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山区小流域雨水资源潜力及供需分析

南宁山区小流域雨水资源潜力及供需分析

一、宁南山区小流域雨水资源潜力与供需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夏子书[1](2021)在《宁南山区小流域土壤化学性质空间变异特征及综合评价》文中提出宁南山区位于黄土高原西北缘,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地形条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氮磷等营养元素空间分布不均、养分流失较为严重,影响当地植被恢复情况。近年来,植被重建、生态恢复等工程已在宁南山区逐步开展起来,从根本上防止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壤养分、酶活性和重金属作为土壤资源中最基本的属性,强烈影响着植被恢复演替过程,并决定着土壤质量。同一区域不同土壤属性受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使其空间变异特征也有所不同。本文以宁南山区小流域为例,基于260个采样点的土壤实测数据和多源环境变量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和重金属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采用普通克里格、回归克里格、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BP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法对区域土壤养分建立空间预测模型;采用云模型计算研究区土壤养分综合指数,并将其空间化,旨在为宁南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提出的生态恢复等宏观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以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土壤养分除碱解氮属强变异外,其余都具中等变异性;全磷、速效磷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球状模型、高斯模型,其余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有机质整体呈北高、南低格局,全氮整体呈北部、东部高,西部、中部低趋势,全磷空间分布格局与全钾相似,呈中间向四周逐步扩大格局,碱解氮空间分布整体点源特征明显,除个别点位存在高值外,其他大面积为低值,速效磷呈西部高、东部低趋势,速效钾呈中部高、四周低格局。(2)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值分别为0.36、2.56 mg/g,脲酶和蔗糖酶变异系数分别为88.89%和55.56%,均表现为中等变异性;脲酶和蔗糖酶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指数和高斯模型;脲酶在北部和西南部含量较高,在中部、西北部和东北部含量较低,蔗糖酶高含量地区在北部、东部,低含量地区在西部。(3)土壤重金属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除Ni外,其余重金属均值都超过宁夏土壤背景值;污染指数表明,存在轻微至中等的潜在生态风险;来源解析表明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自然母质源、农业活动源、矿业开发排放源和交通源;Ni、Zn、Mn的空间分布规律相似,高值在西北部、中部和西南部,低值在东北部、西部和东南部,北部、中部和西南部Pb含量高,西部和东北部含量低,Cd高值在中部、东部和西南部,低值在东北部,Cu高值呈条带状分布,主要在东南部,Cr高值主要分布在西部、东南部。(4)利用5种方法对土壤养分空间预测进行模型建立并评价了其准确度,综合来看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随机森林和BP神经网络法的预测准确度相对较高,其中速效养分的最佳预测模型均为BP神经网络法,普通克里格和回归克里格法的精度较低,预测结果不可靠。(5)基于云模型方法分析得出的不同土壤养分环境等级状况所占研究区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高(0.62%)、较高(10%)、一般(31.71%)、较差(27.37%)、差(30.3%),表明宁南山区小流域土壤养分环境整体处于中等偏差水平,其中土壤养分环境状况较好的区域为研究区西部。

杨凤茹,陈亮,张雅卓,郭祺忠,练继建,李萌萌[2](2021)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在城市雨洪资源控制和利用过程中,提高雨水径流控制效果和雨水利用效益均离不开合理的雨水系统规划。本文基于海绵城市建设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的两个不同出发点,分别从格局导向和目标导向两方面综述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了不同规划方法的原理、思路、步骤及优缺点。同时,发现我国在进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与研究过程中,仍面临雨水系统空间规划与尺度难以协调、低影响开发设施适用场地指标比选体系不完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利益相关者偏好分析不足、低影响开发设施成本效益评估体系缺失等问题。

丁广[3](2020)在《宁南山区经济林降雨集流入渗系统的水分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分是植物生长最主要的限制因素,生态系统中的水分主要来自天然降水输入土壤的水分。由于气候条件限制和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水资源问题,导致该地区自然降水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为探究宁南山区红梅杏经济林在应用降雨集流渗灌系统后对雨水的截留与收集能力、分配特征;自然降水通过该系统在红梅杏根系的入渗特征以及确定红梅杏在应用降雨集流渗灌系统后的有效降雨量。以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红梅杏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观测的方法,以天然降雨和人工模拟降雨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原州区小降雨特征,以此为基础设计野外试验,在野外实地开展对红梅杏降雨集流渗灌过程的试验与模拟。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固原市原州区近60年的降雨年际变化整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该地区小降雨居多,0~16mm降雨总量在年降雨总量中占比较大,平均占比为58.53%。0~16mm各阶段的降雨量变化趋势有增有减。0~4mm、4~8mm以及12~16mm的降雨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仅8~12mm的降雨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且0~4mm和4~8mm的降雨量的增加趋势比12~16mm的降雨量增加趋势更加大。(2)试验观测期间天然降雨集中在小降雨区间,5mm以下降雨占比83.3%。研究中采用的人工模拟降雨方式同天降降雨相比,相似系数为0.91,人工模拟降雨结果略高,但仍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适用性。在人工模拟降雨的条件下,降雨集流系统的集流量与降雨量成线性关系,集流量随着降雨量增加而增加。(3)试验期间共观测分析16场降雨,降雨总量为80.30mm,其中收集雨量为52.14mm,渗灌系统截留量为18.19mm,林冠截留量为9.97mm,分别占降雨总量的64.93%,22.65%和12.42%。平均渗灌系统集流率为61.29%,平均渗灌系统截留率为27.12%,平均林冠截留率为11.95%。从试验观测得到的拟合方程可以得出,集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集流量与降雨量有着显着的线性关系(R2=0.9955)。集流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是增大的趋势逐渐减小,集流率与降雨量存在对数关系(R2=0.6939)。小雨量级降雨的集雨率偏小且不稳定,随着雨量级的增加,集雨率成对数关系增加且较稳定。(4)入渗过程是从渗灌器底部出水口处开始,湿润锋主要推进方向呈沿水平线向下45°向外扩散湿润锋向下运移速率快于水平运移速率和向上运移速率。在理想状况下湿润体形态近似坛状。湿润体的体积随着降雨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湿润体体积与降雨时间存在幂函数关系。在铺设渗灌系统情况下,四年生红梅杏的有效降雨量为16.22mm。

郭龙[4](2017)在《甘肃西峰区雨水资源化及利用潜力评价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雨水资源作为一类可再生的水资源,以其水质较好、处理成本低廉以及处理方法简单等优点而被广泛利用。对西峰区降水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西峰区多年平均雨水资源可实现潜力和现实潜力分别为41 582.47×104m3,38 341.72×104m3,雨水资源化潜力可观,进行雨水综合利用能体现出雨水资源的利用价值,西峰区雨水资源化潜力评价为其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管理和保护提供了依据。

孙静愚[5](2014)在《基于RS和GIS的崂山区雨水资源化潜力计算及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一起成为了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三大水问题,很大程度地制约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洪涝灾害等一系列问题,而雨水作为一种最根本、最直接、最经济的水资源,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既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因此雨水利用成为摆脱水资源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滨海地区是陆地和海洋交互作用的过渡地区,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雨水资源化利用模式。本文在中德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2007DFB70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37139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B11B01)、山东省水利厅资助项目(鲁水财字【2012】49号-2)和青岛市水利科技项目(青201002)的资助下,以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为研究对象,采用RS和GIS技术,分析计算雨水资源化的潜力,着重研究雨水资源的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分析研究国内外雨水资源化现状和潜力计算方法,探讨我国在雨水利用方面取得的成就,借鉴其雨水资源化潜力的计算方法和利用研究。(2)通过对崂山区基本概况的阐述和分析,揭示崂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并且通过分析崂山区水资源利用历史和水资源利用问题提出雨水利用的必要性。(3)利用GIS软件对崂山区的遥感影像和专题图件进行校正、裁剪、提取、分类等步骤得到坡度图、坡向图、土地利用类型图等相关图件。根据高程划分山丘区和平原区,结合相关降水量的资料,分别计算出山丘区和平原区的雨水资源化潜力:山丘区的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雨水资源化潜力计算结果分别为5.151×107m3、4.048×107m3和3.355×107m3,平原区的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雨水资源化潜力计算结果分别为为5.971×107m3、5.02×107m3和3.915×107m3。所以,崂山区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雨水资源化潜力计算结果分别为:11.122×107m3、9.068×107m3和7.27×107m3。这为崂山区兴建雨水利用工程提供科学依据。(4)在雨水利用方面,崂山区分为山丘区、平原农业区和建成区三种类型进行研究分析。利用RS和GIS技术对不同类型下垫面的雨水利用进行分析,提出山丘区、平原农业区和建成区三种不同类型区的雨水利用方式。山丘区的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拦坝建水库、雨水就地拦蓄入渗、雨水叠加利用以及雨水资源异地利用四种方式;平原农业区的雨水利用方式主要包括集流面雨水利用方式和雨水径流蓄存方式两种方式;建成区的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两种:集雨樽和蓄水池。这为滨海地区不同类型区雨水利用规划方案的制定设计提供方法和依据。

张威[6](2014)在《我国南方山区小流域水资源平衡与综合利用及工程设计》文中指出我国南方山区小流域多为水系发源地,流量小、水资源储备少,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加之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当地经济普遍落后。近年来,山区生态旅游兴旺发展,旅游服务业在带动山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水环境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矛盾。山区创新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山区小流域的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选取我国南方典型山区小流域——安吉县山川乡大里村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大里村小流域具有以下特点:1、位于二类水环境功能区,国家规定不得新建排污口,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矛盾;2、产业结构类型简单,以农业、旅游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主;3、为独立和封闭的汇水单元,只有唯一一个稳定的供水水源,便于水平衡分析;4、农田土地已流转,便于统一管理。本文在调查研究该流域水资源数量及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状况。针对该流域水资源需大于供的特点,提出将农产品加工业、餐饮业及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用于农业灌溉的技术思路;对流域内各水污染源处理工程、污水收集管线及调蓄池塘进行了工程设计,并被当地政府采纳。大里村小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方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推广性,为我国南方山区小流域探索出了一条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王月玲,王思成,蔡进军,李生宝[7](2012)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小流域雨水资源潜力的定量分析》文中认为根据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和相关雨水集蓄资料,计算了彭阳中庄小流域雨水资源潜力,并对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其供需关系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1)示范区小流域雨水资源最大理论值为7304550 m3,就地利用、异地利用和叠加利用3种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37.49%、2.10%和60.41%;(2)示范区雨水资源可实现潜力量为7124503 m3,占全流域雨水资源理论潜力的97.5%;(3)目前示范区小流域的需水总量为5339096.60 m3,仅占可实现潜力量的74.94%,从试区雨水资源的可实现潜力来看,还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4)雨水资源利用评价结果表明示范区小流域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还很不充分,应适当地加大雨水就地利用的规模。

单庆安[8](2012)在《基于GIS的丘陵山区小流域雨水利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水资源匮乏问题也日益显现。而雨水是一种最根本、最直接、最经济的水资源,因此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对于丘陵山区小流域来说,雨水资源是区域水资源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因此开发利用区域雨水资源成为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本文介绍了雨水利用的概念与内涵和GIS的相关概念,将GIS引入雨水利用研究领域,试图建立区域雨水利用模型。在分析区域雨水资源化潜力、区域供需水平衡和影响雨水利用方式的各种因子的基础上,利用GIS在空间数据的图形表达和属性数据空间分析方面的强大功能,对各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生成各种专题图,确定各区域的雨水利用方式、雨水利用规模和位置,最终建立雨水利用模型。论文以江苏省仪征市枣林湾生态园为研究对象,分析计算了区域不同水平年的雨水资源化潜力和供需状况。利用arcGIS水文分析模块提取区域原有的水文系统,并精确对地形因子、土壤植被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雨水利用方式、规模和位置,进而建立研究区域雨水利用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证明模型的合理性。

蒙海花[9](2011)在《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岩溶水文水资源响应》文中研究说明岩溶地区,由于地表崎岖、地下洞隙纵横交错、土层薄、肥力低、植被生长困难、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了流域持水、保水和供水能力,形成了该地区水文水资源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其对变化环境的响应十分显着,成为全球变化研究最为关注的地区之一。近50年来,贵州极端天气现象不断发生,同时我国自“九五”以来就开始了西南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和综合治理的示范研究,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已得到一定的恢复和改善,这些地区的气候和下垫面条件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其水文过程和水资源量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因此,研究西南岩溶地区水资源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很有必要,研究成果可对西南岩溶山区生态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对进一步研究岩溶流域洪旱灾害规律、指导防灾减灾、科学研究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障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论文选取贵州省岩溶典型流域后寨河流域作为研究单元,后寨河流域面积80.6km2,为一典型的湿润岩溶流域,是国家“六五”岩溶研究典型区,也是国家“九五”攻关项目“贵州省岩溶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发展研究”的示范区域。区域人类活动强烈,生态建设效果明显。论文在分析岩溶地区水文特征和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落水洞的岩溶半分布式水文模型。通过该模型的输入因子降雨和蒸发来考虑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进行了气候变化的径流量敏感性分析;在对长序列气候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2030年气候变化特征,采用本文建立的水文模型分析了未来2030年流域的径流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洪峰和洪水概率的影响。在分析后寨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3种土地利变化情景,极端情景假设、优化空间情景假设和2030年情景假设,运用所建立的水文模型定量评估了后寨河流域3种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水文响应。应用本文构建的水文模型模拟变化环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后寨河流域2030年的径流量。构建了岩溶流域变化环境下水资源综合评价框架,包括分析2030年后寨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求情景;分别采用三种方法分析了变化环境下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然后分析了流域水资源可开发利用潜力;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支持向量机法分析了后寨河流域变化环境下2030年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为该流域的水资源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普定气象站的气象和水文实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70年代以来气温有升高趋势但不显着,其中夏、秋、冬季变暖,春季气温下降;年降雨整体呈下降趋势,但趋势性不显着,春、秋季降雨量减少,夏、冬季降雨量增加。基于TM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变化模型和ArcGIS软件分析,后寨流域内1993-200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是: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均以旱作地+裸岩、旱作地和水田为主,两个时期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之和均占全流域的80%以上,1993-2005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为旱作地+裸岩转换为旱作地、林地和水田。根据后寨河流域地质和气候特征,结合流域特殊的水资源形成过程建立了基于落水洞的岩溶半分布式水文模型,从日时间尺度上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后寨河流域降雨—径流过程与实际观测情况基本吻合,率定期的效率系数为0.82,检验期的效率系数为0.75,总流量相对误差分别为-11%和-8%,说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及预报流域的降雨径流过程,为进一步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和气候情景下的水文效应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利用本文构建的水文模型计算不同气候情景组合假设下的径流量,分析气候变化的径流量敏感性。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低于我国已研究的其他地区,温度不变,径流量随降雨增加而增加,随降雨减小而减小;降雨不变,径流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径流量对降雨变化比较敏感,对气温变化的敏感度则很小;在同样的情景假设下年总径流量响应程度表现为母猪洞子流域>老黑潭子流域>全流域,因此岩溶发育程度越高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程度越大;变化相同的幅度,径流量变化率对降雨减少比对其增加敏感。根据对研究区气温和降雨的分析特征,运用典型缩放法预测得到2030年的气温和降雨值,利用所建立的水文模型计算表明2030年总径流量在不同降雨条件下都将减少,径流年内分配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其中春、秋季的径流量减少;而夏、冬季的径流量增加,这与贵州近年来常出现的春旱夏涝一致。对于相同的洪水流量降雨增加20%时的洪水概率远大于降雨减少20%时的洪水概率,而且对于相同的洪水流量降雨增加20%的洪水概率与降雨减少20%时的洪水概率之差在20年一遇的干旱情景大于20年一遇的洪涝情景。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设定出不同的土地利用/覆被情景假设,并利用本文构建的水文模型,定量分析不同下垫面状况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极端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径流量的高低次序依次为极端裸岩>极端林地>极端水田,其中极端林地和极端水田均使径流减少,而极端裸岩的情景使径流增加,并且径流量的增加和减少主要集中在丰水期,这说明植被变化主要影响洪水期径流;在优化空间配置情景下各子流域和全流域径流量都减少,主要是林地面积增加;基于研究区1993-2005年的土地利用发展趋势,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CLUE-S建立了2030年的土地利用情景,采用本文构建的水文模型进行流量模拟。结果表明:在未来土地利用情景下子流域和全流域径流量都减少,并且径流量的减少主要集中在洪峰阶段。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情景假设下子流域或全流域径流量变化率与各流域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比例呈正相关。应用本文构建的水文模型,计算得出在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共同作用下流域2030年总径流量减少,春、秋季减少,夏、冬季增加,全流域径流量在变化环境下比1994年(基准年)在高水位时变化比较明显,对枯水季的影响较少,相对不明显。供需初步分析反映出后寨流域2030年水资源供需矛盾很突出,而且缺水量比现状条件下多。通过三种方法分析变化环境下岩溶地区水资源脆弱性,“两指标法”表明后寨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较大;“水资源敏感性和适应能力评价法”表明变化环境下后寨河流域由于水资源敏感性较高、适应能力较低,使得水资源系统较脆弱;“警示灯法”表明后寨流域水库蓄水量小于年径流量,需水量低于天然径流量,水资源系统为中脆弱度中利用度。综上所述,后寨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实际天然水资源量大于总需水量,属于工程型缺水地区,变化环境下其水资源系统基本为中脆弱性至较脆弱。对比分析了变化环境和现状条件下天然径流量、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开发利用潜力。采用分项还原法还原地表水天然径流量,采用径流模数法计算地下水天然径流量,结果表明地表水、地下水天然径流量在变化环境下小于现状条件。采用扣损法和枯水径流模数法分别计算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总可利用量,结果表明:现状条件和变化环境下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基本一样;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在现状条件和变化环境下相差较多。以上说明变化环境对水资源可利用有负面影响,会促使水资源呈现更加紧张的状态。根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量度需求,和前人对岩溶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分成3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综合分析了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和指标等级分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支持向量机法评价了研究区变化环境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都表明后寨河流域变化环境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为“一般”,这是由该研究区自身的水资源条件所决定的。

谢小立,尹春梅,陈安磊[10](2010)在《江南丘陵复合生态系统水量平衡与水资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为依托,在小流域(429km2)、地貌单元(自然集雨区10.67km2)、农田(模块>1 000m2)3个层次上展开了水量平衡与水资源管理研究。通过12年(1998~2009年)的定位观测和试验研究,描述出江南丘陵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水平衡过程和年变化规律,以及区域农业水资源基本特征。研究提出适应性管理是江南丘陵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水资源管理的必然选择。江南丘陵区在我国水文区划上属多(丰)水带。富足的地表水量和强烈的脆弱性是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在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中,水资源总量除维持农田生产外,还可支持20%丘岗坡地的开发。生态系统水量交换周期的不确定性,缓解涝渍湿害、季节性干旱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影响,以及有效控制生产耕作带来的水污染,成为区域水资源管理的核心。

二、宁南山区小流域雨水资源潜力与供需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南山区小流域雨水资源潜力与供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宁南山区小流域土壤化学性质空间变异特征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切入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实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实验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3.1 研究方法
    3.2 土壤养分含量描述性统计特征
    3.3 土壤养分含量半方差分析
    3.4 土壤养分含量空间自相关和交互相关分析
    3.5 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壤酶活性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土壤酶活性描述性统计特征
    4.3 土壤酶活性半方差分析
    4.4 土壤酶活性空间自相关分析
    4.5 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5.1 研究方法
    5.2 土壤重金属含量描述性统计特征
    5.3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5.4 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5.5 土壤重金属源解析
    5.6 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源环境变量的土壤属性空间预测模型构建
    6.1 研究方法
    6.2 普通克里格
    6.3 多元线性回归克里格
    6.4 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
    6.5 BP神经网络
    6.6 随机森林
    6.7 不同预测模型的空间分布
    6.8 模型评价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云模型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7.1 研究方法
    7.2 基于云模型的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方法
    7.3 构建土壤养分环境指标体系
    7.4 确定土壤养分环境评价因子权重
    7.5 构建土壤养分环境评价云模型
    7.6 基于云模型的土壤养分环境综合评价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进展
    8.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概况
2 格局导向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方法
    2.1 基于自然格局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
    2.2 基于城市格局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
3 目标导向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方法
    3.1 基于径流控制目标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
    3.2 基于成本效益目标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
    3.3 多目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
4 问题与展望
    4.1 雨水系统空间规划与尺度协调问题
    4.2 低影响开发设施适用场地指标比选体系不完善
    4.3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利益相关者偏好分析不足
    4.4 缺少低影响开发设施成本效益评估体系

(3)宁南山区经济林降雨集流入渗系统的水分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小降雨事件对植物的影响研究
        1.2.2 雨水资源化研究
        1.2.3 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研究
        1.2.4 有效降雨研究
        1.2.5 土壤入渗和节灌技术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
        1.4.1 试验区小降雨特征分析
        1.4.2 试验区降雨集流装置集流机理的研究
        1.4.3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红梅杏有效降雨与无效降雨界线的确定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案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方案
        2.2.1 试验区天然降雨特性分析与人工降雨设计
        2.2.2 渗灌器集流机理的研究
        2.2.3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红梅杏有效降雨于无效降雨界线的确定
第三章 小降雨特征分析
    3.1 降雨量的年内、年际变化规律
    3.2 各阶段的年降雨量趋势分析
    3.3 各段降雨量之和占年降雨量的比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雨水收集系统的降雨集流规律
    4.1 雨量分配及观测
        4.1.1 降雨设计
        4.1.2 雨量测量
    4.2 研究地天然降雨特征
    4.3 天然降雨与人工模拟降雨结果分析
        4.3.1 两种降雨方式集流量
        4.3.2 两种降雨方式相似性分析
    4.4 渗灌系统集流量
        4.4.1 对比样地渗灌系统集流量
        4.4.2 红梅杏样地渗灌系统集流量
    4.5 林冠截留率与降雨再分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梅杏根区土壤入渗特性及有效降雨量
    5.1 观测内容与方法
        5.1.1 试验设置
        5.1.2 观测内容
    5.2 水分入渗规律
        5.2.1 累积入渗量
        5.2.2 入渗率
    5.3 湿润锋运移特征
        5.3.1 垂直方向运移规律
        5.3.2 水平方向运移规律
    5.4 湿润体范围与有效降雨量确定
        5.4.1 湿润体范围动态变化
        5.4.2 有效降雨量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甘肃西峰区雨水资源化及利用潜力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
2 西峰区雨水资源化潜力
3 西峰区雨水资源利用评价
4 结语

(5)基于RS和GIS的崂山区雨水资源化潜力计算及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雨水资源化的概念
    1.3 国内外雨水资源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雨水资源化的研究
        1.3.2 国内雨水资源化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基本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1.1 地理位置
        2.1.1.2 地形地貌
        2.1.1.3 水文气象
        2.1.1.4 河流水系
        2.1.1.5 水资源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2.2.1 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2.2.2 水灾害威胁依然严峻
        2.2.3 水生态保护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数据处理
    3.1 数据源
    3.2 数据处理
        3.2.1 影像预处理
        3.2.2 地貌形态特征的提取
        3.2.3 流域形态特征的提取
        3.2.4 研究区域分类
        3.2.5 面向对象的影像分类
        3.2.6 分类精度评价及处理
4 研究区雨水资源化潜力计算
    4.1 降水量分析
    4.2 山丘区雨水资源化理论潜力计算
        4.2.1 山丘区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4.2.2 降雨径流系数的确定
        4.2.3 山丘区降水量分析
        4.2.4 山丘区雨水资源化理论潜力计算
    4.3 平原区雨水资源化理论潜力计算
        4.3.1 平原区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4.3.2 降雨径流系数的确定
        4.3.3 平原区降水量分析
        4.3.4 平原区雨水资源化理论潜力计算
    4.4 研究区雨水资源化潜力计算
5 研究区雨水资源的利用研究
    5.1 山丘区雨水资源的利用研究
        5.1.1 山丘区雨水资源利用分析
        5.1.2 拦坝建水库的研究分析
        5.1.2.1 山丘区流域信息提取
        5.1.2.2 样区水库模拟研究
    5.2 平原区雨水资源的利用研究
        5.2.1 平原农业区雨水资源的利用分析
        5.2.1.1 集流面雨水利用方式
        5.2.1.2 雨水径流蓄存方式
        5.2.1.3 雨水资源的其他利用方式
        5.2.2 建成区雨水资源的利用分析
        5.2.2.1 建设用地雨水利用分析
        5.2.2.2 建成区的雨水利用方式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
致谢

(6)我国南方山区小流域水资源平衡与综合利用及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
        1.1.1 南方地区水资源现状
        1.1.2 南方地区水环境现状
    1.2 我国南方山区小流域特点
        1.2.1 山区小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特点
        1.2.2 山区小流域经济环境特点
        1.2.3 山区小流域旅游经济发展带来水环境压力
    1.3 水资源综合利用概念的引入
    1.4 水资源平衡与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1.4.1 水资源平衡研究现状
        1.4.2 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1.5 问题的提出
    1.6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2 安吉县山川乡大里村小流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类型
        2.1.4 气候特征
        2.1.5 水文水系
        2.1.6 森林植被
    2.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2.1 山川乡
        2.2.2 大里村
    2.3 相关发展规划
        2.3.1 安吉县山川乡乡域总体规划(2010-2020年)
        2.3.2 安吉县山川乡旅游总体规划(2010-2020年)
        2.3.3 大里村村庄规划(2012-2020年)
        2.3.4 大里中心村土地利用规划
    2.4 相关环境功能区要求
        2.4.1 生态环境功能区
        2.4.2 水环境功能区
3 大里村小流域水资源平衡分析
    3.1 大里村小流域可供水量分析
        3.1.1 地表水可供水量
        3.1.2 地下水可供水量
    3.2 大里村小流域需水量分析
        3.2.1 农村生活需水量
        3.2.2 旅游服务业需水量
        3.2.3 农业需水量
        3.2.4 工业需水量
    3.3 大里村小流域水资源平衡
    3.4 大里村小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方式
    3.5 小结
4 大里村香草园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分析
    4.1 香草园需水量分析
        4.1.1 香草园基本情况
        4.1.2 香草园需水量
    4.2 污水来源及水量分析
        4.2.1 仙龙峡风情度假酒店
        4.2.2 安吉揽月楼度假山庄
        4.2.3 安吉老奶奶食品有限公司
        4.2.4 大里中心村村民生活污水
    4.3 植物需水规律
    4.4 灌溉制度
    4.5 供需平衡分析
    4.6 综合利用水质要求
    4.7 小结
5 大里村香草园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设计
    5.1 设计依据
    5.2 设计原则
    5.3 污水处理设计
        5.3.1 仙龙峡风情度假酒店
        5.3.2 安吉揽月楼度假山庄
        5.3.3 安吉老奶奶食品有限公司
    5.4 污水收集与输送设计
        5.4.1 污水收集管线平面布置
        5.4.2 流量设计
        5.4.3 管线工程设计
        5.4.4 调蓄池塘设计
    5.5 微灌工程设计
        5.5.1 概述
        5.5.2 水源工程
        5.5.3 首部枢纽
        5.5.4 供水管网
        5.5.5 田间微灌工程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小流域雨水资源潜力的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小流域雨水资源化的内涵及其潜力
    2.1 小流域雨水资源化的内涵
    2.2 小流域雨水资源化潜力
        (1) 理论潜力。
        (2) 可实现潜力。
        (2) 现实潜力。
3 雨水资源利用的方式
4 研究区雨水资源潜力计算
    4.1 雨水资源理论潜力计算
    4.2 雨水资源可实现潜力计算
    4.3 示范区水资源供需分析
5 示范区小流域雨水资源利用评价

(8)基于GIS的丘陵山区小流域雨水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雨水利用的概念和内涵
        1.2.1 雨水利用的相关概念
        1.2.2 雨水利用的内涵
        1.2.3 雨水集蓄利用的内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雨水利用研究进展
        1.3.2 GIS在水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3 雨水利用发展趋势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3 论文创新点
2 GIS空间数据技术及丘陵山区产汇流分析
    2.1 GIS的概念
        2.1.1 GIS的定义
        2.1.2 GIS的组成
        2.1.3 GIS的功能
        2.1.4 GIS的应用
    2.2 GIS空间分析功能简介
    2.3 区域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方法
    2.4 基于FME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
    2.5 基于ARCGIS的水文分析简介
3 基于GIS的丘陵山区小流域雨水利用研究
    3.1 丘陵山区小流域雨水资源潜力分析
        3.1.1 小流域雨水资源化的概念
        3.1.2 小流域雨水资源化潜力及计算方法
        3.1.3 小流域雨水资源化潜力计算方法的GIS实现
    3.2 丘陵山区小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3. 丘陵山区小流域雨水利用方式
    3.4 基于GIS的丘陵山区小流域雨水利用模型的建立
4 实例分析—扬州枣林湾生态园雨水利用
    4.1 枣林湾生态园概况
        4.1.1 地形地貌
        4.1.2 地质
        4.1.3 气候
        4.1.4 植被
        4.1.5 土壤
        4.1.6 土地利用现状
        4.1.7 自然灾害
        4.1.8 光热资源
        4.1.9 水资源现状
    4.2 枣林湾生态园区雨水利用现状及降雨资源潜力分析
        4.2.1 区域雨水利用现状
        4.2.2 区域降雨资源潜力分析
    4.3 枣林湾生态园区水资源供需分析
    4.4 基于GIS的枣林湾生态园区雨水利用模型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岩溶水文水资源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
        1.2.2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基础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流域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流域水系结构
    2.2 研究区基础数据
        2.2.1 径流和气象数据的收集
        2.2.2 数字化地形图
        2.2.3 土地利用类型
        2.2.4 数字水系
        2.2.5 落水洞数据
第三章 气候特征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 流域气温和降雨变化特征分析
        3.1.1 分析方法
        3.1.2 气温变化特征
        3.1.3 降雨变化特征
    3.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2.1 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3.2.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过程
        3.2.3 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分异特点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落水洞的岩溶半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
    4.1 后寨河岩溶流域"三水"转化关系和水资源形成过程
    4.2 水文模型的结构
        4.2.1 蒸发和降雨模拟模块
        4.2.2 产流过程模拟模块
        4.2.3 汇流过程模拟模块
    4.3 模型率定与验证结果
    4.4 岩溶水文特征研究
    4.5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对岩溶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5.1 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5.1.1 敏感性分析情景模拟
        5.1.2 年径流量的气候变化敏感性分析
        5.1.3 水文过程的气候变化敏感性分析
    5.2 未来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可能影响
        5.2.1 未来气候情景分析
        5.2.2 未来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
    5.3 气候变化情景下洪峰流量的响应
        5.3.1 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5.3.2 气候变化对洪峰流量的敏感性
    5.4 小结
第六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6.1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评价方法
    6.2 极端土地利用情景假设下水文水资源响应
        6.2.1 极端情景假设下土地利用类型
        6.2.2 年总径流量的变化
        6.2.3 径流过程的变化
    6.3 流域优化空间配置情景下水文水资源响应
        6.3.1 流域优化空间配置下土地利用类型
        6.3.2 年总径流量的变化
        6.3.3 径流过程的变化
    6.4 未来土地利用情景下的水文效应
        6.4.1 未来土地利用类型
        6.4.2 未来土地利用情景下年总径流量变化
        6.4.3 径流过程的变化
    6.5 小结
第七章 变化环境下岩溶水资源及其脆弱性分析
    7.1 变化环境对流域径流量的影响
    7.2 变化环境下岩溶水资源供需变化
        7.2.1 供需水量现状分析
        7.2.2 变化环境下2030年水资源供需分析
    7.3 变化环境下水资源脆弱性
        7.3.1 两指标法
        7.3.2 水资源敏感性和适应能力评价法
        7.3.3 警示灯法
    7.4 小结
第八章 变化环境下岩溶水资源可开发利用及其对策研究
    8.1 水资源可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8.1.1 评价方法
        8.1.2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8.1.3 水资源可开发利用潜力
    8.2 变化环境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8.2.1 模糊综合评价法
        8.2.2 支持向量机法
    8.3 变化环境下岩溶水适应性对策研究
        8.3.1 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8.3.2 节约用水
        8.3.3 恢复岩溶生态植被,加大能源结构调整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9.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宁南山区小流域雨水资源潜力与供需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南山区小流域土壤化学性质空间变异特征及综合评价[D]. 夏子书. 宁夏大学, 2021
  • [2]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研究综述[J]. 杨凤茹,陈亮,张雅卓,郭祺忠,练继建,李萌萌. 水力发电学报, 2021(06)
  • [3]宁南山区经济林降雨集流入渗系统的水分动态研究[D]. 丁广. 宁夏大学, 2020(03)
  • [4]甘肃西峰区雨水资源化及利用潜力评价分析[J]. 郭龙. 地下水, 2017(04)
  • [5]基于RS和GIS的崂山区雨水资源化潜力计算及利用研究[D]. 孙静愚.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6]我国南方山区小流域水资源平衡与综合利用及工程设计[D]. 张威. 浙江大学, 2014(08)
  • [7]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小流域雨水资源潜力的定量分析[J]. 王月玲,王思成,蔡进军,李生宝. 江西农业学报, 2012(05)
  • [8]基于GIS的丘陵山区小流域雨水利用研究[D]. 单庆安. 扬州大学, 2012(07)
  • [9]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岩溶水文水资源响应[D]. 蒙海花. 南京大学, 2011(12)
  • [10]江南丘陵复合生态系统水量平衡与水资源管理研究[A]. 谢小立,尹春梅,陈安磊. 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 2010

标签:;  ;  ;  ;  ;  

南宁山区小流域雨水资源潜力及供需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