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逼民富”要对人民负责

“官逼民富”要对人民负责

一、“官逼民富”必须对民负责(论文文献综述)

夏学平,柯善进[1](2013)在《浅议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角色偏差问题的解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对区域内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区域。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级政府的作用,而县级政府往往存在角色偏差等问题,致使县域经济发展受阻。本文在简要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角色偏差的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如何解决政府角色偏差问题,以期能成为县域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参考。

吴建华[2](2011)在《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但同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在我国农村地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又一项重要任务。本论文主要从上海市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入手,选取这一典型实例为研究个案,通过案例研究、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其具体的问题做分析并给出建议,以期对当前我国大部分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的建设带来些许启示。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概述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前现状及指导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理论。第三部分以上海市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第四部分,着重从上海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问题入手,剖析了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第五部分阐明了推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彭大鹏[3](2010)在《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是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发展县域经济,离不开县级政府,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决定的。因而,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建设什么样的县级政府,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政府理论、县域经济理论的综合研究,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入手,运用归纳研究方法,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基本思路,从现象到理论,提出建设服务型县级政府的角色目标和理论观点,并对建设服务型县级政府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从总体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导言。简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提出了本文的主题和出发点,对政府研究和县域经济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路线。第二章县级政府: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整章分两个部分,前部分阐述了县与县级政府的历史沿革、主要特点及重要作用,并概述了县域经济的涵义、特征及地位和作用;后部分对县域经济与县级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提出了县级政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为论文的主题作好铺垫。第三章县级政府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的角色偏差。是论文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的重要部分。首先,对县级政府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角色偏差的表现进行了梳理,归纳为“五位”,即:政府缺位、政府虚位、政府错位、政府越位、政府占位;在此基础上,对县级政府角色偏差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从而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论文中心部分第四章的内容埋下伏笔。第四章建设服务型县级政府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论文的中心部分即解决问题的部分,本文明确提出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正确定位县级政府的角色,建设服务型县级政府。首先对阐述了什么是服务型县级政府:“公共”的县级政府、“服务”的县级政府、“有限”的县级政府、“善治”的县级政府、“双廉”的县级政府、“责任”的县级政府;其次,对建设服务型县级政府的现实路径进行了探索:路径之一创新县级政府理念,路径之二转变县级政府职能,路径之三优化县级政府结构。

于威[4](2010)在《中国农村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实现农民“老有所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农民应该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相对于已经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洼地,目前只是处于制度探索和起步阶段。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并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框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的老年人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养老依靠的主要是家庭和个人,只有部分地区的农村老年人能享有不多的养老金。上世纪90年代起,政府试图建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但最终效果不好。以上两个事实是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起点。农村老年人生活困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养老资源积累不足。中国政府曾经长期采取重工业优先的赶超式发展战略,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在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农民被限制于相对弱势的农业生产部门,长期以“工农剪刀差”向国家提供资金原始积累。特别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生产积极性被不符合实际的经济制度严重压抑,这是农民养老资源积累不足的首要原因。另一方面,国家采取了歧视性财税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剧中国城乡二元反差。因此国家有责任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供相应的补贴。这也决定了中国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要综合立足于福利和保险两个方面,而不能只依赖保险。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的失败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教训,反映出存在一些制约制度建立的深层次原因。相对于目前中国的国力,当初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国家确实还不富裕,但不能因此将这次失败完全归因于经济因素,农民缺乏政治发言权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但取决于经济因素,同时也取决于政治因素,很多国家都是在不太富裕的时候就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单就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而言,也有很多发展中国家走在了中国的前面。目前中国正在发生着很多有利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的积极变化,不但有经济实力的增长,更有政治文明的进步,这些为建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系统提供了现实条件。在研究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时,农民工的养老保障状况值得特别关注,他们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很多情况不但没有成为受益者,反倒成为了制度不健全的受害者。具体到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上,很多农民工参保又退保,实际上没有享受到制度的任何好处,其统筹账户的资金也不再属于他所有。数千万人的退保行为背后的因素是制度缺陷。在进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农民工特点并保障其利益。农民工的相当部分最终还会回归农村,通过适当设计可以把他们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于最终融入城市的农民工,可以引导其加入城市职工养老保险体系,设立单独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弊大于利。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面临的一个最大危险是制度碎片化的凝固,这从长期讲危害很大。在目前的制度实践中,因为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范,各地分别建立了差异较大的各种保险制度。这些制度针对不同农民群体各有不同,各地区之间,尤其是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更是差异巨大。即使是经济发展水平差不多的邻近地区,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尽相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碎片化已经形成。同时值得庆幸的是,目前这种碎片化的制度还没有固化。中央政府对其进行整合的阻力还比较小,这是一个很宝贵的时间窗口。如果各地制度趋于凝固,则再进行任何改革都会阻力重重。以法国为代表的很多国家在整合碎片化社会保障制度时都遭到失败,其国家发展也受制于碎片化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中国应该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在制度建立初期就形成大一统的局面。目前政治、经济等各种条件都已具备,正是建立全国层面的农村养老保障系统的历史时机。对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和国外经验的梳理借鉴是本文研究的基础。目前世界上农村养老保障已经形成了福利型养老保障、保险型养老保障和救助型养老保障等几种形式。无论其理论还是实践都对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有较大帮助。世界银行提出了“多支柱养老保障模式”,它汇集了世界各地实践经验和智慧,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中国多层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框架。共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中央政府财力支撑的非缴费型养老福利金制度,其出发点是对农村老年人的一种补偿,使其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对于这一层次的资金来源问题,本文提出用国家存量财富来建立相应的养老基金,而不应建立在当期的财政收入之上。第二层次是缴费制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采取政府适当优惠的方式来吸引农民自愿参加。根据缴纳费用通过精算关系决定未来的待遇。以上两个层次的制度都面向所有的农村居民,也包括农民工,其统筹层次是国家级的。第三个层次是地方资金支撑的救济制度,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五保户制度,以家计调查方式确定受益人,另外也以适当形式吸引NGO等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运用AHP分析法对影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了有利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与运行的一系列对策建议:成立最高层次制度推进机构、建立法律保障体系、优化管理运营体制、进行相关配套政策改革。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一、设计了全国统一、中央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的中国农村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二、提出了利用国家存量财富为农民提供非缴费型福利养老金的养老问题解决方案。

孟祥锋[5](2007)在《法律控权论 ——权力运行的法律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迫切需要出发,围绕权力运行的法律控制(简称“法律控权”)这一重大课题,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法律控权的历史方位、重大意义、战略路径和主要机制。本文首先用纵向与横向比较的方法,论述了法律控权的历史方位和重大意义,提出法律控权是法治的核心价值和关键环节,是防范间接民主制蜕变的根本保障,表征着人类权力运行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趋势,同时也是中国反腐败的根本出路。然后,论文着眼于总结经验教训和法律控权规律,从法学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相结合的角度,梳理出法律控权应采取的主要战略路径:即必须坚持走良法善治、渐进务实、中道理性和综合施治之路。在此基础上,论文立足于解决中国权力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探讨了法律控权所独有的五大机制及其配套制度:即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程序制约权力,以责任制约权力,以非政府组织的权力制约权力。

刘志成[6](2007)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以公共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为主线,系统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提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创新的价值取向、路径选择原则和具体策略。本文认为,提供公共服务是国家、政府最基本的职能之一,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农村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社会服务,其内容包括: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和信息系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等。它主要应该由国家和政府提供,以体现国家治理的存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公共服务的供给体制,农村的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导致农民政治权利的缺失。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认为,必须从政策和制度入手,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让农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境界。如何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采取何种模式,制定怎样的政策与措施,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从政治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出发,分析国家起源、政府产生与公共服务的内在联系。通过对现代公共管理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阐释,分析政府作为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理论依据,提供服务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的选择原则以及服务主体多元化的问题。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回答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路径选择原则,提出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具体对策与建议:即推进政府改革,加快职能转变与治理方式创新;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刘先江[7](2006)在《“国家与社会”视野中的政府管理社会化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的政府管理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代。 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运行,形成了无所不包、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因效率低下而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直接导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持续不断的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 不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却不象经济体制改革那样有明确而坚定的方向,其机构改革与职能转换等改革措施应急性的成份较多,并没有把社会化当成政府管理变革的方向或价值目标。这种经验型的政府管理改革在外部状况稍有好转就会停止甚至倒退,使改革陷入“精减——膨胀”的困境和“放权——收权”的旧路循环。 因此,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更宽阔的视野去寻找和解释政府管理改革中存在的真正问题及其原因,特别需要我们从更宏大、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中去把握政府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方向。本文就是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研究视角,把政府管理改革与创新置于马克思所描绘的“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理想前景中进行分析所作的一种理论尝试,认为政府管理社会化是我国政府管理改革与创新应该始终坚持的基本方向,并对政府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原则、途径作了初步的探讨: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一视角看来,我国传统政府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在于政府管理体制的过度国家化,从而导致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严重扭曲,导致了政府权力的过度膨胀与社会的极度萎缩,导致了政府管理能力与社会自主管理能力的双重失落,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社会化改革。 政府管理社会化改革既起因于实践的需要,是对这种“政府失灵”的防范、纠正和弥补,同时在理论上政府管理社会化也符合马克思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思想,是与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基本历史趋势相一致的。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第一位的,国家是第二位的,社会是目的,国家只是为社会服务的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不断完善,国家应该从凌驾于社会之上逐步地回归于社会,直到最终消亡。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应该具有高度的历史自觉性、主动地实行政府管理社会化改革,逐步地把政府权力交还给社会,交还给人民。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管理社会化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首先,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政府除了整个社会的利益以外,没有其他的特殊利益,因而能够彻底废除封建特权思想,这就为政府管理社会化改革扫除了政治上和利益上的障碍;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在经济上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社会组织有了较大发展,这种日益成熟的社会可以承担起越来越多的以前由政府承担的管理职能;再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为政府管理社会化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手段。 政府管理的社会化改革,意味着社会将逐步地从国家的怀抱中挣脱出来,形成一个相对独

缪宏兵[8](2005)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及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实行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它恢复了农民的土地经营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经过20多年的实践,其缺陷开始逐渐出现,农民土地利益大量流失。农民收入只降不升,直接影响到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本文通过研究建国后历次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并深入了解和分析了学术界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多种观点,我认为创建新的土地制度必须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从保障农民土地利益出发,这样的土地制度才能够得到农民的真正拥护,促进农村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 通过对学术界关于土地制度改革方案分析比较,从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等多角度看,土地复合所有制——土地社会(国家)占有基础上农户(农民)个人所有制下的农户家庭经营制,既坚持和维护了社会主义的土地公有制,又迎合了农民拥有土地的心理,因而能有力地调动土地制度创建过程中各方的积极性,并在新制度的基础上,配备必要辅助措施,则能更有效地保障农民的土地利益及其他利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乔润令[9](2005)在《“全能政府”不堪重负——达标考核下的小城镇调研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乔润令[10](2004)在《竭泽而渔的达标考核》文中研究表明达标考核压出来的领导项目和政绩工程,通常是用超常规的办法搞建设,层层压任务,造成的结果是完成一年的指标,造成十年的麻烦。

二、“官逼民富”必须对民负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官逼民富”必须对民负责(论文提纲范文)

(1)浅议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角色偏差问题的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一、县级政府的角色偏差的主要表现
    1、政府缺位———该管的事情没有管好
    2、政府虚位———公共政策不能满足社会要求
    3、政府错位———与市场、企业之间界限不清
二、县级政府角色偏差的原因
    1、我国县级政府宪政责任制尚不完善
    2、政府不愿意让位于市场
三、政府角色偏差问题的解决
    1、正视各方利益, 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
    2、准确定位政府职能, 实行有效干预
    3、围绕“三农”问题, 全面发展县域经济
    4、创新管理体制, 推进机构改革

(2)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公共服务的观点
        1.2.2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观点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2章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分析
    2.1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2.1.1 农村公共服务
        2.1.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2.2 指导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理论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新公共行政学的"社会公平"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4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第3章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3.1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
    3.2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
        3.2.1 上海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现状
        3.2.2 上海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经验
第4章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4.1 农民文化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欠缺
        4.1.1 农民参与公共文化的意识较弱
        4.1.2 农民参与公共文化的成本高、文化消费能力较弱
    4.2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农村群众的需要
        4.2.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服务水平偏低、效率不高
        4.2.2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职能缺陷造成主体责任不清
        4.2.3 农村公共文化管理的体制缺陷
        4.2.4 地方财政日益吃紧、文化经费难以落实
        4.2.5 服务内容严重不足,供需错位
        4.2.6 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
    4.3 农民的社会关系和自治能力不足
        4.3.1 农民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网络发育不足
        4.3.2 农村的自治组织发育不足
第5章 推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重塑政府服务理念和文化管理职能
        5.1.1 树立民本的公共服务理念
        5.1.2 重塑基层政府文化管理职能
    5.2 建立多元的供给主体、供给机制和供给方式
        5.2.1 建立多元的供给主体
        5.2.2 建立多元的供给机制
        5.2.3 建立多元的供给方式
    5.3 建立统筹的资金供给体制
        5.3.1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5.3.2 实行内部交叉补贴
        5.3.3 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普遍服务专项资金
        5.3.4 扩大社会筹资
    5.4 重构以结果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5.4.1 建立体现农村文化需求和供给的决策机制
        5.4.2 建立内容服务优化机制
        5.4.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评估机制
        5.4.4 建立问责和奖惩机制
    5.5 建立配套法规规章制度和供给低保救济制度
        5.5.1 制定配套的法规规章制度
        5.5.2 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低保救济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3)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1.2 县级政府对县域经济的重要影响
    1.2 理论基础
        1.2.1 政府角色理论
        1.2.2 县域经济理论
    1.3 研究方法及分析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分析路线
第2章 县级政府: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
    2.1 县与县级政府
        2.1.1 县建制设置的历史沿革
        2.1.2 县级政府的主要特点
        2.1.3 县级政府的重要作用
    2.2 县域经济概述
        2.2.1 县域经济的概念
        2.2.2 县域经济的特征
        2.2.3 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2.3 县级政府: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
        2.3.1 县域经济主体结构
        2.3.2 县级政府:县域经济的内生变量
第3章 县级政府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的角色偏差
    3.1 角色偏差在县级政府中的表现
        3.1.1 政府缺位——公共领域供给不足
        3.1.2 政府虚位——公共政策粗放
        3.1.3 政府错位——与市场、企业界限不清
        3.1.4 政府越位——过度干预企业和市场
        3.1.5 政府占位——行政效率低下
    3.2 县级政府角色偏差的负面影响
        3.2.1 导致县域经济"过热"
        3.2.2 导致县域经济竞争力不强
        3.2.3 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下降
        3.2.4 导致县域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减弱
        3.2.5 导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3.2.6 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恶化
第4章 建设服务型县级政府 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1 服务型县级政府的涵义
        4.1.1 "公共"的县级政府
        4.1.2 "服务"的县级政府
        4.1.3 "有限"的县级政府
        4.1.4 "善治"的县级政府
        4.1.5 "双廉"的县级政府
        4.1.6 "责任"的县级政府
    4.2 路径选择
        4.2.1 路径之一:创新县级政府理念
        4.2.2 路径之二:转变县级政府职能
        4.2.3 路径之三:优化县级政府结构
致谢
参考文献

(4)中国农村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风险与社会风险
        2.1.2 老年人与养老
        2.1.3 家庭保障、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
        2.1.4 养老保险和养老保障
    2.2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规律
        2.2.1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2.2.2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主要规律
    2.3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理论
        2.3.1 社会养老的政治经济理论基础
        2.3.2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理论
        2.3.3 农村养老保障的政府责任
    2.4 世界银行多支柱养老保障模式
        2.4.1 社会风险管理和社会保护理论
        2.4.2 多支柱养老保障模式概述
    2.5 本章小结
3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现状与分析
    3.1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3.1.1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概述
        3.1.2 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化
    3.2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项目
        3.2.1 农民养老保险
        3.2.2 农民工养老保险
        3.2.3 失地农民养老养老保障
        3.2.4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3.2.5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3.2.6 村干部养老保险
    3.3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探索
        3.3.1 总体情况介绍
        3.3.2 典型地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情况
        3.3.3 经验和启示
    3.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3.4.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述
        3.4.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缺陷
        3.4.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展望
    3.5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3.5.1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3.5.2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落后的深层原因
        3.5.3 新的政治经济条件带来制度改进空间
    3.6 本章小结
4 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比较与启示
    4.1 国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类型与模式比较
        4.1.1 主要类型
        4.1.2 模式比较
    4.2 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介绍
        4.2.1 发达国家的三支柱模型
        4.2.2 德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4.2.3 法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4.2.4 日本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4.3 发展中国家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
    4.4 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约束和优势
    5.1 构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约束
        5.1.1 农民养老资源积累严重不足
        5.1.2 多重差异导致的制度碎片化
        5.1.3 地方与中央权责不匹配
        5.1.4 城镇养老保障改革滞后的影响
    5.2 构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优势
        5.2.1 中国拥有强大的中央财力
        5.2.2 建立全国统一制度的阻力较小
        5.2.3 政治制度和低起点优势
        5.2.4 巨大潜在收益提供的改革动力
    5.3 本章小结
6 农村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框架
    6.1 构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
        6.1.1 农村养老保障的统筹层次分析
        6.1.2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来源分析
        6.1.3 对制度构建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6.1.4 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6.2 制度目标和设计原则
        6.2.1 制度目标
        6.2.2 制度设计原则
    6.3 多层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框架
    6.4 第一层次为非缴费福利型养老保障
        6.4.1 实行非缴费福利方式的理由
        6.4.2 非缴费福利保障的资金来源
        6.4.3 具体制度内容
    6.5 第二层次为农村保险型养老保障
        6.5.1 完全累积制养老保险的优点
        6.5.2 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
        6.5.3 具体制度内容
    6.6 第三层次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6.6.1 地方政府主导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6.6.2 充分发挥NGO的补充救济作用
    6.7 本章小结
7 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对策
    7.1 成立最高层次的制度推进机构
    7.2 积极构建法律制度体系
    7.3 建立科学严格的管理监督机制
    7.4 施行相关配套政策改革
        7.4.1 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政治影响力
        7.4.2 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
        7.4.3 调整土地利益分配
        7.4.4 完善就业政策和收入政策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法律控权论 ——权力运行的法律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导论
    一、一个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的课题
    二、研究法律控权问题的方法
    三、相关概念的语义分析
第一部分 法律控权的地位
    一、从历史视角看法律控权
        (一) 西方法律控权思想的滥觞
        (二) 西方法律控权思想的成熟
        (三) 西方法律控权思想的新进展
        (四) 法律控权思想在中国的曲折发展
    二、从法治视角看法律控权
        (一) 人治与法治的根本分野
        (二) 国内“法治核心说”评析
    三、从比较视角看法律控权
        (一) 控权体系中的优位选择
        (二) 防治权力滥用与腐败的根本之策
    四、从民主视角看法律控权
        (一) 间接民主制的弊端与法律控权
        (二) 社会主义民主同样需要法律控权
第二部分 法律控权的战略
    一、中国权力运行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 权力配置过度集中化
        (二) 权力运行法治化处在初级阶段
        (三) 腐败现象构成当代严峻课题
    二、良法善治的选择
        (一) 惟有良法才能控权
        (二) 实现良法控权的基本要件
    三、渐进务实的路线
        (一) 为什么选择渐进务实
        (二) 渐进务实战略的实施
    四、中道理性的权衡
        (一) 控权需要中道理性的权衡
        (二) 中道理性对法律控权的基本要求
    五、综合施治的设计
        (一) 控权必须坚持综合施治
        (二) 权力控制的宪法安排
        (三) 权力控制的行政法配置
        (四) 权力控制的刑罚保障
第三部分 法律控权的机制
    一、以权力制约权力
        (一) 制约与监督:两种互补的具体形式
        (二) 权力制约监督的历史发展与分类
        (三)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监督体系
    二、以权利制约权力
        (一) 权利何以能制约权力
        (二) 权利制约权力应当法律化
        (三) 以权利制约权力的重点选择
        (四) 保障国家公职人员的合理权利
    三、以程序制约权力
        (一) 程序控权的独特优势
        (二) 程序控权的原则和措施
    四、以责任制约权力
        (一)责任与权力
        (二)法律控权的重要途径
        (三)以责任制约权力的原则
    五、以非政府组织的权力制约权力
        (一)非政府组织何以能制约权力
        (二)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后记

(6)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寻求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模式与途径是本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内容结构
    1.4 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研究综述
第2章 公共服务供给理论与国外农村公共服务模式
    2.1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理论
        2.1.1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理论依据
        2.1.2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
        2.1.3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选择规则
        2.1.4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代价——政府失灵
    2.2 国外农村典型公共服务模式借鉴
        2.2.1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简介
        2.2.2 美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和特征分析
    2.3 国外农村公共服务模式的启示
        2.3.1 政府主导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2.3.2 农村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与市场机制相适应
        2.3.3 政府直接或间接地为农村提供公共信息服务
第3章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3.1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矛盾
        3.1.1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落后及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3.1.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
        3.1.3 现有政府机构设置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
    3.2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3.2.1 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农村公共产品制度缺失
        3.2.2 农民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3.2.3 公共服务部分供给主体错位
        3.2.4 服务供给渠道单一
第4章 构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及策略选择
    4.1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1.1 全面体现提高党执政能力的要求
        4.1.2 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4.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4.1.4 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
        4.1.5 全面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迫切要求
    4.2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原则
        4.2.1 坚持供给主体多元化原则
        4.2.2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
        4.2.3 坚持城乡一体化政策导向,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4.2.4 准确把握公共服务的外部性原则
    4.3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具体策略
        4.3.1 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路径选择原则
        4.3.2 乡镇政府体制创新的具体制度安排
    4.4 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4.4.1 构建“统筹城乡”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4.4.2 构建法制化的政府间财权事权关系
        4.4.3 构建规范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4.4.4 构建多渠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4.4.5 构建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国家与社会”视野中的政府管理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问题的缘起与选题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状况及本文可能的贡献
    三、相关概念的流变及其界定
    四、研究方法及篇章结构
第二章 作为一种研究视角的“国家与社会”框架
    一、“国家与社会”分析视角的确立
    二、“国家与社会”分析视角的适用性
    三、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多元模式
        (一) 国家与社会的合一模式
        (二) 国家与社会的对立模式
        (三) 国家与社会的交融模式
第三章 国家与社会的历时性变奏:社会主义政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一、马克思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思想与巴黎公社的实践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思想
        (二) 巴黎公社:社会主义政府管理体制的雏形
    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管理模式的形成与教训
        (一) 半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形态
        (二) 苏维埃政府管理体制的初创
        (三) 社会国家化:斯大林时期政府管理模式的特征及其危害
    三、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创立及其特征
        (一) 强国家: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创立
        (二) 全能政府: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特征及其改革
第四章 国家权力回归社会:政府管理社会化的内在逻辑
    一、我国政府管理社会化的实践逻辑
        (一) 我国政府管理改革的进程与困境
        (二) 我国政府管理改革的社会化趋向
    二、政府管理社会化的理论逻辑
        (一) 政府管理社会化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政府管理社会化是对政府失灵的有效回应
        (三) 政府管理社会化是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实现形式
第五章 国家与社会:分立而不对立--政府管理社会化改革的生态与原则
    一、政府管理社会化的生态分析
        (一) 政府管理社会化的时代背景
        (二) 政府管理社会化的国家制度生态
        (三) 政府管理社会化的社会文化生态
    二、政府管理社会化的原则
        (一) 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原则
        (二) 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原则
        (三) 有利于社会发育和发展的原则
        (四) 坚持政府主导下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六章 国家与社会的边界探寻(上):国外政府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演进与启示
    一、国外政府管理社会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二、国外政府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具体实践
        (一) 英国政府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概况
        (二) 美国政府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实践
        (三) 澳大利亚政府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探索
    三、国外政府管理社会化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一) 政府管理职能市场化
        (二) 政府管理方式竞争化
        (三) 政府管理权力分散化
        (四) 公共服务社会化
第七章 国家与社会的边界探寻(下):我国政府管理社会化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组织剥离:政府管理组织社会化
        (一) 政府后勤服务组织社会化
        (二) 事业单位组织社会化
        (三) 隶属于政府的社团组织社会化
    二、职能转移:政府管理职能的社会化
        (一) 市场化
        (二) 社区化
        (三) 非政府组织化
    三、过程渗透:政府管理方式的社会化
        (一) 政府管理决策的社会参与
        (二) 政府管理决策执行的社会替代
        (三) 政府管理绩效的社会评估
第八章 国家与社会的共时性互动:政府管理新模式
    一、政府管理与社会自主管理的互动发展
        (一) 政府管理的作用在于促进社会的自主管理
        (二) 社会自主管理有助于提升政府管理的品质
    二、政府管理的模式转换
        (一) 政府权力模式:从集权统治型政府向民主治理型政府转换
        (二) 政府职能模式: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换
        (三) 政府绩效模式: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社会建设型政府转换
        (四) 政府目标模式: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换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及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土地制度与农民利益的有机关联
    第一节 土地制度和土地利益的含义和内容
    第二节 土地制度与农民土地利益的关联
第二章 建国后土地制度变迁中农民土地利益状况
    第一节 土地改革—农有农用制度:得到土地利益
    第二节 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农有公用制度:土地利益的尊重
    第三节 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公有公用制度:土地利益的流失
    第四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有民用制度:土地利益的大回归
第三章 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及对农民利益的影响
    第一节 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
    第二节 土地制度的缺陷对农民土地利益的影响
第四章 学术界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方案及评析
    第一节 土地国有制方案介绍及评析
    第二节 土地私有制方案介绍及评析
    第三节 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介绍及评析
    第四节 二元所有制方案和多元所有制方案及评析
第五章 利益取向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制度选择
    第一节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第二节 制度选择:土地复合所有制下的农户家庭经营制
参考文献
后记

(9)“全能政府”不堪重负——达标考核下的小城镇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达标考核泛滥政绩工程纷起
    案例一:安徽一小城镇书记谈考核检查
完成一年的指标造成多年的麻烦
最难协调的农民工作用最简单的办法管理
    案例二:上访恐惧症
达标考核责权利不平衡
    案例三:条条部门下指标
转变政府职能急需加快步伐

(10)竭泽而渔的达标考核(论文提纲范文)

达标考核泛滥,政绩工程纷起
完成一年的指标,造成十年的麻烦
领导们都得了上访恐惧
乡镇干部:如何在夹缝中生存
写在最后

四、“官逼民富”必须对民负责(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议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角色偏差问题的解决[J]. 夏学平,柯善进. 当代经济, 2013(22)
  • [2]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D]. 吴建华. 华东理工大学, 2011(12)
  • [3]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研究[D]. 彭大鹏. 南昌大学, 2010(03)
  • [4]中国农村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 于威.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3)
  • [5]法律控权论 ——权力运行的法律控制[D]. 孟祥锋. 吉林大学, 2007(06)
  • [6]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刘志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5)
  • [7]“国家与社会”视野中的政府管理社会化研究[D]. 刘先江.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
  • [8]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及选择[D]. 缪宏兵.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9]“全能政府”不堪重负——达标考核下的小城镇调研报告[J]. 乔润令. 小城镇建设, 2005(03)
  • [10]竭泽而渔的达标考核[J]. 乔润令. 中国改革(农村版), 2004(07)

标签:;  ;  ;  ;  ;  

“官逼民富”要对人民负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