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管羊在新疆培育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邱海强[1](2021)在《“羊院士”六十六年初心不变——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新疆农垦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文中研究表明刘守仁致力于细毛羊育种研究66年。在这66年里,他完成了从一名豪情万丈的知识分子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进步融为一体的科学家的蜕变。66年来,他拒绝了多家单位抛来的橄榄枝,坚守着"为祖国培育出最好的羊"的初心,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在育种界,培育细毛羊新品种一般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而刘守仁领衔的科研团队只用了13年!人们这样评价刘守仁:新疆农垦科学院细毛羊育种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新疆最好的细毛羊在他手中。
冯东青[2](2021)在《萨福克羊繁殖性能及GDF9基因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某牧业有限公司完成。测定并分析了黑、白萨福克母羊繁殖率、产羔间隔、产羔羊月份分布产羔情况,研究了不同采精频率对精液品质影响,及白萨福克羊多胎候选基因GDF9进行研究。旨在为当地萨福克羊的繁殖和多胎选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当地萨福克羊的引入及推广示范提供参考依据。具体结果如下:1.白萨福克母羊的平均产羔数为1.66±0.58只,黑萨福克母羊的平均产羔数为1.52±0.53只,白萨福克母羊的妊娠期为147.25±7.55天,活羔率超过90%以上。黑萨福克母羊的妊娠期为151.66±17.05天。综上所述:白萨福克羊繁殖性能略高于黑萨福克羊。2.黑、白萨福克羊人工受胎的产羔率分别为160.58%、156.10%,平均受胎率85.58%和71.97%,认为白萨福克羊的人工受胎效果高于黑萨福克羊。3.从射精量、精子活力、精子密度方面分析,最佳的采精频率分别为1次/2天、1次/2天、1次/2天,但综合分析认为萨福克种公羊的最适合采精频率为1次/2天。4.在萨福克羊多胎候选基因GDF9编码区260bp处筛查到一个G→A的突变位点(G1突变,c.260G>A),该突变位点存在2种基因型:GG和GA,GG与GA基因型平均产羔数分别为1.75±0.4只和1.33±0.51只,二者呈显着性差异,推测GDF9基因G1突变对萨福克羊繁殖性能存在一定的调控作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GDF9基因G1突变位点对蛋白质二级结构有一定影响,但对蛋白质三级结构不存在影响。
金玉环[3](2021)在《新疆荒漠环境典型短命植物小鼠耳芥(Arabidopsis pumila)快速生长与耐逆性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作物遗传改良能够促进粮食和营养安全,已经成为科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目前作物育种策略缺少足够的效率,还难以满足短期或长期的粮食生产需求,需要将传统育种、现代生物技术、基因组学研究与“speed breeding”(加速育种)相结合加速作物改良进程,帮助我们应对100亿人口粮食需求的挑战。基因组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有效利用、多样性、粮食产量和安全方面的作用,但需要在基因组和农艺性状水平上对尽可能多的种质资源进行鉴定,从而发掘和鉴定更多优良的基因资源将来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边际土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后备耕地资源,我国新疆有3075.2万亩的边际土地,盐碱、沙性和干旱是主要的障碍因素。短命植物在新疆边际土地中广泛分布,起着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微生境、保护周边农田免受沙害等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新疆尤其早春农业生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展短命植物适应环境的分子水平机理研究,为更好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短命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对未来作物育种、边缘土地的开发利用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小鼠耳芥(Arabidopsis pumila)是生长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荒漠地带的十字花科植物,表现出快速开花结果、结实量大、光合效率高和耐盐抗寒的特点,蕴藏着丰富的抗性基因资源。本论文研究以小鼠耳芥为研究材料,从生理与细胞水平、分子生物学角度等建立生物学研究体系,结合RNA-seq技术等层面探索其适应特殊生境的机制及抗性基因挖掘和育种利用价值。本论文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小鼠耳芥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首先开展了组织培养实验,以幼嫩的根、下胚轴、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有效地在诱导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和多个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添加0.5 mg/L 6-苄氨基腺嘌呤和0.1 mg/L萘乙酸的MS培养基。在同一培养基上,幼根、下胚轴、叶片和叶柄均可诱导愈伤组织,其中,幼根诱导率最高。进一步以生长4周龄幼苗的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以小鼠耳芥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Δ1-pyrroline-5-carboxylate synthetase 1)基因P5CS1为目的基因,潮霉素B为筛选抗生素,采用外植体预培养、感染、共培养等程序,研究了农杆菌GV3101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结果表明小鼠耳芥幼根、下胚轴、叶片和叶柄四种外植体均可以诱导形成愈伤和不定芽,其中,根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而下胚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低。对叶片和叶柄进行农杆菌侵染,发现侵染所需最适宜的农杆菌浓度与侵染时间均不同,但在适宜浓度的农杆菌侵染下,都可以形成愈伤和不定芽。进一步运用花序侵染法对小鼠耳芥花序进行农杆菌侵染发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适当延长侵染时间,可提高农杆菌的转化效率,当花序侵染时间为30 s时,筛选效率可以达到0.67%。2.筛选合适的内参基因合适的内参基因是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精确分析基因表达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鉴定了ACT1、ACT2、ALDH、EF1B、GAPDH、HAF1、LOS1、UBC35、UBQ9和UEP共10个候选内参基因,选择编码钾离子吸收渗透酶的KUP9作为验证基因。对小鼠耳芥进行了干旱、热激、冷和盐四种非生物胁迫,分别在0、3、6、12、24和48 h取样,以及七个不同的组织:根、下胚轴、子叶、莲座叶、茎、花和长角果,提取所有样品的RNA进行qRT-PCR试验。实验数据利用ge Norm、Norm Finder、Bestkeeper和Ref Finder 4个软件对10个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综合排名表明:(1)不同组织中,合适的内参基因是ACT1和GAPDH;(2)10%PEG6000处理下,合适的内参基因是HAF1和UEP;(3)250 m M Na Cl胁迫处理,合适的内参基因是GAPDH和ACT1;(4)低温(4℃)胁迫处理,合适的内参基因是GAPDH和UBC35;(5)在高温(40℃)胁迫处理,合适的内参基因的是GAPDH和UBQ9。综合来看GAPDH和UBQ9是所有样本中最合适的内参基因组合。KUP9基因的表达特征进一步验证了筛选出的合适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说明筛选的内参基因适合于基因表达的标准化。3.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RNA-seq分析小鼠耳芥在早春萌发以后迅速生长,统计自然生境下小鼠耳芥整个生长周期的表型变化。结果发现,萌发后一个月内株高和叶片数增加最明显,特别在抽薹期(Growth Stage 1,GS1)、始花期(GS2)、结荚期1(GS3)、结荚期2(GS4)、结荚期3(GS5)这5个时期表现出快速生长发育。半个月内形成幼苗到成苗的转变,从营养生长到开花结果、以及果荚增长的形态变化。接着选取GS1、GS2、GS3、GS4和GS5共5个生长时期的叶片开展RNA-seq分析。构建15个文库,测序产生694,576,138条raw reads和660,395,266条clean reads,总测序量达到99.06 G;相关系数和主成分分析发现,GS1与GS2这两个时期差异不显着,并且差异基因个数最少,其余组间差异非常显着。五个生长发育时期共鉴出29,994个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发现大多差异基因富集在光合作用、核糖体、生理节律、α-亚麻酸的新陈代谢、氧化磷酸化、类黄酮生物合成和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等通路。其中GS3与GS2,GS4与GS3,GS4与GS4时期相比,生理节律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个数分别为24、27和24个;CO、GI和FT等15个光周期开花通路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变化非常明显。此外,GO富集分析发现KT/HAK/KUP基因家族在整个结荚期明显富集,暗示它们在小鼠耳芥的生长发育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4.钾离子转运蛋白KT/HAK/KUP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利用小鼠耳芥全基因组序列鉴定出26个KUP基因,并从琴叶拟南芥(Arabidopsis lyrata)、叶芽鼠耳芥(Arabidopsis helleri)、盐芥(Eutrema salsugineum)和亚麻荠(Camelina sativa)等4种十字花科植物中分别鉴定了14、14、16和40个KUP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123个KUP基因分为4个亚组。物种内共线性分析表明小鼠耳芥KUP的复制基因以全基因组复制(WGD)/片段重复方式为主,纯化选择是该家族基因进化的主要动力。利用15个组织的RNA-seq数据分析表明,超过1/3的基因成员在幼根中高表达,其次是种子和果柄组织。5个不同生长时期的RNA-seq数据分析表明,很多KUP成员参与植株快速生长,在结荚期(GS4和GS5)明显上调表达,表明该家族成员可能在植株增高和发育调控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qRT-PCR分析ApKUP基因响应逆境胁迫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1)ApKUP基因表达明显响应高盐(250 m M Na Cl)、干旱(10%PEG6000)、低温(4℃)和高温(40℃)胁迫,表现出复杂的变化特征;(2)缺钾时,除Ap HAK5、ApKUP1.2和ApKUP6.1上调表达,其余ApKUP基因成员下调表达;(3)50μmo/L的茉莉酸甲酯(Me JA)和1μmo/L的脱落酸(ABA)显着影响ApKUP家族在根中的表达水平;(4)1μmo/L甲基紫精(MV)胁迫显着影响ApKUP在根和子叶中的表达水平。胁迫表达结果表明,ApKUP基因的表达积极响应非生物胁迫,但是不同复制基因对之间存在表达差异,说明KUP基因在进化中具有功能上的保守和分化。综合起来,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耳芥遗传转化方法,筛选出了用于qRT-PCR实验的内参基因;以RNA-seq为基础挖掘了小鼠耳芥转录水平上参与生长调控的差异表达基因及代谢通路,如光合作用和生理节律,以及多个耐逆相关基因,如P5CS和KUP基因家族成员。发现这些基因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快速响应逆境胁迫而上调表达,可能是赋予小鼠耳芥适应新疆荒漠环境快速开花成熟的适应性机制。本研究建立的研究系统为突破边际土地的改良工程体系与农作物育种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参考,挖掘的基因资源可用于植物的抗性基因工程育种,为加快作物育种策略提供理论基础,为研究和开发更多短命植物资源提供思路,将来为新疆农业生物环境的改良和作物的遗传改良做出贡献。
努尔买买提[4](2020)在《蛹虫草的人工培育及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虫草”是广义虫草属(Cordyceps)真菌的总称。我国的虫草产业主要涉及自然资源较为匮乏的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蛹虫草(C.militaris)等真菌。其中,蛹虫草的成分、药理作用与冬虫夏草相似,尤其是CMPs-4多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由于蛹虫草能够人工培育,是解决野生虫草资源严重不足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一直是药用真菌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我国新疆丰富的水稻、小麦资源,为蛹虫草的人工培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菌种退化是制约蛹虫草人工培育技术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本文对蛹虫草的优质高产菌种选育和培养液配方优化开展了研究,旨在为蛹虫草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同时,本文还对蛹虫草多糖CMPs-4对人工食道癌细胞Eca109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对Eca109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以期揭示CMPs-4的抗癌机制。本论文首先从野生蛹虫草子实体中筛选了亲本菌株,在此基础上,培育子实体;利用单孢子分离技术分离单子囊孢子,并对其交配型进行鉴定;从不同交配型单子囊孢子菌株杂交产生的子实体中分离菌种,筛选出子实体产量较高的F1代杂交菌株。其次,结合新疆地区蛹虫草人工培育实际情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培养基质分别进行了处理,以分析不同培养基质处理对蛹虫草子实体长度、鲜干重、生物转化率以及产量、产值效益等方面的影响,筛选适宜本地蛹虫草人工栽培的基质。最后,运用MTT法检测了蛹虫草多糖CMPs-4对人食道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CMPs-4多糖对Eca109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凋亡细胞的形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Hoechst33258染色、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了CMPs-4多糖对Eca109细胞凋亡的影响;最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Bcl-2、Bax、caspase-8和caspase-3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从亲本子实体中共获得10个菌株。10菌株通过人工培育形成子实体后,进行单孢子分离获得60株单子囊孢子菌株,其中37株单子囊孢子菌株可以成功扩增出鉴定交配型的目的产物。根据PCR分析结果显示,22株为MAT 1-1交配型,15株为MAT 1-2交配型。37单子囊孢子菌株只能扩增MAT1-2或MAT1-1中的一个,说明MAT1-1和MAT1-2不能共存,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二极异配体系。相同交配型组合培养,其原基生长发育较慢,但亲和性较高。而MAT1-2和MAT1-1不同交配型杂交组合培养,原基发育较好,但亲和比较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营养亲和良好的不同交配型蛹虫草菌株更容易形成子实体。(2)筛选出15个不同交配型(MAT1-1和MAT1-2单孢子菌株)组合的菌株,即A2×B4、A2×B1、A2×A9、A2×A1、A5×B1、A5×A1、B3×B8、B3×B4、B3×B1、B9×B4、B9×A9、B9×A1、B11×B8、B11×B4、B11×B1,可为后续人工栽培提供优良的菌株组合。(3)通过对培育于不同基质的蛹虫草各项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各组间呈显着性差异(P<0.05),在100%大米培养基中的子实体产量更高(鲜重最高可达12.77g、干重可达2.05 g),生物转化率达到最高(可达60.54%),产投比最大(4.45),产值最高(2.05元/瓶),净利润最好(1.59元/瓶),其子实体生物产量比原来的栽培培养基所种植的提高33.7%。(4)蛹虫草多糖CMPs-4能够抑制人食道癌Eca 109细胞的增殖,诱导人食道癌Eca109细胞凋亡,其抑瘤效果对剂量和作用时间存在显着依赖。CMPs-4显着抑制了Eca-109细胞的生长增殖,当药物浓度从100μg/m L增加至1000μg/m L时,其生长抑制率从11.70%增加到66.54%,培养24 h的IC50值为532.9μg/m L。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位于S期的Eca109细胞的比例逐渐从32.23%增加到49.27%(P<0.05),即Eca109细胞在经过CMPs-4处理,被阻滞在S期,不能转化至G2/M期的细胞增多;同时,G0/G1期的细胞也无法进入到S期。受CMPs-4的抑制作用影响,Eca109的细胞凋亡率从3.12%上升到14.44%(P<0.05),电子显微镜下也能明显观察到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CMPs-4处理Eca109细胞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明显下调,促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8表达量上调。本研究筛选了优质蛹虫草菌株和适宜新疆地区的人工栽培基质,优化了蛹虫草培养体系,为在日光温室和现代化温室条件下、充分利用新疆地区丰富的小麦和水稻资源,规模化发展蛹虫草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还对蛹虫草CMPs-4多糖的抗肿瘤机制开展了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究蛹虫草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林洋[5](2020)在《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羊布鲁菌病调查及防控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布鲁菌病在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简称科右前旗)羊群中的流行情况,分析布鲁菌病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新的防控措施,本研究收集了科右前旗2011~2018年羊布鲁菌病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于2019年对科右前旗羊群进行了布鲁菌病血清学检测,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在当地羊群进行了布鲁菌S2疫苗免疫后抗体检测;选取科右前旗境内布鲁菌病感染率较高的白辛镇,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综合性防控试验,通过与其他乡镇的对比,评价防控净化的应用效果。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收集了科右前旗2011~2018年羊布鲁菌病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8年羊布鲁菌病平均阳性率依次为2.41%、2.01%、0.93%、0.37%、0.80%、0.69%、0.80%和0.76%。根据农业部对羊布鲁菌病疫情的划分,科右前旗属于羊布鲁菌病的疫区。(2)2019年对全旗16个乡镇(苏木)58个村(嘎查)的41424份羊血清进行了布鲁菌病血清学检测,共检出293份阳性,阳性率为0.70%。分析了不同饲养条件和不同年龄羊的感染,发现,牧区(0.30%)羊布鲁菌病阳性率低于农区(0.70%)和半农半牧区(0.85%),成年羊(0.66%)布鲁菌病感染高于羔羊(0.17%)。(3)选取布鲁菌病血清学检测为阴性的山羊70只,绵羊402只,分为2组,进行S2疫苗口服免疫,在免疫前和免疫后30d、60d、90d、120d、150d和180d采血,使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2种方法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山羊和绵羊均在免疫30d后首次检测出布鲁菌病抗体,免疫60d后抗体检出率最高,免疫90d后全部转阴。(4)在羊布鲁菌感染率较高的白辛镇选取了 4个试验村,淘汰阳性羊后进行S2疫苗口服免疫,免疫90d后检测为阳性的羊继续淘汰;同时对外地羊实施落地检疫,本地羊只出不进的防控措施,在此综合防控措施实施1年后进行防控效果检测。结果表明,实施净化防控后,该地区4个试验村羊的布鲁菌病阳性率明显降低,由净化防控前的1.20%降低到净化防控后的0.60%;与其他乡镇相比,白辛镇布鲁菌病阳性率下降幅度最大,其它未实施净化防控的6个乡镇出现布鲁菌病阳性率降幅较小或有阳性率上升的情况,表明布鲁菌病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科右前旗羊布鲁菌病的阳性率。
胡露飏[6](2020)在《寄生植物向日葵列当萌发刺激物、生理小种与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寄生植物是指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而必须从寄主植物中掠夺某些营养物质和水分等以满足自身生长发育需求的一类植物。寄生植物与典型的植物自养生活方式大相径庭,因为它们以异养的方式获取有机碳源,利用称为吸器的特殊器官与寄主植物的根或茎的维管组织直接相连。几乎所有列当科植物都是寄生植物,主要寄生于寄主植物的根部,其中列当属(Orobanche)的寄生植物因其对农作物的危害成为世界上研究最广泛的寄生植物之一。向日葵列当(Orobanche cumana)是一种自身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的全寄生植物,专性寄生于向日葵(Helianthus annus)的根部,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地区。向日葵列当作为寄生性杂草,严重危害作物向日葵的生长发育,是欧亚地区向日葵产量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近年来,在我国向日葵主产区内蒙古和新疆也遭受向日葵列当大面积侵染,产量急剧下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研究从表型、生化、遗传、基因组等多个角度对我国和欧洲的向日葵列当的遗传多样性、萌发刺激物、生理小种(寄生能力与毒性)等进行较全面的探索。在全球首个向日葵列当基因组测序组装完成的基础上,利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开发SNP,通过KASP分型技术构建完善其遗传图谱。首次对中国的向日葵列当的基因组进行重测序,以SSR和SNP分子标记研究向日葵列当在世界不同区域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采用新开发的根系无土培养体系鉴定向日葵列当生理小种即毒性水平,寻找向日葵列当生理小种与种群遗传多态性的关系。为探索寄主根系分泌物中的萌发刺激物与向日葵列当寄生数量的关系,开发了一种雾培体系和固相萃取技术结合高精度检测向日葵的根系分泌物中的列当萌发刺激物的方法。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基于下一代基因组测序开发并验证的具有高多态性的SSRs标记来评估世界不同地区的向日葵列当的遗传多样性。对来自中国5个不同区域的259份材料和来自欧洲27个不同区域的108份材料即共367份材料,通过荧光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其遗传变异水平。向日葵列当的世界不同区域的遗传多态性分析清楚地区分了中国种群和欧洲种群。遗传系数、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进化树表明向日葵列当种群可划分为3个群组:(I)中国新疆种群,靠近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寄生于食葵;(II)中国内蒙古种群,寄生于食葵;(III)欧洲种群,寄生于油葵。其中新疆种群具有最多的私有等位基因和最丰富的多态位点,暗示中国的新疆种群可能是其他向日葵列当种群的共同祖先之一,也可能是新疆的向日葵列当与当地其他列当科物种杂交的结果。(2)以西班牙的向日葵列当为参考基因组,首次探索了中国的向日葵列当基因组。采用最新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9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内蒙古的向日葵列当和6个西班牙向日葵列当进行基因组重测序(llumina HiSeq?3000)。重测序平均深度为15.3 X,检测得到276926个SNP。基于重测序筛选的SNP和基于外显子组测序并验证得到的1536个SNP进行融合分析与比较,发现不同地域的向日葵列当的遗传变异差异较大,且不同的地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的遗传基因库。世界不同地域的向日葵列当种群共有五个遗传基因库:(i)中国(内蒙古);(ii)西班牙中东部昆卡(Cuenca);(iii)西班牙西南部瓜达威尔河畔(Guadalquivir valley);(iv)法国;(v)东欧地区(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乌克兰)。SNP标记与SSR标记所揭示的向日葵列当种群遗传多样性结果基本一致,即向日葵列当中国种群与欧洲种群遗传差异较大,暗示了地理隔离和寄主基因型的不同可能导致向日葵列当的种群发生适应性进化,从而产生较大的遗传多态性差异。(3)向日葵列当亲本INA和IN12杂交的91个F2个体采用KASP技术进行SNP分型,以509个SNP和18个SSR构建出28个遗传连锁群,总图距为1479cM。向日葵列当父母亲本INA和IN12重测序检测出SNP40912个,其中13511个SNP定位到基因组的145个片段重叠群,占基因组90%。严格筛选出288个SNP进行KASP分型。将新增加的验证有效的130个SNP锚定到145个片段重叠群,重组遗传连锁群,构建得到向日葵列当19个高密度连锁群,对向日葵列当的染色体定位具有重要意义。(4)利用雾培体系和固相萃取技术检测向日葵的根系分泌物中的列当萌发刺激物,将列当萌发刺激物的样品收集预处理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三重四极质谱法联合(UHPLC-TQ-MS)分离检测列当萌发刺激物的组分。在雾培体系下,收集得到的列当萌发刺激物探测到了四种纳摩尔与微摩尔级浓度的向日葵列当萌发刺激物,即去氢木香内酯(dehydrocostus lactone)、木香烃内酯(costunolide)、苍耳素(8-epixanthatin)和向日葵内酯(heliolactone)。此方法已申请发明专利。(5)采用无土根系系统鉴定向日葵列当的生理小种,此系统比传统的土壤盆栽试验更节省空间,更便捷准确。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一个向日葵列当生理小种鉴定标准,以六个向日葵品系作为鉴定寄主,即向日葵品系2603、L86、LC1003、LC1093、R96和P96,六周后统计列当的寄生数量。结果表明中国和法国的向日葵列当生理小种都介于小种E和F之间,暂定为小种XEF,向日葵列当的生理小种即寄生能力与其种群遗传多态性无关。研究发现新疆种群在食葵LD5009上的寄生数量远多于其他种群,可能是寄主的基因型变化即从油葵转为食葵,促使其发生适应性进化,这与基于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相符。法国的列当小种鉴定采用土壤盆栽实验,中国的列当小种的鉴定同时采用了土壤盆栽实验和无土根系鉴定系统,验证了两个体系的结果相似性,表明无土根系体系可用于快速准确鉴定向日葵列当的生理小种。
赵书艺[7](2019)在《河西地区规模羊场主要疫病免疫状况调查及防控技术示范》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河西走廊地区养羊业的快速发展,肉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数量明显上涨,特别是在近几年国内对肉羊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国内外优质种羊交易愈加频繁,给河西地区肉羊养殖疫病防控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作为当前规模化羊场主要疫病,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羊痘和布鲁氏菌病给养羊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当前危害河西地区养羊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都是我国农业部要求强制免疫的疫病,布鲁氏菌病是目前流行比较严重的人畜共患病,羊痘对羊的皮、毛、绒都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本研究着眼于河西地区规模化羊场疫病防控工作,采用血清学调查的方法,对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羊痘和布鲁氏菌病免疫抗体和特定羊群的感染抗体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河西四市部分规模化羊场两种抗体水平及变化趋势,对促进该地区养羊业疫病防控工作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河西四市部分规模化羊场、随机采集4市、19个县、876个羊场、共计13933份血清样品,对A群(免疫羊群)免疫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和评价,对B群(布鲁氏菌病、羊痘未免疫羊群)布鲁氏菌病和羊痘的感染抗体阳性率进行检测,对C群(口蹄疫、小反刍兽疫个别未免羊群(病羊、怀孕羊等))的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感染抗体进行检测,分别统计和分析羊的4种疫病免疫抗体水平和潜伏感染情况,为河西地区规模化羊场的4种疫病防控提供基础资料。1.2015-2018年在河西四市共采集血清样品13933份。分年度来看,2015年共采集1437份、2016年共采集1832份、2017年共采集4893份、2018年采集5771份;分样品来源来看,共采集自A群9406份、B群4220份、C群307份;分不同规模来源来看,50只-200只规模化羊场共采集样品3759份、200只-500只规模化羊场共采集样品6022份,500只及以上规模化羊场共采集样品4152份。样品共来自876个规模化羊场,50只-200只规模化羊场共324个、200只-500只规模化羊场390个、500只以上规模化羊场162个。2.四年间A群口蹄疫免疫抗体个体合格率和群体合格率平均分别为78.44%、78.20%,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个体合格率和群体合格率平均分别为79.76%、80.02%,羊痘免疫抗体个体合格率和群体合格率平均分别为64.40%、62.90%,布鲁氏菌病免疫抗体个体合格率和群体合格率平均分别为58.96%、50.68%。B群中羊痘感染抗体个体阳性率和群体阳性率平均分别为2.96%、10.96%,布鲁氏菌病感染抗体个体阳性率和群体阳性率平均分别为3.79%和12.67%。C群中口蹄疫感染抗体个体阳性率和群体阳性率平均分别为13.03%和3.88%,小反刍兽疫感染抗体个体阳性率和群体阳性率平均分别为4.89%、1.71%。3.通过对4种疫病感染抗体阳性场点数进行分析发现,口蹄疫疑似感染阳性场检出率从14.75%下降到1.32%,从较大规模化羊场重点向较小规模化羊场集中,从牧区向农区集中;小反刍兽疫疑似感染阳性场检出率从11.48%下降到0.26%;羊痘疑似感染阳性场检出率从31.15%下降到7.67%,从牧区到半农半牧区到农区都有分布,且来源羊场同样包括了3种不同规模化羊场,表明羊痘的隐性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布鲁氏菌病虽然疑似感染阳性场检出率从27.87%下降到10.32%,但农区和牧区的隐性感染情况同样较为严重,扩散和蔓延风险较大,防控形势非常严峻。4.通过防控技术示范养殖场的选择,开展口蹄疫、羊痘、小反刍兽疫和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工作,制定出适合规模化养殖场的上述疫病的防控技术模式,通过免疫情况调查、技术集成研究、规范免疫程序制定和实施,血清抗体效价监测等工作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控措施,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技术示范工作开展前对示范场免疫抗体进行检测,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羊痘和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14%、70.70%、65.63%和35.94%。通过集成技术示范应用,每间隔6个月检测一次免疫抗体,口蹄疫的免疫抗体阳性率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78.87%、85.00%,小反刍兽疫的免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4.23%、85.79%,羊痘的免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0.56%、81.84%,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92%、62.45%。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和羊痘免疫抗体阳性率都超过农业部规定要求,但布鲁氏菌病免疫抗体未达到要求,可能与布鲁氏菌病疫苗本身免疫效果有一定关系。
邓莎[8](2019)在《朱顶红和威尼替舞花姜及盐桦的组织培养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花卉产业发展迅速,新奇品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也急需解决其繁殖技术问题;运用组织培养技术,可快速繁殖出大批量的花卉种苗和扩大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数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和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本文以新奇花卉朱顶红‘圣茵3号’(Hippeastrum‘Shengyin NO.3’)、威尼替舞花姜(Globba winitti)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盐桦(Betula halophile)为材料,建立离体快繁体系,以期为这三个种类(品种)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朱顶红鳞茎为外植体,用75%酒精棉球将鳞茎表面擦拭干净,再将外植体浸泡于75%酒精中30 s,0.10%HgCl2连续消毒5 min+3 min+2 min,能获得较高成功率,鳞茎诱导培养基是MS+5.00 mg/L 6-BA,最合适的增殖及生长的基本培养基为LS培养基;鳞茎增殖最佳的切分方式为八分切,培养30 d和60 d后鳞茎的增殖倍数分别为14.28和15.11;最适合鳞茎增殖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6-BA,将鳞茎四分切后于LS+4.00 mg/L 6-BA中培养60 d,鳞茎增殖倍数为11.07;6-BA和NAA配合使用可达到壮苗的效果,采用MS+4.00 mg/L 6-BA+1.50 mg/L NAA培养基,鲜重增量最高;MS+2.00 mg/L PP333下培养的朱顶红叶片短而宽,鳞茎大,具有抑制叶片生长促进鳞茎膨大的作用;在MS+4.00 mg/L 6-BA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为120 g/L时的鳞茎直径最大,为7.94 mm;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MS+2.00 mg/L IBA,生根率为100%;朱顶红易于移栽,在试验的14种基质中成活率均为100%,其中泥炭土及混合基质椰糠:珍珠岩:蛭石=1:1:1和泥炭土:珍珠岩:椰糠=1:1:1三种基质中的朱顶红长势最好。(2)以威尼替舞花姜未开放的花蕾及由根茎萌发出的幼芽为外植体,用75%酒精棉球将外植体表面擦拭干净,再将外植体浸泡于75%酒精中30 s,0.10%HgCl2连续消毒5 min+3 min+2 min(花蕾外植体则连续消毒3 min+2 min+1 min),通过此三步消毒法获得较高的表面消毒成功率。在MS+2.00 mg/L 2,4-D+0.50 mg/L 6-BA和MS+5.00 mg/L 6-BA+0.01 mg/L NAA中进行初代培养,30 d后分别获得20.00%和80.95%的不定芽诱导率。由两种外植体诱导而来的不定芽的增殖倍数无显着性差异;最适合的增殖基本培养基为MS,在MS培养基中添加0.10 mg/L TDZ下不定芽直接进行体细胞胚发生,增殖倍数为16.46;最适合不定芽增殖的接种密度为每瓶15个单芽,培养30 d后不定芽的增殖倍数为7.28。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0.50 mg/L NAA,生根率100%;最佳移栽基质为泥炭土:蛭石=2:1,移栽30 d后成活率为100%。(3)以盐桦茎尖和茎段为外植体,用75%酒精棉球将外植体表面擦拭干净,再将外植体浸泡于75%酒精中30 s,0.10%HgCl2连续消毒5min+3 min+2 min,污染率最低,为34%。最适合盐桦不定芽诱导的基本培养基为B5培养基;在继代培养基MS+0.50 mg/L 6-BA+0.05 mg/L NAA中,接种每瓶20-25个带两个节位的茎段时增殖倍数最高,但不定芽较细弱;不定芽增殖最佳的培养基是MS+0.50 mg/L 6-BA,增殖倍数为31.04;在1/2 MS或MS培养基中添加0.50 mg/L IBA的培养基中有利于壮苗;在培养基中加入蔗糖30 g/L、45 g/L时茎干较粗;在壮苗培养中加入PP333能使盐桦试管苗茎干和根系变粗、植株矮化,浓度以0.50 mg/L最佳;3000 Lux光照强度培养条件下,盐桦组培苗长势最好;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0.30 mg/L NAA,生根率为100%。最适于盐桦移栽的基质为河沙:泥炭土=1:1,移栽成活率为95%,小苗较健壮。
阿斯马热·马合木提[9](2019)在《布鲁氏菌病诊断抗原的分离及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全球流行,在我国属于二类传染病,给世界各国畜牧业及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危害。该病目前尚不能完全根治,人感染布鲁氏菌后会有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症状。布病的诊断对治疗和预后起关键作用,早诊断早发现是治愈布病的一个关键步骤,研发一款能够适用于农牧区基层使用的快速诊断试剂盒是布病高发地区所需要的。目的:(1)提取布鲁氏菌S-2和S-19株中的脂多糖(LPS),检测该两种脂多糖的抗原性与诊断价值;(2)布鲁氏菌LPS抗原研发胶体金抗体检测试剂盒,确定其敏感性和特异性;(3)用该试剂盒对新疆不同地区的发热人群和社区人群进行初筛,确定其应用性,并评估这些地区布鲁氏菌病流行的严重性;(4)构建布鲁氏菌Omp2a表达载体,用大肠杆菌表达该蛋白,确定其诊断价值;方法:(1)收集工业化生产的布鲁氏菌疫苗株S-19与S-2株菌株液,用LPS纯化试剂盒通过裂解、纯化、洗涤的方法提取LPS,用提取的LPS进行斑点ELISA试验与布鲁氏菌病阳性、正常阴性、疱疹病、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反应观察和记录反应颜色并判断诊断价值;(2)从新疆布病疫区收集139份通过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与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结果阳性的患者血清,用胶体金试剂盒对这些阳性血清进行测定,确定胶体金试剂盒的灵敏度;(3)从新疆布病疫区收集354份需要与布病做鉴别诊断的患者血清进行检测,确定胶体金试剂盒的特异度。利用前期确定所研发的胶体金快速诊断试剂盒对新疆8县(市)的发热病人和三县市的社区人群进行初步的应用。最后用SPSS2.0软件对三个疫区的阳性率进行卡方检验计算出三个地区间的差异;(4)外膜蛋白Omp2a的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菌株BL21的转化,重组Omp2a经IPTG诱导、纯化后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观察目的蛋白的位置,经过斑点ELISA、Western Blotting判断Omp2a的抗原性及诊断价值;结果:(1)斑点ELISA试验结果显示从S-19与S-2株中提取的LPS与布鲁氏菌病阳性血清能起强的抗原抗体反应,与商品化LPS诊断试剂盒的反应一致,具有强的诊断价值;(2)对布病阳性血清及需要与布病做鉴别诊断的患者血清进行检测,菌胶体金试剂盒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8.6%;(3)收集358份发热人群血清及329份体检人群血清,利用胶体金试剂盒进行检测该地区的布病阳性率。对新疆布病疫区的三个地区的发热人群的检测中得出,伊犁地区阳性率为19.3%、塔城地区阳性率为16.5%、巴州地区阳性率为19.3%,χ2=0.267,p=0.875,三个地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对新疆非布病疫区及布病疫区的社区体检人群的检测中得出疫区阳性率为6.9%,而非疫区阳性率为0%;(4)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a的原核表达载体菌株BL21经PCR能扩增出亮度为均一的目的片段。Omp2a经过热诱导后进行纯化,分别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和斑点ELISA试验分析Omp2a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从SDS-PAGE上看经过热诱导和没有经过热诱导的同样出现了明显的表达条带。Western Blotting结果示大肠杆菌表达的Omp2a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与布鲁氏菌病阳性血清反应。结论:(1)S-2与S-19株中提取的LPS能与布鲁氏菌病阳性血清起强的抗原抗体反应,具有较强的诊断价值;(2)布鲁氏菌LPS胶体金试剂盒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诊断价值高、反应速度快、操作方便、适合在基层上推广使用;(3)从统计学分析中能看出来,新疆塔城地区、伊犁地区、巴州地区农牧区的阳性率没有差异。属于高流行区,建议加强这些地区布鲁氏菌病的预防;(4)布鲁氏菌第二外膜蛋白Omp2a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曼则热·朱尔丁[10](2018)在《哈萨克羊MSTN/Smad信号通路基因表达量DNA甲基化与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哈萨克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亚硫酸氢盐修饰方法检测6月龄不同组织(股二头肌、股三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背最长肌和脂肪组织)MSTN基因DNA甲基化水平和1-5月龄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的MSTN基因DNA甲基化水平,及其与MSTN基因的表达量,MSTN/Smad信号通路基因表达量,生长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同时与巴什拜羊的MSTN基因DNA甲基化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哈萨克羊不同组织MSTN基因DNA甲基化水平在不同阶段的规律,为哈萨克羊遗传育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1.哈萨克羊1-5月龄肌肉与脂肪组织的MSTN基因DNA甲基化水平研究肌肉组织:1-5月龄的MSTN基因DNA甲基化水平呈高甲基化水平。1-5月龄的肌肉组织MSTN基因DNA甲基化概率为74.2%、71.6%、80.5%、81.5%、77.4%。1-5月龄脂肪组织 MSTN基因 DNA 甲基化概率为 78.4%、75.8%、76.3%、78.9%、83.2%。哈萨克羊肌肉组织中1月龄、2月龄的MSTN基因表达量与DNA甲基化概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r=-0.46,r=-0.50(P>0.05)。3月龄、4月龄、5月龄MSTN基因表达量与DNA甲基化概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62、r=-0.57、r=-0.60(P<0.05);1月龄、2月龄、3月龄、4月龄的脂肪组织MSTN基因表达量与DNA甲基化概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 r=-0.60(P>0.05)、r=-0.56(P<0.05)、r=-0.52、r=-0.55(P>0.05)。5月龄脂肪组织MSTN基因表达量与DNA甲基化概率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r=-0.88,P<0.01)。2.哈萨克羊6月龄各组织的MSTN基因DNA甲基化水平研究6月龄哈萨克羊肌肉组织甲基化水平较低,脂肪组织甲基化水平最高,股二头肌、股三头肌、半膜肌、半腱肌、背最长肌和脂肪组织的DNA甲基化概率分别为34.7%、22.6%、23.3%、28%、42.6%和 76.4%。6月龄哈萨克羊各组织的DNA甲基化概率与MSTN基因的总表达量呈显着的中负相关(r=-0.58,P<0.05)。股二头肌、股三头肌、半膜肌、半腱肌、背最长肌MSTN基因DNA甲基化概率与MSTN基因表达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6、r=-0.48、r=-0.50、r=-0.58、r=-0.50。脂肪组织MSTN基因表达量与DNA甲基化概率呈显着强负相关(r=-0.74,P<0.05)。3.6月龄各组织MSTN基因DNA甲基化概率与MSTN/Smad信号通路基因表达量相关性研究6月龄哈萨克羊肌肉组织与脂肪组织MSTN基因DNA甲基化概率与MSTN/Smadd信号通路基因表达量相关性总体来看,Smad3信号通路基因表达量与股二头肌、股三头肌、半膜肌、半腱肌、背最长肌、脂肪组织MSTN基因DNA甲基化概率均呈弱负相关关系。Smad4信号通路基因表达量与股二头肌、半膜肌MSTN基因DNA甲基概率呈中负相关关系(r=-0.31,P<0.05)。Smad7信号通路基因表达量与半膜肌MSTN基因的DNA甲基概率呈中负相关关系(r=-0.31,P>0.05)。TGFBRⅡ基因的表达量与背最长肌差异显着,呈中负相关关系(r=-0.45,P<0.05)。4.6月龄各组织MSTN基因DNA甲基化概率与生长指标相关性研究6月龄哈萨克羊MSTN基因DNA甲基化概率与生长指标的相关性总体来说,哈萨克羊股二头肌、股三头肌、半膜肌、半腱肌、背最长肌、脂肪组织的MSTN基因DNA甲基化概率与体重均呈正相关关系 r=0.61(P<0.05)、r=0.45、r=0.39、r=0.32、r=0.30(P>0.05)、r=0.63(P<0.05)。胸围除了半腱肌外其他的股二头肌、股三头肌、半膜肌、背最长肌、脂肪组织MSTN基因DNA甲基化概率均呈中正相关关系r=0.31、r=0.3(P>0.05)、r=0.62(P<0.05)、r= 0.5(P>0.05)、r=0.61(P<0.05)。管围与半腱肌MSTN基因DNA甲基化呈强显着正相关关系(r=0.65,P<0.05)。体长与半膜肌、背最长肌MSTN基因DNA甲基化概率呈中正相关关系r=0.39(P>0.05)、r=0.41(P<0.05)。体高与半膜肌、半腱肌MSTN基因DNA甲基化呈正相关关系r=0.42(P>0.05)、r=0.48(P<0.05)。5.6月龄哈萨克羊与5月龄巴什拜羊各组织MSTN基因DNA甲基化水平比较两个品种的股二头肌、股三头肌、半膜肌、半腱肌的MSTN基因表达量与DNA甲基化概率均呈中负相关(r=-0.5、r=-0.5,P<0.05)。哈萨克羊背最长肌MSTN基因表达量与DNA甲基化概率呈负中相关(r=-0.5,P>0.05),但巴什拜羊背最长肌呈强负相关(r=-0.87,P<0.05)。哈萨克羊脂肪组织MSTN基因表达量与DNA甲基化概率呈显着强负相关(r=-0.74,P<0.05),巴什拜羊脂肪组织MSTN基因表达量与DNA甲基化概率呈强负相关(r=-0.99,P<0.05),虽然两个品种都呈负相关,但是巴什拜羊的相关系数较高。与体长的相关性相比,哈萨克羊各组织MSTN基因DNA甲基化概率较强于巴什拜羊,而与胸围的相关性相比较弱与巴什拜羊。6.萨克羊与巴什拜羊的MSTN基因SNP位点的研究根据高通量测序验证MSTN基因的SNP39、SNP40、SNP41突变位点。SNP39突变位点上有三种基因型为:AA、TG、GG,哈萨克羊和巴什拜羊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8.5%、70.8%,T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6.2%、20.8%,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4%、8.5%。SNP40突变位点上有三种基因型为:AA、AT、TT,哈萨克羊和巴什拜羊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2.8%、79.0%,T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8.4%、15.3%,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8%、5.65%。SNP41突变位点有两种基因型分别为:AAG、AA,此位点巴什拜羊无突变,哈萨克羊AAG基因型频率为89.2%、AA基因型频率为10.8%。
二、试管羊在新疆培育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管羊在新疆培育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羊院士”六十六年初心不变——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新疆农垦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论文提纲范文)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
科研创新成果全国推广 |
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
(2)萨福克羊繁殖性能及GDF9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发展肉羊产业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肉羊产业发展及生产现状 |
1.2.1 世界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
1.2.2 我国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
1.2.3 河北省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
1.3 萨福克羊在我国的适应性及利用情况 |
1.4 绵羊GDF9 基因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 |
第二章 萨福克母羊繁殖性能分析 |
2.1 试验场地与环境 |
2.2 试验羊只及饲养管理 |
2.2.1 试验羊及繁殖性能指标的选取 |
2.2.2 试验羊只的饲养管理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黑、白萨福克肉羊产羔情况统计 |
2.4.2 萨福克羊妊娠期分析 |
2.5 讨论 |
2.5.1 萨福克羊产羔情况 |
2.5.2 萨福克母羊妊娠期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人工授精-同期发情技术在萨福克母羊繁殖中应用效果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时间地点 |
3.1.2 试验羊只选取与饲养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母羊的处理 |
3.2.2 公羊调教及精液品质检查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黑、白萨福克母羊受胎率比较 |
3.3.2 黑、白萨福克母羊产羔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采精频率对白萨福克种公羊精液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对象 |
4.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1.3 试验设计 |
4.1.4 精液样品的采集 |
4.1.5 精液品质分析 |
4.1.6 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采精频率对精液量的影响 |
4.2.2 采精频率对精子密度的影响 |
4.2.3 采精频率对精子活力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采精频率对精液量的影响 |
4.3.2 采精频率对精子密度的影响 |
4.3.3 采精频率对精子活力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白萨福克羊GDF9 基因多态性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5.2.2 PCR扩增结果 |
5.2.3 GDF9 基因酶切测定结果 |
5.2.4 GDF9 基因G1 突变点多态性分析 |
5.2.5 GDF9 基因G1 突变点分析 |
5.2.6 GDF9 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
5.2.7 GDF9 蛋白三级结构预测 |
5.2.8 GDF9 基因多态性与萨福克羊产羔数的相关性分析 |
5.3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疆荒漠环境典型短命植物小鼠耳芥(Arabidopsis pumila)快速生长与耐逆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 引言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
2.1.1 粮食生产和安全所面临的问题 |
2.1.2 未来我国提高粮食生产的方法 |
2.1.3 新疆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势及面临的问题 |
2.1.4 农业生产与育种的“卡脖子”问题 |
2.2 新疆短命植物的研究进展 |
2.2.1 新疆短命植物资源 |
2.2.2 短命植物研究进展 |
2.3 植物应答环境的发育机制 |
2.3.1 植物的生长发育 |
2.3.2 钾离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3 KT/HAK/KUP钾离子转运蛋白家族 |
2.3.4 植物响应盐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 |
2.4 小鼠耳芥研究进展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小鼠耳芥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试剂和培养基配制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鼠耳芥全基因组中鉴定出4 个ApP5CS基因 |
2.2 ApP5CS基因在小鼠耳芥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 |
2.3 ApP5CS响应逆境胁迫的表达特征 |
2.4 ApP5CS1.1 基因的克隆和构建过表达载体 |
2.5 小鼠耳芥四种不同外植体的再生诱导 |
2.6 建立组织培养遗传转化体系 |
2.7 阳性植株鉴定和ApP5CS1.1 基因表达分析 |
2.8 小鼠耳芥花序侵染遗传转化方法的建立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鼠耳芥基因表达分析内参基因的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候选内参基因和靶基因的扩增特异性和扩增效率 |
2.2 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分析 |
2.3 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鼠耳芥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转录组测序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所用试剂 |
1.2 样品统计和收集 |
1.3 RNA-seq文库准备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鼠耳芥快速生长时期的变化分析 |
2.2 转录组数据统计 |
2.3 转录组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
2.4 基因表达定量 |
2.5 差异基因统计 |
2.6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鼠耳芥钾转运蛋白KT/HAK/KU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表达特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小鼠耳芥KT/HAK/KUP基因家族同源序列搜索鉴定 |
1.2 系统进化分析 |
1.3 染色体位置和共线分析 |
1.4 基因结构和蛋白质保守结构域分析 |
1.5 不同组织转录组数据库 |
1.6 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转录组数据库 |
1.7 盐胁迫转录组数据库 |
1.8 茉莉酸甲酯、脱落酸和甲基紫精胁迫处理和取样 |
1.9 缺钾、干旱和极端温度胁迫处理和取样 |
1.10 RNA提取、反转录和q RT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KT/HAK/KU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命名 |
2.2 系统进化分析 |
2.3 基因家族复制分析 |
2.4 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和启动子分析 |
2.5 染色体定位和共线分析 |
2.6 ApKUP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2.7 ApKUP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 |
2.8 ApKUP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2.9 ApKUP基因在MeJA(50μmo/L)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2.10 ApKUP基因在甲基紫精(MV,1 μmo/L)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2.11 ApKUP基因在ABA(1μmo/L)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2.12 ApKUP基因在10%PEG6000 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2.13 ApKUP基因在缺钾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2.14 ApKUP基因在高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4)蛹虫草的人工培育及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蛹虫草概况 |
1.1.1 蛹虫草的分类地位 |
1.1.2 蛹虫草的分布 |
1.1.3 蛹虫草的人工栽培技术 |
1.2 蛹虫草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
1.2.1 蛹虫草的主要化学成分 |
1.2.2 蛹虫草的药理活性应用 |
1.3 多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多糖的结构与抗肿瘤活性 |
1.3.2 蛹虫草多糖提取工艺 |
1.3.3 蛹虫草多糖的结构 |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蛹虫草交配系统与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菌种 |
2.1.2 培养基及栽培基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菌株分离及培养 |
2.2.2 单子囊孢子的分离与菌株培养 |
2.2.3 单子囊孢子交配型鉴定 |
2.2.4 交配型分离 |
2.2.5 营养亲和性试验 |
2.2.6 单子囊孢子菌株菌落特征和实体产生情况的观察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菌株分离及培养结果 |
2.3.2 单子囊孢子菌株分离结果及交配型鉴定 |
2.3.3 蛹虫草单孢子菌株交配型分离 |
2.3.4 营养亲和性 |
2.3.5 单孢子菌株群落特征 |
2.3.6 单孢子菌株产生子实体形态特征 |
2.4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人工栽培培养基对新疆蛹虫草子实体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蛹虫草菌丝生长分析 |
3.2.2 蛹虫草子实体生长分析 |
3.2.3 蛹虫草子实体经济效益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蛹虫草多糖提取、纯化和性质研究 |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蛹虫草多糖的提取和纯化 |
4.2.2 多糖含量测定 |
4.2.3 多糖分子量分布 |
4.2.4 比旋光度测定 |
4.2.5 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
4.2.6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4.2.7 刚果红实验 |
4.2.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蛹虫草多糖的提取 |
4.3.2 粗多糖分子量分布 |
4.3.3 比旋光度测定 |
4.3.4 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
4.3.5 刚果红实验结果分析 |
4.3.6 FT-IR结果分析 |
4.3.7 SEM结果分析 |
第五章 蛹虫草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 |
5.1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MTT法检测CMPs-4和CMPs-80对Eca109 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
5.2.2 CMPs-4对Eca109 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5.2.3 CMPs-4对Eca109 细胞凋亡的影响 |
5.2.4 CMPs-4对Eca109 细胞的周期的影响 |
5.2.5 CMPs-4对Eca109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5.2.6 Western blot 法检测 CMPs-4 对 Eca109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MTT法检测CMPs-4和CMPs-80对Eca109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5.3.2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CMPs-4对Eca109 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5.3.3 CMPs-4对Eca109 细胞的凋亡作用 |
5.3.4 流式细胞仪检测CMPs-4 作用下Eca109 细胞周期的变化 |
5.3.5 CMPs-4 作用下Eca109 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 |
5.3.6 CMPs-4 作用下Eca109 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5.4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羊布鲁菌病调查及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布鲁菌病概述 |
1.1.1 病原的发现 |
1.1.2 国内外流行情况 |
1.2 布鲁菌病原研究 |
1.2.1 病原分类 |
1.2.2 病原特性 |
1.2.3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1.2.4 临床症状 |
1.3 布鲁菌病防控研究 |
1.3.1 诊断方法 |
1.3.2 疫苗免疫 |
1.3.3 防控措施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一科右前旗羊布鲁菌病调查研究 |
2.1 科右前旗2011~2018年羊布鲁菌病流行情况调查 |
2.1.1 研究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2 科右前旗2019年羊布鲁菌病流行情况调查 |
2.2.1 实验材料 |
2.2.2 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3.1 科右前旗2011~2018年羊布鲁菌病检测情况 |
2.3.2 科右前旗2019年各乡镇羊布鲁菌病流行情况 |
2.3.3 科右前旗与其他养殖业发达地区羊布鲁菌病阳性率对比 |
2.3.4 饲养条件和年龄差异对羊布鲁菌病阳性率的影响 |
2.4 科右前旗羊布鲁菌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
2.4.1 畜牧行业兽医工作者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
2.4.2 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
2.4.3 牲畜交易流动频繁 |
2.4.4 养殖户的防病意识和条件落后 |
2.4.5 人间布鲁菌病的防控意识较差 |
2.4.6 人畜布鲁菌病防控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
2.4.7 牛羊布鲁菌病防控的投入不足 |
3 研究二 布鲁菌活疫苗(S2株)免疫羊群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疫苗 |
3.1.2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分组与免疫 |
3.2.2 疫苗免疫抗体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山羊组疫苗抗体检测消长情况 |
3.3.2 绵羊组疫苗抗体检测消长情况 |
3.4 讨论 |
4 研究三 科尔沁右翼前旗羊布鲁菌病防控研究 |
4.1 时间和地点 |
4.2 试验方法 |
4.2.1 净化试验羊群 |
4.2.2 免疫试验羊群 |
4.2.3 试验羊群再净化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白辛镇试验羊群布鲁菌病的检测结果 |
4.3.2 白辛镇试验羊群与周边6个乡镇羊布鲁菌病防控效果的比较 |
4.4 讨论 |
4.5 科右前旗羊布鲁菌病防控建议 |
4.5.1 加强兽医队伍建设 |
4.5.2 落实强化监督体系的各环节 |
4.5.3 加强各职能部门的联动性 |
4.5.4 建立健全实验室诊断检测条件 |
4.5.5 构建疫情风险评估体系 |
4.5.6 落实强化引进羊的检测检疫 |
4.5.7 推广人工授精技术 |
4.5.8 加强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 |
4.5.9 严格淘汰阳性家畜 |
4.5.10 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寄生植物向日葵列当萌发刺激物、生理小种与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中文暂定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况 |
1.1.1 寄生植物简介 |
1.1.2 向日葵列当的起源与历史 |
1.1.3 向日葵列当生活史 |
1.1.4 中国的向日葵列当历史与现状 |
1.1.5 寄生杂草的防治 |
1.2 寄生植物基因组研究现状 |
1.2.1 新一代测序技术 |
1.2.2 寄生植物基因组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 DNA遗传标记 |
1.3.1 SSR标记 |
1.3.2 SNP标记 |
1.4 连锁遗传图谱构建 |
1.5 寄生植物萌发刺激物 |
1.6 向日葵列当生理小种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基于SSR标记的向日葵列当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植物材料 |
2.2.2 DNA提取 |
2.2.3 荧光SSR标记和毛细管电泳检测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SSR基因分型 |
2.3.2 种群遗传变异 |
2.3.3 主成分分析 |
2.3.4 系统进化分析 |
2.4 讨论 |
2.4.1 SSR标记多态性 |
2.4.2 多态性丰度与私有等位基因 |
2.4.3 种群杂合度 |
2.4.4 向日葵列当起源假说 |
2.4.5 不同国家区域的种群差异 |
2.4.6 遗传差异与寄生毒性 |
2.4.7 弯管列当与向日葵列当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基因组SNP的向日葵列当遗传多样性研究 |
3.1 引言 |
3.1.1 中国向日葵种植现状 |
3.1.2 SNP数据挖掘分析工具 |
3.1.3 基因组变异注释工具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种子采集 |
3.2.2 DNA提取 |
3.2.3 基因组重测序 |
3.2.4 SNP检测与过滤 |
3.2.5 外显子组SNP |
3.2.6 主成分分析 |
3.2.7 SNP注释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参考基因组 |
3.3.2 基因组重测序 |
3.3.3 中国种群遗传多态性 |
3.3.4 西班牙种群与中国种群的遗传差异 |
3.3.5 欧洲种群遗传多态性 |
3.3.6 外显子组SNP融合 |
3.3.7 中欧种群的遗传多态性 |
3.3.8 SNP注释 |
3.4 讨论 |
3.4.1 基于基因组SNP的种群遗传多态性 |
3.4.2 基于外显子SNP的种群遗传多态性 |
3.5 小结 |
第四章 向日葵列当全基因组重测序及其遗传图谱构建 |
4.1 引言 |
4.1.1 测序分析工具与基因分型技术 |
4.1.2 连锁遗传图谱构建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基因组测序与组装 |
4.2.2 Contig序列 |
4.2.3 亲本基因组重测序及分离群体 |
4.2.4 SNP检测挖掘 |
4.2.5 亲本候选SNP筛选 |
4.2.6 SNP语义序列 |
4.2.7 引物设计 |
4.2.8 降落PCR |
4.2.9 群体SNP分型及验证 |
4.2.10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双亲候选SNP位点筛选 |
4.3.2 SNP基因分型 |
4.3.3 SNP连锁图谱的构建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利用雾培和固相萃取技术检测向日葵列当萌发刺激物 |
5.1 引言 |
5.2 雾培材料与方法 |
5.2.1 种子准备和处理 |
5.2.2 植物营养液配置 |
5.2.3 幼苗发芽 |
5.2.4 雾培体系构建 |
5.2.5 幼苗移植 |
5.2.6 雾培体系设定 |
5.2.7 固相萃取 |
5.2.8 纯化样品 |
5.2.9 质谱分析 |
5.3 水培体系材料与方法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雾培系统 |
5.4.2 水培系统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六章 利用无土根系系统鉴定向日葵列当生理小种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植物材料 |
6.2.2 盆栽鉴定 |
6.2.3 无土根系系统鉴定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法国种群生理小种 |
6.3.2 中国种群生理小种 |
6.4 讨论 |
6.4.1 无土根系鉴定系统与盆栽试验 |
6.4.2 不同国家区域的生理小种差异 |
6.4.3 寄主对列当寄生分化的影响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与创新点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着等成果 |
附录 向日葵列当材料 |
(7)河西地区规模羊场主要疫病免疫状况调查及防控技术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河西地区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
1.1 河西地区肉羊产业发展的优势 |
1.2 河西地区肉羊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
1.3 主要成就 |
1.4 河西地区肉羊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
1.5 河西地区羊主要品种 |
2.当前威胁羊产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 |
2.1 小反刍兽疫 |
2.2 口蹄疫 |
2.3 羊痘 |
2.4 布鲁氏菌病 |
2.5 寄生虫病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河西地区规模化羊场主要疫病血清学调查 |
1.口蹄疫血清学调查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讨论 |
2.小反刍兽疫血清抗体调查与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3.羊痘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4.布鲁氏菌病血清抗体检测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布鲁氏菌病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5.小结与讨论 |
5.1 小结 |
5.2 讨论 |
第二章 河西地区规模化羊场主要疫病变化形势分析 |
1.口蹄疫阳性场变化情况分析 |
1.1 整体情况 |
1.2 时间、空间变化趋势 |
2.小反刍兽疫阳性场变化情况分析 |
2.1 整体情况 |
2.2 时间、空间变化趋势 |
3.羊痘阳性场变化情况分析 |
3.1 整体情况 |
3.2 时间、空间变化趋势 |
4.布鲁氏菌病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
4.1 整体情况 |
4.2 时间、空间变化趋势 |
5.小结与讨论 |
5.1 小结 |
5.2 讨论 |
第三章 河西地区规模化羊场规范化防控技术示范 |
1.防控技术示范场基本情况 |
1.1 示范场介绍 |
1.2 技术集成研究总体规划 |
1.3 免疫情况调查 |
2.防控技术集成示范 |
2.1 所用疫苗及免疫程序 |
2.2 主要疫病防控技术示范实施方案 |
3.主要疫病防控要点 |
3.1 口蹄疫防控要点 |
3.2 小反刍兽疫防控要点 |
3.3 羊痘防控要点 |
3.4 布鲁氏菌病防控要点 |
4.应用示范效果 |
4.1 口蹄疫防控措施实施结果 |
4.2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实施结果 |
4.3 羊痘防控措施实施结果 |
4.4 布鲁氏菌病防控措施实施结果 |
5.小结与讨论 |
5.1 小结 |
5.2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甘肃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审查表 |
(8)朱顶红和威尼替舞花姜及盐桦的组织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组织培养技术在观赏植物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中的应用 |
1.2 朱顶红概述 |
1.2.1 朱顶红生物学特征 |
1.2.2 朱顶红的新品种培育 |
1.2.3 开发利用价值 |
1.2.4 朱顶红的繁殖方式 |
1.2.5 朱顶红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3 威尼替舞花姜概述 |
1.3.1 威尼替舞花姜简介 |
1.3.2 舞花姜属植物的研究 |
1.4 盐桦的概述 |
1.4.1 盐桦的生物学特性 |
1.4.2 盐桦的分布情况 |
1.4.3 盐桦的应用价值 |
1.4.4 盐桦繁殖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朱顶红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朱顶红外植体消毒及鳞茎的诱导 |
2.1.3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朱顶红鳞茎增殖的影响 |
2.1.4 不同切分方式对朱顶红鳞茎增殖的影响 |
2.1.5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浓度对朱顶红鳞茎增殖的影响 |
2.1.6 不同NAA浓度对朱顶红鳞茎膨大的影响 |
2.1.7 多效唑、矮壮素及三碘苯甲酸对朱顶红鳞茎膨大的影响 |
2.1.8 不同蔗糖浓度对朱顶红鳞茎膨大的影响 |
2.1.9 NAA和 IBA对朱顶红生根的影响 |
2.1.10 朱顶红的移栽及其基质的筛选 |
2.1.11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2.1.12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0 朱顶红外植体消毒及鳞茎的诱导 |
2.2.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朱顶红鳞茎增殖的影响 |
2.2.2 不同切分方式对朱顶红鳞茎增殖的影响 |
2.2.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浓度对朱顶红鳞茎增殖的影响 |
2.2.4 不同NAA浓度对朱顶红鳞茎膨大的影响 |
2.2.5 多效唑、矮壮素及三碘苯甲酸对朱顶红鳞茎膨大的影响 |
2.2.6 不同蔗糖浓度对朱顶红鳞茎膨大的影响 |
2.2.7 NAA和 IBA对朱顶红生根的影响 |
2.2.8 朱顶红组培苗的移栽 |
2.3 讨论 |
第3章 威尼替舞花姜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威尼替舞花姜外植体消毒及不定芽诱导 |
3.1.3 威尼替舞花姜的继代增殖 |
3.1.4 不同不定芽来源对舞花姜增殖的影响 |
3.1.5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威尼替舞花姜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
3.1.6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威尼替舞花姜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
3.1.7 不同接种密度对威尼替舞花姜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
3.1.8 NAA和 IBA对威尼替舞花姜生根的影响 |
3.1.9 威尼替舞花姜组培苗的移栽 |
3.1.10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威尼替舞花姜外植体消毒及不定芽的诱导 |
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芽来源的威尼替舞花姜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
3.2.3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威尼替舞花姜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
3.2.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威尼替舞花姜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
3.2.5 不同接种密度对威尼替舞花姜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
3.2.6 NAA和 IBA对威尼替舞花姜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
3.2.7 威尼替舞花姜组培苗的移栽 |
3.3 讨论 |
第4章 盐桦的组织培养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盐桦外植体的消毒与无菌培养材料的建立 |
4.1.3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盐桦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4.1.4 盐桦不定芽的继代增殖 |
4.1.5 接种密度对盐桦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
4.1.6 不同基本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盐桦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
4.1.7 不同无机盐浓度对盐桦壮苗的影响 |
4.1.8 不同蔗糖浓度对盐桦壮苗的影响 |
4.1.9 不同浓度的CCC、PP_(333)、TIBA对盐桦壮苗的影响 |
4.1.10 不同光照强度对盐桦壮苗的影响 |
4.1.11 不同基本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盐桦生根的影响 |
4.1.12 盐桦组培苗的移栽 |
4.1.13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盐桦外植体消毒及无菌培养材料的建立 |
4.2.2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盐桦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4.2.3 盐桦不定芽的继代增殖 |
4.2.4 接种密度对盐桦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
4.2.5 不同基本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盐桦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
4.2.8 不同无机盐浓度对盐桦壮苗的影响 |
4.2.9 不同蔗糖浓度对盐桦壮苗的影响 |
4.2.10 不同浓度的CCC、PP_(333)、TIBA对盐桦壮苗的影响 |
4.2.11 不同光照强度对盐桦壮苗的影响 |
4.2.12 不同基本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盐桦生根的影响 |
4.2.13 盐桦组培苗的移栽 |
4.3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布鲁氏菌病诊断抗原的分离及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布鲁氏菌 LPS 抗原制备及免疫原性研究 |
前言 |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部分:布鲁氏菌病金标试剂盒的研制和诊断性评估 |
前言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部分:布鲁氏菌病胶体金试剂盒对新疆 7 县(市)发热病人的诊断及人群筛查应用 |
前言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部分:布鲁氏菌外膜蛋白 Omp2a 抗原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鉴定 |
前言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导师评阅表 |
(10)哈萨克羊MSTN/Smad信号通路基因表达量DNA甲基化与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Abbreviations) |
第1章 绪论 |
1.1 哈萨克羊的简介 |
1.2 MSTN基因的简介 |
1.3 D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哈萨克羔羊MSTN基因DNA甲基化分析 |
2.1 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3章 6月龄哈萨克羊MSTN基厨DNA甲基化分析 |
3.1 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4章 6月龄哈萨克羊与5月龄巴什拜羊MSTN基因DNA甲基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
4.1 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5章 哈萨克羊与巴什拜羊MSTN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
5.1 材料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6章 全文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试管羊在新疆培育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羊院士”六十六年初心不变——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新疆农垦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J]. 邱海强. 当代兵团, 2021(14)
- [2]萨福克羊繁殖性能及GDF9基因研究[D]. 冯东青.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新疆荒漠环境典型短命植物小鼠耳芥(Arabidopsis pumila)快速生长与耐逆性机制[D]. 金玉环. 石河子大学, 2021(01)
- [4]蛹虫草的人工培育及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D]. 努尔买买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3)
- [5]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羊布鲁菌病调查及防控研究[D]. 林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6]寄生植物向日葵列当萌发刺激物、生理小种与遗传多样性分析[D]. 胡露飏. 浙江大学, 2020
- [7]河西地区规模羊场主要疫病免疫状况调查及防控技术示范[D]. 赵书艺.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1)
- [8]朱顶红和威尼替舞花姜及盐桦的组织培养研究[D]. 邓莎.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9]布鲁氏菌病诊断抗原的分离及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D]. 阿斯马热·马合木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7)
- [10]哈萨克羊MSTN/Smad信号通路基因表达量DNA甲基化与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D]. 曼则热·朱尔丁. 新疆农业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