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进展

老年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进展

一、老年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协作组,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胶囊内镜学组[1](2021)在《中国磁控胶囊胃镜临床应用指南(2021, 上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消化内镜技术与消化道癌筛查理念的发展与普及, 磁控胶囊胃镜的临床应用价值进一步凸显。近几年来, 国内外各种类型的磁控胶囊胃镜与优化技术发展迅速, 应用广泛, 制定相关指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指南以临床证据为依托, 充分征询专家意见, 对磁控胶囊胃镜的定义和诊断准确性、应用人群、技术优化、检查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做出陈述推荐, 并评估其证据质量及推荐强度, 以期更好地指导磁控胶囊胃镜的规范化应用和科学化创新, 供临床医务人员参考。

刘昕丹[2](2021)在《ANVUGIB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三种评分系统对临床预后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近9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的流行病学变化趋势及临床特征,并比较Glasgow Blatchford评分(GBS)、全Rockall评分(RS)和AIMS65评分系统在ANVUGIB患者输血、临床干预措施和住院死亡方面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历资料,对其性别、年龄、病因和危险因素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对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的549例ANVUGIB患者,进行GBS、RS和AIMS65评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比较GBS、RS和AIMS65在临床预后包括输血、临床干预措施和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一、临床特征分析结果:1、一般特征:共收集2238名患者,其中男性1718例,女性520例,男女比例为3.3: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4±17.8岁(范围:18-94岁;95%CI:54.7-56.2)。2、总病因分布情况: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病因占69.7%(1560例),消化道肿瘤占10.6%(238例),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占10.2%(229例),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占6.6%(147例),反流性食管炎仅占1.3%(29例),其他的病因占1.6%(35例),主要包括胃息肉(占48.6%,17例)和医源性出血(占34.3%,12例)。3、消化性溃疡分类病因分布情况:消化性溃疡根据溃疡的发生部位分类,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最多,居首位(61.1%,953例),其次为胃溃疡(25.6%,400例),再次是复合型溃疡(7.6%,119例),其它的还包括Dieulafoy病(2.9%,46例)、吻合口溃疡(1.8%,28例)、食管溃疡(0.9%,14例)。4、病因变化趋势:从2011年至2019年,消化性溃疡仍是引起ANVUGIB最常见的病因,且随着时间的增长,无统计学差异(P=0.54),但是消化道肿瘤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已超越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成为第二病因(P=0.001),此外本研究发现,医源性因素引起出血的比例显着增加(P=0.007)。5、各病因发病人群变化趋势:近9年来,胃溃疡多见于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1.3±14.2岁,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青年人,平均年龄为48.0±17.7岁。值得注意的是,消化道肿瘤以及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好发人群主要是老年人,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各自发病的平均年龄分别由63.7±13.7岁、57.5±17.0岁增加至70.3±12.2岁和63.6±14.0岁(P<0.01)。6、危险因素变化趋势:与ANVUGIB相关的危险因素有:药物相关、饮酒、饮食不当、应激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药物相关的危险因素的占比由2011-2013年的43.8%上升至2017-2019年的66.3%(P<0.001),而饮酒相关的出血诱因占比由2011-2013年的26.2%下降至2017-2019年的16.3%(P=0.003)。二、三种评分系统对临床预后的预测结果:1、输血预测:GBS、AIMS65和RS的AUC分别为0.751(95%CI:0.711-0.791)、0.720(95%CI:0.676-0.764)和0.568(95%CI:0.519-0.617)。GBS和AIMS65的预测价值均比RS的预测价值高(P<0.001,P<0.001),而GBS与AIMS65的预测价值之间无差异(P=0.220)。GBS、AIMS65和RS诊断的最佳截点分别是9、1和5,其中GBS的灵敏度最高是77.1%。2、临床干预措施预测:GBS、AIMS65和RS的AUC分别为0.598(95%CI:0.522-0.674)、0.617(95%CI:0.541-0.693)和0.766(95%CI:0.708-0.824)。RS的预测价值均比GBS和AIMS65的预测价值高(P<0.001,P<0.001),而GBS与AIMS65的预测价值之间无差异(P=0.590)。GBS、AIMS65和RS诊断的最佳截点分别是10、1和4,其中RS的灵敏度最高是69.7%。3、住院期间死亡预测:GBS、AIMS65和RS的AUC分别为0.844(95%CI:0.788-0.900)、0.853(95%CI:0.784-0.921)和0.786(95%CI:0.706-0.866)。AIMS65和GBS的预测价值均高于RS(P=0.046,P=0.026),AIMS65和GBS也都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但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771)。GBS、AIMS65和RS诊断的最佳截点分别是11、2和5,其中AIMS65的特异度最高是87.7%。结论:1、ANVUGIB主要好发于中年(55.4±17.8岁)男性患者,最常见的病因仍是消化性溃疡,其次是消化道肿瘤,并且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有老龄化趋势。本研究发现,近年来医源性因素造成的出血有逐渐上升趋势。2、ANVUGIB相关的危险因素有非甾体类药物、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和饮酒等。与2011-2013年相比,药物相关性的出血在2017-2019年呈上升趋势,其中药物相关危险因素中以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为主,且主要好发于老年人。3、GBS对患者输血的预测价值最高,RS对患者临床干预措施的预测价值最高,AIMS65对死亡的预测价值最高。

徐亚捷[3](2021)在《ABC、GBS、fRS评分系统对老年ANVUGIB患者干预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ABC(Age,blood tests,comorbidities)评分、GBS(Glasgow-Blatchford)评分和fRS(完整Rockall)评分系统对于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患者药物联合内镜或手术治疗、输血治疗、再出血及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老年(≥65岁)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患者556例。按照是否接受药物联合内镜或手术治疗、输血治疗、是否死亡及再出血,将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和药物联合手术或内镜治疗组、输血治疗组和非输血治疗组、病死组和生存组、再出血组和非再出血组。使用ABC评分、GBS评分以及fRS评分系统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3种评分系统对于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是否需要接受输血治疗及药物联合内镜或手术治疗、是否死亡、是否再出血的预测价值,记录曲线下面积(AUC)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56例ANVUGIB患者中,153例患者接受了药物联合内镜或手术治疗,403例患者了接受药物治疗,药物联合内镜或手术治疗组ABC评分、GBS评分和fRS评分分值分别为(8.14±2.86)、(8.65±3.62)和(5.44±1.63)分,与药物治疗组(5.24±2.23)、(7.88±3.60)和(2.88±1.28)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56例ANVUGIB患者中,260例接受输血治疗,296例未接受输血治疗,输血组ABC、GBS、fRS的分值分别为(6.89±2.81)、(9.76±2.64)和(4.01±1.94)分,与非输血组(5.29±2.45)、(6.63±3.73)和(3.23±1.5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分析显示,GBS评分对输血治疗的预测价值优于ABC评分和fRS评分(0.740和0.665、0.608;p<0.05);fRS评分对内镜或手术治疗的预测价值优于ABC评分(0.888和0.791;p<0.05);ABC评分对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明显优于GBS评分(0.714和0.614;p<0.05);ABC对死亡的预测价值优于GBS和fRS(0.892和0.736、0.830;p<0.05)。结论:1.GBS评分系统对于指导老年ANVUGIB患者临床输血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2.fRS评分系统对于老年ANVUGIB患者是否需要内镜或手术干预治疗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3.ABC评分系统对于老年ANVUGIB患者再出血的预测价值明显优于GBS评分系统。4.ABC评分系统对于老年ANVUGIB患者死亡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刘静[4](2021)在《辅助镇痛药物在以丙泊酚为基础的消化内镜镇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消化内镜是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内镜操作常常令患者感到焦虑、疼痛、咳嗽等不适,有些患者甚至不能配合完成操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舒适化医疗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在镇静下完成内镜检查及治疗。镇静技术的应用使一些复杂的消化内镜操作得以完成,促进了内镜下治疗的发展。丙泊酚是一种短效的镇静催眠药物,因其起效迅速,半衰期短,被广泛应用于胃肠镜镇静。但大剂量丙泊酚会抑制呼吸及循环系统,引起不良呼吸及心血管事件发生。为减少心脑血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可应用小剂量辅助镇痛药物以减少丙泊酚的用量。目前为止,关于辅助镇痛药物在丙泊酚为基础的镇静方案中的研究众多,但仍未获得一个公认的最佳的方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一种耗时长、刺激大的复杂操作。如患者清醒,常难以配合完成手术,操作者也因患者体动而影响操作质量。因此,ERCP患者需在深度镇静下进行手术。然而,ERCP患者大多高龄,或且并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单独应用丙泊酚易引起心肺等不良事件。研究表明,丙泊酚在ERCP镇静中导致严重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内镜检查。静脉应用利多卡因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大量研究表明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以减轻腹部手术中患者的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及丙泊酚的使用,加速术后肠功能恢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有内脏镇痛作用,且在推荐剂量下不会抑制呼吸和心脏功能,因此我们推测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能减少ERCP镇静中丙泊酚的用量,提高患者的安全性。目前尚无关于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在ERCP镇静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资料。患者满意度是评价消化内镜镇静方案的重要指标,同时影响患者再次接受胃肠镜检查的可能性。丙泊酚可单独或联合阿片类药物和/或苯二氮卓类药物用于胃镜镇静。单独应用丙泊酚,患者满意度较高,但使用剂量较大。阿片类药物与丙泊酚合用可减少其用量。然而,芬太尼作为一种临床常用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不容忽视,如恶心、呕吐、便秘、偏头痛等,且大多发生于术后。以丙泊酚为基础的镇静方案联合小剂量芬太尼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目前尚无相关临床研究。研究目的1.评估静脉注射多卡因在以丙泊酚为基础的ERCP镇静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评估无痛胃镜中以丙泊酚为基础的镇静方案联合应用芬太尼对患者满意度及有效性的影响。第一部分: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在以丙泊酚为基础的ERCP镇静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研究方法2019年7月-1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符合入组条件的拟行ERCP诊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仅研究者及药物准备人员明确分组情况,患者本人、内镜医师、麻醉医师及数据收集观察者均不知晓分组实情。入组患者术前均静脉给予0.02 mg/kg咪达唑仑和0.1μg/kg舒芬太尼。利多卡因组患者静脉推注1.5mg/kg利多卡因,然后持续泵注利多卡因2mg/kg/h,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丙泊酚初始剂量(年龄≥75岁或者ASA分级≥Ⅲ,0.25mg/kg;年龄≤40岁,0.75mg/kg;余者0.5mg/kg)。反复单次注射丙泊酚10mg,以达到目标镇静深度。镇静的目标深度为改良观察者警觉/镇静评分(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MOAA/S)1或2。持续泵注丙泊酚24mg/kg/h(年龄≥75岁或者ASA分级≥Ⅲ2mg/kg/h;年龄≤40岁,3mg/kg/h;余者4mg/kg/h)。若患者出现不适(不自主运动、皱眉)或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升高≥20 mmHg,心率变化≥20次/分)等,反复单次给予丙泊酚(2030mg),同时升高丙泊酚的输注速率。围术期由独立观察员记录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患者体动及镇静相关时间。麻醉医师记录丙泊酚剂量。操作结束时,内镜医师采用10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VAS)对镇静的满意度和患者的配合情况进行评估。待患者完全恢复意识,对镇静满意度、疼痛、疲乏等进行评分。术后1小时,另一名观察员记录患者对疲乏和疼痛的评分,及相关不良反应。研究结果1患者入组情况及特征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11月31日共纳入计划行诊断性或治疗性ERCP患者76例。排除不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最终本研究每组各纳入24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ASA分级、吸烟和饮酒史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高血压是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在两组患者中,胆总管结石是ERCP最常见的指征。此外,大多数患者都接受了结石取出或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等治疗性ERCP操作。2丙泊酚使用量与镇静相关时间在ERCP镇静过程中,静脉注射利多卡减少了33.8%的丙泊酚使用量(P=0.023)。两组患者丙泊酚诱导剂量相似(P=0.088)。利多卡因组患者达到目标镇静水平所需时间更短(P=0.015)。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无明显差异(P=0.618)。利多卡因组患者苏醒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P<0.001)。与对照组相比,利多卡因组患者的完全恢复速度更快(P<0.001)。3不良事件与满意度利多卡因组患者的不自主运动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少(P=0.049)。利多卡因组患者的低氧血症、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着差异。本研究中任何患者没有观察到与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相关不良事件,如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副作用等。此外,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其他与镇静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如心脏骤停、心律失常或气管插管等。ERCP操作过程中,利多卡因组患者的配合度较对照组佳(P=0.008)。同样,利多卡因组内镜医师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3)。两组患者对镇静的满意程度基本一致(P=0.633)。4生命体征参数变化两组患者平均最低收缩压相似(P=0.257),与镇静前相比,两组均有明显下降(P<0.001)。利多卡因组患者平均最低心率为66.5±9.5次/分,对照组患者最低心率为64.3±12.1次/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术后评估利多卡因组患者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减轻(P=0.005)。利多卡因组患者术后疲劳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术后1小时观察结果亦同。两组患者术中知晓、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显着减少ERCP镇静过程中丙泊酚的使用量,提高镇静质量和内镜医师满意度,同时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和疲乏。第二部分:芬太尼在以丙泊酚为基础的胃镜镇静中的患者满意度和有效性评估研究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符合入组条件的拟行胃镜检査的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和对照组。仅研究者和药物准备人员明确患者分组情况,患者、内镜医师、麻醉医师和数据收集观察者对分组情况均不知晓。对照组患者术前给予0.02 mg/kg咪达唑仑,芬太尼组患者术前给予0.02mg/kg咪达唑仑和1 pg/kg芬太尼静脉注射。麻醉医师根据患者体重和年龄调整丙泊酚负荷剂量(>70岁或ASAIII为0.5mg/kg;≤70岁为lmg/kg),镇静目标为中度镇静(MOAA/S 3或更低)。并根据需要,反复单次给予20?30mg丙泊酚以维持适度镇静。每3分钟监测一次生命体征。麻醉医师在记录表中记录患者基本生命体征、丙泊酚的用量、患者反应和镇静相关时间。操作结束时,内镜医师和麻醉医师分别使用5点Likert量表对患者镇静的满意度进行评分。将患者转入至麻醉后监护单元(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当患者完全恢复时,由独立观察员记录患者对镇静效果满意度、其他不良反应以及离院时间。离院24小时后,由另一名观察员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记录患者对镇静的满意度以及其他不良反应。研究结果1患者入组情况及特征本研究最初纳入了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行诊断性胃镜检查的患者500名。20名患者因不符合入组条件被排除,最终每组有240名患者纳入此项研究。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吸烟和饮酒史、受教育程度、ASA分级、Mallampati评分等无明显差异。高血压是两组患者中最常见的合并症。腹部不适是两组患者胃镜检查的最常见指征。两组患者的基础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镇静的满意程度芬太尼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5.4%,对照组为96.3%,比率差异为-0.9%。由于单侧97.5%CI的上限低于5%(非劣效性佘量),因此我们拒绝了芬太尼组劣于对照组的无效假设。芬太尼组在总体患者满意度方面不逊于对照组。相比之下,内镜医师及麻醉医师对芬太尼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01,P<0.001)。两组患者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负性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芬太尼组患者发生低氧血症、低血压以及心动过缓及过速的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中均没有发生包括心力衰竭、心脏骤停等在内的严重心血管事件。芬太尼组中有15.8%的患者发生了呛咳,而对照组中则有32.5%的患者出现呛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样,芬太尼组患者的非自主运动较少见(P<0.001)。芬太尼组患者打嗝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P=0.308)。4丙泊酚用量与镇静相关时间联合应用芬太尼显着降低胃镜检查镇静过程中丙泊酚的需要量(P<0.001)。此外,芬太尼组丙泊酚的诱导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之间的操作时间没有显着差异。芬太尼组的诱导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芬太尼组患者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芬太尼组患者亦比对照组患者恢复的更快(P<0.001)。研究结论1.胃镜检查过程中,以丙泊酚为基础的镇静方案联合应用芬太尼并不会降低患者的满意度。2.联合应用芬太尼可以提高内镜医师以及麻醉医师的满意度,减少患者术中呛咳及非自主运动的发生率。3.联合应用芬太尼可以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减少苏醒时间,提高临床周转效率。

蒋斌[5](2021)在《磁控胶囊内镜优化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磁控胶囊内镜(Magnetically Controlled Capsule Endoscopy,MCE)对胃部疾病的诊断效能与传统上消化道内镜(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相当,且具有无痛无创、安全舒适等特点,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通过实践发现,MCE在上消化道与小肠检查中仍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特别是食管与十二指肠黏膜的完整观察。其主要原因是存在以下两方面局限:一是光电技术,胶囊内镜的拍摄频率、视场角、分辨率、电池寿命等性能参数有所不足,与理想还存在差距;二是控制技术,胶囊内镜在食管与十二指肠等管道结构中通过时间较快且不可控,难以进行主动有效观察。针对上述局限,我们团队通过医工结合分别对光电技术与控制技术进行了优化,在第一代磁控胶囊内镜(First-Generation MCE,MCE-1)的基础上推出新一代高清高频磁控胶囊内镜(Second-Generation MCE,MCE-2),同时使用新型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Detachable String MCE,DS-MCE)并改进原有检查方法,进一步优化MCE对食管、胃、十二指肠与小肠的完整观察,为实现消化道一站式全面检查奠定基础。第一部分新一代高清高频磁控胶囊内镜的初步临床研究: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目的:MCE-2在拍摄频率、图像分辨率、视场角、电池续航时间等光电技术方面有大幅提升。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对比两代产品来评估MCE-2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以及是否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拟行MCE检查的门诊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2组,按标准操作流程分别进行MCE-1与MCE-2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的各项检查结果,包括上消化道黏膜的可视化水平、消化道各部位检查时间、总运行时间、操控性能、图像质量、病变检出情况以及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1)自2019年5月至2019年6月,成功入组我院共80例受试者,每组40例,总体平均年龄48.5±13.8岁(24-78岁),均顺利完成了MCE-1或MCE-2检查,两组受试者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既往史以及检查适应证等基线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2)相比MCE-1组,MCE-2组的贲门齿状线捕获帧数[0(0-2.75)vs.2.0(0-13.00),P=0.028]与食管黏膜捕获帧数[97.00(42.00-160.25)vs.171.00(81.25-409.25),P=0.002]均有显着增加,且对贲门齿状线的观察更全面(P=0.035);两组均实现了对胃部各解剖结构的满意观察,MCE-2组对贲门齿状线(42.6%vs.60.0%,P=0.117)和十二指肠乳头(7.5%vs.15.0%,P=0.479)的检出率有一定提高。(3)相比MCE-1组,MCE-2组的胃部检查时间明显缩短(7.78±0.97 vs.5.27±0.74 min,P<0.001),胶囊内镜总运行时间显着延长[702.83(648.47-856.10)vs.1001.99(774.42-1207.38)min,P<0.001],两组间食管通过时间、胃通过时间、小肠通过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4)相比MCE-1组,MCE-2组的图像质量更佳(7.90±0.61 vs.8.63±0.57,P<0.001),且检查时的流畅度、舒适度与稳定度等操控体验有显着改善(10.05±1.04vs.13.28±0.90,P<0.001)。(5)两组对消化道病变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MCE-2组发现了2例消化道恶性肿瘤。(6)两组在检查及随访期内均未出现胶囊误吸、滞留等不良事件。研究结论:MCE-2进一步优化了临床应用,可提高上消化道检查的完整性与胃部检查效率,改善图像质量与操控体验,续航时间更长,为实现上消化道黏膜的全面有效观察奠定基础,更好地为医生与患者服务。第二部分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完整检查上消化道与小肠的初步临床研究:一项前瞻性自身对照试验研究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胶囊内镜对上消化道的全面观察,本研究使用一种新型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系统(DS-MCE)与改良后的新方法进行检查,旨在评估其完整观察上消化道与小肠黏膜的安全性与可行性。研究方法:前瞻性招募拟行上消化道检查的受试者,在1周内完成DS-MCE新方法与EGD检查,DS-MCE在系线与磁场的共同控制下完成上消化道检查。观察并记录DS-MCE新方法检查的技术成功率(食管与十二指肠反复检查、胃部完整检查以及系线与胶囊分离的成功率)、上消化道黏膜可视化水平、诊断准确度、检查相关时间与操控表现、小肠检查完成率、舒适度与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1)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共成功纳入30例受试者完成检查(平均30.6岁,范围19-65岁,20例男性,10例女性),其中18例有明显上消化道不适症状,22例进行上消化道与小肠检查。(2)DS-MCE新方法在所有30例受试者(100%)中均实现了对食管与十二指肠的反复检查以及胃部的完整观察,但有1例在完成上消化道检查后胶囊与系线分离失败,故该检查方法总体的技术成功率为96.7%(29/30)。(3)DS-MCE对食管贲门齿状线的检出率为100%,分别在20例(66.7%)、25例(83.3%)、28例(93.3%)受试者中可观察到四个象限、大于三个象限与大于两个象限;DS-MCE实现了胃的完整检查,各解剖标志的黏膜观察评价均为良好;DSMCE对十二指肠乳头的检出率为80%(24/30),在17例(56.7%)受试者中观察到了乳头全貌;DS-MCE在26例(86.7%)受试者的十二指肠球部成功反拍幽门,其中20例(66.7%)显示了幽门反面的四个象限;上消化道各部位总体清洁度较好。(4)在额外行小肠检查的22例受试者中,21例(95.5%)完成了整体小肠检查,1例在工作时间内未进入结肠。(5)DS-MCE的吞咽时间为9.5 s(IQR,6.0-19.25 s),食管检查时间为2.42 min(IQR,1.95-3.00 min),胃部检查时间为6.24±0.98 min,十二指肠检查时间为12.06±4.71 min,幽门通过时间为44.50 min(IQR,11.11-82.96 min),小肠通过时间为297.04±68.86 min,其操控表现评价较好。(6)DS-MCE的各个检查过程中,80%(24/30)以上的受试者无明显不适或有轻度不适(0分或1分),不适感主要发生在上下牵拉系线检查与从口中拉出系线的过程中。相比EGD检查的最大不适(10分),DS-MCE整体检查过程的不适评分平均为1.37分(0-3分)。(7)以EGD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诊断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准确度分别为100%、96.7%与86.7%,有4例受试者存在EGD或DS-MCE单独检出的病变,DS-MCE还检出了11例小肠黏膜改变。(8)所有检查过程均未出现系线断裂、过敏损伤与胶囊滞留等不良事件,也未发生EGD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研究结论:DS-MCE检查新方法安全可行,可有效优化食管、胃与十二指肠黏膜的完整观察,并能近距反拍幽门,具有良好的患者耐受性与疾病诊断价值,为胶囊内镜对上消化道与小肠的一站式全面检查提供了技术基础与新的选择。

杨凯杰[6](2021)在《江西地区内镜检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 ——一项基于两个时期、跨度25年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确定江西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1990至2019年期间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以及H.pylori感染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时间趋势。方法:收集2016年01月-2019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患者的内镜及病理资料,同时收集20世纪90年代的内镜数据,比较两时期的H.pylori感染率和疾病的检出率,并分析H.pylori在人群中的分布。结果:1、第一时期(1990-1992年)共纳入含H.pylori感染状态患者2330例,H.pylori平均感染率为55.8%。第二时期(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共纳入121595例,H.pylori平均感染率为31.6%。H.pylori感染率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57.7%至2019年30.9%,每年下降0.876%。在性别方面,男性比女性感染率更高(33.5%:29.7%,P<0.001)。在年龄方面,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增加后降低,在20-30岁年龄组最高。2、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从14.9%降至13.8%,从8.5%至3.9%。胃癌的的检出率同样从5.2%降至1.4%。相比之下,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从1.4%增加到4.4%。结论:1、江西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过去25年间呈下降趋势,随年龄增长,感染率先增加后降低,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2、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检出率在过去25年间呈下降趋势。相比之下,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呈负相关。

刘霜[7](2021)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实时评估及预后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常见急危重症之一。近年来国际上的数据显示其发病率较前下降,急危重患者的比例较前增多,病死率无明显变化。但是近年来我国尚无大规模的前瞻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更重要的是,目前不同地区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评估和诊断策略仍不统一,对于患者的高低危识别多凭临床医生的经验及有限的相关参数进行判断,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难以保证一致性和规范化。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早期对患者进行高低危分类和预后评估的模型,此模型可以实时监测病情变化及评估各种治疗的有效性,以动态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降低病死率,同时科学、量化且个体化的使用医疗资源。风险评估模型可用于早期预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临床需求及预后。但目前已有的上消化道出血相关风险评分由于难以解决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不同问题,且在外部人群验证中对于结果的预测效能差异很大,所以无法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基于上述临床需求和目前的评分现状,探索和建立一套能够早期实时快速评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高低危的预测模型,通过此模型可以早期动态指导治疗,评估治疗有效性,并根据病情变化判断预后。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收集了全国20家中心从急诊入院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流行病学与治疗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2.通过回归分析在建立队列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构建出一套实时评估病情及预后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并将构建后的风险预测模型在验证队列的患者中验证其有效性;3.将本研究建立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在死亡的预测效能方面与目前国际上已有的评分系统进行比较。结果我们队列中共纳入了 107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研究结果如下:1.流行病学资料调查显示:在本研究纳入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大于60岁的人群占总人群的一半以上。既往存在的合并症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死亡相关。在所有的合并症中,有肝硬化及胃肠道肿瘤病史的患者再出血率和死亡率较高。有25%的患者未行内镜检查,未行内镜患者的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50%。在病因方面,最常见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仍是消化道溃疡,其次为静脉曲张出血。既往出血次数≥4次的患者,其死亡风险升高。所有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为10.91%,其中消化道出血死亡占所有患者死亡的50%。2.本研究构建的上消化道出血评估模型(hibag)可有效预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天死亡,评估模型中的两套风险评分在建立队列和验证队列中都取得了一致的结果(AUROCs:0.77-0.81)。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入院时的hibag-1评分结果为0-4分,5-9分,≥10分的90天死亡率分别为4.10%,15.56%和44.29%;入院48小时的hibag-2评分结果为0-4分,5-9分,≥10分的90天死亡率分别为4.88%,26.20%和 100%。3.与国际上已有的评分(pRS,RS,AIMS65,ABC)相比较,本研究的上消化道出血评估模型在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对于90天死亡的预测均优于其他现有评分(AUROCs:0.62-0.72;P<0.02)。结论本研究是目前已知的较大规模上消化道出血真实世界研究,多中心前瞻性的收集了中国上消化道出血人群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相关资料,验证了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发现了新的预测因子,并分析了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创立了从两个时间节点(入院时,入院48小时)来动态评估病情并预测死亡的评估模型,此评估模型对于90天死亡的预测优于已知现有评分系统。通过此模型可以:1)在患者入院时早期判断高低危,及时给与相应的治疗措施;2)在入院48小时对于前期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予以动态调整,进而改善预后;3)通过两个时间节点的评估可以对患者的预后做出较为准确且完整的预测,及早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综上所述,此模型可初步实现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从而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实现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早期风险预测、评估和管理,为建立上消化道出血完整的诊疗体系提供基础。

彭景[8](2021)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UGIB)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病情进展迅速,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虽然最近几年发病率逐渐下降,但其住院病死率仍保持在1.9~10%之间。尽管内镜下止血治疗以及辅助药物治疗的发展,病死率仍相当高,且医疗费用消耗大,成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每年发病率为100/10万~180/10万。这可能与目前人口老龄化、多种合并症、NSAIDs药物以及抗凝药物的使用等相关。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在AUGIB中占很重要的作用,其死亡率通常与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肺功能差、恶性肿瘤相关。因此,早期识别AUGIB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液体复苏以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药物治疗以及内镜下止血治疗将改善患者预后。目的:分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探讨AUGIB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比较AIMS65评分、Rockall评分和Blatchford评分对NVUGIB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AUGIB患者。将所有符合入组标准患者分成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统计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心率、收缩压、合并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血常规、凝血、生化等指标。对其各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及临床意义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结果得出影响其AUGIB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样本中所有NVUGIB患者进行AIMS65评分、Rockall评分和Blatchford评分,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对比AIMS65评分、Rockall评分和Blatchford评分的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判断AIMS65评分、Rockall评分和Blatchford评分三者对NVUGIB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结果:1、符合标准的患者共有264例,其中死亡组9例,存活组255例,住院病死率为3.4%。AUGIB患者常见的病因为:十二指肠溃疡(151例,57.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41例,15.5%)、胃溃疡(39例,14.8%)、急性胃黏膜病变(9例,3.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冠心病、心率、收缩压、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尿素氮、入院后活动性出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年龄、性别、饮酒、吸烟、心率、肌酐、INR、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合临床意义及国外文献报道,将年龄也作为AUGIB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纳入进行分析。将年龄、冠心病、心率、收缩压、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尿素氮、入院后活动性出血等8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AUGIB患者预后(是否死亡)作为因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血清白蛋白、尿素氮和入院后活动性出血为影响AUGIB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3、ROC曲线结果显示,AUCAIMS65<AUCBlatchford<AUCRockall,其中Rockall评分AUC值最大,但各评分之间AU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AUGIB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其中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2.收缩压、血清白蛋白、尿素氮和入院后活动性出血是影响AUGIB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3.AIMS65评分、Rockall评分和Blatchford评分均能较好的预测NVUGIB患者的死亡风险,Rockall评分预测NVUGIB患者死亡风险的准确率最高,但三者的预测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姚安琦[9](2021)在《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肠道检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及干预需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肠道检查服务利用情况;(2)分析胃肠道检查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3)分析某医院的胃肠道检查人次数及费用情况;(4)提出针对患者胃肠道检查服务利用的干预措施。方法(1)选取安徽省的海军安庆医院、桐城市人民医院、含山县人民医院作为调查点和观察点;(2)对因胃肠原因来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调查和观察;(3)利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方法为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共调查消化内科门诊患者725人。平均年龄(50.70±14.56)岁,男性(51.7%)多于女性(48.3%),小学文化程度占30.9%,已婚占77.5%,有52.8%的人BMI指数正常,有42.8%的人血压偏高。(2)有58.1%的人做过内镜检查,其中做过1次的人占44.7%,最近一次内镜检查在6个月以内的人占43.0%。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消化道病史、服胃肠药史是内镜检查的影响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消化道病史、服胃肠药史是内镜检查次数的影响因素。(3)有32.8%的人做过幽门螺杆菌检查,其中做过1次的人占64.7%,最近一次做幽门螺杆菌检查在6个月以内的人占54.2%。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经常出现消化道症状、消化道病史、服胃肠药史是幽门螺杆菌检查的影响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经常出现消化道症状、消化道病史是幽门螺杆菌检查次数的影响因素;(4)有64.4%的人做过腹部B超检查,其中做过1次的人占40.6%的患者,最近一次做腹部B超检查在6个月以内的人占48.3%。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消化道病史、服胃肠药史是腹部B超检查的影响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BMI、消化道病史、服胃肠药史是腹部B超检查次数的影响因素;(5)有28.6%的人做过腹部CT检查,其中做过1次的占63.6%,最近一次做腹部CT在6个月以内的人占51.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BMI、血压、经常出现消化道症状、消化道病史、服胃肠药史、饮酒史、吸烟史、污染史、肿瘤家族史在是否做过腹部CT检查和检查次数上均无统计学差异;(6)有27.6%的人做过大便常规检查,其中做过1次的人占56.5%,最近一次做大便常规检查在6个月以内的人占36.0%。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消化道病史、污染史做过大便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BMI、消化道病史、污染史是大便常规检查次数的影响因素;(7)有13.8%的人做过钡餐造影检查,其中做过1次的人占80.0%,最近一次做钡餐造影检查在6个月以内的人占30.0%。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消化道病史、饮酒史是钡餐造影检查的影响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消化道病史、饮酒史是钡餐造影检查次数的影响因素;(8)现场共观察到调查对象607人,上一次做内镜、腹部B超检查在6个月以内的本次就诊又做了内镜、腹部B超检查的的人各占32.4%和14.5%,上一次做内镜、腹部B超检查在3年及以上的本次就诊没做内镜、腹部B超检查的人各占27.6%和69.1%。胃痛、大便不正常、检查史是本次就诊做内镜的影响因素。胃痛、吞咽不顺畅或有异物感、恶心呕吐、腹部疼痛、腹泻、检查史是本次就诊做腹部B超的影响因素;(9)某医院消化内科1~11月共有6727检查人次,其中胃镜检查人次数最多(52.9%),费用占比最高(33.5%),消化道造影检查人次数最少(0.4%),费用占比最低(0.3%);(10)干预措施包括:注重患者特征情况、定期参加胃肠检查、减少过度胃肠检查、注意检查影响因素。结论(1)消化内科门诊患者整体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2)患者胃肠道检查服务利用差别较大;有部分患者做过很多次胃肠道检查,另有部分患者上一次胃肠道检查距本次就诊时间较长。(3)不同人口学等特征对患者胃肠道检查利用的影响存在差别;有消化道症状、消化道病史、服胃肠药史的患者更可能做过胃肠道相关检查,但也有较多存在这些特征的患者从未做过胃肠道检查。(4)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肠道检查利用不够规范。仍有较多上一次检查时间较久的患者本次就诊没有进行相应检查,而也有较多上一次检查时间较近的患者本次又做了同样的检查。(5)胃肠道内镜检查应当是消化内科门诊患者重点关注和利用的检查项目。(6)本研究依据健康信念模型提出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检查认知,定期参加检查,减少过度检查。促进胃肠道检查的规范化进程。

王丁香[10](2021)在《333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明确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UGIB)患者临床特征,以提升快速病因诊断率,降低出血风险及死亡率。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院消化内科1996年1月-2005年12月(前十年)与2011年1月-2020年12月(后十年)期间住院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病例3333例。纳入完整临床资料,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及卡方检验对UGIB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比较1996-2005年与2011-2020年,UGIB首要病因仍为消化性溃疡,与中国流行病学报道一致,但病因构成比发生变化。消化性溃疡构成比降低,其中十二指肠溃疡(29.5%比25.3%,P<0.05)、胃溃疡(24.6%比14.1%,P<0.01)出血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8.7%比33.8%,P<0.01)构成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1-2020年UGIB其他病因依次为:急性胃粘膜病变(9.6%)、贲门撕裂综合征(4.8%)、胃癌4.4%)。前后十年比较,其中贲门撕裂综合征构成比上升(P<0.05),急性胃粘膜病变构成比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胃癌构成比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上消化道出血发病主要在冬春秋季,前后十年对比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在春季发病率升高(P<0.05),秋季发病率降低(P<0.01);胃溃疡出血在老年组比例上升(P<0.01),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在青年组比例下降(P<0.0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在中年组比例上升(P<0.05);UGIB前后十年性别构成比未发生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近十年上消化道出血首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但构成比降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贲门撕裂综合征升高,胃癌无明显变化。2.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与年龄、季节有关,与性别无关。其中胃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升高,而十二指肠溃疡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多见于冬春秋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冬春季节好发。

二、老年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ANVUGIB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三种评分系统对临床预后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2238例ANVUGIB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定义和分组
        1.5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ANVUGIB 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ANVUGIB 的病因构成
        2.3 ANVUGIB 的病因构成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4 ANVUGIB 病因随年龄的变化趋势
        2.5 ANVUGIB 病因平均年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6 ANVUGIB相关危险因素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7 ANVUGIB药物相关危险因素的年龄分布情况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二部分 GBS、RS和 AIMS65 对临床预后的评价研究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相关定义分组
        1.4 各评分系统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ANVUGIB 患者的临床资料
        2.2 不同评分系统对 ANVUGIB 患者输血的预测价值
        2.3 不同评分系统对 ANVUGIB 患者临床干预措施的预测价值
        2.4 不同评分统对 ANVUGIB 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
        2.5 不同评分系统预测 ANVUGIB 患者输血、干预措施和死亡的最佳截断点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粘膜病变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人工溃疡出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ABC、GBS、fRS评分系统对老年ANVUGIB患者干预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单独与内镜相关的评分系统
    2.2 内镜联合临床相关的评分系统
        2.2.1 内镜检查后Rockall评分
        2.2.2 Baylor评分
        2.2.3 Cedars-Sinai医学中心预测指数(CSMCPI)
        2.2.4 PEND评分
    2.3 仅与临床变量相关的评分系统
        2.3.1 临床Rockall评分(PRS)
        2.3.2 AIMS65 评分
        2.3.3 Glasgow Blatchford score(GBS)系统
        2.3.4 modified Glasgow blatchford score(mGBS)系统
        2.3.5 T评分
        2.3.6 ABC评分系统
    2.4 其他评分系统
    2.5 总结与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方法
        3.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2.2 研究方法
        3.2.3 评分方法
        3.2.4 临床观察指标
        3.2.5 实验室检测方法
    3.3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556 例老年ANVUGIB患者临床特征
    4.2 接受输血治疗的老年ANVUGIB患者的ABC、GBS、fRS评分及其与未输血治疗患者的比较
    4.3 接受药物联合内镜或手术治疗的老年ANVUGIB患者的ABC、GBS、fRS评分及其与药物治疗患者的比较
    4.4 老年ANVUGIB患者再出血的ABC、GBS、fRS评分及其与未再出血患者比较
    4.5 老年ANVUGIB患者死亡的ABC、GBS、fRS评分及其与未死亡患者比较
    4.6 ABC、GBS、fRS评分系统对老年ANVUGIB患者是否输血治疗的预测价值比较
    4.7 ABC、GBS、fRS评分系统对老年ANVUGIB患者是否药物联合内镜或手术治疗的预测价值比较
    4.8 ABC、GBS、fRS评分系统对老年ANVUGIB患者是否再出血预测价值比较
    4.9 ABC、GBS、fRS评分系统对老年ANVUGIB患者是否死亡的预测价值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辅助镇痛药物在以丙泊酚为基础的消化内镜镇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在以丙泊酚为基础的ERCP镇静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研究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芬太尼在以丙泊酚为基础的胃镜镇静中的患者满意度和有效性评估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研究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研究综述: 丙泊酚在消化内镜镇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5)磁控胶囊内镜优化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新一代高清高频磁控胶囊内镜的初步临床研究: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完整检查上消化道与小肠的初步临床研究:一项前瞻性自身对照试验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磁控胶囊内镜及其优化技术在消化道检查中的应用现况及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6)江西地区内镜检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 ——一项基于两个时期、跨度25年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设计
        2.3.2 幽门螺杆菌诊断标准
        2.3.3 上消化道疾病诊断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H.pylori感染率的变化趋势及分布
        3.1.1 H.pylori感染率的变化趋势
        3.1.2 H.pylori感染率在不同时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分布
    3.2 H.pylori感染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趋势
    3.3 H.pylori感染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特征(2016-2019)
        3.3.1 糜烂性胃炎
        3.3.2 食管炎
        3.3.3 胃息肉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7)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实时评估及预后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国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真实世界研究现状调查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病情评估及预后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结论
第三部分 评分系统和其他己有评分系统优劣性比较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总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评分的选择与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图表清单
已发表论文
参与课题
致谢

(8)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危险评分在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9)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肠道检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及干预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胃肠道疾病的危害
    1.2 常见的胃肠道检查方法
    1.3 胃肠道检查服务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
    1.4 门诊患者候诊时段调查的可行性
    1.5 胃肠道检查干预的进展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分析法
        2.2.2 调查工具-胃肠道检查网页化问卷
        2.2.3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调查
        2.2.4 现场观察
        2.2.5 某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患者检查记录导出
    2.3 理论指导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1 数据处理
        2.4.2 数据分析
        2.4.3 变量赋值
    2.5 研究对象保护
3 结果
    3.1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肠道既往检查史
        3.2.1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内镜既往检查史
        3.2.2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幽门螺杆菌既往检查史
        3.2.3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腹部B超既往检查史
        3.2.4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腹部CT既往检查史
        3.2.5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大便常规既往检查史
        3.2.6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钡餐造影既往检查史
    3.3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本次就诊胃肠道检查
        3.3.1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本次就诊胃肠道检查情况
        3.3.2 本次就诊不同主诉患者的内镜、腹部B超检查情况
        3.3.3 影响本次就诊内镜、腹部B超检查的主诉症状
        3.3.4 不同既往检测史的患者本次就诊内镜、腹部B超检查情况
        3.3.5 既往检查史对本次就诊内镜、腹部B超检查的影响
    3.4 某医院1~11 月消化内科门诊胃肠相关检查情况
        3.4.1 胃肠相关检查总人次数及总费用情况
        3.4.2 1~11 月胃肠相关检查人次数
        3.4.3 1~11 月胃肠相关检查费用
    3.5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肠道检查干预需求及措施
        3.5.1 基于研究结果的检查干预需求
        3.5.2 胃肠道检查干预措施
4 讨论
    4.1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4.2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体质指数和血压
    4.3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肠道检查服务利用水平
    4.4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肠道检查的影响因素
    4.5 胃肠道检查需要针对性干预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上消化道癌筛查进展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0)333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四、老年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磁控胶囊胃镜临床应用指南(2021, 上海)[J].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协作组,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胶囊内镜学组.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1(12)
  • [2]ANVUGIB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三种评分系统对临床预后的评价研究[D]. 刘昕丹. 延安大学, 2021(09)
  • [3]ABC、GBS、fRS评分系统对老年ANVUGIB患者干预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D]. 徐亚捷. 吉林大学, 2021(01)
  • [4]辅助镇痛药物在以丙泊酚为基础的消化内镜镇静中的应用研究[D]. 刘静. 山东大学, 2021(11)
  • [5]磁控胶囊内镜优化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探索性研究[D]. 蒋斌.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6]江西地区内镜检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 ——一项基于两个时期、跨度25年的回顾性研究[D]. 杨凯杰. 南昌大学, 2021(01)
  • [7]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实时评估及预后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D]. 刘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8]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彭景.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9]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肠道检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及干预需求研究[D]. 姚安琦. 安徽医科大学, 2021
  • [10]333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王丁香.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老年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