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矿化水灌溉对土壤溶质运移的影响

碱性矿化水灌溉对土壤溶质运移的影响

一、碱性矿化水灌溉对土壤溶质运移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解江博[1](2021)在《活化水灌溉对土壤水盐运移及养分转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水土资源短缺、土壤盐碱化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发展一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有利于土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的灌溉水处理技术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内容。活化水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灌溉水处理技术在农业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以磁化、去电子、磁电一体化三种活化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活化水理化性质、水盐运移和养分转化试验研究,在明确活化水理化性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了活化水灌溉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转化的影响,并对活化水入渗和土壤水盐运移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活化水表面张力系数和粘滞系数减小,溶氧量增大。磁电一体活化水表面张力系数相对减少1.17~1.70%,粘滞系数相对减少3.82~4.21%,溶氧量相对增加8.57~10.87%,活化微咸水各理化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活化淡水。在0.1~0.7m/s流速范围内,流速不是影响活化水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活化一次后各处理表面张力系数和粘滞系数均有所降低,但是随着活化次数的增加,各指标变化趋势明显减小。此外,提出了考虑表面张力系数、粘滞系数和溶氧量的活化水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与对照处理相比,活化水综合性能评价指标相对增加3.97~11.01%。(2)活化水灌溉能够提高土壤<0.053 mm团聚体含量和>0.25 mm团聚体含量,而0.053~0.25 mm团聚体含量减小,新疆库尔勒和陕西杨凌土壤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但活化水灌溉对新疆库尔勒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影响更加明显。两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以及土壤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均有所提高,土壤胶体电动电位和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新疆库尔勒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1.65~5.13%,交换性盐基总量增加1.18~3.54%,有效磷含量增加6.38~17.76%,速效钾含量增加1.51~5.31%;土壤胶体电动电位降低3.23~9.92%,硝态氮含量降低10.32~28.38%。土壤盐基饱和度、钠吸附比以及土壤铵态氮含量在不同水质和土壤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各活化处理中,磁电一体化处理对各指标的影响程度最大,两地土壤最佳的活化处理模式均为磁电一体化处理。(3)灌溉水活化处理对土壤水分入渗有促进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脱盐效果,并能够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降低土壤盐分质量浓度,其中磁电一体活化水效果最为明显。各活化处理对应的入渗模型参数均大于对照处理,进气吸力倒数α和形状系数n与对照处理相比均有所减小,而饱和导水率Ks和拟合参数β均有所增大,其中磁电一体化处理的变化幅度最大。土壤初始含水量增大能够加快土壤水分的入渗,但土壤含水率变化较小,随着土壤初始含水量增大,磁电一体活化水的脱盐效果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土壤初始含水量为θ3=2.9%时脱盐效果最佳。随着土壤初始含水量的增大,入渗模型参数随之增加,进气吸力倒数呈现出逐渐减小变化趋势,形状系数和饱和导水率与之相反,呈现出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拟合参数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土壤初始含水量为θ3=2.9%时为最大。

秦艳[2](2020)在《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渍化土壤冻融过程及对土壤水、盐迁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解冻融过程以及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水盐迁移变化,对于阐明松嫩平原土壤积盐过程和机理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选取松嫩平原西部5种景观类型苏打盐渍化土地:农田、羊草地、虎尾草地、碱蓬草地和碱斑地,通过监测0-200cm土壤水分含量、盐分含量、电导率(EC)、p H、钠吸附比(SAR)、碱化度(ESP)等理化指标,研究这些理化指标与气温、降雨、土壤温度、冻结深度的关系,揭示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水盐运移规律和积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20-60cm碱蓬草地和碱斑地土壤水分高于羊草地和虎尾草地。0-50cm碱蓬草地和碱斑地土壤盐分高于羊草地和虎尾草地,0-30cm碱蓬草地和碱斑地土壤SAR和ESP高于羊草地和虎尾草地。农田土壤水分和盐分含量最低(2)与2015年夏季相比,冬季冬季和2016年夏季降雨时农田、羊草地和虎尾草地、碱蓬草地和碱斑地0-70cm土壤水分增加,而春季地表0-30cm土壤水分显着降低。羊草地、虎尾草地、碱蓬草地和碱斑地0-50cm春季和2016年夏季积盐明显,其中虎尾草地和碱蓬草地积盐最为显着。农田土壤仅冬季积盐明显,全年积盐不明显。春季和2016年夏季虎尾草地、碱蓬草地和碱斑地0-50cm土壤SAR和ESP显着增加,而农田和羊草地土壤SAR和ESP随季节无明显变化。(3)农田、羊草地、虎尾草地、碱蓬草地和碱斑地冻结持续时间分别为184、205、190、210和210天,最大冻结深度分别为148、154、122、182和165cm,碱蓬草地和碱斑地的冻结持续时间和最大冻结深度大于农田、羊草地和虎尾草地。冬季冻结时,碱蓬草地和碱斑地的冻结速率大于农田、羊草地和虎尾草地,春季解冻时,上部土层解冻速率大于下部土层,农田土壤解冻最快,而碱斑地解冻最慢。(4)冻结作用使农田、羊草地、虎尾草地、碱蓬草地和碱斑地土壤水分向冻结层聚集,土壤剖面水分分别增加1.15、1.93、5.54、7.41和3.56%,春季解冻土壤表层0-30cm水分降低。冻融过程羊草地0-50cm土壤水分迁移变化最显着,虎尾草地、碱蓬草地和碱斑地次之,农田最小。(5)冻融作用使农田、羊草地、虎尾草地、碱蓬草地和碱斑地剖面土壤盐分别增加34.14、25.32、35.28、35.10和54.51%,其中碱斑地表层0-10cm积盐率达到96.96%,土层上部(0-50cm)积盐率大于土层下部,说明冻融过程中土壤盐分向上迁移。冻融作用也使土壤剖面Na+、HCO3-、SAR和ESP增加,土层上部(0-60cm)SAR和ESP的增加率也高于土层下部。另外,碱蓬草地和碱斑地冻融积盐率高于农田、羊草地和虎尾草地,因此土壤冻融积盐作用随土壤盐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6)冻融过程中土壤盐分、SAR和ESP与土壤水分和冻结深度呈正相关,与土壤温度和浅层地下水水位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土壤盐渍化理论,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现代积盐过程,为松嫩平原西部土壤盐渍化防治以及农业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张茜[3](2020)在《富含原生铁锰农灌区包气带和地下水中草甘膦穿透过程和滞留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草甘膦,作为全球广泛施用且用量最高的高效、广谱型苗后除草剂,在许多国家的土壤及地下水中均有检出;近年来,全球关于草甘膦的致癌性虽然颇具争议,但是其对人体和生态的毒性效应已被许多专家学者证实,因此草甘膦是世界范围内地下环境中值得重点关注的有机污染物。在集约化农业生产背景下,我国东北产粮区同样以草甘膦为主要除草剂,近十年内输入耕地的草甘膦总量急剧增加,导致其在土壤中累积残留。在农灌驱动下,地下水草甘膦的潜在污染风险不容忽视。我国东北地区土壤和地下水普遍具有原生铁锰含量丰富的特点,且严重超标。随着水田面积不断扩大,地表水不足以满足日渐增长的农业用水要求,地下水也成为该地区的重要灌溉水源。迄今为止,东北地区特殊地下环境中草甘膦的系统研究鲜见报道,富含原生铁锰的农田包气带对草甘膦污染的截留机理、相关地下水的污染风险也有待探究。本文依托―呼兰河流域典型地区水资源形成机理与演化规律研究‖项目,以绥化水稻种植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土壤原生铁锰含量丰富、灌溉用水铁锰含量超标、草甘膦频繁且过量施用问题,以水文地质学和水文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揭示草甘膦在研究区地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高铁锰地下水灌溉驱动下草甘膦迁移转化及其变化机制。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场地钻孔调查及灌溉用地下水水质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包气带岩性从上至下主要为黑褐色亚粘土、褐色中砂,其中上层原生铁锰含量高于我国土壤平均水平多达10倍;农田灌溉用地下水中铁、锰浓度分别在1.4234.3 mg/L、0.813.1mg/L之间。2、基于草甘膦水解、化学降解、生物降解等转化批实验研究及络合反应形态变化分析,得出:(1)草甘膦溶液几乎不发生水解,但水中铁锰离子导致其存在形态发生变化,部分自由态转化为络合态;(2)草甘膦在场地介质中发生化学降解,降解率低于5%;(3)草甘膦包气带转化机制主要为生物降解,剖面上降解率从浅至深逐渐减小,与土壤降解菌菌属丰度及草甘膦生物可利用性有关。3、以场地各岩性介质为吸附剂、不同类型灌溉水为背景溶液,开展草甘膦静态吸附/解吸实验,结果表明:(1)包气带介质吸附容量大小顺序为褐色亚粘土>黑色亚粘土>褐色中砂,无定形氧化铁组分及pH等理化性质对介质吸附性能有关键影响;(2)地下水中铁锰的存在对草甘膦吸附起促进作用,主要由于铁锰离子与溶液中草甘膦的络合作用、与介质表面H+的交换反应而导致溶液pH降低、被吸附于介质后为溶液中草甘膦提供新吸附位等三种原因,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时,这种促进吸附现象更加明显;(3)草甘膦对地下水中铁锰离子的吸附起抑制作用,主要由于草甘膦降低了体系平衡pH、与铁锰离子形成络合物的介质表面亲和力低于自由态铁锰离子。4、草甘膦在场地不同岩性介质中的一维均质柱穿透实验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对草甘膦的吸附阻滞能力显着高于其它岩性相似土壤,草甘膦在包气带介质迁移能力顺序为褐色中砂>黑色亚粘土>褐色亚粘土;(2)在饱水介质中草甘膦生物降解极小、且被吸附滞留能力有限,包气带介质对草甘膦吸附、降解的同时,亦会导致土壤原生固相铁锰的溶解释放、增大地下水的铁锰重金属污染风险;(3)包气带介质对草甘膦酸性水流具有较强的pH缓冲能力,饱水介质则几乎无调节能力。5、包气带淋洗实验显示草甘膦残留态定量规律:黑色亚粘土、褐色亚粘土、褐色中砂对草甘膦的持久性滞留量分别为0.92、4.17、0.15 mg/g。6、高铁锰地下水灌溉与地表水灌溉相比,导致包气带介质对溶解态草甘膦的吸附滞留量有所增加、降解转化量减少,饱水介质吸附量增加、降解量不受影响;包气带介质对残留态草甘膦的持久性滞留量增加,然而两种灌溉水条件下,土壤渗滤液中草甘膦、铁、锰存在形态一致,因此滞留能力增加主要由铁锰离子形成新吸附位所致;地下水中铁锰离子抑制了黑色亚粘土原生铁锰释放、与进水铁锰离子在介质上的吸附沉积有关。

马雅静[4](2020)在《微咸水灌溉下包气带水盐运移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衡水市属于黑龙港流域,是典型的以农业作为经济主体的地区,由于气候因素影响,小麦是其主要种植农作物,淡水资源是农业灌溉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该地区淡水资源缺乏,严重制约其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衡水市拥有着丰富的地下咸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咸水资源来进行农业灌溉,对该地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开展田间试验,监测土壤水分和盐分含量变化,探讨研究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矿化度灌溉水、不同土壤初始含盐量条件下土壤中盐分离子分布规律;进行土柱试验,获取水盐运移基本参数。利用Hydrus-1D软件,结合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分布数据及土柱试验所得参数,模拟水盐运移过程。并根据盆栽试验所得结论,研究不同灌溉模式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盐分富集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田间试验数据分析,研究区土壤在高矿化度咸水灌溉下,盐分呈现出明显的表层聚集现象,最大值达到7.29g/kg;淡水灌溉时,盐分主要聚集于研究区的底部区域,耕作层内土壤含盐量均小于1.5g/kg,有利于农作物生长。(2)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可得,在初始条件相同灌溉水矿化度不同的条件下,土壤含盐量呈现明显的表层聚集现象,灌溉水浓度7g/L条件下,土壤表层含盐量达到20g/kg;下层土壤含盐量随灌溉水矿化度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最大值达到4.35g/kg;当土壤初始含盐量不同使用相同矿化度灌溉水时,除表层存在聚集现象,最大土壤含盐量达到16.79g/kg;其余各层土壤均有不同程度洗盐效果,随土壤初始含盐量增大,洗盐效果越好。(3)利用Hydrus-1D软件对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验证所建模型的可靠性。利用2018年10月-2019年6月所得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及验证,通过均方根误差、相对误差、符合度指数三项指标对模型拟合效果进行评价,认为拟合效果是可以接受的,能够有效地反映该区域土壤水盐分布状况,模型具有可靠性。(4)根据小麦的生长特征,设置淡水灌溉、咸水灌溉以及淡-淡-咸-咸灌溉模式,由模拟结果可知:灌溉水矿化度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随埋深增加呈现减小趋势,当使用全淡水及淡-淡-咸-咸两种灌溉模式时,土壤表聚现象明显好于全咸水灌溉模式。全淡水灌溉时,埋深0.2m处土壤含盐量平均值1.08g/kg;淡-淡-咸-咸模式灌溉时,埋深0.2m处土壤含盐量平均值1.25g/kg;全咸水灌溉时,埋深0.2m处土壤含盐量平均值2.57g/kg。综上,在节约淡水资源的前提下,淡-淡-咸-咸-灌溉模式更有利于农作物种植。

于照玉[5](2019)在《泾惠渠灌区包气带盐分迁移转化对灌溉的响应》文中指出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物灌溉施肥现象较为常见,由灌溉施肥所引起的一系列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变化十分明显。长期过量灌溉施肥会引起土壤水分、pH等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土壤可溶性矿物盐分发生溶解或沉淀。在灌溉水淋滤作用下,土壤中溶解的盐组分不断向土壤深层迁移至地下水,不仅造成土壤营养成分流失,影响作物生长,还会导致地下水污染。为了合理有效的灌溉施肥,防止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对灌区土壤盐分迁移转化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研究不同灌溉施肥量下土壤盐分含量以及存在形式的变化,旨在为灌区灌溉方式以及合理有效灌溉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三渠镇试验田进行野外调查和原位试验,并结合室内实验分析,获得土壤主要物理化学指标。基于数值模型软件HYDRUS-HP1和Visual MINTEQ,模拟计算土壤盐分迁移转化规律。根据现有灌溉施肥模式、不同灌溉量模式以及不同施肥量模式下土壤盐分迁移转化模拟计算结果,分析灌溉施肥量对土壤化学组分变化的影响。其中,每一种处理模式又分为冬季和夏季两个不同季节。首先,对原位实测数据和模拟数据进行拟合,确定建立模型的可靠性。然后,分别对三种研究模式下土壤盐分溶解沉淀、土壤主要离子含量以及盐组分主要存在形式进行模拟计算。最后,分析了土壤盐分迁移转化的影响因子。获得以下结论:(1)灌溉对土壤剖面内溶解的盐离子以及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离子有淋滤作用,冬季和夏季土壤中主要盐离子含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少。土层100cm以上的盐分离子含量受灌溉影响明显减少,土层100cm以下离子含量有增加趋势。灌前,由于受蒸发影响,夏季土壤表层盐分含量比冬季高,所以,灌溉对夏季土壤表层盐组分的淋洗更严重。受各土层地温值的影响,夏季土壤剖面250cm以上的盐分溶解比冬季明显,土层250cm以下盐分溶解现象和冬季相同。灌后,夏季盐分离子态形式所占比例比冬季大。(2)灌溉施肥30天后,土壤内部会重新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尿素水解后铵态氮、硝态氮及pH变化不同,施肥量越多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越高,而pH越低。pH变化会引起一系列土壤水-岩反应。pH值越小土壤矿物盐溶解趋势越大,土壤中盐分离子态含量越高。夏季盐分变化对施肥量的响应比冬季明显。(3)灌溉施肥影响土壤pH、水分、温度以及阳离子交换能力,从而影响土壤盐分迁移转化。灌溉施肥使土壤pH值减少,灌后4天达到最小值,土壤盐分随pH减少溶解趋势增加;灌溉量越大含水率越高,土壤通透性越差,作物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以及矿物组分之间的交换吸附能力越差;灌后,冬季比夏季水分在土壤中滞留时间久,淋滤缓慢,冬季盐分离子含量比夏季高,较低的温度还会影响土壤中离子强度,导致冬季pH值比夏季低,盐分变化存在季节性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地表含量最大。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密度相对较小,有利于水分储存和流通,增加了表层土壤对盐分离子的吸收。

聂思雨[6](2018)在《吉林西部盐渍土区包气带水氮运移规律及模拟研究》文中认为吉林西部地处我国内陆干旱和湿润的东亚季风区,受地质构造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经历了盐碱荒漠化的正逆演变过程,是我国苏打盐渍土面积最大的地区。该区实施水利工程进行灌溉排水减盐后开发建设水田,改善了原有的盐渍化问题并提高了粮食产量,但该区盐渍化的包气带土壤通透性较差,不合理的灌溉施肥导致过量的氮肥滞留在包气带,一旦灌溉水量较大,将伴随入渗水流向下淋失,对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苏打盐渍土区区域水田开发的盐分迁移响应研究”和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苏打盐渍土区水田生态系统水盐氮互馈过程及模拟研究”,以吉林西部大安市的盐渍土区作为研究区,通过资料收集、野外原位试验及室内模拟试验,采用统计分析、随机模拟及Hydrus模型等技术方法,开展了吉林西部盐渍土区包气带水氮运移转化规律及模拟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包气带水氮参数特征及空间变异规律在野外调查采样的基础上,测定不同深度土壤的含水量、含盐量、pH值、硝态氮和铵态氮,综合分析了参数的统计特征及空间变异性,对氮素与土壤水盐参数进行了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的变异系数显着大于含水量和pH值的变异系数,土壤含盐量受随机因素的影响,在垂向和横向空间变化显着,表层土壤呈现积盐现象。土壤pH值在垂向和横向空间分布较为一致,主要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小。硝态氮和铵态氮的空间分布规律性较为明显,由东到西,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逐渐减少,由北向南,土壤铵态氮逐渐增加,硝态氮逐渐减少,土壤氮素空间分布规律在小尺度内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硝态氮和铵态氮与土壤水盐参数进行了空间相关性,当土壤含盐量在由0.2%增加至0.6%,土壤氮素含量增加。当pH值降至8.5-9范围内,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的含量较大,随着pH值的升高或降低,土壤氮素均降低。土壤含水量较小时对土壤氮素影响较弱,当土壤含水量增加至20%,土壤硝态氮减少,铵态氮增加,说明水分的增加促进硝态氮的淋失。2、盐渍土区包气带氮素运移和转化规律研究(1)根据盐渍土的分布特征,选择典型盐渍土地区开展田间试验,通过吸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实验,分析氮素在盐渍土包气带介质的吸附特征。试验结果显示,与非盐渍土作对照,盐渍土吸附氮素速率较慢,最大吸附量比非盐渍土少18.75%,且不同土壤深度其吸附性能存在差异,深层土壤吸附性较强。当溶质初始浓度较大时,温度变化对盐渍土吸附铵态氮才有显着的影响。(2)研究区地处东北季冻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冻融现象,设计完成了室内多次冻融循环模拟试验,开展了冻融交替作用对盐渍土区包气带氮素转化的影响研究。室内冻融试验数据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壤NH4+-N含量均呈显着性增加趋势,土壤NO3--N呈显着性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农作物收获后,土壤中尚存的残余氮,发生了矿化作用,而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氮素的硝化作用受到抑制,使得土壤NO3--N含量下降。短期内冻融循环可促进氮的矿化作用,但多次长期的冻融循环作用抑制氮素的矿化反应。通过实验还可以发现,当土壤含水量较高,施肥量较大的情况下,多次冻融作用后,土壤硝态氮较易于流失。(3)结合野外原位试验,研究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包气带氮素运移规律。不同施肥量下土壤氮素、盐分及pH值的变化规律显示,垂直方向上,土壤铵态氮变化规律不一致,水稻在黄熟期和收获期铵态氮差距较大,土壤铵态氮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土壤硝态氮在不同生长时期垂向变化规律一致,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最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施肥量的增加对土壤表层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影响较为明显,对深层的含量影响较小。作物生长时期土壤盐分垂向分布特征不明显,在土壤100cm深时盐分相对较小。收获期后,土壤盐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差异明显,且土壤表层盐分达到最大,说明在水稻收获后表层土壤出现积盐现象,且施肥量较大时土壤盐分增高,土壤盐分大小与施肥量密切相关。3、包气带水氮运移模型的建立及其不确定性分析(1)结合田间试验数据,基于Hydrus建立包气带水氮运移模型,根据模型评价标准,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能够用来模拟包气带水氮运移规律。通过水氮平衡分析可知,水量的流失途径为蒸散发,且高施肥水平下的水分利用要略高于低施氮水平。施氮量从180 kg/ha增加到220kg/ha,氮的矿化固持量增加21.6%,作物吸氮量增加12kg/ha,1m深处氮素的累积淋失量增加8.59 kg/ha,施肥量的增加提高了土壤氮的矿化能力,但也会增加氮素的淋失量,因此,该地区还需要结合灌溉施肥方式提高氮的有效利用率。(2)利用普似然不确定性估计与拉丁超立方随机模拟方法,识别参数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硝态氮累积淋失量的影响。土壤饱和含水率、弥散度和吸附系数具有较好的识别性,反硝化速率和饱和导水率对模型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较大。研究考虑和不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两种方案,对水稻生长条件下100cm深的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不同方案下的0-100cm的土壤硝态氮累积淋失量的预测范围分别为10.34-13.63kg/ha,9.47-12.71 kg/ha,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缩小的预测区间范围降低不确定性,提高了包气带水氮运移规律的模拟精度,在定量评估累积硝态氮淋失风险时,提高结果的准确性。4、水位变化下包气带氮素变化的预测应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地下水埋深模拟预测模型,分析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趋势,引入95%置信区间,预测得到地下水埋深变化上限和下限的范围分别为(5.98-6.85)m,(5.15-6.07)m。将地下水埋深作为包气带水氮运移的模型的下边界,模拟研究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包气带氮素运移规律的影响。地下水埋深在5.15-6.85m内变化对土壤含水量、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较小。当地下水埋深降至1.49-1.71m时,土壤硝态氮的淋失风险指标由I级升到II级,增加了地下水生态环境的污染风险。因此,在研究区水田范围内,应该控制月平均地下水埋深大于1.7m的范围,可有效降低氮素的淋失风险。综上所述,本文开展的研究为盐渍土包气带水氮运移转化机理研究以及包气带-饱和带联合模拟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预防吉林西部地下水的氮素污染及水环境的保护提供依据,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李卓然[7](2018)在《基于HYDRUS-2D模型的滴灌棉田土壤水盐运移模拟及排盐方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是绿洲灌区重中之重,为适应新疆地区强蒸发、少降雨的气候因素,199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滴灌的基础上增加覆膜,自创了适宜于新疆干旱绿洲地区的膜下滴灌技术。但随着滴灌技术应用年限增加,由此带来的次生盐碱化现象成为考验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种植新的难题之一。由于滴灌技术“少水量、勤灌溉”的特点,仅改变作物根区水盐分布,难以有效将土壤盐分淋洗至深处,加之灌溉水本身含盐较高,盐分依旧会滞留在土体内并产生一定积累。因此,本研究围绕膜下滴灌棉花土壤盐分累积问题,进行为期两年测坑排盐浅沟滴灌棉花种植试验,采用测坑试验与HYDRUS模型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HYDRUS-2D模型对不同深度、不同宽度排盐浅沟土壤水分、盐分运动过程进行模拟,并分析测坑内土壤含水率与电导率变化规律,以确定适宜于膜下滴灌棉田的排盐模式。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深度处理排盐沟含水率、电导率实测值与模拟值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19、0.157,t检验概率分别为0.787、0.120;不同宽度排盐沟含水率、电导率实测值与模拟值均方根误差RMSE为0.027、0.161,t检验概率分别为0.178、0.105。说明所构建HYDRUS-2D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无显着差异,因此模型模拟结果可被接受。(2)三种深度处理排盐沟滴头处土壤含水率随土壤深度增长而降低,排盐沟处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相同深度土壤滴头处含水率大于排盐沟处。不同深度排盐沟对土壤盐分具有显着影响。到生育期末,30cm排盐沟设置不仅盐分汇聚程度更明显,且滴头下方形成盐分淡化区。(3)三种宽度处理排盐沟土壤含水率基本表现为滴头处大于排盐沟沟底大于排盐沟边坡的规律。且滴头处表层5~25cm土壤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排盐沟边坡与排盐沟沟底各土层含水率不断减少。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与含水率变化规律相反,表现为排盐沟边坡大于排盐沟沟底大于滴头。三种宽度排盐沟设置滴头下方均形成盐分淡化区;30cm与50cm宽度设置排盐沟盐分聚集区形成在排盐沟边坡下方40cm处。(4)根据试验结果,滴灌棉田设置深度为30cm、宽度为30cm排盐沟后,盐分聚集区更接近于土壤裸露处,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大水洗盐、机械刮盐等工作,因而选择此尺寸排盐沟更利于土壤有效控盐排盐。由于试验在测坑中进行,土壤条件与边界条件与大田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在大田中进一步开展排盐试验验证文章结论。且设计试验时,仅考虑排盐沟上宽与深度,未考虑底宽,因此在今后研究中需加入不同排盐沟底宽试验。同时,试验并未考虑盐分表聚后除盐方法,因而需在日后试验中加入大水洗盐部分。

柏林[8](2016)在《基于遥感反演的乌裕尔河—双阳河流域土壤盐碱化强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和人口持续增长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趋于严重。其中,土壤的盐渍化(盐碱化)已成为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严重危害和影响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土壤的盐渍化(盐碱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多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又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征,其危害性和复杂性已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和研究。乌裕尔河-双阳河流域地处中国东北的松嫩平原,为典型的黑土区,其上游地区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下游是面积广阔的湿地和湖沼。探究该流域土壤盐碱化强度和特征,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定量地揭示流域土壤碱性和盐分的空间分布,定量分析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流域土壤盐碱化强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并分析影响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乌裕尔河—双阳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土壤盐碱化的预防和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研究通过对流域中不同盐碱化强度的土壤表层土样的理化性质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土壤的盐碱化强度和特征;将盐碱土壤表层土样的理化性质与该土样的实验室光谱数据相结合,采用相关分析找出对土壤盐碱成分敏感的波段;建立基于光谱数据的逐步回归模型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R)用于土壤盐碱成分的定量估算;将逐步回归模型和PLSR模型分别应用于Landsat 8 OLI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和超光谱成像仪(HSI)高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分别获得研究区全部和部分区域的不同盐碱化强度的土壤分布图;获取了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土壤盐碱化强度变化的影响程度以及因子间的关系。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乌裕尔河—双阳河流域存在碱性土壤、中性土壤和酸性土壤,土壤碱化程度比较高,甚至有些出现了苏打化的土壤,但苏打化土壤并不多见;研究区内土壤存在非盐渍化、轻度盐渍化、中度盐渍化和重度盐渍化等不同程度的盐渍化现象,但达到盐渍化程度的土壤很少,以非盐渍化土壤为主;盐渍化土壤的碱性也比较高,属于盐碱土壤;研究区内土壤含有主要的可溶性盐为Na HCO3、Na2CO3和Na2SO4。(2)土壤pH值、EC值、CO32-和Na+与原始光谱的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之间的相关性最高,说明该波段范围对土壤的EC值、pH值和Na2CO3含量最为敏感。该波段是建立土壤酸碱度和盐分定量反演模型,反映其变化的最佳光谱波段。(3)用于定量估算土壤盐碱化强度的逐步回归模型和PLSR模型的拟合程度和验证的精度较高。其中,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在模型中贡献较大,这样的结果与光谱特征分析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证明了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范围是土壤盐碱化强度估算的最佳波段范围。(4)将逐步回归模型和PLSR模型分别应用于多光谱和高光谱影像,影像反演精度验证的结果较为理想,根据Landsat 8 OLI影像的反演结果,碱性土壤在研究区分布面积广,约占研究区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和湿地边缘;盐渍化(盐碱化)面积很少,零星分布于河流下游和湿地边缘。(5)地势(DEM)、春季气温、春季降水、春季蒸发、春季地温、潜水埋深、人口密度和耕地面积百分比等自然因子和社会因子对土壤碱性(pH)和盐分(EC)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风险性。其中,地势(DEM)、春季气温和春季0 cm地温对土壤碱性(pH)和盐分(EC)的变化具有高度的的风险性,对土壤碱性和盐分变化的贡献量最高,是土壤碱性和盐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6)相比其它因子,地势(DEM)对土壤碱性(pH)和盐分(EC)的影响差异性显着,是土壤盐碱化强度变化的主导因子。自然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既有非线性协同作用也有双协同作用,社会因子间以及自然因子和社会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是双协同作用。自然因子在土壤盐碱化强度变化中起主导作用,当自然因子与社会因子共同作用时社会因子会增强自然因子对土壤盐碱化强度变化的影响。

张金秀[9](2016)在《灌溉与施氮对菠菜生长及其土壤中水氮运移特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分和氮素是影响蔬菜生长的重要因素,蔬菜生产过程中水分和氮肥的施用合理与否,对水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和蔬菜品质等影响很大。因此,研究不同的灌溉和施肥方式对蔬菜生理、水氮利用及土壤中水氮运移的影响,对高效合理的水肥管理,保证蔬菜高产、优质和防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菠菜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和氮肥,且容易累积硝酸盐,因此本研究以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为供试材料,采用测坑定位小区试验,共设置三个灌溉水位处理(W1:20 cm、W2:40 cm、W3:60 cm)和三个氮肥量处理(N0:0 kg ha-1、N1:85 kg ha-1、N2:170 kg ha-1),通过连续三年观察,研究了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氮素营养(植株生理特性、水氮利用率、产量和品质)、土壤微生物及土壤中水氮运移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生理指标影响显着,对菠菜的株高、叶面积及干物质分配等指标都有不同的影响。适度增加氮肥量,菠菜的叶面积和株高增加显着。相同灌溉处理下,适度增施氮肥有利于干物质的累积,W2N1处理下,菠菜总干物质量最大为5.40 g plant-1,缺水灌溉不利于干物质的累积。适度增加施氮量菠菜根系活力增大,处理W2N2下根系活力最大为1.34 mg g-1 h-1,缺水灌溉处理W3下其活性降低。2、不同灌溉与施氮处理对水分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显着。在菠菜的生长期内,W3N2处理下的水分利用率最高为36.87 kg ha-11 mm-1,W1N0处理下最低为6.68 kg ha-1 mm-1。同一氮肥处理下不同灌溉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为处理W3>W2>W1,表明随着灌溉水量的减少,水分利用率增加。同一灌溉处理下氮肥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为处理N2>N1>N0。表明适当增加氮肥有助于提高水分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受到施氮量的影响,同一灌溉处理下,增施氮肥使氮肥利用率显着降低。在氮肥处理N2下,氮肥利用率最低为8.82%,而在氮肥处理N1下氮肥利用率最高为30.59%。3、不同灌溉与施氮处理下菠菜产量变化显着。一般情况下,菠菜产量随氮肥量增加而增加,W2N2处理下,产量达到最大值12.79 ton ha-1。但过量施氮,产量反而会降低。菠菜产量对水的反应更加敏感,W2处理下菠菜产量最高,过量或缺水灌溉,菠菜产量也会降低,表明过量施氮和过量缺水灌溉都不利于菠菜产量的提高。研究发现W2N2处理下菠菜产量最高,为12.79 ton ha-1。4、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品质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增加氮肥使菠菜体内硝酸盐和草酸含量增加,而缺水灌溉下,菠菜的硝酸盐和草酸含量也会增加,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菠菜的品质安全。在W3N2处理下硝酸盐含量最大为554.06mg/kg,W1N0处理下,最低为123.66 mg/kg。W3N2处理下,草酸最高值为494.80mg/100g,W1N0处理下,最低值为160.00 mg/100g。而不同的灌溉和施氮处理对菠菜营养品质的影响也很明显。在缺水灌溉处理W3下,菠菜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较高,而过量灌溉下,其含量明显降低。施氮量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5、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缺水处理会抑制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同一氮肥处理下,灌溉对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为W2>W1>W3。适度施加氮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生物量磷含量增加,但是过量施肥和缺水灌溉下其含量会降低。不同灌溉水量及氮肥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非常明显,研究显示,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磷酸酶活性随着氮肥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缺水灌溉处理使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磷酸酶活性受到抑制,适量的灌溉处理W2能够使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磷酸酶活性升高,对蔬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增加也比较有利。研究表明,W2N2处理下土壤中的微生物碳含量较高为302.48 mg kg-1,土壤酶活性较强,微生物多样性比较高,可以提供有利的土壤微环境,为作物的优质和高效生产提供保障。6、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土壤水氮运移的影响。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相同灌溉处理下,同一土层氮肥量多的处理电导率峰值较大。不同土壤深度的硝态氮含量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内,随着施氮量增加各层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均有所增大,不同深度的土壤受施氮量的影响也不相同。而相同施氮量下,进行不同灌溉处理时,菠菜不同生长期内,各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峰值也不一样。大部分铵态氮累积在0-10 cm土层内,菠菜成熟期内,不同灌溉与氮肥处理下,0-10 cm土层内铵态氮的含量在0.18-0.31 mg L-1之间。随着氮肥量的增加铵态氮含量会增加,灌溉水量对铵态氮的影响较小。应用HYDRUS模型模拟不同灌溉与施氮处理下土壤中水氮运移,利用田间实测值进行率定和检验,表明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水氮在土壤中的运移。7、根据对菠菜生理、水氮利用和品质的分析及其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影响,进行灌溉和施氮量范围的优化,得出在该土壤条件下最合理的灌溉和氮肥处理分别为30-40 cm和120-170 kg ha-1。

徐鹏程,冷翔鹏,刘更森,宋长年,房经贵[10](2014)在《盐碱土改良利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土壤盐渍化使得植物根区积累过多的可溶性盐,影响了植物水分吸收,甚至能够引发盐中毒,从而降低植物活力,延缓植物生长。采用适当的措施进行盐碱改良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生物措施、物理措施、化学措施等方面对盐碱土改良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今后进一步的研究问题。

二、碱性矿化水灌溉对土壤溶质运移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碱性矿化水灌溉对土壤溶质运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活化水灌溉对土壤水盐运移及养分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活化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1.2.2 活化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状况
        1.2.3 活化水理化性质及作用机理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活化水理化特性试验
    2.2 活化水灌溉土壤培养试验
    2.3 活化水一维垂直入渗试验
3 活化水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3.1 活化水表面张力系数变化特征
        3.1.1 流速对活化水表面张力系数的影响
        3.1.2 活化次数对活化水表面张力系数的影响
    3.2 活化水粘滞系数变化特征
        3.2.1 流速对活化水粘滞系数的影响
        3.2.2 活化次数对活化水粘滞系数的影响
    3.3 活化水溶氧量变化特征
        3.3.1 活化处理对溶氧量的影响
        3.3.2 活化处理对溶氧量稳定值的影响
    3.4 活化水理化性质综合评价指标
    3.5 本章小结
4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4.1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4.1.1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4.1.2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胶体电动电位的影响
        4.1.3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4.1.4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的影响
        4.1.5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盐基饱和度的影响
        4.1.6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钠吸附比的影响
    4.2 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4.2.1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4.2.2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4.2.3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4.2.4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活化水灌溉土壤水盐运移变化特征
    5.1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5.1.1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
        5.1.2 活化水灌溉下土壤水盐分布变化特征
        5.1.3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
        5.1.4 活化水灌溉对土壤水盐传输动力参数的影响
    5.2 初始含水量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5.2.1 初始含水量对磁电一体活化水入渗特征的影响
        5.2.2 初始含水量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5.2.3 初始含水量对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
        5.2.4 初始含水量对土壤水盐传输动力参数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渍化土壤冻融过程及对土壤水、盐迁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水盐运移研究进展
        1.2.2 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因素
        1.2.3 冻融积盐机理研究进展
        1.2.4 冻融过程的影响因素
        1.2.5 松嫩平原冻融积盐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松嫩平原盐渍土自然概况
    2.2 研究区—牛心套堡自然概况
        2.2.1 气候条件
        2.2.2 水文条件
        2.2.3 土壤条件
    2.3 研究方法
        2.3.1 野外试验设计和样品采集
        2.3.2 野外数据观测
        2.3.3 室内分析测定
        2.3.4 数据分析方法
第3章 不同景观类型盐渍化土壤剖面水盐分布特征
    3.1 农田、羊草地、虎尾草地、碱蓬草地和碱斑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3.2 土壤剖面水盐分布特征
        3.2.1 土壤剖面温度和水分分布变化特征
        3.2.2 土壤剖面盐分分布变化特征
        3.2.3 土壤剖面pH、SAR和ESP分布变化特征
    3.3 不同景观类型盐渍化土壤剖面水盐分布变化分析
        3.3.1 不同景观类型盐渍化土壤对水分分布变化的影响
        3.3.2 不同景观类型盐渍化土壤对盐分分布变化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不同景观类型盐渍化土壤剖面水盐季节变化
    4.1 不同景观类型盐渍化土壤水盐季节变化
        4.1.1 土壤剖面温度和水分季节变化
        4.1.2 土壤剖面盐分季节变化
        4.1.3 土壤剖面pH、SAR和ESP季节变化
        4.1.4 土壤水分、盐分、气温和降雨之间的关系
    4.2 季节变化对不同景观类型盐渍化土壤剖面水盐迁移变化的影响
        4.2.1 季节变化对土壤水分迁移的影响
        4.2.2 季节变化对土壤盐分迁移的影响
        4.2.3 气温和降雨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不同景观类型盐渍化土壤冻融过程
    5.1 冻融期气温、降水、地下水以及积雪厚度
    5.2 冻融过程中土壤温度和冻结深度
    5.3 冻融过程中土壤冻结速率和解冻速率
    5.4 不同景观类型盐渍化土壤对冻融过程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冻融过程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6.1 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水分和盐分变化
        6.1.1 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水分变化
        6.1.2 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盐分变化
    6.2 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盐分离子变化
        6.2.1 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Na~+和Ca~(2+)变化
        6.2.2 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CO_3~(2-)和HCO_3~-变化
    6.3 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SAR和ESP的变化
        6.3.1 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SAR变化
        6.3.2 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ESP变化
    6.4 土壤水分和盐分在冻融过程中的迁移
        6.4.1 冻融过程中土壤水分储量变化率
        6.4.2 冻融过程中土壤盐分迁移量
    6.5 土壤水分、盐分与土壤温度、冻结深度和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
    6.6 冻融积盐机理分析
        6.6.1 冻融作用对土壤水分迁移的影响
        6.6.2 冻融作用对土壤盐分迁移的影响
        6.6.3 冻融作用对土壤SAR和ESP的影响
        6.6.4 冻融积盐机理探讨
    6.7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富含原生铁锰农灌区包气带和地下水中草甘膦穿透过程和滞留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1.2.1 草甘膦简介
        1.2.2 草甘膦生态和环境毒性概况
        1.2.3 草甘膦在地下环境中迁移转化机理
        1.2.4 影响草甘膦迁移转化环境条件
        1.2.5 草甘膦环境归宿的研究方法
        1.2.6 地下环境中草甘膦研究焦点展望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章节逻辑关系和内容组织
    1.6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环境水文地质野外调查
    2.1 自然地理条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气象
    2.2 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背景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结构与岩性
    2.3 环境水文地质勘察
        2.3.1 勘察背景
        2.3.2 呼兰河流域饱水带岩性结构
        2.3.3 水稻田场地剖面理化特征
        2.3.4 场地剖面土壤的微生物特征
        2.3.5 农田灌溉方式及灌溉水水质特征
    2.4 草甘膦施用情况调研
    2.5 小结
第3章 草甘膦在场地主要岩性介质中的降解行为
    3.1 草甘膦水解及降解实验设计
        3.1.1 水解实验
        3.1.2 化学降解实验
        3.1.3 生物降解实验及动力学模型
        3.1.4 草甘膦的解离及络合反应平衡常数
        3.1.5 测试方法
    3.2 草甘膦在模拟灌溉水中的水解
    3.3 草甘膦在不同灌溉水中的解离及络合
    3.4 草甘膦在包气带及饱水带介质中的化学降解
    3.5 草甘膦在包气带及饱水带介质中的天然生物降解
        3.5.1 降解过程
        3.5.2 降解动力学
    3.6 小结
第4章 场地介质上草甘膦与铁锰的共同吸附行为
    4.1 实验材料
        4.1.1 吸附剂-介质特征
        4.1.2 吸附背景溶液-灌溉水水质特征
        4.1.3 吸附质-草甘膦初始浓度范围
    4.2 草甘膦吸附动力学实验方法
    4.3 草甘膦等温吸附实验方法
    4.4 草甘膦的解吸实验方法
    4.5 测试方法
        4.5.1 草甘膦
        4.5.2 全铁、全锰、主要水化学成分
        4.5.3 溶液中正磷酸根
    4.6 草甘膦在不同场地介质上的吸附动力学
        4.6.1 吸附动力学曲线
        4.6.2 不同介质吸附量增加率对比分析
        4.6.3 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
    4.7 草甘膦在不同场地介质上的等温吸附及机理探讨
        4.7.1 不同介质吸附量对比
        4.7.2 吸附机理探讨
        4.7.3 GLY-无铁锰水-介质体系吸附等温模型
        4.7.4 GLY-高铁锰水-介质体系吸附等温模型
    4.8 铁锰与草甘膦在水土吸附体系的相互影响
        4.8.1 溶液中Fe2+、Mn2+对草甘膦在介质上吸附的影响
        4.8.2 草甘膦对溶液中铁锰吸附的影响
        4.8.3 草甘膦对介质原生铁锰影响
    4.9 灌溉水解吸
    4.10 小结
第5章 农田灌溉驱动下草甘膦在地下环境穿透行为研究
    5.1 草甘膦穿透及淋洗模拟土柱实验
        5.1.1 土柱填装介质
        5.1.2 土柱供水水质
        5.1.3 草甘膦在土柱中的穿透实验
    5.2 草甘膦在包气带及饱水带介质中的穿透过程
        5.2.1 土壤渗滤液中草甘膦随时间的变化
        5.2.2 土壤草甘膦残留量分析
        5.2.3 土壤中草甘膦转化分析
    5.3 草甘膦穿透过程中土壤渗出液水化学响应
        5.3.1 pH和 EC特征
        5.3.2 包气带渗滤液水化学类型演化
        5.3.3 包气带渗滤液主要离子特征及体系氧化还原环境判断
    5.4 草甘膦对土壤有效态铁锰影响
    5.5 土壤残留草甘膦的淋洗释放
        5.5.1 残留草甘膦经灌溉水持续淋洗的释放过程
        5.5.2 灌溉水淋洗后介质中草甘膦残留量分析
        5.5.3 草甘膦穿透及淋洗过程中有机磷的转化
        5.5.4 草甘膦对土壤原生铁锰释放的影响
    5.6 水流溶解态及土壤吸附态草甘膦迁移方式初探
    5.7 小结
第6章 高铁锰地下水灌溉对场地介质中草甘膦迁移转化的影响
    6.1 背景
    6.2 高铁锰灌溉水对溶解态草甘膦渗滤过程的影响
    6.3 高铁锰灌溉水影响草甘膦渗滤的机制分析
        6.3.1 对土壤吸附滞留的影响
        6.3.2 对土壤降解转化的影响
    6.4 高铁锰地下水灌溉对土壤残留态草甘膦释放影响
    6.5 高铁锰灌溉水对土壤铁锰释放影响
    6.6 高铁锰灌溉水对渗滤液草甘膦及铁锰赋存形态影响
    6.7 小结
第7章 场地尺度下草甘膦迁移转化过程模拟
    7.1 草甘膦迁移转化数值模型建立
        7.1.1 概念模型
        7.1.2 数学模型
        7.1.3 溶质运移参数
        7.1.4 模型预测
    7.2 预测结果分析
        7.2.1 连续源污染条件下草甘膦迁移过程
        7.2.2 瞬时源污染条件下草甘膦迁移过程
        7.2.3 灌溉水入渗流速对瞬时源草甘膦污染迁移过程影响
        7.2.4 瞬时源污染初始浓度对草甘膦迁移过程影响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微咸水灌溉下包气带水盐运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微咸水灌溉研究
        1.2.2 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
        1.2.3 土壤水盐运移数值模拟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试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咸水分布
        2.1.3 气象条件
        2.1.4 水文地质条件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场概况
        2.2.2 试验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分布规律
    3.1 田间试验
        3.1.1 水分分布规律
        3.1.2 盐分分布规律
    3.2 盆栽试验
        3.2.1 土壤含盐量分析
        3.2.2 植物株高
    3.3 土柱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微咸水灌溉下包气带水盐运移数值模拟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2 包气带水盐运移数学模型
        4.2.1 包气带水分运动
        4.2.2 包气带溶质运移
        4.2.3 边界条件概化
    4.3 模型的构建
    4.4 模型初始条件及土壤物理参数的确定
    4.5 模型精度验证
    4.6 模型率定与验证
        4.6.1 土壤水盐运动参数的率定
        4.6.2 土壤水盐运动参数的验证
    4.7 不同灌水模式下土壤水盐运移的过程模拟
        4.7.1 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
        4.7.2 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泾惠渠灌区包气带盐分迁移转化对灌溉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包气带盐分迁移转化研究现状
        1.2.1 数值模型研究现状
        1.2.2 盐分迁移转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布置与取样过程
        2.2.1 样品采集
        2.2.2 试验点布置及仪器安装
    2.3 样品分析方法
第三章 数值模型建立
    3.1 HYDRUS数值模型
        3.1.1 水分运移方程
        3.1.2 热运移方程
        3.1.3 根系吸水模型
        3.1.4 蒸散发模型
        3.1.5 溶质运移模型
        3.1.6 模拟条件及参数
    3.2 Visual MINTEQ计算原理
第四章 包气带盐分迁移转化模拟
    4.1 模型可靠性验证
    4.2 现有灌溉施肥模式下盐分迁移转化
        4.2.1 冬小麦时期土壤盐分变化
        4.2.2 夏玉米时期土壤盐分变化
    4.3 不同灌溉量模式下土壤盐分迁移转化
        4.3.1 冬小麦时期土壤盐分变化
        4.3.2 夏玉米时期土壤盐分变化
    4.4 不同施肥量模式下土壤盐分迁移转化
        4.4.1 冬小麦时期土壤盐分变化
        4.4.2 夏玉米时期土壤盐分变化
    4.5 土壤主要盐分平衡计算
        4.5.1 不同灌溉量模式下盐分平衡
        4.5.2 不同施肥量模式下盐分平衡
第五章 包气带盐分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分析
    5.1 土壤盐分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5.2 土壤pH影响
        5.2.1 pH对灌溉施肥的响应
        5.2.2 pH对土壤矿物组分的影响
    5.3 土壤含水率影响
        5.3.1 土壤含水率分布特征
        5.3.2 土壤含水率对灌溉施肥的响应
    5.4 土壤温度影响
        5.4.1 土壤温度分布特征
        5.4.2 土壤温度对灌溉施肥的响应
    5.5 土壤有机质影响
        5.5.1 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
        5.5.2 土壤有机质对灌溉施肥的响应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吉林西部盐渍土区包气带水氮运移规律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包气带水氮运移机理研究
        1.2.2 包气带水氮运移模型研究
        1.2.3 地下水埋深变化对包气带水氮的影响研究
        1.2.4 研究区研究进展
        1.2.5 科学问题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概况
        2.2.1 气象与水文
        2.2.2 地形地貌
        2.2.3 土壤与植被
    2.3 土地利用情况
    2.4 地下水氮素污染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包气带水氮参数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
    3.1 土样采集与分析
        3.1.1 样品采集
        3.1.2 样品测试方法
    3.2 盐渍土水盐参数的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
        3.2.1 盐渍土水盐参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2 盐渍土水盐参数的空间分布
    3.3 盐渍土区氮素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水盐参数的关系
        3.3.1 土壤氮素的统计特征及空间分布
        3.3.2 土壤氮素与水盐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盐渍土区包气带氮素的运移转化规律研究
    4.1 盐渍土吸附氮素的特征研究
        4.1.1 包气带介质的吸附原理
        4.1.2 氮素的静态吸附模型
        4.1.3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4 盐渍土吸附铵态氮吸附性分析
    4.2 冻融作用对盐渍土氮素转化的影响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冻融作用对盐渍土中氮素含量的影响
        4.2.3 冻融作用对盐渍土中氮素转化的影响分析
    4.3 作物生长时期盐渍土区包气带氮素运移规律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盐渍土氮素及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
        4.3.3 土壤含盐量、pH值与氮素的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盐渍土区包气带水氮运移模型的建立
    5.1 模型介绍
    5.2 建立数值模型
        5.2.1 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
        5.2.2 土壤溶质运动基本方程
        5.2.3 根系吸水方程
        5.2.4 初始和边界条件
    5.3 模型评价标准
    5.4 模型率定和验证
        5.4.1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
        5.4.2 土壤溶质运移参数
        5.4.3 模型验证
    5.5 水氮平衡分析
        5.5.1 土壤水分平衡
        5.5.2 土壤氮素平衡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GLUE方法的包气带水氮运移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6.1 GLUE分析方法介绍
        6.1.1 定义似然度函数
        6.1.2 输入的参数概率分布
        6.1.3 参数区域敏感度分析方法
    6.2 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
        6.2.1 土壤水分参数的不确定性
        6.2.2 土壤溶质反应参数的不确定性
    6.3 参数的不确定性对氮素运移规律及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水位变化下包气带氮素变化的预测
    7.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介绍
    7.2 数据准备及模型评价标准
        7.2.1 数据准备
        7.2.2 模型评价标准
    7.3 地下水埋深预测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7.4 地下水埋深的预测
    7.5 地下水埋深变化下包气带氮素运移规律及其对淋失量的影响
        7.5.1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7.5.2 土壤氮素动态变化
        7.5.3 地下水埋深动态调控研究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HYDRUS-2D模型的滴灌棉田土壤水盐运移模拟及排盐方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案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案
第3章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室内试验测定
    3.1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确定
    3.2 非饱和土壤水平扩散率确定
    3.3 非饱和土壤导水率确定
    3.4 小结
第4章 滴灌棉田HYDRUS-2D数值模型建立
    4.1 数学模型
    4.2 定解条件
    4.3 模拟区域及参数确定
    4.4 根系分布模型参数
    4.5 研究区域确定
    4.6 模型检验
    4.7 小结
第5章 不同深度与宽度排盐沟土壤水盐运移模拟研究
    5.1 不同深度排盐沟土壤水盐运移数值模拟
    5.2 不同宽度排盐沟土壤水盐运移数值模拟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遥感反演的乌裕尔河—双阳河流域土壤盐碱化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土壤盐碱问题概述
        1.2.1 土壤盐碱化及其危害
        1.2.2 盐碱土壤分布
        1.2.3 盐碱土壤成因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土壤盐碱化遥感反演研究进展
        1.3.2 土壤盐碱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1.4.4 数据及来源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特征
        2.1.2 社会经济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土样的采集与预处理
        2.2.2 理化实验
        2.2.3 光谱测量及预处理
        2.2.4 模型和方法
        2.2.5 遥感影像及预处理流程
        2.2.6 地理探测器
        2.2.7 克里格(Kriging)方法
        2.2.8 软件
第3章 乌裕尔河-双阳河流域土壤特征分析
    3.1 土壤理化特征分析
        3.1.1 酸碱度和盐渍化特征
        3.1.2 离子含量及土壤盐分种类
        3.1.3 苏打化特征
    3.2 土壤光谱特征分析
        3.2.1 不同盐碱化强度土壤的光谱特征
        3.2.2 土壤酸碱度和盐分含量估算的最佳波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乌裕尔河-双阳河流域土壤盐碱化强度的遥感反演
    4.1 土壤盐碱化强度的多光谱遥感影像反演
        4.1.1 OLI影像波段的光谱特征
        4.1.2 基于光谱数据的逐步回归反演模型的建立及精度验证
        4.1.3 基于OLI影像的土壤盐碱化强度反演结果及精度验证
    4.2 土壤盐碱化强度的高光谱影像反演
        4.2.1 基于光谱数据的PLSR反演模型的建立及精度验证
        4.2.2 基于HSI影像的土壤盐碱化强度反演结果及精度验证
    4.3 模型的比较
    4.4 流域不同盐碱化强度土壤的分布特征
        4.4.1 碱性土壤分布特征
        4.4.2 盐渍化土壤分布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流域土壤盐碱化强度变化影响因子分析
    5.1 土壤盐碱化强度变化的影响因子
        5.1.1 自然因子
        5.1.2 社会因子
        5.1.3 影响因子的预处理及离散化
    5.2 影响因子与土壤盐碱化强度变化的关系
    5.3 影响因子对土壤盐碱化强度变化的贡献量
    5.4 影响因子对土壤盐碱化强度变化影响的差异性
    5.5 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灌溉与施氮对菠菜生长及其土壤中水氮运移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灌溉与施氮对蔬菜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1.2.1 水分与蔬菜生长的关系
        1.2.2 氮肥与蔬菜生长的关系
        1.2.3 灌溉与施氮对菠菜生长和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1.3 灌溉与施氮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动态
    1.4 灌溉与施氮下土壤中水分与氮素变化规律研究现状
    1.5 研究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生理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取样及指标测定
        2.1.4.1 土壤性质测定
        2.1.4.2 植株指标测定
        2.1.5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叶面积的影响
        2.2.2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生理指标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2.2.3 施氮量与菠菜叶片SPAD值的关系
        2.2.4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水氮利用率与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及处理
        3.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2.1 产量、水分和氮肥利用率的测定
        3.1.2.2 品质指标的测定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产量和氮素吸收量的影响
        3.2.1.1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产量的影响
        3.2.1.2 菠菜产量与氮素吸收量的关系
        3.2.1.3 氮肥量与收获后菠菜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关系
        3.2.1.4 菠菜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收获后根层土壤无机氮残留量的相关性分析
        3.2.2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水分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2.2.1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水分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2.2.2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耗水量和蒸腾量的影响
        3.2.2.3 菠菜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
        3.2.2.4 菠菜累积耗水量、株高、干物质量和有效积温关系
        3.2.2.5 不同深度下土壤温度的变化
        3.2.2.6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土壤氮淋失的影响
        3.2.2.7 不同灌溉与施氮处理下菠菜经济效益分析
        3.2.3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品质的影响
        3.2.3.1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硝酸盐安全品质的影响
        3.2.3.2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土壤中微生物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设备和试剂
        4.1.2.1 仪器设备
        4.1.2.2 试剂
        4.1.3 多样性指数计算
        4.1.4 测定项目及检测方法
        4.1.5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2.2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土壤微生物碳的影响
        4.2.3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土壤微生物磷的影响
        4.2.4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土壤硝化率的影响
        4.2.5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2.5.1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土壤中脲酶的影响
        4.2.5.2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4.2.5.3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土壤中转化酶的影响
        4.2.5.4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土壤中磷酸酶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地土壤中水氮运移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土壤中水分和氮素分布的影响
        5.2.1.1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地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5.2.1.2 灌溉与施氮处理对菠菜地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5.2.1.3 灌溉与施氮处理下菠菜地土壤中硝态氮的变化
        5.2.1.4 灌溉与施氮处理下菠菜地土壤中铵态氮的变化
        5.2.2 灌溉与施氮处理下菠菜地土壤中水分与氮素运移规律
        5.2.2.1 模型构建
        5.2.2.2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方程
        5.2.2.3 土壤氮素运移的基本方程
        5.2.2.4 模型率定
        5.2.2.5 模型检验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盐碱土改良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水盐运动的研究
2 盐碱改良措施
    2.1 化学改良
    2.2 植物改良
        2.2.1盐碱地植物
        2.2.2 植物改良作用
    2.3 工程措施改良盐碱土
        2.3.1 灌水洗盐
        2.3.2 地下排盐
        2.3.2. 1 竖井排盐
        2.3.2. 2 暗管排盐
        2.3.2. 3 明沟排盐
        2.3.3 蓄淡压盐
    2.4 耕作措施
        2.4.1 免耕法
        2.4.2 深耕
        2.4.3 平整土地
        2.4.4覆盖措施
        2.4.5 隔盐措施
3 展望

四、碱性矿化水灌溉对土壤溶质运移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活化水灌溉对土壤水盐运移及养分转化的影响[D]. 解江博.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渍化土壤冻融过程及对土壤水、盐迁移的影响[D]. 秦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2)
  • [3]富含原生铁锰农灌区包气带和地下水中草甘膦穿透过程和滞留机制研究[D]. 张茜. 吉林大学, 2020(08)
  • [4]微咸水灌溉下包气带水盐运移机理研究[D]. 马雅静.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泾惠渠灌区包气带盐分迁移转化对灌溉的响应[D]. 于照玉. 长安大学, 2019(01)
  • [6]吉林西部盐渍土区包气带水氮运移规律及模拟研究[D]. 聂思雨. 吉林大学, 2018(12)
  • [7]基于HYDRUS-2D模型的滴灌棉田土壤水盐运移模拟及排盐方式分析[D]. 李卓然.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8]基于遥感反演的乌裕尔河—双阳河流域土壤盐碱化强度研究[D]. 柏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5)
  • [9]灌溉与施氮对菠菜生长及其土壤中水氮运移特征的影响[D]. 张金秀.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10]盐碱土改良利用研究进展[J]. 徐鹏程,冷翔鹏,刘更森,宋长年,房经贵.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5)

标签:;  ;  ;  ;  ;  

碱性矿化水灌溉对土壤溶质运移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