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市乙型脑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信宜市乙型脑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一、信宜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蔡玉成,王小军,赵媛坤,张妍,王艳霞[1](2021)在《2015 - 2020年甘肃省陇南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及健康人群抗体水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甘肃省陇南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特征及健康人群抗体水平, 分析和评价其流行危险度, 为今后的乙脑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 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乙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15 - 2020年陇南市乙脑病例数据, 对病例的三间分布情况(时间、地区、人群分布)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2018年,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 选择陇南市乙脑发病率较高的礼县、西和县和发病率较低的武都区、徽县为监测点, 各抽取3个行政村(社区)采集健康人群血样, 检测乙脑IgG抗体水平。结果 2015 - 2020年陇南市共报告乙脑病例261例, 年均发病率为1.66/10万;其中, 2017、2018年报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2.38%(215/261)。乙脑病例的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8月, 占72.03%(188/261);陇南市9个县(区)均有乙脑病例报告, 发病数前5位的县(区)依次为礼县(68例)、西和县(64例)、武都区(40例)、康县(33例)、成县(18例), 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5.44%(223/26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 ~ < 60岁, 占40.23%(105/261);男女性别比为1.00 ∶ 1.14(122 ∶ 139);职业以农民为主, 占75.86%(198/261)。共检测健康人群血清887份, 抗体阳性率为91.09%(808/887);不同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77, P < 0.05);不同性别、地区间抗体阳性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5、2.06, P均> 0.05)。结论陇南市乙脑发病以中年农民为主, 每年8月高发。2017、2018年陇南市乙脑疫情暴发, 后呈低流行态势, 健康人群乙脑抗体阳性率高。建议定期开展健康人群乙脑免疫水平监测, 适时加强重点人群免疫。

王小军,蔡玉成,申明星,刘海军,贾续珍,张海燕,者碧桃,童波波,冯瑞霞[2](2021)在《2014-2018年甘肃省陇南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死亡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甘肃省陇南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例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导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乙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 2014-2018年发病且现住址为陇南市的乙脑病例资料。设计"陇南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个案调查表", 对纳入调查的病例采用回顾性研究, 收集其人口学资料、就诊信息、发病信息、临床分型及慢性基础性疾病患病情况等, 分析乙脑病例的特征及影响其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4-2018年陇南市共报告乙脑病例260人, 完成调查259人。其中, 年龄≥60岁的病例70人(27.0%), 重型和极重型病例67人(25.9%), 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病例55人(21.2%)。259名乙脑病例中, 死亡46人, 病死率为17.8%。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60岁[比值比(OR)= 2.667, 95%置信区间(CI):1.140~6.237], 重型和极重型(OR = 2.762、61.820, 95%CI:1.053~7.091、5.149~742.239), 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OR = 2.489, 95%CI:1.038~5.964)是乙脑病例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陇南市乙脑病例死亡的影响因素有年龄、临床分型和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因此要重点关注60岁以上、临床分型为重型和极重型、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病例, 加强重点人群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

崔旭东[3](2021)在《基于空间扫描和空间回归的甘肃省乙脑发病空间聚集性及与气象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甘肃省2005—201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为乙脑)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不规则空间扫描技术在县区层面探测甘肃省各年份乙脑发病的聚集区域,同时运用空间回归统计方法探讨甘肃省乙脑发病与气象及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甘肃省乙脑的区域性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甘肃省2005—2018年经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的乙脑病例,结合同年各县区人口数、气象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建立甘肃省乙脑地理信息数据库。从空间层面描述甘肃省乙脑发病的分布特征,应用不规则空间扫描探讨甘肃省乙脑发病的聚集性,应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全局空间回归模型探讨甘肃省乙脑发病与气象及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并根据模型评价指标选择历年最优模型,考虑到乙脑发病的空间异质性,进一步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因素在空间上的变异性。结果1.甘肃省2005—2018年乙脑报告发病率在0.02~1.91/10万之间,除2006年报告发病率为0.61/10万外,2005—2015的报告发病率均在0.25/10万以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且较为稳定,2012年的报告发病率为研究期内最低水平,在2016—2018年间,报告发病率从0.32/10万上升至1.91/10万。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乙脑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甘肃省东南部地区,包括陇南、天水、平凉和庆阳市的部分县区。研究期间累计发病例数较多的县区分别为秦州区(150例)、武都区(120例)、秦安县(110例)、礼县(103例)和西和县(93例)。3.扫描结果基本与乙脑发病的空间分布一致,甘肃省各年的聚集区域均以陇南市、天水市和平凉市的部分县区为主,一类聚集区主要覆盖14个县区,扫描半径在174~256km范围内浮动,聚集区域内乙脑的发病风险是聚集区域外的2.9倍以上。二类聚集区主要覆盖5个县区,扫描半径在75~201km范围内浮动,聚集区域内乙脑的发病风险是聚集区域外的2.5倍以上。三类聚集区仅覆盖平凉市崇信县和灵台县,扫描半径为41.85km,该聚集区域内乙脑的发病风险是聚集区域外的3.96倍。4.全局回归模型结果显示:2006、2010、2011、2018年甘肃省乙脑发病的空间滞后模型拟合效果要优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2007和2013年甘肃省乙脑发病的空间误差模型拟合效果优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其余年份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残差独立,适合拟合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均比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拟合较好。5.空间回归模型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5和2016年甘肃省乙脑发病与年均气温呈正相关(>0,P<0.05),2005、2007、2008、2009、2014和2016年乙脑发病与日照时长呈负相关(<0,P<0.05),2007、2008、2009、2013、2014乙脑发病与年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0,P<0.05),2009、2013和2018年乙脑发病与年均气压呈正相关(>0,P<0.05),2013年乙脑发病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0,P<0.05),2016年乙脑发病与年均降水量呈负相关(<0,P<0.05)。各年的乙脑发病与人均GDP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甘肃省2005—2015年乙脑报告发病率较低且平稳,在2016—2018年报告发病率显着增高。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甘肃省东南部地区,包括陇南、天水、平凉和庆阳市的部分县区。2016—2018年,乙脑病例覆盖范围开始从甘肃省东南部向中部地区蔓延,高发病地区和病例报告地区范围均逐渐扩大。空间扫描结果与乙脑发病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2.甘肃省2006、2007、2010、2011、2013和2018年乙脑报告发病率与气象、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拟合模型残差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更适合拟合空间回归模型。本研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全局空间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反映出参数估计值在不同县区间的差异。3.不同年份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有所不同,甘肃省乙脑报告发病率与气温、气压、降水、日照时长及相对湿度相关。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县区对乙脑报告发病率的影响不同,表现出空间变异性。

于振荣[4](2021)在《2018年盘锦市大洼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2018年盘锦市大洼区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8年乙脑暴发疫情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随访资料及1971~2017年大洼区的乙脑发病历史资料。采用诱蚊灯法对患者住宅楼道、农村平房院内及牲畜棚蚊媒密度及种类进行监测。结果 2018年9月10日~10月10日,盘锦市大洼区暴发乙脑疫情,确诊病例16例,发病率为3.60/10万,病死率为25.00%。男、女各8例,40岁以上病例12例(75.00%),职业以农民为主共8例(50.00%)。疫情累及6个街镇,其中田家街道最多,有6例(37.50%)。发病时间集中在2018年8月末至9月中旬,8月3例(18.75%),9月13例(81.25%)。患者发病后中位就诊时间为0.5 d,发病后中位诊断时间为8 d。1例采集脑脊液,15例采集血清,做乙脑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为100.00%。9例(56.25%)无乙脑疫苗接种史,7例(43.75%)接种史不详。蚊虫密度最低0.5只/(灯·h),最高22.5只/(灯·h),中位数为3.8只/(灯·h)。城区的疫点共7个点;农村的疫点共18个点,其中17个点(94.44%)监测到三带喙库蚊,共诱捕了912只蚊子,其中三带喙库蚊247只(27.08%)。结论盘锦市大洼区已经连续17年无乙脑疫情,此次暴发疫情以成年人患者增多为特点。开展成年人接种乙脑疫苗,适龄儿童查漏补种,防蚊灭蚊,监控动物疫情,同时加强医疗机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是防控乙脑疫情的关键。

蔡玉成,王小军,申明星,贾续珍,童波波,徐海东[5](2020)在《2014-2018年陇南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2014-2018年陇南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乙脑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8年报告的260例现住址在陇南市的乙脑病例发病时间、空间及人群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用Arc GIS10.2展示报告病例时空变化。结果 2014-2018年陇南市乙脑报告发病率在0.31~4.40/10万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166.634,P<0.001),病例散在分布于全市114个乡镇;以成人为主,报告病例的年龄中位数为49岁(1月~83岁),≥40岁组病例构成比由2014年的38.46%上升至2018年的75.86%(■=14.169,P<0.001),≤14岁组病例构成比由2014年的53.85%下降至2018年的6.9%(■=21.003,P<0.001);职业构成由学生和农民转变为以农民为主;适龄儿童仍存在免疫空白人群。结论随着乙脑疫苗常规免疫工作的实施,儿童乙脑发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成人发病显着增高,因此在农村防蚊灭蚊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况下,确保儿童常规免疫和普及成人接种疫苗是控制乙脑发病最有效的措施。

张蕾洁[6](2020)在《甘肃省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状态及预测预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甘肃省乙脑病例的分布特征及变迁趋势,识别高危人群、高发季节和热点地区;分别针对儿童和成人发病情况作预测预警分析,以期为甘肃省乙脑疫情的靶向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挖掘2005-2017年甘肃省乙脑确诊病例数据,采用病例构成和动态数列描述人群、时间分布特征,采用率和统计地图展示空间分布特征,识别高危人群、高发季节和热点地区,深入剖析乙脑发病状态的长期变迁规律;通过理论流行病学研究,针对不同目标人群构建SARIMA和SARIMA-SVR组合模型,定量预测儿童和成人乙脑月发病率;应用MPM建立定性预警模型,计算预警阈值,再结合定量预测值,分别探讨甘肃省儿童和成人乙脑的流行趋势及强度。结果:1.2005-2017年甘肃省确诊乙脑653例,死亡56例,年均发病率为0.1917/10万,死亡率为0.0164/10万,病死率为8.58%。2005-2014年发病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与全国基本一致,平均发展速度为116.98%,平均增长速度为16.98%;2014年发病率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之后涨幅显着,2017年达全国平均发病率的16.34倍,2014-2017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96.53%,平均增长速度为96.53%。2.病例分布男性少于女性,性别比为0.99: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比67.08%。高发人群由<15岁儿童逐渐转为≥40岁成人,尤以40-64岁人群为主;<15岁儿童病例构成由2005年的60.00%下降至2017年的3.90%;≥40岁成人病例构成由2005年的20.00%上升到2017年的70.90%。3.发病季节高峰始终在7-9月,病例数占比97.70%;8月发病最多,病例数占比76.72%。流行季节的每周报告病例数中成人均多于儿童,其中40-64岁病例占比最高。4.2005-2016年病例集中在东南部地区,2017年发病地区扩大,不断向中部蔓延;2017年除位于最北部的酒泉、嘉峪关和金昌外,全省各地区均有病例报告。各地区报告病例均以≥15岁成人为主,年龄构成占首位的为40-64岁人群;位于中部的武威、张掖和嘉峪关所有病例均为≥15岁成人;<15岁儿童病例仅分布在东南部地区。5.分别以SARIMA和SARIMA-SVR组合模型预测全人群、<15岁儿童和≥15岁成人月发病率。SARIMA模型和SARIMA-SVR组合模型预测全人群发病率的RMSE、MAE、MSE值分别为25.88%和25.87%、14.49%和14.48%、6.70%和6.69%;预测<15岁儿童发病率的RMSE、MAE、MSE值分别为3.95%和3.69%、1.80%和2.00%、0.15%和0.14%;预测≥15岁成人发病率的RMSE、MAE、MSE值分别为30.52%和30.27%、15.84%和15.66%、9.21%和9.16%。可知针对不同目标人群,SARIMA-SVR组合模型预测结果均优于SARIMA模型。6.SARIMA-SVR组合模型定量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甘肃省乙脑发病率与往年相比有所上升,全人群和≥15岁成人上升趋势显着。成人发病率远高于儿童,季节高峰与往年吻合,仍集中在7-9月,8月达峰值。7.MPM定性预警结果显示,在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约1.3个流行年)期间,2018年10月各年龄组人群发病率均在P80以下,此外2018年9月、2019年6-7月和9-10月儿童发病率也在P80以下;2019年2-3月和8月各年龄组人群发病率均在x+2s之上,其中2019年8月全人群和成人发病率甚至高于历史同期最大值的高峰。结论:1.2005-2014年甘肃省乙脑发病率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2015年之后发病率涨幅显着;高危人群逐渐由<15岁儿童转为≥40岁成人。2.儿童和成人发病季节高峰均集中在7-9月,在高发月份周报告病例数中,15岁以上成人病例占比始终高于15岁以下儿童,尤以40-64岁组人群为甚。3.发病热点集中在东南部,2017年发病地区扩大,向中部蔓延;各地区病例均以≥15岁成人为主,<15岁儿童病例仅分布在东南部。4.SARIMA-SVR组合模型对甘肃省乙脑发病率预测效果优于SARIMA模型。预测结果提示2019年发病率持续上升,成人发病率远高于儿童,季节高峰仍集中在7-9月,8月达峰值。此外,MPM预警结果提示应高度警惕8月成人乙脑高发。

王阿美[7](2020)在《10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总结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9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乙脑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肌电图、颅脑MRI),并对患者进行发病1年后随访,根据MRS评分标准及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104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4月龄,最大83岁,中位年龄62岁,其中5070岁发病人数最多,占75例(71.1%);职业以农民为主。2.乙脑患者首发症状以发热最常见;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意识障碍、恶心呕吐、精神行为异常,分别占100.0%、71.1%、62.5%、55.8%、37.5%;主要体征为脑膜刺激征阳性、肌力减退、肌张力减低、肌张力增高,分别占61.5%、35.6%、23.1%、22.1%。3.辅助检查:(1)脑脊液蛋白多数增高(86.5%);葡萄糖正常(76.9%)或增高(21.2%);氯化物正常(51.9%)或减低(47.1%)。(2)颅脑MRI异常率为53.7%,主要病变部位是双侧丘脑、海马区、基底节区,分别占35.4%、17.1%、13.4%。(3)肌电图结果示患者有周围神经损害,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高于感觉神经(P<0.05);运动和感觉神经的波幅异常率均高于其传导速度异常率(P<0.05);上肢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均高于下肢(P<0.05)。4.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年龄、从发病到就诊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呼吸衰竭、意识障碍、临床分型、肌力减退、肌张力降低、脑脊液葡萄糖、脑脊液蛋白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3岁、脑脊液蛋白>0.9g/L、临床分型中重型/极重型是乙脑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乙脑起病急,首发症状以发热最常见,临床表现多样化。2.乙脑病毒同时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3.本研究中年龄>53岁、脑脊液蛋白>0.9g/L、临床分型中重型/极重型是乙脑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郭莉琼[8](2020)在《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期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脑脊液检验、头颅MRI、脑电图特点及出院时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与后遗症期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影响后遗症期认知功能的因素,加强对成人JE的认识和理解,以便在感染早期更好地管理JE患者,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后遗症期认知障碍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7年6月2018年10月确诊的69例成人JE患者,收集其急性期的各项临床资料。在出院6个月时进行电话随访,采用认知功能电话问卷修订版(Telephone Interview for Cognitive status-Modified,TICS-m)评分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TICS-m≥33分为无认知障碍组(40人),TICS-m<33分为认知障碍组(29人)。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所收集的临床症状、脑脊液检验、头颅MRI、脑电图及出院时MMSE评分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成人JE后遗症期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结果:1.本课题研究的69名成人JE患者中,认知障碍组和无认知障碍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本课题研究的69名成人JE患者中,与无认知障碍组患者相比,认知障碍组患者在发病急性期更易出现“意识水平下降(嗜睡、昏睡、昏迷)、言语迟钝、癫痫、呼吸衰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急性期内伴有上述症状的患者,后遗症期出现认知障碍的风险更高;3.本课题研究的69名成人JE患者中,认知障碍组患者发病急性期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高于无认知障碍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炎症感染越重的患者,预后越差,遗留认知障碍的可能性越高;而两组间发病急性期的脑脊液蛋白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发病急性期的脑脊液蛋白含量对JE患者后遗症期认知功能不具有指示作用;4.本课题研究的69名成人JE患者中,急性期头颅MRI出现异常信号的共43例,与无认知障碍组患者相比,认知障碍组患者在头颅MRI中更易出现“丘脑、脑干、海马”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发病急性期内出现上述病变者,遗留认知障碍的可能性较大;同时,JE患者发病急性期的头颅MRI表现往往并不单一,通常合并有多个区域的同时受累,MRI分级越高,急性期颅脑受累的部位越多,患者遗留认知障碍的可能性就越高;5.本课题研究的69名成人JE患者中,有63例患者的脑电图出现异常改变,在认知障碍组患者的脑电图中,中、重度异常占比较大,而无认知障碍组患者的脑电图表现则以正常和轻度异常为主,这表明JE患者的脑电图分级对预后的认知功能有指示作用,脑电图的分级越高,则预后认知功能越差;63例脑电图出现异常改变的患者中,异常波主要表现为弥漫性和/或双侧非节律性慢活动,共54例(85.71%),且认知障碍组与无认知障碍组患者之间的异常波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脑电图的异常波形对预测患者是否发生认知障碍无明显意义;6.本课题研究的69名成人JE患者中,与无认知障碍组患者相比,认知障碍组患者出院时的“MMSE总分及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及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期意识水平下降(嗜睡、昏睡、昏迷)、言语迟钝及头颅MRI海马异常信号是成人JE患者后遗症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成人JE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内出现“嗜睡、昏睡、昏迷、言语迟钝”及“头颅MRI海马异常信号”是后遗症期出现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且JE患者急性期头颅MRI分级越高,EEG分级越重,出院时MMSE评分越低,则遗留认知障碍的可能性越高。

刘楠,高永利,谢紫阳,何蓓[9](2019)在《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现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了解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现状。方法:文献资料检索、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记述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分型、诊断与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测技术、治疗和预防控制。结论: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为深入研究与临床诊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胡玉琨,王武松,刘建华,张春霞,宁宝华[10](2019)在《2017年平凉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017年甘肃省平凉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导出2017年平凉市上报的实验室确诊病例数据,开展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7年平凉市累计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实验室确诊病例78例、发病率3.71/10万,死亡7例、病死率8.97%;无免疫史占19.23%、免疫史不详占80.77%;各县(区)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静宁县最高(7.59/10万)、崆峒区最低(0.59/10万);主要在8月发病、占83.33%;以4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为主,发病61例、占78.21%;男女性别比为1∶1.23;以农民为主、占83.33%。结论 2017年平凉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主要分布在农村,成人发病率高;应加强农村地区防蚊灭蚊措施,制定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策略。

二、信宜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宜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空间扫描和空间回归的甘肃省乙脑发病空间聚集性及与气象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乙脑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空间统计在传染病领域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现场
    2.2 资料来源
        2.2.1 乙脑病例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2.3 社会经济数据
        2.2.4 电子地图数据
        2.2.5 甘肃省乙脑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2.3 研究方法
        2.3.1 克里金插值法
        2.3.2 空间权重矩阵
        2.3.3 空间自相关
        2.3.4 空间扫描
        2.3.5 空间回归模型
    2.4 统计软件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甘肃省2005—2018 年乙脑发病概况
        3.1.1 总体发病概况
        3.1.2 空间分布概况
    3.2 甘肃省2005—2018 年各县区气象和社会经济因素概况
        3.2.1 甘肃省2005—2018 年各气象和社会经济指标年均值的空间分布
        3.2.2 甘肃省各年份县区层面各气象和社会经济指标水平概况
    3.3 甘肃省2005—2018 年空间扫描分析结果
    3.4 甘肃省乙脑报告发病率的回归分析结果
        3.4.1 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和全局空间回归模型的选择
        3.4.2 基于OLS、SLM和 SEM模型的参数估计
        3.4.3 地理加权回归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甘肃省乙脑发病概况
    4.2 甘肃省乙脑空间扫描概况
    4.3 三种回归模型拟合效果
    4.4 气象及社会经济因素对乙脑的影响
        4.4.1 气温对乙脑的影响
        4.4.2 日照时长对乙脑的影响
        4.4.3 相对湿度对乙脑的影响
        4.4.4 气压对乙脑的影响
        4.4.5 降水对乙脑的影响
        4.4.6 社会经济因素对乙脑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2018年盘锦市大洼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蚊种监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人群分布
        2.1.2 发病时间分布
        2.1.3 地区分布
    2.2 临床资料
        2.2.1 发病后就诊时间
        2.2.3 诊断机构及实验室检测
        2.2.4 预后和转归
    2.3 历史乙脑疫情
    2.4 病媒生物监测情况
    2.5 猪血清乙脑病毒检测
3 讨论
    3.1 传染源、传播途径
    3.2 易感人群
    3.3 发病原因
    3.4 乙脑防控措施

(5)2014-2018年陇南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诊断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 果
    2.1 陇南市乙脑发病趋势
    2.2 流性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2.2 地区分布
        2.2.3 年龄分布
        2.2.4 职业分布
        2.2.5 性别分布
    2.3 疫苗接种情况
3 讨 论

(6)甘肃省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状态及预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流行性乙型脑炎研究现状
    1.2 传染病时间序列预测预警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季节性时间序列模型思想与关键技术
        2.3.2 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思想与关键技术
        2.3.3 SARIMA—SVR组合模型应用思想
        2.3.4 移动百分位数法预警模型思想与关键技术
    2.4 统计分析软件
    2.5 质量控制
        2.5.1 项目实施阶段
        2.5.2 数据分析阶段
    2.6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甘肃省乙脑发病状况及变迁规律
        3.1.1 总体发病情况
        3.1.2 人群分布状况及变迁趋势
        3.1.3 季节分布状况及变迁趋势
        3.1.4 地区分布状况及变迁趋势
    3.2 SARIMA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3.2.1 全人群发病率的SARIMA模型构建及应用
        3.2.2 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的SARIMA模型构建及应用
        3.2.3 15岁以上成人发病率的SARIMA模型构建及应用
    3.3 SARIMA-SVR组合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3.3.1 全人群发病率的SARIMA-SVR组合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3.3.2 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的SARIMA-SVR组合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3.3.3 15岁以上成人发病率的SARIMA-SVR组合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3.4 两种模型预测效果比较及应用
    3.5 MPM预警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第四章 讨论
    4.1 甘肃省乙脑总体发病趋势
    4.2 甘肃省乙脑病例分布变迁状况
        4.2.1 病例高发人群由儿童转为成人
        4.2.2 病例分布具有季节性
        4.2.3 病例流行地区分布不均衡
    4.3 SARIMA模型和SARIMA-SVR组合模型在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4.4 MPM模型在乙脑发病预警中的应用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特色与不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10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8)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期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调查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
        2.2.2 认知功能评估及分组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与后遗症期认知功能的关系
    3.2 急性期临床症状与后遗症期认知功能的关系
    3.3 急性期CSF检验与后遗症期认知功能的关系
    3.4 急性期头颅MRI与后遗症期认知功能的关系
        3.4.1 两组患者头颅MRI病变部位的比较
        3.4.2 两组患者头颅MRI分级的比较
    3.5 脑电图改变与后遗症认知功能的关系
        3.5.1 两组患者脑电图分级的比较
        3.5.2 两组患者脑电图异常波的比较
    3.6 出院时MMSE评分与后遗症期认知功能的关系
    3.7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乙脑流行病学特点及既往史
    4.2 临床表现及头颅MRI
    4.3 脑脊液检验
    4.4 脑电图
    4.5 MMSE评分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1.1 分类地位与基本形态
        1.1.1 分类地位:
        1.1.2 基本形态:
    1.2 抗原性与基因组结构
        1.2.1 抗原性:
        1.2.2 基因组结构:
    1.3 理化与生物特性
        1.3.1 理化特性:
        1.3.2 生物学特性: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与宿主:
    2.2 传播媒介:
    2.3 人群易感性:
    2.4 流行特征
        2.4.1 流行地区:
        2.4.2 流行季节:
        2.4.3 人群分布:
        2.4.4 流行形式:
        2.4.5 分子流行病学的地理信息:
3 病理及发病机理
    3.1 发病机理:
    3.2 病理改变:
4 临床学
    4.1 临床表现:
    4.2 临床分型:
    4.3 并发症与预后
        4.3.1 并发症:
        4.3.2 预后:
5 实验室诊断
    5.1 一般检查:
    5.2 血清学检查:
    5.3 病原学检查: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6.1 临床诊断:
    6.2 鉴别诊断:
7 治疗
    7.1 一般治疗及护理:
    7.2 对症治疗:
    7.3 抗病毒冶疗:
    7.4 抗菌治疗:
    7.5 中医中药治疗:
    7.6 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处理:
8 预防控制措施
    8.1 控制传染源:
    8.2 切断传播途径:
    8.3 提高人群免疫力
        8.3.1 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工作:
        8.3.2 加强监测工作:
        8.3.3 加强体育锻炼:
        8.3.4 加强健康宣教工作:

(10)2017年平凉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诊断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2 疫苗免疫史
    2.3 地区分布
    2.4 时间分布
    2.5 人群分布
        2.5.1 职业分布
        2.5.2 年龄和性别分布
3 讨论

四、信宜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15 - 2020年甘肃省陇南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及健康人群抗体水平分析[J]. 蔡玉成,王小军,赵媛坤,张妍,王艳霞.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1(12)
  • [2]2014-2018年甘肃省陇南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死亡影响因素分析[J]. 王小军,蔡玉成,申明星,刘海军,贾续珍,张海燕,者碧桃,童波波,冯瑞霞.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1(09)
  • [3]基于空间扫描和空间回归的甘肃省乙脑发病空间聚集性及与气象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崔旭东. 兰州大学, 2021(09)
  • [4]2018年盘锦市大洼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J]. 于振荣. 中国当代医药, 2021(04)
  • [5]2014-2018年陇南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J]. 蔡玉成,王小军,申明星,贾续珍,童波波,徐海东. 现代预防医学, 2020(09)
  • [6]甘肃省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状态及预测预警研究[D]. 张蕾洁. 兰州大学, 2020(01)
  • [7]10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王阿美.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8]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期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D]. 郭莉琼. 兰州大学, 2020(01)
  • [9]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 刘楠,高永利,谢紫阳,何蓓.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9(06)
  • [10]2017年平凉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胡玉琨,王武松,刘建华,张春霞,宁宝华.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9(02)

标签:;  ;  ;  ;  

信宜市乙型脑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