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程蓉[1](2021)在《厚朴排气合剂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胰腺的严重炎症过程,伴有代谢功能紊乱,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出现胰腺出血、坏死、脓肿、假性囊肿或其他局部并发症。具有病因复杂、死亡率高,病情进展迅速等特征。近年来,临床研究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但该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高达30%到50%[1]。厚朴排气合剂的主要成分有厚朴,大黄,枳实,木香,它作为一种新型中成药,具有行气消胀,疏肝理气,宽中除满,合胃健脾等一系列功效。临床研究中对其有效成分进行了测定,治疗上用于功能性肠麻痹,恢复术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预防机械通气后的腹胀等多个领域[2]。在现阶段,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厚朴排气合剂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厚朴排气合剂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希望为后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目的:研究厚朴排气合剂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探讨厚朴排气合剂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提供新的治疗手段与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入院并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62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采用厚朴排气合剂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分为观察者组(A组,n=32),和单纯常规疗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为对照组(B组,n=30)。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治疗过程中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时间,腹胀的缓解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肝肾功能指标及炎症反应指标变化,治疗过中呼吸机及血滤机使用的例数及具体使用时间,治疗后期出现胰腺周围感染需要行腹腔穿刺引流等有创性操作的例数。结果:A组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时间(1.99±0.37天)较B组(3.56±0.50天)显着缩短,P<0.05;A组患者的腹胀缓解时间(2.13±0.39天)较B组(3.85±0.45天)显着缩短,P<0.05;相对于B组,A组患者的炎症反应指标的值(取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的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恢复更快,P<0.05;A,B两组患者肝功能的指标(取治疗后第7天,第14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较,P>0.05;A,B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取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肌酐(CRE))比较,P>0.05;A,B两组患者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取治疗后14天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P>0.05;比较A,B两组患者呼吸机治疗使用的病例数,及呼吸机使用的具体时间,P>0.05;比较A,B两组患者血液滤过治疗使用的病例数,及血液滤过机使用的具体时间,P>0.05;比较A,B两组患者胰腺周围出现感染并需要穿刺引流的例数,P>0.05。结论:厚朴排气合剂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有一定效果,它可以加快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患者的腹胀时间。该疗法可加速白细胞,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等炎症因子的下降。同时,厚朴排气合剂联合常规疗法的应用安全性高,对肝肾功能无显着影响。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使用。
陈彦[2](2021)在《轻型胆源性胰腺炎胆囊切除手术时机选择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外科急腹症,80%的胰腺炎患者为轻度急性胰腺炎。在我国,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是胆源性,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减少其复发的首选方法。但其胆囊切除时机的选择尚存在争议,本文通过meta分析评价和比较轻型胆源性胰腺炎分别在入院72h内(早期手术组)和入院72h后(延期手术组)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的有力证据。方法:通过互联网在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等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等中文数据库中检索从建库到2021年3月发表的关于轻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和延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的相关文献。根据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严格筛选相关文献,从中提取相关数据,轻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ERCP使用率、再入院率等原始研究资料。并应用Rev 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早期手术组与延期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ERCP使用率、再入院率等水平结果的异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篇文献(随机对照试验8篇,回顾性分析10篇),患者共计253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在手术并发症、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以及ERCP的使用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延期手术组相比,早期手术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SMD=-1.73;95%CI:-2.43~-1.02;P<0.00001),再入院率更低(RR=0.34;95%CI:0.14~0.84;P=0.02),并且纳入文献中延迟组患者等待手术期间发生的与胆结石相关的并发症,包括胆绞痛、复发性胰腺炎、胆囊炎、黄疸和胆管炎概率为26.00%。结论: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于轻型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延期手术等待过程中胆源性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再入院率,但是根据当前数据无法证实其可降低轻型胆源性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以及围手术期ERCP的使用,本次研究大量数据来自系统回顾性分析,可能导致潜在的偏移,因此仍然需要高质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明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于轻型胆源性胰腺炎的安全有效性。另外,由于不同地区、国家医疗水平的影响,应该严格控制适应症和禁忌症,根据临床情况决定手术时机。
吕春婷[3](2021)在《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常伴随有全身炎症反应的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发生及局部并发症和一些器官功能的衰竭,死亡率最高可达10-30%。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连续性的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技术治疗SAP,能稳定内环境,快速清除中大分子炎症介质及内毒素,下调炎症水平,但血液净化治疗开始治疗时机选择与SAP预后的关系、血液净化治疗对于SAP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残肾功能恢复作用尚无定论。其中CBP常用技术包括高容量血液滤过(high-volume veno-venoushemofiltration,HVHF)、持续性的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等。目的应用CVVH联合内科常规治疗与单纯常规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探讨CVVH在治疗SAP中的应用价值;分析SAP合并AKI的相关风险指标;分析CVVH模式下影响SAP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到2020年间在洛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SAP病人的相关资料。根据临床治疗对策的不同,将病例分为接受单纯内科常规治疗患者自动纳入对照组(25例病例)和接受血液净化联合内科常规治疗患者自动纳入观察组(52例),观察组中合并AKI患者(41例),根据接受血液净化时AKI不同分期分为AKI 1期组(29例)和AKI 2/3期组(12例)两个亚组,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AKI 1期和2/3期两个亚组的以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一般数据、临床症状、生化和炎症评分指标、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等通过t检验等一些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差异,病死率、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卡方检验等其他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通过Logistic的回归统计学方法探讨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和SAP合并AKI的风险因素。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对比分析两个组在入院时进行APACHE Ⅱ评分,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入住ICU临床治疗中位时间分别为10(4,30)天、13(7,26),腹痛缓解中位时间分别是4(3,6)天、5(3,9)天,SIRS状态中位时间分别是6(4,13)天、8(5,15)天,两个组之间在上面所述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两组间在治疗7天后的血清脂肪酶、血清淀粉酶、血肌酐、总胆红素、降钙素原等相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在两组治疗后并没有明显差别。观察组治疗7天后,血中CD3+、CD4+百分比和CD4+/CD8+数值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并发症(感染或大量出血)观察组为23.1%(12例/52案),对照组为20%(5例/25案),差异无明显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17.3%(9/52例),对照组的死亡率为24.0%(6例/25案),两组间对比死亡率之间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2.观察组中急性肾损伤患者AKI 1期组与AKI2/3期组间对比分析AKI 1期组和AKI 2/3期入院APACHE Ⅱ评分上的差距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AKI 1期组和AKI 2/3期SIRS中位的时间分别是7(3,9)天、10(8,16)日,两组的差异上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AKI 1期组和AKI 2/3期组腹痛得到明显缓解的所用时间不同,入住ICU的时间不同,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AKI 1期组相较于AKI 2/3期组的患者的腹痛明显缓解和入住ICU时间短。AKI 1期组和AKI 2/3期组尿量在恢复至400ml/d中位时间分别是7(2,10)天、9(4,1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治疗7天后,两亚组之间比较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恢复正常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AKI 1期组优于AKI 2/3期组。治疗7天后,AKI 1期组T细胞亚群中的CD3+、CD4+百分比和CD4+/CD8+数值显着优于AKI 2/3期组,差异具有显着性。AKI 1期组死亡率为20.7%(6例/29例),AKI 2/3期组死亡率为25.0%(3例/12例),两组的死亡率之间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上的意义((?)=0.021,P>0.05)。3.风险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对治疗SAP的预后结局(生存与死亡)进行分析,可知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急性肺损伤是影响CVVH治疗下SAP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IRS持续时间超过3天和BUN异常升高是SAP合并AKI的重要风险指标。结论CVVH可以有效的降低SAP病人的血液中与急性炎症相关的指标,下调SAP病人机体的急性炎症反应,缓解肾脏的急性损伤,改善临床症状、免疫状态及预后,没有明显地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SAP合并急性肾损伤越早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残存肾脏保护性越好。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急性肺损伤是影响CVVH治疗下SAP预后的重要风险因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持续时间超过3天和BUN异常升高是SAP合并AKI的重要风险指标。
舒文清[4](2020)在《入院24小时内血清肝素结合蛋白水平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相关 ——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特别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其特点是病情进展快,临床预后差,早晚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其中由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引起的持续器官衰竭(persist organ failure,POF)是SAP患者早期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早期准确的识别POF对SAP患者十分重要,有研究表明积极有效的治疗可明显改善SAP患者的预后,降低其病死率。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HBP)是存在于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分泌颗粒中的一种胰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它具有杀菌、致炎、增强血管通透性、趋化和提高细胞穿透力等众多生物学作用。许多急性炎症与危重疾病早期HBP的浓度可以显着的升高。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血清HBP水平与SAP关系。方法:1、研究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研究目标:选取了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诊疗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AP患者及健康体检志愿者。3、样本处理和测定:收集研究对象的静脉血样本,将其置于离心机中,以3000 r/min离心15分钟并取上层血清液保存在-80℃冰箱中。按照Novus公司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说明书,测定样品中血清HBP的浓度值。4、统计分析:使用Origin软件计算出样本HBP的值(R2>0.99)。SPSS 25.0软件用于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值用平均数±标准差或四分位间距(95%置信区间)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结果用数量(百分数)表示,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评估血清HBP水平预测SAP的价值。P值<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资料:共纳入14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及66例AP患者,其中包含了28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患者、18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患者及20例SAP患者。这四组间的年龄、性别、病因和身体指数并无明显差异。2、检测各组血清HBP水平:健康志愿者、MAP患者、MSAP患者、SAP患者组中血清HBP的浓度分别是3.9(3.4-5)ng/ml,5.2(3.9-6.8)ng/ml,5.9(4.6-7.7)ng/ml和11(8.0-13.8)ng/ml。血清HBP浓度与AP患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尤其在SAP患者中更显着。其中,SAP患者的血清HBP水平明显高于非SAP患者(11(8.0-13.8)ng/ml vs 5.4(4.-7.3)ng/ml,P<0.01)。3、评价HBP预测SAP的价值:以血清HBP≥7ng/ml为最佳临界值,HBP预测SAP的敏感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90%、74%和0.82,其敏感度达到最高值。以AP严重床边指数(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P,BISAP)≥3为临界值,HBP预测SAP的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75%、93.5%和0.84,其特异度和AUC的值达到最高。而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scores,APACHE Ⅱ scores)和血清尿素氮(Serum urea nitrogen,BUN)的预测价值低于HBP和BISAP评分。4、比较HBP水平与AP预后;高HBP水平(血清HBP≥7ng/ml)患者比低HBP水平(血清HBP<7ng/ml)患者的临床预后明显更差,其中包含了住院死亡率(0%vs 20%,P<0.01),感染性胰腺坏死(2.8%vs 30%,P<0.01),急性坏死物积聚(14%vs 53%,P<0.01),胰腺外感染(25%vs 57%,P<0.01),住院时间(3.9(3.4-5)vs 5.5(4-9)天,P<0.01)和重症监护时间(0(0-0)vs 5.5(0-14)天,P<0.01)。结论:1、入院24小时内HBP升高的浓度和AP的严重程度相关。2、入院24小时内高HBP水平可能是预测SAP的有用指标。3、入院24小时内高HBP水平与AP的不良预后相关。
夏菁[5](2020)在《早期液体复苏的剂量和类型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上一种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的急重症疾病,早期液体复苏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最重要的措施,但临床上关于早期液体复苏的用量、晶胶比例等方面争议比较大。本研究通过搜集现有的临床研究数据,分为两部分对早期限制性和大容量液体复苏、不同晶体和胶体液比例的液体复苏方式对SAP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meta分析,以期为临床上液体复苏治疗SAP提供参考。方法:对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PubMed、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的中英文数据进行检索,筛选结果,控制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第一部分(限制性和大容量液体复苏治疗的比较):纳入10篇文献对两组死亡率进行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死亡发生率10.1%(116/1148),充分大容量液体复苏组死亡率15.7%(114/726),组间无明显异质性(I2=24%),采用固定效应模式,结果显示在限制性液体复苏死亡率明显低于大容量液体复苏,有统计学意义[OR=0.60,95%CI(0.46-0.80),P=0.0004]。纳入5篇文献对两组患者MODS发生率进行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多器官衰竭发生率21.0%(58/276),大容量液体复苏组多器官衰竭率33.5%(67/200)。组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I2=68%),采用随机效应模式,结果提示在多器官衰竭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6,95%CI(0.19-1.12),P=0.09],排除异质性来源,结果显示,两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MODS发生低于大容量液体组,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OR=0.55,95%CI(0.35-0.87),P=0.01]。纳入4篇文献对两组患者AKI发生率进行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KI发生率12.4%(116/938)低于大容量液体复苏组AKI发生率27.8%(154/554),组间无明显的异质性(I2=30%),采用固定效应模式,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41,95%CI(0.31,0.54),P<0.00001]。纳入7篇文献对ACS发生率进行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CS发生率15.8%(46/292)低于大容量液体复苏组ACS率43.3%(84/194)。组间无异质性(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式,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23,95%CI(0.14-0.38),P<0.00001]。纳入3篇文献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组间不存在异质性(I2=10%),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分析,合并结果显示充分大容量液体复苏可缩短住院时间。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8.91,95%CI(6.19-11.64),P<0.00001]。纳入4篇文献对复苏后第三间隙液体潴留量进行分析,组间无异质性(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式,结果显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复苏后第三间隙液体潴留量低于大容量液体复苏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6,95%CI(-0.87,-0.33),P<0.00001]。纳入9篇文献对两组机械通气发生率进行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机械通气率发生率21.2%(229/1081)低于大容量液体复苏组机械通气率50.4%(336/667),组间存在异质性(I2=72%),采用随机效应模式,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25,95%CI(0.13,0.47),P=0.0004]。纳入6篇文献对两组患者治疗后APACHEII评分就行比较,组间存在异质性(I2=58%),采用随机效应模式,结果显示在经治疗后,限制性液体复苏APACHEII评分明显优于大容量液体复苏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79,95%CI(-1.01,-0.57),P<0.00001]。第二部分(不同晶胶比例液体复苏的比较):纳入5篇文献对两组患者72h总补液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低晶胶比组72h液体总量明显低于高晶胶比组,有统计学意义[MD=-3610.48,95%CI(-4613.48,-2607.48),P<0.00001],组间存在较高异质性(I2=91%)。纳入4篇文献对24h液体潴留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低晶胶比组24h液体潴留量明显低于高晶胶比组,有统计学意义[MD=-890.95,95%CI(-1303.02,-478.88),P<0.0001],存在较高异质性(I2=95%)。纳入2篇文献对机械通气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低晶胶比组机械通气率明显低于高晶胶比组,有统计学意义[OR=0.11,95%CI(0.05,0.28),P<0.00001],组间无异质性(I2=0%)。纳入4篇文献对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低晶胶比组死亡率明显低于高晶胶比组,有统计学意义[OR=0.18,95%CI(0.07,0.45),P=0.0002],存在异质性(I2=54%)。纳入4篇文献对复苏前3天BNP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第1天低晶胶比组BNP水平明显低于高晶胶比组,有统计学意义[MD=-187.74,95%CI(-311.19,-64.289),P=0.003],存在异质性(I2=99%)。第2天采低晶胶比组BNP水平明显低于高晶胶比组,有统计学意义[MD=-238.17,95%CI(-244.76,-231,57),P<0.00001],无异质性(I2=11%)。第3天低晶胶比组BNP水平明显低于高晶胶比组,有统计学意义[MD=-206.76,95%CI(-341.94,-71.59),P=0.003],存在异质性(I2=100%)。结论:1.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ACS、机械通气、AKI、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减少第三间隙液体潴留量,降低治疗后APACHEII评分,改善预后;大容量液体复苏可缩短患者总的住院时间。2.低晶胶比(<3:1)组的72h液体总量、24h液体潴留量、连续3天BNP水平以及死亡率、机械通气率均低于高晶胶比(>3:1)。
罗键雄[6](2020)在《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腹内压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可继发腹腔内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dysfunctional,IMB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及脓毒性休克等并发症。SAP约占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10-20%,死亡率接近30%,它对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胁。IAH是SAP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若腹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持续升高而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可导致脏器功能受损,最终可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IAH常累及肠道,其造成的肠道功能受损是诱导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甚至全身感染的原因之一,造成病情进一步恶化。至今为止,SAP继发IAH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密切相关,这需要进一步证实。血必净注射液,是王今达教授以古方血府逐瘀汤为基础炼制而成的静脉制剂。通过药物化学成分分析,研究者发现其包含了多种具有抗菌消炎活性的有效化学成分。在2004年,血必净注射液被批准上市,用于SIRS、MODS及脓毒血症等疾病的临床治疗。至今为止,多项临床研究提示血必净注射液可延缓SAP患者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但其具体疗效的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本研究以SAP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SAP大鼠胰腺组织与小肠黏膜病理改变、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肠黏膜屏障功能以及IAP的影响,探讨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SAP大鼠IAP的作用及机制。【材料与方法】(1)将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5)、SAP组(n=5)和治疗组(n=5)。(2)SAP组和治疗组大鼠经胆胰管逆行注射4.5%牛磺胆酸钠溶液制备SAP模型,而对照组大鼠仅予经胆胰管逆行注射0.9%氯化钠溶液,治疗组大鼠造模后立即予腹腔注射血必净注射液。(3)成功造模24小时后,评估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测量各组大鼠的腹内压及腹水量,经腹腔动脉采血以留取血液标本备检。处死大鼠后分离出大鼠胰腺组织及小肠组织备检。(4)对胰腺及小肠组织标本进行包埋、切片、HE染色及在光学显微镜下评估病理评分。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淀粉酶(Amylase,AMS)。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内毒素(Endotoxin,ET)及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的水平。(5)比较三组大鼠的一般情况、IAP、腹水量、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小肠黏膜病理评分以及血浆AMS、TNF-α、IL-1β、IL-6、ET与DAO水平的差异。【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SAP组和治疗组大鼠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及血浆AMS水平明显升高(p<0.05),提示本研究采用的SAP模型造模成功。与SAP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及血浆AMS水平明显下降(p<0.05),提示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减轻SAP大鼠的胰腺组织损伤。(2)与对照组比较,SAP组大鼠的IAP及腹水量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组大鼠的IAP及腹水量则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SAP大鼠早期可出现腹腔积液及IAH。与SAP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IAP及腹水量明显下降(p<0.05),提示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降低SAP大鼠的IAP并减少腹水形成。(3)与对照组比较,SAP组大鼠的小肠黏膜病理评分、血浆ET及DAO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组大鼠的小肠病理评分及血浆DAO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提示SAP大鼠在发病早期已出现肠黏膜损伤。与SAP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小肠黏膜病理评分、血浆ET及DAO水平明显下降(p<0.05),提示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减轻SAP大鼠的小肠黏膜损伤。(4)与对照组比较,SAP组大鼠的血浆IL-1β及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组大鼠的血浆TNF-α及IL-6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提示SAP大鼠在发病早期已出现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与SAP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血浆TNF-α、IL-1β及IL-6水平明显下降(p<0.05),提示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降低SAP大鼠的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论】(1)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可降低SAP大鼠的IAP,减少腹水形成,有助于可延缓IAH的发生。(2)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可降低SAP大鼠的血浆TNF-α、IL-1β、IL-6、ET和DAO的水平,提示其可减轻SIRS,延缓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的发生,对肠道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周杨林[7](2020)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不良事件数据为基础,建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数据库,对不良事件数据进行挖掘,发现新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研究方法:获取并解析包含有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清洗、规范药品名称和数据集成等处理,建立用于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的数据库。定义“重要不良事件”和“特殊不良事件”,使用不相称性分析中的报告比值比法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重要不良事件”、“特殊不良事件”和药品说明书中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将说明书中没有记载的“特殊不良事件”作为新的风险信号。研究结果:通过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数据库的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对于重要器官,氟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75个,伊曲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30个,伏立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79个,泊沙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33个。将说明书中已经记载的不良事件与数据挖掘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氟康唑有13个阳性信号,伊曲康唑有14个阳性信号,伏立康唑有38个阳性信号,泊沙康唑有13个阳性信号,4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中不良事件是风险信号的占各自记载总不良事件的百分比分别为20.97%、16.28%、25.33%、15.67%。对于特殊不良事件,研究最终发现氟康唑6个新风险信号,伊曲康唑2个新风险信号,伏立康唑8个新风险信号,泊沙康唑11个新风险信号,这些新风险信号均未在现有说明书中记录。研究结论:通过对药品不良事件的数据挖掘,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在心脏、血液、胃肠、肝脏和肾脏等重要器官或系统中均存在较多的风险信号;部分特殊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未被记录在药品说明书中,为新的药品风险信号,对这些新的风险信号需要加强监测。临床在使用三唑类药物进行抗真菌治疗时,需要做好药用药评估以降低药物不良事件的风险。
黄凡凡[8](2020)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对策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临床护理对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患者,使用抽签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对策,将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长、有创通气时长、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收缩压、HR和RR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对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效果显着,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宋磊[9](2020)在《胸腔积液联合血清MCP-1、sTREM-1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早期评估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胸腔积液联合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CP-1)、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早期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5例AP患者资料,根据病情的轻重将其分为轻症组(31例)和非轻症组(44例),40例同期参加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AP患者采集入院后第1、3、5、7天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同期健康体检的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分析各组血清MCP-1、sTREM-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组间差异,并比较轻症组与非轻症组入院时胸腔积液的发生率及其他临床指标间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判各观察指标对AP病情严重程度的早期评估效能以及对非轻型AP患者相关不良预后发生情况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轻症组与非轻症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原因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轻症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APACHE II评分、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轻症组,且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轻症组(P<0.05)。入院第1天,血清MCP-1及sTREM-1水平在轻症组与非轻症组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入院的第1、3、5、7天,血清MCP-1及sTREM-1水平在非轻症组均持续高于轻症组(P<0.05)。采用CRP(≥98.55 mg/L)、APACHE II评分(≥8)、胸腔积液(+)、MCP-1(≥27.84 pg/m L)、sTREM-1(≥0.39 ng/m L)为最佳截断值,分析各指标单独或联合对AP严重程度的早期评估效能,结果显示,胸腔积液联合血清MCP-1、sTREM-1的评估价值最高(AUC为0.884,灵敏度93.2%,特异度91.3%)。在非轻症AP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方面,胸腔积液联合血清MCP-1、sTREM-1对各并发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尤其对胰腺假性囊肿、胰周感染、ARDS等并发症的早期预测价值最高(P<0.05)。结论:胸腔积液联合血清MCP-1、sTREM-1检测在AP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早期评估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刘召[10](2019)在《入院血小板计数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预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24小时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板计数水平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进一步比较二者在急性胰腺炎预后评估能力的差异。寻找可以预测急性胰腺炎各类并发症以及严重程度的简易、快速指标,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收集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入院24小时内的血小板计数水平,以135×109/L为界,将患者分为血小板减低组和对照组。以入院24小时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划分为≤252ug/L的对照组和>252ug/L的D-二聚体升高组。同时按照是否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将患者分为SAP组和MAP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血小板计数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不同的患者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肾衰竭、肺炎、急性胰周液体积聚、胰腺坏死及SAP发生率的差异。比较SAP组和MAP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血小板计数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联合对AP患者各类并发症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作用。绘制血小板计数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通过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比较二者对SAP的预测价值。结果:100例患者中,血小板减低组患者呼吸衰竭、急性胰周液体积聚、胰腺坏死、肾衰竭、心力衰竭和肺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SAP的发生率亦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升高组组患者呼吸衰竭、急性胰周液体积聚、胰腺坏死、肾衰竭、心力衰竭和肺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SAP的发生率亦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显着(P<0.05)。血小板计数减低和合并D-二聚体升高AP患者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及SAP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MA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200.44±72.695)明显高于SAP患者(113.43±50.526),MAP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603.98±819.063)明显低于SAP组(1777.39±1570.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LT的AUC(0.843)略大于D二聚体(0.824),提示PLT对于SAP的预测价值优于D-二聚体,Z检验分析显示,PLT和D-二聚体对SAP的预测作用在AUC上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入院24小时内的血小板计数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可以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呼吸衰竭、和局部并发症(急性胰周液体积聚)的发生进行预测,两项指标对SAP的发生的预测能力并无明显差异,其中血小板计数减低的患者其肾衰竭和胰腺坏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2.入院时血小板计数减低同时D-二聚体升高的AP患者其发生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明显增加3.SA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显着低于M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着高于MAP患者
二、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厚朴排气合剂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肠道微生态在急性胰腺炎中的治疗新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轻型胆源性胰腺炎胆囊切除手术时机选择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与筛选 |
1.4 信息提取与质量评价 |
1.5 资料的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4 主要结局指标分析 |
2.5 胆结石相关事件 |
2.6 发表偏倚 |
2.7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APACHEⅡ评分表 |
附录 B 疼痛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入院24小时内血清肝素结合蛋白水平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相关 ——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研究背景 |
1.1 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早期预测 |
1.2 血清肝素结合蛋白与炎症反应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目标 |
2.2 诊断标准 |
2.3 资料收集 |
2.4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比较不同组中血清HBP水平 |
3.3 评价HBP预测SAP的价值 |
3.4 比较HBP与 AP预后 |
第4章 讨论 |
4.1 HBP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机制 |
4.2 HBP和器官功能障碍 |
4.3 HBP和其他疾病 |
4.4 HBP预测SAP的价值 |
4.5 研究的创新 |
第5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早期液体复苏的剂量和类型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限制性和大容量液体复苏对SAP患者预后的影响..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1.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不同晶胶比例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2.5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腹内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不良事件的区别 |
1.1.2 药品不良事件研究的历史背景 |
1.1.3 国内外药品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情况 |
1.1.4 药品风险信号的概念和内容 |
1.1.5 药品风险信号的研究方法 |
1.2 国内外药品风险信号数据挖掘文献研究 |
1.2.1 数据挖掘工作的早期探索 |
1.2.2 医疗大数据的数据挖掘阶段 |
1.2.3 数据挖掘未来发展方向 |
1.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不良事件监测 |
1.3.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研究的基本情况 |
1.3.2 选择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1.4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内容 |
1.4.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挖掘数据库建立与研究 |
1.4.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 |
1.4.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挖掘数据库建立与研究 |
2.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来源与获取 |
2.1.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来源 |
2.1.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获取 |
2.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原始数据分析与提取 |
2.2.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原始数据条目分析 |
2.2.2 提取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原始数据中变量并备份 |
2.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清洗 |
2.3.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重复报告的处理 |
2.3.2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核心变量缺失的处理 |
2.3.3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缺失值处理 |
2.3.4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异常值处理 |
2.3.5 研究数据中ISR编码不同但报告内容相同或相近数据处理 |
2.4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名信息收集和处理 |
2.4.1 常用药名信息的处理方式 |
2.4.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名信息 |
2.4.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名信息处理 |
2.5 处理后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集成 |
2.6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库基本情况与检测 |
2.6.1 数据库中基本信息查询 |
2.6.2 查询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的基本信息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 |
3.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算法介绍和使用 |
3.1.1 二乘二列联表与卡方检验 |
3.1.2 报告比值比 |
3.2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不良事件信息汇总与研究 |
3.2.1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不良事件信息 |
3.2.2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 |
3.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重要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 |
3.3.1 重要不良事件定义 |
3.3.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重要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结果 |
3.4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殊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 |
3.4.1 特殊不良事件定义 |
3.4.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殊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结果 |
3.5 讨论 |
3.5.1 通过对4 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中的风险信号挖掘结果讨论 |
3.5.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重要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结果讨论 |
3.5.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殊不良风险信号研究结果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创新与展望 |
4.1 全文总结 |
4.2 本研究的创新 |
4.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一般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比较2组患者相关指标 |
2.2 观察2组患者的收缩压、HR和RR |
3 讨 论 |
(9)胸腔积液联合血清MCP-1、sTREM-1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早期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胸腔积液在急性胰腺炎病情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入院血小板计数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预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相关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器官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 |
2.4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 |
2.5 治疗方法 |
2.6 统计方法选择 |
3 结果 |
3.1 患者各类并发症及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情况 |
3.2 血小板计数水平的组间比较 |
3.3 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组间比较 |
3.4 血小板计数水平联合D-二聚体对急性胰腺炎预后的评估 |
3.5 MAP组和SAP组血小板计数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比较 |
3.6 血小板计数以及D-二聚体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能力的ROC曲线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胰腺炎常见并发症及诊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厚朴排气合剂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研究[D]. 程蓉.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轻型胆源性胰腺炎胆囊切除手术时机选择的meta分析[D]. 陈彦.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吕春婷.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4]入院24小时内血清肝素结合蛋白水平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相关 ——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D]. 舒文清. 南昌大学, 2020(08)
- [5]早期液体复苏的剂量和类型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D]. 夏菁.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1)
- [6]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腹内压的影响[D]. 罗键雄. 广州医科大学, 2020
- [7]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的数据挖掘研究[D]. 周杨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对策探讨[J]. 黄凡凡.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13)
- [9]胸腔积液联合血清MCP-1、sTREM-1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早期评估价值[D]. 宋磊.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入院血小板计数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预测作用[D]. 刘召.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