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的光辉(论文文献综述)
段沿沿[1](2021)在《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人民教育家就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榜样。通过研究人民教育家的个体成长史,不仅能够弘扬人民教育家精神,而且对于揭示人民教育家的个体成长规律,为新时代人民教育家的成长与培养提供经验借鉴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历程研究,重点在于探究分析于漪如何成长为人民教育家的问题。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从于漪的成长历程、成长外因、成长内因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总结人民教育家个体成长的规律及启示。其中,成长历程分为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成名期和成家期;成长外因主要分析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成长内因从教育信念、自我发展、热爱教育和勇于创新四个方面分析;从于漪的个体成长中归纳总结人民教育家个体成长的规律,从而产生了对人民教育家个体成长的若干思考和启示,分析人民教育家成长的现实困境,并得出启示:政府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创建学习组织,家庭提供心理支持,个人注重自我提升。
韦易廷[2](2021)在《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程红兵老师独创性地提出了语文人格教育思想并不断加以完善。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他的教育思想能够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启发,从而更好地改进语文教学。本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概说,语文人格教育是程红兵教育思想的核心及最大特征。第一部分从具体内容、教育价值功能、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思想内涵。第二个部分是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着手,结合经典课例来研究程红兵老师在这两方面对于语文人格教育的实践应用,从而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示范。第三个部分是研究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给当前语文教育教学带来的启示,从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完善优化语文人格教育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对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本人选择高中第一单元的经典诗歌《红烛》和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回忆性散文《老王》来设计教案,分析教学思路。力求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希望本研究能够让教师们提高对语文人格教育的重视,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徐钰琪[3](2021)在《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信阳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命教育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整体素质的提升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刚升入初中,正处于心智尚未成熟、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干扰的阶段,是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而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可以帮助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从而树立学生生命意识,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本论文致力于对生命教育在七年级语文教学的渗透策略进行探究。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其次是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对生命教育进行内涵界定并大致梳理其发展历程,对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主要依据进行阐述。第二章通过选取信阳地区市、县、乡三所中学,以七年级语文学科的师生为主要对象进行调查,秉持着调查样本的科学性、代表性以及准确性的原则,随机抽取了部分师生分别进行访谈和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合理有效地梳理与总结。调查结果显示,七年级师生整体上对于生命教育的认知不足,具体表现在:部分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知不到位,缺乏过硬和专业的生命教育素养和生命教育实践经验;部分学生对于生命的独特性及人生价值认知模糊,他们的学习目的和方式存在偏差。第三章主要从教师与学生两个不同的主体来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其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时应遵循“尊重自然性、生活性、人文性”的教学原则,还应将学思行结合提升自身生命教育素养,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学生则应主动在“对话”中丰富自身情感体验,从而在快乐学习中获得生命的成长。第四章则通过列举相关教学案例,来为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一些参考。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相关研究与分析进行一个概括和总结。
白雪[4](2020)在《基于冯友兰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境界教育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升级表达,语文核心素养依据个人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明确指出对于语文的学习应是一个由外显至内隐,再到层级发展与内在逻辑提升的生命内化的实践过程。由此,语文教育的过程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进阶(境界)教育的过程。境界一词虽内蕴丰富,但生命价值的实现维度等同于人生境界的达成高度,生命的真谛无非始终处于意志、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新解构,顺势建构的无限更迭之中。将语文学科赋予境界说教育,能够对中学语文产生新的实践意义,弥补现阶段语文教学内容的不足以更好培育中学生意志、思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反观当下中学语文教育现状发现仍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语文依旧身陷传统教学桎梏:过分重视学生成绩、片面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忽略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合理关照。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始终都围绕高考开展,教师往往依照教参对教材进行简单解读,难以挖掘教材资源中所隐含的文化生命精神;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围绕考纲进行设计,忽视对达成学生人生境界的重视;教学过程内容大多仍套用固定陈旧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掌握,轻视学生人生境界的培养,即思维、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也多侧重以成绩为主的结果性评价,缺少对学生独特生命情感体验的人生境界的关照。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育的境界指向,立足当下语文教学的问题,故借助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第一,在挖掘教材资源方面,将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作为解读教材和研讨课后思考题的新思路。第二,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充实以往三维教学目标设计观念(以往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为基础融入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找到教学目标与境界说的契合点以求达到进阶目的),以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为人生境界的逐层递进过程,设计以磨砺意志、提升思维、索引情感的人生进阶(境界)教学目标。第三,在教学过程内容方面,充实模板化教学过程内容,利用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依托不同文体内容和特点的阅读教学、多种主题意向和素材的作文教学、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活动来落实中学生思维、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生境界教育。第四,在教育评价方面,转变单一教育评价模式,增加意志磨砺评价、增设思维训练评价、增添情感索引评价。根据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环节的各项具体实施意见,以期对中学语文培育学生思维、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生境界教育有所助益。
张雪[5](2020)在《“绽放生命”:熊芳芳语文教学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不断涌现出一批教坛新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创造、乐于挑战,不断的在开拓、创新语文教学的新境域,促进语文学科的繁荣与发展。同时,当今教育的第一目的,要求肯定人的生命价值、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要求树立多样化的人才发展观念,鼓励生命个体的自然成长,主张要不拘一格的培养人才、任用人才,而语文学科以其特有的文化唤醒功能,它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和进行恰当的言语表达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了滋养学生生命的角色,是当今的第一学科。新生代名师熊芳芳所提出的“生命语文”教学理念,正是在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学生与语文的文化意蕴和诗性内质间的有效对话与交流,强调要通过语文的浪漫来涵养学生的诗性、修养其智性和滋养其灵性,同时,语文教学也应当是师生双方之间的一种相互激励、相互唤醒的生命活力过程。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到语文教育改革的新征程中来,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直观的借鉴。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本篇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分别展开阐述,以及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明确论文研究的新视角。第一章,归纳“生命语文”教学观的理论依据及形成原因,并结合熊芳芳的语文道路和语文情结,梳理其个人成长之路,从内部的自主发展和外部因素影响两个方面,明确熊芳芳的语文教学观。点明“生活性”和“生命性”是“生命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要以阅读教学、课堂活动、写作指导为中心来引导学生勇于直面生活,实现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和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完整教学目标。第二章,主要探索“生命语文”的教学艺术特色,从熊芳芳的教学实践角度入手,通过她的课例分析、课堂实录、论文着作等来较为细致地研究其践行“生命语文”的足迹,归纳整理熊芳芳富有特色的课堂导入、情感相连的教学举例、提炼升华的教学结课、“关怀生命”的写作指导等不同方面。第三章,则是熊芳芳“生命语文”的启示与反思。分别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课堂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学生素养拓展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结语部分肯定了熊芳芳“生命语文”的意义和价值,并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对“生命语文”教学理念的未来发展树立合理的期待,提出发展建议。本论文力图全面系统地展示“生命语文”的内涵及特色,希望通过对其的深入研究,能使读者感受到语文的浪漫与魅力,共同打造“绽放生命”的语文教学课堂,并且深受启发,能够在新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张承志[6](2020)在《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文中认为作为新文学的闯将,刘半农短暂的一生集新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杂文家、战士、诗人、学者等于一身,是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刘半农几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其着译内容多是以抨击时弊、启迪昏懵、开拓创新、审视国民性、宣扬人道主义等等为切入点,进而透射出刘半农文学创作的轨迹及思想嬗变的过程。从整个五四时期的一段时间范畴来看,刘半农不仅接受了进化论的有效整合,而且又承接了五四启蒙传统的高昂与激情。尽管这期间的“潜隐”遭到了历史上相关人士的质疑与批评,但是从历史语境和思想诱因上可以发现“权威性”下的覆盖式理解遮蔽了历史差异性的存在和与五四精神延长线上的“共振”,抑或是,历史的错位与距离在原初的意义上更能廓清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思想个性、认识问题和一些反思中的复合化问题。当时代的误读由歧出、偏至而回归到理性之时,当一种新的学术思路的强光唤醒沉寂已久的资料之时,重新发现历史的微缩细节、个人的心路历程及做出多元反思性的科学研究,必定会使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价值再次浮出历史地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刘半农的相关着译文献的梳理与探究,来解析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语言学史、考古史上的诸多文学实绩。在回归历史现场的前提下,以理解和同情的姿态进入他的文学世界,从宏观性的视角对他整体的文学实绩进行观照;从境遇与体验、渴念与实践出发,进行作品论和作家论的深入探讨,力图拨云祛障,进而对刘半农的文学思想、创作心理、艺术理念等方面进行剖析,由此来确定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论文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确定与缘起、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历史性与宏观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和概括出3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确定和阐释了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论文第一章立足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角度谈及刘半农由清末民初上海“鸳鸯蝴蝶派”的才子到平民文学家、新文学闯将的转变。其中,借助刘半农的着译作品来分析其与“鸳鸯蝴蝶派”的纠葛与距离;考察其现代通俗小说理念的改良;阐释其平民文学意识的生成以及民间文学的实绩;解读《双簧信》的历史动因、建构与生成。论文第二章以刘半农新诗的开拓为聚焦点。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论争、理念构想等来论述刘半农新诗的尝试与启蒙审美特征。其中《扬鞭集》与《瓦釜集》的实践、“误读下”的散文诗、争议纷纭的“她”与“它”字等等既包蕴和彰显了五四启蒙命题中的应有之意,又呈现出五四开放性、现代性的特征。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刘半农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理论,并考察刘半农在这一段时期的思想嬗变过程。从加入《新青年》阵营到《语丝》时期是刘半农散文创作的高峰时期。然而,当刘半农获得法国文学博士而归国后,他自己渐渐地进入了“沉潜”阶段,《论语》上的相关杂文似乎在宣告“五四时期的斗士兼文学家”的刘半农“落伍”了,但各中的缘由与事实并非如此。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半农的着译小说文本。他的着译小说是在五四启蒙视域之下的对现代化国族想象的继承与发扬,具有启发昏懵、融汇中外、传授新知、关注切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及批判国民性的丰富意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对五四时期的社会面相、道德伦理价值及新女性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思考。论文第五章主要围绕着刘半农一生的功绩进行客观的阐释与评价,力图复原与说明历史上的一些相关细节。在刘半农的后半段时期,保家爱国的“斗士精神”依旧不减、矢志不渝的“真”与“诚”贯穿于他的全部精神理想与艺术的探索之中、多学科的学术实绩与献身教育的功绩是他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其文论及身后的评价则可以为全面理解五四提供新的视角和诠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论文的结语指出,对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作家与作品的探索与研究,毋宁说是以刘半农作为文学的原点而回到五四的历史现场的阐释与反思。
张玉娇[7](2020)在《基于王国维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在功利性及应试性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如学科专业技能、掌握知识的能力及学业考试成绩,因而就忽视了对人生境界教育的关注。人生境界教育是要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引导,要将人生境界教育的最终目的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现阶段研究发现,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将人生境界教育渗透语文教育中。所以,语文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文性和它的特殊性,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贯穿人生境界教育,从本质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感受人生真谛。目前中学语文受升学制度、考试压力的影响,师生很难去关注到人生境界教育这一部分。所以师生对人生境界教育的理解意识浅薄,没有形成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有可能在无意识中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与人生境界有关的内容,但都不会充分地将人生境界教育落实到语文课堂中。教师在教学中在教学目标方面缺乏对学生理想的确立、理想的追求、理想的达成这些方面的设计,主要还是围绕教参和知识点制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占主导地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对学生确立理想、追求理想、达成理想的引导和训练;在教学评价中,主要还是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缺乏以理想的确立、理想的追求、理想的达成为目标的评价元素,忽视了对人生境界教育评价元素的关注。基于以上问题,依据王国维境界说理论,并且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第一,在教学目标方面,渗透王国维境界说理论,立足学生理想的确立、注重学生理想的追求、提升学生理想的达成的教学设计;第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人生境界教育的内容,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外活动方面实施融入人生境界教育内容;第三,在教学评价中制定人生境界教育元素,把理想的确立、理想的追求、理想的达成作为评价元素,尝试纳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希望通过基于王国维境界说理论,对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语文策略,以此对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起到有效性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韦艺[8](2020)在《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育关注的重点。如何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是语文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诗意语文”教学理念是一缕清风,其教学手段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王崧舟老师是“诗意语文”教学的先行者,但是目前对他的研究繁杂且零碎,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本文以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其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相关“诗意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考察和探究。在此基础上,对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进行深入思考。论述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从中国文化、西方哲学思想以及教育思潮三个方面对王崧舟“诗意语文”思想基础进行探究。从“诗意语文”发展阶段、课程价值取向、教学环节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将王崧舟与董一菲进行比较,从而论述其“诗意语文”课堂的特点。第二部分,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三个方面,来探究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从深入思考“诗意语文”与语文课程的性质之间的关系、“诗意语文”教学能否为中小学生思维训练创造条件、“诗意语文”教学风格能否为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提供帮助三个方面来探究“诗意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现在与未来,力求能够补充和发展王崧舟“诗意语文”研究的成果。
王雪[9](2020)在《中学现当代审智散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散文,是文学宝库中耀眼的组成,是中学语文教育重要的体裁。散文有限的篇幅,可描写世间万物,抒发无尽的情感,其中还流淌着作家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审视的智慧。孙绍振教授对百年散文理论探微,从理论的高度,以审美价值和情感特征为角度对散文进行分类,使散文的分类实现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其分类中的“审智散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的多样性。”[1]与此指导相符的是,现当代审智散文反映现实生活的人情世态,对于中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生与散文在时间上的阻隔,使得他们可以深入文本体验。审智散文具有情感相对内敛,颠覆或更新学生的观念,传递智慧的观念、理念的特征,对于教学而言,可以挖掘审智散文的教学价值,增加语文教学的深度;孙绍振教授在进行分类时,也没有将审美与审智作出明确的分裂。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审智教学注重的是思维的提升,和审美教学一样,都是核心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审智散文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以及对世界认知的丰富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中学教学中,审智散文的教学远远不及它应产生的教学成效。为了使得此类文本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更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中学现当代审智散文教学现状及问题原因、审智散文特点、中学现当代审智散文篇目解读分析及教学指向、审智散文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案例及反思这四大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作出教学结果分析,将中学现当代审智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表现概括整理为三点。第一,师生思维上的固化:偏重审美,忽视审智。第二,师生尤其是学生体验上的缺失:缺乏体悟,哲思空洞。第三:理解上的偏差:保守或曲解。究其主因,在于中高考对现当代审智散文考察所占的比重,此外,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师解读文本能力不足、单调的教学方式引不起学生兴趣等方面也影响着此类文本的教学成效。本文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对初中部编本教材、高中人教版、苏教版和部编本教材中选取现当代审智文本进行篇目分析和教学指向解读,在教学设计方面提出了此类文本的教学策略:唤醒感觉,深化体验;抓住脉络,层层深入;探究主题,追问激疑;群文阅读,点亮智慧。最后一章结合现当代审智散文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反思,旨在为当前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些许启发。
杜菲[10](2019)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中小人物形象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对小人物形象关注度不够的现象。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创造了众多的小人物形象,他们背后蕴含着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因此,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中小人物形象的研究,能够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完善,特别对初中生来说,这一阶段是他们发展自我的黄金时期,小人物形象能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丰富他们的审美趣味,促使其建构健康的人格。本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首先,文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目的与意义、核心概念、研究现状及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其次,文章分析了小人物形象的发展历程,探究了小人物形象教学的必要性。再次,文章在统计教材小说中小人物形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这些小人物形象的类型、特点与作用,对其进行全面探究。第四,文章从小人物形象的教学现状展开,从小人物形象德育价值、审美价值、教学价值三方面深入教学案例,剖析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实际问题出发,探寻小人物形象教学的有效措施。最后,文章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教学从德育价值、审美价值、教学价值三方面提出教学建议:小人物形象德育价值教学应注重小人物形象的多元解读、注重小人物形象的人文内涵、注重对其进行比较;小人物形象审美价值教学应注重小人物形象的全面开发、注重小人物形象的作用、注重小人物形象的课内外结合、注重对其进行联想;小人物形象教学价值教学应注重充分利用小人物形象、注重对小人物形象进行剖析。笔者希望通过这些合理有效的建议来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二、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的光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的光辉(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
第二章 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历程分析 |
一、孕育期(1929-1950) |
二、成长期(1951-1958) |
三、成熟期(1959-1962) |
四、成名期(1963-1984) |
五、成家期(1985 至今) |
第三章 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外因分析 |
一、社会环境 |
二、家庭环境 |
三、学校环境 |
第四章 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内因分析 |
一、坚定信仰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
二、自主发展一辈子学做教师 |
三、热爱教育点亮生命灯火 |
四、勇于创新创建中国特色教育学 |
第五章 人民教育家个体成长规律分析 |
一、成为人民教育家的外部因素 |
二、成为人民教育家的内部因素 |
第六章 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的启示 |
一、人民教育家个体成长的困境 |
二、人民教育家个体成长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来源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案例分析法 |
(五)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一、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概说 |
(一)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必要性 |
1.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内容 |
2.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
(二)语文人格教育的教育价值功能 |
1.广度:全息兼容的涵摄性 |
2.长度:影响一生的终身性 |
3.深度:浸润身心的纵深性 |
(三)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 |
(四)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 |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产生 |
2.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
3.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特性 |
4.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学习条件 |
5.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使用策略与分类 |
二、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实践分析 |
(一)阅读教学中语文人格教育的应用 |
1.以问促思,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
2.立足文本,开展语文人格教育 |
3.精益求精,实施自主探究教学 |
4.动态发展,审视主客体关系说 |
(二)写作教学中语文人格教育的应用 |
1.鼓励学生将生命体验与日常写作相融合 |
2.锻炼写作思维能力,提升写作思维品质 |
三、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启示 |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格教育水平 |
1.专业知识 |
2.职业情意 |
3.教师人格 |
4.教学个性 |
5.专业品质 |
(二)完善与优化语文人格教育 |
1.明确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回归语文教育初心 |
2.深入挖掘语文人格因素,丰富语文教学过程 |
3.注重激发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人性魅力 |
4.关注学生内在学习需求,重视教学方式引领 |
(三)教学设计分析 |
1.《红烛》 |
2.《老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
附录二:程红兵《雨霖铃》教学实录 |
附录三:程红兵《多样化思维与作文》教学实录 |
附录四:《红烛》教学设计 |
附录五:《老王》教学设计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信阳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依据 |
第一节 生命教育 |
第二节 生命教育与我国教育改革要求的契合 |
第三节 生命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
第四节 七年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特殊需求 |
第二章 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三章 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生命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
第二节 学思行并重,提升教师生命教育素养 |
第三节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 |
第四节 学生应主动在“对话”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
第四章 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举隅 |
第一节 生命教育指引下的单篇课文教学 |
第二节 生命教育指引下的群文阅读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七年级语文教师访谈提纲——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
附录 B:七年级学生对于生命教育认知调查问卷 |
致谢 |
(4)基于冯友兰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境界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缘起 |
1.2 选题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核心概念及理论依据 |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境界的概念 |
3.1.2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基本认识 |
3.1.3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联系 |
3.1.4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与语文课程标准之间的理论联系 |
4.基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分析 |
4.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4.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4.1.2 问卷编制的确立 |
4.2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分析 |
4.2.1 学生问卷分析 |
4.2.2 教师访谈记录分析 |
4.3 基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4.3.1 解读教材创新不足,学生自我觉解能力有待提升 |
4.3.2 教学目标设计观念略显陈旧,学生意志教育有所不足 |
4.3.3 教学内容实施过程略微固定,学生思维教育有待充实 |
4.3.4 教学评价模式轻微单一,学生情感评价有待渗透 |
5.基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 |
5.1 冯友兰境界说之多角度解读文本 |
5.1.1 巧借教材重塑澄明本心 |
5.1.2 运用课后思考题研讨人生境界新路径 |
5.2 冯友兰境界说之充实三维教学目标设计 |
5.2.1 立足自然境界以人生境界说之自然境界,磨砺意志 |
5.2.2 突破功利境界以人生境界说之道德境界,提升思维 |
5.2.3 超越道德境界以人生境界说之天地境界,索引情感 |
5.3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之拓充模板化教学内容 |
5.3.1 强化阅读教学训练力度 |
5.3.2 拓展作文教学训练环节 |
5.3.3 丰富口语交际活动训练项目 |
5.4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之转变单一教学评价模式 |
5.4.1 增加意志磨砺评价 |
5.4.2 增设思维训练评价 |
5.4.3 增添情感索引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调查问卷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5)“绽放生命”:熊芳芳语文教学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一、熊芳芳的“生命语文”教学观 |
(一)“生命语文”教学观的理论基础 |
(二)“生命语文”教学观的形成原因 |
(三)“生命语文”教学观的基本概述 |
二、熊芳芳“生命语文”的教学艺术 |
(一)巧妙恰切的课堂导入 |
(二)异彩纷呈的课堂呈现 |
(三)提炼升华的教学结课 |
(四)别出心裁的写作教学 |
三、熊芳芳“生命语文”的启示 |
(一)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启示 |
(二)对课程资源整合的启示 |
(三)对学生素养提升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确立与缘起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三、文献研究综述 |
第一章 从才子到闯将:跳出“鸳蝴派”与骂倒王敬轩们的双簧信 |
第一节 刘半农与“鸳鸯蝴蝶派”的距离 |
第二节 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理念的改良 |
第三节 平民的启示与“平民文学”的生成 |
第四节 文学革命中的无畏斗士:从《双簧信》说起 |
第二章 新诗之开拓 |
第一节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刘半农的新诗理念与创新 |
第二节 《瓦釜集》、《扬鞭集》的实践 |
第三节 “误读”下的散文诗 |
第四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她”与“它” |
第三章 “跑入与落伍”:以散文创作和理论为中心 |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界说:启蒙、批判与审美 |
第二节 投入《新青年》的阵营与散文“杂感”的凸显 |
第三节 “斗士的重现”:《语丝》时期批判的再延续 |
第四节 《论语》时期的“潜隐与疏离” |
第五节 从传统到现代:刘半农散文“体制”的建构 |
第四章 启蒙视域下的着译小说文本 |
第一节 文学、历史与荒诞的启蒙建构 |
第二节 穷人命运的思考与国民性批判 |
第三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认同 |
第四节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
第五章 新文化视野中的历史考察与定位 |
第一节 刚劲操守者的批判与呐喊 |
第二节 “我手写我口”:矢志不移的“真”与“诚” |
第三节 博才多艺的学教生涯 |
第四节 叫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以来的毁誉褒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刘半农研究和纪念文献辑要 |
附录二 :刘半农的发表在《世界日报·副刊》(1926-1933 年)及其相关栏目上的小说、杂文、译诗、民歌 |
附录三 :刘半农发表在《人间世》(1934 年)上的杂文、诗歌 |
附录四 :刘半农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和《北京大学月刊》(1918-1925 年)上的信函、杂文及其他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基于王国维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选题的目的 |
1.3 选题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可行性分析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理论基础与分析 |
3.1 关于人生境界教育的概念界定 |
3.2 王国维境界说理论概述 |
3.2.1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3.2.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3.2.3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3.3 中学语文教育对人生境界教育的要求 |
3.3.1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人生境界教育的要求 |
3.3.2 语文核心素养对人生境界教育的要求 |
3.3.3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对人生境界教育的要求 |
3.4 人生境界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
3.4.1 王国维人生境界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
3.4.2 王国维人生境界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
3.4.2.1 关于人生境界教育文章在语文教材中的分布 |
3.4.2.2 关于人生境界教育课文的文学体裁分布 |
4.基于王国维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4.1.1 调查对象的选择 |
4.1.2 问卷编制的确立 |
4.2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
4.2.1 学生问卷分析 |
4.2.2 教师访谈分析 |
4.3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4.3.1 教学目标设计略显模式化 |
4.3.2 教学内容实施略为刻板化 |
4.3.3 教学评价标准略有结果化 |
5.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
5.1 设计教学对人生境界教育关注不够 |
5.1.1 强调知识能力,忽视了理想的确立 |
5.1.2 重视过程方法,冲淡了理想的追求 |
5.1.3 注重情感态度,轻视了理想的达成 |
5.2 组织教学对人生境界教育落实不够 |
5.2.1 阅读教学忽视人生境界教育 |
5.2.2 作文教学缺少人生境界教育 |
5.2.3 课外活动忽略人生境界教育 |
5.3 评价教学对人生境界教育强调不够 |
5.3.1 对理想的确立教学评价关注不够 |
5.3.2 对理想的追求教学评价重视不够 |
5.3.3 对理想的达成教学评价突出不够 |
6.基于王国维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的策略 |
6.1 设计教学目标涉及人生境界教育理念 |
6.1.1 明确将理想的确立作为目标之一 |
6.1.2 突显将理想的追求作为目标之一 |
6.1.3 切实将理想的达成作为目标之一 |
6.2 组织教学过程融入人生境界教育内容 |
6.2.1 围绕阅读教学进行人生境界教育 |
6.2.2 围绕作文教学进行人生境界教育 |
6.2.3 围绕课外活动进行人生境界教育 |
6.3 评价教学效果注意人生境界教育元素 |
6.3.1 尝试渗透确立理想元素的效果评价 |
6.3.2 尝试渗透追求理想元素的效果评价 |
6.3.3 尝试渗透达成理想元素的效果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一) 王崧舟特级教师成长研究 |
(二) 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理念研究 |
(三) 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案例研究 |
(四) 王崧舟“诗意语文”在各学段的教学实践研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王崧舟“诗意语文”概述 |
第一节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思想基础 |
一、中国文化的影响——诗性文化 |
二、西方哲学的影响——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 |
三、教育思潮的影响——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
第二节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发展阶段及内涵 |
一、“诗意语文”的发展阶段 |
二、“诗意语文”的内涵 |
第三节 王崧舟“诗意语文”课堂的特点 |
一、自由对话推动课堂教学 |
二、想象思维渗透教学内容 |
三、擦除式板书展现教学环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
第一节 “诗意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
一、“诗意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
二、“诗意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
三、“诗意语文”阅读教学艺术 |
第二节 “诗意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
一、“诗意写作”教学的基本内涵 |
二、“诗意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三、“诗意写作”教学的时代意义 |
第三节 “诗意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
一、“诗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
二、“诗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施 |
三、“诗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超越和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诗意语文”与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的思考 |
第一节 “诗意语文”与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文化教育 |
一、“诗意语文”与语文课程性质的关系 |
二、“诗意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 |
第二节 “诗意语文”教学与中小学生思维训练 |
一、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 |
二、“诗意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
第三节 “诗意语文”教学风格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
一、中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 |
二、“诗意语文”教学风格对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启发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学现当代审智散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支撑: 从课程标准到核心素养的提出 |
(二) 实践意义: 文学理论应用于教学的有效实践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二) 国内关于审智散文研究综述 |
(三) 当下研究成果的不足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不同维度的“散文” |
(二) 审智散文的界定 |
五、论文研究的方法 |
(一) 文献综述法 |
(二) 调查与实践研究法 |
(三) 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中学语文现当代审智散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一、中学现当代审智散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一) 学生问卷调查过程与结果 |
(二)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中学现当代审智散文阅读教学的存在问题 |
(一) 思维上的固化: 偏重审美,忽视审智 |
(二) 体验上的缺失: 缺乏体悟,哲思空洞 |
(三) 解读上的偏差: 保守或曲解 |
三、中学语文审智散文阅读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
(一) 中学将考试奉为圭臬的导向 |
(二) 教师“守旧”教学观念的滞碍 |
(三) 低效教学资源对深度体悟的割裂 |
第二章 中学语文现当代审智散文特点及教材解读 |
一、审智散文特点 |
(一) 言语基调的多元指向 |
(二) 情感的相对“内敛” |
(三) 凸显逻辑与智慧 |
二、中学语文审智散文教材解读 |
(一) 中学语文现当代审智散文教学篇目分析 |
(二) 审智散文主题解析及教学指向 |
第三章 中学现当代审智散文阅读教学策略 |
一、唤醒认知,深化体验 |
(一) 缝隙切入,抽丝剥茧 |
(二) 反复涵泳,语言去蔽 |
(三) 巧设主问题,由形入意 |
二、抓住脉络,层层深入 |
(一) 抓住意脉,追问激疑 |
(二) 抓住语脉,启发点拨 |
三、探讨主题,点亮智慧 |
(一) 多元探究,发展学生有声思维 |
(二) 联系生活,拓宽审智外延 |
四、群文阅读,精神成人 |
第四章 审智散文阅读教学实践案例 |
一、《我与地坛》教学实践 |
(一) 案例背景 |
(二) 案例呈现 |
(三) 案例评价 |
二、《拿来主义》教学实践 |
(一) 案例背景 |
(二) 案例呈现 |
(三) 案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学现当代审智散文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10)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中小人物形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现状 |
1.4.1 关于小人物形象分析的研究 |
1.4.2 关于小人物形象教学建议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文本分析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2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中小人物形象概述 |
2.1 小人物形象的发展历程 |
2.2 小人物形象教学的必要性 |
2.2.1 小人物形象的德育价值 |
2.2.2 小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 |
2.2.3 小人物形象的教学价值 |
3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中小人物形象教学探析 |
3.1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中小人物形象基本情况统计 |
3.1.1 小人物形象统计说明 |
3.1.2 小人物形象作品所占比重 |
3.1.3 小人物形象作品详细情况 |
3.2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中小人物形象分析 |
3.2.1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中小人物形象的类型 |
3.2.2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中小人物形象的特点 |
3.2.3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中小人物形象的作用 |
4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中小人物形象教学现状分析 |
4.1 德育价值教学现状分析 |
4.1.1 准确把握小人物形象的德育导向 |
4.1.2 对小人物形象解读单一 |
4.1.3 对小人物形象的人文内涵关注力度不足 |
4.2 审美价值教学现状分析 |
4.2.1 准确把握小人物形象的审美内涵 |
4.2.2 关注小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
4.2.3 忽视小人物形象的全面性 |
4.2.4 忽视小人物形象的作用解读 |
4.2.5 忽视小人物形象的课内外衔接 |
4.3 教学价值教学现状分析 |
4.3.1 关注小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 |
4.3.2 忽视对小人物形象的利用 |
5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中小人物形象教学建议 |
5.1 小人物形象德育价值教学建议 |
5.1.1 注重多元解读小人物形象 |
5.1.2 注重小人物形象的人文内涵 |
5.1.3 注重对小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
5.2 小人物形象审美价值教学建议 |
5.2.1 注重全面开发小人物形象 |
5.2.2 注重小人物形象的作用 |
5.2.3 注重小人物形象的课内外结合 |
5.2.4 注重对小人物形象进行联想 |
5.3 小人物形象教学价值教学建议 |
5.3.1 注重充分利用小人物形象 |
5.3.2 注重对小人物形象进行剖析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的光辉(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史研究[D]. 段沿沿.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2]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D]. 韦易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信阳地区为例[D]. 徐钰琪.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4]基于冯友兰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境界教育策略研究[D]. 白雪.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5]“绽放生命”:熊芳芳语文教学艺术研究[D]. 张雪. 宁夏师范学院, 2020(12)
- [6]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D]. 张承志. 吉林大学, 2020(08)
- [7]基于王国维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研究[D]. 张玉娇.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8]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研究[D]. 韦艺. 苏州大学, 2020(03)
- [9]中学现当代审智散文阅读教学研究[D]. 王雪.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4)
- [10]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中小人物形象教学研究[D]. 杜菲.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