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梅兰芳来汉演出

1934年梅兰芳来汉演出

一、1934年梅兰芳来汉演出盛况(论文文献综述)

刘祯[1](2021)在《从“遗形物”到“优美之艺术”—胡适与梅兰芳的三国出访演出考论》文中指出笔者新近在梅兰芳纪念馆发现胡适与梅兰芳互致对方的两封书信手稿原件,其内容涉及梅、胡二人商询访苏之筹备事宜。两封书信尚属首次发现,史料文献价值很高,可视为胡适与梅兰芳交往的一手材料,足证梅兰芳与胡适交往关系的递进及胡适在梅兰芳访苏的整个筹备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亦可看出新旧文化人、戏剧人思想观念在时代和历史变局中的冲突与互融。以胡适为代表的新青年在新旧戏剧论争中对旧剧施以"谩骂",在梅兰芳访日过程中,引起日本学者的关注。随着梅兰芳访日的成功,访美筹备亦提上议程,胡适与梅兰芳建立起友谊,推助中国戏曲在美进行跨文化传播。1935年梅兰芳访苏,作为梅兰芳信任的友人,胡适参与到行程的筹备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徐堃[2](2021)在《民国初年京剧市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12年封建王朝结束,士绅为躲避战争,携带其财富脱离乡土,向城市集中;士绅与商人的界限模糊,形成新的绅商阶层;农业和手工业趋于衰落,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瓦解;国家官僚资本主义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垄断地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同时,城市的近代化、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逐渐形成,为娱乐业的繁荣提供了温床。京剧艺术不再受皇家偏好的影响,更加纯粹的走向市场,依靠市场运作持续生存。京剧突破消费者阶层限制,成为最为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之一。通过对民国初年北京和上海两大商业圈京剧市场的研究,剖析京剧市场逐渐发展至高潮期时段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赞助人背景,分析市场主体构成及特征、市场化运营的特征和结果以及政府的监管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京剧市场繁荣的历史必然性、偶然性以及不可复制性,寻找繁荣背后暗藏着的式微的线索、原因及规律。除绪论外,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从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京剧伶人在北京和上海两个不同的“区域空间”中流动,形塑了京剧艺术表演程式的融合与创新,也成为京剧艺术与其赞助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网络的基础。第二章从戏班、戏园、消费者三个方面论述了京剧市场主体的构成及特征。第三章从梨园自治组织、梨园经纪组织和媒体平台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市场中起到联结各市场主体作用的社会中介组织。第四章从堂会演出与戏园商业演出的关系、戏价与包银的关系、戏园和戏班的合作关系、伶人薪酬和支出水平四个方面论述了京剧市场运行的特征。第五章论述了京剧市场化运作的影响。第六章论述了官方机构对京剧市场的监管。总之,民国初年(1912-1927年)的京剧市场,在经历了政治格局的变动之后,延续清代以来的发展趋势,并走向繁荣。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暗藏了式微的线索,对于今天戏曲市场甚至是整个音乐表演艺术市场的发展都有其借鉴意义。

李小红[3](2020)在《梅兰芳1934年开封义演及影响》文中提出20世纪30年代初,河南连年暴雨,水灾肆虐,当时的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灾措施,诸如修筑工事、积极募捐,成立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振灾①游艺会"等,而邀请梅兰芳来汴演出,便是"河南振灾游艺会"的重要举措。

曾桂林[4](2020)在《梅兰芳与民国时期的慈善义演》文中研究说明慈善义演是近代都市兴起的一种娱乐文化现象。民国年间,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在其一生光彩照人的舞台艺术生涯中,曾积极参与各类慈善义演活动。究其动因,既有时代与社会的外部因素,也有其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因素。纵观梅兰芳的演艺人生,他在民国时期的慈善义演大致经历了初始期(1912—1919年)、高峰期(1920—1939年)、复归期(1945—1949年)三个阶段。从筹募善款的目的与用途,其慈善义演活动大致可分为爱国救亡、赈灾济贫、助医兴学等三类。梅兰芳的慈善义演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为中国近代慈善义演兴起、发展与衰微全过程的一个缩影,也是透视近代慈善义演发展演变的一个典型样本。

高华华[5](2020)在《汉口租界音乐生活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汉口租界内的音乐活动为研究对象,讨论汉口自设立租界以来,汉口租界内具体的音乐活动现象,租界的设立与汉口音乐活动之间的关系。试图解答:租界的什么性质、管理机制、制度促使了这些音乐活动得以在租界内出现并繁荣。绪论部分由选题缘由及目的、研究现状与问题的发现、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组成。分析本文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前言部分是对汉口租界大的背景介绍,租界的地理位置、存在时间、机制等简单介绍。正文四章,分别从租界内的传统音乐活动、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音乐活动、租界内的抗战音乐活动、上海租界影响下的汉口租界音乐活动这四个方面展开。从而分析租界与这些音乐活动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汉口租界的出现不仅使得这一地区的音乐生活丰富多彩,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同时共存,中西音乐在租界内交流融合,而且租界的出现,也促进了汉口城市化的进程。

周春芸[6](2019)在《公事、私谊与营业:近代平剧四大名旦在汉口演出研究》文中提出汉口是近代中国有名的"戏码头","戏到汉口红"的吸引力使得平剧四大名旦皆以到汉口"走码头"为公事。名旦们决定到汉履行公事,演员、剧场及在地闻人多方之间的私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如此,汉口各戏院皆以能邀到名旦来演为营业上的盛事。细考四大名旦在汉演出的史实,他们的到来使得汉口戏剧演出市场兴盛一时,演员赚得盆丰钵满,而剧场在营业上往往是"一地鸡毛"。平剧四大名旦在汉的演出,揭示了演员公事、各方私谊与剧场营业之间的复杂关系,一定程度上是汉口城市文化变迁在戏剧演出市场上的体现。

杨早[7](2019)在《“梅兰芳出洋”背后的话题争议与启蒙冲突——以1919年梅兰芳首次访日为节点》文中认为1919年4月至5月,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携剧团赴日访问演出。此次出访,对于梅兰芳自身成长,乃至近代京剧发展均有重大意义,由此引发的话题争议,更是体现了近代以来戏曲改良与启蒙路向的分歧与冲突。一、"为外行所乐道":梅兰芳访日前后媒体形象的变化

任思[8](2019)在《梅兰芳1920-1936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的衍变研究 ——从历史唱片出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新音乐文化与传统音乐文化正越来越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共同内容。京剧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到20世纪,伴随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形成了流派纷呈、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梅兰芳是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京剧艺术家,在1920——1936年间灌录了大量唱片,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音响史料。本文以具有较大音乐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梅兰芳历史唱片为前提,从音响入手,借鉴戏曲音乐理论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以音乐历史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音响的聆听和感悟,借助计算机音频测试软件,结合乐谱,对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了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特征和规律,以期对梅兰芳唱腔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传承梅派唱腔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并拓展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研究范畴,助力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发展。第一章,笔者通过回溯唱片在中国诞生的历史及梅兰芳之前的唱片灌录概况,对梅兰芳在1920——1936年灌录的唱片进行了历史梳理,从中窥探梅兰芳艺术理念的变化;第二至第四章,笔者通过对梅兰芳在不同年代录制的唱片音响中的音乐信息进行对比,将梅兰芳唱腔中的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分为润腔、拖腔、伴奏音乐三个方面,对其发展变化进行分析,由此得出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过程总体上是遵循京剧程式性规律,逐步进行变化创新的特点。为了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笔者将梅兰芳历史唱片,与梅兰芳的老师们留存的有限唱片、同时期在唱腔风格上有明显不同的程砚秋的唱片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五章,笔者对梅兰芳唱腔中的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过程进行了概括,归纳出梅兰芳唱腔中的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具有“趋渐丰富,繁中有简”的衍变特征;之后从历史、团队、个人三个方面对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因素作了进一步的剖析,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阈总结出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所体现出“中、和、圆、易”的四种美学风格。最后,笔者通过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特征对京剧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通过对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研究可以看出,梅兰芳一直在新旧文化的矛盾冲突中寻求平衡——既要允许近乎一成不变的内容和程式上的变革并存,又要推动程式上的保留暗地更换内容的变革。这也是梅兰芳对于京剧艺术提出的“移步不换形”的发展主张。这个艺术理念不仅可以看做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时至今日,时代的蓬勃发展也必然影响传统音乐受到现代价值观、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使其在缓慢的前进过程中迸发新的生机。

彭玉平[9](2019)在《梅兰芳与况周颐的听歌之词:民国沪上的艺文风雅》文中认为况周颐早年寓居京城,与梅兰芳父亲过往甚密。1913年后,梅兰芳数度来沪演出,尤其是1920年,以梅兰芳为中心的香南雅集,不仅绘图以记其事,各家题图之作亦一时称盛。况周颐则从1916年开始作听歌之词,后合并此后数年之作而成《秀道人修梅清课》,其中《戚氏》《满路花》之外,以《清平乐》和《西江月》《浣溪沙》三组组词最具规模。况周颐的听歌之作不仅写梅兰芳的音容之美、演剧之高,也从中寄寓自己深隐的遗民情怀。以况周颐听歌之作为考察对象,不仅可以勘察其后期词在题材风格上面的新变,也从一个侧面可勘察民国沪上词人的艺文风雅及其遗老群体的共同心志,其价值值得充分肯定。

李莉薇[10](2018)在《20世纪京剧在日本的传播》文中指出京剧正式走向世界的开端当以梅兰芳的访日公演为标志。中国戏曲的对日传播,在经过江户明治时期较为漫长的酝酿期后,在大正时代迎来了中日戏剧文化交流的高潮。1919年、1924年梅兰芳以其精湛的技艺征服了日本各界观众,把京剧传播到了日本,并掀起了一阵"梅兰芳热",其影响可谓深入民心。日本戏剧家更是改编了中国戏剧,从中国戏剧中获得灵感,创作了新作品。紧随其后的绿牡丹、十三旦、小杨月楼等人的访日公演则进一步推动了京剧在日本的传播。二战后,1956年梅兰芳率团代表新中国访日演出,重启了京剧海外传播之路。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后,经过两国艺术家的努力,今天中日戏剧交流已成为一种常态。

二、1934年梅兰芳来汉演出盛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34年梅兰芳来汉演出盛况(论文提纲范文)

(1)从“遗形物”到“优美之艺术”—胡适与梅兰芳的三国出访演出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旧戏剧论争的时代喧嚣:梅兰芳的访日演出
二、完美的“遗形物”:胡适推动梅兰芳访美
三、发扬国光,争胜国际:胡适与梅兰芳访苏
四、结语

(2)民国初年京剧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一)近代史及社会史研究中的成果
        1、近代史研究中的相关成果
        2、艺术、经济与社会
        (二)戏曲史研究中的相关成果
        (三)京剧市场研究的相关成果及评析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民国初年京剧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环境
    第一节 民国初年京剧发展的经济环境
        一、人口构成
        二、交通方式
        三、经济发展状况
        四、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一、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新文化格局形成
        二、京剧改良运动的肇始与式微
    第三节 城市有闲阶级对京剧的赞助
        一、 “自娱+娱人”模式
        二、 “趣味+金钱”模式
第二章 京剧市场的主体
    第一节 戏班组织管理制度的变化
        一、戏班组织体系的松散化
        二、戏班制度的保留与创新
    第二节 戏园经营的革新与困境
        一、新式舞台发展的特征
        二、新式舞台的经营困境
        三、戏园经营业中资本力量的对抗
    第三节 观众社会阶层构成的演变
        一、下层社会观众逐渐被边缘化
        二、精英阶层观众成为主流
        三、女性观众进入剧场
        四、京剧的海外市场和观众
第三章 京剧市场的中介组织
    第一节 梨园自治组织的影响与作用
        一、独立信仰系统是梨园集体主义的基石
        二、梨园行会组织是伶人生存的基本保障
    第二节 梨园经纪组织雏形出现
    第三节 媒体平台宣传造势
第四章 京剧市场的运行
    第一节 堂会与商业演出并行互补
    第二节 逐渐走高的戏价与包银
    第三节 戏园与戏班合作与分配制度
        一、从轮转制到长期合同
        二、短期合作与雇佣制并存
    第四节 伶人薪酬水平与支出项目
第五章 京剧市场化运作的影响
    第一节 京剧艺术本体的融合与创新
        一、海派新戏应运而生
        二、女伶演出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第二节 京剧市场繁荣的外部影响
        一、带动周边商业圈发展
        二、各地出现京剧“戏码头”
    第三节 伶人社会地位提高及群体内部分化
        一、伶人社会地位上升与自我认同提高
        二、伶人群体内部分化为两极
第六章 官方戏曲管理机构对京剧市场的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北京的管理机构:近代政府雏形
        二、上海的管理机构:租界独立掌控
    第二节 税收制度
        一、北京:繁多的税收名目
        二、上海:沉重的税负支出
结论
附录
    附录一:京师警察厅管理戏园规则
    附录二:京师警察厅管理戏班规则
    附录三:法租界新颁游戏场及影戏场章程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梅兰芳与民国时期的慈善义演(论文提纲范文)

(5)汉口租界音乐生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目的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的发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前言
第一章 租界内的传统音乐活动
    第一节 租界内的传统娱乐场所
    第二节 租界内的传统戏剧活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租界内的西方音乐活动
    第一节 不断涌现的新兴娱乐场所
    第二节 西方音乐活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租界内的抗战音乐活动
    第一节 租界内的歌咏活动
    第二节 租界内的劳军公演活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租界影响下的汉口租界音乐活动
    第一节 对娱乐设施与经营方式的影响
    第二节 对娱乐报刊的影响
    第三节 上海时代曲对汉口流行音乐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公事、私谊与营业:近代平剧四大名旦在汉口演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末民初汉口平剧演出概况
二四大名旦在汉口演出
    (一)四大名旦在汉口演出的轨迹
    (二)公事与私谊的缠绕
    (三)名旦“高价戏”
    (四)义务演出与戏剧文化交流
三剧场“一地鸡毛”

(7)“梅兰芳出洋”背后的话题争议与启蒙冲突——以1919年梅兰芳首次访日为节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外行所乐道”:梅兰芳访日前后媒体形象的变化
二、“中国社会之代表人物”:梅兰芳的身份转换
三、“旦角的代表人”:新文化批判的着力点
四、“罩上玻璃罩”:启蒙路向之冲突
五、“奋进吧!兰芳君”:另一种期许的声音

(8)梅兰芳1920-1936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的衍变研究 ——从历史唱片出发(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界定
    三、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早期京剧唱片灌录概述及梅兰芳唱片历史梳理
    第一节 早期京剧唱片灌录概述
    第二节 梅兰芳唱片(1920——1936)历史梳理
第二章 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之润腔衍变分析
    第一节 音高性润腔的衍变
        一、倚音的衍变
        二、颤音的衍变
        三、波音的衍变
        四、落(lao)音和断音的衍变
    第二节 节奏性润腔和力度性润腔的衍变
        一、节奏性润腔的衍变
        二、力度性润腔的衍变
    第三节 字音润腔的衍变
        一、唱腔字音的衍变
        二、念白字音的衍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之拖腔衍变分析
    第一节 [二黄慢板]拖腔的衍变
        一、第一乐句句末拖腔的衍变
        二、第二乐句句末拖腔的衍变
        三、第三个句末拖腔的衍变
    第二节 [西皮慢板]拖腔的衍变
        一、句中拖腔特征的衍变
        二、句末拖腔的衍变
    第三节 [反二黄慢板]拖腔的衍变
        一、上句句末拖腔的衍变
        二、下句句末拖腔的衍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梅兰芳唱腔中相关伴奏音乐衍变分析
    第一节 曲牌音乐的衍变
    第二节 过门音乐的衍变
        一、起首过门的衍变
        二、句间过门的衍变
        三、收束过门的衍变
    第三节 托腔音乐的衍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衍变的文化思辨
    第一节 “趋渐丰富、繁中有简”——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特征
        一、润腔的衍变特征
        二、拖腔的衍变特征
        三、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特征
    第二节 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衍变因素
        一、社会因素
        二、团队的默契合作
        三、个人因素
    第三节 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的美学风格
        一、“中”
        二、“和”
        三、“圆”
        四、“易”
    第四节 梅兰芳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音乐之衍变对京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启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梅兰芳与况周颐的听歌之词:民国沪上的艺文风雅(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戏剧为媒:况周颐与梅兰芳之交往
二、香南雅集以及绘图、卷首题咏之词
三、况周颐“听歌”诸词———从《满路花》到《定风波》
四、况周颐听歌诸词———《清平乐》21首诠解
五、况周颐听歌诸词———《减字浣溪沙》五首合释
六、况周颐为梅兰芳填写之唱词———《西江月》十一首试解
七、况周颐民国年间“填词之微旨”

(10)20世纪京剧在日本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户明治期:京剧在日本传播的酝酿
二、大正期:京剧在日本传播的高潮
三、战后昭和平成期:京剧在日传播的重启与常态化

四、1934年梅兰芳来汉演出盛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从“遗形物”到“优美之艺术”—胡适与梅兰芳的三国出访演出考论[J]. 刘祯.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21(05)
  • [2]民国初年京剧市场研究[D]. 徐堃.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梅兰芳1934年开封义演及影响[J]. 李小红. 戏曲研究, 2020(04)
  • [4]梅兰芳与民国时期的慈善义演[J]. 曾桂林. 中国文化研究, 2020(03)
  • [5]汉口租界音乐生活探究[D]. 高华华.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 [6]公事、私谊与营业:近代平剧四大名旦在汉口演出研究[J]. 周春芸. 武汉学研究, 2019(01)
  • [7]“梅兰芳出洋”背后的话题争议与启蒙冲突——以1919年梅兰芳首次访日为节点[J]. 杨早. 文艺争鸣, 2019(06)
  • [8]梅兰芳1920-1936唱腔中装饰性唱法及相关伴奏的衍变研究 ——从历史唱片出发[D]. 任思. 中央音乐学院, 2019(01)
  • [9]梅兰芳与况周颐的听歌之词:民国沪上的艺文风雅[J]. 彭玉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10]20世纪京剧在日本的传播[J]. 李莉薇. 艺术探索, 2018(04)

标签:;  ;  ;  ;  ;  

1934年梅兰芳来汉演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