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充PVC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廖勇飞,姚骞,解向前,徐亚琴,顾小刚,徐鹏飞[1](2022)在《无卤热塑性弹性体在电线电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热塑性弹性体(TPE)是一种兼具橡胶与塑料特性的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效率较高。无卤TPE具有优异的低温柔软性、物理机械性能、耐候性、环保性等性能,使之在电线电缆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电线电缆用无卤TPE主要有苯乙烯类TPE、烯烃类TPE、氨酯类TPE和酯类TPE,对各类电线电缆用无卤TPE的性能特点和应用领域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进一步指明了电线电缆用无卤TPE的发展方向。电线电缆用无卤TPE是生产再利用和使用后资源再生性很强的材料,其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非常符合21世纪电线电缆材料的发展需求。
宋乔[2](2021)在《热塑性塑料/粉煤灰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介绍粉煤灰的产生、组成及其填充塑料的优势。综述粉煤灰填充不同种类热塑性塑料的力学性能。阐述经过不同表面处理方式的粉煤灰对热塑性塑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总结目前热塑性塑料/粉煤灰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进方向。指出针对有效改性粉煤灰,使其充分发挥增强作用,且不过度损害材料的加工性能,仍需要进一步探索。随着研究的深入,热塑性塑料/粉煤灰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运用于更多领域。
宋建强,曾晓勇,钟晨,杨干兵,曾国元,邱文福[3](2021)在《重质CaCO3在SEBS/PP热塑性弹性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选取四种粒径的重质碳酸钙(CaCO3)(GY–216,GY–316,GY–616,CC–6000)填充改性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聚丙烯(PP)热塑性弹性体,测试了SEBS/PP热塑性弹性体的拉伸性能、密度、邵氏A硬度、熔体流动速率和耐磨性能,分析了重质CaCO3颗粒在SEBS/PP热塑性弹性体中的分散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填充量条件下,重质CaCO3粒径越小,SEBS/PP热塑性弹性体的拉伸性能总体越大,邵氏A硬度越大,密度、熔体流动速率(MFR)和磨耗量越小;随着重质CaCO3填充量的增加,SEBS/PP热塑性弹性体的拉伸性能和MFR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密度、邵氏A硬度和磨耗量增大。当重质CaCO3质量分数为20%时,填充CC–6000的SEBS/PP热塑性弹性体综合性能最好,拉伸强度为10.67 MPa,断裂伸长率为453.5%,密度为1.000 g/cm3,MFR为13.24 g/(10 min),邵氏A硬度为84.9,磨耗量为202.56 mm3。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四种粒径的重质CaCO3在SEBS/PP热塑性弹性体中分布均匀,并被包裹在SEBS/PP热塑性弹性体基体中,形成了牢固的界面,提升SEBS/PP热塑性弹性体的拉伸性能。
李尚清[4](2021)在《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微相结构与性能调控及流变行为研究》文中提出热塑性硫化橡胶(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简称TPV)是采用动态硫化技术制备得到一类特殊的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它是通过在低含量(<40%)的热塑性塑料中混入高含量(>50%)的橡胶及其交联剂等,在熔融共混过程中橡胶被剪切破碎同时原位地产生化学交联(硫化),形成大量的微纳米颗粒分散在塑料基体中,最终得到大量交联的橡胶微粒为分散相、少量热塑性塑料为连续相的橡塑两相共混物。TPV在常温下的物理性能和弹性类似热固性橡胶,在高温下可像热塑性塑料一样加工成型,使之作为一类容易加工、可多次回收利用的“绿色”化工新材料在汽车工业、电子电器、建筑行业等应用领域逐步替代热固性硫化橡胶。为了满足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人们开始对TPV提出相态足够精细、高性能化等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性能TPV制备和加工成为热塑性弹性体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其关键在于相态精细。目前,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EPDM/PP)TPV等聚烯烃热塑性硫化胶仍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消耗量最多的TPV,但人们对其微相形成(尤其是橡胶纳米粒子及其聚集体)的本质影响因素、微相结构调控以及性能优化、加工流变等仍缺乏深入的认识。为此,本论文研究了EPDM/PP TPV等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微相结构形成及影响因素、通过动态硫化和加工改性对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相态精细化调控与性能优化、以及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微相结构与流变行为的响应关系等内容。其中,创新性工作与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在BIMSM/PP与BIIR/PA不同共混体系动态硫化过程中橡胶相交联动力学、破碎动力学与融并动力学之间关系,揭示了橡胶微粒形成的本质。结果发现,在动态硫化过程中,橡胶粒子的形成,是橡胶破碎动力学、融并动力学与交联动力学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橡塑黏度比有密切关系。对于橡塑初始黏度比小于1的BIMSM/PP共混体系,在动态硫化过程中,橡塑两相黏度差越来越小,橡胶相破碎与交联匹配起主导作用,大于橡胶相的融并,则最终生成小尺寸的橡胶粒子,相态精细。而对于橡塑初始黏度比接近于1的BIIR/PA共混体系,在动态硫化过程中,橡塑两相黏度差越来越大,橡胶相破碎与交联不匹配,融并占主导,则最终生成大粒径的橡胶分散相,相态粗糙。这一结论为指导动态硫化调控精细相态制备高性能TPV提供了理论支撑。(2)通过选用两种不同PP分子量和三种不同交联体系与同一种EPDM进行正交动态硫化实验,揭示了EPDM/PP TPV橡胶纳米粒子及其聚集体等微相结构形成的本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EPDM纳米粒子的粒径主要受PP分子量(或橡塑两相界面张力)、EPDM交联速率和交联程度的耦合控制。较低塑料相分子量和较低的橡胶相交联速率、交联程度有助于粒径较小的橡胶纳米粒子形成。而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的粒径主要受PP分子量和EPDM交联程度的耦合控制。较高塑料相分子量和较高橡胶相交联程度有助于粒径较小的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形成。这些发现为TPV的微相结构精细化提供了理论支撑;(3)通过高速注射成型加工EPDM/PP TPV,研究了加工过程中剪切作用对EPDM/PP TPV微相结构和各向异性的影响。在注射成型过程中增大剪切速率不仅使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精细破碎,粒径明显减小;而且使更多PP晶体、PP链和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发生在剪切方向上取向,还增加PP晶体中α和β晶型的结晶度。这些微相结构在各项异性上响应体现为:TPV在拉伸测试得到的拉伸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在剪切方向(注射方向)和垂直于剪切方向上均增大,且两者在剪切方向上增幅更大。不仅如此,TPV在剪切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远高于在垂直于剪切方向上,而断裂伸长率和弹性性能则相反。但剪切作用进一步增大会导致PP分子链降解,从而降低TPV所有性能。这些发现为加工调控TPV微相结构提供了方法指导。(4)研究了强剪切破碎和POE界面包覆的加工工艺调控EPDM/PP TPV微相结构以及优化TPV物理性能。通过热力学界面稳定铺展理论确定了EPDM/PP TPV的合适的界面包覆剂聚烯烃弹性体(Polyolefin elastomer,简称POE)。采用高强剪切破碎和POE界面包覆的加工改性工艺实现了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精细破碎与热力学稳定分散,使TPV相态精细性能提高,这些结果得到了定量纳米力学表征以及包覆前后体系界面张力减小等实验和理论的验证;结果表明,在适量的界面包覆剂作用下,由于包覆前后体系界面张力下降,导致TPV中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粒径大幅较小,拉伸强度提高了46%左右、断裂伸长率提高了近40%、弹性模量和弹性明显改善。这一加工改性工艺为精细加工TPV和性能调控提供了方法指导和新思路。(5)通过PP共混充稀EPDM/PP TPV设计不同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采用动态振荡扫描流变表征方法定量研究了TPV的微相结构与线性黏弹性、非线性黏弹性的响应关系,揭示了TPV在应变剪切流场下表现出弱应变过冲行为的屈服应力流体特性,它的屈服应力与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含量呈现指数关系。当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从网络结构向孤立分散状态变化时,TPV流变行为从弱应变过冲行为向应变稀化行为转变。此外,通过毛细管挤出流变研究发现,TPV的流动呈现拉伸变稀和剪切变稀的性质,且TPV中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对拉伸流场的响应比对剪切流场的要敏感。TPV的拉伸流动特性与熔体弹性主要受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的影响;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越是形成网络结构,TPV熔体拉伸应力或黏度越大、熔体弹性越显着。TPV的剪切流动行为主要受塑料相控制。这些结果为高性能TPV的加工提供指导。
卫金皓,王立岩,汪子翔,张龙云,苏明雪[5](2021)在《动态硫化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共混设备和工艺、橡塑共混比、填充体系及硫化体系等进行了简要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其在国内外的研究新进展。
李亮[6](2021)在《NBR/PP交替层叠结构的热塑性弹性体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
刘潇[7](2021)在《阻尼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丙烯作为通用塑料,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阻尼效果差、降噪减震能力差的缺点,这成为阻碍聚丙烯发展的严峻的问题。聚丙烯的损耗因子只有0.05~0.08,而在日常应用中,材料在损耗因子大于0.1时才能够起到减振降噪的作用。本课题基于聚丙烯(PP)与弹性体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IS),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阻尼改性PP/SIS及填充改性PP/SIS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热性能、力学性能以及相态结构等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不同含量SIS(0%、25%、50%、75%、100%)对聚丙烯共混改性,研究了SIS用量对SIS/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S添加量的增加,SIS/PP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当SIS含量为25%时,损耗因子达到0.12,冲击强度达到62.64 KJ/m2。其次,通过不同型号SIS(S1605、S1611、L609)和不同型号SIS共混比对聚丙烯共混改性,研究了SIS型号、共混比对SIS/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型号为S1605的SIS改性聚丙烯时的损耗因子最大,当添加25质量份S1605时,损耗因子为0.12,力学性能最优,冲击强度达到82.64 KJ/m2;两种SIS加入聚丙烯共混制备得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更优,在S1605与S1611添加比例为1:1时,聚丙烯改性材料的损耗因子最高值为0.13。然后,选用5种不同型号的聚丙烯(EP300H、PPH-T03、6012、Y38、M60)与SIS共混,研究了不同型号聚丙烯对SIS/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选用PPH-T03时,SIS/PP的损耗因子最大;在振动频率为10 Hz时损耗因子为到0.13,阻尼性能最好。最后,选用不同用量、种类、粒径的填料对SIS/PP复合材料共混,探讨了填料对SIS/PP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填料可以同时提高填充共混SIS/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阻尼性能,在添加20质量份填料时,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力学及结晶性能最好;选用碳酸钙填料的复合材料阻尼性能和抗冲击性能最佳;填料粒径越小,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越好,力学性能越强。
王利兵[8](2021)在《具有隔离结构的高性能PVC/碳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文中提出首先,本课题采用直接热压RGO包覆PVC(RGO@PVC)颗粒制备了具有隔离结构的PVC/RGO纳米复合材料(s-PVCG)。与纯PVC和随机结构PVCG(r-PVCG)相比,s-PVCG的电导率(σ)、热导率(λ)、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均有显着提高。s-PVCG的逾渗阈值(φc)低至0.012 vol%,当RGO含量为2.0 wt%时,s-PVCG的最大σ(σmax)达到10-2S·cm-1,当RGO含量为4.1 wt%时,s-PVCG的λ、最大热失重温度(Tmax)和极限氧指数(LOI)相对于纯PVC分别提高了75%、21oC和4。其次,为了改善PVC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工艺,本课题选用含有67 wt%丁二烯含量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高胶粉(ABS)作为体积排斥相和增韧相,构建了具有隔离填料网络结构和海岛相结构的PVC/ABS/CCB复合材料。ABS的体积排斥作用使得PVC/ABS/CCB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和热导率随着ABS含量的增加而增加,ABS对于电导率和热导率提高的有效逾渗阈值分别为5~8 phr和8~20 phr。当CCB含量为5 phr时,PVC/ABS比为70/30的PVC/ABS/CCB复合材料的电导率(10-11S·cm-1)比PVC/CCB复合材料的电导率(10-15S·cm-1)提高4个数量级。当CCB含量为20 phr时,PVC/ABS比为70/30的PVC/ABS/CCB复合材料的热导率(0.121 W·m-1·K-1)比PVC/CCB复合材料的热导率(0.184W·m-1·K-1)提高了52%。在CCB含量为8 phr时,PVC/ABS比为70/30的PVC/ABS/CCB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24.31 k J·m-2)分别比PVC(11.76 k J·m-2)和PVC/CCB复合材料(4.80 k J·m-2)提高了107%和406%。此外,当ABS含量低于20 wt%时,CCB的增强效果与聚丁二烯的增韧效果可以达到很好的匹配,此时PVC/ABS/CCB复合材料可以获得强而韧的力学性能。
丁晴[9](2021)在《金属掺杂聚苯胺/SEBS导电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导电弹性体是将导电材料填充到绝缘的弹性体基体中复合而成,可得到既具有导电性能又具有弹性形变的复合材料。随着有机电子工业的发展,人们对开发用于各种电子器件的新型共轭聚合物越来越感兴趣。聚苯胺(PANI)由于诸如离子和电子导电性、氧化还原活性、耐热性和耐化学性、低成本以及单体容易转化为聚合物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广受研究者关注,遗憾的是PANI在典型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差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实际当中的应用范围。克服这一问题的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是在聚合物链中引入诸如烷基、烷氧基、磺基和其他官能团的各种取代基,相关的研究表明,PANI衍生物的基团改善了聚合物的加工性能。因此制备在普通溶剂中具有溶解性的PANI,构建有效的导电路径对于制备导电弹性体至关重要,是当前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用高锰酸钾(KMnO4)做氧化剂,采用化学氧化法和乳液聚合-萃取法在两种不同的氧化体系中合成出掺杂态的导电PANI后,将其与热塑性弹性体基体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EBS)进行复合,后期通过银微粒的掺杂来提高导电弹性体的导电性能,制备出大形变的柔性复合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KMnO4氧化体系下,通过无机酸盐酸进行掺杂制备出Mn@PANI粉末,为了改善其物理溶解性能,用有机酸DBSA代替盐酸,采用乳液聚合-萃取法制备出Mn@PANI溶液,同时和过硫酸铵(APS)氧化体系下制备出PANI(APS)溶液。将实验制得的三种PANI与热塑性弹性体SEBS以质量比为3:7的比例共混,挥发溶剂后得到PANI/SEBS导电弹性体。本文主要探究了两种不同的氧化体系对PANI的溶解性和导电性能的影响。通过一些测试方法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KMnO4氧化体系与APS氧化剂体系下制得的PANI溶液相比较,前者的溶解性得到较大的提高,但导电性能略有逊色。(2)对可溶性PANI制得的PANI/SEBS导电弹性体进行掺杂,在PANI-甲苯溶液与热塑性弹性体SEBS-甲苯溶液共混时,将预先制备得到的银微粒以一定的比例掺杂进去,最终挥发溶剂后得到Ag/PANI/SEBS导电弹性体。研究结果表明银微粒的加入提高了 PANI/SEBS导电弹性体的导电性能。并且随着掺杂量的增加,导电性能也逐渐提高。但过高的掺杂量会对其力学性能带来不良影响。(3)对Ag/PANI/SEBS导电弹性体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当导电PANI填充量为30.00 wt%时,掺杂不同质量的银微粒,导电弹性体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且其断裂伸长率仍可达到700%左右,此外在不同应变范围和拉伸速率下初始10个循环的拉伸过程内均表现出良好的可逆性和稳定性。
杨漾[10](2021)在《PANI/SEBS导电弹性体综合性能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文中提出聚苯胺/聚(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PANI/SEBS)导电弹性体在初始的几十次拉伸过程中其表面电阻会在30-45 kΩ范围内变化,环境温度的升高和环境湿度的下降会使材料的表面电阻上升。这种拉伸过程中表面电阻变化的不稳定性以及温湿度对材料表面电阻的影响,会在材料的实际应用中带来许多问题。针对该不稳定性,然而相关的系统测试评价方法尚未建立。因此本文对PANI/SEBS在不同温湿度环境中的拉伸电阻变化进行了如下探究:(1)选取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掺杂制备的PANI溶液;选取1:10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与DBSA共掺杂制备的PANI溶液;选取1:10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与DBSA共掺杂制备的PANI溶液。通过多重光射仪对溶液进行表征,并定时检测溶液的溶解度,对原料PANI的贮存温度与沉降稳定性关系进行研究。PANI在15和25℃时沉降稳定性保持一致,在35℃时沉降稳定性降低。(2)将PANI溶液与SEBS甲苯溶液共溶制备出PANI/SEBS导电弹性体。设置时间、预拉伸率、预拉伸次数、PANI含量为变量,对PANI/SEBS的预拉伸方法进行探究。PANI/SEBS在固定的预拉伸率下进行200次预拉伸可以使其拉伸电阻变化范围达到稳定。对不同预拉伸状态下的材料作力学性能测试和表面形貌表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拉伸次数进行极限测试,研究材料的工作寿命,推动PANI/SEBS材料作电阻传感器的应用。(3)设置温度和湿度为变量,探究温湿度测试环境与PANI/SEBS材料电性能的相关性研究。PANI/SEBS材料的表面电阻值会随着湿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温度的增大而增大。该论文通过构建PANI/SEBS导电弹性体的综合性能评价体系,有望推动相关测试标准的建立,助力PANI/SEBS材料在电阻型传感器中的应用,为该材料商业化提供有效技术保障。
二、填充PVC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填充PVC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无卤热塑性弹性体在电线电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TPE概述 |
1.1 TPE的发展历程 |
1.2 TPE的结构特点 |
1.3 TPE的种类 |
2 无卤TPE的种类及性能特点 |
2.1 TPS的性能特点 |
2.2 TPV的性能特点 |
2.3 TPU的性能特点 |
2.4 TPEE的性能特点 |
3 无卤TPE在电线电缆中的应用 |
3.1 TPS的应用领域 |
3.2 TPV的应用领域 |
3.3 TPU的应用领域 |
3.4 TPEE的应用领域 |
4 电线电缆用无卤TPE的发展方向 |
5 结语 |
(2)热塑性塑料/粉煤灰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E/粉煤灰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
1.1 PE/粉煤灰复合材料 |
1.2 PE/改性粉煤灰复合材料 |
2 PP/粉煤灰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
2.1 PP/粉煤灰复合材料 |
2.2 PP/改性粉煤灰复合材料 |
3 PVC/粉煤灰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
3.1 PVC/粉煤灰复合材料 |
3.2 PVC/改性粉煤灰复合材料 |
4 其他热塑性材料/粉煤灰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
5 结论 |
(3)重质CaCO3在SEBS/PP热塑性弹性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料 |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3 样品制备 |
1.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重质CaCO3形貌和物性 |
2.2 重质CaCO3用量对SEBS/PP热塑性弹性体拉伸性能的影响 |
2.3 重质CaCO3用量对SEBS/PP热塑性弹性体密度的影响 |
2.4 重质CaCO3用量对SEBS/PP热塑性弹性体MFR的影响 |
2.5 重质CaCO3用量对SEBS/PP热塑性弹性体硬度的影响 |
2.6 重质CaCO3用量对SEBS/PP热塑性弹性体耐磨性能的影响 |
2.7 SEBS/PP热塑性弹性体冲击断面的SEM分析 |
3 结论 |
(4)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微相结构与性能调控及流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 |
1.2.1 热塑性弹性体 |
1.2.2 热塑性硫化橡胶 |
1.2.3 动态硫化技术 |
1.3 TPV微观相态研究进展 |
1.3.1 在动态硫化过程中TPV微相形成机理 |
1.3.2 在动态硫化过程中TPV微相演变发展研究进展 |
1.3.3 TPV微相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
1.3.4 TPV微相结构和性能调控研究进展 |
1.3.5 TPV加工性能与流变行为研究进展 |
1.3.5.1 TPV流变响应表征方法 |
1.3.5.2 TPV流变性能影响因素 |
1.4 论文选题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1 动态硫化过程中橡胶微粒形成机理 |
1.5.2 动态硫化调控EPDM/PP TPV微相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
1.5.3 加工调控EPDM/PP TPV微相结构以及性能优化 |
1.5.4 EPDM/PP TPV微相结构与流变行为的响应关系 |
1.6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橡胶微粒形成机理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
2.2.2 样品制备 |
2.2.3 橡塑两相黏度表征 |
2.2.4 橡塑两相界面张力表征 |
2.2.5 静态硫化曲线 |
2.3 橡胶交联动力学 |
2.4 橡胶相在交联过程中破碎与融并 |
2.5 橡胶微粒形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聚烯烃热塑性硫化胶微相形成的影响因素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
3.2.2 橡塑两相界面张力表征 |
3.2.3 橡塑两相表观黏度测试 |
3.2.4 橡塑快慢交联体系设计 |
3.2.5 样品制备与体系设计 |
3.2.6 溶胀法表征交联程度 |
3.2.7 原子力显微镜(AFM) |
3.2.8 样品溶解实验 |
3.3 PP分子量与EPDM交联动力学对橡胶粒子及其聚集体的耦合影响 |
3.3.1 橡塑硫化体系的交联动力学 |
3.3.2 PP分子量和EPDM交联动力学对橡胶粒子的影响 |
3.3.2.1 橡塑硫化体系热力学参数的测定 |
3.3.2.2 变形破碎理论计算EPDM/PH体系的橡胶最小液滴粒径 |
3.3.2.3 临界毛细管破碎方程计算EPDM/PL体系中的橡胶最小液滴粒径 |
3.3.2.4 橡胶粒子粒径 |
3.3.3 PP分子量和EPDM交联动力学对橡胶粒子聚集体的影响 |
3.3.3.1 PP分子量的影响 |
3.3.3.2 EPDM交联动力学的影响 |
3.4 分子量和交联动力学耦合影响橡胶粒子及其聚集体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注射成型TPV微相结构与各向异性响应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
4.2.2 样品制备 |
4.2.3 微相结构表征 |
4.2.3.1 原子力显微镜(AFM) |
4.2.3.2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
4.2.3.3 偏光显微镜(POM) |
4.2.4 傅里叶红外光谱 |
4.2.5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
4.2.5.1 拉伸性能测试 |
4.2.5.2 拉伸与回复测试 |
4.3 注射成型TPV微相结构和各向异性的响应关系 |
4.3.1 注射成型剪切速率的确定 |
4.3.2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微相结构的影响 |
4.3.2.1 剪切速率对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破碎和排列取向的影响 |
4.3.2.2 剪切速率对TPV结晶结构、结晶度的影响 |
4.3.2.3 剪切速率对TPV中PP相取向的影响 |
4.3.3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纳米力学模量各向异性的影响 |
4.3.4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的影响 |
4.3.5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弹性各向异性的影响 |
4.3.6 EPDM/PP TPV微相结构与各向异性的形成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相态加工调控与性能优化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
5.2.2 样品制备 |
5.2.3 原子力显微镜(AFM) |
5.2.4 动态振荡应变扫描 |
5.2.5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
5.2.5.1 拉伸性能测试 |
5.2.5.2 拉伸与回复测试 |
5.3 强剪切作用和POE界面包覆对TPV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3.1 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的热力学不稳定现象 |
5.3.2 界面包覆剂的确定 |
5.3.3 POE界面包覆实验验证 |
5.3.4 强剪切与POE界面包覆对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的影响 |
5.3.5 强剪切与POE界面包覆对TPV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EPDM/PP TPV的微相结构与流变行为的响应关系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
6.2.2 样品制备 |
6.2.3 原子力显微镜(AFM) |
6.2.4 流变行为表征 |
6.2.4.1 动态振荡剪切扫描 |
6.2.4.2 双料筒毛细管流变仪 |
6.2.5 流变方法分析 |
6.2.5.1 拉伸流变与剪切流变 |
6.2.5.2 振荡频率扫描确定松弛时间谱 |
6.3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在线性与非线性黏弹性上的响应 |
6.3.1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变化 |
6.3.2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与TPV动态黏弹性的响应关系 |
6.3.2.1 非线性黏弹性 |
6.3.2.2 线性黏弹性 |
6.3.3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与TPV稳态流变行为的关系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5)动态硫化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与性能 |
1.1 相结构 |
1.2 硫化体系 |
1.2.1 硫黄体系 |
1.2.2 过氧化物体系 |
1.2.3 酚醛树脂体系 |
1.2.4 辐射交联体系 |
1.3 橡塑体系 |
1.4 填充体系 |
1.5 共混设备 |
1.6 共混工艺 |
2 国内外研究新进展 |
(7)阻尼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主要实验原料概述 |
1.2.1 聚丙烯 |
1.2.2 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 |
1.2.3 填料 |
1.3 高分子材料阻尼机理 |
1.4 高分子材料阻尼改性研究 |
1.5 阻尼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弹性体/聚丙烯阻尼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5.2 填料/聚丙烯阻尼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6.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6.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SIS含量对阻尼改性SIS/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2.2 实验配方设计 |
2.2.3 样品制备 |
2.2.4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SIS的含量对SIS/PP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
2.3.2 SIS的含量对SIS/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3 SIS的含量对SIS/PP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
2.3.4 SIS的含量对SIS/PP复合材料相态结构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IS型号及配比对阻尼改性SIS/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材料及设备 |
3.2.2 实验配方设计 |
3.2.3 样品制备 |
3.2.4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型号SIS对SIS/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3.2 SIS的配比对SIS/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丙烯型号对阻尼改性SIS/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材料及设备 |
4.2.2 样品配方 |
4.2.3 样品制备 |
4.2.4 性能测试 |
4.3 聚丙烯型号对SIS/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3.1 聚丙烯型号对SIS/PP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
4.3.2 聚丙烯型号对SIS/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3 聚丙烯型号对SIS/PP复合材料热学性能的影响 |
4.3.4 聚丙烯型号对SIS/PP复合材料相态结构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填料对阻尼改性SIS/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5.2.2 样品配方 |
5.2.3 复合材料的制备 |
5.2.4 性能测试 |
5.3 填料对改性SIS/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5.3.1 填料含量对阻尼改性SIS/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5.3.2 填料维度对改性SIS/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5.3.3 填料粒径对改性SIS/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具有隔离结构的高性能PVC/碳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导电填料 |
1.2.1 金属粉末类 |
1.2.2 碳系类 |
1.2.3 其他类 |
1.3 导电网络结构 |
1.3.1 随机结构 |
1.3.2 层状结构 |
1.3.3 隔离结构 |
1.3.4 其他结构 |
1.4 课题提出 |
1.5 研究内容 |
1.5.1 隔离结构PVC/RGO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
1.5.2 隔离结构PVC/ABS/CCB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
2 隔离结构PVC/RGO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 |
2.2.2 GO的制备 |
2.2.3 RGO包覆PVC微球的制备 |
2.2.4 隔离结构PVC/RGO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 测试与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PVC、GO与 RGO的结构 |
2.4.2 隔离结构PVC/RGO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3 隔离结构PVC/ABS/CCB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 |
3.2.2 隔离结构PVC/ABS/CCB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2.1 工艺优化 |
3.2.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
3.3 测试与表征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工艺优化 |
3.4.2 CCB的结构 |
3.4.3 隔离结构PVC/ABS/CCB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3.4.3.1 隔离结构PVC/ABS/CCB复合材料的结构 |
3.4.3.2 导电性能 |
3.4.3.3 导热性能 |
3.4.3.4 力学性能 |
3.4.3.5 阻燃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金属掺杂聚苯胺/SEBS导电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导电弹性体 |
1.2.1 导电填料的种类 |
1.2.2 弹性体基体 |
1.2.3 导电弹性体的制备 |
1.2.4 导电弹性体的导电机理 |
1.2.5 导电弹性体的应用 |
1.3 导电PANI的合成 |
1.4 PANI复合材料的应用 |
1.4.1 重金属吸附 |
1.4.2 电磁波吸收材料 |
1.4.3 电极材料 |
1.4.4 柔性应变传感器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不同氧化体系下合成PANI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化学试剂 |
2.2.2 实验设备 |
2.2.3 测试仪器 |
2.2.4 不同氧化体系引发苯胺聚合的实验方法 |
2.2.4.1 KMnO_4作氧化剂合成PANI |
2.2.4.2 APS作氧化剂合成PANI |
2.2.5 PANI/SEBS导电弹性体的制备 |
2.2.6 PANI/SEBS导电弹性体的微观结构表征及物理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ANI粉末的XPS谱图分析 |
2.3.2 不同氧化体系下PANI的形貌分析 |
2.3.3 不同氧化体系下PANI的红外光谱分析 |
2.3.4 不同氧化体系下PANI的XRD谱图分析 |
2.3.5 不同氧化体系下PANI的溶解性能研究 |
2.3.6 不同氧化体系下PANI/SEBS导电弹性体的导电性能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g/PANI/SEBS导电弹性体的制备及导电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化学试剂 |
3.2.2 实验设备 |
3.2.3 测试仪器 |
3.2.4 实验流程 |
3.2.4.1 银微粒的制备 |
3.2.4.2 PANI的制备 |
3.2.4.3 Ag/PANI/SEBS导电弹性体的制备 |
3.2.5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银微粒微观形貌的分析 |
3.3.2 银微粒的结晶性分析 |
3.3.3 Ag/PANI/SEBS导电弹性体的形貌分析 |
3.3.4 Ag/PANI/SEBS导电弹性体的HRTEM分析 |
3.3.5 Ag/PANI/SEBS导电弹性体的XRD谱图分析 |
3.3.6 银微粒掺杂量对Ag/PANI/SEBS导电弹性体导电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g/PANI/SEBS导电弹性体的电性能拉伸响应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测试仪器 |
4.2.2 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Ag/PANI/SEBS导电弹性体的单向拉伸测试 |
4.3.2 Ag/PANI/SEBS导电弹性体的电性能拉伸响应-KMnO_4氧化体系 |
4.3.2.1 Ag/PANI/SEBS导电弹性体不同最大应变下的相对电阻变化 |
4.3.2.2 Ag/PANI/SEBS导电弹性体不同拉伸速率下的相对电阻变化 |
4.3.2.3 Ag/PANI/SEBS导电弹性体不同恢复速率下的相对电阻变化 |
4.3.3 Ag/PANI/SEBS导电弹性体的电性能拉伸响应-APS氧化体系 |
4.3.3.1 Ag/PANI/SEBS导电弹性体不同最大应变下的相对电阻变化 |
4.3.3.2 Ag/PANI/SEBS导电弹性体不同拉伸速率下的相对电阻变化 |
4.3.3.3 Ag/PANI/SEBS导电弹性体不同恢复速率下的相对电阻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PANI/SEBS导电弹性体综合性能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导电弹性体 |
1.2.1 导电组分 |
1.2.2 弹性体基体 |
1.2.3 导电弹性体的制备 |
1.3 导电高分子 |
1.3.1 导电高分子介绍 |
1.3.2 导电PANI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原料PANI的贮存温度与沉降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2.2 实验流程 |
2.2.3 PANI贮存温度与沉降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及PANI/SEBS电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ANI贮存温度与沉降稳定性的相关性 |
2.3.2 PANI/SEBS的制备与电性能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ANI/SEBS材料的预拉伸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流程 |
3.2.2 样品表征与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ANI/SEBS静态的表面形貌 |
3.3.2 PANI/SEBS拉伸状态的表面形貌 |
3.3.3 PANI/SEBS的力学性能 |
3.3.4 PANI/SEBS拉伸后电阻恢复情况 |
3.3.5 PANI/SEBS电性能与拉伸次数的关系 |
3.3.6 PANI/SEBS电性能与预拉伸率的关系 |
3.3.7 PANI/SBES处于拉伸状态下的电阻变化 |
3.3.8 PANI/SEBS预拉伸后不同位置的电性能 |
3.3.9 不同含量的PANI/SEBS在预拉伸过程中的电性能变化 |
3.3.10 PANI/SEBS的使用寿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温湿度测试环境与PANI/SEBS的电性能相关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流程 |
4.2.3 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常温20℃时,PANI/SEBS的电性能与湿度关系探究 |
4.3.2 湿度60% RH时,PANI/SEBS电性能与温度的关系探究 |
4.3.3 PANI/SEBS的电性能与温度的关系探索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填充PVC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无卤热塑性弹性体在电线电缆中的应用[J]. 廖勇飞,姚骞,解向前,徐亚琴,顾小刚,徐鹏飞.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22(01)
- [2]热塑性塑料/粉煤灰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进展[J]. 宋乔. 塑料科技, 2021(12)
- [3]重质CaCO3在SEBS/PP热塑性弹性体中的应用[J]. 宋建强,曾晓勇,钟晨,杨干兵,曾国元,邱文福. 工程塑料应用, 2021(12)
- [4]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微相结构与性能调控及流变行为研究[D]. 李尚清.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5]动态硫化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研究进展[J]. 卫金皓,王立岩,汪子翔,张龙云,苏明雪. 合成橡胶工业, 2021(04)
- [6]NBR/PP交替层叠结构的热塑性弹性体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亮.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7]阻尼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D]. 刘潇.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8]具有隔离结构的高性能PVC/碳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D]. 王利兵.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9]金属掺杂聚苯胺/SEBS导电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丁晴. 扬州大学, 2021
- [10]PANI/SEBS导电弹性体综合性能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D]. 杨漾. 扬州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