重增加等。为提高LdMNPV防治效果,在室内采用食料给毒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Tinopal LPW对LdMNPV不同地理品系的增效作用及光保护作用,并比较了荧光素对不同病毒品系致死中浓度(LC50)及致死中时间(LT50)的影响。结果表明病毒浓度相同时,LdMNPV 3个地理品系随着Tinopal LPW浓度的增加亚洲型舞毒蛾幼虫的死亡率也增高。1% Tinopal LPW对LdMNPV不同品系均有较强的增效作用,添加1% Tinopal LPW的LdMNPV D、H和J 3个品系对取食青杨的亚洲型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比不添加1% Tinopal LPW的LC50分别降低了33、24和61倍。此外,1% Tinopal LPW使3个品系的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缩短了2.9、5.3、1.2d。Tinopal LPW对LdMNPV D、H和J 3个品系均有光保护作用,添加1% Tinopal LPW后在距离30W紫外灯40cm下照射16h后,它们保持的毒力比未添加Tinopal LPW分别高1.8、2.6和1.8倍。

尹姣,郭巍,李克斌,曹雅忠[8](2009)在《光增白剂M2R对草地螟中肠围食膜的影响及对Bt毒力的增效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光增白剂M2R作为影响因子,探讨其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幼虫围食膜(peritrophic membrane,PM)的作用机理。通过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和生化测定研究了光增白剂对草地螟幼虫围食膜结构和蛋白质种类的影响,及其对Bt毒力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围食膜含有多种蛋白质,经SDS-PAGE测定至少有19条带,分子量在94kD以下,幼虫取食光增白剂可影响围食膜中几丁质结合蛋白(chitin binding proteins,CBPs)的含量。不同浓度的光增白剂可以对草地螟围食膜的形态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正常的围食膜表面光滑致密、无孔洞和缝隙,增白剂处理的围食膜产生了孔缝。生测实验表明,添加光增白剂后能够显着缩短Bt的杀虫时间,降低Bt的使用浓度。可见,光增白剂可对草地螟围食膜产生损伤,进而提高了Bt的防治效果。

杨唯一[9](2009)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辅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对美国白峨核型多角体病毒(Hyphantria cune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HcNPV)的毒力进行生物测定,并研究了增效物质、光保护物质和保存剂对其增效作用、紫外防护作用和常温保存作用。对应用于超低容量喷洒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细度进行筛选,确定适宜的喷洒细度。取得结果如下:(1)用HcNPV感染美国白蛾3龄幼虫,幼虫对HcNPV敏感性高,测得LC50为2.1×105 PIB.mL-l,HcNPV感染浓度越高,幼虫死亡越快,幼虫死亡速度与感染浓度呈正相关。(2)HcNPV分别与0.5% g/mL荧光增白剂BA、VBL、CBS-X以及1% g/mL和2% g/mL荧光增白剂BA、VBL、CBS-X混配饲喂美国白蛾3龄幼虫。结果表明:在HcNPV中加入0.5%的VBL和1%的BA均对美国白蛾幼虫有很强增效作用。添加0.5%VBL的增效比值SR为182.14,添加1%BA的增效比值SR为178.00。(3)HcNPV分别与0.5% g/mL荧光增白剂BA、VBL、CBS-X以及1% g/mL和2% g/mL荧光增白剂BA、VBL、CBS-X混配,分别在日光下照射2h、4h、8h、16h后取样饲喂美国白蛾3龄幼虫。结果表明:1%的BA和1%的VBL为理想的光保护剂。其中加入1%的荧光增白剂BA光保护效果最为理想,光照16小时后仍保持了73.3%的致死率,毒力减退率仅为21.4%。(4)HcNPV分别与0.1% g/mL山梨酸钾、双乙酸钠、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以及0.3% g/mL和1% g/mL山梨酸钾、双乙酸钠、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混配,将配好的混配液分别置于4℃和25℃下保存,每隔一个月取样一次,进行生测实验。结果表明:0.1%双乙酸钠效果最为理想,保存10个月后毒力保持率达到37.5%,0.1%和0.3%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0个月后毒力保持率分别为29.3%和33.3%。每个处理随着保存时间的不同,均表现出保存时间与死亡率的显着相关性,死亡率与保存时间成负相关。

丁秀琼[10](2007)在《一株蝗虫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研究》文中提出蝗虫是一种世界性的害虫,是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的害虫,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的威胁。蝗虫的防治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化学杀虫剂在大量而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缺点:污染环境,害虫产生抗药性,破坏生态平衡等。作为一种防治农林害虫的新技术手段,微生物农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Iocustae)是我国研究生物防治方法控制蝗害的第一个成功例子。利用昆虫病源真菌包括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黄绿僵菌(Maxtrhizium flavoviride)等开发的真菌灭蝗剂对蝗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除此之外,由昆虫病源细菌类产碱假单孢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等制成的杀蝗剂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至目前,蝗害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开发新的微生物资源,研制成更加有效的杀蝗剂仍旧是微生物农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从自然病死全身发黑蝗虫虫尸中成功分离到一株蝗虫病原菌,命名为hb;用分离菌株纯培养物感染健康蝗虫,回复感染原宿主后的病死虫病症与以前相同,并从回复感染致死的虫尸中重新分离到了相同的病原菌,其致病性为科赫定律所证实;分别用液体石蜡法、甘油速冻保藏法和液氮法保藏分离菌株,供后续实验使用。为了对该菌株灭蝗效果作定量检测,本文作了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用菌株hb发酵液口服感染健康蝗虫,记录死亡情况,观察病死虫病症,并收集具有典型死亡特征的虫体。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V11.0),以校正死亡率值法求毒力回归方程,得到毒力回归方程Y=1.199X-9.745,致死中浓度为LC50=1.33×108cfu/mL,相关系数R=0.9158。通过喂食感染家蚕测定了该菌对鳞翅目昆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该菌对鳞翅目的昆虫没有毒杀作用,可以初步将该目昆虫列在该菌杀虫谱之外。为了初步探讨所分离蝗虫病原菌杀虫作用机理,本文利用蛋白酶K水解消化蛋白质作用,在发酵菌液上清中加入蛋白酶K使其中酶失活,再喷雾到玉米苗上喂食感染蝗虫,观察并记录死亡情况。试验结果发现,蛋白酶K对菌株杀虫效果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据此,可以初步确定杀虫物质是该菌产生的一种胞外蛋白。为了确定该菌在分类学上的地位,本文对强毒株hb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用PCR技术扩增出目的片段细菌的保守序列16SrDNA,将目的片段连接到pTA2-T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DH5a,提取质粒并通过酶切确认序列正确后送公司测序。对所测序列进行16SrDNA序列分析和DNA同源性分析。结合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将分离菌株hb鉴定为产碱杆菌(Alcaligenes sp.)。

二、荧光增白剂对苏云金杆菌毒力的增效作用及其紫外防护功效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荧光增白剂对苏云金杆菌毒力的增效作用及其紫外防护功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舞毒蛾LdNPV复配剂致病力及其对舞毒蛾GST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舞毒蛾相关生物学
        1.1.1 危害与分布
        1.1.2 生活史
        1.1.3 舞毒蛾天敌及制约能力
        1.1.4 舞毒蛾的防治
        1.1.5 物理防治
        1.1.6 化学药剂防治
        1.1.7 生物防治
        1.1.7.1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1.1.7.2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1.1.7.3 关于荧光增白剂VBL分析
    1.2 VBL增效作用研究进展
        1.2.1 中国的舞毒蛾病毒研究
        1.2.2 国内外荧光增白剂研究
        1.2.2.1 国外荧光增白剂研究
        1.2.2.2 中国荧光增白剂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舞毒蛾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研究现状
        1.2.3.1 国外舞毒蛾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研究现状
        1.2.3.2 在中国舞毒蛾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过程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舞毒蛾幼虫饲养方法
        2.2.1 卵面的消毒
        2.2.2 人工饲料的制作
        2.2.3 幼虫饲养
        2.2.4 供试幼虫的选取与病毒的饲喂
    2.3 LdNPV的分离题纯
    2.4 荧光素VBL对于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的影响分析
        2.4.1 幼虫的饲养及前期处理
        2.4.2 VBL的增效作用测定
        2.4.2.1 生物测定
        2.4.2.2 数据的处理
        2.4.3 实验的计划(VBL浓度筛选)
        2.4.3.1 确定VBL最佳浓度研究办法
        2.4.3.2 VBL的抗紫外线作用的研究计划
        2.4.4 数据的处理
    2.5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最佳复配剂对舞毒蛾幼虫亚致死的影响
        2.5.1 幼虫的饲养及前期处理
        2.5.2 最佳复配剂不同浓度的病毒溶液的配制
        2.5.3 数据统计与分祈
    2.6 荧光素及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舞毒蛾酶活的影响
        2.6.1 幼虫饲养及前期处理
        2.6.2 酶液提取
        2.6.3 实验液的配置
        2.6.4 谷胱甘肽-S-转移酶 GlututhioneS-transferases 活性测定
        2.6.5 蛋白质含量测定
        2.6.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荧光素VBL对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毒力的影响分析
        3.1.1 筛选获得LdNPV的最佳复配剂
        3.1.2 LdNPV的不同复配剂对舞毒蛾幼虫发育影响
        3.1.3 小结
    3.2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的复配剂对舞毒蛾幼虫的致病力
        3.2.1 最佳病毒复配剂对舞毒蛾二龄幼虫的死亡率的分析
        3.2.2 最佳病毒复配剂对舞毒蛾二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
        3.2.3 不同浓度LdNPV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中时间 LT_(50)
        3.2.4 小结
    3.3 舞毒蛾幼虫取食 VBL、ZnCl_2和不同浓度LdNPV感染的人工饲料后对舞毒蛾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3.3.1 舞毒蛾幼虫取食 VBL、ZnCl_2和不同浓度LdNPV感染的人工饲料对舞毒蛾雄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3.3.2 舞毒蛾幼虫取食 VBL、ZnCl_2和不同浓度LdNPV感染的人工饲料对舞毒蛾?幼虫发育历期影响
        3.3.3 最佳病毒复配剂对舞毒蛾蛹的影响
        3.3.4 VBL、ZnCl_2和不同浓度病毒对舞毒蛾的产卵量及性比的影响
        3.3.5 小结
    3.4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复配剂及其组分对舞毒蛾4龄幼虫酶的影响
        3.4.1 血淋巴的谷胱肽S转移酶
        3.4.1.1 不同成分对舞毒蛾幼虫血淋巴GST的比较
        3.4.1.2 小结
        3.4.2 中肠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
        3.4.2.1 不同成分对舞毒蛾幼虫中肠GST比较
        3.4.2.2 小结
4.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论文的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不同添加物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活性的增效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添加剂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活性的增效作用
2 化学杀虫剂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活性的增效作用
3 生物杀虫剂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活性的增效作用
    3.1 苏云金芽孢杆菌毒素间的增效作用
    3.2 其他病原微生物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活性的增效作用
    3.3 其他生物杀虫剂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活性的增效作用
4 其他添加物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活性的增效作用
5 展望

(3)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活性的增效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苏云金杆菌杀虫活性的作用机制
2 苏云金杆菌杀虫活性的增效方式
    2.1 增加Bt制剂的摄入量, 提高其有效利用率
    2.2 改变目标昆虫中肠p H环境, 提高原毒素溶解和活化的机率
    2.3 改变毒素蛋白的结合活性, 增加毒素蛋白的利用率
    2.4 降低目标昆虫中肠完整性, 加快毒素蛋白作用的发挥
    2.5 改善环境因素, 降低毒素蛋白杀虫活性的损失
    2.6 其他
3 展望

(4)荧光增白剂对Cry1Ac抗感棉铃虫围食膜的影响及增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FB28对棉铃虫围食膜结构的影响
        1.2.2 FB28对离体棉铃虫围食膜蛋白的破坏作用
        1.2.3 FB28对活体棉铃虫围食膜蛋白的破坏作用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FB28对棉铃虫围食膜结构的影响
    2.2 FB28对离体棉铃虫围食膜蛋白的影响
    2.3 FB28对活体棉铃虫围食膜蛋白的影响
    2.4 FB28在抗、感品系中对Cry1Ac的增效作用
    2.5 FB28对抗、感品系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3 讨论

(5)LdNPV-Bt复配及LdNPV不同分离株致病性和致病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舞毒蛾的研究进展
    1.2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
    1.3 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舞毒蛾的研究进展
    1.4 核型多角体病毒与Bt的复配研究进展
    1.5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效基因1(Enhancinl,E1,vef-1)基因、UDP-转葡糖基酶基因(egt)和细胞凋亡抑制基因(iap-3)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Bt和LdNPV的致死中浓度(LC_(50))测定
        2.3.2 LdNPV 5个毒株对6个地域3龄舞毒蛾的LC_(50),LT_(50)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致死中浓度测定
        3.1.1 Bt的LC_(50)测定
        3.1.2 LdNPV的LC_(50)测定
    3.2 Bt与LdNPV混合使用的毒力筛选
        3.2.1 室内毒力试验
        3.2.2 林间防治试验
    3.3 不同品系LdNPV对不同地理品系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比较
    3.4 不同品系LdNPV对不同地理品种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中时间比较
    3.5 5种LdNPV增效基因、egt基因与iap-3基因相似性分析及进化分析
    3.6 5株LdNPV-egt基因核苷酸序列比较分析
    3.7 5株LdNPV-E1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3.8 5株LdNPV-iap-3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3.9 5个LdNPV毒株egt基因、El基因和iap-3基因的进化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嗜线虫致病杆菌的杀虫机理及其水悬浮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研究进展
        1.1.1 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菌
        1.1.2 共生菌胃毒杀虫毒素
        1.1.3 共生菌杀虫机理的研究
        1.1.4 共生菌农药剂型的研究
    1.2 微生物农药的研究
        1.2.1 微生物农药的种类
        1.2.2 微生物农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 杀虫活性与昆虫中肠环境的关系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敏感性昆虫中肠pH 值及围食膜形态的差异
        2.2.2 荧光增白剂FB-28 与共生菌混配的增效作用
        2.2.3 不同pH 值条件下处理Xn HB310 菌液对其杀虫活性的影响
        2.2.4 不同敏感性昆虫中肠酶液对胞内蛋白杀虫活性的影响
        2.2.5 东亚飞蝗血淋巴中共生菌的检测结果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 水悬浮剂的研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防腐剂的选择结果
        3.2.2 湿润分散剂的确定
        3.2.3 增稠剂的确定
        3.2.4 紫外光照射对Xn HB310 菌液不同组分杀虫活性的影响
        3.2.5 最佳紫外光保护剂的筛选结果
        3.2.6 紫外光保护剂最适浓度的选择
        3.2.7 最优配方的确定
        3.2.8 盆栽试验结果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嗜线虫致病杆菌与七种杀虫剂混配的增效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Xn HB310 与七种杀虫剂混用对小菜蛾毒力的比较
        4.2.2 Xn HB310 与氯氰菊酯混配的最佳配比
        4.2.3 Xn HB310 与氯氰菊酯的混剂共毒系数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7)LdMNPV不同地理品系致病力及荧光素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舞毒蛾
        1.1.1 亚洲型舞毒蛾的形态特征
        1.1.2 亚洲型舞毒蛾的生活史及习性
    1.2 寄主植物
    1.3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1.4 寄主植物与病毒的关系
    1.5 荧光增白剂的增效作用和光保护作用
        1.5.1 荧光增白剂的增效作用
        1.5.2 荧光增白剂的光保护作用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人工饲料的配制
        2.3.2 舞毒蛾幼虫的饲养
        2.3.3 LdMNPV 3 个地理品系在取食青杨的舞毒蛾幼虫上的毒力测定
        2.3.4 LdMNPV 3 个地理品系在取食青杨的舞毒蛾幼虫上的亚致死作用
        2.3.5 病毒增效剂对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
        2.3.5.1 病毒增效剂浓度的选择
        2.3.5.2 病毒增效剂对LdMNPV 三个病毒品系的增效作用
        2.3.6 Tinopal LPW 的紫外光保护作用
        2.3.7 接毒
        2.3.8 接毒后幼虫的室内饲养
        2.3.9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地理品系LdMNPV 对取食青杨的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作用
        3.1.1 不同地理品系LdMNPV 对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
        3.1.2 LdNPV 3 个病毒品系对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中时间
    3.2 LdMNPV 3 个地理品系对取食青杨舞毒蛾幼虫的亚致死作用
        3.2.1 LdMNPV 3 个病毒对舞毒蛾雌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3.2.2 LdMNPV 3 个病毒品系对舞毒蛾雄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3.2.3 LdMNPV 3 个病毒品系对舞毒蛾雌雄虫性比及蛹重的影响
    3.3 Tinopal LPW 对 LdMNPV 地理品系的增效作用
        3.3.1 Tinopal LPW 浓度与 LdMNPV 地理品系增效作用的关系
        3.3.2 Tinopal LPW 对 LdMNPV 不同地理品系的毒力的影响
    3.4 Tinopal LPW 对 LdMNPV 地理品系的光保护作用
4 结论与讨论
    4.1 LdMNPV 地理品系对取食青杨的舞毒蛾 2 龄幼虫的致死与亚致死作用的比较
    4.2 Tinopal LPW 对 LdMNPV 地理品系的增效作用及光保护作用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光增白剂M2R对草地螟中肠围食膜的影响及对Bt毒力的增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虫和试剂
        1.1.1 虫源及饲养条件:
        1.1.2 供试试剂:
    1.2 围食膜制备
    1.3 围食膜的电镜观察
    1.4 围食膜蛋白的提取
    1.5 不同浓度M2R对草地螟5龄幼虫围食膜的影响
    1.6 M2R对围食膜蛋白种类的影响
    1.7 M2R对草地螟初孵幼虫生长的影响
    1.8 M2R对Bt的增效作用
    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草地螟幼虫围食膜形态特征及M2R对围食膜的影响
    2.2 M2R对围食膜的蛋白质种类及CBP的影响
    2.3 M2R处理对草地螟幼虫生长的影响
    2.4 M2R对Bt杀虫效果的影响
3 讨论

(9)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辅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昆虫病毒学研究进展
    1.3 杆状病毒研究进展
        1.3.1 杆状病毒
        1.3.2 杆状病毒的分类学地位
        1.3.3 杆状病毒生物杀虫剂
    1.4 NPV 研究进展
        1.4.1 NPV 的结构
        1.4.2 昆虫NPV 多角体的理化性质
        1.4.3 昆虫NPV 的感染机制及其复制
        1.4.4 昆虫NPV 的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
    1.5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概况
        1.5.1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致病性研究
        1.5.2 美国白蛾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5.3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增强作用研究
        1.5.4 各类增效剂可能的增效机理
    1.6 荧光增白剂在昆虫病毒上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1.7 国内外HcNPV 制剂的研究进展
    1.8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目的
        1.8.2 主要内容
        1.8.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HcNPV 的活性及其增效研究
    2.1 HcNPV 的室内活测定性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HcNPV 与荧光增白剂混配的增效作用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HcNPV 光保护剂研究
    3.1 HcNPV 的室内活性测定
        3.1.1 材料与方法
    3.2 HcNPV 与荧光增白剂混配的光保护作用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HcNPV 常温保存剂的研究
    4.1 HcNPV 的室内活性测定
        4.1.1 材料与方法
    4.2 HcNPV 常温保存剂的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10)一株蝗虫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菌株分离、复壮及其毒力测定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病原菌分离纯化
        3.2 回复感染
        3.3 毒力测定
        3.4 鳞翅目昆虫毒力实验
        3.5 杀虫物质初步测定
    4 讨论
第二章 菌株分类鉴定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形态特征
        3.2 培养特征
        3.3 生理生化特征
        3.4 16SrDNA序列分析
    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一.生物农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细菌分类鉴定方法的究概况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荧光增白剂对苏云金杆菌毒力的增效作用及其紫外防护功效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舞毒蛾LdNPV复配剂致病力及其对舞毒蛾GST酶活性的影响[D]. 策仁尼玛(Myagmar Tserennyam).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06)
  • [2]不同添加物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活性的增效作用研究进展[J]. 李超峰. 生物技术进展, 2018(02)
  • [3]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活性的增效机制研究进展[J]. 李超峰. 生物技术进展, 2018(01)
  • [4]荧光增白剂对Cry1Ac抗感棉铃虫围食膜的影响及增效作用[J]. 李怡萍,马康生,仵均祥,郭予元,袁向群,梁革梅. 植物保护学报, 2013(05)
  • [5]LdNPV-Bt复配及LdNPV不同分离株致病性和致病基因研究[D]. 陈立坤.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3)
  • [6]嗜线虫致病杆菌的杀虫机理及其水悬浮剂的研究[D]. 李立涛.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5)
  • [7]LdMNPV不同地理品系致病力及荧光素作用的研究[D]. 王树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 [8]光增白剂M2R对草地螟中肠围食膜的影响及对Bt毒力的增效作用[J]. 尹姣,郭巍,李克斌,曹雅忠. 昆虫学报, 2009(07)
  • [9]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辅剂研究[D]. 杨唯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10]一株蝗虫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研究[D]. 丁秀琼. 四川大学, 2007(05)

标签:;  ;  ;  ;  

荧光增白剂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毒力的协同作用及其紫外线防护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