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受力性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锦超[1](2021)在《纤维RPC离心成型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是一种具有高强度、良好耐久性能且环境友好的新型建筑材料,已在预制构件、桥梁工程等领域获得工程应用,在混凝土电杆领域也逐步开展应用探索。由于混凝土电杆采用离心成型工艺,但目前离心成型工艺对RPC力学性能的研究甚少,有待进一步研究;掺加纤维可改善RPC本身脆性大、韧性差等缺点,但离心成型工艺对纤维分布的影响以及纤维分布对纤维RPC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也鲜有报道。本文将围绕纤维RPC配合比设计、离心纤维RPC基本力学性能、离心机制对纤维RPC基体内纤维分布的影响等主要内容展开研究,旨在提出适合纤维RPC的离心成型工艺,为这种新型材料在实际工程特别是电杆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试配试验研究适用于纤维RPC的原材料种类、养护机制等;明确采用2天热水养护可有效提升纤维RPC的抗压强度;掺加PVA纤维虽可适当的提高RPC的体积稳定性,但并不能有效提升RPC抗压强度。基于上述试配试验结果,本文研究其他非金属纤维在RPC中的适用性;基于试验结果,给出玄武岩纤维等4种纤维的最优体积掺量,分别为:直径17μm、长度6mm的玄武岩纤维最优掺量为0.8%;直径17μm、长度12mm的玄武岩纤维最优掺量为1.0%;直径18μm、长度6mm的玻璃纤维最优掺量为1.0%;直径18μm,长度12mm的玻璃纤维最优掺量为1.4%。基于明确的配合比设计和养护机制试验结果,采用不同的离心成型工艺浇筑纤维RPC试件,并对其抗压强度、劈拉强度等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速阶段转速对应不同的高速阶段转速;不同的离心转速会影响纤维RPC抗压强度、劈拉强度;采用初速阶段转速100r/min、中速阶段转速200~250r/min之间且时长2.5min、相应的高速阶段转速380r/min的离心机制浇筑成型的纤维RPC在各组试件中强度最高。最后,本文采用图像分析法对离心纤维RPC基体中的纤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建立离心转速-纤维分布-RPC力学性能之间的相关关系。试验结果显示:离心转速在200r/min~250r/min时,纤维与切片截面的夹角在30°~45°范围内;对照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发现,此时纤维对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增韧效果最佳;其中,离心转速恒定为200r/min时,纤维对离心纤维RPC抗压强度的增韧效果最佳;离心转速恒定在250r/min时,纤维对离心纤维RPC混凝土的劈拉强度的增韧效果最佳。通过本文的试验研究,明确了离心成型工艺浇筑纤维RPC混凝土可行性,并明确了“离心机制-纤维分布-纤维RPC基本力学性能”之间的相关关系,为采用离心成型工艺在浇筑纤维RPC电杆等的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宋一峰[2](2020)在《活性粉末混凝土电杆及配套基础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我国沿海地区多地频繁发生强台风自然灾害,引发配电线路倒杆、斜杆、断杆等严重事故,威胁了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而在沿海地区特有的盐腐环境下,使得混凝土电杆使用寿命缩短,在应对极端环境时存在安全隐患。其中又以10kV配电线路受损最为严重,传统混凝土电杆已难满足沿海地区配电线路安全运行的需要。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研制活性粉末混凝土制作的具有更高承载能力的RPC电杆来解决断杆问题,通过提出的新型预制装配式基础来提高电杆抗倾覆能力,解决倒杆、斜杆的问题,将RPC电杆与装配式基础配合使用,可使沿海地区配电线路抵抗强台风自然灾害。本课题通过研究得到以下成果:(1)通过课题组提出的RPC配合比,结合试验所在地原材料情况,通过试验得到在强度和坍落度两方面均满足RPC电杆生产要求的最优配合比,并在电杆试制过程中总结RPC电杆生产工艺。(2)通过对试制的RPC电杆进行力学性能试验,验证了本课题组前期提出的预应力RPC电杆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对部分预应力RPC电杆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抗裂度、平均裂缝间距、最大裂缝宽度、挠度计算公式进行修正。(3)参考相关规范对装配式基础进行了设计,通过基础抗倾覆试验得到了基础倾覆的一般规律,分析了不同装配模式对基础抗倾覆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装配式基础不同装配模式下的极限倾覆弯矩计算方法和基础抗倾覆验算方法。将装配式基础与RPC电杆配合使用,可提高整体抗风能力。(4)采用有限元法对装配式基础抗倾覆极限承载力和倾角进行研究,将计算结果与原型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分析了不同基础埋深、装配模式及不同土体参数对基础抗倾覆性能的影响。
吴汝莉[3](2020)在《云南省水泥制品行业发展历史回顾及质量状况分析(二)》文中研究指明水泥制品是建筑材料工业的一部分,它的种类繁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文总结了云南省该行业30余年的发展历史,针对产品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选取了有代表性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混凝土输水管、环形混凝土电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和钢纤维混凝土检查井盖来作为主要论述对象。并对水泥制品行业提出了发展建议和展望。
杨月红,张栋翔,孙常明,夏开全,朱彬荣,苏志钢,陈宗平[4](2019)在《在役预应力与非预应力筋混凝土电杆受弯性能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对比分析服役期中预应力与非预应力筋混凝土电杆的杆身受弯性能,对某电网的西南线路随机抽取12根电杆(其中6根预应力电杆,6根非预应力电杆)分别进行了杆身抗弯极限承载能力试验。研究服役期中预应力电杆与非预应力电杆的受力机理、破坏形态以及极限承载力,获取开裂荷载、正常使用状态极限荷载、承载能力极限荷载等重要试验数据,且基于试验实测数据,做出预应力与非预应力电杆受力全过程的荷载-裂缝宽度曲线、弯矩-跨中位移曲线以及进行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理论对比分析和损伤演变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与非预应力电杆的破坏形态都属于"少筋梁"破坏形式,预应力与非预应力电杆基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法分别平均具有1.2和1.3的倒塌富余系数,预应力电杆的抗弯承载能力的试验值与计算值吻合比非预应力电杆好,且预应力电杆的防开裂与裂缝宽度控制较非预应力电杆更好,而非预应力电杆相对于预应力电杆表现出很明显的延性。
王志鸿[5](2019)在《RPC-FRP管海水海砂珊瑚礁骨料混凝土组合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海水、海砂等丰富的海洋资源拌制混凝土,可以有效减少淡水、河砂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对于海洋工程,特别是岛礁开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日益受到关注。然而,海水、海砂中含有大量盐分,会引起钢筋锈蚀,使得混凝土结构出现严重的耐久性问题,这是海水、海砂在混凝土应用的主要障碍。本文从材料层面出发,选择耐腐蚀性能优异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lastic/polymer,简称FRP)与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将两者结合起来,预制成耐久性能优异的RPC-FRP薄壁管(简称RPC管),再将珊瑚礁骨料与海水、海砂拌制的混凝土浇筑在预制管中,形成RPC-FRP管海水海砂珊瑚礁骨料混凝土组合柱(seawater and sea sand-coral aggregates concrete filled RPC-FRP tube,简称SSCAs-RPCT)。在这一组合体系中,一方面,RPC管中的FRP螺旋箍筋对内部海水海砂珊瑚礁骨料混凝土(SWSSCAs)提供了有效侧向约束,组合柱具有高承载力与高延性;另一方面,RPC管具有一定的厚度、超高的抗压强度和良好的变形能力,能直接承受相当部分的轴向荷载,对承载力有显着贡献。施工时,RPC管可作浇筑内部混凝土的模板及上部结构的临时支撑体系,而内部拌制混凝土的主要材料均取自岛礁施工现场,避免了大宗原材料长距离运输所导致的建设成本过高的问题,施工简便,且结构耐久性能优异。为研究这一新型组合柱的轴压性能,论文对SSCAs-RPCT短柱开展了单轴抗压试验。设计并制作了22个SSCAs-RPCT组合柱试件和1个RPC空管,通过轴压试验探讨了FRP箍筋类型、箍筋间距和内部SWSSCAs强度对SSCAs-RPCT组合柱破坏模式、承载力及变形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荷载达到峰值时,组合柱外部的RPC管出现大量密集的小裂纹,且箍筋间距越小裂纹越细越密集,但RPC管均保持完整,没有出现剥落现象;在相同的约束程度下,配置BFRP箍筋的组合柱的变形性能和承载力均要好于配置CFRP箍筋的组合柱;减小箍筋间距能显着提高组合柱的轴压性能和变形能力;内部SWSSCAs强度较低时,约束对组合柱承载力提升更为显着,但组合柱变形性能与SWSSCAs的强度相关性不明显。分析表明,已有具有代表性的箍筋约束或外包FRP约束的强度模型均不适用于SSCAs-RPCT组合柱,表明这一新型组合结构的强度机理与现有约束组合柱具有显着区别,其主要原因是RPC保护层的轴向承载力贡献不可忽略。基于试验数据与现有的强度模型,并引入RPC管峰值荷载下的强度折减系数,提出了SSCAsRPCT组合柱的承载力计算方法,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较为吻合。
杨月红,孙常明,刘晓明,廖浩宇,陈宗平[6](2019)在《预应力混凝土电杆接头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揭示在役预应力混凝土电杆接头的受力性能及破坏机理,本文通过观察从现场随机抽取的3根预应力混凝土电杆接头的抗弯加载试验,获取其破坏形态、开裂荷载、正常使用状态极限荷载、承载能力状态极限荷载等重要试验数据,且基于试验实测数据,对钢圈接头应变,裂缝宽度,跨中挠度,刚度损伤及耗能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刚度退化的数学表达式。试验结果表明:3根预应力混凝土电杆接头的破坏形态均属于"少筋梁"的破坏,表现为混凝土被拉裂,接头钢圈不屈服的脆性现象;接头钢圈的应变大致符合平截面假定;基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法,电杆距离倒塌破坏平均具有1.2的安全富余系数;电杆接头的损伤程度随跨中挠度的增加而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实际耗能随着裂缝开展而增大。
巩亚琦[7](2018)在《黄麻纤维高强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凝土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广泛用于现有建筑结构当中,但由于其抗拉强度低、极限延伸率小、耐久性差,应用时往往采用新型工艺进行加工,提高材料综合性能。目前,纤维混凝土主要包括化学合成纤维混凝土和矿物纤维混凝土,虽然能够克服传统混凝土的缺点,但是造价相对较高。天然植物纤维具有材质轻、原材料来源广、价格低廉、可循环自然分解以及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可用于取代化学合成纤维和矿物纤维作为水泥基材料的增强材料。因此,研究与推广植物纤维混凝土具有更为实际的意义。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根据黄麻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化学组成成分,提出碱液对黄麻纤维的预处理方式;依据正交试验,确定黄麻纤维的最佳长度尺寸和掺量比,在此基础上对最佳配合比的黄麻纤维混凝土进行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含气量、冻融试验;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黄麻纤维作业机理;运用数值有限元软件对黄麻纤维混凝土中型截面杆柱制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试验研究分析得出:经过碱液处理,有效提高黄麻纤维与水泥浆的黏结和支撑作用;采用正交试验,将处理后的黄麻纤维制备纤维混凝土,最佳配合比为A1B2C2,单轴抗压强度提高12.61%,劈裂强度提高9.52%,抗冻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得到改善;借助扫描电镜(SEM),从微观角度分析黄麻纤维改善混凝土性能作业机理,得出纤维具有增强、增韧、阻裂作用。黄麻纤维在混凝土中呈均匀杂乱分布,有效地填充混凝土间的微裂缝,降低混凝土结构的孔隙率增强密实性,延缓和阻止裂缝的萌生与扩展。
单庆威[8](2018)在《国家标准《环形混凝土电杆》解读》文中提出国家标准GB4623-2014《环形混凝土电杆》(以下简称《电杆标准》)已经发布实施两年多了,它虽然是对2006年版标准的修订,大家也都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但在执行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再次对其进行详细解读,以引起从业者的高度重视,更好地发挥标准引导市场和指导生产的积极作用。一、强制性标准改为推荐性标准,只要合同约定就应全面执行2014年版《电杆标准》在发布实施时由2006年版推
吴晨曦,吴秋生,于东旭,多伟红,白俊峰[9](2016)在《高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电杆的连接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是一种超高强度、超高性能的高致密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非常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是制作高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电杆的理想材料。目前这种电杆杆段的设计理论已经成熟,为推广应用现开展电杆杆段间及电杆同基础间连接方式的设计研究,并运用ABAQUS程序对所设计的刚性法兰连接方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局部受力情况,从而得到适合超高压线路使用的部分预应力RPC混凝土电杆的连接方式。
王玉杰,黄炳南,戎改丽[10](2014)在《PC钢棒在混凝土电杆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提出针对国内很多混凝土电杆生产企业将PC钢棒作为纵向受力钢筋用于混凝土电杆生产的状况作出相应的理论计算,并对使用PC钢棒的电杆进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显示,PC钢棒作为预应力钢筋使用时,为达到预应力电杆抗裂使用要求,在电杆加工时需进行张拉操作,使PC钢棒处于受力状态,从而在电杆后期养护时,钢筋镦头出现断裂脱落,具有延迟断裂现象;PC钢棒用于纵向非预应力钢筋时,电杆的使用强度可以满足,但是裂缝宽度和杆顶挠度均超过标准要求,因此不建议将PC钢棒应用于混凝土电杆的生产。
二、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受力性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受力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纤维RPC离心成型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RPC基本材料性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纤维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离心纤维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思路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纤维RPC配合比及养护机制试验研究 |
2.1 制备试验 |
2.1.1 材料选取及配合比设计 |
2.1.2 纤维RPC制作、养护及强度测试 |
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1 原材料组成及养护龄期对纤维RPC抗压强度的影响 |
2.2.2 抗折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离心成型工艺对纤维RPC基本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准备 |
3.1.1 原材料 |
3.1.2 离心机制设计 |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1 不同纤维的最优体积掺量 |
3.2.2 不同离心机制对纤维RPC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离心机制对纤维在RPC基体内分布特征影响的试验研究 |
4.1 纤维方向检测方法 |
4.1.1 破坏性检测方法 |
4.1.2 非破坏性检测方法 |
4.2 试验准备 |
4.3 图像采集 |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1 不同离心机制对纤维RPC基本力学性能影响 |
4.4.2 不同离心机制对纤维RPC同一截面上纤维分布方向的影响 |
4.4.3 同一离心机制对纤维RPC内不同截面处纤维分布方向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分析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2)活性粉末混凝土电杆及配套基础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对RPC电杆的研究现状 |
1.3.2 对基础抗倾覆的研究现状 |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RPC电杆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RPC材料制备 |
2.2.1 RPC原材料选择 |
2.2.2 RPC配合比选择 |
2.2.3 RPC抗压强度试验 |
2.2.4 RPC坍落度试验 |
2.3 RPC电杆离心成型工艺研究 |
2.3.1 钢筋加工 |
2.3.2 离心成型工艺 |
2.3.3 RPC电杆养护 |
2.4 RPC电杆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
2.4.1 试验概况 |
2.4.2 RPC电杆受力性能试验 |
2.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5 RPC电杆设计方法研究 |
2.5.1 承载力计算方法 |
2.5.2 正常使用计算方法 |
2.5.3 RPC电杆应用优势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基础抗倾覆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设计 |
3.2.1 试验目的 |
3.2.2 试验内容 |
3.2.3 试件设计 |
3.2.4 加载及量测设计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试验现象 |
3.3.2 试验结果分析 |
3.4 预制装配式基础抗倾覆验算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Abaqus仿真软件概述 |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1 计算模型 |
4.3.2 材料参数及边界条件 |
4.3.3 分析步与加载模式 |
4.3.4 接触条件和网格划分 |
4.4 数值模型准确性验证 |
4.5 装配式基础整体抗倾覆性能数值分析 |
4.5.1 卡盘应力分析 |
4.5.2 土的损伤破坏分析 |
4.5.3 卡盘底部土压力变化 |
4.6 装配式基础抗倾覆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4.6.1 不同基础埋深对基础抗倾覆能力的影响 |
4.6.2 不同加载方向对基础抗倾覆能力的影响 |
4.6.3 不同土体材料属性对基础抗倾覆能力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云南省水泥制品行业发展历史回顾及质量状况分析(二)(论文提纲范文)
3.2混凝土输水管发展历史 |
3.2.1混凝土输水管的特征 |
3.2.2生产工艺 |
3.2.3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应用的成功案例 |
3.3环形混凝土电杆发展历史 |
3.3.1环形混凝土电杆的特征 |
3.3.2生产工艺 |
3.3.3环形混凝土电杆应用的成功案例 |
3.4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发展历史 |
3.4.1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特征 |
3.4.2生产工艺 |
3.4.3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应用的成功案例 |
3.5钢纤维混凝土检查井盖发展历史 |
3.5.1钢纤维混凝土检查井盖的特征 |
3.5.2生产工艺 |
3.5.3钢纤维混凝土检查井盖应用的成功案例 |
4 产品质量状况分析 |
4.1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质量状况分析 |
4.1.1 外压荷载 |
4.1.2 保护层厚度 |
4.1.3 管子壁厚 |
4.1.4 合缝漏浆 |
4.1.5 内壁混凝土塌落 |
4.1.6 产品标识和堆放 |
4.2 混凝土输水管质量状况分析 |
4.2.1 保护层厚度 |
4.2.2 水泥砂浆强度 |
4.2.3 承口工作面直径 |
4.3 环形混凝土电杆质量状况分析 |
4.3.1 抗裂性 |
4.3.2 弯曲度 |
4.3.3 壁厚 |
4.3.4 封头 |
4.4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质量状况分析 |
4.4.1 脱模强度出厂强度28天强度混凝土 |
4.4.2 抗弯性能 |
4.4.3 端板厚度偏薄 |
4.4.4 保护层厚度 |
4.4.5 标识 |
4.5 钢纤维混凝土检查井盖质量状况分析 |
4.5.1 承载能力等级标识 |
4.5.2 混凝土抗压强度 |
4.5.3 使用的原材料掺入钢纤维少(不掺入钢纤维) |
5 云南省水泥制品行业发展建议 |
5.1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发展建议 |
5.2 混凝土输水管发展建议 |
5.3 环形混凝土电杆发展建议 |
5.4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发展建议 |
5.5 钢纤维混凝土检查井盖发展建议 |
6 结语 |
(4)在役预应力与非预应力筋混凝土电杆受弯性能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研究 |
1.1 试件简介 |
1.2 加载装置 |
1.3 测量装置 |
1.4 加载制度 |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1 试验现象对比分析 |
2.1.1 预应力混凝土电杆 |
2.1.2 非预应力混凝土电杆 |
2.2 破坏特征对比分析 |
2.3 荷载—裂缝宽度曲线 |
2.4 弯矩-跨中位移曲线 |
3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理论对比分析 |
3.1 基本假定 |
3.2 计算过程 |
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 损伤演变对比分析 |
5 结论 |
(5)RPC-FRP管海水海砂珊瑚礁骨料混凝土组合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RPC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RPC的主要性能特点 |
1.2.2 RPC的研究进展 |
1.2.3 RPC在工程中的应用 |
1.3 FRP筋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1 FRP筋的主要性能特点 |
1.3.2 FRP筋混凝土的研究进展 |
1.3.3 FRP筋在工程中的应用 |
1.4 珊瑚礁骨料混凝土研究与应用现状 |
1.4.1 珊瑚礁骨料混凝土简介 |
1.4.2 珊瑚礁骨料混凝土研究与进展 |
1.4.3 珊瑚礁骨料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 |
1.5 箍筋约束混凝土的研究历史 |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组合柱的轴压试验设计 |
2.1 概述 |
2.2 试验设计 |
2.3 材料性能 |
2.4 预制管的离心法生产 |
2.5 内部混凝土浇筑 |
2.6 测点布置与加载方案 |
2.6.1 应变片粘贴 |
2.6.2 测点布置 |
2.6.3 加载方案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组合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3.1 概述 |
3.2 破坏过程与形态 |
3.3 承载力分析 |
3.3.1 箍筋类型 |
3.3.2 箍筋间距 |
3.3.3 海水海砂珊瑚礁骨料混凝土强度 |
3.4 荷载-轴向应变 |
3.4.1 箍筋类型 |
3.4.2 箍筋间距 |
3.4.3 海水海砂珊瑚礁骨料混凝土强度 |
3.5 荷载-箍筋应变 |
3.5.1 箍筋类型 |
3.5.2 箍筋间距 |
3.5.3 海水海砂珊瑚礁骨料混凝土强度 |
3.6 组合柱延性和刚度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组合柱承载力计算方法的讨论 |
4.1 概述 |
4.2 已有强度计算研究模型 |
4.2.1 Mander模型 |
4.2.2 Lam-Teng模型 |
4.2.3 Afifi模型 |
4.2.4 Wang-Feng模型 |
4.2.5 课题组研究成果 |
4.3 现有强度模型预测 |
4.4 SSCAS-RPCT组合柱承载力模型 |
4.5 SSCAS-RPCT承载力计算模型与试验值对比 |
4.6 RPC管承载力贡献 |
4.7 与RPC管-SWSSC组合柱承载力对比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黄麻纤维高强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植物纤维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植物纤维的性能及应用前景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试验方案 |
1.3.3 拟解决的问题 |
1.3.4 技术路线 |
2.黄麻纤维高强混凝土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集料 |
2.1.3 试验用水 |
2.1.4 高效减水剂 |
2.1.5 氧化钠试剂 |
2.1.6 植物纤维 |
2.2 配合比设计 |
2.3 植物纤维含量与长径比的确定 |
2.3.1 纤维体积率(含量)的确定 |
2.3.2 长径比的确定 |
2.3.3 黄麻纤维的预处理 |
2.4 混合料拌合、成型及养护方法 |
2.4.1 混合料拌合方法 |
2.4.2 混合料成型及养护方法 |
2.5 试验设备 |
3.高强混凝土力学试验方案及性能测试 |
3.1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 |
3.2 正交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3.3 试验方案设计 |
3.4 混凝土力学试验方法 |
3.5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1 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 |
3.5.2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分析 |
3.5.3 混凝土拉压比分析 |
3.5.4 植物纤维混凝土正交试验的综合分析 |
3.5.5 相关力学试验 |
3.6 电镜扫描(SEM)分析 |
3.7 小结 |
4.黄麻纤维高强混凝土冻融性能试验研究 |
4.1 抗冻试验的概念与研究意义 |
4.2 纤维抗冻作用机理 |
4.3 抗冻性评定指标与方法 |
4.4 抗冻结果与分析 |
4.4.1 外观形态分析 |
4.4.2 质量损失率分析 |
4.4.3 相对动弹性模量分析 |
4.5 小结 |
5.黄麻纤维高强混凝土在工程中的数值模拟计算 |
5.1 高强大弯矩环形混凝土电杆简介 |
5.2 锥形电杆力学性能数值模拟分析 |
5.2.1 数值模型计算 |
5.2.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3 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国家标准《环形混凝土电杆》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强制性标准改为推荐性标准, 只要合同约定就应全面执行 |
二、电杆产品按不同配筋方式分类 |
三、科学选用电杆规格型号系列表中的具体规格型号 |
四、力学性能检验指标需同时满足方可判定为合格 |
五、大弯矩混凝土电杆开裂检验系数必须合格 |
六、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或钢绞线 |
七、普通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 |
八、对钢筋骨架质量要按标准要求认真控制 |
九、净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少于15毫米 |
十、生产企业应具备相应的产品检验和试验设备 |
十一、应由第三方对产品进行型式检验, 亦可自行检验 |
十二、锥形电杆悬臂试验时, A点、B点处要放置测位移仪器 |
十三、中间连接法兰设计应注意四方面问题 |
十四、对电杆结构设计的四点建议 |
1.关于纵向受力钢筋 |
2.对混凝土等级的要求 |
3.选择壁厚要考虑构造要求和径厚比 |
4.试验验证后方可定型生产 |
(9)高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电杆的连接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强部分预应力RPC电杆 |
2 连接方式选择 |
3 刚性法兰设计 |
3.1 受力模式 |
3.3 刚性法兰中法兰盘的计算 |
3.4 刚性法兰中加劲肋板的计算 |
3.5 初步拟定法兰规格 |
4 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 结果分析 |
5 结论 |
(10)PC钢棒在混凝土电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混凝土电杆的力学性能指标 |
2 PC 钢棒在混凝土电杆中的应用 |
2. 1 非预应力主筋用 PC 钢棒 |
2. 1. 1 对电杆强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
2. 1. 2 对电杆挠度的影响 |
2. 1. 3 工程实例 |
2. 1. 3. 1 抗弯强度验算 |
2. 1. 3. 2 裂缝宽度计算 |
2. 1. 3. 3 挠度计算 |
2. 1. 3. 4 力学性能试验 |
2. 2 预应力主筋用 PC 钢棒 |
3 结语 |
四、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受力性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纤维RPC离心成型工艺研究[D]. 徐锦超.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1)
- [2]活性粉末混凝土电杆及配套基础设计及试验研究[D]. 宋一峰.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3]云南省水泥制品行业发展历史回顾及质量状况分析(二)[J]. 吴汝莉. 建材发展导向, 2020(04)
- [4]在役预应力与非预应力筋混凝土电杆受弯性能对比分析[A]. 杨月红,张栋翔,孙常明,夏开全,朱彬荣,苏志钢,陈宗平. 第三届智能电网会议论文集——智能用电, 2019
- [5]RPC-FRP管海水海砂珊瑚礁骨料混凝土组合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D]. 王志鸿. 湖南大学, 2019(01)
- [6]预应力混凝土电杆接头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A]. 杨月红,孙常明,刘晓明,廖浩宇,陈宗平. 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交流会论文集(下册), 2019
- [7]黄麻纤维高强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D]. 巩亚琦. 辽宁科技大学, 2018(01)
- [8]国家标准《环形混凝土电杆》解读[J]. 单庆威. 混凝土世界, 2018(02)
- [9]高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电杆的连接设计研究[J]. 吴晨曦,吴秋生,于东旭,多伟红,白俊峰.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6(04)
- [10]PC钢棒在混凝土电杆中的应用分析[J]. 王玉杰,黄炳南,戎改丽. 金属制品, 2014(06)