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钟锡锋[1](2021)在《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研究经皮椎间孔脊柱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椎板间开窗减压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脊柱骨科住院部住院的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符合研究的患者一共5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患者25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内镜组);B组患者25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开放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全部由科室同一组医师团队操作完成,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责任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切口方面比较,内镜组均明显少于开放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发现,手术方式和手术时间相互的作用对腰痛、腿痛VAS评分以及ODI评分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内镜组术后第1天、第14天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术后第1天、第14天的ODI评分要优于开放减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手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对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内镜组优良率为92%;开放组优良率为88%,将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脊柱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均有良效。(2)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较,脊柱微创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具有良好的微创性及可行性。
柳青[2](2019)在《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解剖健康成年国人尸体,研究L1-S1椎间孔相关应用解剖,为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技术提供解剖学数据;(2)比较研究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与开放椎板间开窗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Posterior ring apophysis separation,PRAS),探讨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PRAS的可行性、安全性、微创性及有效性。方法:(1)解剖12具健康成年国人尸体,观察椎间孔形态及神经根走行,测量矢状面上椎间孔上、中、下部宽度,椎间孔高度,出口神经根下缘到椎间孔下缘的垂直距离,上关节突尖(肩)部到出口神经根的垂直距离,椎间盘后缘中点水平出口神经根到椎间孔后缘水平距离,椎间孔面积。冠状面上目标间隙上、下椎体椎弓根内缘连线与硬膜囊的最短距离。记录各组数据并统计分析,探讨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2)选取腰椎PRAS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40例,分为两组:微创组22例,开放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一般情况(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手术并发症),实验室指标(术前、术后1d和3d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醛固酮),手术前后VAS评分、ODI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和术后影像学检查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L1/L2-L5/S1各节段椎间孔测量值左右两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将双侧合并进行均值计算:L1/2-L5/S1椎间孔上部宽度分别为:(8.59±0.67)、(11.23±0.96)、(9.55±0.80)、(8.80±0.62)、(7.67±0.69)mm;椎间孔中部宽度:(5.34±0.29)、(7.09±0.38)、(6.45±0.48)、(5.93±0.48)、(5.19±0.41)mm;椎间孔下部宽度:(4.86±0.62)、(6.37±0.86)、(5.82±0.85)、(5.16±0.62)、(4.55±0.58)mm;椎间孔垂直高度:(14.80±1.11)、(15.22±1.24)、(15.21±1.06)、(14.35±1.26)、(13.51±1.15)mm;出口神经根下缘至椎间孔下缘的垂直距离:(8.17±0.79)、(9.43±0.99)、(9.13±0.87)、(8.63±0.86)、(7.51±0.59)mm;上关节突尖(肩)端到出口神经根的垂直距离:(3.62±0.89)、(4.35±1.18)、(4.13±1.10)、(3.87±1.08)、(3.15±1.00)mm;椎间盘中点水平出口神经根到椎间孔后缘水平距离:(4.92±0.69)、(6.20±0.97)、(5.81±0.84)、(5.55±0.78)、(4.52±0.60)mm;椎间孔面积:(109.17±18.04)、(120.42±20.07)、(117.14±19.08)、(112.24±19.59)、(99.56±17.30)mm2;椎弓根内缘连线与硬膜囊的距离:(3.46±0.54)、(3.77±0.65)、(4.57±0.78)、(5.30±0.98)、(4.13±0.75)mm。(2)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3±1.9)个月。微创组手术时间及术中X线透视次数多于开放组,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微创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开放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开放组术后出现1例脑脊液漏、1例背伸肌力较术前稍下降和1例患肢麻木感加重,微创组术后出现1例患肢感觉异常。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微创组后缘骨块完全切除19例(86.4%),部分切除3例(14.6%);开放组完全切除16例(88.9%),部分切除2例(11.1%),合并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均完整切除,复查未见复发。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P<0.05);微创组术后1d和7d的腰痛VAS评分及术后1d的ODI评分均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各时间点的腿痛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微创组优良率为90.9%,开放组优良率为88.9%。开放组术后1d和3d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活性以及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微创组,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结论:(1)正常椎间孔上宽下窄,呈倒梨形状;出口神经根多位于椎间孔的上部;椎间孔高度及面积不限制直径7.5mm椎间孔镜工作通道的置入;椎间孔扩大成形可以增加椎间孔安全操作空间,有利于工作通道置入;椎弓根内缘连线是椎间孔成形的安全线。(2)经椎间孔脊柱内镜与开放椎板间开窗术治疗腰椎PRAS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两种手术方式近期疗效相当;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PRAS术后早期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微创性、可行性及有效性;侧方型离断骨块、根性症状明显的腰椎PRAS是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最佳类型。
张静[3](2018)在《椎体后缘离断与腰椎退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的临床特点,探讨椎体后缘离断与腰椎退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2015年1月1日-2018年1月30日因“腰腿痛”入院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摄片、腰椎CT和腰椎MRI检查,排除因肿瘤、炎症、脊柱畸形和脊柱创伤骨折入院的病例。总共972位患者,手术病人562例;男性458例,女性514例;年龄16岁82岁,男性平均年龄43岁,女性平均年龄45.5岁。根据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的CT表现,记录有无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的发生,及其发生的腰椎节段、类型;根据腰椎X线,采用Farfan法评估有无腰椎椎间隙改变,腰椎滑脱的诊断依据腰椎X线并采用Meyerding法进行分度;依据Pfirrmann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及病理进行分类;在腰椎MRI矢状位和横断面上评估有无腰椎管狭窄、腰椎Modic改变。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7.0进行处理,分析椎体后缘离断的发生率、腰椎节段,以及在性别、年龄段中的分布特点,探讨椎体后缘离断的发生与性别,年龄,腰椎节段及与腰椎退行性变(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Modic改变)的相关性,数据之间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数据相关性的比较采用秩相关进行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总共972位患者,52例(含手术48例)出现椎体后缘离断,本组椎体离断均为单发,其中Ⅰ型10例、Ⅱ型26例、Ⅲ型16例。L2后下缘1例。L3后下缘2例。L4有9例。发生于L5椎体有22例。S1后上缘18例。按腰椎节段分布:L5/S1节段30例,L4/L5节段16例,L3/L4节段5例,L2/L3节段1例。其发生率分别为0.62%、0.33%、0.10%、0.02%。(用卡方检验,X2=61.786,P=0.000,P<0.05,有统计学差异)。椎体后缘离断在女性与男性发生率分别为:4.28%(22/514)、6.55%(30/458)。两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P>0.05)。腰椎椎体后缘离断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率:1524岁椎体后缘离断发生率为26.92%;2534岁发生率为27.27%;3544岁发生率为10.63%;4554岁发生率为3.25%;5564岁发生率为2.43%;6574及7584岁椎体后缘离断发生率为0。(相关性分析采用秩相关,相关系数rs=-0.955,P=0.001,P<0.05)。腰椎间盘无明显退变者共344例,其中有椎体后缘离断6例;腰椎间盘膨出者299例,椎体后缘离断者8例;腰椎间盘突出者226例,其中椎体后缘离断者20例;腰椎间盘脱出者共计103例,其中椎体后缘离断者有18例。椎体后缘离断在腰椎间盘正常、膨出、突出及脱出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74%、2.68%、8.85%及17.48%。椎体后缘离断发生在突出及脱出病理中共38例,占73.08%,在腰椎间盘正常及膨出中占26.92%。(X2=48.431,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数据中有明显腰椎管狭窄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症状者共计116例,其中24例出现后缘离断,其发生率为20.69%。椎体后缘离断在无腰椎管狭窄病例中的发生率为3.27%,两种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61.212,P=0.000,P<0.05)。本组数据腰椎滑脱共95例,伴有椎体后缘离断者5例,椎体后缘离断在有腰椎滑脱病例中的发生率为5.26%,在无腰椎滑脱病例中的发生率为5.36%,两种差异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1.000,P>0.05)本组数据出现Modic改变共136例,椎体后缘离断伴Modic改变15例,在有Modic改变的病例中发生率为11.03%,在没有Modic改变病例中的发生率为4.43%。两种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2,P<0.05)。椎间隙正常的病例中椎体后缘离断的发生率为2.74%,椎间隙改变的病例中椎体后缘离断的发生率为10.79%。两种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0,P<0.05)。结论:1.腰椎椎体后缘离断最常受累的椎体是L5和S1;最常发生的腰椎节段为L5/S1和L4/L5节段,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致。2.椎体后缘离断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且发病年龄较轻。3.椎体后缘离断与腰椎滑脱无明显相关性,在一定时间段内并不明显导致腰椎滑脱的发生。4.椎体后缘离断的发生与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椎间隙改变、腰椎管狭窄及与Modic改变存在相关性。
史志卫,丁长青,刘德海,王文生,王雪璐[4](2017)在《腰椎前椎缘骨的影像学表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腰椎前椎缘骨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丰县人民医院影像科2013年5月-2015年6月诊断的12例腰椎前椎缘骨影像学表现。8例由CT诊断,2例由MRI诊断,2例由CT与MRI共同诊断。结果病变位于腰椎椎体前上缘11例,前下缘1例,其中位于L4椎体6例,L5椎体4例,L3椎体1例,同时位于L4及L5椎体1例。影像学表现为椎体前缘骨质局部缺如,缺损区内见软组织密度或信号灶,病灶超出相邻椎体前缘连线,椎间盘前纤维环前凸,前纵韧带明显受压前凸。结论腰椎前椎缘骨主要发生于L4、L5椎体前上缘,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
张永春[5](2017)在《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就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诊断进行分析。方法以2015年11月份至2016年10月份期间本院收治的58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这58例患者分别采用X线、MRI以及CT诊断,比较各种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诊断的符合了为100%,CT诊断的影像表现为腰椎椎体后缘类圆形或者不规则形骨质缺损;MRI的诊断符合了为86.2%,MRI诊断的影像表现为病变椎体后上缘或者后下缘终板局限性浅弧形骨质缺损,缺损区内充满椎间盘组织;X线诊断的符合率为72.4%,X线的影像表现为椎体后上或后下角有弧状或者切迹状骨质缺损区,后缘可见形态不一的游离骨块。CT诊断价值要优于MRI、X线。结论在进行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诊断时,应首选CT诊断,CT诊断符合率高,为患者的科学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李强[6](2016)在《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影像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和观察采用CT诊断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LPMN)的影像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6年11月收治的46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CT诊断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64例患者出现了肢体无力、下肢麻木和腰腿疼痛等临床症状,其中还有42例患者出现了间接性跛行。采用CT进行诊断,有60例患者确诊为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有4例患者误诊,然后进行重新阅片确诊为LPMN。本次64例研究对象经手术摘除了突出髓核和骨块,进行病理结构观察证实CT诊断结果。结论 CT诊断技术在LPMN诊断中有重要意义,通过掌握分析LPMN的CT影像表现,能提高确诊率,减少漏诊或者误诊情况。
李红艳,张彩霞[7](2016)在《螺旋CT三维重建与多平面重建在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与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筛选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症状、影像学联合检查及对症治疗确诊为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病,对所有患者行腰椎X线平片及螺旋CT扫描,并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3D)及多层面重建(MPR),根据影像结果诊断并明确X线与CT 3D、MPR诊断结果及病情评估能力,总结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疾病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 50例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病患者中,CT 3D、MPR确诊45例,确诊率为90.00%,敏感度为92.00%,特异度为88.00%,评估椎管轻度狭窄21例,中度狭窄18例,重度狭窄11例;X线平片确诊31例,确诊率为62.00%,敏感度为64.00%,特异度为56.00%,评估椎管轻度狭窄14例,中度狭窄12例,重度狭窄8例;两种检查方法确诊率比较,CT检查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对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病检出率较高,可根据其特异性CT表现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对椎管狭窄程度判断较为准确,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刘鹏,丁长青,潘荣雷,刘德海[8](2016)在《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MRI表现》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手术证实的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临床和MRI资料。结果:MRI主要表现为椎体后缘终板不规则破坏和局限性骨质缺损,缺损区见椎间盘信号影。结论:腰椎后缘软骨结节有较具特征的MRI表现。
李井玉[9](2016)在《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影像诊断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相关的发病因素,CT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36例经CT确诊的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特征性表现为腰椎椎体后缘类圆形骨质缺损,其边缘可见硬化带,后壁骨块及相邻的组织突向椎管,压迫硬膜囊及脊神经根。结论 CT扫描对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张文斌[10](2015)在《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患者的影像学诊断》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患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方法:选取30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0例病变部位椎体后下角主要表现为缺损的患者,基于相应部位,存在三角形游离骨块突出椎管内;2主要缺损为椎体后下缘正中缺损患者共24例;正中偏外侧局限性骨缺损患者6例;24例患者呈类圆形、6例患者呈不规则形,其密度和椎间盘相似度极高,CT值维持在65 Hu90 Hu,周围存在硬化带;3在T1WI中,病变椎体后下缘信号不具均匀性,同时相应的椎间盘信号也不具均匀性,T2WI结果与T1WI结果相同。结论:CT检查可展示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患者病变的特征性表现。
二、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文献研究 |
1.1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
1.2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病因 |
1.3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表现 |
1.4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辅助检查 |
1.4.1 X线片检查 |
1.4.2 CT扫描检查 |
1.4.3 MRI检查 |
1.5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诊断、分型以及鉴别诊断 |
1.5.1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诊断 |
1.5.2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分型 |
1.5.3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鉴别诊断 |
1.6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治疗 |
1.6.1 保守治疗 |
1.6.2 手术治疗 |
1.7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样本来源 |
2.3 临床资料 |
2.3.1 样本纳入标准 |
2.3.2 样本排除标准 |
2.3.3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诊断标准 |
2.3.4 知情同意 |
2.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4.1 一般资料 |
2.4.2 术前准备 |
2.4.3 手术方法 |
2.4.4 术后处理 |
2.4.5 观察指标 |
2.4.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手术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者腰部VAS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腿部VAS评分的比较 |
3.5 患者腰部ODI评分的比较 |
3.6 患者手术疗效的比较 |
4 讨论 |
4.1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可行性 |
4.2 两种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疗效比较 |
4.3 微创手术在围术期方面更具有优势,为治疗提供更多可能 |
5 研究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外科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腰椎间孔手术入路相关解剖学研究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经椎间孔脊柱内镜与开放椎板间开窗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应用研究 |
临床资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椎体后缘离断与腰椎退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椎体后缘离断与腰椎退变的相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X线影像 |
2.2 MRI影像 |
2.3 CT影像 |
3 结语 |
(6)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影像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CT检查 |
2 结果 |
2.1 本组患者CT影像表现 |
2.2 手术病理诊断 |
3 讨论 |
(7)螺旋CT三维重建与多平面重建在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9)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影像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临床资料 |
1.2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3.1发病机制疾病因 |
3.2 CT影像 |
3.3鉴别诊断 |
(10)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患者的影像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钟锡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D]. 柳青.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3]椎体后缘离断与腰椎退变的相关性研究[D]. 张静. 川北医学院, 2018(05)
- [4]腰椎前椎缘骨的影像学表现[J]. 史志卫,丁长青,刘德海,王文生,王雪璐.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02)
- [5]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诊断[J]. 张永春.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04)
- [6]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影像特征分析[J]. 李强.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99)
- [7]螺旋CT三维重建与多平面重建在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诊断中的应用[J]. 李红艳,张彩霞. 医疗装备, 2016(16)
- [8]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MRI表现[J]. 刘鹏,丁长青,潘荣雷,刘德海. 中国社区医师, 2016(07)
- [9]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影像诊断分析[J]. 李井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08)
- [10]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患者的影像学诊断[J]. 张文斌. 中国民康医学, 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